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7月20日星期四

谢选骏:康德是天文学家,后来改行哲学教授——大学的孩子王和小学的孩子王,毕竟都是孩子王啊

 

《道德与星空——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一段名言》(天文爱好者1996年第六期 苏宜)报道: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个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在他64岁时(1788年)发表的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结论中的一段话。


岁月流逝已经两百多年,当我们今天诵读品味这句格言的时候,那深刻的人生哲理依旧会在每个人的心目中熠熠生辉。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地球是多么的渺小,人的一生又何其短暂,但人类存在的价值,在于人的智慧代代相传,集体的人类智慧能够探究浩瀚宇宙中的无穷奥秘。爱因斯坦说过:“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人生于世,时时都应当意识到我们生活在社会集体当中,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当我们同社会中的他人打交道时,崇高的道德准则是必须遵守的;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更不能无视自然界庄严的节律。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几十年后,无论你走到地球上的什么地方,灿烂的星空总以它那无比的庄严和静谧,向你展示着神秘而和谐的宇宙图景,令你心驰神往,无限遐想,令你的心灵得到净化。


关于康德的这段格言,被翻译为中文时,有好几个版本: 196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关文运翻译的康德原著《实践理性批判》第164页: “有两种东西,人们越是经常、越是反复地加以思考,就越是能感受到它们给人心所灌注的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


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贾泽林、侯鸿勋、王炳文翻译的苏联哲学家阿尔森·古雷加著《康德传》第169页: “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


198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商章孙(即商承祖,前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与罗章龙合译的德国哲学家卡尔·福尔伦德著《康德之生平》第168页: “有两种东西占据着我的心灵,要是不断地加以思索,就会给我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泽厚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第320页: “灿烂的星空在我头顶上,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198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名人名言辞典》第198页: “有两种东西,会使心灵充满敬畏:一个是天上的星辰,一个是人心中的道德。”


1804年2月12日,康德在东普鲁士名城哥尼斯堡(今名为加里宁格勒,属俄罗斯)他的住所内无疾而终,享年80岁。噩耗传来,全城百姓无不肃然起敬。尽管康德生前早有嘱咐身后丧事从简,但葬礼那天仍然是大街小巷挤满了悼念他的民众,为这位一生没有离开过本城,却早已名扬世界的杰出哲人肃立默哀。2月28日,康德遗体葬于哥尼斯堡大学教授墓地。后因年代久远,逐渐荒废,1880年在原址附近新建一座小型墓室,11月21日迁葬康德遗骸于墓室的地窖中,在墓室的一面墙上镌刻着那段关于道德与星空的格言。


1924年,《康德之生平》译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党成员之一的罗章龙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期间曾专程前往哥尼斯堡瞻仰康德之墓,但见“墓道庄严,铭文犹在”(见《康德之生平》重版序言)但不久之后,康德之墓就经改建,在立柱和回廊围绕着的石台上安放着康德的石棺,上面的刻字是:immanuel kant 1724~1804(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原先刻在墓室墙上的格言,改刻在不远处的一块纪念铜牌上。


1945年,根据波茨坦会议的决议,哥尼斯堡连同周围的东普鲁士地区划给苏联管辖,次年,哥尼斯堡改名为加里宁格勒。位于城市中心的康德之墓,虽经战火洗礼而安然无恙,风貌犹存,一直保持至今。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哥尼斯堡市郊的一户贫苦的劳动人民家庭里。父亲是一名马鞍匠,一生忠义耿直,将敬业与诚实视为唯一的道德准则,并以此教育子女;母亲是一个诚实勤劳的家庭妇女,共生育过九个子女,康德是老四,但长大成人的只有康德和姐姐、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共五人。康德13岁时,40岁的母亲去世了。母亲教给幼年康德许多关于大地、植物和天体的自然知识。这位伟大的哲人终生不渝并流传后世的关于道德与星空的高尚观念,最早的来源正是来自他的父母。


1740年,16岁的康德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勤奋,通过了严格的考试进入当地的最高学府哥尼斯堡大学(又名阿尔伯特金大学)。大学时期,他崇拜牛顿和莱布尼兹,特别钟情于哲学、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也喜欢心理学、逻辑学和修辞学等,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他虽家境贫寒,但自负清高,保持节俭,绝不请求公家的津贴,也不愿接受他人的怜悯,他还经常帮助那些家境富裕但学业很差的同学补习功课,当生活特别窘迫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愿意帮助他。


1746年,他的第一部著作《论活力的真实评价》出版,但这部作品并没有太高的价值,因为所讨论的关于活力(即动能)的问题,在他之前已被法国科学家达朗贝尔完满地解决了,尽管康德本人并未知情。


1747~1754年,他受雇于几个贵族家庭,当家庭教师。这在当时虽然是一种社会风尚,很多名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但他却自认为不能做到将自己的理解力降低到适合于儿童,因而不是一个称职的家庭教师。他潜心于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七年的沉寂之后,风驰电掣般地发布出16部惊人的著作,大部分是关于自然科学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1755年三月发表的《关于诸天体的一般发展史和一般理论,或根据牛顿原理试论整个宇宙的结构及其力学起源》(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题名为《宇宙发展史概论》),破天荒地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行星起源的“星云假说”。


尽管此书中的论述同现代天体演化理论相比已经过时了,但当时天王星尚未发现,包括牛顿和伽利略在内的天文学家都相信天体是上帝的创造物,没有什么起源可言。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评价康德之学说是“自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那种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在康德的这部著作发表40年之后,1796年,拉普拉斯在法国发表了《宇宙体系论》,从数学、力学的角度论述了太阳系的起源学说,与康德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至今仍然占据着天体演化理论的创始地位。


1755年六月,康德获哲学博士学位和哥尼斯堡大学讲师职称,此后辛勤执教15年,没有得到升迁,只在后期兼任了6年的皇家图书馆副馆长职务。这段时间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几乎没发表什么作品。他说:我每天都被束缚在讲台上,从一节课到另一节课,这简直就是在受折磨!他讲授的课程涉及哲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自然地理、伦理学等课时量多达每周16到28小时,最忙的时候,一天中要讲六门不同的课程。他总是尽职尽责,遵守时间,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讲课不受教科书的约束,语言典雅,观点犀利,但绝不会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所以他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和崇拜。

在上自然地理课时,他把学生的思绪带进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加里曼丹岛的热带雨林,远涉重洋,攀登高峰,穿越沙漠,非常引人入胜。其实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故乡哥尼斯堡,既没有攀登过高峰,也没有穿越过沙漠,他靠的是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靠阅读资料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又遵守逻辑思维的科学原则,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教学风格。


他虽然并不专长于地理学,但当彼得堡科学院遴选他为院士时,首先考虑的正是他的自然地理著作。康德还非常注重大众科普工作。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发生地震,使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这是自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以来,欧洲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们一片恐慌,以为世界末日就要来了,悲观情绪笼罩着整个欧洲。康德及时发表两篇文章和一本小册子,指出地震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并不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他的书很受欢迎,甚至来不及装订,印出一页就卖掉一页。 1770年八月,46岁的康德终于由讲师晋升为正教授。


在当时的德国,讲师不算学校正式聘任的职务,只是从听课的学生中索取报酬,不领正式年薪。那时候,康德在德国学术界早已赫赫有名,比哥尼斯堡更著名的哈雷、柏林和耶拿大学都曾有意聘请他为正教授,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康德当上正教授以后,仍然致力于教学工作,教过自然神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伦理学、自然地理学、人类学和矿物学等课程,但课时已有所减少,主要精力放在哲学研究上。他终于以几部大作成为问鼎欧洲哲学界的古典哲学大师。这几部大作是: 《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 《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 《判断力的批判》(1790年) 《论永久和平》(1795年) 《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1786年,康德担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同年被遴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1794年兼任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98年又兼任意大利科学院院士。


康德虽然是个一米五四的矮个子,但他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他终生未婚,晚年同他守寡的妹妹以及几位挚友在一起生活。他并不是禁欲主义者,他的朋友很多,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深邃的思想,交际上保持着儒雅的礼貌和悠然自得的风度,也能和颜悦色地同妇女们周旋,但他恪守道德信条,认为“幸福的婚姻是对端庄行为的奖赏”,而他自己却和这份奖赏无缘。


康德生活起居非常有规律,每天早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睡觉(晚年改为九点睡觉),从不午休,三十年来从没有一次延迟过半点钟。饭后总是沿着一条通往古堡炮台的路线散步,从未更改,被市民们视为

比市政大钟还要准确。有时跟学生或朋友一起散步,而晚年总是一个人散步,一是为了在清静的环境下思考问题,二是为了避免说话聊天时用嘴吸气有碍卫生。康德的许多重要的哲学构思都是在这条“哲学之路”上产生的,有时他会坐在途中的长椅上,把脑海中涌现出的灵感记在笔记本上。傍晚,他总是伫立在工作室内,远眺窗外斜阳中的教堂尖顶,凝目沉思,形成了多年的习惯。


有一次,当邻居得知自家大杨树的新枝挡住了哲学家的视线,便友好地立即砍掉了新枝,后来也常常注意剪枝。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来源之一,而康德正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说过:对于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来说,最值得宽慰的,莫过于确信没有虚度此生。他本人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的生活淡泊宁静,而思想深邃高远,不断发展完善,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记住他谆谆告诫的关于人心道德和头上星空的名言,把个人的真善美与人类社会,与广阔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一段名言”,似乎没有理解“康德是天文学家,后来改行哲学教授”的苦衷。这正如人说“康德一辈子没离开过他的家乡科尼斯堡”,他读万卷书却没有行万里路,似乎注解了老子的名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其实这种误解都是由于不明就里。在我看来,康德哪能和圣人相比——因为连尧舜和孔子都望尘莫及于圣人啊。康德不出家乡却成哲学,完全因为他是个天文学家,眼光早已遨游于宇宙,何限于地球哉。但是此人的弱点在于,把钱看得太重——他从天文学转行到哲学,完全是因为混饭吃的职业需要,这和他自愿充当家庭教师的职业生涯其实是如出一辙的。大学的孩子王和小学的孩子王,毕竟都是孩子王啊!康德极其抠门,以致于不舍得结婚,只舍得嫖妓,因为嫖妓的费用远低于结婚——康德就这样掀起了哲学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康德在天文学也发动了一场革命——他的星云说颠覆了古典的宇宙观——谁说“康德一辈子没离开过他的家乡科尼斯堡”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元貶值的黃金時代

《随着“黄金时代”的到来,第二个特朗普时代开始了》(安东尼·泽克尔(Anthony Zurcher)BBC驻北美记者 2025年1月21日凌晨5点17分)報道: 特朗普借助选民对现状的不满情绪重新掌权,他在就职演说中承诺将开启美国新的“黄金时代”。 这场演讲既有承诺,也有矛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