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小国独裁,大国公议——略论古代中国的公议社会
《马斯克和查克柏格难兄难弟:皆因此特质惨遭滑铁卢》(编译汤淑君综合外电 2022-11-15)报道:
纽约时报报导,传统窠臼对一般企业主管绑手绑脚,但独裁型首席执行官勇于突破,所以通常飞得更高,也摔得更重。全球首富马斯克(Elon Musk)就驾着特斯拉高飞,现在却拖着推特下沉。
硅谷商管书作者暨学者华德瓦(Vivek Wadhwa)曾在2016年撰文说:「世上最棒的公司,是开明的独裁者经营的。」他日前接受纽时访问时说:「身为愿景家,你会提出能改变世界的宏大构想,但没人相信你。愿景家必须挑战胜算。必须同时展现独裁魄力和领导魅力。必须既强悍、毫不留情、同时也有说服力,能驱策部属遵照指示去做。」
对这类企业领导人而言,工作是一种执念,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马斯克在特斯拉曾每周疯狂工作多达120小时,靠吞安眠药Ambien助眠,为的是顺利推出新款特斯拉电动车。苹果共同创办人贾伯斯(Steve Jobs)曾在某个星期日打电话给Google主管,要求把Google企业标志中字母「o」在iPhone上呈现的色阶调整妥当。
华德瓦指出,这些独裁技能运用在新创公司,是一项资产,「必须把你信任的团队带往胜算几率很低的绝境」。但是,这些人格特质在一家进入成熟期的公司,却可能变成致命的缺点,因为管理根基稳固的公司需要「一套截然不同的技能」,包括成熟、冷静、善于倾听和创建共识,而「那正是马斯克此刻面临的问题」。
华德瓦说:「他(马斯克)以为,这些技能可从特斯拉带进推特依然管用。并不是如此。他跨入的是完全脱离自己专业的领域。这(推特)将成为他的滑铁卢。」
如果独裁型首席执行官被成功冲昏了头,也会碍事。华德瓦说:「你获致成就,如果你恰好在硅谷,备受众人吹捧,他们开始把你当上帝崇拜,你也开始相信别人眼中的自己。你变得有上帝情结(God complex)。」
另一位独裁型企业领导人是脸书母公司Meta Platforms首席执行官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他也面临自己的滑铁卢。Meta股价今年来跌掉三分之二,因为投资人对他执意花大钱投资虚拟/扩增实境、进军「元宇宙」,已失去信心。
华德瓦说,其他企业独裁者,像是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Jeff Bezos),则情况较佳,通常是因为他们懂得及时退位,把日常营运管理重任交棒给新一代领导人。
纽时专栏作家柯伊(Peter Coy)说,很难不拿马斯克在推特遭遇的问题,与俄罗斯总统普亭在乌克兰的问题相提并论。当然,这位首席执行官和俄国总统之间的差异多不胜数,但两人有个共同点:太自负。过度自信会让自己打败自己。华德瓦说:「这是同样的上帝情结。」
《开轰「他根本什么都不懂」推特资深工程师遭马斯克开除》(编译张君尧 2022-11-15)报道:
全球首富马斯克(Elon Musk)入主推特后一直称自己为「言论自由的绝对主义者」,不过近日一位公开在社群媒体上批评他的推特工程师却遭到解雇。
彭博报导,这名工程师名叫艾瑞克(Eric Frohnhoefer)、已经在推特担任超过8年的工程师,他14日转发马斯克的一则推文并发表评论,称「马斯克对推特应用程序技术部分的理解是错误的」,马斯克回复要求艾瑞克详细说明并称「推特在安卓系统(Android)上运作超级慢,你做了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艾瑞克随后尝试在多条推文中解释他的想法,有用户问他为何不私下与马斯克进行讨论,艾瑞克还回答称「也许他(马斯克)应该私下用Slack或电子邮件问问题」,没想到马斯克15日便转推称「他(艾瑞克)已被解雇(He's fired)」,艾瑞克随后也转发推文并附上本月稍早许多推特员工被解雇时使用的「敬礼」表情符号。
此外,另一名在推特工作超过10年的工程师班(Ben Leib)也遇到类似情况,他转发马斯克的同一篇推文称「作为推特时间线基础系统的前技术负责人,我可以自信地说『这个人(马斯克)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班之后也向彭博社证实自己于14日被解雇。
自马斯克入主以来推特一直陷入混乱局面,许多员工仍对他在约一周内解雇公司7000多名员工中的一半感到不满。马斯克更迅速改变企业文化,过去员工经常通过内部Slack或电邮发表意见,甚至向公司发表批评或担忧,但如今现任和前任员工表示「马斯克的变化导致内部缺乏沟通」。
谢选骏指出:企业初创或规模较小,独裁比较具有效率;企业成熟或规模壮大,就需要公议了——公议不是民主,但却有利于企业管理。企业的这一特点,和国家其实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国家初创或规模较小,独裁比较具有效率;国家成熟或规模壮大,就需要公议了——公议不是民主,但却有利于社会治理。
《公議政體論》(維基百科)报道:
公議政體論是從幕末到明治初期,通過引入議會制度來形成共識(公議輿論[註1])。從而形成日本國家意識及統一的政治思想。對於佐幕派來說,作為江戶幕府重生的構想;對倒幕派來說,是明治維新後的政治理想之一。
概説
黑船来航时针对是否开国,老中阿部正弘向诸侯和民众都广泛寻求对策,虽然也有寻求公议舆论、公议政体的原初想法,但当时的「公议」指江户幕府,「舆论」指藩以及诸侯(藩主),当初只是将各藩主的意见向上反映到幕政的意思。 公议舆论及公议政体的具体形象被描绘出来是在1860年代西洋思想逐渐流入日本以后。 阿部死后,由于井伊直弼的旧亲藩和谱代大名的幕权强化论在樱田门外之变中失势,之后提出公武合体论和诸侯会议论等加强江户幕府权威的策略,但伴随外部压力和尊王攘夷 运动的高涨,社会动荡,江户幕府的衰微和幕藩体制的危机越来越严重。
在此情况下,幕府为改变现状,认为有必要将西方的议会制度引入日本,进行幕府或日本的改革。 不仅仅是幕府相关人员,如山内容堂、松平春岳、德川庆胜、西周、加藤弘之、津田真道、大给乘叹、横井小楠、赤松小三郎、坂本龙马 等幕府外的人物也提出了这一主张,以避免江户幕府和萨长等雄藩发生军事对抗。 但是,这些想法存在一定差异:诸侯主张的公议政体论继承了诸侯会议论,不管幕府存续或废止,都把「德川将军家」作为新建立诸侯会议事实上的「盟主」。 与此相对,幕府官吏及其他人主张的公议政体论是由公家和诸侯组成的上议院,平民组成下议院,德川将军家作为上议院的主要成员参与政治(当然,根据论者的不同,议会的组织、江户幕府和德川将军家的存在方式也有差异)
以通过庆应改革来强化幕府权力为导向的征夷大将军德川庆喜决定大政奉还的背景下,以公议政治体制论召集的诸侯会议代替了江户幕府,德川庆喜也作为诸侯参与会议。 改革后仍希望获得政局主导权的山内容堂、松平庆永等诸侯都支持这一提议,意在和平实现政治权力交接。 大政奉还后,王政复古的大号令和小御所会议中展开两方辩论,一方主张德川可作为新政府的诸侯参加会议,另一方企图用武力倒幕的萨长势力反对。 但是,最终萨长势力同旧幕府军间爆发戊辰战争,佐幕派和公议派诸侯们支持的公议政体论便崩溃
在戊辰战争中取得胜利并建立明治政府的萨长势力,虽然打败旧幕府势力,但实际上在新政府所拥有的朝廷中得到了「恭顺」诸藩的协助而取得胜利,如果得不到他们的支持,政权就难以存续。 因此,证明新政府政策的正当性需要「公议舆论」。在五条御誓文的开头,作为「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全面提出了公论(公议舆论)。 此后,这条路线与政体书的编纂以及基于此的议政官的设置、公议所、集议院等的召开、官员的公选等各藩的藩政改革紧密相连。 但是,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实现政策而以公议为手段来指导、操纵舆论的想法和反过来将舆论整合在一起形成公议,并向政府寻求政策实现的想法相互对立,最终成为明治政府内部存在不和谐之声的一个原因。
但是,随着废藩置县藩的废除,中央集权的推进,公议舆论逐渐沦为空壳,特别是在明治六年政变(征韩论政变)之后,以大久保利通为主开始实行有司专制,公议舆论变得徒有虚名。 对此,木户孝允认为中央集权和公议舆论并不矛盾,于是制定《立宪政体的诏书》,旨在通过确立立宪政治来兼顾两面,而板垣退助领导的自由民权运动则主张引入议会制度,以反映公议舆论。 这样的动向,与之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和帝国议会的开设有紧密联系。
脚注
公議輿論という言葉にはそれを唱える人に とって意味合いが微妙に異なってくる。 井上勲によれば伝統的な天の観念の変容形态であり、
日本の国家意思としての「公議」
日本の構成員(これも論者により異なる)によって構成された「輿論」
「公議」と「舆论」のフィードバック?システムとしての「公議政體論」
「公明正大」?「公正无私」などの政治姿势?精神态度
などによる複合形态であると解説している(『國史大辭典』など
参见
参预会议
统裁合议制
四侯会议
船中八策
小御所会议
五条誓文
分类 :江户时代政治幕末江户时代思想
谢选骏指出:上述的“公议政体”并非日本的独创,而是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模式。严格地说,古代中国的坏时期也并非西方意义的“专制社会”,其好时期也非西方意义的“民主社会”(我以前曾经称之为“社会民主”,区别于“政治民主”)——古代中国是一个时好时坏(时而宽松、时而收紧)的“公议社会”。好的时候奖励公议,坏的时候惩罚公议,但一般情况下都允许公议的存在,例如“廷议”也是一种小范围“公议”。所以不准臣下异议的君主,迫使大众“道路以目”的政权,就被称为暴君独夫民贼了。
《華表》(維基百科)报道:
華表亦稱桓表、表木或誹謗之木,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柱。同時也為中華的圖騰柱。
華表一般由底座、蟠龍柱、承露盤和其上的蹲獸組成。華表是一種標誌性建築,已經成為中國的象徵之一。華表用於放在宮殿、陵墓外的道路兩旁,也稱為神道柱、石望柱、表、標、碣。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成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 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采用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
有名的华表
北京天安门城楼内外的两对华表,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 天安门城楼内外各有一对华表,相传外面的称为望君归(不可留恋外面的花花世界),里面的称为望君出(须外出体察民情)。
南京梁吴平忠侯萧昺墓前的神道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石表。
大连星海广场中心的华表,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而建。全国最大的汉白玉华表,高19.97米,直径1.997米。华表底座附有八条龙,柱身雕着一条龙,九条龙寓意中国九州。华表顶端坐着金光闪闪的望天吼,高2.3米。2016年8月5日凌晨被拆除。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中轴线步道两侧的华表。
基隆中山高速公路基隆端的华表。
参考文献
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 答曰:『今之华木也,以横木柱头,状如花也,形如桔棒,大路交衢悉施焉。 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 」
《淮南子·主术训注》说:「书其善否于华表木也。」
《大戴礼·保傅》云:「忠谏者,谓之诽谤。」 《吕氏春秋·自知》:「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 《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者而来谏者。」
谢选骏指出:华表起源于谤木,类似于现代的“民主墙”、“大字报”,是古代中国“公议社会”的明显证据。
附录之一
百度百科《华表(Ornamental column)》报道:
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相传舜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成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
特色
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又称作“望柱”。华表上石犼(读hǒu,中国神话传说中北方食人之兽)蹲立,下面横插云板,柱身雕刻云龙,该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显得端庄秀丽、庄严肃穆,是少有的精美艺术品。由于天安门门前那对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宫外,后面的那对华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宫内,故在古老的传说中,人们把宫前的石犼叫“望君归”,意为盼望皇帝外出游玩不要久久不归,应快回宫料理国事;面向宫内的石犼叫“望君出”,劝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寻欢作乐,应常到宫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难。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厘米,重约20000公斤。
源流
1983年版《辞源》解释如下:
古代用于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晋· 崔豹《占今注·问答解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 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涑也。亦以表识衢路也。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木。”
古代立于宫殿或陵墓前的石柱。柱身往往刻有花纹,北魏·杨衍之《洛阳伽蓝记·龙华寺》:“宣阳门外叫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桥,所谓永桥也...南北两序有华表,举高二十丈,华表上作风凰似欲冲天势。”
房屋外部装饰物:《文选》三国·魏·何平叔(晏)《景福殿》:“故其华表则镐搞铄铄,赫奕章灼。”注:“华表,谓华饰屋外之表也。”
历史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南朝时期华表
南朝时期华表
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不过,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
意义
可见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华表的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天安门前的华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柱头、柱身和基座。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盘”。汉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这种形式便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华表的柱头上也有瑞兽,名字叫“犼”。古人创造出很多瑞兽,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托着人们祈福避祸的愿望。“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犼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作用
纪念标识
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图腾标志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顶端有一坐兽,似犬非犬,它叫做“犼”,中国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观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书写谏言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乐器演变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仪器仪表
还有人认为,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为了坚固起见,常改立木为石柱。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作为一种型制而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坛庙寝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后世华表多经雕饰美化,表柱有圆形。八角形,雕有蟋龙云纹,柱头有云板,校顶置承露盘,华表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而成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
华表的故事
如今,到天安门广场的游客大多都会到华表前留个影。位于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不仅是天安门广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被视为北京乃至中国的象征。其实,如此威严壮观、高高矗立的华表,最早源自一种用来纳谏的木柱,名曰诽谤木,其造型是在一根柱上横钉一块木牌。
北京广场的柱子有什么用?
北京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圣一般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广场上立着几个柱子。这些柱子在这里立了500多年了,其实它们叫做华表。华表一般是有木头制成,主要是为了告诫君王,柱子上的石吼也是为了告诫君王,勿贪图美色。看到这里是不是涨知识了?你了解这些吗?
参考资料
1 《淮南子·主训术》: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2 康兴民,白兴易. 华表本源考略[J]. 中国包装,2013,33(04):47-50.
3 南京发现一“华表” 疑似“南京国宝”南朝神道石刻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7-04-04]
4 黄震云. 华表·丰碑·建木 形象通识与文化析义[J]. 求索,2016,(01):146-151.
附录之二
百度《华表柱(ornamental columns erected in front of palaces)》报道:
天安门旁的华表柱原来是警示皇帝的作用——
华表柱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代设在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辽阳城内鼓楼东,昔丁令威家此,学道得仙,化鹤来归,止华表柱,以咮画表,云:“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始归,城郭虽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摘自明张岱所著《夜航船》
相关信息
《明会典》称之为擎天柱。耸立在天安门前的高大汉白玉华表,围绕着天安门共有四座。华表的上部有两个圆盘形的柱帽称为承露盘,其上雕刻着蹲立的龙状神兽。这样的华表在明十三陵也有两对。在清代陵墓中也有,只是柱头有所变化,明华表柱头多为神兽,而清陵柱头多为莲花头或宝瓶状。
天安门的华表前后各有一对,“门外华表柱二,金水桥环之,门内亦华表柱二”。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重20000多公斤。在直径为98厘米带有层层回环不断的云朵石柱上,盘绕着一条巨龙,龙四足,无爪雕饰得卓约生动,跃然飞舞,可谓鳞角峥嵘,臂爪劲健,给人以玉龙遨游云天之感。在雕龙巨柱顶端,横叉着白石云翅,呈朵状。云翅上面是圆型承露盘,盘上有一蹲兽,名“望天”。在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四面雕刻云龙,外面四周环绕白石雕花栏杆,栏杆四角柱头上,雕有四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子,它们头朝的方向与“望天”的方向一致。亭亭玉立,造型精美的华表,是主体建筑天安门的极好装饰,使得天安门更加威严壮丽。
对于天安门的两对华表,北京曾经流传过耐人寻味的古老传说。
据说华表顶上的蹲兽叫吼(音),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天安门前面那对华表上的石面向南,望着皇宫外头,人们叫它“望君归”。它们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盼望皇帝早日回宫,不要老在宫外寻欢作乐,久出不归,荒废朝政。当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望君归”就说话了:“君主啊,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你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回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在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面向北的石,翘首宫内,人们叫它“望君出”。它们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后宫,不经常出来查看民情,便劝戒皇帝说:“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呆在宫殿里,只顾和后妃取乐,你该出来看看人民的苦难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出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古代社会里,老百姓希望遇到“太平盛世”,希望遇到开明的好皇帝,于是就产生了“望君归”、“望君出”的民间故事。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对他们用自己双手建筑起来的美丽华表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人民朴素的愿望和对统治者奢靡生活的不满情绪。
天安门前金水桥畔两根对称的华表,原来并不在现今的位置。在共和国诞生后的前几年里,天安门广场的国庆节时都要举行盛大的游行机会等群众活动。为方便游行队伍和交通的便利,1950年8月把华表和石狮向北挪移了6米。搬动两万多公斤的华表,说起来也不怎么费力,但考虑到华表柱身上的精雕细刻不至于受到丝毫损坏,最后决定用衫蒿杆、麻绳和吊链等传统的起重方法,把华表移到了现今这个地方。整个挪移工作分为瓦工、扎架、石工、搬运四部分,各环节相互配合,组织工作非常严密。在华表迁移中,一位祖上五辈都为宫廷建筑搭架子,15岁入清内务府营造司房库,年已64岁的老搭材匠徐荣起了技术上的指导作用。
从华表等精美的古建筑中,足见中华民族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智慧。
燕园文物之华表
在办公楼前开阔的草坪上,矗立着一对高大峻拔、雕刻精美的华表。它们历经百年沧桑,给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校园增添了几分典雅与庄重 在谈到这对华表之前,有必要简略回顾一番华表在我国演变的历史。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华表起源甚早。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讲究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曰“诽谤木”,或简称“谤木”,也叫“华表木”。《淮南子·主木训》记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最初这种“谤木”多竖立在交通要道,供人们写谏,评论时政,同时也能起到路标作用
到了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为这种标志远看好似花朵,故称“华表”(古时,“花”同“华”)。汉代还讲究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可使送信人不致迷失方向。《说文·木部》:“桓,亭邮表也。”古人徐锴又作了进一步说明:“亭邮立木为表……表双立为桓。”因此,华表亦称为“桓表”。
后来,华表逐渐发展成为装饰建筑品,多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前做为标志。立在陵墓前的叫“墓表”,多数为石造,柱身雕有蟠龙等纹饰,顶端是云板或蹲兽,表上的蹲兽叫“望天犼”。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虹桥两端就画有两对高大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态生动各异。唐诗人杜甫有诗曰:“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的石造联拱桥,即著名的卢沟桥,其两头也有华表四座,高4.65米,石柱上端横贯着云板,柱顶有莲座圆盘,圆盘上雕有石狮子,庄严秀美,气势非凡,为石桥增添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明永乐年间建造承天门(即今天安门)时也建有两对华表。
华表顶上的异兽,是古时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其特性善吼叫,名曰“吼”(亦作“犼”)。放在皇宫门里的华表,犼冲着北方,名叫“望君出”,每当民间发生灾害时,望君出就呼唤君王出宫;宫门外的华表上,犼冲着南方,叫“望君归”,君王如果在宫外玩的太久,望君归就会提醒说:回来吧,君王。
关于华表,流沙河先生也曾撰文《华表用来报时》,文中这样说道:
“今人衣裘,毛向里面。古人衣裘,毛向外面。所以表字篆文是由衣毛二字组成,意谓裘衣以毛为表。从此引申出了外表、仪表、表面、表现等义。古代官方广设木柱,张贴布告,并让民间在柱上写批评意见,用来表示政务公开,故名华表。暴秦极端独裁,取消华表。秦亡汉兴,重设华表。古代民主精神,微弱一线,赖以传承华表柱顶,两木水平正交,各指东西南北,故又名交午木。十字形正交,古谓之交午。在太阳下,观察华表投影,若指向正北了,便是地方时的白昼十二点了。可见华表又有报时功能。今之计时器,名之曰表者,由华表来也。
古代天文学家立竿测影,凭竿影的长短推定夏至冬至,然后算出历法,敬授民时。那一根竿名之曰表,这就是华表的胚胎。后有圭表之设。只须在斜置的圭版上插一木签,视其投影所指,便能读出时间,这就是日晷了。
这么看来,华表的用途和内涵还是相当丰富的,它既体现着民主精神,又在一定意义上是权力的象征,还有计时、装饰之用,真可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燕园里的这对华表由汉白玉雕成,通高约8米,下方的八方形、须弥座高为1.24米。华表柱身刻有云彩和姿态各异的蟠龙,是凝结了中国雕刻艺术、极具美学价值的精品。
这两座华表来自何处呢?说起来这其中还有一段典故。原来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曰:
“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
根据这段记载,这两座华表至迟当建于乾隆七年(1742)。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燕园,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曾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称移此华表时,曾“商诸圆明园之主管者,拟将此石柱移归本校保存,并经地方当事人之认可,遂鸠工起运,陆续移来三座……”,“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商准北平市政府,将存放天安门前之石柱移归该馆,同时函商本校,请将所存之三柱移赠其一,……当即准如所请,函报市政府备案,并声明尚存二柱,仍由本校保存,旋得市政府认可,於是本校行政执行委员会乃决议将此二柱竖立於贝公楼前,以资瞻仰。此项竖立费及配制柱顶之镇物费,为数约一千数百元。
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对华表,会发现一粗一细,并非一对。原来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3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
1952年,北大离开了沙滩的民主广场,来到了华表的跟前,而北大关注社会的天性也同华表一般亘古不变。
谢选骏指出: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打天下需要独裁,坐天下需要公议……舍此之途,不得长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