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11月7日星期一

谢选骏:经典著作就是思想化石, 思想化石就是经典著作


《影响世界的25部经典中的经典著作推荐!》(Two Young)报道:


前言:我一直推崇看经典书而不是看网络畅销书,能节约生命!以下书籍均是在上个世纪以前就出版过的,经国人翻译,后人出版了一次又一次的经典著作,人生苦短,一定得把这些书啃完。


1.《君主论》作者: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建立与巩固政权的君主之道,提出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备受争议的原则。在500年后的今天,《君主论》仍然是政治学和军事学的必读书目。其中的政治观点与学说被后人统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2.《蒙田随笔》作者:蒙田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怀疑主义思想家及伦理学家。他的思想不仅奠定了法国伦理学的基础,还影响了伏尔泰、尼采等众多哲学家和作家。《蒙田随笔》这部文集开创了随笔这种新文体的先河,集中体现了蒙田对人类情感的冷峻观察及其自由主义思想,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哲学随笔的全集中,蒙田摒弃了正统的经院哲学,旁征博引,以小见大,在论述及剖析哲理的同时兼顾文学趣味,创造了全新的“生活哲学”。


3.《利维坦》作者:托马斯·霍布斯


作为现代自由主义国家概念的奠基人之一,霍布斯认为国家秩序的唯一基础就是平等、自由的个体之间所订立的契约。《利维坦》是一部体系完整、内容翔实、论证严密的学术巨作,不仅是国家理论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现代文本之一,也是理解西方政治哲学的必读书目。即使在几百年后的今天,霍布斯的“国家契约学说”仍极具争议。从这个角度来说,恐怕只有马基雅维利才能与之媲美。


4.《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作者: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堪称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著作。在此书中,牛顿集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大成,从一个全新的理性角度探讨了物理、数学、天文学及哲学等各领域的重要命题。他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万能的上帝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因果关系的逻辑法则和力学原理。


5.《政府论》作者:约翰·洛克


《政府论》有“自由主义宪章”的美称,对民主及议会制度的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在这部著作里,洛克将平等、自由及个人财产不可侵犯都划归为法律保护的最高权利,并且论证了国家分权的必要性。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就曾被指责剽窃洛克的《政府论》。1791年的《法国宪法草案》也同样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


6.《老实人》作者:伏尔泰


伏尔泰是欧洲启蒙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法国人甚至把18世纪称为“伏尔泰的世纪”。他揭露了专制制度和封建统治的诸多弊端,批判了天主教会对教义阐释及权力的垄断,是法国大革命最重要的开路先锋之一。在这部长篇哲理小说《老实人》中,伏尔泰通过怪诞的故事情节和滑稽的细节描述讽刺莱布尼茨式的乐观主义,颠覆了所谓的“人类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美好的一个”。这本长篇小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杰作之一。


7.《社会契约论》作者:卢梭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作曲家,也是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社会契约论》中,他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以及自由、统一的人民共同体这一理想形态。根据他的理论,每一个公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都应该享受国家的全面保护。此外,卢梭反对专制国家、维护共同意志的思想,也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8.《少年维特的烦恼》作者:歌德


这部作品既是歌德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一夜成名之作。此外,在这位德国大文豪的一生中,再没有另外一部作品可以像《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样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这部小说狠狠地抓住了整个时代的痛处,让整整一代人都在维特的“世界之痛”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部小说的风行在当时的德国掀起了一股“维特热”:街上随处可见身着黄裤子、黄马甲、蓝外套的年轻人,市面上出现了“维特杯子”以及一款以维特命名的香水“Eau de Werther”。更疯狂的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还在全德引发了一股自杀风潮,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心理学界开始关注这种名为“维特效应”的由媒体宣传引发的模仿自杀现象。


9.《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


《国富论》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探讨国民经济话题的古典经济学著作,奠定了现代西方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堪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开山之作。亚当·斯密认为,自由竞争是劳动分工的起源,是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尽管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经济决策的,但自由市场却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指导、调节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整体富裕。一旦国家出于对个别市场主体的保护而出手干预,反而会破坏市场,阻碍经济发展。


10.《纯粹理性批判》作者:康德


在这部哲学经典著作中,康德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认识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他提出,认识这一行为的前提同时也是认识对象本身存在的前提。换言之,人要想认识一个对象,首要条件就是这个对象本身能够被人感知,并且拥有相应的概念。康德的这一“哥白尼式革命”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大重要转折,由此产生了“前批判期”与“后批判期”的划分。


11.《精神现象学》作者: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作品中,黑格尔阐述了人类意识和精神的发展过程,即从简单、幼稚的感知开始,依次上升为意识、自我意识、理性,最终达到绝对理性的过程。这部作品虽然不是黑格尔最成熟的著作,但其中对于历史在正命题、反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的发展过程的辩证论述,却奠定了左右派意识形态研究的基础。因此,后期分化产生了左右两个黑格尔学派。


1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叔本华


叔本华是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之一。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非理性冲动。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中,他把人类定义为一种冲动的动物,一切理智都只是为了冲动服务。直到今天,这种悲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仍然是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界的热点话题。此外,这部作品中还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当时的德国哲学界是难得一见的创新,被誉为首部融合东西方思想的作品。


13.《战争论》作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的军事家,参加过所有反法同盟的战争,也参与了普鲁士军队的改革,1818年出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他关于战略和战术的理论对所有西方国家的军事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战争论》是西方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是各大军事院校的必读书目,在企业领导和市场营销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


14.《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物种起源》不仅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影响了整个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本书重点论证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进化过程都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结果,完全推翻了几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故事。


15.《论自由》作者:约翰·斯图尔特·穆勒


穆勒是英国的哲学家、经济学家,也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他支持功利主义,认为道德和政治的评判标准就是“达到最大善”。在《论自由》这部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品中,穆勒就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将个体的自由定义为“最大善”。这部作品对整整一代人的道德、言论与行为自由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6.《资本论》作者: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是人类有史以来影响最深远却也最具争议性的共产主义理论家。他尤其注重从科学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以此揭露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揭示工人阶级空虚的精神状态,解释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资本论》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任何一本理论著作能对整个世界产生如此漆远的影响。


17.《战争与和平》作者: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不仅是俄语文学的里程碑著作,更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尽管小说的主线是拿破仑的侵俄战争及莫斯科人民的抗击,托尔斯泰却巧妙地把错综复杂的情节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数百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


18.《卡拉马佐夫兄弟》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堪比《堂·吉诃德》《唐璜》《浮士德》。这部长篇小说从表面上看只是一桩弒父凶案,实则探讨了一系列关于基督信仰的深刻话题,以及人类关于罪与罚、悲悯与同情、爱与宽恕的本体问题。弗洛伊德将《卡拉马佐夫兄弟》誉为“史上最伟大的小说”。


19.《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者:尼采


尼采曾经说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奥的一本书。这部散文诗体的作品涵盖了尼釆的“上帝已死”“超人”“权力意志”等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但据尼采本人所言,这部作品旨在探讨“永恒轮回”这一哲学思想。根据这一思想,世间万物都已经经过了无数次轮回,而且这种轮回还将无穷无尽地持续下去。至于这本书对纳粹的影响,至今仍然备受争议。


20.《梦的解析》作者: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不仅对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并启发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哲学等领域的理论发展。《梦的解析》这部著作主要涉及心理分析的基础理论与实践。


21.《布登勃洛克一家》作者: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在二十几岁时就写下了这部长篇巨作,为自己赢得了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桂冠。时至今日,《布登勃洛克一家》仍然是德语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小说。故事发生在德国北部的汉萨城,小说描写了商界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4代人在1835~1877年的衰落过程。尽管作者在小说中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故事中的汉萨城就是他的故乡吕贝克。这部小说是托马斯·曼家族的写照,许多情节、人物和家族传统都出自他真实的家族历史。


22.《追忆似水年华》作者: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这部结构精妙的长篇小说不仅仅是普鲁斯特的代表作,更是20世纪文学史的里程碑之一。在长达200万字的虚构自传中,主人公仅有一次自称“马塞尔”,其余时候都以匿名的“我”出现。“我”叙述自己想要回忆童年和少年时光,却无果。普鲁斯特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回忆是一种无意识的体验。这种最为美妙的感受只会出现在事情发生的瞬间,事后即使刻意控制、苦苦回想也无法获得同样的体验。


23.《广义相对论原理》作者: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贡献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界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为了表彰他这一突出贡献,美国《时代周刊》在2000年将爱因斯坦评为20世纪的“世纪人物”。在这部研究相对论的代表作中,爱因斯坦论证了所有观察结果都取决于观察者所在的位置,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


24.《尤利西斯》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没有一本书能够像《尤利西斯》一样,尚未正式出版就引得满城风雨,甚至还在国外闹上了法庭。这部长篇小说的叙述技巧之新颖、内容层次之丰富、时空处理之特别,都堪称文学史上的典范。有人说《尤利西斯》是荷马的《奥德赛》的现代版本。由于这部作品成功地融合了文学形式、社会历史、文化象征和现实百态,所以与歌德的《浮土德》和但丁的《神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乔伊斯凭借其出色的意识流手法,成功地带领读者深入到小说中每个角色的心理世界之中。


25.《审判》作者:卡夫卡


这部长篇小说绝对是一部百年不遇的经典之作。卡夫卡的语言将读者引入一个梦魇般的世界,从—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个体的生存困境。小说的主人公、银行职员约瑟夫·K被一个神秘机关逮捕,从此卷入了一场难缠的官司当中。难以捉摸的司法制度和人性的迷惘互相交织,K在这样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尾。自20世纪60年代起,“卡夫卡式”一词就被各大权威词典收录,用于形容阴森恐怖的气氛,以及卡夫卡笔下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神秘的未知世界和令人毛骨悚然的荒诞情节。


谢选骏指出:出版商人随手找几本书就册封为“影响世界的经典中的经典著作”——那么何为“经典著作”呢?其实,“经典著作”岂不就是“思想化石”。


《人死后要如何才能变成化石》(BBC 约翰·皮克雷尔

(John Pickrell)2021年11月15日)报道:


每一块化石都是一个小小的奇迹。正如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在他的著作《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中提道,据估计,十亿块骨头只有一块能变成化石。据此计算,如今美国的3.2亿左右的人口仅能留下60多块骨头化石——只比一副人类骨架的四分之一稍多一些。


但是这只是变成化石的概率。如果假定这些骨骼化石分布在美国980万平方公里的任何地方,那么未来寻找到它们的概率几乎为零。


成为化石的可能性太小了,以至于科学家估计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所有生物只有不到千分之一变成了化石。其中被发掘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这方面,人类有几个优势:我们拥有坚硬的骨骼,并且体型相对较大。所以,我们变成化石的机会比水母和虫子的概率大得多,而且你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增加(人骨成为化石)成功的概率。


埋藏学(Taphonomy,又称化石形成学)是一门研究埋葬、腐化和防腐的学问——在生物死亡以后,要经历这整个过程才会最终变成化石。为解答生物如何变成化石的问题,BBC Future请教了全世界最重要的几位埋藏学家。


1.尽快入土


"实际上,问题主要是在死亡以后将尸体保存在良好的条件下——时间要足够长,这样可以埋到沉积物下面,然后在地下深处经历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变成化石,"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埋藏学家、馆藏助理苏·比德莫尔(Sue Beardmore)说。


"想要留存数百万年,就必须坚持数小时、数天、几个季度、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不腐坏,"芝加哥大学教授苏珊·基德韦尔(Susan Kidwell)补充道,"也就是说,人必须经历从化石活跃区间至长期埋藏区间的最初过渡阶段,在长期埋藏区间,尸体就不太可能被发掘了。"


形成化石中途失败的原因数不胜数。很多发生在地下20厘米至50厘米、土壤层或者海床表面。例如,遗体不可以被食腐动物吃掉、弄散,也不能长时间经受风吹日晒,还不能被穴居动物挖洞或到处移动。


在快速掩埋这方面,有时候自然灾害会帮上忙——比如洪灾会倾泻大量的沉积物,火山喷发时泥土和灰尘会掩埋生物。"有一个理论认为,恐龙骨床的形成过程是从干旱开始,它导致恐龙死亡。接着,洪灾带来的沉积物把恐龙掩埋起来,"比德莫尔说。


当然,人类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人的尸体通常埋在地下六英尺(火化除外)。但是,光凭这一点是不够的。


2. 需要一点水


第一步显然就是死亡,但是死亡的地点是有讲究的。挑选一个完美的环境是关键。水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件事。如果死亡的环境十分干燥,尸体就会被食腐动物发现和破坏,骨骼会在地面慢慢被风化。大多数专家认为,尸体要被沙土和沉淀物快速掩埋——最佳场所是湖泊、漫滩、河流或者海底。


"发掘出最好的化石的古环境往往是湖泊和河流系统,"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埋藏学家凯特琳·塞姆(Caitlin Syme)说。关键是新沉积物掩埋尸体的速度。她推荐的是从山上过来的河流,因为侵蚀作用会带来很多沉积物。另一个选择是三角洲海岸或漫滩,当河水进入海洋时,沉积物会快速堆积起来。


在理想的情况下,还需要厌氧环境:由于氧气含量非常低,腐化和干扰尸体的动物和微生物无法在此生存。


基德韦尔建议避开海床以下50厘米左右的地方。她说:"这是虾、蟹和虫子可以挖掘到的最深处,它们可能会把含氧气的水引入沉积物中,"而这可能会促使尸体分解和破碎。


"在死后,尸体最好位于海拔相对较低的地方,这会成为沉积物的水槽。最好还有积水——比如池塘、湖泊、河口或海洋——这样就有可能形成厌氧环境,"她说。


如果条件适宜,人体也可以像这头1.5亿年前的始祖鸟一样保留下来。


还有一些罕见的情况,在稳定的厌氧环境下,化石还能保留皮肤、羽毛、内脏这样的柔软组织。例如中国出土的很多身披精细羽毛的恐龙,还有巴伐利亚采石场出土的最早的鸟类始祖鸟的化石。


一旦化石进入生物活跃层以下,它就会稳定下来,随着沉积物的堆积,继续埋入更深处。基德韦尔说:"那时,被破坏的风险就要改用完全不同的地质时间尺度,即构造变动的时间。"


那时,问题就是包裹尸体的沉积物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变成比较耐久的石块,然后再过多久以后地质活动会把化石送至有侵蚀作用的地方,把它暴露出来。


3.不用棺材


下面是一个棘手的技术问题:化石究竟是什么——以及你希望自己的身体变成哪种化石。


通常来说,五万年左右的是亚化石,它大体上仍然是生物原本组织构成的。比如洞穴里发现的已经灭绝的更新世大型动物,典型的例子有南美洲的大地獭、欧洲的洞熊和澳大利亚的袋狮。


不过,如果你希望遗体变成能够留存数百万年的化石,那就需要矿物质渗入骨骼,把它变成较为坚硬的物质。这个过程被称作"完全石化",真正的化石通常要经历这个过程才能完成。它能够存续数百万年。


所以,你可能要舍弃棺材。当富含矿物质的水流过时,骨骼完全石化的速度最快,让铁和钙质渗透到骨骼中。虽然棺材有可能保持骨骼的完好,但是会影响到这一过程。


不过,棺材也可能行得通。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古生物学家迈克·阿切尔(Mike Archer)建议使用水泥棺材,里面装满沙子,侧面钻数百个五毫米口径的洞,然后埋到有地下水流经的深处。


"如果你想要成为经典的骨骼化石,就像加拿大省立恐龙公园(Dinosaur Provincial Park)里的化石一样,那么粗颗粒的河沙就相当不错,"塞姆说,"所有的软组织都会被破坏,最后留下一副漂亮的未脱节的骨骼。"


在矿物质方面,能够渗入方解石(碳酸钙的一种形式)的钙离子尤其好。"钙离子能够覆盖全身,长期保护它,因为如果时间足够,它被埋到更深处的可能性很大,"塞姆说。


特意用合适的矿物质——比如方解石或石膏——来渗入尸体有可能加速这一过程。还可以促进富含铁质的坚硬矿物质增加,因为它可以抵御长期的风吹日晒。


沙粒中的硅酸盐也是一种非常耐久的矿物质,可以纳入选择。阿切尔还建议,如果喜欢漂亮的蓝绿色骨骼和牙齿,还可以在埋葬时添加铜条和镍丸。


4.避开构造板块的边缘


如果尸体历经了数十万年并且矿物质开始取代骨骼,那么就要恭喜了!它已经成功变成化石。随着上方的沉淀物的增加,它越来越深入地球的地壳。高温高压会进一步促进化石的形成。


但是还没有结束。化石还有可能进入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下熔化。


不想要发生这种事吗?那就避开构造板块的边缘,这些地方的地壳最后可能会被吸到地表以下。伊朗就是这样一个俯冲带,欧亚板块正在升高,把伊朗板块压在下面。


5.等待被发现


现在你需要考虑被人发现的可能性。


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能够碰巧发现你精心保存的化石,你就需要寻找一个目前很低、有足够的沉淀物把你埋到深处的地方——但是最后这个地方要重新被推高。换句话说,你要找到这样一个地方:自然侵蚀会把表层剥离,最后让你重回地面。


死海不仅浮力大,还是保存化石的好地方。


其中一个好地方可能是地中海,塞姆说。随着非洲向欧洲靠拢,地中海正在变浅。其他富含沉淀物的内陆小型海洋也值得一试。她说:"死海也不错,高盐度会有防腐作用。"


6.另辟蹊径


我们已经介绍了变成坚硬、耐久的化石的标准方法,就是用石头替代骨骼。但是还可以考虑一些别出心裁的方法。


首先是琥珀。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化石都是在这种由树脂制成的宝石中——比如最近发现的鸟类、蜥蜴,还有在缅甸发现的有羽毛恐龙的尾巴。"如果能够找到足够数量的树脂,然后让琥珀覆盖全身,那就是同时保存软组织和骨骼的最佳方法,"塞姆说,"但显然,对人这样的大型动物来说,这是很困难的。"


找不到足够的琥珀吗?另一个选择是洛杉矶拉布雷亚(La Brea)为剑齿虎和猛犸象完成防腐的沥青坑。不过,最后这里的尸体很可能会脱节,骨骼可能会和其他动物混到一起。还可以在山上或冰川冷冻起来,比如1991年在欧洲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冰人奧茨(Otzi)。


另一种途径是自然木乃伊化,也就是把尸体放在洞穴系统中风干。"有很多在洞穴系统中保存的尸体从地下水获得钙质。这种钙质还会形成钟乳石和石笋。"塞姆说,"人们喜欢穴居,所以假如未来还有洞穴系统,那么你可能会用到它。"


最后还有一种几乎可以永远保存尸体的方法,不过不是以化石的形式,而是把它发射到太空,或者把它留在没有大气层的地质惰性的天体表面,比如月球。


"太空的真空环境对尸体的永久防腐非常有利,"塞姆说。她还补充说,如果你希望在遥远的未来能够再次被人发现,你还可以在尸体上安装一个无线电信标系统。


7.留下一点额外的东西


假如数百万年后你被人发现,你还想在身旁留下些什么?


塑料制品等其他不会发生生物降解的石油制品,还有惰性金属,比如合金、黄金和手机里的稀有金属。这些东西都能够保留同样长的时间。


手机会不会成为我们留给未来世代的文物之一?玻璃也很耐久,并且可以承受高温高压。你可以想象找到"智能手机的轮廓或形状,"塞姆说。阿切尔提到,玻璃的坚实性意味着你可以在水泥棺的一小块玻璃上凿上"玩得开心!"的字样。当有人找到你的化石时,就能看到它。


"为了保证100%成功,我会用金刚石,"塞姆补充说——它非常稳定。你还可以用激光在金刚石上刻下一封信,解释为了变成化石经历的整个过程。


塞姆认为,如果你还想提前规划自己的考古学环境,那么还可以考虑沥青高速公路和摩天大楼的地基。"在建造这些东西之前,我们挖到了地下深处。在那些地方,城市的布局会一直留存下去。"


记住这件事:你写下的词句会磨灭,你的所作所为也会被人遗忘。但是你的化石呢?它有可能会永远留存下去。


谢选骏指出:作者不懂,就是你变成了化石,而且重见天日,那还是会被毁灭的。就像经典著作这种思想化石,也终有完结的一天。


问:

“如果你觉得三十年前你就达到顶峰,就停留在那里吧。思想化石——人活着,思维却是几十年前的,你觉得状态很好?”


答:

1、“人活着,思维却是几十年前的”——这明显违反了你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嘛。2、这也不合你们的经济学规律嘛,就是电脑也会改变的啊。3、这话很像进步派对保守派说的话嘛。


谢选骏指出:群众不懂,成为化石很难得,绝大多数的人、事、物都灰飞烟灭了。而剩下来的思想化石,岂不就是经典著作吗。


lindy c @kbclindy Replying to @HeQinglian and @xxj2040:谢先生的杯子,30年前就灌满了,你让他清空杯子换新水,对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敝帚自珍嘛。


谢选骏@xxj2040:天才的命运就是走在时代前面,所以没有群众追随嘛。


lindy c @kbclindy Replying to @xxj2040:能自称天才的,有两种极端的人,一种是杯子永远满满的人,一种是连杯子都碎了一地的人。能写书的并不能代表能觉悟,也不代表能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写书人不及时调整,思想主权就会不可避免地变成思想化石。


谢选骏@xxj2040:盲人摸象,各说各的,局限来看,都是对的。


lindy c @kbclindy Replying to @xxj2040:先生的这个结论,就是海量信息碎片化导致的灾难,这不应该是一个思想主权者的躺平认命姿势。


谢选骏@xxj2040:谢谢鼓励——你终于承认我的思想主权了!


李江琳@JianglinLi Replying to @HeQinglian

 and @xxj2040:这些人眼看着很多人的生命进程就固定在某个“点”上了。可叹。


谢选骏@xxj2040:思想是片段的,生命是流动的。


李江琳@JianglinLi Replying to @xxj2040:空话。


@xxj2040:你认为的这句空话,意思是说,每个人每分钟都在走向衰老和死亡;所以需要用一套思想和说法来美化和麻醉自己的神经。


John Tang @redoctober50 Replying to @xxj2040:谢先生您好。几年前在博讯多有拜读您的文章,当然,对我是太艰深了。但后来随着黄鼬川粉在那个平台几乎霸屏,我也就再也不去了。


谢选骏:您好。是啊,博讯二十年的平台都被封杀了。所以转战google和twiter。如果美国被进一步击败了,这俩平台也将完蛋了。为了迎接末日决战,我把网文结集起来,编成了两百多本书。


seeyouagain @seeyoua22819375 Replying to @winstonywu and @xxj2040:谢先生的思想化石论,否定了,思想的发展的连续性。


谢选骏指出:恐龙的化石不会否定哺乳动物的连续发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白宫里的黑社會還是一個想要翻盤的受气包

《特朗普向世界强硬宣告: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人说不》(纽约时报 2025-01-21)報道: 在就职演说中,特朗普总统使用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语气。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 特朗普总统用这九个字的誓言描述他计划如何让自己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有所不同。如今,经历了始于政治流亡、终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