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5月22日星期三

谢选骏:新教与旧教竞相世俗化的五百年


《迎向宗教改革五百年的反思》(郭鸿标/ 2016年12月5日)报道:


引言:二〇一七年是记念宗教改革五百年的重要日子,怀念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于一五一七年提出《九十五条条文》,引发后来一连串的教会改革行动。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巨匠,他的神学博大精深,并且有深度的属灵体会。不过,提出与推动宗教改革的人,在路德以前及以后都有值得后世传颂的人物,例如约翰胡司(Jan Hus)、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慈运理(Ulrich Zwingli)及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还有重洗派(Anabaptist)。因此,记念宗教改革运动,应该不单局限在马丁路德身上。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历史


为什么宗教改革出现?因为教会生活与时代脱节,教会生活政治化和市场化。教会为了增加财政来源,误用赎罪券。不过在文艺复兴的潮流中,任何「黑箱作业」的作法也会受到质疑。当时对古典文字的学习,让人学习希伯来语及希腊语研究圣经。路德的寻根究底精神,令他敢于挑战教廷的权威。加上印刷术流行传播宗教改革思想,城市化与中产阶级出现,形成一股力量。国家主义令人反对罗马教廷干预个别国家内政。在各种条件互动底下,宗教改革成为一场运动。


马丁路德的属灵经历


路德于一五〇二年文学硕士毕业后,开始读法律。但是他在一场风暴中向圣者求救立志作修士。当时欧洲有黑死病,很多人四十岁便离开世界。路德追求得救的确据和内心的平安。路德获得栽培,一五〇九年获圣经硕士。一五一〇年与另一位修士代表修道院到罗马寻求修会会长支持改革。可惜他们看见的是神父生活败坏;他们改革教会的心更加强烈。一五一一年路德到威登堡修院工作,一五一二年任副院长,获神学博士,任圣经教授,一五一四年任威登堡教堂主任、奥古斯丁修会副区长。自一五一三年起,路德讲授诗篇(1513-1515),罗马书(1515-1516),加拉太书(1516-1517),希伯来书(1517-1518)。路德从圣经研究中发现神的义与人被称义的关系。一五一七年路德发表《论赎罪券的效能》,引起大家对赎罪券的讨论。一五一八年路德于海德堡奥古斯丁修会三年一次大会发表意见,称为《海德堡辩论》。一五一九年在莱比锡与埃克(Johann Eck)进行辩论,强调教宗与教会议会可以有错;只有圣经无错误。路德承认自己与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和约翰胡司(Jan Hus)接近,而这两位则被视为异端。一五二〇年罗马教廷宣判路德有罪,要他六十天内收回言论。路德没有放弃;相反写作其他作品:《论善功》、《论罗马教宗职权》、《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的公开信论基督徒社会改革》、《教会被掳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一五二一年罗马教廷宣布驱逐路德出教会,路德后期部份从略。


教会生活政治化和市场化与补赎制度被误用


一三〇九至一三七七年间七位教宗住在法国的亚威农(Avignon),大部份枢机主教都是法国人。一三七八年教宗返回罗马,法国教宗格哥利十世(Gregory X)去世后,意大利团队选出一位意大利教宗乌尔班六世(Urban VI),法国枢机主教团认为选举不合规格,不算有效,并选了一位法语背景的克来门特七世(Clement VII)。一三七九年克来门特七世返回法国的亚威农。因此,教会出现两个教宗,两批枢机主教,一个集团在意大利的罗马;一个集团在法国的亚威农。一四〇九年教会议会宣告设两个教宗是分裂教会的表现:罗马的格哥利十二世(Gregory X)和亚威农的本笃十三世(Benedict XIII)。教会议会决定另立新教宗亚历山大五世(Alexander V)。不过议会没有要求两位前教宗辞职,所以当时有三位教宗。


一四一五年罗马的格哥利十二世愿意辞职;但亚威农的本笃十三世拒绝辞职。一四一七年教会议会决定废除亚威农的本笃十三世;但他退到西班牙一个堡垒继续做教宗,又有他的枢机主教,直到一四二三年。一四一七年教会议会决定选马丁五世(Martin V)为教宗。当教宗以罗马为基地,边缘化法国人的时候,法国在经济上不会支持罗马的教廷。在这个背景底下,教廷需要金钱维修教堂。一四七五年上任的教宗利奥十世(Leo X)需要大量金钱兴建圣彼得大教堂和还有其他用途,便通过教廷印发赎罪券。


罗马天主教补赎(Penance)制度是信徒犯罪后要悔改(Contrition),向神父告解(Confession),得到神父宣赦后要有贡献(Contribution)。既然信徒得到神父宣赦后要有贡献,教廷又需要金钱,教廷可以发一张证明,表示他的罪得到赦免。这张证明就是「赎罪券」(Indulgence)。当时有圣职买卖的事,德国迈恩慈大主教亚尔伯特(Archbishop Albrecht of Mainz)用了大量金钱购买圣职,所以认同教会发赎罪券,增加收入。很多圣职人员没有足够的圣经及神学训练,只能做宗教礼仪。信徒中有很多迷信行为,既不明白圣经,又将基督教民间宗教化。


对路德的改革之路的反思


路德没有分裂教会之心,一五一七至一五二〇年路德为他的立场辩护。路德希望寻找真信仰,帮助人回归真神。路德问「得救的确据」是什么?路德问「罪人如何被称义」?不过,路德摇动了教廷的建制。一五二一年路德被驱逐出教,路德人身安全受威胁;但有诸侯保护支持。路德其他神学观点从略。迎接二〇一七年宗教改革五百年,我们可以问自己:我清楚自己得救吗?我清楚知道自己被神无条件接纳吗?我清楚「得救的确据」是什么吗?我清楚「罪人如何被称义」的福音吗?我渴慕神的道吗?我的事奉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为了感谢神呢?


马丁路德于一五一七年十月卅一日在德国威登堡教堂门上贴上《九十五条》,反对教会贩卖赎罪券,误导人以为可以用钱买神的救恩。一五一七至一五二〇年间,路德出版三部著作:《九十五条》、《教会被掳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一五二〇年路德被逐出教会,一五二一年神圣罗马大帝查理五世以皇帝的权力下令路德到沃木斯(Worms)国会受审,路德表明他的良心只是服从圣经的真理——不是教宗的权威,不是教会议会的权威;而是「唯独圣经」才是真理的基础。路德解释诗篇一一九篇的时候,提出:「祈祷,默想,属灵争战,造就一个神学家。」(Oratio, meditatio, tentatio, faciunt theologum.)


一五一八年路德在海德堡辩论(Heidelberg Disputation)提出「十架神学」观念,强调神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上启示神的荣耀。神在人看来软弱失败的十字架刑具上,成就神奇妙的救恩。世人却高举人的理性,人的荣耀,大自然的荣耀来描述上帝。这就是当时天主教的「荣耀神学」;但是路德却从圣经发现「十架神学」的道理。


回顾十六世纪教会世俗化的危机与路德的回应,引发我们思想今天神仆人的责任。为什么十六世纪天主教要贩卖赎罪券呢?因为教会需要钱建大教堂,所以有人建议将信徒告诫认罪,得到神父宣赦后,自由奉献的方法规范化,让信徒购买赎罪券作一种凭据。有人甚至把赎罪券所赦免的范围,由今生不致死的罪扩展到死后在「炼狱」应受惩罚的罪都可以赦免。


路德与承继宗教改革精神的教会不同意「炼狱」的教导,十六世纪反对赎罪券的论点是,教会为了钱,不惜将赎罪券所赦免的范围不断扩大,完全忽略耶稣基督才是赦罪的主,他白白牺牲在十字架上。教会领导层的无知无能,把教会带到世俗化的路上,令信徒走入迷途。祈祷,默想,属灵争战,造就一个神学家;迎向二〇一七年宗教改革五百年的重要日子,我们需要按圣经真理检视教会的宣讲、教导、领导内容,让我们不至失去宗教改革的精神。


约翰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历史


十六世纪宗教背景是,当时法国有一千五百万至一千六百万人口,德语区有一千二百万人,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有一千万人、英国有三百万人。根据一五一六年博洛尼亚协约(Bologna Concordat),法王法兰西斯一世(Francis I)得到教宗利奥十世同意,有权提名及任命主教。天主教的法王法兰西斯一世支持德国宗教改革,目的是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一五二四至一五二五年闵斯特(Münster)农民革命,一五二五年路德与人文主义者伊拉斯姆(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争论人的自由意志的问题。一五二九年路德与慈运理(1484-1531)争论圣餐的问题。


约翰加尔文(1509-1564)于一五一三年(十四岁),被送到巴黎,先在大学城(Collège de a Marche)受教育,受马图林科迪尔(Marthurin Cordier)影响,敬虔的焦点是「现代灵修」(devotio moderna)精神对耶稣基督的位格的重视和现代教育方法,即文艺复兴的「回到原典」(ad fontes)的方法,也是人文主义者伊拉斯姆重视的方法。后来加尔文在蒙太古学院(Collège Montaigu)读文科(Liberal Arts)。一五二八年加尔文父亲送加尔文到奥尔良读法律,一五二九年加尔文的文章还未有反罗马天主教言论。一五三〇年神学系老师反对皇家学院(Collège Royal)部份老师认为要按希伯来及希腊语圣经原文检定拉丁文武加大译本。一五三一年加尔文在书信里表达基督徒良心自由的意见。


一五三二年,加尔文在书信里表达政治领袖要有宽容美德的意见。一五三四年加尔文在《灵魂睡觉》(Psychopannychia)指出基督徒良心自由并不表示个人属灵经验可以超过教会对圣经的解释。一五三四年法国出现拘捕宗教异见份子,一五三五年一月加尔文离开法国到瑞士的巴塞尔。人文主义者伊拉斯姆(Erasmus)刚在巴塞尔。一五三六年加尔文在巴塞尔出版《基督教要义》( Christianae Religionis institutio),目的是向法国皇帝说明法国巴黎的宗教改革与重洗派,与分裂教会或政治叛乱不同。


加尔文在神学上,寻找路德与慈运理之间的路线。 《基督教要义》的神学,主要是跟路德的。加尔文将《基督教要义》不断修改,拉丁文版1539,1543,1550,1553,1559。法语版1541,1545,1551,1560。一五三六年九月一日,加尔文开始在日内瓦的工作。日内瓦是独立市,在加尔文到达前已经与天主教脱离关系。日内瓦是难民之都,一五三六年有一万人口,一五三八年有一万二千人,一五六〇年有二万一千人。


弗朗索瓦兰伯特(François Lambert)与纪尧法野勒(Guillaume Farel)在日内瓦讲道,推动宗教改革。加尔文在日内瓦的岗位是圣经「宣讲者」(Rector, Reader)。一五三八至一五四一年加尔文离开日内瓦到斯特拉斯堡(Strassbourg)。一五四一年加尔文回日内瓦,进行教会与政府的改革。首先,加尔文从讲道开始。一五四二至一五四三年加尔文草拟日内瓦宪章。一五四八至一五五五年加尔文面对两大重要挑战:政治上的反对、预定论争论。一五五五至一五六四年加尔文修订《基督教要义》。


「上帝的主权」的信仰落实


基督徒承认「上帝的主权」,意思是承认上帝是个人生命的主、家庭婚姻的主、职场上的主、经济领域的主、政治领域的主、国家民族的主、世界历史的主、宇宙的主。若果我们在任何领域已经有另一位主,那就是「偶像」。如果我们口头称上帝为主;却在行动上有另一位主,那就是「虚伪」。基督徒承认「上帝的主权」,意思是愿意按照圣经的权威,审视自己对财富、婚姻、家庭、社会、经济、政治的价值观。不过,很多人都已经将自己一套价值观看为绝对,不愿意聆听,不愿意接纳不同意见。更严重的是要把异见灭声,要把看不过眼的人赶尽杀绝。


基督徒是人,也受社会风气影响。实际上,也有基督徒先入为主的在不同领域已经有他的「主」,然后在外面加上信仰的外衣,挂上「基督是主」的牌子,将从世界来的价值观等同上帝的旨意。迎向宗教改革五百年,求主帮助我们愿意在人生每一个领域承认「上帝的主权」,尊主为大。


谢选骏指出:人说“迎向宗教改革五百年的反思”——我看这个“反思”毫无反省悔过之意,完全没有意识到,宗教改革的主要成果,就是“新教与旧教竞相世俗化”——这个五百年,不仅分裂了西方教会,而且培养了一帮小教皇、土教皇,但在防止教会世俗化的方面,却可说是乏善可陈。

新教与旧教竞相世俗化的五百年(1517——2017年),还催生了邪恶的十月革命(1917年)——难怪人说,列宁就是俄国的马丁路德、俄国的穆罕默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用伪造的货币购买虛假的艺术

《天价香蕉:它为什么值620万美元?买家孙宇晨是谁?》(ZACHARY SMALL 2024年11月22日)報道: 什么时候一根香蕉不只是香蕉?当它是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在周三晚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毛里齐奥·卡泰兰的这件概念作品以52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连佣金合计620万美元。 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