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2月29日星期四

谢选骏:生下了一个人就等于杀死了一个人


《死亡真相:“死亡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可怕”》(BBC 2019年4月10日 最近更新: 2021年4月30日)报道: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几年全球将出现死亡高峰。


世卫组织2010年代晚期发出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死亡人数将从2015年的5600万人上升到7000万人。


出现死亡高峰主要有两个原因,死于心脏病以及癌症病人的增加;其次,人们寿命延长所带来的死亡推迟。


死是生的终点,人类最终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然而,长期以来,谈论死亡似乎总是令人忌讳的。 或是出于对死亡的担心和恐惧,或许出于宗教及文化等原因。


因为死亡的神秘、痛苦、幻灭与虚无。


死亡究竟是什么样?


但是,英国临终关怀医生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认为应该打破围绕死亡的禁忌。让人们知道死亡可能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可怕。


英国也鼓励医生在面对时日不多的病人时,与他们展开关于死亡的坦诚对话。


曼尼克斯说:“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如何谈论死亡这个字眼,所以干脆缄口不言。结果大家在面对亲人死亡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死亡到底多近多远?”


“结果是一片悲伤、忧虑和绝望的景象,”她说。


凯瑟琳·曼尼克斯称死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


曼尼克斯表示,我们应该让大家知道死亡的真相,坦诚地探讨死亡。


那么,正常的死亡应该是什么样?是不是像电影、电视中所描绘的那样?


根据曼尼克斯的描述:“死亡就像出生一样其实就是一个过程。病人逐渐地变得更加疲倦。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睡的时候多,醒的时候少…… 有时,病人在睡眠过程中处于昏迷状态。这一变化虽然微小但却非常重要。我们叫不醒他们。但当他们醒来时会说他们睡得很香。这时我们就知道这种昏迷对病人来说并不可怕……最终他们会一直处于无意识状态。”


她说,“病人此时此刻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他们呼吸时不会有意识地清理喉咙聚集的粘液和唾液。这时喉咙就会发出很响的声音。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垂死挣扎’(death rattle),并认为这很恐怖。但其实,我由此会判断出我的病人处于深度放松和昏迷状态。当空气经过肺部呼出呼进时,穿过喉头粘液的气泡发出这种声响。他们自己并无知觉。在生命最后时光还会出现一段浅呼吸。最后是呼出一口气,不再有进气。有时这一切发生得非常安静,家人都没有留意到。”


曼尼克斯说,正常的死亡过程是非常平和。我们可以感知到死亡,可以为之做准备。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安慰。


英国麦克米伦临终关怀护士(Macmillan palliative care nurses)送走过无数老人。


根据她们的经历,有些老人自己离世前会有预感。例如,有位老人告诉一位护士,“再过两个星期我就80岁了,我要举办一个生日派对,之后我就可以走了”。两个星期后,果真这位老人就离世了。


还有些老人在半昏迷状态下表示,他们愿意死去。他们说自己已经看到天堂,那里非常美好。因此对死亡没有恐惧。


什么是“好死”?


在中国,人们有时会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什么样的死亡可以被界定为“好死”?


许多人都相信“好死”的说法


其实,好死(a good death)这个词不但中国文化中有,西方文化中也存在。


有调查显示,在家中离世,有家人亲友陪伴,安详地死去应该算是“好死”。


根据英国2010年代晚期的统计,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在家中辞世,然而现实生活中一半人死在医院里。英国2018年在家中去世的人不到四分之一。


许多病人临终前饱受疼痛煎熬,特别是癌症病人。因此,病人能够用上像吗啡等阿片类止痛药物(opioids)缓解疼痛至关重要。无痛死亡关系着病人最后时光的生命质量,也成为好死的一个关键因素。


多年前,被称为英国“杀人医生”的希普曼(Harold Shipman)利用止痛镇定药物在行医期间杀死了多达200多位病人,成为震惊英国全国的丑闻。


希普曼事件也让医生在给临终病人使用吗啡等镇痛药物方面带来顾忌。


现实中,医生们往往使用镇痛剂时为时过晚,或是药量太轻,使病人无法在临终前完全避免肉体病痛。


“我们应该谈论死亡”

今年88岁的BBC知名主持人琼·贝克维尔(Joan Bakewell)曾参与制作和主持了有关死亡的系列节目《我们应该谈论死亡》,探讨英国人对死亡的态度,试图揭开死亡的面纱。


贝克维尔在其死亡系列节目中针对亲人在家去世的家属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


听力是人临死前最后消失的一个感知功能。因此,给即将离世的亲人播放他们喜爱的音乐以及对他们耳语十分有意。


贝克维尔在她父亲弥留之际曾告诉他,“你可以放心地走了”。


如果人们经历亲属在家去世,他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后退一步,深呼吸放松。因为死者家属无疑经历了巨大的情感波澜。


他们经历亲人生离死别,但接下来可能还要面对如何保管遗体等一系列重要事宜。


例如,如果一旦死者出现僵尸现象(rigor motis)要如何处理。该节目建议,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家属不要惊怕。这时,只要用凡士林轻轻地按摩亡者的手指和四肢,僵尸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同时在遗体运送到太平间之前,要尽量保持整个遗体低温,特别是腹部。


医疗介入是最好选择吗?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认同在生命晚期,毫无拯救希望时,尽量减少医疗干预,比如实施大手术、插管、进重症病房等。最好能让病人安度生命最后时光。


贝克维尔称,如果自己突遇车祸重伤,希望不要抢救她。她写好了自己的嘱托,并把它分成多份,交给自己家庭医生以及孩子来保管。


在中国,虽然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仍然占少数,但似乎有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和接受这一看法。


因为,过多的医疗介入不但无法令病人起死回生,同时还让家属经历一系列心理和情感折磨,甚至卖房子卖车,倾家荡产,最后仍然人去财空,受尽苦难。


人生憾事


一位临终老人对护士说,“生命太短暂,一定要做自己希望做的事,做使自己开心的事”。


护士说,人们临终前关于人生“后悔”谈得最多的是退休。“人们辛苦地工作,好不容易盼到了退休却发现身体不好了,不能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诺贝尔奖得主江崎玲於奈博士的一篇研究论文,谈及退休年龄与寿命之间的关系,引发热议。论文中曾提到,一个人55岁之后,每工作一年,平均寿命就会减少两年。


至于这种说法是否科学,是否太绝对,无从考证。因为毕竟每个人情况不同。寿命长短与退休年龄是否成正比,也不能一概而论。


但它所传达的信息是:如果有条件早退休,应该对人体健康和老年生活大有裨益。毕竟职场像“高压锅”,压力大,更适合年轻人打拼。退休后精神放松,可以任意支配自由时间,肯定不是坏事。


人到老年,关键是生活质量。联合国几年前就提出健康老年的理念,因为一旦人失去健康和独立,即使寿命再长可能也无法享受。


人类世世代代寻找生命的真谛,或许死亡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正因为有一个终点,人们才会不懈努力在到达终点前完成自己人生目标。


没有人知道是否真有“来世”。但至少我们要善待现世的每一天光阴,保持开放的心态。


以下这些有关死亡的经典描述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和借鉴:


“我们知道,其实人活着,就是等待最后的死亡,但是结果,并不是活着的目的,我们最终在意的是过程,从生到死的距离,也许需要很长一段路,可是死亡,是永远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很久。”


“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死亡时,我们已不存在了。”


“死亡,不过是从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的一次旅行。”


“所有的恐惧都将随着死亡消失,包括恐惧本身。”


谢选骏指出:人一受孕就只有两个结果——或是流产,或是出生;但是,生下了一个人也就等于杀死了一个人,因为人一生下来就要注定走向不可逆转的死亡了。要想避免死亡,唯一的方法就是避免出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伊拉克追随穆罕默德拟定将女孩法定婚龄从18岁降至9岁

《伊拉克拟定将女孩法定婚龄从18岁降至9岁 惹众怒》(译言网 2024-11-09)報道: 据《镜报》11月8日报道,最近,伊拉克正在拟定一项提案(也被称为第188号法修正案),目的是将女孩的法定结婚年龄从18岁降至9岁,而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强烈反对。 当地活动人士拉亚•法伊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