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2月7日星期三

谢选骏:总统大选是历史力学的集中体现

《美国大选:历史上五次争议激烈、影响深远的总统选举》(BBC 2020年10月31日)报道:


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但有可能跟现实相呼应。诸多迹象显示,2020年特朗普和拜登之间的选战将是一场火药味十足的角力,其争议和影响可能超过2016年;那次大选特朗普全靠选举人团选票胜出。


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触发时局动荡、影响深远的总统选举。


第一次,1824

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和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

1824年大选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由众议院投票最终决定总统人选的选举。


当时参加总统角逐的有4名候选人,都来自同一个政党——民主共和党(Democratic-Republican):安德鲁·杰克逊、约翰·昆西·亚当斯、威廉·克劳福德和亨利·克雷。


选票点算结果是杰克逊胜出,赢得选民和选举人团多数票。但是,他获得的选举人票数比当选总统所必需的票数少了32张。


根据宪法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由众议院投票决定,而且众议院只能在得票最多的三名候选人中投票。因此克雷出局。克雷当时是众议院议长。


众议院投票,最后选举亚当斯出任总统。实际上,杰克逊获得的选举人团票数比亚当斯多,99票对84票。


杰克逊是战争英雄,代表西部挑战当时一直被东部精英把持的白宫,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民粹”主义的候选人;亚当斯的父亲是美国第二任总统;克雷属于代表当时美国社会精英阶层的“辉格派”。克雷及其阵营与更倾向于普罗大众的杰克逊对立。


最后,众议院投票确定亚当斯当选总统。亚当斯组阁时任命克雷担任国务卿,杰克逊当即怒斥黑幕操作,“腐败交易”。


杰克逊力主在美国政治精英圈“反腐”,他的败选引发了要求废除选举人团制度的呼声。


当时一个重要时代背景是美国大多数州在陆续取消必须拥有一定产业才有资格投票的规定;这个规定被认为是腐蚀民主共和党的“旧世界特权的遗毒”。


杰克逊1828年再次参选获胜,入主白宫。他是特朗普总统最崇拜的前任之一,还设法确保杰克逊肖像保留在20美元面值纸钞上。不过,讽刺的是特朗普本人2016年靠选举人团票数当选总统,再次引发废除选举人团制度的呼声。


第二次,1860——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和约翰·布雷金利奇(John Breckinridge)

那次大选是美国历史上争执最激烈、分歧最严重、冲击最大的一次,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围绕黑奴制的去留形成的美国南北撕裂加剧。


选举结果,林肯以获得40%选民票当选,直接导致南加利福尼亚州宣布脱离联邦;他宣誓就职前又有六个州先后宣布脱离联邦。林肯是1854年成立的共和党的旗手,这个新成立的党反对新纳入联邦的西部疆域实行黑奴制。南方部分州对此恨之入骨,设法将林肯排除在候选人名单上。那次大选林肯只赢了北方各州。


民主党推举出来跟林肯角力的是史蒂文·道格拉斯(Stephen Douglas)。他1858年曾经在国会选举中击败林肯当选伊利诺斯州参议员。


同时,南方各州的民主党却推举了另一名候选人,布雷金利奇,来代表和保护南方的利益。


那次大选中还有一位来自南方田纳西州的宪法联邦党参议员约翰·贝尔(John Bell)。布雷金利奇和贝尔分走了部分本来可能会投给道格拉斯的选票,结果道格拉斯只赢了一个州,夹在南北方中间的密苏里。


抵制废奴的南方州认为林肯率领的共和党上台必将危及奴隶制,因此大选结束后南方掀起脱离联邦的浪潮,南北战争的阴云开始积聚。


换而言之,南北战争的种子在那个时候埋下。


第三次,1876——塞缪尔·蒂尔顿(Samuel Tilden)和拉瑟福德·B·海斯(Rutherford B Hayes)

1876年大选直接引发了一场宪法危机,以及终结南方重建计划的“1877年妥协”。


这次大选时,美国内战已经结束,共和党掌控了联邦政府,开始在南方推行政治重建和北方模式的经济发展,遭到强烈抵触。到了1876年,重建努力陷入停滞,因为温和派与激进派之间的矛盾加剧,而南方白人的抗拒日趋强烈。


同时,共和党政府从联邦到地方各州都不断爆出腐败丑闻,最常见的是政客和商人之间的违法权钱交易。


1873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共和党政府的民意支持率大跌,直接导致民主党在1874年取得众议院多数席位;这是内战后第一次。


在这个背景下,来自纽约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蒂尔顿1876年参选时轻松赢得多数选民票,在选举人团投票中也领先对手。


但是,当时民主、共和两党都声称本党候选人在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和南卡罗来纳州胜出,因此共和党拒绝接受那三个州的选举人团选票,俄勒冈州选举人团成员的人选也出现争议。多种原因导致蒂尔顿最终以一票之差未能在选举人团胜出。


有争议的大约是20来票。而当时选举人团有四个州的代表缺席,众议院正休会,因此国会不得已成立了一个两党共同参与的联邦选举委员会(FEC),成员包括众议员、参议员和最高法院的法官。


结果是海斯以185票对184票淘汰蒂尔顿,当选总统。这个结果被称为“1877年妥协”。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南方的政治领袖们私下跟海斯的支持者达成协议,推举他任总统,作为交换,海斯同意将联邦军队撤离南方,南部各州恢复“自治”。


这笔政治交易一方面避免了第二次内战爆发,另一方面宣告“南方重建”终结,,而获得自由不久的黑人的境遇再度恶化。解放的黑奴曾经是共和党在南方的铁杆支持者,但种族隔离政策在南方大部分州卷土重来,白人至上主义得到法律保护,黑人选举权利受到各种新规定的限制。


第四次,1960——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和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

1960年,肯尼迪决定代表民主党竞选总统,跟尼克松一决高下。当时在选民眼中他并非总统最佳人选,他的得票率是49.9%,尼克松49.8%。尼克松胜出的州比肯尼迪多,但选举人团票数比肯尼迪少。


对肯尼迪胜选起了决定作用的是伊利诺斯和德克萨斯这两个州。传闻肯尼迪得到芝加哥民主党的强大支持,而肯尼迪的百万富翁父亲据说用钱换来黑帮老大们对儿子竞选的支持。德克萨斯则是因为肯尼迪的副总统候选人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据信这个竞选搭档对德州一些少数族裔聚居县的投票率和点票结果有利于肯尼迪起了很大作用。


面对这种情况,耳边又有不少敦促他质疑选举结果的声音,尼克松最后决定接受现实,表面理由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尤其当时美国和前苏联关系紧张日益加剧,但分析人士认为他很清楚伊利诺斯州的选举官员中也有涉嫌偏向共和党的行为。


代表共和党的特朗普总统和代表民主党的肯尼迪总统虽然分属两个政党,但也有不少共同点:出身富裕家庭,家族财富为他们的竞选起到关键作用;本人都紧跟科技潮流,对新媒体接受很快——肯尼迪竞选时电视辩论还没有人尝试过,他和尼克松的电视辩论开了历史先河,而特朗普则娴熟运用社交媒体和电视“真人秀”。


第五次,2000——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和艾尔·戈尔(Al Gore)

2000年大选,因为佛罗里达州点票出现争议,结果悬而未决,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由大法官们定夺,被称为选后大战。


当时,选举人团投票结果是民主党候选人戈尔267票,共和党候选人布什246票。佛罗里达有25张选举人团选票,决定胜负的25票。


两人在佛罗里达争夺激烈,不相上下。这时,投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浮出水面,在点票阶段成为争议焦点。


那是两个不起眼的技术问题:“悬孔票”(hanging chad),即选票打孔不彻底,还有残留孔屑,需要人工检查核准;另一个问题是当地自己设计的选票,所谓“蝴蝶选票”(butterfly ballot) ,导致选民投票时产生困惑;蝴蝶式选票上,两党候选人名字排列在两侧,打孔的地方在中间。


于是重新点票。当时布什的弟弟杰布·布什任佛州州长。


州政府11月26日宣布,布什以537票的微弱多数获胜。戈尔阵营不服,要求在部分县继续重新点票,诉诸佛罗里达州最高法院,法庭支持戈尔。但布什诉诸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联邦大法官们12月12日投票,5比4推翻了佛罗里达州法庭的裁决,叫停重新点票。


这样,布什拿到了佛罗里达的选举人团选票,以271对266的多数胜出。但是,他得到的选民票数比戈尔少50万张。


围绕佛州选举投票不规范现象的怀疑从未停息,但戈尔最后决定休战。


自那以后,废除了打孔选票,以免重蹈旧辙,但2020 大选又带出一个新的技术问题:“裸票”(naked ballot)。


所谓“裸票”问题源自民主党推动的邮寄投票。宾西法尼亚的选举官员已经宣布,如果直接把选票塞进复函信封邮寄,而不是按规定先把选票放进规定的专用小信封,然后再放进复函信封,那么这张选票算作废票。特朗普反对普及邮寄投票,认为那会给民主党提供机会“窃取白宫”。


但是,“裸票”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悬孔票”,就像历史上几次争议最大的选举一样,还有待时间验证。


谢选骏指出:小布什心虚不敢重新点票,结果导致民主党下功夫研究选票,结果又导致共和党人怀疑民主党人做票,结果又导致攻占国会的暴乱……美国文明进入了螺旋式下降。所以说,总统大选是历史力学的因果报应。


《美国大选2020结果:“四十年未看走眼”的历史教授预测赢家——BBC中文专访》(冯兆音BBC中文驻美记者 发自华盛顿

2020年9月17日)报道:


美国历史教授李奇曼在1984年开始预测大选,近四十年来从未看走眼,曾成功预测了九届美国大选结果。他预言,2020年,民主党人拜登将胜出。BBC中文驻华盛顿记者冯兆音近期专访李奇曼教授。


2016年美国大选落幕后不久,历史教授艾伦·李奇曼(Allan Lichtman)突然收到一封信,来自刚刚当选总统的特朗普。


信里是《华盛顿邮报》在大选前两个月的一篇报道,尽管特朗普当时在全国民调中大幅落后,李奇曼豪言预测,特朗普将胜选。


特朗普在报道上用大号马克笔做了点评:“教授,恭喜,你说对了!”他还签上了像心电图一样的标志性签名。


今年73岁的李奇曼在美利坚大学教授历史学近半个世纪,但他更为世人广知的身份是:准确度极高的美国大选预测者。


李奇曼在1984年开始预测大选,近四十年来从未看走眼,成功预测了九届美国大选结果。


不过,李奇曼对2020年总统大选的预测,或许无法让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宽心。


李奇曼教授预言,民主党人拜登将胜出这届选举。


李奇曼的预测模型有何特别之处?他使用的“13个关键指标”,比各家媒体与统计机构跑马灯般的各州民调显得更简洁。


如果有6个或以上的指标陈述为否定,现任执政党的候选人将会落选;如果少于6个的指标为否,此人将胜选。


李奇曼的13个指标包括:


1.政党授权(party mandate):中期选举之后,执政党在美国众议院席位增加。


2.竞争:执政党总统提名人之间没有强烈竞争。


3.谋求连任:执政党的候选人是现任总统。


4.第三党:没有重要的第三党派或独立竞选人。


5.短期经济:竞选期间经济并未衰退。


6.长期经济:任期内实际人均经济增长等于或超过前两个总统任期的平均增长。


7.政策变化:现任总统对国家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8.社会动荡:在任期内没有持续的社会动荡。


9.丑闻:现任政府无重大丑闻。


10.外交、军事失败:现任政府在外交、军事方面未出现重大失误。


11.外交、军事成就:现任政府在外交、军事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12.在位者个人魅力:执政党的候选人极具魅力,或是一位国家英雄。


13.挑战者个人魅力:在野党的候选人没有个人魅力,也并非国家英雄。


李奇曼说,在这届选举中,13个关键指标中7个陈述为否定,意味着谋求连任的特朗普将败选。


2019年年底,只有4个指标对特朗普不利。然而,迈入2020年后,新冠疫情、反种族歧视示威在数月内席卷全美,对其不利的关键指标一下子增加了三个,分别是短期、长期的经济预期,以及社会动荡。


这13个指标中的大部分是客观的,不过在竞选人的个人魅力、外交与军事成败等指标上,或许见仁见智。


外交失败与成就


李奇曼表示,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没有重大的外交失败或成就。美国政府近期促成了以色列和阿联酋、巴林的和平协议,这被认为是特朗普的一大外交成就。但李奇曼认为:“这协议在美国只是引得人们打哈欠。”


领袖魅力


特朗普是有领袖魅力的人吗?针对这个问题,民主党支持者或特朗普的死忠粉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这是一个门槛很高的关键指标,”李奇曼对BBC表示,这一陈述至少需要国家中过半数的人认可。


2016年,李奇曼亦未视特朗普为有领袖魅力的挑战者。今年,他也没有将特朗普的对手拜登认定为富有魅力的挑战者。


丑闻


在上一届选举中,指控特朗普性骚扰女性、嫖妓、歧视少数族裔等丑闻就已满天飞,但这似乎没有动摇他的支持者。特朗普的相关丑闻,还是左右大选的指标吗?


“我们不会深究每个关键指标背后的因素,”李奇曼说。特朗普上台后因“通俄门”被调查、因“乌克兰电话门”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三位被国会众议院弹劾的总统,符合“丑闻”指标的定义。


关键指标以外的未知数


在李奇曼的13个关键指标之外,美国大选仍存有许多未知数。


美国重大选举中有“十月惊奇”的说法,指的是在选举前夕最后时刻的重大变故,无论是自然发生,还是被一方故意曝光。


李奇曼说,两件在他预测之外的事情或会撼动大选结果:选民受阻(voter suppression)与俄罗斯的介入。


“我极其担心俄罗斯的介入。”李奇曼说。


美国情报机构称,俄罗斯安全机构在2016年大选竞选期间,入侵了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及希拉里·克林顿的电子邮件,泄露的邮件随后对希拉里的竞选活动造成了负面影响。莫斯科当局否认了这一指控。


微软公司近日则表示,来自俄罗斯、中国与伊朗的黑客,企图干预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


美国邮政局缘何成总统大选的争议焦点


关于邮寄投票的争议,近期成为美国政治辩论的焦点之一,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哈里斯(Kamala Harris,贺锦丽)警告,打压非裔与学生选民、邮寄选票的手段可能会影响大选结果。


普选票无法体现大选结果

在2000年阿尔·戈尔(Al Gore)对上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的大选中,李奇曼的预测存有争议性,他当年预言戈尔会胜选。当年大选在历时多周的争议后,由布什险胜。


“我当年预测的是普选票赛果,戈尔的确胜出了普选,” 李奇曼称。


美国总统并非直接由选民一人一票选出的,真正决定胜负是选举人团(electoral college)制度。


候选人可能更多的普选票,但是仍然无法赢得足够多的州份而获得入主白宫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


为什么得票最多者不一定当选美国总统?


伍德沃德新书披露特朗普有意淡化新冠肺炎疫情

美国历史上共有五位总统在未获得普选票多数的情况下当选。其中三次发生在19世纪,最近五届大选中,却已出现两次得票多者落选的情况。


在2016年,特朗普的得票数比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少近300万张;在2000年,戈尔的普选票比布什多超过50万。


每个州在选举团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选票。


李奇曼说,自2016年起他不再预测普选票,转而预测选举人票的结果。


“普选票的多寡不再反映胜利了,”他分析道,随着美国人口分布的演变,加州和纽约州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民主党支持者。这两个人口大州是民主党的囊中物,但也意味着,普选票数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无法体现大选赛果。


“民调被错用”


大选前,美国各家民调机构出尽浑身解数,希望探明拜登与特朗普的民意支持度。


不过,每个看客心中都存有疑问:在2016年荒腔走板的大选民调,还值得相信吗?


专家认为,民调不是经常错误,但错误出现的次数已足以为人们敲响警钟:民调数字仅供参考。在取样、统计等多个环节,民调都可能出现差错。


在2016年大选中,关键战场州的民调误差、“害羞的特朗普选民”等因素,导致民调与实际选举结果不符。


红线


BBC中文记者冯兆音有关美国大选民调的分析:


各家民调机构出尽浑身解数,希望探明两人目前的支持度。在近期民调中,前副总统拜登的支持率领先特朗普。然而,一个关键问题是: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错得离谱的民调,还值得相信吗?


李奇曼是美国大选观察者的少数派:他从不关注每日起起落落的民调数字。“民调被错误使用了,它们没有预测性,”他对BBC说。


他还在推特上与民调学家西尔弗(Nate Sliver)展开了唇枪舌战,西尔弗质疑李奇曼的预测往绩,李奇曼则在受访时称对方整合民调的工作“与行政助理没什么区别”。


“民调无论准确与否,它只显示某一个时间点的选民倾向,” 李奇曼说。


“特朗普没有明白我的预测”

预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撇开自己的政治倾向,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分析现状。


李奇曼是一个民主党人,但在过去七届选举中,他四次预测共和党人获胜。“我受到过很多质疑,尤其是在2016年,人们觉得我疯了。”


四年前,李奇曼直到大选前两个月,才预测特朗普胜选。当时他判断,有6个指标对特朗普有利。尽管每次预测都让他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他说,今年的预测比上届选举简单多了。


不过,总统大概再也不会给教授写信了。


特朗普和家人在白宫外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在李奇曼公布拜登胜选的预测后,特朗普竞选阵营的发言人莫塔夫(Tim Murtaugh)回应说:“美国选民将决定这次选举的结果,而不是学者或教授。”


特朗普四年前的来信给李奇曼带来一份惊喜,不过他说,特朗普没有理解预测模型内藏的道理。


“他没明白,我的预测注重的是治理,而不是竞选。”李奇曼认为,正谋求连任的特朗普仍以挑战者的形式来竞选,但在执政的四年中犯下了诸多治理失误。


“传统的竞选没有意义”

李奇曼还希望通过预测传达另一个信息:应改革美国总统竞选的形式。


“传统的竞选没有意义,”他说,与其花费数千万美元投放竞选广告、穿州过市参与拉票集会,“候选人应该着重建立授权(mandate)、实施更佳的政策。”


除此之外,李奇曼还想对选民说,积极投票、发动亲友投票,无论他们决定支持哪一位候选人。


“前总统林肯(Abraham Lincoln)说过,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它。”


谢选骏指出:林肯创造了美国总统的大选结果,结果却触发了内战,杀害了几十军人,至于平民死亡人数,根本无法统计。所以我说,“总统大选是历史力学的集中体现”!

“在2016年,特朗普的得票数比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少近300万张;在2000年,戈尔的普选票比布什多超过50万。”——我看这个共和党一直是少数党,但却总有办法当总统——事在人为!

然而最终,总统大选是历史力学的集中体现——民主党开始“做票”了。不论真相究竟如何,在因果报应上,却合乎历史力学的逻辑。

死不认输——成为美国社会的新常态。因为无赖才能赢!这就是“美国的中囶化”吗?就像武汉肺炎席卷美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白宫里的黑社會還是一個想要翻盤的受气包

《特朗普向世界强硬宣告: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人说不》(纽约时报 2025-01-21)報道: 在就职演说中,特朗普总统使用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语气。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 特朗普总统用这九个字的誓言描述他计划如何让自己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有所不同。如今,经历了始于政治流亡、终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