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5年1月12日星期日

谢选骏:貝多芬是死的,AI 卻是活的


“AI 接手譜出的貝多芬遺作《第十號交響曲》,連專業音樂家也「難解難分」!”(沙珮琦 Peggy Sha 2021/11/03)報道:


在古典音樂界裡,流傳著這麼一個傳說:作曲家在寫完第九號交響曲之後,生命也就到了盡頭。而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便是這個詛咒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


1817 年,英國皇家愛樂協會(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請貝多芬創作了兩首交響曲,這第一首呢,便是《第九號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完工後成為了經典不朽的代表作,把《歡樂頌》快樂直送到世界各地的人們耳中。


然而,可惜的是,在開始著手《第十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No.10)後不久,貝多芬的健康便迅速惡化,最終在 1827 年離開了世界,而這第十號交響曲,除了幾個音符加上各式各樣的筆記之外,就啥也沒有了,從此成為了樂迷們心中的遺憾。


人死不能復生,但,大家的好奇心可沒這麼容易被殺死。最近,一個專門推廣音樂科技的奧地利機構,卡拉揚研究所(Karajan Institute)便集結了一群音樂學家、作曲家、AI 科學家、歷史學家,嘗試從手稿裡找到蛛絲馬跡,並藉由 AI 的力量,將貝多芬的遺作帶給世界,為他慶祝 250 歲生日。


到底,AI 是怎麼「寫」出這首曲子的?它真能滿足大家的耳朵嗎?


早有人挑戰續寫大師神作!風格不同被罵慘


你或許會想,啊都交給 AI 了,寫個曲應該沒什麼困難的吧?嘿,那你可就太小看貝多芬給大家出的作業了。


1988年時,一位名叫貝瑞庫珀(Barry Cooper)的音樂學家便曾嘗試挑戰這項任務,他蒐集了貝多芬老大的手稿和各式資料,用自己的理解試圖創作出一個最接近貝多芬風格的第一和第二樂章。


不過呢,這兩個樂章寫完了之後,大家卻是罵聲連連,很多人覺得他根本沒有搞懂貝多芬的風格,只是在狗尾續貂。


另一方面,所謂「寫得出」曲子跟「寫得好」曲子完全是兩回事,要真正讓 AI 掌握作曲家原本的風格、進而去模仿,需要考量的面向比單純輸入資料難多了。


發揮偵探精神,分工合作打團戰


曾經失敗沒關係,這次計畫的負責人,卡拉揚研究所的所長 Matthias Röder 可不是吃素的,他的最高原則大概可以八字概括:AI 不夠、人腦來湊。


專家們開了幾次小組會議後,基本協調出了這樣的分工:計算音樂學家 Mark Gotham 與 AI 專家 Ahmed Elgammal 要梳理貝多芬的手稿,並將他過去的寫作脈絡通通餵給 AI,讓機器學習他的邏輯與理念;寫出 Intel 鈴聲的奧地利作曲家 Walter Werzowa 負責把貝多芬留下的片段和 AI 生出的旋律給合在一起;音樂學家 Robert Levin 提供專業建議,協助進行優化與調整。


這組合不錯,聽起來會順順完成對吧?錯!


所謂交響曲呢,通常會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個樂章開場,節奏稍快;第二個樂章來個轉折,變得較慢;第三樂章會是中板或快板;到了最後一個樂章時,則會以澎湃激昂快節奏結束。


好了那麼問題來了:同樣一段旋律,它出現在第二樂章與第四樂章,會達成完全不同的效果,弄得不好,那差異就像「我要結婚啦!」、「新郎不是我QQ」一樣悲劇。


於是乎,團隊需要判斷:第十號交響曲的主題旋律到底為何?哪個時候可能是新樂章的起點?這種種判斷,都有賴人腦協助決定。


作曲小白,從零開始的譜曲之路


決定好了各個音符或片段出現的位置後,團隊又有新的考驗:要怎麼就既有片段進行擴寫呢?當然不能隨機組合,想要延伸樂句,就必須遵從一些音樂形式,它可能是三拍子、聽起來輕快的詼諧曲;又或許是不同音高旋律和諧融合出的賦格……


接下來,團隊就開始了漫漫 AI 教學之路,先學會怎麼讓音符組起來和諧、再學怎麼將兩個段落連結、接著要知道怎麼為段落收尾、還要知道怎麼分配各個樂器,總而言之,就是讓 AI 掌握各種基本的作曲規則與技巧,生出的旋律才能符合規範。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團隊終於帶著 AI 奔赴「考場」。2019 年 11 月,他們找來了一群記者、音樂學家和專門研究貝多芬的專家作聽眾,並讓鋼琴家演奏 AI 創作的音樂片段,測測聽眾們是否可以確定 AI 開始接手作曲的節點出現在哪裡?結果大家並未成功找出來。


幾天之後,他們又透過弦樂四重奏的方式演奏了 AI 所作的作品片段,結果只有非常熟悉貝多芬手稿的人才能確定人工智慧接手的點究竟在哪裡。


這兩次小考都算是成功通過,讓團隊信心倍增。在接下來的 18 個月中,研究團隊一起編出了兩個完整、各超過 20 分鐘的樂章。


終於,在 10 月 9 日,研究團隊帶著 AI 創作的作品回到了貝多芬的出生地德國波昂(Bonn)進行了全球首演,至於這首曲子聽起來到底夠不夠「貝多芬」呢?就交給你判斷吧:Beethoven X: The AI Project


谢选骏指出:“AI 接手譜出的貝多芬遺作《第十號交響曲》,連專業音樂家也「難解難分」!”——我看“貝多芬是死的,AI 卻是活的”。


“貝多芬頭號遺作大功告成,AI 執筆譜《第十號交響曲》”(地球圖輯隊 2021年10月10日)報道:


數百年來,貝多芬未完成《第十號交響曲》一直是樂迷心中的一大遺憾。今年 10 月,由 AI 模仿貝多芬風格創作的《第十號交響曲》,有望讓樂迷窺見《第十號交響曲》全貌。


兩件委託,一件成代表作,一件成遺作

1817年,英國皇家愛樂協會(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委託音樂大師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創作兩首交響曲,之一就是《第九號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成了貝多芬的代表作,另一首《第十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No.10),則隨著貝多芬1827年撒手人寰,成了遺作,只有寥寥幾個音符,以及一些貝多芬對這首作品的想法流傳下來。


執大師之筆,續大師遺作

2019年,致力推廣音樂科技的奧地利組織卡拉揚研究所(Karajan Institute)負責人羅德(Matthias Röder)找來多位音樂家、AI專家,打算利用AI模仿貝多芬的風格,替他完成《第十號交響曲》。羅德曾說:「之前沒有機器能創作這麼長的曲子,這非常獨特。」


現在,這首獨特作品已大功告成,近日也將準備舉辦全球首演,讓人們聽聽或許是有史以來最接近貝多芬本人創作的《第十號交響曲》。


續《第十號交響曲》非第一人

以往並非沒有人試著挑戰這項艱鉅任務。早在1988年,音樂學家庫珀(Barry Cooper)就曾蒐集手邊資料,創作出他眼中「最接近貝多芬版」的《第十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然而,他的嘗試並沒有獲得同行稱讚,反而招致許多批評,另一位音樂學家溫特(Robert Winter)形容,倘若以貝多芬作品標準檢視庫珀作品,「我認為兩者差距之大,顯示庫珀(對《第十號交響曲》)的『認知及創作』只會誤導,無法啟發他人。」


人類從旁協助,AI 負責創作

這也不難看出,羅德等人「讓AI替貝多芬完成《第十號交響曲》」的夢想究竟有多困難。


為了讓AI有跡可循,AI開始作曲前,團隊音樂專家花了許多時間,整理貝多芬留下來的《第十號交響曲》筆記,大致拼湊貝多芬對《第十號交響曲》的想法,並設法將現存小節按樂章簡單分類。


除了認識貝多芬,AI 還得學作曲

同時AI專家也幫助AI「認識貝多芬」,從各種遺留作品與草稿學習貝多芬的創作脈絡,許多曾影響貝多芬的音樂前輩作品,也拿來當作幫助AI認識貝多芬的教材。除此之外,專家還得教會AI如何「作曲」,讓它熟悉交響曲基本曲式、將簡單旋律發展為完整作品的方法,以及如何搭配樂器等學問。


最重要的是,AI不能只是單純把曲子完成,每個音符、每段旋律都得盡可能貼近貝多芬的創作風格,否則羅德等人的努力都只是白費工夫。


給 AI 的作曲期中考

計畫進行好一段時間後,2019年末,羅德團隊替AI安排兩次「期中考」,分別由一位鋼琴家和一支弦樂四重奏樂團試演貝多芬原創,以及AI創作組成的新版《第十號交響曲》片段,讓台下坐著的記者、音樂學家和貝多芬專家嘗試分辨哪些部分是AI所做。


除了專家無人能辨,羅德:還有很多工作得做

AI繳出的成績單令人非常滿意,除了熟稔貝多芬流傳的《第十號交響曲》旋律專家,無人能分辨兩者差別,羅德也倍感振奮地說:「測試成功讓我們知道走在正確的路上。」


「但這也只是短短幾分鐘,還有很多工作得做」。


▲ 10月9日,AI創作的貝多芬《第十號交響曲》將在德國波昂舉辦全球首演,這版本或許將是有史以來最接近貝多芬原創版本的《第十號交響曲》。


18 個月譜成《第十號交響曲》

接下來一年多裡,羅德等人持續從旁協助AI,一個音符、一個音符把《第十號交響曲》完成,而AI的表現也從最開始的生疏,到後來甚至不時讓專家喜出望外。團隊一位音樂專家甚至形容,看著AI作曲,「就好像看一位孜孜不倦的學生每天不斷練習、學習,表現也越來越出色」。


回到貝多芬故鄉,10 月《第十號交響曲》全球首演

今年10月9日,這位「學生」將代替貝多芬拿起指揮棒,在他的出生地,也就是的德國波昂市(Bonn)舉辦《第十號交響曲》全球首演。但不需要等到首演那天,羅德就知道這首《第十號交響曲》註定得不到所有人的掌聲──那些主張不該讓AI創作藝術、AI無法複製人類發揮創意過程的人,應該都會跳出來抨擊AI作品。


「談到藝術,我不認為AI會取代人,反而會成為藝術家拓展新領域、用新方式展現自我的工具。」羅德說道。


谢选骏指出:人説“貝多芬頭號遺作大功告成,AI 執筆譜《第十號交響曲》”——我看音樂家“續譜《第十號交響曲》”令人詬病,AI 執筆《第十號交響曲》卻讓人滿意……這説明不僅死的貝多芬不行,活的音樂家也被機器打敗了!

當然,在我聽來,AI 的《第十號交響曲》不過是一堆大雜燴,東拼西凑,沒有靈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各国政府支持的国家电诈

《大公报记者追踪王星500公里被拐路 发现恐怖内幕…》(大公报 2025-01-11)報道: 每幢建筑物都渗满了中国人的血汗。 多年来,缅甸的诈骗园区愈来愈猖獗,成为全球贩卖人口最严重的地方。 中国每年有约十万人被诱拐至缅甸妙瓦底等地,从事电骗等违法行为,当中不少“猪仔”就是由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