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了,中共依然重复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谎言》(2020年10月25日 斯洋)报道:
资料照片:在首尔一家韩战展览馆,游人走过战时三名共产党领袖金日成、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像。
华盛顿 — 中共最近发动一切宣传机器高调纪念自己的军队在70年前的10月25日进入朝鲜半岛作战。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也发表了讲话。70年过去了,当年有关战争的很多资料已经解密,中共对这场战争的叙事依然是“反抗侵略”和“保家卫国”。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
真相一:谁发动了朝鲜战争?
以中国中央电视总台和中共中央军委分别制作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和《为了和平》为例,这两部纪录片不约而同地回避了谁发动了朝鲜战争的问题。对于战争的起源,两部片子都只是含混地将其描述为“朝鲜内战爆发”。但是,事实上,朝鲜半岛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已经建立两个国家。韩国于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半岛南部正式建国;同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朝鲜半岛北部立国。
《为了和平》的片头说,1950年6月25日, “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同时入侵台湾海峡,把战火烧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同样含混不清地说,朝鲜和韩国政府在分割南北朝鲜的“三八线”附近的“长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和摩擦”最终在1950年6月25日发生质变。“隆隆重炮轰击的巨响,宣告朝鲜大规模内战爆发了。”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10月23日为纪念中国军队入朝作战70周年的讲话, 也延续了同样的叙事方法。他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习近平也只字不提是谁发动了那场战争,中共在战争之前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实际的情况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对美国支持的李承晚领导的南方发起了入侵,目的是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统一朝鲜半岛。1990年代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显示,金日成的这个行动事先得到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首肯,甚至可以说是苏、朝共同策划并准备了那场战争。
1949年6月到1950年初,金日成一直在游说斯大林,允许他对韩国发动军事进攻。由于怀疑朝鲜的军事能力,并担心苏联被卷入更大的战争,斯大林一开始拒绝了金日成的要求,也不愿意向朝鲜提供进攻型武器。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50年的1月底的时候,斯大林认为“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斯大林所说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应该指的是:1949年6月,美国从韩国撤军;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关于美国在太平洋防线的讲话。根据艾奇逊的讲话,美国在太平洋的防线(又称艾奇逊防线)包括阿留申、日本、冲绳和菲律宾,形成一条弧线列岛。台湾和朝鲜半岛不在“艾奇逊防线”之内。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贝文·亚历山大( Bevin Alexander)告诉美国之音,他认为,艾奇逊的讲话让斯大林对金日成的提议进行了新的评估。
亚历山大说: “这几乎可以肯定是斯大林后来作出那个决定的原因……因为美国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国不打算捍卫韩国。斯大林认为可以给朝鲜独裁者金日成提供进攻性武器来攻打韩国。”
真相二:毛泽东事先知不知情?
根据苏联解密的资料,斯大林在给金日成开“绿灯”的同时,又要求金日成必须征得“中国同志的同意”。1950年5月13日,拿到斯大林“令箭”的金日成来到北京通知中共当时的领导人毛泽东,斯大林已经批准了他的计划。毛泽东第二天在得到斯大林的确认后,同意先搁置“统一”台湾的计划,帮助金日成完成朝鲜半岛的统一。
后来的史料显示,毛泽东虽然事先不知道苏联和朝鲜已经就发动这场战争达成了默契,但是对金日成统一朝鲜半岛的意图,他是知道的。金日成在向莫斯科寻求帮助的时候,也多次寻求毛泽东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金日成的做法应该是受到了中共在“中国革命”成功的启发。毛泽东对金日成的提议是支持的,只是觉得当时并不是最好的时机。他甚至答应等中国完成统一后,帮助朝鲜实现统一。
毛泽东了解金日成的企图的另一个证据是,在金日成的要求下,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即1950年3月到4月间,中国将解放军的三个朝鲜族的精锐师调入朝鲜,编入朝鲜人民军。这支部队后来成为金日成进攻韩国的主力。
正在积极为“统一”台湾备战的毛泽东最后为什么会选择同意金日成的行动?后来的分析家们认为,他应该是迫于斯大林的压力。苏联解密的资料显示,在朝鲜战争前,中国和朝鲜的每一项活动,斯大林都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中国也急需苏联在经济、技术和武器装备上的支持。
中苏关系史、国际冷战史专家,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认为,将中国拉进朝鲜战争,显示了斯大林的缜密。因为斯大林知道,如果美国将来出兵支援韩国,金日成顶不住时,苏联是不能出面的,只能靠中国。
但是,也有人认为,斯大林之所以把中国拉进朝鲜战争,是试图用中国的参战来改变全球力量平衡,让美国陷入远东战争的泥潭,无暇顾及欧洲。另一方面,如若中国失败,朝鲜半岛被美国控制,苏联则可以再次名正言顺进驻中国的东北。因为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苏联失去了曾经在中国东北的权力。
美国乔治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威廉·斯图克(William Stueck)告诉美国之音,如果没有斯大林提供武器,毛泽东提供兵力,金日成是不可能发动朝鲜战争的。他说:“中国人和苏联应该为金日成的行动负责,虽然是金日成首先去找他们寻求他们的许可。金日成非常想让朝鲜半岛归于自己的统治,但是没有中国和苏联的支持,他不可能发动进攻。”
斯图克撰写过两本有关朝鲜战争的书,一本是《朝鲜战争:一部国际历史》,第二是《朝鲜战争的再思考》。他说,也正是因为认定金日成的行动得到了苏联和中国的支持,担心共产主义进一步在亚洲的扩张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已经让美国担忧),杜鲁门总统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
获得苏联和中国帮助的金日成势如破竹,三天内打下了韩国的首都汉城,并在战争爆发后仅一个多月就占领了朝鲜半岛95%以上的领土。南韩军队不得不退守南部的釜山防御圈。
朝鲜半岛的战局只是在1950年9月15日,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在韩国仁川登陆后才发生了逆转。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建联合国军,给予韩国军事援助。1950年7月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正式建立。
真相三:美国有没有意图侵略中国?
对于中国为什么入朝参战,中国政府一直以来的最大理由是,美国在“武装干涉”朝鲜半岛的同时“入侵台湾”,“把战火烧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 所以不得不“抗美援朝”。
无论是习近平的最新讲话还是中国最新的宣传片,都再次延续了这样的叙事。《为了和平》说,“70年前的那场战争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 。习近平在讲话中也发表了一样的观点。并强调,这是“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
然而,事实是,对于当时的美国,敌人并不是中国,而是苏联。美国在介入朝鲜战争之初,就确定了“有限战争”的原则。杜鲁门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避免在朝鲜战场上与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发生冲突。
《为了和平》这部宣传片用保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一份1950年6月27日白宫声明来证明美国对台湾企图。宣传片高光凸显了杜鲁门的一句话:“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但是,却有意忽略杜鲁门紧接着的第二句话,“作为这个行动的必然结果,我也呼吁在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所有针对中国大陆的海上或空中的行动,第七舰队将确保其得到执行。”
根据解密的美国军方文件,1950年6月30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致函东京远东司令部明确表示,第七舰队的任务是“捍卫台湾,阻止中共对台湾的袭击和侵略,同时确保台湾的国民党不会利用台湾作为基地对中国大陆发动袭击。”
1950年6月30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第七舰队派驻台湾海峡使命的文件——美国军事历史学家亚历山大说,杜鲁门政府从没有想着入侵中国。杜鲁门用第七舰队“隔离”台湾的举措,一方面是为了让台湾免遭朝鲜战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美国国会内部保护台湾的呼声而采取的政治举措。
亚历山大说,“通过‘隔离’, 中立台湾,他(杜鲁门)将使台湾更加安全。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不能侵略国民党占领的台湾,同时,台湾也将无法返回并攻击中国的沿海地区。就是这个意思。”
杜鲁门当时还表示,一旦朝鲜恢复和平,第七舰队就会撤离。亚历山大说,理论上说,这是个中立的举措,但是,不可避免地被红色中国解读为“挑衅”行动。乔治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图克也认为,声称美国有意图攻打台湾(?),是中共的故意误导。
美国并不打算将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拒绝了蒋介石参加朝鲜战争的提议。在朝鲜战争爆发伊始,蒋介石就主动提出可以出动3万3,000人的部队进入朝鲜作战,但是,杜鲁门权衡再三后最终婉拒了这一提议。
中国强调自己是“正义担当”的第二个依据是,美国操控联合国军,跨越“三八线”,“要在朝鲜半岛扩大军事行动”。“ 中国乃至亚洲的和平面临严峻挑战。”
1950年9月,仁川大捷后,随着“联合国军”的节节胜利,麦克阿瑟确实放弃了把朝鲜军队赶出韩国的最初的目标,决定越过“三八线”,“摧毁朝鲜的武装部队”,将“共产主义逐出朝鲜半岛”。
麦克阿瑟的行动当然也得到了杜鲁门政府的同意,不过前提条件是中国和苏联不卷入朝鲜战争。一旦中、苏同时介入,麦克阿瑟就不应在北朝鲜进行地面战斗,而应防守“三八线”,对北方继续实施轰炸。
“联合国军”最终抵达了中朝边境。不过,即便是在这个时候,美国也没有打算攻击中国本土。
美国麦克阿瑟纪念馆负责任詹姆斯·佐贝尔(James Zobel)说,麦克阿瑟那句“圣诞节前就回家”的名言也表明了美国的态度。
佐贝尔说: “从我看来,没有入侵中国计划。你知道麦克阿瑟在(中朝)边境上说,我们在圣诞节前回家。意思是,他们不会在那里呆着。因为发表这一声明,他在媒体上大受抨击。但是,我认为,他更多的是为了让中国人了解。 ”
这是麦克阿瑟在1950年11月25日对朝鲜战争前景的判断。他当时说,“你告诉孩子们,等他们到鸭绿江边时,我们就回家。我想确保他们可以吃上圣诞节大餐。”
不过,麦克阿瑟在战争的后期确实建议要将战争扩大到中国,甚至建议让蒋介石出兵,并建议考虑动用原子弹轰炸中国目标。不过,杜鲁门政府没有采纳这些建议。事实上,后来麦克阿瑟被解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在这些问题上与杜鲁门的立场不一致。
美国不想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想法也可以从美国当时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莱德利(General Omar Bradley)的一段话中得到证明。1951年5月15日,布莱德利在出席国会听证会时,反对将战争延伸到中国。他说,如果将朝鲜战争扩大化,那将是,“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布莱德利在讲话中也指出,美国真正应该防范的敌人是苏联,而不是红色中国。 他的这段话后来总是被中国的一些人曲解为,他是指当时正在进行的朝鲜战争是错误的,其实,他指的是指麦克阿瑟企图要挑起的“全面对华战争”是错误的。
乔治亚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斯图克说,美国没有意图征服中国还因为对于美国来说,美国当时的全球战略重心是欧洲,并非亚洲。美国参加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还是想向欧洲盟友和世界证明美国是可以信赖的领导力量。
他说:“在1950年6月前,美国认为韩国是一个合法的国家,而且是美国通过联合国帮助创建了这个国家。现在这个国家受到了攻击,如果不干预的话,我们的敌人会变得更加大胆,而我们的朋友会担心我们的可信度。”
斯图克解释说,美国担心,如果美国不为追随自己的国家流血牺牲,这会有损北约在欧洲的合法性,因为毕竟美国欧洲国家承诺,为抵抗苏联的侵犯提供保障。
真相四:中国到底为何参战?
中国军队是在“联合国军”跨过“三八线”,攻克朝鲜首都平壤后参战的。1950年10月19日晚,26万“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渡过鸭绿江。10月25日,中国军队在两水洞与“联合国军”遭遇,在那里,中国人赢得了第一场胜仗。 所以,这一天也被中国用作中国军队参与朝鲜战争的纪念日。
不过,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显示,即便是美国人到了鸭绿江边,毛泽东的大多数中共政治局的同事当时都反对出兵,认为美国不会危及中国的(中共的)安危。这其中就包括在中共军队大名鼎鼎的将领林彪。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毛泽东正是认定了美国不想扩大战争,才力排众议入朝参战的,因为他有更大的目标。
中苏关系史、国际冷战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志华曾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说,从朝鲜战争爆发,到中国真正入朝参战前,毛泽东至少三次提议让中国军队入朝。毛甚至建议,中国军队可以换上朝鲜人民军的服装进入朝鲜。
不过,毛泽东的建议一直遭到了斯大林的拦阻。后来,在金日成兵败平壤向中国援助时,斯大林也曾给过毛泽东一个选择,中国可以不参战,让金日成组建流亡政府。沈志华认为,斯大林这么做,应该是基于对毛泽东的不信任。中苏关系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后,苏联被迫撤出中国东北而(影响力)下降。
沈志华认为,毛泽东坚持出兵的一个原因是要以此争取斯大林的信任,并让斯大林相信中国可以成为亚洲革命的领导人。因为这一点,一些人认为毛泽东为了进入社会主义阵营,把入朝作战当作了“投名状”。
他曾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因为中国出兵朝鲜,从毛泽东来讲,他的目的很简单,他就是要取得斯大林的信任。然后,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成为亚洲革命的领导人,才有合法性,才能得到苏联的支持帮助,特别是对于中共刚刚取得的政权的稳定。”
在朝鲜战争前,刘少奇秘密访苏期间,斯大林曾建议,在国际革命运动中,中苏两家都应多承担些义务,但有分工。斯大林说:“欧洲的革命我们管,亚洲的革命,中国管。”
沈志华说,作为一个客观的结果,中国100多万军队到了朝鲜后,毛泽东就取得了对朝鲜半岛问题的话语权。
根据中国官媒的报道,中共最后出兵朝鲜,让斯大林感动的落泪,因为中国是在为“社会主义阵营作战”。而中国后来也由此换得苏联对中国工业(包括国防军工)建设的倾力支持。
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在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话时就说过:“苏联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信中国人的呢?从打朝鲜战争开始的。从那个时候起,两国开始合拢了,才有156项。”
苏联的“156项”援助,包括重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全面配套,相当于苏联将自己全套工业体系的一个缩小版支援了中国。除此之外,苏联还派遣了1万多名专家以“手把手教”方式传授,还无偿提供了配套的技术资料。
在最新有关朝鲜战争70年的纪念中,中国专家们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抗美援朝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真相五:究竟是谁的胜利?
在星期五(10月23日)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大力渲染“抗美援朝”是中国的胜利。他说:“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一贯的说法也是,朝鲜战争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
中国在宣传自己在朝鲜战争中的胜利时, 总是不止一次地拉出在朝鲜战争停战协议中签字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来为自己背书, 因为克拉克说过,“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失望和痛苦。”《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在最新的题为“近年忽然冒出朝鲜战争的‘美国胜利论’,这脸皮得有多厚”的文章中就再次这么做了。
可是,从战争直接导致的伤亡人数上来说,中国恐怕很难称自己为一个胜利者,因为中国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数倍于对手的伤亡。根据中国自己的统计,纪录片《为了和平》给出的数字是197,653人。来自中国其他方面的数据显示,伤员38万多人。而根据美国五角大楼的的统计,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死亡人数为40万人、负伤人数为48.6万人,被俘人数为21,839人。
相比之下,根据美国五角大楼1994年公布的数字,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死亡人数为36,914人,其中包括非阵亡人员3,262人。根据美国国会研究处2020年7月29日公布的美国重大战争中的伤亡人数,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死亡人数为36,574人,伤员103,284人。美军的统计数字也得到中国学者们的认可。
美军的这份死亡人数与苏联官方解密文件所显示的美军死亡人数一致,都是36,574人。根据苏联的数据,英、法、土、澳、加等其它国家军队兵员损失约为17,200余人。苏联称中国志愿军的阵亡人数为100万。
关于这场战争对世界的意义,习近平没有告诉中国民众的是,在这场战争里,中国因为在战争后期越过“三八线”作战,曾被联合国决议谴责为侵略者。在此后差不多2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受到西方世界的孤立。
就习近平而言,中国更大的损失可能是丢掉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最重要的一环——“解放”台湾的机会。而习近平认为,“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朝鲜战争前,杜鲁门政府在1949年的考量是,如果中共在内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不排除与中共政府建立关系。 杜鲁门与艾奇逊在1950年1月有关不会防卫台湾的讲话就被看作是对中共的示好。
从亚洲来说,朝鲜战争后,由于亚洲国家对中国“军威”的害怕,美国得以在亚洲建立了一个遏制中国的盟友圈。
乔治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图克说:“在战争之前,美国在东亚大陆上没有任何驻军,而现在,美军却一直驻扎在朝鲜半岛,而且有可能无限期地存在下来。此外,美国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结成了联盟,可能不久的将来还会与台湾结盟,就形成了对中国的海上遏制线,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不过,斯图克也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也算“打赢”了战争。美中在朝鲜半岛上打成僵局;中国由此在东北边境得到一个“缓冲区”;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在亚洲的“声望”。
对于朝鲜战争,历届美国总统一直以来的看法是,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打了个平局。不过,在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之际,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朝鲜战争并非平局,而是美国的胜利。
奥巴马对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兵们说:“5000万韩国人民生活在自由和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下,韩国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同朝鲜半岛北方的压迫和贫困形成鲜明对照,这就是胜利,这就是你们留下的遗产”。他还说,这场战争向全世界表明,美国依然是争取和平、安全和繁荣的力量。
《韩战,我们第一次失败》一书的作者亚历山大对美国之音解释说, 对美国而言,朝鲜战争是两场战争。美国赢了一场,成功阻止了朝鲜吞并韩国以及遏制了共产主义的扩张。但是,美国输了另一场,因为美国没能将共产主义赶出朝鲜半岛,以韩国的名义统一朝鲜半岛。
乔治亚大学的斯图克说,朝鲜战争中最明显的赢家是台湾和日本。他说,因为这场战争,台湾得以最终脱离共产主义的圈子;日本也是赢家,由于战争刺激,日本的经济得以大力发展, 同时日本还与美国达成和平协议,没有这场战争,协议可能会被大大推迟。
他认为,朝鲜战争最大的输家是朝鲜的老百姓。朝鲜半岛至今处于分离的状态,战争还造成了朝鲜大约10%人口的死亡。
谢选骏指出:朝鲜战争最大的输家其实是毛泽东,因为他虽然借此获得了苏联的援助,但却因此失去了消灭旧政权的机会——这样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无法摆脱“红区”和“叛乱集团”的身份,只能作为一个“地方政权”参与国际事务,事事受到世界各国的盘剥。这才合乎苏联的利益。不过苏联过于精打细算而陷入了缺德状态,吃饱了,撑死了。
北中国(共产党中国)网文《朝鲜战争对美国远东政策的影响》(郭钢 国际政治系九三零一班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一九九七年五月三十日)报道:
提纲
引言:朝鲜战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朝鲜战争以前美国对中国的错误估计认为中国弱小,不敢与美国发生冲突。认为中国是苏联的附庸。因而美国的远东政策以苏联为中心,对华政策也从属于对苏政策。
二、朝鲜战争使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
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中国经济恢复与重建。
中国政治影响和威望。
三、美国开始把中国摆到其远东政策的核心地位。
对待新中国的政策
(1) 对华政策从对苏政策中独立出来。
(2) 对中国更加强硬。
政治孤立
经济封锁
(3) 对中国更加重视。
日内瓦五大国会议
中美大使级会谈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政策。
(1) 朝鲜战争前短暂的摇摆和观望。
(2) 朝鲜战争爆发后占领台湾,援助蒋介石。
对日政策的变化。
(1)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2) 朝鲜战争后开始利用和扶植日本遏制中国。
(3) 朝鲜战争后加紧缔结对日和约。
美国在远东构筑针对中国的军事同盟体系。
美国调整了对待远东地区民族独立国家的政策。
(1) 民族国家一度附和追随美国。
(2) 朝鲜战争加强了它们的独立倾向。
(3) 美国试图以援助为手段将其纳入战略轨道。
四、美国远东政策调整对以后的影响。
朝鲜战争是“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反对美国侵略的祖国解放战争[1],也是朝中人民共同抗击美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包括中美苏英法五大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的几百万军队进行了一场现代化程度空前的激烈较量。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朝鲜战争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朝鲜战争是局部性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2]”这场战争对国际间力量对比和大国的对外政策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使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而影响到了美国的远东政策。
一、 朝鲜战争以前美国对中国的错误估计
在朝鲜战争以前,美国统治阶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意见就是认为中国弱小,不敢与美国发生冲突。例如遏制理论的创始人乔治·凯南于1948年提出美国对远东的战略估计,设想中国大陆局势的逆转对美国“不是致命的,中国不是一个强大的工业国,”短期内不会构成对美国的威胁[3]。确实,同美国相比,当时中国只是一个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的工业和经济实力有了急剧的增长。美国的工业生产在二战中扩大了50%。战后初期美国生产将近世界一半的商品和劳务[4]。在朝鲜战争爆发的1950年,美国钢产量达877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7%,是中国的144倍。当年美国的工农业总产值达1507亿美元,占全世界的2/3,而当时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仅人民币574亿元[5]。除此之外,美国的军事实力也远远超过中国。当时美国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如杜勒斯、麦克阿瑟等人甚至主张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教训一下中国。例如,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一个星期,杜勒斯还在叫嚣在台湾教训中国。1950年6月25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称:“据盟军最高统帅部的意见,美国对台湾问题采取坚决立场,将有90%的把握阻止共产党对该岛的侵略,因为中国人自己并没有准备与美国的军事力量发生冲突共产党人甚至可能不敢发动对台湾的攻击。[6]”而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还狂妄地“发誓说:如果赤色中国愚蠢地去进攻福摩萨,他将火速赶去负责指挥,‘使他们遭受惨败,从而使这场战斗成为世界上决定性的战斗之一。这将是他们的一场巨大的灾难,它将震撼亚洲,可能还会击退共产主义的浪潮。’至于红色中国是否会采取如此愚蠢的做法,他是表示怀疑的。但是,他说:‘我每个夜晚都祈祷赤色中国能这样做常常是跪下来在那里祈祷。’[7]”
在朝鲜战争前,美国对中国的另一种误解就是认为中国由于国力弱,只能依附于苏联。新中国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战略方针;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更加深了他们的这一印象。1950年3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美国对亚洲的政策”演说中称:“具有光荣悠久历史的中国正被迫加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作为苏维埃政治体系和苏维埃经济的一个附属国。[8]”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也认为:“艾奇逊不是把毛泽东当成一位独立的民族主义者,而是继续强调北京与莫斯科的联系,并暗指中国就是苏联的一个卫星国。负责远东问题的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把毛的中国贬为仅仅是一个‘俄国的殖民地政府,一个大型的斯拉夫满洲国’。[9]”
从这两点出发,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一直是把苏联作为远东地区的主要对手。当时对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等对华政策,实际上是从属于美国的对苏政策的。例如,在美国内部关于台湾问题的争论中,麦克阿瑟在1950年5月和6月两次提到,台湾“就好比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艇供应站,其位置对苏联完成其进攻战略极为理想。”这一说法的前提是认为如果中共占有台湾,必然会供苏联使用[10]。美军在仁川登陆后,估计中国不会出兵。美国国防部长詹逊事后承认,当时“更多地估计了俄国的干预问题”[11]。甚至在中国出兵以后,杜鲁门和他的高级顾问们仍然“把中国的干涉看成是由苏联指挥的更大的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侵略的一部分。[12]”不仅美国,当时西方世界也普遍认为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1950年8月17日,在谈到朝鲜战争的时候戴高乐说,这种战祸很可能会蔓延到欧洲[13]。
二、朝鲜战争使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
朝鲜战争中朝中人民的胜利,使美国朝野上下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不得不对远东地区的形势作出重新估计。
朝鲜战争使美国直接体会到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出兵抗美援朝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道,以绝对劣势的装备,在没有海军、空军掩护的情况下,连战连捷,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了38度线附近,使敌人遭到了“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失败”[14]。麦克阿瑟在其所谓“圣诞节攻势”一败涂地后,于1950年12月3日在向总统的报告中惊呼:美国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15]”从1950年到1954年,中国用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了107个陆军师,还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地建设起一支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空军。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于1951年11月21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哀叹:“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16]”此外,中国的炮兵、工程兵、通信兵等现代化技术兵种也得到了大力加强和实战锻炼,我军实现了由单一兵种作战向诸兵种联合作战的历史性转变。“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说:“我们的失败在于敌人仍然没有被击败,并且甚至比以前更为强大更具有威胁性。我说更为强大的意思,是指共产主义的亚洲陆军已学会如何打近代的陆地战争。[17]”
朝鲜战争还使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积贫积弱的印象。
朝鲜战争对于经过长期战乱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战争中中国共消耗各种物资560多万吨,开支战费人民币62亿元[18]。但是,与美国的预计相反,经过三年战争,全中国在抗美援朝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中国超额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40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343亿元,粮食出口平均每年31亿斤,国家财政收入也由1950年的65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75亿元[19]。由于打退了美国对东北边境的威胁,南满电力也有了保障,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就可以放手进行了。朝鲜战争尚未结束,中苏就于1953年5月15日签署协定,由苏联帮助中国新建和改建141项重要企业工程,其中大部分在东北[20]。这些企业在五、六十年代一直是我国工业中的骨干企业。据估计,东北地区在1949年提供了34%的中国工业产品,在1952年提供了52%[21]。
朝鲜战争也使美国对中国的政治意志和国际影响有了新的认识。
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及其15个仆从国的军队,中国毅然决然出兵抗美援朝,显示了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坚强意志。“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深信我们的决策者十分清楚,如果红色中国人的领导下定了决心,那么红色中国人是能够激怒我们与他们打仗的我相信,我们军界的决策人再也不会由于错误地判断共产党中国人的意图而产生麻痹情绪了。[22]”这一点连苏联也不得不折服。接到中共中央决定出兵的通知后,斯大林非常感动,从此相信中国共产党人是敢于同帝国主义斗争的马列主义者[23]。瑞士学者卡普尔认为:“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使他在国际体系中取得了一种独立自主的地位。不管中苏合作的程度如何(对合作的看法似乎有分歧),中国对其边界进行的成功的和独立的防御,以及把美国的军队困在战场上动弹不得,这一方面打破了美国关于中国是苏联一个卫星国的神话,而另一方面,又防止了苏联把中国置于依附地位的一切企图。[24]”朝鲜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影响空前提高。《纽约时报》1951年1月5日社论认为:“共产党中国正获得巨大的威信,而西方人的威信则反而在衰微。[25]”战争期间,伍修权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当面痛斥美国罪行,这在全世界也是第一次。美国的盟国也开始改变态度。1953年5月12日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在英国下院发言时说:“它(指中国)那时不是大国但是现在,在一个不同的政府之下,它看来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很有力的国家。它有权利列为五大国之一,并且我不认为应当拒不给予它的地位。[26]”时至今日,美国学者仍认为:“朝鲜战争标志着共产党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出现。[27]”
三、美国开始把中国摆到其远东政策的核心地位
朝鲜战争后,面对远东地区的新形势,美国的政策作出了一些调整和变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开始把中国摆到了其远东政策的核心地位。
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对新中国更加强硬和敌对,同时也更加重视。
在战场上遭到迎头痛击之后,美国统治者认识到:在远东地区,中国是唯一既有实力又有决心同美国较量的国家,而真正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的倒是苏联。1950年10月,正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整装待发之时,苏联驻华大使紧急约见周恩来,称原来商定的苏联方面出动空军部队配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之事,以没有做好准备为由,决定暂缓出动[28]。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始终没有公开出兵。从此,美国的对华政策从对苏政策中独立出来,并把中国作为远东地区冷战“遏制”的中心。杜鲁门总统在1951年1月8日的第六篇国情咨文中还声称:“侵略朝鲜是俄国共产党独裁政权一步一步地征服世界企图的一个组成部分。[29]”到1952年1月9日的第七篇国情咨文中就成了:“在亚洲,新的共产党帝国每天都在威胁着千百万人民。[30]”1953年4月6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订了第148号文件,基本上确定了未来几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华政策的基调。该文件指出:“美国在远东所面临的中心问题是与苏联紧密结盟、并得到苏联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对美国及自由世界的威胁。[31]”杜勒斯宣称,中共是“过去和未来潜在的侵略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根源,是比苏联更具冒险性的敌人”[32]。
朝鲜战争使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都愈演愈烈。在联合国,美国更加坚定地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并于1951年2月1日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污蔑受侵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侵略者”的非法决议案。在1954年4月的日内瓦五大国会议上,美国代表团成员不与中国人握手,甚至不惜拒绝中国提出并得到各方默认的和平谅解,极力孤立中国。在经济上,美国强化了对中国的制裁。朝鲜战争以前于1949年11月成立的15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协调委员会,直到1950年1月开始活动时还是一个非常设机构。后来为了加紧禁运在其下设“统筹委员会”,主要管理对苏联及东欧各国的贸易。朝鲜战争爆发后,1952年9月专门在其下另设“中国委员会”,管制对中国的贸易。中国禁单是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还多500余种[33]。1953年9月27日,美国对外援助事务管理署署长史塔生在关于执行巴特尔法情况致美国国会的半年度报告中声称:“对共产党中国全面禁运的政策,是美国的一贯立场。美国政府而且敦促其他自由国家采取同样立场。[34]”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正如基辛格所说:“20年中实际上存在的敌对状态,由于朝鲜战争而加剧了。[35]”
另一方面,经过朝鲜战争,美国也认识到: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远东地区的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中国参加是解决不了的。1954年2月在柏林举行的美、英、法、苏外长会议最后决定:1954年4月举行的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1955年7月13日,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提出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建议。经过磋商,会谈于1955年8月1日在日内瓦开始。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政策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中国革命胜利以后,美国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1949年1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如果没有美国的军事占领和控制,台湾“大约将于1950年底处于中共控制之下”[36]。因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朝鲜战争爆发期间,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曾经有一段短暂的摇摆和观望,甚至准备放弃台湾。美国国务院1949年12月23日在关于台湾的政策宣传指示中明确提出:“台湾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战略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应该利用一切材料来对付错误的印象,即美国无论如何有责任或有义务采取行动以拯救台湾。”“避免发表言论说台湾的最后地位须待对日和约来决定。[37]”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50年1月5日关于台湾的声明中表示:“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同样地美国也不拟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或提供意见。[38]”一周以后,艾奇逊在美国记者联谊会上发言说:“我们不可把中国人民对俄国人的正义愤怒和憎恨──它们一定会发展的──招引到我们自己头上来。这样做是愚蠢的。我们必须采取我们一贯的立场,那就是,任何破坏中国完整的人都是中国的敌人,也是违反我们自己的利益的。[39]”
不到半年,朝鲜战争爆发,他们又把自己的言论逐条推翻了,因为他们认识到,此时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其在美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已远不可同年而语。6月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推翻了他以前所作的表态,公然打出“台湾地位未定”的谬论。自即日起,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十余艘军舰占领台湾基隆、高雄两港口,并在台湾海峡进行“侦察巡逻”和作战演习。8月4日,美国空军第13航空队一批飞机进占台北空军基地。同时,美国驻远东军总部还设立了名为“驻台考察团”的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其侵台的海、空军[40]。李普曼认为“有一点与以往不同:美国在福摩萨海峡为蒋介石巡逻警戒,它已成为中国内战的参与者。[41]”除此之外,美国还开始大力扶植蒋介石,加强对国民党政权的军事、经济援助。从1950年7月至1954年6月,美国共向台湾当局提供了14亿美元以上的军事和经济援助[42]。在整个50年代,蒋介石集团平均每年从美国得到2.5亿美元的援助[43]。
除了对华政策以外,朝鲜战争对美国的对日政策也有很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竭力造成了单独占领日本的局面。1945年9月23日,在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对盟国占领管制日本最高统帅部受降的基本指示”中,把对日占领的基本目的定为: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44]”。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国占领当局完全按照美国的模式对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迫使日本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从属于美国。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还是心存戒备的。美国迟迟不签署对日和约,长期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1949年初,杜鲁门总统的特命全权公使、盟总经济顾问、美国银行家道奇在日本实施的经济路线,使日本经济限于通货紧缩而引起的停滞状态[45]。
新中国建立前后,美国已在考虑在远东地区用日本来代替蒋介石集团以抗衡苏联;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军事上、经济上和政治上对美国的意义日益重大,美国要使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遏制中国的后方基地,同时要让日本重整军备,以便美国腾出手来对付其他地区的“共产主义扩张”。前一个目标很容易地就达到了。朝鲜战争一爆发,以军需物资为中心的世界商品市场立即活跃,出现了所谓“动乱景气”。日本的出口也剧增,日本成了出兵朝鲜的美军基地,也是美国战斗部队的集结地、休养地。军需物资的大部分在日本筹集,武器的修理也在日本进行。具有生产大量军需经验的发达工业国日本很容易地就适应了美国的要求。日本因朝鲜战争,从多种渠道获得了美元,这种美元收入被称为“特需”。日本贸易收支在1949年有1.92亿美元的赤字,但到了1950年反而有了3800万美元的黑字,其他的特需收入也达到了6200万美元。特需收入在1951年以后进一步增大,1953年达到8.03亿美元。1952年至1953年,特需收入超过出口总额的六成。日本学者正村公宏感叹道:“正是朝鲜的大杀戮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46]”但是美国的后一个目标却没有得逞,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统治集团的抵制。以吉田首相为首的日本政府领导层担心重整军备会增加财政负担,从优先考虑日本经济重建的观点出发,抵制美国增强军备的要求。日本的实际重整军备进展非常缓慢,而防卫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50年度的3.3%降到了1960年度的1.0%[47]。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还加紧了缔结对日和约的步伐。负责对日媾和事务的国务院顾问杜勒斯在战争爆发后即指出:“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对日和约变得更为重要而不是更不重要了。”在谈到对日媾和的基本原则时,杜勒斯明确指出对日和约必须要“确保日本附属世界自由国家,确保它在抵御共产党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张中充分发挥作用。[48]”其矛头显然是针对中国的。1951年9月8日,美国不顾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在旧金山缔结了非法的片面对日和约,5个小时以后又与日本签订《日美安全条约》。次年2月28日,美日又签订了关于实施安全条约细则的《美日行政协定》。这样,美国就把日本纳入了自己在远东地区对抗中国的战略轨道。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加紧了在远东地区构筑军事同盟体系的步伐。
朝鲜战争以前,美国也曾有在远东地区构筑一个类似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同盟体系的想法,但当时的这一构想主要是针对苏联的,仍然承袭着乔治凯南的遏制政策思想。凯南在1948年8月20日评论美国对外政策总趋势时曾说:“我们应该先选定一些世界上我们不能听任落入敌手的地区:丙、日本和菲律宾。[49]”颇为巧合的是,艾奇逊1950年1月12日在美国记者联谊会上提到美国远东地区的防区时指出:“这个防区自阿留申起,经日本直至硫球群岛自硫球群岛起,到菲律宾止。[50]”李普曼写道:“艾奇逊宣布了美国在亚洲新的战略防御线,这条线伸展到日本和菲律宾,但好象把福摩萨和朝鲜都排除在外。[51]”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不仅大大加快了建立军事同盟体系的步伐,而且该体系的目标也明显地由遏制苏联转到了遏制中国。从1950年到1954年的短短四年间,美国就在中国周围拼凑起十几个军事条约或协定,把十几个国家拉入了远东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参见下表:
表1 1950-1954年间美国与远东国家或地区签订军事条约简表
签订时间
签订地点
参加国或地区
条约名称
1950年10月17日 曼谷 泰国、美国 关于军事援助协定
1950年12月23日 西贡 美国、柬埔寨、法国、老挝、南越 关于印度支那共同防御援助的协定
1951年8月30日 华盛顿 美国、菲律宾 军事同盟条约
1951年9月1日 旧金山 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 安全条约
1951年9月8日 旧金山 日本、美国 安全条约
1953年9月 台北 美国、台湾 军事协调谅解协定
1953年10月1日 华盛顿 韩国、美国 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3月8日 东京 美国、日本 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1954年5月19日 卡拉奇 美国、巴基斯坦 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1954年9月8日 马尼拉 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太平洋宪章
1954年12月2日 华盛顿 美国、台湾 共同防御条约
1951年5月24日,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共同安全计划咨文中不无得意地宣称:“在亚洲,自由国家正在一个从阿富汗到朝鲜的广阔弧形地带同多种形式的共产主义做斗争。[52]”从地图上就能看出,这条“弧形地带”所包围的正是中国。1952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美国在东南亚的目标和方针》认为,共产主义对亚洲的统治严重威胁美国的安全利益,要对中国对东南亚的“公开进攻”予以坚决反击[53]。到艾森豪威尔任职期间,更加变本加厉地从军事上包围中国。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共产主义正在亚洲取得进展,中国牌子的共产主义比苏联牌子的共产主义威胁更大[54]。1954年,杜勒斯把南朝鲜、台湾和印度划为“抵御中国共产党侵略”的三个重要保护地区,还要扶植日本成为对抗共产主义的战略基地和“反共经济堡垒”[55]。
朝鲜战争后,美国对远东地区民族独立国家的政策也作出了调整。
在朝鲜战争以前,远东地区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曾经一度对美国有惧怕心理,在经济、军事、技术等方面也有求于美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附和和追随美国。例如在朝鲜战争初期,缅甸、巴基斯坦给联合国军送去了大米、小麦和橡胶,印度提供了医疗队,而泰国和土耳其则派出了军队充当美国的帮凶[56]。而此时美国对这些国家的态度却并不怎么热心。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其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进行技术援助的“第四点计划”。由于得不到国会和垄断组织的支持,这项计划直到近一年半以后才被列入“对外经济援助法案”的第四节。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形势发生了逆转。新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美国记者也承认:“北平集团在邻国中的威望和影响得到了极大的增长。[57]”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打消了疑虑,加强了了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独立自主的倾向,美国的指挥棒渐渐不灵了。1953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国会人民院发表关于印度参加朝鲜政治会议的演说中讲到:“亚洲国家,不论是怎样弱小,并不愿意被人忽视,也不愿意被人置之不理,更不愿意受人欺压。无论如何,旧时的帝国主义除了在零零落落地还在苟延片刻以外,已成为过去了。[58]”
面对这种形势,美国不得不改变策略,加紧执行第四点计划,同时援助的重点也从以经济为主转向以军事为主,从以欧洲为主转向以亚洲为主。这样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军事援助为手段,美国就逐渐将远东地区的独立国家纳入其战略轨道上来了。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宣布将给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提高它们的生活水平,目的是使那些“反对我们的国家会抛弃它们的妄想,参加到自由世界国家的行列中来。”1950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际开展援助法案》,并拨款3500万美元用于计划第一年。到1953年4月,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接受这一计划。1950年12月14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在“美国国家安全目标与计划”报告的“对外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部分写道,美国目前正向中东、远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军事援助,以帮助它们“恢复和维持国内安全,有几个国家,在一旦出现重大外来侵略时,可以担负起有限的防务任务。”1951年5月24日,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共同安全计划咨文中要求1952财政年度拨款85亿用于对外援助,其中军事援助占62亿。1951年10月10日,美国国会通过《共同安全法》,取代了原来的《援外法案》,对外援助的重点从经济援助转向以军事援助为主,援助地区由欧洲向亚洲扩展。根据该法案,援助总额为521亿,其中亚洲占247亿,居各洲之首[59]。在上述杜鲁门的第七篇国情咨文中,杜鲁门大谈中国的威胁之后,提出:“我们能够并且必须增加我们对他们(指亚洲各独立国家──作者注)的援助。这意味着需要军事援助。同时这也意味着需要经济援助。”
四、美国远东政策调整对后来的影响
总之,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使美国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轻视,从此把中国摆到了其远东政策的核心位置,并围绕这一点作出了政策调整。这一调整对于美国和远东地区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十年代以后,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争霸态势,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全球战略,考虑利用中国抗衡苏联,这与朝鲜战争后美国的政策调整是有直接联系的。如果没有朝鲜战争中朝人民的胜利,尼克松是请不来的。
现在,朝鲜战争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冷战以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美国又开始把中国摆到了突出的对手的位置。近年来,美国在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和经济贸易等方面与中国作对,在台湾问题上也一再制造事端;与日本签订了新的安全保障宣言;大力鼓吹“中国威胁论”,煽动远东地区各国与中国为敌。对此我们还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参考文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朝鲜战争”辞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1949~1959)》,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161页。
黄素庵、甄炳禧著《重评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300页。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第4、5页。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上》,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第297页。
[美]马修·邦克·李奇微著《朝鲜战争》,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51页。
同[6],第61页。
[美]罗纳德·斯蒂尔著《李普曼传》,于滨译,新华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第690页。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36页。
姚旭《从鸭绿江到板门店》,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第24页。
Stephen A. Flanders and Carl N. Fland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Foreign Affair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P340.
[法]多米尼克·弗雷米著《法国历届总统小传》,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287页。
传引自《时事手册》1950年第5期,第19页。
徐焰《第一次较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61页。
同[15],第203页。
同[15],第196页。
同[5],第3页。
同[11],第138、139页。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1945──1980年)》,法律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第125页。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译本,第84页。
同[7],第255页。
同[15],第30页。
[瑞士]哈里什·卡普尔《觉醒中的巨人》,中译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第一版,第40页。
转引自《世界知识》第23卷第3期。
同[6],第1149页。
同[12],第341页。
《毛泽东国际交往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第3页。
梅孜编译《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时事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100页。
同[29],第115页。
王玮主编《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296页。
同[31],第299页。
朱庭光主编《当代国际知识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66页。
同[6],第1378页。
[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一册,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版,第219页。
同[10],第135页。
同[6],第7页。
同[6],第10页。
同[6],第27页。
同[5],第4页。
同[9],第705页。
同[3],第181页。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第491页。
同[20],第181页。
[日]正村公宏《战后日本经济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7页。
同[45],第272页。
同[45],第286页。
同[31],第283页。
同[20],第10页。
同[6],第28页。
同[9],第700页。
同[3],第150页。
同[3],第170页。
[美]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1984》,纽约,1985年,第174页。
同[3],第151页。
《战后国际关系史讲义(1945──1969)》,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1982年印行,第79页。
[美]拉瑟福德·W·波茨《韩战决策》,河冰译,第255页。
同[6],第1371页。
同[3],第147页。
谢选骏指出:上文集中代表了“北中国(共产党中国)”的自欺欺人。试想,连自己头上的国民政府都未能推翻,中共就插手国际事务,结果迄今为止年了都未能扶正、正名,未能获得噶朝换代的合法性——“抗美援朝”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毛泽东聪明一点,先拿下国民政府的最后据点台湾,再来参与国际事务,他领导的“新中国”就能与美苏并列了,而不仅仅是苏联的随扈了,更不会有大饥荒饿死数千万顺民了。
《朝鲜战争70周年:鲜为人知的八个历史细节和现实意义》(2020年6月25日 BBC)报道:
美国和中国曾经在19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中兵戎相见。
“那是1950年的一个礼拜天,我们当时正在教堂里,听说要打仗,心里很痛苦。”朝鲜战争的亲历者李先生曾向BBC回忆说。北朝鲜军队在6月25日进入韩国,不到一星期,就拿下韩国首都汉城(现称首尔)。
几天后,北朝鲜军队开进位于朝鲜半岛中心的原州,当时李先生一家就居住在此。"你可以想像到我们的恐惧。"
距离朝鲜战争的爆发已经过去70年,在美国它是“被遗忘的战争”,在中国它是“抗美援朝”,在朝鲜半岛,这场战争造成的伤痕依然未能愈合。
70年过去,三八线附近仍然是全球瞩目的军事热点区域。70年过去,当年站在朝鲜与韩国背后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经历了破冰、融合,到再次走到针锋相对的对立面,为这场还未结束的战争赋予了现实意义。
朝鲜战争爆发70年后的今天,有必要重温一些历史细节,为当前围绕半岛的大国博弈提供一份历史注脚。
细节一:抵抗侵略还是被裹挟上船
“我们大家那会儿对美国特别仇恨,大家说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了,日本刚侵略了一次,美国又来侵略我们。这次咱们不做亡国奴,咱们一定要参加‘抗美援朝’,大家纷纷报名,没有一个不报名的。”一位中共离休干部曾向BBC中文回忆。
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抵抗侵略一直是这场战争的出发点。中国官方语境强调战争起因是美国支持的南朝鲜入侵金日成领导的北朝鲜共产党政权,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已经越过了三八线,威胁到中国的领土安全,因此中国被迫派出兵参战。
这种说法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构建,北朝鲜称,“南朝鲜李承晚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动突然袭击,这次战争是美帝国主义蓄意发动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来说,是抗美卫国战争”。
不过随着停战协议、中美建交、苏联解体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史学界普遍认为,是金日成在得到苏联同意和支持的承诺后,首先越过三八线,对韩国发动突然进攻。
原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的阮铭曾向BBC中文表示,实际上当时斯大林跟金日成之间的约定,毛泽东并不知道。毛泽东质疑来中国谈判的金日成,是否有能力打下韩国全境,如果美国介入并登陆怎么办。“但是金日成拿出斯大林跟他谈话的记录,毛泽东就想2比1,斯大林跟金日成说要打,那他就反对不了。”
金日成领导的朝鲜共产党军队突袭南方,在战争最初势如破竹,当年9月初几乎攻占朝鲜半岛全境。但7月7日,联合国通过决议组成由美军指挥的联合国军帮助韩国军队予以抵抗,9月15日成功实施仁川登陆,一举反攻,改变战略态势,金日成军队很快陷入绝境。
10月,联合国军北部战线已经推进到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边。
面对这种危机局势,毛泽东感觉非常为难,阮铭回忆,“胡耀邦曾讲,毛泽东在朝鲜战争时期几天几夜抽烟不睡觉,下不了这个决心。因为政治局会议上有人是反对的,另外对美国的意图也不是很了解,后来主张打的占了上风,周恩来就说,在门外打比较有利。”
紧接着,毛泽东又收到斯大林的秘电,要求中共出兵援助北朝鲜。
谢选骏指出:毛泽东有贼心没贼胆,最后贼胆占上风了,忘了贼心应该先拿下台湾、证明自己具有合法的“天命”。
细节二:中美的战略误判
最终,战争爆发近4个月后,中国入局。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电令中国东北野战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参战。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后来取得全面胜利的“第一次战役”,因此25日被中国官方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中国和美国,在朝鲜半岛打了一场代价高昂的局部战争,但事后的诸多历史材料显示,这场战争存在诸多误判。
就美国而言,参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时任总统杜鲁门称,如果任由共产党武力入侵韩国,而未受到反对和抵抗,那没有小国有勇气抵抗强大的共产主义邻国的侵略,那么就如二战爆发之前的局势一样,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就中国而言,即便参战前夕,介入这场战争也是不情愿的,因为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台湾,而非朝鲜。
阮铭回忆,“中国比较意外,因为中国当时的下一步是解放台湾,实际上毛泽东是这样打算,老百姓心里也是这样想的,那么突然爆发一个韩战(朝鲜战争),毛泽东1949年去莫斯科跟斯大林谈就是希望解放台湾,斯大林也答应了,实际上当时斯大林看起来还留了一手,就是跟金日成之间的这种(约定),毛泽东并不知道。”
直至近些年,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在纪念朝鲜战争的文章中也表达出类似的意见,“朝鲜战争之所以不可忘却,是因为它发生在错误的时间。中国刚获解放,百废待兴,还面临着繁重的追击残敌任务,还有台湾和西藏问题亟待解决。不合时宜的战争彻底打乱了国内议程。”
约瑟夫·古尔登所著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一书通过历史资料认为,中国参战原本是可以避免的。美军在仁川登陆后,如果坚持最初的策略,打到三八线停下来,还原北朝鲜南下前的局势,甚至,只让南韩部队越过三八线继续往北进攻,战争可能都不会扩大。
中国政府曾反复警告如果打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当时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迦充当两个阵营的沟通渠道。时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总参谋长聂荣臻通过他对美国喊话,中国对美国突破三八线绝不会置之不理。10月3日周恩来也向潘尼迦表示,美国越过三八线,“不会坐视不顾”。古尔登在书中披露,潘尼迦问周恩来,如果是韩国人越过三八线打过来呢?周恩来认为,那是人家自己的事儿,中国不会动。
就在这些警告声中,美国中情局则在报告中认为“中国人已决定不公开介入”。美国因此不顾这些警告,继续北上,导致中国参战,战争扩大。
基于这些误判而爆发的战争,不禁让人发问,这场损失重大的战争究竟值不值得?
冷战史专家沈志华认为,毛泽东在国内力排众议坚持出兵的一个原因是要以此争取斯大林的信任:说明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里能够担当责任的一员。这样才能让中苏同盟起到稳定新中国的作用。
如果这是中国参战的目的,那目的显然达到了,战后苏联的援助源源不断。中共刚刚建政,这一仗也客观上提高其国际影响力。代价则是,这个刚刚成立不久的国家耗巨资参战,国内的发展和稳定被大大限制,而且这一战使美国回到东亚,“解放台湾”的日程也被搁置。
美国最初参战的目的也达到了,即保住南韩政权。但之后消灭北朝鲜政权的目的未能实现,不过美韩自此建立军事同盟,成为美国在东亚的战略支柱之一。
谢选骏指出:朝鲜战争改变了美国——北朝鲜南侵、联合国军并吞北朝鲜,都是违反了美苏之间瓜分亚洲势力范围的《雅尔塔协定》,从此以后,美国不得不为《雅尔塔协定》割让中国蒙古地方的错误付出代价。
细节三:中美之间没有宣战
很多人并未意识到,短兵相接的中美两国,从未互相宣战。
彼时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刚刚五年,参战各方都默契地将其控制为“有限战争”。
中国军队是以“志愿军”名义赴朝,以示中国没有跟美国宣战。而美军也以联合国军的名义,而非单一国家参战。
美国意会到这点,为免与中国全面开战,美国拒绝了蒋介石提出的出动33000人部队进入朝鲜作战的提议,因为“如果台湾的军队出现在朝鲜,北平的共产党人就可能决定参战”,所以“绝不允许蒋介石成为对中共战争的导火索,这样的结果可能使我们卷入一场世界大战”。
美国告诉蒋介石如果乘朝鲜战争之际“反攻大陆”,第七舰队将武力阻止,第七舰队甚至将靠近大陆的金门岛等排除在美国保护之外。
苏联则完美地扮演了一场“代理人战争”的幕后角色,一方面对中国和北朝鲜提供各种支援,另一方面,严禁己方直接参与到战争中。在联合国军抵达三八线后,金日成向斯大林求援给予直接军事援助,这一请求被斯大林搁置。
苏联揭秘的档案披露,苏联的意图是不直接参战,把战争在朝鲜半岛的范围内扩大,使美国深陷对朝鲜的军事干涉之中,也将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引向远东。
谢选骏指出:苏联为了实现上述战略,必须使得中国维持分裂状态——他们首先劝阻毛泽东越过长江,接着干扰毛泽东渡过台海。毛泽东没有听从苏联的命令在1949年4月直接越过了长江;而且不到一年就发起了海南岛战役,渡海登岛作战的海南岛战役自1950年3月5日起,至5月1日结束,历时56天。此战以木帆船为主,为渡海攻台做出了预演。于是斯大林急眼了,1950年6月25日凌晨4点,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大举进攻韩国,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改变绥靖中共的初衷,第七舰队开始巡航台湾海峡,成功阻止了中国的统一。
细节四:战争原本不到一年就可结束
美国接连误判中国在朝鲜的参与程度,直到11月才承认中共军队在朝鲜的存在,并认为是小规模、防务性的。随后美国发动“圣诞攻势”,力图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然而,中国军队发起第二次战役,不到一个月将联合国军打退回三八线。第三次战役后甚至退回汉城以南。
1951年1月13日,志愿军在连续发动三大战役取得节节胜利后,联合国军提出停战建议。
但这次误判者轮到中国。毛泽东要求趁热打铁,指示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统一朝鲜半岛。
沈志华曾向BBC中文表示,中国拒绝的原因是有两个判断失误。第一,认为这个议案是美国人的阴谋,试图利用和谈喘一口气。其实美国是被迫接受议和的,其目的就是希望中国拒绝,而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中国身上。第二,对敌我力量判断失误。
此时,中国志愿军与美军的伤亡比例是0.6:1,而两年后签订停战协议时反转为2.6:1。
如果1951年1月停战,这场战争的规模将控制在半年内,中国则将仅以较小代价完成战略目标。错过这次停战机会,使战争又延长了两年多,并付出了数以十万计的死亡代价。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布雷德利(Omar Bradley)将这场战争描述为“一场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进行的错误的战争”。对中国人而言,这一描述也未尝不准确。
谢选骏指出:毛泽东比斯大林愚蠢的多——毛泽东支持朝鲜统一,斯大林却阻碍中国统一,为此斯大林不惜挑起朝鲜战争、阻碍中国统一。
细节五:战争死亡人数争议
中国官方经常自豪地引用当时签字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将军的话——“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以此暗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根据1999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中国先后入朝作战的总兵力近190万人。
但虽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的具体伤亡人数一直存在争议,但无论哪种统计方法,都能显示出中国参战的惨重代价。
直到1953年7月27日宣布停战。中国最初的统计数字,在朝鲜战场上阵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148977人、负伤220218人,失踪25621人及被俘21400人。
但近些年这一数字有所修改。2010年出版的中国《文史参考》又称,共有18万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牺牲。
据美国方面统计,在朝鲜战场上阵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40万人以上、负伤48.6万人及被俘21839人。
相比之下,联合国军伤亡较轻,但也非常可观。联合国军共死亡57606人,伤病115183人,失踪及被俘6973人,总计179762人。 其中,美军死亡54246人,占外国军队死亡总数的94.16%。
在美国,这场战争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后来的越战之间,规模和历史影响都要小得多,因此也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
谢选骏指出:对美国来说,抗美援朝是“被遗忘的战争”,但对中国来说,这却是“历次整人运动”的灾难开始。
细节六:日本的“天佑神助”
如果说这场战争有谁获益,那么日本必然在列。
朝鲜战争爆发后,时任日本首相吉田茂认为这场战争对日本来说是“天佑神助”。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一片废墟,遍地焦土。1950年,仍在美军占领之下的日本正处于“经济萧条的边缘”。
但日本的萧条就此反转,联合国军参战一个月后,就在横滨设置机构,开始从日本大量采购前线所需要的被服、军用毛毯、作战沙袋以及各种钢材等军需物资。从1950年到1952年底,美国的军需物资采购额度达10亿美元。
而这些战时订单,为复苏中的日本工业创造了源源不断的需求,后者可以心无旁骛地投资和生产。
战争后期,1952年,占领军司令部甚至允许日本企业生产兵器和弹药,再加上修理车辆、飞机等业务,那些曾在二战中生产战斗机、坦克等的重工企业得以东山再起。
日本获得的战争红利,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到1955年,包括间接军需物资在内的总额度至少有36亿美元。
美国订单带来的不仅是需求,还有美国的产业经验,包括技术、工程和质量管理等,这些先进的经验如一针强心剂快速注入疲弱的日本经济,日本不仅在朝鲜战争期间就将经济恢复到二战以前,也为之后半个世纪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打下基础。
政治上,美国与日本的关系也因此从占领与被占领,变为盟友关系,并在外交上重返国际社会。
谢选骏指出:朝鲜就是日本的生命线,只有控制朝鲜半岛,才能抑制日本的东山再起。
细节七:理论上讲,这场战争还未结束
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的主要内容是设立了军事分界线,而交战双方各后退了两公里建立一个非军事区作为缓冲区,战争双方停止敌对行动,遣返战俘等。
此外,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在停战协定签订的12小时内停止敌对行为,72小时内撤出非军事区。而在停战协定生效后的60天内,各方将其收容的战俘分批遣返,或交给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处理。
虽有停战协定,但双方未签署和平条约,因此朝鲜战争从国际法上来讲并未正式终止,三八线地区仍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军事对峙区域,不时发生小规模朝韩军事冲突。
值得一提的时,当时南韩领导人李承晚反对下,韩国并未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不过韩国执行了协议的条款。
随后的几十年,朝韩两国都曾单方面宣布退出停战协议。
1954年,韩国方面称不再认为自己有义务遵守《朝鲜停战协定》。
2009年,由于不满韩国加入“防核扩散安全倡议”,朝鲜方面表示,停战协定失效,朝鲜将不再受停战协定的约束。
2013年,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从3月11日起,不再承认停战协定,朝鲜人民军将处于“全面对抗战”的准备状态。
2018年,停战协议似乎迎来一些好消息。9月9日,韩国总统文在寅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签署《平壤共同宣言》,承诺消除朝鲜半岛的战争风险。韩国青瓦台首席秘书尹永燦甚至分析,事实上形同宣布战争状态结束,为朝韩互不侵犯提供保障。
但好消息没有继续执行的下文,并在2020年出现反转。
今年6月,朝韩关系突然变得紧张,据称直接原因是一些“脱北者”组织在两国边境通过气球向朝鲜发送宣传单和优盘。随后平壤宣布切断和首尔的所有官方联系,几个小时后,朝鲜炸毁了位于边境小镇开城的朝韩联络办公室所在大楼。梨花女子大学国际研究副教授李雷夫(Leif Eric-Easley)表示,朝鲜方面炸毁联络大楼标志着对朝韩合作的全面摧毁。
谢选骏指出:朝韩分离并不一定要导致朝韩对峙,关键在于朝韩双方是否能够他们的主子——美苏两霸——一样和平交往。
细节八:朝鲜战争的现实意义
不同与朝鲜与韩国,过去70年,另外两个参战国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令人咋舌的转折。
朝鲜战争之后两国对峙近30年,197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破冰。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两国关系更加紧密,经贸关系密切,2001年在美国的帮助下,中国加入WTO,走上全球化的道路,并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中国用了40年时间,经济总量发展到全球第二,从不及美国的零头,到与美国旗鼓相当的水平。
而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看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像经济一样全面改革,当一个与西方迥异的庞大国家快速崛起,不可避免地爆发矛盾。
矛盾以贸易战的方式首先爆发。同时,两国之间"科技冷战"的趋势也被频频提及。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力量项目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说,中国企图要在未来主要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诸如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这是竞争的核心,因为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就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主要强国。
美国专家认为,美国的军事优势的基础并非维持庞大的常备军,而是高科技武器系统。如果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成功,那么美国军事实力就可能要落后。
根据BBC驻美记者报道,美国国防部现在认为,对付中国崛起成为美国在未来几十年的主要军事目标。
中美关系由密切合作,转向互不信任,另外界对朝鲜半岛局势脆弱的平衡更加担心——一旦朝鲜局势突变,爆发战争,可能再次成为中美对抗的角力场。
更令人忧虑的是,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国力,第二次朝鲜战争的烈度和影响或许不会再是"被遗忘的战争"。
美国安全事务作者迈克尔·佩克(Michael Peck)在《国家利益》上发文说,一旦中美发生冲突,失控的风险很大,因为中国在过去的战争冲突中表现出迅速升级取得速胜的特点,即使在冲突过程中展开谈判,往往也要等到在冲突中取得有利地位后。
乔治城大学安全研究项目学者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撰文称,共产主义中国在冲突初始阶段只有面对弱势一方才愿意建立沟通渠道,否则中国会切断沟通,直到他们在战争中显示了足够力量后才考虑沟通。
虽然梅惠琳承认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从前战争时期的中国,中国现在的军力超过邻国,经济也更融入全球市场,但是中共控制公众舆论的能力低于毛泽东和邓小平时期。因此,中国公众舆论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可能增加中国在冲突中妥协让步的难度。
谢选骏指出:朝鲜战争成功阻止了中国统一,正式形成了现代南北朝的格局。朝鲜战争迄今为止70年多,但中国内战却超过了110年(1911—2021)——抗美援朝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美国,而且还将继续改变世界。因为只要两个中国之间的合法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们就会继续折腾,直到全球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