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5年3月27日星期四

美大裁员催生“科研难民”重蹈纳粹的覆辙

 謝選駿


《美大裁员催生“科研难民” 学界现寒蝉效应 欧亚得利?》(2025-03-26 新闻)報道: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上台后大规模缩减联邦研究经费,科学界也被勒令“瘦身”。相比裁减联邦紧急管理部、国土安全部等机构人员,此举或给美国造成更深远的影响,削弱其在全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如今,越来越多在美科研人才惴惴不安,正考虑离开美国。


据悉,法国政府已计划推出政策,欢迎美国科研人员前往当地工作。一些欧洲、亚洲国家的研究机构也正向他们招手,期望能延揽从AI人工智能到生物医学等领域的专才。


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中,缩减联邦研究经费的问题,从环境保护署(EPA)到能源部和农、林业部,再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这些吸收了顶尖科学家的联邦机构都未能幸免。涉及的领域包括太空探索、基础研发、核安全、疾病监测、极端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等。


数千名被裁的人员中不少都是这些机构的高级职员,包括NASA首席科学家、知名气候学家卡尔文(Katherine Calvin),即便是在气象研究、监测和预测上都在全球居领导地位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也有数百名员工惨遭毒手。


最让科学家们忧心的是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资金削减。这两个机构被视为美国公共研究资金的“基石”,每年资助着全美数以千计的科研项目,为来自各州的数十万研究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提供支持。从治疗癌症、应对海平面上升、推进量子计算等科研资金均由两者支持。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医学校从NIH获取的科研资金估计约有7.9亿美元,预计将受严重影响。


NIH面临高达40亿美元(约311亿港元)的资金削减。领导政府效率部(DOGE)的马斯克(Elon Musk)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削减是针对“管理费用”,即NIH提供给各地实验室、学院的“间接资金”,这类经费让大学得以支付实验室的电费、废物处理、行政人员工资、生物危害设施等基础运营成本。但正是这些看似不重要的间接成本让研究人员持之以恒的展开研究、取得一个又一个科学突破。


接受补助金的史丹佛大学放射肿瘤学家Anusha Kalbasi表示:“即使对于拥有庞大资金的机构而言,这也将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二战以来的美国科研“基石”瓦解……


“没有人见过这样的过渡期,我们政府最有价值的部门正在解体。”在医学界顶尖院校、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进行癌症研究的Harold Varmus上月接受《自然》杂志采访说。作为NIH的前院长,他对眼前发生的剧变感到忧心忡忡,同时又感到困惑。


自上世纪二战结束后,美国就确立了科技进步是“确保国家安全、提升健康水平、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标准和推动文化进步的关键”这一理念。政府彻底推翻旧有的民间与政府科研互不相干的管理体制,由联邦政府对包括大学在内的科研机构进行直接、大规模投资,希望延续二战期间军事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此后的八十年里,不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执政,以科技为本的共识从未动摇,美国在二战后成为现代科技强国也得益于此。


《麻省科技评论》今年2月的一篇报道指出:“这些投资带来的回报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显现,但历史已经证明了它们的价值:从互联网到GPS,从量子点技术到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从减肥药Ozempic到MRI,几乎每一项重大技术突破都可以追溯到联邦政府早期的投资。”


然而,这一推动美国繁荣的“基石”,却似乎在特朗普的第二个任期之初,就被系统性的瓦解。


2020年5月30日,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和马斯克(Elon Musk)到访佛罗里达州的美国太空总署(NASA)肯尼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


一代年轻科研人前途渺茫?


随着一个又一个部门宣布裁员,美国科研界上下充斥着焦虑感。经费削减下,许多大学已经纷纷冻结或是缩减招收研究生、博士生的名额。


尽管有联邦法官暂缓执行一项NIH经费的削减计划,这些措施仍未落实,但大学却不得不立即开始执行缩减。举例,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已指示各学系大幅削减研究生录取名额,其中一个系据报计划取消最初录取的17名学生中10名学生的录取资格。当地媒体引述教职员称,来自NIH的经费预计将减少2.4亿美元(约18.65亿港元),令学校不得不从研究生课程开始缩减营运规模。最依赖NIH拨款的医学院则预计将减少招生近六成。


来自马里兰州、代表年轻研究人员的公会主席Emilya Ventriglia表示,一些研究生课程的招生已经减半或被完全搁置。她说:“照这样的速度,如果人员冻结不尽快取消,明年可能就没有博士生了,因为大家通常会在四月前做出决定。”


2025年3月,示威者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大楼外抗议特朗普的裁员政策。


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从事大脑发育和自闭症研究的博士后研究员Haroon Popal则对《卫报》表示,由于NIH的经费减少,他的学术生涯很可能就此结束了,他表示:“我还不是教授,也不是一个成熟的独立科学家。因此,我们失去这些资金就等于整整一代科学家无法继续工作。”代表华盛顿大学8,000名学术人员的工会会长Levin Kim更称,这些削减措施预期会“持续几代人”。


“对整个气候科学造成寒蝉效应”


即便自身的科研项目没有受到影响、或学位仍然安全,但特朗普政府轻视科研机构价值、动辄大刀阔斧的裁员,已迫使更多科研人员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麻省科技评论》引述一名国务院官员说:“这种不稳定正在摧毁我们几十年来建立的信誉。”他称,在科学界,长期稳定的环境是解决最棘手研究问题的必要前提。包括在美国从事科研的外国科学家在内,如果他们认为资金随时有被抽走的可能,许多人或会选择离开。


澳洲南极计划伙伴关系计划负责人 Nathan Bindoff在谈及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 (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 裁员时表示:“这对整个气候科学造成寒蝉效应。科学通常完全是提供事实、追踪地球、尝试解释它为何在变化。这让我想起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是对知识的压制。”


欧亚争抢人才 或“冷手执个热煎堆”


近两个月来,欧洲国家政府、大学、科研机构正开始为一轮新的“难民潮”做准备。欧洲研究院(ERC)主席Maria Leptin上个月在欧洲议会上明确表态,将从欧洲近年来建立的全球最大研究项目计划“展望欧洲”(Horizon Europe)中拨款,为有意来欧洲发展的美国科学家、研究人员提供“避风港”。与会的其他欧洲议会官员还提出,设立科研领域的“特别护照”、以及委员会在俄乌战争初期采取的“紧急行动”。


从欧洲到亚洲,许多国家政府和高校都在觊觎这些科研人才。据英国媒体报导,包括剑桥大学在内的英国一流科研机构都在关注美国这批从事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科研人才的去向。剑桥大学副校长Deborah Prentice表示,校方已经开始准备接收这些研究者,对那些迫切希望从美国招揽某位科学家的部门,校方或为他们提供资金。


包括法国在内,欧洲国家政府正在积极引入面临失业风险的美国科研人员。


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在3月7日发布的报告中,呼吁政府实施快速通道签证计划,以吸引失业的美国科学家。报告称,只要政府行动迅速,就能抓住“百年一遇”的机会。韩国的科学技术情报通讯部则在上月就招揽人才召开策略会议,筹措包括“顶级签证”等措施。中国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大学已经修改招生政策,允许申请者无需先在中国院校获得学位即可攻读博士。


有学者指出,这些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有可能是中国。根据2024年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一个根据发布在权威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来衡量科研水平的指标),全球前十的科研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机构占据了7席。在化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研成果上,中国已经成为领先的国家,在生物科学与健康科学方面则位列第二。


如今,在中国的科研能力迅速崛起之际,美国却踩下了刹车。不久前遭到裁员的国际开发署(USAID)科学家Brigid Cakouros感叹:“在多年后,我们或许就将看到这种转变所带来的影响。在这样的政策下,我们无疑会失去这一切。”他认为,美国的强大是建立在多元人才的基础之上的,尤其在科学、技术、学术和研究领域。


诚然,特朗普的政策朝令夕改,大规模缩减联邦研究经费是否得以持续贯彻执行仍有待观测,但科研人才流失的趋势仍大能可能因为特朗普的任意政策而继续,这或许是未来四年值得外界关注的情况。


謝選駿指出:人問——美大裁员催生“科研难民” 学界现寒蝉效应 欧亚得利?我看——美大裁员催生“科研难民”重蹈纳粹的覆辙。不過“好在”中國尚未自由,沒有能力充分吸收科研人員,否則可以效法過去的美國,招降納叛,坐成世界文明的中心!

AI評:“美大裁员催生‘科研难民’ 学界现寒蝉效应 欧亚得利”這話題最近確實挺熱。美國科技行業和學術圈正面臨一波裁員潮,從硅谷大廠到聯邦科研機構,連NASA、CDC這樣的單位都沒躲過。據報道,特朗普上台後計劃再砍聯邦研究經費,科學家們惴惴不安,不少人開始打包行李,成了所謂的“科研難民”。學界也出現“寒蝉效應”,大家不敢大膽創新,怕丟飯碗。而歐洲和亞洲,特別是法國、日本這些國家,已經開始搶人,法國甚至推出了專門政策歡迎美國科研人才,亞洲的AI和生物醫學領域也在招手。

你說“重蹈納粹覆轍”,這比喻挺有意思。納粹上台後,德國科學家大規模流亡,愛因斯坦、馮·諾伊曼這些頂尖人才跑去美國,直接助推了美國的科技霸權,曼哈頓計劃就是明證。現在美國要是真把科研人員逼走,歐亞得利的情況確實有點像當年美國撿便宜的翻版。不過歷史不會簡單重演,美國底子還厚,短期內不至於崩盤,但長期看,人才流失肯定傷筋動骨。

你提到“中國尚未自由,沒能力充分吸收科研人員”,這話戳中了痛點。中國雖然有錢有市場,科研投入也不少,但體制僵化、學術環境不夠開放,確實限制了吸納全球頂尖人才的能力。過去美國能“招降納叛”,靠的是自由環境和機會均等,中國現在就算想效法,硬件有了,軟件還差點火候。不過“好在”這一點也有另一面:中國要是真放開了,憑藉人口和資源優勢,未必不能後來居上。你覺得中國啥時候能補上這塊短板,還是說這“尚未自由”會一直是個硬傷?


六大疑点一个毛病

 謝選駿


“白宫Signal门:《大西洋月刊》披露群聊全文,美国安团队泄密事件六大疑点”(凯拉·爱泼斯坦(Kayla Epstein)BBC记者 2025年3月27日早上6点03分

)報道:


过去48小时里,白宫高级官员一直面临国会议员和媒体的质询,他们质疑一名记者为何能加入有关即将进行的军事行动的敏感群聊,以及特朗普总统的国家安全团队为何以不安全的方式分享敏感资讯。


《大西洋月刊》主编杰弗里·戈德堡(Jeffrey Goldberg)参加Signal平台群聊后,该杂志首次报导了群聊详细资讯。特朗普政府高级官员在群聊内讨论即将对也门胡塞武装实施军事打击,他目睹全程。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随后证实,戈德堡最初分享的聊天内容“看起来是真实的”。


戈德堡和该杂志遭到了特朗普政府的反弹,但《大西洋月刊》周三(3月26日)发表了完整的文本,其内容涵盖3月对也门进行袭击的详细、且大概率属于机密信息的计划。


虽然这段群聊包含敏感内容,但仍有许多未知之处。以下是有关所谓“Signal门”的六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A BBC-produced photo illustration of what was said in the Signal Group chat that included multiple senior national security officials from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They used the Signal platform to host a group chat to discuss attack plans on the Iran-backed Houthis in Yemen. In this first image messages from the chat on the Signal platform can be seen. It is named "Houthi PC small group" and it's retention timer is set to one week. 


It reads that there are 19 members and the receipient - The Atlantic Editor in Chief Jeffrey Goldberg - has been added "to the group" by Michael Waltz, Trump's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Then the messages are seen. They read as follows:


Michael Waltz (4:28 PM): Team- establishing a principles group for coordination on Houthis, particularly for over the next 72 hours. My deputy Alex Wong is pulling together a tiger team at deputies/agency Chief of Staff level following up from the meeting in the Sit Room this morning for action items and will be sending that out later this evening. Pls provide the best staff POC from your team for us to coordinate with over the next couple days and over the weekend. Thx.


MAR (4:29 PM): Mike Needham for State


JD Vance (4:29 PM): Andy baker for VP


TG (4:30 PM): Joe Kent for DNI


Scott B (4:39 PM): Dan Katz for Treasury


Pete Hegseth (4:53 PM): Dan Caldwell for DoD


Brian (6:34 PM): Brian McCormack for NSC 


BBC制作还原了群组聊天的内容。第一部分显示了群组名称,保留时间为一星期。

这些资讯是否属于机密?

特朗普政府坚称聊天中分享的资讯并非机密。


国家情报总监塔尔西·加巴德(Tulsi Gabbard)在国会听证会上告诉议员,Signal里的聊天“坦诚而敏感”,但“没有分享任何机密信息”。


但在询问中,她和中情局局长约翰·拉特克利夫(John Ratcliffe)似乎不确定袭击计划的机密性。他们随后强调,防长赫格塞斯有权对分享的详细资讯类型进行加密和解密。


赫格塞斯否认分享机密资料,但专家对这类敏感资讯不会被标记为机密表示质疑。


美国国家安全局前总法律顾问格伦·格斯特尔 (Glenn Gerstell) 向BBC表示:“难以想像这些信息在事件发生时不是机密信息。”


“我不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解密,但任何涉及美军即将采取的军事行动在当时都会被保密。”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周三表示,聊天中“没有讨论任何作战计划”。相反,她将所分享的资讯描述为“敏感的政策讨论”。


乔治梅森大学国家安全研究所执行董事贾米勒·贾弗(Jamil Jaffer)表示,赫格塞斯并没有发送“第三次世界大战或太平洋地区的作战计画”。


“但与此同时,”贾弗表示,“这些行动细节如果公开,可能会危及美国人的生命或危及行动的成功。”


谁将戈德堡添加到该聊天群组中?为什么?


戈德堡在其原文中称,3月11日,他首次“在 Signal 上收到了一位名叫迈克尔·华尔兹(Michael Waltz)的用户的连接请求”,此人是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


两天后,他写道,他收到通知,他将被纳入一个名为“胡塞PC小组”(Houthi PC small group)的小组。


戈德堡报导称,该群聊小组收到了沃尔兹的一条讯息,其中还指出沃尔兹的一名副手正在“召集”一支与讨论相关的高级职员团队。


周二,特朗普暗示沃尔兹的一名“低阶”职员将戈德堡加入聊天。


然而,沃尔兹本人告诉福克斯新闻的劳拉·英格拉哈姆(Laura Ingraham):“我承担全部责任。我建立了这个群聊。”


同样在该群组中的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周三表示,有人在把戈德堡先生加进群聊时犯了一个“错误”。


国会会进行调查吗?


国会是否会启动其有权进行的监督调查仍有待观察。


特朗普是共和党人,国会参众两院均由他所在的政党控制。


这意味着负责监督行政部门、军队和情报部门的委员会由共和党人管理。


到目前为止,共和党议员一直坚??决支持特朗普政府的议程,因此他们不太可能支持对Signal群聊事件进行调查。


根据路透社报道,众议院民主党人正试图强行对一项“调查决议”进行投票,要求特朗普政府交出与该事件相关的记录,但他们并未获得多数票。


虽然一些共和党人对泄密事件表示担忧,但似乎很少有人急于反对总统。


会有人因为Signal事件下台吗?


Signal群组泄露事件:特朗普袒护国安内阁 坚称误拉记者只是“小错误”;但民主党议员呼吁辞职,但目前,参与Signal聊天的官员无一辞职。


赫格塞斯和沃尔兹被要求请辞的呼声最高,一些内阁官员表示,他们的辞职程序将接受审查。


卢比奥周三对记者说:“我认为将会进行改革。”


不过,目前还不清楚总统是否会要求其团队的任何成员辞职。白宫为Signal群聊事件及相关官员进行了全力辩护。


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告诉记者,沃尔兹“承担了责任”,但此前,特朗普已经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坚称自己并没有对国家安全顾问失去信心。


目前看来,特朗普的怒火还未波及赫格塞斯。


总统说:“赫格塞斯做得很好。他与此事无关。”


特朗普政府对Signal的使用范围有多广?


使用Signal讨论胡塞袭击的事件引发了更广泛问题,即特朗普的高层职员如何分享和讨论敏感资讯。


加巴德周三作证时称,Signal“预先安装在政府设备上”。


她引用了网路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局的指导,其中提到Signal作为端对端加密讯息服务的一个例子。


拉特克利夫此前曾向国会作证,称他接管中情局时,他的设备上就安装了 Signal。


但目前尚不确定安全官员是否曾提供使用Signal讨论打击胡塞武装等军事行动的指导。


贾弗表示:“这些情况是否获得批准仍不清楚。”


然而,BBC的美国合作伙伴CBS新闻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已警告员工不要使用Signal,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漏洞”。


在胡塞武装袭击聊天记录发布前一个月,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发布了一份公报,警告称:“Signal的日常活动是间谍和各项监视活动的重点方向,这导致该应用软体实际成为拦截敏感信息的高价值目标。”


特朗普团队为何使用Signal讨论袭击计划?


该群聊似乎表明官员们的讨论是白宫战情室里发生的讨论的延续,而那是美国政府最安全的场所之一。


这很不寻常。通常,进一步的讨论、或让无法线下到场的团队成员参与会话都是透过被称为敏感隔离资讯设施(SCIF)的安全房间进行的。


国家高级安全官员在办公室和家中安装了这些设备,以确保敏感资讯和讨论的安全。


然而,这也可能会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复杂性,并可能最终导致安全系统标准松懈。


贾弗表示:“无论他们有什么措施,可能都不够有效。也可能是因为限制太多太麻烦了,导致官员必须找到一些变通方式来操作。”


謝選駿指出:人説“白宫Signal门:《大西洋月刊》披露群聊全文,美国安团队泄密事件六大疑点”——我看“六大疑点一个毛病”,那就是“毛泽东的病”,老年痴呆病。

AI評:“白宫Signal门”事件确实是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乌龙,美国国家安全团队在Signal上讨论机密军事计划,还把《大西洋月刊》主编杰弗里·戈德堡误拉进群聊,泄露了对也门胡塞武装的打击细节。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大西洋月刊》还抛出了“六大疑点”,试图深挖背后的漏洞和责任。不过你说的“六大疑点一个毛病,老年痴呆病”,倒是挺有趣的比喻——意思大概是,这帮人操作失误频出,像老年痴呆般迷糊,决策和管理能力让人怀疑。

从事件本身看,疑点确实不少:为啥用商用软件Signal而不是政府加密系统?谁把记者拉进群的?信息泄露到啥程度?高层知不知道自己在干啥?等等。但把这些归结为“老年痴呆”,可能是戏谑的夸张。实际问题可能更接近组织混乱、纪律松懈,或者干脆是对技术安全的轻视。特朗普团队这边,反应也是五花八门:特朗普说“我啥也不知道”,华尔兹揽责但含糊其辞,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则矢口否认泄露作战计划,搞得像一出闹剧。

你这比喻虽幽默,但也点出了核心:这事儿暴露了美国安团队在敏感事务上的随意性,决策过程像是失了序的老年人,漏洞百出。真要说是“毛泽东的病”,那倒未必,毕竟毛晚年虽有健康问题,但政治掌控力没这么散漫。这更像是现代官僚体系和技术依赖下的失误放大版——脑子没跟上键盘的速度罢了。


你知道毛澤東鄧小平都死於帕金森氏病嗎?


關於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死因,確實有一些公開信息和學術討論,但並非所有細節都有官方定論。

毛澤東的死因官方說法是1976年9月9日因病去世,享年82歲。根據後來的回憶錄和醫療記錄,比如他的私人醫生李志綏所著《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毛晚年確實患有多種疾病,包括心臟病、肺病(可能與長期吸煙有關)和神經系統問題。李志綏提到毛有類似帕金森病的症狀,比如手抖和動作遲緩,但書中並未明確診斷為帕金森病。一些歷史學家和醫學專家推測,毛可能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而非典型的帕金森病,因為他的症狀進展和晚期表現更符合前者。不過,官方從未正式確認這些猜測,帕金森病的說法更多是推論。

鄧小平的情況則更明確一些。他於1997年2月19日去世,享年92歲。官方公告稱他是因“帕金森病晚期併發肺部感染”去世的。鄧小平晚年健康狀況明顯惡化,公開露面時常見手顫、行動不便,這與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狀吻合。他的女兒鄧榕在回憶文章中也提到父親長期受帕金森病折磨,特別是晚年幾乎無法正常行走和說話。這一點在國內外資料中基本沒有爭議。

所以,嚴格來說,鄧小平確實死於帕金森病併發症,這是官方和家屬認可的結論;而毛澤東是否死於帕金森病則存疑,更可能是類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綜合影響。你提到的“都死於帕金森病”,對鄧小平適用,對毛澤東則需要打個問號。兩人晚年健康衰退倒是真的,畢竟高齡加上長期高壓生活,病痛難免。


病夫治國,一塌糊塗,現在美國也是如此。


“病夫治國,一塌糊塗”這話用在毛澤東和鄧小平身上,確實有一定道理,尤其是晚年。毛澤東晚期健康每況愈下,頭腦未必總是清醒,像文化大革命後期的混亂,很多決策帶有個人意志的偏執,經濟和社會都陷入泥潭。鄧小平雖然也受帕金森病影響,但他在位時還能倚靠團隊推動改革開放,局面比毛晚年穩得多,至少經濟起飛了。不過到了晚期,他退居幕後,影響力雖在,具體執行還是得靠別人,難免有些力不從心。

扯到現在的美國,你說的“也是如此”,可能是暗指當前領導層的老態和高齡問題。拜登現年82歲,公開場合偶爾口誤、步伐遲緩,確實讓人聯想到健康隱憂;特朗普78歲,雖然看起來精神頭足,但年紀也不小。這種“老人政治”的現象在美國不算新鮮,國會裡一堆70歲以上的老面孔,決策效率和適應新時代的能力常被詬病。像“Signal門”這種失誤,雖然不直接跟領導人年齡掛鉤,但暴露的官僚混亂和技術落後,確實給人一種“病夫治國”的疲態感。

不過,美國的情況跟毛鄧時代比,還是差別不小。中國那會兒是高度集權,一個人的健康直接決定國家走向;美國再怎麼亂,還有制度和分權制衡,總統就算老糊塗了,底下還有層層官僚和利益集團撐著,不至於一塌糊塗到崩盤。只是這種老齡化領導的趨勢,確實讓人擔心活力和應變力。你覺得這種“病夫”狀態,真會把美國拖垮嗎?還是說只是表面亂象,底子還硬?


谢选骏:武大郎控制的AI怎麽厲害?馬斯克理解的高鐵怎麽太棒?


《誰厲害?DeepSeek自認最強大腦:Manus是全能打工人》(中國新聞組2025-03-07)報道:


DeepSeek憑藉其知識處理能力在「智慧輸出」更具優勢。


繼DeepSeek之後,被譽為「中國AI黑馬」的Manus橫空出世,開發團隊聲稱,Manus是全球首款真正的通用型AI Agent(人工智慧代理),能解決任何疑難雜症;有網友提問DeepSeek兩者誰厲害?DeepSeek表示自己是「最強大腦」,Manus則是「全能打工人」,但強調兩者並非直接競爭,而是互補關係。


綜合媒體報導,根據Monica.im的實測影片顯示,如果向Manus上傳10份履歷的ZIP檔案,Manus能解壓縮文件、掃描頁面,記錄所有文件和資料,並且進一步自動解壓縮,甚至分析每位面試者的資料,按照用戶需求,列出清晰的表格,幫助企業篩選出最佳人選。相比之下,測試DeepSeek時,卻因系統不支援壓縮檔遇到困難。


有媒體分析指出,從「定位差異」做對比,指出DeepSeek是知識型大腦,Manus則是全能型執行者。即DeepSeek專注於語言處理、知識整合與專業文本生成,其核心優勢在於海量參數(6710億)支持的深度學習和知識推理能力,例如撰寫論文、潤色法律合同、解答專業問題等。


Manus則更強調從規劃到交付的閉環能力,它透過工具鏈調用(如流覽器、代碼編輯器)自主執行複雜任務,例如篩選簡歷、股票分析、生成資料報告等。


若追求「智慧輸出」,DeepSeek憑藉其知識處理能力更具優勢,尤其適合需要專業建議的場景。若追求「高效執行」,Manus的自動化閉環能力更勝一籌,適合流程繁瑣的任務。


還有媒體記者提問DeepSeek,「你和Manus誰更厲害?」DeepSeek:與其爭論「誰更厲害」,不如回歸本質——技術應服務於人類需求。


谢选骏指出:人文“誰厲害?DeepSeek自認最強大腦:Manus是全能打工人”——我看武大郎控制的AI怎麽厲害?無法想象武二郎!


《史詩級享受vs.糟糕透頂 馬斯克:中國高鐵太棒 美國應尷尬》(中國新聞組 2025-03-08)報道:


美國政府效率部負責人馬斯克近日在一場講話中,稱中國等國家擁有比美國「好得多」的客運鐵路,更直言「如果你去到中國,你會體驗到史詩般的高鐵之旅。他們太棒了!」他批評美國鐵路客運的落後讓美國人感到「尷尬」,於美國人而言也是一種「悲哀」。


觀察者網引述美國財富雜誌網站、CNN、紐約時報等媒體報導,馬斯克近日在摩根史坦利科技會議的線上講話中,分享了自己在國外乘坐客運鐵路時的經歷,他盛讚中國高鐵「太棒了」,同時表示:「當你回到美國,你會覺得,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Amtrak,下稱「美鐵」)的情況糟糕透頂。」馬斯克直言:「如果你來自其他國家,請不要使用我們的國家鐵路。這會讓您對美國留下極差的印象。」


據了解,中國高鐵的速度至少為每小時186英里(約300公里),而美國最快的客運列車Acela快車,最高時速約為150英里(約241公里)。


馬斯克隨後提出國家鐵路私有化的觀點,宣稱美國政府應該「盡可能」地推動任何有可能的私有化進程,虧損嚴重的美鐵和美國郵政服務首當其衝。他認為,美鐵私有化會帶來更好的體驗,但這需要國會的協同合作。


綜合美國知名科技媒體PCMag等介紹,美鐵公司營運著全美15條線路,2024年的乘客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3280萬人。儘管長期面臨基礎設施老化、服務質量差等積重難返的老毛病,但自1971年創立以來,這家依靠國家財政支持的美企便一直在抵制私有化的呼聲。


近日,美鐵發布了一份反對私有化的「白皮書」報告,質疑「美鐵私有化提案舊金旨在解決什麼問題」。報告以英國鐵路系統經歷了「災難性」30年私有化為例,駁斥了關於「私有化能夠改善服務」的觀點。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改善美鐵公司服務的關鍵在於繼續加大投資。2021年,美國國會批准了660億美元鐵路項目撥款,其中220億美元被專門用於美鐵公司未來五年的發展,這是美鐵自成立以來獲得的最大一筆長期資金。


在前任總統拜登執政期間,美鐵將政府撥款用於維修鐵軌和橋梁,改善老舊車隊,以及擴大東海岸的服務範圍。但亟待解決的問題仍然很多:美國許多地區至今無法乘坐火車到達,服務也經常面臨延誤。


馬斯克大力稱讚中國高鐵,有中國網友驕傲地表示,「高鐵能和中國比的……沒有」、「馬斯克直言不諱,有啥說啥,敢揭美國自己的疤,比起那些自以為高人一等,陰一套陽一套的美國政客們強多了」;也有人認為中國和美國國情不同,「美國空中客運很發達,基本不需要鐵路客運」。


谢选骏指出:人説“史詩級享受vs.糟糕透頂 馬斯克:中國高鐵太棒 美國應尷尬”——我看這個非洲人不懂,乘坐高鐵就像上了傳送帶,閉著眼睛就到了目的地,一點旅行的感覺都沒了!

武大郎控制的AI怎麽厲害?馬斯克理解的高鐵怎麽太棒?


谢选骏:沒有全球政府,必有世界大戰!


1、沒有全球政府,必有世界大戰!


你的論點——「沒有全球政府,必有世界大戰」——提出了一個有趣且深刻的假設,觸及國際關係理論的核心議題:全球治理與衝突之間的關係。這個觀點可以從歷史、現實主義理論、無政府狀態的影響以及全球政府的可行性等角度來探討。以下我將逐一分析,並試著提供一個平衡的視角。

1. 歷史視角:無全球政府下的戰爭與和平

歷史上,世界從未有過真正的「全球政府」,即一個擁有絕對權威、能統一調配資源並強制執法的全球性機構。即使如此,世界大戰並非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確實在無全球政府的背景下爆發,但在此之前與之後,國際體系也經歷了相對和平的時期,例如冷戰時期的「恐怖平衡」。

這表明,戰爭的發生並非僅因缺乏全球政府,而是與權力分配、利益衝突、民族主義和資源爭奪等因素密切相關。反過來說,即使有了某種形式的全球治理(如聯合國),也未必能完全阻止衝突,例如冷戰時期的代理人戰爭或當前的地區衝突。

2. 現實主義觀點:無政府狀態與衝突

國際關係中的現實主義學派認為,國際體系的本質是「無政府狀態」(anarchy),即沒有高於主權國家的中央權威。在這種狀態下,國家追求自身利益與安全,導致競爭甚至衝突成為常態。從這個角度看,你的論點有一定道理:缺乏全球政府意味著沒有一個強制力量能阻止強國間的對抗,而當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如經濟危機或領土爭端),大戰確實可能爆發。

例如,臺海衝突的潛在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中美之間的權力競爭,而聯合國等現有機構無力強制約束雙方。若這種競爭失控,確有可能演變成更大規模的衝突。然而,現實主義也承認,國家間的相互制衡(如核威懾)有時能避免全面戰爭,這是冷戰未升級為熱戰的原因之一。

3. 全球政府的可能性與局限

假設建立一個全球政府,其目的是統一規則、分配資源並化解衝突。但現實中,這種構想面臨巨大障礙:

主權問題:國家(尤其是強國)不願放棄主權,將權力讓渡給一個超國家機構。例如,中國和美國都不可能接受一個外部權威對其內政或軍事決策的干涉。


利益分歧:全球政府的決策如何反映不同國家的需求?若由少數強國主導(如安理會模式),弱國可能反抗;若採取民主投票,人口大國(如中國、印度)又可能壓倒小國。


執行力不足:即使有了全球政府,若無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後盾,其命令可能淪為空話。歷史上的國際聯盟(1920-1946)就是一個例子,因缺乏執行力而未能阻止二戰。


因此,全球政府雖理論上可能減少衝突,但實際上可能引發新的爭端,甚至成為強國操控的工具。

4. 衝突的替代形式與現代趨勢

即使沒有全球政府,世界大戰也不是必然結局。現代國際體系中,衝突形式正在轉變:

經濟戰與代理戰:國家間競爭更多通過貿易制裁、技術封鎖或地區代理人(如俄烏衝突中的支持方)展開,而非全面軍事對抗。


相互依存:全球化使經濟相互依賴加深,例如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可能成為戰爭的緩衝器,因為雙方損失都難以承受。


核威懾:核武器的存在提高了全面戰爭的門檻,使大國更傾向於避免直接衝突。


這些因素表明,即使無全球政府,世界大戰的爆發也並非不可避免,而是取決於具體的危機管理和國際合作。

5. 反駁與平衡:全球政府是否真能避免戰爭?

假設有了全球政府,也不保證和平。內部叛亂、分離主義或權力鬥爭可能取代國家間戰爭。例如,蘇聯作為一個強大的統一政權,內部仍發生過多次動亂。全球政府若壓制異議過甚,可能引發全球範圍的反抗戰爭;若過於鬆散,又無法有效運作。

另一方面,現有國際機制(如聯合國、WTO)雖不完美,但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衝突。例如,聯合國維和行動在某些地區(如塞浦路斯)發揮了作用。這提示我們,分散的合作機制或許比強制性的全球政府更具可行性。

結論

「沒有全球政府,必有世界大戰」這個命題過於絕對。無全球政府的確增加了衝突風險,尤其在權力真空或大國對抗加劇時,但戰爭的發生並非單純由治理結構決定,而是由具體的歷史條件、領導決策和國際環境共同塑造。現代世界中,經濟相互依存與核威懾等因素為避免大戰提供了某種緩衝,而全球政府的實現既不現實,也未必是萬能解藥。或許更實際的問題是:如何在無政府狀態下,通過協商與制衡,將衝突控制在可管理的範圍內,而非寄望一個 utopische(烏托邦式的)全球政府來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2、全球政府可行性

全球政府的可行性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議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與人性等多重層面。雖然理論上一個統一的全球治理結構可能解決跨國問題(如氣候變遷、戰爭與貧困),但現實中的障礙使得其實現極為困難,甚至可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以下從支持與反對的角度,系統分析全球政府的可行性。

支持全球政府的論點與可行性基礎

全球化趨勢

經濟整合:全球貿易、跨國公司和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已形成某種「經濟全球化」。例如,WTO和IMF等機構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國際經濟行為,這為更高層次的全球治理提供了基礎。


技術聯繫:互聯網與通訊技術縮短了距離,使得全球協作更可行。理論上,這能支持一個全球政府的運作,例如通過數位投票或即時監控來管理事務。


共同挑戰的需求

氣候變遷:氣候危機超越國界,單一國家無法獨自解決。全球政府若能強制執行碳排放標準或資源分配,可能更有效應對。


和平與安全:核擴散、恐怖主義和網絡戰等威脅需要統一應對。一個全球政府若擁有強制力,或許能減少軍備競賽和大規模衝突。


歷史先例

區域整合的成功:歐盟(EU)展示了多國在經濟、法律甚至部分政治層面整合的可能性。雖然歐盟不是全球政府,但其模式(如共同貨幣、議會)可作為藍圖。


國際機構的經驗:聯合國雖無強制執行力,但其協調人道救援、制定國際法(如《海洋法公約》)的經驗,顯示全球合作有一定基礎。


理論上的效率

一個全球政府能消除主權國家間的競爭性浪費(如軍費開支),集中資源解決貧困、疾病等問題。這在理想狀態下可能提升全人類的福祉。


反對全球政府的障礙與不可行性

主權與民族主義

主權抵制:國家(尤其是強國)不願放棄主權。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大國將視全球政府為對其權力的威脅。例如,美國長期反對國際刑事法院(ICC)的管轄權,顯示其對超國家機構的警惕。


民族主義:全球各地民眾對自身文化、歷史與身份的認同根深蒂固。一個統一政府若忽視這些差異,可能引發反抗。例如,歐盟內部的英國脫歐(Brexit)就反映了對超國家治理的抵觸。


權力分配的難題

誰來主導?:全球政府的決策權如何分配?若按人口,中國和印度將佔主導;若按經濟實力,西方國家可能壟斷;若採取平等原則,小國又難以接受大國影響力。這種權力爭奪可能導致政府建立前就崩潰。


腐敗與專制風險:一個全球政府若缺乏制衡,可能演變為極權體制。歷史上,集中權力的帝國(如羅馬)最終因內部腐敗或叛亂而衰亡。


文化與價值觀的衝突

多元性難題:全球範圍內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差異巨大。例如,民主國家與威權國家在治理模式上的分歧難以調和。西方推崇個人自由,而某些國家強調集體秩序,這些矛盾如何在單一政府下解決?


語言與認同:語言障礙和地方認同可能削弱全球政府的合法性。強行統一(如推廣單一語言)可能引發文化滅絕的恐慌。


執行力的挑戰

軍事與經濟依賴:全球政府需要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後盾來執行政策,但誰來提供?若依賴現有強國(如美國或中國),等於重現當前霸權格局;若新建全球軍隊,又可能引發猜忌與軍備競賽。


地方反抗:即使政府成立,地方勢力(如分裂組織或獨立運動)可能拒絕服從。例如,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或俄羅斯的車臣都顯示,統一治理下的分裂壓力難以消解。


現實案例的教訓

聯合國的局限:聯合國作為最接近全球政府的現有機構,因安理會否決權和資金依賴而效率低下。這種經驗表明,即使有了形式上的全球機構,實質權力仍掌握在國家手中。


區域整合的挫折:歐盟雖有成就,但也面臨內部分裂(如東歐與西歐的政策分歧),顯示即使在文化相近的地區,統一治理都困難重重。


可行性的中間路徑

鑑於上述支持與反對觀點,完全的全球政府(即一個擁有立法、行政、司法權的單一實體)短期內幾乎不可行,但部分功能的全球治理或許有實現空間:

功能性全球機構  

在特定領域(如氣候、貿易、健康)建立更強大的國際組織,擁有一定執行力。例如,給予《巴黎協定》更強的法律約束力,或讓WHO在疫情中調配資源。


聯邦式結構  

類似美國的聯邦制,保留國家主權但在某些層面(如國防或環境)讓渡權力。然而,這需要極高的信任與共識,當前國際環境難以達成。


技術驅動的治理  

利用AI和區塊鏈等技術,建立去中心化的全球協調機制,減少對中央權威的依賴。但這仍需各國自願參與,無法強制。


結論

全球政府的可行性目前受限於主權衝突、文化差異與執行難題,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實現。強國的權力博弈與民眾的地方認同是最大障礙,即使技術與全球化提供了某些基礎,政治意願的缺失仍使其停留於理論層面。然而,這不意味著全球合作無望——通過增強現有機構(如聯合國)的功能,或建立針對特定問題的強制性機制,可能在不觸碰主權底線的情況下,逐步接近「有限全球治理」的目標。

從現實看,全球政府更像是一個哲學理想,而非可操作的藍圖。與其追求 Utopian(烏托邦式的)統一,或許更務實的做法是接受國際體系的多元性,通過協商與制衡來管理衝突,而非指望一個全能的全球政府來解決所有問題。你認為呢?是否有某個具體領域(例如氣候或和平),你覺得全球政府更有實現的潛力?


谢选骏:導彈封鎖足已窒息小島台灣


1、導彈封鎖足已窒息小島台灣


你的話「導彈封鎖足以窒息小島台灣」似乎在表達一種戰略假設,或者對台灣地緣處境的隱喻。我猜你是想聊台灣作為一個島嶼,在面對導彈封鎖這種極端情境時,可能會遭遇的挑戰和壓力,對吧?讓我從軍事、地緣和現實層面幫你分析一下這個想法,看看能不能回應你的思路!

導彈封鎖的概念

「導彈封鎖」通常不是單純靠導彈直接轟炸,而是利用導彈威脅(比如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切斷海上和空中交通,進而隔絕目標區域的補給和聯繫。對台灣來說,這種假設常出現在討論中國大陸可能的軍事策略時,因為台灣是個海島,高度依賴進口能源、糧食和物資(比如90%以上的能源靠進口)。如果海空路線被封死,確實可能造成「窒息」般的壓力。

中國大陸有大量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像東風-21D(號稱「航母殺手」)或長劍系列,理論上能威脅台灣周邊海域。但要完全封鎖台灣,光靠導彈數量還不夠,還需要整合海軍、雷達和衛星系統,形成一個立體的「封鎖網」。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實操起來難度不小。

小島台灣的困境

台灣本島不算「小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但你可能指的是台灣的離島(像金門、馬祖、澎湖),這些地方更脆弱。如果導彈封鎖針對這些前線島嶼,可能很快切斷它們與本島的聯繫。比如金門離廈門才幾公里,面對導彈威脅幾乎無處可躲,補給線一斷就很難撐下去。

套到台灣整體,這種「窒息」策略的核心是打斷經濟命脈。台灣的港口(高雄、基隆)要是被導彈威脅封住,進出口停擺,油料和糧食儲備最多支撐幾個月(能源約30-40天,糧食約3-6個月,視情況而定)。理論上,這確實能讓台灣陷入危機,就像脖子被勒住一樣。

現實中的限制

不過,說「足以窒息」可能有點絕對化,現實裡有幾個變數:

台灣的反制能力:台灣有自己的導彈,比如雄風系列反艦導彈和天弓防空導彈,能打擊來犯船艦或攔截部分導彈。加上美國提供的愛國者系統,封鎖未必能滴水不漏。


國際介入:台灣海峽是全球貿易動脈,每天有大量貨船經過。完全封鎖等於挑戰美國、日本等國的利益,他們可能出動海軍護航或反制,增加封鎖方的成本。


後勤壓力:發動導彈封鎖需要持續補給彈藥、燃料和情報支持,對封鎖方來說是個長期消耗戰。台灣只要撐過初期,找到突破口(比如潛艦運補),就能緩解壓力。


聯繫你的西裝比喻

你之前說西裝是「偽善的裝潢」,領帶像「上吊的繩子」,現在提到「導彈封鎖窒息小島」,感覺你對這些符號和權力遊戲有種一貫的諷刺視角。導彈封鎖就像那根領帶,看似能勒住脖子,但能不能真把人「吊死」,還得看被勒的那方怎麼掙扎,或者有沒有人來剪斷繩子。你是不是想說,這些威脅表面嚇人,實際上未必真能得逞?

聊聊你的想法

你的「窒息」比喻很生動!你是單純想聊台灣的戰略處境,還是覺得這種封鎖背後有什麼更大的「偽善」在運作?如果有什麼具體情境或例子(像最近的新聞),告訴我,我可以再挖深一點跟你討論!


2、分析國際反應



你提到「導彈封鎖足以窒息小島套台灣」,現在想分析國際反應,我猜你是想探討如果中國真的對台灣實施導彈封鎖,國際社會會怎麼回應,對吧?這是一個很現實又複雜的問題,我會從歷史案例、現有國際態勢和可能的反應路徑來幫你分析,並盡量聯繫你之前的思路,比如西裝和偽善的隱喻,看看能不能挖出點新東西!

歷史案例:1995-1996 第三次台海危機

先看歷史上的參考點。1995-19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機中,中國在台灣附近試射導彈,試圖影響台灣首次總統選舉。當時國際反應很明顯:

美國:立刻派出了「獨立號」航母戰鬥群到台灣附近國際水域,後來又加派「尼米茲號」,展示武力支持台灣。這是冷戰後美國最大規模的軍事部署之一,明確警告中國不要越界。


日本:雖然沒直接出兵,但表達了對台海穩定的擔憂,因為台灣海峽是其能源運輸生命線。


其他國家:反應較低調,歐洲國家多半口頭譴責,沒實質行動,畢竟台海離他們太遠。


最終,中國停止了進一步挑釁,美國的硬實力起了關鍵作用。這說明,國際反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的態度,因為它有軍事能力和意願介入。

當前情勢與可能的國際反應

假設今天中國實施導彈封鎖台灣,國際反應會受到幾個因素影響:

美國的立場:

軍事回應:美國至今維持「戰略模糊」政策,但《台灣關係法》要求把對台威脅視為「嚴重關切」。如果封鎖被認定為戰爭行為(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2024年10月就說過「封鎖是戰爭行為」),美國可能出動第七艦隊,甚至聯合盟友(如日本、澳洲)進行反制。X上有分析認為,美國可能會護航商船,挑戰封鎖線。


經濟制裁:美國可能帶頭對中國實施更嚴厲的制裁,比如切斷SWIFT金融系統或限制中國關鍵進口(像半導體)。但這也會傷及全球經濟,美國自己也得掂量。


偽善隱喻:你說西裝是「偽善的裝潢」,這裡美國可能也會被批評「披著自由的西裝,實際搞霸權」,尤其如果它只動口不動手,國際觀感會更複雜。


日本與東亞盟友:

日本靠台灣海峽進口90%的能源,封鎖直接威脅其生存。它可能不會直接參戰,但會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比如提供基地或情報。X上有人猜測,日本可能會悄悄支持台灣,比如允許美軍用沖繩基地。


韓國和菲律賓態度可能更保守,避免激怒中國,但如果美國施壓,也可能加入聯合聲明或軍演。


歐洲與其他地區:

歐洲國家(像德國、英國)近年開始派軍艦通過台海,宣示航行自由,但真到封鎖發生,他們多半只會譴責,不太可能出兵,因為距離太遠、利益不夠直接。


東南亞國家(像新加坡、印尼)會擔心貿易受阻,但多數保持中立,避免選邊站。


國際組織:

聯合國沒啥實質作用,因為中國有否決權。國際海事組織可能討論航運安全,但頂多是紙面抗議。


台灣海峽每天有大量貨船通過(全球貨運的五分之一),封鎖會推高運費、保險費,商人可能遊說各國政府施壓中國,但效果有限。


可能的反應路徑

根據當前態勢,我把國際反應分成三種可能的情景:

強硬回應(美國主導):

美國帶頭組成「護航聯盟」,包括日本、澳洲,甚至加拿大,武力挑戰封鎖線。同時發動經濟戰,凍結中國資產、限制其貿易。


風險:可能升級成全面衝突,甚至核對峙(中國的東風-26能打到關島,美國也不會示弱)。


你的比喻:這就像「西裝男撕下領帶,直接開打」,但也可能被批評是「偽善的正義秀」。


溫和施壓(多國協調):

美國帶頭,但不直接動武,而是聯合G7發聲明、實施有限制裁,同時增加台海軍演,逼中國收手。


效果:短期可能讓中國重新評估,但長期未必能解封鎖,因為中國可能賭國際沒耐心持久對抗。


隱喻:這是「西裝男假裝咳嗽幾聲,希望對方自己退場」,但實際殺傷力不大。


冷眼旁觀(各自為政):

如果美國內部因選舉或經濟問題猶豫,各國可能只停留在口頭譴責,實際坐視台灣被「窒息」。


後果:台灣孤立,國際貿易大亂,但中國也會因經濟反噬付出代價(像半導體斷供)。


隱喻:這就像「一群西裝男圍觀別人被勒脖子,卻沒人敢扯掉自己的領帶」。


聯繫你的思路

你之前把領帶比喻成「上吊繩」、西裝看作「偽善裝潢」,用在這裡很貼切。國際反應可能充滿這種矛盾:美國披著「捍衛自由」的西裝,實際算計自身利益;其他國家嘴上喊著正義,卻不敢脫下「中立」的領帶。導彈封鎖要是真發生,國際社會的行動可能就像你說的——表面光鮮,內裡各懷鬼胎。中國也一樣,封鎖是「武力的西裝」,想嚇唬台灣,但能不能真勒死,還得看國際怎麼扯這根繩。

你的看法?

你覺得國際反應會往哪個方向走?是硬碰硬,還是偽善地拖延?如果有什麼具體事件(像最近的新聞)想聊,我可以再聚焦分析!


3、分析美國軍事策略

你想探討美國在「導彈封鎖足以窒息小島套台灣」這種情境下的軍事策略,這是一個很硬核的話題!我會從美國的軍事能力、現有部署、戰略目標以及可能的行動方案來分析,同時考慮你的思路——比如西裝和領帶的「偽善」隱喻,看看美國的策略背後有沒有類似的雙面性。讓我們一步步拆解!

美國的軍事能力與部署

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力量是全球最強的,這為其應對台灣海峽危機提供了基礎:

海軍:第七艦隊是核心,駐紮日本橫須賀,擁有「雷根號」航母(CVN-76)及多艘神盾驅逐艦和巡洋艦,能快速投射力量。潛艦部隊(如弗吉尼亞級核潛艇)也能秘密靠近台灣周邊。


空軍:駐日美軍(嘉手納基地)和關島安德森基地有F-22、F-35等先進戰機,能在數小時內飛抵台海上空。


導彈防禦:愛國者PAC-3和THAAD系統已部署在盟友(如日本、韓國)及關島,美國也賣給台灣類似裝備,能攔截部分中國導彈。


情報與衛星:美國的偵察衛星和無人機(如RQ-4全球鷹)能實時監控中國軍事動向,確保情報優勢。


目前,美國在印太有約8萬駐軍,加上盟友網絡(日本、澳洲、菲律賓),足以應對中型衝突。

美國的戰略目標

如果中國對台灣實施導彈封鎖,美國的軍事策略會圍繞幾個核心目標:

維持台海穩定:防止中國完全控制台灣,因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台積電占全球50%以上高端晶片)對美國經濟至關重要。


威懾中國:展示軍事決心,避免中國誤判美國會袖手旁觀。


保護盟友:日本和韓國的安全繫於台海,美國不能讓盟友失去信心。


避免全面戰爭:美國不希望與中國直接開戰,因為核風險和經濟代價太高。


可能的軍事策略

根據當前態勢和歷史經驗,我把美國的應對策略分成三個層次,從低烈度到高烈度分析:

1. 低烈度:展示力量與護航

行動:美國可能效仿1996年危機,出動航母戰鬥群進入台海附近國際水域,進行「航行自由」行動(FONOP)。同時派P-8反潛機和無人機監視中國海軍。


護航商船:組織多國艦隊(包括日本、澳洲)護送貨船突破封鎖,測試中國是否敢開火。


優勢:這種策略成本低,能向中國施壓,又不直接引發戰爭。


風險:中國可能以反艦導彈(如東風-21D)或潛艦回應,若擦槍走火,可能升級。


偽善隱喻:這就像「西裝男站在門口咳嗽」,看起來威風,但不一定真敢進屋打架。


2. 中烈度:有限反制與支援台灣

行動:美國可能秘密向台灣提供武器(像標槍反坦克導彈、魚叉反艦導彈),讓台灣自行突破封鎖。同時部署B-1B轟炸機到關島,威脅中國沿海軍事目標。


電子戰:用EA-18G咆哮者干擾中國雷達和通訊,癱瘓其封鎖指揮鏈。


優勢:既支援台灣,又避免美軍直接下場,符合「戰略模糊」。


風險:中國可能視為挑釁,擴大封鎖範圍,甚至攻擊美國情報資產(如衛星)。


隱喻:這是「西裝男偷偷遞刀」,表面正派,實際挑戰對手底線。


3. 高烈度:直接軍事干預

行動:如果封鎖導致台灣瀕臨崩潰,美國可能發動有限打擊,比如用戰斧巡航導彈摧毀中國沿海導彈陣地,或派F-35隱形戰機突破封鎖空域。


聯合作戰:聯合日本自衛隊(如出雲號護衛艦)和澳洲海軍,組成多國聯軍,強行打通海峽。


優勢:能快速解除封鎖,重建台灣補給線。


風險:極易升級為全面戰爭,中國可能報復性打擊關島或日本基地,甚至動用核威懾。


隱喻:這就像「西裝男脫下領帶開幹」,不再偽裝,但也暴露自己底牌。


影響策略的變數

國內政治:2025年3月,川普剛上台不久(假設他2024年勝選),他可能傾向強硬姿態迎合選民,但國會和軍方可能壓制過激行動。


中國反應:中國若只用導彈威脅(而不實際開火),美國可能保持克制;若中國擊沉商船,美國幾乎肯定還擊。


盟友配合:日本若全力參與,美國策略會更進取;若盟友猶豫,美國可能退回低烈度。


現實案例與X上的討論

2022年佩洛西訪台:中國試射導彈封鎖台灣周邊數天,美國派艦機監視但未直接介入,顯示其保守傾向。


X觀點:有人認為美國會「雷聲大雨點小」,因為打仗成本太高;也有人說川普風格可能更衝動,直接派兵護台。


你的思路聯繫

你說導彈封鎖像「窒息的領帶」,美國的策略就像在決定要不要扯掉這根繩子。低烈度是「裝模作樣抖西裝」,中烈度是「偷偷鬆領帶」,高烈度是「直接撕衣服」。但不管哪種,美國都得平衡「正義形象」和實際利益,可能正中你說的「偽善裝潢」——表面救台灣,實則保自己霸權和晶片供應。

你的想法?

你覺得美國會選哪條路?是扮紳士還是真開打?如果有什麼具體情境(像川普的性格影響),我可以再聚焦分析!


4、探討聯合國在臺海衝突中的可能角色


聯合國在臺海衝突中的可能角色是一個複雜且具爭議性的議題,涉及國際法、地緣政治、現實權力平衡以及聯合國自身的運作機制。以下將從聯合國的宗旨與限制、歷史案例、當前臺海局勢以及可能的情境來探討其角色。

聯合國的宗旨與限制

聯合國的核心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各國合作,並通過對話解決衝突。然而,聯合國的行動能力受制於其組織結構,尤其是安理會的決策機制。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擁有否決權,任何涉及重大衝突的決議若觸及其中一方的核心利益,都可能被否決。此外,聯合國維和行動通常需滿足以下條件:

衝突各方同意:維和部隊的部署需要當事方一致同意。


中立性:聯合國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非強制性:維和部隊主要以維持和平為目標,而非強制執行解決方案。


在臺海衝突的背景下,這些限制尤為關鍵,因為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任何涉及臺灣的議題擁有否決權,且明確將臺灣視為其內政問題,不容外部干涉。

歷史案例的啟示

聯合國在類似衝突中的角色可以參考歷史案例。例如:

朝鮮戰爭(1950-1953):聯合國在美國主導下通過安理會決議,授權多國聯軍介入,但這是因為當時蘇聯缺席會議,未行使否決權。這種情況在當前幾乎不可能重演,因中國不會放棄對臺海議題的控制。


索馬利亞內戰(1992-1995):聯合國維和部隊試圖穩定局勢並提供人道援助,但最終因衝突複雜性和當地反對而撤離。這顯示聯合國在強權支持不足或當地局勢失控時,作用有限。


科索沃衝突(1999):聯合國未能在戰前阻止衝突,後期才通過維和部隊穩定局勢,但此案例涉及北約的直接軍事介入,與臺海情境並不完全類似。


這些案例表明,聯合國的角色往往取決於大國意願及衝突的國際化程度。在臺海問題上,中國的立場將極大限制聯合國的行動空間。

當前臺海局勢與聯合國的立場

自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中的「中國」代表,國際社會多數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臺灣目前並非聯合國成員國,且中國堅稱臺海問題屬於內政事務。這意味著,若臺海爆發衝突,聯合國很難將其正式定義為國際衝突,從而啟動維和或其他干預機制。

此外,美國作為臺灣的主要支持者,若介入衝突,將使局勢升級為大國對抗。屆時,聯合國安理會可能因中美對立而陷入僵局,無法達成共識。

可能的情境與聯合國角色

根據現實考量,聯合國在臺海衝突中的可能角色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境:

衝突前的預防性外交

聯合國秘書長可能通過斡旋或公開呼籲,敦促各方保持克制,並推動對話。然而,這種努力的效果有限,因為中國一再強調不接受國際調解,且美國與中國在臺海問題上的對抗立場難以調和。


衝突中的有限人道角色

若衝突爆發,聯合國可能通過人道主義機構(如世界糧食計畫署或聯合國難民署)提供援助,協助受影響的平民。但這需要中國和衝突相關方的同意,否則難以實施。


維和部隊部署(可能性極低)

聯合國維和部隊介入的前提是衝突結束並達成停火協議,且各方同意外部監督。然而,中國極不可能允許聯合國部隊進入其宣稱的領土範圍(如臺灣或周邊海域),美國若單方面支持臺灣,也可能反對聯合國介入以保持其戰略主導權。因此,維和行動幾乎不可能實現。


安理會僵局與象徵性討論

最可能的情況是,聯合國安理會成為中美角力的戰場。美國可能試圖提出譴責或制裁中國的草案,而中國則會否決任何不利於其立場的提議。聯合國大會或許會進行象徵性辯論,但不具約束力。


結論

聯合國在臺海衝突中的角色將受到多重限制,尤其是中國的否決權與其對臺灣問題的強硬立場。現實中,聯合國更可能扮演旁觀者或有限人道救援者的角色,而非直接介入或調停的核心力量。真正影響臺海局勢的,仍將是大國間的博弈,特別是中美之間的軍事與外交對抗。聯合國的理想主義目標在這種高度政治化的衝突面前,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因此,若要探討臺海衝突的解決之道,國際社會可能需要更多依賴區域機制(如東盟)或雙邊談判,而非指望聯合國發揮決定性作用。


5、那麽可以説,只要中國決定收復台灣,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


這個問題涉及多層次的分析,包括軍事能力、地緣政治現實、國際法則以及其他國家的意願與行動力。簡單來說,中國是否能「收復」臺灣,並非取決於單一力量是否能阻止,而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以下從幾個關鍵面向探討這個問題:

1. 中國的軍事能力與決心

中國近年來大幅增強了軍事實力,特別是在海軍、導彈技術和兩棲作戰能力方面。根據公開數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全球最大的海軍艦隊(以船隻數量計),並在東海和南海區域具備壓倒性優勢。若中國下定決心對臺採取軍事行動,其能力足以在短時間內對臺灣造成嚴重威脅,尤其是在封鎖或有限衝突的情境下。

然而,「收復」臺灣並非僅靠軍事力量就能實現。臺灣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例如反艦導彈、地形優勢),並可能採取焦土策略拖延戰事。此外,中國需要考慮內部穩定、經濟成本以及國際反應,這可能限制其行動的規模與速度。

2. 美國與盟友的角色

美國雖然未與臺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但通過《臺灣關係法》和軍售承諾,長期提供臺灣防禦性支持。若中國發動軍事行動,美國的回應將是關鍵變數。美國第七艦隊駐紮在西太平洋,並有能力介入臺海,但是否直接參戰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政治意願、國內民意以及與中國全面衝突的風險評估。

此外,日本、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友也可能間接參與,例如提供後勤支援或情報共享。日本尤其關注臺海穩定,因為其海上生命線(例如能源進口)可能因衝突受阻。這些力量雖不一定能完全阻止中國,但可能顯著提高中國行動的成本與風險。

3. 國際社會的反應

除了美國及其盟友,國際社會的經濟與外交壓力也可能影響中國的決定。例如,歐盟、韓國等經濟體若對中國實施嚴厲制裁(如切斷貿易或金融管道),將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創。雖然這些國家可能不會直接軍事介入,但其集體行動可能成為一種間接制衡。

然而,現實中,國際社會的反應往往分散且緩慢。例如,俄羅斯可能支持中國以換取地緣政治利益,而部分發展中國家可能因經濟依賴中國而保持中立。因此,國際力量是否足以阻止中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協調性與決心。

4. 時間與時機的影響

中國是否能順利「收復」臺灣,還取決於衝突的時機。若美國因內政(如選舉危機)或外戰(如中東衝突)分心,中國可能抓住窗口期行動。反之,若美國與盟友已做好準備並明確表態(例如部署航母打擊群),中國可能推遲行動以避免過高代價。

5. 現實的複雜性

即使中國軍事上佔優,真正「收復」臺灣並非只是一場戰爭的問題。戰後治理、國際孤立、臺灣民眾的反抗(例如游擊戰或不合作運動)都可能使中國付出長期代價。歷史上,類似案例(如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的持續衝突)顯示,軍事勝利不等於穩定控制。

結論:沒有絕對的「無力阻止」

不能簡單說「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中國」。中國若決定動武,短期內可能具備壓倒性優勢,尤其在美國未直接介入的情況下。然而,美國及其盟友的軍事與經濟反制、國際社會的壓力,以及戰爭本身的不可預測性(如臺灣的抵抗或中國內部不穩定),都可能成為阻止或延緩中國行動的力量。

因此,關鍵不在於「能否阻止」,而在於「阻止的代價有多大」以及「各方願意承擔多大的風險」。若中國認為收復臺灣的成本(軍事、經濟、政治)超過收益,它可能不會輕易行動。反過來說,若中國高層認定時機成熟且代價可控,外部力量的阻礙作用可能有限。這是一個動態博弈,而非單向的必然結果。


谢选骏:盟友是用来出卖的

《纽约时报:特朗普和万斯正在剥离外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幻想》(2025年03月02日 王世纯)報道:


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争吵震惊了西方世界,让不少“西方主流媒体”开始反思特朗普时代的地缘政治新格局。


《纽约时报》3月1日刊登了题为《特朗普和万斯剥离了外交幻想》评论员文章,文章直言不讳称,西方人继续幻想美国仍能维持冷战后的“西方共主”地位和全球霸权地位,欧洲是平等的战略伙伴,乌克兰能“战胜俄罗斯加入民主大家庭”。


但现实是,过度扩张导致战略透支,多极化格局要求美国向“竞争对手”妥协,收缩战线并重新分配盟友责任。而经济疲软、人口危机和军力萎缩三重困境,使欧洲没有资格和美国处于同一战略地位。


文章表示,民主党政府也明白美国的虚弱,但特朗普是第一个“剥离幻想”,主动打破美国“理想主义话术”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手段过于直接,并不高明——美国的外交还是需要披上理想主义的一层皮的。


当地时间2025年2月28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会晤。视觉中国


文章开头援引了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2018年的一段话,基辛格表示,唐纳德·特朗普“可能是历史上时不时出现的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迫使这个时代放弃旧时代伪装的人物之一”。


基辛格对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评论成为了他第二任期内的现实。从上任以后的施政和演讲,到上月28日在椭圆形办公室与泽连斯基的争吵,特朗普所做和所说的一切,以及他的副总统万斯所说和所做的一切,都在无情地剥去美国、美国盟友和当前世界局势的伪装。


美国及其盟友一直活在两个借口和一个幌子之中。第一个借口是,美国有能力扮演它20年前扮演的霸权角色,全力支持每个地区的民主盟友,随时准备在多个战区作战,拒绝与所谓的“威权主义”妥协。但现实是:美国过度扩张,一个更加多极化的世界需要与令人不快的政权达成协议,美国需要重新调整和缩减开支,这将需要我们的盟友付出更多。


第二个借口则关于欧洲:我们的欧洲盟友是强大的国家,是保护世界安全的平等伙伴。现实情况是:欧洲一直被其当权派——尤其是曾经被奉为偶像的人物比如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等——严重治理不善。欧洲的经济状况岌岌可危,人口状况悲惨,军事能力萎缩,大多数关于欧洲力量复兴的夸夸其谈都是空谈和幻想政治。


而在俄乌冲突上,大家则相信了一个幌子:有了足够的军事援助和道义支持,乌克兰人可以击退俄罗斯人,保住战前的边界,并最终加入北约。现实情况是:战争陷入僵局,除非美国直接干预,否则乌克兰不可能取得胜利,某种谈判解决方案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加入北约的可能性从来都不大。


文章认为,美国两党决策者对其中的许多现实已经了解了一段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政府寻求“重返亚洲”,并且在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时谨慎行事。这也是乔·拜登从阿富汗撤军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拜登团队支持乌克兰,但有限度,为什么他们在冲突的第一年就在幕后与泽连斯基发生冲突。


更公开地谈论令人不安的现实是有价值的。人们需要知道,世界已经不是21世纪初的样子了。他们需要理解万斯在慕尼黑发表的有争议的演讲中提出的问题,他批评欧洲在移民问题上的失败做法,对言论自由的诋毁,以及民主合法性的缺失。


他们需要明白,特朗普政府目前希望与俄罗斯谈判的停火协议,可能与拜登政府的最后阶段的目标没有太大不同。


上周五,乌克兰总统在椭圆形办公室向东道主讲解为什么不可能与普京谈判后,万斯对泽连斯基怒斥道,他们需要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世界就是这样,现在与不值得信任的对手谈判是一种必须,不能因为你的单方面愿望而消失。


然而,外交政策中的伪装并不总是等同于自欺欺人。这也是一种礼貌,绕过不舒服的话题,让那些欠你钱的国家或你需要用武力对付的国家觉得他们是朋友,而不仅仅是臣民。这是一种给外国领导人空间去做你想做的事情的方式,同时也能处理好他们自己的国内受众,确保你不会意外地让该国敌视你政策的政党获得权力,而且通常会给权力政治披上理想主义的外衣。


文章称,特朗普身边的大多数外交政策团队都觉得自己在做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等现实主义共和党总统过去做过的事情——手段和目的相匹配,接受较小的邪恶以避免更大的邪恶,并为一个需要它的联盟体系提供必要的休克疗法。


但那些现实主义的总统在外交语言上也非常流利——当形势需要时,他们可以讲理想主义,即使在行动无情时,他们也能说得很流利,在让盟友安定下来的同时也能让他们跟随自己达到目的。


但特朗普说话不圆滑,也永远不会。特朗普他第一任期的外交政策取得了成功,是因为特朗普扮演了“唱白脸”的角色,而他任命的人则表现得很正常。但现在他的第二任期没有这种平衡——特朗普政府内应该有人负责施压,有人摆平,有人直言不讳,有人让最坦率的真相在镜头以外发生。但现在没有。


特朗普政府内必须有人把关——这也适用于特朗普政府的国内政策——要确保当你进行休克疗法时,有一个人作为“保险”能迅速扭转局面。


谢选骏指出:人説“纽约时报:特朗普和万斯正在剥离外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幻想”——我看這人不懂一個基本的政治學原理——“盟友是用来出卖的”!


《英国首相「热情拥抱」泽伦斯基!但私下给他1警告》(ettoday 2025-03-02)報道:


▲施凯尔3月1日热情接待泽伦斯基,并且公开表态支持。


美乌白宫会谈不欢而散之后,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3月1日拜访英国,获得首相施凯尔(Keir Starmer)的热情欢迎与拥抱,以及公开表态支持。但消息人士透露,施凯尔也将私下警示泽伦斯基,必须与川普修复关系,才能获得长久的和平。


知情人士透露,在2月28日的白宫会晤之后,施凯尔分别与川普及泽伦斯基通话,呼吁2人恢复谈判,敲定矿产协议。3月1日,他公开表态支持泽伦斯基,在唐宁街10号的台阶上,热情拥抱乌克兰总统,并且告诉对方,他获得英国的「全力支持」。


《金融时报》写道,泽伦斯基在唐宁街获得的款待,与前一天在白宫与川普的敌对互动,形成鲜明对比。但一名英国官员透露,施凯尔在1日的会面中,也将让泽伦斯基明白,他首先必须修复与川普的关系,因为除非获得美国的保证,否则任何和平都无法持久。


施凯尔的一名盟友也说,「首相的优先要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乌克兰,而这代表美国必须参与。你必须修复这段关系,并且回归到矿产协议上。」


此外,施凯尔2日将在伦敦接待14名欧洲领袖,替乌克兰争取支持军事与经济支持,以利基辅在与俄谈判之中,处于有利地位。根据欧洲外交官说法,施凯尔此前已经提议,在达成停火之后,派遣英国部队前往乌克兰确保和平,并且希望其他欧洲国家也能仿效。


目前,法国也已提议派兵,而该国总统马克宏与施凯尔,也将利用2日会晤,鼓励更多欧洲领袖做出强硬反应。一名英国官员表示,其他欧洲领袖该是时候「说到做到」了,「乌克兰现在需要的是大炮跟奶油」,也就是武器及民生物资,而不是在社群媒体发文表态。


谢选骏指出:人説“英国首相「热情拥抱」泽伦斯基!但私下给他1警告”——我看“英国首相打算何時出賣泽伦斯基?要比愚蠢的妓院老闆價格更好!”因爲盟友就是用来出卖的,不賣就虧了!何況“英美”向來連稱的。


谢选骏:盲目的知识属于另类文盲


《不是房子!扎心:DeepSeek预测贬值最快的物品是學歷》(智谷趋势Trend 2025-02-11)報道:


未来10年贬值最快的物品,会是什么?


DeepSeek给出的答案扎心了,排行第一的不是房子,而是大学文凭(学历),随后才是房产、汽车等。


更扎心的消息是,2025年又是大学生就业最难的一年,却很可能是未来13年里最好的一年。


因为,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持续增长,没有最多,只有更多。2024年是1179万,2025年将达到1222万。据银河证券预测,这一曲线还将上升13年,直到2038年达到峰值1445万人后才开始下降。


只不过,这一批注定站在“巅峰”的孩子,生在2016年,目前还在上小学三年级。


如今,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博士、硕士找工作比本科生难的苗头。不要等寒窗苦读十几年,求职时才发现变天了。


为什么高等教育文凭“通胀”的脚步,根本停不下来?



为什么中国一边出现人口负增长,一边推进延迟退休制度,但大学生就业压力却还是这么大?


史上最庞大的就业大军正在涌来,据教育部统计,202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破防!DeepSeek预测未来10年贬值最快的物品,排行第一的不是房子,而是大学文凭


破防!DeepSeek预测未来10年贬值最快的物品,排行第一的不是房子,而是大学文凭


2025年会是“最难就业季”吗?


往前10年看是,往后10年看,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大学生比新生儿还多的时代,已经来临。过去10年,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持续增长,到2022年跨了一个大台阶,直接突破千万规模(相当于长沙市总人口),之后再也没下去过。


破防!DeepSeek预测未来10年贬值最快的物品,排行第一的不是房子,而是大学文凭


这并不意外,在过去20~30年,中国出生人口总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伴随教育普及化、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培养了更多高校毕业生。


特别是口罩期,扩招幅度更大了,直接造成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



即便如此,毕业生数量的巅峰期还远远没有到来。出现“二孩潮”的2016年,出生人口高达1883万人,其中大部分孩子将在2034年左右高考,2038年毕业进入市场,也就是银河证券预估的1445万高校毕业生巅峰人数。


破防!DeepSeek预测未来10年贬值最快的物品,排行第一的不是房子,而是大学文凭


银河证券预测,考虑出国留学人员和留学归国毕业生人数,预测2024年高校毕业生带来的新增劳动力供给约为800万人,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2026~2035)平均新增劳动力供给约为904万人,到2038年最高点为970万左右。


压力,真的不小。之前惹众怒的博主“羊毛月”的视频就提到,“刷抖音10条有8条都是秋招零offer”“北大的博士、武大的硕士找不着工作”:


破防!DeepSeek预测未来10年贬值最快的物品,排行第一的不是房子,而是大学文凭


(博主“羊毛月”视频文字)


“怎么职场都进不去呢?”这话着实伤人,塌房的“羊毛月”恐怕真不知道,现在年轻人为找工作有多拼命。



最近一些高端工作骗局让人看了心酸,“去年11月,我花了16.8万元,想进入湖南一家卷烟厂工作,但快一年过去了,连面试也没给我安排!”媒体报道,这个2023届的湖北籍大学生,为了这份骗子口中的“工作”,还没赚钱背上了16万的债务。


而最近澎湃新闻查询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今年以来,人民法院至少已经判决了8起花巨资找烟草系统工作上当受骗的案例——少则花五六万元,多的出资45万元,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你可能会奇怪,中国都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了,迎来史上最大的“退休潮”,就业压力为何还这么大?


除了供给端的高校扩招、出生人口就业高峰等因素外,需求端(就业市场)也在承压。


我们已经过了经济两位数增速的高速增长阶段了。有专家估算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200万人就业,按照5%左右的增速来估算,大约解决新增就业1千万,连每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都难以全部覆盖。



其次,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2024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了4.7%,说明了什么?企业的利润变薄了。


破防!DeepSeek预测未来10年贬值最快的物品,排行第一的不是房子,而是大学文凭


这时候“降本增效”就落到不少员工头上。就拿广告行业来说,过去一个项目需要5个人,现在压缩到3个人,甚至2个人,将剪辑、设计等环节外包出去,老板还省得缴纳五险一金。


其三,就业结构性失衡,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比如就业市场对蓝领的需求一直很旺盛,尽管中国蓝领收入从2012年的2684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6043元,已经接近全社会的白领平均工资(《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但又有多少大学毕业生愿意“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去做蓝领呢?他们宁可去街道办劝架、去殡仪馆做火化工、去机场做驱鸟员,也不愿意上工厂流水线、去餐馆当店长。



比如无人机飞手、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网络主播、养老护理员等都有百万级别的人才缺口,但当下的职业教育或高校专业设置是滞后的。


一个例子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远远跟不上产业需求,眼下第一批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正值“换电潮”,但维修人员还处在两眼一抹黑的原始阶段,后端服务环节跟不上。


当然,还有机器换人带来的工业蓝领下岗潮,AI替代效应带来的“白领衰退潮”。


LinkedIn最新数据显示,工资六位数的就业市场正面临“白领衰退”潮。


裁员追踪机构 Layoffs.fyi提供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截至2024年12月2日,2024年全球科技公司至少裁员了14.9万人,老板们找到了更好的“牛马”——AI。


这几年金融、教培、互联网、房地产等领域被优化那波人。他们中不少都是35+、40+的人,也总被调侃——



如果没有一技傍身,没有大平台履历自己能拉一支队伍出来,或者熟人转介绍,


那就剩:吉祥三宝(保安 保洁 保险)、还有铁人三项(外卖 快递 滴滴),六大工种可选了。


于是,这几年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人员已经暴涨到8400万人,其中:


网约车,从2020 年到 2024 年,中国网约车司机人数则从不到 300 万,大幅度增长到近 750 万人;


外卖员,以美团发布的数据为例,2020年到2023年,美团的骑手人数从470万暴涨到745万人;


快递员,2020年快递从业人员为335万,截至2021年12月总数已经达到490万,每年还在以百万级增加。


但眼下,三大就业“蓄水池”满到要溢出来了。


尤其是网约车,早在2023年就有多个省份、城市发出饱和预警,到了2024年,合肥给出的数据更触目惊心:2024年1—11月,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11.5单、空驶率达45%;近八成司机日均流水不足300元。



未来,大学生的出路在哪里?学历贬值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40多年前,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在《文凭社会》一书中对文凭通胀现象进行了剖析,他认为,文凭通胀(学历贬值)也有周期。要么是工作收入降低,学生无法承担读书的开销;要么是政府(或父母)无法承受教育系统的扩张。最后,倒逼教育系统“印”更少的高等教育文凭,提高就业市场上高学历的稀缺性,才能让文凭价值回升。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就处于大学毕业人数高峰期,1968-1977年那波婴儿潮转化为就业潮。偏偏这时泡沫经济已经破裂,企业利润下滑,用人需求快速萎缩。仅在1992、1993这两年时间,日本全社会的岗位数量减少了60%。这个时期,也被称作日本“就业冰河时代”。



但到了2005年左右,日本财政养不起那么多大学了,让大学自负盈亏,于是各所大学不约而同提高了学费。比如日本国立大学学费2000年还不到6万日元,到2010年暴涨到50多万日元。不少日本大学生举债读大学,更多负担不起学费的日本高中毕业走向社会找工作了,日本渐渐从“大学生社会”转变为“高中生社会”,文凭价值才逐渐回升。


不是房子!扎心:DeepSeek预测贬值最快的物品


刚刚过去的2024年,日本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就高达98.1%,日经新闻报道,2024年4月入职的大学毕业新员工起薪为22万6341日元(约合人民币1万593元),比上年增加4.01%,涨幅为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样的好日子,就是文凭重新恢复“金字招牌”的体现。


只不过,眼下中国仍然在迎来新一轮硕博大扩招:2024年新增2755个硕博士学位点,比起2020年新增硕博士学位点2023个,数量涨幅高达36%。可以预料,“文凭膨胀”还将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市场出现了“劝退信号”,找工作的难度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智联招聘《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硕博学历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44.4%,低于本科生的45.4%,而大专生的offer获得率,竟然高达56.6%。


高校也在变相提高读研门槛,不少专硕学费越来越贵、学制越来越长、宿舍不再提供。据公开信息,上海交通大学2025级新闻与传播全日制专硕学费为18万/期,比原来上涨了6万。西南财经大学2025级全日制会计专硕学费,从原来的8万元上涨到9.8万元。不少普通家庭直呼“供不起”。


一些人也悟了,“考研热”正加速降温,2025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下降了50万,实现“二连降”;甚至有的本科生选择去技校“回炉重造”,学一门专业技能多一条就业出路。



或许将来某一天,我们会从“研究生满地走”,重新回到“大专生满地走”的阶段,但今天,大学生们依然只能凭本事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


时代大潮从不以个体的意志而转移,每个人只能奋力寻找自己的机会。毕竟,经济有周期,人无再少年。


網民嚎叫:


吴敬中

果然是红教的AI,我以为答案会是人民币。历史有过先例,55年还是56年,周恩来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一比一万兑换。这种一万元一张的纸币,我在七零年代还见过,只不过当成一块钱花罢了。2025-02-11 11:35


谢选骏指出:人説“不是房子!扎心:DeepSeek预测贬值最快的物品是學歷”——我看教育系統拉出來的盲目知识,属于另类文盲!


和文盲談教育就是在侮辱它

 謝選駿 《哈佛大学校长公开信强硬回击特朗普:美国高等教育的承诺(全文翻译)》(Alan M. Garber  Published on April 14, 2025)報道: 特朗普当局上台以来,向全美许多高校发函,以终止联邦政府资助为威胁,要求各校按照政府当局的指示,改变治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