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1月15日星期五

谢选骏:娱乐至死不是消极而是过时了

 


网文《「娱乐至死」真的是消极的观点吗?》报道:


诸位有时间,真的要好好阅读《娱乐至死》。虽然本书开头部分比较晦涩,第二部分提到的现象现在已经习以为常,而且本书提到的新媒介是电视,而我们现在除了电视节目,还更多接触互联网,但是读完,受益匪浅。我不是仅仅“把文字读完”,而是运用理性去理解书中内容,理解作者如何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投入了自己的情感,用心体验作者在冷静不乏幽默的叙述下焦虑不已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自己被说服了,并产生了警惕感,这种感受进而指导了我的行动。我开始思考并信服每天刷微博,刷知乎上抖机灵的回答等行为,正在通过改变我思维的语言,进而改变我思维的方式和结果,早已有人提到,现代人的思维正在变得“碎片化”。换言之,我觉得我在变蠢。这种体验使刷手机不再只和拖延症、浪费时间的罪恶感联系起来,还和获取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吗、我的思考能力在退化等更为严重的问题结合起来。有效地抑制了我刷手机的欲望。所以说,只要阅读,开卷有益。有些读者焦虑于“看过就忘。跟别人分享也引用不了。看书真的有用吗?”当然了,阅读应该配合写作,记忆、理解,这是最好的。但是即使是读过就忘,所读的内容依然会对你产生影响,即使你记不住书中的智慧金句。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娱乐至死》的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我的理解吧。书的3、4章讲的是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和思想。这两章描述的是,社会传递信息如果比较依赖印刷品,是什么情况。首先,民众必须识字,而且具有足够的专注力,拥有静下心阅读长篇文字的能力。因为文字是连贯的,读者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去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铅字印刷方便读者“回看”,作者要慎重对待铅字,不然很容易被读者发现前后矛盾之处。而且印刷品的语言表达,即使加上繁复的修辞,使用开创性的叙事手段,读者也可能挑战成功,但如果是通过听觉接受信息,语言表达就需要更加的平白通俗,方便让听众听懂。


关照当下,信息多是通过图像或者图像配字的方式传达。很多人已经没法安心读完一段文字了。图像是直观的,图像中的逻辑关系是模糊的。但确实对观看者产生着作用。看看房地产的广告吧。美丽的海景房,爸爸和儿子在下国际象棋,广告词“大人物,大境界”。这幅广告摆在那里,观众自然会自己脑补因果关系:因为爸爸是大人物,所以住我们的好房子。因为住我们的好房子,所以儿子成长为大人物也是指日可待的。但是这些因果关系无需絮絮叨叨说出来,更无需细细推敲。广告摆着那儿,观众自然会感到视觉上的冲击,接受这看似有力合理却又模糊的结论,对广告内容产生向往。


《娱乐至死》提到了政治方面的问题。最受欢迎的总统候选人不一定是准备实施有利民生政策的人,却一定是在电视节目中表现出色,能够吸引选票的人。看看川普讲演用的短句吧。也提到了通过电视节目传道其实是消解了宗教的仪式感,消解庄严和崇高。这也非常好理解,只要你去过佛庙,曾在在氤氲的佛香中走过,只要你曾来到教堂,望着它高高的穹顶,对彩绘玻璃赞叹不已,被悠扬的音乐所震颤,你说话会变得小声,甚至沉默不语,内心泛起一种日常生活难以激发的肃穆的感情,那么你就会理解,这些是电视传道节目不能带给你的。


《娱乐至死》还提到我更关注的问题。第10章“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里面点出的问题让我深思不已。确实,现在的教学更多强调“趣味性”,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方式方兴未艾,对此教育界并没有深刻的反思。除了提出“连续播放PPT”、“破坏学生文学想象”等显而易见的问题,多媒体教学仍是作为一种利大于弊的教学方式在推广着。如果我们试着反思,就会意识到,现在孩子们的思维确实受到了新兴媒介的影响。比如有些孩子读到微博上140字以内的“名句摘录”就会觉得自己已经读完书本最精华的部分,如果能引用到作文里,那更是赚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静心阅读一整本书的能力。他们熟练运用互联网,表现出“博览群书”的状态,收集信息的能力甚至超过老师,但是也只是停留在百度百科相关搜索,对信息进行思考整合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加之基础教育中没有“逻辑学”的教学,学生也许很迟才能接受逻辑训练,或者并没能在校园接触到相关训练。而看过网路各路喷子混战的你们,肯定能深刻了解逻辑训练的重要性。


《娱乐至死》的观点带给我很多启发:学习本来就不是娱乐。学习本身有苦有乐,孔子说的“困而学之”,才是大部分人的状态,升学、求职是大部分人学习初始动力。如果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主动成为“学而知之者”,内容就一定不能过于艰涩,要减量,要有趣。而这种学习方式肯定是低效的。因为那些“有趣”的东西本质上就是加在学习上的娱乐成分。


所以,如果以后你的孩子冲你嚷嚷:“妈妈/爸爸,我看名侦探柯南也学到很多知识,为什么你总是说看动画片没有用!”你不要一味说“没用就是没用,好好学习才是正道!”这不是事实。事实“有用”,但是“低效”。这才是问题核心。因为看一集柯南,你也许只学到一个小知识,而同样的时间,你可以通过阅读了解更多。区别在效率,并不是有用没用。相信跟孩子讲清楚其中的道理,他自己会权衡利弊,至少也不会觉得你蛮横无理吧。


网民哀嚎之一:


《娱乐至死》从反向看信息泛滥,技术科技过渡外延,以及泛自由化带来造成的人类感官体验凌驾于其他体验和思考之上这些问题。作者从广播、印刷出版时代看向电视媒体时代得出的很多结论,在今天这个电视媒体过渡到互联网媒体时代依然适用,甚至看上去更加鲜明。某种程度上说,作者看到了一种不可避免的未来世界,但除了摇动警铃,他毫无办法。这本书的最大功用也不是拯救整个人类社会,更多的是让读书的每个个体在未来丰富绚烂到匮乏至极的矛盾时代里,保持自我的约束和警觉。你可以打破甚至阻断某一种文化形成的潮流,但无法改变集合了科技,文化,传播,群体兴趣,个体欲望的合力所形成的大势。因此,对于个体,这本书具备警醒和重启思考的积极意义,对于群体和社会,它更像一个悲观的未来预言。


网民哀嚎之二:


首先,《娱乐至死》的英文版序,作者的儿子在序中写到,呼吁人们离开电子产品投入到生活中,去倾听微笑,去关心家人,即对于生活在信息发达环境中的人们,生活才是良药,那么反证可得,信息环境尚可脱离,何况娱乐化的环境。此外,娱乐至死这个概念有外延的,英文版题目除了娱乐至死还有副标题,大概做"秀时代的公共话语",也就是作者讨论的就是电视上各种秀,各种本应发挥各自属性功能的秀,那么秀之外的严肃话语,发挥民主知情权的话语是应该肯定的。不考虑外延只理解娱乐至死是片面的。


其次,传播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拟态环境",通俗得讲,不同媒体可以是不同的媒介环境,那么,比较新闻联播和新浪微博是不同的拟态环境,接受推送的网站内容不同也是不同的拟态环境,混同美国自由媒体和金钱媒体也是片面的,以推送消息来说,我能说我几乎不看吗。而娱乐至死英文版序中提到美国1980年代存在着新闻不分级不分类,即可能出现娱乐新闻和政治新闻连同播放的状况,而同时盛宴美国fox新闻分级等精英媒体,可见作者并不是将新闻一棒子打死。那么作者批判的现象核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三,搜集了一些在讨论到作者所说的,前一秒是眼泪,后面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少读者提到,不会呀,看到新闻里地震 自然灾害的同胞就会很心痛,同情;也有很多新闻评论员也是通过判断新闻发挥价值;而作者自己提到了,好的电视节目让观众意识到,会心得笑了……因而,以我看来,既存在着如书封面漫画所画的大脑靠电视支配的人,也存着着会思考的观众。此外,心理学学习理论中有一个社会学习理论,大意是知识积累发生在不知以新闻联播为例,文科生大概都经历过高考政治要认真看新闻记新闻的生活。因而,作者说的只是部分不是全部。


而从写作角度来看,作者书中提到娱乐至死的语句是,如果政治宗教教育都变成了娱乐,文化就娱乐至死了……然后以娱乐至死作为题目,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响亮的令人警醒的题目,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修辞。而书中作者本人又说,人类任何一种工具都会发展到一种平衡,作者的儿子说他爸没那么悲观,那么,我想娱乐至死是一种修辞手法。忽略了社会复杂性,一种简单近乎粗暴,可是具有很好传播效果的书名。


谢选骏指出:为何“娱乐至死”忽略了社会复杂性?我认为,不是因为它消极,而是它过时了——1985年出版的“娱乐至死”是电视时代“单向传播”的产物,那时的人们只能选择电视节目,不能进行反馈,结果就被电视的娱乐给致死了。到了电脑时代,互联网的双向和多维度功能,用观众和读者的反馈改变了世界,娱乐致死被各种功能给分散了!人们从互联网上获得不仅是死亡,也可以是重生。所以我说,“娱乐至死”的结论不是消极的而是过时的了——上面的讨论者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时代的错位”,真可谓“刻舟求剑”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白宫里的黑社會還是一個想要翻盤的受气包

《特朗普向世界强硬宣告: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人说不》(纽约时报 2025-01-21)報道: 在就职演说中,特朗普总统使用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语气。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 特朗普总统用这九个字的誓言描述他计划如何让自己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有所不同。如今,经历了始于政治流亡、终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