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3年5月7日星期日

谢选骏:官商勾结的星舰在空中爆炸

《星舰在空中爆炸,马斯克为什么执着于再战?》(新浪科技2023-04-20)报道:


4月20日晚间,经历过推迟风波后,埃隆·马斯克(ElonMusk)旗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星舰(Starship)终于点火发射,但在空中爆炸,首次轨道级试飞以失败告终。


马斯克随后发文回应,先是祝贺了SpaceX团队的努力,并表示为几个月后再次发射学到了很多。而SpaceX官方也是以"成功"、"祝贺"、"学到很多"来形容此次实验。


星舰首飞原定于本周一晚,但临发射时宣布推迟,理由是压力阀似乎冻结。当时,马斯克还发文称"学到很多,几天后再来。"


为什么马斯克对于"学到很多"如此执着?星舰的发射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但关系到马斯克的火星梦,还会影响美国的重返月球计划。


时隔50年,美国宇航局(NASA)越来越接近于重返月球,而SpaceX在这项任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星舰旨在将货物和机组人员送往月球、火星等地方。这次备受瞩目的发射,将决定NASA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是否将走上成功的轨道。


2021年,SpaceX获得NASA授予的一份价值29亿美元的合同,将使用星舰帮助NASA重返月球,这将是NASA自1972年以来的首次登月。此外,去年11月,星舰还获得了另一份合同,成为"阿耳忒弥斯"4号任务的一部分。


哈佛商学院太空经济学讲师BrendanRosseau对此表示,这不仅是对SpaceX星舰的一次试验,也是对NASA将"商业参与者纳入其开发过程核心"这一赌注的一次关键考验。


01、SpaceX成功发射,是NASA计划的一部分


Rosseau说,SpaceX的成功是NASA将商业参与者引入登月项目这一宏伟计划的一部分。


2011年航天飞机计划结束后,NASA改变了其发展计划的方式。Rosseau说,NASA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将所有精力投入到设计火箭上,而是向私营公司投入更多资金。这些公司可以承担开发任务,同时还能在价格和效率方面展开竞争。


Rosseau指出,NASA这一策略的风险很大,但如今已经获得了丰厚回报。"它催生出了像SpaceX和BlueOrigin(杰夫·贝索斯旗下的蓝色起源)这样的公司。得到NASA的投资,并赢得NASA这家客户,是这些公司今天能够存在的唯一原因。"


SpaceX并不是这一战略的唯一受益者。NASA已经委托14家私营公司在未来几年向月球运送各种有效载荷,其中三家公司将于今年运送。


02、太空经济性将被颠覆?


星舰的成本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但马斯克之前曾表示,在几年内,每次发射的成本可能不到1000万美元。


另外,星舰还能实现完全重复使用,这意味着它可能每年发射几次。Rosseau对此表示:"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太空的经济性。"


Rosseau说,如果SpaceX能够在一年内完成50次发射,将创造历史。而且,这仅仅只是SpaceX设定的年度发射目标的1/3。


相比之下,NASA的太空发射系统(SpaceLaunchSystem,简称SLS)则价格不菲。自2006年该计划开始以来,该项目已经花费了500亿美元的开发成本,而且在项目启动6年之后才得以成功发射。


SLS火箭每次的发射成本超过40亿美元。由于不可重复利用,每次发射后,NASA还需要重新建造它。因此,SLS注定不是一个廉价工程,至少短期内如此。


所有这一切,都使得NASA的SLS不可成为SpaceX星舰的有利竞争对手。


03、NASA不想只依赖星舰


如果NASA相信SpaceX能够兑现承诺,那为什么还要继续支持自己的SLS火箭呢?


Rosseau表示,鉴于其支持商业参与者的态度,NASA保留自己的SLS火箭项目"有点反常"。


他说:"从时间和金钱成本来看,从商业部门(私营公司)购买服务确实是可行的。"


Rosseau说,推动NASA继续投资SLS可能是出于政治策略,而不是商业决定。


Rosseau说,不管怎样,SLS仍可能是NASA的主力火箭,至少对于阿耳忒弥斯任务来说如此。


他说:"SLS的优势在于它本身就是为‘阿耳忒弥斯’任务而建造,为了与‘猎户座’航天器兼容而建造的,NASA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现在看来,他们还会坚持一段时间。"


Rosseau同时指出,如果SpaceX真能证明星舰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NASA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被要求在"阿耳忒弥斯"以外的任务中更多地使用SpaceX的火箭。


目前,星舰是唯一可能让NASA登上月球的飞行器。


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安全、科学和技术研究所的客座教授GregAutry认为:"NASA要实现登月,不能局限于一种途径。"


Autry表示,星舰的前景确实令人惊叹,但他同时又警告称,在进行首次轨道飞行之前,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包括在轨道上为着陆器加油,在航天器上安装生命维持硬件,以及完善登月的"除尘"战略。


Autry说:"如果说有一家公司能做到所有这一切,那就是SpaceX。但考虑到通常的程序性延迟(星舰也未能幸免),这是着陆过程中的一个真正令人担忧的问题。"


因此,Autry认为,NASA必须确保拥有另一个月球着陆器,以获得任务保障,系统冗余,并最终保证经济竞争。


Rosseau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说:"NASA的政策也反对只有一个获胜者。"


去年9月,NASA签署一份合同,从竞争对手那里购买第二个月球着陆器,用于未来的任务。


Rosseau认为,该市场可以容纳数家竞争对手。他说,他将密切关注蓝色起源的新格伦(NewGlenn)火箭,以及RelativitySpace的TerranR火箭。


他说:"希望这个领域有良性的竞争,这样人们就必须不断创新,不会自满。"


网民嚎叫:


speakoutloudly发表评论于2023-04-2110:44:03

弯刀月发表评论于2023-04-2021:32:00

未能进入预订轨道,而且自毁的方式很蠢。为何认为是成功呢?

====

因为达到了实验目的。SpaceX使用的是快速迭代开发模式,就是所谓的小步快走。当年星舰的第一次试飞只是发射架上点火都没飞,然后第一次升空只飞了几米高。但这种小步快跑的好处也很明显,仅用了20年时间,就超过了其他举国力量开发的航天技术,不仅是第一个实现火箭回收功能,而且还建造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火箭。一家私人公司,没有财政拨款仅靠自己的力量能取得这种成就是很叹为观止的。具体到这次发射,因为星舰和重型的搭配是第一次。本次实验目的是验证两者合体能飞起来,预定目标是飞行80秒。结果飞了近四分钟。得到了很多关键实验数据,这次试验的目的都完美的达到了。

smart321发表评论于2023-04-2105:03:51

失败了就不干了?怎么可能,中国发射卫星也是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只不过没告诉你罢了

墙头的一朵梨花发表评论于2023-04-2103:50:58

屁民人矿知道马斯克这次发射的目的是什么吗?麻雀安知鸿鹄之志!回猪圈学习维尼熊思想去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谢选骏指出:“星舰在空中爆炸,马斯克为什么执着于再战?”——问得好。因为不知道马斯克拿着美国政府的国债,吃着纳税人的血汗,从事官商勾结、旱涝保收、稳赚不赔,爆炸一次、发财一次,步步高升、继续革命。


《“星舰”发射失败,这支穿云“舰”何日问苍穹?》(潮新闻2023-04-20)报道: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发射基地,埃隆·马斯克的镜头下,发射架上的"星舰"犹如一只黑银相接的巨擘,等待着"砸"向湛蓝天空。


北京时间4月17日晚8时,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发的最新一代运载火箭系统"星舰"没有等来原计划的发射。美国中部时间4月20日8时33分左右,"星舰"再次点火升空。据央视新闻消息,"星舰"重型运载火箭在发射升空3分钟后,于墨西哥湾上空发生非计划内的解体,在半空中爆炸,航天器未能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计划外的失败",被许多网友冠以"虽败犹荣"的评价。马斯克却似乎对此结果早有心理准备,他第一时间发推文回应:祝贺SpaceX团队对星舰进行了激动人心的测试发射!为几个月后的下一次测试发射学到了很多东西。这番话,体现了他一贯的直面失败的作派。


几天来,"星舰"已然成了"顶流"。这并不稀奇,作为SpaceX重点打造的下一代星际航空器,"星舰"也是美国探索宇宙的雄心的重要支撑,短期目标是进行载人绕月飞行,长期目标则是成为人类往返地球和火星的运载工具。首次"合体"试飞,自然饱受关注。


4月24日,即将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更好地认识"星舰",从而进一步认识人类深空探索的价值,认识埃隆·马斯克其人其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次发射引发全球关注的原因,更好地理解"格物致知,叩问苍穹"的真义。


(一)绝对能力者"星舰"


"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运载火箭"——SpaceX在其官网上如此介绍"星舰"。


"星舰"发射前


它配得上这个称号,从体型、载重、推力等等方方面面的参数来看,"星舰"都冠绝群雄。连大名鼎鼎"土星五号"来了,都得甘拜下风。


"星舰"高约120米,直径9米,由助推器"超重(SuperHeavy)"和"星舰"(Starship)航天器两级组成。第一级"超重"配备了33台"猛禽"发动机,燃料为液态甲烷和液态氧,装载量约3400吨。第二级"星舰"航天器能搭乘宇航员或货物。SpaceX公司CEO埃隆·马斯克曾在社交平台上透露,"星舰"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可以达到150吨,在不考虑回收的情况下,运载能力可达到250-300吨。


这些数据高意味着什么?它的高度相当于把"天宫"送上天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两倍多,超过了美国用来载人登月的"土星五号"110.6米的纪录。有效载荷也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火箭。


因为大、重、能装等特点,"星舰"大胆采用了各种创新技术,集各种激进的设计思路于一身。比如不锈钢外壳,"以往的运载火箭基本都为铝合金。"中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向潮新闻记者解释,"不锈钢的特点是坚固,而且成本较低。"


比如推力强大的"猛禽"发动机。"星舰"起飞推力需要6700吨,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高级工程师杨慧君向潮新闻记者解释,"星舰"的轨道试飞,主要难点在于飞行控制和发射台火焰分流。"如何确保33台猛禽发动机顺利点火,是飞行控制系统保障火箭推力的关键。"


比如用于回收助推器的"筷子夹"。未来"星舰"的一级助推器将通过悬停的方式回收到发射塔,二级飞船也将依靠自身动力垂直着陆到指定地点。之后再经过几个小时的休整和燃料加注,就可以进行下一次的发射。在庞之浩看来,这将是非常科幻的一个场景:助推器返回后垂直降落到火箭发射塔中,发射塔上的一对机械臂,将像"筷子"一样在空中夹住它……这意味着未来火箭可能就像飞机航班一样,可以常态化起降,反复发射。


另外还如采用了液氧甲烷燃料等等。所有这些创新都服务于降低造价、可重复使用这个目标。"火箭发射成本目前国际上大概一般通行的是差不多2万美元/公斤,猎鹰9号大概能够做到5000美元/公斤,而‘星舰’号称要做到1000美元/公斤以下,这对其他火箭发射商来说是降维打击。"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给潮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


简单点说就是,如果"星舰"发射成功了,SpaceX真能把这个能装的大家伙送上轨道,说明以后往月球和火星送物资就得劲儿了,送点别的什么东西也不在话下。所以"星舰"首次"合体"发射,饱受全球关注,以至于降低预期反而成了SpaceX舆论管理的重中之重。据新华社,马斯克16日在社交媒体直播中说,飞船能达到轨道高度即算任务成功,不过,他上个月曾估计,这次测试飞行成功的几率只有50%。


"我觉得,比发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对人类探索欲的激发。"庞之浩不失公允地评价。


据SpaceX公司声称,未来一旦相关试验取得成功,将启动规模化生产,以每年建造100艘的速度,打造1000艘"星舰"组成的太空舰队,将10万人和相关物资运送到火星,实现从21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殖民火星的梦想。


听上去,"疯狂"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但从此次失败和马斯克一贯"说了再干"的秉性看,事情可能还要等等看。


(二)人类注定走向深空


Rageagainstthedyingofthelight——"星舰"等待发射时,马斯克在推特上写下的这句话,来自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但显然,和原作者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用文学之力控诉光阴流逝不同,他要用一支穿云"舰",展现人类叩问苍穹的现实之力。


"星舰"所瞄准的火星移民计划,可以算人类自上个世界六十年代以来开展的深空探索的一部分。深空探测是指发射航天器至地月距离以远的宇宙空间,对地外天体或空间进行探测的航天活动。月球及其以远的深空,已经成为是继陆、海、空、近地空间之后人类活动的第五疆域。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去年在一次研讨会上曾说道:我们希望能够发射中国的探测器,走到太阳系边缘地区,看看太阳系边缘地区太阳风和宇宙风交汇的地方是什么样。


走过去,看一看——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尽显人类的童真浪漫。面对直径至少1560亿光年的宇宙,哪怕能向无垠深空投去一瞥,也是巨大的进步。况且,几十年来人类收获不菲。


就在你阅读本文的此刻,1亿多公里外,天问一号正绕火星飞行,收集未来人类"移民目的地"的数据;帕克太阳探测器正耐住93万℃高温,尝试"触摸"太阳;奥西里斯REx号,在带着从贝努小行星上收集的生命起源和撞击地球的可能线索,狂奔"回家报信";"新地平线号"探测器正快速飞离冥王星,进入柯依伯带中心地带;"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探测器已经飞向230亿公里以外的星际空间,给异文明发去问候……


杨慧君介绍,根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人类已进行了近280次深空探测任务,覆盖了太阳系内包括月球、行星、彗星、太阳等不同类型天体。


为什么要走向深空?


1990年2月14日人造探测器"旅行者"1号拍摄的"小白点"


一是命运使然。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后,46亿年到35亿年前,地球这颗银河系的蓝色摇篮就开始孕育生命。在"旅行者"1号于1990年拍摄的一张太阳系"全家福"中,地球这个"小白点"仅仅只有0.12像素,就像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台词说得那样,"就是这个小小的白点,是我们的一切。"但总有一天,无论因为求生存还是求知欲,这个文明必然要向外走。


二是精神回报。1970年,美国NASA曾经在给赞比亚修女玛丽·龙肯达的一封信中说:"太空探索不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人民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时依然乐观的心态。"从上世纪的登月计划,到如今各国纷纷入局的太空行动,这些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探索行为,确实能在困难时期提振信心,唤起力量。


三是创新所需。深空探测不光向上的仰望星光,也是向下的脚踏实地,探索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可以大力牵引带动大规模精密制造、新材料、新器件、深空超远距离通信、先进推进、空间核能、智能自主控制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造眼前的世界,改变普通人的生活。


天问一号环绕器运行与火星合影


今天,人类深空探测已经置身新的活跃期。深空探测已成为各国科技创新的竞技场,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印度和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均制定了深空探测计划并积极推进实施,SpaceX这样的商业航天公司,也在走向舞台中央。


我国的深空探测,起步不算早,但起点高,从无到有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成果。"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宫"巡天……都足以在太空探索史上写上一笔。而且,接下来比"胖五"更"豪横"的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任务都已排上日程,小行星探测取样、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重大工程任务和关键技术攻关蓄势待发,吹响了航天强国走向深空集结号。


SpaceX的"星舰"如果能"入列服役",意义自然非同凡响。但星辰大海,征途遥远,一切才刚刚开始。


就像于登云院士说的,深空探测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寻求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丰富人类认知的重大新兴领域。


那无尽的黑里,藏着足以改变人类自然观、宇宙观的知识,藏着人类的未来命运的"钥匙"。


(三)为什么是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授权采访的自传


马斯克之"狂",不止于火星移民计划。


从创建电子交易平台Paypal,到创建SpaceX探索太空、搞星际移民,到入局新能源汽车特斯拉改写电动车格局,到收购推特,到不久前成立X.AI人工智能公司……马斯克的选择总是出人意料,但一个商业帝国的版图,已经越来越清晰。


如此"横扫千军"的跨界,再加上他不同寻常的私生活八卦,马斯克几乎符合了人们对"科技狂人""商业天才"的各种想象。他既离经叛道又获得了世俗成功。常常语出惊人,近乎狂想式的各类商业设想却一个个变现,徒留一堆惊叹号。"他是鲁莽与聪慧的独特结合体,执意改变世界,有时略显疯狂。"《经济学人》这样评价。


回顾他的"太空狂想曲",就在一般人还在为"咖啡自由""早餐自由"苦恼的时候,马斯克已经在琢磨"登陆火星自由"的事了。


"人类1969年就登陆了月球,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登上火星?"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琢磨过,不同的是,马斯克发现NASA网站没找到一点关于火星探索的计划,转身就自己宣布:用40-100年的时间实现火星殖民。2016年9月,马斯克在墨西哥举办的国际宇航大会上公布了"火星登陆计划"。


不仅要搞星际运输,人家还立志通过研制可回收型火箭,把星际运输的"价格打下来"——SpaceX成立以来,始终在与成本较劲。让人类将告别火箭"次抛"时代,是关键的一步。


为什么是马斯克?从各种传记和分析文章中,都能找到关于马斯克成功原因的蛛丝马迹,比如他天赋异禀的童年表现,比如独特的成长环境,比如他近乎"工作狂"的工作节奏和完美主义的人生信条,比如他乐观主义的性格天赋等。只不过,始终很难有一个决定性因素,完美解释"为什么是他"这个问题。


但畅销书《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中提到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在创建SpaceX之初,马斯克是一个航天知识几乎为零的软件工程师,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靠着超强学习力、记忆力和刻苦钻研,马斯克已经成为一名航空方面的专家。


或许被强烈的使命感和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梦想驱使时,也就是人的"超能力"显现的时刻。


据说,无论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围观群众",任何人告诉马斯克"这不可能",都不可能撼动他的决心。事实上,马斯克的"太空狂想曲"一路都在挫折中成长,世界上第一枚私人建造的火箭成功进入轨道前,"猎鹰1号"经历了3次发射失败,SpaceX经费即将见底。2021年星舰原型机万米试飞"五射四败",任何强大的心脏恐怕都难以承受接二连三的爆炸画面,媒体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各种挫折,马斯克不仅挺过来了,还靠坚定的意志和感染力,让团队一次次从失败中迅速汲取教训,投入到下一次创新中。


不必循着"成王败寇"的逻辑疯狂加"滤镜","狂人"马斯克身上的争议从未消退。比如"星链"项目军事化与武器化运用的合法性问题;星舰项目曾遭到当地环保人士的强烈反对;商业伙伴对马斯克的抱怨投诉也充斥媒体版面……能否从极客到侠客,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只不过,当我们尝试向他的内心宇宙探索,穿透各种物质因素,会发现马斯克强大内驱力:足够的远见、坚韧的意志,"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以及改变世界的野心与信念。


今天的世界缺这样的人吗?缺。


一支穿云"舰",千军万马来相见。希望"星舰"的大胆尝试,能吸引更多有生力量投身航天事业,点燃更多人"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激情。但是别忘了,钢铁侠史塔克想给地球穿上"盔甲",几乎导致地球毁灭,包括马斯克在内,我们都要记住蜘蛛侠被传授的智慧:"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网民嚎叫:


武胜发表评论于2023-04-2109:13:56

宣传火星题材可赢得关注,但实际上星舰开发月球还现实一些,毕竟可以送比较多的物资。太空计划非常烧钱,希望星舰下次走得稳一些。

DANIU_S发表评论于2023-04-2107:48:00

加州不储存地下水吗?河床都是水泥做的,无语。

西岸-影发表评论于2023-04-2106:46:39

人类是注定赶不上星际移民了,因为时间不够了。

人类在地球上还有大致100年的生存时间,之后大部分人无法生存,这是过去普遍看法,包括霍金生前也相信人类还有这么多年的地球时间,星际移民,至少对社会精英层是唯一出路,但如今看远到不了100年。

按照如今地球气温上升速率,大概十年后地球平均气温会上升1.5度,这是平均值,而不是只有某一年变化,这原来是预计会在本世纪末才可能发生的。

上升低于1.5度是巴黎气候协定定义的地球生存空间,尽管不可能有绝对的数据证明,但一般认为超过这个限度会让气候无法自我调整,导致大部分地球冰川融化,地球气候急剧变化,甚至迅速进入冰川期,大部分人会失去生存资源,比如粮食,争夺基本生存资源的战争会发生,也就是核战争必然发生,墨菲定律确定了这点。

人类很早就意识到这种地球终究无法生存的前景,因为人类文明的终极必然是毁灭人类,这个概念上个世纪初期就被认识,星际移民是大忽悠...


谢选骏指出:“把丧事当喜事办”不是神经错乱,而是官商勾结大锅饭——即使发射失败,交易已经完成!星舰在空中爆炸,官商勾结的成功标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非營利組織比營利組織更能吸血

《OpenAI大地震:公司一分为二,全力冲刺AGI!》(新智元 2024-12-27)報道: 刚刚,OpenAI正式一分为二!营利性部门转变为PBC,追求商业利润;而非营利部门,继续专注于健康、教育和科学慈善工作。从此,OpenAI再拿投资人的钱,可就没有障碍了!网友:Op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