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3月18日星期六

谢选骏:神话学不该为政治服务又不得不为政治服务

 


佚名网文《中国创世神话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报道:


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至17日(星期五),“中国创世神话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竹园宾馆召开。此次会议由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神话学会协办,与会代表来自中国大陆、台湾、荷兰和美国等地。

本次会议主要研究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创世神话,从跨文化视野关注世界各地多样的创世神话。会议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研讨:1)中国创世神话的研究史回顾与反思;2)中国创世神话的多样性与分类问题;3)中国创世神话研究的新材料与新领域。

会议论文的中、英文版将于2009年出版。 

瓶子同学手头有无电子文本?有的话,不妨先将目录贴将上来,让未到场的同学有机会望梅止止渴也好啊。 是丫是丫,据说这次神话会议高人很多,不能拜读大虾们的全文,贴出来个名目也好啊。 

会议议程

2008年10月16日

09:00-09:45  开幕(Opening)

主持(Chair): 朝戈金(Chao Gejin)代表主办方致辞(Welcome Speech)

发言人(Speakers):

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代表荷兰合作方致辞

叶舒宪 (Ye Shuxian)代表中国神话学会致辞

09:45-10:00 团体合照(Group Photo)

第一场 Panel One

10:00-12:00

专题发言(Theme One):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创世神话研究(Creation Mythology under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主持(Chair):  吕微(Lü Wei)

发言人(Speakers):

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 创世和起源神话中的人类之始:一种比较研究(Beginnings of Humanity in Creation and Origin Myth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叶舒宪(Ye Shuxian): 从女娲到女蛙——中国的蛙神创世神话及信仰背景(From Nü Wa to  Female Deity Frog: Creation Myth of Frog Deity and Related Beliefs)

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苗族和彝族创世史诗中的环境观念(Perspectives on the Environment in Miao and Yi Creation Epics)

12:00 - 13:00 午餐(Lunch) 竹园宾馆餐厅(Dinning Hall of Bamboo Hotel )

第二场 Panel Two

14:00 - 17:00

专题发言(Theme Two): 中国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研究(Study on Creation Myths of 

Ethnic Groups in China)

主持(Chair):  杨利慧(Yang Lihui)  钟宗宪(Chung Chung Hsien)

发言人(Speakers):

刘亚虎(Liu Yahu): 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典型型式及人文精神(Types and Spirits of Chinese Genesis Myths)

那木吉拉(Namujila): 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与日本不死水神话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n Water of Immortality Myths Shared by Altaic Language Ethnics and Japanese)

鹿忆鹿(Lu Yi-lu): 文化起源神话——试论台湾原住民的火种神话(Mythology of the Cultural Origins: Discussion of the Tinder Myths of Taiwanese Aboriginals)

王宪昭(Wang Xianzhao): 中国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分类问题探析(Explore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Minority Creation Mythology Classification)

吴晓东(Wu Xiaodong): 盘古神话:开辟天地还是三皇起源(Pan Gu Myth: Creation or Origin of Three Sage ‘Kings’)

15:30-15:50 茶歇(Tea Break)

18:00- 20:00 晚餐(Dinner)  后海边(Hou Hai Area)

2008年10月17日

07:30-08:30 早餐 (Breakfast)  竹园宾馆餐厅(Dinning Hall of Bamboo Hotel)

第三场 Panel Three

09:00 - 11:30

专题发言(Theme Three): 神话学史的反思(Refection on Scholarship of Mythology)

主持 (Chair): 叶舒宪 (Ye Shuxian)

发言人(Speakers):

杨利慧(Yang Lihui): 反全球化与中国神话的重构:电视系列剧《哪吒传奇》研究 (Anti-Globaliz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yths: A Study of the TV Series The Legend of Nezha)

户晓辉(Hu Xiaohui): 卡西尔与神话的批判现象学(Cassirer and Critical Phenomenology ofMyth)

陈连山(Chen Lianshan): 鲧、禹神话研究中的“捞泥造陆”说献疑( Interrogating ‘Dragging for Mud and Creating Earth’ in Study of Gun and Yu Myth)

林炳僖(Lin Bingxi): 中韩创世神话初探(A Study in Sino-Korean Creation Mythology)

12:00- 13:00 午餐(Lunch) 郭林家常菜(Guo Lin)

第四场 Panel Four

14:00 – 17:00

专题发言(Theme Four): 中国典籍神话(Creation and Origin Myths in Chinese Literature)

主持(Chair): 鹿忆鹿(Lu Yi-lu) 陈建宪(Chen Jianxian)

发言人(Speakers):

刘毓庆(Liu Yuqing): 太行太岳神话系统与中国文化精神( Taihang Taiyue Myths System and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钟宗宪(Chung Chung Hsien): 女娲伏羲神话的创世思维刍议( The Research on the Thoughts of Creation in the Myths of Nü Wa and Fu Xi) 

高莉芬(Catherine Kao):神圣的秩序——《楚帛书·甲篇》中的创世神话及宇宙观(Sacred Order: Cosmogonic Myth and Cosmology in Part I of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刘宗迪(Liu Zongdi): 七重的宇宙:印度须弥山神话原型考(Seven Layers of Cosmos: Archetype of Mt. Meru Mythology of Hindu)

黄  悦(Huang Yue):《淮南子》创世神话研究 (Study on Creation Myths of Huainanzi)

15:30-15:50 茶歇(Tea Break)

17:00-18:00 闭幕(Closing) 

主持(Chair):朝戈金(Chao Gejin)

发言人(Speakers):

米尼克·希珀 教授( Mineke Schipper)

叶舒宪 教授(Ye Shuxian)

18:30-20:30 晚餐(Dinner)  花家怡园(Hua Jia Yi Yuan)

“中国创世神话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作者:朱刚 

2008年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创世神话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荷兰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5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和专业领域,就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创世神话展开了深入讨论。会议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1)中国创世神话的研究史回顾与反思;2)中国创世神话的多样性与分类问题;3)中国创世神话研究的新材料与新领域。以下按照会议流程及个人发言情况,择要述之。

会议开幕式由会议主办方代表,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朝戈金主持。他简单介绍了会议的缘起及学术初衷: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项目,本次会议是民族文学所与荷兰莱顿大学前期合作(英雄史诗)的延伸,体现了民族文学所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推动学科发展的研究思路。会议目的在于,通过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使不同的理论观点得以正面交锋,以此促进神话学界在某些问题上的思考,为学术研究乃至文学创作提供灵感,同时推动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之后,会议合作方代表荷兰莱顿大学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教授以及中国神话协会会长叶舒宪教授,也就项目的合作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开幕式后,主题发言随即展开。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创世神话研究

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米尼克·希珀首先发言,题为《创世和起源神话中的人类之始:比较研究一例》(Beginnings of Humanity in Creation and Origin Myths: A Comparative Approach)。通过世界范围内神话的比较研究,希珀归纳出神话学的三个基本命题:造神、造人、创造宇宙。她认为神话是一种人类对于安全感的文化表达;创世意味着秩序,与黑暗或虚无相对。她试图解决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创世和起源神话为何和如何为这个星球上的第一个人的生活创造条件?希珀的研究理路为跨文化比较研究,强调两种角度即远距阅读(distant reading)及近距阅读(close reading)的界分,致力于通过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比较发掘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共通性。而对于那些共享的文化要素,她认为可能是人的流动所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的发言《从女娲到女蛙——中国的蛙神创世神话及信仰背景》,提出了“第四重证明”的观点。他认为,视觉意象可以构成除去文字、考古物、口传资料以外的第四重证据,通过它可以看出先民的神话世界观。所以,要解读中国史前艺术中的蛙人形象,最好的途径不在于纯文献上的探讨,而是诉诸出土和传世的各种蛙人实物图像,并且尽可能地还原出其形而下的谱系的历史。他将图像叙事和文字叙事联系成为同一种神话信仰传统的不同表达方式,在宏观的纵深视野中重新解读了少数民族的蛙神创世神话,并将其视为史前图像叙事的蛙神神话信仰在后代口传和文本中的遗留形式。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副教授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在题为《苗族和彝族创世史诗中的环境观念》(Perspectives on the Environment in Miao and Yi Creation Epics)的发言中,将“生态文学”(eco-literature, green literature)及“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的方法用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研究。他认为,苗族和彝族创世史诗中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描写十分详细。这种对于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将两种看待自然的观念同时囊括:“自然多元主义”(multi-naturalism),以及“文化多元主义”(multi-culturalism)。前者认为人类与动植物是同一的,后者将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这两种观念在其他民族的创世史诗中同样可以找到。

中国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刘亚虎的论文《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典型型式及人文精神》,先通过追溯先秦至汉古籍中有关创世神话的记载,总结出中国创世神话的三种典型形式;然后,结合活形态的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对这三种形式的叙事展开具体分析,对这些形式萌生的生活基础、人们创造这些型式的深层心理动机以及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进行了探讨。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那木吉拉主张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神话。在题为《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与日本不死水神话比较研究》的论文中,通过疏理蒙古、哈萨克等民族和日本民族不死水神话,他发现,不死水神话在阿尔泰语系蒙古、突厥语民族和日本、朝鲜等诸民族中均有传承,而且以上民族的神话之间存在着相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故事类型学和母题比较的方法,他对各族不死水神话的异同进行了总结,勾勒出同类型神话的产生及发展变异的轨迹。

作为长期从事洪水神话研究的学者,华中师范大学陈建宪教授的论文《台湾原住民洪水再殖型神话的母题分析》,将学术视野扩展到了台湾原住民。他认为,通过对故事中可变母题和不可变母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些故事在地理上可构成一定的故事圈,而且故事圈之间有交叉,进而形成故事层。通过对台湾原住民洪水神话中的可变母题和不可变母题之间的链接方式进行分析,运用语言学和考古学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描绘出洪水神话的具体分布。

台湾东吴大学鹿忆鹿教授题为《文化起源神话——试论台湾原住民的火种神话》的发言,在话题上可以视作陈建宪关于洪水神话的延续。鹿忆鹿认为,在取得火种这一母题层面,台湾原住民神话中关于取火方式的叙述在亚洲范围内具有独特性。与其它南岛民族不同,台湾原住民火种神话很少见到火种藏于身体的情节,而多见于鸟类取火的母题。同时,台湾原住民取火神话又常与洪水神话相结合,并非人类起源或宇宙起源神话的一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博士后王宪昭的论文《中国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分类问题探析》,对既往利用西方类型学方法划分中国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创世神话应该是以解释天地起源和万物起源为主的神话,在其分类上必须采用同一个标准。应该利用母题数据对中国少数民族创世神话进行逐级分解和多维坐标定位,解决同类神话的类型体系的合理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副研究员吴晓东的发言分为两部分。首先,他论述了《盘古神话:开辟天地还是三皇起源》一文的主要观点,即《三五历纪》与《五运历年记》里的盘古神话原本不是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而是一则关于天、地、人三皇起源的神话。后来将其视为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皆为人们对这则神话的误读。因为盘古神话并非盘古开天辟地神话,那么将其他开辟天地的神话与之比较来寻找其源头自然是没有意义的。发言结束后,吴晓东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苗族“吃牯脏”的节日记实进行了展示,利用活形态的一手材料图解了创世神话在苗族具体的仪式活动中存在状态。

神话学史的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的《反全球化与中国神话的重构:电视系列剧<哪吒传奇>研究》,对神话在当代语境中的重塑问题进行了讨论。她认为,中国的神话研究多集中于古典神话或神话在少数民族中的口头传承,而在另一方面,即当前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如何展示和重现中国神话方面则存在着缺失。她的文章以《哪吒传奇》为例,探讨了传媒对于神话的利用和重现,以及中国神话正在经历何样的变迁,变化的原因何在等具体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户晓辉研究员对神话学研究中,只顾具体研究不问基本问题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从事创世神话的搜集和研究,必须要搞清创世神话的概念,而不能将其当作不证自明的前提。其文《卡西尔与神话的批判现象学》,主张利用批判现象学纠正用神话的经验研究或发生学研究取代神话本质研究的做法,并通过把神话还原到自身,使一个作为本源经验形式的纯粹神话现象的世界展现出来,由此为神话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北京大学陈连山副教授的文章《鲧、禹神话研究中的“捞泥造陆”说献疑》,考察了鲧、禹神话研究中影响很大的“捞泥造陆”说的形成过程、各家的论证根据,并提出评论。根据陈连山的总结,自日本学者大林太良提出鲧神话的原型系捞泥造陆型神话后,鲧、禹神话原型的构拟研究出现了转折。作为此派学说的代表,胡万川的假说颇为有力,却也存在很多缺陷,陈连山对于这些缺陷一一给予了剖析。

台湾政治大学高莉芬教授的论文《重返创世纪:楚帛书与中国创世研究》,利用晚近出土的考古学证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对中国创世神话的结构类型、神话思维模式及其宇宙论进行了重新审视。同时,该文也从“秩序”的角度探讨《楚帛书》中的创世论及宇宙观,指出了创世神话研究的新方向。高莉芬的论文与前述发言形成了呼应,如在创世神话的概念上与户晓辉形成对话,在“原水”的问题上与陈连山互补,在“原型”的问题上与吕微形成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韩国学者林炳僖的论文《中韩创世神话初探》,认为韩国创世神话之所以没有文献记载,是因为它们都是由巫师口传的,至今仍在韩国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一定作用。在韩国,巫师口传的故事叫“巫歌”、“神歌”、“巫俗神话”、“本puli”等等。“本”的意思是“根本”, “puli”是“解释”的意思,即“说明根本的事”。因此,“本puli”就是具有韩国本土特色的创世神话,它们和盘古神话、女娲神话等有着类似的可比因素。尽管韩国没有发现文献记载的创世神话问题,但仍可从口传角度比较中韩创世神话。

中国典籍神话

山西大学文学院刘毓庆教授的论文《太行太岳神话系统与中国文化精神》,提出中国上古神话的两个系统:以鸟兽为主体的昆仑神话系统,以英雄为主体的太行太岳神话系统。太行太岳神话系统包括了中国神话最精粹的内容,渗透着民族童年的经验与感受,体现出了植根于山岳之中的文化特有的品格。这一文化精神在历史的流变中,分流为“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两个系统,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中互渗、互补,彼此消长,绘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曲线。

台湾辅仁大学钟宗宪教授的文章《女娲伏羲神话的创世思维刍议》,破题线索也是《楚帛书》的文献记载。他认为,创世神话具有较强的哲学倾向。通过探寻创世神话叙述层面之后所隐藏的神话流变脉络,可以看出其中的思维方式可能都来自于阴阳生成的繁衍观念。从相关记载来看,女娲应该是与土地有关的创世女神,伏羲则是天气与天象气候有关的创世男神。《楚帛书》记载的女娲、伏羲生四神,汉画像石中的女娲、伏羲交尾,其思维意义即为阴阳交泰、化育万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刘宗迪副研究员对上古神话与上古天文学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考证,其文《九重天:佛典神话宇宙观与中国神话宇宙观之比较》立意在于通过创世神话的研究解释时空秩序的由来。在比较印度须弥山神话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七衡六间图和《山海经》中的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图式的基础上,刘宗迪揭示了印度须弥山神话的天文学渊源,同时他指出,华夏世界和印度世界对于宇宙观的想象具有同构关系。

北京语言大学黄悦博士的《<淮南子>创世神话研究》,对创世神话在民族文化和心理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及其在不同的群体中的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创世神话就是前现代社会世界观的基础,其本质皆出于现有认识和需要对远古的追溯性假说。由于人类早期经历和思维结构的一致性,世界各地的早期创世神话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在此过程中,各个族群的特征往往表现为对特定符号的个性化选择。但是,在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书面文献的记载中,创世神话往往是出于现实目的积极选择的结果。

在为期两天的交流和讨论中,由于话题相对集中和具体,与会学者就创世神话中的各种问题展开了深入而有效的对话,有力地推动了神话学的理论思考。借用叶舒宪教授的说法,本次会议正如神话学的一次集中“会诊”,不同背景和本领的“医者”,就创世神话中的“疑难杂症”充分交换了意见,既解决了具体问题,又极大地推进了各人的认识。从长远来说,此次会议无疑会成为中国神话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08-10-27


谢选骏指出:上文错了,因为神话学不是医学,更不是政治。但是可悲的却是,神话学不该为政治服务又不得不为政治服务。因为开会需要地皮,还需要经费,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旅游观光、统战统销……大家都是碳基生物,因此不得不政治化。


《七重的宇宙:印度须弥山神话原型考》(原题《七重的宇宙》,会议发表的时候,改为《九重天》)


世界许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存在一种七重的宇宙观,即认为宇宙是由相互重叠的七个层次构成的,其中,以佛教的须弥山神话最为典型。这一神话称,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日月绕须弥山而行,从而形成昼夜昏晓的变化。须弥山之外,依次环绕着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七重山、七重海,构成了世界的不同层次,第七重山之外,则为浩瀚的大咸海环绕,大咸海的四方各为一大洲,即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大咸海之外则有大铁围山环绕,是为世界的边缘。

古代印度人关于宇宙结构的这一勾划,尽管瑰丽奇幻,但却并非纯粹出于想象,而是源于原始天文学,与先民们的时间知识息息相关。将须弥山神话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七衡六间图和《山海经》中的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图式相比较,就不难揭示印度须弥山神话的天文学渊源。

古人根据日月之运行规律将一年分为12个月,而先民们对日月运行的观察最初是根据日月相对于地面参照物(如山峰)的位置确定的,《山海经》中处于东西方地平线上的七对日月出入之山,就是先民们用来观察太阳在一年12个月间的方位从而确定月份和季节的地面坐标,而《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图则不过是这一天文学图式的形式化。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中,日月出入于七重同心环绕的山峰之间,其与七衡六间图之间的同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古代神话和宇宙观中,宇宙中心被称为昆仑山,昆仑山为众神所居,其山上与北极星对应,并且为日月所环绕,下为弱水包围。昆仑山与须弥山的相似性显而易见,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就有学者将昆仑山与须弥山相对比,并认为中土之昆仑说即源于印度之须弥山神话。此说尽管牵强附会,但却足以说明华夏世界和印度世界对宇宙观的想象不谋而合,亦足以说明神话宇宙观与原始时空知识之间的渊源关系。 


谢选骏指出:昆仑山到底是不是须弥山?这个话题又牵涉到了政治。神话学本来不该为政治服务,但却又不得不为政治服务——所以关于昆仑山与须弥山的故事,有的欲说还休,有的争论不已。神话学不该为政治服务又不得不为政治服务——因为政治本身也是一种神话,于是问题更加纠结复杂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国已经陷入两條路线的斗争、临终病人的死磕

《百日新政 川普將優先實施減稅 還有終止疫情補貼、限制糧食券、驅逐無證…》(記者胡玉立綜合報導 2024-12-01): 共和黨全面執政後,白宮與國會計畫推出新政,在川普上任百日內推動減稅、限制社會福利、削減預算赤字等重大施政。 川普與國會共和黨人贏得大選並全面掌權後,正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