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9月15日星期四

谢选骏:香港人和台湾人一样没有出息



《香港人排队吊唁英国女王 :“恋殖”与国安法下的“另类政治表态”》(李澄欣BBC中文记者 2022年9月13日)报道: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伊利沙伯二世)逝世,大批香港人到英国驻港总领事馆献花致意,甚至在酷暑下排队三、四小时签吊唁册。BBC中文网在现场访问老中青三代,不同世代对英女王和港英殖民时代有不同记忆,有市民直言“恋殖”是国安法下的“另类政治表态”。


周一(9月12日)香港中秋节补假,大批市民身穿黑衣、手拿鲜花到英国驻港总领事馆排队,人龙排到香港公园水池,不少人排了近四小时才能进入馆内签字。现场多数是中老年人,也有家长带同年幼子女到场。现场气氛平静肃穆,曾一度出现警车,但没有警察巡逻。


有市民自制花牌,印上罗大佑名曲《皇后大道东》歌词“这个漂亮朋友,道别亦漂亮”、“事头婆(老板娘)!多谢您给我们最美好的时光”、“主怀安息 ,万古流芳”等字句,有人在花束旁放置蜡烛、英国童书角色“柏灵顿熊”及“港英旗”等,也有人用手机播放英国国歌《天佑女王》。


老年港人:“恋殖”无罪


75岁冯女士强调怀念是自然地发自内心的,并说“恋殖无罪”。不少排队人士是40到60年代初出生的长者。60多岁的李先生手拿菊花排队,他尴尬表示这是平生第一次买花,“以前追女仔都没买过花”。他形容英女王是“恩人”,殖民地政府让香港经济蓬勃,社会自由开放,“骂英女王、骂警察,讲什么都可以,不会家长式管治”。


78岁的黄女士也专程到太子花墟买了一束新鲜黄玫瑰献给女王,她忆述小时候每年女王诞辰日都很开心,会收到杯子和食物,长大后自己在工厂打工,子女享受免费教育成为有文化的人,她哽咽说对此“一辈子都很感恩”。


她说记得英女王访港的新闻,形容她高贵大方、优雅亲民,“不会看不起穷人,去屋邨探居民不会围着一堆保镳,去街市会和卖菜佬握手,不会嫌脏、嫌有菌,与现在的领导人分别很大。”


75岁冯女士则表示,在女王传出身体抱恙当晚彻夜难眠,得悉她逝世后忍不住哭,隔天就到领事馆献花悼念。她流泪对BBC说:“不可能对她没感情,怎么可能统治了156年,对自己的(前)宗主国、对女王无动于衷,那是冷血的。”


港府近日修改教材称自1842年以来,英国在香港所实施的是“殖民管治”,并没拥有香港的主权,因此香港不是“殖民地”。但冯女士表示,小时候去哪里都有女王的身影,学校、警署、钞票上都有女王肖像,电视凌晨“收台”(播完全日节目后)也会播放《天佑女王》,“她领导香港是无可置疑的”。她批评,女王逝世后港府建筑物没有下半旗致哀,是对前宗主国“忘恩负义”,指现在的政府官员很多都是英国训练出来的,“很失礼人”。


她指英治年代港人丰衣足食,有良好的教育和医疗制度,也有完整的法治,让全世界都来香港投资。“我们没有受到共产党的迫害,大陆发生‘大饥荒’和武斗,香港完全是很和平的过了这段日子。”


她强调怀念是自然地发自内心的,“恋殖无罪”。“我恋殖又如何?英国对我们好,我们不应该恋殖吗?难道我们恋共产党?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何恋殖?为何我怀念过去,而不是现在这个政府?这是谁的错?”


就在大排长龙隔天,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中联办)旗下《大公报》刊出评论文章指“极少部分人”至今仍然存在“恋殖心态”值得关注,强调“去殖民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文章又斥“反中乱港分子以及反华媒体是在进行一场别有用心的政治宣传”,编造港人对“殖民统治时期的美好回忆”,藉此攻击国安法实施后的香港特区新局面。


48岁的X先生也认为此际悼念女王是“另类政治表达”,他带同女王最爱的哥基犬一同致意,并在狗带上夹上英国国旗。除了老一辈,领事馆外也有许多中年人,他们在七、八十年代出生,在香港最繁荣的九十年代长大,不少人表示计划移民。


40多岁的梁小姐表示,英女王是“精神领袖、国民祖母”,也是自己成长的一部分,英治时代每年都留意其圣诞文诰,钞票都有女王头。“是‘唔啦更’(没有关系),但就是有种解释不到的感情,好像我祖母一样,我见她多还比见自己的祖母多。”她说1997年主权移交时已经有失落感,现在香港风光不再,加上英女王逝世,更感失落,“很想快点走,在考虑移民”。对于外界批评英国王室代表殖民和侵略,她指看电视剧《王冠》就知道很多决定不是女王能够控制,而且相比港英时期的不平等,“现在回归中国又如何?我们变得更自由,还是更不自由?更开心,还是更不开心?大家心里有数”。


陈氏夫妇带着11岁和8岁的子女来,他说两代人都在伊利沙伯医院出生,对女王逝世感到更“贴身”。该医院为香港九龙的龙头医院,1958年由王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主持奠基,1963年落成后以英女王命名。


陈先生说香港由渔村变成现在的繁荣都市,“没有英国就没有香港”,又形容女王是值得尊重的人。“任何值得尊重的人都会来鞠躬,不要动辄说‘勾结外国势力’,却不反省自己有什么行为令我们香港人这么不开心。”


一名父亲也带同7个月大的女儿到场,披上英国国旗拍照留念,他对BBC说:“女儿没那么幸运,不能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帮她拍照,让她长大后知道自己有几个月跟女王在世时重叠过。”他说等女儿学会广东话,就会带她移民。


该名父亲赞扬英女王有气度和幽默感,“某些人失去幽默感,形象就很差 ”。对于英国的侵略史,他认为英国政府没有逃避、美化或窜改历史,又指认同女王的价值观,“她很just(公道),做人最紧要公道”。


40多岁的李小姐与21岁的女儿一同排队致意,她眼泛泪光向BBC表示,女王逝世让她非常感触。“其实不关我们事,但今昔对比太大了,以前很稳定、很自由、有法治,现在我们曾经拥有的都已经失去,身边很多人移民,香港还剩下多少香港人?”她表示一家人也计划移民英国,又指香港《国安法》和防疫限聚令下,港人已没有表达空间,因此更珍惜可以聚集的机会。“你看到大家香港人,这么热排队,都是有同一理念的人,尽在不言中。”


48岁的X先生也认为此际悼念女王是“另类政治表达”,他带同女王最爱的哥基犬一同致意,并在狗带上夹上英国国旗,他笑言“平时这样插旗一定有警察来搞你,随时用《国安法》告你‘叛国’,但今日可以大条道理”。他引用《阿信的故事》主题曲歌词“谁会珍惜,当你还拥有”表示,当下的不安感更加对比出英治年代“有多么幸福”,又指市民大排长龙让他感到意外,“庆回归又不见这么多人自发来”,反映英女王在传统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殖民时代记忆不能磨灭,“洗不到脑的”。


21岁黄小姐与母亲一同到场吊唁,她也说即将随父母移民英国。


至于1997年主权移交后出生的年轻港人,他们都没有经历过殖民管治,在场者较多从历史和国际关系的角度看英女王。


24岁的Sam(山姆)和朋友一起到场,他本身是圣公会教徒,很尊敬作为教会最高领袖的女王,加上在英国的大学法律系毕业,认为女王一生安于岗位,没有干预民主和社会,这让他更认同君主制下的普通法。


15岁的Christopher(克里斯托弗)独自到领事馆排队致意,他就读国际学校,五六年前曾到英国旅游,在白金汉宫外近距离看过女王一面,“一看就知道她好好人”。他赞扬英女王勤于慈善工作,每逢发生大灾难都会写亲笔信传达祝福,认为她离世后世界失去了一个典范,感到非常惋惜。


同样是独自排队的16岁中学生Jensen(詹森)也从历史了解到女王的事迹,“我真的非常之爱女王,怀着哀伤的心情纪念英国在位最长的君主”。他最深刻是英女王对动物的爱护,认为“管理者做的事已经可以代表整个国家”,并称对英国很有好感,计划将来赴英升学。


21岁黄小姐与母亲一同到场吊唁,她也说即将随父母移民英国,英女王逝世“现在可能不关自己事,但之后我就是英国人了”。她表示,自己没有经历过英治年代,但仍感谢英国在1997年之前那么照料香港,让港人享受法治和自由,“可惜现在已经消失得七七八八”。


几位年轻人都表示,担心香港殖民地历史失传。法律学生山姆说,其祖母经常忆述当年游泳来香港,“入境处的人跟她说我们‘事头婆’(老板娘)也是女人,在香港会照顾你的”,这些故事将来靠家族流传下去。


克里斯托弗则说课余会研究60到90年代的香港史,听经典广东歌,收集旧钞票并到处寻找旧路牌拍照,他认为目前到处都还保留着港英时代的色彩,“但有慢慢失传的感觉,加上很多香港人移民了,留下来的人因为国安法而不敢发表对殖民地的意见,觉得很可惜”。


谢选骏指出:看看看,这些香港人和那些台湾人一样没有出息——台湾人要独立,却像李登辉一样捧着日本人的臭脚去惨白鬼子庙(“参拜靖国神社”),香港人要独立,却像这些庸众一样排队去给女鬼王送葬……哪有一点点独立自主的样子。最可怜的是李登辉,他竟然自称日本人的私生子,而日本人却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他算什么日本人?”香港人就算到了英国入了籍,也只能算作法律上的“二等公民”吧——那就是“归化”(naturalization)而非“土生”(Native)的——还不包括文化问题和种族问题。所以说,香港人和台湾人一样没有出息。当然,大陆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到现在还供奉着马恩列斯等夷狄的狗相,还有他们的走卒猫择洞死相……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白宫里的黑社會還是一個想要翻盤的受气包

《特朗普向世界强硬宣告: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人说不》(纽约时报 2025-01-21)報道: 在就职演说中,特朗普总统使用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语气。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 特朗普总统用这九个字的誓言描述他计划如何让自己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有所不同。如今,经历了始于政治流亡、终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