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你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习惯性反驳》(2023-05-26 YouCore)表达:
在《鲁豫有约》这档访谈节目中,当主持人鲁豫采访嘉宾时,如果得到的回答与她的预期不符,她会习惯性回一句话:“真的吗?我不信!”
这样的质疑,常常让嘉宾感到尴尬,甚至哑口无言。
就连鲁豫自己,后来也忍不住在脱口秀中自嘲:她刚到凤凰卫视主持节目《凤凰早班车》时,工作非常辛苦,但身体却一点问题都没有。
体检的医生对她说:“没问题呀,你这么健康,工作肯定很轻松吧。”
鲁豫回答说,“我天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呀!”
结果医生回道:“真的吗?我不信!”
随后,鲁豫开始吐槽这句话,“这大夫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啊。”
像鲁豫一样,我们都清楚没有人喜欢被否定;但在实际沟通中,我们却又经常忍不住反驳他人。
比如,当别人兴致勃勃地分享一个最新发现时,有些人会回答说:“你才知道呀,我早就知道了。”
当下属向领导汇报工作想法时,有些领导会立即回复:“你这个思考逻辑是不是有问题啊?”
当你习惯了反驳他人,你会发现主动与你交流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偶尔难得有个人来跟你交流,你往往也是跟对方聊得不欢而散。
既然习惯性反驳对人际关系损害这么大,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这种表达倾向呢?
你不妨试试以下三点建议:
01 第一回应Yes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自我的认知、立场和自尊,当听到反驳时,这个防御机制就会咯噔一下激活,让你不自觉地反感对方的言论,哪怕对方说得天花乱坠,你也听不下去。
因此,对别人话语最好的第一回应永远是“Yes”。
当对方听到你说“Yes”后,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不会被触发,他会不自觉地开始听你说yes之后表达的观点和意见。
你可以观察下,你周围那些和人相处愉快的朋友、会管理和激励人的领导,是不是大都是“yes”派呢?
要说好“yes”,由浅到深有三点方法:
1 简单附和
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你只需要点头,说“是的”,“你说得对”即可。
只要做出认同的姿态,哪怕你是假装的,对方也会忍不住对你产生好感。
2 提炼认同点
从对方的表述中,提炼出要点,并以特别认同的方式讲给对方听。
例如,有人跟你感慨:“我觉得管人啊不能一刀切,要能容忍不同人的缺点。像谁谁谁,她办事一根筋,不知灵活变通,与其要她灵活变通,不如就只给她安排需要原则强、变化少的工作。”
这段话你听了后,就可以提炼出认可的部分,并反讲给他听:“你说得太对了!我们做管理,就是要像你说的这样,用人所长、避其所短。”
这种提炼认同点的Yes,就比简单附和的效果更进一步,对方不但对你有好感,而且还觉得你有水平,你的认同有价值,就更愿意继续跟你聊下去。
3 感同身受
如果你还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情绪,做到感同身受,那这种Yes就更高级了,对方会视你为知音。
不过这一点比前两者都要困难很多,因为它要求你跟对方有类似的身份地位、价值观、知识结构或者相同的成长经历。比如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
所以,这种Yes作为可选项即可,碰巧能做到更好,实在没法共情,做到前两点也完全够用了。
只要你能将自己的第一回应,默认改成“Yes”模式,一周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对话会流畅很多倍。三周之后,你跟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就有明显的改善。
02 降低Ask的质疑感
跟人对话时,第一回应默认用“Yes”,肯定是最佳选择。但如果在对话过程中,你只是一直点头表达Yes,对方就会觉得你在敷衍了。
特别是许多人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他自己都觉得没说清楚,你却点头说Yes,不但不会拉近跟对方的关系,反而会让对方瞧不起你。
所以,人际沟通时还得会Ask,用提问跟对方做一些澄清。
这时问题就来了,提问问得不好,就很容易让对方产生被质疑的感觉,觉得你是在质疑他。
我就亲历过一个反面例子:
前段时间,我闺蜜(差点成了前闺蜜)追剧时喜欢上了一个明星,我们闲聊时她感慨道:“朱一龙真帅啊。”
我没多想,直接回了句:“哪里帅呢?”
她当即和我翻脸,觉得我质疑她的看法很可笑。
我是真委屈呀,因为我压根没想着质疑她,确实是不知道朱一龙长什么样,就是单纯想问下他哪个地方比较帅气。
但没留意提问的方式,就被闺蜜误解了。
在生活中,和闺蜜发生这类误会还好,因为彼此了解对方的为人,事后很容易解释清楚。
但如果是在工作中或者和还不太熟悉的人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可能就不会当面跟你表达不满,而是会私下认为你爱抬杠、情商低。
我经常因为爱提问发生类似的误解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三个减少Ask的质疑感的方法,跟你分享下。
第一,Ask前,先表达对对方观点的理解。
比如,“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可以再进一步解释……吗?”,“你刚才提到的观点很有启发性,可以再具体说下吗”。
这可以让对方明确我们提问的出发点,是真诚的理解与好奇,而非质疑他的立场。
第二,Ask时,避免使用绝对或极端的词汇,如“为什么”、“真的”、“怎么会”。
这些词汇容易让问题显得过于直接、甚至挑衅。
你可以选择更温和的措辞,让提问的语气显得更开放和中立。
比如,“请具体解释一下”,“请举例阐明”,“可以详细描述……的原因吗?”。
第三,观察对方反应,在必要时澄清Ask的目的。
如果察觉对方有被冒犯到的信号,立即适时重申你Ask的目的。
比如,“请不要误会,我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您的观点。”
像上面这样降低Ask的质疑感后,你的提问就只会拉近跟对方的关系,而不会被对方误解了。
03 正确表达No
第一回应“Yes”,对话中适时Ask,你已经完全能够拉近跟任何人的人际关系了。
但如果你还想有更进一步的效果,让对方不仅是亲近你,还更看重你,甚至崇拜你的话,那还得学会正确表达No。
如何正确表达No呢?
在辩论节目《奇葩说》中,蔡康永表现出的三项辩论技巧就很适合我们上手应用。
1 引用例子来表达相反的观点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蔡康永没有直接说“不该鼓励”,而是以他主持的《康熙来了》为例,说节目当时宣告停播的时候,很多观众鼓励他继续做下去,但是他压力很大,不开心。他更希望观众们能够肯定他的过去,让他离开,这样他反而会更舒服。
像蔡康永这样,通过引用具体的例子来阐述相反的观点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通过引用具体的例子或讲故事,可以直观地展示相反立场的影响和后果,从而更能增强对方对你相反观点的接受意愿。
在实际工作中,当你想要表达No时,同样可以多采用这种引用例子或讲故事的方式。
比如,不赞同对方的方案时,你可以回复,“这套方案我之前正好用过,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或“类似的方法正好其它有项目用过,具体情况是…”。
基于具体事实或实例提出的异见,会显得你更加中立和理性,也更易被对方接受与理解。
2 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担忧
针对辩题“没有上进心,有没有错?”,相比于其他辩手言辞激烈地输出自己的观点,蔡康永不是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表达出自己的担忧和顾虑:
“我没有办法说没有上进心是一个过错,可是我有把握地说,没有上进心,你一定会错过。”
当你像蔡康永这样,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处境表示关心和担忧,对方自然就会愿意听取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工作中,当你想表达不同意见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技巧。
可以这么说,“我担心这个时间节点实施,会影响你任务的最终完成效果”,或“如果没有进一步落实相关条款,后面推进这个方案,我担心你会遇到困难”。
3 提供替代方案
针对辩题“该选择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当对方辩手提出“选择我爱的,因为我要主动追求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观点时,蔡康永的回应是这样的:
我觉得大部分人在一味在爱对方的时候,常常是忽略了自己最美好的部分。
我们常常不够爱自己,常常要通过爱我们的人才能够发现我们自己有多么好,所以我们最后是依赖着那个深深爱我们的人,而让我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我们是一个好的人。
因此不要轻易拒绝,让你感觉到自己好的机会。
在不得不否定对方的同时,像蔡康永这样,给对方提供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告知对方:“其实要达成你的目标,可能存在一个更好的方案供你参考。”
这样,对方不仅不会反感你的否定,还会认可你的专业,甚至感激你的建议。
在工作中,当你想表达不认同时,也务必要提供一个替代方案,这样就可以给对方传递一个友好信号:我的异见是基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是想帮你解决问题的,而非主观反对。
用好上面三个正确表达No的方法,不仅不会让对方产生反感,而且还能让对方感知到你是在帮他更好地实现目标或帮他变得更好。
04 小结
习惯性反驳的根源是,你更乐意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按自己习惯的方式与人交流。
这么做了后,你确实是爽了,但也给别人留下了“与人为难”“爱抬杠”的不良印象,从而摧毁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挽回的方式切实也挺简单,就是转变自己与别人的说话方式即可。
1、与人交流,第一回应默认讲“Yes”。
2、当需要提问时,减少Ask的质疑感。
3、不得不表示不同的看法时,用以下三个技巧正确表达No:引用例子、表达关心和担忧、提供替代方案。
网民嚎叫:
hardlyconfused 2023年05月27日 09:10
这下我都不能反驳了
谢选骏指出:人说“毁掉你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习惯性反驳”——我看“习惯性反驳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这是“习惯性反驳”的一体两面。何去何从,自己选择!反正人生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