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人类的力量与人类的弱点》(菲利普·阿洛特 FICHL政策简报系列第75号,2016)報道:
人类的条件
1.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自然世界造就了我们;我们创造了人类世界。我们的大脑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精神是我们对大脑特有活动所赋予的一个名称。人类世界是由人类的精神所创造;自然世界的“自然法则”为人类世界的活动范围设定了限制。在自然法则的限定范围内,人类世界可以是人类任何精神世界的再现。
2. 目前,对人类世界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人类的历史似乎表明人类从来没有不忧虑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状态。我们总是认为,人类世界并不是其所应然的状态。人类精神世界在任何年代都是成果巨大,不管是更好还是更糟,但更好似乎总是伴随着更糟。
3. 人类具有双重的自我意象。我们是自然世界创造的一个奇迹,与生具有超凡的能力。然而,我们却对我们自身永远感到失望。我们具有显然无限的自我认知、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我们能创造美丽的事物、无限精巧的事物,还能做意义深远的善事。然而,我们也能做出各种所能想象到的恶行。我们创造,但同时又毁坏。人类是自我完善和自我伤害的共同造物主。
4. “人类的条件”是我们作为人类,我们已实现的和我们能实现的总和。“人类世界”是任何时候的人类条件状况。人类的条件和人类世界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类个体和每个人类社会都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重建人类的条件(作为一个人的条件状态),参与重建人类世界(人类实然世界)。我们就是我们所想。
哲学的功能
5. 哲学是有关精神意识的理性思考。这种反思的精神活动能力,大概是在拥有大脑的生物中,为人类大脑所独有的能力。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研究“人类的条件”,作为人类精神活动功能的映象;我们还可以研究“人类世界”,作为人类精神世界所创造的现实世界。
6. 这种非凡的精神活动能力意味着我们能从自身经验中学习。我们人类或人类社会可以根据我们的经验教训调整自身行为。在自然世界的长期进化过程中,人类是一个短期自我进化的物种。我们通过自我调整,以适应一个我们人类自己创造的第二环境。
7. 人类精神活动也包括对“自然世界”的一种集中研究学习,作为人类条件的最基础条件。通过自然科学和数学揭示自然世界显然固有的秩序规律是人类最高级精神活动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可以使我们识别物质世界的因果关系,进而预测物质世界的未来。凭借这些知识,我们就有能力在创造人类的条件和人类世界时,利用自然世界来实现我们的目的。
8. 科学与工程学使我们能够利用地球上的物质资源、自然世界的自然力量和自然现象,并凭借人类无限的创造力、才智与精力,深刻地改变人类环境和人类世界。人类精神世界中自我反思的哲学思考能力,可以使我们反思评价我们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目前,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担心我们过度使用人类控制自然世界的力量。我们知道,地球可开发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我们也已觉察到,我们凭借掌控自然世界的力量,对人类环境与人类世界所带来的变化,并不全部是好的,其中一些是非常糟糕的。
虚伪的宿命论
9. 人类历史表明,人类一直认为他们的命运并不掌控在自己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命运的本质与功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中,以无数种形式呈现。今天的人类世界对命运有一种新的定义。这是人类面对人类力量业已取得或即将取得的成就,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现在,人类条件还包含了对人类未来的绝望。人类的未来将不会是我们所选择的未来。
10. 这种新形式的宿命论是对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所做出的一种可以理解的相应回应。人类的精神世界正在被自身所创造的成果作品所超越。我们受制于“自主发展的社会系统”,总体上,其已经不为我们人类所掌控。最显然的例子即所谓的“市场”,其包含了所谓的非人类控制的“市场动力”。最具一般性的例子即国际体系,其被认为是总体活动已经超出人类控制的一种国家间体系,其导致了或多或少好的、坏的和非常糟糕的随机效应。全球宗教如此。全球流行文化也是如此,其不过是提供了电子系统的大规模无序效应。处于无比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的国家政治体系也正呈现出自主体系的特性。在这种体系中,公共政策正在成为一种难以预测的社会进程的或多或少的随机性集体成果。
11. 科学和工程学同样如此,其极具创造性的活动,或多或少随机性地散布在世界各地,正在对人类条件和人类世界造成深刻变化,其中一些变化是无比积极正面的,但也有一些是消极负面的。 教育也是一样,正成为一个缺乏控制的庞大的自给自足产业,因为没有人知道如何治理人类和社会目的。
12. 这些现象或许可以向一位焦虑的观察者表明,人类精神世界创造人类条件和人类世界的力量,现在是相当的软弱无力。
社会的功能
13. 社会是人类能量和思想的集合体。在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中,如何组织这一能量和思想集合体始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社会的形成是一项一直正在进行的过程,总是处于已完成和即将完成的过程中。问题的核心在于,多数人固有的权力和利益,必须屈从于那些以社会共同利益名义而行使“公权力”的少数人。谁行使公权力、谁被行使公权力,以及为什么?这就是核心问题。谁可以对另一部分人行使公权力,如何证明其正当性?
14. 在一个社会中,权力的组织安排及其正当性问题,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文化中,对于“哲学”而言,都是一个极大挑战。两千五百年前,西方社会的哲学家们从人类社会经验中总结出了三种明显类型:暴政、寡头政治和民主。他们讨论各自的道德和实践价值,以及他们之间可能的循环次序。这种讨论一直持续到今天。然而,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了哲学家们的思考研究。每个社会都永无止境地困扰于同一个根本问题,即谁行使公权力、谁被行使公权力,以及为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亦充斥纠缠于日常政治活动,以及革命变革,甚至于战争。
15. “法律”可以被看作为社会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社会的“公共意识”是参与社会的人类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结构体制之间的意识互动,后者包括传统、制度、历史、教育、政治等等。社会行动即产生于这种意识互动。法律则把社会选择的命运以法律的形式加以颁布。法律承载着社会,从过去,贯穿现在,再通向未来。公共意识通过过去制定的法律进行的社会抉择,实施于现在社会,以期在未来社会实现法律制定的目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法律制定、法律适用和法律执行是一个社会最至关重要的公共权力,尤其要求特别的组织和正当性努力。
16. 在过去的三百年间,国家社会所集聚的人类能量和思想已大大增加,无法估量,而且已超越了我们所继承的社会系统。社会组织的不稳定性目前是广为流行,尤其是在国际层面。
依赖于一套不完善的国际法制度,国家间体系的不稳定性,正不仅仅威胁着人类的繁荣,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一种根深蒂固的全球性社会危机恰恰印证了以上所讨论的宿命论的意义。
消失的自我
17. 人类在最近几个世纪的密集社会活动,产生了一种人类自我意识形式,从中又形成了一种“人类个体意识”。我们是一种生物遗传性的社交动物。我们是一种社会性的群居动物(政治动物),因为我们无法独自生存和发展。
我们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化的动物,因为我们所归属的社会,时时刻刻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沉默的个人意识,被社会公共意识的嘈杂声所淹没。当我们被迫花费大量时间参与集体思考时,很难再独自进行思考。社会意识形态占据了我们的头脑意识,而我们也将其视作自己的思维意识一样对待它。
18. 人类的个体意识拥有其自身的历史。宗教、神学、哲学、文学与艺术已有大量有关人类个体的作品,其有时主张人类个体早于人类社会,有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均从属于更高级别的形态次序。而时不时兴起的思想运动也已重申人类个体的优先性,尤其是最近几个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思想观念,例如:自我创造性的人类尊严、超社会的自然法观念、浪漫主义文学中受苦的人类个体,以及最终尼采所呐喊的一种自我负责和自我满足的新人类。然而,这些思想观念却已成为了最优越社会阶层的奢侈品。
19. 的确,法律和一些现代社会哲学关注人类个体,最终付诸于“人权”立法:“人人有权……”。然而,一般的人是一种人造的人。我们的道德判断是对一个完整的人的评价。法律评判则是对一个想象的人的评判,这一想象的人是从一个真实的人抽象出来的一个人,其要么是站在被告席上受审的被告,要么是公权力滥用的受害人。人权是一个社会在其社会行动中需要承担的一般责任。就法律的目的而言,我们仅仅是法律所规定的我们,不会超出法律规定的内容。
20. 人类绝对的社会性与现代社会所迷恋的“自由”观念并存,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不过,确定无疑的是,处于现代先进社会的人类大众从来没有如此自由过!他们作为公民和消费者,被各种选择自由所淹没。然而,选择自由也是一种在社会决定的既定选项中进行选择的义务。我们只能想要社会希望我们所想要的。
电子机器强大的功能意味着,我们现在可能不得不仅仅以技术系统允许我们思考的方式去“思考”。
21. “自我”通过社交媒体对依附于“他人”的黑格尔承认进行的悲剧性搜寻,变成了一面反射出自我意识的镜子——我们自我是由仅为了造就我们而与我们相关的他人所形成的。我们的私人意识变成了普遍公共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曾经为我们个人大脑所拥有的知识,变成了存储在普遍电子大脑中的信息。这种消失的自我也滋生了宿命论,怀念那个或许已经更加强大的自我。
教育的功能
22. “人类的本质”并不真正存在。基于我们原始的生物遗传基因,人类的条件是一个永无止境地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我们个体的“自我”,基于我们自身独有的生物遗传基因,成长发展贯穿于我们整个一生。因此,可以认为, “教育”具有两个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本功能,即促进人类条件的形成和人类自身的形成。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我们永不停歇地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学习如何形成一个人类社会,如何作为一个人。
23. 社会组织教育可以说是在所有社会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毫无夸张地讲,教育“在创造着未来”。一个社会的未来将取决于创造它的人类。同时也可换言之,教育的组织是组织教育的那些公权力者们的整体意识表达。教育也并不是一项神圣清白的活动,始终需面临评判和批评。教育占据了人一生的几十年时间,或许可以较好加以利用,同时也尤其需要证明教育投入的正当性。
24. 有理由相信,相对于一个社会中组织教育的权力,教育目前也在造成人类个体权利的剥夺。那样的社会,基于其政治的一个考量,会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人本功能之间寻求政策平衡。由于社会组织教育的财政开支大部分是由纳税人支付,因此存在一个强有力的倾向,即以牺牲教育的人本功能为代价,而支持教育的社会功能。
25. 不得不承认,很难让社会公众去理解自我意识如能得以完全充分发展后的社会价值。自我意识能力的下降必然导致公共意识能力的下降,也因此导致社会整体能力的下降。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将阻止一个社会的正常演变,破坏其作为一个社会自身繁荣发展的能力。对于人类的本质和潜质的公共辩论,或许不大可能实现,但是,如果要证明社会组织教育的正当性,在一个要求人类自我极其高度发展的时代,还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人类的自我意识
26. 颇具争议的全球化观念及其现象本身包含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可能性。“人类”的概念拥有其自身特殊的谱系。除了所有那些分裂我们人类的,似乎总有些东西是联结我们人类的,不仅仅是共同的起源和共同的命运。有关人类个体与整个人类物种之间的关系,神学、宗教和哲学均有其各自见解,其通常把这种关系置于一个共同跨越两者的秩序之下。
27. 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引人注目且极其自相矛盾的特点就是:我们越发意识到是什么将人类联结在一起。之所以称其为自相矛盾,是因为我们人类也在同时亲眼目睹着,我们在以戏剧性的方式,有时可能是令人恐惧的方式,上演着我们人类在种族、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各种差异。然而,不管世界公共意识持续不断的分裂行为,对无论发生在何地的外界事物均完全开放的私人意识,通过大众媒体,似乎正改变着一般人类的自我意识。
28. 人类同情——人类对自然和人类灾难感到震惊,并慷慨地响应参与慈善活动。人类关注——人们对人类世界在生活条件和生活机会方面的严重不平等,越来越感到震惊和不能接受。这也恰恰是十九世纪第一工业化社会中各种严厉谴责的一个写照,其把剥夺民众的生活视为“社会谋杀”。人类“理想”——人们认识到我们在国内社会所追逐的崇高标准和目标是没有边界的、 是超越社会的。人类“责任”——人们理解对其所属社会的人类条件状况具有共同的责任,现在也意识了到对人类世界状况具有共同的责任。人类“焦躁”——人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人类世界中严重的恶行仍然持续存在,尽管各种有益于改变世界的人类能力已有了巨大的改善。
新启蒙运动
29. 新潮时尚的宿命论是伪宿命论,因为人类在过去已经一再证明,我们人类有能力有效应对无休止的各种极端人类挑战,而且我们人类自身还最经常是这些挑战麻烦的制造者。
30. 在通往更美好的人类世界之路上,有几个首要的关键步骤:(1)认真彻底地审视人类世界的现状;(2)铭记我们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无限创造力;(3)承担起个人责任,帮助选择一个更美好的人类世界,并帮助其实现;(4)重新规划设计教育,尤其是研究人类世界的人文教育;(5)认可律师与哲学家的特殊责任。
31. “法律”不可能优越于它所服务的社会,但律师却有责任努力使法律尽其可能的完善。这一点在国际社会更显必要。我们继承了一套国际法律体系,其是由十八世纪的政府代表们为了协调各国自身利益而发展制定出的一套国际法律体系。我们必须把法律在一个社会中真正的地位和功能赋予国际法,只是这个社会涵盖了全人类与全部的人类社会;这个社会是一个国际社会,其中的人类社会,也包括国家之间的社会,为了共同的人类利益,或者说为了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各自发挥着他们的作用。
32. 西方传统“哲学”,在二十世纪,一个被大量公共事件充斥,使得哲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被需要的时代,进入了自我伤害的衰落期。上文所讨论的个人自我意识全球化的有害性,可能会被证明是另一个矛盾效应的根源。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二十一世纪世界里,迫切需要所有的文化,现在共同重新思考普遍人类条件,并融入古老的传统思想,同时也积极地重新思考其各自国家的未来人类条件。
33. “哲学”的高级社会功能必须加以恢复。本文所讨论的即为一门具有全球视野的独特哲学——“社会理想主义”——认为人类精神世界通过抽象的“概念”和“理想”的形式创造人类现实世界;人类精神世界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再改造人类现实世界。
34. 在西方传统中,有作者已经谈到了人类历史上有机发展和批判时期的交替:一个社会先是高度发展,然后会停下来审视其自身已经取得的成就。或者,也可以说,自三世纪到十八世纪期间,发生的六次启蒙运动跨越了其中的三百年时间,而人类在此期间审视其自身的活动,并决定做得更好。因此,在二十一世纪也必定会发生一次新的启蒙运动。
菲利普·阿洛特(Philip Allott)系剑桥大学国际公法荣誉退休教授,其新作《乌托邦:混乱世界的新哲学与新法律》(Eutopia: New Philosophy and New Law for a Troubled World)于2016年7月出版。
谢选骏指出:人説“如何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人类的力量与人类的弱点”……并且列擧了34點。——我看這些詞匯遠遠不及一個概念來得清晰,那就是“思想主权”。
思想主權的含義是——我们不能控制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对于世界的想法;而我们对世界的想法,就决定了我们可以擁有一個怎樣的世界。
这就是“思想主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