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9月22日星期四

谢选骏:战争就是选种进化的基础


网文《人类社会结构进化的发动机——战争运作的底层逻辑》报道:


壹——为什么有战争?


公元前26世纪,即4500多年前,中华文明史上崛起了两大强悍部落,即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这两大部落为了争夺中原部落的统治权而发生了一场战争,史称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史籍中,后经司马迁“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等不辞辛苦地奔赴各地收罗材料和实地考察,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详细描述了阪泉之战的发生过程。


《史记·五帝本纪》曾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以此得知,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氏时代末期。为了争夺生存资源,战争频繁,部落之间开始走向吞并。首先是亲属部落之间的联盟,然后是大部落联盟以武力吞并小部落联盟,再然后就有众多附属部落投靠,最后发展成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之间为争夺中原部落统治权的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场战争,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基础,从此开启了中华文明史。


不仅仅是中华文明,连同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号称世界文明的四大摇篮,都是以战争为开端而崛起。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战争史。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曾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充分描述了中国古代历史政权结构的更迭进程,而驱动这个进程向前的手段,便是战争。


矛盾斗争表现的最高形式与最暴力手段,这是战争的基本定义。


为何有矛盾斗争?因为要争夺生存资源。生物的本能是趋利避害,都是利己,都要为自己争夺生存资源,所以古往今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界所有生物,都在为自己而发动战争。


这是产生战争的根本原因,那么战争运作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贰——战争的底层逻辑


战争的运作逻辑,从底层上讲,是组织结构的整合逻辑,正如上文所讲,正是这种整合逻辑,才推动了人类的政权结构向前演进!


我们往往常说,合作才能共赢,战争只能互损,合作与战争,好像是互相对立的概念。其实整个生物界没有绝对的全体合作,因为生存资源不是绝对无限的,所以不存在全体共赢。


生存资源要通过流动转移才能达到相对无限的能量循环,生存资源的流动转移,必然伴随竞争或者说战争的发生,这就是自然界食物链的关系网。种群之间,战争不可避免。


狮子与鬣狗的战争


那么,为什么会有合作?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战争,牵扯到的生存资源往往最有限,因为个体的力量最有限。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为了更高概率地赢得战争,个体与个体之间,终于进化出了结盟的团体关系。这在生物进化史上,便是标志着群居动物的出现,包括人类最早的群居关系,其实都是由此而来。


团体是多位个体的结合体,具有更强大的力量,能更高概率地赢得战争,从而能获取到更多的生存资源,使得团体内的个体成员都能分配到生存资源。所以团体内的个体成员之间,便是一种合作关系,所谓的合作共赢,其实都是团体内的合作共赢。


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合作与战争并不是对立的概念,正是因为战争,才催生出了合作关系。而合作,又会催生出更大规模的战争。


个体组合成团体进行战争,团体为了更高概率地赢得战争,又会选择与别的团体合作,融合成更大的团体进行战争,这就像滚雪球一样,团体规模越来越大,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


例如中华文明史上正式记载的第一场战争——阪泉之战,一登场便是两大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


因为战争的运作逻辑是组织结构的整合逻辑,所以战争能力的底层都是在拼各自的组织力,只要有战争,人类社会的组织规模就会越来越大,组织整合也会越来越严密,这也是人类社会的进化方向。所以组织力的两个关键要素,便是组织规模和组织整合。


叁——战争的组织规模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人类庞大规模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被战争组织起来的。


人类社会的结构组织,一开始是最小的部落单元,小部落之间通过战争吞并或者合作结盟,组合成大部落,大部落之间为了得到更强的战争能力,又通过频繁战争或者威慑兼并形成更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之间为了争夺人类文明区域的统治权,往往又要进行统一战争。一个文明区域的大一统,则是一个国家的形成。而一个国家要提高自己的战争能力,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再次扩充自己的规模,它要么是通过战争来吞并别的国家,要么是通过结盟来联合别的国家,这就是国际关系的形成,其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自己战争时的组织规模。


整个社会,便是通过战争而推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层级结构组织,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往往是一个国家战争能力的极为重要因素。


例如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初期,整个天下的诸侯国估计有1000余个。那个时候的西周王室衰弱,无法整合天下秩序,缺乏上层管理的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抢夺地盘,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天下秩序混乱的问题。于是乎虾米被小鱼吃、小鱼被大鱼吃、大鱼又被鲨鱼吃,大家打得不亦乐乎,通过频繁的战争手段整合成后来的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之间又是一场血拼,最后成为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


反过来想,如果春秋初期的1000余个诸侯国一片和气,谁都没有扩充战争能力的需求,没有任何战争,更大规模的团体组织根本就不会形成,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大秦帝国。当然,生存资源的有限性,必然会使得战争发生,只要有战争,人类社会的组织规模只会越长越大。


肆——战争的组织整合


但是一个国家的组织规模越大,它的战争能力就会越强吗?


答案是否定的,战争能力不仅取决于组织规模,还取决于组织内严密的整合力。一个战争团体内的所有成员如果能整合成一股力量集中向一个方向冲击,这个团体的整合力便能达到最高,战争能力就能发挥到最高。


从狭义上讲,战争团体的整合能力指的是军队的整合能力。历史上总有一些以少胜多的战役,说的便是规模更小、但整合能力更强的军队,能够战胜规模更大、但整合能力更弱的军队。


这其中的原理并不复杂,整合能力更强的军队能够集中自己的力量,在局部地区形成优势兵力,而整合能力更弱的军队,虽然总体规模更大,但总是被分裂成几股力量,被敌人各个击破。


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便是其中最为经典的战役之一。公元前389年,秦国50万大军与魏国5万军队对战。就军队规模而言,秦军以十倍优势碾压魏军,但秦军的50万大军全是军心涣散、装备落后、组织松散的“农民”大军,而魏军则是士气高涨、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5万“魏武卒”,5万“魏武卒”训练有素,合成一股力量犹如一把尖刀插入破绽百出的秦军阵营,反复冲杀,犹如无人之境,杀得50万大军土崩瓦解,死伤无数。


从广义上讲,战争团体的整合能力,指的则是团体的内部组织治理能力。上升到国家,则是国家的内部组织能力。


当统一天下后的中央王朝没有了继续扩充组织规模的需求后,就得在内部提高组织的整合能力,持续维护国家组织的战争能力。


如何维护?发展军事?


不要把战争能力跟军事能力划上等号。军事能力仅仅只是军队的发展能力,军队需要国家的后勤保障,国家则需要全体国民来供养,国民则需要制度和文化来凝聚民心。


一个国家的军事代表着国家的战争执行能力,一个国家的经济代表着国家的军事后勤能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则代表着国家的国民认同能力。


军事需要经济来支撑,经济需要国民来运营,国民又需要文化来凝聚。诸多要素严密地整合在一起,才能给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只要其中一环缺失,国家的战争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历史上的大秦帝国,虽然军事能力强悍,秦始皇在军事上也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被征服的六国百姓在心里面并不认同秦王朝,秦王朝这个超级团体的内部整合能力其实极差,在秦始皇死后,整个国家迅速崩塌,天下又陷入了乱战的局面。


历史上的西汉初年,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穷的时期,国家经济极为落后,国民普遍贫穷,社会物资极度匮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国家的战争能力同样跟不上来,建国不过两年就发生了“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属于国家层面的奇耻大辱。之后西汉王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这才使得国家的经济能力大大提高,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的战争能力大大提高,以致远征河西走廊,驱逐匈奴,达到“汉武盛世”。


历史上的两宋王朝,虽然经济能力发达,但国家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造成国家军事能力羸弱,国家整体战争能力大大下降,外患极为严重,被辽国、西夏、金朝和蒙古势力轮流欺负,历史上的屈辱度堪称最高,最终被灭国。


国家扩大规模,以严密的社会结构整合国民,凝聚全体国民的力量发展经济,进而建设军队,发展国防力量,本质上,都是为了备战。


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的生存能力,也是全体国民的生存能力。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战争的本质,便是生存。


谢选骏指出:上文只从“国家和阶级斗争”的角度看待战争,而缺乏人类学的分析,显然是马裂主义的余孽。人说“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能屠杀同类的物种”,我看“战争就是选种进化的基础”——因为“人类也是所有动物中最能进化自己的物种”。这两者的共同基础,就是“战争,就是选种进化的基础”。换言之,只有杀掉同类,才能完成有效选种的使命。


《战争是人类进化的必然产物》(时沙之末)报道:


很多人认为人类是爱好和平的种族,这可是个错的离谱的结论,人类的历史上从来都没有战争的缺席,古老的封建社会动辄几十万人的死亡,而且此后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战争中死亡的人口也逐渐增长,直到最近一个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死亡人数达几千万之巨。


过去的人类生存十分依赖于自然气候,好的年份可以丰衣足食,一旦灾年就会饿殍遍野,不得不背井离乡。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群体的生存,为了不饿死,发动战争掠夺其他的群体使自己活下去是必然的行为。


更何况,在猿人时代,膨胀的人口使整个人类种族都陷入了食物短缺的危机,没有农业和畜牧业的原始人类食物来源固定,食物短缺的解决办法除了开拓新的猎场外,就是通过优胜劣汰来消减多余人口,也就是发动战争,通过杀戮来选出最适合生存的族群。


从人类向外迁徙的速度就可以看出人口膨胀的速度之快,人类几乎是没怎么犹豫就一鼓作气的占领了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洲,没有哪个物种真正喜欢陌生的环境,虽然生物在寻求变化,不断的改进自身,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都会把变化稳定在可控的范围内。智人在科技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大肆向未知的土地迁徙,只因为同坐以待毙相比,冒险有了更大的收益。


此后,在突进各个大洲的过程中,将各种大型动物一扫而光,随着人类的脚步的前进,陆地上的大型动物几乎顺序灭绝也许就是因为食物短缺产生的对于食物的狂热,见啥吃啥,而肉多可以供更多人食用的大型动物自然是首选的对象。


此后进入农耕社会,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食物的问题,但是战争的本能已经在基因中根深蒂固。人类依然热衷于战争,喜欢掠夺其他群体和破坏其他的群体的建筑。也许从猿人时代发展而来的古人类的基因深处认为,任何周围的邻居都会因为人口的膨胀而发展成为潜在的敌人,不过农业使得人口渐渐定居,并且有了无法移动的财产,侵略行为可能会招致报复,固定财产越多,战争的收益会逐渐降低。有产者更希望可以保持一种互不侵犯的契约而安居乐业。直到有天灾人祸,财产和食物匮乏之时,便再次发动战争,掠夺其他的群体来解决自己的生存危机。


现代的人类依然具有战争的本能,很多人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战争的向往。表现为相邻村落的敌视,以及对于其他国家的敌意。


大概每个小男孩都有一个将军梦或者武侠梦,喜欢力量、喜欢侵略、喜欢战争,即便他们并不清楚战争意味着什么,这种基因里携带的本能无时无刻的体现在行为和思想中。而且从各类游戏可见端倪,同战争、杀人有关的游戏依然是最多的、最火的游戏。男性在种种杀人游戏中获得了无法替代的快感,并十分的痴迷于其中。


且人有破坏非小群体拥有的公共设施的本能,便是一种战争中破坏敌对势力建筑的本能遗留。所以部分以本能行为为主导的现代人依然难以克制该行为的冲动,越是落后的地区,公共设施的损坏越是严重。


人不容许其他个体有任何不利于自己的言辞,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词。由于过去群体本能强,个体同群体的利益绑定,这种自我维护的本能也会体现在群体上,那就是不容许任何人讲出不利于自己所在群体的言论,即便是否定事实。


维系一个稳定强大的群体需要坚定的信仰,需要对于自己国家的崇拜,当敌国入侵的时候,群体内的个体需要做的是不计代价的予以反击,而非理智的分析实力对比和保全自己的生命。


所以人类产生了追求荣耀和自我牺牲的本能。战争并非数学,二大于一,两万大于一万五,古代的战争除了人数、装备、训练和策略外,士兵的勇气和信念同样是很大的导致胜利的因素,所以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等策略会产生绝处逢生的效果。尤其在实力相差不大的两只军队中,总是更拼命的一方会获胜。


这也导致过去的战争非常讲究师出有名和战前的演讲,在于激发战士的情绪,激发战士哪怕牺牲自己也要杀掉敌人的决心,这样的军队才是极具战斗力的。就近代而言,中国志愿军在装备严重落后、补给供应不上的情况下,在朝鲜半岛战胜了装备精良,拥有便捷补给的联合国军。这样不可思议的战争结果同样是一种不怕牺牲的勇气和自我奉献的信念带来的。


战争是人类保全自己族群或者壮大族群的必要手段,个体为族群奉献来提高自我基因的繁衍。


人性没有绝对的善恶,都是为了生殖的利益做出最优的选择,如同饥饿时会猎杀兔子,因为畏惧而躲避老虎一样,在生存危机到来的时候,唯一的人性就是生存下去。所以在过去无数的岁月里,那些不发动战争的种族早已被淘汰了,在过去粮食产量有限、存储能力有限、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形下,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对于族群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可以选择任由族群衰弱被其他族群消灭,也可以选择发动战争,掠夺粮食和物资、甚至以此消减多余人口来度过灾难。那些无度的发动战争的族群也被淘汰了,大多数战争的损失大于回报,且树立越多的敌人也会面对越多的报复。


人类通过学习、发明、创造,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战争和掠夺却不能。


竺可桢根据资料绘制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发现这份气温变化曲线同中国朝代的变迁有极大的相关性。每当出现气候异常,温度大幅下降就会出现叛乱和朝代的更替,而非常巧合的是,这份气温变化曲线同样和地球上其他同时代的国家的更替有很大的相关性,就不能仅仅用巧合来描述了。所以国家需要有强大的武力来震慑他国,甚至是必要的情形下发动战争。以此来使国家生存,以此来使民众安居乐业。


但是现代的生活产生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足以应对灾难,足以解决生存所需,不再需要通过战争来保全族群。在生存压力较小的前提下,冒生命的危险发动战争是不明智的。


更何况,因为自我意识对于本能的抑制作用,人类的生育意愿越来越低,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人口下降的负增长,这样的国家更加不会有发动战争的意愿,甚至会极力的避免战争,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所以在当前的情形下,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于战争的需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条件可以进行判断:一、民众生活水平的高低,基本的生存越是受到威胁,越是无法解决温饱,竞争越激烈,其中个体越会倾向于通过战争,通过武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二、人口的增长率,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群体需要更多的人口进行基础的建设,最初的人口增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单位土地上的人口饱和后,随着人口的增加会产生生存资源的竞争,从而使的很多个体出现生存和繁衍的压力。因为人口饱和产生的危机,对于国家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外部矛盾来解决,假如战争胜利了,就可以获取利益,假如战争失败了,在战争中消耗的人口也可以暂时性的缓解危机;三、群体范围内的自我意识的强弱,自我意识弱的群体依然会把繁衍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项,那么对于群体而言,最佳的生存策略依然是多生多育,全力发展使国家强大,然后通过战争获取更多的土地资源,淘汰掉其他的群体,使自己群体内的基因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而自我意识强的群体会克制本能,更强调自我的生存体验,从而减少负担极重的生育,导致人口增长有限,同时在对于自我生命体验的诉求下,更加的不可能发动战争,以生命为代价来进行赌博。


当然,战争的意愿根本还是在于是否可以获得胜利,是否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所以未来战争的要素依然在于人口和军事实力,以及两种意识形态的博弈。主张自我体验的自我意识强的国家和主张繁衍任务的本能意识强的国家之间的博弈。


但是这两种文明的形态都是不成熟的。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看,自我意识的提升是趋势,但是从繁衍的角度看,国家出现人口下降是违反生存本能的,同样没有未来。


从中国的情形而言,人口增长获得控制,经济稳定发展,生活水平也渐次提高,但是贫富差距大,意识形态参差不齐,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对于战争的诉求,部分个体绝对的反对战争,而部分个体依然有很强的战争欲望。


但是理性和本能之间总会找到一个平衡,战争是一把挂在墙上的剑,是动乱中的利刃,也是和平时期的威慑,是不轻易出鞘,也是不可或缺的。(编辑于 2018-08-14 22:57)


谢选骏指出:上文主要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看待战争,而缺乏社会生物学的分析,显然是马裂主义的余孽。其实,战争无时无刻不再进行——股市、楼市、经济战诚然都是战争……但是求偶战、选举战、法律战甚至比赤膊上阵的军事战更为普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选种和进化。当然,进化的结果并不总是很好的,例如,人类的大脑在最近三千多年就呈现了萎缩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帝国的屠杀所致,因为帝国需要驯服工具,而非自由思考的个体。而帝国的兴起,正好是三千年左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白宫里的黑社會還是一個想要翻盤的受气包

《特朗普向世界强硬宣告: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人说不》(纽约时报 2025-01-21)報道: 在就职演说中,特朗普总统使用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语气。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 特朗普总统用这九个字的誓言描述他计划如何让自己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有所不同。如今,经历了始于政治流亡、终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