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1月1日星期日

谢选骏:绥靖派误以为熊猫不吃人

 



《美国对华政策谁做主:熊猫派和屠龙派 中国通与战略家》(BBC 2019年9月18日)报道:


美国的对华政策智囊被分为两类:精通汉语,熟悉中国文化的中国通,和没有专门中国知识的战略专家


美国的中国专家洛森(Ben Lowsen)在《外交家》杂志上撰文,曾把美国对华政策行为分成四类:屠龙派,外交派,汉学派和拥抱熊猫派。最强硬的是所谓的屠龙派,其制华目的明确,但为达目的可以软硬兼施。另一个极端就是那些无原则顺从中国政府的所谓拥抱熊猫派。


还有美国学者把观察中国的专家分为中国通和战略学者两类。最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国际战略学者哈尔·布兰兹( Hal Brands)在彭博社发表专栏说,面对中国的崛起和挑战,中国通和知华派往往都没有作出正确的预测,而是那些没有中国专门知识的大战略专家准确地预测到了中国的崛起带来的战略挑战。他认为,中国通和知华派往往都不希望美中关系走下坡路,而缺乏中国知识的大国战略大师更善于对出现颠覆性崛起大国的趋势作出预测,例如目前对中国崛起的预测和分析。这些大国博弈专家为捍卫美国利益更愿意承担风险作预测。


布兰兹说,目前推动美国政府与中国展开贸易战的一般都不是中国通。特朗普的前顾问班农曾说,白宫排斥了那些长期发挥作用的中国通,如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开始重用鹰派。


许多中国通在麦卡锡反共调查中被指“亲共反蒋”——“丢掉中国”的中国通。


《纽约时报》曾报道,中国的发展一再被自以为很了解情况的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低估。“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不仅是西方国家,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以及多边机构、学者和知识分子都低估了中国的发展。


当中国带来颠覆性变化引发美国对华政策辩论的时候,那些分布在美国学府,智库和国务院的中国通和知华派往往更容易会被卷入争议。早期的美国中国通对华政策建议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以至后来他们成为麦卡锡主义清算的对象。


美国早期的中国通有二战期间的史迪威将军,当时的美国国务院官员谢伟思(John S. Service) 和小约翰·戴维斯(John Paton Davies Jr.),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John Fairbank),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在延安共产党政权的理解和同情,对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的独裁和腐败表示憎恶。


谢伟思赞扬中共,说他们是民主改革者,更接近欧洲的社会主义者而非苏联的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则被谢伟思说成“法西斯”,“反民主”和“封建”。


台湾逃兵林毅夫说,不仅是西方国家,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以及多边机构、学者和知识分子都低估了中国的发展。


当时的美国驻中国大使赫尔利曾指责谢伟思对美国不忠。1949年中共夺取政权在美国引发“谁丢掉中国”的辩论,赫尔利在美国国会作证指责美国的中国通破坏了他在中国的外交使命。


美国的中国通在麦卡锡反共调查中被指误导美国公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的威胁缺乏认识,危害了蒋介石政权,令美国丢掉了中国。许多中国通被清除出国务院,一些“知华”的记者和作家的职业生涯受到影响。


中国通:一叶障目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球事务教授布兰兹说,在冷战后认识并且宏观把握来自中国的挑战方面,大国战略专家往往对中国的未来意图预测得更准确,许多最具前瞻性的文章都不是出自中国通之手。他们预见到中国不会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系统,而且随着力量增长,中国会越来越咄咄逼人,挑战整个系统。


他认为,大国战略专家大部分不是中国通,他们通常不通汉语,也没有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经历。他们更多是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全球竞争对手而非一个历史悠久的独特文明。相比之下,精通汉语,熟悉中国文化,而且掌握和中国政治阶层的联系渠道,有许多中国社会关系的中国通,更精确地把握中国政治、历史和战略。


也有一些中国通,包括一些在北京住过的记者,也对中国的崛起带来的竞争发出过警告,但布兰兹认为,总体来说,关于中国地缘政治未来最多的信息来自那些非专家,而不是中国问题的研究期刊和杂志。


长期以来布兰兹本人在彭博新闻发表专栏文章,如“中国大战略:军事全球化”,“中国大战略:输出意识形态”,“中国大战略:创建新的国际秩序”和“中国大战略:西方如何反击?”等。他在文中警告中国正努力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主导力量。


他还例举了比较早的警示中国崛起和挑战,有深远意义的文章。早在1997年美国历史学者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就撰文说,中国可能要在亚太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并且提到100年前德国崛起挑战英国的例子。


2000年美国研究东亚的政治学者范亚伦(Aaron Friedberg)在文章中说,“主宰亚洲的争夺”正在进行,但当时许多中国通对他的文章不以为然。2001年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预测说,除非中国经济增长急转放慢,否则一场激烈的中美争夺将不可避免。


谢选骏指出:绥靖派拥抱熊猫,出于一种认知错误——误以为熊猫不会咬人。其实别说大熊猫,就是小松鼠都会咬人。


《大熊猫咬人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http://www.forestry.gov.cn2021-10-03 中国绿色时报)报道:


“滴滴滴”微信提示,好友发来一条信息:“大熊猫咬人吗?”


“当然咬人了。”回想到在陕西省楼观台林场工作时候,兽医马清义被大熊猫咬伤的事情,我几乎不加思索地作了回复。


“大熊猫不是吃竹子吗?竹子不是素食吗?大熊猫看着软萌可爱,怎么会咬人?”朋友将信将疑地问。


朋友的疑问应该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如果我没有楼观台林场那段工作经历,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


去年陕西省开展“大美秦岭 熊猫陕西”书画征文活动,描写大熊猫性格特点的作品特别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首《大熊猫赋》:“雍容大度乃本性,自然生动出天姿。不计世间得与失,心底无私天地行。憨态可掬出自然,黑白分明辨是非。气宇轩昂得天趣,步履从容乐逍遥。心宽体胖浑天成,慈悲为怀吾性情。身心柔软性温和,仪态庄重任我行。黑白分明辨是非,慈悲为怀真吾性。与世无争明事理,随缘自在乐太平。”


看,这就是大熊猫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黑白分明、憨态可掬、生性柔软、慈悲为怀、与世无争、随缘自在,要不全世界人都为大熊猫着迷呢!这样的大熊猫怎么会咬人?


可是大熊猫真的咬人。


2003年,陕西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有一只叫“丁丁”的雄性大熊猫,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人工饲养长大的“丁丁”还傻傻的“不解风情”,急坏了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为了让它早点开窍,兽医又是给它放录像,又是进行人工引导,“丁丁”才慢慢明白了自己繁育后代的重任。2003年3月4日,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将“丁丁”和一只雌性大熊猫放在一起,可是“丁丁”毛里毛糙,怎么也无法完成“圆房工作”。兽医马清义看到它疲倦的样子,准备把它和雌性大熊猫分开一会,以便保存体力。没想到恼羞成怒的“丁丁”野性大发,不顾马清义多年照顾它的情分,张口就咬住马清义的左胳膊不放,把马清义咬成重伤,然后才气哼哼地回到自己的圈舍。马清义因此住院半年,并留下胳膊再也不能伸直的遗憾。


翻看新闻,看似温顺的大熊猫,其实有过多次伤人记录。北京动物园从2003年到2016年,一共发生了4次大熊猫咬人的事件。第一次是2004年4月,一名女大学生擅自翻越栅栏进入熊猫馆,企图与大熊猫来张亲密接触照,大熊猫“吉妮”咬伤这名大学生的右脚掌及踝部。第二次是2006年9月19日,一名男游客酒后跳进了熊猫运动场内,受惊的大熊猫“古古”咬伤了他的右小腿。第三次是2007年10月22日,一名12岁拾荒男童跳入大熊猫运动场内抚摸大熊猫“古古”头部,被“古古”咬伤双腿。第四次是来自河南的游客张某酒后突然纵身跳进了北京动物园的熊猫运动场内,受到惊扰的大熊猫“古古”咬伤了他的右小腿。所以,看似性情温顺软萌的大熊猫也是咬人的。


从分类来看,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食肉动物目,与虎豹豺狼等猛兽同属一个大家族。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有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和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这些特点。只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为了生存,食性和习性必须适应环境。它们渐渐地退居深山竹林,适应了低营养、低消化率的竹类,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其实在野外,大熊猫也会吃点肉打“牙祭”。我在周至老县城保护区采访时,巡护员告诉我们,他们曾经在大熊猫的粪便中发现过羚牛的骨头。在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原陕西省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也曾经发现过大熊猫捕捉老鼠的现象。(赵侠)


谢选骏指出:主张拥抱熊猫的绥靖派误以为熊猫不会咬人,但我相信,一旦有了需要,熊猫不仅咬人,而且还会吃人,而且会大批量进食人类。就像人类吃别的动物一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家人與死人的關係

(一) 大部分人都是死在家里的,不是死在外面的。 AI: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准确。 为什么这么说呢? 医疗进步: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许多疾病可以在家中得到治疗,延长了人们在家的生存时间。很多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更倾向于在家中接受治疗或养老,因此在家中去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