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10月6日星期三

谢选骏:过劳死的人数远远高于自杀、交通事故和白血病的死亡总数

《猝死从来不“嫌”你年轻!不要忽视这5个信号!》(2020-12-20 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


(原标题)再现猝死!不要忽视身体给你发出的5个信号!


12月4日,一名27岁小伙在公司年终誓师大会期间猝死;19日,上海某科技公司一名47岁员工猝死在公司健身房外。


当代生活节奏变快,压力逐渐增加,猝死的新闻屡见报端。


据中国疾病死亡人数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这个数字,远远高于自杀、交通事故和白血病引起的死亡人数,相当于每天近1500个人发生猝死,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原因猝死,并且抢救成功率不足1%。


那么,是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吗?发生猝死前身体会发出“预警”吗?一旦发生猝死我们应该如何急救?


并不是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这是不正确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


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其中,貌似健康者才是猝死的主力军,出乎意料和发生在短时间内是猝死的鲜明特征。


猝死的大部分原因是由心脏引起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停跳,呼吸停止,氧气无法正常供给到身体和大脑,最终导致死亡,这种猝死在医学上叫作心源性猝死。


所以,有冠心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血压、脑中风和心衰的病人更容易发生猝死,但也并不意味着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


此外,导致猝死的原因还有肺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


肺源性猝死多是因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导致的,因为夜间低氧血症导致窒息缺氧而引发的猝死。


脑源性猝死即脑卒中死亡,包括出血性脑卒中(脑溢血)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两种。


值得注意的是,冬季猝死率最高,比夏季高18.7%!


猝死从来不“嫌”你年轻


很多人认为,猝死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事,但近年来,我国猝死人群正越来越年轻化。


2020年11月发表的最新中国心衰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大于35岁的居民中,心衰患病率为1.3%。对比2000年的全国调查结果,心衰患病率较15年前增加了44%。


2020年1月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也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20至29岁的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达到15.3%。


记住


猝死从来不“嫌”你年轻!


关注身体发出的五个信号


现在的年轻人,常常有加班、过劳、抽烟、喝酒、熬夜等在内的不良生活习惯。


在长期熬夜、加班、过劳后,会出现反复晕厥、胸闷、胸痛等症状,有些人却不以为然,以为只是太累了。但其实,这是身体给你发的信号,提醒你有猝死的危险!


猝死的五个信号:


一是与活动相关的胸痛。如果症状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可能为心绞痛发作,要警惕发生急性心梗猝死。有的患者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胸痛表现,可能是胸闷难受、肩膀疼、后背疼、胃疼、牙疼等。


二是不明原因的症状改变。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出现症状发作次数增多、症状加重、不易缓解等,要高度警惕心梗。比如以前吃1片药可缓解症状,现在吃2片也不管用,以前休息5分钟就好,现在要休息更长时间等。


三是毫无征兆的心慌胸闷。没有心脏病的人突然出现胸闷、心慌、不明原因的难受;不活动时也憋闷、喘气困难;每天规律胸痛,比如吃饭后、睡觉前等,也要怀疑可能是心肌缺血,要及早检查治疗。


四是头晕乏力、心慌。熬夜后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表现,要高度警惕可能是心血管、神经系统在呼救。


五是黑懵、晕厥。心脏病患者出现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应尽快去医院查明病因。


一旦出现猝死情形,这样做


首先,平时出现过胸闷、胸痛的冠心病患者,可以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片。


其次,如果遇到心脏骤停、晕厥、濒临猝死的人,应该运用“黄金救援4分钟”法则,即当发现有人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时,判断为临床死亡状态,应立刻施救。


其中,标准的急救措施是心肺复苏施救法,是一种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相结合的方法。


胸外按压:两手掌根部上下重叠,两手手指翘起抬离胸部,用上半身体重加肩臂肌肉力量,在与掌根垂直方向上用力向下按压,肘部不可弯曲,频率在100~120次/分钟,深度在5至6厘米。


人工呼吸:一只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颌,另一只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其头部后仰,目的在于使患者保持呼吸通道通畅,然后开始口对口呼吸。


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要配合使用,30次胸外按压(儿童为15次按压)加2次人工呼吸为一组,每5组为一个循环,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最后,还可以找“救命神器”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帮忙!


在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3分钟内,迅速给患者实施电击除颤,仅仅一次电击除颤成功率就高达94%。


而且AED会自动识别需要电击的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使用起来也只有简单的四个步骤:开机—连接—放电—除颤,全程还有语音提示操作,简单几步,人人学得会。


这些技能


希望你永远都用不到


但也希望你需要用到的时候


一定要懂得如何操作!


六个好习惯预防猝死


如何让猝死远离你,这六个好习惯一定要养成:


六个好习惯


改变不良工作习惯,少熬夜、不过劳,保障睡眠充足。


定期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机能。


戒烟戒酒、饮食清淡、低油低脂,多吃一些对心脏有益的食物。


培养自身爱好,压力来临时,找到释放途径。


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减轻烦恼,避免焦虑。


定期体检,出现心脏病早期信号,尽早就医。


谢选骏指出:过劳死的人数远远高于自杀、交通事故和白血病的死亡总数!


《工作过度真的会过劳死吗?》(2016年9月30日BBC)报道:


日本人很喜欢造词——有的词甚至是每个有自尊心的办公室职员必须牢记的。例如,“arigata-meiwaku”指的是有人不请自来地主动为你提供帮助——但实际上却会给你带来很大的不便——但你出于社交礼仪却仍然要对其表示感谢。还有“majime”,这个词指的是那些能够在不产生任何瑕疵的情况下认真而可靠地完成工作的人。


但还有一个你肯定不希望与之发生关系的词汇,那就是“karoshi”,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过劳死”。


几十年来,有关日本上班族过劳死的新闻时常见诸于报端。


过劳死在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广受重视的问题——有的数据显示,因此死亡的人数高达1万人!

但这真的只是传闻吗?

当然不是。这种社会现象第一次被确认是在1987年。在一系列怀有雄心壮志的高管突然死亡后,当时的日本厚生劳动省开始统计相关案例。

但这种现象之所以很普遍,原因在于:如果死者被认定为“过劳死”,其家庭便可每年从政府获得2万美元补助,而公司的补助最高可达160万美元。


政府最初每年只记录几百起过劳死案例。但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报告显示,到2015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到2,310起的历史新高。这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根据过劳死受害者国防委员会(National Defence Council for Victims of Karoshi)的说法,真实的数据可能高达1万人——几乎与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相当。


不只是日本——很多新兴经济体都在经历超时工作引发的各种问题!


但你真的会因为过度工作而死亡吗?或者,这些人的真正死因其实是年龄过大和没有确诊的病情?在一个连接日益紧密的世界中,科技让我们全天24小时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工作时间也在不断增加。其他地方是否也在发生尚未被人意识到的过劳死?


“过劳死”——来看一个典型的过劳死案例。Kenij Hamada是东京一家证券公司的员工,他有一个忠诚的年轻妻子,职业道德感也很强。他每天通常要工作15小时,上下班还要花费4个小时。有一天,他趴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一动不动。同事们以为他只是睡着了。但几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是纹丝不动,同事们这才意识到他已经去世。他死于心脏病发作,终年42岁。


尽管Hamada死于2009年,但过劳死的第一个受害人早在40年前就已经出现——死者当时29岁,身体健康,但在日本第一大报的配送部门经历了长时间加班后却突发中风。


“经历了二战的失败后,日本人的工作时长位于全球首位——他们都成了工作狂。”兰卡斯特大学压力专家卡利·库珀(Cary Cooper)说。


在战后时期,工作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使命感。员工努力工作不只是为了多赚钱,还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企业都很欢迎这种新秩序,而且开始为工会、文化组织、公司住房、交通、娱乐设施、诊所和幼儿园提供资金。不久之后,工作成了人们生活的核心利益。


几十年后,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该国经济形势出现了许多异常情况,推动股价和房价出现了不可持续的快速上涨。这种情况促使经济在短期内急剧增长,催生了所谓的“泡沫经济”,令日本上班族不堪重负。


在泡沫经济的高峰期,有接近700万人(约占该国当时总人口的5%)每周工作60小时。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多数人仍在享受更加轻松的“朝九晚五”工作制度。


根据198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大公司有45.8%的课长和66.1%的部长认为自己可能过劳死。


到20世纪80年代末,每年有很多白领员工过劳死,甚至引起了政府的关注。过劳死成为了一个引发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厚生劳动省也开始发布统计数据。


要被算作过劳死,受害人在死前当月的加班时间必须超过100小时——或者在死前6个月内,曾经连续2个月或更长时间加班超过80小时。


当经济泡沫在20世纪90年代初破裂时,加班文化反而愈演愈烈。随后的几年时间被日本人称作“失落的十年”。在此期间,过劳死的比例达到了流行病的级别。管理和专业岗位的死亡率大幅飙升,此后再也没有回落。


健康状况不佳的中年男子(例如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的死亡是一个方面。年轻、健康的医生、大学教授和工程师的死亡更加令人警惕。


过劳真的会死人吗?


通过对成千上万个不同案例的研究,可以找到过劳死的两个最大的潜在元凶:压力和睡眠缺乏。这些问题会导致死亡吗?连续工作多长时间才会翻身倒下?


熬夜后再去上班肯定感觉很差。但令人意外的是,很少有证据表明缺乏睡眠会导致死亡。


虽然有很多证据表明,缺乏睡眠会间接致死——因为这样会增加心脏病、免疫系统失调、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患病风险——但没有一个死亡案例源自有意识的熬夜。从长期来看,这的确不利于身体健康,但似乎不太可能因为通宵加班自发死亡。


清醒时间最长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是由兰迪·加德纳(Randy Gardner)创造的,他在1964年创造了连续264小时(11天)的清醒记录。他最后一天参加新闻发布会时也并没有口齿不清——随后,他睡了14小时40分钟。加德纳至今仍然在世,生活在圣迭戈。


出人意料的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压力会引发心脏病发作或者心脏病——至少压力本身不会引发这些问题。但却有可能令你养成一些引发心脏病的坏习惯(吸烟、喝酒和不良饮食)。


但如果将那些因为癌症等潜伏的疾病而死亡的案例计算在内,又会出现什么情况?人们通常认为,压力会导致死亡,但牛津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去年决定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这项所谓的“百万女性研究计划”对大约70万女性的健康状况展开了接近10年的追踪。在此期间,共有48,314人死亡。


研究人员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发现,自认为压力较大,幸福、健康和控制力水平较低的女性更容易死亡。但她们本身的健康状况就比较差——之所以压力大,是因为她们患有疾病。当她们计入这项因素以及吸烟等其他存在风险的行为后,这种联系就消失了。压力和苦恼与死亡风险之间没有相关性。


由此看来,即便是在经受一天、一月或一年的职场压力后,也不会导致一个原本健康的人英年早逝。


有趣的是,过劳死或许并非由压力或睡眠缺乏导致的,而是源自在办公室里停留的时间。研究人员去年分析了60多万人的行为和健康记录后发现,每周工作55小时的人中风的概率,比每周工作不到40小时的人高三分之一。目前还不清楚原因,但报告作者怀疑,这种现象可能是久坐导致的。


事实上,日本人的工作时间已经不再是全球第一。2005年,日本人的平均工作时间已经低于美国——更不用说墨西哥这种全球加班最疯狂的国家,该国的人均全年工作时间高达2,246小时。


意料之中的是,其他国家的过劳死案例也在增加。中国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过劳死,每天约1,600人。


“印度、韩国、台湾、中国——下一代新兴经济体都在重复着日本的历史,他们也像战后的日本一样长时间工作。”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管理学教授理查德·沃库奇(Richard Wokutch)说,他曾经写过一本关于日本职业安全的书。


“伦敦没有这样的案例吗?只是没人说而已。”库珀说。2013年8月,美银美林实习生莫里茨·艾哈特(Moritz Erhardt)在连续工作了72小时后,被人发现死在浴室里。验尸官表示,这个21岁年轻人死于癫痫症,这有可能是工作强度过大引起的。在他死后,美银美林将实习生每天的工作时间限制在17小时以内。


那么,这是否是“露脸主义”使然?库珀认为的确如此。在很多国家,问题并非全部源自努力工作的文化,而是要让别人看到自己努力工作。“如今的关键在于在办公室里露脸的时间——早到和晚走——但这其实不利于提升效率。”他说。


缺乏睡眠可能引发致死疾病——但没有人单纯因为故意不睡觉而死亡——在日本,很多年纪较轻的职场人士不愿在老板下班前离开公司。“当我在那里工作时,人们会在正常的工作日快下班时看报纸。他们虽然没有离开,但也并未努力工作——尽管他们可能在看报纸的商业版。”沃库奇说。


所以,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在工作,在社交媒体上更新状态,或者在网上阅读荒谬的日语新词时,请记住一件事情:晚下班或许是一种高风险的弥补方式。


谢选骏指出:过劳不会死,但是且慢,过劳引起的疾病却会让人猝死。所以“过劳不会死”是黑心雇主编排的谎言。


《持续"996" 过劳死风险远大于福报》DW.COM报道:


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死于缺血性心脏病以及罹患中风的风险明显较高。这是世卫组织联合国际劳工组织进行的一份调查得出的最新结论。


现在持续超时工作,身体10年后报复


女记者加班过劳死 日本NHK四年后才承认

日本一名年轻的女记者因为过度加班而引发心力衰竭。女记者生前曾效力的NHK电视台承诺将严肃对待这一案例。不过,事实上过劳死在日本已经成为非常常见的现象。


两个权威性国际组织首次研究长时间工作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明确结论。超时工作的问题涉及到全球人类健康。世界范围内,将近十分之一的雇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5小时,如果每周按5个工作日计算,即每天工作超过11小时。


它的后果便是,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相比,超过55小时的工作量将罹患中风的风险提升35%,而面临心脏病的风险升高17%。


研究报告发现,在2016年,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导致39.8万人死于中风,34.7万人死于心脏病。这两个数据同2000年进行比较可以看到,16年当中,过劳死于中风人数以及心脏病的人数分别增长了19%和42%。


一名公共卫生专家告诉德国媒体《每日新闻》(Tagesschau),40岁以后持续超时工作的后果,会在10年后表现出来。报告显示,大多数死亡者是60至79岁的人,他们在45至74岁之间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


世卫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对150多个国家进行了2300项调查,综合了近60份调研,在此基础上写成目前的这份报告。该报告就超长时间工作对男性和女性的损害给予了同等关注,但报告尤其注意到,男性因超长时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即72%的案例发生在男性身上。不过,在很多国家家务是女性事务,而家务没有进入超时工作的统计当中。


超时工作现象亚洲很严重,包括日本


报告指出,欧洲和北美地区,超时工作的压力相对较轻,而太平洋西部国家以及东南亚、非洲和拉美地区的情形更为严重。


日本的过劳死

今年5月,日本传来新生代平面设计师、35岁的西川友美在东京过劳离世的消息,令人震惊。2002年,《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从日语收录了“过劳死”(karoshi)一词。全球第一宗有记录的过劳死个案就发生在日本。


八十年代末,过劳死成为日本社会的热议话题。据BBC报导,2015年日本厚生劳动省记录的这一数字已飙升到2310起的历史新高,但仍然不过是冰山一角。在日本,如果死者被认定为“过劳死”,其家庭可每年从政府获得2万美元补助,公司的补助最高可达160万美元。


世卫和劳工组织告诉你:拼命不值


中国的996


在中国大陆对996工作模式的讨论从未停止过。996即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6天工作制。


2020年12月29日,拼多多一位20出头的女员工意外离世;2021年1月9日,该公司另一名员工在长沙家中跳楼自杀。这一系列事件将996推上讨论的前台。


一名雇员告诉新华社,“加入拼多多一年半以来,我几乎一直处于早上11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状态,每月工时在300小时左右,这也是组内不少同事的现状。”  另一位同事的打卡纪录显示,整月这位同事都保持着周日、周一到周五每周六天,早十时前后到晚十时左右的打卡。


996工作制显然大幅度延长工作时间,这一现象决不限于拼多多,而是企业界普遍实施的不成文规定,但其在法律上承担怎样的后果?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锴曾就过劳死的法律不确定性对新华社表示,2003年通过的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了七种可以被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但并不包括“过劳死”。“严格意义上说,‘过劳死’不是一个法律概念,按照现行条例,有可能可以将‘过劳死’认定为工伤的情况是,在工作岗位、工作时间突发疾病且48小时内抢救无效的情形。”


谢选骏指出:这些雇员,在和魔鬼打交道的时候,没有依靠上帝,想要靠着自己的力量拼搏获胜,不仅白白送命,而且无法获得相应的赔偿。


《中国每年60万人过劳死》(东方日报2021年10月1日)报道:


中国每年有60万人“过劳死”,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中国电视台央视报导,“过劳”已成中国职场的新常态,而过度加班又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


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中国的“过劳死”威胁对像,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且呈年轻化趋势,广告、媒体、医疗、金融、教育等各个行业都不能幸免,其中,资讯工艺(IT)是高危行业。


今年6月,中国知名网站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月台上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因他长期加班熬夜,积劳成疾。近期,苏州一个24岁工程师因加班频繁而猝死;与此同时,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也传来两名青壮医生猝死的噩耗。“过劳死”,再度成为中国舆论关注的焦点。


中国智联招聘2015年曾发布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白领上班族生存状况的调查指出,逾70%的上班族有过劳的症状。逾57%加班白领每天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只有26%加班白领三餐规律正常;逾70%的加班白领都有腰酸背痛、精神萎靡、头晕头痛、四肢无力、便秘等症状。


“过劳死”男性居多


中国专家根据92个“过劳死”案例分析发现,“过劳死”以男性居多,公安、新闻、IT、文艺界、国家公务员、科教界是中国社会“过劳死”的高危险职业;“过劳死”平均年龄为44岁;其中,IT产业“过劳死”平均年龄为37.9岁。


央视指出,许多上班族为了养家糊口、职场升迁或发展,选择“自愿加班”;一旦发生“过劳死”,因法律未对疾病发作与工作之间关联性作出明确规定,导致“过劳死”处于无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这种“过劳无责”又加剧了“过劳用工”的肆无忌惮。


面对“过劳死”这一社会现象,中国舆论认为应严格执行劳动法。中国“劳动法”规定8小时工作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但迄今很多机构仍未贯彻执行。


不过,许多“过劳死”案例与劳动者自身有关,他们多数是拚命三郎,希望在工作中超越自我。因此,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也是一项自我调适的课题。


近70%人日做逾8小时 脑力劳动者压力巨大


中评社报导,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强度大,68.6%的受访者每天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


而央视之前报导,因工作压力巨大导致“过劳死”的对象,已经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所在的行业为:互联网(16.1%)、服务(16.1%)、金融(11.2%)、医疗(10.7%)、教育(9.8%)、建筑(9.5%)、传媒(4.2%)和农业(1.7%)等。


25岁及以下的受访者占6.2%,26至30岁的占29.2%,31至35岁的占34.4%,36至40岁的占16.9%,41至45岁的占7.2%,46岁及以上的占6.2%。32.5%的人来自北上广深,16.7%的人来自其他一线城市,32.1%的人来自二线城市,17.8%的人来自三、四线城市。


调查中,6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强度大,其中11.5%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大。24.3%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大,5.5%的受访者表示不大。


受访者中的王琛,是一家新媒体公司的运营编辑,他说:“加班是常事儿,工作压力还是挺大的。”


具体而言,受访者每天的工作时长为:8至10小时(52.1%)、10至12小时(13.9%)、12小时及以上(2.6%)、8小时及以下的受访者占30.2%。


调查中有37.9%的受访者吐槽干不完活儿要“被”加班,且单位没有加班奖励机制。“过劳死”威胁对像中,资讯工艺(IT)是高危行业。


5种疾病导致“过劳死”


从医学上解释,“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直接促成“过劳死”的5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


除此以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


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中,有86.5%的受访者担心,过大的工作强度会影响身体健康,其中24.9%的受访者非常担心,13.5%的受访者不担心。 这是一项对2001人进行的调查。


王琛是一家新媒体公司的运营编辑,他每天至少工作11小时。“上班几年,身体大不如前,人也胖了,皮肤也糙了。”王琛很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新媒体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看各种内容,不动弹,还耗神。”


在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的徐宁,隐约担心著自己有一天会在工作时猝死,“我们程序员都是夜猫子,经常后半夜下班,周末一睡一整天”。除了作息和饮食不规律,工作要求高也让他感觉心累,“编程是个技术活,大脑超负荷运转,而且编程语言不断更新,程序员的压力就更大了。有时候想只干10年就退休”。


在某文化艺术机构做项目负责人的刘晓燕(化名),偶尔会觉得头疼乏力。她称:“我热爱这个职业和这份工作,加班是没办法的事,我只能尽可能多做运动,从吃的方面犒劳自己。”


谢选骏指出:过劳死的人数远远高于自杀、交通事故和白血病的死亡总数——这就是“现代文明”的恶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中央文革来到美国

  《“你好日子不多了!”川普批评者担心遭报复 或走或隐居…》(纽约资讯 2024-11-12)報道: 据NBC News 11月11日报道 川普政府前官员奥利维亚·特罗伊(Olivia Troye)曾在今年8月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谴责川普。最近,她在登机时,一名乘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