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9月5日星期一

谢选骏: 哈佛大学的伪科学


《哈佛大学证实:你的心念决定了你的健康》(2022-09-04 我们WM)报道:

 

你知道吗?我们的身体拥有非常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我疗愈能力、自我适应能力、自我觉醒能力、自我救赎能力。


人体,就相当于一个小宇宙,每个人都拥有强大的潜能,每个人都是一个蕴藏宝藏的宝库。


而打开这把宝库的钥匙,就是人对自己的发自内心的相信。


一 心念有多大,你的宇宙就有多大


当你认为自己不行时,你真的就不行了;当你觉得自己病倒了时,就真的起不来了;当你认同医院的判决只能活3个月时,3个月就是你的死期……


这是一个看似很荒诞,但却又很现实的事实。


很多人生病后,不是死于疾病本身的痛苦,而是死于对疾病的恐慌、担忧和畏惧。


而事实上,真相是:当你有坚强的信念不被负面情绪牵动,坚定地保持意念不倒时,一切都能够无可限量!


你的心,足够的坚定吗?


国立台湾大学病理科教授李丰,年轻时在加拿大留学,被发现患上癌症,只能活6个月,在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疗效不佳。


于是她决定暂时放弃,依靠内心观念的修正、饮食生活的调整、身心健康的训练,配合治疗来让生命重焕生机,结果至今她已经多活了三十多年。


近现代著名的佛教法师梦参老和尚,在他80岁的时候查出直肠癌。术后,医生断言他最多活不过五年。


但他并未在意,而是仍然心态平和地做好该做的事,结果直到107岁在五台山安详示寂。


二 管理好心念、情绪才是长寿秘诀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业刊物《心理科学》,在前不久公布了一项很有趣的实验成果:通过改变一个人内心对自身视力的预期,能改变他真实的视力水平。


普通的视力表是上大下小,于是被测者就有一个心理预期,越往下就会越看不见。而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将视力表的字幕设计为上小下大。


被测者的心理预期被扭转过来,越往下,应该看得清楚。


实验结果惊人,被测者的视力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在普通视力表中看不清的字母现在也能看清楚了。


这个实验的效果有点像“安慰剂效应”。所谓安慰剂,本身没有任何治疗作用,但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出于对医生信任、自身的心理暗示和疗效的期待,就完全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缓解病情的效果。


这意味着,人的心与身之间,意念与躯体之间,存在着奇异而隐秘的联系。


如果相信它会影响你,它就会;如果你不相信,它就不会。所谓的“身心健康”,“身”是具体的,而“心”却无形而难以捉摸;我们在解决各种身体状况时,只会直来直去的解决身体症状,这样真的正确吗?


在刻板印象下,人生来到了四五十岁就会步入衰老,很多人也自此开始喜欢追忆往昔,甚至谈论退休生活,俨然一副饱经沧桑的模样。


难道年龄大了就意味着一定老了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好莱坞曾拍一部名为《倒时钟(Counter Clockwise) 》电影,影片基于一个真实的实验案例。


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艾伦·朗格的实验心理学教授在1979年做过一个实验:


在美国匹兹堡的一个修道院中,她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将它布置得和20年前一模一样。


她邀请了16位七八十岁的老人,随机分为8人一组。


实验组人让他们生活在时空胶囊里一个星期。在这一周内,人们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听上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等50年代的国际时事等。他们需要像在20年前一样打理生活的一切,从起床、穿衣服到收拾碗筷以及走路。


而另一控制组,则是在完全相同的饮食作息条件下,用怀旧的方式回忆和谈论1959年发生的事。


唯一的区别是:


1. 实验组的老人:言行举止必须遵循现在时——他们必须努力让自己像是真实的生活在1959年;


2. 控制组的老人:用的是过去时——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1959年发生的事情。


实验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他们刚出现在朗格的办公室时,大都是家人陪着来的,老态龙钟,步履蹒跚。


一个星期后,控制组老人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血压降低了,平均体重增加了3磅,步态、体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不过,相比之下,实验组,即“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进步更加惊人,他们的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在智力测试中得分更高,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


局外人被请来看他们实验前后的照片与视频,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么多年来,关于这个实验的思考和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事实上,直到今天,朗格教授仍然难以解释,那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的大脑和身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


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于是身体做出了相应的配合。


为了维持时间感,那些“活在1959年”的老人必须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即更有意识的“活在当下”,因此他们的改善更明显。


虽然不至于“返老还童”,但这个实验至少证明了:哪怕是已经70、80岁的老人,身体的衰老并非是不可逆转的。


“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


她说,“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关于衰老的很多思维定式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人老了,记忆一定会衰退吗?


脑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脑活跃程度与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区别。


他们在短期记忆力、抽象推理能力以及信息处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都不应差于年轻人。


那么,到底是什么抑制了老人真实的潜能?


根据朗格教授的分析,这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是这样灌输的集体意识的观念,让我们的意识先衰老,身体随即配合我们。


年轻的时候,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老。与此同时,我们固执而轻率地认定衰老和能力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


某天早上我们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已步入老年,这种思维定式往往极具杀伤力。


当我们发现自己记性越来越差时,最现成的解释似乎就是——我们老了,而很少再去寻找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也许是我们失去了记忆的动机和意图?


事实上,很多心理实验都证实,一个人衰老的速度与环境暗示很有关系。与一个比自己年轻的人结婚,往往长寿;相反,与一个比自己年老的人结婚,往往短寿。


社会经常规定了,什么样的年龄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否则就是为老不尊。因此一个经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显老,因为制服没有老少之分,没有年龄暗示。


“如果我们不是将“变老”看成是一种时间的遗失,一条单向的下坡路,而是一个时间的过程,一种自然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年老的许多好处。”


在20多年前的养老院的实验中,她发现,当一个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权时,比如他能决定在哪里招待客人,玩什么娱乐节目,自己照顾房间里的植物——


他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更爱社交,记性更好,而且活得更久。


有人问朗格教授,是否想过让自己回到30年前?她笑着说:


“如果你是一个懂得专注力的人,年龄从来不是问题。无论你20岁,30岁,或者60岁,你都是在体验当下,你在自己的时间里加入生命的体验。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这也证明了,衰老不单单是机体的老化,也来自心理的暗示。生理会引起心里的变化,心念更能导致生理的改变。压力的产生并不来源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三 什么是专注力?


人是习惯的动物。我们如此容易被僵硬的世界观、惯例、偏见或者刻板印象所麻痹,我们的很多行为往往是先入为主、不假思索,或者想当然的结果,而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或者认知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大部分的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是“自动”状态下做出的。他们自动的跟随自己的惯性、社会的集体意识、集体价值观行动——几乎从不思考。


所以,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我们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否真正是对我们生命有益的。


学会独立思考,辩证的看待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的反应?还有没有别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专注力”。


在朗格教授的学术生涯中,这是一个核心概念。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专注力”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实践——留意新事物,积极寻找差异。无论是关于你自己的,还是关于周边环境的,无论这个新事物看上去很傻,或是很聪明。


只要它是新的,是不一样的,就会将你置于“当下”的状态,让你对人和环境重新敏感起来,向新的可能性敞开,形成新的视角。


当你开始这样做,那些我们多年来称之为“智慧”和“习惯”的东西也会变得可疑起来。


从这个角度而言,“专注力”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并不意味着否定,而是存疑和追问,从传统、权威、成见、惯例、约定俗成中,收复自己的头脑,对塞给自己的信条问一句:“真的吗?”“为什么?”“万一呢?”


四 心随境转,身随心转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上学时代课本的知识。但是在这些年的心理学上,意识的威力是不容小觑的,在我们不以为然之时,方方面面受到意识、潜意识的影响!另一位心理学家做了另一个实验,把一组人组织起来上课,讲课的内容多含有“老”方面的词汇,例如:拐杖、蹒跚、苍老等等。等到了下课后,这些人所呈现的症状都有些“老”样,比如走到电梯口的速度明显比没有被浸染的人慢,形体状态也更加佝偻!短短的时间能快速地影响了人的思维模式,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一直被负面情绪、言语包裹着,又会有怎样的体验和结果呢?很多理所当然的行为选择背后,是意识的决定啊!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媒体的报道中,不乏86岁的老人溜冰,68岁的老人当DJ,78岁的老人跳伞、当滑板手等等,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几乎都是从六十岁以后才开始尝试并坚持练习,他们没有被年龄所吓倒,没有被很多的定式思维所束缚,活到老,学到老。


这样说来,“专注力”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并不意味着否定,而是存疑和追问,从传统、权威、成见、约定俗成中向自己问一句:“真的吗?”一旦我们看清自己是如何被束缚在文化、范畴、语言和思维模式的陷阱里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生中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乐,可以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网民嚎叫:


Davidz80 今天 08:44

我有同事得了皮肤癌,边切边测,连续做了九个小时的手术,终于把癌细胞彻底切净,如今已完全康复。如果犯傻信伪科学,癌症扩散就完了。乔布斯就是犯了这个错,没有及时化疗,后来扩散换肝也晚了,虽然多活了好几年,还是去世了。

Davidz80 今天 08:38

阑尾发炎,只能开刀切掉。有癌细胞,一定要切掉或用化疗杀死。化疗治愈的癌症患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靠自摸治愈的癌症患者万里有一还是道听途说。这些伪科学的流氓应该全部绞死!

hardlyconfused 今天 05:49

骗子都爱打着"哈佛大学"的名义。


谢选骏指出:这篇东西看起来像是法轮功的宣传材料,如果不是谣言而真是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那就说明哈佛大学已经成为“伪科学的重镇”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白宫里的黑社會還是一個想要翻盤的受气包

《特朗普向世界强硬宣告: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人说不》(纽约时报 2025-01-21)報道: 在就职演说中,特朗普总统使用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语气。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 特朗普总统用这九个字的誓言描述他计划如何让自己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有所不同。如今,经历了始于政治流亡、终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