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4月27日星期三

谢选骏:乾隆恶狗杀人灭口、掩耳盗铃


《雍正不杀曾静,要求子孙“不得追究杀戮”,乾隆为何非要杀曾静?》报道: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继位不过几个月的乾隆帝,继将父亲雍正帝养于宫中炼丹的道士赶出宫之后,又办了一件大事,那便是将雍正帝明确交代不能杀的曾静和张熙给杀了,而且还是残忍的凌迟处死。


那么雍正帝为何特意交代不得杀这二人,而乾隆帝为何又在父亲死后不过几个月,还没有改元之际,就急匆匆地杀了这二人呢,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呢,今天宋安之来分析一番。


一、雍正帝处理曾静案的背后,实则是极其不自信,乃至很不正常的表现。


在古代,每个王朝开国之初,都或多或少有一批心念前朝的遗老。他们面对新朝的统治,或是反抗,或是归隐山林,拒不出仕,总之是不配合。


在明朝灭亡,清朝入关以后,就有着一大批文人出于怀念前朝想法,对于当朝统治是极端抵触,是拒不出仕。


在这其中,生于崇祯二年的吕留良可谓是一个代表。他有大才,却拒绝出仕新朝,在康熙年间拒应康熙帝的鸿博之征,后来为了避免再次征召,吕留良干脆削发为僧。同时吕留良不只是拒绝出仕,还通过传授学说文集、日记等方式来宣扬自己反清复明的思想,在浙江一带有着广泛的影响。


不得不说文学传播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吕留良死后多年,湖南文人曾静在读到吕留良的文章后,是大为钦佩,愈加坚定自己的反清复明思想。


到了雍正年间,雍正帝平定西北之乱以后,开始清理内部不稳定因素,清洗了“八爷党”,圈禁了老八,将老九折磨致死,并将其同党发遣到广西,这些失败者并不甘心,因此在沿途散播雍正帝阴谋夺位之事,路过湖南散播时,曾静听到此说,头脑一热,认为清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之际,只需要自己一番谋划便可以推翻。


于是曾静与徒弟张熙两个大聪明经过一番密谋,将目光投向接任年羹尧掌管西北兵权的岳钟琪身上,认为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人,只要自己过去一番大义游说,必然会振臂一呼反了雍正帝,这样推翻清朝指日可待,于是张熙前去力劝岳钟琪反清,结果不出预料,曾静和张熙被逮捕。


面对如此谋逆之事,雍正帝并没有下令处死曾静和张熙二人,反而是格外大度,认为这二人是“迂妄之辈”,不足为大患,成不了什么气候,所以并没有下令处死他们,是赦免了他们,并且害怕自己不杀他们,后世皇帝会杀他们,特意颁布上谕交代道:“将来子孙,不得追究杀戮”。


雍正帝之所以这么大度,有着三点原因:


一、雍正帝也清楚自己刻薄寡恩,对于王公大臣很是苛刻乃至残暴,所以他总是有意无意树立一个典型。


诸如他虽然对老八、老九等反对者残忍,但是对于支持自己的兄弟是好得不得了。其中对怡亲王老十三最为好,可谓是出了名,之所以这样,自然有兄弟情深的因素,但也多少有树立典型的用意,意思是反对我的人,我往死里整,但支持我的人,我是往死里宠,所以我不是刻薄寡恩,我是性情中人。


对于曾静谋逆案,尤其是中伤自己的各种谣言,雍正帝不杀他们,也是想以此刻意显示自己的大度,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才不是那种残暴之人,即使曾静恶语中伤自己,但只是受人蛊惑罢了,自己又没有做那些事情,没必要恼羞成怒的杀了曾静和张熙。


对此雍正帝是这般说道:“汪景祺因对圣祖仁皇帝肆行谤议,不能逃国法。然曾静之讪谤之语乃谤及朕躬。若所言字字皆虚,与朕躬毫不干涉。此不过如荒山穷谷之中,偶闻犬吠鸮鸣而已。伊已悔过感恩,朕赦曾静,正欲使天下臣民知朕于改过之人,无不可赦之罪”。


二、如果对曾静和张熙二人只是开恩,而没有树威,那么肯定也不行。


但是有了吕留良的存在,就可以起到树威作用,加之曾静是受到吕留良学说的“蛊惑”。所以雍正帝对于死去多年的吕留良开刀,认为吕留良攻击的是先皇,像曾静胡言乱语攻击自己,自己无所谓,但是吕留良攻击自己父亲康熙帝,是“谤议及于皇考”,自己忍不了,于是已经死去多年的吕留良被剖棺戮尸,儿子毅中、在宽皆斩决,族人俱诛,孙辈则发往宁古塔为奴。


为了显示自己的胸怀,雍正帝特意强调不用禁止出版吕留良的著作。不过说是这么说,谁又敢真的傻乎乎出版呢,于是吕留良的著作多是被毁。


三、雍正帝还要用曾静为自己正名。


雍正七年,雍正帝以亲审曾静时的问答反驳之词,编为《大义觉迷录》。命令官吏人手一册,所有地方官和学官必须根据《大义觉迷录》的内容及论点向老百姓讲解。并且特意命曾静到全国各地进行宣讲,对吕留良、老八胤禩辈言论,进行批驳。


从这点来看,雍正帝就有点行为不正常了,曾静造谣污蔑自己,自己身为皇帝,亲自审问他不说,还对谣言一一反驳,这在历代可为罕见,然后竟然以此编出一本书,特意为自己辩护,其中涉及到很多皇家秘闻,再派人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宣传,这就多少有些欲盖弥彰的意思。


同时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帝不只是为自己辩护,还特意反驳了吕留良的说法,强调了清朝之得国之正:“明使生灵涂炭,我朝为拯救生民而治中国。纵观历史,得天下之正者无过于此”。


这就多少有些不自信了,当时清朝入关已经八十余年,雍正帝却还是如此强调得国正与不正之说,并且还将其内容宣扬至全国各地,这不是典型的自己越缺什么,越强调自己有什么吗?


雍正帝如此之做法,特意编书反驳谣言为自己辩护还全国宣传,可谓是绝无仅有,在历朝历代可谓仅此一例,不过更多像是一出闹剧。


乾隆帝更自信,对于父亲雍正帝做法不屑一顾,为了避免闹剧延续下去,所以杀了曾静。


乾隆帝自诩为盛世明君,相比于父亲雍正帝刻薄寡恩,他更喜欢更认可祖父康熙帝的宽仁治国,更崇拜祖父康熙帝。


可以说乾隆帝看父亲雍正帝很是不顺眼,诸如父亲雍正帝开辟清西陵,他便选择葬在清东陵。父亲收拾的老八和老九等人,他也是一一平反,颇有跟父亲雍正帝对着干的意思。所以雍正帝交代不能杀的曾静和张熙,乾隆帝也是要对着干的杀了。


当然看父亲雍正帝不顺眼的原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对比不自信还敏感的父亲雍正帝,乾隆帝更自信,更有安全感,他对于雍正帝赦免曾静和张熙,特意编书反驳辩护,还有全国范围内宣传的做法,是极其不认可的,认为这就是一出天大闹剧。


所以乾隆帝为了终结曾静谋逆案的持续风波,结束这一场闹剧,是急匆匆在父亲雍正帝仅仅死了几个月后,便是开始违背他特意交代的事情,是杀了曾静。同时下令收回并销毁《大义觉迷录》,以此来看,是有杀人灭口之意,要杀死这本书的第二作者曾静,避免这个不老实的文人再偷偷写下什么文章,不利于雍正帝乃至清朝,来结束雍正帝这个第一作者搞出的闹剧。


不过毕竟是父亲雍正帝特意交代过不能杀的人,乾隆帝虽然没有解释收回和销毁《大义觉迷录》的原因,但还是解释了为什么杀曾静,给父亲雍正帝留了一定脸面。


“曾静、张熙,悖乱凶顽,大逆不道。我皇考世宗宪皇帝,圣度如天,以其谤议,止及圣躬,贷其殊死。并有“将来子孙,不得追究诛戮”的谕旨。然在皇考当日,或可姑容;而在朕今日,断难曲宥。前后办理虽有不同,而衷诸天理人情之至当,则未尝不一;况亿万臣民所切骨愤恨,欲速正典刑。于今日者,朕又何能拂人心之公恶乎?曾静、张熙著照法司所拟,凌迟处死”。


乾隆帝的解释是曾静和张熙二人是“亿万臣民所切骨愤恨”,再具体来说,其实就是雍正帝惩罚吕留良,是因为吕留良污蔑攻击了雍正帝之父康熙帝,是雍正帝所不能忍的,故而乾隆帝处决这两个污蔑攻击其父雍正帝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效仿父亲雍正帝的做法,是出于至孝之心,也算是给了故去的父亲雍正帝一个台阶下。


从这里可以看出,乾隆帝比之父亲雍正帝更自信更有安全感。


雍正帝的做法总是欲盖弥彰的感觉太明显,对于造谣者竟然一条一条的解释反驳,有意无意的似是站在外来者的角度局促的辩护着什么,甚至特意编书全国范围宣传。


而乾隆帝则是自信满满,并没有雍正帝那种自我定义的外来者之感,而且对于曾静谋逆一事也是很果决,既然父亲雍正帝已经搞成编书全国范围宣传的闹剧,那么自己也没必要假惺惺的继续,没必要欲盖弥彰的继续解释什么,而是直接快刀斩乱麻的杀曾静和张熙,并且销毁书籍。


乾隆帝的自信不止于此,乾隆帝比之雍正帝更具有客观性,在他的时代,一改雍正帝时期的地域性立场局限,而是开始站在大一统王朝的立场。


像宋、辽、金大三国时代,元朝大一统以后,在修史之时,对于这三家是“各与正统”。


几百年后,乾隆帝在乾隆三十八年时提及这段历史时,是这样说道:“夫宋虽南迁,正统自宜归之宋”。九年以后,乾隆帝在为《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作序时,再次点评到:“夫辽、金虽称帝,究属偏安”。


这充分说明乾隆帝一改其父不自信的做法,是更为自信,更有安全感。而曾静谋逆一案的处理上,更是凸显出这种差别,雍正帝对于谣言的反应和辩护行为超乎寻常的不正常做法,背后透露着不自信,而自信的乾隆帝一改其父作风,甚至是有些鄙夷父亲雍正帝做法,杀了曾静还解释一下,销毁《大义觉迷录》则是不做任何解释,彻底结束了曾静谋逆案的风波。


都说乾隆帝是盛世败家,其实他还是颇有政治手腕的,并非一无是处。其实要分开来看这个历史人物,在他执政的前半段,其实很有作为的,只不过后来随着在位时间的漫长,随着越发年老的昏庸,才开始败笔频出,不过在位时间长了,出现前明后昏也属正常情况。


谢选骏指出:黄俄狗腿认为,乾隆这条恶狗杀人灭口是体现了“三个自信”。不过在我看来,这种伎俩纯属掩耳盗铃——正如乾隆把他狗日的祖宗金兀术等朝都贬作了偏安,其实也是掩耳盗铃,好像这样一贬,就把清朝的满狗抬高成为南宋一样的正统了。弘历这个狗崽,自作聪明,真是语无伦次,白痴一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白宫里的黑社會還是一個想要翻盤的受气包

《特朗普向世界强硬宣告: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人说不》(纽约时报 2025-01-21)報道: 在就职演说中,特朗普总统使用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语气。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 特朗普总统用这九个字的誓言描述他计划如何让自己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有所不同。如今,经历了始于政治流亡、终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