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0年8月31日星期一

谢选骏: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否对抗美国优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何受瞩目?》(BBC 2017年1月17日)报道:
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演讲受到世界关注。研究全球化问题的专家认为,中国领导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符合全球发展大趋势,但在西方出现民粹主义倾向之际这一理念也会面临挑战。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西方政治出现民粹主义倾向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吸引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特聘讲座教授、亚洲和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指出,中国在全球化遭遇阻力和挑战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势在必行之举,符合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倡导。但他也指出,因为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西方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思潮抬升之际,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也势必面临各种挑战和障碍。
英国国王学院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凯利·布朗说,在全世界的眼中,美国地位有所下降,中国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习近平讲话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中国是今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主角。
中国替代美国?
中国目前能替代美国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吗?黄靖认为,目前中国尚不能替代美国成为世界主导力量,但因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其领导团队和一些表态体现出单边主义倾向,而单边主义是违反目前世界体系基础的。他指出,目前国际社会体系是建立在多边主义基础上的,即以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为代表的政治秩序,以及包括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制为核心的经济机制,所有这些机制都是多边机制。黄靖说,目前西方社会出现的民粹主义体现为政治上的保守和经济上的保护主义,文化上的排它和沙文主义,所以全球化面临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多方面挑战。在全球化似乎陷入群龙无首之际,中国站出来继续推动全球机制和多边治理,也是推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
西方矛盾和中国挑战
黄靖说,目前西方的政治思潮和经济体制存在着矛盾性,西方的很多大公司及其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全球化基础上的,而全球化的利益分配有问题:大公司和大资本得到了全球化的利益,而西方社会中的大多数中产阶级并没有从全球化中得到多少好处,甚至受到伤害。所以西方出现一种矛盾现象:社会政治上有反全球化倾向,而支撑西方经济的大企业和大资本则希望继续推动全球化,所以后者都希望中国能站出来领导继续推动全球化。因此,习近平出席达沃斯论坛在西方也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追捧"。黄靖认为,今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能否顺利推行,首先在于中国能否说服别人,讲好自己的故事。中国的理念能否符合世界潮流,世界上还有一些相抵触的理念,别人能否接受中国理念,这是第一考验。
其次,中国推出的理念能否证明言行一致。因为西方全球化出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理念和行为不一致。举例说,美国软实力的核心是民主、自由和人权。但并不奉行这一核心理念的特朗普当选则是背弃这一软实力,所以导致反弹。
第三,中国主张的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符合世界潮流的,这两大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但抓住了世界潮流,并不等于就让世界接受了中国的理念。中国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让世界接受中国的理念,要证明自己的理念和行为一致,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网友留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其军事实力必然也会随之上升,从而改变地区平衡,挤压其他各国的防卫空间。比如说以前中国的海军连自己的领海都无法控制,其他国家自然不会觉得受到威胁。现在中国的海军就像任何正常国家一样在领海和公海上游弋,那些习惯于中国弱小形象的国家自然感觉自己的空间受到威胁。
这一点不会因为中国本身是否具备善意而改变,就像上百年前随着美国扩张,欧洲国家被迫被挤出美洲地区是一样的。
有错的不是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让其他人觉得生活空间变小并不是这个孩子的错一样。中国真正触犯的不是民主,也不是自由。真正触犯的是一些国家的国家虚荣心罢了。
DI
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論述,看起來完全是為了階段性需要的一個說法罷了,與他過去這段時間給人的印象完全不符。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發展之後積極武裝自己,霸凌鄰國,從北邊的日本,往南到台灣、菲律賓、越南,現在連澳洲都覺得須要積極防範中國,這些國家無不積極武裝自己,讓中國周邊成全球最具爆炸性的火藥庫,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說服大家中國的威脅嗎?而且中國領導人相信"兵不厭詐"的鬥爭觀點,在政治與經濟上一向無信,違反自己的承諾,之後再以一套說詞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這樣的一貫策略不勝枚舉。例如,中國宣稱要"和平崛起",可是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全世界帶來急遽升高的戰爭風險。中共領導人宣稱不武裝南海,當大家看到完全相反的事實,提出質疑時,中國卻宣稱防衛自己的國土,天經地。台灣人與中國人有同樣的祖先與傳統文化,使用相同的語言語文字,本應與中國有最友好密切的關係,但中國經濟發展之後,台灣感受到的卻是武力的壓迫與言語的威脅與羞辱,因此不得向太平洋的另一邊尋求保護。台灣民眾的基本認知是,如果世界上有哪一個地方最需要與中國維持良好的關係,那必定是台灣。問題是當台灣政府一再強調台灣要維持現狀時,中國卻倨傲的切斷一切官方的連繫管道,同時操弄政府外的影響力,試圖架空台灣的領導階層,讓台灣民眾覺得,中國給台灣的任何好處都只是另有目的的糖衣毒藥。我住在被中國政府認為台獨大本營的台南,大家非常瞭解台灣宣告獨立所代表的後果,除了言語極端的少數人之外,絕大多數民眾都可以接受與中國達成某種妥協,而且這樣的妥協並不須要做太多事,就只是維持現狀。
是,當蔡英文政府一再宣稱維持現狀時,中國政府並不相信,這樣的懷疑源自於對蔡本人的不信任。可是中國應該了解,台灣民意高漲,領導人絕無可能遂行一個違反民意的重大政策。現在絕大部分民眾主張維持現狀,我無法想像,蔡政府有任何能耐來違反民眾這樣的意向。但無疑的,台灣民眾目前的選擇是出於無奈而非自願,因為中國近年來的發展為台灣帶來不是安定與繁榮,而是從中國的軍事壓迫所感受到的不安定感,以及從政治及言語上的無情打壓所感受到的羞辱。台灣民眾希望與中國維持密切的關係,但是是一個基於互惠與尊重的關係。武力的壓迫與言語的霸凌,將使兩岸進一步的整合變得不可能,若中國執意推動,只有武力解決一途。可惜的是,目前局勢似乎是朝這個方向在進行。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美國領導世界數十年,這 樣的影響力並不完全立基於經濟與軍事力量,而有一大部分來自於友誼、慷慨與正直,這些符合人性的部分。中國也有"以德服人"以及"天下為公"的古訓,若中國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來對這個世界發揮一些影響力,甚或對人類社會做一些貢獻,那就應該遵循這樣的先人智慧,船堅炮利、威協恐嚇與此背道而行。
Jason Hwang, 台灣
熟话说,志不同不与为谋。习近平和共产主义的命运,说实话世界上不管谁也不敢,也不愿意和他们绑定在一起。
佚名
中國人民有能力領導全球化但不是中共,事實上在中共吹噓經濟上的全球化的同時卻不自知地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走在了反全球化的路子上,在南中國海造軍事人工島和最近的限制外匯流出就反映出中共的理念仍然超越不出民族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
全球化的前提是經濟的自由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文化上倒可以是多元的。中國要領導全球化得要分步走,首先要在國內實現民主化,再而接力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努力繼續睦鄰。以軟實力釋出的善意才可能領導全球化。
shicai, Sydney, Australia
BBC能不能节制一下小题大做的冲动?
fusong, Canada
"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不是说某国国内的事情,其他国家可以过问?
Chen,
我可不想有刘晓波们, 维权律师们和上访者们一样的命运, 哪是中国人的命运, 习近平提出把中国人的命运应用到全人类, 太可怕了。
佚名
習近平的老祖宗說:人類社會是階級鬥爭的社會。習近平也說:不可以用現在的去推翻以前的!習近平首先要擺平(命運共同)和(階級鬥爭)這兩個完全相反的概念怎樣同時執行的重大問題!
谢选骏指出:从时势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为了对抗“美国优先”;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战略上却是一场灾难,因为它的实施需要的对外开放,正好于中国国内同时进行的国内镇压分道扬镳——这种背反最易撕裂共产党中国。
网文《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观)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宣传:

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用处: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国际形势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
提出时间:2012年党的十八大
提出背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发展历程: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名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这场演讲,被称为突破了双边关系的范畴,“向世界讲述了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早在2013年3月,他在访问坦桑尼亚时谈到:“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提出了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坚持”: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2017年12月9日,“汉语盘点2017”活动年度候选字词正式出炉,“人类命运共同体”入围;12月21日,当选“汉语盘点2017”年度国际词。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2018年7月26日,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金砖会晤上畅想金砖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宏阔蓝图:“共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光明的未来。
2018年10月25日,在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各国同心协力,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决心。
2018年12月3日,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咬文嚼字》公布为2018十大流行语。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时指出:“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着眼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向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内涵:
国际权力观
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为争夺国际权力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维护这种纽带,即现存的国际秩序。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未必要像过去那样通过战争等极端手段来实现,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利益。
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国际社会发生的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使相互依存现象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国际社会整体。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把握其宏观经济政策以帮助东盟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出现,都是国家之间在相互依存中通过国际机制建设应对国际危机的例证。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这些危机完全可能像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共同利益观
“共同利益”的概念并非从来就有。欧洲君主制时期,国家利益就是君主个人或家族的利益。进入20世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系曾被描述为一种排他的零和关系,因此利益争夺引发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则饥民将大规模涌向别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为难民潮的流动提供了可能,而人道理念的进步又使拒难民于国门之外面临很大道义压力。互联网把各国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在世界任何一点发动网络攻击,看似无声无息,但给对象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却有可能不亚于一场战争。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融化、降水失调、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不仅给小岛国带来灭顶之灾,也将给世界数十个沿海发达城市造成极大危害。资源能源短缺涉及到人类文明能否延续,环境污染导致怪病多发并跨境流行。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别人活得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共同利益也有了新的认识。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利益。
可持续发展观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和极端事故也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酸雾事件、20世纪50年代日本水俣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学品泄漏事件等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均造成大面积污染和大量民众伤病死亡。这些事故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1972年,以研究环境和发展问题著称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若世界按照现在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以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那么我们这个星球迟早将达到极限进而崩溃”,引起国际社会极大争论。同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研讨会,会上首次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进行专题研究。该委员会1987年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此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文件,被称为《地球宪章》。2002年,联合国又在南非召开“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2012年,各国首脑再次聚会里约热内卢,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峰会,重申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探讨在此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发表了《我们憧憬的未来》成果文件。
中国从斯德哥尔摩会议开始就参加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历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制度建设、发展援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1994年中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可持续发展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里约峰会上指出,中国过去3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贫困人口减少2亿多,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中国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和人均仅有世界平均水平28%的水资源,养活了占全球1/5的人口;过去6年中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1%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左右。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约300亿元人民币债务,对38个最不发达国家实施了超过60%的产品零关税待遇,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1000多亿元人民币优惠贷款。这些数据说明,可持续发展不仅已经从理念变成了中国政府的行动纲领和具体计划,而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全球治理观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支持成立了由28位国际知名人士组成的“全球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于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发表《我们天涯成比邻》报告,其对全球治理概念的定义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全球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的、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的二十国集团,协调各国应对危机,使世界经济摆脱了陷入20世纪20—30年代全球大萧条的境地。国际上各种协调磋商机制非常活跃,推动国际社会朝着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前进。
尽管全球治理仍存争议,比如怎样处理全球治理与主权独立的关系等。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可以推动全球治理朝更加公平合理、“包容发展、权责共担”的方向发展,可以利用全球治理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中国国内改革,中国也可以从全球治理中获得更多的和平发展机遇,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的发展又形成了有力的“正能量”。中国将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并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建设性参与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积极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十八大报告总结的外交工作新成就中,就包括了“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开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十八大报告还强调要积极参加多边事务,并特别提到要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观与全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和谐世界观包括五个维度,即政治多极、经济均衡、文化多样、安全互信、环境可续。政治多极的内涵是,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上,各大力量中心之间应有一个相互制约的力量框架和多边的行为方式来处理世界事务。经济均衡的内涵是,只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共同发展,世界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因此解决发展问题是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文化多样的内涵是保持文化多元,保持人类思维活力,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更多答案。安全互信的内涵是,安全是共同的,只有别人安全,自己才有安全,保障安全的有效手段不是冷战式的同盟加威慑,而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环境可续意味着各国必须携手合作,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国际社会存在的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仍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如果各国政治家能真正从全人类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短期国内政治需求出发来制定政策,一个更高程度的、走向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是可以建成的。
各方观点
全球190多个国家、约70亿人口,我们因何而紧密相连、为何不该一意孤行,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谢选骏指出:共产党中国在国内推行阶级斗争,无法实现“民族命运共同体”,如何能在国外推行全球议题,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推己,如何及人呢。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否对抗“美国优先”呢?不能。因为如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乃外强中干,无法凝聚中国上下一心,固然无法对抗“美国优先”的冲击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台湾人附从中囶的主权网络

《中国要求苹果下架APP,评论:挡不住群众的智慧》(美国之音 2024-04-27)报道: 上海一家苹果专卖店外排队的人等候购买 iPhone 15 手机。 中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苹果公司在中国的应用程式商店(App Store)下架包含WhatsApp、Threads等社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