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5年2月20日星期四

谢选骏:美國國債是一個末日炸彈


(一)


網文《美國國債》報道:


美國國債指美國聯邦政府欠美國國庫券持有者的金額。國債是政府欠債權人的債務,不論該債權人是國民或外國人。而外債則是所有國內機構,包括公營和私營,欠外國債權人的債務。在美國,美國外債大部分是政府欠外國債權人,美國財政部轄下美國公債局負責按日計算政府欠債額度。當美國政府有盈餘,它可透過贖回債券以降低債務,同時停發新債券;也可在債券未到期時在公開市場回購債券。[1][2][3][4]自2012年起,財政服務局取代美國公債局,安排公債的管理。



2008年9月30日,美國國債首次超過10兆美元[5],除以美國人口即人均32,895美元。若計及Medicare(公帑資助的長者和殘疾人士醫療福利)、Medicaid(公帑資助的貧窮人士醫療福利)、社會保障等福利項目,其負債達59.1兆美元[6]。由於債台持續高築,2011年8月5日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7]


根據中央情報局資料,2014年,美國國債佔GDP比率(71.2%)全球第24高。[8]在2015年6月30日達到債務突破年度GDP,當時公眾持有的債券為13.08兆美元,相當於過去12個月的GDP。[9][10][11]美國政府帳目持有的債券為5.07萬億美元,兩者相加達到18.15兆美元,相當於過去12個月GDP的102%。[10] 其中,6.2兆(約47%)的國債由外國投資者持有。截至2023年6月份,美國國債的最大債權國是日本,持有1.106萬億美元。


歷史


美國自立國以來已有國債。因為美國獨立戰爭和通過邦聯宣言,美國1791年1月1日募得國債75,463,476.52美元。其後45年,國債增長,但在安德魯·傑克遜總統任內1835年1月8日曾短暫縮減至零,但其後很快又增長至數百萬美元。[12]


國債第一次急劇增長主因是美國南北戰爭。國債在1860年為6500萬美元,但在1863年已超過10億美元,戰爭後更增至27億美元。在1900年前,國債金額緩慢波動,後來在1910年代和1920年代初穩步增長至220億美元,主要是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支出。[12]


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國債由1940年的510億美元,一下子提升至戰後的2600億美元。其後,國債的增長與通貨膨脹增長率相約,直到20世紀80年代時為了應對石油危機的不景氣,國債又開始迅速增加。1980年至1990年,債務增加了兩倍多。冷戰結束後,債務曾短暫減少,但在2005年底,總債務已經達到7.9萬億美元,是1980年水平的8.7倍。


自2003年財政年度,計及預算和非預算支出,美國國債以每年500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13]債務隨着赤字上升而增加,美國的年度預算赤字2007年約為1620億美元,預料2008年將升至4100億美元。[14]國會財政預算辦公室曾估計政府到2012年可錄得盈餘。然而,這一估計是根據現行法律推算,假定大規模減稅措施於2010年屆滿,而後來減稅案由於共和黨國會席次的增加而延長減稅故沒有成功達成目標。[15]


美國多個政府部門曾警告,相對歷史水平債務水平將大幅度增加,這主要是由於對醫療、社會保障等項目的必要開支。若不改革福利制度,預料到2030年至2040年,政府稅收可能不足以支付福利開支。[16]2009年1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國會通過的一項提升美國國債上限的法案,將美國政府債務上限從2900億美元提升到了12.4兆美元。2011年8月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國會通過的2011預算控制法案,避免了出現債務違約,8月5日由於美國政府的削減財政赤字計劃未達到標準普爾期望的4萬億美元標準,標準普爾降低了美國政府的AAA主權信用評級至AA+級,並將評級前景定為負面,引發了全球金融業的劇烈波動。這也是94年以來美國政府主權信用評級首次被降低。[7][17][18]2022年5月,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12年來首次跌破1萬億美元。[19]2023年6月16日,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達到32.039萬億美元。[20]2023年9月18日,美國國債總額首次超過33萬億美元。[21]2023年12月29日,美國國債總額首次突破34萬億美元。[22]



美國財政赤字與國債預估

財政年度末 美國國債

十億美元[12] 佔GDP百分比[23]

1910 2.6

1920 25.9

1930 16.2

1940 43.0 52.4

1950 257.4 94.1

1960 290.2 56.1

1970 389.2 37.6

1980 930.2 33.3

1990 3,233 55.9

2000 5,674 58

2005 7,933 64.6

2007 9,008 65.5

2008 10,024.7[24] 69.6

2009 11,910 84.4

2010 14,580 100.3

2013 17,750 106.8

2021 28,529 130.6


2008年時美國國債的結構組成

種類


公眾和政府持有


美國國債務可分成兩個主要類別:[25]


公眾(包括外國投資者)持有的債券

可銷售債券

不可銷售債券

美國政府帳目持有的債券

財政年度1999至2012年國債額度:[25]


美國國債

財政年度末 美國政府帳目 公眾持有

1999 2.020兆 3.636兆

2000 2.269兆 3.405兆

2001 2.468兆 3.339兆

2002 2.675兆 3.553兆

2003 2.859兆 3.924兆

2004 3.072兆 4.307兆

2005 3.331兆 4.601兆

2006 3.664兆 4.843兆

2007 3.958兆 5.049兆

2008 4.210兆 5.837兆

2009 4.355兆 7.554兆

2010 4.534兆 9.028兆

2011 4.658兆 10.132兆

2012年6月 4.806兆 11.048兆

外國持有


美國國債約有25%由外國政府持有[26],差不多兩倍於1988年的比例(13%)。[27]美國財政部的統計顯示,2006年末,在「公眾持有」的國債中,44%由外國投資者持有[28],而當中的66%是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尤其是日本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外國持有美國國債中,40%來自日本和中國大陸,但中國正連續減持美國國債,在2022年拋售了700億美元國債,截止2023年1月19日,中國持有的總數國國債降至8,700億美元,創13年以來新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23年7月24日增持了550億美元國債(通過融合基金吸納美債,75%由離岸人民幣兌沖基金實繳)。[29][30]



債務地圖=(外匯和黃金儲備) - (債務外國人)(資料來源:2012年「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


Major foreign holders of United States Treasury Securities

美國國庫券主要海外持有者情況(詳情參看國庫署資料[31]):


美國債券主要海外持有人(2023年3月)

經濟體 估計金額(十億美元) 對比2022年3月變幅

 日本

1,087.7

?11%

 中國

805.4

?16%

 英國

714.0

+12%

 比利時

336.5

+27%

 盧森堡

328.6

+ 8%

 瑞士

305.4

+13%

 開曼群島

288.5

? 2%

 愛爾蘭

253.0

?20%

 加拿大

245.3

+ 4%

 臺灣

239.5

+ 1%

 印度

237.9

+19%

 香港

229.2

+10%

 巴西

224.4

? 4%

 新加坡

194.9

+ 2%

 法國

184.4

?25%

其他

1,834.4

+ 6%

總計

7,573.0

?0.4%

參考資料


 存档副本.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3).

 China's foreign reserves | Who wants to be a trillionaire? | Economist.com.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30).

 FRB: H.6 Release-Money Stock and Debt Measures-March 20, 2008.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存档副本. [202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5).

 Treasury Direct Debt to the Penny.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8).

 Taxpayers on the hook for $59 trillion. USA Today. 2007-05-29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0).

 U.S. Loses AAA Credit Rating as S&P Slams Debt Levels, Political Process. [201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4).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Rank Order - Public debt.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3).

 存档副本. [2015-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9).

 Debt to the Penny - Treasury Direct.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8).

 BEA-Gross Domestic Product. [2015-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7).

 TreasuryDirect. Government - Historical Debt Outstanding – Annu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美國財政部.

 Treasury Direct.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7).

 GAO Table Page 28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10-08.

 CBO Budget Outlook Page 14 (PDF).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1-29).

 2007 Report of the U.S. Government Page 47 (PDF).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1-20).

 奥巴马签署法令提升美国国债上限. VOA. 2009-12-28 [2009-12-28].[永久失效連結]

 Historical Tables of the FY 2007 Budget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10-01.

 中国持有的美债降到1万亿以下.

 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2万亿美元--国际--人民网. world.people.com.cn. 2023-06-18 [2023-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2) (中文).

 美国国债总额首超33万亿美元 政府或面临停摆危机!加拿大专家:美国面临国债市场可能崩溃的威胁 _ 东方财富网. finance.eastmoney.com. 2023-09-20 [2023-09-20].

 快闪数说 | 美国国债“升升”不息 突破34万亿美元-新华网. www.news.cn.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Historical Tables of the FY 2009 Budget (PDF).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06-27).

 US Treasury - Debt to the Penny.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8).

 Back Issues: Treasury Bulletin: Publications & Guidance: Financial Management Service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10-22.

 Just who owns the U.S. national debt? - Answer desk - MSNBC.com. [2008-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8).

 Amadeo, Kimberly. The U.S. Debt and How It Got So Big. About.com. [2007-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6).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of the FY 2008 Budget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1-07.

 頭條日報. 中國連續3個月減持美國國債 持倉創2010年5月以來新低. 頭條日報 Headline Daily.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zh-yue-Hant-HK).

 古美儀. 中國連續3個月減持美國國債 持有量跌至2010年中以來最低. 香港01. 2023-01-19 [202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中文(香港)).

 Major Foreign Holders of Treasury Securitie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Federal Reserve Board. May 15, 2023 [2023-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8).


谢选骏指出:人説“美國國債”——我看美國國債是一個定時炸彈!最晚也挨不過美國三百年大限——1776—2076年!如果快的話,2030年代就齊活開炸了。


(二)


《美國債務上限歷史》報道:


美國債務上限歷史是指美國債務上限的歷史。自從1960年開始,美國債務上限大約每8個月就要上調一次;21世紀以來,美國債務上限的上調頻率有所加快。2001年,美國債務上限上調10次,幾乎到達了每個月一次。2007年金融危機至2010年年底,美國債務上限上調一共6次。2011年8月2日,美國債務上限再次上調,美國債務達到了14.3兆美元[1]。2023年5月,美國債務約31.4兆美元[2]。



從1981年到2010年的美國債務上限圖。

源起


美國債務上限賴以生存的基礎,一是美元,二是美國債務經濟模式[1]。


美元


主條目:美元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

美國前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1][3]

美國控制世界絕大多數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等,自然資源包括石油、鐵礦石等,這些資源被美國大公司控制,而它們是全球最基礎、最重要的資源,這些資源價格以美元計價和結算,超主權貨幣、歐元都無法替代美元的地位。[1]


美國學者安德森·維金說,「美國每獲得1美元的GDP,必須藉助5美元以上的新債券。」[1]


美國債務經濟模式


美國債務經濟模式指:在世界一體化、大宗商品價格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的前提下,美國必須保持貿易逆差,這是別國為購買大宗商品而獲得美元的唯一通道,各國拿到美元之後,還需要通過購買美國政府債務回流到美國本土。[1]


歷史


2001年


2001年,美國總統小布殊接替比爾·克林頓主政美國白宮,起初,美國財政狀況仍然健康,甚至還有盈餘,但是經過小布殊政府的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超級富豪減稅、經濟衰退,使得盈餘被用乾淨。[1]


2005年


2005年1月份,小布殊連任美國總統,美國國債總額是7.6兆美元。[1]


2008年


2008年金融危機起,美國和全球的經濟急轉直下,奧巴馬政府敦促國會通過70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1]


2010年


2010年2月1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通過了將債務上限從12.4兆美元提高到14.294兆美元的法案。5月16日,美國債務上限達到了14.294兆美元。[1]


2011年


主條目:2011年美國債務上限危機

2011年8月2日,美國債務上限再次上調,達到79次,美國國家債務達到了14.3兆美元,美國政府問責署前總審計長、美國彼特·皮特森基金會CEO大衛·沃爾克說,「如果把政府對國民的社保欠賬等所有隱性債務全部加一起,那麼2007年美國的實際債務總額高達53兆美元。[1]加上2007年後美國國債6兆美元的增加量,總共59兆美元以上」。[1]根據《瀋陽晚報》估算,加上美國各州政府、市政府、縣政府所發行的債券,美國債務總額高達79兆美元。美國財政支出的每1美元中,就有0.4美元是借來的。[1]


2013年


2013年年初,美國債務上限總額16.39兆美元。10月16日,美國國會批准了美國政府的債務上限上調總額16.7兆美元,結束了為期16天的美國聯邦政府關門僵局,也防止了違約的出現。


2021年


10月12日,美國眾議院各黨議員就短期調高聯邦政府債務上限達成一致[4]。


2023年


主條目:2023年美國債務上限危機

措施


美國政府為了甩掉美國債務的包袱,其解決措施是「違約」和「債務重組」,違約目前還沒有發生,除富蘭克林·羅斯福時期一次技術性違約,「債務重組」是解決方法,但這樣導致了世界各國的美元債券大幅度縮水,但是美元的主導地位不會改變。[1]


與各國關係


世界各國目前無法改變美國控制資源的事實,無法改變美元的地位,無法改變美國債務經濟模式。


中國大陸


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國國債第二多的持有者,基於海外資產配置多元化的趨勢與戰略因素,中國目前美債持倉金額大幅減少,在減持美債的同時,中國央行則正在連續大手筆買入黃金。為了擺脫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的拖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戰略,包括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環保技術、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等,即俗話說的「求增長,保自由」[1]。面對標準普爾把美國信用降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債縮水,引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的不確定性,導致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上升,央行加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發改委則把調控通貨膨脹視為第一要務[1]。


民間


中國大陸民間的群眾不斷釋放出要求當局「減持美債」和「拋售美債」的聲音,對於減持美債的呼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響應民間人士呼聲的做法是推進「外匯儲備多元化」,增持歐債和日債,對於拋售美債的呼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切實際而且風險太大,如果沒有大量的美國國債和歐債,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美談判、中歐談判將失去話語權。[1]


參考文獻


 高寒微、於艷. 《债务超高、信用降级、全球股灾,美国到底欠了多少钱?》、《美国国债信用危机,中国如何避免刺骨之痛?》. 《瀋陽晚報》. 2011年8月4日: 第8版 (中文(簡體)).

 米債務上限問題のアップデート. 三井住友DSアセットマネジメント. 2023-05-10 [202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7).

 盘点今年货币战:美元是我们的货币 却是你们的问题. 鳳凰網. [2010年12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3日) (中文(簡體)).

 紧急“续命”!美国会为调高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开“绿灯”,暂时避免违约风险. [2021-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谢选骏指出:人説“美國債務上限歷史”——我看美國債務上限歷史不斷突破新高,這説明美國國債不僅是一顆定時炸彈,而且是一個末日炸彈!


(三)


網文《國債鐘》報道:


國債鐘(英語:National Debt Clock)是一個告示牌大小的累加制點陣顯示器,它持續地更新數據去顯示目前美國國債總額以及每一個美國家庭所負擔的債務金額。美國國債鐘目前設置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的第六大道上。


國債鐘攝於2009年9月15日,螢幕顯示當時國債接近11.8萬億美元、每一美國家庭平均負擔近10萬美元

歷史

國債鐘最早是由美國紐約的地產開發商賽梅爾·杜斯特(Seymour Durst)發明與贊助並且在1989年設置。[1]1995年,國債鐘的創始人賽梅爾逝世,其子道格拉斯負責的杜斯特地產公司(Durst Organization),負起了經營國債鐘的責任。2009年9月,道格拉斯·杜斯特的堂兄弟喬那森·杜斯特(Jonathan Durst),同時也是杜斯特地產公司會的共同經營者,逐漸負起公司總經理的業務。在與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會晤中,喬那森表示他將會在道格拉斯身後維持國債鐘的運作。[2][3][4][5]


道格拉斯·杜斯特曾經說過:「我們是一個家族企業,家族企業的特點就是我們總是牽掛着下一個世代。我們不希望下一個世代因為國債顛躓而行。("We're a family business. We think generationally, and we don't want to see the next generation crippled by this burden."[6])」他表示國債鐘代表一個不分黨派的要務,並且表示這個計劃的動機是為了維持世代間公平。


根據道格拉斯的說法,他的父親在至少1980年的時候就開始關注持續增長中的國債,於是他在那年對參議院及眾議院議員和的新年賀卡上寫下:「新年快樂,你所負擔的人均國民債務為$35,000美元。("Happy New Year. Your share of the national debt is $35,000")[7]」


在賽梅爾80歲出頭時,他初步規劃了國債鐘的設置,然而那時候國債鐘的即時更新技術未臻成熟。[6]


2004年,原本的國債鐘被拆解,並被移至現在的新位置。2008年,美國國債首次正式突破10萬億美元,造成國債鐘破表,引發媒體報導關注。[8]


第一座鐘


紐約時代廣場附近的第一座國債鐘(2002)

1989年,第一座國債鐘正式設立,高約11乘26英尺(3.4乘7.9米),耗資十萬美元[3],設立時美國國債為2.7萬億美元。


第一座國債鐘設立於時代廣場,在第六大道 (Sixth Avenue)的杜斯特企業的建築上。向北面對42街(42nd Street)及布萊恩特公園(Bryant Park),旁邊則是紐約的著名公司Artkraft Strauss。


國債鐘是是一個告示牌大小的累加制點陣顯示器。和第二座鐘一樣,國債鐘上數字的變率是以國債的成長速度進行估計,並每周依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進行更新[3][5][9] 在賽梅爾·杜斯特過世之前,國債鐘的更新都是由他本人自電腦調整[3]。賽梅爾辭世之後,Artkraft Strauss接手了每周更新數字的任務。[3]


西元2000年時,由於美國經濟好轉,債務開始降低[4]。然而國債鐘的預設值中並沒有預期到債務會負成長,因此國債鐘的運算功能出現了異常。於是在2000年9月,國債鐘被切斷了電源,並以紅、藍、白三色的布將國債鐘罩住,當時的美國國債約為5.7萬億美金[6]。然而,隨着債務再度增加,國債鐘又於2002年7月重新運作,當時的美國國債約為6.1萬億美金。[10]


第二座鐘


2004年,原本的鐘從移往42街被移除。並設置一座新的鐘。原先的建築劃入布萊恩特公園一號。新的鐘具有倒數的功能,並安裝於距離原址一個街區以外的一棟建築的牆壁上。[6][11]新的鐘具有比第一座鐘具有更高的解像度,使閱讀更容易。


2008年9月30日,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國債躍升到了10兆美金。媒體發現國債鐘的位數不足,首次出現了爆表的問題。[12][13][14][15]因此,國債鐘現在正在計劃增加兩個位數。[9][16][17]


類似設計


位於德國國稅局(Bund der Steuerzahler)的德國國債鐘

美國國債鐘的設計被世界各地採納並設置,有設置實體鐘或線上公佈等。此外,類似的計數設計還有顯示核子安全的末日之鐘。[3][18][19][20]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財政部也於2010年12月起,固定於每月7日公佈截至上月底最新國債訊息於其網站首頁暨該部正門及側門電子看板,公佈內容包含「中央政府1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中央政府短期債務未償餘額」,及「平均每人負擔債務金額」等3項資訊;並自2011年12月起,增設中央及地方債務資訊於財政部所屬國稅局、國有財產署及關務署暨行政院設置於全國鐵公路車站、監理處、衛生署所屬醫療院所、高速公路服務區LED跑馬燈宣導據點等約195處公告處所。[21]


參考文獻

 Daniels, Lee A. Chronicle.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8, 1991 [2008-10-06].

 Marino, Vivian. Square Feet | The 30-Minute Interview: Jonathan Durst.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1, 2009 [September 15,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8).

 Toy, Vivian S. The Clockmaker Died, but Not the Debt.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8, 1995 [2008-10-06].

 National Debt Clock stops, despite trillions of dollars of red ink. CNN, AP, Reuters (hosted onInternet Archive's Wayback Machine). September 7, 2000 [2008-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Upham, Ben. NEIGHBORHOOD REPORT: TIMES SQUARE; Debt Clock, Calculating Since '89, Is Retiring Before the Debt Does.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4, 2000 [2008-10-05].

 US debt clock running out of time, space. 中國日報 / AFP. 2006-03-30 [2008-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1).

 Koh, Eun Lee. FOLLOWING UP; Time's Hands Go Back On National Debt Clock.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3, 2000 [2008-10-06].

 indieWIRE INTERVIEW: James Scurlock, director of "Maxed Out". indieWIRE. March 11, 2007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4).

 Rubinstein, Dana. Durst To Add Extra Trillion Dollar Digit to National Debt Clock. observer.com. October 6, 2008 [2008-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0).

 Stevenson, Robert W. White House Says It Expects Deficit to Hit $165 Billion.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3, 2002 [2008-10-06].

 Haberman, Clyde. We Will Bury You, in Debt.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4, 2006 [2008-10-06].

 National Debt Clock runs out of digits. London: timesonline.co.uk. October 9, 2008 [200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4).

 The Debt to the Penny and Who Holds It — Daily History Search Application. TreasuryDirect. September 30, 2008 [September 15,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8).

 Debt clock can't keep up (CNN video). cnn.com. October 4, 2008 [2008-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31).

 US debt clock runs out of digits. BBC News. October 9, 2008 [201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Boniello, Kathianne. '1' Big Tick is due for Debt Clock. nypost.com. October 5, 2008 [2008-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6).

 U.S. debt too big for National Debt Clock (MSNBC video). Nightly News. msnbc.com. October 7, 2008 [2008-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9).

 Debt Clock Moves Next Door to Government. 德國之聲. 2004年6月18日 [2008年10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5月13日).

 網絡上的國債鐘treasurydirect.gov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brillig.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其他請參見下面的外部連結

 Hesseldahl, Arik. AMD Sticks It to Intel -- Again. BusinessWeek.com. 2006年5月3日 [2009年10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2月17日).

 中華民國財政部-最新國債訊息. [2014-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2).


谢选骏指出:人説“國債鐘”——我看所謂的“國債鐘”,不就是一個滴答作響的定時裝置嗎?這是定時炸彈的標配!


(四)


網文《末日之鐘》報道:


末日之鐘[1][2](英語:Doomsday Clock),又稱末日鐘[3][4]、末日時鐘[5]、世界末日鍾[6][7],是一虛構鐘面,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雜誌於1947年設立[8],隱喻不受限制的科學技術發展對人類的威脅。該鐘每年一月進行一次評估,標示出世界距離毀滅的距離:午夜零時象徵世界末日來臨。雜誌社因應世界局勢將分針撥近或撥離子夜,以此提醒各界正視問題。當前影響該鐘撥動的主要因素是核戰爭和全球變暖(氣候變化)[9],此外不可復原性的生物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撥動該鐘[10]。


2024年1月24日時撥動的末日鐘,距離子夜僅90秒

1947年,該鐘設立時鐘面距離子夜剩7分鐘。之後該鐘前後共調整過26次,距離子夜時間最遠時為剩餘17分鐘(於1991年),最近時則為89秒(於2025年1月)。


歷史


末日之鐘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一群參與過曼哈頓計劃,隸屬於國際性團體,被稱作芝加哥原子科學家的研究人員們[11]。在廣島與長崎核爆後,這些研究人員開始發表油印信件,最終創辦了《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原子科學家公報》自第一期起就在每頁的封面上描述末日之鐘的狀況。1947年,《原子科學家公報》的創立者之一海曼·戈德史密斯詢問馬蒂爾·朗斯多夫能否為該報設計一幅封面,以具體的體現末日之鐘的樣子,後者同意了這一請求[12]。


時刻調整


1957年西德的末日時鐘海報

時鐘設立之初正值冷戰,當時分針距離子夜僅7分鐘。其後《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委員會會根據世界局勢及爆發核戰的可能而變動;惟時鐘有時未能及時反映實況,如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瀕臨爆發核戰,當時委員會卻沒有撥動時鐘。


1991年,因美蘇兩大核武強權簽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而撥慢7分鐘,分針離子夜達17分鐘,為末日之鐘設立以來離午夜最遠的一次。


2007年1月13日,該雜誌宣佈將於2007年1月17日撥動時鐘,以反映全球核威脅增加的情況。委員會將氣候轉變的因素一併考慮,因為他們相信氣候轉變會助長核能應用。其中一個推測為氣候轉變導致食水短缺,從而引發戰爭,由此間接增加使用核武的機會。


2015年1月22日,該雜誌撥快末日鐘2分鐘,以反映世界仍缺乏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以及核武的全球性政治行動,加上美俄兩國於烏克蘭危機的緊張情勢加劇。


2018年1月25日,由於核武器及全球變暖的影響對人類造成的威脅,該雜誌撥快末日鐘30秒,是時離子夜僅2分鐘[13],追平了1953年的紀錄。


2020年1月23日,該鐘被撥近子夜20秒,原因是由「一次核失誤」引起的,受到氣候變化加劇的針對全球穩定的重大威脅,調整後的末日鍾距離子夜只有100秒。[14][15]


2023年1月,迫於俄烏戰爭的威脅,末日時鐘向前調整了10秒,此時距離子夜僅剩90秒,進一步打破了其三年前的紀錄,是末日鐘自設立以來最接近午夜零時的一次。[16]


末日之鐘變化圖,越接近午夜代表越接近末日

末日之鐘時間軸[17]

年份 剩餘分鐘 時間 調整 原因

1947 7 23:53 設立末日鐘

1949 3 23:57 +4 蘇聯試驗原子彈

1953 2 23:58 +1 美國和蘇聯在9個月內反覆測試熱核武器

1960 7 23:53 -5 科學研究合作增加、公眾對核武認識加深

1963 12 23:48 -5 美國及蘇聯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限制核試暴露於空氣中

1968 7 23:53 +5 法國和中國分別在1960年及1964年取得及試驗核武。同時中東、印度及越南爆發戰爭

1969 10 23:50 -3 美國國會確認核不擴散條約

1972 12 23:48 -2 美蘇簽署SALT I及反彈道導彈條約

1974 9 23:51 +3 印度測試核子裝置、SALT II陷僵局

1980 7 23:53 +2 美蘇談判無進展、民粹主義戰爭及恐怖主義活動增加

1981 4 23:56 +3 軍備競賽升級,阿富汗、南美及波蘭的衝突

1983 3 23:57 +1 列根執政,軍備競賽再升級

1988 6 23:54 -3 美蘇簽署協議,消除中程核武,雙方關係改善[18]

1990 10 23:50 -4 柏林圍牆倒下,東歐劇變,冷戰近尾聲

1991 17 23:43 -7 美蘇簽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1995 14 23:46 +3 環球軍費開支達冷戰水平、蘇聯遺留核武的處理問題憂慮

1998 9 23:51 +5 印度及巴基斯坦爭相測試核武、美俄就裁減核武出現問題

2002 7 23:53 +2 全球裁減核武進展緩慢、美國宣佈有意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恐怖分子試圖取得核武

2007 5 23:55 +2 氣候轉變增加核子應用,或間接助長使用核武

2010 6 23:54 -1 美俄關係緩和,使得核武裁減談判出現進展;以及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同意降低碳排放[19]

2012 5 23:55 +1 全球制止核武器擴散努力不充分和應對氣候變化繼續無作為與國際經濟的普遍不振等[20]

2015 3 23:57 +2 反映世界仍缺乏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以及核武的全球性政治行動,加上美俄兩國於烏克蘭危機的緊張情勢加劇。[21]

2017 2? 23:57:30 +? 2016年,國際社會未能有效地抓住人類最緊迫的生存威脅:核武和氣候變化,導致全球安全形勢變得昏暗。公報特別指出,以往從未試過因為一個人而撥快時鐘,但今次是因為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令危機更迫在眉睫。[4]

2018 2 23:58 +? 2017年,北韓再次進行核子試爆,中國、巴基斯坦和印度都致力發展核武,世人對可能爆發核戰的憂心日增,加以美國總統特朗普頻發推文和放話,顯示其行事「難以預料」。[5]

2020 1? 23:58:20 +? 世界各國領導人未能應對不斷增加的核戰爭威脅,例如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中程導彈條約》的終止以及美國和伊朗之間日益緊張的局勢,並繼續無法應對氣候變化。[22]

2023 1? 23:58:30 +? 大程度上歸因於俄烏戰爭。這場繼冷戰之後最嚴重的戰爭將世界各國對國際衝突的應對重新擺上了台面,也再次提高了核武器的使用隱患,同時也妨礙了世界各國對包括氣候變化、COVID-19疫情應對等的一系列其他問題的努力。[23]

2025 1 29/60 23:58:31 +1/60 持續不斷的核威脅、俄烏戰爭和以巴衝突持續、氣候變化問題加劇、破壞性創新如人工智能可能導致自主武器出現,這是時鐘最接近午夜的年份,超越了2023年。[24]

參見

聖經啟示文學

炸彈

氣候天啟

氣候之鐘

末日裝置

末世論

世界末日

全球性問題

節拍器

相互保證毀滅

核恐怖主義

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

世界科學家對人性的預警

參考文獻

 艾琳·比芭; 蔣泱帥. 守护“末日之钟”的智囊团. 《環球科學》. 2015, (7): 20–20 [2020-12-29].

 李哲旭; 楊深坑. C. A. Bowers 文化共有/語言隱喻之生態教育思想探究 (PDF).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2014 [2020-12-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8-18).

 核战气候变迁威胁 末日钟倒数100秒.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0-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特朗普上台 「末日鐘」撥快30秒. 雅虎新聞. [2017-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7).

 川普讓末日時鐘撥快了 距午夜剩2分鐘. 中央社. [201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6).

 中國日報網. 世界末日钟14日再次调整 将进行网上直播. 新浪網. [2020-12-29].

 面对分歧,慕尼黑安全会议能否实现抱负?. deutsche welle. [2020-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1).

 Science and Security Board.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20-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6).

 Stover, Dawn. How Many Hiroshimas Does it Take to Describe Climate Change?.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September 26, 2013 [2020-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3).

 'Doomsday Clock' Moves Two Minutes Closer To Midnight.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1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0).

 Doomsday Clock moving closer to midnight?. The Spokesman-Review. 2006-10-16 [202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5).

 Running the 'Doomsday Clock' is a full-time job. Really.. CNN. 2018-01-26 [2018-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3).

 Doomsday Clock 2019 Tim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January 24, 2019 [2020-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4).

 James, Sara. 'If there's ever a time to wake up, it's now': Doomsday Clock moves 20-seconds closer to midnight. ABC New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20-01-24 [2020-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Press Release—IT IS NOW 100 SECONDS TO MIDNIGHT -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20-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4) (英語).

 受俄乌冲突影响,世界“末日时钟”再拨快10秒,仅剩90秒. [202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Timeline.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January 2015 [2021-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Hands of the "Doomsday Clock" turned back three minut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Reading Eagle, 1987-12-17

 Timeline of the Doomsday Clock.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12-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1).

 Doomsday Clock moves to five minutes to midnight.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1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9).

 Doomsday Clock moves two minutes closer to midnight. [2015-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2).

 Humanity is closer to annihilation than ever before, scientists say. The Independent. 2020-01-23 [2020-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4) (英語).

 Mecklin, John. A time of unprecedented danger: It is 90 seconds to midnight.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23-01-24 (英語).

 Mecklin, John. Doomsday clock set at 89 seconds to midnight, closest ever to "global catastrophe". 2023-01-24 (英語).


谢选骏指出:人説“末日之鐘”——我看美國國債這顆末日炸彈,正在敲響典型的末日之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AI内捲中國人

《中美AI竞赛,本质是“在美中国人”对打“在华中国人”?》(观察者 2025-02-21)報道: 在中国DeepSeek震撼世界之际,2月18日,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推出最新AI程序Grok 3。发布会上,坐在C位的两张华人面孔引起广泛关注。香港《南华早报》20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