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11月5日星期六

谢选骏:第二苏联能够打败美国吗

 



《习近平正将中国推入与西方激烈对撞的轨道》报道:


习近平在二十大上的宣示,以及他可能即将到来的第三个任期,令世界充满了对中国未来不确定性的巨大担忧。法国《费加罗》报刚刚推出有关中共20大的专题报道,称习近平是“红色中国的皇帝”,并发社评指出,习近平的红色中国或已进入与西方民主国家对撞的轨道。


费加罗报的社评说,2022年10月16日星期天开幕的中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只是将已经做出的秘密决定公示出来而已。习近平打破了十年轮换的传统,将可能被确认为红色帝国的绝对主宰者,至少为另一个十年设定了方向。在一代人的转变中,他将加强对党国权力中心的控制。


费加罗报说,有了"领航员"的头衔,便接近成为大写的“舵手”,他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写进了党章,并从去年六月开始,用十本书来扩大了这些想法。在这种对权力和永恒掌权的追求中,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整个中国,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皇帝。该社评说,现在俄罗斯的专制主义也越来越走向一人独裁,几乎让人民怀念起了苏维埃时代,那时的共党官僚们尚有自己的发言权。


而北京的集权和个人化权力则充满了更严重的威胁。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独裁国家,现在屈服于它的领导人对控制的痴迷,屈服于怪异的民族主义外加历史修正主义和对族群的否认,屈服于胁迫性的"清零"和技术的自给自足,并通过挪用本来能解放社会的技术工具,来压制社会和人民。


费加罗报说,由于习近平对他的朋友普京在乌克兰的挫折感到尴尬,他可能也会看到与美国和欧洲关系升温的利益。然而他却不肯认错,他的政策“使中国与西方民主国家发生了激烈碰撞”。该文称,习近平正在致力于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在国际机构中从事渗透,并收买拉拢那些有需要的国家。


那么,拥有大能的习近平是否能独自决定入侵台湾?这将是未来十年的计划。这很难让世界放心。所以,美国人和欧洲人,在放弃了一切对中共改革抱有的幻想之后,正在合力阻止中共的崛起,以挫败习近平称霸世界的野心。


《曝俄恐怖前景 英前情报首长:普京下台更糟》报道:


目前俄军久攻乌克兰不下,最近因克里米亚大桥被炸,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猛烈轰炸乌克兰各地报复,引发世界各国谴责,国际社会都希望普京早点自动下台,或者被政敌推翻。而英国前军情六处处长杨格尔说,这位俄罗斯强人会在“适当时间”被取代。


据《商业内幕》16日报道,杨格尔警告,虽然各方希望普京下台,但取代他的人很可能更极端。


杨格尔稍早在接受BBC“新闻之夜”节目专访时被问及,普京会不会被推翻时说,他正陷入被拥护者包抄的危险。那些身为他支持者基础的民族主义,甚至法西斯主义右派如今痛批他,说他做得不够多,也不够强硬。


杨格尔说,希望他下台的人要很小心,而他个人认为,那在适当的时机会发生,他将被取代,但会被右翼的批评者取代。有好些报道说,普京的圈内人可能开始反对他。


不过,另一方面,《卫报》上周报道,俄罗斯《新闻时报》编辑阿尔巴茨说,普京身边的菁英中,约有70%反对攻打乌克兰。


网民嚎叫:


原乡人 今天 08:55

应该看到,中国与欧盟,欧洲国家并没有重大的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冲突。相反,中国多年来一直是欧洲所有国家最大的贸易国,并且中国与欧洲国家也是相互尊重,能够坐下来谈的国家。而美国是为了稳固和维护世界霸权的地位,充当不负责任的,挑拨离间拉帮结派的美离间祸众国。中国将继续的奉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对美国一超独霸,拉帮结派搞小圈子。争取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多元化,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拜登强调在未来接下去的十年,将是中美竞争最关键的、见分晓的十年。可惜拜登老头在台上只有两年的时间了,熬不过他的老对手习近平。并且更致命的是下个月的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大概率将失去至少众议院的多数席位,拜登的政府将成为做不成事的跛脚鸭。而两年后的新总统大选,将又开启美国内卷、内斗、内乱甚至是政治暴力的历史。这将都成为美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内伤,也将成为美国与中国战略竞争和对抗的根本缺陷和弱点。

g2j2 2022年10月17日 22:15

扯淡!人家一不输出贫穷,二不输出革命,让他自己玩就行。不过人家要完成统一祖国帝业,一旦动手,你们想好没有要不要援台?


谢选骏指出:人说共产党中国现在强大,直逼美国已经成为第二苏联了。既然如此,就要总结一下苏联的败亡,看看第二苏联能够打败美国吗。


《在美苏冷战,苏联有3次机会击败美国,为什么没把握住机会?》报道:


说起上个世纪美苏冷战格局都不陌生,毕竟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还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企图在势头上压过对方。说到这里很多人就比较好奇,为什么要保持这种冷战对峙的格局呢?为何不抓紧时机给对方致命的一击,这样自己不就能稳坐世界第一的宝座了吗?其是在冷战时期,苏联可是足足有三次机会能够彻底打败美国,但可悲的是苏联竟然连一次机会都不曾抓住。


苏联最早一次能够战胜美国的机会便是古巴导弹危机时期,要知道这可是美苏冷战期间最激烈的一次正面对抗。时间推回到1959年,美国突然在意大利和土耳其这两个盟国的土地上疯狂部署中程弹道导弹,这让苏联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苏联也开始紧急寻求时机能够在美国本土扳回一局。不得不说苏联的运气还真是不错,因为他们很快便等来了机会。


因为当时美国与古巴的关系彻底恶化了,甚至双方直接宣布断交,这对于苏联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苏联立即想方设法和古巴套近乎,甚至提出给古巴大量的外交援助。而此时的古巴刚刚失去美国这个大靠山,他们也确实需要重新找一个靠山,苏联无疑是眼下最好的选择,所以苏联和古巴可谓是一拍即合,很快便结成了同盟。


有了古巴这个同盟对于苏联来说简直是神助攻,他们迅速开始向古巴运送大量中程弹道导弹,而且全部部署到了美国的心腹之地上。美国一直将苏联当作头号劲敌,所以对于苏联的一举一动也是十分关注,苏联和古巴结盟的事情美国也是有所耳闻,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苏联竟然会在古巴部署大量导弹。为了确保情报的真实可靠,美国直接派出了先进的侦察机前往古巴上空拍摄照片,看到铁一样的事实美国再也坐不住了。


从1962年10月开始,美国便不断向苏联提出抗议,要求他们将部署在古巴的攻击性武器撤走。而且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还提出指责,认为苏联这种行为就是明显的挑衅,是美国无法接受的。为了逼走苏联的导弹,美国也很快有所行动了,一下子出动了 68个飞行中队,八个航母战斗群也全部出动,很快便在古巴周围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彻底将古巴封锁了。


很显然,美国已经和苏联做好了对战的准备,而且美国的导弹部队也都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只待一声令下便能直击苏联在古巴的军事基地。美国如此大动作也确实让苏联有点害怕,为了试探美国此次封锁古巴的决心,苏联派出了一支没有装备任何武器的船只进行试探。双方很快便展开了正面交锋,没想到苏联却率先怂了。


随即赫鲁晓夫便对外表示,只要美国能撤销在土耳其部署的弹道导弹,那么苏联也能够将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全部撤走。美国同意了赫鲁晓夫的提议,很快便解除了对古巴的封锁。虽然苏联达到了自己最初的战略诉求,但是却建立在出卖盟友的基础上,这种做法实在让人不齿。虽然经此一事苏联依然保住了他们作为超级大国的面子,但是在国际上的地位却一落千丈,很多国家对于苏联的做法都感到十分心寒。


如果说苏联错失第一次机会是为了大局着想,那么错失第二次机会那就纯粹是苏联自身的问题了。第二次机会就是大家熟悉的越南战争,其实越南战争最初是因为法国想要继续殖民越南才引起的,但没想到战争最后扩大到一场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法国凭借自身的实力已然无法掌控局面了,这种时候法国只好向美国求助。


美国为了能够保住西方国际在越南的利益,不得不答应法国的求助,进而加入越南战争中。但是美国怎么也没想到他们一下子陷入战争泥潭无法自拔,而在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十多年时间里,苏联有充足的时间和实力去给美国致命一击。但是苏联却一直犹豫不决,甚至还提出了可笑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说辞,所以在美国忙于越南战争的时候,苏联也没有闲着,反而去忙着清理门户了。


苏联先以武力的方式镇压了匈牙利的和平游行,后来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镇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改革。越南战争无论是从经济上来说还是从军事上来说,都是对苏联百利无一害。越南战争期间石油价格大涨,苏联本就是一个庞大的石油出口国,但是他们却没有在关键时刻抓住这个发财机会。即便这种时候不能完全击败美国,但是苏联也应该想办法给美国添点堵,但是苏联就是生生错过了这样的机会,反而让原本与苏联关系还不错的国家都一个个与苏联疏远了。


苏联不幸错过前面两次机会都不要紧,毕竟后面还有一次宝贵的机会。而第三次机会便是阿富汗战争时期,为了扶持阿富汗的亲苏政权,苏联这次竟然一下子派出十万大军入侵阿富汗。其实美国在听到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时候还是比较高兴的,他们以为苏联也会像当年的美国那样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十多年而无法自拔。但是苏联的表现却让美国失望了,因为苏联只用了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将整个阿富汗地区控制住了。


其实如果这个时候苏联能够好好经营阿富汗,那么为苏联在中东地区建立一个前线基地还是很容易的。但是苏联还真是一个死脑筋的国家,他们因为看不惯美国的资本主义,所以非得将社会主义制度强行复制到阿富汗国家身上。苏联这一不明智的做法自然遭到了阿富汗强烈的反抗,直接导致后来整个阿富汗地区硝烟四起。


其实即便阿富汗群起反击,苏联还是有机会的,毕竟那些看似反应最为激烈的只是民间武装组织,根本敌不过苏联的正规军。而且那个时候阿富汗的高层人士和军队方面的将领还都和苏联保持着亲密的合作关系,如果苏联懂得及时转变策略的话那么还是有回旋的余地。但是勃列日涅夫却是一个非常专制的人,他并不接受参谋部进攻巴基斯坦的策略。


勃列日涅夫一直奉行阿富汗的问题就应该在阿富汗解决的策略,所以直接导致苏联失去了阿富汗战争胜利的可能。尽管苏联耗费了十年的时间在阿富汗进行所谓的治安战,但是始终不曾解决治安战的源头。正是因为苏联接二连三地失去三次难得的击败美国的机会,才最终导致了苏联走向解体的悲剧命运。


谢选骏指出:我看上文说的只是皮毛,而且局限于外交,没有看到击败苏联的并不是美国,而是它自己的制度。


《如此努力的苏联 为何还是输掉与美国的芯片冷战》(阿波罗 2022-10-18)报道:


当任天堂的谈判代表到达莫斯科后,他们吃惊的发现,与进行他们的并非帕基特诺夫本人,而是苏联安全局和商贸部的高级代表。这让本来就想来谈个游戏版权的日本人大吃一惊。而严肃的苏联官员们在谈判中提了个郑重要求:这个游戏的版权、价格的问题好说,但能不能把你们游戏机制造技术转让,或者跟我们合作办个游戏机厂,让苏联人民也能玩上他们自己发明的俄罗斯方块?


明明技术、资金,国家重视一帮不缺,他们为什么还是输了?


1、


“东德的研究者们正在庆祝——他们刚刚研发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款微型计算机。”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登载在西德报纸上的一则正经新闻报道的标题,虽然它看起来充满了黑色幽默。


是的,谈到苏联及其整个华约集团的解体,世人总结的原因可能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便苏联能继续存在,但西方集团对其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全面封锁下,它也将错过整个信息时代——请想象一下,如果三十年后的今天,一个国家如果在计算机芯片等关键几个技术领域被断供、普及不了电脑、智能手机、电视还是模拟信号的,甚至因为芯片匮乏,连导弹都要省着打……


这样一个国家,别说持续进行冷战对抗了,其经济也将远远被其对手甩开。


而事实上,到了苏联末期,这种征兆已经开始出现了。


1985年,莫斯科科学计算机中心的工程师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在上班摸鱼期间发明了著名的电子游戏——俄罗斯方块。


该游戏经过匈牙利传到西方后一炮而红。


几年后,日本游戏公司任天堂和另一家英国游戏商展开了对该游戏版权的争夺,任天堂紧急派代表去莫斯科与帕基特诺夫谈判,想购买该游戏的版权。


可是当任天堂的谈判代表到达莫斯科后,他们吃惊的发现,与进行他们的并非帕基特诺夫本人,而是苏联安全局和商贸部的高级代表。这让本来就想来谈个游戏版权的日本人大吃一惊。


而严肃的苏联官员们在谈判中提了个郑重要求:这个游戏的版权、价格的问题好说,但能不能把你们游戏机制造技术转让,或者跟我们合作办个游戏机厂,让苏联人民也能玩上他们自己发明的俄罗斯方块?


这个提议看似非常合情合理,但任天堂最终还是拒绝了。


原因是,当时日本刚刚在一起非常严重的对苏技术泄露事件中挨了美国的敲打。日本东芝公司将四台民用数控机床以35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苏联。东芝当时觉得这没什么——这些技术在日本都是民用的么,你苏联人拿去用好了。


可是,这四台机床车出来的螺旋桨帮助苏联潜艇大大降低了航行中的噪音,以至于第二年,美国设在波罗的海的监听系统,就听不到苏联核潜艇从港口出航的声音了。


于是美国开始了紧急调查,最终以日本和东芝公司违反了西方对苏联进行技术管制的《巴黎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协定》为由,狠狠的罚了东芝一笔,并严重警告了日本政府,威胁将给予制裁。


此事之后,日本通产省紧急警告了所有日本企业,在与苏联的所有产业合作项目中都必须“万分谨慎”。


眼见着东芝刚刚吃瘪,任天堂当然如履薄冰,于是干净利落的拒绝了苏联人联合办游戏机厂的提议:要加钱你们加钱好了。生产技术,我们不敢卖——哪怕就是做个游戏机。


是的,到了冷战末期,苏联与西方之间的技术实力差距就达到了这种可怕的地步——哪怕西方已经普及的民用数控机床,到了苏联依然有极为重要的军工价值。哪怕是任天堂生产的家用游戏机,西方依然怕苏联把里面的芯片等元件抠下来,反向研发一下,弄个改版安到导弹上去对自己进行威胁。


西方技术海洋中溅出的一滴水,对已经几乎被技术围堵困死的苏联来说,也如久旱逢甘霖般珍贵。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技术、尤其是涉及芯片制造的电子工业技术,它是一个人类二战以后才兴起的新行当,苏联既然有能力和美国进行冷战,甚至先于美国发射卫星、把加加林送上太空,为什么最终会在这项技术上被对方甩开如此大的差距呢?


须知,技术封锁这种事,在之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是搞不长久的,英国人当年还想阻止美国人赶上工业化浪潮呢,最后不是也没成么?


美国对苏联过于成功的技术围堵,在人类科技史上,算得上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了。


那么,美国人是怎么成功的?苏联人又是怎么失败的呢?


梳理历史我们会发现,这关乎苏联机制中存在太多致命的bug。


2、


说起来,美国人想在科技上对苏联的卡脖子,这本来是个伪命题——至少论电子产业,在起步之初,苏联当初是一点不虚的——甚至一度比美国领先了那么一点点。


1946年的2月14日情人节,这是一个人类计算机史上开天辟地的日子。这一天,世界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埃尼阿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被组装完成。这台最初的计算机重达30吨、占地面积170平米,一共用了18000个电子管,且每分钟只能执行5000次运算,运算能力远远低于你现在手上拿的这部手机。


但这台机器的耗电量相当惊人,据说它开机的时候,半个费城的居民都会知道——因为他们家里的电灯泡会同时发暗。但埃尼阿克的军用效果放在当时是非常显著的,可以让美军计算一条炮弹弹道的时间,从20多分钟缩短到30秒,还能用来计算核武器的爆炸范围。于是美国政府才愿意拨款投钱,研发这个“秘密武器”。


但我们知道,在冷战初期,美英的高层知识精英大多是左派、同情苏联的,核弹技术都被偷去了,计算机的秘密当然也保不住。


于是苏联高层很快就意识到了这台机器的革命性。在斯大林的亲自插手下,苏联很快将计算机设为其重点研发的项目,全苏联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苏联二战后在东欧的一堆卫星国,都开始憋足了劲儿向着这个方向攻坚。英美大学里同情苏联的教授们,则不停的将相关这些技术传递给他们的精神祖国苏维埃。


于是,到了1950年,苏联搞出了自己的第一台通用计算机MESM,用6000个电子管,做到每分钟约3000次运算。算力稍弱,但效率比埃尼阿克高多了,而且还不容易出故障。


而紧接着,抉择的难题也同时摆在了美苏面前——想要提高计算机的效率,必须抛弃笨拙的电子管,采用新的晶体管,那这个事儿要不要做呢?


1947年12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三名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利用一块锗晶体实现了对微弱电流的放大,宣告了晶体管的诞生。9年后,这三人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就在同一年,苏联物理学家克拉斯洛夫和其研究生苏珊娜·玛多延,也在基辅一个秘密研究所里搞了相似的实验。并在第二年发表了研究成果,此事后来还引发了那一届诺贝尔奖是否公平的争议。


也就是说,在晶体管诞生之初,美苏同时摸到了晶体管计算机的门槛。由于苏联的研发人员更加集中、且得到了政府的重点拨款,甚至苏联一度领先了半个身位。但问题很快来了,苏联人在进一步的试验中发现,晶体管和后来其组成的集成电路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秘密武器”。


因为当时苏联的所有军工项目研发都围绕未来设想中的“核大战”展开,而晶体管在核爆产生的电子脉冲面前几乎毫无招架之力,被永久性烧毁的可能性很大。于是苏联据此认为,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并不适合核战争,想要在核战中用上电脑,可能还是要用电子管。


1958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听取过了相关实验报告后就做了一个指示:“真空电子管在核电磁脉冲下的生存性能比晶体管要强,苏联以后不要搞晶体管,集中力量搞电子管小型化。”


实事求是的讲,虽然赫鲁晓夫是乌克兰草原上放猪出身的,但在苏联领导人当中,他算是相当尊重知识分子群体的。但跟在全苏联推广种玉米一样,放弃晶体管,研究电子管小型化,这个决定并非赫式一人的独断,而是听了专家们意见的,或者说,是当时苏联大部分从事这行的科研人员的普遍共识。


但问题就在于,苏联专家们达成这种普遍共识是有其私心的。因为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苏联都在利用国家力量催熟电子管产业,数十个工厂、研究所开工,成百上千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工人指着生产这种长得很像小灯泡的玩意儿养家糊口。这个时候,你若是一个苏联科学家,坚持告诉领导“电子管已经过时了,要搞晶体管”。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科研所的同事、给你发工资的领导,以及与科研所合作的工厂的上千工人、工程师、厂长……他们都可能因为这个重要项目下马而失业、调岗。


这个时候即便你知道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你敢说实话么?你肯定不敢。不是有那么句话么?如果让19世纪末伦敦大街上拉车的马来投票,那汽车这种玩意儿,压根不会产生。


当时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共同体,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困局——电子管小型化虽然是个死胡同,但这是一个大家都能保住铁饭碗的死胡同。既然如此,那就朝着死胡同里奔呗——反正花钱的是国家。


3、


有趣的是,“要电子管不要晶体管”这个认识,当时美国的很多官方科研人员也想坚持,毕竟心态都是一样的——但幸运的是,无论他们还是他们所能影响的美国政府,都在这件事上说了不算。


谁能说了算?市场。


是的,在电子工业的发展上,美国与苏联的最大区别,是苏联的研发始终是以国家力量主动推动的,而美国则是以市场为导向自由生长的。


美国的消费者可不会想什么“一旦爆发核战,晶体管用不上,大家要为了跟苏联人博弈支持电子管发展”这种劳什子,他们看的就是眼前——晶体管和电子管,哪个轻便好用我用哪个呗!


1954年,世界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Regency TR-1(丽晶TR-1)在美国上世了。这台收音机据称是婴儿潮一代美国人的集体回忆。晶体管的小巧灵便,让这台收音机从过去的大家伙迅速缩小为了“掌中宝”,富裕的美国人没有谁能抵挡拥有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的诱惑。于是虽然丽晶TR-1售价高达50美元,但上市第一年就卖了10万台——美国人当年对丽晶的热捧,跟现在全球对苹果手机的热捧很相似。


而市场销量的暴增,很快就对研发产生了“正回馈”,尝到甜头的商家愿意出高价支持学者搞晶体管研发。那些不愿意在守旧的半官方研究所里混日子的有志研究者成批出走,投身更新锐的晶体管研究。


于是那个时代美国不断发生类似“仙童八叛逆”的事件,电子研究的旧模式在市场商业竞争的刺激下被不断地颠覆、加速革新。


在苏联科学家、工程师被体制锁死,天天打卡上班,耗费着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大脑,“奉旨研发”着没有出路的小型化电子管的时候,他们的美国同行们在频繁的跳槽,不断提出新思路,革新产业。


美国的电子产业开始发力,逐渐加速甩开苏联的竞争者。


当然大多数苏联研究者可能也不在乎这个,研究人员在那个年代的苏联工资体系评级中都很高,搞好跟同事尤其是研究所领导的关系,能每月领到工资不就行了么?


与敏锐的美国市场相比,苏联规划委员会虽然是迟钝的,但也不是全瞎。到了20世纪60年代,越战中的美军将他们之前安在收音机上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用在他们的F-4鬼怪战斗机和AGM-12小斗犬导弹上。


苏联军情报部门在得到这些战争机器的实测数据后——用今天营销号最常用的说法——直接“吓尿了”。军方开始质问苏联国内研发机构:这些年你们都搞了些什么?为什么美国战斗机、导弹有这些我们看不懂的黑科技。


于是苏联的电子研发在差距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终于完成了一次艰难的转向,承认了晶体管的先进性,放弃了已经进入死胡同的电子管小型化尝试。


此时,赫鲁晓夫已经下台了,勃列日涅夫上位,这位新领导急于看到苏联能在电子产业上赶超美国。于是下了死命令,要求苏联加速电子产业的研发,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但必须在十年内赶上美国。


但这个命令,随后在苏联电子行业内,引发了另一些更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比如半公开的科研造假和徒劳无益的“杂技式科研”。


4、


由于之前的方向的错误,苏联的电子技术理论和生产工艺到60年代已经与西方脱节了,虽然上层有令,但这个鸿沟无法立刻被填补。于是各苏联研究院为了多快好省的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开始走捷径,仿造、剽窃甚至直接照抄美国同样的芯片设计。


在整个70年代,基本上因特尔、IMB、得州仪器等美国电子厂商出一个什么样的芯片、电子产品设计,你就能够在同时代的苏联找到一个类似的仿制品。甚至有时候,不同研究院之间,甚至还会为谁先山寨了美国同行的产品、更有资格申报苏联相关科技创新奖项而打起来。


苏联当时的这些“山寨芯片”,虽然还没有没脸没皮到拿砂纸直接把人家的商标擦掉,换上自己的,然后吹说是自主研发。但仍有一个致命的问题——美国当时的芯片研发,是在市场应用场景在场的情况下,反复修改,针对性的设计出的。设计图纸交给工厂以后就能保质保量的做出来,做出来就能安到相应的商品上卖出去。


可是苏联的仿制品,是无法享受这个“正循环”的。他们生产的芯片在实验室里能够达到与美国同行近似的质量,但一旦交付工厂批量生产,因为相关工艺达不到要求,质量和良品率都会大大下降。


更重要的是,生产出来的这些仿制品严重缺乏应用场景——美国的电子产业是一个接入其社会消费品生活的有机体,芯片造出来,安上相应的电脑、电视、微波炉、助听器是可以直接卖钱的。民众消费能力也能为其研发买单。


可是同时代的苏联民众由于消费力不足,市场的缺失,芯片批量生产出来,根本无法到民用市场上去卖钱。于是苏联的工业规划部门只能为这些山寨芯片强行安排一种应用场景——军工。


是的,七十年代苏联军备的急速膨胀,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这种本末倒置的结果——为了不在各产业技术研发领域被美国人甩开,苏联研究或仿制,山寨了大量的高技术产品,可是由于这些产品在苏联没有民用市场可以消化,为了让研发和生产它们的钱花得值,于是规划部门不得不更大规模的生产与其配套的军火。


“买个鼠标垫,想为它配个电脑”这在今天是个笑话,但“造了一颗芯片,需要为它配个导弹”,“造了一台发动机,需要为它配个坦克、飞机”,这在当时的苏联却是个实景。


这些军工产品虽然不能卖钱,但却可以由国家出钱买单,于是相关产业链的工人、研发部门的研究员们,也就都不至于丢饭碗了。


当然,也有苏联研究人员想过“弯道超车”,比如从50年代起,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研究员们就一直在致力于设计和推广一种“三进制计算机”——一口气研发了二十年。


与西方首倡的二进制计算机相比,据说这种计算机(至少在理论上)运算效率更高效,最终造出来的计算机也更小巧。


这个愿景让苏联为这项研发也曾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苏联科学家们肯定幻想过:这玩意儿要是能搞成了,弯道超车,美国现在耀武扬威的那些芯片不都成废品了么?


可是这个科学理论上可行的通路,最终没有走通。理由还是那个——苏联严重缺乏与先进技术相配套的市场应用场景。


你的三进制计算机可能更高效,但搞出来以后干什么用呢?同时代算法、程序都是跟二进制相配套的,想与你的计算机相配适,要从头编一个算法、程序。


而苏联的民用市场太小了,这东西做出来以后根本得不偿失,还不能与国际市场接轨。所以理论上可行的三进制计算机,在苏联永远是一个需要拨款供养的“科研杂技”。等到这套输血体系无以为继的时候,它也就寿终正寝了,甚至破产的比“山寨式研发”还要早。


5、


说了这么多,我不知你发现了没有,让苏联在与美国的“芯片冷战”中最终落败的因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市场。


在电子产业上,苏联的起步技术条件与美国相仿佛,有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决策者更是在第一时间就非常重视,以举国之力进行重点研发。但因为没有市场,这一切都扭曲了。


因为没有市场,苏联无法敏锐而公正的比较晶体管和电子管究竟哪一个更有前途,在后者死胡同里空耗了十几年。


因为没有市场,苏联生产了大量看起来赶上脚步,但实则毫无性价比可言、根本卖不出去的“山寨芯片”,从而让苏联整个电子产业成为永远要靠国家输血、拨款维持的“巨婴”。


因为没有市场,因为无法与国际接轨,苏联的科研还搞了大量像“三进制计算机”这样看上去很美,实则根本是闭门造车的劳什子,连宝贵的输血,也平白浪费了。


这些种种的谬误,最终让苏联输掉了与美国的“芯片冷战”,也同样输掉了其他技术上的比拼,最终沦入八十年代末那种别人的民用技术、甚至游戏机给你都怕“技术外泄”的窘境当中。


而我觉得,在“市场”的背后,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词——人。


是的,尊重市场的本质,其实就是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进而就是在尊重每个人:


当每个消费者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出入百货商店,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出于自己的本心(而不是某种大局规划)自由选择他们到底要笨重的电子管收音机还是小巧的晶体管收音机时,他们无意中也就替整个社会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当“仙童八叛逆”这样的研究者是自由,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实验室和研究方向,遇到权威的学术欺压,说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自信的能靠市场来养活自己时,他们也就自然的能够找到最合适自己发挥的研究方向,而不会在某个研发死胡同里每天憋着气做糊弄事的无用功。


当整个市场是自由的,新锐的、更高效更物美价廉的商品总能独占鳌头时,这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比苏联的规划强得多的“内驱力”,迅速催熟一项技术。


而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能享有“免于贫困”的自由,能够自由的用双手换来富裕的生活,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水平,会在这种“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不雕自镂、不扶自直。自己找到最迅速、正确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苏联与美国在芯片之战中所采取的不同思路,让我想起了米塞斯在《人的行为》一书中的那些话——“利润的最终来源,是对未来的洞见。”


“想获得利润的人,必须不停的探索新的机会。他在追求利润时,要根据消费大众的需求调整生产。”


“市场经济独一无二的效率,要归功于它激励每个人竭尽全力服务于其同胞。”


“没有市场的地方,哪怕是立意最佳的指令,也不过是僵化的文字而已。”


是的,在整个美苏“芯片竞赛”中,苏联主动做了很多,却输了。美国主动做的很少,却赢了。这背后说来,其实也没什么秘诀。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美苏这场电子产业之战也如是。


相信市场,相信每个人。尊重市场,更尊重每个人。


让一切顺其自然后,想赢其实就不难。


谢选骏指出:由此可见,打败苏联的其实不是美国,而是市场——也就是说,战场是市场的延伸。与市场为敌的战场,是无法持久支撑的。第二苏联能够打败美国吗?那就要看它的市场是否比美国更大更健康了。可惜的是,苏维埃体制不仅敌视市场,而且专门消灭优秀人物——这是地地道道的自杀行为。哪里需要美国来击败它呢?事实上,第一苏联也是自己倒下的,美国并没有动一个指头。而且美国的当权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稳定,还曾保驾护航过苏维埃体制。但这终究是徒劳的,因为面对一个执意自杀的人,任何阻止的行动都是防不胜防的。上文已经看到,“市场的背后是个人”,却没有看到“个人的背后是自由”——但是我却看到,中华苏维埃体制在改革开放之后可以假装建立市场,甚至假装尊重个人权利,但最终无法保障基本自由——所以,假装的权利和假装的市场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它们现在说死就死,说干就干了。第二苏联凭借什么打败美国?就凭这些个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除非,哪天美国也剥夺了个人自由和市场竞争!没有个人权利的市场经济是假的,只是马云那样的官商勾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四大自由和联合国都来源于四大家族

(一)四大家族的自由 《美国的四大家族有多厉害?产生了七个总统》(2019-12-16 历史政治风云人物)报道: 在美国诸多的政治世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四大家族。按照时间排列,分别是:亚当斯家族、罗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 1、亚当斯家族 第一位是美国建国之初的亚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