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12月10日星期日

谢选骏:欧盟和中囶半斤八两


《一带一路:G7唯一参与国意大利正式退出》(BBC 2023年12月7日)报道: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长期以来一直反对意大利参与“一带一路”倡议。


意大利政府证实将退出中国的旗舰项目“一带一路 ”倡议。


意大利总理乔治亚·梅洛尼(Giorgia Meloni)的政府通知中国政府,意大利将在年底截止日期前停止参与“一带一路 ”倡议。


该倡议是中国最雄心勃勃的贸易和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意大利是唯一一个在2019年签署该倡议的七国集团国家。


此举当时遭到了美国和其它国家的严厉批评。


该倡议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发起,目标是在亚洲和欧洲投资约1万亿美元(7940亿英镑;9250亿欧元),包括新建和升级铁路和港口等,旨在连接中国与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


但该倡议从一开始就被美国批评为“债务陷阱外交”的典范。华盛顿称,中国计划涉及到的一些大型项目将难以为继,各国无力为其提供资金,这为中国政府实现自己的目标提供了筹码。


"一带一路"基于古丝绸之路而设计,希望推进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一带一路"被许多评论家比作中国的第二次开放和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被认为是中国的外交杰作。


意大利是18 个欧盟成员国中签署“一带一路”倡议最多的国家,欧盟成员国的项目集中在欧洲大陆的东部和南部。


除非意大利在今年年底前通知中国退出,否则该国的成员资格将于明年3月自动延期。


梅洛尼此前称,前政府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决定是“严重错误”,并表示有意退出。


但意大利政府强调,尽管有此举动,意大利仍在寻求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


习近平曾承诺,2019 年将在意大利投资200亿欧元,但目前只实现了其中一小部分。


意大利去年对华出口额为164亿欧元,而2019年为130亿欧元。


相比之下,同期中国对意大利的出口从317亿欧元增至575亿欧元。


中国与欧盟成员国法国和德国的贸易额要高得多,尽管这两个欧元区最大经济体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员。


自去年上任以来,梅洛尼一直在努力推行比其前任更亲西方、更亲北约的外交政策。


梅洛尼此举是在周四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与习近平举行峰会之前做出的。在会晤期间,冯德莱恩预计将警告中国国家主席遏制向欧盟供应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在内的廉价商品。


谢选骏指出:G7唯一参与国意大利为何正式退出一带一路?因为这样才能重振旗鼓。因为事到如今,欧盟已和中囶半斤八两了——欧盟27国的GDP总量16.65万亿美元已被中囶GDP 17.99万亿美元超过了。


《中欧峰会:贸易战阴影下,欧盟如何重塑对华关系》(2023年12月7日,BBC)报道:


12月7日,第24次中国—欧盟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米歇尔和冯德莱恩。


冯德莱恩与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曾于今年4月访华,与习近平、李强等人会晤,是2023年中国“两会”后首批访华的西方首脑。在中国结束新冠疫情封锁之后,他们的脚步仅次于德国总理肖尔茨。中国欧盟领导人峰会上一次实现线下会晤是在2019年,新冠疫情期间双方有两次线上会晤。


中国加入WTO后,中欧关系进入发展黄金期,20年间贸易额增长近9倍。特朗普上任后中美爆发贸易战,双边关系急转直下;2019年,中欧关系也因为新疆、香港等问题出现裂痕,当年欧盟在其战略报告中确认中国为系统性对手,中欧关系进入动荡和调整的阶段。


2020年疫情爆发,与中国经贸关系密切的欧盟开始审视自身的供应链安全。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震动欧洲,而战前中俄刚宣布“不设上限”的友谊,令欧洲既担心中国帮助俄罗斯绕过欧美制裁,又期待中国利用自身影响力促成俄乌和谈。


今年中国放开严格的疫情管控,法国、德国、西班牙、希腊欧洲各国领导人纷纷访华,巴斯夫等欧洲企业在中国签下百亿级新项目;同时冯德莱恩率先提出替代脱钩的对华“去风险”政策,并在欧美各国迅速成为共识,但却遭到中国斥责。


在“去风险”的基础上,美国开始与中国修复关系,今年高官频繁访华并最终促成习近平和拜登在旧金山的会晤。作为美国的盟友,欧盟也开启与中国修复关系的进程,此次峰会被认为是重要一步,但其过程依然一波三折。


从“脱钩”到“去风险” 美欧对华政策的战略转向还是凝聚共识?


“荷兰特朗普”维尔德斯赢得大选,为何让欧洲忧心忡忡

意大利正式宣布退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贸易战烽火点燃?

在会晤开幕致辞中,冯德莱恩直接指出欧盟的不满——欧中贸易“明显失衡”的问题需要解决。


此前,双方在此问题上已经有一轮交锋。冯德莱恩在会晤前表示,“我们看到(中欧)贸易失衡日益加剧。在过去2年里,贸易失衡已经翻了一倍,目前已高达近4000亿欧元。”


她进一步表示,“欧洲领导人不会容忍贸易关系长期失衡。我们拥有保护市场的工具,但我们更愿意透过谈判解决问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本周三的记者会上回应称,中国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表面上看,中国拥有顺差,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利润是由欧方享有的”。他还指责“欧方一方面在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施加严苛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希望大幅增加对华的出口”。


更多负面信号为长期热络的中欧经贸合作蒙上阴影——路透社5日引述欧盟官员称,中欧峰会后不会发表联合声明,也不期望这次峰会上会取得具体成果。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作为G7和欧盟成员国的意大利证实,已告知中国将退出“一带一路”倡议。


另一个悬在中欧关系头顶的问题是,今年9月13日欧盟对华发起的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去年6月,欧盟决议到2035年全境停售燃油汽车,同时出台大规模补贴、税收及路权优惠等措施来刺激新能源车消费。恰逢今年中国解除疫情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迎来绝佳契机,比亚迪已经进入15个欧洲国家,今年前八个月这家公司的总体出口增长6.5倍。


奇迹还是虚胖?BBC中文告诉你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AB面。


经济学人智库(EIU)向BBC中文表示,反补贴调查可能导致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征收关税,也可能涉及在中国生产和从中国出口的非中国汽车制造商。


比利时、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斯洛文尼亚已跻身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全球主要目的地之列,这加剧了欧盟对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迅速增长的份额的担忧。欧盟委员会常务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在今年9月访华时表示,“过去三年间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份额从不到1%攀升至8%,近乎指数式增长。显然,继续以此态势发展,欧盟汽车业有受伤的风险。”


经济学人智库认为,这些担忧与中国国内电动汽车行业在过去十年中获得的大规模国家补贴直接相关,非中国汽车制造商——包括欧洲企业——无法获得这些补贴。


不过,经济学人智库预计欧盟与中国的贸易流动在短期内不会受到干扰。欧盟可能最早可能要到2024年中后期才会采用关税。而从立案到开展调查需要长达一年的时间,而得出结果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预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只会作出被动反应,只有在欧盟的具体措施落实后才会公开实施报复性贸易措施。”经济学人智库分析称,但是欧盟的这一声明很有可能使其他面临与中国电动汽车品牌竞争的国家(包括美国)更加大胆地开展类似调查。


底线与合作


中国也在释放善意,此次峰会前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欧洲5国实施单方面免签,也对立陶宛解除大部分经济制裁措施。这些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予以善意回应。


然而,在中美修复关系之际,中欧则在贸易和安全问题上的龃龉仍大于善意。


首先,欧盟已在对华策略上确立“去风险”方针。这一理念由冯德莱恩3月份第一次提出,此后逐渐成为主导西方对华关系的最新共识。


德国媒体《商报》解释,俄乌战争让欧洲警醒,经济上依赖对手,将会使欧洲陷入受人胁迫的境地,所以要“去风险”。与“脱钩”不同的是,“去风险”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是要增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安邦智库向BBC中文表示,“去风险”是与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无底线地“脱钩”划清界限,欧盟各国展现理性、负责任态度的同时,避免得罪主张对华强硬的群体和组织。虽然“去风险”相对“脱钩”更加温和,但潜在的经济和政治成本也会较“脱钩”有所下降,因此“去风险”下的管制措施可能将比过去“脱钩”时期的制裁更加持久。


欧洲与美国在对华问题上冷热不均,因为欧洲对中国的风险敞口更大。美国摩根士丹利银行(Morgan Stanley)称,欧洲上市公司约有8%的收入来自中国,而美国只有4%。欧洲和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的比例相似(7%-9%),但由于欧洲是贸易密集型经济体,因此对中国的敏感度更高。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占欧洲GDP的2%,而美国仅占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 月份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西方和中国之间在投资上互设壁垒,欧洲的国民生产总值将下降2%,是美国所受打击的两倍多。


在此背景下,欧洲更急切地提出“去风险”,背后有两重含义——无法负担与中国全面脱钩后的代价。


另一方面,欧洲人更在意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角色。乌克兰战争使欧洲舆论更加反感专制政体,尤其是离战场更近的东欧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比战前冷却不少。


但欧盟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德国虽然在其6月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批评北京,同时又表示中国仍是“伙伴”和“解决诸多国际挑战及危机不可或缺之一员”。


德国是欧盟经济的主引擎,也是与中国经贸联系最紧密的欧洲国家。在此前中国总理李强与德国总理肖尔茨会面时,前者称中德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可信、可靠合作伙伴,肖尔茨则以“反对脱钩”、“去风险化不是去中国化”回应。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曾表示,高度重视法中关系,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法中应坚持有效的多边主义。今年马克龙大张旗鼓地访华时,带领 53 位企业老板,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并坚持欧洲与中美紧张局势和台湾冲突保持距离。他的言论当时在欧美引起轩然大波。


而根据法国媒体报道,习近平接受了马克龙的邀请,将于2024年访问法国。


目前看来,欧盟成员国从法德到希腊、匈牙利,都在各自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比如双边互访、扩大经贸联系、文化交流等;各国对华的不满则通过冯德莱恩代表的欧盟“唱红脸”与中国交涉,比如俄乌、台湾问题,以及针对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


经济学人智库对未来五年中欧关系的前景总体持悲观态度,背后原因是欧盟为保护其国内电动汽车产业和降低其供应链面对中国市场的风险而采取的行动。“最近的谈判并未缓解这些紧张局势,尽管中国提出反对,但欧盟仍重申其加强贸易保护的意图。”


谢选骏指出:欧盟努力半天,现在总量只和中囶半斤八两——如有一天中国得以统一,人均产值赶上台湾,那么体量将比欧盟大上一倍有半。因为欧盟现在的人均产值,和台湾比较接近,而人口只有中囶的百分之三十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特朗普盟友马特·盖茨丑闻

《特朗普盟友马特·盖茨丑闻曝光:美国众议院报告披露的四项细节》(莉莎·兰伯特(Lisa Lambert)BBC记者 2024年12月24日)報道: 美国众议院道德委员会周一(12月23日)发布有关特朗普盟友马特·盖茨(Matt Gaetz)的报告,披露了这位前国会议员被指控涉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