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12月31日星期日

后记 习惯性反驳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


《毁掉你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习惯性反驳》(2023-05-26 YouCore)表达:

在《鲁豫有约》这档访谈节目中,当主持人鲁豫采访嘉宾时,如果得到的回答与她的预期不符,她会习惯性回一句话:“真的吗?我不信!”

这样的质疑,常常让嘉宾感到尴尬,甚至哑口无言。

就连鲁豫自己,后来也忍不住在脱口秀中自嘲:她刚到凤凰卫视主持节目《凤凰早班车》时,工作非常辛苦,但身体却一点问题都没有。

体检的医生对她说:“没问题呀,你这么健康,工作肯定很轻松吧。”

鲁豫回答说,“我天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呀!”

结果医生回道:“真的吗?我不信!”

随后,鲁豫开始吐槽这句话,“这大夫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啊。”

像鲁豫一样,我们都清楚没有人喜欢被否定;但在实际沟通中,我们却又经常忍不住反驳他人。

比如,当别人兴致勃勃地分享一个最新发现时,有些人会回答说:“你才知道呀,我早就知道了。”

当下属向领导汇报工作想法时,有些领导会立即回复:“你这个思考逻辑是不是有问题啊?”

当你习惯了反驳他人,你会发现主动与你交流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偶尔难得有个人来跟你交流,你往往也是跟对方聊得不欢而散。

既然习惯性反驳对人际关系损害这么大,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这种表达倾向呢?

你不妨试试以下三点建议:

01 第一回应Yes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自我的认知、立场和自尊,当听到反驳时,这个防御机制就会咯噔一下激活,让你不自觉地反感对方的言论,哪怕对方说得天花乱坠,你也听不下去。

因此,对别人话语最好的第一回应永远是“Yes”。

当对方听到你说“Yes”后,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不会被触发,他会不自觉地开始听你说yes之后表达的观点和意见。

你可以观察下,你周围那些和人相处愉快的朋友、会管理和激励人的领导,是不是大都是“yes”派呢?

要说好“yes”,由浅到深有三点方法:

1 简单附和

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你只需要点头,说“是的”,“你说得对”即可。

只要做出认同的姿态,哪怕你是假装的,对方也会忍不住对你产生好感。

2 提炼认同点

从对方的表述中,提炼出要点,并以特别认同的方式讲给对方听。

例如,有人跟你感慨:“我觉得管人啊不能一刀切,要能容忍不同人的缺点。像谁谁谁,她办事一根筋,不知灵活变通,与其要她灵活变通,不如就只给她安排需要原则强、变化少的工作。”

这段话你听了后,就可以提炼出认可的部分,并反讲给他听:“你说得太对了!我们做管理,就是要像你说的这样,用人所长、避其所短。”

这种提炼认同点的Yes,就比简单附和的效果更进一步,对方不但对你有好感,而且还觉得你有水平,你的认同有价值,就更愿意继续跟你聊下去。

3 感同身受

如果你还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情绪,做到感同身受,那这种Yes就更高级了,对方会视你为知音。

不过这一点比前两者都要困难很多,因为它要求你跟对方有类似的身份地位、价值观、知识结构或者相同的成长经历。比如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

所以,这种Yes作为可选项即可,碰巧能做到更好,实在没法共情,做到前两点也完全够用了。

只要你能将自己的第一回应,默认改成“Yes”模式,一周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对话会流畅很多倍。三周之后,你跟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就有明显的改善。

02 降低Ask的质疑感

跟人对话时,第一回应默认用“Yes”,肯定是最佳选择。但如果在对话过程中,你只是一直点头表达Yes,对方就会觉得你在敷衍了。

特别是许多人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他自己都觉得没说清楚,你却点头说Yes,不但不会拉近跟对方的关系,反而会让对方瞧不起你。

所以,人际沟通时还得会Ask,用提问跟对方做一些澄清。

这时问题就来了,提问问得不好,就很容易让对方产生被质疑的感觉,觉得你是在质疑他。

我就亲历过一个反面例子:

前段时间,我闺蜜(差点成了前闺蜜)追剧时喜欢上了一个明星,我们闲聊时她感慨道:“朱一龙真帅啊。”

我没多想,直接回了句:“哪里帅呢?”

她当即和我翻脸,觉得我质疑她的看法很可笑。

我是真委屈呀,因为我压根没想着质疑她,确实是不知道朱一龙长什么样,就是单纯想问下他哪个地方比较帅气。

但没留意提问的方式,就被闺蜜误解了。

在生活中,和闺蜜发生这类误会还好,因为彼此了解对方的为人,事后很容易解释清楚。

但如果是在工作中或者和还不太熟悉的人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可能就不会当面跟你表达不满,而是会私下认为你爱抬杠、情商低。

我经常因为爱提问发生类似的误解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三个减少Ask的质疑感的方法,跟你分享下。

第一,Ask前,先表达对对方观点的理解。

比如,“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可以再进一步解释……吗?”,“你刚才提到的观点很有启发性,可以再具体说下吗”。

这可以让对方明确我们提问的出发点,是真诚的理解与好奇,而非质疑他的立场。

第二,Ask时,避免使用绝对或极端的词汇,如“为什么”、“真的”、“怎么会”。

这些词汇容易让问题显得过于直接、甚至挑衅。

你可以选择更温和的措辞,让提问的语气显得更开放和中立。

比如,“请具体解释一下”,“请举例阐明”,“可以详细描述……的原因吗?”。

第三,观察对方反应,在必要时澄清Ask的目的。

如果察觉对方有被冒犯到的信号,立即适时重申你Ask的目的。

比如,“请不要误会,我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您的观点。”

像上面这样降低Ask的质疑感后,你的提问就只会拉近跟对方的关系,而不会被对方误解了。

03 正确表达No

第一回应“Yes”,对话中适时Ask,你已经完全能够拉近跟任何人的人际关系了。

但如果你还想有更进一步的效果,让对方不仅是亲近你,还更看重你,甚至崇拜你的话,那还得学会正确表达No。

如何正确表达No呢?

在辩论节目《奇葩说》中,蔡康永表现出的三项辩论技巧就很适合我们上手应用。

1 引用例子来表达相反的观点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蔡康永没有直接说“不该鼓励”,而是以他主持的《康熙来了》为例,说节目当时宣告停播的时候,很多观众鼓励他继续做下去,但是他压力很大,不开心。他更希望观众们能够肯定他的过去,让他离开,这样他反而会更舒服。

像蔡康永这样,通过引用具体的例子来阐述相反的观点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通过引用具体的例子或讲故事,可以直观地展示相反立场的影响和后果,从而更能增强对方对你相反观点的接受意愿。

在实际工作中,当你想要表达No时,同样可以多采用这种引用例子或讲故事的方式。

比如,不赞同对方的方案时,你可以回复,“这套方案我之前正好用过,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或“类似的方法正好其它有项目用过,具体情况是…”。

基于具体事实或实例提出的异见,会显得你更加中立和理性,也更易被对方接受与理解。

2 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担忧

针对辩题“没有上进心,有没有错?”,相比于其他辩手言辞激烈地输出自己的观点,蔡康永不是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表达出自己的担忧和顾虑:

“我没有办法说没有上进心是一个过错,可是我有把握地说,没有上进心,你一定会错过。”

当你像蔡康永这样,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处境表示关心和担忧,对方自然就会愿意听取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工作中,当你想表达不同意见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技巧。

可以这么说,“我担心这个时间节点实施,会影响你任务的最终完成效果”,或“如果没有进一步落实相关条款,后面推进这个方案,我担心你会遇到困难”。

3 提供替代方案

针对辩题“该选择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当对方辩手提出“选择我爱的,因为我要主动追求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观点时,蔡康永的回应是这样的:

我觉得大部分人在一味在爱对方的时候,常常是忽略了自己最美好的部分。

我们常常不够爱自己,常常要通过爱我们的人才能够发现我们自己有多么好,所以我们最后是依赖着那个深深爱我们的人,而让我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我们是一个好的人。

因此不要轻易拒绝,让你感觉到自己好的机会。

在不得不否定对方的同时,像蔡康永这样,给对方提供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告知对方:“其实要达成你的目标,可能存在一个更好的方案供你参考。”

这样,对方不仅不会反感你的否定,还会认可你的专业,甚至感激你的建议。

在工作中,当你想表达不认同时,也务必要提供一个替代方案,这样就可以给对方传递一个友好信号:我的异见是基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是想帮你解决问题的,而非主观反对。

用好上面三个正确表达No的方法,不仅不会让对方产生反感,而且还能让对方感知到你是在帮他更好地实现目标或帮他变得更好。

04 小结

习惯性反驳的根源是,你更乐意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按自己习惯的方式与人交流。

这么做了后,你确实是爽了,但也给别人留下了“与人为难”“爱抬杠”的不良印象,从而摧毁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挽回的方式切实也挺简单,就是转变自己与别人的说话方式即可。

1、与人交流,第一回应默认讲“Yes”。

2、当需要提问时,减少Ask的质疑感。

3、不得不表示不同的看法时,用以下三个技巧正确表达No:引用例子、表达关心和担忧、提供替代方案。

网民嚎叫: 

hardlyconfused 2023年05月27日 09:10

这下我都不能反驳了


谢选骏指出:人说“毁掉你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习惯性反驳”——我看“习惯性反驳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这是“习惯性反驳”的一体两面。何去何从,自己选择!反正人生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书名
心理学怎么可能认识自己
How Can Psychology Know Itself

作者
谢选骏
Xie Xuanjun

出版发行者
Lulu Press, Inc.
3101 Hillsborough
St.Raleigh, NC 27607—5436 USA
免费电话1—888—265—2129

国际统一书号ISBN:
定价US$

2023年12月第一版
December 2023 First Edition 

谢选骏全集第265卷
Complete Works of Xie Xuanjun Volume 265


内容提要
人说——对于“我们为什么这样做”这个问题……很复杂,也难于理解,可是,那些希望得到一个容易理解的简单答案的人只得放弃心理学,转而去天文学、数字学,或者对人类行为的某种类似解释中寻求它。
我看这是“心理学”的合理边界之一。事实上,心理学无法认识心理,心理学所认识的无非是心理学;可是心理学又怎么可能认识自己呢?

Executive summary
People say - The question "Why do we do this"... is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but those who want a simple answer that is easy to understand have to give up psychology and turn to astronomy, numerology, or It is sought in some similar explanation of human behavior.
I think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able boundaries of "psychology". In fact, psychology cannot understand psychology. What psychology understands is nothing more than psychology. But how can psychology understand itself?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四大自由和联合国都来源于四大家族

(一)四大家族的自由 《美国的四大家族有多厉害?产生了七个总统》(2019-12-16 历史政治风云人物)报道: 在美国诸多的政治世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四大家族。按照时间排列,分别是:亚当斯家族、罗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 1、亚当斯家族 第一位是美国建国之初的亚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