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5月1日星期一

谢选骏:“中国本部”就是“汉地”

佚名网文《中国本土》报道:


中国本土是西方世界对由汉族人口大量聚居、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核心地带的称呼。

范围与中国最近的汉人朝代也就是明朝的疆域大体一致,属于汉人聚居区,即两京十三省(亦称关内十八省、内地十八省等)大体一致。此区域包括辽东都司,也就是当代东北的辽宁地区。

中国本土外文名China native,对等词汇China Proper最早出现时间1827年,字面意思严格,本质,纯粹的中国范围。


词语释义

中国本土又称为“中国部”,英文的对应词同为“China Proper”,但中英文概念的来历都有待考证。有人说旧指内地十八行省(即晚明汉人统治区中的两京十三省),清朝将领土分为内地十八行省和外围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五部分。在清朝末年,内地十八省被一些中国人称为“中国本部”,意指历史上中国的心脏地带,或相对于不断变动的中国外围之边疆地区(包含亚洲内陆地带与其它地方)。该名称的出现,具有政治意味——辛亥革命之前的革命党人亦以中国本部的十八省作为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范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族居住地域也在发生变化,由于清朝末年汉族人口大量移民东北,东北也被看作也看作中国本部的一部分,如《中共二大决议》中的中国本部就包括东三省。而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全国的统一,对汉人的居住范围的限制逐渐取消,汉族的居住地域扩大,以及政治家的同化民族统一全国的需要,中国本土的概念被较少提及。

称呼起源

“中国本部”与英文“China Proper”是对等词汇,但两者的关系,尤其是“中国本部”是否是由“China Proper”翻译而来,仍待进一步考证。但英文概念及名词“China Proper”最初使用的时间,难予考证。根据美国的中国专家何汉理的研究,该词早于1827年即有使用。但英国人威廉·温特博特姆在1795年介绍清帝国统治下之中国的书中,已经提出了“China Proper”的概念。温特博特姆将明朝之十五行省的疆域归入中国本部概念(China Proper)作介绍。

英文“China Proper”的字面意思,是“严格、纯粹、本质、自身意义上的中国”。有人认为,“中国本部”的概念,并不一定来自英文的“China Proper”,而是直接来自“一十八行省”。内地十八省指清朝将原明朝汉人统治区中的十五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分为湖北、湖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从陕西中分出甘肃,所设置的18个省份。

也有人将“China Proper”翻译为“中国本土”。这种称呼容易跟殖民时代的英国及法国的“本国”或“本土”概念类同;然而清朝的领土扩张与英法的殖民领地扩张有诸多不同之处,中国的新领土也未被简单视作中国本部在外族地方的殖民地。同时,也有人将“中国本土”一词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中国本身的领土,即“中国疆域”,而与“China Proper”的本来意指形成较大偏差。

中国观点

清朝"一十八行省"作为满洲中央集权统治汉族地方的政治架构,是已经存在的。清末与民初,革命党人与共产党人也都接受并使用“中国本部”这个概念,见诸邹容的《革命军》第四章“革命必剖清人种”,孙文的《实业计划》,中国共产党二大达成的大会宣言与“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第一章“历史舞台”,以及许倬云等人的文章。

后来,由于中华民族概念范围的扩大,中华民国及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中国本部”一词受到抵制。1950年代,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四讲明代中,指责“中国本部”是“外族有意混淆是非造出来做侵略的口实”。现代,英文的用法已相当有限,主要用于历史或地理研究;而中文已绝少使用,不为多数当代中国人所熟悉。

相关争议报

中国心脏区域十八省的范围在清朝时期,和民族分布有一定关系;辛亥革命之前的革命党人亦以十八省为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范围。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行政区划颇有变迁,“中国心脏区域”已不再对应于人种、人口统计、或中国内部的行政区界。

有一个解释是认为“China Proper”或“中国本部”、“中国本土”等词句是用以将像英国与法国这样的国家区别自其殖民帝国的同样架构,然而“China Proper”以外的地区不同于英法的殖民地,这种说法通常会使中国人解释为冒犯,甚至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侮辱;但其实使用者不见得有如此的意图。第二种方式是参考使用“汉族聚居地”或“汉族区”,但由于汉族已经恢复古代历史上的情况成为东北、内蒙古大部的主体民族,于新疆与西藏也多有定居,因此这一说法亦不确切。另一个可用的说法是“中原”,在古籍中提及蒙古或满族入主“中原”时,代表他们占有“China Proper”,但现代“中原”主要指的是华北平原,或者单指河南地区,因此此词过于狭隘。最后一个可能的称呼方法是“一十八行省”或“十八省”,其为清朝治下,约略等于中国心脏区域的十八个行省。但“十八省”的说法对现代中国人来说相对陌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辖有包含23个行省在内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

行政改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原先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做了改动与调整,使得这一概念又有变化。河北省得到了张北地区和承德地区。西康省东部重新被划入了四川省。广东省钦廉地区被划入了广西,相反广西怀集地区却划入了广东,同时将属粤省(两粤)的海南岛建省,此举使广东本来与越南接壤、广西并非沿海省份的地位改变。

苏皖边境也有多次微调,最大一次是江苏省用砀山县,萧县交换安徽省盱眙县,泗洪县,以及天长市部分乡镇。冀鲁豫边境也有微调。


谢选骏指出:人说——“中国本部”与英文“China Proper”是对等词汇,但两者的关系,尤其是“中国本部”是否是由“China Proper”翻译而来,仍待进一步考证。 但英文概念及名词“China Proper”最初使用的时间,难予考证。根据美国的中国专家何汉理的研究,该词早于1827年即有使用。我看——明眼人可以看出,“中国本部”其实就是“汉地”,也就是“汉人聚居的地方”。


佚名网文《汉地》报道:


汉地也称“中国本部”,别称为“关内十八省”,。

汉地是指中国汉族传统聚居地,最初指汉朝的领土,其后演变为古代汉族地区的简称,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相区别。五岳五镇四渎都分布在古代汉族地区境内。因古代汉族原居于“九州”,又称为汉地九州。汉地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内地十八省的含义相近。汉地除了是汉族对本民族原住地区的称呼外,也是非汉族群对汉族原住地区的称呼,而非汉族群的主要聚居地区是在九州之外。又名汉境、汉疆。


明朝两京十三省范围被清朝割出辽东后,余下地区即关内十八省。


历代典籍中已有“汉地”用例,二十六史及《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中提及此词一百余处,《全唐诗》提及此词十九次。汉地又有汉境、汉疆等别称。


学术界常使用此词,并常与“藏区(或吐蕃、西藏)”、“蒙古”、“回部(西域、回纥、回鹘、新疆、畏吾尔等)”等地并称。如:《西藏史话》(陈庆英等著,鹭江出版社)中第95页引近人贵香巴所著《西藏简史》说:“藏王都松芒波杰时,西藏有了笛子,并从汉地得到茶叶”,第132页又有“之后,他(八思巴)担任堪布,为汉地,西夏,蒙古,高丽,纳西,畏吾尔等地的比丘、比丘尼等总计4000多人授戒……”。《剑桥中国史-辽夏金元卷》中译本序言中亦提及“CHINA……一会儿指中国,一会儿指汉地……”。目前,至少在中国学术界,“汉地”已取代“十八省”或“中国本部”成为常用词汇。许倬云著的《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满清帝国的统治机制可分为第一层的两个部分,蒙藏与汉地,前者又分为蒙古与西藏,后者则有满、汉八旗与一般臣民。”


藏文“??????”可以译为汉地,指藏地以东的中国。


当代学界也常用此词,如:


佛寺:从印度到南亚和汉地的演变(国学网)

汉地佛教(中国佛教信息网)

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初传时期的再比较[永久失效链接]

中国本部

英文文献


1944年美军战时宣传片《我们为何而战:中国战事》中的中国地图。该图将中华民国法定领土分为中国本部(汉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等五大区块。

英文中的“China proper”原是对历史上中国汉族传统地区的称呼,通译中国本部,也有译中国本土。一般是指明长城以南的汉族聚居区,并不包括蒙古、西藏、新疆以及被满族清朝所划出的满洲等地域。到民国初年,也时常包括内满洲。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华民族”概念范围的扩大,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中国本部”一词因不包含中国的其它疆域,基于国家主权,同时受到抵制。在现代英语中这一用法有所减少[参7];而中文已少使用。


英文“China Proper”的字面意思,是“严格、纯粹、本质、自身意义上的中国”。根据美国的中国专家何汉理(Harry Harding, 1946-)的研究,该词早于1827年即有使用。但英国人威廉·温特博特姆(William Winterbotham, 1763-1829)在1795年介绍清帝国统治下之中国(the Chinese Empire,中华帝国)的书中,已经提出了“China Proper”(现代才由某些人翻译为“中国本部”)的概念。在第二章“中华帝国概述”(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的起始,他说:


“In attempting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is vast empire, we shall pursue the following arrangement. 1. China Proper—2. Chinese Tartary—3. The States tributary to China.

(为试图对这个庞大帝国做一概括描述,应进行下列解构:一、“中国本部”;二、“中属鞑靼”;三、“中国的册封属国”。)

温特博特姆将明朝之十五行省的疆域归入中国本部概念(China Proper)作介绍;而西伯利亚、满洲(东北)、蒙古、东鞑靼(含今日之新疆、阿富汗、北巴基斯坦等)等地归入中属鞑靼(Chinese Tartary)作介绍。中国的册封属国(States Tributary to China)则包括西藏、朝鲜、琉球、安南(越南)、暹罗(泰国)、吕宋(菲律宾)等。


而清朝“汉地一十八行省”作为满族中央集权统治汉族地方的政治架构,早就已经存在的。(“行省”来自于“行中书省”,即行动或外驻的中央机要官署,是承袭女真族金朝与蒙古族元朝的体制,为汉族明朝与满族清朝所沿用。)


中文文献

就目前已知的文献,清代中西交流大幅扩展之前,“中国本部”这一英译词汇未在中国通用。革命党人与共产党人都有使用过“中国本部”这一词,如邹容《革命军》第四章“革命必剖清人种”、《实业计划》、中共二大达成的大会宣言与“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等文章。


1930年代专注边疆史的期刊《禹贡》就有文章说打箭炉是“为我国本部与西藏国防上的天然障壁,军事上极重要之区也。其在交通上与国防上的重要,远过于盘踞在本部与满洲间的热河山地”。


明朝行政区划


明朝1580年的省县己开发区域,清朝入关后沿用省县制。

汉族地区东起鸭绿江下游,包括辽东及燕云十六州在内,北缘接壤戈壁沙漠,汉地以戈壁沙漠—燕山山脉为与蒙古草原地区接壤的边界;北起从燕山山脉,经中原一带直至珠三角地区;从东部沿海至今日的山西省地区;位于西边的陕西、四川省地区则组成汉族地区的西部,与藏地东部的安多、康接壤。汉地的面积大于藏地。


根据汉族传统,汉地内部可分为豫、荆、冀、青、兖、徐、扬、梁、雍九个分区。


清代至民国


1875年时清朝内地十八省。其中台湾是清朝在1683年攻下明郑而并入成为福建省之一部分,清法战争后台湾独立设省,1895年因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

清朝行政区划和省 (清朝)

在满族清朝的统治时期,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限制汉人在柳条边外(东北地区)活动,北镇所在的今辽宁省(清末属奉天省)被割出汉地,并禁止及限制汉族移民进入,而其余汉族地区则组成汉地十八省,或称关内十八省、内地十八省,一般指的是原明朝统治区内的汉族地区(大约为明长城以南,指关内),汉地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明长城、柳条边。


随着清朝国势日衰,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如丁戊奇荒、太平天国等,内地十八省民生陷入困顿,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基于生计而向十八省外的地区移民,因此出现如“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现象。于是东三省、内蒙古、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等地的汉族人口增加,特别是在接邻十八省的辽宁省以及内蒙古南部等曾经的汉族地区,重新恢复了汉族人口的移入,形成今日东北全区以汉族为多数的族群人口组成。


清朝末年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在东北地区、新疆等原十八省外的将军辖区增设省县,前者改称东三省,其中的奉天省是汉族原住民建立燕国及传统居住之范围。而在民国初年,行省制已在全国普遍推广。


谢选骏指出:“中国本部”就是“汉地”,但是明眼人同样可以看出,这个只有“十八省”的汉地明显小于汉朝的版图——例如失去了北朝鲜和北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用伪造的货币购买虛假的艺术

《天价香蕉:它为什么值620万美元?买家孙宇晨是谁?》(ZACHARY SMALL 2024年11月22日)報道: 什么时候一根香蕉不只是香蕉?当它是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在周三晚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毛里齐奥·卡泰兰的这件概念作品以52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连佣金合计620万美元。 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