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科院学者观测:山东人有白种人特征》(庄寿雨 2009-02-22 原载《化石》杂志)報道:
他们是泛欧亚人种吗?
问题的由来
前几年国外有学者提出在11—12万年前,人类的一部分走出非洲,他们在亚洲蒙古高原一带演化成一种即非白种人又非黄种人的人种,他们称之为泛欧亚人种。后来在5万年前左右泛欧亚人种又分化成白种人和黄种人。
他们认为能证明这一假说的考古材料就是在中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2—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1934年发现了山顶洞人遗骨,由当时在协和医院工作的德国解剖学教授魏敦瑞对保存较好的三个头骨作了测量,认为一具有欧洲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的特征,一具有爱斯基摩人的特征,一具有美拉尼西亚人的特征。那么这个泛欧亚人种分化为白种人和黄种人的过程是否完毕,现在是否还有泛欧亚人种存在?
我们可以先以这个假说为依据来研究这个问题。我青少年时喜欢画画,又对民族起源等问题有兴趣,因此平时很喜欢观察人的形象,寻找相貌上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也常看一些考古的书、民族起源的书。经我多年观察发现,河北唐山地区的人与哈萨克族人相貌上相象。石家庄、邢台、邯郸人与藏族人相貌上相象,他们的特征是枕骨隆突,50岁左右,前头顶三角型秃顶,这两点与河南人也相同,与北美格陵兰的因纽特人也相同。
山西吕梁山地区人与四川、湖北人相貌上相象,所谓“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婆姨具有四川人的特点黑头发,白皮肤,特别水灵,绥德的汉则具有中亚人的特点,高大英武。福建人与山西太行山人相貌上相象,他们的另一特征是颌部突出。山东省相貌类型最丰富;有一类人相貌有太平洋上玻利尼西亚人的特征,有一类人相貌有南美洲安第斯山印地安人的特征,有一类人相貌有太平洋上美拉尼西亚人的特征。江苏省、安徽省有一类人相貌有菲律宾人的特征。
有一段时间我常去山东出差,发现山东省还有一类人相貌有白种人的特征,我1985年曾在烟台看见过一个4—5岁的男孩儿,从相貌上看完全是黄种人,但是他的眼睛是藍色的。我爱人家是山东烟台地区人,我常向他们说起这些情况。2000年8月我爱人给我拿回家一份《北京青年报》,上面有一篇报道说,国内一个研究机构,研究了山东齐国都城临淄的古墓葬中的人骨,发现春秋战国时古人的基因DNA具有欧洲人、中亚人的特点,这正与我的观察吻合。那一年我正好下岗,于是决定骑自行车去山东周游一遍,作一下实地调查,拍一些照片。谈谈我的方法在这里还要先讨论清一个问题,就是只用眼睛分辨相貌类型科学不科学,准不准。因为在体质人类学研究中,对人体各部分的测量获得的数据是区分类型的唯一依据。我认为用眼睛分辨相貌类型不但科学而且准确。这正如品茶师与品酒师只用舌头的味觉鉴别茶和酒一样,虽然没有任何数据产生,但是他们分辨的准确性非常高。又如缉毒犬,它们完全靠鼻子的嗅觉寻找毒品,也没有任何数据产生,但准确性非常高。而且这些行业目前还没有仪器可以代替。
关于目测的准确性我归纳了几点如下:
1、目测比尺量精确分辨率高:开学后一个班30多人,新同学之间2—3个星期内就能认识,也就是能区分,不会弄错。但是如果你面前有30多个头骨,你用测量得的数据去区分他们,如果你要认出其中的一个,也必须把其他的头骨都测量一遍。
2、目测比尺量精确速度快:如果1千多人的集市里有2个维吾尔族相貌的人,如果转完整个集市需要半小时,那我可以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区分出他们。但是如果你面前有l千多个头骨,你要区分出其中2个有维吾尔族类型的头骨,恐怕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不行的。
3、目测是整体综合囫囵吞枣,尺量是整体分解瞎子摸象:我们认识一个人都不是先逐个认识局部,再把局部拼成整体,而是他的整个面貌一下映入眼帘,我把这叫囫囵吞枣。所以你熟习的一个人,如果只把他的鼻子或嘴与其他十几个相似的鼻子或嘴放在一起,那你很难认出哪个鼻子或嘴是你熟人的,但如果把另一个人的鼻子或嘴安在你熟人的脸上,你会马上发现它们不是你熟人的鼻子或嘴。尺量的过程恰是先认识局部,再组合成整体,我把这叫瞎子摸象。一些搞体质人类学的人习惯按尺量的方式分析问题,如他们分析牛河梁女神庙中女神头像的族属时,说她的颧骨像黄种人,她的鼻子像黄种人,她的嘴像黄种人,(她的眼睛没提) 因此她是黄种人。其实我们从整体看女神头像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的特征。综合看和分解看为什么区别如此之大,这里用得上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它叫《瞎子摸象》,它的意思我想大家自然很清楚,那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4、我们任何人无论是在大街上遇见一个熟人认出他,或者是新相识一个人记住他,谁也不会用尺子去量他们,只用眼睛观察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认为这种场合只有拿出尺子去量他们才是准确的可靠的,那就真成了寓言所说的“按图索骥”了。
“泛欧亚人种”之我见
清楚了用眼睛分辨相貌类型也是科学的准确的之后,我想谈一下我的考察工作。因为大城市外来人口多,居民流动性大,所以我不在大城市取样,只在农村取样。为了掌握分布的规律我必须大范围取样,而且范围越大了解的情况越多,可比较的内容也就越多。我观察拍照的地点大多是县城的早市和乡村的集市或路旁劳作的农民。
我共跑了1百多个县,主要在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还有江苏省一部分地区。历时1百多天,行程l万多里,跨两个年度。我观察的初步结论如下。
我国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北部分布有相貌类似维吾尔族或说中亚类型的少量人口,他们都是汉族。其中山东省多一些,而且山东省类型最多,既有偏重像白种人的黄头发类型又有偏重像伊朗人的黑头发黑胡子类型。还有波利尼西亚类型,他们的特点是大波纹的黑发,大双眼皮的眼睛,较厚的嘴唇,古铜色的皮肤如演员朱时茂、彭丽媛。像维吾尔族的有演员盖丽丽、我国女足国家队守门员高虹(江苏淮安人)。
山东省还有一类人有南美洲安地斯山脉印地安人特征。我1985年曾在烟台见过一个4—5岁的小男孩相貌完全是黄种人特点,但是眼睛是兰色的,而且比一般白种人的兰眼睛还兰。我在河南濮阳地区见到一个农民象格鲁吉亚人,但是卷曲的头发和连鬓胡子是红色的,眼睛是绿色的。一般黄眼睛的人头发也黄,皮肤也白,可是濮阳地区黄眼睛的人头发是乌黑的。
这些有白种人特征的人是从那里来的呢,有的人说他们是宋朝来到中国的犹太人的后代,或者是元朝来到中国的色目人的后代,这两种人进入中国后,大部分最后的落脚点都在河南,我今年骑车去了河南郑州以南的洛阳地区、平顶山地区、许昌地区、漯河地区、三门峡地区、南阳地区、周口地区、驻马店地区、信阳地区,这里几乎县县有规模较大的清真寺,满街的回民饭馆,老百姓有喜吃羊肉的习惯,可见回民在人口中比例很大,但与山东相比难于见到有白种人特征的人。山东的回民比河南少多了。河南这几个地区居民主体类型的特征是枕骨隆突,俗话说有后脑勺,后脑勺成坡型,男性在50岁左右头发成三角形秃顶,这些特征与石家庄、邢台、邯郸人和藏族相似。有的人认为山东省靠海,有白种人特征的人可能来自海上丝绸之路,可是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这几个靠海的省却鲜见这类人。即便我国历史上有犹太人、色目人融入但往后的几百年里融合的另一方几乎全是黄种人,在这样悬殊的比例中犹太人、色目人的特征难以在6—7百年后仍然显现。这里举两个这样融合的例子,5百多年前明朝永乐年间,菲律宾的苏录国国王携两个儿子及随从l百多人来明都北京访问,回程中苏录国国王在山东省德州病逝,于是两个儿子和部分随从为了守陵留在了当地,形成了两个村子,5百多年后我们看他们的后代,可以说没有一个像菲律宾人。
另一个例子;清朝康熙皇帝曾在黑龙江北岸雅克萨跟俄罗斯人打过一大仗,获大胜,俘虏了一兩百名俄罗斯士兵,康熙皇帝看他们身高体壮就把他们带回北京参加了羽林军,并安排在东直门一带驻扎(现为俄罗斯驻华使馆住地),都娶了中国女人为妻,蕃衍了后代,3百多年后的今天再看这一地区的老北京人,几乎看不到有明显白种人特征的人。
因此我推断我在河北、河南北部、山东拍摄到的有明显白种人特征的人,他们的产生都与上面例子谈到的融合方式无关,他们的相貌应该说更像中亚人,那么他们从那里来的呢?我觉得‘泛欧亚人种’的假说是目前的解释中较好的一种答案。泛欧亚人种的假说认为,在5万年前左右,在蒙古高原南部,华北北部生活着一种即非白种人又非黄种人的人,他们称之为泛欧亚人种,这种人向西演化为白种人,向南、向东演化为黄种人。
我认为泛欧亚人种在演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消失,他们可能在2万年前大部分进入中亚地区,形成阿尔泰语系突厥语各民族,一少部分进入我国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山东,还有河南和江苏的北部。我国东部也有泛欧亚人种进入,这一推论可以从考古发现中得到证明,如辽宁省凌原县牛河梁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千多年,属红山文化。其中女神庙中发现的女神头像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尤其是绿眼睛、颧骨、嘴的特点明显。但是我国的专家却认为“这尊头像从面部所表现出的蒙古人种特征是明确的。”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1999年1月31日《中国文物报》的一篇文章介绍1983年出土于山东长岛县的一个陶塑人面像,时間距今5干多年,有照片。文章没有分析头像的种族,我认为头像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文章里指的头像的下巴我认为是明显的大胡子,该遗址属大汶口文化。
再一个例子;辽宁省东沟县距今6千年左右的后洼遗址也发现一些小陶塑人面头像,都是深目大口,也有白种人的特点。这三处遗址地域相连,时间上也可以算同一个时代,因此可以清楚的证明泛欧亚人种最迟在6千年前已经进入我国东北地区。同时又因为黄种人是由泛欧亚人种分化而来,故黄种人与他们有极近的血缘关系,这样在黄种人人群中产生个别具有中亚人特征的人可能就是一种返祖现象。
过去普遍认为中亚人是白种人与黄种人混和而成,其实把中亚人与现代白种人和黄种人的混和型相比较,差别是很大的,尤其是皮肤、头型、身材不同。因此说中亚人的主体并不是由白种人与黄种人混和而成,他们应该是一个古老而独立的人群,就是泛欧亚人种。
我国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北部、山东,江苏北部都有泛欧亚人种存在。这一判定还解释了国外的两个悬案;一是印地安人起源于我国本是黄种人的一个支系,但是后来发现秘鲁的高原地区的印地安人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我估计是中亚人或泛欧亚人种特点),于是欧洲的学者认为白种人也在史前到了美洲,其实这一部分人也是由我国迁入美洲的,但是保留了泛欧亚人种的特点。二是波利尼西亚人的来源;一般认为波利尼西亚人的体貌特征是由黑、白、黄三大人种混和而成,但是他们起源于我国大陆,其中南方蒙古人种已有黑的成分,那么白种人的成分从那里来呢,我认为他们来自东北、山东的泛欧亚人种。在1.2万年前左右大理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渤海形成,把一部分泛欧亚人种阻隔在山东泰沂山区,形成了波利尼西亚人,与此同时从太行山东侧和汾河流域南下的汉藏语系各族沿长江中下游平原进入东南沿海和南岭,使山东泰沂山区的南岛语系民族与东南亚地区南岛语系民族分成南北两部分。
我国古代以渤海为界南北民族不同但很多习俗相同:如纹身、吹口弦、变型头、杆栏式建筑等,说明他们有同源关系。同时山东临淄地区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他们的DNA为什么与中亚人相同,也找到了答案。而且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东亚黄种人的各种类型,中国现代人的直系祖先,也许并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起源于陕甘青一带,而是起源于渤海周边地区。上面我说了,牛河梁女神头像明明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老百姓都这样看,但是我们的专家却认为她具有显著的蒙古人种特征,而且没有人提出疑意,这是为什么?
我想这里有一个历史原因,就是“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是一些欧美学者鄙视中国人的产物,是欧洲文化中心论使然。解放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已经证明中国文化西来的理论不符合历史事实,因而是错误的。
但是现在突然在辽宁凌原县牛河梁遗址发现了一个具有白种人相貌特征的女神头像,那么中国文化西来的理论就又要翻案了。所以我们的考古专家认为 “这尊头像从面部所表现出的蒙古人种特征是明确的。”。本文章对泛欧亚人种假说的分析为这一难题找到一个好答案。关于人种问题的联想我在这里还想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一下黄种人的优点,使更多的中国人腰杆子硬起来。
这个话题在中国很久没人谈了,从政府官员到学科专家到普通百姓都是如此,但是我们的这种谦恭并不妨碍欧美一些学者认为黄种人是劣等人种,并宣传他们的观点。我想今天在我们面对强大的欧美强国的时刻,在我们为富国强兵复兴中华的历史时刻,反驳一下那些“黄种人是劣等人种”的理论很有必要。
我认识一个人已经移居美国十几年,她回国时说,她的黄皮肤使她在白种人面前总觉得矮人一头。于是为了在相貌上接近白种人,把头发染成了黄色。殊不知黄种人的黄皮肤正是黄种人的主要特征和最大优势。
以往谈到黄种人的特征时主要有3点;1是铲型门齿,2是眼睛的内毗褶,3是后腰皮肤上的痣。我觉得这3点都没有反映出黄种人性能上的特征。我们知道白种人的进化地点是北欧高纬度地区,那里一年中大部分季节寒冷阴湿,因此他们的皮肤含黑色素少,对阳光中的紫外线吸收强,不适宜在阳光强烈的低纬度地区生活。而且白种人的皮肤并不会因为生活在热带就晒黑了。相反晒太阳多反会得皮肤癌。而黑种人的进化地点是在非洲赤道地区,那里一年中大部分季节炎热干旱,因此他们的皮肤含黑色素多,对阳光中的紫外线吸收弱,因此不适宜在缺乏阳光的高纬度地区生活。他们的皮肤也不会因晒太阳少而变白,相反晒太阳少反会缺钙。黄种人的进化地点是亚洲北部的寒温带地区,那里半年气候炎热多雨,半年气候寒冷大雪纷飞,因此他们的皮肤可以适应高低两种气候条件,夏天气候炎热阳光强,他们的皮肤可以晒得很黑,不次于黑种人,以减少紫外线吸收。冬天气候寒冷阳光弱,他们的皮肤又可以变的很白,不次于白种人,以增加紫外线吸收。
黄种人的皮肤有一层油脂,因而有光泽有弹性,在40岁左右皮肤仍不松弛,也无皱纹,青春期长。白种人的皮肤则无油脂、无光泽、松弛、缺乏弹性,在30岁左右皮肤就松弛,出现皱纹,青春期短。白种人40—50岁时就已显老态,走起路来步子疏缓,步子迈开后上身有一个下沉动作,显的风度翩翩,很多人以为他们有教养,受过好训练,其实是肌肉松弛,韧带没有弹性。也就是说肌肉、韧带抻开后回弹时间很慢。因此说黄种人的皮肤适应性最好,它是黄种人的主要标志。
白种人在阴湿的寒冷地区进化而来,他们自认为很耐寒,春秋两季天气很冷时在北京的街头,常可以看到穿的很少的白种人,而这时的中国人穿的很暖和,很多中国人因此认为黄种人不如白种人耐寒。其实在最寒冷的北极地区生活的并不是白种人而是黄种人中的因纽特人,北极地区不但寒冷而且半年不见阳光,缺少紫外线,没有植物类食物,但因纽特人凭着他们强健的体格和不屈不饶的意志战胜了这一切,他们发明了狗拉雪橇、滑雪鞋、套头连帽衣,吃生海豹肉以抗坏血病,他们是唯一够格的耐寒民族,到过北极探险的欧美探险家无不深情的称赞他们。同样黄种人也可以适应赤道地区的高温湿热气候,在印尼、菲律宾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众多的黄种人民族,那里终年高温湿热,蚊虫肆虐,痘疫往来,但是黄种人适应并生活了下来。黄种人出众的适应能力最了不起的表现是对青藏高原恶劣环境的适应和征服。我们知道青藏高原西北的中亚地区,西部印巴地区生活着属于白种人的很多民族,它的南面生活着达罗毗茶黑种人,可是他们都没有登上青藏高原,惟独在它东面的黄种人我们的藏族同胞登上了青藏高原,这里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烈,气压低,可是我们的藏族同胞适应并生活了下来,而且他们翻越了喜玛拉雅山到了它的东部南部,他们是唯一够格的高原民族,那些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各国登山队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那是很难成功的。
黄种人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从我国迁移到北、南美洲,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长距离的陆陆迁徙。起源于我国的玻利尼西亚人在几千年前就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早最长距离的跨海迁徙,他们是真正的航海民族。而欧洲人的此类活动都是在近代有了先进的航海大船和其他先进设备才开始的。
最近有一位英国学者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中国明朝的航海家郑和早于达伽马、哥伦布、库克到达澳洲和美洲。中国人曾被欧洲人称为东亚病夫,其实历史上有记载的几次大瘟疫都发生在欧洲;《急性传染病学》一书介绍,鼠疫病在欧洲历史上有记载,曾在公元前542年大流行,居民死亡过半。至14世纪又大规模流行鼠疫,死亡达2500万人,其后16、17、18世纪都有流行,死亡不计其数。我国的鼠疫病是在18世纪由游客从麦加经缅甸到云南带入,最早在云南流行。1940——1941年日本人搞细菌战,在浙江、湖南大量投放鼠疫病菌,引起鼠疫流行,但是范围不大。该书认为天花病也是唐朝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霍乱病也是17世纪由欧洲商人经南方诸省传入我国。感冒对于中国人只是小病,除了老年人和小孩转为肺炎会危及生命,一般人都不会因感冒而死。可是欧洲人最怕的是感冒,因为每年的春秋两季都有大批人因感冒而死。《流行性感冒》一书认为1918年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4年中死亡 1800万人,1919—1920年欧洲感冒大流行,1年中死亡2000万人,比第1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多。
他们看起来高大强壮为什么抵御不了感冒,我认为可能跟他们进化的地点有关。自种人在北欧阴寒地区进化而来,那里寒冷季节长,阴天多,温暖季节短。每年寒冷季节结束时人体内部的机能都要向适应温暖气候的状态转化,但是由于温暖季节短,这个转化过程刚开始寒冷季节又来了,因此白种人体内的季节转化功能发育不完善。他们是在单一寒冷气候条件下特化的人种。黄种人这方面则不同,他们进化的地点是寒温带,这里一年中半年温暖半年寒冷,因为冷暖时间都很长,所以黄种人体内的季节转化过程时间充足,因而功能发育完善,运转灵活,不会患感冒而死。这也说明黄种人的进化具有双向性,他们既能适应北极寒冷的气候而演化出北方黄种人类型,又能适应热带湿热的气候而演化出南方黄种人类型。他们的生理状态既灵活又稳定。
自然科学家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中认为自然界里的动物和植物的法则是完善自身,适应环境,是适者生存。而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法则是改变环境适应自身,他们已经不是被动的适应环境,而是主动的改造环境。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黄种人在前一阶段培育出的良好性状如不在改造环境的事业中努力,那么也会被别人拉在后面,所以我们中国人要努力奋斗。
谢选骏指出:人説“中科院学者观测:山东人有白种人特征”——我看如此説來,孔子這個山東人,很可能不是華人。
(二)
《山东人祖先是东夷,身材高大的秘密藏在一个汉字里》(2017-05-18 路生说史)報道:
今天,当我们面对山东人,他们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即是身材高大、皮肤白皙,进而便是言谈利落、性情豪放。山东人为什么有这么多明显的“优点”呢?除了地域本身的因素,当然与民族融合也密不可分。目前,全世界除了吉普赛人为一个疑似单一的民族外,其他民族均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但在不同的民族中确也存在人种的差异。山东人就这样在民族融合的里程中,相对保留了我们上面说到的这些优质特征,而若要追根溯源这似乎和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小国有一定关系,但他们的真正祖先应该是英勇善战的东夷人。
来自西北的卢人在山东组成卢国
卢水胡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族源复杂,既有匈奴、月氏的成分,又在民族演进中吸收了羯族、氐羌乃至汉族等部族,因而兼具白种人和黄种人的特征。他们分为三大部:泾渭流域的安定卢水胡,河西走廊的临松卢水胡、河湟谷地的湟中卢水胡。安定郡(今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一带)是卢水胡的发源地,境内有卢水(又名泸水)向东南流入泾河,自古便是羌戎杂居的半农半牧地带。在汉代之前,卢水胡是西戎部落的卢人。他们被为商朝戍边西陲的秦人征服后,曾与秦人一起追随周人征伐商落被封诸侯。秦人留在故地,卢人则被迁移到了今山东济南一带。
在济南,卢人有了一个以部落迁徙而得的名称——卢国。直到现在,济南长清还有卢国故城遗址和卢国国君墓遗址。虽然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卢国故城遗址城墙被逐渐坏掉,但现在其耸立的城墙轮廓依然可辨,个别地方还能见夯土。随后,这里被认作卢国,是全世界所有卢姓人氏的发祥地。姓氏就这样成了故乡的一种标志,但这并不是说卢姓人氏都一来自西北的卢人,卢国在春秋时期亡于楚国,西汉济北国之都城就在卢国故城。部落之国被亡,但不等于人全没了,卢人依然会走在与外界不断融合的路途上,就像他们兼具白种人和黄种人的特征不会一下子消亡那样。
今天没有人告诉我卢人长得什么样,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是作为部落集体被迁并组成国的他们,在经历过征战的洗礼后,保留下来的一定是具备军人特质的优秀之人,比方说身体健壮、结实、勇武、有力等,比方说性格豪放、令行禁止等,这些都会在岁月的长河里被无声无息地传承下来,流动在血液里。
今日山东人或者与彭国有一定关系
就像卢姓人氏因国而有了姓,很多地方也因国而拥有地名,这当然是身份的一种标志。徐州,古称彭城,这里曾经是黄帝部落最初的都城,尧帝封籛铿于此建立大彭氏国,大彭成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五伯”之一。这种说法中涉及的地域,虽说到现在还有一定的争议,但基本没有的史料里,彭城这个地名强有力地说明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而彭城曾是尧帝时代之前的华夏古都。
彭国,春秋战国时属宋,后归楚。这就是说,我们前面说到的卢国和彭国在这个时候被楚纳入囊中了,即今日山东西南部。虽然,齐国当时以山东临淄为都城,也是被秦最后一个灭的,今日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由齐、鲁两国拥有,但当我们看到楚国的公主都被嫁到秦国时,谁能保证吸纳了卢国和彭国的楚国就和齐国不发生关系呢?
另外,根据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孔安国对《尚书》的考证,在古都长安西北部的泾渭流域,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市,曾经有过两个关系密切的国家——卢国、彭国,这也就是《尚书·牧誓》“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中的卢国、彭国。
卢国、彭国生活的泾渭流域毗邻周人的周原,与周和西戎的关系密切,现在的地图上仍可找到泾渭流域的两条河流——茹水河(又名茹河、茹水)、葫芦河,便是古代卢人和彭人的故园。卢彭二国在周代渐渐融合为一族,被称之为“彭卢戎”,是太原(古地名,范围涵盖甘肃庆阳和宁夏南部)五戎(义渠戎、郁郅戎、乌氏戎、朐衍戎、彭卢戎)之一。
卢国被迁徙到了济南,彭国的人口构成里有没有“彭卢戎”的成分呢?没有人可以排除这中间的可能性。
古今对比
英勇的东夷让山东人有了“大汉”号称
族群总是处于互动中,作为一个现代的文明人,是不可以有基因歧视的。而上面我们说到的这些可能均属于今日山东人的“边缘基因”,那么,今日山东人的“主体基因”在哪里呢?今天的考古研究表明,今日山东人的真正祖先是东夷人,“夷”是由“大”、“人”、“弓”三个字组成,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高个子勇士拉弓引箭的形象。他们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非常擅长弓箭。
据说,射九个太阳的大力士后羿就是东夷部落的首领,东夷人最先使用弓箭和金属兵器,使人类结束了只能以木棒、石块作为武器的历史。武士的传说与形象就这样保留在了山东人的血液里,也使得他们具有了身材上的优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认为,从秦汉之后一直到宋元,中国历史上最少有3次重大的人口迁徙。北人南侵,中原人南移,加上汉代以来中原多次与匈奴、鲜卑等族通婚,促进了外族血统的扎根,也增高了山东居民的身材,由此产生了“山东大汉”的称号。这里的“大汉”,除了指身高马大的形态学特征,还指骁勇善战,所以,“大汉”又有“豪杰”之意。
也许,这才是山东人身材高大的真正原因。而我们在历史与传说中追寻这些,不过是想要找到“我们从哪里来”的那份心灵温暖。
人説“山东人祖先是东夷,身材高大的秘密藏在一个汉字里”——我看孔子的身材就很高大,《孔子世家》说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根据战国、汉代出土实物,一尺约合23.1厘米,这样孔子就有2.2米多高,和前篮球健将姚明相当。这应该也和当时的谶纬之学有关。汉代《春秋纬》:“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这样看,司马迁还是比传说中少说了一点。……這説明什麽?説明“孔子很可能不是華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