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5月11日星期四

谢选骏:两条路线的继续斗争及其政治经济学即将爆雷

《路透:着魔国家安全可能让中国陷入孤立》(2023-05-10 DW)报道:


新版反间谍法和其他强化国家安全的行动,正在损害中国在外交和商业上与西方重新接触的努力。有专家认为,“尽管中国口口声声要对外开放,但它已经逐渐关闭了。”


习近平前两个任期更多地关注国内问题,去年10月,他强调了"外部安全"和"国际安全"。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日益关注国家安全并加剧与美国的竞争,有可能将其在三年疫情封锁措施结束之后重新与世界接触的努力转变为新时代的从西方孤立。


取消从2020年开始实际上关闭边境的疫情控制措施以来,北京最近几个月采取了一系列自相矛盾的外交和商业动作,这让许多观察家对其动机感到疑惑。其中包括:在与侵略者俄罗斯举行会谈的同时宣称促进乌克兰的和平,向西方领导人铺开红地毯同时又升级对民主台湾的军事威胁,以及在采取被视为扼杀中国商业环境的措施的同时拉拢外国企业领导人。


分析人士说,看起来晴雨不定的信息可能是习近平主席再次强化国家安全的结果。与竞争对手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跌至低谷,更与国家安全的强化互为因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吴木銮(Alfred Wu)说:"中国的严酷现实……是安全现在压倒一切,从经济到外交无所不包。"


吴木銮说,对安全的压倒性考虑正在损害中国的一些外交关系及其振兴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计划,即使它试图在包括乌克兰危机在内的关键地缘政治问题上巩固其权威。他说:"尽管中国口口声声要对外开放,但它已经逐渐关闭了。"


从国内问题到外国威胁


习近平在去年10月打破多年来的惯例继续第三个任期后的一次讲话中特别提到了国家安全,将之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从政治和经济到技术和领土争端等各种问题。


随后他在今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更加尖锐,称中国的安全正受到美国试图遏制其崛起的挑战。


自2012年上任以来,国家安全一直是习近平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的前两个任期更多地关注国内问题,如持不同政见者、维权人士和新疆地区的穆斯林族群。


在去年10月的演讲中,他强调了"外部安全"和"国际安全"。分析人士称,这标志着其新的重点是应对来自华盛顿的外国威胁。


当被问及对这篇报道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的回应时,中国外交部表示"不了解情况"。


中国外交部官员多次宣称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支持多边主义和全球化,并指责其他国家炒作"中国威胁论"。


外交穿梭的成与败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对安全的着魔影响到最近的几项外交行动。


例如,由于拒绝谴责其亲密盟友和最大石油供应国俄罗斯,中国推动乌克兰和平计划的努力遭到质疑。


习近平上个月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了自一年多前战争爆发以来的首次通话——目的是为了强调北京不偏袒任何一方——在中国驻法国大使质疑乌克兰主权后,被一些分析人士称为"有害的控制" 。


英国智库地缘战略委员会研究员帕顿(Charles Parton)表示,中国呼吁乌克兰实现和平与其自身与美国的斗争有关。


他说:"北京不在乎它的调解是否奏效……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损毁美国声誉的机会"。他指的是中国声称美国及其盟友为乌克兰提供武器是在为战争火上浇油。


波士顿克拉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巴特勒 (Michael Butler) 表示,乌克兰战争是检验美国保卫台湾的决心的试金石。


他说:"习近平特别关注的是美国会不会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捍卫乌克兰,帮助其抵御俄罗斯的侵略,同时公开将中国塑造为清醒理性的声音,将美国塑造为爱管闲事的侵略者。"


分析人士说,中国试图拉拢美国在欧洲的盟友也是其对抗华盛顿影响力战略的一部分,但取得的成果喜忧参半。


他们提到了上个月习近平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中国的会晤。这似乎是一次友好的、建设性的会晤,其美好印象却让中国在马克龙离开数小时之后就展开的对台军事演习毁坏了。


这与马克龙被认为在台湾问题上的软弱表态一起,引发了舆论对他此行讨好中国的强烈批评。欧盟官员随后对中国采取了更加强硬的立场。


商业振兴的喜与忧


中国的安全强调也有可能让它在经济上陷入孤立。


今年3月份在中国举行的两次备受瞩目的商业峰会上,中国官员们煞费苦心地强调该国在疫情之后在商业上重新开放。


但最近几周,中国通过了范围广泛的新版反间谍法,并对在中国的一些海外公司采取了美国称之为 "惩罚性"的行动。


美国商会中国政策委员会主席罗斯(Lester Ross)告诉路透社,"在中国寻求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的同时,安全部门似乎更加肆无忌惮了。"


中国外交部官员此前曾表示,北京欢迎遵守中国法律的外国公司。


外国投资者非但没有对中国重新开放抱持乐观态度,而且中国资本市场长达数十年的上涨行情也正在跌落。中国与美国的竞争成为投资者最担心的问题。


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对冲基之一金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创始人达利欧 (Ray Dalio) ,他曾经是备受瞩目的看好中国的外国投资人士。


今年早些时候退休的达利欧最近在他的个人领英(LinkedIn)账户上写道。


"(中国和美国的关系)非常接近红线。如果越过红线,将不可挽回地将它们推向某种类型的战争的边缘。这会让这两个国家都受到损害,而且对世界秩序造成严重和不可挽回的破坏。"

 

谢选骏指出:共产党中国的政策左右摇摆,其实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之继续——七十多年来一直如此。因此这里不像是一个正常的国家,而像是一个来回争夺拉锯不休的战场。


《真正大雷!房子砸在谁手里,都得出大事…》(关本 2023-05-10)报道:


环北京香河、燕郊一带房价遭腰斩,开发商送出各种优惠回笼资金。


最近网上流传一种说法,“房子最终砸在银行、地产商等其他机构手里是硬着陆,房子最终会砸在普通老百姓手里是软着陆”。即便是情绪宣泄的吐槽,这个说法也太过分了。


如果房子砸在老百姓手里,不是理想中的软着陆,而是爆大雷,而且是整个经济运行出问题的大雷。


房价硬着陆,老百姓是最大受害者


“房子砸在房产商、银行手里”,首先错在产权债权不分。银行并不持有产权,只有房产商和老百姓的债权。要说房子砸在谁手里,那就只有房产商和老百姓了,而且主要是老百姓。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53.1万亿房地产贷款余额53.16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占比高达73%。显然,房地产商的负债远远低于老百姓。


因此,如果房价硬着陆,老百姓是首当其冲受害者。但是,银行作为债权人,也要面对债务危机的冲击。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危机,都是这样发生的。


2007年,美国房价开始大面积下跌,大量按揭断供开始危及金融市场。2008年,美国房价下跌50%,次贷危机随之爆发。金融危机是宏观经济事件,但是究其根本,都是微观经济运行的星星之火点燃的山火爆发。


每一场债务危机爆发,都是“与汝偕亡”的惨烈灾难,债务人和债权人都是输家。


别以为老百姓就好“对付”了


认为老百姓比较“好对付”,那是大错特错。


天真地认为房价暴跌后,老百姓还会做冤大头忍痛还贷,是打错了如意算盘。还贷成本远远大于违约成本时,经济核算的理性自动发挥作用,“用脚投票”是市场赋予每个人的天然权利,谁也对付不了。


美国次贷危机时,就发生了这一幕。60%以上的按揭违约都是主动断供——未必还不起,就是不想还了。老百姓又不傻,房产市价和预期价格均低于贷款余额时,很多人会选择做“老赖”。


银行专业对付“老赖”,大不了把房子收了拍卖就是了。以为普通老百姓,又不是“大而不能倒”的大企业,好对付。其实不然,按揭大面违约发生后,银行大量没收抵押房产非但不能止损,反而会造成恶性循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日本社会有很强的“耻感文化”,普遍看重信用,欠债还钱比天大。因此,日本银行有强势的传统。危机爆发后,银行很强硬,收房收到手软。可是,收了房就要拿出来卖,一时间市场供给大增,房价加速下滑,市场信心更崩了。


本来畏首畏尾的也选择主动弃贷——看着新闻上成千上万的断供数字,“耻感”的防线崩塌了。市场恐慌情绪大面积蔓延,谁还敢接盘。几轮恶性循环后,房子全砸在了银行手上,卖不出去不说,还得倒贴大量税费。


那么,银行是不是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对主动断供者加以制裁呢?是可以,可是,银行却不敢了。成百上千的官司,诉讼成本是极其高昂的。更重要的是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危机爆发后,社会舆论本来就对创下大祸的金融行业高度不满。


千夫所指的银行还要把人家赶出家门,又拉了大量仇恨。再发起大量诉讼“极限压榨”,非得成为全民公敌不可。动弹不得的日本银行威风扫地,最终只能默默地吞下苦果。长达二十年的坏账处理,拖累了整个日本经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金融机构部分吸取了日本同行的教训,对按揭违约更多采取了协商处理的灵活方式,缓解了危机的破坏力。


老百姓不想对付谁,但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出现少数“老赖”是个体失信,银行可以应对自如。但是,出现大面积断供、止赎,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肯定是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问题,老百姓凭什么为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的错误决策买单?资产泡沫化的大锅,老百姓背不起,也背不动。


如果中国房产出现硬着陆,房子砸在手上的老百姓,也会“用脚投票”狠砸银行。


那么,“让房价缓慢平稳下跌实现软着陆”的“理想状态”,就能解决问题吗?不能,这种“软着陆”只会把房子砸在地方政府手上,同样会爆发债务危机。



“软着陆”,才是房子砸在了地方政府手上

要实现“房价缓慢平稳下跌实现软着陆”,只有靠限价等政策手段强行锁住房产的名义价格。讲白了就是政府定价,不让房价跌。但是,保住的只是名义价格,名义价格和真实的市场价格预期严重背离,交易量就保不住了。老百姓无心也无力接盘价格虚高的楼盘,房子怎么“砸”到老百姓手上呢?


房子卖不动,土地也乏人问津。土地财政依赖度大的地方政府着急了,自家城投下场,自导自演托市的戏码。但是城投哪来的钱?美其名曰“国有融资平台”,其实就是个皮包公司,“皮包”里只有政府信用背书。


前几年部分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市场,玩的就是这种左手倒右手的土地金融游戏。结果都看到了,城投债堆积,房子砸在了地方政府手里。这才有了鼓励公务员买房、农产品充首付等等怪力乱神。


所以,不少三四线城市楼市的政府指导价确实“缓慢平稳下跌”,甚至根本不跌。但是成交量大幅下滑,土拍无人问津,深陷债务危机,这真是“软着陆”吗?


和美日当年“硬着陆”唯一的不同是,房子全砸在了城投及其背后的地方政府手里了,这也很符合逻辑。地方政府深度干预和主导了房地产业时,就注定会成为最大的接盘侠。


结语:软硬不吃,左右为难

今天中国房地产金融正处于“软硬不吃”的两难境地。如果发生房价暴跌“硬着陆”,近40万亿的个人住房贷款有债务危机风险。如果继续价格管控下“软着陆”,65万亿城投债还是债务危机风险。


要走出这一左右为难的困境,没有捷径。只有为中国房地产寻找新的“锚点”,老百姓的收入提高、重拾信心,愿意买房、买得起房才行。这是整个经济运行的大课题,而不是房地产行业的局部问题。不是“房地产拉动经济”,而是经济向好才能拉动房地产。


目前而言,软硬不吃、左右为难的房地产行业没有多大发挥的空间。耗费大量资源、反复横跳,并不会改善房地产的处境。如果不认真反思、及时做出根本性的改变,那么该来的迟早要来的。负薪救火的瞎折腾,只会让雷越来越大。


网民嚎叫:


dqdeer 发表评论于 2023-05-10 22:26:16

那美元发了多少亿?

SeSeYiYi 发表评论于 2023-05-10 18:44:00

傻子都知道这一天早晚要来,早来更好。把价格降下来主要伤害的是那些杆杠炒房的,而大部分年轻人会受益,家庭也更敢消费,而一般老百姓就一套房也无所谓房价涨跌。

洋知青 发表评论于 2023-05-10 18:39:00

人民币在一尊上台这十年内。滥发了180万亿,远超过过去六十年人民币发行量。2020年人民币和GDP之比就已经是211%,排在世界前列。仅2023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就多印了15万亿元人民币。1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俄罗斯GDP,或相当于巴西GDP,或相当于两个阿根庭GDP。除了傻呼呼的一尊政府,哪个国家敢这么做?


中国滥发了这么多人民币没有导致通货膨胀正是因为房地产这个巨大的储币池。中国房地产总值从一尊上台时的120万亿,增加到2020年的450万亿。增加的数量就相当于中国3-4年的GDP。可以想象,如果中国房地产倒下中国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别嘲笑美国通货膨胀,中国房地产倒下引起的通货膨胀将山呼海啸,将更加残酷。将远超委内瑞拉。


谢选骏指出:上文不懂,“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金融机构部分吸取了日本同行的教训,对按揭违约更多采取了协商处理的灵活方式,缓解了危机的破坏力。”——这是假的。真实情况是美国政府出面救济大银行,大发国债,用纳税人的钱,把美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三十五年前日本,十五年前美国,再过五年就轮到了共产党中国了——二十年搞垮一个经济实体。至于眼下,共产党中国两条路线的继续斗争,在经济上体现为“硬着陆”和“软着陆”之间的较量。这个两条路线的斗争,也是“南北朝现象”在中国大陆内部的发酵撕裂。文革与六四,都是这样的“继续斗争”。现在,两条路线的继续斗争及其政治经济学即将爆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未成的比已成的更好——貝多芬第10交響樂

網文《第10號交響曲(貝多芬)》報道: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十交響曲是一部假設作品,由巴里·庫珀於1988年根據貝多芬第一樂章的零碎草圖組裝而成。所有收集的草圖顯然都是為同一首交響曲而寫的,該交響曲應該是在第九交響曲之後,因為它們一起出現在幾個小組中,而且人們一致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