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6,000年的传统》(BBC 2016年10月14日)报道:
西蒙古的阿尔泰(Altai)地区可谓全世界最偏远的一隅,鲜有公路穿过这片广袤的大地,阿尔泰山脉高耸的冰巅与蒙古、哈萨克斯坦、中国和俄罗斯接壤,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城墙,将所有现代化的痕迹拒之门外。
我伫立在巴彦乌列盖省(Bayan Olgii)一座3,000米高的贫瘠山峰上,旁边是 Bikbolat,一位神态雍容的哈萨克族人,头戴一顶狐皮毡帽,全身裹在一袭羊皮长袍里。他的手臂上此刻栖息着一只鹰,目光敏锐地注视着天边,搜寻猎物的踪迹。
Bikbolat 是当地硕果仅存的250名训鹰人之一。和祖祖辈辈们一样,他也在这片中亚大草原上磨练着“berkutchi”这门珍贵的技艺(“berkutchi”是哈萨克斯坦语,意思是“携鹰猎人”) ,延续着这项已长达6,000年之久的传统。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拥有成千上万只猎鹰,马克波罗记载了他们的狩猎远征。雌鹰是最称职的猎手,她们比雄鹰更具攻击性,身体也更庞大。
哈萨克族是巴彦乌列盖省的主要人口,19世纪中期的时候被俄罗斯帝国军队驱逐至此。训鹰人至今仍保留着已被现代社会淘汰的生活习惯,与严冬抗争,以毡房为营,训练老鹰,纵马狩猎。
猎人与鹰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由于鹰极其独立,所以需要在幼年就训练它们以培养信任。Bikbolat解释说,训练幼鹰更好,因为它们比较温顺,不会伤害孩子或羊群,但年龄稍大的鹰是更好的猎手,它们的本性如同杀手,可以放倒狼和狐狸。他告诉我,雌鹰是最好的猎手:它们不但攻击性更强,身体也比同类雄性大三分之一。
训鹰时间可长达数年,经过长达数年的训练后,鹰便辅助猎人执行捕猎任务。猎人骑在马上,鹰则骑在猎人左肩上。经验丰富的猎人和鹰之间非常有默契,攀在肩上的爪稍有动静,猎人即刻知道,鹰已寻到猎物的蛛丝马迹。
一些哈萨克猎人已经不再使用之前用来打野兔的俄罗斯来福枪,大部分狩猎任务都由鹰来进行,因为它们的视力是主人的八倍。鹰主要捕猎沙狐和土拔鼠,沙狐可以提供暖和的皮毛,土拔鼠的皮和肉也大有用场。能力出众的鹰还能捕到猫头鹰和狼,甚至雪豹。
狩猎任务多在冬天进行,这时候的鹰最精干,也最饥饿。但我到达的时候是秋天,Bikbolat 看了看我们下方的草原后,摇摇头,说没有早雪,很难发现猎物的踪迹。这不是狩猎的理想季节。但是,为了让鹰保持平静和警惕性,他在坡下方放置了一些肉,然后摘掉鹰在休息时戴上的眼罩。鹰瞥了我们一眼,就迅速从 Bikbolat 戴着手套的手上飞走,犹如训练有素的刺客,找到并叼起了肉。
每年9月,本地的主城乌列盖(Olgii)都会举办大型训鹰节,吸引了大批猎人前来争夺现金大奖。除了展示训鹰技能外,人们还会参加传统的哈萨克比赛,如“kokbar”:猎人将羊皮或狐皮用作绳索,骑在马背上拔河;“tenge alu”:猎人从马背上拾起散落在地上的物品,但不能从马上跌落下来。
显然,这是一片男人的天下,但女性也会在“kyz kuu”比赛中展示她们精湛的骑术。这是一个男女追逐的赛项。如果男人获胜,女人将献吻,但如未在终点线之前追上女人,女人将转身追逐男人,挥舞着手中的鞭子去捆绑男人,令场边的观众捧腹不已。
然而,这些古老的传统即将消失。近年来,蒙古土地上的过度放牧意味着能够捕猎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游客的到来给哈萨克的野生动物保护带来压力。Bikbolat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哈萨克家庭将孩子送到城市工作,补贴畜牧收入,捕猎已不再是生存的必要技能。
猎人在冬季穿戴的斗篷、毡帽和其它衣物仍由动物皮毛制成。鹰获得的待遇极其尊贵,10年后被放回大自然。更重要的是,berkutchi对于哈萨克年青人来说是一种交接仪式,因为这种高度专业的训练鹰、与鹰为伴的本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Bikbolat的家族有12代人都在训鹰,这是整个家族引以为傲的资本。
训鹰人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Bikbolat给我讲了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总结阿尔泰野地猎人生活:“骏马与猛禽是哈萨克族人双翼。”
从他饱经沧桑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对同伴、对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对身边被他称之为家园的荒芜而不乏美丽的景象所怀有的敬畏之情。
谢选骏指出:英国人善于伪造历史,大言不惭地宣传“蒙古国6,000年的传统”,其实我都没有同意过蒙古独立,而蒙古到底算不算独立国家,现在还有分歧。至于说到历史,别说蒙古国没有6000年,就是蒙古人也没有6000年。
网文《蒙古人》报道:
蒙古人是东亚及中亚的主要民族之一,有时简称蒙族,主要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及蒙古国。全球蒙古族人口约为一千万人,其中六百万人居住在中国大陆境内,其余的分布于蒙古国以及俄罗斯。于中国大陆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于内蒙古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另外东北三省也有大量分布,而在俄罗斯的则主要居住于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到近代19世纪末以后,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蒙古族所说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代蒙古人的祖先称为原始蒙古人,在经过与突厥族等混合后,形成今天的蒙古族。
蒙古人是由古代众多的游牧民族组成的,主体是讲蒙古语的部落,其远祖为原始蒙古人,历史可追溯到匈奴和东胡。因为长期与突厥民族同居在中亚草原上,成为后世蒙古人的两大先祖。
东胡被匈奴单于冒顿击败后,被并入匈奴之中,其部众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晋武帝时代,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秃发部、宇文部鲜卑部和拓跋部的别支柔然等。其中柔然与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小部分契丹人的宗源。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蒙兀室韦的祖先之一。《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
北宋时,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居住于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俄罗斯联邦赤塔州和蒙古国东方省地区的室韦部落,包括居住于额尔古纳河东岸(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的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号黑鞑靼。漠北诸部中,黄金家族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契丹征服鞑靼后,黑鞑靼自号尼伦部。
13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建立蒙兀国,其子孙于伊朗建立的政权旭列兀汗国,原意为部众,后转有国家之意。铁木真(成吉思汗)所领导名为蒙古的集团迅速崛起,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10],1206年即位成为成吉思汗,而蒙古大汗则成为蒙古民族君主的称号。西部蒙古诸部,则是突厥或被突厥化的部落。他清楚唯有透过对外征战,才能让彼此敌对的游牧民族团结一致,因此他们走上对外征讨的旅程。
13世纪末,成吉思汗及其血胤再欧亚大陆急速扩张,实现了人类史上最大的版图,蒙古的出现串连起了中国、印度、中东和地中海文明圈。此时蒙古族多被称为鞑靼,在俄罗斯亦有鞑靼的桎梏的说法,加深了世界对于蒙古人可怕的印象。
14世纪中叶,明朝建立,元廷退居漠北,元朝结束。同时,在中亚及新疆的突厥化蒙古人逐渐伊斯兰化,并失去蒙古特性。明朝时,将蒙古高原的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瓦剌。明末,后金崛起,漠南蒙古诸部逐渐臣服于后金政权。终清一代,内属蒙古被清廷所信赖和依仗。蒙古王公与清朝皇族之间的满蒙联姻政策被历代清帝忠实的执行,并形成制度化的联姻。18世纪,中国西北地区的准噶尔汗国随着清军的准噶尔之役而被消灭。清廷彻底征服漠北蒙古,自此东亚的蒙古领地尽归清廷管辖。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北地区,除了伊斯兰化、突厥化的蒙兀儿人外,有多个被称为蒙古回回和蒙回的——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群,他们仍保留蒙古习俗,使用蒙古语族的方言。
清朝灭亡后,外蒙古独立,成立新的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回回在民族认定时,或划入回族,或成为新的民族。譬如,东乡回成为东乡族,与他类似的有保安族。
语言
蒙古族传统上使用蒙古语。今亦有蒙古族使用汉语或俄语等。
蒙古族分布
蒙古人在今天的聚居区。位于俄罗斯西南方的一块是卡尔梅克人。外围橙色的轮廓是蒙古帝国鼎盛时的疆域。
中国境内分布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现今中国境内,有约5,981,840人(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蒙古族聚居区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中国东北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为蒙古族集中地,蒙古族在中国其他省份均有分布,其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占有较大比重。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国的总人口大约有300万人(2014年),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蒙古国97%以上的人口属于蒙古族,接近50%的人口都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
谢选骏指出:满打满算,蒙古人的历史不过千年之久。但英国人善于伪造历史,让蒙古人的历史比中国人还长,这样就给了他们独立的本钱。英国人善于伪造历史,所以能够建立大英帝国;然后再通过“对于经过伪造的历史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写成汤因比那样的《历史研究》,鼓吹西方文明的长生不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