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5月4日星期三

谢选骏:毛泽东二十七八岁还在给人洗衣服



《毛泽东1920年在上海给别人洗衣服:说明“欲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2018-12-26 入选剪报:“母亲教育学”研究与推广)报道:


谨以此文来纪念毛泽东诞辰125周年!


毛泽东一辈子不关心钱,甚至可以说,他很讨厌钱,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没被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向人“借”过钱。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从1917年始至1920年底,这段时间中国正处在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时期,社会激烈动荡,革命运动此起彼伏。


一、毛泽东借款两万银元背后的真相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毕业之后,他与张昆弟、蔡和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为继续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经常在岳麓山野餐露宿。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接到杨昌济(原湖南一师教员,此时已是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的来信,信中谈到赴法国勤工俭学的事情。但是,组织者很快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出国留学需要一大笔资金支持,即使采取半工半读的最省钱方式出国,仍然让这批年轻人在经济上倍感压力。


1920年,毛泽东、蔡和森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又出于“建党”和“造反”的需要,缺少经费。


经济上的拮据并没有阻止毛泽东等人前进探索的脚步,毛泽东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怎么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后来还是多亏了他的恩师杨昌济先生。


杨昌济将毛泽东和蔡和森引荐给当时颇有影响的章士钊。


杨昌济在病危之际,专门写信给章士钊,希望他能对毛泽东和蔡和森予以关照。


杨昌济在推荐信中写道:“吾郑重语君:毛、蔡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须先重二子。二子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毛泽东拿着杨昌济的信只身赴章士钊处,简短寒暄之后,便直接说明来意,希望他能帮助筹借款项,资助湘籍青年留法以作路费。章士钊当即许诺帮忙,随后发动社会各界名流捐款,他利用自己当时的社会地位及影响,不久便在商界募集了两万元大洋。据毛泽东在《自传》里写道:“1920年5月到了上海后,我才知道(章士钊)已募有一大笔款子(两万银元)资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


章士钊将募集来的两万银元如数交给了毛泽东,协助他把第二批湖南学生送到法国去。毛泽东将大部分钱交给赴法留学的学生,余下来的一些钱带在身上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使用。


毛和蔡持信往见章士钊,意图章能帮助筹措经费。章士钊虽政治主张不同,然同为湖南乡谊,义之所趋便立即发动社会名流募捐2万余元银元巨款相赠。


2万余元银元,是什么概念?


我们看一看,北京四合院,在民国多少钱一套,就知道2万余元银元的含金量。


民国买座四合院房价:800-3500块大洋。


民国时,即使是北京区位最好的普通瓦房,均价也只有1345元/平方米,是今日北京同地段房价的几十分之一。


鲁迅在北京买过两回房。


第一回买房是在1919年,鲁迅跟弟弟周作人合伙,买下西直门内八道湾胡同一座四合院,不算契税和装修款,花了3500块大洋。


第二回买房是在1924年,鲁迅从八道湾胡同搬出来,去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下另一座四合院,不算契税和改造费,花了800块大洋。


按银元在民国前期的购买力,按一块大洋折合50元计算,3500块大洋不到18万元,800块大洋刚刚4万元。


其实,鲁迅还买贵了呢。 1915年曾有人捷足先登,在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西段路北,买下正房3间、厢房4间、南房2间、耳房1间、门楼1间,共计11间房,占地半亩,才花了 150块大洋。当然这个案例有点儿特殊,特殊的原因是卖主儿急等钱用,把房子贱卖了。但即便不贱卖,民国初年的房子也卖不到好价钱。(民国北上广生活:物价偏高 800大洋买座四合院 2015年01月11日 大河报 作者:张茜)


150-800块大洋买下一座四合院,当时的物价不稳定,估计是四合院崩盘了,没有人要。


章士钊慷慨资助的义举,毛泽东一直铭记于心,但由于条件所限,他一时无法还清这笔借款。直到20世纪60年代,条件逐渐好起来后,才开始偿还。


据章士钊女儿章含之回忆:“1963年起,毛主席以‘还债’为由,每年春节送父亲两千元,父亲坚决不要。我转达他的意思,对主席说,父亲当年为他征集的两万银元不是他个人的钱,是社会各界响应他的呼吁,为青年学生赴欧深造而募集的,……毛主席对我说:‘你这个共产党员也不懂我的意思吗?我哪里是真的还钱嘛!这钱是还不清的!那时候,党刚成立,经费非常紧张。行老这笔钱,我们派了大用场。部分同志用这个钱去了欧洲,另一部分钱,我拿到湖南搞秋收起义,后来上了井冈山。这哪里是用钱还得清的?我是要给行老一点补贴。’”毛主席说:‘你回去告诉行老,我从现在开始还他这笔欠债,一年还2000元,10年还完2万。’”就这样,毛泽东一直用自己的稿费偿还,直到章士钊1973年去世。(《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章含之著 文汇出版社6月版 2002年版第6页)


“主席同我父亲有着半个世纪的友情。早在1919年前后父亲挚友杨怀中先生(杨开慧烈士之父)就把毛主席介绍给父亲。1921年主席找到父亲请他帮助一批有志青年去欧洲留学。父亲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而且在社会名流中集资,共筹措两万银元。1963年,主席对我说其中一部分资金由主席带回湖南,成为支持革命的重要的财政来源。”(《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章含之著 文汇出版社6月版 2002年版第100页)


这笔钱当时对毛泽东来说,一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有这笔钱,毛泽东很可能会去打工。


二、毛泽东向老友李中借钱买鞋子


毛泽东,在一师毕业后,去北大图书馆打工,这位“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有志之士,为了与陈独秀教授讨论马克思主义,毅然决然卖掉过冬的外衣,又借了别人的10元钱,买火车票,去了上海。


“一九一九年初,我到上海去,和准备赴法的学生一起”,接着毛说他登了泰山游了曲阜,“不过当我到达浦口以后一文不名了,而且车票也没有。没人有钱借给我,也不知道怎样才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不过最倒霉的就是一个贼偷去了我仅有的一双鞋子!啊呀!怎么办呢?可是‘天无绝人之路’,我的运气非常好。在车站外面,我碰到一个湖南的老友,他借给我足够买一双鞋子和到上海车票的钱。到了上海后,我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笔款子资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西行漫记》 斯诺 三联书店 1979年出版的第128-129页)


据报道,这位慷慨解囊的湖南老友就是李中,他是毛泽东在长沙一师的同学。因在浦口解了毛泽东的燃眉之急,李中在毛泽东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1年毛泽东曾三次写信邀李中去北京,但李中却不幸于1951年7月9日病逝于赴北京途中。


在上海为了生活,反对哪些说而不行的坐而论道者,于是,这位长沙一师的高材生,他放下面子、放下身段,开始了洗衣店的打工生涯——为的是要生存,就要付诸行动!


现在,我们每天花的50与100元钱上面,都是毛泽东的头像,这是毛泽东没有想到的,可是,谁知道,毛泽东,在没有钱的时候,给我们一样,也要给人家打工挣钱,下面我们接着再看毛泽东艰难度日:靠洗衣服为生——


三、1920年毛泽东艰难度日: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洗衣服为生


毛泽东主席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领袖,能征善战、能屈能伸,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一方面还得益于他早期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毛泽东主席在儿童时期、少年时代都不程度帮助家庭干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自传中看岀:“我七岁起,就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一直到十三岁。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里做工。”(美国 斯诺 笔录《毛泽东自传》 汪衡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9年8月第1版 第6页)实际上,毛泽东6岁就开始了田间劳动,并帮助家里放牛、放羊。


少年时期毛泽东所从事的这些工作都是子夏的学生干的“洒扫、应对、进退”末节的小事。但是,他为什么并没有影响少年毛泽东的学习?反而促进了他的学习呢?


众所周知,少年时代毛泽东是最爱读书、学习,而偏偏他的父亲是反对,认为读书无用,晚上学习浪费煤油。好学的毛泽东恰好相反,与父亲对着干,你不让我学,我偏要学。“深夜里读书时,为不使父亲看见灯光,毛泽东就将窗户遮住。”(贾章旺《毛泽东传》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 第7页)


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那么好,为什么逼着孩子学习反而不学习呢?还要逃学?厌学?辍学?


毛泽东的父亲不让他读书,他却更加刻苦地读,不但白天干活读,晚上还要偷读,这是为什么?


毛泽东只所以爱读书、学习,这是他在外婆家的时候,幼小的心田播下一粒读书的种子,就是这一粒无痕的读书种子,无心种的读书种子,让日后毛泽东成为一个嗜书如命共和国的领导人。在湖南长沙求学期间,他在路灯下深夜看书;在最热闹、最嘈杂、最混乱的地段“闹中求静”的读书;假期又身无分文的与同学步行千里读“无字的书”到农村去“讨饭”,这是他的“讨饭”生活吗?这是他的在农村的所完成的“炼金”之路、专闻“泥土香”,这位他日后写《湖南农民考察报告》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在他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能够毅然决然的打工——洗衣服。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实干家。


青年毛泽东即颇具实践精神。他早年曾参加著名的少年中国学会。参与主持这个团体的李璜曾回忆说,有一段时间,他“每周必与毛会晤,会见十余次之后,深深了解到,以毛之性格而论,可能成为一个革命实干家。……光祈主持‘少中’,即提出‘工读互助’的一题,来要大家讨论。我们在愚生家聚餐时曾讨论两三次,议论甚多。到了第三次,毛泽东便不耐烦了!他忽然发言,说,‘不要老是坐而论道,要干就干。你们诸位就把换洗衣服拿出来交与我去洗,一个铜子一件,无论大件小件,一样价钱,三天后交货拿钱。’后来他果真就这样做了”。王光祈也说,毛泽东“颇重实践,自称慕颜习斋之学主实行”。这件小事,说明青年毛泽东不喜空谈议论,而是注重付诸行动,在实践中去推动问题的解决。(少年好友如何从毛泽东洗衣服中看出他日后必成大器2016年02月26日 人民网 作者:陈丽红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下面,我们接着看是毛泽东如何给别人洗衣服的?


1.毛泽东:把你的衣服给我,我来洗,大小不论,价钱一样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毛泽东传 名著珍藏版》中看到:“毛泽东手头拮据,所以他为大班和富有的买办办们洗衣服、熨衣服、送衣服。在这个港口城市当一名洗衣店帮手,他一个月能挣12到15元钱。其中约八元要用于乘电车把洗好的衣服送回顾客的公寓或酒店。”([美]罗斯.特里尔 著《毛泽东传 名著珍藏版》何宇光 刘加英 译 2010年8月第1版 笫59页)


对于毛泽东的生活拮据,我们还可以从特里《毛泽东传》看出:“总是坐着空谈没有用,应该付诸行动。把你的衣服给我,我来洗……大小不论,价钱一样。三天以后你就可以交钱取货。”在场的人没有反应。后来,一位学生的妻子发了言,她嘲笑毛:作为绅士,不应当干洗衣服的行当。另外一位学生认为毛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就对毛说:“那好吧,明天你就来给我洗衣服,我要看看你会不会做。”毛真的干了,当然也就得到了钱。([美]K.特里《毛泽东传》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3月版 第39-41页)


2.毛泽东在上海工读互助团帮人家洗衣服


五四运动青年学生们赤手空拳,竟能使无政府妥协,这更让很多政治团体都看到了青年学生的巨大力量,有人就提出了谁有青年谁就有将来的口号,而这个时候在青年中流行两个社会运动, 工学互助团和勤工俭学,这两个运动被当时的年轻人视为是改造社会的起点,毛泽东就参与其中。


“在上海工读互助团,毛泽东靠在洗衣店给人家洗衣服谋生,他也曾想过进工厂,但不久就放弃了。”


“顾则徐:知识分子包括毛泽东,去帮人家洗衣服什么,对他来说是很难坚持的,他只是他想到的是去帮助,我去帮他们,他而不是说我应该这样去生活,这是我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和目标,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他不是,中国是种救世主想法,我知识分子去跟工人,去一个洗衣服,一起去洗衣服,哦我是帮他,他不是我就应该是这么生活的。”(凤凰卫视2011年6月29日《凤凰大视野》)


3.在上海,毛泽东承接了洗衣服、送报纸的工作,以此帮助付房租


还有关于毛泽东在上海洗衣店打工这段经历,英国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肖特在他的《毛泽东传》中也写到“在上海,毛泽东承接了洗衣服、送报纸的工作,以此帮助付房租,那是他与三个湖南学生共同租的房子。他告诉朋友,洗衣服不是很难,但他不得不花许多工资副电车费,为的是取衣服、送衣服、送报纸。”(英国 菲力普.肖特 《毛泽东传》仝小秋 杨小兰 张爱茹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北京第1版 97页)


关于毛泽东在上海洗衣店打工这段经历,在这里,我为什么要引用三个外国传记作家写法?


目的,只有一个,说明毛泽东的道德品质是多么的高尚、思想境界是多么的远大,他的抗挫折能力、逆境能力又是多么的强大,他用“穷在抱怨,富在行动”,从小事做起,从给别人洗衣服做起,验证了一个“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有志青年“先扫一屋,后扫天下”的成功之道!


毛泽东,这位未来的共和国领导人、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真乃能大能小、能屈能伸,顶天立地的人中豪杰!为我们的国人树立了楷模!为我们的天之娇子树立了榜样!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孩子做点家务?不让孩子锻炼一下?实践一下?


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的最高学历是长沙师范,他即没有上过军事院,更没有出国留洋,可是,却把留洋的军校校长打得落花流水、满地找牙。这种本事,并不是看多少本军事专著,所具有的,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主要是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这是为什么?这是毛泽东教育一刻也没有离开“泥土”,在“泥土”中他嗅探到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必走之路。


写到这里想冒昧地问一下,我们的大学生,假如有一天你的生活出现困境,你能在洗衣店打工吗?


结束语:“欲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从劳动开始”


古人云:“欲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从劳动开始”。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从火车上卖报这点小事开始起步的。在卖报中,不仅悟岀了“道”,而且还得到了“道”。这位被老师骂为“笨蛋”的“差生”,11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打扫一屋,就在外奔波,在火车卖报,挣钱养家糊口。这么一件普通的小事,却让他成为天才级的大师!他的“天才就是99%汉水,加1%的灵感。”这句话,道岀了天才是从哪里来的。


看到此处,想必有的人会问?我也天天劳动,为什么没有成为天才?一方面说明你没看书,戓看书少,没有悟“道”;或看书多,没有思考,没有1%灵感,把书读得太死,跳不岀来了,成了书的奴隶。


胡适说“中国有句话,叫‘无微不成镇’”,为什么?在微州有这样的微谚“前世不修,生在微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而这一丢,竟丢出了明清之际,中国商业台上的第一大商帮。(潘小平 《正说明清中国第一大商帮 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第7页)


这么往外一丢,为什么却能创造岀“中国商业台上的第一大商帮”?根源在哪里?就是从小事起步,勤劳动,多学习、多思考,如此,则比别人多出一个“第三个头脑”,如此一来,怎么会不成功。


现在的孩子13-14岁,岂敢往外一丢?一个是法律不允许,正是学习的好年龄,另一个,现在有很多的孩子10多岁,鞋袜不会穿,鞋带不会系,书包还要让长辈代为背着,出门心打的,吃必肯德基,喝必高级饮品,穿必世界名牌。还有诸如——网聊、偷菜、玩游戏,吃饭、睡觉、发脾气;吃一碗,端一碗;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既便允许外出闯荡,又能怎么样呢?因为没有生存的能力,生活的勇气。


这一皆源于父母太“爱”孩子,从小到大,什么家务都不做,不闻“泥土香”,这样的孩子能挑起重担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何以成大业?何以济沧海?要想成就大事,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陈丽红写道——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向全党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示。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变化的是时空方位,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革命需要实干、建设需要实干、改革需要实干、发展需要实干,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实干。实干精神系于我们每一个人。(少年好友如何从毛泽东洗衣服中看出他日后必成大器2016年02月26日 人民网 作者:陈丽红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


正如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的足下没有“泥土”,他能够走岀多运?


清朝的刘蓉在《习惯说》中讲道一个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


毛泽东爱劳动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泥土香”气息,及其本人后天的努力奋斗,并将理论跟实际真正的相合,他的“活到老,学到老”精神,让他人生“自信300年”生活着!


我们从毛泽东给人家洗衣服这件小事,可以说明青年毛泽东不喜空谈议论、坐而论道,而是要干就干,注重付诸行动,在劳动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伟大的毛泽东,在困难的时候,1920年洗衣服:说明“欲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从劳动开始”。


谢选骏:毛泽东二十七八岁还在给人洗衣服——这是在一个自由社会。后来他夺取了政权,建立起极权体制,我十六岁的时候就被他强行押送到小店里卖东西——这虽然不比“洗衣服”的贴身服务,但也是严重打击了我的想象力。不过我没被摧毁,反而实现了“思想起义”——八年之后我凭借自学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大大赶超了青年毛泽东,出了我一口恶气。因为我在“专制社会半开门”的空档里拿到硕士学位的年龄,毛泽东在自由社会还龟缩在洗衣店里。二十七八岁的毛泽东真的没有出息,所以他只有从洗衣店偷跑出来列席会议,参加了北大嫖客陈独秀带头追随的共产国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凍結存款就可以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

《纽约时报:中国是如何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的》(纽约时报 2024-12-03)報道: ​​​​​​ 仅仅二十年前,中国还几乎没有生产小汽车的能力,拥有汽车也被认为是一种新奇事物。如今,中国生产和出口的汽车比任何国家都多。 候任总统特朗普承诺对中国征收更多关税。包括美国在内的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