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

谢选骏:精神病人故意杀人也不算故意杀人


《中共70年来杀了多少人?》(2019-09-26 林辉)报道:


当中共庆祝“十一”的焰火升起时,当中共军人蹬着皮靴迈着正步走过天安门时,中国人千万不要忘了当局打造的绚丽和威武背后,是由70多年来无数中国人的鲜血和屈辱铺就的。且不说中共自其成立之日起至1949年建政前的“红色血腥”,仅其建政70年来,就完全可以用嗜血成性、滥杀无辜、杀人如麻一以贯之,实在是罄竹难书。


研究表明,中共不仅屠戮了众多无辜的中国人,而且一半以上的中国人受过其迫害。迄今为止,约有六千万到八千万人非正常死亡,超过人类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一方面,中共在国内、党内通过发动的各种运动,杀人杀得兴高采烈、花样翻新;另一方面,还通过输出革命的方式参与屠杀海外华人和他国民众。


按比例杀人的“镇反运动”

所谓“镇反运动”就是“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共建政初期,为了消灭对中共政权构成威胁的土匪、特务,国民党残留分子、恶霸、反动会道门和党团分子等,中共中央于1950年3月发出了《关于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活动的指示》。


1950年12月,刘少奇下达指示称:“匪特分子,包括首要分子在内,既已向我自新投诚,不再进行反革命活动,即使过去负有血债,亦不应杀。”但是毛将这个批示改为:“如果血债重大,群众要求处以死刑,并估计情况在处死之后比较不处死更为有利时,亦可以处以死刑。”毛还为一些地方下达了杀人指标。他说:“上海是一个600万人口的大城市,按照上海已捕二万余人,仅杀200余人的情况,我认为1951年内至少应当杀掉罪大的匪首、惯匪、恶霸、特务及会门头子3,000人左右。而在上半年至少应杀掉1,500人左右。”


在毛的建议下,中共中央开会讨论杀人比例问题,“决定按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先此数的一半,看情形再做决定”。当时的中国人口是五亿五千万,千分之一的一半就是二十七万五千人。


“镇反运动”按比例杀人,到底杀了多少人?时任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在1954年的一份报告中说:镇反运动中,全国共逮捕了262万人,其中杀了71.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1.31;判刑劳改129万人;管制120万人;教育释放38万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共党史研究专家杨奎松认为,“如果注意到1951年4月下旬毛泽东及时刹车并委婉批评一些地方太过强调多杀,以至有些地方明显地出现了瞒报的情况,故实际上全国范围实际的处决人数很可能要大大超过71.2万这个数字。”


至少二百万地主死于改造运动

为了巩固政权,中共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实行了“消灭”和改造政策,并称之为“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这场“改造运动”在农村就是进行土地改革,目的是消灭地主,夺取地主富农的财产,并建立中共对农民的控制。


1950年2月24日,中共政务院通过了“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及征收公粮的指示”。同年6月28日,中共通过了“土地改革法”开始了土地改革。毛还表示,不能和平地搞恩赐,要组织农民通过斗争夺回土地,要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在中共高层的指令下,中共的干部们分成若干工作小组深入到全国各地农村。他们来到农村后,鼓动无田的农民,特别是农村中的流氓农民斗争有田的农民。此外,还在农村划分阶级、成分,全国至少二千万人被带上“地、富、反、坏”的帽子,使他们成为在中国社会没有公民权利的“贱民”。而且,每一地区有一些声望的地主,都被定为“霸”,还分为恶霸、善霸、不霸。被定为“霸”的地主都要被处死。


那么,究竟有多少地主被杀被镇压呢?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编撰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称:中共掌权初期,镇压地主富农,一百万到二百万。


而根据旅美当代历史学者辛灏年的研究,在中共中央“将土改中的打击面规定在新解区农民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农民总人口百分之十”的指示精神下,中国大陆农村至少有三千万农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即遭遇了形形色色的批判、斗争和非刑折磨,至少有二百万以上的地主遭遇了镇压并被剥夺了所有的财产,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而且许多是家破人亡。特别是当镇压反革命的运动“接踵而至”时,中共以村对地主大开杀戒而建立新秩序的愿望遂迅速得以实现。比如土改后,甘肃省仅因几个农民打了一个乡干部,就全部被判定为反革命分子,其中四人被处以死刑,三人被判重刑。


更可怕的是,在土改中杀地主几乎就是按比例,按名额来完成任务,完全不问青红皂白。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当年的土改杀死了200万“地主分子”。一位美国学者甚至估计有多达450万人在土改中死亡。


朝鲜战争近百万中国人丧命

解密文件显示,中共一直吹嘘的“抗美援朝”实际上是一场支持朝鲜邪恶政权的侵略战争。1951年1月30日,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以四十四票赞成、七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谴责中国为侵略者的提案。当年5月18日,联合国还通过了提案,要求成员国对中国实行禁运。


在美国的领导下,联合国军将打过“三八线”的中共军队打了回去。斯大林死后,内外交困的中共同意签署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爆发五十周年之际,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国会的授权下,发表了纪念文告,其中说道:“美军和我们的盟邦苦战数月,有攻有守,有得有失,但始终拒绝向敌人屈服。……最后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朝鲜退回三十八度线以北,大韩民国保住自由、民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各国组成的世界性组织出兵对抗侵略,并获得成功,当然这还得感谢将近两百万美国人的英勇。”


而在支持这场侵略战争中,究竟有多少中共军人战死、冻死、病死在朝鲜战场,迄今仍不是十分清楚。2010年10月2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在《十八万抗美援朝烈士寻踪近七成牺牲时不到三十岁》中透露了中共“志愿军”的死亡人数(包括病死)先后更正的三个数字:开始说是15.66万人,后来在多方质疑举证下改称是17.17万人,后又被迫承认有18.3万人。


另据近年曝光的一套《抗美援朝卫生工作经验总结》中透露,入朝“志愿军”总减员达978,122人。如果这一数字准确,那么入朝的135万“志愿军”只有37.2万人返回。


而苏联官方解密文件显示,中共“志愿军”阵亡人数为100万。70年代中期,美国统计的数字是:“志愿军”阵亡908,447人,失踪4,471人。


为了支持侵略者,近百万中共军人丧命朝鲜,他们中一部分是国民党投降中共的部队,而毛泽东将这些“心腹之患”送到朝鲜战场当炮灰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清洗军队,清洗受到国民党影响的部队。毛和中共何时将人命当回事?


工商业改造运动有多少资本家跳楼?

中共建政后,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地主和镇反的同时,在城市中也开始了打着“五反”名义的消灭城乡民族资产阶级的工商改造运动。1952年5月26日,中共提出了针对资本家的“五反运动”,即“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2月上旬,五反在各大城市展开,很快掀起了改造资产阶级的高潮,其中以上海为第一目标,因为上海作为商业中心,有着众多的资本家。


资本家或白天黑夜被叫去“交代问题”,或被带到私设公堂审问,强迫“交代罪行”。在腥风血雨中,资本家、业主、商贩被迫上交了他们的资产,其中也有不少不堪屈辱而轻生的,有吞毒药自杀的,也有跳楼自尽的,如大名鼎鼎的冠生园老板冼冠生。据说,当时上海马路上无人敢走,因为担心突然自空中飞下一人,将自己压死。为什么不选择其它的死法呢?原来如果去跳黄浦江,中共见不到尸体,就会说其去了香港,而继续逼迫家属,所以只能跳楼而死,让中共看见尸体死了心。


靠着这种逼迫方法,在几年内,中共在全国全面取消了资产阶级和私有制,将商业收归中共所有。可以说,“五反”实际上就是抢资本家的钱,甚至是谋财害命。


在“五反”运动中,上海到底有多少资本家成为“空降兵”恐怕至今仍是个谜。根据1996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四个部门合编的《建国以来历史政治运动事实》的数据,在“三反五反”中,有三十二万三千一百多人被逮捕,280余人自杀或失踪。在真实的数字无法披露之前,这个大概只能仅供参考吧。


肃反运动的后果

1955年至1957年中共发动的“肃清反革命运动”,肇始于“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其主要目的是肃清中共党政机关、革命团体、民主党派内部隐藏的反革命分子、台湾特务。


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随后肃清暗藏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根据毛划定的好人和坏人比例,各单位在肃反运动中,就以“大约有百分之五左右的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的规模进行“肃反”。


“肃反运动”结束后,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在工作报告中称:全国规模的内部“肃反”在1,800多万职员中开展,共查出10万余名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其中混入党内的有5,000多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260名,混入共青团的3,000多名。根据解密档案:全国有140多万知识分子和干部在这场运动中遭受打击,其中逮捕21.4万人,枪决2.2万人,非正常死亡5.3万人。


反右运动中二百万知识分子消失

因恐惧匈牙利知识分子的反抗在中国出现,1957年,中共开展了“整风反右运动”。“整风”是共产党的整风,“反右”是给党内、党外人士确定“右派”身份,并进行打击。毛采取了“引蛇出洞”的方法,诱使党外人士给中共提意见。在天真的知识分子真诚地批评中共后,毛露出了魔鬼的真面目。


根据1958年5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宣布的数字,“反右运动”中被定性为右派分子的317.8万人;定性为右派集团22,071个;定性为反党集团4,127个。文革后,中共中央根据1978年55号档对右派进行“平反”,共摘掉右派帽子552,973人;予以“改正”552,877人;不予“改正”96人。错划率为99.998%。至1986年,全国约剩右派5,000余名。消息人士称,至90年代中期,全国只剩下不到1,000名“右派”。其中中央级“右派”只剩五人。


资料还显示,1957年,全国317万“右派”知识分子遭受迫害,到1978年,全国55万人摘掉右派帽子。这意味着,在“反右运动”过程中,全国有262万知识分子神秘消失。他们死在了哪里?


三年大饥荒饿死了至少四千万人

1959年至1961年,中国大陆出现了罕见的大饥荒。在城市,民众们凭票购买食物,每天食不果腹;而在农村,农民们在有限的口粮吃完后,不仅吃起了草根、树皮,甚至还吃起了人。这场大饥荒究竟饿死了多少人?


中共内部解密文件中透露:在1959年至1962年的档案解封后,合计全国饿死3,755.8万多人!而且,1959年人口增长率为负2.4%;1960年为负4.7%;1961年为负5.2%;1962年为负3.8%。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数字只是部分地区的统计数字!


2007年,海外学者丁抒先生在《阳谋》一书中,指出大跃进一共造成了3,500万人到4,000万人被饿死的严重后果。2009年底,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首度提到当年大饥荒时饿死了四五千万人。2010年,荷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冯客(Frank Kikotter)博士在其专著《毛制造的大饥荒:中国最大灾难的故事》中认为,有4,500万人死于大饥荒。


显然,根据各方的研究,死于三年大饥荒的人数应该不低于4,000万。而导致这场骇人听闻的惨剧既不是因为中共所言的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也不是因为苏联逼债,根本原因是中共的体制问题。“中国的一党制消灭了社会和人民的所有自由,没有言论、迁移、旅行、信息……的自由,老百姓只有听命令,按党的指示去做,错了完全没有办法去纠正,连干部也是不自由,一点办法也没有,全国像一个军营一样,农民只有等死,死路一条。”


文革浩劫死二千万人?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间,由毛泽东与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一场浩劫。它不仅彻底摧毁了中华传统文化,毁坏了大量文物、古迹,而且戕害了无数中国人。


美国汉学界权威、哈佛大学的费正清教授在专著《中国:新历史》里估计超过100万人被迫害致死。海外华裔学者丁抒教授则以史料分析推论的方法,得出文革非正常死亡人数大约在200万左右的结论。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苏扬教授穷十年之功,通过搜集中共公开出版县志中的死亡数字以及内部档案等,推断文革中的中国农村至少有75万到150万人被迫害致死;同样数目的人被殴打致残;至少3,600万人经历不同程度的政治迫害。这一受害者数还不包括主要城市。


美国研究世界上大屠杀的权威、鲁密尔教授在著作《一百年血淋淋的中国》中认为,文革中丧生者大约为773万人。


中共新华社高级记者、《炎黄春秋》前总编杨继绳在题为《道路.理论.制度——我对文化大革命的思考》一文中提到,中共高官叶剑英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后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披露文革遭受迫害及死亡人数:(1)规模性武斗事件4,300多件,死亡123,700多人;(2)250万干部被批斗,302,700多名干部被非法关押,115,500多名干部非正常死亡;(3)城市有4,810,000各界人士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现行反革命、阶级异己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反动学术权威,非正常死亡683,000多人;(4)农村有520多万地主、富农(包括部分上中农)家属被迫害,有120万地主、富农及家属非正常死亡;(5)有1亿1,30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打击,557,000多人失踪。换言之,中共承认文革中超过200万人非正常死亡。


不过,在1997年出版的由山东大学副教授董宝训与山东党史副主任丁龙嘉合著的《沉冤昭雪——平反冤假错案》一书中,曾引用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叶剑英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央经过两年零七个月的全面调查,文化大革命死了2,000万人,受政治迫害人数超过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九分之一,浪费了8,000亿人民币。”


蹊跷的是,叶剑英的此次讲话并没有被中共中央文献收录,但却出现在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的《叶剑英选集》里,但具体数字消失。


而据《邓小平文选》记载,邓小平1980年8月在接受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时,说“文化大革命真正死了多少人,那可是天文数字,永远都无法估算的数字”。邓口中的“天文数字”难道是在暗示死亡人数不只两千万?


“六四”至少一万人被杀


1989年6月4日这一天,中共军队进入北京,屠杀“反腐败,要求民主”的手无寸铁的学生和民众。究竟有多少人遇难,虽然中共官方的数字一直没有公布,但依据1996年3月初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当前社会状况》研讨会上公布的一些内部档案材料,可知,全国共有931死亡,22,000余人受伤。


而“六四”前夕担任时任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秘书的鲍彤,2013年透过运出境外的一段视频指在“六四”事件中,首次透露当年红十字会曾经披露,在血腥镇压之下死亡的人数高达2,000多人。此外,2013年,俄罗斯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中称,六四大屠杀死伤3,000人。


如果说死亡几千人已经让世人感受到了中共的残暴,那么白宫披露出的档案则让人们更多的是恐惧:一个政府怎么能屠杀如此多手无寸铁的百姓?


另据2015年有媒体援引香港苹果日报旗下《壹周刊》于2014年“六四”25周年时刊发的报导,称美国白宫的机密档案显示,六四死伤民众多达四万人,当中10,454人被杀。报导指,上述机密档案现保存在美国前总统布什的档案馆,关于“六四”大部分相关文件由时任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James R. Lilley)在北京撰写,部分来自时任驻港总领事安德逊(Donald M. Anderson)。


2017年,英国最新解密的文档显示,“六四”事件中,中国军方杀害了至少一万人。该数字由时任英国驻华大使阿兰?唐纳德(Alan Donald)通过一名中国国务委员的朋友获得,之后通过一条秘密的外交电报传回英国。


然而,中共的杀戮并没有终止。


中共输出革命害死了多少人?

中共巩固政权后,仿照苏联也搞起了“支援世界革命”,可以说,向世界各国介绍毛主义和中共革命的模式直至输出革命,一直是中共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输出对象主要是亚非拉国家,特别是有着大量华侨的东南亚国家。这种输出在文革爆发后最为激烈。


其中,中共输出革命培养的一大暴君是柬埔寨红色高棉的波尔布特。尽管红色高棉在柬埔寨仅仅维持了四年的政权,然而从1975年到1978年,这个人口只有不到800万的小国却屠杀了200万人,其中包括二十多万华人。波尔布特是毛的绝对崇拜者,从1965年开始,他曾经四次来中国当面聆听毛的教诲。“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和经验都成为他后来夺权、建国、治国依据。回国后,他将原来的党改名为柬埔寨共产党,并仿照中共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还有印度以马祖达为首的印共,完全按照毛的暴力革命那一套,并模仿毛发动的湖南农民运动,在印度一些地区组织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取消债务,烧毁地契、重分土地,该运动被称为“那夏里特运动”,其主要战略是残杀地主、借贷者、基层官吏和乡村教师在内的乡村精英。在这种杀戮中,马祖达鼓励其成员不用枪支,而是用其它较原始的武器甚至双手去杀死受害者,甚至砍下受害者的双手和头颅,分解肢体。


“那夏里特运动”还很快波及到城市。1970年春天,印度著名的大城市加尔各答的一些大学中,激进学生模仿中国的红卫兵,掀起了学生造反运动。


据印度内政部的统计,印度全国发生的91%的暴力事件和89%的因暴力事件而导致的死亡都是由印共(毛)引起的。至2009年7月印共(毛)已制造了6,0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至少3,000人死亡。


此外,秘鲁共产党的左派头目古兹曼于1967年到1968年间在北京受训,除了学习爆炸和使用武器,更重要的是领会毛思想。回国后他成立了名为“光辉道路”的暴力组织。该组织不择手段,扰乱秘鲁社会近20年,杀人无数。被杀害的人不但有警察和政府职员,甚至有乡村教师。


1976年文革结束后,中共对外输出红色革命也告一段落,然而,其遗祸却并未肃清。中共在戕害中国人民、损害中国的利益的同时,究竟造成了多少他国人员以及海外人员的死亡,目前并没有准确数字,但从上述有限的数字披露中,可知至少在千万以上。


中共这样一个为祸中国、为祸世界、血腥的政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谢选骏指出:中共“建国七十年”武汉病毒爆炸全球,又杀死了一千多万人口,杀伤了数十亿人,堪称世界历史之最!

人说“胡力任一觉醒来发现魏京生推特账号把他拉黑了。魏京生‘毛泽东过失杀人’的此番脑残言论已经被无数推友驳斥。不过长期混迹于圈内的‘民运人士’们则静悄悄,他们都是关系高手,在他们眼中面子与关系远比正义是非重要的多,他们与共产党的两会委员们并无多大区别,这就是为何‘民运圈’常被人鄙视的重要原因。“

我看民运也分为“共产党民运”和“非共党民运”——根据参与者的政治身份。如果说“精神病人故意杀人不算故意杀人”,那么只要承认“共产党都是精神病人”,就可以认为“共产党都是精神病人,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所以镇反土改屠杀几百万也不算故意杀人”了。共产党愿意都进精神病院吗?那样,他她们就可以摆脱刑事责任了,因为精神病人故意杀人都不算故意杀人。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不是共产党的人,会容忍一群疯子的奴役?中国人真是废垃吗?难怪共产党员号召“全民共忏悔”,因为大家被迫参加了疯子的杀人,还说疯子“万岁万岁万万岁”。


谢选骏:颜色革命席卷美国——黑命贵



佚名网文《颜色革命》报道:


颜色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在前苏联和中东北非地区发生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更迭运动。 [1]

美国在中东多个国家煽动“颜色革命”。 [24]


活动介绍

颜色革命(Color Revolution),起初是指在前苏联范围内旨在推翻苏联、苏联解体后建立的由前苏联权力人物领导的政权,建立摆脱传统俄罗斯影响、基于西方价值观、更加亲西方政权的“革命”。后来扩展到更大范围,泛指美欧国家支持旨在推翻某国传统政权,以西方价值观为旗帜建立亲美欧政权的“政权更迭”,如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政治动荡,即阿拉伯之春等。在当代世界政治中,“颜色革命”因其性质恶劣和危害极大而变得臭名昭著,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警惕与防范。 [2]

颜色革命,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0世纪末期发生在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参与者们通常采用一种特别的颜色或者花朵来作为他们的标志,通过非暴力手段来抵制他们所认为的独裁政府,拥护民主、自由以及国家的独立。目前颜色革命已经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这几个国家推翻了原来的亲俄罗斯政府,建立了亲美国的民选政府。因为没有采用军事手段,所以没有大量人员伤亡。但有时候和军警冲突,有少数人受伤。颜色革命的发生地大多为仿效西方的国家,因为宪法的规定,一个国家可以有多个政党,并都可以参与选举,因此颜色革命主力往往是现任政权的反对党。

美国在中东多个国家煽动“颜色革命”,实施政权颠覆,滥施经济制裁造成有关国家经济凋敝、民生艰难。 [24]

世界各国称谓

丝绒

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又译“丝绒革命”。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是指东欧剧变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就实现了政权更迭,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故得名。“天鹅绒革命”也成为非暴力的通过和平方式更迭政权的代名词。颜色革命基本上都是属于“天鹅绒革命”类型。

玫瑰

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Rose Revolution):发生于2003年。

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格鲁吉亚盛产玫瑰,故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格鲁吉亚原总统谢瓦尔德纳泽2003年11月在议会选举中下台,反对派领导人萨卡什维利成为新的执政者。由于萨卡什维利每次出席示威活动,总是习惯手里拿一朵玫瑰花,所以西方把发生在格鲁吉亚的政权更迭叫“玫瑰花革命”。)

栗子花

乌克兰的栗子花革命即橙色革命(Orange Revolution):发生于2004年,尤先科的选举活动中使用橙色作为其代表色,因此这场运动使用橙色作为抗议的颜色。这个运动的标志是橙丝带和一面书有Так!Ющенко!(“对!尤先科!”)的旗。由于种种原因2007年乌克兰又有可能爆发蓝色革命。2010年,亚努科维奇重新夺取政权。

乌克兰的栗子花革命(又称“橙色革命”,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市花是橙色的栗子花。另一种说法是在2004年乌克兰的总统选举中,亲俄势力和亲西方势力进行激烈较量,最终代表亲西方势力的尤先科获胜。由于俄罗斯支持的亚努科维奇选择了乌克兰国旗的两个颜色—蓝色和白色,尤先科选择了橙色作为标志,因此这个“革命”被称做“橙色革命”。)

紫色

伊拉克的紫色革命(Purple Revolution):发生于2005年,伊拉克民众选举时,涂了紫色墨水按手印,故名。

雪松

黎巴嫩的雪松革命(Cedar Revolution):发生于2005年,雪松为黎巴嫩国树,故名。

郁金香

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Tulip Revolution)或黄色革命,柠檬革命。发生于2005年,因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市花是迎春花,为黄色,发生革命的时间正是迎春花开的季节,故称黄色革命,或者柠檬色革命。2010年4月7日,巴基耶夫政权被推翻。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又称是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在议会选举之后发生的骚乱迫使总统阿卡耶夫流亡国外,因为当时很多示威者的头上都系着黄色的头巾或是举着郁金香所致。) [3]

番红花革命

缅甸的反军政府运动又称为番红花革命/袈裟红革命。

茉莉

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北非国家突尼斯发生了要求总统本-阿里下台的持续抗议活动,并演变为持续骚乱。总统本·阿里被迫选择离开突尼斯,前往沙特避难。总理加努希出任临时总统。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次一个政权因民众抗议而倒台。茉莉花是突尼斯国花,这次政权更迭也被称为“茉莉花革命”。 [4]

流产的国家

伊朗

美国的伊拉克战争负面表现不断,当美国形象贬值,它再企图煸起颜色革命的成功可能性自然下降。例如,2009年伊朗大选后的颜色革命势头极大,但伊朗政府却硬挺到底,使得它无功而退。

白俄罗斯

2005年后国际油气价格上涨,俄国经济改善和普京的地位趋于稳固,对颜色革命已懂得反制。最明显的乃是白俄罗斯“牛仔布色革命”前夕,白俄罗斯即对渗透入境的波兰及乌克兰地下工作者大举逮捕及驱逐。 [5]

哈萨克斯坦

美国在哈萨克斯坦也没有成功。2005年哈萨克斯坦大选可以说形势非常紧张,当时哈萨克斯坦反对派实力很强,也想搞以黄色为标志的黄色革命。 [6]

但哈萨克斯坦政权很聪明,马上把其竞选标志全部换成黄色,黄旗、黄围巾、黄衣服都用上了。如果反对派也穿黄色出去,民众还以为他们在支持大选。哈政府还通过维持秩序,控制所有室内场馆,通过在电视上不断宣传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颜色革命”后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政客们的明争暗斗等,使老百姓看到这些宣传资料后不赞成”颜色革命”,包括反对派后来也不赞成“颜色革命”了。成功阻止了“颜色革命”。 [7-8]

深层原因与教训

“颜色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原因非常复杂,简单地说,可以分成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两部分。 [9]

国内

1.法律上的民主制度,实际上的权威主义政治 [9]

东欧剧变的基本成果是西方的基本政治原则和价值观念在前苏联国家落地生根,历史性地转变了前苏联国家的发展方向,但没有也不可能使前苏联国家在一夜间被彻底改造。从理论上讲,这些国家在苏联解体后就已经在欧美宪法层面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和选举制度,军队实行了国家化,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仍然处于某一党派或个人长期的权威主义政治统治之下。有美国学者认为,一些独联体国家使用民主的语言但却在实行他们自己的“反自由主义”(illiberalism),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甚至厌倦了这样的伪装。当权者通过对媒体的控制和对反对派的打压,系统地操纵着选举。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绝大部分独联体国家的领导人都是前苏联时期的高级政府官员。在民主的形式下,大量与西方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为反对派的夺权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革命的理由,为反对派通过“天鹅绒式革命”夺取政权提供了可能性。

2.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这些国家都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获得独立后都面临着两个主要的历史任务:一个是完成独立进程,一个是完成社会经济转型。苏联解体以后,国与国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中断了,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比如,格鲁吉亚独立后,经济出现了雪崩式下滑,虽有所恢复,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仍没有超过独立前的水平。格鲁吉亚的贫困现象极为普遍,根据一个抽样调查,到2002年为止,格鲁吉亚90-95%的家庭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吉尔吉斯在独立后经济严重滑坡,人民生活急剧恶化。最近几年,吉经济逐步回升,但它仍是独联体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429.1美元,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达38%。吉的外债达19.2亿美元,为全年税收总额的5倍。独联体很多国家的生活水平至今都没有恢复到苏联时期的水平。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显著改善,导致人民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和求变的心态。 [10]

3.政治腐败严重,社会分化加剧

这些国家取得独立后,前苏联时期的国家机器和政治精英绝大部分都保留下来,原有的各种弊端和转型过程中的丑恶现象,包括总统个人集权、权力寻租、法律虚设等现象都腐蚀着这些国家的机体。在乌克兰,官商勾结、任人唯亲、利用私有化侵吞国有资产、逃税漏税等腐败现象比比皆是。

2000年,库奇马总统的一个前保镖泄露了几百个小时的总统私人谈话录音带,显示大量的徇私舞弊、收受贿赂、阴谋镇压反对派的事实。国家安全局的一些官员,指责亚努科维奇犯有盗窃和袭击罪,并与攫取了乌克兰许多国有财产的腐败商人有密切联系,他们不想为这样一个人服务,暗中给反对派提供支持。吉尔吉斯斯坦前政权腐败盛行,总统家族和政府高官大肆贪污受贿,几乎所有赚钱行业都被总统家族和政府高官所控制。政治腐败和社会问题突出严重损害了政府的信誉,加剧了人民对现实状况的不满,最终失去了民心。另外,这些国家贫富分化十分严重。中亚国家在涌现出大批富翁的同时,失业成为普遍现象,人均月工资只有几十美元,百姓不满情绪上升,民众对现政权无力解决社会问题感到失望,很容易受人操纵搞街头革命。

在仅仅1年左右的时间里,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先后因“颜色革命”而出现急速的政权更替。从表面上看,三国“革命”的发端无一例外是大选舞弊,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国家近些年来腐败现象泛滥成灾。

格、乌、吉三国是世界腐败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国家。在格鲁吉亚,大企业大多控制在包括谢瓦尔德纳泽家族在内的经济寡头手中。“影子经济”猖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许多政府官员千方百计把大量的外国援助和国有资产装入私人腰包。格前任政府高官中有多人在新总统萨卡什维利的“反腐浪潮”中“落水”,其中包括前能源部长、前电信部长、前副总检察长、前全国铁路公司总裁等。

乌克兰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乌反腐官员指出,乌处于银行控制外的货币流通量占全国货币总量的43%,而在其他经济转轨国家,这个比例不超过25%。乌金融资本的50%都是来源于灰色经济。在商业活动中,乌几乎每位行政领导和业务执行人员都绕过公司索取个人回扣。

在吉尔吉斯斯坦,以阿卡耶夫为首的政府高层腐败现象非常普遍。阿卡耶夫当政期间着力扶持自己的亲属从政,试图修改宪法延长自己的统治或为自己的“接班人”铺路。在“颜色革命”爆发前后议会选举的75个议席中,被提名的有阿卡耶夫的女儿、儿子和几个亲戚、政府总理的儿子和总参谋长的女婿。阿卡耶夫的长子、长女都是经营大型超市和加油站的大企业家。 [11]

严重的腐败对中亚各国“颜色革命”的爆发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造成严重两极分化,使政权丧失民心。格、吉、乌社会转型过程中,都出现了国家阶级迅速分化,少数权力集团和新生资本家相互勾结,大肆掠夺人民财产的现象,造成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贫困的严重两极分化。大权在握的贪官污吏、暴发户和新贵们肆无忌惮地掠夺财产,剥削人民。格鲁吉亚1.5%的人控制着60%以上的国家财富,民众对当局极为不满,未排解的积怨像地层下汹涌的岩浆一样蓄势待发。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政府更迭上,使反对派得到了攻击政府并最终夺权的力量依托。 [12]

致使权力部门缺乏行为能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调查显示,乌克兰50%的人认为国家是由腐败的官吏和黑手党共同掌管,只有9%的人认为总统府有实际权力。5%的人认为议会有实权,2%的人认为执政当局能治理腐败,74%的人认为当今政权本身的腐败已不能“自我清除”。在格鲁吉亚,只要向官员行贿,就能获得驾照、护照或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可以开办公司、逃税或者不交水电费。政府威严丧失殆尽,控制力极差。在政局出现动荡时,根本无力控制局面。

推动了反对党的产生与壮大。在发生“颜色革命”的三国,当权者的腐败对反对党的发展“功不可没”。在格鲁吉亚,萨卡什维利等反对派领袖都曾是谢瓦尔德纳泽的积极追随者,但是因为谢不支持萨打击政府中的腐败行为等改革措施,萨卡什维利愤然辞职,建立了国家运动党,并通过更加猛烈地抨击谢瓦尔德纳泽和官员们的腐败行为,博得了民众的欢迎和好评。由于国家运动党惩治腐败的口号迎合了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心理,该党势力不断壮大。在2003年底议会选举和政局动荡的关键时刻,萨卡什维利又拿出了许多官员的腐败证据,使谢氏在面对面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在吉尔吉斯斯坦,阿卡耶夫的贪污丑闻是反对党的攻击重点,腐败成为当权者不堪一击的痛处。 [13]

给西方大国的干预提供了口实。格、乌、吉的腐败问题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这些国家掀起动乱,建立亲西方政权的重要突破口。在吉尔吉斯斯坦,一家接受美国赠款并受美国操控的报纸刊登了一幅正在修建中的豪华住宅的照片,豪宅的主人是总统阿卡耶夫。照片一经刊出,立即激起了普遍的愤怒,成为大规模街头抗议事件的导火索。美国及其追随者的煽风点火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事态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建设。腐败使军队的管理一片混乱,战斗力下降。格鲁吉亚军队仅2万人,由于高官们贪污腐败,使用欺诈手段骗取国家的军费拨款,致使军队武器装备落后,士兵生活艰苦,财务混乱,管理松懈。在谢瓦尔德纳泽执政的11年间,格从未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军队基本听命于各自的指挥官,近乎地方武装割据。在政局动荡时,谢氏根本指挥不动军队。腐败也大大削弱了执政者在军中的威望和对军队的控制力。调查显示,乌克兰军官中只有5%的人信任作为军事最高统帅的总统,90%的人对军队现状不满。

4.地区和族群的对立是“颜色革命”中不能忽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4]

这在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革命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革命中,对立双方不仅以当权派和反对派来划界,以民主和反民主来分野,而且还以不同地区和族群的对立为特征。地区的对立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族群、宗教、文化、历史的差异所形成的社会两元化构造,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还形成两大阵营最基础的框架。乌克兰是以东部和西部地区为两大阵营,吉尔吉斯斯坦的革命是在南方和北方势力之间展开。离开了这一背景,不可能全面理解“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5]

5.新生政治力量快速发展,反对派队伍不断壮大

独联体国家独立后的第一代领导人为国家的政治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民主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外部民主压力的加大,面对国内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难题和和社会思潮的快速变化,很多执政党和领导人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独联体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不和谐因素,给反对派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上西方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长期扶植,反对派的力量迅速壮大。他们大都推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反对独联体国家盛行的个人集权和一党长期执政。这些人深谙选举政治的运作程序,善于利用经济政治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发难,有相当的社会号召力,对现任领导人构成极大威胁。 [16]

6.当权派长期执政,被指责选举不公

独联体国家的领导人大都长期执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都面临着是继续执政下去还是进行权力交接的问题。由于处于转型期,很多国家尚没有形成一套国家最高权力正常交接的机制。在独立之初为讨好西方国家、凸显民主,均照搬美国模式,立宪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两届。此轮换届使两大问题突出出来:其一,现任总统是否还会参选,如要参选势必要突破现行宪法的限制,而修宪有可能引发不同政治势力之间激烈的对抗;其二,如现任总统决定不再参选,问题就在于将权力交给谁,自己选定的接班人能否得到国民的认可,其过程能否保持平稳?长期执政加上治理不善,很容易使民众产生逆反心理,给反对派以可乘之机。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三国的政局动荡,都是由选举引发的。选举中的操纵和不公正,如贿选、来自官方的种种限制以及官方对媒体进行控制等都引起群众不满,是政局突变的直接导火索。 [9]

国外

从这轮“颜色革命”的外部背景和原因来看,主要是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地缘战略争夺和意识形态竞争。有学者认为,俄美欧之间的战略博弈是“颜色革命”的一个重要诱因。通过各种手段来对后苏联地区各国施加影响,使之与俄罗斯保持最大的距离,这正是美国、欧洲在这次“颜色革命”中的重要目标。 [17]

1.俄罗斯国力的衰落及其独联体政策的失误

首先,继承前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无论其“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均有较大下降,面对转轨时期处境困难的前苏联独联体各国,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力提供相应的援助,降低了俄罗斯在各国人民中“领导威信”,使得美国等西方国家乘虚而入,影响不断扩大。赵华胜教授认为,俄美竞争无疑是“颜色革命”的背景之一。但与冷战时期的苏美竞争有所不同,这场竞争的制胜手段不是坦克和飞机的数量,而是“软国力”和“软力量”。在这在场竞争中,美国占有明显的上风,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俄罗斯不仅在“硬”国力上而且在“软”力量上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处于全面下风。在政治文化上,俄罗斯提不出任何可以与美国和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相抗衡的概念;在经济模式上,俄罗斯不是值得仿效的成功样板;俄罗斯的生活方式对年轻一代也缺乏吸引力。在独联体国家的年轻人中,亲俄感情已经日渐式微,而亲美和亲西方的情绪却不断涌涨。这一切都使俄罗斯在与美国的争夺中处境艰难。这一总的态势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恐怕也难以改变。 [18]

其次,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存在失误。俄罗斯一直把独联体视为其无可置疑的势力范围,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前苏联时期的高官为主的当权派身上,与各国反对派之间缺乏联系。俄罗斯的做法激起各国反对派的反对和广大民众的不满。实际上,10多年来,俄罗斯严重缺乏对各国国情和现状的深入研究,缺乏系统的符合各国实际情况的外交政策。当“颜色革命”爆发后,俄罗斯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和西方挖自己的墙角。

俄罗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后院”和维持自己的战略生存空间,一方面不断批评、警告美国、欧盟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等要“谨言慎行”,另一方面,主要利用历史形成的纽带联系和政治支持施加影响。比如,在乌克兰的总统选举中,当亚努科维奇宣布自己获胜时,就迫不及待地承认并发出贺电,结果反而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被动。由于各种历史的、现实的限制,俄罗斯的具体作为很少,也无法给亲俄的政治势力提供现实的帮助,在争夺中明显处于下风,给人以力不从心之感。 [19]

西方尤其是美国政府公开支持反对派

自“9·11”以后开展反恐战争以来,布什总统一直强调在海外扩展西方式民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与此同时,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威望也在降低,包括美国的欧洲盟友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许多美国的分析家都认为,布什应该放弃这种扩展民主的意识形态使命,转而采取一种更实用主义的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切实有效地保卫美国的国家利益。

但是,布什很固执,在其第二任期更加突出了在世界范围“扩展民主”的战略。如果说,布什政府的第一任期对外政策的关键词是“反恐”的话,那么在第二任期对外政策的关键词则是“自由”和“民主”,也就是在反恐战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以“扩展民主”战略继续为美国获取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利益。布什在2005年1月20日的第二任就职演说中,连续用了49个“自由”(34个freedom和15个liberty),可称是一个21世纪的“自由宣言”。

当然,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其“扩展民主”战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实用主义色彩,也就是说,美国并不是关注所有国家的民主问题,只是特别对那些对美国具有重大的全球战略和地缘战略价值的国家表现出对其“民主”进程的关心。从已经发生“颜色革命”和目前正在受到“颜色革命”威胁的国家来看,几乎都处于关键的地缘战略区域,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需要指出,吉尔吉斯的情况比较特殊。俄罗斯对吉尔吉斯的事变一直保持低调,而热衷于推动“颜色革命”的美国对于吉尔吉斯斯坦的“革命”也没有流露出过多的喜悦,国务卿赖斯仅仅表达了希望吉尔吉斯“成为和平演变的成功例子”,并强调“美国跟俄罗斯在这个前苏联共和国发生的动乱问题上没有利益冲突”。美国如此低调,主要是因为吉尔吉斯的情况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相比有些特殊。美国担心,在吉尔吉斯这样一个伊斯兰教传统浓厚的国家搞西方式“民主”,极有可能被宗教极端势力利用,从而引发“伊斯兰革命”。到那时,吉尔吉斯非但不会成为民主国家,反而可能会出现一个伊斯兰极端主义政权和成为恐怖主义的“新温床”。 [20]

(2)非政府组织的密切配合

在“颜色革命”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大量的支持、帮助反对派的工作都是由非政府组织具体实施的。当然,非政府组织的情况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具有很强的官方背景,接受政府资助并为政府的对外政策服务,积极参与“颜色革命”,在中亚国家的政治风波中推波助澜。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与政府行为不完全是一回事。

突尼斯

该国失衡的经济结构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出口和旅游为主要增长点的经济深受不景气的全球大环境影响,国内就业环境也日趋恶化。突尼斯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失业率为14%。而据英国媒体报道,突尼斯年轻人的失业率实际上达到了惊人的52%。成为事件导火索的自焚青年就是因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才走上街头卖蔬菜和水果。突尼斯向来鼓励公民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找工作曾经不是问题,然而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批评者指责政府官员任人唯亲和大搞裙带关系,致使普通百姓没有后门就找不到工作。

此外,本·阿里的独裁统治也广受诟病。在1987年一场不流血的夺权战中,他从终身总统哈比卜·布尔吉巴手中拿走了权力。他当时说病重的老人布尔吉巴已经无法管理国家,承诺要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不断进步的政治生活”。虽然上台初期本·阿里曾推动政治改革,但是这在其巩固了权力后就戛然而止。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北非地区研究员弗雷德里克·博尔皮表示, 本·阿里一直在排斥潜在的接班人出现,他的很多政治对手遭到了逮捕和流放,突尼斯不少反对党都没有合法的地位。他还因为严密控制新闻报道被冠以“媒体捕食者”的外号。维基解密公布的资料显示,有美国外交官评价说突尼斯是“警察国家”,政府已经失去了民心。在外界看来,本·阿里的执政哲学是用相对较好的生活水平来换取民众对缺乏新闻自由和政治民主的沉默。 [21]

评价

并非革命

独联体国家的选举,几乎成了“颜色革命”的代名词。这些国家每逢选举,几乎都要上演一场旨在改变政权的所谓“颜色革命”。但是,这种革命并不是在每个国家都能取得胜利。已有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两个国家取得了“革命胜利”,在独联体国家的反对派及其西方支持者看来,这样的“成功率”足以令人鼓舞,他们的“革命热情”因而得到了进一步激发。白俄罗斯的选举差一点也演变成一场“颜色革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场革命还难以取得胜利。 [22]

权力分配

分析独联体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一个国家发生革命,一般都有深刻的政治与经济原因,其关键的因素应该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出现了深刻矛盾,但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起因并不是维护或打破现有生产关系的斗争。

在这些国家,不管是执政者还是反对派,基本上都主张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反对派并没有与执政者明显不同的政治纲领。他们之所以要发动“颜色革命”,其主要目的是推翻政府,夺取政权。虽然全民选举为他们提供了执政的可能,但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选民支持,便采取不正当的“革命手段”,以实现上台执政的目的。可见,这样的“颜色革命”,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权力再分配。

争夺利益

从发生“颜色革命”的情况看,反对派都得到了美国、欧盟的大力支持。美欧国家不仅给这些国家的反对派提供“道义”上的支持,而且还给予资金上的援助和人员上的培训。

美欧国家之所以如此热衷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并不是为了帮助这些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而是出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的需要,说白了,就是要扶植亲西方的力量,挤压俄罗斯的影响。西方在独联体国家所支持的政治力量均主张疏远与俄罗斯的关系,而极力主张与西方结盟。 [23]

“颜色革命”纯属西方制造。研究国际政治的人都知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为达到其政治与战略目的,热衷于在世界各地策动“颜色革命”,大搞政权更迭,以打压战略对手、扶植亲美势力上台、收割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 [2]

各方态度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同中亚五国在西安举行中国-中亚峰会。各方一致认为,维护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宪法制度意义重大,坚决反对破坏合法政权和策动“颜色革命” [25] 。

不同版本

纵观历史,人们不难发现,颜色革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会上演不同的版本。已载入史册的版本主要有: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天鹅绒革命”,2000年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被反对派赶下台并被捕入狱,2003年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2005年吉尔吉斯的“郁金香革命”,2007年缅甸的未遂“袈裟革命”,2009年摩尔多瓦和伊朗先后发生的被称为“推特革命”的未遂颜色革命,2011年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及其所引发的“阿拉伯之春”,2014年春乌克兰的“二次颜色革命”。


参考资料

1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颜色革命”为何行不通.凤凰网[引用日期2019-09-25]

2  颜色革命之祸.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引用日期2019-12-25]

3  哪些国家发生过“颜色革命”.光明网[引用日期2016-02-24]

4  中东难民潮与“颜色革命”.环球网[引用日期2016-02-24]

5  “颜色革命”在白俄罗斯的失败.红色文化网[引用日期2016-02-24]

6  新华社:中东版“颜色革命”结难民危机恶果.央视网(cctv.com)[引用日期2016-02-24]

7  美国对“颜色革命”为何乐此不疲?.国防部网站[引用日期2016-02-24]

8  NGO:颜色革命的急先锋和马前卒.乌有之乡[引用日期2016-02-24]

9  “颜色革命”论析.腾讯网.2006-10-10[引用日期2013-06-27]

10  安全之敌、动乱之源、人民之祸 “颜色革命”危害深重.大众网[引用日期2016-02-24]

11  “颜色革命教父”,政治动荡的幕后推手.环球人物[引用日期2016-02-24]

12  非政府组织与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环球视野 [引用日期2016-02-24]

13  美国颜色革命害苦了西亚北非.新华网[引用日期2016-02-24]

14  北非颜色革命:西方何以焦虑以待?.本色网[引用日期2016-02-24]

15  专访土耳其学者:中东“颜色革命”带来了什么?.大公网[引用日期2016-02-24]

16  第六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在京举行 防范“颜色革命”.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6-02-24]

17  防止“颜色革命”要坚持治本之策.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6-02-24]

18  颜色革命的背后----美国在中国的渗透.【人人分享-人人网】[引用日期2016-02-24]

19  美俄展开颜色革命攻防战.半月谈[引用日期2016-02-24]

20  特别关注:“颜色革命”发生的根源是什么,为何行不通?.南方网[引用日期2016-02-24]

21  总统被迫交权逃亡 突尼斯局势引发“颜色革命”忧虑.中国日报.2011-01-16[引用日期2014-06-06]

22  执政党腐败是导致"颜色革命"的重要原因.人民网.2005-12-07[引用日期2014-06-06]

23  “颜色革命”论析.腾讯网.2006-10-10[引用日期2013-06-27]

24  2022年8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国际--人民网.人民网.2022-08-12

25  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全文).央视网.2023-05-21


谢选骏指出:人说——“中国官媒再谈‘颜色革命’,指这是美国构建‘世界新秩序’的关键手段。美国策动‘颜色革命’的主要对象,是那些不肯听从西方号令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中美博弈日趋激烈,中国官方更加注重维护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强化网络舆论掌控,力争排除任何‘颜色革命的可能性。”——我看,共产党不懂“颜色革命席卷美国”……这就是武汉病毒的空前爆发所激起的“黑命贵运动”!黑命贵,就是美国的颜色革命!色味形俱全!共产党虽然不懂颜色革命席卷美国,却在对其他国家的颜色革命的描述中,写出了黑命贵的种种故事——黑命贵是谁策划、煽动、资助、领导的?


谢选骏:日本浪人复兴运动



《一部分日本年轻人开始暴徒化》(2023-05-25 虎嗅青年文化组)报道:


提起21世纪的日本年轻人,中国互联网的言论大多充满着鄙夷的情绪。


废、rua,是很多人对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揶揄,人们习惯将他们称为从平成废豚、令和猛男,觉得这帮废柴不但没本事,也整不起啥风浪,只会在家默默腐烂。


但,从岸田文雄遇袭到我们此前报道过的“広域強盗事件”,一桩桩案件的披露,显示出日本年轻人越来越猛烈的犯罪破坏力。


从2022年中旬开始,日本出现了大量“広域強盗事件”。参与犯罪的歹徒,通过袭击居住在城市边缘的独居老人,抢夺财务。


比如2023年1月19日发生在东京的狛江强盗杀人案,凶犯就是专门趁着家人不在的时候,才入室袭击90岁的老人大盐衣与,抢夺财物,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犯罪时可能遇到的抵抗。


而如今,此类强盗犯罪正开始从日本城市边缘地带向中心蔓延,变得愈发肆无忌惮。


据日媒报道,狛江强盗案案发现场惨烈,整个房子被翻得乱七八糟,大盐遗体左臂皮肤脱落、肘部有开放性骨折,骨骼外露,法医认定她死于多发性外伤。


5月8日,下午6点15分,3名头戴V字仇杀队面具的青年,在日本东京银座八丁目的劳力士专卖店进行了持刀抢劫,作案时长大约10分钟。


根据《每日新闻》5月18日报道,歹徒共计抢劫了74件物品,价值3亿856万日元(约合1960万元人民币)在完成犯罪行为后,3人登上门口正在打着双闪的丰田埃法尔,逃之夭夭。


或许是因为多年来“日本安全”的神话深入人心,很多路人在看见银座劫案时的第一反应是四下张望,看看周围有没有摄像机,是不是整蛊综艺搞的节目。


现场视频显示,在整起事件中,只有一位40岁的女士(酒吧老板)试图遏制歹徒的行为,在接受采访时,她回忆:


“一开始我以为是拍电影,直到看见他们砸烂柜台,我才意识到这是犯罪,选择了报警……最后我试图给他们关在里面,直到其中一个歹徒冲我大喊:‘我要杀了你!’我才下意识后退了。”


在社交媒体上,这位女老板的行为成了讨论话题,很多日本人认为她的勇敢实在是太危险了


在这起银座劫案中,不单单是“闹市抢表店”的桥段很戏剧化,就连歹徒的犯罪手法也非常的搞笑。


不合大小的面具,总感觉歹徒逃跑的过程中随时会掉;逃跑过程中关掉双闪、打转向灯并熟练并线的逃跑过程,让人感到像极了一出调侃“日本礼貌”的小品。


而他们的逃跑计划更突出了一种塑料犯罪的质感——当他们从银座逃跑后5分钟,日本警方追查到了他们的位置,一路从永田町追踪到了港区赤坂8町目。


这条逃跑路线凸显着一个慌不择路:不但路过警视厅,而且还路过了国会议事厅以及皇室用地,都是监控密集之地,非常违背犯罪常识。最终由于歹徒路线规划不熟,他们在6点33分驶进了死胡同,不得不弃车逃跑。最终,警方于7点20分在弃车地附近的公寓中,逮捕了所有案犯。


当这场荒唐的都心劫案被警方解决,人们惊讶地发现犯下罪案的人都是青少年,4名案犯均为来自横滨的少年,年龄为16-19岁,其中一人还在上高中。


而更令日本人担忧的是,这种由青少年犯下的都心劫案,正在变得越来越寻常。远的不说,就说今年3-5月发生的类似劫案,就有多起:


3月24日,东京御徒町的高级手表店,遭到两名男子的持刀(20岁、21岁)抢劫,歹徒抢走了45只高级手表,价值9900万日元。


4月14日,御徒町车站附近的一家店铺遭抢劫,一名男子在店员眼前割破玻璃橱窗,抢了7只高级手表后乘摩托车逃走。


5月7日,一名男子戴头盔进入御徒町一家店铺,抢了10件项链等贵金属商品逃走。


5月8日,银座劫案发生。


...


面对愈发激烈的犯罪状况,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担忧起了安全的状况,同时他们也在发问:


日本年轻人是怎么了?


银座事件引发了日本社会对“暗黑打工-闇バイト”的关注。


所谓暗黑打工,就是境外犯罪集团会使用带有“高収入”“報酬100万円”这样字样的高额招聘广告,在日本招募犯罪耗材,达成意向后,先通过telegram这样的加密App布置犯罪计划,然后犯罪首脑通过电话,远程指挥招募到的犯罪者实施犯罪,并完成劫掠,分成。


2022年5月到2023年2月间,日本14个都府县发生的数十起“広域強盗事件”都是通过这样招募到的“执行人”,其中以菲律宾的路飞系犯罪团伙最为著名。


由于暗黑打工的人员来源,就像是网游里的寻求组队,所以参与此类案件的犯人多为年轻人,作案手法不纯熟。


这种犯罪的特点,也让日本社会在银座劫案侦办之初,将它跟暗黑打工联系在一起。




不过日本 Friday Digtal 在5月22日的最新报道显示,这起案件并非是黑市打工引发的罪案,而是地方黑帮谋划的罪案。


“跟媒体最初报道的不同,4名案犯彼此认识,其中19岁的案犯是横滨有名的不良少年,身边天天跟着好多小弟,而且还教唆他们犯罪,如果小弟退缩了,他就拿他们的女朋友和家人威胁。”熟悉银座劫案嫌疑犯的人对媒体这样表示。


另一位警视厅搜查人员则表示,目前警方怀疑这是地方黑帮谋划的案件,他们并非像暗黑打工那样招募耗材,而是通过传统的日本黑帮招聘模式吸引人员。银座劫案,是地方黑帮转手四次委托找来的执行者。


虽然银座劫案的结局还隐匿在迷雾之中,但犯罪巨浪正向日本加速袭来。


2023年5月日本警视厅生活安全部发布的《令和5年4月末における少年非行等の概況》显示,非行少年跟去年同期(1-4月)相比上涨了50.9%,其中少年刑法犯也上涨了54.1%。


不但非行少年总量上涨,刑法犯少年的犯罪烈度也在上升。


对比2023年3月日本警视厅生活安全部少年课发布的《令和4年における少年非行及び 子供の性被害の状況》的数据就能发现,2021-2022年之间,少年凶恶犯(杀人、强盗、放火、强奸)的数量上涨了20.7%。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日本治安状况所面临的更凶狠的犯罪冲击更加直观。


今年早先,日本国家警察厅在对2022年日本犯罪统计数据进行初步总结后发现,2022年报告的犯罪数量同比增长了5.9% ,达到601389起——这是日本20年来首次出现同比增长。


这一连串的问题,一定会让大家产生更深层的疑问:日本少年何以至此?


面对日本青年越来越凶狠的犯罪,一些人认为,诱使部分孩子犯罪的主要因素,是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炫富帖子,让他们心生歹意,走向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我觉得,是经济困境导致日本年轻人犯罪,新冠疫情导致青年失业率变高,这不是社交平台催生了犯罪,而是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解决贫穷的方案。”


教育社会学者舞田敏彦对日本现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虽然纸面上的日本失业率不高,但40%的基础劳动者从事着缺乏稳定合同的工作。而官方数据显示,日本有超过1000万人的年收入不到17500美元,意味着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相对贫困”中,收入不到平均工资的一半。


日本整体失业率下降了,但青年失业率却增高了。NLI研究所的数据表明:失业率每增加1%,每年的自杀人数就会增加3000人。


新冠疫情的来袭,让年轻人变得更加悲惨。


很多大学毕业的日本年轻人,由于找不到正职工作,不得不兼职多项工作维持生活,而这种努力非但没让他们的生活更有盼头,反而更显窘迫。比如日媒就报道了一位高校毕业的男孩,由于没有正职工作,经济紧张,在手指骨折后,不得不采取众筹的方式募集手术费治疗。


2022年新年,日本东洋经济做了个“被忽视的青年贫困”专题


但比失业更加严峻的问题,是阶级固化。


在社会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年轻人总能通过努力和学历获得社会认可。但随着日本进入高原期社会,疲惫的年轻人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撞破阶级的坚墙。


不用摆数据,讲个流行文化的数据就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情绪。


在现在的日本社媒上,年轻人最流行的词是“扭蛋”,这不是单纯聊这种玩具,而是指决定人生的境遇的要素不是努力,而是运气——抽到好的父母扭蛋,那么人生就会一帆风顺,那么抽到坏的则会一败涂地,拼也没啥用。


相信旧时代经验的人总会说,社会越艰难,就越要学习,才能出人头地。


但讽刺的是,对于希望通过学习改变未来的日本穷学生来说,随着学费和税越来越高,收入水平风雨飘摇,本该依仗的奖学金都已经成为了噩梦。


2019年的调查显示,奖学金申请者的平均贷款为324.3万日元,其中12.4%申请者的贷款超过500万日元,申请者平均月偿16880日元,这个数字对于平均20万日元起薪的毕业生来说还得相当吃力。以至于不少受访者表示:还得想死。


一位贷款400万日元的女生,在疫情下失去教师工作。她直言: “奖学金令人心累,工作也令人疲累。踏入社会后,我觉得这是个‘生存本身就令人筋疲力竭’的时代。我家有四兄弟姊妹,共借了超过1000万日元。还款压力极之庞大。”


骄傲的人认为这是年轻一代的惰性,而专门研究青年贫困问题的学者宫本美智子,则将现在的状况归于社会问题。在《アンダークラス化する若者たち ――生活保障をどう立て直すか》中,她开宗明义:日本年轻人正在下流阶级化。


“我们能看见现在年轻人的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多。不稳定的就业形式、低薪工作、无法结婚组建家庭的新社会阶级,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下流阶级,他们占目前年轻人的两成。这一阶级不受社会保障制度保护,新冠疫情加剧了他们的困顿,如果政府置之不理,贫困将进一步固化,维持社会平衡就会非常困难。”


“对被剥夺生活机会的年轻人,进行社会性投资”


在今年3月,面对広域強盗事件,熟悉菲律宾日本犯罪集团的记者竹村明这样说道:“路飞强盗事件会暂时平息,但我认为过不了多久,类似的组织就会卷土重来,他们会吸取路飞组的失败教训,继续狩猎老人。”


他说对了一半。


如今,年轻的罪犯果然如他说的那般卷土重来,但狩猎目标不单单是老人,而是奢侈品店、是都心,是整个国家。


来自年轻人的犯罪正在日本汇聚成浪,又或许它已经拍打到了岸上,至于未来,没人知道迷雾中的道路,究竟通向何方。


网民嚎叫:


体制内 发表评论于 2023-05-25 08:24:12

没见日本年轻人走线墨西哥

ilovefriday 发表评论于 2023-05-25 08:23:05

似乎这是全球趋势,年轻人全部躺平。

中航科工六院 发表评论于 2023-05-25 07:55:09

中国失业青年都在直播,带货,走线,内卷,平躺,啃老……唯独没有系统化打家劫舍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日本是一个具有“浪人传统”的倭寇社会。现在出现的青年犯罪浪潮, 不过是“日本浪人复兴运动”的开始罢了。至于中国,没有浪人,只有废垃——因为中央集权“把动乱扼杀于萌芽状态”,也就扼杀了一切活力因子。

谢选骏:学而优则卷



《卖房留学,回国返贫,海归就业废物面临信仰崩塌》(五环外 2023-05-24)报道:


留学归国不是凯旋,而是一场实打实的负和博弈。


海归硕士们见识过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他们野心勃勃,认为自己注定要征服这个世界。


失望来得猝不及防,一切自我感觉良好的滤镜被隔绝在了归国航班之外。踏下飞机才知道,留洋前对世界的崇拜,不如归国后在职场混口饭吃来得实在。


他们自诩海归就业废物。


面试场上,因为越来越多有留学背景和国内一流大学的竞争者蜂拥而入,他们引以为豪的学历还没发挥价值,就已贬值。他们能解决复杂的跨国小组课题,却搞不定国内的秋招群面。


如果把留学当作一笔可量化的投资,押注海归背后的投资人,血本无归是结局。留学海外一年六七位数的账单现实且冷酷,而等到留学生归国踏入职场,他们中的大多数换不回一个月五位数。


如果非要说留学这场投资的回报,那便是圆梦——这场梦是让我们意味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拥有无限可能。只是在稀碎现实面前,这场梦,多少有些微不足道。


不吃不喝工作30年,才值得7年留学花费


“麻烦有了结果及时告知哈,谢谢您“,刘思多小心翼翼在聊天框里打了又删,希望能够从学校人事中获得自己的面试结果。又怕催得过于频繁和明显,人事厌烦了,让自己更没有获得这个职位的胜算。


这是刘思多的最后一个尝试,如果学校要她,即便一个星期要上18个课时,即便学校位置在其他市的郊区,她也愿意为此留在国内。如果没有拿到这个学校讲师的OFFER,那她就离开国内,回她待了七年的欧洲。


两个月前,工作了半年的她从上个学校裸辞。割裂,是她当了半年老师后最深的感受。


学校给她安排了5门课。她不仅要给学生上设计这些她熟悉的专业,还需要上现学的摄影,正经算下来,一周课时接近30节。


忙不是重点;穷忙,才是压得她喘不过气的真正原因。


即便她在学校的步履永远匆忙,要么去上课,要么在备课路上。但每个月的到手工资,甚至没有6000元。


6000元,放回国外,仅仅只相当于她一个月的房租。不吃不喝三十年,才能勉强和刘思多留学的投入持平。


做老师,本不是刘思多的回国就业的最优选。


她在欧洲本硕学了7年服装设计。她有两段奢侈品行业的实习经历,好几个服装设计作品,都登上了欧洲的时装周。她从小到大的梦想,和大多数学服装的人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原创服装设计师。


理想和现实隔着银河系。


毕业回国第二天,她就带着厚厚的作品集,约了几场服装龙头“助理服装设计师”职位的面试。聊完才发现,在面试她的品牌眼里,她自己的原创设计几乎没有价值。在国内做设计,原创并不重要,是否取得高学历也不重要;借鉴其他品牌不断推出新版,才能给公司创造价值。


面试结果百发百中,但面试的过程坍塌了她的信仰。


在她的留学生涯,如果谁的作品被发现“借鉴过度”,无一例外都以低分处理;无论是学校的教授,还是去奢侈品行业实习接触的导师,对抄袭都是零容忍。自然而然,刘思多也无法接受这种工作模式。


于是她换了求职思路,选择了高校,有了这半年痛苦且自知的工作经历。


刚开始裸辞,她不认为“找不到工作”这件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她从拒绝服装设计师的工作,到找到高校教师的工作,中间相隔不过一周。


只不过这一次,她不仅挑不了职位,还卷不赢成堆的博士。


她挣扎了整整两个月。裸辞的两个月,她向省内所有相关专业的民办高校投递了简历。意料之外,大部分石沉大海。有面试机会的学校,要么在偏远地级市,要么只给到底薪不到五千块。


没有面试通知的时间里,刘思多嘴上说着不在乎;但是脸上不断冒出的痘痘,比她的思想先行一步感知到她的焦虑。


她曾经的“高校牢笼”,是不少人挤破脑袋进不去的围墙。


好不容易进了面试,却发现自己被全方位碾压。和她一同竞争的,有国内外前几院校的博士,也有好几年企业经历的硕士。刘思多和他们站在一起,学历和经历都黯然失色。


最让她惊讶的是,面试官问到期望薪资的时候,只有她报了“税前1万”,其他履历比她更优秀的竞争者,都是以千为单位报价。她的心态更割裂了,或许自己真的不配拿到五位数的薪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不想在国内卷的念头不断冒泡。


留或走,她把人生选择的机会留给了这个学校。一周,两周,她催了学校人事两次,没有明确的答案。


“恭喜刘老师,顺利通过我们的面试,请于5月9日于本校报告”,航班起飞前,刘思多收到了她心心念念的答案。只是,一切都太迟了。


卖房留学,归国返贫


“如果时间回到八年前,或许我不会再做这个选择”。每次还完房贷,陈劲都会冒出这个想法。


2016年暑假,即将升大四的陈劲和父母走进小区门口的中介公司,准备卖掉海南秀英区一套130平的房子,换来接近100万的现金。因为急着用钱,卖出的总价比市场价低了10万块。中介和买家都很高兴,买家捡了漏,当场愿意全款支付。


没有人留意陈劲的复杂神情。他看着父母小心翼翼地在合同上签字,既欣喜又内疚。


那份内心不安的欣喜来源于研究生学费终于有了着落。


陈劲对自己未来很有规划,大三时他就考好了雅思,收到了澳洲几个排名靠前的学校研究生预备通知书,不出意外的话,读完大四他就要远赴澳洲,开启他的留学生活。


只是,一想到费用他就头疼。澳洲一年学费20万,他的专业2年学制,加上房租和生活费,两年读下来,至少得花掉小80万。陈劲的家境,顶多算是小康。父母都在体制内,一下拿出80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陈劲父母打算卖掉2011年在海口买来养老的房子。陈劲看来,自己的留学挤压了父母的生存质量,让他非常内疚。


陈劲父母反而不在意,签下卖房合同时,他们反而松了一口气——房子是资产投资,儿子是人生的投资。在他们看来,穷富不取决于资产,而是思想和经历。


然而,现实是鸡汤的唯一检验标准。他们不得不承认,思想的投资回报,远低于资产的回报。


2年留学归来,陈劲现在在一个国企工作,机械地朝九晚五,卖力加班熬晋升。被社会浪潮推着走,和其他国内其他毕业生没有太大的区别。


他能看到的留学投资回报,就是自己困在格子间的条条框框时,这段时光就能被翻出来洗涤头脑。尽管学着生涩的课程,但人是自由和快乐的,见过无数壮阔美景。


那个时候我们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那个时候我们的人生有无限可能。


除此以外,别无其它。对陈劲而言,这场历历在目的美澳洲好生活,更像是一场消费,是一个逃离现实的奢侈品。


但另一边,卖掉的房子,却随着海南发展的韵脚,价格节节向上。7000元一平卖掉的房子,在陈劲回国的2019年,已经涨到了16000元。3年128%的资产回报率,放哪都是一笔成功的投资。


如果说卖房留学挤压了陈劲父母的退休生活质量;那留学归来后买房,就是掏光了陈劲和父母的口袋。


回国后,陈劲的生活也没能绕开资产。只不过这一次,资产的定义,从父母的养老房,变成了自己的婚房。


2021年,在广州工作了两年的陈劲准备买婚房。澳洲两年,他租最偏远的房子,去教堂打工,省吃俭用两年存下10万块。工作两年,也攒下了10万块。只是,20万的积蓄,甚至在广州非中心城区,都只能买一个厨房。


陈劲父母对陈劲的选择一如既往地支持。为了陈劲的婚房,二老拿出了积蓄。


人头攒动的购房销售中心,依然没有人注意到陈劲的复杂神情。望着站在新楼沙盘前父母的背影,听着销售说着四万多的房价,这一次,陈劲没有了5年前喜悦。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他不再想留学。这个想法在他买房后每个月还月供,工资所剩无几时更加强烈。


留学后的他,在公司拿着和本科毕业生一样的薪酬。如果5年前没有出去留学,父母没有错过房价升值的红利;如果拿留学的钱,当初选择一步到位直接买了房,是否一切都不一样?


水硕毕业,回家做个半全职女儿


晚上七点,钟佳佳在本地好友家打麻将时,瞥了一眼手机屏幕。锁屏弹窗里,出现了一条很久没出现过的研究生时期朋友发来的信息。


钟佳佳立刻拿起手机看信息。朋友来无锡出差,询问钟佳佳是否有时间小聚。看到朋友的明媚自拍头像,4年前在英国留学的记忆涌入脑海。


在英国,她俩结伴在图书馆赶作业,一起在假期坐廉航游欧洲,约了三两好友一起包饺子过春节。


钟佳佳不在无锡,而在一个距离无锡车程一小时的小县城。只不过,她的朋友并不知晓。英国硕士毕业回国后,钟佳佳和英国读研时的朋友们基本断了联系。只剩下朋友圈的互相点赞,证明他们曾在大洋彼岸的短暂相遇。


钟佳佳没有秒回朋友,而是关掉了手机屏幕。没有联系,不是因为距离相隔,而是钟佳佳不好意思联系。“他们太成功了,跟他们对比起来,我简直一无是处”。


这一局,钟佳佳牌风很好,但心思飘远了,她最终没能胡。


钟佳佳本硕学的都是金融。英国留学时,一个班40人,有30个是中国人。毕业后,有人留在了英国;也有人在其他国家读了博;有同学回家继承了家业;再不济,一线城市的券商、银行和科技公司,也有同学们的光鲜亮丽。


而这个朋友,便留在了上海的券商。她的朋友圈,展现的生活光鲜亮丽,工作时到处飞,见的人是叫得上名号的大佬;周末是飞盘、露营和高尔夫。


在钟佳佳看来,29个其他人都是精英,她是唯一的漏网之鱼。


毕业后钟佳佳回到了家乡的小县城。曾经晦涩难懂的金融词汇,她早忘了。她的职位,甚至没有特定的名字,她只是一个普通事业单位的合同工,日子过得简单又普通。


她没什么形象可言,八点半起床,慢悠悠洗漱,头上别个鲨鱼夹,心情好就画个眉毛。她不需要掐着时间通勤,从单位宿舍到单位,只有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她不需要多上进,写写报告填填表,很快就到五点半下班。


下班后,想努力了就看看公务员的行测视频;想锻炼了就去健身房上私教;想吃点好的,开个车十几分钟就回家;不想干啥就约几个搭子组麻将局。


其实,如果没有其他留学生朋友的对比,如果没有时不时冒出来不允许自己平庸的念头,她的“废物”生活其实没有太大的焦虑。


每个月税前工资5000块,用她的话来说,她穷得很稳定。但吃住都在单位,赚得都是自己的,能够水果自由,也能够健身自由。留学时,她已经过了奢侈品的瘾,该体验的生活,她也曾经体验过;现在的购物,拼多多才是主阵地。


父母并不会因为她的普通而给她施加压力。反而,逢年过节都给她红包支持。父母对钟佳佳唯一的要求,便是早些找到人生伴侣;但钟佳佳平时住在单位,父母的结婚言论也只是偶尔的叨扰。


“佳佳,到你了”,牌友的呼唤让钟佳佳抽回了思绪。


她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想明白。只是在摸完牌的间隙,拿起手机飞快地给朋友回了一句话,“亲爱的抱歉,我不在无锡噢”。


结语


归国留学生溺在了岸边。


出国前,带着留学生的身份乘兴而去。回国后,带着留学生的身份焦虑不已。


若没有等待接手的家族产业,必然要进去丛林法则社会厮杀,被社会时钟推着行进;海归对于平庸者而言,反而多了一种累赘的标签。


见识了璀璨的世界,生命中多了一段不可多得的发光片段,经历和眼界不允许自己平庸。可现实是,即便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也只能够让自己挣扎在水中,在躺和卷中反复仰卧起坐。


往左走,不甘心躺平,当一个社会主义的螺丝钉。向右行,没胆量孤注一掷,放弃不了还算舒适的生活。所以,留学到底带来了什么?


是漂浮在什么都没有留下的海外回忆幻境;还是学术上的莽撞学步?又或者是留学生身份带来的压力?


还可能是留学生半辈子都赚不到的留学费用吧。


网民嚎叫:


01-may_梅韵 发表评论于 2023-05-25 07:57:44

回想我们于80年代(还有90年代)出国留学的一族,当时拿着国内限量兑换的$75美元只身来美国拼搏,如今几乎都算在国外功成名就,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如今的年轻人在各国不同境况的变更下,确实是越来越难好梦成真了,也为她们叹息。

BananaeEggs 发表评论于 2023-05-25 06:55:37

賣房留學是正確的,至於學成回國,那是腦中灌水。即使在外國討飯,也還是一個人,比回到那動物農場,成為黨地主的一頭畜牲要好。

HEB2022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15:18:19

中国人太多了,全世界哪个国家都接受不完。尤其是高分低能,钱多人傻从小惯养的独生子女一代,毫无可取之处。王八朝祸害全世界,其实也直接间接让所有中国人包括留学生断了生路。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14:10:35

中国东升西降,蒸蒸日上,科技发达,海归学成归国为社会主义发展添砖加瓦,非常正能量。

吃素的狼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12:46:54

呵呵,小粉红们,留在美国不但不容易而且会活活气死。回兲朝?就一个废物点心。咋办涅?跳楼吧,融化在蓝天里,落实在地面上,最佳归宿。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11:47:11

出国留学的本来就是废物,否则美国不会接受的,只是看在钱的份上

河西海龟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10:16:00

留学回国的应该是不缺钱的。缺钱的就不要回国了。

没事逛逛88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10:06:57

留学只适合两种人,一是有钱人,留学就是玩增加生活阅历。二是毕业后能留在国外工作移民的。

谷惠子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9:15:13

我亲戚的女孩从初中开始来国外留学,读到研究生毕业。她家不是为了她能找个好工作,而是为了能嫁个好人家

lucy1975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9:08:00

21年广州买房的那位买在高点了,出国前卖在低点,回国买在高点。

我猜测的植物资源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8:47:31

例子都是女的,是不是有性别歧视?

Bslrim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8:39:59

不留学这些人会更差,所以没什么可抱怨的,那位卖房留学的可惜了点,但是投资么,谁也不知道明天如何

落基山99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8:37:58

出国留学如果不为移民,而是想着一定要回国的,那就是脑子坏掉了。移民了,又不想;落地生根,那就是脑子彻底坏掉了!

wenxue_gao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8:24:07

出国,回国的心态都不健康。月薪6000元怎么了?努力呀,一切结果不都是自己造成的吗?真怨不得别人,也怨不得社会。你再回到欧洲也是一样,还会抱怨的。

milkywayguy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8:23:26

出国留学如果不为移民,而是想着一定要回国的,那就是脑子坏掉了。如果想移民而最终没成功,只能说投资失败了,投资失败的事情多了去了。

abraham007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8:13:14

我说一个的标准吧,如果一个学生(甭管那里毕业的),如果在学校里微积分能考满分,他/她一定能找到工作,而且收入不菲,呵呵

5AGDG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8:09:26

请把考托福GRE的留学生和家里出钱的小留区分开来。留学生在国内都是尖子,小留很多在国内都考不上大学,在国外华人圈混了一圈就能回国当人上人了?

秋林小屋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8:04:34

现在的小留,我们不承认他们是留学生。

过路人过路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8:02:04

只能说出来了再回去就是错误

abraham007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7:57:51

很正常呀。如果一个人在中国考不上好的大学,很难想象在国外呆几年以后能变成人才。垃圾到哪里都是垃圾,就像垃圾华人,在中美两国都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走遍北美的小猫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7:54:00

现在可不是这样儿吗?出来学的无论是知识,还是做人,还是守规矩,还是诚实,回去以后神马用都没有,只能给自己添堵加招灾,因为终于学会自由说话和按事实讲话,结果发现没人让这么说,也没人在意撒不撒谎,这样儿的社会形态,不是信仰崩塌,而是心里从来就没有过信仰,无论男女老少,只信钱,只信利益交换,只信厚黑,还要被小学程度的习思想再恶心一遍,能怎么样呢?外面学的回去神马用没有,可就是非要出来学这些“没用”的。到这里学到的,只有在这里才能有最大的用处和好处,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很可惜,有些地方儿有些东西,要是永远南橘北枳,那还不如不出来。浪费了人生浪费了钱,也改不了世界观,价值观和基本做人理念,精神最后还要返贫,就业还要成“废物”,怎么一个惨字了得?

fll2012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7:53:00

因为他们没有看清事实,那就是无论你出去长了多少见识学了多少本事,只要你回国,学的还是习思想。所以这些出国留学的就当好梦一日游吧

bluetag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7:42:00

去一个消费更高的国家留学又回国工作,从投资的角度肯定是错误的,没什么可抱怨的,如果要回国,去俄罗斯朝鲜伊朗这种低消费穷国才是正确的投资。

潜伏999 发表评论于 2023-05-24 07:21:00

只能说大锅的档次太low,无法匹配留学生的档次


谢选骏指出:孔老二说“学而优则仕”,现在人却“学而优则卷”,为什么呐?因为现在的教育模式,都是培育废垃的,不论中外都是如此——学完之后,不卷作甚?还想造反吗?学而优则卷,那就是做做螺丝钉,即使在外国的大公司。否则,为何回国?

谢选骏:新闻媒体不仅记录战争也参与了战争


《乌克兰战争:BBC透过卫星图片披露俄罗斯军队的防御部署》(BBC 2023年5月23日)报道:


在被俄罗斯占领的克里米亚半岛上,一个海滩度假村现在布满了军事防御工事,另个主要道路两旁设有反坦克壕沟。


BBC Verify的丹尼尔·帕隆博( Daniele Palumbo)与艾赫旺·雷沃特(​​Erwan Rivault)分析了一些重要的卫星图片,披露俄罗斯军队为了准备应对乌克兰可能的大规模反攻所建造的大片防御工事。


事实上,在历经数月的僵持后,发动攻击对于基辅来说将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因为这能证明乌克兰军队能够在从西方获得的武器支援下,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进展。


通过检视数百张卫星图像,BBC已经识别出一些关键地点,揭示自2022年10月以来,在乌克兰南部的俄罗斯军方控制区域大规模防御壕沟和其他工事的建设情况。


俄乌战争: 一场可能改变战争的反攻


透过这四个地点,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乌克兰反攻的预期准备工作,以及了解乌克兰军队可能遇到的防御措施的情形。


1.克里米亚西岸


克里米亚 (Crimea)于2014年被俄罗斯占领,以前以其海滩度假胜地而闻名。


如今在这125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军队所设置的防御结构,而不是遮阳躺椅和沙滩伞。


下方的卫星图像显示出克里米亚西岸唯一没有天然防御结构(如悬崖或山丘)的沙滩。


首先,沙滩沿岸设有“龙齿”(Dragon teeths):这些金字塔形状的混凝土块设计用于阻挡坦克和其他军车的通行。


在“龙齿”后方是一排战壕,为即将到来的攻击提供掩护。此外,沿着战壕还能看到几个碉堡。沿岸的木头堆、挖掘机器和“龙齿”储存区显示,当今年3月卫星图像拍摄时,这些建设工作仍在进行。


一些军事专家认为,这些防御工事可能是俄罗斯军队为了预防用,而非抵御乌克兰军队从海上突袭,因为后者在海军能力方面较弱。


情报分析师蕾拉·盖丝特(Layla Guest)告诉BBC:“这些防御工事可能是为了阻止乌克兰大胆地从海上攻击克里米亚的行动,而非陆地攻击。”


这些建筑在沙滩上的防御工事只是广泛的战壕网络的其中一个例子。如同下方地图上的黑点所示。


地图基于是来自“网路资源开放”独立分析师布莱迪·艾佛列克 (Brady Africk)的分析协助。


2.托克马克


托克马克 (Tokmak)是位于乌克兰东南部一条重要路线上的小城。乌克兰军队可能希望利用该路线切断克里米亚与其他俄罗斯控制的地区的联系。


有报导称乌克兰平民已经被转移,以将这座城市变成一座军事堡垒。这将为士兵提供补给和撤退基地。


上方的卫星图片显示,在托克马克北部挖掘了一系列两行的战壕,这是乌克兰可能发动攻击的方向。


在这些战壕的后方是城市周围进一步的防御工事,这在这幅卫星图的近距离观察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城市周围有三层防御结构。


卫星图像顶部还有一个反坦克沟。这些沟通常至少有2.5公尺深,旨在困住尝试跨越的乌克兰军坦克。在这个沟的后方,有几排“龙齿”和另一个战壕网络。然而,乌克兰军队可能会面临更多陷阱。


根据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的马克·坎西安(Mark Cancian)向BBC分析,很有可能在托克马克的三道防线之间埋藏了地雷:“地雷场是每一个防御的标准部分,俄军在整个战争中广泛使用它们。”


“在这里,地雷场将会更大且更隐蔽,减慢乌克兰军队的进攻速度,使得其他作战元素,如炮兵和步兵,能够对进攻部队进行打击。”他解释。


BBC Verify 还发现了托克马克附近的另外三个城镇也进行了类似的防御工事。


3. E105公路


现在,一整排反坦克沟和战壕沿着托克马克西部的E105主要公路的35公里段落延伸。


E105公路在战略上十分重要,因为它将俄罗斯控制的南部城市梅利托波尔(Melitopol)与乌克兰控制的北部城市哈尔科夫(Kharkiv)相连。掌握这条公路的一方可以轻松在该地区调动部队。


若乌克兰军队试图使用这条公路,俄罗斯很可能会从防御工事背后用重型火炮对其攻击。俄罗斯军队的位置还能够攻击另一条附近的道路——T401公路。


马克·坎西安对BBC分析:“俄军担心最近建立的乌克兰装甲部队。如果这些部队能够进入主要公路,它们便可以非常迅速地行动。”他又说,“俄罗斯的防御工事旨在将敌方坦克从公路上推开,减缓它们的速度。”


4.马里乌波尔北部的利夫诺波尔村庄


马里乌波尔港(Mariupol)位于俄罗斯东部占领区与南部的克里米亚之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城市被莫斯科围困期间,它也成为乌克兰抵抗敌人入侵的象征,一群核心战士坚持了数月之久。


考虑到莫斯科预计乌克兰将试图夺回马里乌波尔,BBC Verify决定查看该城市周围的领土,并发现了一系列圆形战壕。


这些圆形战壕位于马里乌波尔北部约355公里的利夫诺波尔(Rivnopil)附近的小村庄,每个圆形战壕中央有一堆土壤,可能是用来保护火炮或用来稳定枪械。


与此同时,圆形战壕让士兵能够躲避掩护,并移动火炮,以便能够瞄准任何方向。这显示俄国军队正在准备防守开阔地区(缺乏山丘和河流的自然保护),并与他们更广泛的战壕网络相结合。


但是,一些分析师认为,乌军能使用类似的卫星图像和无人机监视来识别和绕过许多防御工事的部署。


战略谘询公司Sibylline Ltd的亚历山大·罗尔德(Alexander Lord)告诉BBC:“因此,俄罗斯军队可能会试图让乌克兰军队沿着布有大量地雷和俄罗斯大炮预先瞄准的某些路线前进。”


透过卫星图像显示了明显的军事防御结构,但这也可能是俄罗斯计划露出的一部分。


汤姆·史宾赛(Tom Spencer)也协助了本次调查报导。


谢选骏指出:BBC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向世界庄严宣告——新闻媒体不仅记录战争也参与了战争!但是。这么一来,还有新闻的中立客观可言吗?于是,记者是否应该作为战俘遭到处置?

谢选骏:穆斯林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的堡垒隔离区就是“回族自治区”


《伊斯兰教的黑暗历史与基督教世界》(By Raymond Ibrahim, 星期三, 2015年02月 18日)报道:


美国总统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最近谴责中世纪基督教历史,以此替当代伊斯兰教背书,这展示了西方世界有多少人在基督教欧洲和伊斯兰历史问题上是如此可悲而无知(或者说故意进行欺骗)。


问题在于:那些伊斯兰们所谴责的事情,比如十字军——包括“主流”的学术机构、记者、电影人和政客们——很少提及那段历史的背景。更糟糕的是,他们暗示“我们”已经了解了历史背景:邪恶的教宗、贪婪的骑士利用基督教名义征服穆斯林的土地和财富。或者,就像卡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说的那样:“伊斯兰靠剑来传播只是西方世界的谎言,那谎言在十字军时代被编造出来,当时是西方的基督徒正向伊斯兰教发起残酷的圣战。”


基督教国家与伊斯兰的历史恰恰与上述论述相反。考虑下面这些史实吧:


伊斯兰教在7世纪诞生后数十年,圣战就在阿拉伯半岛爆发。绵延数千英里的古代国家和文明被永久征服——其中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伊朗以及印度和中国的一部分——许多欧洲国家,在某些时候也曾被伊斯兰之剑征服。


其他那些曾经被伊斯兰攻击或者曾被伊斯兰征服的国家和地区有(此处排列并无特别顺序):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西西里、瑞士、奥地利、匈牙利、希腊、俄罗斯、波兰、保加利亚、乌克兰、立陶宛、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克里特、塞浦路斯、波黑、马其顿、白俄罗斯、马耳他、撒丁岛、摩尔多瓦、斯洛伐克和黑山。


846年,罗马城被穆斯林攻陷,梵蒂冈被穆斯林阿拉伯强盗所玷污,差不多600年之后,1453年,基督教世界的另一座大教堂,圣智大教堂(即圣索非亚大教堂,Holy Wisdom,Hagia Sophia)被穆斯林土耳其人永久性占领(直至今日,土耳其穆斯林还在庆祝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这教堂的沦陷见证了太多暴行和杀戮)。


只有极少数的欧洲国家和地区,因为远在西北方才侥幸逃脱了伊斯兰的占领,这些地区有大不列颠、斯坎迪纳维亚半岛、德国等。当然,那并不意味着伊斯兰没有攻击过这些地区。事实上,即便在欧洲最西北的地方——冰岛,基督徒也曾祷告祈求上帝拯救他们脱离“土耳其人的恐怖”。那可不是什么妄想症,哪怕晚近到了1627年,穆斯林海盗还洗劫了欧洲西北部的基督教国家,抓获400多名俘虏,将他们在阿尔及利亚的奴隶市场上出售。


美国也未能幸免。美国成立后不久,公元1800年,美国在地中海的商船就穆斯林海盗洗劫,水手因而被卖为奴。的黎波里大使向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解释说:“无论在哪里发现非穆斯林,穆斯林都有权利、有义务向他们发起战争、尽可能多地囚禁、奴役他们。”


简而言之,接近1000年的时间里——期间只有短暂的一段十字军反击——当代的西方世界被魔鬼一般的伊斯兰所困扰,伊斯兰日复一日地对基督教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存在构成威胁。


问题在于:今天,无论仅仅是高中毕业或者有着研究生学历,无论是好莱坞塑造或者新闻媒体介绍,占优势地位的历史叙事就是穆斯林是“不容忍”的西方基督徒的“受害者”。(请观看我在福克斯新闻Fox News节目中所做的回应,为什么基督徒总被穆斯林迫害。)


所以我们沦落至今日之局面,乃是为一个不懂历史的社会付出代价:在伊斯兰教发动9/11袭击后不久——而这袭击仅仅是蔓延几个世纪,席卷几大洲的对西方世界圣战的最新攻击之一——美国人就选出一个拥有穆斯林名字和传统的人当总统,居然选了两次,这个人谴责十字军,同时却公开支持那个伊斯兰意识形态,而欧洲的基督徒们正是与这个意识形态战斗了许多世纪。


毫无疑问,美国在欧洲的先辈们——这些人在历史中时而与伊斯兰对战,时而被伊斯兰征服——想必正在墓中辗转难安。


你说,这都是过去的历史了,不是吗?何必旧事重提呢?即便一定要“接触”一些历史,何不让这一页翻过,大家往前看,开始一篇多元容忍和尊敬的新篇章呢?


这当然是个值得称道的姿态——只是,事实是全球范围内,穆斯林仍然表现出建立超级帝国的冲动和毫不容忍的伊斯兰至上主义,与他们的前辈们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现在的穆斯林世界已经无法通过传统战争的方式来战胜西方了。


然而,传统战争并不是必须手段。感谢西方对历史的无知,穆斯林正打着“移民”的旗号潮水般涌入欧洲,他们拒绝归化,建立一块块法外之地,按照当代的说法,这些地方被称为“隔离区”,而按照伊斯兰的术语,这些地方是“堡垒”(ribat)——在异教徒土地上,按照这种或那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前哨阵地。


这会带来另一个——甚至可能更为重要的问题:如果真实的西方与伊斯兰历史被颠倒过来,那么,与之伴随的其他一些“正统”历史是真是假呢?


所谓的“黑暗时代”是不是真正因为基督教的“窒息”而带来愚昧无知?或者这些所谓的黑暗时代——“碰巧”发生在伊斯兰圣战不断袭扰欧洲的同几个世纪——而正是另一个“宗教”来窒息压抑的后果?


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这也是奥巴马谴责的东西——反映了基督教的野蛮,还只是基督教对许多穆斯林以牙还牙的绝望反击呢?当时有许多穆斯林表面上宣称改宗基督教,实际上是在玩弄欺骗战术(taqiyya,他欺也,为伊斯兰教目的而撒谎伪装),成为卧底,以图颠覆基督教国家,使之归附伊斯兰。


别指望从西方编造历史的始作俑者、捍卫者和传播者那里得到这些问题的真正答案。


在未来(无论这未来是什么样的),当历史学家描写我们这时代的时候,他们可能强调我们的时代居然被讽刺地称作“信息时代”,但这并不是说这时代里的人们都拥有充分的信息,而只是一个谬论四散、不懂质疑的时代,整整几代人都生活在被伪造的现实之中——直到幻觉的泡泡破灭为止。


谢选骏指出:人说——[穆斯林正打着“移民”的旗号潮水般涌入欧洲,他们拒绝归化,建立一块块法外之地,按照当代的说法,这些地方被称为“隔离区”,而按照伊斯兰的术语,这些地方是“堡垒”(ribat)——在异教徒土地上,按照这种或那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前哨阵地。]——我看,这样的事情早就发生在中国了。是的!这些穆斯林侵略者就是“中国的回族”,他们所建立的堡垒隔离区就是“回族自治区”!回族其实比维吾尔人更危险。因为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回民们是内地的心腹大患,而维吾尔等不过是边疆的癣疥之疾。

2023年5月30日星期二

谢选骏:歌舞伎是日本民族的化身

 《知名男演员被曝性骚扰男同事 竟带全家一起自杀!》(英国报姐 2023-05-21)报道:


日本娱乐圈突发前所未闻的巨大地震,当红男演员竟携父母一起在家中自杀?!


这个消息一出,立马引爆了整个日本,对于事件起因众说纷纭,很多人猜测,应该与该男演员最近被曝出的性丑闻有关。


据报道,他仗着在圈内的地位,经常性骚扰男性演员后辈,还在疫情期间举办秘密派对,对他人进行性骚扰。


事发当天早上7点出的性丑闻报道,大约三个小时后就发生了一家三口“疑似一起自杀”事件。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该男演员很可能被逮捕,因为集体自杀事件非常可疑,他的父母死了,只有他活了下来…


在日本娱乐圈,“市川猿之助”这个名号代表着横跨众多领域的大腕。


今年47岁的他在电视剧领域非常活跃,出演过知名日剧《半泽直树2》,精湛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也曾参演过《镰仓殿的13人》这部去年的大热日剧。


上个月他还确认加入了天海佑希主演电影《剧场版紧急审讯室THE FINAL》的演员阵容。


他不但在影视圈干得风生水起,在日本传统的歌舞伎领域更是顶级巨星。


市川猿之助本名喜熨斗孝彦,他的家族代代都在传承歌舞伎表演。


歌舞伎作为日本四大古典戏剧之一,拥有400多年历史,被列为日本重要的无形文化财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日本,一个出身于世家的优秀歌舞伎演员甚至被誉为国宝,地位非常非常高。


喜熨斗孝彦的家族就是这样的存在,他的父亲、伯父、表哥都是赫赫有名的歌舞伎演员。


父亲是第四代市川段四郎,伯父是第三代市川猿之助,表哥是第九代市川中车,也是很有名的男演员香川照之。


喜熨斗孝彦沿袭了伯父的名号,继承了业内顶尖的地位,于2012年成为了第四代市川猿之助,从此便以“市川猿之助”的名号在歌舞伎界大放光彩。


在业内人士看来,他无愧于歌舞伎领域的领军人士。


不但演技精湛、口齿清晰,他也很注重歌舞伎的创作,由他导演并主演的《超级歌舞伎》以《海贼王》、《鬼灭之刃》等人气漫画为题材,将现代技术融入舞台表演中,演出广受好评,人们都期待他能让歌舞伎界焕发新的活力。


有业内工作者说,“在这个年代,有演技、有趣、对观众有很强吸引力的歌舞伎演员,除了猿之助以外没有别人了吧。再加上他导演也很不错,有天才般的灵光一闪”。


评价如此之高,他在歌舞伎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最近,他也有歌舞伎表演正在进行中,演出从5月3日开始持续到28日。


有很多粉丝都是慕他的名而来,可却没有想到,5月18日那天,他临时缺席了这场演出。


据报道,当天早上,市川猿之助本人联络了工作人员说“因为身体不舒服,这场休演”。


上午,一位男性经纪人到他家去探视。(市川一生未婚,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


经纪人进了门却发现他和父母都倒在家中,吓得赶紧报警!


据调查人员称,猿之助被发现时是倒在家里半地下室的壁橱里,他显然是准备在那里上吊自杀。


不知道是绳子莫名其妙断了,还是他对自杀产生了犹豫,总之他没有死。


被发现当时他还能和搜查人员说话,也有模糊的意识,当被问到父母时,他回答说“在上面”。


在他躺着的地方附近,调查人员发现了他留下的遗书,遗书是以他的本名“孝彦”留给一个熟人“M”的,上面没有写自杀的动机,而是写了“请原谅我先走一步,对不起”之类的话。


与猿之助躺在半地下室不同,他的父母都是在2楼被发现的。


两人仰面倒在2楼的客厅里,据说他们看起来都是睡着的样子,身上还盖着被子。


两个老人身上都没有明显外伤,脖子也没有被勒的痕迹。


不过据调查相关人员称,“3人均口吐白沫”,所以不排除药物致死的可能性。


市川猿之助的母亲在家中被确认死亡,父亲在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确认死亡。


尸检的初步结果显示,两人的死因是“精神类药物中毒”。


从遗书和现场迹象来看,猿之助本人确实有自杀的计划,但为什么要一家三口一起自杀?


父母是自愿的吗?还是猿之助强迫他们一起自杀?


又或者父母同意自杀,他从旁进行了协助?


最后为什么只有他活了下来?甚至他现在都已经出院了。


看似简单的案情,背后隐藏的谜团越来越多。


据一位日本律师所说,唯一幸存的猿之助被逮捕的可能性很高。


“因为有强迫(父母)一起自杀和协助自杀的可能性。


现在还不知道父母是不是真的自杀,有报道说父母被盖上了被子。如果猿之助以某种形式参与了的话,我认为这是协助自杀罪。”


这一起歌舞伎界代表家族自杀事件,真相未明,但很多人都觉得,起因是事件当天周刊杂志报道了猿之助的“性骚扰丑闻”,或许是丑闻触发了当事人的某种极端情绪,才引发了后来的那些事。


当天早上7点,日媒《女性seven》发了一篇独家新闻,标题是《市川猿之助对共演者和工作人员的性骚扰和权力骚扰》。


这篇报道中详细描述了市川猿之助作为行业大佬,风光背后的龌龊。


在歌舞伎这样一个上下级关系森严的领域,市川既是有世袭名号的“师父”,也是整个剧团的团长,换言之,他在这个地方就是拥有绝对力量的领袖。


他手下的弟子、演员(歌舞伎演员都是男性)、工作人员都要绝对服从于他的指令。所以,即使他的性骚扰行为众所周知,被性侵害困扰的演员也“只能忍耐”。


据剧场相关人士说,“在地方演出的时候,有的演员经常会被邀请到猿之助的酒店房间里喝酒。


不仅如此,还被命令‘睡在旁边’,演员一躺下他就钻进被窝里,强行亲吻、玩弄对方的身体,被过度地进行性意味身体接触。”


另一位工作人员说:“剧场的工作人员曾被猿之助要求接吻。


那个工作人员是参与猿之助公演的人,在拒绝接吻之后,下一场公演这人就被除名了。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拒绝接吻,但周围的人都是这么理解的。”


除了层出不穷的性骚扰、职权骚扰之外,据相关人士透露,市川还频繁举办派对,以派对的名义对年轻歌舞伎演员们下手,即使在疫情期间他也没有停下过,只是办得更隐蔽了。


最近几年,他为此包下了歌舞伎座附近高级酒店的套房,还有横滨、镰仓、叶山、河口湖等地的隐蔽高级酒店房间。


据日媒确认,2021年7月,东京和神奈川都在采取重点措施防止疫情蔓延甚至宣布紧急事态时,市川还在两地分别举行了秘密派对。


有艺能界相关人士说:“猿之助先生有时候会(在派对上)建议大家‘泡个澡吧’,于是大家就只能开始多人泡澡。


在那期间,猿之助喝醉了也会要求一起洗澡,握着手,抚摸身体,接吻,保持身体接触,这些都做得很坦然,在猿之助的周围,职权骚扰加上性骚扰的行为是家常便饭。


肯定也有打心眼里讨厌这个的人。但考虑到下次还能不能参加猿之助的公演,就会变得无法拒绝。”


在剧场相关人员的心中,市川猿之助就像是童话里那个没穿衣服的国王,谁都知道他没穿衣服,但谁都不敢真的说出来,在这种扭曲的上下级关系里,上级对下级的剥削理所当然地进行,并且愈演愈烈。


国王知道自己是在作恶吗?也许他不知道,也许知道但是不以为然,因为他在业内拥有巨大的力量,没有人能把他从王座上拉下来。


但如果有一个小孩在大街上戳穿了他“没穿衣服”的真相呢?


有熟悉歌舞伎界情况的记者对这种情况进行了猜测:


“媒体报道了市川猿之助对(歌舞伎)弟子们的性骚扰和权力骚扰,猿之助喝多了抚摸他们的身体、逼迫他们一起睡觉等等。


猿之助先生对于丑闻被公开这件事,即使确实是自己做的,也会认为是耻辱吧。”


话虽如此,但说实话这种程度的丑闻在日本歌舞伎界也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没有“严重”到要自杀、甚至是一家三口自杀的程度。


有歌舞伎相关人士很直白地说:“与演艺界不同,在歌舞伎的世界里,犯了错还是能东山再起。除了犯罪以外,基本都会被放过。”


“恋爱绯闻自不必说,迄今为止那么多歌舞伎演员都被曝出了各种各样的纠纷。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回到了舞台上。”


“各种各样的纠纷”包括了什么呢?


57岁的第八代中村芝翫,被曝过的出轨新闻可以绕地球一圈,用网友的话来说“一直是背叛妻子的形象”,但也没耽误过他工作。


45岁的市川海老藏直接被亡妻的亲姐姐手撕,说他在妹妹患癌症住院时都不消停、夜夜外出,妹妹过世后他表面以“好爸爸”自居,实际上通过社交平台各种约女性、在与亡妻充满回忆的家里和其他女性幽会…


他风评这么不好,也没有影响他沿袭“第十三代市川团十郎”的名号。


就连市川猿之助本人的亲表哥、第九代市川中车、知名演员香川照之,去年刚被曝过性骚扰、性侵害女招待。


那张抓着女性头发的照片被曝光后,震惊了日网。


这些暴行给受害者留下了长久的心理阴影,但事发后香川照之的事业也没受到太大影响,停工不到四个月就以歌舞伎演员的身份复出了。


说白了就是业界乃至全社会对歌舞伎演员这种“男性艺术家”都非常宽容,歌舞伎迷们更是不拿这些丑闻当回事,出了事照样会去看、去捧。


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这次市川猿之助的性骚扰报道受害者指向的是男性,并且是歌舞伎领域内部的男性。


有人认为,这起丑闻暴露了市川猿之助的性取向,是他们家族无法接受的“污点”,所以一家人才会走上绝路。


但这会是市川猿之助自杀以及他父母死亡的原因吗?


现在这一切都只是猜测,无法确定“自杀事件”的真正原因。


警方计划从5月19日开始对市川猿之助进行问询,不管是他父母的死亡,还是歌舞伎界内部的性骚扰报道,希望都能进行详细的调查,让真相能够大白…


网民嚎叫: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09:20:16

这不是歌舞伎,而是大歌舞伎,在日本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是国剧的概念,在东京大歌舞伎馆很难买到位置好的票。在东京看过一次,就为了体会现场感觉,不得不租个字幕机。其实布景很简单,剧情简单,但服装非常复杂,尤其是那种几米长的大裤腿(看日本古装剧影片,似乎历史上还真有这种所谓的正式场合大礼服的打扮),动作夸张。与日本其他东西类似,非常讲究形式,给人很独特的感觉。大歌舞伎演员的社会地位在日本是很高的,大概类似历史上梅兰芳等人在中国的社会地位。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07:33:16

伪民主国家变态多

花果山庄主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06:11:00

小日子变态多

super-talent 发表评论于 2023-05-21 23:10:48

这边厢有精湛的演技,另一边厢必有心理变态,演技曲扭了人格,造成人格分裂症。


谢选骏指出:歌舞伎是日本民族的化身——人人带着面具,个个卑躬屈膝,因为她他们都把人生当作转瞬即逝的戏剧。所以日本人不怕死,他她们相信泛灵论和转世轮回;相信二十年后又是一条浪女,所以他们豢养的议员也不怕糟蹋妇女。歌舞伎是日本民族的戏剧,所以地位远远高于西化的演艺界。

谢选骏:不能抹去的文革十年算是给毛狗送葬



《中国不能抹去文革十年》(PAMELA PAUL 2023年5月19日)报道:


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年到1976年间,据估计造成160到200万人死亡,给整整一代人及其后代留下创伤,它似乎不可能被忘却或无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这场运动意在清除残余在中国社会里的非共产主义元素,结果颠覆了几乎一切神圣的制度与规约。向来受尊重的教师和学校背上污名。书本遭焚烧和封禁,博物馆被洗劫,私人艺术收藏被毁。知识分子饱受折磨。

然而在信息时常受到压制的中国,历史被不断重写——我们目睹了政府近年对新冠研究的审查,新版教科书对香港的英国殖民历史遮遮掩掩——文革的记忆也面临被遗忘、消杀和诋毁的风险,威胁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中国政府从来不太热衷于保存那灰暗十年的记忆。1994年我在中国旅行——那是一个略微开放一些的时代——在六个星期的行程中,我偶尔能在一些场合见到对文革的公开承认。博物馆的展品标签和图录往往干脆跳过那十年,或者用不动声色的语气草草提及“当时的历史事件”。

然而在她的新书《红色记忆——文化大革命的后世》(Red Memory: The Afterlives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中,记者塔妮亚·布兰尼根注意到,在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治下,对这段历史的遮掩愈发严密——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这一迹象令人对它的政治健康深感忧虑。“当你存在一种集体创伤时,你真的需要做出集体的应对,”她近日对我说。“我明白共产党为什么想要避开仇怨与苦痛,但是如果你不能以某种方式承认它的存在,你可以继续前行——但你是无法真正恢复过来的。”

习近平自己就是文革的受害者——据称他被自己的母亲出卖,被流放到贫穷的农村——“他比以往任何一位领导人都清楚历史的有利与不利之处,恐怕只有毛算个例外,”布兰尼根在书中写道。2021年,习近平警告共产党不要堕入“历史虚无主义”——这包括了一切不作粉饰的中共历史描绘——在他看来,这是个关乎存亡的威胁,凶险程度不亚于西方民主。

中国的高中教科书对文革的提及已经只剩下短短几段。2008年到2015年间任《卫报》驻北京记者的布兰尼根曾试图探访全国唯一专门纪念这段历史的文物保护单位,但当时已经无法进入。经历过文革的人往往不愿与她交谈。她为了研究这场运动去了许多地方,有时会受到监视,而有关的场所已经被关闭。“中共和它统治下的人们一同选择了遗忘,”她写道。“整整十年消失了。”

由于真实历史的缺位,一个关于文革的小型怀旧产业在中国兴起,包括主题餐厅、场景重现、服装道具和相关的刻奇商品,这与我国的内战场景重现、邦联雕像和改成婚宴场地的南方种植园有明显相似之处。对于此类令人困扰的怀旧,美国近年来做出了一些反思,但远不够彻底,克林特·史密斯在2021年出版的《词语的传承——对美国蓄奴史的反思》(How the Word Is Passed: A Reckoning With the History of Slavery Across America)对此做出了有力的记录。

但不论中美,当一个国家选择回避对其最黑暗历史的全面清算,这种怀旧冲动往往就会助长脱离现实的妄想,并为政治宣传提供便利。在中国,许多年轻人从未体验过毛主义的恐怖,如今却无比渴望其中包含的“理想”和透彻;曾经的红卫兵在怀念当今物质社会所缺失的团结和使命感。这样的扭曲也带来了布兰尼根所说的“悲剧宿命观”——中国人所说的“吃苦”——即放弃在个人、社会或政治层面上催生变革的权利。

“羞耻的低鸣”是她描述被迫遗忘的代价时提到的另一个说法。即便是相当爱国的人也对布兰尼根表示,他们的中国同胞在“道德上是空洞的”。他们哀叹着国民身上的那种麻木消极、良心缺失和“灵魂病态”。据她的描述,中国人认为“道德沦丧”是国家最紧迫的威胁,比贫困和犯罪更甚。

像文革这样无所不及的政治创伤不可避免地会留下这样的遗产。“没有一个工作单位能幸免,”布兰尼根写道。“没有一个家庭是无辜的。用‘同谋’来形容都过于轻巧——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互相告发背叛。一个人可以通过这种背叛飞黄腾达,直到时代大潮再次改变方向,曾经的受害者开始反击。这种亲密关系的背叛和政策的突然逆转撕裂了中国文化的全部肌理,将儒家的孝道伦理和更新式的共产主义博爱承诺尽数推翻。”


当美国人谈起文革,讨论的内容往往是关于集体思维和乌合之众的兴起,以及Twitter上和大学校园里的表演型愤怒。相似之处当然存在:政治领袖在煽动文化战争,极化思维将意见分歧的范畴缩窄至盟友与异端的能指,媒体也更愿意高喊口号而不是带动深刻讨论。

但布兰尼根的著作提供了同样重要的警示:忽视或扭曲历史会招致怎样的危险。一个国家想要淡化的历史必然将继续产生回响,不管是中国的文革还是美国对原住民的待遇和奴隶制的遗留问题,都不例外。正如习近平可以审查中国近年的新冠历史,美国也可以试图粉饰最近发生的事件,比如推翻2020年大选结果的企图,以及2021年1月6日的国会山暴动。

在《词语的传承》的结尾,史密斯描述了他的祖父母在南方种族隔离时期的经历,那刚好是在中国文革发生十年前。“黑白相片和胶卷在向我们表明,这些事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他写道,“与我们的当代世界无关。”但正如祖母告诉他的那样,“那是真实的,是我的亲身经历。”


谢选骏指出:纽约时报不懂,“中国”之所以要抹去“文革十年”,因为是不堪回首那段“给毛狗送葬”的阴暗岁月——独裁者一般都会老来发狂,因为看不得年轻人蒸蒸“日”上、自己却奄奄“一”息,于是要杀尽天下英豪,让老狗可以显得年轻。所以大家必须忍耐,等待毛狗死掉,大众欢腾,而后解冻——这真是“老天有眼”、上帝的怜悯。

谢选骏:G7国家学坏容易学好难



《为制衡中国,G7国家借鉴“中国经验”》(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3-05-21)报道:


去年秋天,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会晤至一半时主动发出了一个警告。


拜登抱着让美国在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能源技术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希望,曾在此前几个月签署了一系列法律,旨在大力增强美国的工业能力、对向中国出口技术实施新的限制措施。几个月来,他和幕僚也一直在努力说服美国盟友在对华输送技术方面拿出自己的限制措施。


这一努力模仿了中国为成为世界制造业领导者所采取的产业政策。在巴厘岛与拜登会晤时,习近平敦促后者放弃这个做法。


拜登不为所动。据一名知情人士表示,习近平的抗议只是让拜登进一步确信,美国的新产业方针是正确的。


拜登和七国集团的其他领导人周末在日本广岛举行会议,他们讨论的核心内容将是,如何迅速加快一轮已带有国际协调性质的大规模公共投资。对这些富裕的民主国家来说,这轮投资的目标既是为了减少它们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也是为了帮助本国企业在新能源经济中竞争。


拜登的立法议程,包括把重点放在半导体、基础设施和低排放能源的法案,已开始刺激政府和私人对美国工业产能可能高达数万亿美元的投资,包括政府对电动车、电池、风电场、太阳能发电厂等方面的补贴。


作为美国几十年来对产业政策的最重大干预,这笔支出已激励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许多主要盟友,包括七国集团的主要领导人推动更多获取美国清洁能源补贴的机会。同时,欧洲国家、韩国、日本、加拿大和其他国家也在启动本国的配套努力。


“这场清洁技术竞争是联合起来走得更快、更远的机会,”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周五在七国集团举行的以经济为主题的峰会后说。


“现在七国集团正一起加入到这场竞争中来,我们的竞争应该创造更多的制造能力,而不是以牺牲彼此利益为代价,”她说。


拜登和其他七国集团领导人已启动了一个计划,它有两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一个是加快对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所需技术的需求,甚至加快几十年的时间;二是让美国和盟国的工人在满足这个需求上比中国工人更有优势。


在七国集团领导人去年的德国阿尔卑斯山峰会后,这个计划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启动。美国驻日本大使拉姆·伊曼纽尔上周在东京对记者表示,七国集团最近在供应链、半导体,以及其他针对中国所采取的诸多行动是以“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为基础的。


他还说:“这是转向一个新的、更密切相关的七国集团的拐点。”


伊曼纽尔表示,此举反映了七国集团领导人对他们所说的北京采取的惩罚做法越来越无法容忍,即中国官员通过经济措施来惩罚、阻止他们不喜欢的外国政府和公司。


但最重要的是,气候行动的紧迫性和拜登去年夏天签署的两项法律推动了这一转变。一项是美国国会去年通过的为半导体行业提供数百亿政府补贴的两党法案,另一项是名为《通胀削减法案》中有关气候变化的条款,企业已跃跃欲试,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这些法案已刺激了一波新宣布的电池厂、太阳能电池板厂和其他项目。法案还掀起了一场政府补贴的国际竞赛,补贴问题曾在拜登刚签署了气候法案后极具争议,但后来发生了变化。


美国对清洁能源和半导体行业有利可图的支持——以及对公司和政府机构购买美国制造的钢铁、车辆和设备的更严格要求——已给盟友的同类行业带来了不想要的压力。


最近几个月来,其中一些担忧已经平息。美国在今年3月与日本签署一项协议,让日本制造的电池材料有资格享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好处。欧盟正在寻求与美国签署一项类似的协议,并提出了自己的2700亿美元计划来补贴绿色产业。加拿大已通过了本国版本的拜登气候法案,英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其他国家正在争取本国的关键矿产交易。


政府官员表示,曾经对美国法案不满的盟友们已接受了富裕的民主国家制定协调一致的产业战略可能带来好处的事实。


在七国集团会议上,“你将看到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定程度的趋同,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能让我们继续把《通胀削减法案》从制造摩擦之源转变为美国与我们的七国集团伙伴合作和力量之源,”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随同拜登飞往日本时在“空军一号”上对记者说。


七国集团的一些官员称,在确保像印度这样的快速增长经济体从对新能源经济增加投资中受益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加速不会对全球其他地方的投资起抑制作用,”加拿大驻美国大使克尔斯滕·希尔曼在接受采访时说。


他们不想看到的一个受益者是中国。美国已对中国获取美国技术的能力进行了全面限制,主要是先进芯片和用于制造这些芯片的机器。在试图加强限制全球与俄罗斯和中国共享技术的努力上,美国已经在依靠盟友的帮助。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阻碍中国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的持续发展。


拜登政府的官员已敦促盟国不要向中国施以援手,向中国提供其已无法再从美国获得的芯片和其他产品。美国还在权衡进一步限制某些类型的中国芯片技术的措施,包括可能的风险投资禁令,预计美国官员将在广岛与同行讨论这个问题。


尽管七国集团当中有不少国家认为中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和国家安全威胁,但在如何应对威胁上几乎没有共识。


日本官员们一直对讨论如何协调应对中国的经济胁迫上相对急迫,因为十多年前,中国政府曾在一次两国冲突期间采取行动,切断了日本的稀土矿产供应。


相比之下,欧洲官员对是否要冒险与中国建立密切且有利可图的商业关系上存在更大分歧。一些像法国总统马克龙那样的官员对美国在供应链上与中国脱钩的计划存在抵触。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一直在推动对华关系的“去风险”,这涉及在承认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和国家安全野心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减少欧洲在工业和国防基础上对中国的依赖。在广岛出席会议的欧洲官员表示,他们很高兴地看到美国领导人正在更多地接受他们的做法,至少在口头上如此。


尽管如此,盟友推动产业政策的做法可能会让它们与中国本已困难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近几个月来,与外国有关系的咨询和顾问公司在中国受到突击搜查、拘留和逮捕的影响。中国官员已明确表示,他们视出口管制为一种威胁。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使用美国官员批评北京时用的说法,曾在上周警告七国集团不要对中国进行“经济胁迫”。


习近平曾在去年秋天在巴厘岛对拜登发出了类似的警告。他提到了当时的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撤走了对中国核武器项目的支持。


中国在那之后继续核武器研发,并在四年后引爆了本国的第一枚原子弹。

网民嚎叫: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16:50:25

社会主义的垄断是为了少涨不涨价,资本主义的垄断是为了持续涨价

旁观者XWY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15:00:00

中国央企三桶油垄断中国油气市场,国电垄断全国电网。国家垄断和全球垄断就差30%。

旁观者XWY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14:54:00

中国占全球太阳晶圆产能80%以上,占锂电池产能70%以上,大有吞并地球之势。

Sunset_beach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13:24:37

以太阳能电池为例,中国的成功不仅仅因为技术进步,还因为中国有全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归根到底是因为充沛的人力资源(人数,低工资和理工教育)以及重商主义的产业政策(低成本土地,较低的环保标准和劳工权利)。这些欧美国家很难匹敌。在半导体芯片领域,制裁无疑会延缓中国的产业进步。但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市场,中国半导体企业天然贴近客户,而且中国已经生产世界16%的芯片,估计中国还是会不断进步的,尤其在成熟制程,消费电子,车用电子领域可能还会出现巨无霸企业。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10:30:03

坏人通常是借鉴好人的话语,而不是经验,比如希特勒就会称自己也是社会主义,照搬某些理念,等骗得选票上台了,就开始反共了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09:08:45

其实就是计划经济,索罗文已经公开发表谈话了,对未来美国的经济政策的设想,内容与80年代中国国际计划经济委员会的计划书几乎一摸一样。

这意味美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模式,效率会降低,国际竞争力会下降,但经济可预测,稳定性增加。

但主要阻力是美国文化不支持这种概念,没有不确定性就没有危机,没有危机就不能冒险赌博,也就不能获大利。

因此这种政策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不好吃懒做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08:22:24

核武器研发 is totally different form Chip R&D - You don;t need to consider costs when 核武器研发 while chips R&D is business, the cost is a big concern in market. Only idiot doesn't know this but too many idiots (some liars) in Chinese high-level officials, so bad and sad.

老天真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08:00:34

借鉴“中国经验”很好啊,这说明中国模式的成功。自由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经过二十年的较量,终于由西方今天的行为,裁判出了谁胜谁负。那些拼命鼓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公知们,看到G7不得不借鉴“中国经验”来自我挽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能够成功,并不意味着在西方也一定成功。国家制度,传统文化,人口素质及市场规模等等诸因素,都是决定性的因素。政府主导的市场投资,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照猫画虎,是无法得到真正老虎的。

groogle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07:40:00

这叫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俗话就是对付流氓只能用这个办法 哈哈哈

pellegrino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07:17:29

现在g7摸着中国过河了 都忘了去年g7的宣言了?6000亿的开支都付了吧

大侠独孤求败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07:06:03

@洋知青 首先俺支持的是精英统治而不是盲目的任何专制!您不必胡搅蛮缠。专治当然发生过很多祸害。但您咋就不提那些众所周知的民主的旷世祸害呢?比如侵略殖民全世界(亚非拉),只有中国有个皇上是个半殖民地。还要几万万,几万万亿两的白银赔给侵略者。其他地方就是民主的殖民主子有总督直接搜刮。还干尽了种族灭绝(印第安人,澳洲土著,犹太人),奴役(非裔)的无耻勾当。更是常年打着烧杀抢掠的侵略战争。把自己的繁荣建立在奴隶,被侵略殖民的人们,被种族灭绝的人们的尸山血海上。就是21世纪先进普世们还以wmd谎言侵略伊拉克,以禁飞区谎言侵略利比亚,以白头盔摆拍轰炸叙利亚,以种族灭绝谎言侵略南联盟,造成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几十万人死亡,上千万难民。对比21世纪一仗没打,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外交指针您口里的专制土共,以及各自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土共超过了先进普世G7的总和),任何不睁眼说瞎话的人都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您说呢?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3-05-22 04:33:59

民主的优势是什么?民主的优势不是选举,不是流行,而是定时清除不合格的领导人。而是法律下人人平等,没有人可以凌驾法律之上。而是媒体公开,不允许暗箱做恶。专制体制下,在领导人不糊涂时确实有很大优势,可是在领导人糊涂时却完全是祸害国家。而且永久执政领导人老年痴呆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专制的最终结果就是国家的垮台,分裂,末落,改朝换代,没有例外。不管傻红们怎么说民主的不是,但专制是祸害是不争的事实!


谢选骏指出:G7国家,学好困难学坏易,误把中共当中国,狗眼看人低。

谢选骏:大家都来看——二毛子怎样杀掉洋毛子



《谷开来是怎么杀害尼尔伍德的?大量惊人细节曝光》(2023-05-21 梁鬆)报道:


薄谷开来是怎么杀害尼尔伍德的?大量惊人细节曝光,过程近乎疯狂……


薄熙来是薄谷开来的结发丈夫,而薄谷开来则是薄熙来的第二任妻子。


薄熙来与薄谷开来一直以来都是以模范夫妻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


但是,俗语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至于二人之间的真实情况,也只有当事人冷暖自知罢了。


其实,早在薄熙来担任大连市市长期间,夫妻二人的关系就已经出现了裂痕。


那个时候,薄谷开来发现丈夫背着她在外有了人,薄谷开来异常愤怒,一怒之下带着11岁的儿子薄瓜瓜去了英国,名义上是陪儿子去英国留学,实际上则是带着怨恨远离对她不“忠”的丈夫。


来到英国后,薄瓜瓜进入了英国历史悠久的著名公学之一的哈罗公学。


其实,薄瓜瓜之所以能够进入哈罗公学,他的英语老师尼尔·伍德是出了大力的。


尼尔·伍德是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中国的,之后一直在大连的一所国际学校里任教,此时的薄熙来已经是大连市市长了。


尼尔·伍德宇薄家产生联系,还要“得益”于薄瓜瓜。


薄谷开来对儿子的教育很上心,在她的规划里,儿子将来肯定是要出国留学的,因此对儿子的英语格外的上心,不止一次的为他物色优秀的英语家庭教师。


最终,在别人的介绍下,尼尔·伍德成为了薄瓜瓜的家庭英语教师。


作为薄家的英语教师,尼尔·伍德不仅教薄瓜瓜,也教薄熙来和薄谷开来,因此,两个人的英语后来都特别好。


前墨西哥驻华大使瓜哈尔多曾说过,除了外交部以外,薄熙来是唯一一位与他用英语交流的中国高层官员。


1998年前后,薄谷开来发现丈夫有不轨行为,一怒之下带儿子去了英国,而为什么选择英国,这和英国人尼尔·伍德是分不开的,期间,尼尔·伍德向薄谷开来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建议,薄谷开来之所以为儿子选择哈罗公学,也是尼尔·伍德建议的结果。


哈罗公学是英国的著名公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以难考著称,而薄瓜瓜却能成功进入,这除了尼尔·伍德的积极帮助之外,则是大量的金钱铺路。


此后,尼尔·伍德随薄谷开来母子俩一同去了英国,并积极为母子俩寻找住处,在英国期间,薄谷开来租住在英格兰西南部多塞特郡伯恩茅斯镇上的Keystone公寓。


伯恩茅斯镇濒临英吉利海峡,这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是英国著名的海滨游览胜地。


薄谷开来居住在公寓的顶层,在此居住期间,尼尔·伍德是这里的常客,她与薄谷开来的关系暧昧,有媒体报道过尼尔·伍德与薄瓜瓜在早上曾一同从公寓中走出的情形。


可见此时二人的关系很亲密,甚至已经超出了普通朋友的关系范畴。


2001年7月9日,薄谷开来在法国戛纳的松树路7号购买了一幢别墅,这幢别墅一共三层,其中房屋面积350多平方米,配有独立花园游泳池等,总占地面积达3950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这么大,共花费231.86047万欧元,折合人民币1624.9709万元。


为了减少购房税以及不想让外人知道薄家在海外有资产,买这幢别墅的时候,薄谷开来与尼尔·伍德、德维尔等人设计了一套十分复杂的购买方案。


这一套购房方案到底有多复杂呢?下面我们做一下简单的梳理。


2000年前后,薄谷开来以在英国“住房紧张”为由,想在法国买房,于是就委托自己的法国朋友德维尔为其选择合适的位置,最终看上了戛纳的这套别墅。


但薄谷开来不想交太多的税,又不想让外界知道薄家在外有资产,同时也不想因为这件事影响薄熙来的仕途,于是德维尔就为她设计了一套既能合法避税,又不出现薄家人姓名的购房方案。


具体操作如下:


2000年9月,德维尔先是与薄谷开来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了罗素地产公司,薄谷开来与德维尔各持50%的股份。


2001年5月17日,薄谷开来安排罗素地产公司让加拿大投资托管公司转款20万欧元,然后又取出这20万欧元,在法国又成立了枫丹圣乔治房产公司,由德维尔担任经理。


2001年7月,薄谷开来又指示德维尔将罗素地产公司的资金转入第三方信托公司在银行的账户里,并由该信托公司为枫丹圣乔治房产公司担保从该银行办理了236.296万欧元的5年期贷款。


然后用这笔贷款,以德威尔的名义买下了这幢别墅,而实际控制人则是薄谷开来。


这个方案真是太复杂了,如果不仔细研究,根本就看不懂。


而薄谷开来所谓的贷款其实就是掩人耳目而已,5年期的贷款,全部由大连实德出资偿还,薄谷开来不用花一分钱。


薄谷开来买这幢别墅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儿子薄瓜瓜准备的,将来作为经营性物业,对外出租,这样薄瓜瓜就有稳定的收入了。


此后,这幢别墅一直由德维尔代为管理向外出租,每年的租金就高达几百万。


随着时间的推移,薄谷开来慢慢发现德维尔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这个人简直贪得无厌,前期还好一点,到了后来,负责管理别墅的德维尔,不仅将每年的几百万的租金以各种理由私吞,还找理由向薄谷开来要钱。


为了制衡德维尔,2007年,薄谷开来便将她与德维尔和开的罗素地产公司中自己持有的50%的股份,转让给了自己更加信任的尼尔·伍德持有。


说白了,这个罗素地产公司就是薄谷开来法国别墅的管理公司,用白话理解,薄谷开来给尼尔·伍德股份,就是让他盯着德维尔别太过分。


但薄谷开来也看错了尼尔·伍德,在金钱面前,尼尔·伍德的本性也暴露了出来,他想从薄谷开来这里获得更多的酬金,薄谷开来自然不愿意,于是二人就有了矛盾。


此时,薄谷开来算是看透了德维尔与尼尔·伍德这两个“好朋友”的面目,于是在2011年,为了完全把控住别墅的管理权,她要求二人将所持有的罗素地产公司所有的股份全部转移给大连实德的董事长徐明。


此时,薄谷开来与二人的矛盾也公开激化,不久,徐明派人接手了别墅,尼尔·伍德感觉自己损失“惨重”,便向薄谷开来提出补偿。


2011年5月11日,他要求薄谷开来补偿他140万英镑,不然就把她的事全部揭发出来。


“好朋友”做成这样也算是做到头了,对于尼尔·伍德的要求,薄谷开来自然是不愿意。


尼尔·伍德就转而拿薄瓜瓜说事,此时的薄瓜瓜正在美国,尼尔·伍德曾多次对他进行人身威胁,意思很明白,薄瓜瓜远离父母,此时尼尔·伍德就是要将薄瓜瓜作为“人质”与薄谷开来进行谈判。


薄瓜瓜的安全问题让薄谷开来很是担心,当时薄瓜瓜在美国的安保全由王立军负责,此时薄瓜瓜在明处,尼尔·伍德在暗处,如果尼尔·伍德想害薄瓜瓜,王立军也是鞭长莫及。


因此,此时的薄谷开来将救不了儿子的怨气,全部撒在了王立军身上,对王立军颇为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此时的薄谷开来为了儿子的安全已经丧失了理智,她很快冒出了一个将尼尔·伍德骗到重庆并杀死他的想法,并将此想法告诉了徐明和王立军。


王立军认为尼尔·伍德是外国人,不好处理,而徐明则暗示他尼尔·伍德有吸毒贩毒的嫌疑,王立军随即就明白他的意思。


2011年11月12日,薄谷开来以答应给钱为名义邀请尼尔·伍德到重庆面谈,尼尔·伍德要钱心切,不知是计,欣然同意。


而就在这天晚上,薄谷开来在王立军的帮助下已经在准备毒药了,毒药是氢化物,在准备的过程中,薄谷开来的手不慎碰触到了一点,一旁的王立军赶忙用高锰酸钾溶液给她解毒。


2011年11月13日,尼尔·伍德到达重庆,并在薄家勤务员张晓军的安排下住进了重庆市南岸区南山丽景度假酒店16栋1605室。


期间,薄谷开来产生过犹豫,最终在王立军的催促下于当天晚上9点左右,和张晓军一起携带毒药来到了尼尔·伍德居住的房间。


此后,薄谷开来让张晓军在房间外等候,自己则与尼尔·伍德在屋内品茶饮酒“谈判”,尼尔·伍德也许是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心情太好,喝的是烂醉如泥,最后醉倒在了卫生间里。


薄谷开来见状迅速将门外的张晓军叫到屋内,让他把尼尔·伍德抬到床上。


期间,尼尔·伍德因醉酒呕吐,口渴不止,想要喝水,趁此机会,薄谷开来便将水倒入自己所携带的毒药瓶中,然后拿着毒药瓶走到床边,一边假装和尼尔·伍德说话,一边拿着毒药瓶就往尼尔·伍德的嘴里灌。


见“大事”已成,薄谷开来便和张晓军一起将事先准备好的毒品倒在房间的地面上,以此来营造尼尔·伍德是吸毒而死的假象, 这一招显是王立军教给她的。


这一切完成之后,薄谷开来与张晓军二人平复了一下心情,便走出了房间,薄谷开来还顺手将“请勿打扰”的指示牌挂在了门把手上,并嘱咐酒店服务员不要进去打搅。


回到家中之后,薄谷开来便和王立军通了电话,将此事的整个过程全部告诉了王立军,并约他第二天详谈。


第二天,王立军来到重庆市委大院3号楼,薄谷开来又详细叙述了一遍她的杀人经过,而王立军则让薄谷开来不用担心,说这事以后就和她没有半点关系了,意思是交由他全权处理。


但王立军也不是一个善茬,对于这段谈的话,他秘密录了音,目的是想用此事控制住薄谷开来,因为一是王立军暗恋薄谷开来,二是王立军刚刚升任重庆市副市长,但没有进市委常委,他想进市委常委,因此他用此事相要挟,让薄谷开来把他想进市委常委的意思表达给薄熙来。


此后王立军指使手下郭维国,李阳等人做出了尼尔·伍德系吸毒后猝死的结论,几天后便将尼尔·伍德的尸体草草火化。


按说此时已经过去,薄谷开来也就没事了,但她感觉,关于此案所有的资料都由王立军把控制,那就等于自己的把柄完全被王立军抓着,如果哪一天与王立军闹掰,事情将不可想象。


于是在2011年12月14日,薄谷开来绕过王立军单独宴请了参与此案的李阳等人,目的无外乎是让他们与自己一条心,而酒后的李阳为了让薄谷开来放心,更是将关于本案的笔录和其他证据交给了薄谷开来。


此事很快被王立军得知,王立军对此非常生气,对于他来说,李阳的表功行为无异于是打乱了他的计划,因此对李阳等人是大家训斥。


结果第2天,王立军的行为就被薄谷开来得知了,她也很快明白了王立军的阴谋,于是,二人的矛盾就此产生。


此后薄谷开来在王立军到北京开会之际,更是以王立军涉嫌贪污受贿为名,抄了他的办公室,并且还将王立军身边的几名工作人员进行了隔离审查。


对于薄谷开来的行为,王立军决定摊牌,于是在2012年1月28日,便向薄熙来汇报了薄谷开来的犯罪事实,意思就是让薄熙来明白,薄谷开来所有的犯罪证据全部在他手里掌握着。


当天,薄熙来对王立军进行了表扬,意思就是大公无私,王立军离开的时候,薄熙来还和他握了手。


当天晚上,薄熙来就王立军说薄谷开来杀人一事向妻子做了询问,没想到薄谷开来闻之大怒,说这一切都是王立军栽赃陷害,所有举报她的人也都是王立军安排的。


~薄熙来选择了相信妻子。


第二天,薄熙来再次召见王立军,这一次薄熙来态度大变,不仅大声质问王立军,还重重的扇了他一耳光,打的王立军嘴角都冒了血。


这一巴掌也把王立军打怒了,回到公安局后,他立即指示手下重新整理薄谷开来杀人的材料,剑锋直指薄谷开来。


就在王立军准备的同时,薄熙来已经先下手为强了,扇了王立军一巴掌后的第4天,王立军不再兼任公安局局长,同时他副市长的分工也也做了调整,不再掌管政法工作,转而掌管科教文卫工作,同时王立军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也被调查。


此时的王立军被“逼”到了绝境,认为即将有生命危险的他,于2月6日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寻求政治避难。


王立军此举,一下子把他与薄家的矛盾全部公开化了。


不久,薄谷开来因涉嫌杀人罪被查,而薄熙来也于一个多月后被免去重庆市委书记一职。


2012年8月20日,薄谷开来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到底这一切都是钱惹的祸。


已经有这么高的位置了,生活早已不发愁,为何还要如此贪婪呢?


特权下的虚荣,背后就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网民嚎叫:  


一冰 2023年05月23日 01:20

众位想想,尼尔伍德要一百多万吗?这对谷开来是小钱,徐明都出得起,连俺们普通人都不会为一百万去杀人,不值得!

沙漠浒 2023年05月21日 15:41

通篇都是来自我党的党媒,根本就木有什么逻辑的胡咧咧,根本不值一驳。楼下有位同志言之凿凿说是文强是被薄熙来所杀,我就想问一句,薄熙来为什么要杀他?有私仇?不杀他难道他还能平反翻天么?说薄熙来杀文强证据和逻辑何在?

花蜜蜂 2023年05月21日 14:30

到现在也没有证实法国戛纳的松树路7号购买了一幢别墅属于薄熙来!这案子就是编造出来打倒薄熙来的。这只不过是中共近百年高层政治争斗中的一例而已,就会还会不断翻新!普通人搞清楚搞不清楚都一样。没必要去搞清楚!

哈哈哈!

蔚河 2023年05月21日 12:51

此文证明薄熙来与尼尔伍德之死没有关系,同时与戛纳的房产也没关系。而这处房产是后来薄熙来所谓受贿的主要罪证。直至今日,仍然无人证明此房为薄熙来所有。另外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尼尔伍德是前007特工,二是王立军向美领馆要求避难,寻求美国帮助,三是徐明在刑满快到期时暴死。所有这一切,说明是由美英代表的西方势力与国内保守势力联手阻击了薄熙来晋升的道路,因为他们不希望看到新兴的中国再配上新型领导,那将更加难以对付。相比之下,还是对付习近平这类二百里不换肩的对手有经验。薄熙来主要的错误在于杀了文强,让高层感到恐惧,迫使高层与境外联手,将其置于死地。当然,这也符合习王储的意愿,他不希望有认何人能撼动他的王位,尤其是家庭,学历与魅力远在他之上的人。

一冰 2023年05月21日 11:54

这篇叙述的依然是部分事实

Hardsword 2023年05月21日 08:58

一党独裁的中国,现在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大连,重庆等等城市与当年薄熙来独裁的大连,重庆有什么区别吗?唯一的区别就是,其他城市独裁者的丑闻没有被揭发而已。

bbbear2002 2023年05月21日 06:49

这都是明线,暗线还不知道是什么样。

薄熙来在大连执政时期,建过几个风格怪异的建筑,比如大连广场上那个方尖碑、全视之眼等,薄谷开来的英文名也叫 Horus,听说是跟共济会有关联。王立军在 2011 年某会议作报告,也指出共济会阴谋论不是地摊文学,但当时现场录像网上早删得一干二净了。这个事情不简单。


谢选骏指出:薄熙来谷开来全家都是共产党、二毛子,他她们和洋鬼子既勾结又斗争,最后的“作业”就是杀掉洋毛子然后被同党假装判处了死刑,真是典型的“狗血集团的连续剧情”。本质上,这和二毛子毛泽东“反对苏修”老毛子,如出一辙。


谢选骏:现代中国一直没有脱离王朝化

《在王气已终的废都 习梦回唐朝》(2023-05-24 自由亚洲 未普)报道:


为了和日本广岛G7峰会分庭抗礼,习近平在古都西安召开中亚五国峰会,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铺张炫富,极尽豪华,像极了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再联想起张艺谋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都是一脉相承的宏大叙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极权主义美学。


反观日本G7峰会,非常简朴,但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果。这份联合公报可以和历史上《波茨坦宣言》相比,1945年美国、英国、中华民国签署这份公告,既限定日本法西斯必须无条件投降,也确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当时苏联因为和日本的和平协议未作废,所以没有签署这份文件。


这次广岛峰会联合公告,也具有类似的历史意义。首先,公告断绝了俄罗斯以战求和的念头,要求它必须撤出侵佔别国的领土,换言之就是不服打到你服,只有普京认输才有和平。其次,联合公告一致反对中国的“经济胁迫”,虽然不和中国“脱钩”,但必须去除风险。这既是从俄乌战争得到的惨痛教训,也是国际社会对北京政权的认识日益加深而得出的清醒结论。


而习近平依然沉迷在他的“中国梦”里,皇都焰火,豪华国宴,十足藩邦来朝的气派。习近平的中国梦实际上是帝国梦。最近一件看似很小的风波,恰恰反映出中国已在这十年里走向王朝化。一个说单口相声用“作风优良,能打胜仗”来形容自己的狗,节目被停而且重罚上千万元,看来还要刑事问罪。理由是污蔑了军队,但更关键是那八个字是习近平语录,等于皇帝的金口玉言。


说相声的不能说笑话,这是中国式荒诞。更荒诞的是,中国政治现在仍然离不开皇帝。中国人没有皇帝的日子其实并不太长,当年辫子大帅张勋复辟帝制未成,毛泽东轻而易举就办到了。他就是皇帝,甚至超过前朝皇帝。


文革吃足苦头的邓小平对毛并无敬意,但不能砸了祖宗牌位,顶多去除个人崇拜。邓小平明令拆除全国到处矗立的毛塑像,不得悬挂任何领袖画像;不得创作鼓吹个人崇拜的文艺作品。那时中国人经过十年浩劫,终于舒出一口气,原来没有皇帝,也是可以活下去的。


谁知日子一久,有人贱骨头就发痒。中华崛起了盛世了,就迎来了英明君主。记得习近平执政之初,不甘寂寞的太监式拍马好手,以及崇拜强人的愚民庸众就纷纷为领袖涂脂抹粉,有官媒发掘出习在福建任职时游武夷山,曾有成尺长的大鱼跃上竹筏,这是周武王“白鱼入舟”的祥瑞典故,这个编故事的人还算有点墨水,其他马屁功夫就实在不堪了。


比如,某官媒挖掘1996年习近平在福建如何“顶著烈日”驱车翻山去看望贫苦乡民,另一家官媒宣传习是如何“冒著零下十多度的严寒”驱车前往去河北贫困地区阜平县视察。当然,被大家熟记的还有这个擦鞋段子——习近平刚上台时,在雾霾天到街头表演亲民,被官媒赞颂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试问,当地的福建山民和河北乡民,不成天都顶著烈日和冒著严寒吗?再说,不和人民同呼吸,习大大应该怎麽呼吸?虽然不说都知道,中南海有特别定制的空气过滤系统,领袖呼吸的是特供空气。


习近平对个人崇拜来之不拒,有严重精神自恋,真觉得自己满腹经纶,胸怀大志,要把头顶的光环照耀到全世界每个角落,这已经追上当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只不过老毛在乎的是革命教宗地位,习近平野心更大,他认为自己可以指引人类文明发展方向。毛泽东不过写过“五卷雄文”而已。而连文稿都读得白字连篇的习近平,却出版无数本著作,内容包罗万像。


这种典型人格,西方也会见到,但碍于现代成熟的民主制度,他们即便翻出点浪花来,也是可控的。但试看独揽大权20年的普京,让俄罗斯掉到火坑里出不来了。而习近平执政十年,却以加速度直追普京,闹得整个现代文明世界和他割席。这样的英明领袖,正是中国人民的劫数。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现代中国一直没有脱离王朝化——袁世凯称帝、蒋家王朝、毛泽东专政、邓小平帝国……除非中国能够获取上帝的怜悯、得到了基督的教化,否则,中国永远无法脱离王朝化的命运。

谢选骏: 阿拉伯征服史就是趁虚而入的历史



《阿拉伯征服史》报道(2013-07-28 穆斯林在线)报道:

阿拉伯人的征服 公元七至八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形成后,哈里发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行动。


这场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634—656年)从征服拜占庭和伊朗开始。这两个国家在602—609年间长期进行战争(参见阿拜战争),彼此都已削弱,又兼国内矛盾重重,遂导致异族入侵。633年秋,三支阿拉伯部队各有士兵七千五百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途经叙利亚沙漠,侵入巴勒斯坦和叙利亚。636年,阿拉伯军队由瓦立德率领又向伊拉克、叙利亚进发,首先攻克加萨尼王朝都会巴士拉,并在耶尔穆克河畔战败拜占庭军。耶路撒冷经两年围困后,于638年向阿拉伯人投降。640年夺取重要港口凯萨里亚后,最终征服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阿拉伯对伊朗(萨珊王朝)边境的侵犯起初是袭扰性的。

633年阿拉伯军队占领伊拉克南部希拉城,挫败所谓“连环战”(伊朗士兵的前列连成一线),渡过幼发拉底河。


634年3月,一小队阿拉伯骑兵(500至800骑兵)横穿沙漠到达大马士革。增援部队到达后,阿拉伯军包围该城。由于缺乏围攻筑垒城市的经验,他们在城外停留了6个月之久。635年9月,守城部队因难于困守而投降。


阿拉伯军于633年夺占希拉城,但在伊朗屡次失利。伊朗军队用战象作为突击力量,阿拉伯军望而却步。阿拉伯部队获得增援后,于637年6月1日在卡迭西亚会战中获得大胜,尔后轻而易举攻取伊朗国都克特西亚。阿拉伯军连连战胜伊朗军队,夺占摩苏尔和讷哈万德城,从此伊朗并入阿拉伯哈里发国版图。640—641年,阿拉伯军长趋直入占领埃及。641年占领上美索不达米亚,642年9月,根据同亚历山大城当局订约不战而进据该城。尔后于642年攻占昔兰尼加,从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643年攻占利比亚,647年夺取拜占庭的非洲领地,其中包括马格里布国家(现今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644—645年,阿拉伯军逼近印度边境,于650年攻下伊斯塔赫尔城。651年,到达阿姆河。七世纪五十年代,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部臣服于哈里发国。在征战过程中,阿拉伯将拜占庭在亚洲和非洲的全部领地夺占了三分之二。阿拉伯领土向西进占了北非部分省份,向东已逼近印度边境,向北突进至亚美尼亚以北,控制了拜占庭帝国在近东的大部分领土,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新帝国。由于哈里发国内形势紧张,而暂时停止进一步扩张。661年,倭马亚王朝以叙利亚为基地建立起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王朝。在平定内乱后,阿拉伯人又重新组织对拜占庭发起新的进攻。 第二阶段(从七世纪末至八世纪三十年代),阿拉伯人加强了自己的军队以后,继续征讨外高加索、中亚细亚、伊朗东部和小亚细亚,甚至达于欧洲边界。696至698年,阿拉伯军据有整个马格里布,于709年前后进抵大西洋东岸。


711年春,一支由300名阿拉伯人和7000名信奉伊斯兰教的柏柏尔人组成的部队,被派到比利牛斯半岛,以便深入侦察西哥特王国领土。西哥特人在军事上软弱无力,国中内讧不止以及社会矛盾及宗教矛盾,这支部队遂占领了比利牛斯半岛上的大片土地。712年,阿拉伯主力在此登陆,阿拉伯在半岛上大部分地区直至托莱多以北的山区建立了统治。据史书记载阿拉伯曾袭击过高卢南部地区。732年10月4日,在普瓦蒂埃附近,阿拉伯军队同查理·马特统率的法兰克军队举行会战,结果败于法兰克人(参见普瓦蒂埃战役)。由于当地居民顽强不屈的抵抗,阿拉伯在西班牙驻军内部各部族之间的矛盾,八世纪中期爆发的农民起义,迫使阿拉伯退出高卢,暂时停止向欧洲的进军。 阿拉伯人多次侵入拜占庭的小亚细亚领地。他们曾经到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两次包围君士坦丁堡(673—677年和717年),但未能占领这个地方。阿拉伯人于741年在阿克里昂大战中被拜占庭军队数次击败,已经不再企图征服小亚细亚,但是仍然不断袭击,夺取战利品和俘虏。八世纪初,阿拉伯人完全占领外高加索,以高加索山脉至杰尔宾特城为哈里发国的北部边界。


705—715年,阿拉伯人侵入阿姆河以北地区——花拉子模和费尔干纳,以及阿富汗部分领土,其中包括喀布尔。阿拉伯人力图占领中亚细亚各地,便同怀有同样企图的突厥族游牧部和中国人进行斗争。经过连续作战,阿拉伯军队战胜中国军队及其同盟者,巩固了哈里发在中亚细亚的统治。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印度河下游地区)。他们的军队不超过6000人,然而他们的围城和攻城技术装备——掷石器和凿城器很完善,这些器械可拆卸,用骆驼运送。阿拉伯人连续击败印度人以后,将穆尔坦以北的印度河谷地并入阿拉伯帝国。 点评: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首先取决于拜占庭和波斯帝国连年战争,国力衰竭,无力抵抗阿拉伯人的进攻。阿拉伯是游牧民族,军队以骑兵和骆驼兵为主,主要武器是投枪,擅长沙漠作战,但不善用弓、剑、长矛和攻城器械,攻城的方法只是强攻、策反和封锁。因此,在战术上并不占优势。但拜占庭已历经长年战乱,内部党争不已,阶级矛盾突出,军队成分复杂,又在几个方向抗击阿拉伯的进攻,常常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使阿拉伯人得以顺利地进行扩张。其次,阿拉伯军事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其对外征服的成功。阿拉伯军队组织严密,主要是骑兵,骑兵部队机动快速,灵活多变,因而可广泛运用出敌不意。在战术上为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战斗队形的编成借鉴拜占庭和波斯军队的长处,沿正面和纵深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即前卫,“心脏”(中心),右翼、左翼和后卫部分。两翼用骑兵掩护,通常留有强大的预备队。作战时,主要用轻骑兵连续出击以疲惫敌军。


当胜利在望时,迅速将主力投入交战;追击敌人时要求迅猛异常,穷追不舍,以便不断扩大战果。阿拉伯军所到之处,掠夺大量财物(金、银、绸缎)、马匹和牲畜,使千百万人流离失所,沦为奴隶,对待被征服的民族非常残酷。阿拉伯的对外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建立了以哈里发国为首的、神权专制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由于阿拉伯的征战,阿拉伯的宗教,用以维持统治和剥削劳动人民的阿拉伯人宗教——伊斯兰教,在各个被征服国家得到了传播。被征服的人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解放斗争,终于结束了阿拉伯的统治(中亚细亚是八世纪上半叶,外高加索是九世纪下半叶)。在比利牛斯半岛,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为收复自己土地而进行的长期斗争,推翻了阿拉伯的统治。


谢选骏指出:阿拉伯征服史,就是趁虚而入的历史。西欧人懂得这一点,于是就顺利驱逐了它们。中国人如果也能懂得这一点,最终也能顺利地驱逐它们及其代理人。不过现在的情况好像反了过来,西欧人正在欢迎穆斯林,中国人正在抵抗穆斯林。

谢选骏:现代中国的三教合一



(第一篇)


《倡国学意在启迪文明自觉》(2017-09-13 谢遐龄)报道:


国学,在阅读和领会古籍的意义上,大略指古典学。然而前辈强调践履,又不同于西方的古典学。简捷明快的说法是:国学是传统学;研习国学意在弘扬传统,促使中华民族实现文明自觉。


文明不同于文化。文明指诸种文化要素汇聚整合而成的系统性整体。文明是多元的。当今世界有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远东文明(主体是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可看作远东文明支派)、印度-巴基斯坦次大陆文明。过去流行文明一元论,因而有“西方先进、中国落后”之说。依文明多元论,西方文明、中国文明乃是相互平行的异质文明,不可比较孰先进、孰落后;可比较的是某些共有的文化及其要素——比如机械制造、服装设计等等。可见,“西方先进、中国落后”乃是荒漫无据之说。


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文明史。文明多元论在21世纪初进入我国主流思想。消化须经时间;知识更新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模型更新。过去论及文明,一般论者开口就是“古今中西”;所论现代化,往往等同于西方化。持文明一元论不免如此,其观史依据的是两文明模型。更新为文明多元论,须加入苏俄文明一支。中华文明为干流,西方文明、苏俄文明为两大支流——这样一个三文明模型。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既不是进步到西方去,也不是进步到苏俄去,而是依着自身的传统、与汇入的支流文明磨合相融,探索前行;还要寻求与世界各文明和平共存之道。


何谓传统?


传统是文明的灵魂,也是人们的文化存在体。传统是活的,活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传统是活的,这就意味着其精神贯通古今基本不变、其形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传统是活的,这就意味着它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传承着,因而不可能被割断,无须刻意讲继承。每个中华民族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为传统载体。传统活在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文化存在中;化为其文化存在体。


每个人都是传统的载体;传统在每个人的文化存在中。德者,得也;德性是人们自身的存在。在这意义上,修德要反观自身文化存在——王阳明倡导的“致良知”包含了这层意思。


作为个人,人们一般不可能完满体现传统。生活着的民众作为传统载体,是就整体而言。单个人总是不完全的。充实、完满自身,途径之一就是阅读古籍——阅读古人对传统领会的记录。


振兴中华民族前提是振作精神。振作精神须弘扬传统。弘扬传统须民众广泛投入。传统作为客观精神存在于意义世界中。传统活着,但也会有晦暗不明的时期。须有众多个体领会、践履传统,充实、完满、澄明良知,方能汇合为光显传统于天下的宏大潮流。阅读古籍是弘扬传统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书是传布国学的入门书。两位编者,李育书、苟东锋,业精德淳,志在弘扬中华文明传统、推进文明自觉。本书体例严整,选材颇费心思,透出编者兼容并包之意。选材广搜博引,以百篇之微,显国学全貌,覆盖先民生活各个方面。每篇引文短小精当,作简单注解,附参考用白话译文,而后解读。解读部分最见精彩,推陈出新,具显编者深厚功力和对当今生存状况的沉思。古籍经过历史的锤炼,字字珠玑,习读时宜效仿前贤,反复涵咏。虽然读者不必也不会全部采纳编者的解读,但其品砸选文义蕴的学风是必须推重的。如此入门,今后研习国学当有实在的收获。


倡国学并非排斥西学。就浅层次言,西学是现实,且极强势。国家义务教育中规定的汉语语法,乃模仿西语语法制定,削汉语之足、适西语之履,乃世界观西化之利器。更无论数理化教学推进西方思维方式。就深层次言,即使国学内部也自古存在分歧,甚至对立。墨家“兼爱”说并不否定孝亲,只是主张“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洞悉其意在“无父”,斥为禽兽。宋儒回应佛教思想,创“民胞物与”说,看似向墨家靠拢,实则仍持亲亲为大。今日佛典亦成古典,同属国学乎?1990年代初,本人与王雷泉大德在复旦大学同倡国学,王教授讲授《坛经》,我讲授《论语》。焉知数百年后,今日西学中的若干典籍不会汇入中华文明、列为国学要典?耶教博爱说,主张爱上帝汝主、爱信上帝的教众为第一义,父母兄弟不信神则为敌人,甚于墨家远矣。此教义经由西方文明、苏俄文明广布中华大地,与孝道冲突,家庭纲纪残破,社会基础受损;现今虽在磨合中寻求家庭与社会稳定,却一时难见结局。进一步研究、试行,重建家庭、社会伦理,是时代交托的使命。重建必须立足传统,然而不可忽视外来文明强势进入并稳固存在之现实,也是十分明白的常识。


倡国学意在启迪文明自觉。传统是活的,也就是说,即使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苏俄文明两个支派汇入并强势影响下,中华文明仍然有内在不变的主干。这是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根据。文明自觉有两层主要意思:一是要领会自身的文化存在,二是要看清当今中华文明之现实——三文明之源流、干枝关系。从而可能在三个文明相互冲突及磨合相融中发挥创造性,成就中华文明顺利发展。


当今世界同样开展着诸多文明相互冲突、磨合、融和的过程。中华文明将对全球化提供独有贡献。全球化由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推动,本质是诸文明相互作用并融汇趋于一体。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缓解这种冲突带来的痛苦,指导磨合,引向融和,要靠好的思想、好的哲学。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能为人类全球化提供好的指导思想。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比较其他文明强制推行自己主张的态度,中华思想何等高明!


中华民族已经向人类提供自己的思想,还要以自己的践履向其他文明提供榜样。


国学: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再现。


2015年11月9日


(第二篇)


[协商民主可追到《尚书》,群众路线源自《周易》](2018-01-16 谢遐龄)报道:


“国家治理”是个非常大的概念,主要涉及制度、体制设置 (包括各机构成员资质、人数等等)、治理的理念、思路、理论及由之演绎出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还有具体操作的规则体系,包括各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选拔,以及对实际运作的管理等等。


12月16日,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理事长谢遐龄做客第113-5期文汇讲堂,主讲 《国家治理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学院教授葛荃分别担任对话及点评嘉宾。本次讲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系列五讲 (简称“接着讲”五讲)收官场。“接着讲”五讲,由文汇报社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文汇讲堂和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承办。演讲音频请登录文汇微电台 (APP喜马拉雅·听-搜文汇讲堂2017) 收听。


嘉宾主讲


中国古代在国家治理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和经验,例如科举制度、科层制管理制度等制度化的内容。先秦诸子讨论的问题除了天地鬼神、人性、阴阳五行等基础理论外,几乎全部可归属于国家治理的思想、思路、理论和方案。秦建立大一统帝国之后的国家治理,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在中国思想史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资料。在当代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中国以马列主义为旗帜和指导思想,同时自发地或自觉地运用本土传统和古代遗产,也积累了大量正反历史经验。


今天就我的理解,和大家就这些经验做一些分享。


群众路线:马列指导,激发传统智慧


一般认为,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列主义。无疑,马列主义起着指导作用。考察历史,群众路线恰恰体现了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或者说是吸收了中国古代的思想。1949年,毛泽东在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文中回顾百年的中国革命史时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向俄国学习,但照搬吃了亏,后根据国情及时发展为“农村包围城市”,才取得胜利。群众路线,来源于土地革命。第一个、第二个土地法都是实行土地国有,“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但是,农民对革命战争的支持力度不强,无法完成征兵、征粮任务。此时中国共产党毅然发展马列主义,修改土地纲领,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对革命战争的支持。


毛泽东于1934年发表的讲话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第一次完整阐述。在提到战争问题时,他说,如果不关心老百姓,又怎么能指望老百姓支持我们呢? 马克思与列宁都讲群体路线。马克思说的是理论掌握群众,毛泽东说的是群众掌握理论,这两种说法主体不同。马克思说的是“理论一旦闪入无产阶级群众的土壤里就会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列宁也是类似观点,“先进的知识分子发现先进理论之后,要将先进理论灌输到无产阶级革命群众中去。”他们讲的是“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强调了“从群众中来”,是对马列主义群众路线的创造性发展。马列主义群众路线经过毛泽东概括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完整。


毛泽东的智慧与中国古代智慧相互呼应,源头可以追溯到 《周易·咸卦》。咸就是感。彖辞中说“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宋朝的大儒张载、程颐认为讲的是圣人教化民众,我觉得不准确。细参 《周易·咸卦》 的卦义可知,它其实说的是,圣人要先放下身段去感受老百姓的想法。咸卦的卦辞说“取女吉”,意思是卜得此卦,娶妻的事吉利。其中《彖》 曰: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男下女,是以取女吉”也。这是说,男子要放下身段以礼下求女子,才能亨通顺利。象辞又进一步解释道,“山上有泽,君子以虚受人”,君子要放下身段接受别人的想法。所以我的体会是,圣人感人心首先是圣人要感受老百姓的想法,这正是毛泽东1934年重要讲话的主要思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激活了传统智慧。


和而不同:全球政治哲学最高原则


邓小平给时代特征下的判断是“和平与发展”。2002年10月,江泽民访美在布什图书馆演讲时就各国如何相处引用了“和而不同”的理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重要转折意义。


文明多元论是由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4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全人类有史以来存在过的文明共约二十几个。当代世界还存活的文明共5个———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远东文明(主体是中国)、印度文明。这一理论对当时盛行的西方文明中心论是很大发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依据汤因比的文明划分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中国领导人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出批评,主张各个文明之间和谐共存。在对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谈话时引用孔子说的“和而不同”,提出“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当今世界上,我们提倡‘和’,也就是说,各国应当在政治上互相尊重,经济上互相促进,文化上互相借鉴。”


我认为,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自认为掌握了真理,倾向于强迫其他文明接受其理念为最高价值,这是文明冲突的思想根源。而中国传统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他国。中国要对人类有贡献,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优秀政治思想贡献给全球各族共享。“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作为全球政治哲学的最高原理,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理。中国要在治国理政上为其他国家做榜样。


和谐社会:向中国本土传统回归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在于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斗争为纲”源自苏俄,是外来文明中的要素。其基础思路是以“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对立为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思维模式追根溯源是基督教文明中的基督徒-异教徒模型。中国传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体老百姓都是子民,没有特别划出敌人的类别。提出和谐社会理论是向中国本土传统的回归,而且和谐的概念已经列入了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最初只有“富强”、“民主”两个词,后来增加了“文明”,接着增加了“和谐”,党的十九大又增加了“美丽”,现在五个词是我们的奋斗纲领。


“知耻”文化:古人看成“国之四维”


2006年,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国家领导人发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提出了“八荣八耻”。我理解,“八荣八耻”可以概括为“知耻”,甚或一个“耻”字。管子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将知耻作为社会价值看。近世一直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的社会价值说,把“知耻”列入社会价值。孟子讲四端,第二端“羞恶之心”就有知耻的含义。


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按照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说法,修身是一个全民性的要求,君子和庶民都要修身,不同在于君子还要慎独。孟子这句话说的更为透彻,包括存养羞恶之心。存养羞恶,就会知耻。


协商民主:汲取古代智慧后的时代创新


协商民主起初对应的是选举民主,或称票决民主。起初的议论集中于西方民主是投票与协商两种方式并存的模式。协商民主的义涵经过学者、从政者以及领导多年的讨论与思考逐渐确定。协商民主最为清晰的表述,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纪念政协成立65周年发表的讲话中,他说,“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把来龙去脉表述得极其全面。


协商民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尚书·尧典》——尧确定舜为候选接班人的廷议。孟子与齐宣王一次对话论及进贤,也属于协商民主的理论建设。齐宣王问孟子,怎能才能鉴别一个人是否有才能? 孟子回答,首先论资排辈。如不能论资排辈则必须要谨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表述了荐贤要层层听取意见,再行研究,而后作出决断。协商民主就是广泛听取意见,最后做出决断。


这篇讲话将协商渠道充分扩大到一切范围。“要拓宽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类智库等的协商渠道”。


“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协商主体十分清楚,这是时代创新。


求大同:将民族复兴融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意味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这是在提醒共产党员,别忘了自己归根到底是中国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自己的根之所在。另外,国家领导人还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宋明理学把天理“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而这六点就是“仁义礼智信”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大同经由康有为阐发、孙中山承接,是西方文明挑战下中华文明的回应和发展,意义重大。当代领导人把“求大同”列为时代价值,把共产主义理想、中华民族对美好大同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期望融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战略,清楚地表明了传承关系。


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最大难题是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展法治建设。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治理皆属人治,而我国面临的重要使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的法治建设,在实践中磨合探索创新是要走的艰巨道路。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道路,也是充满挑战的道路。


现场互动


■公务员刘云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入了“文化自信”这一表述,而三个月前,全国中小学的统编教材中也大幅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何看待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跟提升国家软实力之间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李烁:我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总体是一种“人治”文化,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那么国家治理如何兼顾传统文化和法治文化的挑战?


■上海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达雅楠:许多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有对应概念,如知耻对应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怎样看待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国家治理过程的转换?


嘉宾点评


从国家职能看传统文化的效用


■葛荃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国家职能主要有两项,一项是暴力职能,镇压敌对势力,另一项是协调———调解的职能。今天我们谈国家治理中传统文化要素,一类如“和而不同”的思想,展现了现代国家的调解职能;一类如群众路线、君子慎独则体现了国家治理中的传统文化要素的有根有源。


“和而不同”是对战争年代“阶级斗争”逻辑的新时代转化。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过程中,在两军对垒时提出“阶级斗争”是有相当的合理性的。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基本矛盾有所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对于新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又做了新的表述。这是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从对垒、对立的思维当中走出来,走向一种比较符合现在社会发展趋势和中国人民大众整体利益的方向。所以“和而不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一种思维方式确实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群众路线,《周易》 里“否”卦是“乾上坤下”,意味着天在上,地在下,上下不通气儿。“泰”卦是“坤上乾下”,象征着阳气下达,阴气上升,上下沟通,是大吉之象。所以说,“群众路线”就是中国人的智慧。国家治理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非常深厚。


关于人治和法治的关系,法是人制定、人执行的,离不开人的能动性,需要人的自律性。古代社会的治理是儒法并用,“胡萝卜加大棒”,这符合政治学理论关于国家职能的判断:一方面是暴力,一方面是协调。所论各个环节都涉及到文化自信,两位教授提到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这非常重要。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着极其高深或者说高度发达的理性精神。因此,两千多年前的治理思想至今还有价值。


嘉宾对话


群众路线要以“诚”动人


群众路线的基础是共鸣感动,将心比心


干春松:谢老师借 《周易·咸卦》探讨群众路线问题是很有见地的。咸,多解释为“感”,咸卦的彖辞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如果结合卦象,说的是事物之间的感应是事物顺利的基础。


我们现在强调领导者和一般群众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互相之间要有“感应”,尤其是领导者对于群众疾苦的感受能力。


那怎样才能产生感应呢? 这就需要“诚”。“诚”指内外一致、真实无妄。从群众路线的角度来说,“诚”,就是要通过调查了解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诚意,不开空头支票。这种态度自然会让人产生共鸣,即发生感应,由此,群众就会支持领导的决策。真实无妄,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


谢老师也说到“君子”,君子当然不等同于干部,不过,“君子”要成为国民表率,这点对干部也适用。中国文化中特别强调榜样的作用,靠榜样来感召人,一旦达到咸卦说的“感”,就会让人切身体会到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会为同一个理想共同努力,因此值得追随、效仿。


“感”是儒家学说的心理基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人与人交往中的“将心比心”,对此,道家思想中也有类似表达。习主席在国庆65周年招待会上提出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有“八个坚持”,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同人民在一起”,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来源于 《老子》 中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要体察群众的需要。道家讲究虚心,就是不要有成见,不要从自己出发,要以百姓的态度作为工作成绩的标志,这才是群众路线。儒道虽有诸多不同,但在“要倾听民意”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小康”是国内目标,“大同”是世界目标


干春松:大同和小康是 《礼记·礼运》 篇中对于社会发展的两种状态的描述。近代的康有为将大同小康说与三世说结合,建构起了一种进化主义的历史观。此后,在很多人眼里,小康是一个现实的目标,大同则可以看做是未来的目标。“大同”一直激励着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它是中国先进分子接受社会主义理想的思想基础。当代领导人也提出过“求大同”的理想。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两个小的思考:第一,大同指的是天下大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内目标。而大同则是一个人类性的目标。第二,大同涉及全球化的问题。我们身处“世界历史”的时代,比如经济全球化,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许多社会矛盾的解决都需要各国的协作,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是行不通的。


全球化就会面临文化多样性的问题。西方在殖民主义时代,并未真正平等地看待发展中国家的文明,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主张“优胜劣汰”。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尚还未成为共识。甚至有人会认为文化之间会发生冲突。比如亨廷顿认为,文明之间必定无法和谐共处,终将导致冲突。很显然,如果循着这样的立场,我们难以将大同视为全人类的理想。而近期,西方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现象,主张贸易保护,甚至将中国旨在传播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孔子学院也作为“价值输出”而进行抵制。中国认为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应追求共赢共存,所以,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这个意义上,求大同所追求的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实现大同理想需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


谢遐龄:你说得对,大同是要全球奔向同一目标。中国能做的事是两件:一是发展自身硬实力和软实力,达到其他国家钦慕向往的程度;二是在治国理政和处置国际事务两方面为其他国家作出榜样。大同有两个要素:一是共产主义理想,二是我们本土的传统。学者应当注意两点:第一,如何将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的本土传统揉和。第二,要实现大同,需要各国意向一致,这还很遥远。世界大同与国家的软实力增长息息相关。软实力指的是国家的思想、理念具有感号力。比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在宣传美国理念、宣传美国价值观方面极具力量。所以,若要实现大同理想,应当在提高自身软实力方面下大功夫。


干春松:您认为,文化多样性是否会有冲突?


谢遐龄:亨廷顿认为21世纪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会有冲突,把中国列为冲突一方。我认为,中国不会是冲突方,而是发挥调解作用。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具有排他性。亨廷顿说它们会冲突,是有预见性的。但并不表现在所有事务中。


传统在“百姓日用而不知”中生生不息


干春松:谢老师很强调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与魂。那些没读过《论语》 的人就不懂传统吗? 古语云“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即使在忽视传统文化的时代,也不能简单判定传统的“中断”,它还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在延续。比如说,在中国,家庭养老尤其值得肯定。在当前国家无论在资金和设施上都难以做到完全的社会养老之时,那么,一方面,要通过弘扬孝道来鼓励民众关心父母和长辈的生活;另一方面,应该对家庭养老进行政策扶植,给予资金补贴等。而不应盲目地推进全面社会养老。


(第三篇)


《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视角看儒学/儒教的复兴》(2018-01-23 谢遐龄、郭晓东、陈纳、范丽珠  《原道》第33辑)报道:


编者按:2016年12月26日,复旦大学全球化与宗教研究项目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一场以“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视角看儒学/儒教的复兴”为主旨的跨学科学术对话。对话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范丽珠教授主持,涉及儒学/儒教复兴进程中诸多引人深思的议题,本刊特予刊发,以飨读者。本文录音原稿由徐海峰整理,刊发时略有删节并拟定各节标题。


一、儒学/教在当今时代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范丽珠教授:儒家的传统是人类文明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轴心时代文明里的一个方面。但有,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儒家传统更成为批判乃至摒弃的对象。借用杜维明先生的一句话: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传统,像儒家文化这样,经历了如此彻底的被否定的过程。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宗教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末,基督教,佛教已经出现复兴的迹象了,儒学/教的复兴则是晚一点的事情。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与儒学/教的存在状况相关的社会事件,引起全国争论,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结果。


为什么谈儒家/教复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现代社会中其自处已经变成一个问题。有关儒学/教,涉及很多层面的议题,英文的Confucianism可以指儒学,儒教,儒家等,孔儒传统是哪种意义上的宗教?即使是在学术层面的定义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它更是一个实践层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儒家传统在中国民间人伦日用方面的价值。每一个中国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儒家传统的印记,这都是不经意间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下来的。在未来的社会化过程里,是不是还继续有可能使儒家价值保持在中国人的身上,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制度的问题。今天的社会,一切都在制度的框架里面,那么儒家/学/教传统在当今社会存在的合法性在什么地方?我们有一个自处的问题。我们是谁,是不是一个有信仰的人?还有中国文化如何与其他文化相处的问题。在中国,儒教/学传统和基督教的话题常常会被拎出来。


最近这些年,我们会看到中国出现了儒学/教复兴运动。有不少的人,包括书斋的学者,以及一些社会活动家在做,也有人提出要“重回康有为”。康有为在当时就敏锐地发现,西方列强不仅船坚炮利,更在中国社会四处渗透其专业化的教会体系。由于预见到封建政治体系以及与这个体系相依存的儒家命运的终结可能,康有为才在戊戌变法前后,提出了很具体的孔教设想。


可以说,当今时代,儒学/教不仅是一个书斋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社会学与哲学对话。对话的学者有: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理事长谢遐龄教授,上海儒学院秘书长郭晓东教授,复旦发展研究院陈纳研究员。


二、复兴中的儒学必须现代化,要与时俱进


谢遐龄教授:儒学复兴是一个事实。既成事实无须讨论,要讨论的是这个复兴的历史意义。今天的题目是从哲学、社会学看,实质上是史学问题;不是文化问题,是文明问题。现在讲康有为主要是讲古今中西,这个模型已经过时了。应该加一个苏俄文明。因为苏俄文明进入是一个事实。而且,对传统破坏严重的,直接用暴力破坏的,还是苏俄文明。


有人说苏俄也是西方,但汤因比把东正教和西方基督教区别为两个文明,很明确。苏俄文明是从东正教文明过来的,所以我有时候使用东正教-苏俄文明表述。儒学复兴的历史意义,是本土传统在两个外来文明的长期压制下恢复应有的位置。中国的未来就在这三个文明造成的势力、结构的良性磨合中。不是谁消灭谁,谁战胜谁。既然进来了,站稳了,成为存在了,问题就成为怎么样共存。我希望儒学为顺利磨合做贡献。


再说,称儒家,还是称儒教?其实都是符号。符号就是旗号,或旗帜。儒学这个符号中包含了庞杂的内容。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综合了很多因素。儒家能够代表中国文明吗?我们说,儒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明。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个理由,它吸收、综合了各派思想的要素。第二个理由,它是中国宗教,或曰国家意识形态的论证体系。这两个理由证明,儒家可以代表中国文明。


这第二个理由涉及怎样看中国的宗教。杨庆堃先生《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用了一个专业术语,叫志愿宗教,指佛教,道教那样的宗教。杨先生指出,这种宗教在中国社会中地位比较低。儒家虽然没有形成自愿宗教那样的教会,宗教地位反而高于佛教、道教。中国社会远古的原始宗教,一直发展过来,中间未曾被自愿宗教夺去正统地位(像基督教在西方社会那样);西汉董仲舒做的是为这个宗教作了理论上的阐发。他打的旗号是儒学,但他不是宗教革命或改革,他是为传统宗教做理论。


与西方文明比较,董仲舒相当于做神学。也就是说,董仲舒的儒学是中国宗教的神学理论。中国社会传统的信仰是天,或者说天命、天道、天理、天帝。掌教者是皇帝——因为皇帝是天子,是天在人间的唯一代表。皇帝既是世俗权力的最高代表,即君主;又是天与人沟通的唯一中介,即教主。梵蒂冈教堂门口有两个巨型塑像——彼得和保罗。尽管建立天主教保罗出力最大,但是进天国的钥匙拿在彼得手里——他是耶稣亲口任命的教主。这把钥匙标志神与人沟通的途径,是信仰对象的象征。


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全社会性的宗教活动是祭天大典。只有皇帝可以祭天。与基督教对比,皇帝不就是教主吗?皇帝有宗教功能,有宗教地位,皇帝担任着教主。对中国社会要有全新的认识:整个中国社会是个宗教国家。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个全社会性质的宗教就是儒教。我认为还要研究、斟酌。


儒学对中国宗教很重要,但它还不是这个宗教,它是阐释体系。用儒学为这个宗教冠名,好像还不够大。这个宗教叫什么名称?不知道。好像没名称。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我们这些中国人同样有信仰——信的是天。孩子们遇到外国人问信仰是什么时,要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的信仰是天、天道。


下面谈哲学视角。哲学区别于实证科学在思辨性和纯粹性。有人认为,儒学复兴是历史的倒退,是保守思想的崛起。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是错误的。首先,不能说儒学是农业社会的;如果这样,那西方思想岂不就是畜牧文明?以生产方式划分文明是过时的思路,经验主义的思路。亨廷顿以宗教划分文明,跟汤因比一样,比生产方式划分好一点。


另外,轴心时代这个说法,讲的人很多,我觉得轴心时代还不够早。应该以语言来划分,语言肯定比轴心时代要早。语言比农业、畜牧、狩猎都要早。而且语言和思想关系更密切。儒学不保守,主张与时俱进。我们的典籍《周易》,崇尚变化,充分领会世事的不确定。这样看来,倒是西方思想保守——西方思想追求确定性,其源头如巴门尼德的静谧的存在。我们说僵化,说的都是受苏俄文明的影响。我们本身传统完全是与时俱进的。


复兴中的儒学必须现代化,要与时俱进。当然不能离开经典,但是要重新解释。同时,要恪守儒学的根本。一方面要现代化,一方面要坚守根本,坚守从古到今不变的东西。这些代表儒学的根本,我列出五项:天道,诚本,仁政,中和,大同。阐述这五项,属于哲学的事情。这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念。


目前传播的价值观念,把富强置于首位,作为纲领是妥当的。富强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之梦,作为政治纲领,很得人心。但是,纲领归纲领、核心价值归价值观念。天道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是中国思想的最高概念,又是我们的信仰。而且是区别于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苏俄文明的根本所在。


三、应该充分发掘儒家宗教性对民间教化的意义


郭晓东教授:对本次座谈会题目的理解,我认为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儒学/儒教的复兴,第二个是两个视角,即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


首先看儒学/教的复兴。如果说20世纪儒学之花果飘零,是不争的事实;那么,21世纪以来,儒学之一阳来复,也是不争的事实。但严格上说,今天仍然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儒学复兴。讲儒学复兴,需要两个层面,一个是哲学或思想的层面,一个是社会学的层面。从哲学或思想的维度来讲,严格意义上的儒学复兴,中国历史上只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在汉代,另一次是在宋代。


在哲学或思想层面上谈儒学的复兴,必须在哲学思想上有重大突破。从社会层面来讲,所谓儒学的复兴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1.整个社会对儒学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认同;2.儒学对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就此来讲,今天也还没有完全达到。尽管今天的社会和一百年前,乃至和三十年前相比,对儒学已经有了很多新的认同,但如果做一个社会学的调查的话,整个社会对儒学持负面态度的人还是不少,整个社会对儒学的认同程度恐怕还远远不够。儒学对当代社会能起到什么积极作用,仍然是现在必须努力的一个方向,精英层面和社会层面都是如此。所以从思想层面和社会层面来讲,当代儒学只能说已经开始走上复兴之路。


就哲学/社会维度来讲,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哲学的突破必然会引领时代精神的方向,同时必然会对解决时代的问题有所助益。反过来,一个社会对儒学的认同,在思想上对儒学的认同,也必然会某种层度上推动思想本身的突破。但是,在哲学/思想上的突破,显然没那么容易。就今天的儒学复兴来讲,固然期待哲学上能有所突破,更具有意义的恐怕还是得落实在社会层面,特别是当代的中国社会。


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座谈的题目中出现的“儒学/教”的提法就显得意味深长,我想设定这个题目,本身一定有一个“教”的关怀。谈到“教”的问题,儒家之学是不是宗教,这是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自从康有为主张孔教说,特别是任继愈先生提出“儒教”说以来,学术界内部对儒学是不是宗教的讨论一直是争锋相对的,火药味十足。


不过,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与其是站在哪个立场,不如先把这个问题悬置,先看看中国古代怎么说,或者说先看一下“儒教”这个概念到底能不能成立。中国古代儒教这个概念出现得非常早,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就说,“鲁人皆以儒教”,即鲁国的人都以儒家学说来教化社会,这是目前最早看到的“儒教”一词。在此之后,后世很多典籍里面这一词也屡见不鲜。比如,《梁书·儒林传》:“魏晋浮荡,儒教渐歇”,即认为魏晋时期玄学占主流地位,儒家学说则慢慢式微。这里的“儒教”跟儒学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


另外,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文字,对研究“儒教”比较有参考价值:“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这里,道教和儒教被相提并论。这里的“教”字做动词用,都是教化的意思。因此,儒教一词,无论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没有西方“宗教”一词应该有的内涵。儒释道三教的“教”字,在西方宗教学传入之前,最基本的内涵都是作教化解。比如最早的儒佛之争,佛教对自己的辩护,便是立足于佛教有益于教化。


之所以称之为教,即是用佛的理论来教化我们这个社会。而所谓道教,也是以道的学说来教化社会。其实儒家学说,在古代也被有被称为“道教”,比如,《牟子理惑论》,一本佛教的书,就称儒家学说为“道教”,认为儒家是以道来教化。后世明太祖说儒释道三教,一方面说儒家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同时又说仙佛两教有暗助王纲的功能,都有对社会积极的教化意义,所以存在合理合法。


从先秦一直到明清,所谓的“教”,一直是教化的意义。然而,教化意义上的儒学,衡之以西方宗教学的概念,又具有某种西方“宗教”一词所具有的内涵。儒教的“教”字有两层内涵,一层是在人伦和道德意义上的教化,而另外一层,则可以认为是西方宗教学意义上的教化,如儒家对天道的信仰,再比如,儒家强调神道设教,认为鬼神之说,是用来教化老百姓的。《礼记》说“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荀子说“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这就是神道设教。


正因为以神道设教,儒家非常重视丧祭二礼。儒家文献中,涉及丧礼和祭礼的极多。就此而论,我们可以认为“儒教”在概念上是成立的,因为这是本来就有的概念,同时它在内涵上和现代宗教学意义上的“儒教”也不算有太大的冲突。近几十年来,另一个概念也经常被讲到,因为很多人不愿意直接承认儒家是宗教,就说儒教具有宗教性,这一说法可能容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儒学之所以有待复兴,就在于前面所讲的教化与宗教功能的缺失。


就教化而言,其主体有官方与民间两方面。自从废除科举之后,官方作为教化主体的功能已大大弱化,所以说如何重新官方的教化功能是一大课题。就教化功能落实到民间而言,应该充分发掘儒家宗教性对民间教化的意义。然而,民间儒教化却缺乏必须的载体,因此,如何恢复传统祠堂与书院的功能,将成为当下儒学在民间复兴的一大课题。


四、儒的复兴是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认同的过程


陈纳教授:我主要讲两点。第一点,儒的传统并没有真正灭亡。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宗教文化传统像孔儒传统这样被如此坚定、彻底地自我否定过。这种否定运动涉及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集中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层面。


然而,作为一个文化传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儒并没有真正死亡。比如,余英时20世纪40年代生活在乡间,发现乡间贴着“天地国亲师”。是的,帝制被推翻了,君主不在了,于是将帝制时期的“天地君亲师”稍微改变了一下,这能说孔儒传统灭亡了吗?


过去半个多世纪,儒作为一个传统被否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官方的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历史发展,认为儒是属于过去的、旧的、农业社会的思想传统,是落后的意识形态,把它否定了。然而,在文化层面上,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方法上,孔儒传统真的不存在了吗?所以,从文化/宏观来看,孔儒传统被没有被真正否掉。作为一个文化传统,它是有延续性的;孔儒传统是一个如此丰富的传统,无论其优秀的还是不那么优秀的方面,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弥漫于中国社会文化并延续下去,不可能真的灭亡。


第二点,如何理解儒的复兴?复兴是过去几十年来社会存在的现实,我想从文化认同或社会认同的角度来认识。大家都知道亨廷顿,他写了《文明的冲突》,很有影响,之后他又写了一本书,Who Are We?《我们是谁?》,讲美国人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问题。中国人在100多年前问这个问题,答案非常明确,我们认同儒的传统。我们的identity是与儒的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


问题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在民国,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这个传统采取一种彻底对立和否定的态度,所以这个认同就难以成立。如果倒退30年,问中国人,Who are we?你说你是谁?你怎么样来定义,来认同?你具体认同什么?认同历史唯物主义吗?这很微妙。文化认同不光是一个简单的标签问题,它是一个文化身份的问题,是一个涉及文化积累的问题,包括特定群体成员的共同具有的一些价值、世界观、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文革四十年以后,复兴儒的传统,也就是要重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这可以从好多方面来解释。


首先,这是对文革的一个直接的反驳,reaction。时过境迁,当人们反思文革的时候,就会回归我们的文化认同。从更为宏观的的视角看,儒的复兴也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回应。其次,儒的复兴是中国人文化意识的觉醒。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走向世界,直接面临着文化认同的问题。我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去的。到了西方国家,你感受到中西方之间强烈的对比和差异。你的自我意识促使你问自己,Who are you?你是谁?在许多细微的地方,你会发现儒的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有形无形地体现在我们身上。包括我和美国教授的关系,和美国同学的关系,都在提醒我,我的identity,我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体现了儒的传统。


回头看一百年前对儒的彻底的否定,显然走过头了。否定的结果,使中国人失去了identity。如果把儒的传统去掉,请问中国人是什么。儒的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是与释、道传统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说中华传统是一个儒家的传统,是典型的儒的文化,而不说是典型的佛的文化或典型的道的文化。


尽管佛和道是这个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流还是儒。儒的复兴之过程,是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认同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被批驳、被压制、被扼杀的传统的重新审视,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环境下,在全球化的时代,重塑中华认同的过程。


五、祠堂和祭祀构建了新的宗族共同体


问题1:请问如何看待地方儒学/儒家复兴现象?


郭晓东教授:每个地方的儒学复兴状况,只有社会学家具体地去做了田野调查以后才能回答。一般来说,南方民间儒学复兴势头是要比北方好。比如广东的潮汕地区,民间儒学的复兴通过重建祠堂、恢复祭祀而得以体现,依赖祭祀活动,祠堂将一地区同一宗族的人重新凝聚在一起,构建了新的宗族共同体。特别是城市祠堂的出现,是一个新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都市中如何进行传统儒学中的丧、祭两礼。另外,福建民间儒教的发展势头也比较强,有许多值得考察与探究的地方。相比广东福建等地方,北方儒学复兴的情况相对较弱。至于海外儒学传统的保存,则相对更好一点,比如南洋华侨,尽管是第二代,第三代,但是他们的家族传统依然是保存的。


范丽珠教授:我补充一点。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一位艺术家谈到49年前后从大陆跑到台湾,春节的晚上,其父在家里搞了一个仪式,因为没有办法把家里的祖宗牌位带过去,就把列祖列宗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儒家的传统并没有死亡。在旧金山的唐人街上,也看到各种各样的,吴氏宗祠,陈氏宗祠。


各地情况非常不一样,比如南方各地不少宗祠恢复了,浙江南部一个县,光陈氏宗祠到2006年就恢复了123座。北方大宗祠现象非常少见,另外一种形式则普遍存在,就是以神道设教。我们做田野调查的地方,把蔺相如的信仰给恢复起来,其身上传统的符号特别多,和谐的文化、家国情怀等,就通过神道设教的方式、借助民间宗教信仰的仪式得以恢复。各种现象都有,问题是怎么汇集到儒家/学/教上,把它当作一个旗号,是今天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六、民间的儒家从来都是杂糅的


问题2:怎么界定“儒”?哲学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互动怎么把握?


郭晓东教授:读经的问题比较复杂。最早倡导的是台湾的王财贵,算是儒门出身。这一运动发展到大陆,发生了一些变化。大陆让孩子加入读经运动的父母亲的想法、心态也各不相同,很难定性,这一运动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目前看来似乎发生了一些问题,从而导至各界人士对它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我们在此不具体去说它。民间儒学在复兴过程中,会杂揉一些其它的东西,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


在我看来,儒学在民间的复兴过程不必要太过于追求儒家的纯粹性。至少在明朝以来,儒学在民间的发展大体上都不走这种纯粹性的道路,而更多的是主张三教合一。最为典型的,比如福建莆田的“三一教”。“三一教”的创教人林兆恩是正宗儒家弟子,王学传人,但是他把儒家学说和释老两教,甚至和福建当地的民间信仰杂糅起来,从而贯儒释道三教为一,故称“三一教”。


这个宗教传承了几百年,现在还活着。不论是“三一教”,还是台湾的一贯道,从民间层面来讲,不应该避讳某些非儒家的因素。要让普通老百姓能接受,民间的儒家从来都是杂糅的。未来中国民间儒教的发展,恐怕也还需要保持这样的方式。过于追求精英层面的纯粹性,对儒教在民间的传播与发展不利。


陈纳研究员:读经也好,其它形式也好,儒的复兴最终还是落实到更细小的层面,就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儒的传统长期受到压制,很多时候,有些传统我们可能没意识到就是儒的传统,比如社会学做的研究,分析在美国的学校里面学生学习情况,把所有其它因素都控制了以后,华人子女学习普遍比较好,为什么?儒的传统,重视学习。如果去读《论语》,开篇就是“学而”。哈佛大学的汉学家施瓦茨(Benjamin Schwartz)写过一本中国思想史,讲儒的价值传统,认为《论语》中的首要价值就是学习,learning。有好多[孔儒传统的]东西,我们浸淫其中并从中受益,但并没有意识到。


传统落实到行动上,不一定是某本经书上的东西。重视教育的传统,体现儒的价值,追溯起来有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一个儒的传统,孔夫子推行的东西,后来又有科举制度的推动,早已渗透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海外华人同样继承了这个传统。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社会,教育普及程度最高。


七、文化的理念通过仪式来推广并强化


问题3:我是孔门的后裔,对每年参加祭孔大典有些困惑,是否有些过于形式?儒学复兴,当政者亲近,这种社会形式是不是代表着儒学复兴?


谢遐龄教授:复兴,晓东用的过去分词,我用的是现在分词。儒学正在复兴,目前处于初期阶段。要追溯到熊十力,以他为标志,而不是以康有为为标志。要找一个五四运动以后的,而且要在东正教文明进来之后的时间节点。我的断代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东正教、列斯主义是这个时候进来的。我讲的儒学复兴,断代非常清晰,不包括社会上种种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个燎原之火有各种起源,各种要素都有,但不是我理解的儒学。


我讲的儒学,是过去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阐述体系,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治理理论,以及神学的综合性体系。具体到你的问题,这种儒学的要素不可能不用,不用它,就无法取得成功。我讲的儒学比较狭窄,指的是那个阐述体系。建议把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好好讨论。这本书讲到了神道设教很多详细的描写。有一定的系统性。民间做祭孔大典意义是为将来官方做作铺垫;一旦官方决定举行祭孔大典,那就有重大历史意义。何时封个衍圣公,那是真正重大的历史时刻。


陈纳研究员:可以从两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是仪式本身,一个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有理念上的,有仪式上的。文化的理念通过仪式来推广并强化。文化怎么传承?通过经典、仪式、节日等。官方对待传统的态度有时候是直接明了,有时候是间接的。大约6年前,我们恢复了清明,端午和中秋,作为全国性的节日,这实际上就是在恢复儒的传统。从家族的意义上说,孔门家族,通过特定的仪式,能够感受到凝聚力,使很多不联系的人联系上了,仪式使得人们有更强烈的认同感。我相信,多数孔门后裔还在按着辈分的秩序给孩子起名字。通过特定的制度和仪式,新生代会回归到家族的谱系上去。祭孔大典是一个非常繁琐的仪式,需要适当地改革。


范丽珠教授: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仪式是特别重要的。很多的文化里头,必须得有仪式,特别是宗教仪式。对知识分子来说会觉得特别繁琐,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群体归属的表现。特别想说犹太人的例子,离散了几千年,现在还是一个群体,对世界科技/文明都有那么大的贡献,群体本身的凝聚力就在于他特殊的仪式。仪式也许是宗教性的,也许是非宗教性的,比如立冬的时候要包饺子,民间普遍在做,就是把传统留下去。这是犹太人特别了不起的地方,在欧洲那么多的国家,说不同的语言,过去100多年又把这希伯来语恢复起来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一个文化,无论在什么地方,通过共同的仪式,共同做的那些做法。知识分子总想去简化仪式,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更重要。


谢遐龄教授:孔子这个符号,党中央是很重视的,在全世界广设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为什么不办马克思学院呢?总不能拿德国人的符号来作中华文明的代表吧。选来选去还得用孔子这个符号。孔子是中华文明不可替代的符号。现在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当代精神支柱缺少仪式的支撑。现在搞得最重大的仪式是阅兵,但是这种仪式支撑的不是一个精神性的东西。


陈纳研究员:改革传统仪式,如今的复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祭孔,文革期间被禁掉,后来在曲阜孔氏家族内部有小规模的仪式,现在实际上国家每年都介入了,有政治局委员参加。恢复祭孔有一个过程,一开始是孔家,后来有曲阜地方政府介入,再后来是省政府,最后是国家。地方性的祭孔是一个机会,可以介入,总得有人站出来,争取达成共识,对传统仪式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很微妙,很复杂。因为它中断了,再复兴,就是一个变革制度的好机会。


八、“和而不同”是经过时间考验出来的价值


问题4:儒的文化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纳研究员:你提的问题,如果扯大一点就属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涉及不同族群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传统上是这样的,有语言的群体,有宗教的群体,以及其它的,以族群文化(ethnicity)划分的群体。这些是西方最初建立民族国家的时候依据的主要因素。德国、意大利等都是欧洲宗教改革以后逐步形成的所谓民族国家。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所谓“state传统”的国家。用黄仁宇的说法,“中国早熟”,那是把西方传统作为衡量标准来看的。


中国有不一样的传统,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现在很多人借用外国的所谓nation-state理论来分析中国,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中国有自己的传统,而且是延续下来的传统,包含着多民族(或不同族群)共存的问题。最近几年,有些学者强调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其实不单是思想,更是经过时间考验出来的价值。“和而不同”的价值在中国几千年来不同族群共存的历史中得到了考验,当然不同族群之间也有冲突,但并没有形成像欧洲那样的冲突。


(第四篇)


《要严肃对待文革的宗教意义——从逻各斯向易道回归》(演讲访谈 2018-06-25)报道:


作者简介:谢遐龄,男,西元1945年生,出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温州,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哲学、社会学博士生导师,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理事长。著有《文化:走向超逻辑的研究》《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文化:意义的澄明》等。


原标题:从逻各斯向易道回归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与学术或此消彼长,或相得益彰,变幻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观念图谱,从总体上推动了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的进步,也渐次、迂回地影响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出席本次论坛的学者不仅是这40年思想与学术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有叱咤风云的原创者、引领者,他们思想阅历独特而丰富,学术见识深刻而广博。在论坛上,各位学者以拳拳报国之心和人类的悲悯情怀,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探索,或在古今中西中揭示40年来思想与学术的大逻辑,或提纲挈领浓缩自己学术思想精华,或现身说法示范做学问学术的方法,或大道至简地开示人生阅历的智慧,开放地打开了思想与学术的诸多可能空间,留下了一代人对一个时代的思考。本文是作者在2017年11月26日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的"名家圆桌”会议时发表的演讲,经过修订完善而成。 


谢谢主办方邀请我参加这个会议,让我有机会讲讲我的看法。


拿到这个题目我很惶惑,不知道该讲自己的思想历程还是讲整个中国的演变。讲自己,不大好意思;整个演变复杂多面,太过繁难。想来想去,还是用我所长,对这40年,用概念给它一个解释。结合最近几年的新趋向,我国领导开始提倡传统了,我就拟了这么一个题目:《从逻各斯向易道回归》。


我把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80年阶段,1840年—1919年,是西方文明大举进入时期;第二个阶段,60年阶段,1919年—1978年,是苏俄文明大举进入时期;第三个阶段,至今有40年,1978年—现在,是向本土传统回归时期。


前两个阶段,140年,是外来文明进入,概念是逻各斯;这40年,回归本土传统,即易道。紧接着这40年的前面,是文革,看作外来文明的一次冲击;现在转回到先王之道,而且在先王之道上走得越来越确定和自觉。所以拟了这么一个题目。


这就先要讲一讲文革内涵的概念。刚才讲了,文革的概念是外来文明冲击。这与当前大多数学者的理解迥异。人们大多认为文革是传统复辟。我的看法与之截然相反。


按照上述80年、60年、40年三阶段划分,位于长约60年的第二阶段末期的文革是苏俄文明,或者称作列斯主义,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冲击。谈40年,不可避免地要对文化大革命做一个概念论断。文革是带给中国人民巨大伤痛的灾难,在这种情感感受上,我与人们完全一致,没有异议。现在的问题是要提出一个概念,也就是说,要对文革的文化意义或曰文明意义下个判断。


有人会说,文化大革命是破坏文化,哪有什么文化意义!确实,文革中破坏了许多文物。然而,驱使人们行动的是思想,那就要问:是什么思想?我说的文化意义就是指支配人们行动的思想,可以提炼为概念的思想。历时十几年的一个历史事件,不可能没有文化意义,而且,其中或许还能辨识出某种文明的存在。


亲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民众表现过强烈而持久的宗教热情。许多对文物的破坏都是这种宗教激情发作的结果。这种激情不属于中国传统,而属于外来文明。我在2014年提出“三文明论”,把当代中华文明看做近代两个支流,一个是西方基督教文明,还有一个是苏俄文明,汇入作为干流的本土传统,整合起来。把当代中华文明看作三个流的整合。我的这个说法是受了汤一介先生文化源流论的启发,但把文化改为文明,只谈流不谈源。不妨称作“文明干支论”。


当然,本土文明作为干流也是多个不同源头的流在历史上逐渐汇入形成的,需要梳理清楚,现在不可能详细说,只是说,在近代两个外来文明进入时,汇入五千年以来形成的这么一个干流。大致人们有个共识:本土的干流有相当稳定的传统。这个传统我以易道标记。


目前人们不太接受我的看法,认为没必要从西方文明中划出个苏俄文明。我这样区分,一是依据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所列当代全世界存在的五大文明,东正教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赫然并列。苏俄属于东正教文明。


有人说,列斯主义是反对东正教的,苏俄怎么会属于东正教文明?这涉及文明在概念上与文化的区别。(诸如宗教、哲学、政治理论,可看作文明体内部的文化。把苏维埃政权与东正教教会之间的斗争看作东正教文明内部的事件。)还有人说,苏联也做了不少西方化的努力,例如大力推进工业化,应当归属西方文明了。


我想,这理由不能成立。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可以说是全盘西化,然而涉及社会领域、文化存在方面,却无论如何化不到西方去。


二是从我们自己的切身体验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元采用了耶稣纪元,应当是从苏俄来的。新建国家,纪元是件大事。中华民国的纪元是传统加创新。中华民国没有举行祭天大典。认为权力是民授,不是天授,所以,以一个民字作为国号。民国,意思是权力为民授。以国号纪元,保留了一半中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元没有沿袭民国的创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而是用了耶元,又回避耶稣的名号,改称“公元”。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以耶稣纪元不是源于西方基督教文明,而是随的苏联,是苏俄文明的影响。


我这么猜测,有一个证据是,在赣南试验建立的国家名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明确无疑地学苏联。当然,最后的确证还须依据史实考证,比如,当年决定纪元时政协里是怎么讨论的。党内实行的民主集中制也是仿照苏俄来的;联共(布)的制度有东正教的影响,并作了创造性的转化。


我国制度制定时的主要思路是从苏俄来的。列斯主义以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二元对立划分国民,毛泽东发展为人民-敌人的二元对立;而列斯主义来源于东正教基督徒-异教徒的二元对立。苏俄文明汇入中国社会成为当今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学界目前通行的古今中西模型,有的学者以中西为重心,有的以古今为重心。


我要问:古今的“今”指什么?这个似乎不容易回答。今,如果从实证角度讲,列斯主义强势影响要不要算在“今”之中?应该说是“今”的主要成分吧?如果把“今”作理念看,“今”似乎代表现代性。


由此可见,古今之“今”到底指什么,还是有点模糊的。有的把古今说成传统与现代化,有的把今解说为后现代,古今说为传统与后现代。无论是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今”都是设想的或者说理想的目标,表达的是论者的诉求。这就是玄机所在。我们分析现状还是应该按照实证原则,对面对的事实做价值中立的描述。这些年我尽量地保持价值中立。虽然比较难,但是力求做到用中性的语言叙述事实。


古今中西:古今,义涵闪烁不清,看似论实事,实则藏诉求;中西,不全,还须加个苏俄,当为中西俄。所以我提出“文明干支论”,主张以三文明模型替代古今中西模型。


文革有三项目标,第一,在经济发展方面贯彻列斯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否定商品生产;顺理成章地,否定市场经济。


按照原教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没有商品,没有货币,按照劳动量分配,其方式可以像人民公社记工分一样发劳动券。当年斯大林就甚感为难,晚年勉强在理论上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要有商品生产,而实践上对商品生产的限制还是很多的。《共产党宣言》讲,夺取全社会生产资料后,组织为国家的无产阶级掌管全部生产。怎样操作?《共产党宣言》没讲。这个主张对卢森堡这一类西欧小国或许行得通,到俄罗斯已经难以实行,到中国是完全行不通,无法操作。这么大个国家,不分级、分部门,生产无法管理。就算分级、分部门,也还太大,要分单位。


这就遇到一个问题:生产是由人实行的,人有私心、私利。这样讲比较促狭。中性地讲——人们都要谋生吧!至今为止,绝大多数人还是为谋生而劳动的。马克思有条基本原理:为谋生的劳动生产私有制。所谓私心、私利,其实是讲,人们很可怜,不得不为生存去从事自己没兴趣因而不愿意投入的生产劳动。那么,组织、管理生产,就必须要论责任。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每个企业要有个法人代表。除非全体人民劳动不为谋生,只是纯兴趣,按马克思的说法,为了“实现自身本质力量”,那就共产主义了。不过恐怕还会有企业这种组织形态。


中国社会历来是分君子、庶民的。毛泽东时代把人民划分成干部和群众,与君子—庶民划分大体一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界限十分清晰。凡工人编制不得担任干部。确有需要且确有能力担任领导工作的工人“以工代干”,必须经过组织部门审批。原来属于群众的,只要考上大学,就进入了国家干部行列。所以阶层划分在毛泽东时代与古代中国对应得相当清楚。顺便说说,现在办大学的思路不太清楚,不明白大学有为人群分类的功能。扩招把阶层界线打乱了。


划分干部-群众,就是说,承认国民中大部分是庶民,他们属于为谋生而劳动的类别。这种条件下怎么可能中止商品生产!马克思在理论上讲得明明白白的,没有学清楚啊。做企业管理的要让他负责任。像现在这样,设立法人代表,负起责任。文革前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种种具体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思想理论上没有搞明白。


毛泽东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社会主义部分时写的批注,虽然根据本国经验觉察到斯大林对商品重视不够,也没有在理论上搞明白。文化大革命前甚至荒唐到把工矿企业搞经济核算也称作走资本主义道路,归于不正当。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知青回城,仍然不管是否有用人需要,就往工厂和商店中塞人。名曰“安排就业”,实际上是把企事业单位看作发饭票的机构,塞进去给个终生有效的领饭票的资格。还把这种做法称作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第二,坚持建设中国为世界革命根据地,准备与国际资本主义做“谁战胜谁、谁消灭谁”的搏战,这是继续革命理论的终极目标。


我在2000年到江西赣南做社会学的课题《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来源》,顿悟毛泽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的思路是把整个中国建设为世界革命根据地。这是到现场观看当年为夺取全国政权建设根据地的史迹激发的。由此我在方法论上得到了启发,认定现场观看有激发灵感的意义,明白了为何司马迁著史要临场实地考察。早年发动群众有“翻身求解放”的话头,导致许多参加革命的农民提升为干部后翻身做老爷。〖翻身,就是从你压迫我改变为我压迫你。〗由文化大革命可见,那是一时的“俗谚”,“真谛”其实还是解放全人类。“继续革命”意在经由世界革命解放全人类,并非整人之口实。


第三,党组织之为信仰体,在文革由隐性转为显性。


党组织是信仰凝聚的,并且成为民众的信仰对象,所以称之为信仰体。“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要斗私批修”,高扬了理性主义(或译合理主义)原则,显示了西方社会中世纪的特性。解放后宣传无神论、唯物主义,排击或限制各种宗教,加之共产党以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为旗帜,给予人民利益,《东方红》歌颂毛泽东为救星,民众信仰转向共产党和毛泽东。1957年反右、林彪发起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运动,党内生活会制度、职工学习制度等等,综合效果是党组织完成为信仰体,列宁党概念之外化至此接近于完全实现。


上述三个目标就是文革实际上的文化内涵,都是从列斯主义来的。


列宁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创造性修改,即发展。按马克思的学说,要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旧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才可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列宁在俄国二月革命成功的情况下,要推翻临时政府必须提出新口号,于是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但是第二国际领导人认为这样使用社会主义旗号是机会主义。


考茨基指出,俄国无论是生产力还是文明程度都没有达到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列宁翻斥考茨基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叛徒,反驳道:为什么不可以先搞社会主义,然后再发展生产力和文明?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概念,把原本作为社会主义前提的东西,解释为搞社会主义要达到的目标。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标志。这个创造性的发展得到东方各国革命家的热烈欢迎——原来没资格搞社会主义的,现在也可以搞了!列宁愤于第二国际“不准革命”的批评,自己成立第三国际,给予第二国际沉重打击。


东方诸国纷纷采纳列宁建党思想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引发社会结构激烈重建。中国社会就有这么一个断裂,社会主义革命引发的断裂——把原有的社会结构粉碎性地拆除,再根据理论重建社会结构,各种社会组织和制度。这个断裂造成的后果是极其深刻、极其巨大的。要有足够的估量。


境外学者、较为年轻的学者,容易忽视,或估计不足。我这一辈学者身处局中,亲身体验,前后有比较。有亲历、有听闻。所听闻的由于时代切近,较易领会。有些学者以为中国社会目前的状况是从来如此的。其实在这个历史断裂前后大不相同。比如,现时奸商很多,社会组织公信力严重不足。我接触过一些公证机构,收费不客气,调查却不去做,晾你几天,就开公证书。极不负责。这些事,人们说是“道德沦丧”。实际情况是,过去较好的状况,是几百年、上千年的积累。现在重建才几十年,从业人员要提高素质并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获得公信力,积累还不够。要经过一个历史过程。由此可见,断裂的破坏性有多么强。


这场革命影响中国社会结构的产物我称之为伦理社会,就是党组织和社会的一体性结构。党组织类似骨架和神经系统,各种社会组织和社区滾雪球似地一层层裹上去。这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其建构是由党组织把中国社会整合为一个实体。中国社会像“一盘散沙”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与此对比的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挫败。


邓小平困居江西时期,如文王拘羑里,对中国社会遭遇的困境作出创造性的回应。他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社会主义。在列宁手里内涵已经改变为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概念,如果还拘泥于马克思赋予的涵义——生产力已经发展成熟因而可以取消商品和货币——,那就不可避免地捆绑住自己的手脚,阻碍发展。拨乱反正意在重新解释社会主义概念。用邓小平原话说,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我看来,邓小平面临的问题之实质是怎样处置列斯主义。


从三文明理论角度看,文化大革命是东正教-苏俄文明的一次冲击;由于文化大革命遭到否定,加之可以看作这股外来文明进展的顶峰,所以我把这一历史事件断为最后一次冲击。


第二,以文革引发的信仰和宗教问题找到思路,确定中华文明之本、或曰中华文明之体,在易道。


文化大革命不仅有文化意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有体现外来文明冲击之意义,还有宗教意义。文化大革命调动起来的力量带有狂热的宗教激情,何况在一段时间里还发展起了一些宗教仪式,有一定的创新。40年来,这些现象或者被忽视了,或许是故意被淡化;或者被简单地否定,仅仅当笑料看。缺少严肃的学术分析。这样重要的现象摆在面前,居然没有得到认真研究,是很不应该的。


我认为,其原因是现象较为复杂,涉及信仰;而且难度大,涉及对文明深层的哲学分析。而淡化、回避态度已经造成巨大后遗症,恶果目前已经凸显出来——直观可见,近二十年邪教迅速蔓延。而应对失措,居然用科学对抗邪教。〖口号: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缺少康德哲学的基本常识,不明白科学知识与宗教信仰是两个领域;无论知识多么丰富、多么正确,也无能解决信仰问题。而真正重大的失误在于主动撤离信仰空间——其理解根源或许也在于把信仰归结为认识上的正确与深刻。


所以,有必要从文革引起的信仰问题作深入分析,理清思路。


众所周知,佛教信仰与基督教信仰是不同的信仰,然而二者同样属于信仰。那么容易了解,文革期间的信仰与敬天祭祖的传统信仰,同属信仰,但不是同样的信仰。不同信仰之区别,要讲清楚,就须涉及文明体用之哲学问题。


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话题。那么,究竟体是什么?张之洞的说法,似乎体是制度、思想,用是器物。现在的讨论涉及改变深入到哪个层面的问题。意思似乎体是根本,不能变;用之层面就让它与时俱进吧。可是究竟什么是根本?


有些人认为,哲学基本范畴是体。那么不好了,现在讲哲学,基本范畴是精神、物质,早就没人讲理、气了。即使研究中国哲学的,也是满口的精神、物质,用精神、物质解说理、气。立足点早就移到西方思想那边去了。岂不早就西体了!但是,虽然这样了,我们到哪里还是中国人,并未改变为西方人。我们的精神气质行为规则思路作派仍然是中国人。体用不二。有此用则有相应的体。哲学基本范畴不能担当体。到底这个体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有个“指标”〖这个词不恰当,无词可用,姑且用之〗可以确定:体必定是不变的;可变的不是体。不变,意思是不可能变;即使人们努力让其变,也变不成。这是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根本。


这就是道。由于现在西体也用道字翻译,例如《新约·约翰福音》开卷就是“太初有道”,原文是“太初有逻各斯”,把逻各斯改写为道,中国化了。为避免混淆,我加个字,称中华文明之体为易道。理由也充分,毕竟《周易》阐发道最称原典。


文革展示的民众激情迸发还告诉我们,中国人有信仰,也有宗教需求。然而目前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大部分中国人没信仰。许多文革期间狂热过的人士,现在问他,也多半自称没信仰。若说有信仰,多半是他皈依了佛教或基督教。这现象说明,人们把信仰与特定的宗教联系在一起。


我问过许多自称没信仰的人士,清明节是否上坟。答曰上的。问是否摆祭品,比如馒头、菜蔬之类,答曰有时会的。是否烧纸,曰或有之。我问:这算不算信仰?无语。不是语塞,而是不知该怎样评断。算信仰,不算信仰?自己也说不清。然而心中觉得是件该做的事。深入地问:如果你以贪腐罪妻离子散会否觉得对不起祖宗?答曰:会的。这能说清楚算不算信仰了吧!


一是把信仰与某个有确定僧团组织的宗教关联;二是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强势话语,人们没把敬天祭祖当作信仰,内心深处对天命、祖先的敬畏处于晦暗状态。


最近,我看到上海大学一个教授主持的一项社会调查。这项调查发了五千多份问卷,调查中国人的信仰状况。其中一项数据是:约70%被访声称自己没有信仰。我对这个调查给予好评,它得出的结果相当精确。需要改进的主要是,对这70%自称无信仰者作进一步的提问,直至问清他们实际上的信仰。我认为他们绝大多数是有信仰的;他们信仰的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天命、祖先。


持这样的认识的有一批学者。只是这种信仰不容易说清楚。有的称之为民间宗教,有的称之为儒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大多说不清信仰什么,甚至干脆认为自己没信仰。


这种情况,不妨称之为信仰、宗教的模糊状态。在学者,是概念和认识上的模糊;在民众,是信仰晦暗造成的迷惘。


认识清楚的专家学者还是有的。在此举两位。一位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牟钟鉴教授,他的观点在我国宗教学界有代表性。还有一位是匹兹堡大学的旅美人类学家杨庆堃教授,他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和中国人的信仰状况的研究结论,有权威性。〖顺便说一下,他对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建社会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这两位学者观点的共同处是都认定中国社会自古存在的、自皇帝及各级官员、覆盖全体人民的宗教,一直在发展完善中,直至清朝末年。不同点是称呼不同。这是因为这个宗教自古就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没有特别地起过名字。不像道教、佛教、基督教,有个人站出来挑头,发展起组织,因而有名称。自然而然存在,故而无须命名。只是从事研究的学者在论著中需要给它起个名字,于是称呼不同。牟钟鉴教授称之为国家宗教。初看似乎专属于朝廷,实则覆盖全民。无论神祇体系,还是祭祀体系,都是全社会的。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元首,也是宗教上的元首。


杨庆堃教授1961年出版了英文专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根据翔实的可靠资料,详细透彻地讨论了各个方面,堪称该领域的经典著作。他同样确认中国社会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这个覆盖全体国民的宗教,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创始人〖佛教有佛陀为明确的创始人、基督教有耶稣〗、没有清晰的组织形态,因而称之为“弥漫性宗教”。


我认同他们的观点。这个宗教是在若干万年之前形成的,一直起着作用。由于宗教这个概念是西方传过来的,而西方学者大多数不知不觉地以基督教为蓝本理解宗教,因而对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宗教“视而不见”。他们如果问中国人信什么教,被访如果不信佛教、道教,往往会回答说:我不信教。而实际上他的信仰属于这没有专门名称的传统宗教。他可能会说:我信老天,我祭拜祖宗,但不信教。


上述上海大学的那项调查,所谓没有信仰的70%被访,大概也属于这种状况。他们不信五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佛教),所以自称没信仰。然而他们大多数应该仍然保持着对老天、祖先的敬畏。因而,他们是有信仰的;他们仍然是传统宗教的信徒。


在我们现在的学术视野中,中国古代似乎不存在这个宗教。除了少数的几个宗教学家以外,大家都没把这个传统宗教当宗教看,有的学者称之为民间宗教。叫民间宗教也对,因为现在国家不主张这个宗教,只剩下民间还有它的残余存在。〖在此用“残余”一词或许会引起宗教学家的质疑:剩余多大份量才可以叫做“残余”?需要做精确的实证研究。一般使用“残余”意思是剩余很少。但依我粗陋观察,这残余还很大。所以,“残”在此指不完整。这种不完整相当严重。牟钟鉴称之为“国家宗教”,没有祭天、封赏神祇等,即缺少国家行为,程度还不严重吗?〗


中华民国没有举行祭天仪式,然而纪元还沿袭了中国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样没有祭天。中华民国意思是民授的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立国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和天授比较接近。邹衍以五行讲天授,其后各朝立国时都要确定自己的五行属性,决定吉祥数字、朝服的颜色等等。可见,中国自古就把天命和历史沿革关联在一起,牢牢扎根在政治思想中。


尽管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没有祭天,民众对上天的信仰仍然保持着。所以,要理解当今我国的文化冲突、文明冲突,不得不从信仰冲突这个维度考虑。目前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已经全盘西化了。


我们讲哲学基本范畴,一开口就是精神、物质。全部教育都在灌输西方文化,连汉语教学也依照西化的语法实施,更不用说数理化了。这些方面中华民族是与时俱进的,没有问题,我们都可以接受、采用。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问题,只能说是没有大问题。像生育,生了孩子以后怎么养,怎么保护产妇。似乎传统方法比西医认定的方法较为适合中国人。还有饮食。有时候用“火气”之类的说法给食品定性。有些疾病治疗好像完全按照西医的思路还是不行。这方面我不懂,具体问题该怎么评判要专家来去讨论,我能说的是,总体上已经西化了。


科学技术全盘西化,医药养生基本西化,现在分歧严重的在人文(含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重要的问题在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方面和各种制度方面。这个领域难以西化。要着重观察的是其中内涵的精神。一切文化产品,包括看作文化产品的制度,都内涵着精神。中华文明的精神是易道。易道又称天道,既是道理所在、文化传统,又是民众信仰所在。因而不能不关注和研究宗教。


刚才已经讲过:这个内涵的精神,道,易道,是稳定不变的。它也就是传统。传统这个概念,其基本义涵就是自古至今一贯接续,也即不变。换句话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是易道。具体的文化产品可以变,外来的文化产品也尽可引进,它们都与时俱进地更替不息。唯有道不变。


这是中华文明的特性,就是道不变。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我们把他的这句话翻一下:中华民族存在为中华民族,则其道不变。这是中国不可能西化之根所在。


中华文明之道与基督教文明之道区别何在?——这就是问题焦点,必须搞清楚。


中华文明之道:易道;基督教文明之道:逻各斯。这四十年之概念演进是从逻各斯向易道回归。然而,目前仍然有认识模糊之处,从而影响发展。易道与上天信仰之内在关联处于晦暗状态,从而造成生存之迷茫。迷茫表现为情绪上烦燥、焦虑,行为上拜金主义、暴力倾向。


干扰中华民族复兴的外来文明之道是天主教的抑或东正教的,有些人士与我有分歧。这类问题可以继续讨论。然而有些人把专制的帽子扣在本土传统和儒家思想头上,就属于没搞清楚概念。这是涉及大道的题目,是深刻到文明之根本、灵魂的深密处的题目,必须经由哲学辨析才能明了。


易道,中华文明的传统,其特性用最简单的话讲就是一阴一阳——《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是翕,阳是辟。辟可以理解为开拓、解构之势用。阴翕,是建构、收凝。一阴一阳,凝聚、再开辟,遂健进。


基督教传统是抽象化。代表性言论是《约翰福音》开篇劈头就说太初有逻各斯。基督教文明把逻各斯看作宇宙人生最根本之道。采用亚里士多德抽象化思路,在阴阳两种势用中偏执阴,即收凝后执着不化,阻滞解构。最明显的是把形式、质料两个逻辑概念抽象化,把这两个思想物看作独立存在,割裂并对立。以致后世哲人或执形式为源、或执质料为源,以之建构宇宙、社会。坚执逻各斯的基督教文明自称掌握真理,其他思想则是异端,以基督徒-异教徒模式划分人群——刚才讲到把人群划分成人民-敌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而中华传统是和谐共存,并行不悖;中庸之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继续革命理论要与资本主义作“谁战胜谁、谁消灭谁”最后决战。当代领导提出世界文明多样性理论,认为各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各国人民的选择,要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且引用孔子的话“和而不流”。这就是用儒家的思想,或者更深刻地说,中华文明的易道,宣布为全球政治哲学最高原理。


我参加过一个研讨会,讨论中华文明的精神是什么。有的学者提出自强不息,有的学者主张是厚德载物,还有的学者主张是中和,中庸之道。我说:这三个都在《周易》里。自强不息是乾道;厚德载物是坤道;乾道包含保合太和,“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就是《中庸》的无过而不及,“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以这三种说法汇总起来就是易道。当代领导还提出继承传统、切勿割断精神命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说法落实中华民族对大同的向往,并且以大同融合共产主义。


如果同意我的看法,把这40年的大势表述为从逻各斯向易道回归,那么,在看待面对的现象时,首先要判断其归属——体现逻各斯,还是体现易道。


这40年把过去的信仰解释为个人崇拜,实行淡化方针。无疑,过去的信仰中掺杂着个人崇拜。然而,这是两件事物。把二者看作一体,当属对现象未理解透彻。在正确地反对个人崇拜同时离弃了信仰。这是撤退,而且是主动的撤退。这样的主动撤离留出了巨大的信仰空间,给邪教兴起提供了机遇。由此获得的历史教训是:不要把信仰当作个人崇拜。


文革时民众的宗教激情,当前民众的生存迷茫,以及邪教猖獗,我们可否下一个判断:种种问题核心是信仰问题。


在中华民族经受140年逻各斯冲击之后重振易道时,唤醒民众处于晦暗状态的上天信仰,激扬中华民族的天道信仰,不要再让世界各族人民以为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异类。我认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下一步应该是这样的。


(第五篇)


《激扬国人对天道的信仰——为什么儒学必须现代化?》(思想探索 2017-09-13)报道:


作者简介:谢遐龄,男,西元1945年生,出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温州,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哲学、社会学博士生导师,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理事长。著有《文化:走向超逻辑的研究》《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文化:意义的澄明》等。


原载《儒学与古今中西问题(现代儒学第一辑)》三联书店2016年12月版。


为什么儒学必须现代化?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在现代中国儒学仍然必不可少之问题;而后才能讨论儒学必须现代化。这两个问题都不是简单三言两语便可解决的,然而我这篇短文不得不作些交待,从而不得不简单处理。


为什么在现代中国儒学必不可少?这是因为自古至今中华文明根本未变。中华文明之根本是什么?易道,或称天道。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变,这根本仍然未变吗?答曰:未变,否则何以称作根本!仍然是天道(亦称易道)。确认了这一点,儒学之重要便可得知。这是因为儒学阐释天道最为系统、完整、深刻。


论及天道,本文先从较易切入的传统谈起。


一、为什么儒学在当代中国仍然必不可少——传统与天道


(一)传统概念基本内涵是:它是活的,因而古今一贯


现代中国人仍然承载着中国文化传统,而儒学是阐明、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最佳学说。


使用概念须仔细领会其内涵,仅注意词句容易忽视其意义。传统概念基本内涵是:它是活的。活的,意思就是未曾中断过。活的,意思就是内在着的、发挥着作用的。如果离析出传统来,那就是死物。比如手,当它使用着,它是活的。如果切下来,形状依旧,却是死物,就不再是手。尸体上的手虽然连着身体,但因身体已死,它也不再是手。传统之活,是活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再一个基本内涵是其古今一贯。统,义为一贯。正因为它是活的,所以必古今一贯。


中国传统从来未曾断绝。它一直活在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它的载体。人们生存着。生活本身就是传统之传承。待人接物,态度和互动都在贯彻传统,于是传承传统。即是新生儿与母亲眼神交流,也在传承传统。各族母亲眼神中对婴儿的爱意有文化差异。如果离析地看传统为一存在物——它存在着;它存在在意义世界之中。一般认为它存在于典籍中。此语不确切。典籍是死物,纸与墨迹而已。典籍所记,离析物而已。典籍必须经过解读才能进入当下的意义世界,其文句中内涵的意义才活过来。典籍所记文句,须切合传统,才是可解读的。


传统虽然未曾断绝,却也因经验科学词句遮蔽,晦暗日久。要阐明这一论断颇为费辞,本文作简单处理——请读者留意国人在世界中的遭遇。近年来国人出国留学、工作、旅游,广泛接触外国人,颇遭嫌弃,原因有二,一是多年缺少文化传统滋养,变得贪财、势利、粗野;二是大部分中国人(“中国人”包含少数民族在内——由于汉人占人口多数,尽管许多少数民族有信仰,在人口总数中毕竟仍然是小部分)忘掉了自己的信仰,竟然以为自己是无信仰的民族。〖以雅辞表达即天道晦暗。〗这就须推动民众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一是每一个人完善与领会自身文化存在;一是人们共同完善与阐明意义世界。〖显明天道。〗


虽然传统从未中断,遭受打压会晦暗萎靡;但不会被消灭。即使把典籍全部焚毁或锁在仓库中禁止阅读,传统也不会消灭。传统在生活中传承。民众日常生活是传统的住所。生活不中断,传统就不会中断、不会被消灭。


传统是客观存在,虽然人们看不见它、感触不到它,然而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存在于何处?有一处是存在于意义世界之中。一种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之中,是每一个人的文化存在体;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它的载体——每一个人的文化存在体就是传统内化成的。传统构成人们的文化存在。还存在于一切文化产品之中。


(二)理解当今情势的三文明模型——解构“古今中西”模型


当代中国受到两个外来文明强劲冲击:一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一是东正教-苏俄文明。中华文明当看作本土文明与上述两个文明三大体系混合、相融的存在体。本土文明其实也是古来多种文明汇合而成。好比长江大河自发源地流向东海,一路上汇入若干支流,中华文明从古代走向现在,时或有其他文明汇入。这种情况,不妨称作主干与支流汇合的“文明干支”说。本土文明为主干,西方文明、苏俄文明为支流。采取这样的看法要避免把中华文明与原本土文明混淆。中华文明指当下我们面对的整个体系,是三个文明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中逐渐形成中的新文明。用这样的三文明模型看当代中国,比流行的“古今中西”模型〖遐案:乃是两文明模型〗完整。后者或把苏俄文明看作西方文明一带而过,实则搁置一边;或挞伐苏俄文明为中国传统;都无益于研究清楚状况。前不久学界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周年时,甚至有主张西化始于斯时者。其实史学界划出个晚清时期,意思就是那时政府在推动西化,且规模甚大。新文化运动起来后,西化继续推进,但决不能说此时才开始具备规模;而正是此时苏俄文明开始影响中国社会,则是新的潮流。三个文明相互作用的局面已经相当明显。〖提出三文明模型可看作对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文明模型的回应。〗


在两个支流文明汇入的情势下,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遭遇巨大挑战:我们的文化存在能够成为西方人或苏俄人吗?通俗的提法就是数典忘祖问题。忘祖,意思就是不能完成文化认同。祖,在此解释为文化意义。〖崇祖即所以敬天。祖即天也。董仲舒: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三文明模型意思就是三种传统并存——本土文明的中国传统,西方文明中的传统,苏俄文明中的传统。本土传统为主干,最为强势。〗


(三)传统与人之文化存在——人的存在之三重结构


我把人的存在体解析为三重——自然存在、社会存在、文化存在。通俗解说,自然存在体指血肉之躯;社会存在体指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亲属关系等等之总和。文化存在则在于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即使加入他国,取得国籍,仍然是中国人。文化影响社会存在。同样的生产力在不同国度会形成不同生产关系,盖受各该国文化传统影响。西方文明的大量文化要素传入中国社会,却不能造就西方社会同样的制度,道理就在本土文明内涵古来的传统,势用甚强。这是本土文明必须看作主干的理由所在。


人之文化存在体是传统化成。传统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存着,也存在着——看作精神体。当然,在述说时须避免把这精神体说成离析的,而要看作渗透式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产品之中。不须多说,也存在于人的存在体中。传统看作存在物,又不得离析为独立存在体,就必须有载体。一切当下的文化产品是其载体——“物质的”器皿用具、“精神的”文学艺术科学论著、治理管理制度……;人也是其载体。作为传统载体的人,是人之文化存在体。或者,换个说法,传统浸润人的心灵化为其文化存在体。


我提出人之文化存在概念,是回应宋明儒学天命之性学说。宋明大儒,无论主张性即理还是主张心即理,天命之性即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则无分歧。尽管有时迟疑,大体上主张人人生来禀赋天理,只是由气质遮蔽未能全显。这一学说在今日世界遭遇困境。中国人生而禀赋仁义礼智或许还说得通,也可经由经验印证。但是说德国人、印度人等等生而禀赋仁义礼智,就不行了。其实人们从日常经验也可体验:出国后在国外出生、与外国孩子一直长大的子女,文化上与自己格格不入。总之,宋明大儒天命之性学说与我们今日的经验无法协调。之所以儒学必须现代化,这是理由之一。


天理是传统核心——下文将进一步阐明。此处要说明的是,虽然否定宋明儒学的基本设定,主张天理、传统不是与生俱来,但并不否定天理是人之存在体构成部分。换句话说,既采取先儒仁义礼智乃是人的存在不可或缺部分学说,又去除其与生俱来义。


如此主张,根据充分。确实,先儒从人的生存中体验到天理的存在。天命之性学说肯定人的存在中有天理、仁义礼智内在于心或性。这是伟大的发现。即使考察当代中国人的存在状况,同样可以看到天理生存着。所以先儒关于人的存在中有天理的学说,必须继承。然而,确认天理(仁义礼智或仁义礼智信)与生俱来,过分了。这里既有时代局限,也有当时缘由,无可厚非。但我们今天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与今日经验——不仅我们中国人的经验,也要顾及全人类的经验——协调。因此我们调整此说,把天理看作独立存在于人之个体之外,并非与生俱来;而在人成长过程中,通过人的心智能力浸润化为人的文化存在体。


(四)传统:社会制度内涵的精神


流行观点主张,制度可以独立于文化设立,并可以指导文化发展。这明显是一种把整体割裂开来、单独列项考察各碎块的思路。可以同意制度与文化相互作用。然而论及传统,即各种文化产品中内涵的意义系统,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制度与文化产品相互作用是经验的社会科学问题;而文化传统与制度的关系则是精神现象学问题(黑格尔)——或者,是历史唯物主义问题(马克思)。


按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意识及其发展出来的自我意识、精神,创生(或曰化成)人际关系、社会制度及思想观念。不妨把黑格尔的学说看作他对西方社会发展过程的内在精神所作的阐释。用于中国社会发展未必适用,但可以承认、接受他的思路——社会制度是文化精神之体现。而这里的文化精神,与本文所说的文化传统相当。传统就是文化产品中内涵的精神。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取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理论;但认为他讲的是西方社会的发展史,要讲中国社会的发展史,须另作处理。也就是说,社会制度是传统之显现或体现。传统是怎样的,制度就是怎样的。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看作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唯物主义颠倒。


按马克思学说,人们在打交道时会产生社会关系,例如交换产品会创生该物品价值——这价值是该物品的社会存在。这种交换伴随着对交换活动的看法,马克思写道,交易双方把对方看作持有的物品的所有者,交易双方意图是等价交换。这样的看法使得交换活动产生的社会关系是商品价值。这就是说,按马克思的理论,从事交换的当事人对交换行为赋予的意义在确定交换活动创生的社会关系是个不可忽视的要素。稍作引申就可看出,文化在产生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活动中是个关键要素。换句话说,当事人对自己行为的理解极其重要。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乃至社会制度,是由人们的日常行动建构的。而人们行动时对自身行为的理解,参与其中。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马克思名言“工人在生产物质产品同时再生产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由工人的生产劳动所生产。其意义,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理性的”劳动制度,即资本家、工人对相互关系的理性主义理解。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人对劳动的理解是别样的,那么产生的制度就是别样的。举个切近的例子:人们的上访活动破坏司法独立。本来,法院系统有终审一说。但是目前我国不少人不服终审判决,还要上访。信访办也会对一些判决发回再审。人们或许同情上访者,支持他们的再审要求,向信访办施压。这些行动的积累就起着破坏法院独立性作用。人们为什么会支持上访者?同情。有同情为什么就支持?文化。这就是司法不能独立这个事例中,文化所起的作用。高于法院的权力是人们的行动创生的。


〖人们不服从最高法院裁决,向信访办上告,表达着向往超越法院及法院代表的裁判制度的权力。接受上告就意味着同意人们对裁判制度的否定。当然,具体的上访理由或许很坚实,比如,由法院裁判不公正引发。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是信访制度得以延续存在的原因。不过本文的考察是要从中抽象出,“合乎情理”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结构,这样的社会学规律。〗


(五)中华传统之核心是天道


日常语言中,勤劳、勇敢、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被说为传统;也有激愤的学者依据三十六计常用不衰把阴险狡诈等恶劣品质列为传统的。对本文来说,称得上传统的应是维系中华民族健康稳定生存发展的精神内容。传统之核心必定是全善的,否则难以解释中华民族五千年持续向上的发展。计策可用,但必须在道义指导下;功利可求,但必须遵循正道。〖或许正道说法不很妥当。道本身就是正的,正道则累赘。正字可去掉。〗乾,元亨利贞。利者,义之和也。义和方顺利;顺利则有利。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记载中华民族对天命的自觉。文王之德之所以纯,乃领悟、遵奉天命进达完全。更古老的,如启伐有扈,依傍的是天命、所加罪状是违背天道。(《尚书·甘誓》)


《尚书·皋陶谟》: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注意天志与民意关系的论断。〗


《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盘庚》:“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予迓续乃命于天。”


以上所引是公有制社会领导人的认识。司马迁《史记》“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当属普通民众的思想。


对确立儒学官方正统地位作出重大贡献的董仲舒,所作《春秋繁露》通篇所论全属天道。《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董仲舒一方面铺陈阴阳义,另一方面铺陈五行义。阴阳为天道,五行亦天道。天道关联人事,详细阐述天人关系。天人关系明则王道明。比如以五行论孝为天经地义;以五行论官制与官德。


宋明新儒学运动开端即阐易道——天道。周敦颐《通书》阐易道;张载《正蒙》也是阐天道。《正蒙》开端曰“太和所谓道”,按朱子解释为易道内涵更深发掘。不单讲易道为阴阳,进而突出阴阳之冲和,直承《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如此推进天道义涵。


宋儒更重要的阐发是把天道推进为天理。这是伟大的发现,是中华民族心灵光明的伟大闪现。其光芒辉耀中国大地,至今仍造福于中华民族,笼罩中华儿女的思想和心灵。


本人私忖,天理说最要紧处是把对天道的信仰与中华民族凡事都须讲道理的传统结合起来,使得对天道的信仰有了“理性”的意味、色彩。如果拔高地说,或许可以称之为“天道信仰之理性化”。开辟了中国思想通向理性主义的道路。


(六)天、天命、天道、天理——中华民族的信仰对象


天最大。《论语·泰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天之义,朱子有一段话讲得甚为明了:


周问:“‘获罪于天’,集注曰:‘天即理也。’此指获罪于苍苍之天耶,抑得罪于此理也?”曰:“天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为天,故苍苍者即此道理之天,故曰:‘其体即谓之天,其主宰即谓之帝。’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虽是理如此,亦须是上面有个道理教如此始得。但非如道家说,真有个‘三清大帝’着衣服如此坐耳!”


苍苍之天即道理之天——此义董子《春秋繁露》已经阐明,其功甚伟。


宋儒把种种道理提炼为一个理字,并把这个理字提高为与天字相齐的概念。此“天即理也”命题之伟大意义。


天理:天与理融和为一。大哉。


朱子确认天之主宰义化为帝概念之正当性。此中义理大有可阐发余地。天即理,此理为一,〖遐案:《春秋繁露》阐发的阴阳五行落实为人事规则的道理繁多,而朱子此处所论,理当为一,有此一理,方能统领万殊之理〗故而帝亦当为一。〖有趣的是,朱子反对道教为帝造像,与犹太教唯一神耶和华禁止为祂造像,可类比。〗


上引朱子言论,我理解为对中华民族信仰对象的重要论述。


这段话中有一细节须加点注解。“天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为天”理与道理替换使用,视为相当概念。其实,众所周知,理与道理不可能完全相当。作为宋明儒学核心概念的是理,而非道理。理字出现频率极高,而道理一般不作为专门的术语出现,多半在论证时作为终极理由使用。想必当时是个流行词,民间日常使用频率极高——与中国社会当下对此词的使用相同。甚至可以推想,宋之前的中国社会,人们也要求事事讲道理,把讲理当作最基本法则。有如此深厚久远的传统,到了大程子才会有体贴出天理二字的伟大觉醒。由此观之,今日中国社会与宋明中国社会根基是一样的。中华民族仍然是天理笼罩下的社会。


谁说中国人没信仰?天、天道、天理,就是中国人自古及今未曾变更的信仰。


(七)今日中国人仍然信仰天道


证明中国人至今仍然信仰天道,决非三言两语可以解决。严格地讲,必须做实证研究。此处只能简单讨论,算是提出个调研提纲吧。


中国人民与其他人类一样有信仰。盖因信仰是深藏于心灵深处的、人类本性中的能力。信仰对象可以因各族文化区别而有差异,但“要有所信”是生命的基本冲动,或者退一步,由生命基本冲动引发的期盼,是全人类一样的。当人们提问“你的信仰是什么?”问的是信仰对象是什么。而信仰比信仰对象根本。所以,从治理角度,可以把信仰看作人类生命的基本需求。〖宗教看作基于人类信仰本性产生的思想体系;教会看作基于人类信仰需求产生的社会组织。〗


信仰对象必须被认定为存在着的。天的存在无可置疑。如果要确定人类几十个最基本概念的话,天无疑是其中之一。天可以直观——朱子所说苍苍者、苍苍之天,此人人得见者。天有大威能,令人害怕;神秘莫测,遂被赋予意志,有主宰义。既有意志,由人间祸福逆推之,天能奖善罚恶,故而天必有区分善恶能力;于是,天必有善性。天无处不在,故而是最令人生畏的监视者。


害怕与敬畏区别何在?害怕的是暴力,“物质性的”东西;敬畏的是道理,“精神性的”东西。区别可类比于“做错事”后的懊丧或愧疚——懊丧是失算(理论理性);愧疚是良心不安(实践理性)。


华北地区民间供奉狐猬兔蛇,江南地区民间供奉五通,属于害怕。这种供奉有的学者也称作崇拜,实质上相当于向流氓地痞交保护费。是民俗,却够不上宗教。〖佛教的情况较为复杂。人们烧香拜佛求告物质利益者居多、忏悔罪行者较少,难以一概而论。〗


信仰对象必须是有判断善恶是非能力的,因而体现道理。不是令人害怕,而应令人敬畏。


敬畏之心——敬畏什么?道理。天即为天道。


问某个中国人:你有信仰吗?他以为你问的是信什么神,于是回答:没信仰。但若换个提法:你信天吗?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信。


如果再换个问题:要讲道理吗?那么每个中国人都会回答:当然要讲道理!然而道理千头万绪,讲哪条道理?答曰: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大道理优先于小道理(大道理管小道理)。那么,是否有最大的道理、最高的道理?此时不妨运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论理性理念时的推理方法(有条件者与无条件者),阐明:一切道理都须由一个唯一的道理统驭。朱子称之为形而上的理;这形而上的理是一切道理成立的前提。其至高无上,唯有天可当之。这就是天理。再把天理等同于仁义礼智,还有哪个中国人会否认天理存在?


上述天理与众理的关系涉及两种逻辑关系。一是天理为第一原理,其他众理由此推导出来。二是天理是无条件者,其他众理是有条件者。然而对普通民众来说,这些逻辑关系的差异无关紧要。天理最大、天理第一,不妨碍天理作为信仰对象。


或许有人会问:我怎么从未体验过对天道的敬畏?这不奇怪。人们日常生活忙碌,幸福日久,加之无神论话语在精神场中强势存在,对天道的信仰被遮蔽了,处于晦暗状态。自然缺少对天道的体验。一旦遭遇生死顺逆大关节时,便是面对天道之日,敬畏感会不知来由地浮现于心。


(八)信仰之中西比较——天道信仰与基督教神(上帝)信仰的初步的、粗略的比较


信仰问题在基督教文明中起初是个神学问题、后来又演化为道德哲学问题。按“对不可知事物相信达到执念”内涵,中国传统中与基督教信仰对应的概念为天。


对天的崇拜并非中华民族独有。西方社会中民众口语中时或有所显露。中国人的惊叹“天呀!”西方社会一般作“My God!”,但有时作“Good heavens!”。在基督教《圣经》中,虽然天是被造物,仍保留着相当崇高的地位,不仅是神的居所,也是灵魂的理想归宿(天国),偶或被神学家作为神的替换词〖看作对民众中残存的传统之回响?〗。其实在中国思想中天作为最高概念也有两义——一是包括地的天,天地之统称;一是天地之天,与地对称。苍苍者天当为与地对称之天,道理之天当为先天地之天,形而上的。说话急了,难免混在一起。


基督教《圣经》中的唯一神,中文“和合本”早期译为上帝,今译本也有改译为神的。帝、上帝是中国概念;译为上帝是中国化的译法,易于被中国民众接受。我揣测,把神译为天最接近本义。但是对准确理解《圣经》会引发歧义。译为上帝,算是与中国人的敬天传统相接的最佳方案吧?毕竟之先有朱子把天、理、帝统一起来。帝即天也、理也。


神的人格意味,比天强些。这里用人格一词不很确切,不过学术文章中沿用日久,用了易让人了解在说什么。要讲得准确些,可以这样说:《圣经》中的神,像个存在体;而中国思想中的天,虽有意志,有主宰义,但存在体意味不那么强。


基督教还有“道成肉身”说。这就是说,切勿把耶稣与《旧约》中的先知等同看待。耶稣本身就是神。从历史学角度看,这样定位信仰对象可能是个很好的策略。对坚定信仰而言,崇拜神比崇拜先知好。对比中国传统,天未曾有过肉身。〖洪秀全有当神之肉身意图,昙花一现。〗天子概念一直在用。真命天子有拯救受苦受难民众意义;民众也反复不断期盼真命天子降临救世。但是,天子并未成为崇拜对象。即使不少皇帝,乃至太后,要求大臣们称其为圣人,终难成为信仰对象。天始终牢牢地占据着信仰对象位置。


“道成肉身”说还有一层深义。道,《约翰福音》希腊本原文为逻各斯。《约翰福音》劈头一句“太初有逻各斯”,极像了理学“太极即理”。逻各斯在整个西方思想史的位置,大略相当于道理在中国思想史的位置。如此,天理作为信仰对象,与基督教把耶稣当作逻各斯肉身的信仰,就有一比。


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语境下,作为信仰对象,天道也是较好的用语。


(九)儒墨道三家皆崇天道,为何突出儒家?


中国思想史整体、先秦诸子百家,可以看作全都围绕天道展开,为何独崇儒家?


道家以道为标志,似乎最合天道。毫无疑义,道家有大智慧,是个极有价值的宝库。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语,大本已失。纵然无为而治有予民众自由义,也内涵放任豪强欺凌民众任其自生自灭义。老子有言:“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鄙视儒家仁政、礼治主张。儒家认定天道本身内涵仁性。董仲舒论天道阴阳时认为,阳主导阴,阳德仁。天道仁。故而君王必须行仁政。王道本性为仁。


墨家兼爱,论证之一以天为依据,《天志》篇是也。孟子对墨家的责难,认为兼爱无父、是禽兽也。墨家并非否定孝亲,只是认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以兼爱为原则,实践时由于父母亲离得近所以占点儿便宜。孟子不否认博爱,但次序上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伦理次序,而非实践次序。实践上,恰巧有位老人在侧,需要善待,无须先回家善待一下自家老人,再来处置他老事务。只是说,此时此刻善待他人老人是因为推己及人的道理;日常行动全是孝顺自家老人。所以争的不是行动次序,而是原则,是伦理次序。


儒家伦理原则有充足的理由:孝亲出于父母的恩情。恩是个大字眼。墨家尚义。义是普遍原理。就像耶教爱主、爱神为第一原理;并由此出发,爱一切追随耶稣的徒众。基督教的博爱是有限度的,不是爱一切人,对于异教徒,则是毫不留情地排斥,直至必要时诛杀。当然,实践时会先给他们一个悔改(即投降)的机会,甚或相当热情地教诲他们;如若顽固不化,其下场可知。这就是雷锋精神之一:对阶级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般地消灭之。墨家毕竟是中国思想,还不到如此严酷地步。然而无视恩,则如基督教。孟子斥其“无父”,盖出于此。环顾当今中国社会,孩子们忘恩愈演愈烈,由忘恩而负义,义亦难存;儒家伦理之重要凸显于我们面前。法家被斥为“刻薄寡恩”,责难之严厉,可想而知。


结论:继承传统说不能成立。传统从未中断,只是晦暗萎靡。所以,传统需要的是弘扬。中华传统核心是天道。天道是信仰对象,也是义理核心。弘扬传统须激扬对天道的信仰,奉行天道、阐发其义理。足见舍复兴儒学别无他途。


二、为什么儒学必须现代化?


儒学必须有个现代转化可说是论者已经达成共识的论断。然而对其理由,说得并不一致,也不够透彻。概括各方面论述,大致可以总括地说,一般的认识是中国社会正在现代化,或曰正在经受西方文明冲击,中国社会已经变化,而且必须进一步变化。至于变得是否令人满意,将来应当变到何种方向方向去,却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甚至不同主张彼此冲突。对儒学现代化的必要性理解也各有主张。由此看来,阐明儒学必须现代化的根据是必要的。


这根据是儒学面对的现象,不是我们这些论者自身倾向延伸出来的诉求。也就是说,不是出于我们的学术教养、知识见闻、爱好利益等自身要素。


宋明儒学兴起与佛教强势进入相关。论者多认为是中华文明应对佛教。严格地讲,佛教还够不上文明。如果印度文明整体性侵入,佛教也在其中,还可算是文明进入。即使只是一个宗教而非文明全体,由于佛教势头甚大,已构成对中华文明的重大挑战。再者要考虑的是北方民族大举入侵中原之后形成的格局。按照许多史学家看法,宋朝只能算是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国诸地区性国家之一。北方入侵造成中国社会结构重大变化。这种情况也是对儒学形态提出的新要求。民胞物与是伟大的思想创新,可以理解为对新的社会结构的回应。〖宋国对新儒学态度忽冷忽热;朱子临终未能平反。接下来统一中国社会的是蒙古人。中国人虽然亡国,但蒙古统治者比宋国统治者高明,懂得尊重新儒学。由这一史实可以说,中华文明赖新儒学连续生命。满清统治者也依靠新儒学统治中国。〗目前中华民族面对的两个外来文明的强势进入。中华文明面对的是比佛教更为严峻的挑战。既有采纳吸收,也有消解去除。有些事物是消化不动的,但又会长期留存,除不掉。就像中了一枪,子弹留在体内,既取不出,也不会吸收。就须有对待方法,尽量减少其危害作用。总体表述是三文明融和。把诸如此类无可奈何不得不包容的害处也考虑在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有些事物是办得到的,比如酿酒;对有些事物是办不到的——精华与糟粕集于一体,取其精华就必须连带糟粕,比如……汽车、电脑、互联网等等。道路交通事故天天大量发生,死人毁物无数,极少有人主张从此废除汽车,是其理也。文明也是这样。既然遭遇了,就须认命,寻找行得通的解决害处的方法。


儒学现代化是中国传统(易道-天道)面对三文明并存、相互作用局面作出的回应。


中国社会种种现象之要件本文从三个方面叙述:汉语与世界观,社会结构与制度(西方文明、苏俄文明),中国人存在样态的演变方向。这三个方面是中华文明(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使得儒学必须随之调整、改变,方才与时俱进。


(一)汉语与世界观的现代化要求儒学现代化


汉语现代化,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即使没有外来影响,其自身因社会生活发展随之必定会有的发展;另一是由于外来文明的影响而有的发展。双音词出现并增加、补语出现等,可视为汉语自身原因而来的发展。汉语语法属于后者。这就是说,当代汉语受到西方文明重大影响。我们尚未估计这影响到底大到何等程度,然而仅粗略观察,就足以令人震惊——我们已经接受用“主语-谓语-宾语”模型理解句子结构,已经接受用“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类型划分词类(准确地说,划分音节)。也就是说,削汉语之足纳入古西哲人从古希腊语中引出之履。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现代汉语的发展,更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对应主语、表语这样的语法分析,当代中国人很容易接受亚里士多德建基于实体-范畴的哲学。〖遐案:主语对应实体,表语分类对应范畴。〗这就是说,语法规定着人们的思维框架。


数理化教学把西方哲人区别“感性-知性”考察心智能力的思路渗入中国人的世界观。西方思想随着这些在义务教育中必修的课程强势渗入国民心灵。尽管国人仍然有少量使用“感风寒”等中国旧思想解释疾病,占优势是却是西方“病毒侵入”等生物化学术语。论及知识,则是感觉、知觉,与知性形式——物理学、化学要求实验数据与函数方程。从而理解社会现象(一切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都属于社会现象)也落入这种思路,忘却了中国自古以来有效的直觉。甚至把直觉解说为实验加函数(称作规律);把实践论解说为反映论。〖遐案:用康德哲学术语叙述,把审美判断力领域的问题放到理论理性领域中处理。〗


上述两个方面可说是“结构性”的变化,与此同时,语汇也大量地西化。哲学、社会学等大量新造词在汉语中涌现并广泛传播。现在还有几个中国人用气、理、道等看待现象?几乎都在使用物质、精神等新词解析现象吧?而且至今未充分消化新词意义。最有代表性的是把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气本论解说为质本论(译名唯物主义)、理本论解说为形本论(译名唯心主义);气解说为物质、理解说为精神。哲学家尚有此类误解和混乱,惶论普通国民。


以上情况说明,当代中国无论语言还是世界观都受到西方文明重大影响。


此处须稍稍涉及体用问题。近世以来,中体西用抑或西体中用争论不已。吾辈以为何谓体须先明确。前贤有以政体或国体为言者。本文此处定位于自哲学看。按中国传统看,政体国体皆属器。道为体器为用,则政体国体皆属用。按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看,政体国体皆属精神之形态,精神为体,此皆为体化显之现象。


时下论体用者,有以哲学基本范畴精神-物质、理-气为体者。此论不当。若能成立,如上述罕有以理-气思考现象,多以精神-物质为基础建立哲学体系,岂不当下中国社会已为西体?明显的事实是,世界观已经西化,谈哲学者开口即是精神物质、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讨论古代思想也免不了这些词汇。形而上学一语已经与metaphysika同义,古义已晦暗。〖我已论证,依古义,metaphysika应译作形而下学。把metaphysika译为形而上学,就把中国思想中的形上、形下意义搞乱了。〗然而,西化的世界观并未使我辈在文化上成为西方人,起的作用至今多半是搞乱思想,有待整理。我们仍然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可见,把世界观说成体,不妥。何为体、何为用?须另寻概念。〖依上文,易道-天道为体。〗


语言不仅以词句表达思想观点,语言结构和传达方式也影响思维方式。假设语言由先民创造。进一步可假设先民创造语言时植入其思维方式。语言传承其思维方式。后人在学会语言时就继承了先人的世界观。语言影响人们思维看作有若干维度:语法结构,领悟对方话语之心智能力,语句传达的思想等。


汉语与世界观有如此大的变化,迫使儒学的表达方式有相应的巨大变化。现在要进一步探讨的是,这个影响大到何等程度?是否达到根本?


语言对思想的影响,结构是重要方面。黑格尔《逻辑学》启示的逻辑,人们认为是普遍真理的辩证法,其实有不少内容是德语结构独有的。中国人完全读不懂“本质是过去的存在”这类句子,除非知道德语Wesen(本质)与gewesen(动词sein的过去式,而这个动词首母大写就成了名词Sein存在)的关系。估计汉语往后发展,也难以发展出动词时态这种语法结构。再一个难以改变的结构是主、从句。语法学家称之为“立体结构”,汉语则是“线性结构”。这种结构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极为深远。语言是用来对话的。各民族语言有个共同点:基本词汇都是单音节。很快词汇就不够用了,汉语与西语就有了分歧。汉语仍然单音节词,不够用,以声调补之。西语词汇则向多音节发展。加之句法结构差异,听对方说话,西语要求把音节串切割为单词、并判断单词间的逻辑关系、主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汉语说话时,每个音节的意义都要判断。汉语的音节,意义繁多。多者可以达到上千。然而对话时很少听错对方要表达的意思的。理解每个音节,须从上下文(context,语境)关联中判断,而上下文中其他音节意义也须如此判断——这就是说,一串音节中每个音节意义都须与其他音节意义关联中了解。因此,这是一个多次往复循环的过程。对话时,这过程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不能说对话时不运用逻辑分析能力,但是用得最多的能力是直觉——直感判断力。有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人智商(平均105)略高于欧洲人(平均100)。作者分析了一些原因,唯独未提到语言差异。我以为,对话是最频繁的智力训练。中国人智商较高,与汉语关系极大。


汉语虽然有很多变化,尤其词汇中出现了大量双音节词和不少多音节词。然而对话时使用的思维能力仍然主要是直觉。这是最重要的,是汉语继续存活根本所在。


思维习惯重要性可以从国家治理中看到。西语习惯者,用演绎推理判定是非:法律是大前提,行为是小前提,结论确定是非。汉语习惯者,用直感判断力判定是非。合乎人们心意的为是,不合众人意见的为非。孟子曰:“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你有法条依据(作为大前提),我有群众意见。这是两种思维路子的冲突。


由此看来,尖锐的冲突在世界观方面。由两个世界模型转变为三个世界模型并不造成障碍。要紧处是理-气概念与物质-精神概念之间关系须理清。特别重要的是天命之性解释须与现代中国人的知识协调。如果今日知识体系与儒学的概念体系彼此不能相融,儒学就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换句话说,要在现代中国人的知识体系中重新阐述天道、天理(仁义礼智)。


(二)中国社会结构演变要求儒学现代化


宋明儒学产生当与那时中国社会结构更新相关。这一猜测有待进一步研究。现时中国社会出现的全新结构则是我们眼见的现实,无庸置疑,直接叙述出来即可。


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在教育及知识体系方面,以及经济结构方面;苏俄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社会结构及政治体制方面。经济结构在市场化进程中西方文明影响止步于苏俄文明影响——我曾用“市场原则贯彻的限度是组织原则”表述。我主张用三文明模型解释目前中国社会的现象,此为一显例。


中国社会当前的结构,我称之为伦理社会,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直接关系为优势。通俗地说,伦理社会就是以人事关系为主导社会关系的社会。西方社会的结构我称之为理性社会,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间接关系为优势。西方社会人与人打交道有中介物——规则(法律等);中介异化成为独立的存在物凌驾于人们之上。通俗地说,法律在西方社会高于一切,人们只能服从法律;在中国社会,法律是没有异化为独立存在,从未获得驾驭人们的地位,只是人们手中的工具。西方文明要求人们无条件服从法律;中国社会要求人们学好法、用好法、利用法律维护自己利益。这种情况就是法律这种中介物没有异化为独立存在。


现代中国社会与古代中国社会同为伦理社会,但社会结构有了根本变化。古代中国社会是家族联合体,所以号称一盘散沙。现代中国社会是党组织与社会一体性结构,整个社会由党组织整合为一体,呈现牢固的整体性。


这种特性是由苏俄传入的。带来的不仅是组织结构,还有东正教-苏俄文明的其他要素。前文已经对儒家、基督教信仰差异作了比较。尽管《约翰福音》宣称“太初有道(逻各斯)”,其道与中国传统的天道有根本区别。


《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由天道而王道——王,往也,天下往也。王字三横划之义为天道、人道、地道,中间一竖划之义为贯通,王,天道、地道、人道三道贯通。天道内涵仁性。王道内涵仁政。“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预设敌人作为结构性的存在。〖并不是说,实际施政时遇事迂腐不去宰杀敌对分子。这是说,在理论上,不设置“人民-敌人”的结构模型。〗


基督教的道,派性十足。耶稣明确要求信徒背着十字架跟他走;如果家人,哪怕是亲娘,不跟耶稣,就是敌人。所以基督教取“主内兄弟姐妹-异教徒”为划分人群的结构模型。这个结构模型由苏俄文明以“阶级敌人-阶级异己分子”的形态强势传入中国社会,要求人们“与反动家庭划清界限”,与中国传统形成尖锐冲突。基督教第一训条是“爱主、你的神”,其次是“爱邻如己”。苏俄文明要求人们奉行普遍性原则,家人置于最末。墨家主张的还只是兼爱,苏俄文明要求的则是爱有阶级性——与东正教爱主第一、视异教徒为敌一致。儒墨分歧仅在爱的次序,道为一阴一阳还是共同的。


耶教,无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其道与中华文明天道根本不同。在我,道为阴阳。在彼,道为偏执一端;以周易角度看,乾为辟,为开创,为解构;坤为翕,为收凝,为聚形;基督教诸支与古希腊抽象化传统相结合,其道为阴执。墨家尚且“施由亲始”,苏俄文明则要求“亲不亲阶级分”,铲除孝道。


孝道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道一经铲除,日久天长,后果就出来了:儿童自幼犯上。成长后,又以西方文明“平等”为口实,在单位中上下级关系紊乱、家庭无伦理。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目前,中国社会重建秩序之必要性已经成为共识。也有个别人认识到重建家庭伦理之必要性。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是现实的存在;中国人照旧奉一阴一阳的天道。在二者间寻找共处途径已经付出巨大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寻求二者更好融和,是儒学面临的重大使命。重建家庭伦理,完善官德,重任在焉。


(三)中国人社会存在发育至人格(person)尊严要求儒学现代化


西方文明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三项制度冲击中国社会,产生极大张力。这三项制度可简化为一:人的社会存在发育为人格(person),即中国人的社会存在具有人格性(personality)。这是因为在存在方面,这些制度与人的社会存在完全地对应着;在学理方面,这是个法哲学问题。把人的社会存在讲清楚了,那些制度的解说就迎刃而解。


Person是人的社会存在体。按黑格尔的说法,在西方社会,人的社会存在发展为人格(person)用了1500年(《法哲学原理》第62节附释)。黑格尔原话是“财产的自由”(Die Freiheit des Eigentums,中译本作所有权的自由),可见这个问题对今日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有了私有财产,无论购置房产还是投资,都被承认为合法的。国家要存活,只能走这条路。相应地,颁布了民法。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默认公民为自然人。也就是说,直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自然人(自然的person)。然而,中国人尚未在社会存在上成为人格(person)。这就是说,对中国人的法律认定脱离了实际。然而,换个角度看,这表明成为人格(person)是中国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民法通则》之颁布说明,中国社会已经明确了社会发展方向。财产之自由将日渐成熟。


按法哲学,人格(person)之完成与财产自由是一回事。财产自由之内涵是绝对地不受侵犯。而人格性(personality)之内涵是人格(person)尊严之绝对性。尊严即内涵不被侵犯。二者是一回事。观察人们日常行为,随意推搡碰撞他人,甚至碰擦了他人还毫无感觉(麻木不仁),就可以知道我们离人格(person)尊严有多么遥远。尊严至少有三项指标:尊重他人、尊重规则、自尊。尊重他人要求是无条件地尊重。不可以说“如果他尊重我,我就尊重他”,这叫有条件地尊重他人。无条件尊重意思是把尊重他人放在第一位,不以他人是否尊重自己为条件。尊重规则也要求无条件。比如交通规则,无论马路上是否有车,红灯亮着,就耐心等待。不能自行决定何时守规则、何时不守规则。自尊的基本一条是知耻。别人皱眉就知道自己有错了,赶紧查一查自己何处冒犯了他人。〖自尊:良知本义所涵。良知即天理,也即仁义礼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知耻之端也,知耻也。故而义之内涵本有知耻义。曰:良知明觉者必自尊。〗


在西方文明冲击下,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财产自由、人格(person)尊严无疑会一路前行。这与天道是否相合?需要儒学作出解答。更重要的是,儒学能否推动中国人成长为人格(person)?


从宋明儒学已有成说看,上述发展是有可能性的。宋儒“涵养须用敬”,一个敬字对培育尊严相关甚强。只是,宋儒说法适用于君子,用于庶民能否奏效?孔子说,君子学道而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只要普天下敬字风行,庶民也会受到教化。只是成长为人格(person)须贯彻西方文明抽象化、执阴传统到一定程度,中国传统一阴一阳的天道会否解构其进程,尚待观察和进一步研究。


阳明致良知有良知返照义。良知反观自身,对于人格(person)成长是重要途径。良知返照有多种可能性,其中之一就是观出个抽象的存在体,即人格(person);再配以末那识的坚执(船山语),人格(person)遂成。初看之下,让庶民反观自身良知似乎不可思议。然而西方社会办得到,中国社会就找不到途径吗?


退一步说,即使庶民之良知返照、成长为人格(person)达不到圆满的终点,儒学为此做的努力并不白废。那正是激发儒学现代化的动因。或许发展出儒学的法哲学也未可知。


三、儒学现代化关注点


本文上面的叙述留下大量空白〖也即漏洞百出——自我解嘲〗,披露了现代儒学要研究的问题。在此拈出几项。


(一)激扬国人对天道的信仰


目前我国正处在精神危机中。精神危机的最突出的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是信仰晦暗。许多明智人士都宣布自己没有信仰也不需要信仰。民众也多认为自己没有信仰。这是因为长期的无神论、唯物主义强势浸润,信仰模糊、晦暗了,人们有信仰而不自知。


中国人信仰天道是个事实。吾人阅书史、观社会,明悟此乃一事实。然而对众人,须证明这是事实,从而要做实证研究。方法是搜集经验证据,不是引经据典地推理。


学者们对什么样的东西方可称为信仰提出了若干指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其中两项。一是,信仰是最高原则,或称最基本的理由,其他一切理由都依之成立,它本身无须有更高的、或更基本的理由。基督教信仰的神,内涵中就有亚里士多德追寻的第一原理之意义。〖前面已经讲到,天理与诸理之间关系有两重。第一原理为一,纯粹理性理念为又一。二义并存吧。〗〖基督教信仰有非常可怪之义为信仰条目。虽然宣称“道成肉身”,似乎逻各斯至高无上,但却把童女生子、死后复活等逾出常理的神迹列为信条。中华文明的信仰重在讲理。〗


第二,对信仰对象有敬畏感。比较上一项,此项较难调查。试列几项指标。一是良心测量,调查人们做错事时有否愧疚感。一是是否担心人们“戳脊梁骨”、贻羞祖先。中国传统中,史书是论定传主一生功过的纪念碑。敬畏史书即是敬畏天道。一是祭祖,祭祖即敬畏天道。一是探寻民间崇拜内涵的意义。如关帝崇拜,实质是崇拜天道——关帝是天道维护者和执行者。又如崇拜观世音,求告“国泰民安”——祈求的是天道大行。


(二)儒学现代化要建设中国哲学


(1)何谓中国哲学?


此处所谓中国哲学意指当代中国哲学。何谓中国哲学?目前作为学科的中国哲学主要含义是,对所有的归类为“中国哲学论著”的资料开展研究的学科。此处所谓中国哲学指的是当代中国思想内涵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尚未清晰地整理出来,甚或尚未成型,但不妨假设它已经作为目的存在。每个哲学家都在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无论这位哲学家研究的是中国资料还是外国资料,他都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哲学。所以,被当前学科划分称作研究中国哲学、或外国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家们,在这个意义上都参与建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看作所有这些哲学家各自哲学体系共享的哲学体系。


对中国哲学有两种表述。一,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家研究任何资料共用的哲学体系。二,中国哲学是当代汉语内涵的思想体系;研究中国哲学看作当代汉语反思自身。


第二种表述可以回答“是否存在世界哲学”之问题。哲学与语言紧密相关。中国哲学是汉语反思;德国哲学是德语反思……所以我不认为有世界哲学。这样说,并不否认各种语言内涵的哲学可以有共同的内容,可以互译。但就体系整体而言,不能转译。


所以,中国哲学是使用当代汉语思维和写作的一切哲学论著之总体中内涵的哲学体系。


(2)建设中国哲学须加强中西哲学在学理上的沟通


形成中的中国哲学不仅须完满解读中国典籍,也须完满解读西方国家典籍,简言之,要寻求通解中西哲学典籍的新哲学;这种通解是以汉语开展的。〖作为终极目的,新哲学应当完满解读全球所有哲学论著。中西哲学通解看作第一步。〗


还有一个更重要,也更有实用价值的理由:为了儒学走向世界、向西方社会讲解儒学,必须通晓西方哲学。


如前所述,哲学家们解读中国的哲学典籍使用大量西方哲学术语。不使用这些用语不可能做哲学,毕竟当代汉语日常用语中已经大量混杂了西方哲学术语。


本土传统与传入的西方文明、苏俄文明如何相处、怎样融和,也需要深刻了解西方哲学、东正教文明底蕴。


我国哲学家在儒家与西方哲学沟通方面已有长足进展,贺麟、冯友兰、牟宗三、唐君毅做了卓越的工作。与德国哲学的沟通需要继续和深入。目前已有学者开展儒学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相关的研究。希望研究情本体的儒学研究者关注与休谟哲学的沟通。儒学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法哲学、休谟法哲学(moral philosophy)关联起来研究,将为中国哲学的法哲学奠定基础,是儒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中国民俗“父母养育之恩”、“一夜夫妻百目恩”与休谟法哲学所论对照研究,对家庭伦理研究,确定今日中国社会法权关系,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这样的研究看作儒学现代化。〗借鉴,是把外国的思想当作镜子用,照清楚自己的模样。沟通则是创建新哲学,能理清原先不同思路的几种哲学;新哲学俯瞰中西诸哲学体系数其得失。儒学之未来其在斯乎。


(三)儒学现代化须重释天命之性


儒学现代化是自然而然、必不可免的,因为我们只能用当代汉语理解和阐释儒学典籍。而且在解读典籍时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建构着当代中国哲学。这一过程一直在开展。前辈使用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等西方哲学术语解说儒学典籍,作出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阶段性贡献。在肯定他们贡献和成就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术语,无论是否日本学者创造,在我国流传至今已经在当代思想中取得稳定的意义;它们的内涵与其西方哲学原本有相当大的差异,用来解说儒学典籍引发诸多误解,使得今天的我们与古人之间形成交流障碍。儒学对诚极为看重。古义被遮蔽,生迷妄,则不诚。不诚无物。清障则诚现。既要把idealism、materialism、metaphysika这些西方哲学术语之意义理解准确〖再也不能把以气为本的中国哲学流派说成唯物主义者、以理为本的中国哲学流派说成唯心主义者〗,还要重新互参地解读中、西哲学典籍,重铸术语,解读儒家典籍。


宋明儒学多半简称为理学。理是其核心概念。何谓天理?仁义礼智。无论心即理、还是性即理,皆为天命之性,本于天而备于我。儒学现代化首当其冲的是天命之性须重新解释。


与现代知识相合,天命之性不能看作与生俱来。宋儒的伟大贡献之一是,判定仁义礼智是人的存在体组成部分。与现代知识不合的仅仅是设定天命之性与生俱来、生而备有。我的解决方案是接受其为人的存在体,并沿袭黑格尔哲学、马克思社会学,称之为人的文化存在体。同时还须确认其客观存在。因此,沿袭康德、郑昕、波普尔第三世界学说,认定天理存在于第三世界,为客观精神。


这就是说,儒学现代化不可避免地要与当代西方哲学协调,寻求通解中西哲学的新哲学。


凡是以当代汉语思考、理解、讲述哲学,包括研究西方哲学资料的,就是在建构新的、当代的中国哲学。在国际会议上以英文发表的论文,只要作者写作时以汉语思维、而后转以英文写出,也归属于中国哲学。这种研究与写作,探寻的是既能解释中国哲学资料、又能解释西方哲学资料,因而就是对新哲学体系的探索和建构。论文写出,但新哲学并非存在于纸张和墨迹中;而是存在于语言中——存在于汉语中。人们阅读论文,理解并延伸其内涵的意义,它就活着,即生存着。中国的每个哲学研究者分享中国哲学,它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生存、存在。中国哲学又在所有的哲学研究者之外,在语言中存在着、生存着,不以个体的生灭而改变。它看作客观存在体。


语言不是“物质的”。语言须通过“物质的”途径传播——喉、声带、空气振动、耳膜振动、神经电流……,然而语言本身不是“物质的”。语言客观地存在着,又不是物质的,不妨套用旧词,称之为“客观精神”或“客观的思想物”。人们说话时感知声波,并从音节勾连和音调起伏中领会声波传达的意义。听得到声波;听不到意义,意义须运用判断力领会。语言不是声音,而是声音所承载的意义。或者联起来看,语言是声音及其承载的意义。然而无论怎样看,意义是其要件。那么,当问及意义存在于何处时,卽存在于客观物质世界还是存在于主观精神世界时,人们就无言以对了。可以把意义划归精神世界。然而,这可传达的、为人们共享(也即非属于某一主体)的意义,能归入主观世界吗?两个世界——客观物质的、主观精神的。客观的,是物质世界;主观的,是精神世界。语句的意义不是物质的,却不是主观的。主观只能与精神配对、客观只能与物质配对的关系不成立了。意义既是“精神的”,又不能是主观的、只可以是客观的。于是只好把客观与精神配对,确立为一个新世界——称作第三世界,卽客观精神的世界。


通常把一切现象划分为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两大领域的世界观暴露出其狭隘性。在这种世界观中。一大堆现象无法归属。物理学属于哪个世界?显然,物理学不是物质的,因为无法感觉其气味、颜色形状、粗糙或细腻……物理学也不是主观的。确实,某个物理学家主观思想中有物理学,然而在他出生前,物理学已经存在,他去世后,物理学仍然存在。物理学的存在不依任何一个物理学家的存在与否。谁能否认物理学客观存在?!一切科学都是这样。一切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也都是这样。确认这些事物归属哪个世界,必须建立第三世界领域,才可能理清现象归类。


第三世界是个内容广泛的领域,其内容可以用多种方式划分。而其基本意思是:这是个客观知识、客观精神的世界。各门科学的理论,各种思想体系,都是客观存在的,也都不是物质的,因而划归第三世界。以下从某个角度建类,在第三世界中划出个意义世界。


一切产品都内涵意义;一切行为也都内涵意义;一切制度内涵意义……存在着多种意义系统。交通法规是一意义系统,物理学是一意义系统……所有意义系统之全体看作意义世界。意义世界客观存在,归属于第三世界。


天道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它生存着。天道作精神体、意义系统看时,它存在着,是客观存在体。天道即天理,即仁义礼智。生存于中华民族,客观存在于中华文明。古人认为与生俱来的天命之性,现看作客观存在于语言中、或曰第三世界中、或曰意义世界中,并化为人的文化存在体。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是怎样从客观的精神存在体化为人的存在体。


(四)儒学现代化须重释天道、寻求天道现代形态


重释天道是个大题目。整个中国哲学都可说成阐释天道。即使拈出两个具体题目——天理、王道,也是很大的题目。天道渗透一切,广及生活所有方面。这就是说,现代儒学面对的是全部生活。论题繁多,本文只作若干点题。诸多重大问题,留待他日。


天理之存在毫无疑义。在理论上要论证的是其客观存在性。客观、存在都是西方哲学用语,须追根溯源阐明其内涵,制止误用。而后天理方能阐释得正确。这项研究是中西哲学沟通必有之目。


周子《通书》有言:“诚,五常之本”。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天理:仁义礼智信。不诚则无信;民无信不立。诚为本,岂可小视!


第二个问题即是论证天理的现实存在——它是否存活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这是个实证研究课题,须通过社会调查确认天理仍然生存着。


如果调查研究证明天理仍然存活,进一步的题目就是证明它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这也是社会调查的题目。这个题目可以这样做:以当前社会实际起着作用的价值观念为调查目标,并从中分析出核心价值;再把调查研究结论与天理作比较,看二者吻合度。


这样研究的思路是:核心价值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实际起着作用的,也即存活着的、於穆不已地运行于天下。核心价值是客观存在;也就是说,不是哪个学者或哪个课题组推算出来的私见。


前文已论及重建家庭伦理之必要。当今家庭无伦理盖因西方文明的人权理论进入中国社会。中国古代有两个提法:男女有别、夫妻有别。礼治建基于差别。有社会秩序建基于男女、长幼、上下、贵贱等结构上的差别。西方文明的法权理论设定人人平等,则男女在法权上的平等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这原则已经成为今日中华文明的基本原则。然而,人们立即想当然地把男女平等转换为夫妻平等,则是毫无道理。男女平等可由人权推出。而夫妻是家庭这个社会结构中的角色,二者关系须有与结构相关的规定。如同企业视为person(通常称作法人);家庭也是个创建的person。企业内部有诸多角色,平等概念不适用于诸角色关系的描述。同理,平等概念用于规范夫妻关系起着破坏家庭作为统一person的作用。有夫妇而后有父子。亲子在社会中的平等,同样不可以直接转换为家庭关系中的平等。以我熟悉的学校管理为例。实际生活强烈要求家庭设置家长。不仅中小学有家长诉求。大学本科生管理也强烈诉求家长。研究生管理也开始涉及家长诉求。然而社会没有关于一个家庭怎样确定家长的规范。由此可窥见,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至今未建成,原则尚处于模糊状态。


进一步的研究是考察,可否把春秋时期的国际关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中华文明原则,运用到今日国际关系。当今国际关系通行的原理属于基督教文明,其道为强迫别国遵奉他们的指导思想;其代表人物之一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源于这个文明的执阴传统。执阴则冲突不断、战争不断。儒家依天道一阴一阳阐释为并行不悖,各文明彼此尊重,各行其道,和而不同。简言之,儒家要依天道重建国际关系理论。


所以,第三个问题是,论证天理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之主体。这就是说,要充分考虑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苏俄文明两个文明的汇入,与本土传统之间的互动与交融。重点问题是仁义之阐释。这涉及善之儒家与基督教之比较。按西方思路,无论形式主义地解释善,抑或实质主义地解释善,都是抽象化地解释。而中国思路既非形式主义、又非实质主义。“止于至善”,至善非形式、非实质,而是无过无不及的恰好处。中国人至今接受的至善乃是中国式的,而非西方式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仍然成立。〖1958年大办食堂,吃空存粮,导致大饥荒。1959年为停办食堂的争执,后演变为严重的“路线斗争”,直至引发文化大革命,所争是“不能饿死人!”“饿死人要上书的!”不牵涉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只是中华民族先王之道中的核心价值——仁义。〗依西方文明或苏俄文明行善,往往结果为恶,理由就是,那两个文明认定的善,依中华文明看,概念根本不同,不可当作善看。理论上的论证相当繁难。至于实践检验,倒是容易。一旦付诸实行,无非或成或败。成则总结经验,败则吸取教训——从事例中思考出结论就是格物致知。实践检验即古语所说格物致知。所知即至善。我辈只是做做理论,做对做错不会直接损害国计民生。而大人们若不了解中西善理之别,付诸行动就会害人害己。可不慎乎!


第四个问题是新儒学要恪守儒学本色。有一些学者认为,儒家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因而儒家本份就是做好道德研究和实践。这种观点虽然不能简单地说成是错的,但是明显是不完整的,也就是片面的。人们常说,片面的就是错误的。因而上述对儒家的看法确定地是错误的。本文立论很明确:儒家是阐发天道最佳学派。儒家的本份包括道德修养,而核心问题是天道,道德修养围绕天道开展。宋明儒学以来,儒家确立的基本经典为四书五经,其中以四书为教学重点。四书中的《大学》、《中庸》其实是五经之一的《礼记》中的两篇,特意挑选出来列为基本经典,可想而知重视程度。四书首篇《大学》宋儒认为乃“大人之学”。大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按朱子所作的序,此书是古代的大学教材,可见古代大学是培养领导干部的机构。〖改革开放前,我国考进大学就进入国家干部行列。又:可参考法国大学生的社会地位。〗


《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的“三纲领”,为首的是“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意思是光显,作动词看。后面明德二字,朱子解释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天命之性是也。天命之性,天理也,天道也。故而明明德,光显天道于天下也。所谓“平天下”,也即光显天道于天下。至于道德修养,按朱子所说,天命之性“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道德修养是为了完整地、准确地奉行天道。


阶级斗争为纲,按三文明模型分析,乃源出于东正教-苏俄文明。东正教基督徒战斗、压灭异教徒思路,苏俄文明中是革命的无产阶级战斗、压灭反动的阶级敌人,在思路和模型上有继承关系。儒家思想则迥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奉行天道,中华民族必定复兴,世界和平必定实现,世界大同必定实现。


写于2016年6月初


谢选骏指出:上述五篇文章,是我在网上搜索得到的,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潜在的系统——我认为这体现了“现代中国的三教合一”——显示了“中华文明、西方文明、苏俄文明”这个“三教”在中国大陆逐渐合一的实况。当然,我用“三教合一”来概括上述发展,也许不是十分准确的,因为毕竟,参照第二期中国文明的历史——从汉末(公元220年)官学瓦解到公元1000年以后才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提出,中间相隔了八百年。现代生活的节奏就算再快,清朝官学的瓦解到今天也不过也不过112年,似乎还隔着几重山。但无论如何,三教合一的动向已经出现了。尽管,未来的三教也许并不是现在的三教,但是现在的三教也将汇合到更大的文明之中……那就是“第三期中国文明”逐渐展开。

谢选骏:肥胖症原來是感恩节的后遗症

《为何美国的饮食如此致命?”(《纽约客》特稿|2025-01-08)報道: Why Is the American Diet So Deadly? 一位科学家曾试图反驳“超加工食品正在危害我们的健康”这一理论,结果却颠覆了自己对肥胖的认知。 包装食品宛如墓碑。食品科学家们正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