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5月22日星期一

谢选骏:东正教——被征服者的呻吟

佚名网文《东正教》报道:


东正教,国际通称“正教会”(英语:Orthodox Church)或“东正教会”(英语:Eastern Orthodox Church),官名“正统大公教会”(英语:Orthodox Catholic Church),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是基于正统派神学并强调自身正统性的宗徒继承教会。 [1-2]

东正教源自希腊文明的救世主信仰,因罗马帝国东部一脉相承的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的国家宗教闻名。 [3] 公元1世纪,希腊裔基督徒的耶路撒冷、安条克、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罗马之五城联邦原型诞生。4世纪,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的国家教会首都。 [4]

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东罗马正教会。15世纪,东罗马帝国因君士坦丁堡战役败亡。希腊正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东正教会体系确立。 [5] 截至2014年,全球东正教徒近四亿;包括普世牧首共融的二亿五千万不同宗派信徒。 [6] 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正教会多由俄罗斯正教会的莫斯科牧首治理,有信徒一亿六千万人,也是梵蒂冈后的基督徒第二大单一政治及文化族群。 [7]


形成背景


东正教,原意基督教的正统派,“东”是基督信仰诞生的地理方向,及东正教所代表的东方基督教与教会体系。 [9] “正统”在英语写作“orthodox”,源自希腊语的“orthódoksos)”,由“延续的”与“理念”两部分组成。[10] 在初代教会及宗徒继承问题上,意指“充分的”、“完全的”,且“没有遗漏的”。 [10] 属于基督教从来就有的一种意识形态。 [10]

东正教的实体通称正教会(东正教会),全称正统天主教会。象征1世纪到11世纪的基督教会及整体风格,融合了耶路撒冷、安条克、亚历山大港、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罗马五大原始的自治教会。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合法与国教化,君士坦丁堡成为帝国政教合一的“新罗马”首都教会,以及整个基督教的首都教会。罗马帝国衰落和解体后,依独立政权组建的独立教会概念诞生。

普世牧区

希腊正教会(Greek Orthodox Church),首座宗徒圣伯多禄与圣保禄统续,1世纪建立于安条克。使用希腊语及儒略历,包括罗马帝国官方的旧都首席教会罗马、新都首席教会拜占庭。前者类似于议会制国家的“总统”,拜占庭则是实际行政的“总理”。管辖权依帝国统治范围定,帝国解体后成为象征领袖。包括50%希腊人,主要分布在地中海东部。

宗徒圣安德肋[安德烈]统绪,新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及大公的宗主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区(Ecumenical Patriarchate of Constantinople),下辖自治的芬兰、爱沙尼亚,独立的克里特岛、阿陀斯山、拔摩岛、推雅推喇及大不列颠岛、意大利及马耳他、亚美利加洲、澳大利亚、菲律宾、驻俄罗斯西欧枢机处。

宗徒圣玛尔古[马可]统绪,至圣至褔的教宗与巨城亚历山大港、利比亚、五城联邦、埃塞俄比亚、埃及全境与全阿非利加洲的宗主教、众神父之神父、众主教之主教、众牧者之牧者、第十三使徒的继承者及大公的审判者,亚历山大港希腊正教牧首管区。 [11]

宗徒圣伯多禄[彼得]统绪,安条克及全东方国家的宗主教,安条克希腊正教牧首管区,下辖独立的北美。 [12]

宗徒圣雅各伯[雅各]统绪,圣城耶路撒冷及全巴勒斯坦与叙利亚、阿拉伯、约旦河境外、加利利的迦南与圣地锡安的宗主教,耶路撒冷希腊正教牧首管区,下辖自治的西奈山。 [13]

宗徒圣伯多禄统绪,全西方人的宗主教。不在管区范围。 [14]

宗徒圣巴拿巴统绪,新查士丁尼城及全塞浦路斯的大主教,塞浦路斯教会管区,查士丁二世建立。

宗徒圣保禄[保罗]统绪,雅典及全希腊的大主教,希腊教会管区。 [15]

宗徒圣保禄统绪,地拉那及全阿尔巴尼亚的大主教,阿尔巴尼亚正教会管区。 [16]

宗徒圣安德肋统绪,布加勒斯特的大主教、温洛-瓦拉几亚的都主教及全罗马尼亚人的宗主教,罗马尼亚正教会管区,下辖独立的比萨拉比亚。 [17]

斯拉夫人正教会(Slavonic Orthodox Church),基于古罗斯国基辅罗斯及教会斯拉夫语发展而来。 [18]

宗徒圣安德鲁[安德肋]统绪,莫斯科及全俄罗斯的宗主教,莫斯科牧首管区,下辖自治的日本、中国,独立的乌克兰、摩尔多瓦、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东美洲及纽约、白俄罗斯。 [19]

宗徒圣萨夫[Saint Sava]统绪,佩奇的大主教、贝尔格莱德与卡尔洛夫奇的都主教、塞尔维亚人的宗主教,塞尔维亚正教会管区,下辖自治的奥赫里德。 [20]

宗徒圣安德鲁统绪,索菲亚的都主教及全保加利亚人的宗主教,保加利亚正教会管区

宗徒圣安德鲁及圣尼诺[Saint Nino]统绪,全格鲁吉亚人的至公宗主教、姆茨赫塔-第比利斯的大主教与阿布哈兹及匹斯达的都主教,格鲁吉亚正教会管区。

宗徒圣西里尔与美多德[Saints Cyril and Methodius]统绪,华沙及全波兰的都主教,波兰正教会管区。 [21]

宗徒圣西里尔与美多德统绪,布拉格[普雷绍夫]的大主教、全捷克及斯洛伐克的都主教,捷克斯洛伐克正教会管区。 [22]

泛东方派

东方国家的主要教会

亚述正教会(Assyrian OrthodoxChurch),萨珊帝国的国家教会。宗徒圣伯多禄统续。第三次大公会议借玛利亚“生神女”称号脱离罗马帝国及普世牧区。 [23]

东方至圣宗徒至公亚述教会[东亚述天主教],简称东亚述教会。宗徒圣亚该以[Saint Aggai]统续,巴比伦人[东亚述]至公的宗主教,塞琉西及泰西封牧首管区,32.3万人。世基联成员。 [24]

古东方至圣宗徒至公亚述教会[古亚述天主教],,10万人。1964年脱离亚述教会。 [25]

东方人派正教会。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国教化以后,在第四次大公会议借单性论脱离帝国对信仰影响的亚历山大牧区、安条克牧区为主体组成。参见“东方正统教会”。 [26]

亚美尼亚宗徒教会,亚美尼亚王国的国家教会,宗徒圣巴尔多禄茂与圣达陡统续,全亚美尼亚人至公管区。802万人。 [27] 1930年批准基利家圣座独立,128万人。

高加索阿尔巴尼亚正教会,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的国家教会。5世纪取得亚美尼亚正教独立认可。1828或1836年遭俄罗斯政府及教会灭教。

亚历山大港科普特正教牧首管区(Coptic Orthodox Patriarchate of Alexandria),宗徒圣玛尔谷统续。埃及科普特人1200万。 [28] 1959年和1996年,批准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与厄立特里亚正教会独立自治,两者组成联合教会(Tewahedo Church),3895万与200万。 [29-30]

安条克与全东方叙利亚正教牧首管区(Syriac Orthodox Patriarchate of Antioch and All the East),宗徒圣伯多禄统续。143万人。下辖宗徒圣多默统续的印度正教会,200万。 [31]

自治派共融教会(Autonomous churches in communion),隶属于以上某个独立派共融教会(Autocephalous churches in communion)。独立派共融教会全部加入世基联。

非共融派教会(Churches not in communion),主要包括:马拉巴尔派、马尔多默派、凯尔特派、美洲安条克派。

非普世派

非普世牧首管区[Non-universally recognized churches],因反对普世牧首、未获普世牧首认证,或被普世牧首开除教籍,不能共融的教会。关于承认梵蒂冈城国,去“正统”字号,但保持东正教文化特色的宗教,详见东仪天主教会。 [32]

旧历正教徒(Old Calendarists) ,强调遵守原版儒略历、抵制修正儒略历的教会统称。 [33]

旧礼正教徒(Old Believers),17世纪抗议尼康改革俄罗斯礼拜仪式的教会统称。 [34]

泛独立派教会(autocephalous churches),包括阿布哈兹正教会、白俄罗斯自治正教会、保加利亚替代会议、神圣正教会北美管区、马其顿正教会、黑山正教会、意大利正教会、真俄罗斯正教会、土耳其正教会、基辅牧首管区、乌克兰自治正教会、正典乌克兰自治正教会。 [35]

历史沿革

希腊教会

公元1世纪30年代,相传基督教的教祖耶稣[伊伊稣斯]钉死十字架,三天后复活、升天,于是留世的耶稣门徒在耶路撒冷组织起犹太教团体拿撒肋派。37年,始在安条克称基督徒。而十二使徒之一的圣安德鲁[安德烈]率先将福音传到小亚细亚及斯基泰人群体,又沿黑海去了伏尔加河,成为罗马尼亚人、俄罗斯人的主保圣人。

38年,安德鲁到拜占庭宣道,遭捕后在希腊的亚该亚遭“X形”十字架刑处死,是为“圣安德鲁十字”的来历;拜占庭的教会建制,圣斯塔辉接任主教职务。43年,安德鲁兄长及十二使徒之首的圣伯多禄[裴特若]与记述《马可福音》的随行翻译圣玛尔古[玛尔克]到亚历山大港宣道,非洲的教会建制。玛尔古成为首任主教。

45年,玛尔古与堂兄圣巴拿巴到塞浦路斯宣道,记述《保罗书信》的外邦人圣保禄[帕弗罗]与伯多禄到安条克宣道。伯多禄出任安条克首任主教。因为保禄与伯多禄采取尊重地方习俗和民族文化的适应策略,使得外邦人纷纷皈依,教会日益壮大,但与严格遵守律法的耶路撒冷犹太教团则分歧渐大。

48年或49年,安条克与耶路撒冷双方由长老的圣雅各伯主持律法争端,确定针对外邦人的四条戒律,而不必遵守割礼为首的犹太人习俗。耶路撒冷的教会建制,雅各伯被推选作首任主教。会议过后,各地纷纷依国家、民族、地区的习俗特点组建独立教会、自治教会、自主教会管区。正统的教会制度确立。

53年,伯多禄前往罗马帝国首都的罗马宣道,罗马教会建制,成为首任主教。圣额我笃[Saint Evodius]接任安条克主教。64年到67年期间,伯多禄与保禄在罗马殉道,成为正统教会的两名首席宗座使徒。70年,耶路撒冷圣殿损毁,犹太人散落到世界各地。基督徒的拜占庭、亚历山大、安条克、耶路撒冷、罗马五大主教管区形成,宣道重心则从东方转向西方的罗马。 [23]

正统教会

早期的基督徒使用儒略历和希腊语,教义依正统派神学为基本原则,主要分成尊重犹太教传统、面向犹太人、强调权威的希伯来派,尊重异教传统、面向外邦人、强调信仰的保罗派,尊重独立思考、面向知识分子、强调神秘主义的诺斯底派三个派系,保罗派占主流。后来部分与保罗派共融,余下的或发展成卡特里派、鲍格米勒派,或留在犹太教,或组成明教。

公元2世纪末,第14任罗马主教为各多[维克托一世]选用罗马帝国官方语言拉丁语为弥撒用语。而针对前任在154年与坡旅甲的复活节日期争议,则做出了不在星期日庆祝者开除教籍绝罚的强硬政策。这造成温和的东方星期日派支持者主教在内的全体主教争议。正统教会在文化与意识形态上,形成正统的希腊拜占庭教会与至公的罗马拉丁教会两派。

公元3世纪,随着基督徒在不同文化地区的发展壮大,正统教会内部的思想逐渐多元化,而针对谁是正统信仰、谁是异端信仰的判定,则进一步加剧。公元313年,西方正帝君士坦丁一世与东方正帝李锡尼颁布《米兰敕令》,基督徒这一在罗马帝国境内流传近300年的民间信仰全面合法化。后君士坦丁击败李锡尼统一帝国,成为唯一合法的罗马帝国皇帝。

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第一次大公会议,君士坦丁与科尔多瓦主教奥修[Hosius of Corduba]共同主议,东方议员245人、西方5人。亚历山大港主教亚他那修支持的三位一体及基督论确立,同教会人气司铎阿里乌支持者的阿里乌斯派耶稣非神主张被判异端。《亚他那修信经》颁布。基督徒从民间信仰进格宗教信仰团体,且第一次分裂。亚他那修则巩固了自身在亚历山大港的主教权威。

330年,君士坦丁从罗马迁都拜占庭,命名新罗马,是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主教进格新罗马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后成为普世牧首。依国家首都任命的大主教制度确立。337年,君士坦丁临终前在伊兹密尔接受临终涂油礼。至此,君士坦丁堡教会成为首都教会,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成为帝国御用主教,得以近距离为罗马皇帝、贵族及其他上流人士宣道。基督徒的宗教权利中心则重新回到东方。

君士坦丁死后,帝国再次分裂。355年,东罗马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流放罗马主教理伯略,拥立斐理斯二世,但遭到罗马市民的反抗。斐理斯被赶走,理伯略复位。东部帝国与西部教会的宗教权争端加剧。381年,狄奥多西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二次大公会议,亚历山大港主教提摩太、安条克主教默理多、大主教那他略及其继任圣额我略·那西盎主议,150名东方议员参议。会后,帝国境内留存的阿里乌斯派则遭到举国迫害。正统的基督教义确立。 [36]

国家教会

正统基督徒自解决阿里乌斯派问题后,逐渐将矛头转向罗马帝国境内的多神教团体。391年,亚历山大港主教戴福禄征得狄奥多西一世同意,展开了针对古埃及各地宗教场所、神殿等异教财产的破坏运动。塞拉比斯神庙、亚历山大图书馆等文化遗产被信仰基督的暴徒们付之一炬。基督徒完成了从受迫害者,到施加迫害的转变。

393年,狄奥多西立基督教为国家宗教。随后犹太人在亚历山大港的犹太会堂遭到掠夺和破坏,但通过名媛希帕提娅的法律手腕,亚历山大港的暴力事件得到抑制。狄奥多西去世后,帝国形成西罗马帝国与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再未合一,教会也在政治上进一步分化,进入东、西教会时期。而帝国与其他非罗马帝国领地,以及有意独立的地区,也因国教的关系貌合神离。

412年,亚历山大港新主教西里尔继任,采取了针对异教徒们更为强硬的迫害与破坏行动。414年,无视法律的基督徒们强制流放了犹太人。415年,希帕提娅被虐杀致死。亚历山大港完成基督化。431年,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开第三次大公会议,西里尔主议,罗马主教的代表迟到。

会上,西里尔代表亚历山大神学派,与普世牧首聂斯脱利的安条克神学派展开讨论。玛利亚的称呼问题成为焦点。聂斯脱利主张耶稣的神、人两个位格相互独立,因此玛利亚的“生神圣母”称呼不准确,而应称呼“基督圣母”。西里尔则主张耶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亚历山大港与君士坦丁堡的宗教话语权争夺进入白热化。

会前,聂斯脱利自觉必输,因此没有让支持者随行,而西里尔则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者。随后安条克主教若望选择支持聂斯脱利,弹劾西里尔一派。会议陷入僵持。但随着罗马主教高理定的使节赶到,且对若望一派施以绝罚,西里尔胜利。最终通过“生神圣母”称号。433年,亚历山大神学派恢复安条克神学派神学的名誉,若望与西里尔两边达成和解。

同世纪,聂斯脱利派的其中一支,来到萨珊帝国和波斯帝国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宣道,并得到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敌人萨珊王朝历任皇帝的举国保护。是为亚述教会的形成,以及第二次分裂。后来亚述教会成为与明教、祆教并列的波斯三大宗教,并率先官方传入中国,以景教的基督教古译名在唐朝宣道。直到伊斯兰教兴起后式微。 [37]

新罗马教会

448年,君士坦丁堡的地方会议判定单性论为异端教义。449年,亚历山大港主教圣道高[Saint Dioscorus]劝服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开第四次大公会议,道高主议,130人参议。会上,主张耶稣神人融合的单性论教义合法化,得以与双性论共存。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梵为盎被处以流刑。后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称之为以弗所的强盗会议,判处无效。

451年,东罗马皇帝玛尔先在迦克敦重新召开第四次大公会议,大主教亚那多留主议,370人左右参议。确定单性论为异端,道高的亚历山大港主教职务被罢免。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五大牧首管区制度的前身确立。同时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为首的23位主教,起草完成《迦克敦信经》。而亚历山大港主教兼任,原与普世牧首、教皇三权分立的大公裁判职务则自此形同虚设。

会后,拒绝与支持双方将亚历山大港分成继承道高主张的科普特正教会、希腊正教会亚历山大港牧首管区,安条克教会分为叙利亚正教会、希腊正教会安条克牧首管区。而继承十二使徒里圣巴尔多禄茂与圣达陡、最早国家教会的亚美尼亚宗徒教会,继承自圣多默的印度教会,以及后来埃塞俄比亚帝国的国家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也相继脱离普世牧首管区。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四年后彻底毁灭,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继承者。而罗马教会逐渐在西罗马范围成为政治势力,单性论思想也仍在亚历山大港占据主流。550年,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收复罗马及亚平宁半岛。553年,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五次大公会议,大主教奥提楚主议,商讨单性论与双性论共融,统一国内思想。但会后争议继续。

565年,查士丁尼死去。帝国逐步瓦解。680年到681年,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六次大公会议,大主教额我略一世主议,基于叙利亚、埃及等保留单性论的领土被伊斯兰教势力侵略占领,决定放弃合议和收复,宣判单性论作异端思想。教会也迎来第三次分裂。同时,追加支持单性论,但死去的前罗马主教霍诺略异端罪,时任罗马主教利奥二世批准。

726年,罗马伊苏里亚王朝首任皇帝利奥三世基于偶像崇拜的嫌疑,下令禁止礼拜圣像。730年,圣像破坏运动开始,大主教日耳曼一世[Germanus I]因反对被罢免,自白者巴西尔、大马士革主教若望被捕。反对破坏运动的势力被镇压。741年,君士坦丁五世继任后,陆续处斩反对者。但民众长年养成的信仰习惯并未因皇帝的政策而废去。君民矛盾加剧。 [38]

拜占庭教会

752年,教皇国基于丕平献土成立。至此,罗马、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全部脱离罗马帝国,成为自治教会。国家教会瓦解。78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继任,基于信徒、神职人员对圣像破坏运动的抵触情绪,找到母亲伊琳娜女皇商议废止禁令。787年,君士坦丁与伊琳娜在以弗所召开第七次大公会议,大主教泰腊修、罗马主教爱德盎一世的使节主议,毁坏圣像被判为异端思想。东部教会礼拜生活恢复正常。

公元9世纪,因三位一体的圣神是从父来,还是从父和子来的“和子说”争议,以及基督信仰传入保加利亚、基辅罗斯后的教会斯拉夫语礼拜是否合理等问题,东、西教会的分化继续加剧。820年,东正教会及东欧世俗社会历史上的伟人佛提乌出生。佛提乌任职帝国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对外反对罗马的和子说,对内资助西里尔与美多德去斯拉夫人地区宣道、收集7世纪因战乱遗落各地的古希腊文献、拓展教会的势力范围。

851年,佛提乌担任帝国大法官。858年,皇帝米海尔三世废黜大主教依纳爵,改立非神职人员的平信徒佛提乌,遭到依纳爵所在修道会为主体的群体不满。依纳爵势力与罗马势力联合。867年,罗马主教尼阁老一世宣布废黜佛提乌。869年,皇帝巴西尔一世为改善与罗马的关系,而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召开第八次大公会议,罗马主教使节主议。会后,佛提乌被判处为异端。而经过此事,强调正统的东正教会与强调至公的天主教会两个宗教政治势力基本定型。

879年,皇帝巴西尔重新召开第八次大公会议,基于前次会议结束后希腊方面的异议,以及未能获得罗马方面在政治上的让步,决定恢复佛提乌的名誉与大主教位置,且得到罗马主教的特使批准。866年,巴西尔死去,佛提乌培育的利奥六世继任。最后佛提乌被利奥流放到亚美尼亚,死在那里。200年后,大主教米恰尔与罗马主教利奥九世关于习俗差异、弥撒是否使用的无酵饼圣体等西方教会差异发生争执。

1054年,利奥派遣枢机主教的亨拜作为使节访问君士坦丁堡。期间亨拜认为自己遭到怠慢,于是将绝罚书贴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坛。米恰尔则对亨拜一行人还以同样的绝罚。是为“东西教会大分裂”。教义的纷争,也使得东、西方人民在文化、组织、政治环境上的敌对情绪日益加剧。但罗马新主教继任后,双方恢复了一般交流,继而商讨合一的问题。而历任罗马皇帝也因伊斯兰教势力侵入叙利亚、安纳托利亚造成的压力,寄希望于调停教会矛盾,以便得到西欧的援军支持。

1095年,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向罗马主教尼阁老二世请求援军,抵挡土耳其人的伊斯兰国家入侵,自此展开八次基督徒对穆斯林的圣战。是为十字军东征。但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伴随虐杀、掠夺、奸淫等罪行,以及对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座的另立,演变成为侵略战争。而历次东征,罗马教会还设立了无视耶路撒冷、各地正教会等已知势力的宗主教座与东仪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与天主教会也因此结下血仇。 [39]

斯拉夫教会

公元13世纪,伴随君士坦丁堡的失守,政府与教会迁都尼西亚,直到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后。是为尼西亚帝国时期。13世纪后半叶到15世纪前半叶,巴列奥略王朝历任罗马皇帝和前朝同样,倾向通过妥协来调和与罗马教会当局的关系,谋求西欧大规模的援军抵挡东方入侵者。但遭到民众、贵族、修道士、教会的举国反对。而在罗马主教召开的第17次大公会议上,也以东方代表1人的反对票,宣告和解失败。

针对罗马教会,帝国最高军事统帅卢卡斯·诺塔拉斯就曾发出“宁见苏丹的头巾,不见教皇三重冕”的世界名言。1453年5月29日,奉伊斯兰教为国家宗教的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宣告灭亡,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失去政治地位。国家教会的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的五大牧首管区全部失守。教会政治重心向斯拉夫人地区转移。而苏丹的宗教宽容政策,则让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得以继续留存。

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败,希腊正教会在近东地区的势力出现发展停滞和衰退,而得益于佛提乌、西里尔与美多德的斯拉夫正教会则日益兴旺。1489年,普世牧首批准俄罗斯正教会管区进格莫斯科牧首管区。俄正教也在莫斯科大公国、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兴盛的同时,以“第三罗马帝国”的国家教会和独立教会身份,逐渐取代希腊正教地位,成为整个东正教会内部话语权最大的一位。

宗教改革时期,大主教耶肋米亚二世陆续收到蒂宾根大学的新教路德会来信,提出路德教会与东正教会联合对抗天主教会的可能。1573年,展开正统派神学与路德派神学的交流。1581年,正教就《奥格斯堡告白》为首的信仰原则不可调和而结束。1582年到1593年,因罗马主教额我略八世颁布《额我略历》为公历的问题,耶肋米亚先后召开三次主教会议。会后,继续使用《儒略历》。东正教会顺利度过了宗教改革运动,而西部的天主教会则在西欧一分为二。

1666年,莫斯科主教尼康改革奉神礼,拒绝这一决定的老正教徒陆续改宗,来与国家教会对抗。帝国则先从赋税提高两倍作为处罚的政策,后改用拷问、处决在内的迫害政策。老信徒们陆续逃出俄罗斯。留下的则以自焚相抵抗。皇帝彼得一世即位后加大了镇压幅度,被老信徒们称作“敌基督”。而为推动国家的西欧近代化,莫斯科主教同样受到管制。教会财产被充归国有,神职人员则被要求有义务举报那些在告解时攻击国家的信徒,违者罚款。

18世纪,莫斯科主教阿德良死去,新主教停选,直到莫斯科牧首管区被废黜。皇帝效法英国和德国的宗教改革,设立宗教部门,任用无神论者或军人负责管理。受此影响,帝国的基督徒们在阿陀斯山开始了正教修道精神复兴运动,诞生了圣塞拉芬为首的修道者,并将历代圣人们的信仰事迹整理汇编写成《慕善集》一书。1762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了针对老信徒派的缓和政策。1785年,还给市民自由告解的权利。而随着帝国经济重心从圣彼得堡迁往莫斯科,老信徒们也在工业、商业、慈善事业上发挥贡献。 [40]

普世教会

公元19世纪,正教牧首团收到罗马主教庇护九世来信,重启教会合一的问题。后罗马教会在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通过“教宗无谬论”,又重申“首座宗徒权”教义,加重了合一的困难。1895年,君士坦丁堡收到新罗马主教利奥十三世来信,正教牧首团重申立场。正教与罗马方面的交流成为常态,官方态度保持亲近,但基层群体由下而上的实际对立不变,波兰、乌克兰等地的教区争夺继续。

进入20世纪,伴随十月革命的兴起,俄罗斯第三罗马帝国彻底瓦解,莫斯科牧首恢复。而正教与新教圣公会则基于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以及“反对罗马首座权”的共同主张、“历史上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与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婚姻关系”等交流基础,商讨合一。但苏联及东欧的共产主义国家相继成立后,谈判终结。正教的势力遭受重创,神职人员不能身穿祭服在室外进行礼拜活动、不能为下葬的死者祷告。直到苏联等国家解体后,恢复正常发展。

1961年,俄罗斯正教会作为东正教最大的教会,加入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1964年,大主教雅君高与罗马主教保禄六世在耶路撒冷见面。1965年,罗马教会基于大公精神召开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闭幕。同年10月11日,两人先后在罗马和伊斯坦布尔发布《东正教会与天主教会联合声明》,相互废除了900年前加给对方的绝罚。展开圣事和教义的共融讨论。而“首座宗徒权”、“和子说”,以及莫斯科主教和罗马主教交流进展,则成为根本的问题。

同世纪初,正教内部还颁布了与《额我略历》同步的《修正儒略历》。它使得东正教会内部分成希腊正教会为首的新历派,以及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旧历派。完全拒绝者,则脱离普世牧首管区。同世纪末,正教对外与第四次大公会议分离的叙利亚正教会代表达成教义共识。宣布基督论的单性与双性问题不是“教义不同”而是“表述不同”,两者在根本信仰上可以共存。但在圣事的共融层面继续存异。埃及的科普特正教会也作为普世教会的一员活跃。

进入21世纪,东、西教会进入佛提乌事件后的蜜月期。2007年,东正教神学家与天主教神学家在教会共融问题上达成一定共识,承认罗马主教为东、西天主教会共同的第一主教。

神学理论

教义

东正教会的相信原则:

伊伊稣斯·合利斯托斯(耶稣基督)被钉死十字架,而后又从死者里复活;

耶稣留世宗徒所做的见证;

从宗徒传下来,且唯一真实正确的教会。

东正教会的信仰基础:

天主的启示,天启;

从古至今、连绵不断的天启信仰与教导,以及圣传与圣召,圣神(圣灵)透过圣传所传达的教导;

基督所宣讲的福音,是唯一叫人复活的福音。

东正教会的《圣传》本质:

记录教会形成以来,人们曾在生命中确实有过的体会;

表现在《圣经》、圣师的著述、大公会议的规定、祈祷书与圣像及圣歌在内的弥撒等各种场合;

《圣经》是圣传的基础,是宗徒留下的遗产,是完全正确的至公启示。 [41]

东正教会的信仰前提:

相信神确实存在,有神论;

相信神的慈爱,愿意接受神的召唤、将自身托付给神;

清楚信仰的根本意义,愿意与信仰同行,透过社会来实践和完成自身的信仰,起到照亮周围的模范作用;

一个人自身的信仰,首先与自身的自觉选择或努力意志无关。而全部来自神的预定。 [42-43]

教礼

奥迹,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教会机密部分。主要包括七件肉眼可见的事物,其中圣体被视作“教会的奥迹”,以及教会生活的中心。

慕道者的奥迹两件:

浸洗(Baptism),更新一个人内在灵魂生命的恩宠。

傅膏(Chrismation),坚固一个人内在灵魂成长的恩宠。

平信徒的奥迹五件:

圣体(Holy Communion),培养一个人内在灵魂的恩宠。

告解(Penance),治愈和赦免一个人内在灵魂的疾病、罪孽。

圣品(Holy Orders),透过神职人员训戒与奥迹,培育一个人内在的灵魂。

婚配(Marriage),结婚、生儿育女的圣别恩宠。

涂油(Unction),治愈灵魂疾病与身体疾病的恩宠。 [44]

教条

基于第二次大公会议颁布的《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第一次大公会议的《尼西亚信经》最终版本。罗马帝国国家信仰的正统教义。

天主是父、子、圣神三位一体的独一真神。

父是独一的全能者,创造了天与地、已知与未知的万物。

子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神的独生子,被父生于天地初开、万世以先。

子是来自光的光,来自真神的真神。不是受造物。

子与父是一体,万物经他创造。

子为了拯救世人,从天而降,由圣神感召于童贞女的玛利亚,从玛利亚取得肉身。

子为了世人,而在彼拉多的时代,钉上十字架,受尽苦难而死。三天后,应《圣经》的预言复活、升天、荣座父的右边。光荣显耀。

子会再来,审判所有死者与生者。而后子会永享国运。

圣神是天主,生命的创造者,从父发出,与父及子之名共享赞颂,应先知过往的预言。

教会是至一至圣至公的教会,从耶稣基督的宗徒那里传承下来。

洗礼是至一的洗礼,过往的罪因它而得到救赎。

可期的是死后的复活,以及来世的生命。

主佑常在(阿门,Amen) [45]。

分歧

东正教会内部与对外的主要分歧,以普世牧首为官方态度例:

提出者

重心观点

官方应对

结论

聂斯脱利(景教)

基督的神性、人性相互独立,生基督不等于生神。玛利亚是基督母

基督的神性、人性相互独立、但是一位。生基督等同生神,所以称玛利亚是生神女

教义存异,无法共融

东方人派正教会

基督的人性、神性共融在一起

基督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性、完全独立的神性

表述存异,教义共融

罗马天主教会(天主教)

圣神同时由父和子发出

圣神由父独立发出,而后经过子。

教义存异,无法共融

伯多禄拥有首座宗徒权,且无谬。罗马主教完全独享且继承两者

罗马、安条克都是自伯多禄的继承者。伯多禄的权威属于所有教会。罗马主教排在众主教的第一个,但不存在特权

组织存异,无法共融

马丁·路德(新教路德宗)

有信仰的就是好人,就能得救、上天堂。因信称义

信仰是成为好人的前提,成为好人需要好人的行为

无法共融

旧礼正教徒

使用旧礼

使用新礼

圣事存异,无法共融

旧历正教徒

使用原版儒略历

原版、修订版共存

无法共融

东罗马派正教会

拒绝普世牧首

普世牧首是精神领袖

组织存异,无法共融

组织架构

行政区划

教会(Church),或教堂(church)。基础的宗教团体。主要由主教、司铎、执事,以及平信徒四部分组成。

监督管区(教区,Diocese),复数的教会组成。主教管理。

教会行省(教省,Ecclesiastical province),都主教管理。复数且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监督管区组成。

首席监督管区(Archdiocese),大主教管理。复数非同一国家的监督管区组成。

自立教会管区(self-ruled),单数或复数与某一特定监督、首席监督、教会行省领袖共融的宗教团体。

自治教会管区,复数或单数与某一特定自立教会领袖共融的宗教团体。

独立教会管区,复数或单数与某一特定自治教会领袖共融的宗教团体。

宗主教管区(Patriarchate),复数或单数与某一独立教会领袖共融且承认其宗主权的宗教团体。最高监督管区级别。“常任理事国”的概念。

总督管区(Exarchate),特殊的监督管区。自治教会同级。

大公宗主教管区(Ecumenical Patriarchate),复数与普世牧首共融的宗主教、总督,以及主教、都主教、大主教组成。“大公”意为全地球、全人类。希腊正教会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管区特有。“联合国秘书长”概念。

至公宗主教管区(Catholic Patriarchate),非普世牧首共融的亚美尼亚、亚述、科普特、叙利亚、罗马等其他宗教团体领袖势力。 [46]

行政人员

监督(英语:bishop),教区的基础领袖。

首都监督(都主教,英语:metropolitan),教省的首座主教。

总督(英语:exarch),宗长的使节或自治教会的首领。第四次大公会议成为正式职称,宗长的前身称号。原指罗马帝国的治外行政机构领袖,后成为独立教会内部的治外机构领袖。近代多称首席监督。

首席监督(大主教、总主教,英语:archbishop),总教区的首座主教。

宗长(牧首、宗主教、族长,英语:patriarch),单一宗派的首座主教。早期基督徒对所有主教的敬称,后逐渐成为几个主要主教的敬称,以至最重要的主教专属敬称。692年,第六次大公会议成为正式职称,新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获得旧首都罗马同等的教会地位,其次大都亚历山大港、其次安条克、其次耶路撒冷。是为早期的五大牧首。

大公宗长(普世牧首、大公宗主教,英语:Ecumenical Patriarch),君士坦丁堡牧首兼任。职权始于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拥有行政权,与罗马教皇的立宪权、大公裁判的司法权三权分立。

至公宗长(至公牧首、天主教宗长),非普世牧首共融的至公宗主教管区领袖称号。

神职人员

主教和祭司的神职权利一致。

祭司(司铎,英:Priest),转正的执事。负责教义的讲授、教礼的施行。尊称为神父。通常与牧人(牧师,英:Pastor)和父亲(神父,英:Father)两词混淆。

首席祭司(总司铎,英:archpriest),主教授予功勋祭司的荣誉称号。 [47]

俗家祭司,结婚生子、正常生活的祭司。对应修道祭司。

修道祭司(司铎僧,英:Hieromonk),完全奉献给神和信徒的祭司。

指导修道祭司(布道僧,英:Hegumen),选自修道祭司的修道院指导者。拥有晋升主教资格。

首席修道祭司(掌院,英:Archimandrite),选自修道祭司,管理重要的修道院、大规模的修道院,拥有晋升主教资格。 [47]

长老祭司(司铎长,英:protopresbyter),首席祭司里最德高望重者的荣誉称号。 [47]

基层人员

执事(助祭,英:Deacon),主教或司铎降福任命。负责辅助主教和司铎。

执事祭司(助祭长,英:Protodeacon),主教降福任命,精通弥撒流程、美声朗诵的执事,或长期义务工作的执事。

首席执事(总助祭,英:archdeacon),主教降福任命,功勋、年功积累最多的执事担当。

修道执事,拥有升修道祭司的资格。

俗家执事,祝圣在前婚否不限,可以升俗家祭司,祝圣在后则不可结婚。有意结婚者,需在祝圣前结婚。祝圣后离婚解除职务,祝圣后丧偶的不可再婚。近代以来,可以与同样丧偶的人再婚。完全义务工作的俗家执事也称“自给执事”,且存在守单身的俗家执事。

会众(堂务,英:congregation),非神职人员。主要包括:主教降福任命负责辅助执事的副执事(英:Subdeacon),负责弥撒勤杂的祭台侍者(英:Altar server),负责经文伴唱的咏唱侍者(英:Reader),圣歌合唱的教堂唱诗班(英:church choir)。 [48]

男执事,升任司铎、主教的前提。制定于初代教会的《圣徒规则》明确禁止主教、司铎命女性。

女执事,希腊正教会一直有任命女执事的传统。但限于非神职的副执事。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俄罗斯正教会基于“女执事废止前,起到过重要作用”的历史研究,讨论过任用女执事的问题。后因受到苏联的压制,改革议案搁置。

宗教影响

政治

正教在国际范围,与天主教、新教形成基督徒三大宗教政治群体。该教莫斯科牧首直辖的俄罗斯正教会,是世界最大主权国家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二十国集团成员的俄罗斯联邦第一宗教团体。

法定该教东罗马派正教会成员为唯一官方国家宗教和政治面貌的主权国家有2个,包括希腊教会的希腊共和国、格鲁吉亚正教会的格鲁吉亚共和国。此外,芬兰共和国的芬兰正教会拥有第二官方地位,主要辅助芬兰福音教信义会。

历史上东罗马正教的希腊正教会,曾是古罗马文明及古希腊文明的后期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尼西亚帝国国教,俄罗斯正教会曾是斯拉夫文明的俄罗斯帝国国教,也是基辅大公国、保加利亚公国等公国的国教。

而东方人派正教会的亚美尼亚宗徒教会,曾是第一个基督教国家亚美尼亚王国的国教。埃塞俄比亚正教会曾是埃塞俄比亚帝国的国教。此外,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一直是伊斯兰国家范围最大基督徒团体。 [49]

民族

东正教的根基在地中海东部,随东罗马帝国兴盛,信徒主要在古希腊地区、东欧地区占主导地位。历史上曾多次遭遇政府的管制,且受到东方和西方的侵略,20世纪初又因红色铁幕而遭遇重创。信徒发展落后于新教、天主教。

该教带有民族主义色彩,政教分离但法定为官方民族宗教的国家有10个,包括保加利亚、塞浦路斯、芬兰、格鲁吉亚、希腊、马其顿、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其他东方正统教会有2个,包括亚美尼亚、埃塞俄比亚。

信仰比例最高的是希腊(98%),其次摩尔多瓦(93%)、塞尔维亚(85%)、格鲁吉亚(84%)、罗马尼亚(82%)、白俄罗斯(80%)、塞浦路斯(78%)、俄罗斯(75%)、黑山(72%)、乌克兰(67%)、马其顿(65%)、保加利亚(65%)。 [50]

东罗马派正教会在波黑(31%)、阿尔巴尼亚(7%)、鲁塞尼亚(4%)、拉脱维亚(15%)、爱沙尼亚(16%),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24%)属主要宗派团体,也遍布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土耳其和阿塞拜疆。

世俗

2015年1月19日是格鲁吉亚国教东正教的洗礼节。此前许多家长争相安排自己的新生儿在这一天到格鲁吉亚最大的教堂接受格鲁吉亚东正教大主教的亲自施洗,以成为大主教的“教子”为荣。 [51]

宗教文化

信仰生活

东正教视教会为“圣耶稣基督的身体,圣三位一体真神的形象”。圣神则赋予教会根基。教会的中心是弥撒礼拜,礼拜的中心是耶稣的圣体血。拜占庭时代后,也通过礼拜耶稣与众使徒,来保留灵性。其中核心的圣体圣事,是通过食用耶稣身体与血液化成的面包与葡萄酒,借此表达对耶稣立下《新约》的感谢圣事。通过食用圣体血,信徒与救世主或天主其一天人合一。确认其人因救世主的集结,而成为新的神选民。

神选民的生活来自圣传(英:Holy Tradition),雅金·鲍威强调,圣传即是基督徒“因基督与圣三而生活,因基督与圣三而成长”。 [52] 圣传是连绵不断的,是教会在圣神的引导下,得以延续、成长、发展下去的原因。谢尔盖·鲍加高强调,“圣传恒久不变,从古至今从未减弱”,万物因在圣传里受造、诞生。

圣像艺术

一般来说,东正教派的神学和对于经卷的解释都是遵循基督教兴起初期所传下来的典范。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继续和延续基督传给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传给早期教会僧侣的神学和信仰。神学上的创新往往带来质疑;如果一个意见真的和最初的教会所教导的不同的话,那么这意见很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然而进一步的详细解说传统神学是可以被接受的。

然而当这个问题引致教会与政府发生摩擦时,东西方教会的关系就受到严重伤害。726年,皇帝利奥三世颁发反图像崇拜的命令,罗马主教因而指斥他,导致皇帝报复,撤消罗马对很多地方的管治权。罗马在失去了宝贵的土地的同时,另外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影响到罗马的地位,矛头因而重新指向东方教会,指出其倾向国王兼教宗制度。皇帝干涉很多宗教的问题

由于《旧约圣经》禁止崇拜偶像,因此正教信仰区域,遂发展出以圣画像来作为瞻仰耶稣、圣母、使徒的独特传统。圣像画,简称圣像,是指以平面画像的方式来表达神灵、圣者或神迹,为东正教的传统艺术品,但亦有人反对圣像崇拜,视之为等同于偶像崇拜。东罗马帝国时代,皇帝与正教会曾为了禁止圣像崇拜,而大肆迫害画师与信徒,许多圣像被毁,还有许多人因而被杀死或遭活活刺瞎双眼,然而最后终究不敌民间对圣像的强大支持力量,不得不让步妥协,因而再次肯定圣像传统的尊贵性。圣像画在正教会地区中被誉为“天堂的窗户”“天国之窗”,仿佛画可通往天堂,画里的圣人就个著窗户(画框)看着前来追敬(venerate)的信众;但这并不表示画本身被当成神明来膜拜。

建筑艺术

在拜占庭教堂里,内部的陈设和布置,通常有一屏风将至圣所与教堂中殿隔开。祭坛前方有一大门,两边各有一小门。门和屏风上绘有精致的圣经故事、人物、天使长等圣画像。圣像崇拜虽在圣像破坏运动中受到攻击,被定为异端,但几经反复,787年尼西亚公会议终于宣布废除圣像崇拜的法令为异端。这一决定被以后的东正教奉为信条。其教义基础是:由于上帝在耶稣基督身上采取物质形象,他也能在画像中表现出来;圣像是一种象征性而非现实性的艺术,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教会的神学思想和表明上帝启示的重要形式,同时也展示了基督教奥秘的形象化的历史。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拜占庭教堂的建筑艺术对俄罗斯正教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圣索菲亚大堂成了俄罗斯正教教堂建筑的楷模。但在教堂内部的陈设方面,俄罗斯正教具有独特的风格。其典型的布置是:在祭坛处布置有许多圣画像,上绘东正教崇仰的圣人、圣徒等。

东正教在复活节前的斋期内不允许食用肉蛋类,在斋期之外不允许饮用和食用血和血制品。

东正教反对天主教会倡导的“所有神职人员均需独身”,其神职人员分为出家、在家两个系统。结婚的在家者可成为诵经士、副辅祭、辅祭、大辅祭、司祭、大司祭,出家修行者,可成为修士、修士辅祭、修士大辅祭、修士司祭、修士大司祭、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驻国外教区的代表)、都主教、牧首。

节日弥撒

节日繁多。其中以复活节最为重要(又称耶稣复活瞻礼),称为节中之节。据尼西亚会议规定,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因正教沿用儒略历,故其复活节日期较天主教和新教所采用的格列历(即公历)推算至今约晚13天。1924年君士坦丁堡正教会和希腊正教系的大部分教会改用格列历;属俄罗斯正教系的多数教会包括中国东正教会仍沿用儒略历。除复活节外,还有“十二大节日”。其中3个大节,依复活节为推算标准,称为移动瞻礼,即棕树节,又称主进圣城瞻礼,在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天;耶稣升天瞻礼,在复活节后40天;圣三一瞻礼,在复活节后50天。其余9个为定期瞻礼,即圣母圣诞瞻礼(约9月20~21日,公历。下同)、荣举圣架瞻礼(约9月26~27日)、圣母献堂瞻礼(约12月3~4日)、耶稣圣诞瞻礼(约1月6~7日)、圣母行洁净瞻礼(约2月14~15日)、圣母领报瞻礼(约4月6~7日)、耶稣显荣瞻礼(约8月18~19日)、圣母升天瞻礼(即圣母安息节,约8月27~28日)。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许多节日和斋期。

标志象征

(1)十字架:源于拉丁文Crux,意为“叉子”。耶稣受难的刑具,由两根木料相交叉而成,形状近于汉字“十”,故汉译作“十字架”。天主教相信,耶稣为救赎人类,被钉十字架而死,故尊十字架为信仰的标记。教会以十字架为神圣的记号——圣号。信教人在行各种神功,如进堂、出堂、祈祷前后和饭前饭后、睡觉前起床后以及遇险、受诱惑时都要划十字。十字架在教会的各种场所、信徒家中以及在教会组织的标志、礼仪用品、圣书圣物上随处可见。十字架的式样很多,最常见的有竖长横短的拉丁字架及正十字形的希腊十字架。

(2)苦像:凡带有耶稣被钉雕像的十字架称为“苦像”。在苦像上端十字架竖木上有一个牌子,牌上有“INRI”四个字母,这是拉丁文Jesus Nazarenus RexIudeorum的缩写,意思是“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根据《若望福音》记载,耶稣被判钉十字架时,比拉多写了一个牌子,放在十字架上端。(若19:19)这在当时是耶稣的罪状牌,以后,教会认为这牌子上的话实际说明了耶稣的真正身份。教会举行弥撒时,在教堂“弥撒间”或祭台上,必须有苦像,以表明弥撒圣祭是耶稣加尔瓦略山十字架祭献的重演。在圣周五“主受难节”的礼仪中,教友们朝拜十字架时都要“亲苦像”;平常信友们也有“亲苦像”的热心习惯。

(3)圣号:除十架被称为“圣号”外,天主教的“圣号”还有两种,一种是“JHS”与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组合,另一种是“X”与“P”的组合。在“JHS”中间加一个“拉丁十字架”:“JHS”是拉丁文“Jesus(耶稣)Hominum(人类的)Salvator(救主)”的缩写;十字架表示耶稣死于十字架上救赎了人类。在X上加P:它代表“基督”,是希腊文“基督”一词开头的两个字母,也可以译成Paxchristus,即“在基督内平安”。这两种“圣号”在教堂门上、礼仪服饰、经本及祝圣用的大面饼上都可以看到。

(4)A和Ω:希腊文字母首、末二字,念作“阿尔法”、“敖默加”,意为“元始”和“终末”。圣经《默示录》第一章8节:“我是‘阿尔法’和‘敖默加’,那今在、昔在及将来永在的全能者天主这样说。”因此,教会用A和Ω表示天主是万物的根源与归宿。

(5)鱼:在天主教的艺术中,经常用“鱼”代表基督。这个标志源于希腊文“鱼”一词是希腊文“耶稣、基督、天主、儿子、救世主”五个词的缩写,其中I代表耶稣、x代表基督、Θ代表天主、γ代表儿子、∑代表救世主。因而,从教会早期便以“鱼”象征基督。

(6)羔羊:圣经上提及“羔羊”的次数非常多。所谓羔羊是指不超过一年的小羊,其肉可食。(肋7:23)旧约中几时提到羔羊,常有两种意义:或是用来作为祭品,或是用来象征喜乐、驯服及无瑕等美德。作为祭品用的羔羊,至少应在出生八天后,(肋22:27)都应是公的,早晚各献一只,(出29:38—42)安息日则双倍;(户28:9等)其次在每月月朔、逾越节、初熟节、新年等,都应向上主奉献羔羊。羔羊是喜乐的象征,(智19:9)以民的象征。(耶51:40)良善的耶肋米亚先知、(耶11:19)受虐待的默西亚、(依53:7)得救的以民、(依40:11)皆比作羔羊。羔羊的驯服与豺狼的凶悍相对,(德13:21)但羔羊与豺狼的共处,却是默西亚时代太平幸福的象征。(依11:6)羔羊在新约中特别用于耶稣身上,他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若1:29)他甘心接受了苦难,为救赎人类。(宗8:32,伯前1:19)羔羊一词在《默示录》中用了28次之多,大多是指耶稣的得胜及完善无缺。所以,教会用羔羊象征基督及他的良善服从、牺牲奉献。

(7)鸽子:代表天主圣神。《路加福音》第3章21一22节记载耶稣受洗:“当他正在祈祷时,天开了,圣神借着形体,像鸽子一样降在他上面。”所以,教会常用鸽子表示天主圣神。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洪水灭世后,诺厄从方舟中放出鸽子观测天候;鸽子衔着一枝青绿的橄榄枝回来,告诉诺厄全家大地已恢复了平静。因而,鸽子也象征和平与平安。

(8)耶稣圣心:耶稣圣心曾向圣女玛加利大显现,表达他对人类的爱。圣心上的火焰,表示耶稣圣心爱火炎炎,如同烈窑;圣心上的十字架,是耶稣爱世人的大凭据,他为爱人而受苦受难死于十字架上,舍了性命;茨冠围绕圣心,表示耶稣圣心为人类所受的苦辱与伤痛;圣心上的伤痕,即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一个兵士用长枪所刺,(若19:34)他为救赎人类而流尽了最后一滴宝血。耶稣圣心流露着对人类无限的恩爱,是人类救恩的泉源。

(9)麦穗与葡萄:代表圣体圣血。福音书记载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祝圣麦面饼和葡萄酒为他的圣体圣血,给门徒们吃、喝,并要求门徒们如此做,为纪念他。以后教会举行弥撒常以麦面饼和葡萄酒作为成圣体圣血的材料,因而用麦穗和葡萄来象征奉献、祭品和圣体圣事。

(10)饼与杯:代表圣体圣血及祭献。教会举行弥撒圣祭时,根据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所做的,用麦面饼成圣体,用盛有葡萄酒的杯成圣血,这样,饼与杯便成了耶稣圣体圣血与感恩祭献的象征。

(11)圣母的标记:在许多教堂或圣母像前,常会看到一个记号,由拉丁文字母A和M组合而成,它是拉丁文“圣母经”第一句“AveMaria”的缩写,意思是“万福玛利亚”,教会以此作为圣母的标记。

(12)圣牌:是用金属、有机玻璃或其它工艺材料制成的徽章,上面有耶稣、圣母、圣人圣女的肖像或表示信仰的标志图案,经神父祝福后,称为“圣牌”。教友们将圣牌悬挂在颈项下,或佩戴在衣服上,以表示纪念、敬礼耶稣或圣者,并为信仰作证。

在华传播

东正教和其它基督教派别一样,亦来华宣教。据《旧唐书·拂菻传》记载“开元七年正月,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拂菻是大秦的别名,大秦即拜占庭帝国。大德僧指的应该是传教士。如记载属实则说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教会派遣传教士来华。只是这还不能证明东方教会在唐朝时已进入中国,此问题还有待学者深入研究、探讨。

东正教入华时间始于17世纪,1665年,以切尔尼柯夫斯基为首的沙俄武装人员侵占中国黑龙江左岸的雅克萨地区,竖木建堡。俄军随军修士、基廉斯克修道院长叶尔莫根在该地建基督复活教堂。1671年,他又在该地磨刀石山建立仁慈救世主修道院。

清军收复雅克萨后,一部分俄国战俘被押至北京,编在满洲镶黄旗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驻地在北京城东北角胡家圈胡同。为照顾战俘的信仰,康熙帝准许随军修士大司祭马克西木为战俘们举行宗教仪式,清政府将该胡同内一关帝庙,改建为东正教堂,取名“索菲亚教堂”。因堂内挂有圣·尼古拉圣像,故该堂又称为“尼古拉教堂”。1695年,该堂会得到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承认。1700年6月,沙皇彼得一世发出派遣俄罗斯东正教会驻北京传教士手谕。1715年得到康熙帝同意,俄国正教会正式派遣传教士团驻北京。次年,司祭伊拉利翁诺夫带领传教团抵达北京,进驻尼古拉堂。不久,建立北京东正教总会。1732年,传教士团又在东交民巷兴建“奉献节教堂”。

1715年到1858年期间,共有十三届俄罗斯传教士团进驻北京。其中1858年前的13届传教士团均由沙俄政府直接委派(从1807年起,沙俄外交部向每届传教士团委派监护官)。由于俄国东正教会始终无法摆脱皇权的控制,因而使福音事工受到很大拦阻,在近150年间,仅有200名教徒入教。部分神职人员甚至沦为“恺撒的附庸”,负责收集情报资料,充当沙俄政府的参谋,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1858年以后,驻北京传教士团改由俄罗斯正教最高宗教会议派遣(共派遣五届传教士团来华)。其外交职能改由俄国派驻的外交公使办理。华东正教会摆脱了皇权的束缚,开始大规模在中国内地宣教,1900年前后,陆续在哈尔滨、沈阳、旅顺、上海、天津、青岛、新疆,以及河南省卫辉等地建立教堂。培养中国籍神职人员。据统计,在1917年前,属俄罗斯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的机构,有教堂37座,神学院1所,男、女学校20所,气象台1座,图书馆、工厂等企事业机构46家,拥有教产150万卢布。受洗的中国籍居民逐年增加。教会还出版《中国福音报》。1864年修士大司祭古里·卡尔波夫翻译了《新遗诏圣经》(即《新约》)此后,东正教传教士卡法罗夫又将诗篇译成中文,称“圣咏经”。此为东正教唯一的《圣经》汉译工作。

俄国十月革命后,白俄人员大量流亡中国,教徒人数骤增。1922年,驻北京传教士团更名为中国东正教会北京总会,并断绝同苏俄控制下的莫斯科正教会的关系,归属流亡在塞尔维亚卡尔洛瓦茨的俄罗斯正教国外临时主教公会管辖(此会曾派两届传教士团来华),并相继在哈尔滨、上海、天津、新疆等地设立4个主教区。1923年东北各地有教堂38座,仅哈尔滨主教区就有信徒约30万人,几乎都是白俄流亡者。抗战爆发后,1938年在东北各地有教堂、修道院和祈祷所共67座,信徒急剧下降至2.5万人(其中哈尔滨市有1万人),神职人员为155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东正教会北京总会和哈尔滨主教区、新疆教区同设立在慕尼黑的俄罗斯正教临时主教公会断绝关系,归属莫斯科牧首区。但遭上海教区主教伊凡和天津教区奥西波夫反对。

1949年后,由于中、苏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华东正教会并未受太大影响。直到1955年10月,莫斯科牧首区牧首阿历克谢一世、伊拉列昂大主教和尼古拉修士大司祭到上海召开中国东正教各教区主教和负责人会议,讨论中国东正教会自主问题。中国教区主教被邀请到中央人民政府宗教局会谈,他被告知:外国组织不能继续掌管中国教会事务,这项职权将由宗教局掌任,所有教士的任命和调动都要经宗教局核准,督主教区必须终止运作。遵牧首的命令,尼堪德尔于1956年2月离开哈尔滨。1956年4月,国务院任命修士大司祭瓦西里·姚(姚福安)为北京主教,也是事实上的中国正教会临时监管,维克多总主教被要求将北京教区的所有教务教产交给瓦西里主教。在宗教局对中国正教事务做出相关承诺后,同年3月,教会房产被无偿地转手给中国政府,而动产则被交给中华正教会中指定的华籍司祭,教会附属事业被苏联大使馆接收。

文化大革命前夕,中国所有的东正教会停止了一切活动。文革后,才逐步恢复。在21世纪,全中国仅有一万三千多名东正教徒,绝大部分为俄罗斯族,他们主要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北京等地。东正教至今仍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但官方默许“中国正教会”进行活动,包括哈尔滨、额尔古纳、乌鲁木齐和伊宁4个堂区。有13名来自北京、河北、黑龙江、内蒙古、上海和天津等地的中国东正教信徒正在俄罗斯的莫斯科神学院、斯列坚斯卡亚神学院和圣彼得堡神学院学习。

参考资料

1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HE ORTHODOX CHURCH by Fr. Steven Tsichlis.Saint Pauls Greek Orthodox Church.2014[引用日期2014-10-13]

2  What Orthodox Christians Believe.Antiochian Orthodox Christian Archdiocese.2014[引用日期2014-10-31]

3  早期基督教的国教化.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12-06[引用日期2014-10-13]

4  St. Victor I.CATHOLIC ENCYCLOPEDIA.2014[引用日期2014-11-23]

5  Q & A - Greek Orthodox and Russian Orthodox.Orthodox Church in America.2014[引用日期2014-11-23]

6  2014全球差传数据发布 伊斯兰教徒增幅远超基督徒.基督时报—基督教资讯平台.2014[引用日期2014-10-11]

7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Moscow Patriarchate).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4[引用日期2014-10-13]

8  Greek Orthodox Flag.Viewing Gallery .2014[引用日期2014-12-16]

9  Orthodox Church.Oxford dictionary.2014[引用日期2014-12-12]

10  orthodox.Oxford dictionary.2014[引用日期2014-12-12]

11  Greek Orthodox Patriarchate of Alexandria and All Africa.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4[引用日期2014-12-12]

12  Greek Orthodox Patriarchate of Antioch and All the East.Greek Orthodox Patriarchate of Antioch and All the East.2014[引用日期2014-12-12]

13  Greek Orthodox Patriarchate of Jerusalem.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4[引用日期2014-12-12]

14  The Catholic church.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4[引用日期2014-12-14]

15  Greek Orthodox Church Main Page.greekorthodoxchurch.org.2015[引用日期2015-02-03]

16  Orthodox Autocephalous Church of Albania.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5[引用日期2015-02-03]

17  Romanian Orthodox Church.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5[引用日期2015-02-03]

18  The Church Slavonic E-Tutor.The Church Slavonic E-Tutor.2014[引用日期2014-12-24]

19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Moscow Patriarchate).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4[引用日期2014-12-12]

20  Serbian Orthodox Church.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5[引用日期2015-02-03]

21  Polish Autocephalous Orthodox Church.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5[引用日期2015-02-03]

22  Orthodox Church in the Czech Lands and Slovakia.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5[引用日期2015-02-03]

23  History of the Early Church.Early Church.com.2015[引用日期2015-02-03]

24  Holy Apostolic Catholic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5[引用日期2015-02-28]

25  Ancient.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2015[引用日期2015-02-28]

26  Orthodox churches (Oriental).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4[引用日期2014-12-14]

27  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 (Mother See of Holy Etchmiadzin).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5[引用日期2015-02-28]

28  Coptic Orthodox Church.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5[引用日期2015-02-28]

29  Ethiopi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5[引用日期2015-02-28]

30  Eritre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5[引用日期2015-02-28]

31  Malankara Orthodox Syrian Church.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15[引用日期2015-02-28]

32  About the Eastern Catholic Church.About the Eastern Catholic Church.2014[引用日期2014-12-12]

33  The Old Calendarist Schism in the History of the Orthodox Church (1924-2008).Orthodox England.2008[引用日期2015-01-22]

34  Russian Old Believers.Oregon History Project.2015[引用日期2015-01-22]

35  Montenet.Religion in Montenegro: Restoration of the Montengrin Orthodox Church.2015[引用日期2015-03-06]

36  Arianism.CATHOLIC ENCYCLOPEDIA.2015[引用日期2015-02-03]

37  Nestorius and Nestorianism.CATHOLIC ENCYCLOPEDIA.2015[引用日期2015-02-03]

38  Iconoclasm.CATHOLIC ENCYCLOPEDIA.2015[引用日期2015-02-03]

39  The Crusades (1095–1291).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2015[引用日期2015-02-03]

40  Oregon History Project.Oregon History Project.2015[引用日期2015-02-03]

41  Scripture and Tradition.Antiochian Orthodox Christian Archdiocese.2015[引用日期2015-02-04]

42  Holy Eucharist.Orthodox Church in America.2015[引用日期2015-02-04]

43  The Sacraments.Orthodox Church in America.2015[引用日期2015-02-04]

44  Holy Unction.Orthodox Church in America.2015[引用日期2015-02-04]

45  Holy Trinity Church.Holy Trinity Church.2015[引用日期2015-02-06]

46  Patriarch and Patriarchate.CATHOLIC ENCYCLOPEDIA.2015[引用日期2015-02-04]

47  Q & A - Archpriest / Archimandrite / Protopresbyter.Orthodox Church in America.2015[引用日期2015-02-04]

48  Subdeacon.CATHOLIC ENCYCLOPEDIA.2015[引用日期2015-02-04]

49  Politics in Orthodox Christianity.Politics in Orthodox Christianity.2015[引用日期2015-02-06]

50  The World Factbook.The World Factbook.2015[引用日期2015-02-06]

51  格鲁吉亚迎东正教洗礼节(高清组图).网易网[引用日期2015-01-21]

52  Tradition.Orthodox Church in America.2015[引用日期2015-02-06]


谢选骏指出:

人说——东正教会不是一个单一教会,它是由十三个自我管理的肢体组成的大家庭,根据其所在国家命名(如希腊东正教、俄国东正教)。他们对圣事、教义、礼拜和教会管理有统一认识,但是自行管理各自事务。

每个东正教会的领袖称为“宗主教”或“大主教”。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土耳其)的宗主教被认为是普世的——或全世界的——宗主教。他与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地位对应。但不像教皇被称为VICARIUS FILIUS DEI(神子的代理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被称为PRIMUS INTER PARES(同等人中的第一位)。他享有殊荣,但没有权利干涉东正教的其它十二个教派。

东正教会认为自己是唯一正确的基督教会,试图通过未间断的使徒传统追溯其历史至最早的使徒们。东正教的思想家们争论罗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属灵状态,有些人认为他们是异端。像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一样,东正教信徒确信三一神,圣经是神的话,耶稣是神子,以及其它很多圣经教导。但是,在教义上,他们与罗马天主教比与新教基督教有更多共同之处。

可悲的是,因信得义的教义在东正教会的历史和神学中几乎不存在。 他们强调theosis(照字面讲是“神圣化”),通过渐进的过程令基督徒变得越来越像基督。东正教传统没有理解“神圣化”是救恩进展的结果,而不是对救恩的要求。东正教的其它与圣经不同之处包括:

教会传统和圣经的平等权威

阻止个人解经脱离传统

玛丽亚的永恒贞操

为死者的祷告词

为婴儿洗礼不提及个人的责任和信心

死后接受救恩的可能

失去救恩的可能

尽管东正教认为他们在教会中占居一些重要位置,尽管也有很多东正教徒与耶稣基督有真正的救赎关系,但东正教会本身并没有明确传达可以与符合圣经的基督福音和谐一致的信息。神对改革派的“只读圣经、只凭信心、只有恩典、只靠基督”的呼召在东正教会中找不到,没有这个珍宝什么都不行。

——我看俄国东正教像犹太人一样是魔鬼的子孙,早就背叛了上帝基督,投降蒙古人作恶多端。拜占庭稍好,但也仅仅多挺了几百年,沦为土耳其统治的僵尸。所以我说“东正教属于被征服者的呻吟”,一点也不比“同为被征服者的呻吟的儒释道”来得高明。


佚名网文《普世牧首》报道:

君士坦丁堡牧首、君士坦丁堡宗主教、新罗马主教,所辖教区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前身君士坦丁堡。

包括亚美尼亚正教的亚美尼亚人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宗主教(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 for the Armenians in Turkey),和希腊正教的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Ecumenical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两个现存牧首。其中希腊正教牧首是东正教的普世牧首。


历史发展

当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将拜占庭作为罗马帝国的新都城后,这个城市的主教很自然地成为了基督教会内部的第二号人物,其地位仅次于“老”罗马的主教,亦即教皇。在迁都后不久,主教被升格为大主教。

许多世纪以来教皇们反对君士坦丁堡主教获得这种地位,因为这将改变基督教会业已形成的等级制度。但是在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宣布了如下信纲:“君士坦丁堡主教应享有与罗马主教同等的地位和荣誉,因为君士坦丁堡是新的罗马”。

教皇达马苏斯一世和格列高利一世拒绝承认这个信纲,这一举动极不寻常且受到了质疑和谴责——普世公会议是应该对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具有约束力的。尽管面临如此尖锐的反对,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却在拜占庭帝国各皇帝的恩遇下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451年的加尔西顿公会议上正式确立了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辖区(包括小亚细亚和色雷斯),也确立了君士坦丁堡在各地教会中的地位仅次于罗马。教皇利奥一世拒绝接受这个教令,指责它非法并且和无效,因为这一决定是在教皇特使缺席的情况下作出的。

6世纪时,主教的官方名称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新罗马,及普世牧首"。

在中世纪,君士坦丁堡牧首们完全受制于拜占庭帝国的皇帝,这使得他们的地位最终变得无足轻重。历任皇帝经常干预教会事务,他们实际上可以任意废立牧首。许多皇帝甚至任命宦官担当牧首之位。

相比之下,罗马教皇却成为一支独立和不受世俗统治者控制的强大力量。在俄罗斯教会成为东正教世界最大的教会之后,东正教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莫斯科牧首了。

在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陷落之后,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一度控制了对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任命。但是今天的土耳其政府仅仅要求牧首承认自己是一个土耳其公民,并且允许伊斯坦布尔市的东正教会自主召开教会会议来选举牧首。

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巴托洛缪一世。他因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运动而被人们称为“绿色牧首”。

牧首地位

君士坦丁堡牧首在名义上的职位是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东正教的15个自主教会之一)的牧首,该牧首职位是东正教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君士坦丁堡——第二罗马的大主教”。君士坦丁堡牧首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不是一个人,后者是君士坦丁堡拉丁教会(天主教会)的领袖。

牧首驻地

历史上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驻地主要有三个。最初的也是最正统的驻地是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1206年—1264年由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摧毁了拜占庭帝国在该地的统治,牧首驻地随帝国皇室一同迁至尼西亚。在拜占庭帝国复国后,牧首驻地又迁回圣索非亚大教堂。

1453年拜占庭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圣索非亚大教堂也被强行改为清真寺。从那时至今,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驻地是位于法纳尔的圣乔治大教堂。

特殊权限

由于君士坦丁堡正教会对芬兰正教会和爱沙尼亚使徒派正教会(均为自治教会)有管辖权,君士坦丁堡牧首拥有按立这两个教会的大主教的权力。君士坦丁堡牧首仍然在名义上为全部东正教会的首领,并且拥有普世牧首称号。地位在名义上高于其他地区的牧首和卡拖利克斯(普世特使)。地位与教皇名义上相同,并且在基督教普世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实权时期

古罗马时期

圣安德肋

2. 施塔克斯、士大古(38年-54年)

3. 阿尼西母(54年-68年)

4. 波利卡普一世、波利卡尔帕一世(69年-89年)

5. 普卢塔克、普鲁塔克(89年-105年)

6. Sedecion(105年-114年)

7. 戴奥吉尼斯、第欧根尼(114年-129年)

8. 埃留提利乌斯、爱留德莱(129年-136年) 菲利克斯(136年-141年)

9. 波利卡普二世、波利卡尔帕二世(141年-144年)

10. Athendodorus(144年-148年)

11. Euzois(148年-154年)

12. 劳伦斯(154年-166年)

13. 阿利皮乌斯、亚吕皮乌、阿利比乌斯、阿理培修(166年-169年)

14. 柏提那克斯、佩提纳克斯(169年-187年)

15. 奥林帕斯(187年-198年)

16. 马可一世、马尔谷一世、马尔库斯一世(198年-211年)

17. 腓拉底弗、斐拉铁弗(211年-217年)

18. Ciriacus一世(217年-230年)

19. Castinus(230年-237年)

20. 尤金一世、尤金纽斯一世(237年-242年)

21. 提图斯、提多、弟铎(242年-272年)

22. 陶米西(272年-284年)

23. 鲁菲努斯、鲁非诺一世(284年-293年)

24. 普洛布、普罗布斯或卜罗布斯(293年-306年)

25. 圣梅多法纳、梅特罗法内斯(306年-314年)

新罗马帝国

26. 亚历山大(314年-337年)

27. 保罗一世、保禄一世(337年-339年)

28. 优西比乌斯(尼科米底亚的)(339年-341年)

29. 保罗一世、保禄一世,复位(341年-342年)

30. 马其顿尼、马切多尼奥一世(342年-346年)

31. 保罗一世、保禄一世,复位(346年-351年)

32. 马其顿尼一世、马切多尼奥一世,复位(351年-360年)

33. 安提阿的优多克修斯(360年-370年)

34. 德谟菲卢斯(370年-379年)

35. 埃瓦格里乌斯(370年 or 379年)

36. 马克西穆斯、马克西姆斯(380年)

37. 额我略·纳齐盎(379年-381年)

38. Nectarius(381年-397年)

39. 金口约翰 克里索斯托(398年-404年)

40. 塔尔苏斯的Arsacius(404年-405年)

41. 阿提库斯(406年-425年)

42. 西西尼乌斯一世、西辛尼乌斯一世(426年-427年)

43. 、聂斯脱里 、聂斯托留、聂斯脱利(428年-431年)

44. 马克西米亚努斯(431年-434年)

45. 圣普罗克洛斯(434年-446年)

46. 圣弗拉维安(446年-449年)

47. 安纳托利乌斯、亚纳多留斯(449年-458年)

48. 圣金纳迪乌斯一世(君士坦丁堡的)(458年-471年)

49. 阿卡西乌斯(471年-488年)

50. Fravitta or Phrabitas(488年-489年)

51. Euphemius(489年-495年)

52. 马其顿尼二世(495年-511年)

53. 提摩太一世、弟茂德一世(511年-518年)

54. 约翰二世·卡帕多西亚(518年-520年)

55. 伊皮凡尼乌斯、埃皮法尼乌斯(520年-535年)

56. 安提姆斯一世、特拉布宗的安提姆(535年-536年)

57. 门纳斯(536年-552年)

58. 优迪基乌(552年-565年, 577年-582年)

59. 约翰三世、约翰(学者)、安条克的约翰(565年-577年)

60. 约翰四世·Nesteutes(582年-595年)

61. 西里亚库斯(596年-606年)

62. 托马斯一世(607年-610年)

63. 塞尔吉乌斯一世(610年-638年)

64. 皮洛士一世(638年-641年)

65. 保罗二世、保禄二世(641年-653年)

66. 彼得(654年-666年)

67. 托马斯二世(667年-669年)

68. 约翰五世(669年-675年)

69. 君士坦丁一世(675年-677年)

70. 特奥多尔一世、杜多立一世、西奥多一世、狄奥多尔一世(677年-679年)

71. 乔治一世(679年-686年)

72. 保罗三世、保禄三世(687年-693年)

73. 卡利尼库斯一世(693年-705年)

74. 居鲁士(705年-711年)

75. 约翰六世(712年-715年)

76. 圣杰曼努斯一世(715年-730年)

77. 立德修、阿塔纳修斯、阿纳斯塔修斯(730年-754年)

78. 君士坦丁二世(754年-766年)

79. 尼塞塔斯(766年-780年)

80. 保罗四世、保禄四世(780年-784年)

81. 圣塔拉修斯、圣塔拉赛乌斯(784年-806年)

82. 圣尼斯福鲁斯一世(806年-815年)

83. Cassiteras的狄奥多图斯一世(815年-821年)

84. 安东尼一世(821年-836年)

85. 约翰七世·格拉玛提库斯(836年-843年)

86. 圣美多迪乌斯一世(843年-847年)

87. 依纳爵一世(847年- December 25 858年, 867年- October 23 877年)

拜占庭帝国

88. 佛提乌、圣佛提乌、大佛提乌、佛西要、圣弗蒂乌斯、(December 25 858年-867年, 877年-886年)

89. 史蒂芬一世(886年-893年)

90. 安东尼二世·Kauleas(893年-901年)

91. 尼古拉一世(901年-907年, 912年-925年)

92.尤锡米乌斯一世、欧蒂米乌斯一世、丘天缪一世·Syncellus(907年-912年)

93. Amasea的史蒂芬二世(925年-928年)

94. 特里丰、特里芬(928年-931年)

95. 泰奥菲拉克塔斯、特奥菲拉克图斯、杜腓力(933年-956年)

96. 波利埃克塔斯、波利欧克图斯、布优德(956年-970年)

97. 巴西尔一世、巴西流一世·Skamandrenus(970年-974年)

98. 安东尼三世·斯托迪塔斯(974年-980年)

99. 尼古拉二世·Chrysoberges(984年-996年)

100. 西辛尼乌斯二世(996年-998年)

101. 塞尔吉乌斯二世(999年-1019年)

102. 尤斯塔修斯、欧斯塔蒂乌斯、邱德超(1019年-1025年)

103. Alexus I ·斯图狄乌斯、斯托迪塔斯(1025年-1043年)

104. 弥格尔·塞鲁来、迈克尔·色路拉里乌斯、迈克尔·瑟如拉留或米恰尔·色路拉里乌斯(1043年-1058年)

105. 君士坦丁三世(1059年-1063年)

106. 约翰八世(1064年-1075年)

107. 科斯马斯一世(1075年-1081年)

108. 尤斯塔修斯、欧斯塔蒂乌斯、邱德超·Garidas(1081年-1084年)

109. 尼古拉斯三世、尼古拉三世·格拉玛提库斯(1084年-1111年)

110. 约翰九世·阿加佩图斯(1111年-1134年)

111. 莱昂·Styppes(1134年-1143年)

112. 弥格尔二世、迈克尔二世、米恰尔二世·Kurkuas(1143年-1146年)

113. 科斯马斯二世·阿提库斯(1146年-1147年)

114. 尼古拉斯四世、尼古拉四世·穆札隆(1147年-1151年)

115. 狄奥多图斯二世(1151年-1153年)

116. Neophytus I(1153年)

117. 君士坦丁四世·Chliarenus(1154年-1156年)

118. 路加、路克、吕克·Chrysoberges(1156年-1169年)

119. Anchialus的弥格尔三世、迈克尔三世、米恰尔三世(1170年-1177年)

120. 卡里同、沙里顿(1177年-1178年)

121. 狄奥西亚一世、杜多思一世、狄奥多西一世·Borradiotes(1179年-1183年)

122. 巴西尔二世、巴西流二世·Carnaterus(1183年-1186年)

123. 尼塞塔斯二世·Muntanes(1186年-1189年)

124. 莱昂提乌斯·Theotokites(1189年-1190年)

125. 多西狄奥斯(1190年-1191年)

126. 乔治二世·Xiphilinus (1191年-1198年)

尼西亚帝国

127. 约翰十世·Camaterus(1198年-1206年)

128. 弥格尔四世、迈克尔四世、米恰尔四世·奥托里安 (1207年-1213年)

129. 特奥多尔二世、杜多立二世、西奥多二世 (1213年-1215年)

130. 马克西穆斯二世(1215年)

131. 曼努埃尔一世·Charitopoulos(1215年-1222年)

132. 杰曼努斯二世(1222年-1240年)

133. 美多迪乌斯二世(1240年)

134. 空位 1240年-1244年

135. 曼努埃尔二世(1244年-1255年)

136. 阿尔塞尼乌斯·奥托里安(1255年-1259年, 1261年-1267年)

137. 尼斯福鲁斯二世(1260年-1261年)

138. 杰曼努斯三世(1267年)

139. 约瑟、约瑟夫·Galesiotes(1267年-1275年)

140. 约翰十一世·Bekkos(1275年-1282年)

141. 额我略二世、格列高利二世(塞浦路斯)(1283年-1289年)

142. 阿塔纳修斯一世、邓南兆一世(1289年-1293年, 1303年-1309年)

143. 约翰十二世(1294年-1303年)

144. Nephon I(1310年-1314年)

145. 约翰十三世·Glykys (1315年-1320年)

146. Gerasimus I(1320年-1321年)

147. Jesaias(1323年-1334年)

148. 约翰十四世·Kalekas (1334年-1347年)

149. 伊西多尔一世(1347年-1350年)

150. 卡利斯图斯一世(1350年-1354年, 1355年-1363年)

151. 菲洛修斯·科基诺斯(1354年-1355年, 1364年-1376年)

152. 马卡里乌斯(1376年-1379年, 1390年-1391年)

153. Neilus Kerameus(1379年-1388年)

154. 安东尼四世(1389年-1390年, 1391年-1397年)

155. 卡利斯图斯二世·Xanothopoulos(1397年)

156. 马太一世(1397年-1410年)

157. 尤锡米乌斯二世、欧蒂米乌斯二世、丘天缪二世(1410年-1416年)

158. 约瑟夫二世1416年-1439年)

159. 梅特罗法内斯二世(1440年-1443年)

160. 额我略三世、格列高利三世·Mammas (1443年-1450年)

161. 邓南兆、阿塔纳修斯二世(1450年-1453年)

162. 金纳迪乌斯二世·斯科拉里奥斯(1453年-1456年, 1458年, 1462年-1463年, 1464年)

163. 伊西多尔二世·Xanthopoulos(1456年-1457年)

164. 索福罗尼乌斯一世、索福隆尼乌斯一世、素方宁一世·Syropoulos(1463年-1464年)

165. 约阿撒弗一世(1464年, 1464年-1466年)

166. 马尔库斯二世、马可二世、马尔谷二世·Xylokaraves(1466年)

167. 特拉布宗的西美昂一世(1466年, 1471年-1474年, 1481年-1486年)

168. 狄奥尼修斯一世(1466年-1471年, 1489年-1491年)

169. 拉斐尔一世(1475年-1476年)

170. 马克西穆斯三世·Manasses(1476年-1481年)

171. Nephon II(1486年-1488年, 1497年-1498年, 1502年)

172. 马克西穆斯四世(1491年-1497年)

173. 约阿希姆一世、约雅敬一世(1498年-1502年, 1504年)

174. 帕科米乌斯一世(1503年-1504年, 1504年-1513年)

175. 狄奥莱普特斯一世(1513年-1522年)

176. 耶利米亚一世(1522年-1545年)

177. Joannicus I(1546年)

178. 狄奥尼修斯二世(1546年-1555年)

灭国以后

奥斯曼帝国

179. 约阿撒弗二世(1555年-1565年)

180. 梅特罗法内斯三世(1565年-1572年, 1579年-1580年)

181. 耶利米亚二世·Tranos(1572年-1579年, 1580年-1584年. 1587年-1595年)

182. 帕科米乌斯二世(1584年-1585年)

183. 狄奥莱普特斯二世(1585年-1586年)

184. 马太二世(1596年, 1598年-1602年, 1603年)

185. 加百列一世、加布里埃尔一世(1596年)

186. 狄奥凡一世、狄奥法内斯一世·Karykes(1597年)

187. 梅勒提奥斯·佩加斯、梅勒蒂乌斯一世·佩加斯(coadjutor)(1597年-1598年, 1601年

188. Neophytus II(1602年-1603年, 1607年-1612年)

189. 拉斐尔二世(1603年-1607年)

190. 提摩太二世、弟茂德二世(1612年-1620年)

191. 奚利尔一世,西里尔·卢卡里斯(1612年, 1620年-1623年, 1623年-1630年, 1630年-1633年, 1633年-1634年, 1634年-1635年, 1637年-1638年)

192. Amasea的格列高利四世、额我略四世(1623年)

193. 安提姆斯二世(1623年)

194. 奚利尔二世,西里尔二世·Kontares(1633年, 1635年-1636年, 1638年-1639年)

195. 邓南兆三世、阿塔纳修斯三世·Patelaros(1634年)

196. Neophytus III of Nicea(1636年-1637年)

197. 帕森尼奥斯一世、帕尔特纽斯一世(1639年-1644年)

198. 帕森尼奥斯二世、帕尔特纽斯二世(1644年-1646年, 1648年-1651年)

199. Joannicus II(1646年-1648年, 1651年-1652年, 1653年-1654年, 1655年-1656年))

200. 奚利尔三世,西里尔三世(1652年-1654年)

201. Paisius I(1652年-1653年,1654年-1655年)

202. 帕森尼奥斯三世、帕尔特纽斯三世(1656年-1657年)

203. 加百列二世、加布里埃尔二世(1657年)

204. 帕森尼奥斯四世、帕尔特纽斯四世(1657年-1662年, 1665年-1667年, 1671年, 1675年-1676年, 1684年, 1685年)

205. 狄奥凡二世、狄奥法内斯二世(1659年)

206. 狄奥尼修斯三世(1662年-1665年)

207. 克雷芒(1667年)

208. 美多迪乌斯三世(1668年-1671年)

209. 狄奥尼修斯四世·Muselimes(the Muslim)(1671年-1673年, 1676年-1679年, 1682年-1684年, 1686年, 1687年, 1693年-1694年)

210. Gerasimus II(1673年-1674年)

211. 邓南兆四世、阿塔纳修斯四世(1679年)

212. James(1679年-1682年, 1685年-1686年, 1687年-1688年)

213. 卡利尼库斯二世(1688年, 1689年-1693年, 1694年-1702年)

214. Neophytus IV(1688年)

215. 加百列三世、加布里埃尔三世(1702年-1707年)

216. Neophytus V(1707年)

217. 西普里安一世(1707年-1709年, 1713年-1714年)

218. 邓南兆五世、阿塔纳修斯五世(1709年-1711年)

219. 奚利尔四世,西里尔四世(1711年-1713年)

220. 科斯马斯三世(1714年-1716年)

221. 耶利米亚三世(1716年-1726年. 1732年-1733年)

222. Paisius II(1726年-1732年, 1740年-1743年, 1744年-1748年)

223. Serapheim I(1733年-1734年)

224. Neophytus VI(1734年-1740年, 1743年-1744年)

225. 奚利尔五世,西里尔五世(1748年-1751年, 1752年-1757年)

226. 卡利尼库斯三世(1757年)

227. Serapheim II(1757年-1761年)

228. Joannicus III(1761年-1763年)

229. Samuel I Chatzeres (1763年-1768年, 1773年-1774年)

230. 梅勒蒂乌斯二世(1769年-1769年)

231. 狄奥西亚二世、杜多思二世、狄奥多西二世(1769年-1773年)

232. 索福罗尼乌斯二世、索福隆尼乌斯二世、素方宁二世(1774年-1780年)

233. 加百列四世、加布里埃尔四世(1780年-1785年)

234. 普罗科匹厄斯一世、波罗科比乌斯一世、博高培一世(1785年-1789年)

235. Neophytus VII(1789年-1794年, 1798年-1801年)

236. Gerasimus III(1794年-1797年)

237. 格列高利五世、额我略五世(1797年-1798年, 1806年-1808年, 1818年-1821年)

238. 卡利尼库斯四世(1801年-1806年. 1808年-1809年)

239. 耶利米亚四世(1809年-1813年)

240. 奚利尔六世,西里尔六世(1813年-1818年)

241. 尤金二世、尤金纽斯二世(1821年-1822年)

242. 安提姆斯三世(1822年-1824年)

243. Chrysanthus I(1824年-1826年)

244. Agathangelus I(1826年-1830年)

245. 君士坦提乌斯一世(1830年-1834年)

246.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1834年-1835年)

247. 格列高利六世、额我略六世(1835年-1840年, 1867年-1871年)

248. 安提姆斯四世(1840年-1841年, 1848年-1852年)

249. 安提姆斯五世(1841年-1842年)

250. 杰曼努斯四世(1842年-1845年, 1852年-1853年)

251. 梅勒蒂乌斯三世(1845年)

252. 安提姆斯六世(1845年-1848年, 1853年-1855年, 1871年-1873年)

253. 奚利尔七世,西里尔七世(1855年-1860年)

254. 约阿希姆二世、约雅敬二世(1860年-1863年, 1873年-1878年)

255. 索福罗尼乌斯三世、索福隆尼乌斯三世、素方宁三世(1863年-1866年)

256. 约阿希姆三世、约雅敬三世(1878年-1884年, 1901年-1912年)

257. 约阿希姆四世、约雅敬四世(1884年-1887年)

258. 狄奥尼修斯五世(1887年-1891年)

259. Neophytus VIII(1891年-1894年)

260. 安提姆斯七世(1895年-1897年)

261. 君士坦丁五世(1897年-1901年)

262. 杰曼努斯五世(1913年-1918年)

263. 空位 1918年-1921年

土耳其共和国

264. 梅勒蒂乌斯四世·Metaxakis(1921年-1923年)

265. 格列高利七世、额我略七世(1923年-1924年)

266. 君士坦丁六世(1924年-1925年)

267. 巴西尔、巴西流三世(1925年-1929年)

268. 佛提乌二世、佛西要二世、圣弗蒂乌斯二世、虎啸士二世(1929年-1935年)

269. Benjamin I(1936年-1946年)

270. 马克西穆斯五世(1946年-1948年)

271. 阿忒纳哥拉一世(1948年-1972年)

272. 季米特里奥斯一世(1972年-1991年)

273. 巴尔多禄茂一世或巴萨罗缪一世(1991年起)


谢选骏指出:俄罗斯东正教会屈服于蒙古的异教统治,沦为“断裂脊梁骨的癞皮狗”;拜占庭东正教会屈服于突厥的异教统治,沦为“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所谓“宁见苏丹的头巾,不见教皇三重冕”的“世界名言”,活画出了这些叛徒的丑恶嘴脸。我想说的是,天主教会和西方世界纵然有一百个不是,但是他们毕竟没有屈服,从而保持了独立的发展。相比之下,中国的儒释道社会当然更像东欧的东正教社会而不像西欧的天主教社会。这也注定了,“现代化突破”为何发生在西欧一隅,而不是发生在广大的东方世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中国农耕技术爲何停滯不前

我説——汉代的农业是很发达,但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的农耕技术两千年来几乎无进步之窘境 AI Gemini——谢选骏先生的这个观点,引发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历程的深思。表面上看,汉代的农业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为什么在之后的两千年里,中国的农业技术似乎停滞不前了呢? 深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