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1月4日星期二

谢选骏:匈牙利人也算一种新疆人



网文《匈奴人,匈人,匈牙利人》(2020-12-13)报道:  


匈奴人,匈人,匈牙利人:这三个来自欧亚草原的名字带“匈”的民族有关联吗?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大事?他们后来怎么样啦?


匈奴人


匈奴人的起源历史学家到现在还没争论清楚。匈奴自己无文字,留下的全部记录都是中国史书的记载。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是研究匈奴史的鼻祖,其所著《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朝灭亡后,王子淳维跑到塞北,成为匈奴的始祖,所以匈奴是华夏子孙。但司马迁在叙述外族的列传中,常常说他们(如朝鲜王和闽越王)的祖先都是华夏苗裔,可能带有大汉族主义的偏见。现代中外学者大多不同意这种看法。现代研究基本肯定:(1)匈奴不是华夏族。(2)匈奴是黄种人(当时河西走廊和西域有白种人)。(3)匈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所谓戎狄之一,是当时塞外的一个新兴民族。(4)匈奴的语言是阿尔泰语系的一支,但具体是突厥那支还是蒙古那支不清楚。匈奴的确“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匈奴人没有用“匈奴”这个名称来称呼自己,“匈奴”是中国人给他们起的名称(就像“China”是外国人给中国起的名称一样)。匈奴人可能自称“胡”(读音Hun,Hunna,或Hunni)。战国和秦代称他们为“胡人”是有道理的。“匈奴”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策·燕策》讲的是前227年的事情。“匈奴”当时偶尔使用。但到了司马迁所处的汉代(《史记》作于前104-90年),“匈奴”这个名称已普遍通用。这显然是中国人给胡人起的丑名。《史记·项羽本纪》讲到“天下匈匈”,是喧扰大乱之意。“匈”的来源多半因为这些胡人常常来袭,“侵暴中国” (《史记·匈奴列传》),造成“天下匈匈”而令人生厌。“奴”的地位低下,这个意思今天也在用。(用贬义词命名少数民族[一般都贬称为蛮夷]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匈奴”以外还有“鬼方”,“鲜卑”,“蠕蠕”等。罗马帝国也称游牧民族为蛮族,异曲同工。)


战国七雄中,燕,赵,秦与匈奴接壤,所以深受其害,为了防御开始造长城。前221年秦统一后派蒙括伐胡,夺回河套地区,并将三国的长城连接再加长,开始成为真正的万里长城。不久以后秦变汉,刘邦,项羽大战,中国大乱。这时,匈奴在冒顿单于强势领导下奋发图强,在前206年东破东胡(今内蒙东部),西击月氏(读音“肉之”,今河西走廊),威服众多部落,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匈奴成长为“百蛮大国”。这个欧亚草原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联盟,被不少历史学家称为匈奴帝国。在冒顿年代,匈奴刀锋之利,马蹄之远,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一带无出其右。冒顿是北亚草原上第一位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


因匈奴在中国频频寇边,汉高祖刘邦统一全国后于前200年御驾亲征。结果在白登(现代山西大同附近)兵败,被冒顿单于包围七天七夜,被迫与匈奴和亲。和亲是不平等条约的鼻祖。汉朝赔了公主还要纳贡,换来匈奴不来侵暴的允诺。双方商定“长城以北,引弓之国。长城以南,冠带之室” (《史记·匈奴列传》)。当然“匈奴者,夷狄也,乃禽兽,言而无信”,往往又要岁贡,又要寇边, 这就是蛮族的“双赢”。


和亲(或纳贡)维护了单于在匈奴部众眼中的崇高地位。单于收获的金银财宝,美酒丝绸等奢侈品赏赐给达官贵人,所以他们拥护单于的英明领导。但和亲对匈奴百姓来说好处不大,他们更需要实惠的粮食,牲畜和奴隶,只能靠寇边来斩获。单于也不能不顾民意,为了“和平”长期不让民众南下袭扰中国。另外草原苦寒,生态脆弱,一般十几年最多几十年一定会遇大灾,大批牛羊冻死,民不聊生。因主要财富源自牲畜,富人可能一夜之间变成赤贫。所以南下劫掠在和平年代是部分部落和民众改善生活的偶发行为(有时汉使抗议后单于会装装样子“惩办”),但一遇自然灾害匈奴寇边就成为铁板钉钉的高概率事件,而且往往是在单于领导下大举出动。


面对如此强邻,汉武帝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以后,为改变“奇耻大辱”开始对匈奴用兵。前129年到119年,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马踏匈奴。另外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前126年历尽艰险带回有关西域和河西走廊的重要情报。前100年前后,汉朝在河西走廊大胜匈奴后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断匈奴之右臂”。并进军西域(现代新疆地区), 前60年,成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三十六国并入汉朝版图。从此中国版图首次扩展到河西走廊和西域(这样的开疆拓土并非一劳永逸,后来和匈奴,突厥等反复争夺,多次易手)。


匈奴和西汉(东北是鲜卑,西南是吐蕃)


汉匈战争持续多年,匈奴人畜伤亡巨大,日益衰败,怨声载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前58年南北匈奴因内外交困分裂。前51年南匈奴降汉称臣,目的是要联合汉朝攻打北匈奴。汉军以夷制夷,在南匈奴支持下和北匈奴相互攻伐一百来年。公元93年,北匈奴被灭。余部因“右臂”已失,无法进入西域,不得不一路向西,逃出中国历史。(南匈奴在中国历史上还有戏,在两晋时代是“五胡乱华”之首。这些汉化的匈奴人创建了五胡十六国中的三个政权,但匈奴作为一个民族从历史上消失了。)


匈人


公元374年,罗马帝国东部赫然出现了一帮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匈人(Huns)。罗马帝国对付蛮族几百年来很有一套“以蛮制蛮”的办法,和中国“以夷制夷”如出一辙。但这次不行了:原希望能挡住匈人的哥特人(日耳曼部落中被罗马认为较野蛮的一支)不但败下阵来,而且十五万人举国搬迁,狼狈渡过界河多瑙河逃入罗马帝国境内寻求保护。罗马帝国只能一面安顿哥特人(这帮蛮人并不安分当难民,不久开始在帝国境内为非做歹,从现代的罗马尼亚一路烧杀抢掠到西班牙,410年曾蹂躏洗劫罗马城),一面硬着头皮去对付这帮造成“天下匈匈”,比哥特人更野蛮的匈人。罗马史书记载,匈人长相丑陋,衣裳褴褛,但马术盖世,武艺高强,能征善战,令人生畏。匈人从中部草原(又名中亚草原)西侵,赶走了哥特人后,占领了哥特故地黑海北岸的西部草原(又名东欧或南俄草原)。继续磨刀霍霍,打算渡过多瑙河南下牧马。


在欧洲历史上首次出场的匈人是否就是在亚洲历史上消失的匈奴人?因匈奴人和匈人无文字,从(北)匈奴人从中国史书上消失到匈人在欧洲文献中出现当中有近三百年断档,所以这个问题是世界历史的重大悬案之一。中国,土耳其,蒙古,和匈牙利历史学家一口断定肯定是。各方都有自大的民族主义情结。中方认为是中国打败了匈奴,匈奴再一路西遁,最后推动了从西向东的民族大迁徙,摧枯拉朽般推翻了罗马帝国,所以中国比罗马更伟大。现代土耳其人和现代蒙古人认为匈奴来自蒙古高原,也是他们的祖先即后来崛起的突厥人和(中世纪)蒙古人的故地,所以匈奴自然是他们祖先的祖先。现代匈牙利人的祖先在匈人侵暴欧亚时还是远在欧亚边界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无名部落。他们一路西迁最后定居在我们现代称为匈牙利平原的地方,这也是匈人侵暴欧洲的基地。既然步匈人的后尘,所以匈牙利人也硬要认匈人为他们祖先的祖先。


中,土,蒙,匈以外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匈奴人在亚洲历史上消失和匈人在欧洲历史上出现这两个重要事件是同一历史运动过程的首尾部分,但具体过程至今不明。可以肯定这不是(北)匈奴人被中国击败后持续不断的远征过程,而是匈奴人长时间的向西进行民族迁徙的过程。其中有战争和征服,也有反征服被同化。这些人并不是每年都在漫漫西行,不断长征。他们走走停停,在某些地方可能停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东汉中期最后一批北匈奴人从中原史书上消失以后,他们首先在中亚草原经历了长期的修养生息,与当地居民融合,所以在三世纪以后的中亚历史上留下了有关白匈奴(Hephthalite,中国史书里称吠哒)的记载。战败的记忆让这些匈奴后裔很明确的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回到蒙古高原的故土,那里已被鲜卑、乌桓这样的仇敌占据,回去一定会被汉-南匈奴联盟暴打。所以这些离开了故土的匈奴人只能一路往西。在从中亚进入南俄草原以后,他们发展壮大,战胜并融合当地的阿兰人,斯拉夫人和东哥特人,最终形成匈人这个新的民族。


在欧洲人眼中匈人是他们从没见过的“亚洲”人。其实匈人血统里除了来自东亚的蒙古种血统以外,还有日耳曼,伊朗,和突厥种的血统,可以说匈人不是纯种匈奴人。匈人的主体部分的确可能是匈奴苗裔,讲一种突厥语系的语言。因为“突厥”作为族名要在公元540年突厥崛起后才在史书里出现,匈人是比后世的突厥人更早的突厥种人,他们肯定是到达欧洲的第一批突厥种人。


从匈奴人到匈人,他们波涛汹涌的西迁象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动了欧亚民族大迁徙。匈人将包括哥特人在内的日耳曼部落赶入罗马帝国境内后,自己也冲入东西罗马境内烧杀抢掠(罗马于285年分裂为东西两半)。434年阿提拉(绰号“匈人”,Attila,“The Hun”)成为匈人帝国的首领,将匈人势力推向高峰。他的辖地东起伏尔加河,西达莱茵河,南据多瑙河北岸,北拂袖波罗的海。他的王帐设在中欧匈牙利地区,以此为基地,他多次侵暴东西罗马,如入无人之境。447年东罗马被迫和阿提拉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恳求他退兵,但东罗马每年要交海量的金银。


450年西罗马的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的姐姐霍诺利亚(Honoria)公主脾气大发,宁可嫁给阿提拉这位英雄豪杰也不愿与一名她的当皇上的弟弟安排的高官苟且,竟私下主动向阿提拉送戒指求婚。阿提拉受他的祖先强迫中国皇帝和亲的影响,有点喜出望外。他觉得堂堂罗马帝国除了交钱纳贡以外,这次终于嫁公主了,这无疑是和亲的最后一步,和这位蛮族帝王攀亲等于承认他的平等地位。阿提拉欣然接受婚约,但狡猾地提出要以西罗马帝国的一半领土作为嫁妆。瓦伦丁尼安三世当然断然拒绝。阿提拉认为西罗马毁约,大怒,发兵入侵。451年,他率领大军横扫现代的德国,比利时,和法国地区。双方爆发了著名的沙隆之战,以前战无不胜的匈人这次居然败在西罗马和西哥特联军手下。阿提拉并不气馁,452年率军攻入意大利北部,侵盗暴虐罗马帝国发源地,准备血洗罗马。在危在旦夕之际,教皇利奥一世挺身而出代表帝国政府恳求阿提拉退兵。阿提拉竟然同意。帝国政府肯定花钱消灾,供奉了大量金银,但罗马史书对此奇耻大辱按下不表。阿提拉并不缺钱,为何会咽下罗马公主毁约这口鸟气,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可信的原因是因为阿提拉害怕会重蹈410年西哥特王亚拉里克一世入侵罗马城后不久暴毙的覆辙。教皇威胁说这位蛮族帝王的下场是遇害的基督徒祷告的结果,苦谏阿提拉不要激怒上帝。阿提拉乘机见好就收。 


453年,未能娶到罗马公主的阿提拉迎娶他的第五个老婆:一个日耳曼裔的少女伊笛可(Hildico)。新婚之夜他竟然在床上暴毙(终年47岁)。一个曾经狂言“被匈人铁蹄践踏过的土地,将寸草不生”的征服者,就这样怪异地逝去。这可能是由于阿提拉饮酒过多而引发中风,但也可能被他的新婚妻子为报家仇国恨杀死。伊笛可作为第一犯罪嫌疑人没有悬念的被处死。


树倒猢狲散。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继承权互相攻伐,使匈人帝国四分五裂。一些称臣于阿提拉的日耳曼部落乘机反叛。不久以后,不可一世的匈人退缩到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最终被新一轮民族大迁徙的滚滚车轮碾碎,完全从历史中淡出。


阿提拉:上帝之鞭


匈人在欧洲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舞台上的戏份不到百年,昙花一现。但他们横空出世,所向披靡,无恶不作,不但成为罗马帝国的噩梦,而且是欧洲人永远的心理阴影。阿提拉被欧洲人取了一个绰号:“上帝之鞭”,显然是因基督徒犯了罪上帝派来惩罚他们的。当然他的暴毙是广大深受其害的基督徒在教皇号召下祷告的结果,上帝的显灵。在阿提拉那帮匈人消失后,欧洲人对任何野蛮暴君领导下无恶不作的军队都蔑称为“匈人”,这个传统流传至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盟国的宣传就将德国军队描绘成一帮无恶不作的“匈人”。然而祖先来自中亚的欧洲民族,如保加利亚人和匈牙利人则会吹嘘自己的祖先是阿提拉这样一位传奇的蛮族征服者。


匈牙利人


像匈奴人没有自称“匈奴”一样,“匈牙利人”是外国人给他们起的名称。匈牙利人从古至今都自称马扎尔人(Magyar),他们的国家叫Magyarország(马扎尔人的国家或土地:Magyar Country或 Magyar Land)。英文Hungary源自拉丁文Hungaria,本意就是“匈人占据的地方”。当年阿提拉的王帐就设立在这片地处欧洲中心的平原。


匈奴人和匈人,建国太久远,又无文字,沉入历史长河,无影无踪,历史学家要绞尽脑汁才能复原他们当年的历史。匈牙利人最早出现在公元830年的欧洲史书里,距今1200年不到。他们占据匈牙利这片土地以后从未亡国(1526-1867年成为哈布斯堡帝国一部时也作为匈牙利王国高度自治,1867-1918年更升级为奥匈帝国中与奥地利平等的双头鹰的一头)。由于国家火种保存至今,匈牙利历史学家孜孜不倦地对他们民族的历史做了大量研究。在匈牙利这片土地上,马扎尔人放弃了游牧传统,定居下来,接受了基督教的文明之风。所以我们对匈牙利人的历史在这三个“匈”字开头的民族中了解最多。


马扎尔人最早可追朔到几千年前,在欧亚分界线乌拉尔山脉南部南西伯利亚的森林里渔猎采集,也从事一些原始农业。他们讲一种乌拉尔语(Uralian), 是芬兰-乌戈尔(Finno-Ugric)语系的一支。尽管现在使用芬兰-乌戈尔(Finno-Ugric)语系的民族大部分在欧洲(如芬兰人,爱沙尼亚人和匈牙利人)(少部分在俄罗斯的亚洲部分),芬兰-乌戈尔语系是一种和印-欧语系(Indo-European,印度,伊朗,和欧洲大多数语言属于这个语系)不同的亚洲语系,和另一种亚洲语系阿尔泰语系(Altaic,突厥语和蒙古语属于这个语系)也不同。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马扎尔人的祖先是亚洲人,而且是亚洲人里的少数民族。到今天,匈牙利人姓名还是姓前名后(如诗人裴多菲全名是Petofi Sandor),和中,韩,日,越等亚洲语言习惯一致(注意:英文文献中将裴多菲写成Sandor Petofi是为符合英文或印-欧语系的习惯,和匈牙利人在本国的叫法正相反)。


马扎尔人的迁徙之路


Pin on Mapy


大约在公元前后,马扎尔语开始和芬兰-乌戈尔语系中的其他语言分离,可以说马扎尔人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公元700-750年间他们已经学会了骑马和游牧,所以放弃了生产力低下的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离开故土(Magna Hungaria,现代俄罗斯巴什科里亚地区,Bashkiria),渡过伏尔加河,向西南进发。马扎尔人在黑海和亚速海北岸的南俄草原停留一百多年繁衍生息,他们于830年在欧洲史书上首次被记载。当时匈人作为一个政权或一个民族已消失了几百年,所以匈人和匈牙利人没有直接关系(现代匈牙利人的祖先有可能被西迁的匈[奴]人赶进乌拉尔山的深山老林里面躲了几百年)。当时的欧洲西罗马帝国已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西欧的神圣罗马帝国(凝聚力没有原罗马帝国强,逐渐演变成法,德,意等诸王国)和东欧的拜占庭(原东罗马)帝国。


895年马扎尔人在黑海北部战败于佩切涅格人(Pechenegs,突厥人的一支),被迫西迁(东迁不可能,因有更多强悍的突厥人蜂拥而至)。千辛万苦跨越了高耸的喀尔巴阡山脉以后,马扎尔人发现山的西侧是一片水草肥美,气候宜人的大平原。罗马帝国时代这里叫潘诺尼亚,匈人时代是匈人的老巢。喀尔巴阡山脉三面拱卫这片有多瑙河流经的富饶的大平原,这里地理位置安全,周围没有象他们的死敌佩切涅格人那样强大的游牧民族与之竞争牧场。因而马扎尔人决定在此扎根,他们的七个部落花了五年时间征服了20万斯拉夫人原住民。马扎尔人从此不再离开这片土地。


匈牙利人来了:马扎尔人七个部落的酋长翻山越岭抵达匈牙利平原,公元895年


The Arrival of the Hungarians – Arpad Feszty: Reflecting The Soul of Hungary  | Europe Between East And West


【资料来源:匈牙利人来了(大型环形油画局部) The Arrival of the Hungarians,by Hungarian painter Árpád Feszty and assistants, depict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Hungarian conquest of the Carpathian Basin in 895. It was completed in 1894 for the 1000th anniversary of the event. Since the 1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event in 1995, the painting has been displayed in the Ópusztaszer National Heritage Park, Hungary.】


从900年起,马扎尔人安内以后开始攘外。他们象当年的匈人一样,在欧洲各地纵横驰骋,烧杀抢掠,侵盗暴虐,无恶不作。他们饶勇善战,精于骑射,其迅捷无可匹敌。他们尤为擅长使用祖传的杀手锏——回马箭。匈人当年最远打到法国的奥尔良。马扎尔人更上一层楼,兵锋一度染指西班牙。他们战无不胜,大规模的侵袭频率之高(50年干了70回)令全欧心惊胆颤。从拜占庭的皇帝到日耳曼王国的国王们,为了黎民社稷,也为了保住脑袋,纷纷交钱纳贡,恳求马扎尔人不来侵暴蹂躏。后世的匈牙利历史学家美化这段历史说那是马扎尔人“冒险的时代”。(同一时期侵暴欧洲还有另一个暴徒民族: 北欧的维京人Vikings。)


马扎尔人忽然出现在欧洲中心,犹如500多年前匈人横空出世一样,起初欧洲人搞不明白这帮蛮人的来历。有记载说他们是阿瓦尔人(Avars, 祖先是蒙古高原上匈奴消失后兴起的强势民族柔然人,曾奴役突厥人。突厥自560年开始兴起后柔然人为躲避突厥的追杀,被迫西迁。柔然人到欧洲后,被称作阿瓦尔人,他们在匈人撤走后,今天的匈牙利境内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庭。但阿瓦尔汗国在811年已被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灭了。所以马扎尔人入侵时那里是权力真空)。也有记载说他们是突厥人,当时已有一些突厥种的人(如佩切涅格人)开始染指欧洲。后来发现马扎尔人既不是阿瓦尔人,也不是突厥人,考虑到他们象当年的匈人一样既令人发指,又令人生畏,欧洲人干脆把“匈人”这顶帽子扣到他们头上。没想到这帮蛮人反以为荣,干脆认阿提拉为祖(今天布达佩斯还有一尊高大上的阿提拉雕像,有很多匈牙利男孩被取名阿提拉)。为和匈人(Huns)区别,这帮后世的蛮人就被称为“匈牙利人”(Hungarians),而他们的国名就被称为“匈牙利”(Hungary)。也就是说,“匈牙利”象“匈奴”一样是敌人给他们起的丑名。但匈牙利人不愧是蛮族出身,恬不知耻,变废为宝,反以这个名称自豪。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阿提拉雕像


Hungary-0142 - Millennium Monument | Attila the hun, Attila, Monument


从南俄草原到中欧腹地,意味着从野蛮地带搬到了半文明半野蛮地带。匈牙利地区从罗马帝国时代起,就是罗马人与各种蛮族混战的战场。文明与野蛮彼此交织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特点,在这里不同势力互相博弈的结果,往往会对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马扎尔人曾是一支在欧洲边缘毫不起眼的游牧蛮族的话,匈牙利人如今被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955年匈牙利人被萨克森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大帝率所有日耳曼王国的军队在奥格斯堡大战中被击败,被迫讲和,改邪归正不再撒野。他们开始收心过上了定居生活。1000年斯提芬国王登基,他本人已信基督教(天主教),受到了罗马教皇的册封,王冠来自教皇。君权神授下斯提芬国王带领全部国民信奉基督,国号从匈牙利大公国(Principality of Hungary)改成匈牙利王国(Kingdom of Hungary)。他本人被教皇封圣成为圣·斯提芬(Saint Stephen),被匈牙利人尊为开国元勋。从此匈牙利吸收西欧先进文明,不但不再威胁欧洲,而且成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最前哨,坚决抵御新的来自东方的入侵者(如后来的蒙古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


我以前读二战史时读到在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43)中,匈牙利作为德国的盟友参战(参见愚作《苏德战争》https://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77065/),心想匈牙利人为啥跑这么远。现在明白了,伏尔加河流域是南俄草原的一部分,是匈牙利人的祖先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谁说欧亚草原历史有关匈奴人,匈人,和匈牙利人的部分在公元1000年以后就结束了?


【参考书目】


Barfield, Thomas J., 1989,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Cambridge, MA: Blackwell.


Golden, Peter B., 2011, Central Asia in Worl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l, Kanneth W., 2014, The Barbarian Empires of the Steppes, course guidebook, Chantilly, VA: Great Courses/The Teaching Company.


Man, John, 2019, Barbarians at the Wall: The First Nomadic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China, London: Bantam Press/Penguin Random House.


Molnar, Miklos, 2001, A Concise History of Hungar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陈宇经, 2007,《匈奴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戴逸,2006,《中国民族边境史简历》,北京:民族出版社。


刘学洮,2012,《匈奴帝国:行国的始祖》,香港:智能教育出版社。


刘学洮,2012,《突厥汗国:狼的子孙》,香港:智能教育出版社。


杨献平,2010,《匈奴帝国》,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国家地理》,圈点中国大西北,2007年10月。


谢选骏指出:匈牙利人也算一种新疆人——从“中国”的观点看,匈奴人,匈人,匈牙利人,和芬兰人、突厥人、俄罗斯人一样,也算一种“新疆人”——也就是“欧亚混血的人”。难怪现在的欧洲人,还是这么心疼新疆人和穆斯林。日本人也对新疆人另眼相看,因为她们沾着洋味儿,多像占领日本的美国大兵!

谢选骏:拿破仑是一块历史的垃圾


《拿破仑曾曾曾孙超狂:哈佛毕业,用40克拉钻石求婚》(英国报姐2022-01-02)报道:


今天看到法国版《名利场》的一篇文章,介绍了拿破仑的后人,被称为"拿破仑八世"或"拿破仑王子"的让-克里斯托夫·拿破仑。


这位拿破仑八世,经常出席和历史相关的活动和采访,还和马克龙总统一起给拿破仑一世扫墓献花束,在法国还挺受待见。


再加上他身材高大,英法西三语流利,在各种名校读过书,长相和发量都可以,在法媒的讨论度也不错。


不过,相信很多朋友和报姐一样困惑了:"啥?法国还有王子?拿破仑还有N代后人?"


还真有,且还是波拿巴王朝血脉延绵两百多年,剪不断理还乱那种。


拿破仑一、二、三世


让·克里斯托夫王子(拿破仑八世),是怎么和波拿巴王朝、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者拿破仑一世(全名拿破仑·波拿巴)扯上关系的呢?


咱先简单来捋一捋族谱,先从拿破仑一世的老爹,卡洛·波拿巴说起。


1764年,他和科西嘉岛的玛利亚结婚,生下13个孩子(夭折五个),后来称帝的拿破仑,1769年出生,排行老四。


1810年,拿破仑一世和第一任老婆约瑟芬皇后离婚后,再娶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莎为妻,生下了儿子弗朗索瓦,拿破仑二世。


1811年,法俄关系恶化,战争爆发,最后拿破仑败走冬日的俄国,又在1813年十月在莱比锡战役被击溃。


1814年3月,巴黎被反法同盟军占领,4月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波旁王朝复辟。


3岁的拿破仑二世被母亲带回奥地利,而父亲被流放至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1815年2月,拿破仑一世潜返法国,波拿巴王朝第一次复辟。


1815年6月18日,欧洲反法同盟再次和拿破仑在比利时滑铁卢交战,大英帝国的威灵顿公爵和普鲁士的布吕歇尔指挥,战胜了拿破仑,最后他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圣赫伦那岛。


波拿巴王朝第一次复辟(也叫百日王朝)失败后,波旁王朝开启第二次复辟,持续到了1830年七月革命。


这个时期,1821年,52岁的拿破仑一世去世。独生子拿破仑二世有肺结核,于1832年在维也纳去世,享年21岁。


拿破仑一世的直系血脉断了,但这不代表旁系血脉没人。


前面提到,拿破仑一世有七个兄弟姐妹,1848年之后,拿破仑家族的又一任成员登场,他就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后来的拿破仑三世。


拿破仑四、五、六世


拿破仑三世是怎么上位的呢?


拿破仑一世滑铁卢惨败被流放后,家族成员流亡欧洲各国。亲儿子拿破仑二世被软禁在维也纳,身体不好(前面提到21岁早逝)。


拿破仑一世的哥哥约瑟夫年纪大了,没有儿子。剩下的拿破仑一世的弟弟路易,也年过半百。最合适的继承人,就是路易的儿子,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


夏尔-路易在瑞士长大,年轻时参加过不少自由主义运动,积累了很强的外交政治知识。他的存在,让法国力挺拿破仑波拿巴主义的人燃起希望,要助他重回法国。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12月夏尔-路易赢得选举,成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1951年12月,他发动政变,建立军事独裁,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他成为法国最后一个君主制政权的国王,拿破仑三世。


拿破仑三世从1852年统治到1870年,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失败,色当会战中被普军俘虏。后来他和妻儿流亡英国,受到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的照顾,最后在1873年病死。


三世的独生子,当时17岁的拿破仑·尤金·路易·让·约瑟夫·波拿巴王子,成了拿破仑四世。奈何这位继承人也是命运多舛,1879年担任英军驻非洲祖鲁王国军官时,被当地人刺死,享年23岁。


四世的死震惊法国,但波拿巴王朝的旁系血脉断了一根,又没完全断。家族追溯了拿破仑一世的血脉,发现他最小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的孙子,也就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孙拿破仑·维克多·波拿巴。


得,那他就当拿破仑五世吧。从1879年到1926年维克多去世,他都被波拿巴主义的追随者尊称为王朝族长,拿破仑五世。


拿破仑五世1910年和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小女儿,克雷曼汀公主结婚。婚后生了一双儿女,大女儿玛丽公主,和小儿子路易·拿破仑王子,也就是后来的拿破仑六世。


拿破仑六世1914年在比利时出生,刚好赶上一战和二战。因为自己是拿破仑后人,外公外婆又是比利时国王王后,除了12岁时父亲去世,他早早继承头衔,其他时候生活都比较顺遂。


六世二战时匿名为法国参军作战,险些战死,最后幸免于难,得过一些军队荣誉。1950年因为法国驱逐曾经的王室首领,他离开了长居的巴黎,转而在非洲做生意,是成功的商人。


这时,六世按照血脉来算,已经是拿破仑一世的曾侄孙。


不传儿子传孙子


1949年,拿破仑六世和一位意大利的伯爵夫人之女结婚,婚后生下两儿两女。


大儿子查尔·波拿巴成为拿破仑七世。


七世1978年和意大利两西西里王国的公主结婚,婚后生了一女一儿。


这个儿子,就是现在的拿破仑八世,让-克里斯托夫·拿破仑王子,1986年出生。


实际上,七世和老爹的关系并不好,他从小接受的是现代自由教育,最高学位是索邦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对波拿巴王朝的政治遗产不太感兴趣。


而最让老爹不爽的,是他1989年和妻子离婚,没经过父亲允许又再婚,有违所谓的王族传统。


拿破仑六世对"现代"的七世儿子不满,1997年去世后律师公布的遗嘱里清楚写了,决定跳过儿子七世,剥夺他的继承权,把头衔传给当时才11岁的孙子。就这样,拿破仑一世的曾曾曾侄孙,成了拿破仑八世。


1986年出生的拿破仑八世,妥妥地在贵族精英圈里长大。本科是数学和科学专业,研究生念的科学管理,2017年还去哈佛大学商学院读了MBA,是成功的银行分析师和投资人。


多金有钱长得也帅,还来自拿破仑家族,这种传奇性的身世,法国媒体非常关注。


八世本人也很会social社交,除了为拿破仑家族基金会背书站台,各种历史文化活动他也会出席。


赶上法国社会动荡,各种分歧很多的时候,他接受采访时说,自己的名字是法国的一个象征,余生愿意为法国效力,吸了一大波粉丝。


八世趣事多


八世的私人生活和趣事还挺多,颇有些历史轮回的宿命感。


曾经有报道,扒到八世和英国的威灵顿公爵的后人,阿瑟·威尔斯利子爵是私募基金圈子里的竞争对手。


威灵顿公爵是谁?他就是前面说到的,1815年在滑铁卢之战里打败拿破仑一世的那位。他的后人,现在也在行业里和拿破仑的后人"打起来了"。


有网友说:"这要是电视剧的话,肯定马上会掀起饭圈最可怕的骂战了吧!哈哈哈哈哈"


不过两位看到相关报道后回应都挺有好的,说互相认识,是朋友,历史挺有趣等等。


除了工作生活有历史感,八世的感情生活也挺神奇。


2019年10月,他和奥地利最后一任皇帝卡尔一世的曾孙女奥林匹亚女爵举行了盛大婚礼。


为啥神奇?因为拿破仑一世的二婚妻子,奥地利女大公玛丽·路易斯,居然是新娘的曾曾曾曾姨婆。换句话说,她和八世是超远房亲戚的关系。


奥林匹亚1988年在慕尼黑出生,是耶鲁大学的政治科学学士,也在哥伦比亚大学读过艺术史,有一年读书在巴黎交换时,遇到了八世,两个来自古老大家族的人一见钟情。


谈到两人这样的缘分和拿破仑一世与妻子的对比时,八世表示,拿破仑一世二婚娶妻,更多是为了稳定法国和奥地利的关系,属于政治联姻,但他和奥林匹亚是真正的爱情故事。


有多爱?八世求婚时的钻戒,取自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法国最后一位王后欧珍妮王冠上的钻石,重达40克拉…


婚礼上,英国的尤金妮公主夫妇、卢森堡大公和王子、比利时公主等等,来自欧洲多个王室的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排面相当足。


从1804年拿破仑一世建立波拿巴王朝,217年,这个家族的历史,跌宕起伏。


如今,拿破仑八世除了继续金融工作,平时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行走的拿破仑,想想真是有点神奇。


网民嚎叫:


Yusuke发表评论于2022-01-0311:48:13

其实对比拿破伦和希特勒,很有意义。二者都以独裁方式,迅速整合动员本国人民,使国力军力短期内迅速发展并急速发动对外战争……同样最终被彻底击败,但拿被多数欧洲人民视为英雄,解放者,而希却被视为恶魔。拿对本国及被征服地区,实施正版《民法典》,又叫拿破伦法典,与盜版不同的是,它是真正资本主义革命性的保障民权的法典。而希则在本国及被占领区实施种族优越论(徳意志种族优越论)并残杀被认为是低端人口的尤太人……所以,能够迅速整合本国资源,迅速动员本国民众的生产力,迅速提高本国经济,军力,也许并非全部,还要看你给世界带来什么……

jw2009发表评论于2022-01-0309:24:03

身高变化很大,比拿破仑高许多。看过的拿破仑最好的影片是苏联拍的那部《战争与和平》,其中拿破仑在指挥Borodino一战中的神情入神入化,可见俄罗斯人对拿破仑军事才能的崇敬。拿破仑在最后被放逐到荒岛上后曾经要与英国政府谈判,希望让他去加拿大,他保证不再从事政治,他要研究生物学。

Yusuke发表评论于2022-01-0308:29:40

理论上他不具备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贵族title.就像中国姓爱新觉罗的一些人,并不具备任何贝勒格格的title.但人家高富帅,出身名门贵胄是真的。


谢选骏指出:拿破仑是一块历史的垃圾,被法国人收罗在巴黎的荣军院里。打这以后,法国再也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好像中了拿破仑子临死之前发出的什么针对法国的咒语。而他的猪妈妈生下的诸多崽子,还要来继续啃食拿破轮子的残余,继续让法国沉沦下去。


《拿破仑墓疑葬他人 史学家称尸体与画像不符合》(2007年08月23日大洋网)报道:


拿破仑的死因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


尽管拿破仑去世已经180多年,然而围绕着这位昔日法兰西皇帝的死而产生的无数谜团一直悬而未决。最近,一份完成于1815年的拿破仑画像的浮出水面,再次验证了有关拿破仑遗体早已被人调包的说法。


面部左侧应有疤痕


坐落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法国荣誉军人院军事博物馆每年吸引着上百万外国游客前来参观,这里是继巴黎艾菲尔铁塔后的另一处重要景点,拿破仑就被安葬在这里。


自1840年英国人在圣赫勒拿岛将拿破仑的尸体挖出来后,遗体的真实性便一直受到阴谋论者的怀疑。过去5年来,由于法国政府拒绝对拿破仑墓中的遗体进行DNA检测,人们怀疑的目光变得越发强烈。


法国历史学家和拿破仑阴谋论家布鲁诺·罗伊·亨利表示,一幅在1815年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途中创作的画像显示,他脸部左侧有一条伤痕。但在任何法国画像或者有关这位皇帝的官方遗体面部模型上,都没有出现这条伤痕。拿破仑遗体的面部模型一直在拿破仑墓附近的荣军院军事博物馆展出。


这幅画像是由英国画家查尔斯·洛克·伊斯特雷克创作的,也是唯一一幅由英国画家在这个法国皇帝在世时创作的画像。这幅画像目前存放于伦敦格林威治的国家海事博物馆。


遗体上其他三处疑点


布鲁诺在他专著中对拿破仑遗体真实性提出了几个疑点,拿破仑于1821年5月在与世隔绝的囚禁地英属圣赫拿岛去世后,被就地安葬。19年后的1840年,英国将拿破仑遗体移交给法国,改葬在荣誉军人院。在对照两次安葬目击者的笔录文件时,布鲁诺发现拿破仑在圣赫拿岛下葬时,他的荣誉勋章佩戴在衣服外面,而1840年在巴黎开棺时,勋章被放置在制服里面。更令人起疑的是,开棺时人们发现拿破仑一口众所周知的黄板牙变成了刺眼的白牙。而两只盛有拿破仑心脏和胃的器皿,本应放置在棺木的一个角落里,但开棺时它们被放置在遗体的两腿之间。


布鲁诺和他的同事认为,英国人偷走了拿破仑的遗体。但为了掩人耳目,英国人将拿破仑的随从斯普利亚尼的遗体放进了坟墓。长期以来,人们便认为博物馆内的遗体的面部模型看上去太过年轻,与身体肥胖并最终死于癌症的拿破仑并不相符。


针对亨利有关拿破仑遗体并非本人的说法,法国荣誉军人院军事博物馆方面不屑一顾,坚称馆中安葬的毫无疑问是拿破仑本人。


拿破仑之死


本报综合报道 1815年,英国组成“反法联盟”,曾经叱咤欧洲大陆的拿破仑遭遇滑铁卢失败后被流放到英属南大西洋小岛——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在岛上逝世,时年52岁。当时官方给出的死亡报告书称死因是胃癌。将近二百年来法国民间一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拿破仑死于非命的传说,有人说他病死,有人说他被敌人刺死,还有人说他被情妇毒死,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拿破仑被人毒死。


谢选骏指出:也许拿破仑没有得到如愿的安置,他的阴魂因此不散,从此与那征服他的科西嘉小岛的法国鬼子结了仇——导致法国也像是一块历史的垃圾,再也无法鼓起余勇。 

谢选骏:虢国墓地的出土器物很像日本货



网文《虢国墓地》报道:


村庄村民每天在自家院子中挖洞盗墓,专家急忙报告公安抓捕——

千年古墓现身,填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空白期,还出土两奇物——

虢国墓地,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部的上村岭一带,是中国已发现的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

虢国墓地发现于1956年,主要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墓葬250多座,出土大量的玉器、青铜器。其中两座国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贵的一级文物,如有“华夏第一剑”之称的玉菱铜芯剑、精美华丽的“缀玉面罩”等。虢国墓地的发掘,为周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建立了重要的断代标尺。以早、中、晚三个年代划界,虢国墓地分为四个墓葬群。依昭穆制度,其北为国君墓群,南、东西各有一个大致呈三角形的墓区。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家族墓地。虢国墓地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虢季墓(M2001)、虢仲墓(M2009)的发掘,先后被评为1990年、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11月,虢国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历史沿革

第一次发掘

从1955年起,中国科学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夏鼐、安志敏先生总率领下,分为若于分队和小组,在豫、晋、陕、甘等省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虢国墓地的发掘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参加田野发掘的有林寿晋等人。1956年冬,在三门峡市上村岭发掘了著名的1052号太子墓,确认了虢国墓地的所在。1957年起,对墓地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据发掘报告称“除北面未钻探一部分,个别被盗的和被建筑物所压的以外,凡是竖穴墓,已尽可能都加发掘”。

第二次发掘

1990年至1999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由姜涛担任领队,全面主持各项工作。这次发掘工作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0年3月~1991年5月为第一阶段, 共清理了M2001(虢季)、M2009(虢仲)、M2006(孟姑)、M2007(被盗一空)、M2008(虢宫父, 被盗)、M2010(五鼎, 大夫墓)和M2005(车马坑,一车六马一狗)。虢仲墓(M2009)为土圹竖穴墓,呈南北方向,墓口南北长5.6米,东西宽4.4米;墓底略大于墓口,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62—4.92米;墓深距现地表19.3米,是虢国墓地已发掘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墓穴四壁从上到下以淡绿色颜料进行了特殊涂抹。墓主人使用的葬具为重棺单椁,外加大型棺罩。从众多出土青铜器铭文来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国的一代国君。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厉、宣之际。

1990年3月4日考古队进人现场后,首先对被盗严重的M2007、M2008和M200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清理发掘,知M2007已被洗劫一空,M2008只残剩部分遗物。但最为重要的M2001被盗未遂,免遭劫难。

1990年下半年,遵照国家文物局和专家组以及河南省文物局的进一步指示,继续对其他被盗墓葬进行了清理。至1991年2月,考古队先后完成了M2006(孟姑, 三鼎墓)、M2010(五鼎,大夫墓)四号车马坑(M2013CHMK4,原编M2005)及M2009的田野发掘清理工作。

第二阶段

1991年9月至1992年12月为第二阶段,清理了M2011(太子墓)、M2012(梁姬墓)、M2013(丑姜墓)等墓葬,并开始了一、二、三号车马坑(M2001CHMK1、M2012CHMK2、M2011CHMK3)的清理。 

第三阶段

1998年11月至1999年3月为第三阶段,为配合虢国博物馆建设,共清理了九座墓葬,其中五座被盗,四座大中型墓几近被盗一空。另外, 还清理了两座残马坑。

发掘成果

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发掘工作中共发掘了234座墓葬,3座车马坑,1座马坑。在这批墓葬中,有38座出土青铜器皿,共计181件,其中14 件为有铭铜器。此外有120座墓葬出土陶器522件。另外还出土工具、武器,车马器、生活用具、礼器、乐器、装饰品等一万四千余件,木车遗迹二十辆。发掘者推定墓地的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即公元前9世纪初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晋灭虢(前655年)止。 [5] 

从1990年起于1999年止,共清理发掘了十八座墓葬、四座车马坑、二座马坑。其中有有六座墓葬已被盗,而M2007、M2118、M2119、M2120、M2121几乎被盗空,M2008尚有劫余,另外尚有三座墓葬M2001、M2012、M2122被盗未遂。一号车马坑和四号车马坑曾经被盗,三号车马坑依照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只清理了东侧部分车轮遗迹。

已发掘的十八座墓葬及车马坑分别属于第七、第八两组。

地理位置

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一道略呈西北—东南向的土岭一上村岭上。墓地北部边缘距现黄河岸边600米,距现黄河河床1200米;南面位于春秋路路南100余米处;东以茅津路为界;东北为会兴沟所在;西至上村沟东口。整个墓地南北长590、东西宽550米,占地32.45万平方米。墓地现状,北面尚有大块空旷的农田,西侧北端有少许空地。墓地南部以九十年代新发现墓葬区计,其南50米处巳被厂房、仓库、铁路等现代建筑占去;东面以茅津路计,现代建筑已向西占去280米宽的地段。

墓葬结构

虢国墓地发现于1956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九十年代末,考古队先后经过四次钻探及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从而对墓地的全貌和性质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与了解。虢国墓地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国公墓地。墓地内所有墓葬依其规格及墓主人身份高低,由北向南各自成组,顺序排列。各位国君的墓葬位千整个墓地的最北端。

从已获考古资料可以判明,墓地墓葬的总数在500座以上(包含车马坑和祭祀坑)。依各墓葬的排列情况大致可分为八组:第一、二、三组位于1956~1957年的发掘区内,称为南区;九十年代发掘及新发现的墓葬区称为北区,即第四组~第八组。八组墓葬是依墓主身份的高低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的。分布于墓地最北端的第七、八组墓葬规格最高,墓主身份也最高。各组墓葬的概况略述于下:

第一组墓葬,位于整个墓地的最南端,即春秋路西段、虢国车马坑陈列馆一带。这一组墓葬以中、小型墓为主,总数86座。

第二组墓葬,位于五十年代发掘区中部,即湖滨火车站、十一工程局总库院内。这一组墓葬总数为74座,其中有15座墓葬的规格为中型或中型以上。

第三组墓葬,分布在南区的北部,现十一工程局总库货场一带。这一组墓葬74座,大、中、小型都有。1052号墓(太子墓)、1810号墓及为两墓祔葬的车马坑则游离千第二、三组墓葬的西侧之外。这种排列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上是南区第一、二、三组已发掘的234座墓葬的分布和排列情况。1986年三门峡市复升为地级市后,市文物工作队曾在南区内陆续清理过一批中、小型墓葬与车马坑和马坑。1987年,市文物工作队在油脂机械厂院内清理了三座墓葬与一座车马坑(三车六马)。从墓葬位置看,属第一组墓葬群。1994年考古队在湖滨火车站询度室院内清理了一座被盗墓葬,出土了三件完整的盾牌(已运回保护)和少量劫余之青铜器。从墓葬位置来看,属第二组墓葬群。上述这些中、小型墓葬和车马坑,属1956~1957年发掘时所遗漏者。

1990年后新发现的北区墓葬共有五组,有一道东西向界沟将其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位于界沟以北的墓葬有二组,界沟以南的墓葬有三组。由于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人造梯田时,将此地原有的岗地削平,使发现与发掘的墓葬原有探度已无法确知。

第四、五、六组墓葬位于界沟以南,整个墓地的中部偏北处,在南北宽100~145米的一个狭长地段内,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

第四组墓葬,紧邻界沟,位于现居民小区的西部。此组已探明的41墓葬多为中、小型。此数不包括压于民居之下的墓葬。

第五组墓葬,为于市涂层布厂以西,现居民小区内。从已探明的40座墓葬情况看,大、中、小型都有。此数也不包括压于民居之下的墓葬。

第六组墓葬,位于茅津路北端西侧,现三门峡市水利枢纽局、医药局仓库院内。已发掘的数十座墓葬(含小型车马坑)均为中、小型墓葬。这批墓葬与车马坑都是在配合基建时所发掘的,并不是此组墓葬与车马坑的全部。同时,由于地面的硬化及建筑物所压等原因,已无法探明此组墓葬究竟有多少。此组墓葬至少在19座以上。

第七、八组墓葬,位于北区界沟以北,处于整个墓地的最北端。已查明有116座大中小型墓葬、车马坑与祭祀坑,是整个虢国墓地中最为重要的墓葬区。这里埋葬着数位国君、众多的高级贵族以及他们祔葬的车马坑、祭祀坑等。第七组墓葬,位于北区西部,称之为虢季组墓葬。已发掘的虢季墓(M2001),墓主身份为国君,乃此组墓葬的代表,为其祔葬的车马坑长达47.6米。此组墓葬及车马坑的数量为27座。

第八组墓葬,位于北区的东部,称之为虢仲组墓葬。已发掘的虢仲墓(M2009),墓主身份为一代国君。虢仲墓的北、东、西三面的墓葬、车马坑和祭祀坑排列密集而有序,它们多数与虢仲氏有关。此组墓葬及车马坑的数量为89座。

在虢季组墓群的东侧偏南处,已探明有一座南北长43米、最宽处达10米的大型墓葬。其平面作不规则长方形,墓底由北向南呈斜坡状下伸,最深处12米尚未到底。墓的中部西侧及东南角与两座中型墓葬有相互打破关系。

上述虢国墓地的八组墓葬中的七组分布在南北长590米、东西宽320米的狭长地段内。唯独第六组墓葬游离于东侧以外90余米处。这组墓葬北边的不远处即是很深的会兴沟,不可能再有墓葬存在;其东为一处残存的龙山文化晚朗遗址,也少有墓葬存在的可能性;其西90米处即是新发现的第五组墓葬所在。在这90米地段内是否还有墓葬存在,因被建筑物所压,一时尚无法探明。面其南部现在虽被建筑物所占,但在五十年代时尚属空地。

此外,在第五、六组墓葬之间的北端有一南北长55、东西宽65米的时代不明的大型夺土台基。

文物遗存

虢国墓地出土珍贵文物多达1万多件。其中两座国君墓出土了许多国宝级文物,如有“中华第一剑”之称的玉柄铜芯铁剑,精美华丽的多璜组玉佩,体现高超制玉水平的人龙合纹玉璋等。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极为罕见。大部分为新疆和阗玉,有白玉、黄玉、碧玉等多个品种;从制作工艺来看,多为精绝之作。其中,虢季墓随葬器物共计5293件颗,以质地可分为铜、金、铁、玉、石、玛瑙、料、 陶、骨、 角、牙、 皮革、蚌、木、竹、苇、草、丝帛等十九大类。 其中以铜器和玉器为大宗,占总数量的 90%以上。梁姬墓随葬器物共计5293件颗,以质地可分为铜、玉、石、陶、骨和蚌等六类。

虢仲墓(M2009)属第八组,位于北区,是虢国墓地墓葬最多、级别最高的一组,其所出土文物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有不少填补了中国周代考古空白。

铜器

南区的虢国墓葬共有234座,还有三座车马坑和一座马坑。 

其中虢季墓出土共计2487件。总重量为455.15千克。品类齐全,数量众多。

出土铜器依用途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器、马器、棺饰与其他等八类。

一、礼器

虢国墓地所见礼器(铜容器)主要有鼎、簋、鬲、甗、簠、盨、盆、铺、壶、盘、盉、匜等。从功能区分有炊食器、粢盛器、酒器及盥洗器四类。其中虢季墓出土共计58件。其中实用礼器重212.65千克,明器重22.35千克(含范土重量)。

青铜礼器随葬的多少,反映墓主人身份的等级。9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仅礼乐器就达120多件,其中用以标志墓主人身份的鼎达29件之多。有44件的铭文均言明为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出土的两套编钟,一套为八件甬钟;一套为八件纽钟,铭文最长的60多字,从其内容可知此套纽钟为虢仲自作器。且自铭为“宝铃钟”。从铭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并“受天子禄”,其地位、权势与富有明显高于1990年发掘的2001号墓主人虢季。是中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两套编钟。该墓出土的4件铜器,均铸有“虢仲作虢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器形大,保存完好,是中国同类器中最大的青铜器。 

二、兵器

虢仲墓(M2009)中还出土有4件铁刃铜器,兵器两件:一为铜内铁援戈,一为铜铁叶矛;工具两件,分别为铜銎铁锛和铜柄铁削。在西周晚期墓葬中同时出土数件铁刃铜器实属罕见。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研究室鉴定,一件为人工冶铁,三件为陨铁制品。在西周晚期墓葬中,人工冶铁制品与陨铁制品共出,对于中国考古学和冶金史是非常重要和难得的实物证据。这表明,中国古代工匠选用陨铁作器具至迟从公元前14世纪开始,公元前9—8世纪在虢国仍在使用,延续500年以上。与之前2001号墓出土的铜柄铁剑(又称中华第一剑)合并来看,说明此时期并未单纯依赖人工冶铁作为制作兵器的唯一来源。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阿纳托利亚等也有同类发现,陨铁与人工冶铁同时使用数百年以上是世界各地区文明古国的共性,中国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理应如此,只是以前尚缺实证。这4件铁刃铜器的出土,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

玉石器

三门峡虢国墓地前后历经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各类玉器3500余件,石器达1400件左右。其玉器在墓葬中的分布、质地、种类、数量、纹饰、雕工无不体现当时的用玉制度、制玉水平,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

1956一1957年发掘的234座墓葬中,涉及到玉石质器物为1700多件(组),较为常见的器形有璧、瑛、玦、环、簪、腰带饰、串饰等。其中玉质装饰品达467件,而玉玦就达290件。特别是出土了质地不同、用途不一的用鱼形、龙形、两头兽形、蚕形、卵形和牙形等穿缀而成的组串饰58组。此类饰物用鸡血石、大理石、绿松石和软玉等雕刻琢磨而成。这些都是讨论古玉用途的直接证据。石质类有石贝794件、石戈503件。综观有如下特点:一是种类少;二是制作粗且纹饰简单;三是质地普遍较差。M1052太子墓死者耳部只有2件玉玦,颈部有一组鸡血石串饰,胸部有石璧等,更不用说其余各中小型贵族和一般官吏及平民身份的了。这可能是身份与级别较低墓葬区。至于M1052太子墓墓主有人推测可能为非正常之死亡,不能进入北区的贵族墓葬区。

第二次发掘的18座墓葬,共出土玉石类器3000余件(套、组),其中玉质类1000余件,器类有礼玉、仪仗玉、装饰类玉、葬玉、动物形玉:组玉佩类21组。石质品类的各种器物约1700余件。玉质经鉴定,大部分为新疆和阗玉,分白玉、青玉、黄玉、碧玉等,还有其它产地的软玉以及绿松石、玛瑙、水晶、琉璃等。礼玉:璧、琮、圭、璋、璜、琥。仪仗玉:戈、戚等。装饰类玉:组佩、单佩、饰件。葬玉:缀玉面罩、口琀玉、手握玉、脚踏玉。在这些玉器中,有精美的动物玉雕,如玉龙、玉虎、玉鹰、玉兔、玉鹿以及玉鼠、玉蛇、玉象、玉牛、玉凤等40多种达200多件,几乎囊括了北温带地区常见的动物品种。综观此次出土之玉器,其种类之全,质地之优良,制作之精美,价值之高当在第一次之上。这便是虢国墓地的贵族墓葬区。从已发表的资料看,各墓所出玉器的基本组合,都表现明显的等级差别。依墓葬出土玉器的数量、类型、玉质、雕工等将其分为六等:

第一等:虢季墓(M2001),玉器数量967件(颗),器形有琮、璧、璜、圭、璋、戈、戚等,七璜联珠组玉佩,缀玉面罩,玉质质地好,青玉、青白玉等和阗玉居多。身份:虢仲墓(M2009),玉器数量724件(颗),器形有琼、璧、璜、圭、璋、戈、戚等,六璜联珠组玉佩,缀玉面罩,玉质质地良好,自玉、青玉等和阗玉多。

第二等:梁姬墓(M2012),玉器数量806件(颗),器形有璧、璜、圭、戈等,五璜联珠组玉佩,玉质细腻,青玉多。 

第三等:太子墓(M2011),玉器数量380件(颗),器形有琼、璧、戈等,青玉,受沁。

第四等:孟姬墓(M2006),玉器数量129件(颗),器形有璧、璜、圭等,缀玉面罩,玉质质地较差,受沁严重。

第五等:士墓(M2016),玉器数量106件(颗),器形有块、凤鸟形佩、鱼形佩、柄形器、组合缀饰等,玉质较差。

第六等:M2018,玉器数量5件,器形有鱼形口琀玉、龙凤纹口琀玉,玉质不太好。身份:平民或侍从。

在这六类中,级别越高,玉质越好,雕工也越精良。从制作工艺看,大部分玉器的制作都非一朝一夕之工,形象逼真而又传神。虢仲墓(M2009)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见的。724件(组)玉器,经专家鉴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大部分为新疆和阗玉。从制作工艺来看,多为精绝之作。如一件龙纹玉璧,是由和阗白玉精制而成,双面饰抽象变形云龙纹,整器圆度规整,纹饰流畅大方,富有动感。在玉质工具中,如青色饕餮纹玉斧,羊脂白玉钻等,也均采用和阗玉制成,无任何使用痕迹,可见这些玉质工具只是作为一种标志礼玉使用于某种特定场合。在葬玉类中,该墓出土的两件玉握最为典型:左手握为和阗青白玉,呈圆角方管状,周身饰8周弦纹,两端分别饰4只蝉纹,为商代遗物;右手握为和阗青玉,呈圆管状,周身饰旋转龙纹,是西周时期的典型器物。所出的大玉铲系由和阗玉制成,玉质细腻、温润,双面饰人面纹,雕刻精细,线条流畅,透过高倍放大镜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面饰头部雕刻的发丝,这实属微雕。羊脂白玉钻更是玉中精品,堪称一绝。此外,九号墓出土的玉遣册,上有用毛笔所写的“南仲”字样,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毛笔写字,对研究中国的书法起源有重要价值。

玉器放置的位置以M2001为例,墓主梓与外棺间有玉柄铁剑。棺罩上有玉贝。外棺盖上有戚、圭、柄形饰等玉石器。内棺盖上有戚、璧、琮、璜、戈、圭等礼器与龙、虎、鹿、鸟、鸽、鳖、鱼等动物形佩以及柄形器、管、珠、马蹄形佩,梯形片、三角形片、条形片等几何形佩饰与缀饰物。内棺内有三层玉、石器。上层,有七件兽角环、玉碟、撩牙玉麟;中层,墓主人周身有五组不同的项饰、头饰,脸盖缀玉面罩,口中含玉,胸佩七璜联珠组玉佩,胸及身两侧放置戈、人形佩、珠、管等玉,两手握玉,足下踏玉,甚至八个脚趾缝中也各夹以玉件;下层,墓主人身下垫有璧、戈等一组玉器。为研究玉器的用途和葬礼用玉制度提供了最直接、最确凿的地层上的证据。总之,虢国墓地所出土的玉器雕刻技法,既有片雕又有浮雕、透雕、圆雕,以片雕最多。钻孔方法有单面钻与双面对钻。玉材来源丰富,涵盖了中国古代名玉的一些主要产地,尤以和闻玉最多。时代广泛,有红山文化的圆雕猪龙;有商代的刻铭之器;西周早、中、晚期的佳作则更是占很大比例。这批玉器高超的制作工艺,繁多的种类,广泛的用途对研究当时用玉制度、手工业发展水平、玉料产地、人们对玉的科学认识、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麻织衣物

虢仲墓(M2009)中,还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别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织品衣物,也是中国同时期考古中仅见的。

文物价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第一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确认了虢国墓地的所处位置,并为两周之际的考古及研究工作提供了一批考古资料,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断代标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二次发掘使得人们对西周时期的丧葬制度有了新认识。在西周王朝太子墓尚未发现之前,两座 保存完整的虢国国君墓的发掘显得尤为重要,大呈珍贵遗物的出土则更为周代考古增添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研究资料。

历史文化

虢国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诸侯国,为周文王弟弟的封国。原封宝鸡,西周晚期受平王东迁的影响迁至今三门峡市,国都上阳位于今李家窑村。史载,虢国历史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延续了三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虢国国君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负有统领六师、捍卫周室的重任,他们曾替周天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周夷王时虢公“伐太原之戎”,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屏藩周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655年亡于晋国。

机构设置

虢国博物馆是建立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占地10万平方米,是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基本陈列《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分为虢旗猎猎、吉金灿灿、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车马辚辚、古墓秩秩六个部分。

科研成果

棺椁制度

从西周墓葬棺椁制度的使用情况来看,文献记载的多重棺椁制度与考古发现并不完全吻合,西周时期使用的棺椁制度虽然有等级的差别,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没有发现《三礼》中所说的“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整齐划一的一套等级制度,就算有符合文献记载的棺椁制度,那也是极个别的例子。由于西周天子的墓葬至今没有发现,但是从这几个诸侯国的墓葬资料来看,诸侯国的棺椁制度还是有一定的等级规律的。大体可分为四等:

棺椁三重,使用者为诸侯国君及其夫人、太子,如虢国国君与太子。

棺椁两重,使用者数量较多,身份较为复杂,有诸侯国君,如晋侯墓地的国君及其夫人如M6、M7,也有一般贵族。

一重棺,墓主人身份为平民或低级贵族。

无棺椁,使用者应为平民或是奴隶。 

尽管不符合《三礼》的记载,但西周各诸侯国的葬具仍有自己的一套礼仪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崩乐坏,更难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符合的棺椁制度。没有任何随葬品的普通百姓也有使用棺椁两重葬具的,这说明棺椁制度的使用与墓主的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随葬器物

根据列鼎制度和其它随葬物品,归纳起来,虢国墓地墓葬等级大至可分为以下6个等级:

第一等:有M2001和M2009两墓,均为虢国君墓。M2001墓出土7鼎(墓中实际出土10鼎,其中7件为列鼎,3鼎属另制明器)6簋8鬲8甬钟。距该墓6米有车马坑1座,南北长47.6、东西宽4.16、深1.1-1.4米,入葬战车16辆,马70匹以上。该墓随葬品十分丰富,各类器物达5293件。墓中所出玉柄铜芯铁剑被誉为“中华第一铁剑”,缀玉面罩属两周考古首次发现。M2009墓是虢国墓地发掘清理出的形制最大、规格最高、随葬品数量最多的一座墓葬,共出土包括9鼎在内的各类文物6000多件,在200多件大型青铜礼器中,多铸有“虢仲作器”的铭文,而且大部分为实用器,陪葬车马坑暂未发掘。据铲探推测,这一等级的墓葬不仅此两座。

第二等:M1052虢太子墓出土7鼎6簋6鬲9钮钟等,随葬品有铜、石、骨、蚌等大小文物近千件。墓西部10米处有车马坑1座,内置车10辆,马20匹。M2011是另一太子墓,出土7鼎(另有配鼎2件)8鬲8瓮等。随葬品有铜、玉等9类3000多件,墓西部14米处有陪葬车马坑1座,长21.08、宽3.51米,未发掘。

第三等:有M1706、M1810、M2010、M2012共四座墓。铜礼器组合较全。M1706、M1810墓均出5鼎4簋4鬲,M1706还出有铜壶2件,豆、盘、也各1件,M2012则出5鼎4簋8鬲。各墓均有随葬车马器、玉器,无乐器,有陪葬车马坑。M1706、M1810墓的车马坑各葬车5辆马10匹。M2012墓主虢季夫人梁姬的车马坑内葬车19辆马38匹。

第四等:有M1705、M1820、M2006和M2013五座墓,铜礼器的基本组合为鼎、簋、盘、匜。其中,M1705出土3鼎4簋1盘1匜,有车马坑,未发掘。M1820出土3鼎4簋2鬲。M2006、M2013墓,前者出土3鼎4鬲,无簋,后者亦出3鼎,陪葬有车马坑。M1820、M2006和M2013墓主人均为女性,其中无兵器随葬,但所出装饰器异常丰富。

第五等:这一等级的墓有20余座,有的出一鼎,有的出2鼎,有的与盘、匜同出,有的与盆、罐、豆等陶器同出。这一等级的墓葬均未发现车马器,更没有车马坑和乐器。

第六等:这一等级的墓最多,总计200余座,墓中没有青铜礼器。

在以上6等墓葬中,第一等中的M2009号墓为九鼎之墓,M2001号墓为七鼎之墓,葬者身份均为国君,从其埋葬规格,足以说明这些墓主人是当时虢国最大的奴隶主贵族。 

保护措施

1963年,在郭沫若先生的提议下,1727号车马坑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墓地本身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名单之内。 

1997年1月,国家文物局在三门峡市召开有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的现场论证会,对虢国墓地的保护、发掘、出土遗物的修复、保护、整理及研究等一系列工作,作了详尽的指导性安排,并责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三门峡工作站,专司虢国墓地的所有工作。

1996年,虢国墓地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三门峡市政府公布的保护范围达30余万平方米,其中重点保护区近1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还专门修建了虢国博物馆(一期工程),将界沟以北的国君及高级贵族墓葬区纳人更有效的保护范围之内。

旅游信息

位置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岭一带。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交通

火车:陇海线三门峡站或三门峡南站下车进入市区。

自驾车:连霍高速从三门峡入口进入市区,大运高速过三门峡黄河大桥进入市区。

公交:三门峡火车站乘1路、高速路三门峡入口乘6路、三门峡南站乘迎宾1号、18路。


谢选骏指出:虢国墓地的出土器物很像日本货,更准确地说,日本产品似乎具有虢国墓地的出土器物的风格。

谢选骏:农业的起源否定了原始共产主义



《西方农业起源理论评述》(张修龙1吴文祥2周扬3)报道:


摘要:自从柴尔德提出“新石器革命”的论断以来,农业起源成为世界考古学战略性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各学科学者运用多种理论从各个角度探讨这一革命性进程,试图回答农业是何时、何地、为何和怎样起源的。西方学者为此作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简要回顾了西方农业起源的研究历程,然后从环境、社会和人类文化、认知力三个方面对西方有关农业起源的理论或假说进行总结和评述,旨在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研究者对农业起源进行深入的研究。


农业起源是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革命性事件,它不仅反映人类对自然界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导致土地载能的提高,人类运用集体智慧和社会力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是人类社会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就不会有后来的城市革命和工业革命。

农业起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农业是何时、何地、如何和为何起源的。自从柴尔德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新石器革命”的论断以来,农业起源成为世界考古学战略性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动植物驯化较早的西南亚和中美洲,考古研究者开展了大规模、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运用多种理论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革命性进程。一般说来,有关农业起源的理论倾向于从特有的角度来研究这一现象,这些解释方法可以大致分为环境、社会和人类学、认知力三个方面。环境解释方法是目前数量最多的,在环境解释方法中,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和人与动植物间生态上和经济上的关系特别引人注意。社会和人类学上的理论批评环境决定论,他们特别注意社会方面,如社会结构、交换等。在认知力解释方法中,受到关注的是人的思维或象征性、认知力和心理文化方面。


一、西方农业起源研究历程概述


西方学者对农业起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1866年在瑞士湖上居住遗址发现粟等农作物遗存后,西方学者就开始关注农业起源问题。霍布斯认为狩猎采集是一种孤独、贫困、肮脏、粗野和短缺的生活方式,尽管其观点受到广泛的质疑,但是在19世纪下半叶这一观点是被广泛认可的。进化理论是该时期较为流行的理论,学术界普遍赞同的观点是,农业起源是直线进化而来的,农业作为一个先进物,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人们采用农业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一时期主要讨论的不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机制是什么、在何种情况下这种适应性转变受到影响等问题,而是动、植物驯化哪一种最早出现、它们在进化的文化阶段上所处的位置及各自的影响问题。

农业如何起源的具体问题,较少有人关注,但阿尔丰沙·德堪多和罗斯两人对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进行了开创性的总结:合适的气候、土壤与植物物种,合适的居住模式,经济上的需求等。这些条件几乎涵盖了以后农业起源研究的所有方面,此后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差不多都是以此为基础,对各个方面进行了细化或各有侧重,这两个人所做的工作,是农业起源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奠定了以后农业起源研究的基本的方向。但他们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一是没有得到考古材料的帮助;二是仅注意到了人类对植物食物的需要而忽略了文化的方面。

在西方学术史上,第一个对探索农业起源问题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是柴尔德。他首先将农业的产生作为区分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标准,而不是传统的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主要标志,并将农业的诞生称之为新石器革命,认为其在人类史上的重要性完全可以与近代的工业革命相比而毫不逊色。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使农业起源问题成为考古学必须研究的课题。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中更加有意识地搜集有关农业起源的信息,并对农业起源的原因进行探索。

柴尔德提出了古典绿洲理论,柴尔德认为在冰河末期,湿润而寒冷的近东气候变得温暖而干燥,植物只在河边及绿洲生长,动物栖息在水源近处,人类也不得不居住在水源附近,因而得以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于是逐渐种植植物,驯养动物,这样农业就起源了。柴尔德的绿洲理论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世界上至少有四个农业起源中心几乎同时单独产生了农业;另一方面,虽然他把农业起源的原因归结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但并没有很好的解释环境变化在农业起源过程中的机制,因此被人认为是“环境决定论者”。

绿洲模型虽然被很多学者所放弃,但是却引起了考古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等诸多学科学者对农业起源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农业起源真正成为一个本身就需要研究的领域。学者们也开始从发明发现模式下的过程描述来研究农业起源,进入了在文化生态学等理论指导下不仅研究农业起源的过程,并且着重讨论起源的动力机制问题,即研究农业是为何和怎样起源的。随之,学术界就世界农业起源的时间和地点、农业起源的动力机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关农业起源的假说、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西方农业起源研究的主要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农业起源的机制不尽相同,但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及其他学科学者开始将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作为农业起源的触发机制,并对每个农业起源地带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解释。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从认知力或心理因素方面解释农业起源。有关农业起源的主要理论观点可以从环境因素、社会/人类学解释方法及认知力三个方面进行解释如下:

(一)环境解释方法

绿洲模型

绿洲模型是有关农业起源的最早模型之一。

尽管通常认为提出该理论的是柴尔德,但真正首次提出该理论的是拉斐尔庞佩利。柴尔德基于当时的古气候重建资料描述到:近东(即西亚)在末次冰期结束时经历了一次相当干旱的气候时期。为了获得食物和水,人类和动物被迫汇集到少数可获得永久性水源的地区:如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及绿洲,因而得以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人类认识到动植物成为食物的潜力,开始进行试验,最终导致了农业的产生。这些早期农业者未必是定居的,他们可能只是定期到绿洲来收割谷物。庄稼地里的残株会吸引一些动物,这些动物受到保护、精选和驯服,并导致最终动植物的驯化。简言之,由于环境条件(干旱)导致了人类和动植物进化间强烈的共生关系。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几乎没有具体的证据能证实这一理论。其一是更新世末期的冰期之间,当然也穿插着气候比较温暖的间冰期,因此人与动植物在河谷地带的共栖关系应当早就发生过,为什么动物驯化现象没有发生在这些较早的时期呢?西亚古气候学研究表明,在末次冰期时这里曾有过一个寒冷、干旱的气候时期,但直到这个干旱期过后,植物的栽培和动物的驯化才开始。其二,绿洲理论没有解释为什么干旱时期绵羊和山羊只会迁到低地绿洲而不会迁到湿润的山岗上去。其三,这种理论也没有解释为什么植物栽培和动物驯化也发生在并不干旱的地方,如热带的东南亚和南美的亚马逊盆地。

尽管我们知道在末次冰期结束时并没有干燥的气候(这是绿洲理论不能解释农业起源的关键之处),但绿洲理论的许多方面仍然有显著的进步意义。直到今天,其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方面对许多理论的形成都至关重要:

(1)新石器时代仍然被很多研究者看作是革命性质的;

(2)气候压力作为一种触发因素仍然受到普遍赞同;

(3)植物很明显是第一个被驯化的主要生物体;

(4)食草动物和田地间的正反馈机制和动物作为“可移动的食物仓储室”仍然适用。

宾福德的边缘理论模式

20世纪60年代,宾福德提出了一个解释向农业转变的模式,其模式包括人口、最佳区域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根据这一模式,全新世伊始,全球充满了人,近东地区人口密度非常高。在自然资源丰富的最佳栖息地,半定居人群的人口可能迅速增长。由于该时期海平面上升导致大量土地损失,不断增加的人口超过该区域载能,这导致人口迁移到那些不是很适合居住的多为游牧的狩猎采集者所居住的边缘地区,并与游牧的狩猎采集者共居。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人们常将谷类移出其天然的生长环境,从而导致对种子的选择和最终的驯化。宾福德认为农业起源的触发器是海平面上升和人口压力,他对农业的产生作了如下推论:在最佳栖息地生活(有富裕的资源)-人口增长-环境压力-人口向边缘地带移动-种植及最后的谷类驯化。

边缘理论模式强调人口结构、局部生存系统的平衡和当地环境因素的变化。该理论将农业的开始和发明的重要性降到最低,集中于人口系统的行为和适应行为的条件。虽然宾福德的观点并不是尽善尽美,但他基本上框定了后来农业起源研究的框架,一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这可能是受进化论的影响;二是受人口爆炸的影响,然后以定居作为突破口。

1976年,科恩对宾福德的观点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观察到在大约15000年前,几个农业起源地开始加强对谷物、贝壳等一些过去不屑一顾的资源的利用。他认为史前就曾发生过食物危机,而导致食物危机的原因是在一些相对平静的地区,由于食物资源特别丰富,人们会定居下来,定居使得人口增加,人口增加造成食物匮乏,食物匮乏又迫使人们去干预作物的生长活动,使之增加产量,这样农业就起源了。

新仙女木事件模型

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是末次冰消期以来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非轨道事件,发生在约11kaB1P1~10114kaB1P1(12,800~11,500aB1P1)之间。新仙女木事件大约持续了1300年,温度变化为6℃~8℃,代表了更新世最后一次气候事件,同西南亚中石器晚期和末期相对应。

新仙女木事件模型采用同宾福德和弗兰纳瑞(见下文)相同的解释框架,它们涉及定居、人口增长与扩张、环境压力和食物资源压力之间的关系,而食物资源压力导致了种植和驯化。巴尔约瑟夫和贝尔福科恩等人意识到新仙女木事件的时间与农业起源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自己的论点。他们认为:新仙女木事件导致气候不稳定,谷类作物传播减少,区域环境载能降低,因此,它彻底改变了西南亚中石器早期人类定居的生活方式。觅食者受到鼓舞并回到开展易于移动的居住策略,从而迫使自己充分利用分散的植物资源。最终,由新仙女木事件导致的更大的资源压力,促使西南亚中石器时期的人类开始种植野生谷类,从而走上了开展农业的道路。

尽管新仙女木事件模型提出了引人注目的解释,但近来的研究表明:不断恶化的气候和不断减少的野生谷类植物间的相互关系(导致种植和驯化)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博特马在有关早期农业的花粉资料论述中指出:孢粉学的证据并不支持(实际上是与之相矛盾)新仙女木时期野生谷类减少的假设。其次,麦克克瑞斯顿和豪尔指出:过去虽发生过多次气候和环境的波动,却都没有导致农业的起源。然而,这种评判却忽略一个事实:人口压力是新仙女木事件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为什么农业不在四万年前的智人时代产生呢?因为有关证据表明当时的智人和现代人一样聪明,那时也出现过几次巨大的气候变化,人类对植物习性的了解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些问题新仙女木事件模型均不能给予解释。

考古研究·季节模型

麦克克瑞斯顿和豪尔提出了有影响力的季节模型,该模型是基于驯化是历史偶然事件的结果,而不是大规模的全球性进程这一思想上提出来的。他们指出:机遇、技术、社会组织及需求是农业开展的必要条件,他们简短而又大胆地回答了何时、何地、怎样,特别是为什么的问题;何时?PPNA时期;何地?在约旦河谷的利桑湖和贝珊湖附近的陆地上;怎样?无意识的选择。

有关为什么的问题,他们关注季节性。他们认为,在早全新世有一个气候最宜期,其季节性存在明显差异,即炎热干燥的夏季和寒冷湿润的冬季截然相反。

麦克克瑞斯顿和豪尔将近东农业起源描述为:由于夏季气候变干和湖水消退,人们面临关键资源的季节性短缺。人们通过储存和定居应对资源短缺,这样增加了当地环境的压力,资源被大量消耗。或许是由于其他定居人口同样耗尽其附近的资源,人们并没有迁移,而是努力去猎获鹿、瞪羚,采集一年生植物种子。增强了的季节性、不断变干内流湖盆地、定居的优势和必要资源的耗尽,是纳图夫末期人口向贝桑湖畔聚集,驯化谷类和豆类的原因。

因此,可以假想接下来发生的连锁事件:季节性、存储、定居、资源损耗、农业。质疑新仙女木事件影响的赖特接受了季节性模式。布鲁勒也支持这一模型,因为谷类在季节性干旱环境中生长良好,结出大而有营养的种子。

季节性理论包括气候变化、人为的环境变化(砍伐树木和灌木丛、火烧灌木丛、践踏)、技术(长期储存,对谷类的打磨和加工)和解决组织(定居)。然而,PPNA时期的谷物驯化,推测的种植和驯化之间有限的时间间隔是不可靠的,这使得季节模型比看起来要难以理解。

共同进化模型

进化论作为19世纪学术界最重大的成就,曾经像人口压力说(见下文)一样统治了19世纪下半叶与20世纪上半叶农业起源的研究,到了20世纪中叶前后的三四十年间,这种理论才逐渐被学者们所放弃。到了80年代,又被一些学者所重新重视。但是这一时期的进化论与前期有所区别,传统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类能有意识地控制环境及我们的命运,进化过程是人类有意识控制的过程。因此关于农业的起源,也是人类在预先知道农业的好处后一种有意识地控制进化的过程。但实际上进化是无意识的,因此农业起源实际上是种无意识的进化过程。

瑞达斯关注驯化过程中动植物间和植物与人之间(无意识)的共同进化关系。他认为驯化是植物和人之间互惠共生协同进化的结果。他将驯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偶然的驯化,指的是野生植物的传播和保护,最后导致一些野生植物发生变化;(2)专门化驯化,指人工环境中人和植物间的密切关系;(3)农业驯化,表示进化过程的结果,导致形成驯化植物。驯化首先是基于遗传突变;其次是基于专门的预适应植物的出现(有硬花轴)和人为环境及行为,包括突变体的选择(植物和人共生)在内。因此,农业是人——植物长期共生协同进化过程中的晚期阶段。农业技术跨越了人—植物间相互关系中存在的环境局限性。由于驯化植物,区域环境载能增大,这导致人口增长及农业社会的扩张。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正反馈机制,在这种机制中驯化植物和农业促进了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反过来促进了农业。

瑞达斯因此提出了新达尔文进化模型,它强调无意识的选择压力。他明确反对人类在农业起源过程中有意向性。正如沃森所指出的:瑞达斯否认驯化过程中人类的积极性作用损害了他的理论。在驯化过程中,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的)共同进化关系很可能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

提切诺夫也赞同动植物驯化过程中缓慢的无意识进化,但他包括了文化因素:驯养动物(和植物)的出现是进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而其是偶然出现的)。有意识的操纵动物(不管是已驯化的还是野生的)仅仅是后来出现的,其发生仅是在社会文化发展成熟之后。

总之,共同进化模型也是一种直线式进化理论,其农业起源的主要触发机制是人与动植物间的共同进化,否认农业起源过程中人类有意向性,将农业起源看作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尽管现在许多考古学家不接受其降低人类意向的观点,但是人类适应动植物如同动植物适应人类一样的观点,提供了另一种理解驯化过程的视角。

路径依赖模型

受共同进化模型和季节模型的启发,本茨提出了一种有趣且新颖的“民族学”模型。尽管她称其方法为民族学分析,但她认为人类开始农业的根本原因似乎与环境(季节性)有关,因此她的模型被纳入环境分析方法中。路径依赖模型涉及到的观点是人的选择受到早期选择的影响:他们驶向预先决定的道路。换言之,人的行为未必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活动的长期结果很难被评估。

由于区域内丰富、可靠资源(谷物)的出现,或者由于有不可缺少资源的区域减少(由于人口压力或环境变化),人类首次对当地资源变得有依赖性。在有丰富及可预测资源的情况下,人类对资源的依赖性导致移动性降低,可能会引发社会冲突。在食物资源减少的情况下,将会出现竞争。竞争和社会冲突都会导致互惠原则的降低。结果出现了应对资源短缺的新方案,即专门的交换或储存。储存、交换和财产权导致定居,而定居会反过来促进储存。另外,可以预料的是:小村庄中的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得以加强。由于定居、储存及交换、依赖于当地环境,可能会发生资源短缺。为了应对这一情形,人们开展了农业种植。而对资源的投资进一步增强了定居、储存、种植等。此外,人们开始在情感上依附于他们的村庄和新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模式中,农业建立在依赖区域受到约束的资源及互惠原则减少的基础之上。其实质也认为农业是人与动植物之间无意识共同进化的结果。她反对以下几种观点:(1)新仙女木时期种植不能开始;(2)种植不能在资源丰富的时期开展;(3)社会等级不是种植的先决条件。

原始农业模型

塔吉从进化和长期性的角度来解释农业起源。他认为至少在40000年前,人们就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植物保护和繁殖,猎物管理,如使用火),因此可以称他们为原始农民。到新石器革命时期,农业活动已经开展了几千年:新石器革命时期的变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仅仅是对已经建立起来的趋势加以巩固。因此,新石器时代革命仅仅代表了大规模农业活动的开展。塔吉认为,从原始农业向大规模农业转变的主要触发器是末次冰期结束时的海平面上升。由于人们必须拥挤到较小的地区,他们不得不加强种植,这导致了驯化的产生。关于海平面变化,我们又从中看到宾福德边缘理论模型的影子。正如塔吉本人所说:他的理论完全是假设性的,没有证据证明40000年前原始农民的存在。然而,其模型颇有创意,因为该模型介绍了一种长期性、过程性的观点,从而对农业的革命性性质提出了质疑。

(二)社会和人类文化模型

丘陵侧面模型

柴尔德把早期农业定位于尼罗河低洼处的绿洲和黎凡特地区,而布雷德伍德则认为农业起源于较低的丘陵地带和扎格罗斯—托罗斯山脉山谷中。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伊拉克-贾莫工程的基础上,布雷德伍德认为:在末次冰期结束时,在有作物、绵羊、山羊和牛群野生祖先的地区农业发生了进化,从而导致像贾莫一样农业村庄群体的出现。在多学科团体的帮助下,他将其定义为“丘陵侧面”理论(也称为“自然栖息地”或“核心区域假说”)。他将农业的转变解释为受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驱使。他认为当文化准备好后,这种转变就发生了:即当旧石器时代末中石器时代初,人类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技术能力和周围环境的相关认识,这使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适宜的地方。因此,动植物能被严密监视,逐步形成了人与动植物间更加密切的关系。

人们收获野生谷物,试着去管理动植物。布雷德伍德称这一时期为初期农业。

尽管布雷德伍德没能回答为什么文化在特定时期才准备好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最早的农业生产群体确实在黎凡特地区。由于他主张多学科的研究,并且他认为农业开始于野生祖先的自然生境,所以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仍然有重要意义。

弗兰纳瑞的边缘化模型

弗兰纳瑞在伊朗东部德鲁兰地区工作时采用了宾福德的边缘化模型,但他反对把气候变化作为驯化的主要推动力。他认为农业活动的开展是对人口和经济变化的响应。在扎格罗斯山脉,由于“广谱革命”,人口在大约2万年前开始增长,这导致了定居和人口增加。人们会移居到边缘地区,在那里种植谷物。同许多常见的理论不同,弗兰纳瑞的解释特别关注谷物驯化的生物学方面。他将驯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野生物种从其原生地输出;(2)消除自然选择机制;(3)对那些在自然条件下不能正常生存的显型进行无意识的选择。这三种无意识的过程同简单的灌溉技术相结合,导致人与植物间相互关系的不可逆转,并促使驯化的产生。

该理论虽然把人口压力作为农业起源的诱发机制,但却反对气候变化作为农业起源的动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口压力模型

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考古学家博赛洛普提出,认为农业起源是对人口增长的反应,是在人口压力下强化劳力投入的结果。科恩将人口压力作为世界各地食物生产开始的最主要原因。其潜在含义是:人口有不断增长的内在趋势,且人们难以控制这一增长趋势。科恩认为:晚更新世和早全新世持续的人口增长与膨胀导致全新世伊始人口占满全球,人口难以向其他地区迁移。由于其导致的食物资源压力,人们不得不食用那些不利用的资源,这种转变会促使形成多样化的觅食方式和种类多样的食谱,并必须发明和应用各种新技术来开发和储藏资源以应付粮食短缺的压力。农业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科恩认为人口增长是人类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动因而不是结果。然而,该理论中假设的晚更新世人口扩张没有证据支持。

麦克尼什提出了“正反馈过程”来解释农业的起源。在其模型中,驯化被认为是一种长期的进化。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生活方式、定居、人口增长及人口压力的基础之上。总之,从纳图夫文化开始,接下来发生的是:潜在驯化物/丰富资源的存在→人口增长→地区人口承载力降低→驯化物输入→园艺(PPNA时期)→进一步人口增长→承载力下降→农耕→农业(PPNB时期)。

总之,人口压力理论提出后,很快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响应,成了解释农业起源的主流理论。同时许多学者还分别对人口的变迁与环境的波动作了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然而,人口压力说也有一些不能解释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它与采集狩猎民族一般把人口稳定在特定地区所能维持的人口水平下这种人人皆知的趋势相矛盾。民族学资料表明,许多采集狩猎民族似乎都把人口稳定在他们土地的人口容纳量之下,即在一定获取食物技术水平上,那些可获取资源可以维持生存的人数。所以,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当时人们为什么要把人口繁殖到需要寻求新的提供食物的方法的过剩状态。

本德尔试图说明发展中的社会关系是怎样促进经济发展和农业的。她的理论以强化这一观念为主要内容,强化可以定义为单位土地上生产力(不是产量)的持续增加。同萨林斯的家庭生产模型和列维斯特劳斯的联姻理论相似,本德尔关注的是狩猎-采集者间的生产关系。为了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典型的狩猎-采集者保持较低的生产力,然而有许多剩余生产的实例。通常情况下,这些是社会责任,如婚姻、宗教仪式及贸易联盟。换言之,有一个潜在增加需求的社会关系系统。在民族学比较的基础上,她认为:增加生产力的需求凭借有权之人得以传递。通过交易和(有价值的)交易商品的获取,原始等级制度可能因此而形成。因此,在不断演化的社会机制和日益增长的生产压力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由于联盟和领导,(季节性丰富的)食物得到积累和再分配,从而食物得到储存。领导者的推动和认可,储存反过来刺激定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包含定居、生产和储存在内的反馈机制。强化可能由此导致了技术创新:也就是导致了种植。

借助于近东考古记录和她的理论,本德尔认为:纳图夫文化完全是部落社会文化,在这种社会中可能有规范的世袭制度、交易网络、礼仪制度和领导者,这增加了对生产的需求。在一些边缘地区,日益增加的需求会促进向农业生产的转变。为了能参与社会交易、竞争、宗教仪式,食物的剩余生产是必需的,农业便作为这样一种反应而开始。

海登反对将外部和环境的压力(如气候变化和人口变化)作为农业起源的诱发因素。

海登以社会经济竞争(特别是竞争性宴享)为重点来解释农业起源。他的假定主要基于四个基本变量:(1)驯化依赖于“积聚者”的影响;(2)驯化与当地潜在“宴享性动植物”的可获得性有关;(3)对特定动物或植物的选择与饮食和宴享需求有关;(4)驯化也和一些能用于宴会的非食物物种(如可用于宴享的葫芦瓶、狗等)有关。海登认为只有当广义的狩猎-采集者间典型的强制分配不再作为生存的必备条件,财产的所有权不再是一种忌讳时,食物性生产才会发生。这些变化只可能发生于食物资源丰富且供应可靠的环境中。由于发达的中石器时代工艺(如篮子、网、弓箭、驯化了的狗等),人们可以有效、广泛的获取丰富的食物资源(如驯鹿群)。一些首领人物为了控制劳力、忠诚和资源而组织竞争性盛宴,因此获得权力和威望。

在这一情形下,初始驯化物种将会是令人垂涎欲滴的佳肴,而这需要通过密集劳动获取。简而言之,种植和最终的驯化出现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中,聪明的狩猎采集者有竞争和竞争性盛宴的范围内。初始驯化物是首领人物用来表示其比对手强的威望替代物。

尽管海登的理论在解释人类作用方面较为新颖且重要,但是其理论仍不被研究者所普遍认同(如基利,1995)。该理论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证据支撑。关于这一模型,近年来库伊特和戈林-莫罗斯指出:(1)在PPNB中期之前没有大范围食物储存的足够证据;(2)在西南亚中石器时期或新石器早期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能证明有社会分化现象;(3)同样,在这些早期时代中确实难以找到社会冲突的证据。那么,该模型的主要问题是其年代学特征。如果我们更新这一模型,则其中许多方面似乎确实与解释农业有关。

事实上,如果接受内斯比特植物驯化的“短期酝酿”模型,和PPNB时期宗教习俗和畜牧业间的正相关关系,那么这些人提出的社会经济因素可以被综合考虑,尽管它们不一定与竞争单独相关。

社会驯化模型

在著名的《人类物种的驯化》一书中,威尔逊认为:定居和房屋建筑意味着建筑环境的产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进步之一。威尔逊的著作并不是关于植物或动物的驯化,而是关于人类和社会的驯化,其关注的焦点是心理方面和社会关系,他不关心这些变化的起源和过程。他认为在所谓的狩猎-采集者的开放社会与人们在村庄、城镇和城市间的驯化社会之间存在明显区别。主要区别之一是在开放式社会中缺乏坚固的建筑。另一方面,驯化社会的标志是建筑、伴有清晰的边界、在公共和私人之间有严格的区别,等等。房子、村庄充当了一种隐喻的象征,即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换言之,建筑物是抽象思想的一种物质代表,是一种“记忆性的设备”和作为“一种符号交流的有力方式”。特别是在文字出现前的社会,房屋是表达思想意识形态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在建筑物(和广义的物质文化)和社会行为之间有一种辩证关系:驯化社会中的人群出生于可见的物质因素中,且被其所包围,他们不仅被划分为构筑物,而且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

事实的确如此,在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中有大量关于社会空间的文献资料(如布里耶,1987;布迪厄,1973;希利尔等,1984;肯特,1990)。然而,值得质疑的是:威尔逊理论中狩猎-采集者的社会和驯化社会之间存在显著分化,特别是许多二分法诸如自然-文明、流动-定居、共享-储存、开放-封闭、无社会结构-有社会结构、平等-不平等、公有-私有、神话-历史,等等。此外,从考古学的观点来看,他忽略了农业的起源,并对驯化的一系列变化过程缺乏实地考察。

(三)认知力解释

心理-文化模型

在一本颇有影响力的关于农业起源和传播的书中,考文提出了一个理论:新石器革命主要是在思维上和象征性上的改革。他明确反对从环境压力、人口变化和文化等方面解释农业起源。考文认为农业起源应该仅仅从认知力上寻找线索。他认为在PPNA时期开始时,出现了一种对“女性与公牛的信仰”。他假设有一个全新的信仰,在有公牛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对雌性神的信仰。

神不仅是多产的象征,而且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神秘人物”、“全世界的母亲”。另一方面,公牛和所有其他动物一样服从神。公牛并不是神(上帝)的真正伙伴,而可能是上帝的后代,它代表了普遍的本能和野性暴力。考文将信仰认为是一种“外来的东西”,正如超自然神圣特征形象化所表示的那样。然后,这种外来的东西重塑了人的认识。它使思想适合于且能有效处理不断增加的对周围外部世界的控制。因此,象征性的革命成为一种行为上的革命,植物驯化是其中一个明显的结果。同样,动物的驯养差不多被认为是一种象征性的和认识性的:驯养动物首先是人类渴望对动物王国进行控制的一种反应。

尽管考文的理论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给出在思想和物质方面有重要变化的原因;完全集中于象征性和认知上,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但我们应该承认考文的理论是对环境决定论的一次纠正。他是首次关注象征主义在新石器时期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之一。

同考文一样,沃特金斯象征性变化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主要是在建筑和人类的埋葬方面),这些变化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他对新石器时代和农业是同期的这一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另外,他也反对用环境压力或人口压力来解释农业起源。在其两部著作中,沃特金斯继承并扩展了考文的象征性革命理论。他的分析把新的考古资料、认知力、心理进化和人类文化联系在一起,旨在提出人类认知能力进化的观点,即不仅考虑对进化理论的理解,也考虑到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因此,他关注整个新石器时代,而不是单独考虑农业的起源。

21Domus模型

霍得在其《欧洲的驯化》中将农业起源解释为一种社会化的、象征性的过程。他将建筑物和居住活动或者“domus”作为主要因素。在PPNA和西南亚中石器时期,房子是从自然向文化转变的背后推动力。控制野生物种的驯化过程是控制整个社会的象征和机制。

Domus和社会在社会的驯化和社会体制方面是辩证相关的。对于农业,霍得的出发点是从来不需要农业活动发生;他假设意向性、渴望、激情(情感、感觉和担忧)与农业起源相关。而由激情产生了对整个自然界控制的欲望。再者,对农业劳动力投资的延迟回报体系和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导致社会与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加。除了社会因素以外,更新世结束时,气候、环境的变化可能被认为是向农业转变的触发器。

因此,不断文化化的自然这一渐进的社会象征过程在更新世即将结束时到了一个关键点,这一过程同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农业。

霍得作出的真正贡献在于:他详细描述了考文的观点,即驯化过程不仅仅是关于动植物的。

他认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活动(如建造房屋和定居点、精心处理死者、陶器生产和装饰)都与从自然向文化这一转变有关,在这一转变中有文化控制和主宰自然的扩张。心理、社会和象征性因素可能起了关键作用。

(四)其他解释理论

除了从环境要素、社会文化及认知力三个方面解释农业起源外,许多学者还从其他方面如通过民族学、考古学等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遗传学、生物学、人文地理学等角度分别进行了研究,如赛奇的CO2模型,他认为全球范围的CO2浓度上升可能在解释全球农业起源的同步性中起主要作用;沃德利提出了药物模型,认为食物中有类似鸦片的成分,由于人们对这种成分上瘾,从而农业得以起源。他们只是从其本专业的角度对农业起源进行阐释,缺乏更全面的考虑。

三、总结

应该说,各家的假说或理论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不很全面,因而总是互相否定,难以取得共识。许多学者都试图探讨一种农业起源的世界性通则,但每家学说差不多均有例外。其实,农业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在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中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不能仅仅归结于一两个孤立的因素,因此有些学者开始从总体分析的途径来解释农业起源,即综合考虑环境、社会/人类学及认知力等各个方面来探讨农业起源。

从西方农业起源的研究历程来看,西方学者较多利用假设—演绎的方法研究科学问题,而国内学者较多使用归纳法来研究。此外,西方学者经常组织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去实地考察寻找农业起源的相关证据,这对国内学者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文所讨论的这些有关西方农业起源的理论留下了许多尚未或者难以回答的问题。许多理论学家没能或没能令人信服的回答有关农业起源的推动力这一最为基本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一种农业起源的世界性通则?农业到底是何时、何地、为什么起源的?其驱动力是什么?还有许多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谢选骏指出:不论上面的各家各派如何不同,都认定了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农业的起源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存压力”。他们的区别在于,对于“农业如何解决生存压力”的着眼点不同。而在我看来,“农业如何解决生存压力”,它都是对于“原始共产主义”的否定——因为真正的“共产”只能存在于游猎——因为天然的自然资源明明白白不是任何人的私产,虽然那可能是被武力暂时抢占的,但那抢占显然是不合法的,可以虽然替换的。但是农业就不同了,那不是自然的,而是经营的,显然属于私产。姑且不论土地的产权,例如印第安人就没有土地私有的概念,也不承认任何意义的土地所有权;土地之上的农业和房屋,肯定是私产,而不是自然形成的。


《农业起源与中华文明》(光明日报 2009年01月08日,严文明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2008年4月)报道:


严文明,1932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主要著作有:《仰韶文化研究》、《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长江文明的曙光》,参与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农业起源与中华文明”。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大约占全世界人口的22%,可是我们的耕地面积只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7%,我们是靠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其实,在历史上从有人口记载开始,中国的人口大体上都占世界人口的1/4左右,所以中国的农业选择了一条精耕细作的道路,否则我们这么多的人口吃什么?国家怎么发展?这个问题一直激励着我,想探讨一个究竟。中国农业是怎么起源的?它怎么会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这是我研究农业起源的一个动力或者一个原因,也是我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的一个原因。


农业起源对人类古代文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我们知道,全世界有三个主要的农业起源地——我这里讲的农业主要是指谷物农业,是栽培作物。


一个在西亚,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及其周围地区。这个地方是小麦与大麦的起源地,也是绵羊和山羊的起源地。这种农业叫做有畜农业。这类栽培农业分两种,一种是有畜农业,一种是无畜农业——就是只有栽培作物,不养家畜。西亚的农业是有畜农业的,这种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两河流域的文明,就是古苏美尔、阿卡德和后面的巴比伦。这种农业传到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传播到印度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这个印度河大家要知道,现在不是在印度,而是在巴基斯坦,因为巴基斯坦跟印度原来是一个国家,都叫印度。所以这个以小麦、大麦为基础的农业,传播范围相当广,在历史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个就是中国,中国是小米和大米的起源地。小米是指粟、黍,主要在黄河流域起源和发展,后来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北方现在主要的谷物是小麦,而小麦又是从西亚那边传过来的,不是中国原生的。中国的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所以中国是两种农业的起源地——北方是以小米为主的农业,南方长江流域是以大米、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起源地。西亚那边小麦、大麦是在一块儿的,它不是两个系统,这跟中国是有所不同的。


第三个是在美洲,美洲是玉米的起源地。我们中国现在也大量地种玉米,玉米是在明代才传过来的。美洲的农业是无畜农业,它没有家畜。它是以玉米为主体,还有南瓜、豆类,所以这个玉米、南瓜、豆子,在印第安人的传说里是叫做“农业三姐妹”。


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中心,就是这么三个。它们都对后来古代文明的产生起了决定性作用。美洲有美洲文明,大家知道现在美洲的印第安古代的文明,像玛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年代也比较早,当然比中国还晚一点。但是它的影响范围仅限于美洲。中国的文明代表了东方文明,它对周围的国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和印度河流域的种种文明,后来发展为古希腊、罗马文明,这就是西方人的古代文明。所以就全世界看,或者说是有三大文明中心,或者说是有两大文明中心——也就是东方、西方,中国占了一方,这个与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


解开稻米起源地之争


几十年以前,在考古学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时候,研究农业起源的主要是农学家。农学家根据栽培种与野生祖本的关系,根据各品种的分类,总之他们的根据是植物的基因库,基因种类多样化的地方,就应该是农业起源的中心。所以一般都认为印度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后来日本学者提出山地起源说,认为东南亚北部的山地,包括中国的云南,泰国、缅甸、越南北部,还有印度的东北部,这个区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


有一个很有名的日本学者,叫做渡部忠世,他写过一本叫做《稻米之路》。他在印度、泰国、缅甸的北部找了一些寺庙,这些寺庙是用土坯盖的,土坯里面有稻谷。他采集了标本,从稻子的形态上做了一个排比,他的结论是稻谷从那个山地向湄公河流传,也就是现在的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一带,这叫湄公河系列。我当时就跟他辩论,问他采集的那些稻子有多少年?他说起码有一两百年了,那个寺庙盖了两百多年了。我说栽培稻子有几千年了,你两百多年排出来了有什么用,跟起源有什么关系?比如中国有个占城稻,占稻很明显是从越南占城传到中国的,那不等于说这个占稻是越南起源的?北京的京西稻是从日本弄来种子栽的,那不等于说这种稻谷是日本起源的?实际上,这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光是农学家的研究,还不能弄清楚这些农作物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到现在的。考古学就有这么一个优点,它可以把年代排比得非常清楚,哪个最早,哪个比较晚,怎么一步一步发展下来,然后把年代排列以后,再来排稻谷种子,看看它有什么变化,它是怎么变化的,它的源头是一个还是两个甚至多个?但是在排比稻谷的形态、基因的时候,还是要靠农学家。


什么是农业产生的原动力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960万平方公里,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于农业,更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能成为农业的起源地。中国的自然地理,大体上是这么一种态势,周围有高山、有大海,大体上自成一个地理单元。


从气候上来讲,中国有几个带。一个就是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包括新疆、甘肃的一部分、宁夏的一部分和内蒙古这一带,这是一个西北干旱区。这个地区的面积大约占全国的1/3,人口比较稀少,有大量的草原、沙漠和高山。这样的地方不适于农业的起源。然后是青藏高寒区,就是西藏,还有青海的一部分。这个地方占全国的土地面积22%左右,将近1/4,当然也不适于农业的起源。然后东面这一部分,叫做东部季风区,这是受到东南季风影响的地区,也是中国现在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这个东部季风区,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多,但人口占96%。其中人口更密集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个东部又分成四块。最北面叫东北,东北气候比较寒冷。中国的农业是在一万多年以前起源的,那个时候这个地区气候更冷,那是在更新世,更新世有一个时期叫冰河时期。后来进入全新世,这个时候气候逐步回暖,但是它在回暖期间还是比较冷的,不可能是农业的起源地。中国的南方——南岭,在湖南、江西和广东、广西之间,也叫五岭,这个地区以南,就是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岛、云南的一部分,台湾的一部分,这个地方我们平常通称为华南。这个地方因为纬度低,气候变化对它的影响很小,它是长夏无冬,或者说夏天特别长,冬天特别短,因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所以那里的人没有生活压力,因此也没有发展农业的动力。


只有两个地方,一个黄河流域、一个长江流域,这两个地方历来人口比较多,在这里可以发现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两个地域都有一个漫长的冬季,冬季的食物资源比较缺乏,先人就得想法子来增加食物的资源,这就是农业产生的一个社会动力。而这两个地方又恰恰有可以栽培的野生祖本植物。小米的野生祖本、粟的野生祖本,就是狗尾草,这里到处都是;黍的野生祖本在华北地区也能找到,有野生黍。所以人们可以栽养它。那么在长江流域呢,有野生稻,到现在还有,江西、湖南都还有,这些地方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为什么许多农学家考虑野生稻从印度起源、从山地起源,还有一些农学家考虑从华南和东南亚起源?因为这些地方野生稻非常多。长江流域野生稻很少,是野生稻生长的边缘地带。然而,他们就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些野生稻多的地方,其他的食物也多,人们就用不着种了。


稻谷作为食物的优势在哪里?它的优势是易于贮藏,填补冬季食物的匮乏。而且稻谷又是一种一年生的植物,种了以后等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收获,到第二年开春又可以下种。要是别的植物,比如说水果或者是干果,像栗子、橡子,你把这些种子保存后播种,多少年以后才能结果,周期太长。谷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优点。所以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背景下,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就成了两种农业起源的温床。


中国不同地区的年平均气温


公元前6000多年,中国北方已有了能储藏十几万斤粮食的窖穴,1000多年后,中国南方的河姆渡人已经吃上大米饭


刚才讲的都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那么中国农业的起源,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呢?


以前我们大体上知道,黄河流域是小米的起源地,那是一种推论,没有事实证据。直到50年代发掘西安半坡遗址,在那儿的窖穴里面和陶罐里面都发现有粟——就是小米啊。当然已经只有皮壳了,但是那个形态还是完整的。在一个窖穴里面就发现了成百斤的粟(我说的成百斤是要换算成新鲜的小米,那个皮壳没有多少分量)。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个时期中国北方确实是种小米的。以后在仰韶文化的好多遗址都发现有小米,而且是两种,一种是粟,一种是黍。仰韶文化的年代大体上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这是不是就是农业起源的时候呢?不像。我们觉得那个时候农业好像已经比较发达了。


河北磁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磨棒


1976年在农业考古历史上是非常辉煌的一年。这一年在河北武安磁山一个遗址里面发现了上百个粮食窖穴,这些粮食窖穴里面,有的粮食装好后,上面封一层土,这样窖穴里面就能保持比较干燥的环境。这些粮食窖穴中有80个里面还保存有粮食,当然都已经成为皮壳了。当时做了一种叫做灰象法的研究,认为是粟。最近的研究证明里面还有黍和其他一些作物,但是以粟和黍为主。把这些窖穴里面储藏的粮食换算成新鲜的小米,有十几万斤。这里发现的粟比过去所有遗址曾经发现的加起来都多,而它的年代是公元前6000多年,这一下子把农业的起源提早了一千多年。同时还发现做得非常好的农具三种,一种是石铲,翻地用的,证明这个时候已经知道翻地了;一种是石镰,就是石头样子的镰刀;还有一种就是石磨盘、石磨棒——加工谷物的。与磁山几乎同时发现的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的农具跟磁山的几乎一样,只是石铲、镰刀都带锯齿,比磁山的更先进了。差不多同时在甘肃的大地湾窖穴里面发现有粟,而且还是一把,穗子还有,捆在一起。以后在辽宁新乐、沈阳这些地方也发现了小米。所以这样一来,整个黄河流域,甚至再往北一点的内蒙古、辽宁这些地方都发现有这两种作物,年代都是公元前六千几百年,最早的差不多接近公元前7000年。前不久,北京大学与北京市文物考古所合作发掘了北京西郊门头沟的东胡林遗址,这个遗址的年代距今是一万多年,最近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也有小米。


这样,我们是从后面一直往前推,实际代表了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也就是说像东胡林这样的,可能是农业的萌芽阶段,它当时的主要的食物恐怕还是靠野生采集、捕猎,少量的栽那么一点谷类作物,除了这个石磨盘、石磨棒以外,我们没有看到石镰,也没有看到翻地的工具。


但是第二个阶段,即公元前7000 年到5000 年这个阶段,也就是相当于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叫做确立期,农业在人类生活中间已经确立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农业产品已经成为食物的重要构成部分。我们看到磁山有那么多的谷物遗存,证明农作物应该是食物构成的重要来源。而这个时候除了种植谷类作物小米以外,还养猪。所以这个时候的农业,已经跟后代的农业有非常明确的联系了。在这个时期,中国整个北方都种植两种谷类作物,工具有了进一步发展,更能看得出来的就是聚落——人生活的村落扩大,人口明显增加。这种聚落扩大,人口增加,一定是有粮食生产这个基础。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时候旱地农业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再往后发展呢,我们叫它龙山时代,年代大概相当于公元前3000 年到公元前2000年。这1000年是一个扩展期,就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向外传播。传播到哪里?主要是:一是往东传到朝鲜半岛,传到现代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一部分到了日本的九州半岛,这是旱地农业;一是向西传播到甘肃,新疆;还有往南,长江流域有一些水利条件不好的地方,也种小米。我这是讲的旱地农业。


那么稻作农业呢,也有类似的这么一个发现过程。稻作农业,最早考古学者开始注意的是湖北,湖北京山县的屈家岭和天门县的石家河,这两个地方叫做屈家岭文化,地层中间发现了有稻谷的遗存。这个遗存是稻谷的壳,本来掺在泥里面,后来这样的泥用于盖房子抹墙,房子失火,墙壁的土被火烧成红色,我们在考古上把这种土叫做红烧土,因此泥里面的稻谷壳的痕迹就留下来了。就在这两个地方,发现了红烧土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稻谷壳。那个时候鉴定这个稻子是栽培稻,而且是粳稻。大家知道,稻谷有两种,一种叫籼稻,一种叫粳稻。籼稻,北京人喜欢说机米,就是我们吃的那种长长的机米,现在像秦国米也是籼稻;粳稻,北京人喜欢说是大米,像北京的京西稻、天津的小站稻、还有什么盘锦米,那都是粳稻。湖北的这两个地方出现的稻谷是粳稻。经过测年,这两个地方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遗存,也就是说离现在有4000多年了,中国4000多年以前就种稻子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但是后来类似的发现非常非常多,在长江流域比它早的有的是。


1976年更大的发现出来了,那就是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遗址。为什么呢?河姆渡遗址在离海不远的地方,被海水淹了,海泥遮盖了这个遗址。这样很多有机物就保留下来了。因为跟空气是隔绝的,又在地下一定的深度,这样冬夏的气候变化对遗存不发生作用,它等于是恒温隔氧的,海泥里面还含有一点盐分,可以起保护作用。这样,那里就发现了很多东西,在别的任何遗址里面都没有见过。比如说盖房子的木料,几千根木头,而且还有榫卯。河姆渡遗址的年代是公元前4500到5000年,也就是离现在6500到7000年,保护这么好,在考古学上有许多突破性的发现。那里的房子是一种所谓干栏式房子——地上埋桩,上面辅地板,再在上面盖房子。当时的人们在加工谷物的时候,一些皮壳掉在地板下面了,堆积成上百平方米,包含大量的稻谷壳、稻叶,经换算也是多少万斤。同时那里还发现了翻地的骨耜(南方叫泥铲,是专门挖泥的),是用牛的肩胛骨做的,第一次发掘就发现70多个。遗址有些陶器上还画了画,有的画的是稻子黄了以后低着头的,一束一束的。很多人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早稻作农业已经有这么发达,河姆渡人能吃大米饭!特别有意思的是,竟然在一个陶釜的底上发现了一块锅巴,这证明它确实能够把稻子加工成,完全把壳去净了,可以做成大米饭了。


我开始研究农业的起源,就是因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河北的磁山、一个是浙江的河姆渡。以前外国人说,这个稻作农业是印度起源的,或者东南亚,或者是什么山地,我就想研究研究到底稻作农业是哪里起源的。


大家想,河姆渡的稻作农业这么发达,当然不是起源的时候,稻作农业的起源应该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湖南洞庭湖西边的澧县,发现一个遗址叫做彭头山。这个遗址也发现了很多红烧土,里面有稻谷壳。而且彭头山遗址发现的陶器里面也掺着稻壳。研究发现它们也是栽培稻,不是野生稻。彭头山的年代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7000年,又比河姆渡早了一两千年。


在1993年,我跟美国的一个农学家马尼士合作,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做考古工作。马尼士在美洲做过40多年的考古,把美洲的玉米的起源弄清楚了。原来最早的玉米,只有两三厘米高,以后越长越大,是人工培养的结果。以后马尼士又在西亚研究过小麦、大麦的起源,所以他对农业起源研究有着非常丰富的考古经验。我们一块到江西万年仙人洞,旁边还有一个洞,叫做吊桶环,我们在两个洞穴挖了半天,非常遗憾,没有找到稻谷的遗存也正常,那是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的遗址,而且是洞穴遗址,没有找到稻谷的遗存也正常,但是我们找到了稻谷的植物硅硅酸体,平常我们叫它植硅石。大家可能不知道,稻子的稻叶上面有一种特殊形态的硅酸体,这种硅酸体不会烂,它在土壤里面一定要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得出来。因为这种特殊形态,稻子跟别的植物都能分开,就是说尽管我们没有找到稻子,但是找到了稻子腐烂掉了以后的这种硅酸体。


就在这同时,在湖南省南部道县玉蟾岩,那个地方是湖南省现在的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主持发掘,他竟然发现了两粒稻子,同时也有硅酸体。后来,我跟美国哈佛大学的另外一位教授巴尔·约瑟夫合作,共同发掘湖南道县的玉蟾岩,虽然动作很大,但只发现了一粒稻子。这粒稻子又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我们就是要找这个,这才像刚刚起源时候的东西,年代呢,是公元前一万多年。


我们把这些情况联系起来,从后一直往前推,像玉蟾岩和仙人洞的稻作农业应该是第一个阶段即萌芽期,刚刚开始栽培。我想这个时候的稻子,在当时人的食物的构成里面不会占重要的地位。第二个阶段就是确立期,就是像彭头山文化那样的一个阶段,公元前7000年到5000年。那时已经有大量的谷物出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发展期,这相当于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阶段,也包括河姆渡。这个阶段已经发现有农田了。我这里加一句,稻作农业的地一定是平的,因为地里面要装水,水多了不行,水少了不行,所以它必须要有个地块,周围有田埂,水多了要排掉,水少了要浇灌,这是稻作农业比旱作农业麻烦的地方。但是我们在彭头山遗址就发现已经有了田块的萌芽。最近河姆渡旁边又有一个遗址,叫做田螺山,我们现在还在发掘,在它周围我们探测出大概有八九十亩那么大一块稻田区。第四个阶段是扩展期,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扩展到哪里去?三个方向:第一条路线是东面。东面先从长江流域到华北,到山东半岛,再从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到日本的九州,到日本的本州,这条路线非常清楚。可是在日本,大部分学者主张水稻是从长江口传过去的,路线很近,而且中国的稻作农业长江是一个中心。我提出来的这条路线,他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按照稻谷考古发掘的年代来确定的一条路线。我主持发掘过山东半岛栖霞县的杨家圈,在那里发现有水稻,属于龙山阶段,公元前2000多年。然后在辽东半岛的大连,也发现有稻子,是公元前1000多年。以后在朝鲜半岛跟日本九州都没有发现过超过公元前1000年的稻谷。因此才确定了这条路线。另外比如说日本的遣唐使,基本上也走的是这条路,因为这从陆地上走比较方便。从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中间有一个长岛,过去叫庙岛群岛,我在那里也做过考古工作。很明显,在辽东半岛可以发现属于山东半岛文化的东西,可在山东半岛却没有发现过属于辽东半岛的东西,这就说明传播的路线是从南往北。辽东半岛到鸭绿江口,考古发掘中有很多东西都像,可是鸭绿江口的这些东西跟山东半岛的就很不相同;而从鸭绿江口到朝鲜又有很多东西像,但是把朝鲜的东西跟辽东半岛比又不像了。所以后面我提出一个叫接力棒似的传播路线。我们知道,农业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说一件瓷器,假如有贸易路线,可以传得很远,哪儿的人都可以买。稻作农业不是大米,不是稻谷,是一个产业。农业的开展需要有农业知识,要知道怎么样育种,怎么样栽培,怎么样收割,怎么样加工,是一系列的问题,这是文化。这个文化它不可能传到一个自己根本不知道的地方去,比如说当时长江口有那么几个人跑到日本去,日本人怎么能让他来搞稻作农业呢?而且从长江口到日本去有没有可能呢?有的日本学者说可能,没准有个风暴,或者有个海流可以让人漂过去,我说那不是九死一生的嘛,九死一生跑过去还传播农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按照接力棒理论就好办了,我跟你是邻居嘛,我怎么种的你也知道,这样就可以一站一站地传过去。第二条路线是东南亚,这里我就不详细讲了。第三条路线是西南,包括云南西南,云南是最后传播的路线。当然到了云南,还可以接着传,比如说缅甸等等。


我以上讲的这些都有考古学的依据。依据考古发掘的年代和农学家对这些稻谷遗存的分析,我们的结论就有了科学基础。


中华文明为何从未中断,缘于两个农业体系大而互补


事实上,到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时候,中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就已经形成了。


在北方,就是以种两种小米为主的农业体系。这一农业体系中还种有别的东西,比如桑、麻,还有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豆子,有些地方也种稻子,以后又从西方引进了小麦、大麦。关于小麦、大麦,过去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就提出来过,认为是外来的。过去主要的谷类作物在北方,就是两种小米。不知道大家读过《诗经》没有?《诗经》里面就是很多地方讲黍、稷,黍稷,黍稷稻梁,黍就是现在的黍;稷,有人说是另外一种黍,有人说就是粟。《诗经》里面也有稻梁这些词。直到汉代以后,小麦才在中国的北方大量种植起来。在这样的农业体系中,家畜以猪为主,同时还产生了对应的耕作制度和农业工具,总体构成了一个农业体系。所以,我们提出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以种植粟和黍为主要农作物的旱地农业体系。


在长江流域呢,形成了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体系。在这个农业体系里家畜也是以猪为主,但同时有水牛。


这两个农业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来讲极为重要。为什么?这两个农业体系在两个地方,但两者又紧挨着。北方旱地农业歉收了,南方的水地农业可以做补充;南方水地农业歉收了,北方旱地农业可以做补充。而且这两个农业体系涵盖的地方非常大,大家翻一下地图就知道了,比伊拉克要大好多倍,比埃及也大好多倍,比古印度那块地方也大好多倍。这两个大而互补的地方,会起一种什么作用?因为大,它就有一个宽广的基础,而中国周围都还是采集狩猎经济,没有强势文化。即使有一个比较强势的文化来干扰,它这个核心地区也是稳稳当当的。西方就不是这样了,尽管有的地方发展程度很高,但它比较脆弱,有一个野蛮民族入侵,一下子就把它消灭了。所以不管是像伊拉克两河流域的文化也好,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也好,都中断了。现在的埃及人不是古埃及人的后裔,现在的印度人也不是古印度人的后裔,两河流域也一样。只有中国这个地方没有中断过。这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点。中国文化的特色,就以这个广大的农业为基础,而且是两个农业体系,就像双子星座似的,拧在一起。


上排三字为甲骨文“来”字,下排三字为“麦”字


中国农业起源尚有许多未解之谜


第一个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至今发现很少,北方就更少了。要把农业起源的根本问题弄清楚,这一部分工作还得继续做。大家想一想,我曾经在仙人洞遗址挖了很长时间,一个稻子没找到,只找到了硅酸体;在玉蟾岩,汇集了世界顶尖的农学家、农业考古学家,但是大家的发现也很有限。这就告诉我们,要把中国的农业起源真正说清楚,还要做很多工作。


第二个,就是考古发掘的人很多缺乏农业知识,于是有很多的农业遗存被当作一般的土扔掉了。所以在考古学方面,要大力推广农业考古知识,否则像现在这样基本建设规模如此之大,到处都需要抢救性发掘。这种发掘粗糙得很,很多信息都给丢掉了,非常可惜。所以我一再呼吁,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考古工作,也要仔细做,否则损失没法弥补。


第三个,对农具的研究不够。我们常常是拿了一种形状的东西,像个铲子,我就说是铲子;像个镰刀,我就说是镰刀。实际上农具应该根据它的使用痕迹作研究。比如说镰刀,用它割过谷物后会留有硅酸体,而硅酸体会发出一种硅质光泽,这用光图一看就知道了。而这部分工作,我们现在还没有人做。在考古发掘中发掘出一把铲子,这铲子当然是可以翻地的,但也可以是挖坑、挖沟的。那么翻地的铲子有什么特点?翻过的地跟没翻过的地,在土壤的结构上是不一样的。这个工作,我们也没怎么做。


还有一个,就是有些农学家对野生祖本的研究不够。比如,我们知道栽培稻有粳稻、籼稻两种。过去农学家就认为粳稻是籼稻变来的。现在的研究发现,野生稻就分粳和籼。实际上普通野生稻还不止这两种。栽培稻呢,就有一点麻烦。栽培稻的基因一般很难保留。所以,以后在找到河姆渡这样的遗址的时候,要特别加以保护。


中国的农业,在它起源的时候,就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往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又走了一条非常特殊的道路。有意思的是,现在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在农业起源地湖南,把我国农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谢选骏指出: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为何无从下手?因为共产主义消灭了产权。中国的文物名义上“属于国家”,实际上不属于任何管理者,所以无法得到认真的保护。如果按照这种“没有产权”的自然状态的逻辑,中国的农业根本发展不起来——因为那样一来,任何人都可以掠夺或摧毁任何人的房产和农牧产业,任何人都以自然的名义进行“共产”……那就不会有任何文明的诞生了!从“农业的起源否定了原始共产主义”的角度看——农业的起源创造性地解决了领地冲突的问题——因为游猎社会里的领地概念,只是弱肉强食的动物主义,那些自然资源是天生的公共资产,谁抢到了就是谁的;但农业社会的领地概念,则是辛苦经营的文明版图,自然资源已经加工成为个人财富,谁创造了就是谁的了。在这种意义上,“原始共产主义”只能是一种动物行为;农业的起源和发展都需要不断否定这一动物行为。

谢选骏:“技术社会的梦魇”是真的吗



网文《技术社会的梦魇》(马丽 JANUARY 29, 2018)报道:


今日人类社会的首要环境,已经不再是自然,而成了“技术”。人类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呈现出技术性特点,如大气污染、化学泄露、飞机失事、行政制度等问题。技术将今日世界的政治、社会、科学、教育和经济活动都支配在了一起,任何一位政客、经济学家、教育者、科学家都无法不借助于技术来作决策和行动。我们已经长期生活在一个技术社会,如同金鱼不太在意鱼缸里的水一样,尽管这水对它施加了最大的影响力。不管在东方或西方,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担忧看待日趋成为现实的“技术极权主义”。从人类身份和空间融为一体,甚至被“折叠”,人们自然会问技术究竟解放了我们,还是在奴役我们?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法国社会学家和思想家埃吕尔(Jacques Ellul)曾说,“在现代世界,一种最危险的决定论是技术现象。问题不在于怎样除掉它,而是靠一种自由的行动来超越它。”在他的代表作《技术社会》开篇,他给出一个定义说,“‘技术’(technique)就是人们理性得出的方法之总和,而且已经在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都发挥出绝对效率。”机械、科技和为达到某目的的方法,都受“技术”驱动,但“技术”又不完全等同于这些。


技术往往与权力同构


不管中国或美国,看一看大学课程所教的内容,不外乎都是方法、材料和程序,为的是培养出更会理性计划、更有工作效率的人。对此埃吕尓不无讽刺地说:“今天对一个人的最高美德的要求,就是他(她)要会适应这个社会。”(To Will and To Do, 192.) 而适应技术的社会化常态,就是适应社会的一部分。


现代人普遍成为了那些对技术盲目乐观的人。很多人期待下一阶段的技术进步,就是人工智能。自动化让技术性活动成为“自我指导性”的。到那时,人会成为一个测试和记录的角色,而不再需要进行复杂的决策。 如此,技术就会实现一种自我扩张。人因此会被解放出来。无可置疑的是,技术进步为人类生存拓展了极大的可能性,也是不可逆转的。


技术的一个特点是,它极容易与权力形成“同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技术的确有一种“伦理中立”的假象。但当权力隐藏在技术背后时,技术就显出獠牙来。当意识形态控制和技术极权结合在一起时,会制造出一种类似电影《完美风暴》程度的“完美极权主义”。埃吕尓在他另外一部经典著作《宣传》中对意识形态控制进行了更细致的论述。这里更需要注意地是,他对国家与技术联姻的分析,写成为《政治的幻象》一书。最近,很多人开始用“魔幻”一词来形容公共事务发展的不可思议。人们也许诧异于民主国家和集权国家的政治,居然可以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因缺乏对技术极权特点的反思,当代政治舞台的很多作为,都只是为自己制造出一些幻象。一切问题都最终成为政治问题,因为现代国家首先是一个巨大的官僚机器,由类似的技术元素支配。这正是韦伯曾经描绘出的无处不在,无法逃离的现代的“理性铁笼”。


埃吕尔思想中最精彩的,是他对技术之“内在特性”的论述,即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十八世纪之前,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本地化的,不同地域之间存在技术上的多样差异,如此也就更多限定了人在技术过程中的决策。但到了全球信息时代,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力和牵制力已经越来越大了。他说到,“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而且可以像实物那样被传播开来。因此,它带来一种文明的合一,不管它运作的环境或国家是怎样的。”(同上,78)然而,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的是,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它的整体性,因它将在不同地区的应用一致化。例如,警察检测技术在各处都可以是一样的,用趋同的技术和设备(电子眼、脸部识别)来实现。但是,当技术全面嵌入到一些社会制度(国家、军队、学校、工厂等)中,同时也会产生出潜在的危险,埃吕尓称之为“技术监狱”,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被严密监控着。无形的监控者和被监控者之间,已经出现了一种权力支配的不对等:监控者可以使用技术信息,选择性侵犯被监控者权益;或者当技术信息本应作为客观证据时,可以被监控者销毁。这就很容易发生权力滥用、缺失公正。


即便在一个有自由、民主的国家,技术也让国家成为一种极权主义的制度,可以将其公民的生活完全吸纳进去。

技术常常被人们视为中性、客观的产品,可以由发达国家作为技术援助输送给欠发达地区,因此就具有一种“普世性”。的确,技术的脐带仿佛把整个地球村都连为一体。但是,这点就会让人误以为一个技术机构要遵循的规则,不再是公义或不公义的规则,而只是纯技术层面的“规律”。 在输出技术、产业、融资帮助的过程中,国家利益和政治目的会掺杂进去,破坏接受国或地区的经济公平。这会催生一种新的技术殖民主义。


埃吕尔的兴趣广泛,涉及法学、伦理学、社会学和神学。他著述之多,到今天仍被人从法语翻译成英语。在社会学领域,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技术社会》、《宣传》、《城市的意义》等。在法学领域,他著有《法的神学基础》等。他还写了很多圣经注释书。他的作品庞杂,学科跨度非常大,以至于有人说,若不了解他的写作风格,简直很难想象这些书都是同一个人写出来的。对于那些期待可以借阅读来强化自己本来就有的观点的读者,他们就不太适合读埃吕尔的书。对于那些更具有批判性的读者来说,埃吕尔会很对他们的胃口。


埃吕尔对一些主题的兴趣是先知性的。当“技术”和“革命”在他那个时代并不是大家谈论的问题时,他就写出让半个世纪之后的人看了仍拍案叫绝的著作。我相信他的著作虽然很晚被学界知道,但却是不过时的,原因在于,他善于紧扣伦理原则来分析社会现象,对当代人的处境富有一种理解性的同情,但又一针见血不妥协。


埃吕尓并不是一位想要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式的批判家。有人认为他对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过度悲观的预测,让他更像是一位看到末世光景的先知。埃吕尓的悲观不是来自于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他对人性的洞察——人在挣脱物质匮乏的限定,以为获得史无前例的自由时,往往已经陷入史无前例的捆绑中。作为神学家的埃吕尔认为,自己“是一个未来之人,不是一种暂时的、逻辑性的未来,而是指向终末(eschaton),是一个与当下这个世界决裂的未来。……我们相信这一真理比环绕我们的现实更真、更实在。”(Presence, 50-51)


埃吕尔的深刻祛魅感,让他能既批判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也批判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资本主义危机和社会主义危机的一致性,是他著作的一个常见主题。例如,《宣传》一书剖析了大众传播带来的社会性意识形态灾难,不只是发生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现代宣传的目标,不再是为了转化人的观点,而是激发一种积极、神秘性的信念。” 科学和艺术没有起到平衡的作用,反而助长了这一趋势。正因此,埃吕尔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无政府主义者(他定义为“绝对拒绝暴力”的意思),他和妻子甚至用退隐深山的小组交谈团契的方式,实践一种去权力架构的社群生活。


谢选骏指出:埃吕尔以上所说的“技术社会的梦魇”是真的吗?一个插曲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埃吕尔演讲《技术的背叛》。美国技术哲学研究会成立时邀请埃吕尔讲话,由于埃吕尔不愿意踏上美国的土地,故录制了这段演讲。在演讲中,他坚持使用法语。因此在视频中,你听到的是埃吕尔的法语演讲,和技术学会成员的英文翻译。 原视频在埃吕尔的网站(http://ellul.org/),挂在油管。”——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技术社会的梦魇”,还不如说是“爱侣儿自己的梦魇”。

谢选骏:饥饿也不能使现代中国人愤怒



《大脑科学如何解释“饥饿成怒”》(BBC 2022年1月3日)报道:


吃了两周的低碳水饮食,喜剧演员福斯泰基尤(Jess Fostekew)“饥饿成怒”(英文hangry是饥饿hungry和生气angry的组合词)。


“我开车的时候情绪失控,” 她边回忆边说,“起因是我过红绿灯的时候开得慢,后面那辆车,坐的还全是又高又大的男人,就冲我嘀喇叭。”她跳下车要去跟人干架,结果对方一阵哄笑,她回到车上就把车开走了。


“我把车停到路边,哭了起来——怒不可遏的抽噎,然后发誓再也不要禁食碳水化合物了。”


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营养和饮食学讲师梅德林(Sophie Medlin)说:“我们早就发现,从科学上说,饥饿会导致烦躁。但奇妙的社交媒体把这两个词揉到一起,把这种情况称作‘饥饿成怒’”。


“血糖下降时,我们体内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就会上升,也就是我们的应激荷尔蒙增加。”


这些都会对大脑产生影响。这是因为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控制着我们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引发饥饿与引发生气、愤怒和冲动行为的,是同一种神经肽。这就是为什么你会有那种一模一样的反应,” 梅德林说。


我们都有过饥肠辘辘时怒火中烧的经历,但在主流媒体上,这更多见诸于女性身上。关于“饥饿成怒”的文章,也总爱拿大声嚷嚷、压力过大的女性作例子。


女性更容易遭受这种折磨吗?


“绝对不是,”梅德林说,“这种情況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而就神经科学来说,也许更容易发生在男性身上。”


大脑中的化学成分导致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饥饿成怒"。


梅德林解释,有趣的是,男性的神经肽受体比女性多,而神经肽影响着我们的大脑。神经肽“受到雌性激素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女性在生理周期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经历饥饿成怒的现象,”梅德林说。但是,“从生化角度来说,就神经病学而言,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经历这种情况”。这是因为男性的睾酮水平较高,加之神经肽受体多。


说到底,认为女性容易“饥饿成怒”可能只是一种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包括认为男性耻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感受。福斯泰基尤说:“也许(男性)觉得无法谈论他们与饮食和饥饿之间的情感关系,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家认为饥饿成怒是女性的事情,其实,谁都有这样的经历。”


梅德林表示赞同:“每个人都跟食物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


饥饿成怒也会对你的人际关系造成实实在在的影响。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已婚夫妇中,血糖水平较低的人,对伴侣的攻击性可能更强。


一项研究发现,血糖水平较低时,人们对伴侣的攻击性更强。


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在生气时将别针插在代表配偶的“巫毒娃娃”身上。愤怒的配偶还要通过耳机向倒霉的伴侣传递巨大的噪音。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


梅德林说,“那些血糖水平较低的参与者,在巫毒娃娃身上扎了更多的针,他们向配偶传送的噪音声音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这个结果或许并不出人意料。


如何避免“饥饿成怒”呢?


“这取决于,距离你吃下一顿饭还有多长时间,”梅德林说。


“理想情况下,你需要吃一点能够让血糖升高的东西,并要维持住这个血糖水平。所以,开胃的碳水化合物类型的零食是最好的选择。”


本报道选自BBC广播4台《女性时刻》(Woman's Hour)。节目由加维(Jane Garvey)主持,加洛韦(Rory Galloway)制作。莎拉·基廷(Sarah Keating)改编。


谢选骏指出:饥饿容易使人愤怒,那么路怒杀人是否因为开车太久而饥肠辘辘?


《西安封城12日 居民渐失耐性 七八人挤一个隔离间》(RFA自由亚洲 2022-01-03)报道:


西安封城12天后,居民的态度由配合变得失去耐性,除了因为食物供应不足,隔离安排更是十分混乱。有西安居民投诉,在隔离酒店外苦等数小时也未能入住。 就算能入住的,房间的设施也相当差,七、八个人挤在一房间,任由被隔离在挤在房间里交叉感染。


西安封城12天后,居民的态度由配合变得失去耐性,除了因为食物供应不足,隔离安排更是十分混乱。有西安居民投诉,在隔离酒店外苦等数小时也未能入住。

就算能入住的,房间的设施也相当差,七、八个人挤在一房间,任由被隔离在挤在房间里交叉感染。#韭菜 pic.twitter.com/WYkPZA4OHj—自由亚洲电台(@RFA_Chinese) January 3, 2022

1月2日陕西省新增新冠确诊92例,90例在西安市。西安全城出动警力2.9万人参与封城,1300万居民連日來被限制外出,不少人因食物不足,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解燃眉之急。有居民形容卖菜的人在发国难财。


西安市从12月23日封城至今已经十多天,被隔离的一千多万人中,部分家庭食物短缺的现象日趋严重。居民通过视频在网络上抱怨及求助。包括食物不足、有病无处治以及蔬菜水果价格昂贵等。一位居民向友人展示其千辛万苦买到的蔬菜和水果,外加几盒牛奶,居然花了1120元人民幣。另一居民在视频中说:“看这200多元人民币到底能买到什么东西,10个辣椒都不到收40元,6个西红柿收40元,2颗白菜收40元,3颗生菜收40元,一点大葱40元,4个白萝卜40元,卖菜的人发国难财啊。”


另有居住在同一栋楼内的居民以物易物,相互交换食品以解燃眉之急。他们用香烟、苹果手机等产品交换最紧缺的大米。一名居民在视频中说:“小区已经出现以物换物了,我家里一袋米,邻居说过来换,(去开门)看看拿这袋米能换个啥,来了、来了,邻居来了。(邻居说)你好,一个手机一个平板,我家六袋米,菜没了。(邻居说)行。”


西安居民王女士说:“在西安都是物换物,他们自己在楼内相互交换。因为吃的食物已经供应不上了。”


在西安城中村,一些尚未被送到城外隔离的人群排隊购买馒头。当地居民说,所有的食品店都已停业,仅剩几個馒头店在营业。一位老人外出找食物被警察阻止,老人在哭诉:“(警察说)你需要的米油盐会给你送去,你们送到哪儿啦,上午给你送去,老人(哭泣):到现在我都没有吃的,呜呜呜呜。”


西安人链运送物资,唱红歌振奋士气。#韭菜#西安封城#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 pic.twitter.com/FKmuUiqTHR—自由亚洲电台 (@RFA_Chinese) January 3, 2022


居民指控公务员家属获优先派送食物


不过,官媒报道,12月29日下午,西安市新城区尚朴路23号院,一车车蔬菜水果肉类拉进了小区,该小区约有180户人家,运来了大概180袋蔬菜等补给物资,里边有土豆、莲花白、西红柿、金针菇、菠菜、小橘子、五花肉等约十斤……居民称很激动,这刚好雪中送炭,于是居民自发排起了百米长龙接力传送蔬菜。网民上网搜索发现“尚朴路23号院住宅区”是陕西省人大代表和西安市政府公务员家属宿舍。众人见状哗然,批评政府部门官员在疫情下享受特权。


西安居民宋女士对本台说:分配给官员家的菜非常丰富,对比普通百姓的蔬菜:“他们(官员)的菜丰富,老百姓哪里这么丰富,我们分到的是啥菜?我拿到的是一颗大白菜松松散散的,一个西葫芦,4个青椒,3头蒜,一块姜,2根大葱,3个土豆,2个洋葱,就这点菜。”


上周五(31日)下午,陕西省政府在该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称,全省社会面防控共投入警力4.1万人,西安市投入警力2.9万人,其中参与社区管控警力20352人,参与社会面设卡巡逻警力3709人,参与隔离酒店安保警力1095人,参与道路交通管控警力3296人,参与核酸采样点安保警力894人。


学者: 官方首先强调要确保社会稳定


陕西学者田先生对本台说,这些年来,每次发生大事件,政府对百姓遇到的困难不太重视。官方首先强调要确保社会稳定:“从2004年到现在,他(政府)逐渐的构筑维稳体系,比如西安城看起来仅仅有四万多警察,但实际上除了警察以外,还有社区居委会、负责一栋楼的人,在偏僻的地方有村干部,村小组干部等。”


西方封城多日,地方政府安排混乱,当地居民怨声载道。官方一方面制止当地网民发布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制作大量正面宣传素材。其中一段视频显示,工作人员筑起人链传递食物包到小区。

有网民质疑,为何不简单使用手推车,这么做分明就是 “摆拍”?网上视频#西安#封城pic.twitter.com/xsziTbeAIV—自由亚洲电台 (@RFA_Chinese) January 3, 2022

了解疫情防控措施的韩大鹏告诉本台,目前来看,陕西各地的疫情防控措施并非单纯的防范疫情:“全面封锁的方式如果去年针对武汉是应该的,但是现在的Omicron变种病毒传播力度较大,但是致死率很低,重症率也很低。在西安封城这件事上,并非真的为了防范疫情,我感觉是为了控制人。”


据新华社周一(3日)报道,前一天,中国新增161宗新冠确诊病例,其中101宗属本地病例。陕西西安个案回落至90宗,是8日以来首次少于100宗。


12月23日,西安政府执行“封城”防疫措施。该市疫情连续十多天来来,每日新增病例图片三位数。至今未见缓解迹象。根据官方公布自12月9日至今,西安累计确诊病例数已经超过了1500起,其中以德尔塔变种为主。

网民嚎叫:


简单得很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1:28:34

要保持老百姓稳定必须先保持官员稳定,要是当年秦二世知道这点用好吃好喝养着刘邦,哪会有大汉朝?西安的领导以历史为鉴,小屁民别瞎嘈嘈了。

nonamenogame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1:27:12

智障五毛小看猪头了,不要说西安,即使陕西省暴动都动不了仑犭者的一条猪毛。

standardpoodle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9:37:42

就等着西安民众拿起武器把土共赶下台,然后邀请海外独运车仑犭者们来建国了。。。

绿党123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1:19:55

L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0:43:23

1.未看到党国数据,只看到你引用RFA,

2.“亦是创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纪录”。也是RFA说的

弟兄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1:15:34

老毛饿死三千万说白纸一张更好写文章

southgate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1:01:22

不是说好到4号解除吗? 西安封城究竟到几时?

L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0:50:37

中国2020年死亡人数比2019突然多出500万,写的清清楚楚 “亦是创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纪录”。也就是说是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以来的最大突然死亡!

L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0:43:23

回: 绿党123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0:27:44

----------------

1) 数据是引用你党国务院有关部门人口普查报告的数据

2) RFA也是引用你党国务院人口普查的报告

3)你本人可能是个本科学历, 大不了一个小硕士吧。有本事先报下你本人的学历吧

孤岛侠客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0:27:56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人都这样了,还唱红歌,还迷信共匪。也许他们在无奈而无助的时候,除了唱歌讽刺消遣一下,还能做什么呢?

绿党123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0:27:44

L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0:04:27

首先,你引用的是RFA,从论文严谨的角度来说,自证是无效论据。其次,从统计学角度,死亡率成正态分布,你只有两年数字比较,不科学。至少要从49年开始至今的死亡率,然后求出标准偏差,在看这数值是否在合理波动范围内。这些都是本科一年级知识。建议你回去重读本科。

指鹿为马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0:12:12

看了腾讯新闻,里面的留言和这报道一样的,腾讯留言里也有提到有些报道和评论被强删了。

L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10:04:27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人口净增长数据,2020年死亡人数是1461万人,比2019年的945万,足足增加了接近500万人,亦是创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纪录。2019年没有新冠病毒。 2020年死亡人数比2019多出500万。是否可以理解为这多出来的500万死亡主要是由于对疫情控制(比如封城等严厉措施)而导致的。

******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zhengzhi/ql1-05112021055641.html

德国知事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9:45:00

对自由亚洲这种颜色革命的喉舌 要反着理解就对了。

神婆在线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9:44:11

掐指一算,该有大事要发生了,呵呵….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9:41:03

这么多人搬东西是在运动取暖吗?

standardpoodle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9:37:42

就等着西安民众拿起武器把土共赶下台,然后邀请海外独运车仑犭者们来建国了。。。

绿党123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9:16:02

自由亚洲的小成本制作电视剧加文字说明

Wuweixiao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9:15:00

就没有其他媒体可以报道西安的事情,这种媒体不可信。急盼其他媒体消息。

LY407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9:09:00

全过程为民做主。

注册很麻烦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9:07:34

黄盖啊,愿打愿挨

锦西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55:29

老是这样,可不成。让人心中生怨。差不多得了,没必要嘛。

size0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45:13

薄伽丘都无能为力了,只能上山鲁佐德了!

龙头铡刀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42:00

相信事实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22:37

自由亚洲觉得美国每天死亡两千很自由,中国不死人很失去耐性。

-------------

你个畜生不得好死!

河西海龟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39:00

不可能只有西安有疫情。

三思2016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30:44

上梁不正下梁歪,习的官都和他一样,只关心屁股下面的那张位子。

cowboy62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17:15

隔离点已经住不下人了,西安还在连夜把人运到城外,把所有人都运走当然就没有病例了,西安明天就可以宣布实现了4日清零的目标。

mcsquare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17:00

我忽然想起为什么陈胜吴广要起义。

一家之言123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16:29

相信事实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22:37

自由亚洲觉得美国每天死亡两千很自由,中国不死人很失去耐性。

=======

应该把八戒关在猪圈,强行隔离两年,等全球疫情过去,保证它不死!

cowboy62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14:55

只要不影响官员的仕途就好了……

cowboy62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13:15

八戒说中国早已经回归正常了。看看西安,呵呵…今天封这个城,明天封那个城,人民有病不能去医院,饿的哇哇叫,这就是八戒口中的回归正常了?看看美国,马路上到处是车,商店里人们自由购物,餐馆里也是人满为患,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正常了。八戒老拿美国死了多少人说事,90%以上都是不打疫苗或8、90岁有各种基础病的人。中国自从2021年1月25日尽管公布了13000多个新冠病例,至今再也没有公布一个因新冠死亡的,不统计,不公布,就等于没有。至于由于封城封医院导致的人们的各种疾病得不到救治死亡的,更是不统计不公布,只要不允许官员的仕途就行了……

东方明珠中国风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12:00

美国能扛住每天死1-2000人,其它有几个国家能扛?美国扛住的背后是啥?有没有暗流?不印钞能抗吗?死那么多人是不会那么轻松的就了结的,双刃剑悬挂头顶!

bigcatf4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06:59

令胡冲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22:44

政府的讲话愚蠢。说封城就封城,根本没有详细计划考量。方便留给中央,困难留给千百万民众自行解决。这种蠢笨政策在西方一不可行,二不合法。可见在中国当总书记有多容易,拍拍脑袋就把一千多万人封了。

------

你说这几句话到真是拍拍脑袋

疫情两年了,看看社会,经济,供应链 运行,还有比中国政府做的更好的吗

一千多万人封城,到现在没有见大事故,你就是没那么聪明也应该听过一句话: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无数的 西安工作人员在为疫情奉献。

bigcatf4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02:19

时间太久了是不行,应该宣布在未来几天结束封城。毕竟反正也不能永久封,目的只是减少病毒传染而已。这已经消灭不少了

5mslj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01:10

stillsingle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57:45

中国14亿人,1千多万只是个零头,其中吃不上饭的更是零头中的零头,可以直接忽略不计。

————————————

你是赵家人?官二代红二代?你怎么知道,哪天你会不会成为“忽略不计”中一员?

nonamenogame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00:25

死3个已经很老实公布了。六十年代大饥荒和文革死亡数字不公布,比起来进步很大 :D

InNorthTexas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8:00:24

习类命运共同体。

BeckyLin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57:53

党员官员家属享受特权是中共夺权以来就一直在实施的事。不然怎么让党员们忠心梗梗。不就是交换来的吗?韭菜们骗骗就过了。他们还以为是送给韭菜们的呢。就一个傻字。

stillsingle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57:45

中国14亿人,1千多万只是个零头,其中吃不上饭的更是零头中的零头,可以直接忽略不计。

BeckyLin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57:45

党员官员家属享受特权是中共夺权以来就一直在实施的事。不然怎么让党员们忠心梗梗。不就是交换来的吗?韭菜们骗骗就过了。他们还以为是送给韭菜们的呢。就一个傻字。

cowboy62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56:36

西安还没有因为新冠病死的(至少官方没有公布。中国大陆自去年1月25日以来就没公布过新冠死亡,虽然有13000个本土病例),但是至少已有两人心脏病发作因为封城抢救不及时死了。次生死亡应该还有的是。人口上千万的城市封城不导致大量次生死亡才怪呢。当然,不死于新冠的都不算数,影响不了官员仕途。

groogle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52:43

苦不苦想想长津湖沙雕连 吃草也能活半年呢

学习组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51:44

谁说没有详细计划考量?精准科学防疫,是说说而已吗?国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孙春兰副总理12月19日就已经到了西安,一直代表中央亲自坐镇指挥。国家已经决定了,西安4号就能清零

学习组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48:25

长津湖英雄连还吃冻土豆呢。人的生命最重要!想想霉国死了80万,这已经幸福到天堂

我来过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45:37

西安自2020年爆发新冠至今,死亡人数是....................3个!

华府采菊人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45:18

“隔离”是向上级表示“我们正在采取积极隔离措施”。

点点点点点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44:00

需要让无毛尝尝强制隔离。

nonamenogame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41:40

猪扒算一算。一年死四百万, 每天死多少? 死得很自由很有耐性地等死, 呵呵。。。学一下八戒的笑声。

GP2X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35:39

领导一句"清零", 下面就开始折腾屁民. 从防疫角度, 关在自己家里跟关在隔离间里有啥区别? 路上集中运输还增加了交叉感染风险. 外出排队买菜跟排队检测核酸又有啥区别? 要不彻底关死, 上门核酸, 上门送菜. 没这个能力, 就根本没必要关死.

pivotal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34:37

这条件比长津湖强多了

unanimous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29:34

中国政府怕病毒传播引起暴动,人民对共产党的积怨,对中国共产党造成威胁,所以才拼命封城,人民死活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政权,也是特权,继续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roliepolieolie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29:00

独裁者总是自夸执行力强。这个强就是不顾人民死活,一意孤行。再这样隔离一周,很多人就活不下去了,不惜一切代价了。一个上千万人的大城市根本不能这样按下暂停键。习胖不吃那一套。

Panda44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23:00

检测阴性还隔离什么?

令胡冲 发表评论于 2022-01-03 07:22:44

政府的讲话愚蠢。说封城就封城,根本没有详细计划考量。方便留给中央,困难留给千百万民众自行解决。这种蠢笨政策在西方一不可行,二不合法。可见在中国当总书记有多容易,拍拍脑袋就把一千多万人封了。


谢选骏指出:饥饿也不能使现代中国人愤怒——不仅武汉西安封城死人,就连大饥荒时代饿死数千万人上亿人口,也不能使得现代中国人愤怒——这是一种什么奇特的种族?

谢选骏:第二次出卖叫作纪念




《律师文革时举报母亲致其被枪决 40年后申请母墓地为文物》(2013年08月07日新京报)报道:


原标题:律师文革时举报母亲致其被枪决 10年后案子平反


张红兵 59岁,北京博圣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名张铁夫,1966年自己改名张红兵。


  张红兵准备还要申诉。这几年他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希望母亲的墓地能被认定为文物。他同时向社会公开了一段“血淋淋”的历史


  1970年,张红兵的母亲在家发表了一番言论,让“根正苗红”的张红兵举报为“反革命”。两个月后母亲被枪决。


  张红兵说许多年来一直内心痛苦。从2011年9月起他向安徽固镇县相关部门申请,希望认定母亲的墓地为文物。不过没成功。他说公开那段经历,是希望人们讨论、批评,也记住那段历史的残酷。


  8月2日,安徽蚌埠五河县,59岁的张红兵谈起自己的官司,他说还会在适当的时机申诉。


  这名昔日的红卫兵引起公众关注,是他打了一系列官司。与此同时,他也向公众撕开了自己“历史的伤疤”。


  43年前,16岁的张红兵写了封检举信,与红卫兵胸章一起,塞进了军代表的门缝。他检举的是自己的母亲方忠谋。


  根据当年的历史材料、后来的法院文件以及当地县志记载,1970年2月,方忠谋在家中发表了支持刘少奇、批评毛泽东的言论,她被自己的丈夫张月升和长子张红兵举报。


  张红兵的舅舅,今年66岁的方梅开8月5日回忆,父子俩与自己的姐姐起争执的那个晚上,他和张红兵的弟弟也在场。他说当时听到父子俩要去检举,很着急,还曾跑出去找人希望劝说。


  方梅开说,以为姐姐也就是判刑“蹲大牢”。但两个月后,方忠谋被认定为“现行反革命”,并被枪决。


  十年后,1980年7月23日,安徽宿县地区中院作出了再审判决,认定原判决完全错误,“实属冤杀,应予昭雪”。


  母亲的案子平反了,不过张红兵“永远不会饶恕自己”。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赎罪”。


  2011年9月,他向安徽固镇县有关部门提出,希望将母亲方忠谋的墓地(遇难地)认定为文物。未成功。他又将有关部门告上法庭。今年3月底,他迎来二审终审判决,败诉。


  8月5日,安徽固镇县文广局(文物局隶属该局)说,他们曾书面回复过张红兵,经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后认为,方忠谋墓并不符合国家对于文物认定的相关法规要求。


  在张红兵打官司的过程中,去年8月,固镇县文广局曾对方忠谋墓地(遇难地)是否为不可移动文物举行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张红兵以特殊的方式向母亲公开忏悔。


  他说自己应该成为反面教材,希望历史的悲剧不被遗忘。


  怕父亲包庇,自己去检举


  新京报:事情过去几十年后,为什么会有公开那段经历的想法?


  张红兵:大约是2009年,我看到网上有人写鼓吹“文革”的文章。当时意识到,这是历史潮流的倒退。我个人希望通过我的反思,让现在的人们了解当时的真实状况。


  新京报:当年你父亲和你会一起检举你的母亲,和家庭环境有关系吗?


  张红兵:我家其实和万千的普通家庭一样,是充满温情的。我记得父亲挨批斗时(编者注:其父张月升曾在固镇县任卫生科科长,“文革”之初便被“打倒”),母亲站到父亲身边,高喊“要文斗不要武斗”,替父亲遮挡拳头,保护父亲。批斗会结束后,母亲手挽着父亲走在公共场合。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那么亲密。


  新京报:但后来因为她说的话,你父亲和你就去举报?


  张红兵:放在现在看,会觉得不可思议,但那是个不一样的年代。我的父亲被划为“革命造反派”后,挨批斗,有人对他拳打脚踢。而我,为了表示自己与走资派父亲划清界限,贴了批斗他的大字报。


  当时,父亲和母亲并没有责怪我。贴大字报后,父亲反而把我当作大人来看待了。当时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思潮就是那样的。


  新京报:对于母亲的事,你一直说自己犯下“弑母”大罪。


  张红兵:事情发生在1970年2月13日,我们家人在一起辩论文化大革命的事情。母亲说,领导人不该搞个人崇拜,“我就是要为刘少奇翻案”。


  我当时非常震惊,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完全改变了,不是一个母亲了,而是阶级敌人。我立即投入对母亲的批判斗争。


  这时候父亲就表态说,从现在起我们坚决和你划清界限,你把你刚才放的毒全部都给我写出来。母亲写完一张纸,我父亲就拿着出了家门,说要去检举。


  新京报:父亲已经去了,为什么你又去?


  张红兵:我担心父亲可能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和母亲的感情,比如整个家庭要照顾。为表现自己的革命立场,我写了封检举信,和我的红卫兵胸章一起,塞进军代表宿舍的门缝。


  新京报:后来发生了什么?


  张红兵:后来我回家,看见军代表和排长进来,对着我母亲就踹了一脚,她一下跪地上。然后大家像捆粽子一样,把她捆了起来。我现在都记得,母亲被捆时,肩关节发出喀喀作响的声音。


  “无可挽回地格式化了”


  新京报:举报母亲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后果?


  张红兵:想到了。父亲举报回来后,就问母亲:枪毙你不亏吧?你就要埋葬在固镇了。在我亲笔写的检举揭发材料的最后,我写着:打倒现行反革命分子方忠谋!枪毙方忠谋!


  我知道我和父亲这么做,意味着母亲会死亡。


  新京报:目睹母亲被抓走,有没有过后悔?


  张红兵:当时心里很乱。不过想得最多的,不是后悔,而是觉得家里出现了一场阶级斗争,我和父亲站稳了立场,我们的政治表现经得起考验。


  那时候大家都被裹挟在一种氛围里,想跑也跑不了。我人性中的善良、美好被彻底地、无可挽回地“格式化”了。


  新京报:你检举了自己的母亲,当时周围人怎么看?


  张红兵:当时,在与父母关系较好的同事中,有个别叔叔曾私下里说过我:“你母亲在家里说的话,又没有在外面说,你和你父亲不应该这么做”。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是免不了的。但大家都不对这件事公开发表看法。


  后来,固镇县教育革命展览中,还有一块展板是《大义灭亲的中学生张红兵和反革命母亲坚决斗争的英勇事迹》。


  新京报:急于和母亲划清界限,会有自保的原因吗?


  张红兵:从表面上看,我所追求的并非私利,志向纯粹高远,而实质上自保的成分占了非常重的比重。甚至我也把它算作自己的一种政治表现。政治表现可能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境遇。


  不过后来我和弟弟依然没有升高中的机会,不能当兵,不能进工厂,都下放到了农村。


  “梦里母亲从不和我说话”


  新京报:母亲这件事情,你觉得对你后来的生活有怎么样的影响?


  张红兵:有些影响最初就发生了,可我并没意识到是这件事情的缘故。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我曾陷入极度的恐惧和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之中。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越来越表现出严重的抑郁症状。比如我与父亲、弟弟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已经困难。我在心里揣摩着要说的每句话,考虑说出来是否正确。我想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他人接触,避免可能发生的恐惧。


  新京报:什么样的恐惧?


  张红兵:我联想到在土改、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枪决的外祖父,联想到母亲受其父案件影响。我害怕自己在与人交往时,也会像母亲那样控制不住说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而我何尝不也是因母亲的遭遇受到影响。更可怕的是,这种伤痛还可能因为我,传递到女儿甚至孙辈。


  新京报:会梦到你母亲吗?


  张红兵:有很多次,在梦里我见过她,还像临刑前那样年轻。我跪在地上,紧紧拉着她的手,但又害怕她突然消失。我说:妈妈,不孝儿我给您下跪道歉了!但是她不回答我。在许多梦境里,她从来不和我说话,我相信,这是她对我的一种惩罚。


  新京报:流过眼泪?


  张红兵:许多年来,都有情不自禁流泪哽咽、失声痛哭甚至号啕大哭。我已记不清有多少回了。有时是在白天,有时是在夜晚。


  更多的是我在小姨母、舅父的推动下,怀着沉重的负罪感,为母亲写平反的申诉材料而一人独处的时候。


  “我应该成为反面教材”


  新京报:别人谈到那段历史,你会不会敏感?


  张红兵:2001年,我曾经的一位同事,也是律师,在法庭上,我们代理双方,激烈辩论。休庭后,他在楼梯口拦住我,高声跟人说我检举母亲的事情,说固镇县志里都提了,大家都去看。


  我非常愤怒。和他吵了起来,问他为什么揭发我的隐私。


  新京报:也就是,你以前并不愿别人知道?


  张红兵:从自我保护的角度,我是不愿意的。背后指指戳戳的人太多了,不过这也是正常的现象。


  新京报:你反思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张红兵:其实母亲去世后,我就陷入痛苦。这几十年我从来没停止过反思。不过第一次形式上的反思应该是1979年。我看到官媒上公开报道张志新的事情。当时我和父亲就意识到,我们做错了。


  经过这几十年的社会底层生活,我也经历了磨难。整理家庭的各种遗物、档案,写材料。我在心里骂:张红兵啊张红兵,连畜生都不如。


  我想逃,却无处可逃。


  新京报:后来你和父亲会谈论母亲的事情吗?


  张红兵:我们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回避,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提起。在母亲去世后的很多年里,父亲表面很平静。直到他离休后,有一次我们回老家,他和我第一次谈起这件事。他说当时我们家出了这个事,他应该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是成年人。


  新京报:你公开这段经历后,周围人什么反应?


  张红兵:我的家人和亲戚朋友都不理解,问我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呢。也有人给我发邮件,说我该死了。好多网友骂我,说你还有脸活到现在,还不到母亲墓前寻死。


  新京报:你为了让母亲的墓地(遇难地)被认定为文物,打了几年的官司,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拒绝遗忘?


  张红兵:巴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设想。他说,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他说最好建立一座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来说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希望为将来必定要建立的“文革”博物馆,提供一份资料。


  家母方忠谋冤案的历史资料,符合巴老所说条件。也应该把我对母亲的行为,作为展览内容之一。我是凶手之一,让人们看不起我、痛骂我吧。每个人都应该看到它。我应该成为他们的一个反面教材。


  □新京报记者 朱柳笛 安徽蚌埠报道


谢选骏指出:这个共产党律师是个“红兵”,第一次出卖他妈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第二次出卖他妈为了迎合商业化大潮——他妈的墓地一旦成了文物,他就有利可图了。所以我说“第二次出卖叫作纪念”。第二次出卖叫作纪念,其实普遍——将军出卖了士兵,然后为他们树碑立传、建立神社,叫作纪念。


《当年,我举报了我的母亲,她第二天就被枪毙了,如今我老了,每晚都在做噩梦 》(2020-12-18 搜狐)报道:

   

“在激烈的斗争中,我想到毛主席,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我打开收音机,收听毛主席的声音,让方忠谋发抖吧!”


——摘自张红兵检举母亲的材料


【导语】这是一个真实到令人心碎的故事,“亲亲相隐”才是符合中国人基本人伦的举动,“大义灭亲”则是破坏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人伦,希望中华大地再也不要发生这样灭绝人伦的悲剧了……


被押赴刑场的母亲


1970年4月11日,安徽固镇县,四里八乡的人们争相会聚到县政府旁的空地上,赶着看一场盛况空前的万人宣判大会。人们拥挤着,踮脚翘首望向主席台,上面正跪着一个五花大绑、短发、白净的40多岁妇女。


“挂着大木头牌子,上面写的是现行反革命犯方忠谋,然后是红笔大叉。抓住她的头发往下按,要向革命群众低头认罪。她脖子一梗,头一偏,又抬起来了。”


喧嚣的人群中,16岁的张红兵也远远地望着台上那个等待宣判的女人,那正是她的母亲。当宣读宣判结果的时候,整个万人会场安静了下来,张红兵清晰地听到“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方忠谋被拉上汽车,背后插着亡命旗,押赴刑场。刑场就在固镇县三八河东岸,距离县城两公里,那里有一块荒野洼地。人们奔跑着、追赶着刑车,生怕赶不上围观枪决的时刻,路上尘土飞扬。张红兵脚步沉重地裹在人流里。


“我都没到刑场去看母亲被枪打死那个血淋淋的场面,我真的不忍心去看。我离得很远。”


陈晓楠:你那个时候怕跟她的目光相对?”


“怕。”


在母亲生命的终点,张红兵内心涌动的复杂情绪难以言表。因为正是他,亲手将母亲送上了断头台。


那个黑色的夜晚


1970年2月13日,正月初八。那天晚饭后,像往常一样,张红兵刷碗,方忠谋给丈夫和儿子洗着衣服,一家人对文化大革命开展家庭讨论。


“这时候母亲拿起一本赤脚医生手册,上面印了毛泽东的这样一句话: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她指着这一行字说,这是别人说过的话,毛泽东引用的。”


听到母亲这样说,张红兵勃然作色:“你这不是在贬低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吗?毛主席语录怎么是别人的?我说方忠谋,你不能用语法问题来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


16岁的张红兵是大院里最积极的红卫兵之一,小学还没毕业,就加入了毛主席著作学习小队”,对毛主席极为崇拜。此刻,这个忠诚的红卫兵愤怒了。为了捍卫毛泽东思想,张红兵立即对方忠谋进行了批判。但一向从不爱与人争辩的母亲,言辞却越来越激烈。


“她说,我就是要为刘少奇翻案,这个可不得了。我就更对母亲不能容忍了,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刘少奇,都被关进大牢了,你还在为他翻案。到后来母亲又说出了一句让我们震惊万分的话:毛泽东为什么搞个人崇拜?到处都是他的像。这下就更不得了了,她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毛泽东。”


话音一落,一家人惊骇万分,攻击诬蔑伟大领袖,这样的反动行为足以招来最严酷的惩罚。深夜的张家小屋就像是惊涛骇浪里的小船。一直看着妻子和儿子争吵的丈夫张月升,此时再也无法沉默了,他站了起来:


“方忠谋,从现在起,你就是阶级敌人,我们要和你划清界限,你把你刚才说的话都给我写出来。母亲坐在藤椅上,拿起父亲的香烟盒,抽出一支烟点燃了。从小到大,我从没见过母亲抽烟,但是那天晚上她破例地抽起烟来了。她一边抽烟一边说,那还不好写吗?我敢说、敢想、敢干,就敢写。”


拿到了妻子的“罪证”,张月升立刻走出家门,向军代表揭发方忠谋的“反革命行径”。张红兵仍然不放心,他怕父亲还留恋夫妻之情,不是真的去举报,自己又匆匆写了一封检举信,并包上平日佩戴的红卫兵胸章,他也走出家门,把信塞进了县群众专政指挥部军代表的宿舍门缝里。


陈晓楠:你意识到你写的这个结果是什么?


“就是向军代表报案,把母亲抓起来。从幼儿园到小学所受到的教育,就是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谁要是反对他,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陈晓楠:这个时候在面前的这个人?


“不是母亲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现行反革命,变成了一个阶级敌人了。”


陈晓楠:就因为那两句话?


“对,简直是青面獠牙的魔鬼,瞪着血盆大口,就在那一刻。”


“大义灭亲”之后


由于父子二人的揭发,“重大反革命”方忠谋被当场缉获。在长长的揭发材料的结尾,张红兵和父亲都写上了“枪毙方忠谋”的字样。同日,张月升还写了离婚申请,和代表儿子脱离母子关系的申请,方忠谋毫不犹豫签上了“同意”。


因为“大义灭亲”,张红兵被树立为革命典型,在母亲的批判大会上做演讲,他的“革命事迹”还被创作成漫画在县展览馆展出。张家父子一时风光无两,然而小县城里很多百姓,却对他们出卖亲人的行为,暗地里指指戳戳。有人说:张月升肯定在外面有女人了。


1970年4月11日,在万人宣判大会之后,方忠谋被枪决,她也是固镇县在文革中第一个被处死的“反革命”。


方忠谋死后,张方两家也彻底断绝了往来。方忠谋娘家遭到了冲击,二妹忧愤而亡。而张家也并未因“大义灭亲”得到眷顾,“反革命家属“的政治帽子如影随形。张红兵兄弟二人,初中毕业后,没有获得进厂、升学或当兵的机会,被安排下乡插队劳动;张月升则又在后来的大小运动中,经历两次挨整和被免职,日子过得战战兢兢。


1976年,十年动荡岁月结束,之后的两年,极左思潮统的统治开始松动,对于文革的反思、批判,逐渐蔚然成风。然而就在全中国的老百姓欢欣鼓舞的时候,张红兵却彻底茫然了:自己曾经坚信的革命理想,对伟大领袖的崇拜,难道都错了吗?


1978年末,多年未见的方忠谋的弟弟方梅开突然找到张家。当时文革的平反工作,正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展开,方梅开决定给姐姐伸冤。不久,张红兵父子在报纸上读到了张志新的平反消息后,掩卷长叹,张红兵也终于明白,他对父亲说:“我们当年真的做错了”。


母亲,是张红兵生命当中已经消失了近十年的一个词汇。方忠谋死后,张月升把和方忠谋有关的照片、字迹全部统统都毁掉了。而把这个几乎被抹去的母亲,重新“找回来”的过程,强烈地冲击着张红兵。当年他写的是揭发材料,而这一次写的,则是申诉和平反的材料。而更重要的是,母亲为何在那个黑色的夜晚忽然爆发?这一巨大谜团,也在张红兵的回顾中,呈现出惊人的答案。


母亲的真相


在张红兵的印象中,母亲方忠谋一直都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医务工作者和一个虔诚的革命者——她曾为一个大出血的产妇献血;一个小男孩患上白喉、被浓痰堵住气管,方忠谋冒着传染的危险,用嘴吸痰,救了对方一命。


但为什么在1970年2月13日那个夜晚,她会突然歇斯底里、举止癫狂呢?在仔细翻阅了父亲、自己以及其他人的检举材料时,那些尘封的琐碎细节所揭示的真相,令张红兵五雷轰顶、如梦方醒。


1949年,23岁的方忠谋,受地下党父亲方雪吾的影响,加入了解放军,作为护士参加了渡江战役,荣立二等功。但一年后,在家乡的土改运动中,父亲却被当做”地主分子”和“匪特分子”镇压,方忠谋也受到牵连,被当做“特务嫌疑、内控对象”。为了证明自己的革命忠诚,早日入党,她也曾向组织检举揭发过父亲,要求与地主家庭划清界限,不断改造思想,工作上更是积极拼命,做到了固镇县医院门诊部副主任的职位。


1966年文革伊始,是张家人政治生命最荣耀的一年——方忠谋的大女儿张芳被选为固镇县师生代表,参加了毛泽东第八次接见红卫兵。然而从北京回来不到一周,张芳就因为串联时传染了流脑而病发身亡。


女儿的死极大地打击了方忠谋,她就像祥林嫂一样四处找人倾诉丧女之痛。据弟弟方梅开回忆,方忠谋曾对他说:“为什么要搞文革,要让学生串联?如果学生们都在学校里好好地上学,大胖(张芳)也不会得这个病死了。”


然而还没有从丧女之痛中走出来,夫妻二人又先后遭受冲击。张月升首当其冲被打倒,作为固镇县卫生系统“头号走资产阶级路线当权派”,他被戴上高帽游行、批斗。方忠谋作为“走资当权派的臭老婆”,也经常被拉去陪斗。13岁的张红兵则站在台下,看着父母挨斗。父亲被打,母亲护着父亲,拳脚都落在了母亲身上。挨完批斗,方忠谋默默地陪着丈夫,在夜色中蹒跚着走回家。


“从我记事,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和母亲这样亲密过。他们走得很近,几乎是肩膀靠肩膀,我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他回家以后就觉得肾脏疼痛,然后就尿血了。父亲开始流眼泪啊,母亲就在旁边安慰他:你要想开一点,你算什么呀,彭德怀元帅那么大的功劳,不也是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吗?就从家里面找来一块布、一些棉花,一针一线的缝了厚厚的两只护膝。再罚跪的时候垫上,可能好受一些。”


不久之后,方忠谋也在劫难逃——受父亲方雪吾的牵连,她被县医院隔离审查。每天一早一晚,方忠谋都要站在医院门前的大路边低头请罪,其余的时间就是在扫厕所、给医疗器械消毒,双脚胀得连鞋都穿不下。隔离一年之后,组织上终于允许她回家吃饭睡觉,这次回来之后,方忠谋的言行日渐怪异。


张月升揭发材料——


1970年2月7日以来,思想上、精神上、情绪上不正常,如:经常睡不着觉;几次提起已死的女儿张芳,哭哭啼啼;做家务时拿东忘西;她每天睡觉前有洗脸的习惯,有两晚洗了脸之后又洗一次;说话有些颠三倒四……


炙热信仰的幻灭和残酷生活的双重打击,最终压垮了方忠谋。事发当晚,在讨论文革时,方忠谋和丈夫儿子争执起来,她激烈反常的言行,被惊骇不已的父子俩完全当作了“猖狂的反动行径”加以举报、揭发,他们不明白,当时的方忠谋精神上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然而,在文革当中,一个“恶毒攻击伟大领袖”的疯子,就真的会被放过吗?


无法放下的十字架


张红兵当年写下的一切,把母亲钉上了十字架,而如今,每一个曾经钉子一样砸在母亲身上的词句都反弹回来,让他锥心彻骨。张红兵痛哭着写了近一个月,61页。他把申诉材料初稿读给父亲听,父亲沉思了半饷说,“我们当年的做法,也有点不讲人道了”。


1980年代,张红兵考上了当地电大中文系。一天,在上古代文学课的时候,他读到了明代散文家宋濂写的《猿说》,如遭雷击。


“有一种猿猴,猎人把母猴捉到了,扒了皮,小猴子看到它母亲这样下场,抓、撞、反抗,最后这个小猴子也死了。文章最后说,猿猴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我看到这些的时候,就在自己心里面痛骂自己:张红兵啊张红兵,你畜生不如啊,动物还有亲情,还有母子之情,你呢,你有吗?”


“有一天,母亲突然又出现在我的梦里,我担心她会马上消失,我就拉着母亲的手,哭着说:妈妈,你别走,儿子对不起你,真的对不起你啊。可是妈妈不说话,一句话都没有说,就消失了。”


2013年,张红兵在网上看到某些人高喊:“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再搞一次文革”等言论,再也无法沉默了。他写下了一篇名为《一个文革“逆子”的忏悔》的文章。在文中,他像当年做“大义灭亲”报告一样,详细描述了1970年,那个残酷夜晚所发生的一切。


“我愿意作一个反面教员,把我家庭里面发生的这件惨绝人寰的惨剧,展现给世人来看。把这一块血淋淋的伤疤,揭开来给人看,让大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人间悲剧?怎样才能避免这个悲剧重演。”


陈晓楠:有的人会说因为它是时代造成的,并不是自己造成的。


“从负责来说,社会的归社会,家庭的归家庭,个人的归个人。”


陈晓楠:你并没有打算放过自己?


“没有,我应该背上这个沉重的十字架,它并不因为我现在公开地说出这件事情,它就消失了,它将永远由我肩负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直到我走进坟墓的那一天。”


谢选骏指出:这个被儿子出卖的女人,先就出卖了自己的父亲——所以这次枪毙算她迟到的报应。而她的父亲,也是一个忘八,吃里爬外地两面乱抓。由此可以想到,惨遭出卖的家伙,大多也是一些贱货——这就是所谓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甚至贱到了,不进行第二次出卖,就不能“够本”的地步。

谢选骏:歐洲殖民者後裔不敢面對祖先的罪惡

《印第安人的千年之“病”》(2002-12-23 朱步冲)報道: “在那些日子里一切都好,我们百病全无,而白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我们的贫穷开始了,战乱开始了,受苦受难开始了。”这段由17世纪初玛雅人写下的诗句,被频繁引用,作为欧洲对美洲灾难性征服的有力佐证。 墨西哥印第安人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