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Xie Xuanjun 1954年-),中国旅美学者、自由撰稿人。1978年凭借著文革前连小学都未毕业的学历,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之一。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哲学、历史、神话、宗教。1987年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政论纪录片《河殇》的撰稿工作,1988年完成第一稿,1989年六四事件后,《河殇》遭到禁播、查封、批判,幷被定为“反革命暴乱的蓝图”——谢选骏也因参与《河殇》的制作过程而受到牵连入狱,以后不能继续举办讲座、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但谢选骏没有选择放弃,相反,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孤军奋战至今——完成《谢选骏全集》三百六十卷。其中的主要著作为《神话与民族精神》、《五色海》、《天子》、《新王国》、《现代南北朝的曙光》、《全球政府论》、《思想主权》、有关基督教的十卷书籍,以及《外星看地球》60卷、《硅基時代》60卷。其中谢选骏自认最有创见的著作是《思想主权》,他把《思想主权》比喻为其著作的塔尖——因为【思想主权】的概念,来自圣经记载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以上是对于《维基百科》的修正。】】
2020年8月27日星期四
谢选骏:一念之差还是命中注定
《最悲壮华人首富:一念之差失败破产》(2020-07-31 每日头条)报道:
说起王安,年轻一点的华人未必知道,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他拥有超过20亿美元的财富,是当时全球最有钱的华人,全美国排名第五的富豪。不过,他也被称为“最悲壮的华人首富”,为什么会这样?刊登在“海那边”的一篇文章,讲述了这名“华人首富”的故事。
最悲壮的华人首富
1986年,王安拥有超过20亿美元的财富,是当时全球最有钱的华人,全美国排名第五的富豪。不过,从王安登上财富巅峰到破产,不过短短6年时间。有人认为导致王安的商业帝国会以如此迅速的方式衰落,全因他的一念之差。
1986年7月3日,在“自由女神”像落成100周年的典礼上,王安作为12位美国成功移民的典范,接受了来自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那是美国能给予一位移民的最高荣誉。彼时的王安,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公司之一,能与他抗衡的,只有美国电脑巨头IBM。
那时的比尔盖茨离世界首富还差得远,乔布斯的苹果公司一个月只卖出去400台电脑,面临资金断裂,被踢出局的危险。全世界电脑行业最风光的,是这位来自中国的移民,拥有14项专利的王安博士。
1975年,王安的电脑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拥有编辑、检索文字的文字处理计算机,他称之为WPS。这款产品在博览会上展出,立即引起了轰动。所有人都认为,一场办公室的革命即将来临。
当时有人比喻,王安的WPS发明出来以后,人们扔掉打字机就像当年工程师们有了袖珍计算器就扔掉计算尺一样。果然,产品一经推出,不管是白宫总统办公室,还是普通的写字楼,几乎所有人都扔掉了沉重的打字机,换上了搭载王安发明的可以输入编辑文字的电脑。
据说IBM的老总小托马斯·沃森看到这款产品的时候正在养病,他大声呵斥下属:“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不早告诉我?”激动的差点昏厥。
这一时刻,是王安对行业老大的一场完胜。
现在网上有资料说,当初王安刚到美国的时候,想去IBM找一份实习工作,可是面试官看不起他,不仅没有录用,还讽刺他“应该去汽车修理厂碰碰运气”。虽然王安和IBM之间确实有许多恩怨,但这个面试的事情应该是杜撰的。
因为在王安的自传里,没有提到过这件事,而且当时他去美国是由民国政府官派,每月有100美元补贴,后来在哈佛大学的实验室当研究员,也有不错的薪水,更何况,王安在自传曾明确表示:“我一贯珍视独立性,不想到IBM公司,休斯顿飞机制造公司,或者任何一家电子公司工作,我真正想干的是自己创业。”
王安之所以来到美国,也和现在很多留学生不一样,他并不仅仅只为了个人的前途。
从“王安实验室”到“王安电脑公司”
王安,1920年出生于江苏昆山,他的祖辈已经在这里居住超过了600年。从小他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明,16岁那年以入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1945年王安被公派到美国留学。这是美国与民国政府合作,选派一些中国的高级工程师,去美国学习技术,回来帮助战后重建的项目。
和王安一起去的人当中,许多人选择先去一些美国的技术公司当技术员,而王安则认为,不如去读研究生,这样比当技术员要学习到的东西更多。他觉得哈佛大学是最好的目标,于是他毛遂自荐,拿着自己交通大学的毕业证和精心准备的申请书跑到哈佛,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看看哈佛能否收下他这个只有一张毕业证的工程师。
没想到哈佛竟然破格录取了他,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极大的导师,计算机先驱,美国第一台“万用型计算机”的设计者霍华德?艾肯。拿到博士学位之后,王安继续在霍华德?艾肯的实验室工作,在这个实验室里,他也有了一项重要的发明,足以改变他一生的轨迹,这就是“磁芯内存”。
当时计算机的存储器,大多用真空管,特别费电,而且容易死机,崩溃后数据就没有了。王安的磁芯内存发明之后,即使断电和死机,数据依然可以保存,并且比真空管更省电,寿命更长。这种磁芯内存很快成为了新一代计算机的标配,一直持续到电脑进入半导体时代。
具有商业头脑的王安,立即想到了将这个发明注册专利。但当时实验室的项目是由美国空军资助的,哈佛大学只能申请有关公共卫生方面的专利;同时这也属于导师霍华德.艾肯的项目,艾肯之前说过,计算机的研制成果不应受专利限制,应该献给公众。
考虑到这些原因,王安并没有贸然申请,而是请来了专业的律师帮忙,最终他获得了磁芯内存的部分使用专利。
有了专利之后,王安毅然辞去了哈佛实验室的工作,拿着全部身家600美元,租下了一间月租70美元的小办公室,正式开始了创业,公司名字就叫“王安实验室”。
当时美国华人的最高成就,就是在大学里当教授,更多的华人担任着社会底层的工作,这一点激发了王安想要代表华人作出一番事业的雄心。他要证明,华人除了开洗衣店和餐馆之外,在其他方面也能胜任超群。
一己之力挑战美国巨头,一念之差失败破产
王安的创业之路,一开始也并不顺利。尽管他手握专利,但当时私人电脑远未普及,客户群体少而分散。直到IBM找上门来,希望购买这个专利的使用权。这应该是王安和IBM多年恩怨的开始。
IBM虽然对王安的产品非常看重,但老道的他们并没有表露出来,希望以最少的代价拿到王安的专利。可王安也并非不谙世事,他一直死死握着自己的底牌,与IBM来来回回谈判了十几个回合,到最后要以“未决专利申请”为名打官司来威胁王安,让他以5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专利。IBM的谈判态度,让王安很不舒服,同时也看到了IBM的弱点——大公司反应迟钝。将来或许可以利用这个弱点,去与他竞争。
拿着卖掉专利的钱,王安全部投入了研发,并将公司更名为“王安电脑公司”,那时起,他就开始了一己之力挑战IBM这个美国巨头的决心。要知道,当时的IBM,绝对是电脑行业的第一,全世界的电脑公司市值加起来,都不到他们的四分之一。
一个从中国来的移民,毫无背景,不过刚刚从IBM那里拿到了几十万美元,竟然就想要挑战这样的行业巨头,在当时所有人看来都像是在说笑。
在卧薪尝胆了十几年之后,王安,这个毫无背景的中国移民,终于让笑话变成了现实。
正如前文所述,1975年王安的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拥有编辑、检索文字系统之后,他的公司开始了真正能IBM分庭抗礼的资格。
在此之后,王安的电脑公司开启了“黄金十年”。陆续推出了卡片辨认机、自动打字机、无线电打字印刷机等等新产品,都广受欢迎。到了80年代初,王安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分支机构,美国总部的雇员达到3万名,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他们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都是:“请让我们试一试,我们会在阁下的订单上把IBM一阵风吹走”。
“人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你要是搬了石头不砸自己的脚,久而久之,人家就会称你为天才”。在自传的序言里,王安这样说。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但他没有想到,即将到来的大败局,正是他的一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决策导致的。
电脑行业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私人电脑这一领域。王安的电脑公司没有抓住先机,后面匆忙进场,已经是棋差一招。由于始终抱着要超越IBM的心思,王安决定推出的私人电脑在任何方面都不与IBM的产品兼容,连显示器都不兼容,摆出你死我活的架势。
可IBM这边已经与其他电脑公司、软件公司,尤其是正在崛起的微软公司形成了一个生态圈,他们的软件、设备相互兼容,这让王安的产品在市场上显得格格不入。
而与此同时,王安的身体也每况愈下,病魔缠身的他,又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将公司交给了技术能力一般,也没有管理经验的儿子王列。
王列上任的第一年,公司就亏了4亿美元。当时王安电脑公司的状态,不要说王列,就是后来带领思科从市值6亿美元壮大到2300以美元的高管钱伯斯,也无能为力。他不满王列的管理,不久之后离开王安公司,跳槽去了思科。
1990年王安去世,两年后公司宣布破产。王安的自传《教训》一语成谶,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教训”。比尔盖茨曾经说:“如果不是王安的错误决策,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我或许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仅仅成为一名数学家或律师”。
如果不是王安非要用错误的决策与IBM一决雌雄,或许今天,我们还能使用王安牌的电脑,可如今的市场,只有苹果的MAC和Windows两大系统,再也没有其他人的容身之地。
王安,靠着自己的发明白手起家,凭借着对IBM的赶超之心,不断推新产品而登上财富巅峰,也因为对IBM的执念,错失了市场良机。
对于王安的故事,有网民这样评论:
其实王安还是没有跳出骨子里的中国文化,他的经历也和中国这几十年的历史发展出奇一致,先是偷导师实验室的技术弯道超车(他所谓的发明是在实验室里的职务发明,所有权是归实验室的,后面IBM就是凭这个要挟他低价交出专利的),然后树立一个“某某亡我之心不死”的假想敌,韬光养晦一心要翻盘当老大,人家都在融合互通,他却与整个世界为敌,树立绝不兼容的大防火墙与世界隔绝,对内不顾能力任人唯亲,逼走真正的人才,最终大厦倾覆,徒留一个“咱家以前也富过”的念想给后人YY用。
谢选骏指出:上文说王安“一念之差”,我看王安则是“命中注定”——这个命,就是文化或曰宗教。从文化角度看,王安信奉家族主义;从宗教上说,王安把成败视为第一,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就事论事”的超越自我之上了。因此我说,他的遭遇不是因为一念之差,而是基于命中注定——不仅是个人的命运,而且是种族的命运、文化的命运。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美国臨近“三百年魔咒” The United States Nears the "300-Year Curse"
硅基时代第三十八卷 Silicon-based Era Volume 38 美国臨近“三百年魔咒” The United States Nears the "300-Year Curse" (lulu.com) 硅基时代第三十八卷 Silicon-base...
-
[《我的奋斗》美国出版史:希特勒与美国作家的战争](2019-01-08 | 徐悦东)报道: 2016年1月8日,德国新版《我的奋斗》的发布会。 出版宣扬极右翼思想的图书,是否会助长法西斯思想?是不是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出版就没有问题了?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的美国出版史也许...
-
《驻华记者:在中国我总被问是间谍吗 他们是认真的》(德国之声2023-07-04)报道: 《新苏黎世报》驻华记者讲述了他作为外国记者在中国屡次被初见面的人询问是不是间谍的经历,以及中国新通过的 #反间谍法 对媒体工作可能的影响。 作者写道,当他不断受到中国人怀疑他是间谍的时...
-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 [1] 导读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 [2] — —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同情弱小民族的“入戏的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