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5月3日星期二

谢选骏:马斯克和洛杉矶法院都是娈童癖患者

《推特新主马斯克最具争议的六条推文》(BBC2022年5月3日)报道:


伊隆马斯克收购推特引发了全球对该平台未来走向的关注。美国政府甚至也表示,他们对“大型社交媒体所持有的能力表示担忧”。


但马斯克440亿美元的收购也让这位出生于南非的亿万富翁备受争议的“推特历史”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马斯克出资440亿美元收购了推特


自2009年加入推特平台以来,马斯克经常因为一些有争议的推文而让自己陷入困境,还并不止一次因此面临法律诉讼。


以下我们回顾一下这位推特新老板的一些最具争议的推文。


昂斯沃思因为领导营救被困洞穴的泰国青少年而名声鹊起。


2019年,马斯克因为在推特上称英国洞穴潜水员弗农·昂斯沃思(VernonUnsworth)为“恋童癖者”后,面临诽谤诉讼。这个推文随后已被删除。


在那前一年,昂斯沃思因为领导营救12名被困在泰国地下洞穴中的青少年男孩而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马斯克当时也试图对营救工作提供援助,也愿意捐助一个微型潜水艇。


结果却是,在昂斯沃思拒绝了这个提议,称其为“公关噱头”之后,马斯克与他在社交平台上发起了口水战,并发表了“恋童癖者”的言论,不过随后他删除了推文。


在马斯克发表评论后,昂斯沃思向马斯克发起了索取1.9亿美元的法律诉讼,但洛杉矶法院的判决站在了马斯克一边。


当时,昂斯沃思的律师表示,“这个判决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你可以做出任何的指控,无论多恶劣,多不实,指控者都可以不受法律制裁。”


马斯克对于新冠防疫的措施也发表了有争议的言论


当新冠疫情在2020年3月被宣布为大流行时,马斯克对当时封城等措施的批评毫不客气——他甚至称之为“愚蠢”。


在同年6月30日发布的推文中,马斯克对于如何确定某人是否死于新冠病毒的标准提出了质疑。这是他对于该主题评论中最惹人关注的推文之一。


这位著名企业家虽然接种了疫苗,但他在加拿大卡车司机抗议强制接种疫苗期间,把该国总理特鲁多与希特勒相提并论,并公开反对疫苗强制令。这个说法也激怒了犹太组织。


对抗普京的推文


拥有柔道黑带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没有对马斯克的推文做出反应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问题引起了很多公众人物的热评,但马斯克的反应却属于最奇特的之列。


3月14日,这位企业家在推特上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出决斗邀请。马斯克的推文说,“我在此向弗拉基米尔·普京发起单战的挑战。赌注是乌克兰。”


他后来向俄罗斯总统的官方账户直接发声,重申了邀请。身为柔道黑带的普京尚未对此作答。


冒犯美国总统的推文


拜登在有关电动汽车发展的报告中没有提及特斯拉让马斯克不满


马斯克从一系列商业企业中获取高额利润,这其中包括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


去年1月,这位亿万富翁似乎对美国总统拜登关于美国电动汽车生产的评论感到不满,拜登在评论中没有提到特斯拉,却提到了它的竞争对手。


马斯克在1月27日发推文说,“拜登是一个人形湿袜偶。”


因为推文损害特斯拉利益


马斯克对于特斯拉股价的推文让公司市值大跌


由于马斯克在推特上的言论,他已经多次让自己的公司付出了代价,从而陷入和特斯拉股东的麻烦当中。


去年11月,这位企业家在推特上做了一项民调,就是否应该出售他持有的部分特斯拉股份而征求网民意见,结果350万投票用户中有58%的人表示他应该出售。这导致特斯拉的股价下跌了将近5%。


2020年5月,马斯克在推特上发文说,他认为该公司的股价“太高”,引发了更大的混乱。这一言论让特斯拉市值蒸发了140亿美元。


最新的争议是在马斯克收购推特之后引发的。


4月28日,他开玩笑表示计划购买可口可乐,这样他就可以在世界上最著名的碳酸饮料配方中添加可卡因。


根据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院(USNationalInstituteonDrugAbuse)的说法,可口可乐是美国药剂师1885年发明的,最初,该饮料中确实含有古柯叶提取物。当时可卡因是合法的,是很多药物中常见的成分。


然而,这种提取物后来被从饮料中移除,自1929年以来就不再是成分之一。


虽然马斯克的8740万粉丝不少人对这条推文反应积极,但是也有一些人批评说,他们认为该推文指的的是毒品。


这已经不是马斯克第一次因为非法药物而惹上麻烦了。2018年,他曾在播客主持人乔·罗根(JoeRogan)的视频采访中吸大麻。两人当时正在加州拍摄,在那里这种毒品是合法的,但批评人士认为这样做至少有伤大雅。


谢选骏指出:娈童癖的洛杉矶法院的判决对于揭开了一个隐蔽的事实——马斯克是个娈童癖患者!

谢选骏:上海的封城只是血汗国家的一个样板



《上海封城下的外卖骑手 “这是挣的血汗钱”》(本尼 BBC中文 2022年5月3日)报道:


“遇到的问题:我们也吃不上饭……物资就发过一次,一箱茄子完了什么都没有。公司从疫情第一天开始,就没有管我们,公司对我们很不负责任的。这是卖命赚来的钱。”


这是一名上海的速递小哥(外卖骑手)小武(化名)向BBC中文吐露的心声。来自山西的小武与许多同事今年三月来到大上海,加入兴盛的外卖行业。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刚到这里不到一个月,便遇上了封城。


新冠变种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在上海爆发后,原本政府宣布的五天封控,至今已超过一个月。小武与超过2500万上海市民生活在严格的封控政策中。疫情中,平常只是匆匆来去的外卖速递小哥(也有许多女外卖员),现在成为了市民眼中需要倚赖的人。


BBC中文访问了几位身在上海的外卖小哥及社会学者,了解封城下的这个特别群体。


“这是血汗钱”


晚上八点钟,正在暂时休息的小武,好不容易拨出时间与记者通话。从上午11点上线到半夜2点钟下线,他的工作时间因为这场上海封控,不断的延长。


上海的外卖骑手现在在岗人数达1.8万人,每日约有180万张订单。


小武与同事本来住在城市外围,公司提供的宿舍。疫情爆发后,邻居担忧他们的工作性质会把病毒带回社区,便将他们赶了出去。他们于是与另外10位骑手一起,在上海某区租了一个很简易的住处,工作比较方便。但这样一来,房屋租金及食物,公司都没有协助,至今只有一箱茄子分给大家。


小武说自己已经吃了半个月的方便面,“这是(挣的)血汗钱。”


小武现在每天收入比过去增加了几百元,一天平均大概可以有1000到1200人民币的收入,确实比起其他打工族好多了,但因为是跟着公司,不可能再高了。针对网上传出有外卖骑手一天可以赚到一万元的说法,小武说,估计这是极少数,而且是跑“众包”(亦即电商外包给跑单帮,非正式聘用劳工)的骑手。而且这些骑手都明白,疫情过后,这样的收入将瞬间消逝。


他们在封控期间仍有许多特别花费,比如为了赶单,他们要每天去做排队时间少的自费核酸检测。


上海一解封就离开


另一位骑手,小武的同事宏伟(化名),今年29岁。来自中国中部某省。他本来在江苏打工,因为看着上海的经济发达,疫情管控得宜,在三月初来到上海。但不到几周就遇到封城。至今还看不到尽头的封控,将他的上海梦敲碎。


宏伟在访谈中,先用对“好像对一个小孩的成长或未来很悲观”来形容上海。访谈结束前他强调说,“现在上海就像个癌末的病人”,表达他个人对这座城市的束手无策之感受。


“我前几天经过闵行区,经过机场上面,我看到满满的飞机停在那边,你看这一天是要损失多少钱。还有东方明珠(周边),那些市中心的办公大楼都空了,现在一天是要损失多少钱。”


宏伟告诉记者,他与许多同事决定,只要上海一解封,他们就会离开。即便现在接单多了,他并没有太多想法,现在就是等待封控结束的那一天。


“现在就是吃面包喝点水。90%做核酸都要钱,每天都要花钱的。”他说,食衣住行,还有车子电瓶充电费,加上反覆自费核酸检测,一个月下来,自己也花上了一万多元,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


此外,外卖骑手的安全问题,也引发关注。4月22日署名帐号@superpeur 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一名快递员深夜在上海延长中路撞上路旁树木,在血泊中等待救护车。这段视频迅速被转发,但很快遭到删除。


“光靠政府是不够的”


在各方压力下,上海政府正挣扎着与各大外卖电商合作,解决物资运送的问题。根据中国新浪网报导,至四月底统计,现在上海的外卖骑手在岗人数达1.8万人,每日约有180万张订单。


研究中国新冠疫情下社区活动的上海纽约大学(NYU Shanghai)社会学助理教授缪佳告诉BBC中文,在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她的团队便发现,社区的“凝聚力”对于协助人们度过危机。而所谓凝聚力的长成,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及互助。


同样生活在上海的缪佳说:“在面对重大的公共卫生灾害面前,光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还是需要,而且是极大的需要动员社区的力量,譬如速递小哥们……他们是这个城市停摆后重要的人,可以说就像城市的血管。”


缪佳解释说,外卖骑手在疫情之前就很重要了。她刚在北上广深四个中国一线城市做过一个平台经济的调查,调查全中国有多少人以平台(互联网)经济维生。研究发现,快递行业为这四个城市贡献了2.5%的就业率。仅美团一家旗下注册的就有300万外卖骑手。


“在疫情之前,他们就是我们生活中,还有为经济做出贡献的重要人群。疫情中他们对我们生活更重要了。”


小武跟宏伟也说,在封控期间会收到一些求助的电话。有许多同样是外地人,才刚到上海,意外被困住。或是当地贫穷的人家,三餐不继,实在是饿昏头了,央求骑手们可以分点东西给他们,他们也尽量协助。


宏伟举例说,虹口区有个老先生烟瘾太大,实在撑不下去,说倾家荡产有5000元积蓄,要他帮忙买几条平时抽的香烟,他帮忙寻找很久,结果也无能为力。


缪佳告诉BBC,根据她的研究,有些外卖骑手们本来是因为封城走不了,发现自己可以在危机下,协助运送医疗药品或物资帮助到许多人,因此越做越多。她认为,这些都是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社会凝聚力的展现。


她认为,这种力量需要延续下去,因为人类不仅面对Covid-19,将来在气候暖化等问题下,恐怕还有许多自然灾害的问题要面对,届时社会互助团结的凝聚力仍是度过危机的关键。


譬如,在上海工作多年的Peter,刚与大楼邻居完成一次团购,他苦笑着告诉BBC说,美式炸鸡现在在上海每次团购要3000元人民币起跳。Peter强调,若没有快递员,他跟妻子将无法获得在上海已成为奢侈品的种种生活必需品,譬如食物或药品,“我看到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自行车上装满了物品,他们现在是这座城市的命脉。”


不过,上海也陆续有传出外卖骑手的负面消息。一些外卖骑手在送达食物后,要求收取昂贵的跑腿费用,和买家发生争执,民众因此报警。根据港媒《头条日报》周一(5月2日)报道,上海公安机关也开始加强对外卖骑手检查力度,查获了591名“黑骑手”(无牌外卖员)并处罚。报道称,有公安民警查获了一名“黑骑手”人员,后者妻子因为住院医院打吊针,他因此利用等待妻子打针的跑外卖,在配送物资时被民警拘捕。


尽管如此,外卖骑手对上海市民的重要性还是没有任何削减。缪佳告诉记者,现在政府虽然要求一些医院要开放,但是仍然需要快递小哥们去帮忙送药。现在上海有些小区会把做好的饭,放到社区门口让小哥自己取用。


缪佳认为居民和骑手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很重要,“居民会这样做,肯定就是因为他们接受到小哥们的帮助。所以他们才愿意去做。外卖小哥和居民的良性互动产生了凝聚力。而凝聚力现在很重要,它就是一个信心。”


谢选骏指出:人说“中国崛起靠的是血汗工厂”,其实错了。因为早在1949年就称为中国国歌的曲子里明明写着——“用你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现在的上海,无非只是红色中国这个“血汗国家”的一个样板而已。


《上海封城一个月:官方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变 如何解除危机》(本尼 BBC中文记者 2022年4月28日)报道:


自今年3月28日新冠变种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杀入社区后,2500万上海居民开始经历了一场毫无预期的长期“封城”。原本宣布的五天封锁,到现在已经一个月,而且封控有更加严厉的迹象。


这座全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在封控期间屡屡传出市民不分贫富挨饿,或病人因为延误或被拒诊而病逝等事件,令外界关注。


严厉的“封城”背后,是官方坚持的新冠“清零”防疫方针。许多上海民众开始对采取严格的“封城”政策有了质疑。一直是知名“防疫模范生”的上海,为何陷入如此困境?


美国史丹福大学儿科及健康政策教授王智弘向BBC中文分析,一个地方封城时能达到多少效果,取决于封城时有多少人已经感染。他因此估计,上海宣布封城时可能已经很多人感染了。


“尤其奧密克戎是指数性传染(exponential),3的1次方变成3的2次方的高速感染速度,一开始五个人,跟一开始有100个人感染,会差很多。”


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则向BBC解释,此次上海面对BA.2变种毒株更具传播力,因此传统的流行病调查和追踪密切接触者的努力赶不上病毒传播速度。许多研究发现,奧密克戎感染特征之一是半数以上的感染者都是“无症状”感染。


根据资料,上海户籍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了三分之一。


王智弘医师因此强调,现在上海面对的挑战是,60岁以上的长者不到65%(如同香港)尚未接种新冠疫苗,且根据香港大学研究,科兴疫苗对于变种病毒成效有限,在急救病床医疗资源不够的情况下,若开放可能会让上海走入香港今年疫情爆发时,医疗濒临崩溃的情况。


因此,他认为上海要解套,现在该是尽速先给60岁以上或免疫系统缺乏(immunocompromised)及慢性病的族群,接种效果较好的mRNA疫苗加强针:“疫苗混打是国际趋势,不会是面子问题。用以前的旧的‘清零’(zero-COVID)方法来面对新的变种病毒可能不会那么有效。”


上海繼續封控,北京情況也不容樂觀。 “封城”期間,你怎麼應對日常生活?從吃飯、採買、就醫、到應對居家辦公、教育孩子、鄰里關係,歡迎分享你的經歷。可以匿名。


上海防疫是否“失败”?


虽然上海部分小区因为已经“清零”成功,允许民众每日外出一次走动,但多数地区仍处于严格封锁,没有任何解封迹象。


事实上,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过去上海应对之前的德尔塔(Delta)病毒株,一直奉行“陶瓷店里抓老鼠”的防疫政策,亦即用最小的社会成本控制疫情,达到能够快速追踪病毒,又能保障城市经济生活正常运作的局面;在中国很多地方奉行一刀切“封城”政策时,上海“精准抗疫”曾赢得中国社会赞誉。


但是,此次上海疫情外溢后,上海的严厉封控招致许多批评:理由包含自封控开始,屡屡传出食物分配不足,成千上万的民众为三餐所苦,或有90岁以上征状轻微的老人或不足一岁的新生儿必须被送去方舱医院等。


许多人难以想像,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会陷入民众挨饿,没有医院可以就医的情况:“魔都”成为现在上海市民对这座自己曾经自豪的城市的自我嘲讽。


陈希向BBC解释,上海本轮疫情“破防”的主因是行动迟缓和生活物资、医疗资源准备不足。他解释称,上海发现疫情是在3月3至4日,但10天后的3月13日才开始加强疫情防控,并到3月28日才开始大范围封锁。


比起同样在今年出现新冠危机的另一大城市深圳,后者在检测出传染案例后迅速且果断采取了相对有效的防控措施,上海已经慢了一大步。他分析说:“而生活物资、医疗资源的准备不足动摇了上海居民对疫情防控的决心和支持,使防疫效果打了折扣。”


但是,“封控”并不是只有上海或中国采用的措施。其他国家譬如新加坡或澳大利亚等都实施了程度不一的封城防疫策略。对此,王智弘告诉BBC,澳洲靠着国境管理,而且因为后者的岛屿地形比较容易控管,病毒可以突破防控的“入境点”(port of entry)比中国少很多。


而且,中国虽然也有严格的入境管制,但因为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太快。他补充说:“有人说这种病毒像风一样地传播……从不同地方都可以进入中国很多入境点,譬如从香港开车的,搭飞机来的或搭货船来的等等,很难完全清零。”


陈希则告诉BBC,封城政策有利于减低疫情传播强度。但是,要彻底阻断传播以回到零感染,“这需要时间,需要大量的物资有效分配,脆弱行业和人群的补贴。”他亦同意,燃眉之急是要加速上海市民的疫苗接种率。


坚持“清零”


北京是否会“封城”?多区核酸检测 民众担忧排队囤货


而此次上海封城对抗疫情,许多民众开始对封控有所质疑,上海居民问,为了防范多为轻症症状的奥密克戎,付出那么大的经济及社会代价是否值得?尤其许多报导都提到,许多非新冠病患,在封控期间得不到医治或精神病患病情加重。


此外,陈希观察到,经过两年多的“清零”努力,中国从公共卫生领域到普通市民均存在很大的“疫情疲劳”现象。


但是,在上海疫情持续蔓延之下,北京并没有放缓“清零”政策的迹象。4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与同事关伟杰在中国中科院旗下的英文学术期刊《国家科技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关于中国在即将到来的COVID-19时代重新开放的战略》的文章,委婉地提出“动态清零”已经不适合处理新的变种病毒。


该文章说,“动态清零”方针对中国防疫“非常重要”,但中国“需要重新有序开放,以使社会和经济发展恢复正常并适应全球的重新开放,从长远来看,不能追求长期的动态清零”,而“接种疫苗”和“强效中和抗体”的疫苗研发是主要关键。


而且,最近官方封控手段升级,在一些小区,政府运来越来愈多的绿色铁栅栏,将许多住宅门口或街口封住。而且,最近官方封控手段升级,在一些小区,政府运来越来愈多的绿色铁栅栏,将许多住宅门口或街口封住。


据报导,有关该文章在互联网上的翻译及讨论,迅速被网路公司删除。


事实上,4月8日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引述接近北京决策层人士说法称,由于“清零”政策遭致的经济损失和民众愤怒,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原希望“放宽清零政策”,试图在上海探索新的灵活防疫策略。但是,因为激增的上海确诊病例数,当局遂恢复严厉管控。该报导又引述相关人士说法称,在对政治局常委发表的未公开评论中,习近平已明确表示中国不会从其严格的“清零”政策中退缩。


4月19日,中国疾病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记者会强调,动态清零仍是目前中国防控策略的最佳防控战略。而且,与多数医界观点认为奥密克戎多为轻症感染的看法相异,吴尊友说,病毒的致病性可能减弱,“也可能增强……因此我们在思想上要作好与新冠长期斗争的准备。”


外界因此评估,上海严厉的防疫措施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松绑。而且,最近官方封控手段升级,在一些小区,政府运来越来愈多的绿色铁栅栏,将许多住宅门口或街口封住,引发居民抨击。


如何解套?


“疫情真的是在瓷器店抓老鼠吗?为什么现在老鼠没捉到,上海却像瓷器一样摔了个稀碎呢?”微信上一个署名“辣椒酱”的公众号发表的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广传。


同时,四月中旬,上海市民制作了一个名为《四月之声》的影片,整理上海进入封城以来市民挨饿或求诊的悲剧,在社交媒体被海量传播。在中国,民众自发大规模传播对公共政策的直接批评并不常见。


上海封城已经超过三星期


面对困境,各界都急于探索上海如何解套的方法。


王智弘以香港为例子,认为看到后者今年三月疫情失控医疗崩盘的教训,他能理解现在上海的担忧。他说,上海担心城市开放后会如同香港一样失控。他从公开数据分析,香港的重症监护室(ICU)病床每10万人分得到7.1个床位,中国大陆全国则是4.6个ICU床位。


上海因为是大都市可能还高一点,但他认为中国若要放弃“清零”政策,就要考虑城乡医疗分配不均的问题,因为有些地方根本没有ICU床位。他说:“ICU病床因为城乡分配不均的话就会有很多人病逝,特别是因为老人没打疫苗的话,那死亡率就会提高。就算有打疫苗,科兴或复必泰在接种六个月后,效能也减少了。”


王医师因此强调,最好的解决方式,建议60岁以上的人口尽速接种mRNA疫苗的加强针。他引用新加坡研究资料说,打灭活疫苗的死亡率是mRNA疫苗的2.5倍。


长期研究中国健康政策的陈希还认为,现在需要提高老人和其他高危人群的疫苗施打率,以及更有效疫苗的引进。同时,解套方法还须尽速确定分级诊疗的预案,优先收治重症患者和高风险病人,以确保疫情下医疗体系能够承受重压,“也不会挤占其他疾病的救治资源”。


他又建议政府需要加快引进或研发抗病毒药物和疗法,做好在医疗机构间的分配,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并需与民众更有效地沟通疫情性质和防控手段,对于逐步开放的计划,获得民众的反馈和普遍支持。”


北蔡镇居民被连夜拉上车进行转运隔离。


王智弘补充说,“除了生命以外,还有其他风险,譬如心理健康的问题会很严重,大家被关了30天会受不了的。当然,还有癌症或是慢性病人就医的问题”。


上海当局今早(4月28日)通报,新增本土感染者9764例,比前一日大降3798例。新增死亡病例47例,累计死亡285例。


谢选骏指出:BBC不懂中国历史文化,所以不解“上海像瓷器一样摔了个稀碎”——因为中国是个依靠血汗生存的废垃社会——若不流血,就会腐化。

谢选骏:美国正在缩限言论自由



《全美學校去年禁了1597本書 德州禁最凶》(編譯盧炯燊/綜合 2022-05-03)报道:


《三口之家》是講述兩隻同性戀企鵝的真實故事,牠們收養了一隻雞蛋;被列為不適宜兒童閱讀。(取自亞馬遜網站)

《三口之家》是講述兩隻同性戀企鵝的真實故事,牠們收養了一隻雞蛋;被列為不適宜兒童閱讀。(取自亞馬遜網站)

《性別酷兒》(Gender Queer)是漫畫家科巴比(Maia Kobabe)的回憶錄作品,講述她如何掙扎於身分、性和生活的問題;兒童版的《Stamped》則展示了種族主義如何塑造了五個歷史人物的生活︰《三口之家》(And Tango Makes Three)是講述兩隻同性戀企鵝的真實故事,牠們收養了一隻雞蛋。


兒童版的《Stamped》展示種族主義如何塑造了五個歷史人物的生活,被列為不適宜...

兒童版的《Stamped》展示種族主義如何塑造了五個歷史人物的生活,被列為不適宜兒童閱讀。(取自Barnes&Noble網站)

不過這三本書均被列為不適宜兒童閱讀。


根據倡導言論自由「美國筆會」(PEN America)的報告,全美學校圖書館,從2021年7月31日到2022年3月31日,共有1597本書被從學校圖書館中撤下,主要是內容涉及種族主義,以及男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別者和酷兒(LGBTQ)群體。


《性別酷兒》一書,被列為不適宜兒童閱讀。(取自Amazon網站)

校園禁書,遭殃的書籍往往是經典作品,像是《頑童歷險記》。(取自亞馬遜網站)

被禁的書籍不乏經典作品,比如《頑童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和《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當時著作更常描述種族,或出現種族歧視用語。


校園禁書,遭殃的書籍往往是經典作品,像是《梅岡城故事》。(取自亞馬遜網站)

經典作品《人鼠之間》。(取自亞馬遜網站)

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追踪了過去數年的數字,2018年有483個禁書令,2019年377個,2020年是273個, 而2021年是729個,結果導致1597本書列為禁書。


美國筆會指出,一些保守派政客在禁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至少41%的禁書令與州官員或議員的指令有關。另外,有評論認為,禁書令已成為各州和全國政治動員最喜歡的工具。


這個禁書運動以共和黨控制的德州最為厲害,僅德州一個州就發出713個禁書令。


德州共和黨籍州長艾伯特(Greg Abbott)向學校董事會施壓,要求學校圖書館撤下不適合兒童內容的書籍。佛州共和黨籍州長德桑提斯(Ron DeSantis)3月28日簽署法案,禁止學校向小學三年級以下學生,教授有關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題材,學校圖書館也自然撤下有關圖書。


隨著國會著手處理這個問題,有關爭議從學校董事會延伸到國會大廳,被禁止的書籍將較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美國筆會主任弗里德曼(Jonathan Friedman)認為,學校圖書面臨挑戰並非新鮮事,只是最近發生的速度是以前從未見過,特別是非白人男性作者的書籍面對的挑戰更大。


谢选骏指出:学校向来是社会的风向标,“全美學校去年禁了1597本書 德州禁最凶”一事表明,美国正在缩限言论自由。


《2022世界新聞自由指數 台灣進步5名 香港、中國末段班》(中央社倫敦3日綜合外電 2022-05-03)报道:


無國界記者組織今天發布2022「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台灣排名由去年第43升至第38,領先南韓和日本;中國排名第175;香港則暴跌至第148名。


法新社報導,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警告,未加規範的線上內容散布不實訊息與政治宣傳,加劇全球政治分裂和國際緊張情勢,甚至助長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無國界記者組織指出,民主社會因社群媒體散布不實訊息,以及更多評論媒體追求所謂的「福斯新聞模式」(Fox News model)而更趨分裂。福斯新聞是美國備受爭議的右翼電視台。


與此同時,嚴格控制媒體的專制獨裁政權利用「不對稱」的地位對民主發動「宣傳戰」,加劇民主政體內部對立。


無國界記者組織在5頁報告摘要中寫道:「這兩個層級的兩極化,更助長了緊張情勢升高。」


報告還指出,國營媒體壓倒性掌控、獨立媒體漸失生存空間的俄羅斯,就是在宣傳戰之後入侵烏克蘭。


無國界記者組織秘書長德洛瓦(Christophe Deloire)表示:「獨裁當局創造媒體武器,剝奪公民知的權利,更造成了國際緊張升高,可能導致最慘重的戰爭。」


他還說,西方媒體「福斯新聞化」也對「民主政體構成致命危險,因為這會破壞公民和諧以及寬容的公共辯論的根基」。


德洛瓦敦促各國採行適切的法律框架,保護民主政體的線上資訊空間。


無國界記者組織今年針對180個國家與地區記者享有的自由度排名,發布「世界新聞自由指數」(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發現28國情況「非常糟」,倒數幾國包括北韓(第180名)、厄利垂亞(第179名)、伊朗(第178名)、緬甸(第176名)、中國(第175名)。


俄羅斯和盟邦白俄羅斯則分居155與153名。


香港暴跌68名來到148名,反映北京當局利用立法箝制港人,讓香港與世界其他地方斷絕聯繫的做法。


北歐國家則再次名列前茅,挪威、丹麥和瑞典排名前3,都是表達自由蓬勃發展的民主模範。


台灣從去年排名第43升至第38名,領先南韓(第43名)和日本(第71名)。


谢选骏指出:上述的台湾“中央”报道真是令人作呕——竟然没有英美德法等国的排名——这就算是“中央社新闻”吗?哪有一点中央的样子。

2022年5月2日星期一

谢选骏:川普家族嗜血的禽兽



《前防长惊天爆料:川普问我 能不能开枪射击抗议者?》(美国网 2022-05-02)报道:


据媒体周一报道,川普政府时期的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Mark Esper)在他的新书中爆料称,在2020年非裔弗洛伊德被杀后的全美抗议浪潮中,川普曾询问他,能否让执法人员对抗议者射击。


“你们能射击抗议者吗?就往腿部或者什么地方打。”埃斯珀爆料称川普曾这样询问他。


埃斯珀的新书名为《神圣誓言》(“A Sacred Oath”),他在书中爆料了2020年6月,由弗洛伊德致死引发的全美抗议席卷至华盛顿DC时,川普的反应。


当时,埃斯珀曾公开反对川普部署军队镇压抗议的想法。他表示,部署现役军队只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时,五角大楼确实将1600名士兵转移至华盛顿DC附近,但没有进城。


埃斯珀在书中回忆称:“我必须找到办法,让川普退却,但是不能反而制造出我想避免的麻烦……当时川普脸红脖子粗地大声抱怨华盛顿DC的抗议。”


此前,参谋长联席会议米利(Mark Milley)也曾对媒体披露过,川普有过调兵镇压抗议的想法。据媒体报道,埃斯珀此次出书获得了五角大楼批准,他关于川普的描述也得到了其他目击者的认可。


埃斯珀在动用军队镇压抗议问题上与川普决裂后,获得了包括罗姆尼等在内,一些共和党重量级人士的公开力挺。几个月后,在2020年总统大选结束后,川普迅速炒掉了埃斯珀。而埃斯珀在写给川普的信中并未对他表示任何感谢,同时强调自己一直试图将政治拒之五角大楼外。


谢选骏指出:川普前总统的爷爷是开妓院的,前总统他爸爸则是炒地皮的,至于前总统本人则是其家族的代表——嗜血的禽兽。


谢选骏:黄俄的俄爹苏联比满清的鞑子还要差劲



《吴其濬(清代状元)》报道:


吴其濬(1789 - 1847),字季深,一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植物学家,博物学家,河南省固始县城关人,嘉庆二十二年状元(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为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

在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矿业、水利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曾任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湖广总督,云贵总督,湖南、浙江、云南、福建、山西巡抚等职。

履历

吴其濬出生在一个明清兴盛之至的世家,进入清代,自吴其濬祖父起吴家上下四世一共考取进士十人,其中吴其濬还是有清一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其祖父吴延瑞是乾隆三十一年的二甲十四名进士(1766年),官至广东按察使,著有《清芬书屋文稿》;其伯父吴湳,乾隆四十六年进士(1781年),官至解州直隶州知州,有《卧云山房文稿》传世;其父吴烜,清乾隆五十二年进士(1787年),官至兵部吏部左右侍郎、礼部右侍郎,著有《中州文献考》、《读史笔记》等;其长兄吴其彦是嘉庆四年的二甲六十三名进士(1799年),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藤花书屋遗稿》等。另有堂兄吴其浚、堂弟吴其泰,子侄吴元炳、吴烈为进士。

吴其濬五岁时,母亲许氏(翰林院庶吉士许家齐之女)便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十岁拜伯父为师,就读于固始临淮书院。吴其濬好学不倦,群书博综,无所不窥,而且他生性好强,遇上不懂的问题总要究根问底。十二岁时,吴其濬又随母亲到北京,先是攻读于清芬书屋,后又考入国子监,学业大进。

清嘉庆十五年中举人(1810年)。初以举人捐官为内阁中书,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殿试一甲一名,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两年后他受命主持广东乡试(正考官),时值其兄吴其彦为顺天府学政,兄弟二人同为学官,一时传为学界佳话。

道光元年任实录纂修(1821年),当年(吴其濬34岁),父病逝;道光三年,伯父病逝(1823年);五年,母病逝(1825年),吴其濬守孝居乡八年。其间,他选择固始城东史河湾地十多亩,辟建植物园,取名“东墅”。“植桃八百,种柳三千”,“编槿为篱,种菜数亩,”“经营三四年,绿鬖髿,覆半墅”。“东墅”是吴其濬研究植物的场地,门前对联书写:荒地十亩亦种奇花亦种菜,茅屋数间半藏农具半藏书。一年山洪暴发,东墅被淹,他带粮,溯史河而上,进入大别山腹地考察水患原因,并写出《治淮上游论》,颇有建树。

道光九年,吴其濬守孝期满回京,初任教习庶吉士,充日讲起居注官(1829年)。十一年,在南书房当值(1831年),后历官湖北学政、太子洗马、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越级提拔为内阁学士。道光二十年奉令到湖北按察(1840年),查实湖广总督周天爵任人不当,逼死人命,其子违例用人等事,诏令周天爵革职流放伊犁,其巡抚以下分别受降职处分,吴其浚代湖广总督,后实授湖南巡抚。两年后,剿灭崇阳钟人杰起义,被记功优叙。次年调浙江(1843年),未行,值武冈(今湖南武冈县)小股农民起义,剿灭后,调云南巡抚代云贵总督。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调福建巡抚,改山西巡抚,兼管盐政。任内裁减公费,改革盐政,捕捉鸦片贩子,时论称其"清勤"。次年因病致仕(1846年,“乞病归”固始),回家后即去世,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农历)奉上谕曰“山西巡抚吴其濬由翰林院入直南书房,存跻卿贰,外擢巡抚,学优守洁,办事认真,兹闻溘逝,殊深轸惜,著封赏,加封太子太保衔,照巡抚例赐恤,寻赐祭葬。”

朝廷因吴其濬在山西巡抚任内改革盐法,克己奉公,特别加恩其子孙以表彰他的廉洁清正。为此,其子吴元禧、吴崇恩、吴荣禧当即分别实授主簿、知县、通判官职。其子吴承恩、吴洪恩,其孙吴樽让皆赐举人出身。吴其濬为官清勤廉正,泽被五子一孙,成为当时盛事佳话,其家族也达兴旺极点。

吴其濬不同于清代一般官吏,他对植物学与矿产学有深厚的造诣,著有《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篇》、《滇南矿厂图略》和《滇行纪程集》等书。这些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在植物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甚至大于他作为一名清代封疆大吏的历史影响,清道光二十八年该书木刻本出版(1848年),该书的问世把我国传统植物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对世界植物学界产生深刻影响。19世纪70— 80年代,流传到法国、日本等地,至今仍是植物学和中医学的重要著作。 

主要著作

著有《植物名实图考》38卷。计引植物1714种,不仅是记述植物药品的巨著,对现代采集药物和植物分类的鉴定工作亦大有帮助。其科学价值,一是纠正了一些本草学家的错误;二是附图特别精确;三是很多植物后来中名定名以其为依据。还编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收录植物838种)、《云南矿产工器图略》、《滇南矿厂舆程图》、《滇行纪程集》、《军政辑要录》、《奏议存汇》、《治淮上游论》、《念余阁诗钞》及《弹谱》等。

他留心观察各地植物,依据耳闻目见并辑录古籍中的有关记载,积30年之功,著成《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两书。前者开中国现代植物志之先河,在中国植物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研究植物,强调“目验”,反对“耳食”。例如,他在山西任职时,就注意到《山西通志》上所谓山西不产党参的说法与实际不符。他发现山西不仅野外盛产党参,而且还有人工栽培。他指出党参“蔓生,叶不对,节大如手指,野生者根有白汁,秋开花如沙参,花色青白,土人种之为利”。他还派人到深山掘得党参的幼苗,进行人工栽培和观察,发现“亦易繁衍,细察其状,颇似初生苜蓿,而气味则近黄耆”。他将历代古籍中有关植物的种种记载和论述汇编为《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收载植物838种。这不仅为自己进一步研究各种植物,撰写《植物名实图考》准备了必要的史料,而且也为后人查阅中国植物文献史料,提供了方便。

《植物名实图考》全书38卷,记载植物1714种,比《本草纲目》所载植物增加了500多种(见李时珍);它所收录的植物遍及中国19个省。其所记植物地域范围之广和种类之多,都远远超过历代本草。吴其濬参考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植物分类方法,但又作了很大改进。《植物名实图考》分植物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等12类,比之前人更为简洁、合理。在每一类下,记述若干种植物,包括名称、形态、颜色、性味、产地及用途等,力求与实际情况一致。他通过亲身调查和对古籍的考证,纠正了前人文献中许多名不符实的错误记载。《植物名实图考》中,每一种植物的描述都配有根据实物绘成的植物图。有些图精确程度可资鉴定科和目,有的甚至可到种。《植物名实图考》不同于历代的本草书,它开始摆脱了单纯实用性而向着植物学著作过渡,很接近现代的植物志,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中国植物,提供了宝贵资料。现代许多植物学家,还常借助它来确定某些植物的中文名称和了解其用途,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推崇,并被广为引用。 

相关文物

吴其濬墓被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21日公布),吴其濬故居、固始吴氏世大夫祠为吴其濬墓附属文物。此外,吴其濬曾在固始县城东郊开辟“东墅植物园”,作为栽培、研究植物的实验地。


研究沿革地理者颇有参考价值。


谢选骏指出:吴其濬虽然是个满狗豢养的狗官,毕竟还有文化,除了为非作歹之外,还能干些好事——比黄俄土八路还是强了许多。由此可见,黄俄的俄爹苏联比满清的鞑子还要差劲。

谢选骏:西方文明正在一步一步地谋杀人类



《非洲大象:雨林中的“巨型园丁”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伊莎贝尔·格林斯登Isabelle Gerretsen BBC Future)报道:


非洲热带雨林中,大象给植被造成严重破坏。但同时,也可以给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森林象群在西非和中非的茂密雨林中跋涉时,啃食或踩踏小树,创造了一条一条的小路,这种绿色走廊如迷宫般交错纵横。森林象体型巨大,身高3米(近10英尺),但性格温和。与草原象相比,森林象不太为人所知,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孤独的动物。森林象对雨林茂密的植被造成破坏,因为它会剥下树苗的树皮,把根从土壤中挖出来,咀嚼树叶和浆果。但这种破坏对森林的好处大于坏处:有助于森林在其树木中储存更多的碳,保护了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政府都在竞相削减碳排放,开发新的碳捕捉技术。但是非洲森林象在没有任何技术介入的情况下,在储存碳方面非常高效。


非洲森林象被称为“森林的巨型园丁”,有能力增加碳储量和分散重要的营养物质。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大象的破坏性习惯有助于增加中非雨林的总碳储量。每头森林象可使雨林每平方公里增加9500公吨二氧化碳的碳捕获量。这相当于驾驶2047辆汽油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科学家们在刚果盆地的两个地方进行了实地调查,一个是大象活跃的地方,另一个是无象的地方。科学家记录了树木覆盖和密度的差异,然后建立模型来跟踪森林的动态,如生物量、树木高度和碳储量,并通过增加较小植物的死亡率来模拟大象的干扰。


模型表明,森林象降低了森林中树木的密度,但增加了树木平均直径和地面总生物量。原因是大象啃食和践踏直径小于30厘米(1英尺)的树木,这些树木与更大的树木争夺光、水和空间。通过消除这些小树,较大的树木能够茁壮成长。


法国伊韦特河畔日夫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Laboratory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in Gif-sur-Yvette)的研究人员法比奥·贝扎吉(Fabio Berzaghi)说,大象的行为让较大的树木长得更高。


森林象生活在非洲中部的雨林中,破坏植被的生长——大象喜欢吃的较小的树,这种树木材密度较低。因为大象的行为习惯,生长速度较快的树木死亡率更高。贝扎吉说,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大象的行为保护了生长较慢的树木,这些树木树干中的碳储量更高。他补充说,树木的碳储存能力主要取决于它们的体积和木材密度,密度更大的木材需要更多的养分和时间来长成。


“你可以把大象想象成护林员,” 贝扎吉说。它们是“关键物种”,意思是它们在维持其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贝扎吉说,除了铲除弱小树木的竞争,大象还在森林中传播种子和营养物质,因为它们擦过植被,并在森林中散布粪便,能帮助树木生长得更快。“大象帮助扩大一些树种的范围,这些树种又是灵长类和许多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


根据这项研究,如果森林大象灭绝,中非雨林中碳储量损失将达7%,总计30亿吨。这相当于超过20亿辆汽油动力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这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信号,我们要保护森林大象。”贝扎吉说。


非洲森林象的灭绝风险非常高。由于偷猎和砍伐森林,它们的数量迅速减少。在20世纪70年代,有120万头大象漫游在非洲的大片森林中,但由于偷猎和栖息地丧失,它们已经濒临灭绝。根据2013年的一项研究,如今仅剩下10万头。


此项研究的合作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科学家菲奥娜·麦瑟斯(Fiona Maisels)说,“在2002年至2013年期间,至少有数十万头森林大象消失,每天至少有60头,或每20分钟就有一头,昼夜不间断。”


“你吃早餐的时候,又有一头大象被屠杀了,象牙用来生产小饰品,”她说。“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失去了大量的森林象,”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非洲森林象项目协调员托马斯·布鲁尔(Thomas Breuer)说。“森林象的繁殖模式(比草原象)要慢得多,因此恢复种群需要更长的时间。”


“偷猎扰乱了它们的行为。许多森林象没有母亲,无法学习生活方式,这通常都是从雌性首领那里继承学习到的,”布鲁尔说。他说,随着栖息地的缩小,大象与人类领地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这导致了对大象的报复性捕杀的增加。


根据苏格兰斯特灵大学(University of Stirling)艾玛·布什(Emma Bush) 2020年的一项研究,气候变化还导致非洲雨林果实生长减少,使大象食物供应减少。


重视自然


根据贝扎吉的研究,如果非洲森林象群恢复到原来的规模,并恢复220万平方公里(85万平方英里)的活动范围,它们可以增加每公顷13公吨的碳捕获量。这相当于10辆汽油车在一年产生的排放量。


贝扎吉说,这项研究表明,森林大象对保护刚果盆地至关重要。刚果盆地是世界第二大雨林,是一个主要的碳保存地。


当大象穿过森林时,它们会吃掉并碾压较小的树木,为较大的树木留下更多的生长和碳储存空间——贝扎吉说,由于亚马逊雨林正在失去碳保存的功能,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紧迫。根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Brazil'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的研究,现在亚马逊超过四分之一的地区,碳排放量比吸收量要多。


“这影响巨大,因为我们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加速气候变化,也因为这会促进旱季条件的改变和树木压力,会产生更多的排放,” 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路西那•加蒂(Luciana Gatti)2021年7月对BBC新闻说。


“如果我们忽视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我们就不可能达到碳中和,”贝扎吉说。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UN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在2月份的最新报告中强调,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大气碳排放的关键。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的共同主席之一汉斯-奥托·波特那(Hans-Otto Pörtner)在一份声明中说,“通过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有效地、公平地保护30%到50%的土地、淡水和海洋栖息地,人类可以从自然吸收和存储碳的能力中受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力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for Capacity Development at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助理所长拉夫·察米(Ralph Chami)的工作是强调自然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价值。这位经济学家正在努力引起政客和公司注意:以货币数值计算一头森林大象的价值。


根据贝扎吉2019年研究的结果,察米估计每头森林象的碳捕获价值达175万美元(133万英镑),象群的总数恢复到120万头,价值约360亿美元(275亿英镑)。察米的计算是基于当时一公吨二氧化碳排放的平均市场价格——2019年略低于25美元(19英镑)。根据贝扎吉和察米最近的分析,偷猎将导致100 - 140亿美元(70 - 100亿英镑)的损失。


通过量化森林象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的价值,研究人员希望能够促进保护大象。察米认为,我们不应将大象保护视为一种成本,而应将其视为投资。


“森林象是一种自然资产,它的一生对人类都有价值,”他说。“一头活大象能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服务,帮助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活着比死了更有价值。”一头死去的森林象的象牙价值仅约2.1万美元(1.6万英镑)。


“我们正在失去自然资产和生物多样性。如果输了,我们也会死,”他说。“但如果我们投资自然,它们将通过吸收碳而将价值回馈到我们所有人身上。”


这不是察米第一次给物种定价了。2019年,他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共同发表了一份关于保护鲸鱼有助于气候的报告。分析发现,当你把鲸鱼一生中吸收碳的价值累计起来时,一头大型鲸鱼的平均价值超过200万美元(148万英镑),全球鲸鱼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7400亿英镑)。


当鲸鱼死亡时,它们沉入海底,储存在它们巨大身体中的所有碳都被转移到深海,在那里保存几个世纪。


察米说,为物种定价是说服各国保护它们的最好方法。“我想把这些动物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转计为金钱,并把这些数字摆在决策者面前。”


出售大象的减碳服务


还有人将大象货币计价的概念更进一步。初创公司地球再平衡(Rebalance Earth)旨在利用贝扎吉的科学发现和察米的估值方法,向世界各地的公司出售大象的固碳潜力。


“地球再平衡”建立在碳补偿市场的基础上,该市场允许企业通过为植树或可再生能源项目付费来抵消自己的碳排放,它已经开始出售代表每头大象固碳的生态系统代币。


“森林象的货币价值与它们一生中碳吸收的数量直接关联,这个数字再乘以现在碳抵消的价格,” 地球再平衡的首席执行官瓦利德·埃尔·萨奇阿芙(Walid Al Saqqaf)说。


据萨奇阿芙说,购买代币的公司付钱保护大象,筹集的资金将用于护林员和当地社区。整个交易将通过私有的区块链技术进行管理和监控。


“每个人都喜欢大象,但这能阻止它们的衰退吗?”他说。“人们不是基于良好意愿做出正确选择,而是根据钱包做出决定。如何利用这种金钱杠杆来促进正确的事情?”


地球再平衡在加蓬启动了一个试点项目,非洲70%的森林大象都居住在加蓬。刚果盆地森林面积的近五分之一都在加蓬,该国森林砍伐率低于邻国刚果共和国和喀麦隆。然而,加蓬的护林人因为恶劣的工作条件和工资被拖欠,威胁今年要举行罢工。


“我们的资金将确保有足够的护林员来保护大象,以及投资当地社区,”萨奇阿芙说。


一些人对地球再平衡的做法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区块链数字代币在为保护环境提供资金方面有硬件和伦理的隐患。


英国莱斯特德蒙福特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计算和社会责任高级研究员凯瑟琳•弗利克(Catherine Flick)表示,主要问题在于数字货币是“投机的”,而且“很难监管”。


然而,萨奇阿芙认为,区块链系统的“美妙”之处在于,每一方都享有与其他任何一方完全相同的信息访问权。他补充称,“随着平台的扩大,我们将建立一个独立的治理机构,审查和核实交易。”


弗利克说,还有一个问题是,谁会从这个项目中受益:是购买数字货币的大公司,还是开展保护工作的当地社区?


萨奇阿芙说,护林员的工资将以当地货币结算,试点期间的社区发展资金也将如此。他说,当该计划扩大规模时,个人将能够在专门的商店、卫生和教育设施中使用数字货币。他表示,该计划的收入将投资于当地的医疗和教育。


从气候角度来看,使用区块链还有其他问题,它可能是在能源高消耗基础上的。地球再平衡公司表示,他们将使用私有的R3 Corda区块链,该公司称其耗电量与发送电子邮件大致相同。比特币和其他公共区块链使用能源高消耗型的“工作证明”机制来验证交易,而R3 Corda是一个私有的区块链,使用有效性共识和唯一性共识机制,消耗的能源要少得多,因为它不需要计算能力来解决数学问题。


布鲁尔说,这个试点项目是“极好的倡议”,但也指出了几个潜在的缺陷。他说,“绝对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投入资金来维持森林大象的生存,并提高当地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能力。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一概念的局限性和挑战。”


比如,追踪大象的问题。“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同一头大象?他们不容易被区分。”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将大象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可以促进象群保护,但批评者质疑它是否会惠及当地社区。(Credit: Getty Images)


布鲁尔说,让当地社区相信这样一项倡议的“无形利益”也很困难。他说,“如果你去一个中非村庄,告诉他们区块链的概念,他们会说,‘不如我们杀死一头大象,我们就能在一定时间内获得肉,这对我们更有价值。’”


布鲁尔说,保护大象的工作应该在基层开展,重点是帮助社区与大象和谐相处。他说,资金也应该用于执法和防止偷猎。


“我们需要确保资金到位。解决问题需要在现场,而不是在都市。”他说。


布鲁尔说,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当地社区相信,保护环境是一项值得追求的事业,可以为该地区带来繁荣和就业机会。


“所以在一两代人之后,当地人就会觉得环境保护是生存之本。”


谢选骏指出:贪得无厌的西方文明杀光了动物,也就毁灭了人类的未来——这等于正在一步一步地谋杀人类!

谢选骏:海洋就是大陆,大陆就是海洋

《世界第八大洲:寻找那片藏在人类眼皮底下的新大陆》(扎利亚·格威特 Zaria Gorvett 2022年4月30日)报道:


整个故事要从1642年,亚伯·塔斯曼(Abel Tasman)的一次航海探险说起。塔斯曼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荷兰航海家,上唇蓄着华丽的八字髭,下巴则是浓密的胡须,为人行事粗暴,在后来的一次航海中曾因喝醉酒一时失态竟然要吊死手下几个船员。而这次航海,他深信南半球有一个广袤的大陆,下了决心务必找到。


在那个年代,南半球对欧洲人来说仍然相当神秘,但都坚信,世界的这一半一定有一块广袤无际的陆地,并预先给这块尚待发现的大陆命名为“Terra Australis”,(拉丁语,即南大陆),以平衡对称欧洲人所在的北方大陆。这种南半球有一神秘大陆的执着观念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不过要到大航海时代开始后此观念才能受到验证。


因此,该年8月14日,塔斯曼从他所属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总部出发,率领两艘小型帆船先往西航行,然后南下,再转向东方,最终到达新西兰的南岛。他与当地毛利人(Māori,几百年前开始在此定居的原住民)的首次接触并不顺利,在他们到达的第二天,几个毛利人划着独木舟,撞到了一艘在荷兰两帆船之间传信的小艇。四个欧洲水手死亡。然后欧洲船员向毛利人的11艘独木舟开火还击,不过不知毛利人那边是否有伤亡。


塔斯曼此次航海探险到此结束,他把这个发生死亡冲突的海湾命名为“杀人湾”(Moordenaers-Murderers Bay),不过并无多大讽刺之意。几个星期后,他启航返程,甚至没有登陆这片新发现的土地。虽然他相信自己确实发现了伟大的南大陆,但显然,这里不是他想象的经商天堂。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此时,欧洲人已知有澳大利亚存在,但不认为澳大利亚就是他们要寻找的传奇南大陆。不过后来,欧洲人心意改变,就叫这块土地为“Terra Australis”,这即是澳大利亚之名的由来)。


塔斯曼生前不知道的是,他的坚信其实一直是正确的:在南半球确实有一块失落的大陆。


可以说塔斯曼确实发现了这个伟大的南大陆,尽管他不知南大陆的94%都在海水之下——2017年,一群地质学家上了新闻头条,他们宣布发现了新大陆“Zealandia”(西兰洲),用毛利语称为“Te Riu-a-Māui”,这就是塔斯曼希望找到的南大陆。这个新发现大陆面积为490万平方公里,大约是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的六倍大。


虽然全世界的百科全书、地图和搜索引擎都只有七大洲之说,但这群地质学家自信满满昭告天下,七大洲之说是错误的,地球上总共有八大洲,最新加入的西兰洲破了所有大陆记录,是世界上最小、地层最薄、也最年轻的大陆。更特别的是,这个最新的大陆西兰洲94%的面积是在海水之下,只有新西兰等少数几个岛屿从海洋深处探头伸出了水面。


西兰洲实际一直藏在人类的眼皮底下。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地质核物理研究所(New Zealand Crown Research Institute GNS Science)的地质学家安迪·塔洛克(Andy Tulloch)说,“有些东西显而易见,却用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这就是一个例子。”塔洛克是发现西兰洲的科研团队其中一成员。


但这个发现仅是开始。四年过去,这片大陆一如既往的神秘难解。其秘密在两公里的海水下深藏不露。西兰洲是如何形成?曾栖息过什么样的生命?被淹没在海水下有多少漫长的岁月?人类还是一头雾水。


事实上,研究西兰洲一直是科学界难以攻克的挑战。


在塔斯曼1642年发现新西兰100多年后,英国地图测绘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获派驾船前往南半球进行科学考察。官方给他的指示是观察金星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行,以计算太阳与地球的距离。


但库克船长还带有一密函,依照指示他在完成第一个任务后才能拆封。这封密函交待的一项绝密任务就是找寻发现南大陆。这个任务,库克船长未能完成,但事实上在他到达新西兰之前,他的船可以说已经穿越了南大陆。


能证实南半球确实有一个未知大陆存在的第一个真正线索是苏格兰博物学家詹姆斯·赫克托爵士(Sir James Hector)找到的。1895年,他参加了一次考察新西兰南端海岸系列岛屿的航海。在研究了新西兰的地质构造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新西兰是“向南和东面延伸的一个大陆顶部的山脉残余部分,现在这个大陆已淹没在水下……”


虽然有此早期的发现,关于西兰洲可能存在的知识仍然模糊不明,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只有一些微乎其微的进展。领导2017年西兰洲考察的新西兰地质核物理研究所的地质学家尼克·莫蒂默(Nick Mortimer)说,“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


然后到了20世纪60年代,此时全球地质学家终于对“大陆”的地质定义达成了共识。这个广义的定义是,于地质学来说,所谓大陆是指海拔高、岩石种类多样化,而且地壳够厚的一个地质区域,此外面积还必须非常巨大。莫蒂默说,“这不能是一小片区域。”这些条件给了地质学家寻找新大陆的要素。如果他们能找到这些要素的证据,他们就能证明第八大洲是真实存在。


然而,这项任务仍然停滞不前,因为发现一个符合上述条件的大陆是艰难的工作,成本也很昂贵,而且莫蒂默还指出这一任务没有紧迫性。1995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布鲁斯·卢因迪克(Bruce Luyendyk)再次指出这个地区是一个大陆,并建议命名为“西兰洲”(Zealandia,或称西兰大陆)。从此开始,塔洛克称有关西兰洲的研究出现指数式跃进。


大约在同一时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开始生效,最终为发现西兰洲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各国可以将其合法疆域延伸到专属经济区(经济海域)以外,即从海岸线延伸到200海里处,从而可以拥有这个“延伸的大陆架”,包括大陆架蕴藏的所有矿产资源和石油。


如果新西兰能够证明其现有国土是一个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其领域就可以增加六倍。有此利诱,突然之间,研究西兰洲的计划也就获得了充足的资金,西兰洲存在的证据也逐渐建立起来。因而每采集到一块岩石样本,就朝宣布西兰洲的发现迈进一步。


最终的大量证据来自卫星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追踪地壳不同部位地球引力的微小变化,从而绘制海底地图。有了这项技术,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兰洲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大陆,大小几乎与澳大利亚差不多。


西兰洲大陆终于向全世界亮相,这也为一两个国家带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领海。莫蒂默说,“这很酷,想想看,地球上的每个大陆都有好多不同的国家,但西兰洲只有三个国家的领土。”


除了整个新西兰国家,西兰洲还包括新喀里多尼亚岛(New Caledonia),这是法国的属外领地,以惊人美丽的泻湖而闻名,以及澳大利亚的微小岛屿豪勋爵岛(Lord Howe island)和波尔金字塔岩(Ball's Pyramid)。一位18世纪的探险家描述波尔金字塔岩“还没有一艘船大”。


神秘的延申


西兰洲最初是远古超级大陆冈瓦纳(Gondwana)的一部分,冈瓦纳古大陆形成于大约5.5亿年前,基本上是南半球所有陆地的汇拢。西兰洲占据了冈瓦纳大陆东部一角,与其他几个陆块相连,包括南极洲西部的一半和整个澳大利亚东面。


塔洛克说, 随后在大约1.05亿年前,“由于一个人类至今还不完全了解的过程,西兰洲开始脱离这个超级古大陆。”


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要厚得多,通常深达地心40公里左右,而海洋地壳通常厚约10公里。由于受到挤压,西兰洲整个陆块被严重拉伸展开,因而地壳厚度变薄,只向下延伸20公里。这块地壳极薄的大陆,虽然还未至于薄到一般海洋地壳的水平,最终开始下沉,消失在海水下。


尽管西兰洲地壳很薄且被海水淹没,但依照地质学的认知,西兰洲肯定是一块大陆,因为在西兰洲地壳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大陆地壳通常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如花岗岩、片岩和石灰岩等,而海洋地壳则仅由玄武岩之类的火成岩构成。


冈瓦纳超级大陆破裂分解后,碎片漂移四散。曾经生活在这片古老大陆上的许多古老植物在今天的澳大利亚多里戈(Dorrigo)森林仍然生机勃勃——成为世界第八大洲的西兰洲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其不同寻常的起源特别让地质学家著迷,甚而有点困惑不已。例如,科学家目前还搞不懂地壳薄如西兰洲的大陆如何能维持整个陆块,而没有分裂成微小的陆地。


另一个谜团是西兰洲是在什么时候沉入水下,以及西兰洲实际上是否曾经是高于海平面的大片陆地。西兰洲现在高于海平面的部分是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山脊。塔洛克说,西兰洲是除几个小岛之外一直淹没在水下的陆地,还是曾经为完全干旱的陆地随后才被淹没,对此科学家看法相当分歧,没有定论。


随即是下一个问题,西兰洲大陆上曾经有哪些生命存在过。


冈瓦纳古大陆气候暖和,面积达1.101万平方公里,曾栖息着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其中有地球最早的四足陆地动物,后来又出现了大量地球生命史中最巨大的动物泰坦巨龙类物种。那么,西兰洲的岩石中是否嵌有这些古生物被保存下来的遗骸化石?


是否存在恐龙所引起的争论

陆地动物化石在南半球很罕见,但20世纪90年代在新西兰发现了一些化石,其中有一种巨大的长尾长颈恐龙(蜥脚类恐龙)的肋骨、还有一种喙状草食恐龙和一种甲龙化石。然后在2006年,在新西兰南岛以东约800公里的查塔姆群岛发现了一种大型食肉动物的脚骨,这可能是异特龙的化石。但问题在于,上述动物生存的年代都是在西兰洲从冈瓦纳古大陆分裂之后的时候。


然而,这些化石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西兰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曾经有恐龙生活过,西兰洲大部分陆地就如今天的现状,沉没在水下之时,发现化石的这些岛屿可能是恐龙的唯一栖息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地球物理学和大地构造学教授鲁伯特·苏塞兰(Rupert Sutherland)说,“没有成片的陆地,是否有可能存在陆地动物,如果没有了成片的陆地,陆地动物是否会灭绝,对这个问题已争论了很长一段时间。”


西兰洲上述令人不解的故事因新西兰最古怪也最受喜爱的动物奇威鸟(kiwi)而变得更为神秘复杂。奇威鸟是一种矮短圆胖,羽毛如发须的鸟。奇怪的是,与奇威鸟血缘最近的物种不是同样不会飞翔,并同样生活在新西兰,直到500年才绝种的恐鸟(摩亚鸟),而是远在马达加斯加的森林,800年前灭绝,体型更大的象鸟。


这一发现让科学家相信,奇威鸟和象鸟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冈瓦纳古大陆的某种鸟类,后在不同的地方各自演化。冈瓦纳古大陆的完全裂解过程经历了一亿三千万年,分裂的大陆碎片四散全球各地,形成了今天的南美洲、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南极洲、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和西兰洲。


这即说明,现在被淹没的西兰洲当时至少有一部分一直在海平面以上。科学家认为直到大约2500万年前,西兰洲大陆,甚至还可能包括整个新西兰,才全部没入水中。苏塞兰说,“人们认为新西兰土地上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这之后才迁移而来。”那时西兰洲究竟发生过什么事?


虽然不可能直接从西兰洲海底收集化石,但科学家们一直朝西兰洲地壳深处钻探采样。苏塞兰说,“实际上,最有帮助和最易辨别的化石是在非常浅的浅海中形成的。因为这些浅海留下了一项记录,有无数非常非常小,也非常易辨识的化石。”


2017年,一个团队对该地区进行了最为广泛的调查,在六个不同的地点从海底向下深钻超过1250公尺采样,其收集的岩芯中含有陆生植物的花粉,以及生活在温暖浅海中的孢子和生物体的外壳。


苏塞兰说,“如果你看到一片水,只有一片水,水深仅约10公尺之类,则大有机会的是,不远处就有陆地。”他解释说,浅海中有花粉和孢子也说明西兰洲可能不是一直淹没在水中。


地形的扭曲


西兰洲的形状也是一个让人百思不解的谜题。


苏塞兰说,“如果查看新西兰的地质图,会发现两宗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一是阿尔卑斯断层(Alpine Fault),这是一个贯穿南岛,两个板块间的边界,非常显目,从太空上都能看到。


其次,新西兰,以及更大的西兰洲大陆,其地质构造呈现奇异的扭曲现象。新西兰及其所在的西兰洲大陆都被一条水平线分为两部分,这条水平线就是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线。但奇怪的是,就在这分界处,看起来西兰洲大陆下半部分被某种力量所扭曲,因此之前连续延伸的岩石带不再呈线型走向,而且几乎扭曲成直角。


对此现象,简单的解释是,地壳板块移动导致原地质构造变形。但若进一步问,这到底是如何发生,是什么时候发生,则仍然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


塔洛克说,“众说纷纭,各种解释,仍是一个相当大的未解难题。”


苏塞兰解释说,西兰洲大陆不可能很快揭晓其所有秘密。他说,“一切秘密都深入水下2公里,因此很难发现,并且你需要取样的地层也在海床下500公尺深。探索这样的水下大陆真的很有挑战性。所以,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要坐船出海,水下勘探。”


别的姑且不论,这个世界第八大洲肯定表明,在塔斯曼开启南大陆发现之旅近400年后,西兰洲新大陆仍然迷雾笼罩,还有很多秘密有待探索。


谢选骏指出:上述报道似乎在说——海洋就是大陆,大陆就是海洋,就看人们如何定义了。大陆和海洋的区别,仅仅取决于人们对它们定义!那么,还有什么东西的存在不是依赖于人们的语言和思想的呢?这就是我所说的“思想主权”的一个表现。


谢选骏:歐洲殖民者後裔不敢面對祖先的罪惡

《印第安人的千年之“病”》(2002-12-23 朱步冲)報道: “在那些日子里一切都好,我们百病全无,而白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我们的贫穷开始了,战乱开始了,受苦受难开始了。”这段由17世纪初玛雅人写下的诗句,被频繁引用,作为欧洲对美洲灾难性征服的有力佐证。 墨西哥印第安人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