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天子七書》如何評價
您問到對《天子七書》的評價,但目前公開資料中並沒有明確提到一部名為《天子七書》的作品。根據語境,我猜您可能指的是與謝選駿相關的某部著作,或者是一些與「天子」概念有關的哲學、歷史或宗教文本。如果真是謝選駿的作品(比如他的一些理論性書籍),我可以根據他的思想風格給出一個推測性的評價。如果不是,您能否提供更多背景(比如具體作者或內容梗概),我會更有針對性地回應!以下是我先假設與謝選駿相關的評價,供您參考。
假設《天子七書》是謝選駿的作品
謝選駿是一位以宏大視野和批判性思維著稱的學者,他的作品通常涉及文明演化、宗教哲學和歷史反思。如果《天子七書》是他的一部著作,可能與「天子」作為中國傳統政治與宗教的核心概念有關,結合他的風格,或許探討了七個與統治、信仰或人類命運相關的主題(「七」在文化中常有象徵意義,如七日、七星等)。
積極評價
思想深度
謝選駿的文字通常充滿哲學思辨,如果《天子七書》延續他的風格,可能從多角度剖析「天子」概念,比如其在儒家、道家或西方宗教中的異同,提供獨到的見解。這種深度對喜歡思考宏觀問題的讀者來說很有吸引力。
跨文化視野
他擅長將東西方思想融合,假設書中涉及「七書」,可能對比了中國的「天子」與其他文明的王權或神權觀念(如埃及法老、羅馬皇帝),展現全球視野,這是他的強項之一。
語言挑釁性
如之前提到的「無神論者是爛苹果」,他的比喻犀利且直白,可能在《天子七書》中用類似手法批判現代社會的某些現象,讓人印象深刻。
批評意見
過於抽象
謝選駿的理論有時過於哲學化,缺乏具體例證。如果《天子七書》重理念而輕實證,可能讓讀者覺得空泛,難以應用到實際問題。
觀點偏激
他的立場常帶有強烈主觀色彩,比如對無神論的否定。若書中將某些群體(如無神論者或現代主義者)一概而論,可能引起爭議或反感。
可讀性挑戰
他的作品通常不以通俗為目標,若《天子七書》也是如此,可能結構複雜、術語繁多,對一般讀者不夠友好。
更廣泛的評價框架
如果《天子七書》不是謝選駿的作品,而是某部虛構或歷史文本,我可以從文學、歷史或哲學價值來評價:
文學性:若是一部小說,評價重點在於人物塑造、情節結構和語言風格。
歷史性:若是史書,則看其史料價值和觀點獨特性。
哲學性:若是理論書,則關注其論證邏輯和思想創新。
我的看法
假設它是謝選駿的作品,我會說它可能是一部有啟發性但不完美的書。他的深刻洞見值得一讀,尤其對關心宗教與文明交匯的人來說,但其偏激和抽象可能讓部分讀者卻步。如果能平衡理論與實例,會更有說服力。
您能確認一下《天子七書》是指哪部作品嗎?或者告訴我更多細節(內容、時代等),我可以給出更精準的評價!
2、你説得對,這的確是謝選駿的作品
感謝您的確認!既然《天子七書》確實是謝選駿的作品,那麼我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評價它。雖然我無法直接查閱這部作品的全文(因為謝選駿的著作多數出版於獨立渠道,且具體內容在公開資料中不完整),但根據他的思想傾向和寫作風格,我可以推測其大概內容並給出評價。如果您有具體章節或主題想討論,也可以告訴我,我會深入分析!
《天子七書》的可能內容與結構
從書名「天子七書」看,這很可能是一部圍繞「天子」概念展開的系列論述。「天子」在中國傳統中指受天命統治的君主,結合謝選駿對歷史、宗教和文明的關注,這部作品可能包含七個獨立但相關的主題,比如:
天子與宗教信仰的關係
天子制度的歷史演變
天子與現代政治的對比
天子理念在東西方文明中的異同
「七」這個數字可能有象徵意義,或許參考了傳統文化(如七曜、七政)或宗教符號(如基督教的七天創世),反映他喜歡用結構化方式闡述宏大命題的特點。
對《天子七書》的評價
優點
思想的原創性
謝選駿擅長從獨特視角切入,他可能在《天子七書》中重新解讀「天子」這一概念,不僅限於中國歷史,還可能延伸到全球文明的統治哲學。比如,他或許會將天子與神權政治、民主制度對比,提出一些顛覆性的觀點,這對喜歡挑戰傳統思維的讀者來說是亮點。
歷史與哲學的融合
他的作品通常將歷史事件與哲學反思結合。如果《天子七書》探討了夏商周到現代的「天子」演變,並融入他的信仰觀(如對無神論的批判),可能會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
語言的感染力
從「無神論者是爛苹果」這樣的表達看,他的文字直白而有力。《天子七書》或許也充滿這種比喻和警句,能激發讀者思考,甚至引發爭議,這正是他作品的魅力之一。
缺點
論證的嚴謹性不足
謝選駿的理論常偏重觀念闡述,缺少具體史料或數據支持。如果《天子七書》也是如此,可能會讓人覺得論點站不住腳,尤其是對歷史學家或實證主義者來說,會顯得空洞。
立場的偏頗
他對無神論、現代社會的批判態度可能滲透到書中。如果他將「天子」理想化,或過分貶低其他制度(如民主或無神論治理),會讓部分讀者覺得片面,甚至有意識形態宣傳的嫌疑。
受眾有限
他的寫作風格偏學術化和抽象化,《天子七書》可能不適合尋求輕鬆閱讀的人。加上他作品的傳播多靠獨立出版,影響力可能局限在特定圈子,難以觸及更廣泛的讀者。
總體評價
《天子七書》很可能是一部有啟發性但爭議性的作品。它可能展現了謝選駿對人類統治與信仰關係的深刻思考,特別是對「天子」這一中國獨有概念的現代詮釋,值得對歷史哲學感興趣的人一讀。然而,它的局限在於過於理念化,可能缺乏普適性和實證基礎。如果您看過其中的內容,我很想聽聽您的感想——比如他怎麼定義「天子」,或者是否有特別打動您的部分?
您覺得這部書有什麼具體值得聊的地方嗎?比如某個主題或觀點,我可以跟著您的思路再深入一點!
3、你對天子如何看
您問我對「天子」的看法,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天子」作為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涵蓋了政治、宗教和哲學的多重意義。既然您提到謝選駿的《天子七書》,我會從歷史脈絡、哲學意涵和現代視角三個層面來聊聊我的看法,並試著融入謝選駿可能關注的觀點。如果您有特定角度想探討,也可以直接告訴我!
1. 歷史脈絡中的「天子」
「天子」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指的是受「天命」統治人間的君主。這種觀念起源於對天的崇拜——天被視為至高的自然力量和道德主宰,周人用「天命」取代商的「上帝」觀,奠定了天子制度的基礎。從那時起,皇帝被定位為天與人之間的中介,承擔著治理國家、祭祀上天的責任。
積極面:天子制度強化了中央集權,讓中國在漫長歷史中維持了大一統格局。比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稱「皇帝」,就是天子概念的極致體現。它給予統治者神聖合法性,穩定了社會秩序。
局限性:這種神化也帶來問題。天子若失德(如暴君),就難以制衡,因為「天命」是個抽象概念,實際操作中往往淪為權力鬥爭的工具。歷史上「奉天討伐」的起義(如太平天國)恰恰利用了這一點。
謝選駿可能會說,天子制度體現了人類對超自然秩序的追求,比純粹世俗的統治更有精神高度,但他或許也會批判其僵化,認為現代社會已難以容納這種觀念。
2. 哲學與宗教意涵
「天子」不僅是政治角色,還承載了深刻的哲學思想。儒家將其與「德」掛鉤,認為天子必須「以德配天」;道家則淡化其權威,強調自然無為;法家更關注天子作為權力核心的實用性。
信仰的橋樑:天子是人與天溝通的象徵,這種設定讓統治有了形而上的依託。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因為它試圖回答人類對宇宙意義的追問——統治者不只是強者,而是「天選之人」。
矛盾性:問題在於,天子的「神聖」往往是人為建構的。謝選駿可能會贊同這一點,但他或許認為,無神論的現代社會丟掉了這種連接,導致精神空虛(就像他說的「爛苹果」)。
我個人覺得,天子概念在古代是個天才的發明,它把政治權力嵌入了宇宙秩序,讓人覺得生活有更高目的。但隨著理性主義興起,這種神話化的東西越來越難站住腳。
3. 現代視角下的「天子」
今天,「天子」更多是歷史遺跡,現代政治強調民主與平等,天皇制的日本是少數保留類似概念的例子,但在中國,天子已被共和制取代。
懷舊還是進步?:有人懷念天子時代的秩序感,覺得它代表了一種文化自信。謝選駿可能也持類似看法,認為現代無神論社會缺乏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我覺得,這種制度在當下不現實——集中權力容易腐敗,歷史上的暴君(像秦始皇、隋煬帝)就是例證。
象徵意義:即使失去實質功能,「天子」作為文化符號仍有價值。它提醒我們,領導者應該有超越個人的責任感,而不是只追求權力或利益。
我的總體看法
我認為「天子」是一個既偉大又脆弱的概念。它在古代成功地整合了信仰與統治,為中國文明提供了獨特的穩定性,但它的神聖性依賴於人們的信任,一旦信任崩塌(比如朝代更替),就顯得虛幻。謝選駿可能會把它浪漫化,覺得它比現代世俗政治更有靈魂,但我覺得它更像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今天的社會需要更靈活、透明的治理方式。
不過,我很好奇您怎麼看「天子」?是覺得它有值得借鑒的地方,還是完全過時了?如果您想聊聊謝選駿在《天子七書》中對它的具體詮釋,我也樂意跟著您的思路走!
4、謝選駿對天子的闡釋,是否前無古人的作品
您問謝選駿對「天子」的闡釋是否「前無古人」,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考慮謝選駿在《天子七書》中對「天子」的具體詮釋,並與歷史上的相關思想進行對比,看看他的觀點是否真正獨一無二、開創性的。雖然我無法直接引用《天子七書》的全文(因為它的具體內容在公開資料中不完整),但我可以根據謝選駿的思想風格和他已知的立場,推測他的闡釋並進行評估。
謝選駿對「天子」的闡釋可能特點
從謝選駿的寫作傾向看,他對「天子」的詮釋很可能有以下特色:
宗教與文明的結合
謝選駿關注宗教在人類文明中的作用,他可能將「天子」視為天人合一的象徵,不僅是政治統治者,更是宇宙秩序的代言人。他或許強調「天子」的信仰基礎,認為它是超越世俗權力的精神符號。
批判現代性
他經常批評無神論和現代社會的世俗化(例如「無神論者是爛苹果」),可能在《天子七書》中將「天子」與現代民主對比,認為前者更有精神深度,而後者缺乏神聖性。
跨文化視野
謝選駿擅長東西融合,他可能不僅從中國傳統(如周代的「天命」觀)出發,還參考其他文明的神權統治(如埃及法老、基督教的「君權神授」),試圖建構一個更廣泛的「天子」理論。
獨特隱喻與哲學化
他的語言風格犀利且富於比喻,「天子」可能被他賦予新的象徵意義,比如人類對終極秩序的追求,或是對現代虛無主義的救贖。
是否「前無古人」?
要判斷謝選駿的闡釋是否「前無古人」,我們得看看歷史上對「天子」的研究和闡釋有哪些,再比較他的獨特性。
歷史上的「天子」思想
周代的天命觀
周人提出的「天命」說認為天子受天委託統治,「德」是其合法性基礎(如《尚書》中「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是最早的系統化闡釋。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漢代董仲舒進一步發展了「天子」理念,提出「天人感應」,將天子的行為與自然現象掛鉤(如君德失則天降災異)。這是對天子神聖性的一次哲學升華。
儒家的道德化
孔子和孟子強調天子需修德治國,否則失去天命(如「民為貴,君為輕」),將天子從神權拉向人文層面。
道家與法家的視角
道家(如老子)淡化天子權威,認為應順應自然;法家(如韓非)則將天子視為權力核心,注重實效而非神聖性。
近代反思
近代學者如梁啟超、錢穆等人,從歷史和制度角度分析天子,剝離其神秘色彩,視為封建社會的產物。
謝選駿的獨特性
創新點:如果謝選駿在《天子七書》中將「天子」提升為跨文明的精神符號,並融入現代語境(比如對抗無神論或全球化),這確實與傳統闡釋有別。傳統思想多局限於中國文化,而他的跨文化視野可能前所未有。此外,他若強調「天子」作為信仰與理性的中介,可能填補了歷史上對這一概念的某些空白。
局限性:但他的核心觀念(如天人關係、統治的神聖性)並非全新,周代、漢代已有類似思想。他的貢獻可能更多在於重新包裝和現代應用,而非從零開始的原創。
我的評價
謝選駿對「天子」的闡釋是否「前無古人」,我認為可以說是「有新意,但未必絕無前例」。他的跨文化視角和對現代性的批判確實給「天子」注入了新鮮血液,可能在某些細節上(如具體的比喻或哲學推演)達到前人未及的高度。然而,「天子」作為一個千年話題,已被無數思想家從不同角度解讀過,他的理論基礎很難完全脫離前人的框架。
要說「前無古人」,得看他是否提出了真正顛覆性的概念,比如完全跳出「天命」或「德治」的傳統邏輯,創造一個全新範式。但從他已知的立場看,他更像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將「天子」推向更廣闊的舞台,而非徹底另起爐灶。
您覺得呢?如果您讀過《天子七書》,有沒有哪部分讓您覺得他特別開創性?我很想聽聽您的看法,或者一起聊聊他具體的某個觀點!
5、對於《天子七書》的星象結構,你如何看待?
您提到《天子七書》的「星象結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切入點!虽然我无法直接查阅《天子七書》的具体文本(因为谢选骏的作品多通过独立渠道发布,公开资料中细节有限),但结合谢选骏的思想风格和他对“天子”概念的关注,我可以推测“星象結構”可能的含义,并分享我的看法。如果您指的是某個具體的結構或內容,請提供更多細節,我會更精確地回應!
「星象結構」的可能含義
天文與「天子」的象徵
「星象」通常指天體運行或星辰排列的模式,在中國傳統中與「天命」密切相關。謝選駿可能在《天子七書》中將「天子」與星象聯繫起來,認為天子的統治權威源於宇宙秩序。比如,他可能參考北斗七星(古人視其為「帝車」,象徵天子)或其他星宿,來闡述「天人合一」的哲學。
「七」的結構化設計
書名中的「七」與「星象」結合,或許暗示一種七部分的結構,可能對應七個主題、七個歷史階段,或七個思想層次。謝選駿喜歡用象徵性數字,如果這與星象有關,可能模仿了北斗七星、七曜(日月加五行星)等傳統天文符號。
跨文化的星象解讀
謝選駿擅長融合東西方的視野,他可能不僅限於中國的星象(如紫微斗數或北斗七星),還借鑒了西方星座(如黃道十二宮)或其他文明的天文觀,來建構一個更廣泛的「天子」理論。
對「星象結構」的看法
積極面
創意與哲學性
如果謝選駿用星象來比喻「天子」的角色(比如將天子比作北極星,周圍群星拱衛),這是一個很有詩意的構想。它把抽象的政治權力具象化,連繫到宇宙的和諧與規律,對喜歡象徵主義的讀者來說,這種結構既美學又有啟發性。
天人合一的現代詮釋
傳統上,星象與天子是中國天皇文化的核心,謝選駿若能將其應用到現代語境(比如對比現代領導者的「天命」缺失),可能為當代思想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反思角度。
結構的清晰性
如果「七書」真的按星象排列(如七星連線或層次递進),這種結構可能讓他的論述更有系統性,讓讀者更容易跟隨他的思路。
潛在問題
過於玄學化
若星象結構過於依賴天文隱喻而缺乏實證支持,可能讓作品顯得脫離現實。謝選駿的理論有時偏抽象,若這部分只是哲學猜想而無歷史或科學依據,可能難以說服理性讀者。
獨特性存疑
中國歷史上已有豐富的星象與天子論述(如《史記·天官書》中的「斗為帝車」),謝選駿的結構若只是重述傳統觀念,創新性可能不足。他需要加入全新的視角(比如現代天文學或心理學解讀),才能脫穎而出。
可讀性挑戰
如果星象結構過於複雜(比如涉及專業天文術語或隱晦的比喻),可能會讓普通讀者感到困惑,限制作品的傳播力。
我的總體評價
我覺得《天子七書》的星象結構可能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創意嘗試。如果謝選駿成功將星象與「天子」理念結合,既保留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融入現代或跨文化的洞見,這會是一部頗具思想高度的作品。特別是如果他用「七星」來隱喻某種宇宙法則或人類命運的循環,可能會讓人聯想到北斗七星的指引功能,很有象徵力量。
但另一方面,我也擔心這結構可能過於理想化或形式化。如果只是為了追求「七」的對稱性而強行套用星象,可能顯得牽強,失去實質內容的支撐。謝選駿的強項在於宏觀思考,但若能搭配具體案例(比如某個歷史天子的星象命運),會更具說服力。
您怎麼看這個「星象結構」呢?是覺得它聽起來很吸引人,還是覺得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如果您知道書中具體怎麼用星象來闡述天子,我也很好奇想聽聽!
六、你説得對。有些膚淺的讀者,就説應該把星象部分去掉。後來據此出版了新的《天子》版本。
您提到有些讀者覺得《天子七書》的星象部分「膚淺」,甚至建議去掉,而後來還真的出版了一個新的《天子》版本,這挺有意思的!謝選駿的星象結構顯然引起了不同的反響,這也反映了他的作品既有吸引力,又容易引發爭議。我來聊聊這件事的背景和我的看法,並試著分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動。
為什麼有人覺得星象部分「膚淺」?
過於形式化
如果星象結構只是簡單套用「七星」或天文符號來對應七個章節或主題,而沒有深入挖掘其意義,可能讓人覺得只是表面功夫。對一些讀者來說,這種象徵性設計可能顯得裝模作樣,缺乏實質內容支撐。
與核心論述脫節
假設謝選駿在《天子七書》中主要想探討「天子」的歷史、哲學或現代意義,星象部分若只是點綴而非核心,可能被認為是多餘的裝飾。讀者或許期待更直接的論證,而不是繞道天文隱喻。
玄學化的誤解
星象在中國傳統中有濃厚的神秘色彩,但現代讀者(特別是理性派)可能覺得這類東西過於玄乎,甚至像算命或占星術,與嚴肅的學術討論不搭調。如果謝選駿沒有很好地平衡哲學與科學,星象部分可能顯得「膚淺」或不夠嚴謹。
閱讀門檻問題
如果星象結構涉及複雜的天文知識或隱晦的比喻,普通讀者可能覺得難以理解,進而認為它華而不實。這種反饋可能促使出版方重新考慮這部分的必要性。
新版《天子》的改動
您說後來出版了新的《天子》版本,去掉了星象部分,這可能是謝選駿或出版團隊對讀者反饋的回應。這種調整可能有以下動機:
提升可讀性:剔除星象結構或許讓內容更直白,聚焦於「天子」的核心概念,避免被形式化的框架分散注意力。
回應批評:如果「膚淺」的評價影響了作品的口碑,去掉這部分可能是為了挽回讀者信任,展現更務實的論述。
適應市場:新版可能瞄準更廣泛的受眾,去掉星象或許是為了讓書更貼近現代讀者的口味,減少文化或知識門檻。
我的看法
星象部分的價值
我個人覺得星象結構本身並不一定是「膚淺」的,關鍵在於謝選駿如何運用它。如果他能將星象與「天子」的歷史或哲學深度結合(比如用北斗七星隱喻天子的宇宙角色,或對比中西星象觀對統治的影響),這會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亮點。去掉它可能讓作品失去了一些獨特的詩意和象徵性。
去掉的影響
新版《天子》若完全剔除星象,可能更像一本傳統的歷史或哲學論著,少了點謝選駿標誌性的奇思妙想。這或許讓內容更簡潔有力,但也可能削弱了原版的想像力和跨界魅力。對喜歡他大膽風格的讀者來說,這可能有點可惜。
讀者反饋的兩面性
說星象「膚淺」的讀者可能有道理——如果這部分只是裝飾,確實沒必要留著。但我也覺得,這反映了謝選駿作品的典型挑戰:他的想法往往超越常規,卻不總能被所有人接受。新版或許是妥協,但也可能是對他原創性的某種「修剪」。
總體評價
《天子七書》的星象結構是一個雙刃劍。它有潛力成為謝選駿思想的亮點,體現他對宇宙與人類秩序的宏大思考,但如果執行不佳(比如流於表面或過於玄虛),就容易被誤解為「膚淺」。新版《天子》去掉這部分,可能是實用性的勝利,但也可能讓作品少了一層獨特的色彩。
您怎麼看這個改動呢?是覺得星象部分真的多餘,還是認為它被低估了?我也很好奇,新版《天子》在您眼中有什麼不同,或者您更喜歡哪個版本?
7、爲了滿足不同的讀者,謝選駿的《天子》一共出版了五個版本,一個比一個簡短,最短的一個只有12句話了。
您提到謝選駿的《天子》為了滿足不同讀者,出版了五個版本,從原本的內容逐步精簡,最短的版本竟然只有12句話,還說連中國領導人都能看懂,這真是個很有趣的演變!這不僅反映了謝選駿對讀者需求的靈活適應,也透露出他作品在傳播上的挑戰與策略。我來聊聊這個現象,並分享我的看法。
《天子》五個版本的背景與意義
從繁到簡的演變
初版(可能包括《天子七書》):假設包含星象結構和其他詳盡論述,可能是謝選駿最完整的思想表達,適合喜歡深度閱讀的學者或哲學愛好者。
後續版本:逐步刪減,可能去掉了星象部分、複雜隱喻或長篇分析,轉向更直接的主題闡述,瞄準更廣泛的讀者群。
最短版(12句話):濃縮到極致,可能只保留核心觀點,像格言或警句,簡單到幾乎像宣傳口號,連時間有限的領導人都能快速消化。
滿足不同讀者的策略
這種多版本策略很聰明。謝選駿顯然意識到他的原始作品(如《天子七書》)可能因過於抽象或繁複而限制受眾,所以通過精簡,讓內容從小眾走向大眾,甚至觸及權力高層。
從學術性到通俗化,這種調整既有妥協,也有實用主義的考量,顯示他希望影響力最大化。
「中國領導人都能看懂」
這句話有點幽默,甚至帶點諷刺意味。我猜您的意思是,最短版簡單到連忙碌或不愛深究的領導人都能理解。12句話可能高度概括了「天子」的精髓,比如「天子受命於天」「德配天命」之類,既保留傳統味道,又不需費腦。
對這種演變的評價
積極面
靈活性與包容性
五個版本覆蓋了從學者到普通人再到高層的讀者群,展現了謝選駿對傳播的用心。這種「因人而異」的做法很像古代經典的注疏傳統(比如《論語》有繁有簡的解釋),讓不同層次的人都能接觸他的思想。
最短版的衝擊力
12句話的版本聽起來像極簡主義的極致。如果這12句話提煉得夠精準,可能像詩一樣有力,甚至成為某種「思想濃縮劑」。對領導人來說,這種簡潔可能正中下懷——他們往往需要快速抓重點。
文化適應性
中國領導人多數受馬克思主義和實用主義影響,對玄學或冗長哲學可能沒耐心。謝選駿能把「天子」這種傳統概念壓縮到他們能接受的程度,說明他很懂得如何「入鄉隨俗」。
潛在問題
思想深度的損失
從《天子七書》的星象結構到12句話,內容必然大幅縮水。謝選駿原本的跨文化視野、哲學反思可能被削弱,甚至淪為簡單的標語。最短版或許易懂,但會不會太過膚淺,失去了他獨特的洞見?
原創性的妥協
謝選駿的魅力在於大膽和奇思妙想,多版本精簡可能迎合了市場,卻也可能磨平了他的鋒芒。對忠實粉絲來說,這或許像把一幅繁複的畫作變成了簡筆畫。
諷刺的雙刃劍
「中國領導人都能看懂」這句話有點調侃意味。如果真是為了領導人而簡化,可能暗示他放棄了某些高遠的理想,轉向功利性表達。這是成功還是妥協,見仁見智。
我的看法
我覺得謝選駿這種五版本策略既聰明又無奈。聰明在於他懂得如何讓思想落地,從小眾走向大眾,甚至敲開權力之門;無奈在於,這種精簡可能犧牲了他作品的靈魂。12句話的《天子》聽起來像一本「袖珍版哲學」,雖然便於傳播,但難免讓人懷念原版的厚重與想像力。
假設最短版是這樣的(我隨手編個例子):
「天子承天命,德乃治國本。」
「無天則無序,無德則無權。」
「星辰指引古,今人迷途多。」 這樣的內容確實簡單明了,領導人一眼就能看完,但與《天子七書》的星象結構比起來,少了那種宇宙感和思辨性。
您怎麼看這五個版本的演變?覺得最短版是畫龍點睛,還是過於簡化?如果知道那12句話的大概內容,也可以分享一下,我很好奇它到底濃縮成了什麼樣子!
8、
天子简说及附注及释义
(一)【天子简说】(《天子》提要)
2001年1月31日
1
天子,仿佛宇宙派给种族与文明的“原生细胞”:“帝降夷羿,革兹夏政。”由此展开新的种族、新的文明。
2
种族与文明的原型原生不是实验室里的科学发现的,而是宇宙造物者的奥秘;这需要我们用生命的高级部份去体验,而不仅仅是用生命的低级部份去经验。
3
天子是指向新的方向的细胞核,他满载奇异的宇宙编码。他的诞生与时代也与当时的天体环境,发生神秘的共振,并以特异的结构性脉冲辐射四周也冲击当地的人类环境:这个优异的范本创造了强烈的向心力,形成生命体的同心圆运动。这是从种族命运的角度看。
4
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则与通常的想象相反,所谓文明与野蛮:分别是对天子的离心运动(文明)与对天子的向心运动(野蛮),也就是说,文明类似细胞的异质化过程,因此也是对天子的背离;回到野蛮则类似细胞再度趋近同质化过程,因此也是对天子的回归。
5
同样与通常的想象相反的是,人类成员彼此间残忍的对待,乃是异质化行为,是离心的文明化、人文化的现象;而人类成员彼此间仁爱的对待,则是同质化行为,是向心的野蛮化、自然化的现象。所以,是爱创造了世界,而上帝也就是爱。在这种意义上,野蛮并不像许多意识形态教导的我们那样,是所谓通向死亡的;它也许血腥一点,但并不像文明那样苍白贫血,缺乏生育力;实际上,文明过程才是通往整体的衰老与死亡的。
6
苦难,是细胞的异质化过程所产生的痛感,所以同质性高的原始社会的苦难,并不会多于异质化强烈的文明社会;幸福,则趋向细胞的同质化过程的宁静,所以文明的退化有时带来的并不是苦难的骚动,而是幸福的宁静。
7
所有的社会成员乃至所有的人类成员都是一体的,也就是源于同一个细胞。文明的异质化过程,并不能消灭人类细胞的同质性起源这一事实。所以凡虐待他人的,就是自己偏离了正规,从而陷入了异质化的不正确、不良善、不健康的状态。这还表明其自身细胞,已经具有高度缺陷。
8
唯心,唯物:只是因为看见核的不同与相同,所以唯心唯物应是同一。
9
革命:本是原生细胞征服了派生细胞,所以革命是一个野蛮化过程。
10
腐败:细胞角色混乱,并因混乱而畸形、变态、败坏。
11
在极端病态的社会里,原生的范本细胞“天子”反而被显为是极端的、病态的甚至不可取的。
12
从天子派生出来的人们,不仅仅是兄弟姐妹,而且包容在一个广延的种族细胞内,这个广延细胞的原生形式就是天子。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常人也是天子的退化形式。而常人的健康,就是从决意回归天子的那一刻,开始的。
謝謝您分享了《天子簡說及附注及釋義》(即《天子》提要,2001年1月31日)的12句話內容!這是最精簡版的《天子》,濃縮了謝選駿對「天子」概念的哲學思考,帶有強烈的宇宙學、生物學和文明史色彩。我會逐條分析這12句話的內涵,並給出我的看法,同時回應您之前提到的「星象結構」和其他版本的背景。
《天子簡說》的內容分析
天子作為「原生細胞」
「天子,仿佛宇宙派给种族与文明的‘原生细胞’…」
解讀:謝選駿把天子比喻為生物學中的細胞起源,認為它是種族和文明的起點。這與傳統「天命」觀不同,他用現代科學術語(細胞)結合宇宙神秘性,試圖賦予「天子」一個超越歷史的宇宙角色。
看法:這種比喻很有創意,跳出了傳統儒家的道德框架,把天子提升為生命與文明的「基因」。
宇宙造物者的奧秘
「种族与文明的原型原生不是实验室里的科学发现的,而是宇宙造物者的奥秘…」
解讀:他反對純粹的科學理性,強調天子的起源是超自然的,需要用「生命的高級部分」(或許指心靈、信仰)去體會,而非感官經驗。
看法:這反映了他對無神論的批判(「爛苹果」),但可能讓理性派讀者覺得過於玄乎。
天子與天體共振
「天子是指向新的方向的细胞核…与当时的天体环境,发生神秘的共振…」
解讀:這裡隱約可見「星象結構」的影子。天子不僅是生物起點,還與宇宙天象(星辰運行)共鳴,影響人類環境,形成向心力。
看法:這是謝選駿對星象的哲學化運用,雖然未明說具體星宿,但這種天人感應的思路很吸引人。
文明與野蠻的顛倒
「文明是对天子的离心运动…回到野蛮则…是对天子的回归。」
解讀:他顛覆常識,認為文明是異質化(分化、遠離天子),野蠻是同質化(統一、靠近天子)。這與傳統進步史觀相反。
看法:這是大膽的觀點,可能挑戰讀者的認知,但若無例證支持,可能顯得空泛。
愛與野蠻的連結
「人类成员彼此间仁爱的对待…是向心的野蛮化…爱创造了世界…」
解讀:他把愛視為同質化的力量,與野蠻聯繫起來,甚至說「上帝就是愛」,暗示野蠻比文明更有生命力。
看法:這與基督教「愛」的觀念呼應,但把野蠻正面化很新奇,可能讓人耳目一新,也可能引發爭議。
苦難與幸福的來源
「苦难,是细胞的异质化过程所产生的痛感…幸福,则趋向细胞的同质化过程的宁静…」
解讀:苦難來自文明的分化,幸福來自野蠻的統一。這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另類解釋。
看法:這種二元對比很哲學化,但過於簡化社會現象,可能難以服人。
人類一體性與異質化的缺陷
「所有的社会成员…源于同一个细胞…虐待他人的,就是自己偏离了正规…」
解讀:他認為人類本是同源,異質化(文明)的過度發展導致不健康。
看法:這有點像道家的「返璞歸真」,但用細胞比喻來解釋道德,挺有創意。
唯心與唯物的統一
「唯心,唯物:只是因为看见核的不同与相同…」
解讀:他試圖調和唯心與唯物,認為兩者只是視角差異,本質相同。
看法:這句話簡潔但深奧,哲學味濃,可能需要更多展開。
革命的野蠻化
「革命:本是原生细胞征服了派生细胞…」
解讀:革命被視為回歸天子的過程,帶有野蠻的同質化特徵。
看法:這與歷史上革命的破壞性吻合,但忽略了革命的進步面向。
腐敗的細胞混亂
「腐败:细胞角色混乱…畸形、变态、败坏。」
解讀:腐敗是社會細胞功能失調的結果。
看法:用生物學隱喻社會病態,直觀但不新鮮。
病態社會中的天子
「在极端病态的社会里,原生的范本细胞‘天子’反而被显为是极端的…」
解讀:天子在異質化的病態社會中被誤解,甚至被排斥。
看法:這可能是對現代社會的隱晦批判,頗有深意。
常人與天子的關係
「从天子派生出来的人们…常人的健康,就是从决意回归天子的那一刻,开始的。」
解讀:人類是天子的退化形式,回歸天子是健康的起點。
看法:這有宗教救贖的味道,呼應了他對信仰的推崇。
對《天子簡說》的評價
創意與深度
這12句話濃縮了謝選駿對「天子」的宇宙觀、生物學隱喻和文明批判,展現了他一貫的宏大視野。星象結構雖不明顯,但第3句隱約保留了天體共振的痕跡,可能在更長版本中有更多展開。
顛覆性
他把文明與野蠻、愛與上帝、苦難與幸福重新定義,挑戰傳統價值觀,這種顛覆性是他思想的標誌。對領導人來說,這種簡潔的警句可能既新奇又有啟發。
局限性
12句話高度抽象,缺乏具體例證或歷史支撐,容易讓人覺得玄虛。對不熟悉他思想的讀者(包括領導人),可能只看到表面,未必能抓住深意。
與五版本的關聯
星象結構的淡化:從《天子七書》到這12句話,星象部分幾乎被剝離,只剩第3句的「天體共振」暗示。這可能是回應「膚淺」的批評,轉向更直接的哲學表達。
適應性:這版本簡單到極致,確實連領導人都能快速看懂,但也犧牲了原版的豐富性和層次感。
我的總體看法
《天子簡說》是一部高度濃縮的思想結晶,像12顆「哲學子彈」,直擊核心卻不留餘地。它保留了謝選駿的獨特風格,但也因簡化而少了些細膩與說服力。我覺得它適合作為入門或總結,但若想深入理解「天子」,還是得看更長的版本。
您覺得這12句話如何?有沒有哪句特別打動您,或者您覺得還能再精簡嗎?我很好奇您的想法!
9、天子七書的分層版天子·经注集A Collection of Classics about Tian Zi(the Son of Heaven)with Annotations
網頁
您提到《天子七書》的分層版 天子·經注集 A Collection of Classics about Tian Zi (the Son of Heaven) with Annotations》,這讓我有機會更具體地探討謝選駿的《天子》系列作品,尤其是其中的「分層版」概念和《天子·經注集》的版本。根據您之前的討論和提供的《天子簡說》(12句話版本),我會結合這些信息,分析「分層版」可能代表的結構,並對《天子·經注集》給出評價。如果您有更具體的問題或想聚焦某部分,請隨時告訴我!
「分層版」與《天子七書》的關係
「分層版」這個詞並未在謝選駿公開資料中頻繁出現,但從字面和語境推測,它可能指《天子七書》內容的層次化結構,或者是對不同版本的某種編排方式。考慮到《天子七書》是謝選駿早期作品的集大成者(可能包含星象結構等元素),「分層版」或許是:
思想層次的劃分
謝選駿可能將「天子」概念分為多個層次(如宇宙起源、文明演化、道德反思等),每一「層」對應七書中的一個主題。比如,從宇宙細胞(原生細胞)到人類社會(異質化與同質化),再到個人健康(回歸天子)。
在《天子簡說》中,這種層次感被濃縮為12句話,但仍可見從宏觀(宇宙、天子)到微觀(個人)的遞進。
版本的層次性簡化
您提到《天子》有五個版本,從詳盡的《天子七書》到最短的12句話。「分層版」可能是對這些版本的比喻——像板材一樣,一層層剝離,保留核心。星象結構在早期版本中或許是重要一「層」,後來被移除以適應更簡潔的需求。
星象結構的遺留
如果「分層版」與星象有關,可能暗示七書最初按天象(如北斗七星或七曜)分層排列,每一部分對應一個星象主題。《天子·經注集》作為後期版本,可能將這種結構轉化為「經」(主文)與「注」(解釋)的形式,淡化了星象的顯性表達。
《天子·經注集》的特點
《天子·經注集》是謝選駿在2002年基於《天子·世界征服者的奏折》(1994年出版)調整後的版本,將原文分為「經」和「注」兩部分,並在此後多次修訂。它可能脫胎於《天子七書》的框架,但更注重結構化和解說性。結合《天子簡說》,我推測:
「經」:核心論述,如12句話中的主要觀點(天子作為原生細胞、文明與野蠻的對立等)。
「注」:對「經」的補充解釋,可能包括歷史背景、哲學推演或謝選駿的個人反思。
例如,《天子簡說》第3句提到「天子與天體環境的神秘共振」,在《經注集》中,「經」可能是這句話本身,「注」則可能詳述這種共振的象徵意義或歷史例證。
對《天子·經注集》的評價
優點
結構清晰
「經注」格式模仿中國傳統經典(如《論語》《道德經》),讓讀者既能抓住重點,又能通過註解深入理解。這種分層設計比單純的《天子七書》更具條理,可能適合不同層次的讀者。
思想濃縮與延展並存
《天子簡說》顯示謝選駿能將複雜理念壓縮為警句,而《經注集》則通過註解保留了原版的深度。比如,「文明是離心,野蠻是向心」這樣的顛覆性觀點,若有註解支持,可能更具說服力。
文化傳承的現代化
他用「天子」這一傳統概念,融合生物學(細胞)、宇宙學(星象)和哲學(唯心唯物),創造了一個跨時代的理論框架,這在《經注集》中或許更系統化。
缺點
星象結構的淡化
如果《天子七書》最初有鮮明的星象分層(如七星對應七主題),《經注集》可能因應讀者反饋(如「膚淺」批評)而削弱這部分,導致作品少了些宇宙感和詩意。
過於哲學化
如《天子簡說》所示,謝選駿的語言抽象且隱喻性強。《經注集》若未提供足夠的歷史或實證支持,可能仍讓讀者覺得脫離現實,尤其對不熟悉他思想的人來說。
版本過多可能造成的混亂
五個版本加上《經注集》的多次修訂,可能讓讀者難以辨別哪個才是「正宗」的《天子》。12句話版固然簡潔,但與《經注集》的詳盡性相比,風格差異太大。
對「分層版」的猜想與看法
如果「分層版」真是《天子七書》的結構基礎,我覺得它是一個很有潛力的設計。假設它將「天子」分為七層(如宇宙起源、天命傳承、文明分化等),並用星象(如北斗七星)串聯,既有象徵意義,又能展現謝選駿的宏大視野。《經注集》可能保留了這種層次感的核心,但轉為更傳統的「經注」形式,適應了讀者需求。
我認為這種分層若能結合具體案例(如某個天子的歷史命運與星象的對應),會更有說服力。否則,它可能只是個漂亮的框架,難以落地。《天子簡說》的12句話雖然精煉,但明顯是「分層版」的極簡殘影,少了層次展開的魅力。
結論
《天子·經注集》作為《天子七書》的延伸,既是對原作的整理,也是對讀者反饋的妥協。它可能不如《七書》那樣充滿星象的宇宙浪漫,但通過「經注」分層,提供了一個更易懂、更系統的版本。對中國領導人來說,12句話版或許夠用,但對想深入探究的人,《經注集》可能更值得一讀。
您對「分層版」有什麼具體印象嗎?或者您覺得《經注集》與12句話版的差距在哪?我很想聽聽您的想法,或一起聊聊謝選駿的這種版本策略!
10、天子·经注集
A Collection of Classics about Tian Zi(the Son of Heaven)with Annotations
把《天子》的文字分爲经與注兩個部分,便於讀者理解。
感謝您進一步說明《天子·經注集》(A Collection of Classics about Tian Zi (the Son of Heaven) with Annotations)的特點!您提到它將《天子》的文字分為「經」與「注」兩個部分,以方便讀者理解,這確實是謝選駿對其作品結構的一次重要調整。我會根據這個信息,結合之前提到的《天子簡說》(12句話版)和《天子七書》的背景,對《天子·經注集》進行更具體的分析和評價。
《天子·經注集》的結構與意圖
「經」與「注」的設計
「經」:作為核心文本,可能直接呈現謝選駿對「天子」的關鍵論述,比如《天子簡說》中的12句話,或者更長版本中的精煉觀點。這些句子通常簡潔、概括,帶有警句或哲理色彩。
「注」:作為補充說明,可能包括對「經」的背景解釋、歷史例證、哲學推演或謝選駿的個人詮釋,幫助讀者理解「經」的深意。
意圖:這種分離模仿中國傳統經典的「經注」體例(如《周易》的「經」與「傳」),旨在讓抽象的思想更具可讀性,降低理解門檻。
與《天子七書》的關係
《天子七書》可能是謝選駿最初的完整框架,包含星象結構等複雜元素。《經注集》則像是對其的精編與重組,去掉過於玄虛的部分(如星象分層),轉而用「經注」形式保留核心思想並加以解說。
例如,《天子簡說》第3句「天子是指向新的方向的细胞核…与当时的天体环境,发生神秘的共振」,在《經注集》中,「經」可能是這句話本身,「注」則可能補充天體共振的文化意義或歷史背景。
版本演進的產物
您提到《天子》有五個版本,從詳盡到12句話的極簡。《經注集》可能處於中間層次,既不像《七書》那樣繁複,也不像12句話版那樣極度濃縮,而是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對《天子·經注集》的具體評價
優點
提升可讀性
把《天子》的文字分成「經」與「注」,確實降低了閱讀難度。對於不熟悉謝選駿思想的讀者,「經」提供直觀的切入點,「注」則像導航,解釋他的隱喻和顛覆性觀點(如「文明是離心,野蠻是向心」)。這對中國領導人或忙碌的讀者來說,可能比冗長的《七書》更實用。
保留思想深度
與12句話版相比,《經注集》通過「注」保留了更多細節和上下文。比如,《天子簡說》第5句提到「愛創造了世界」,「注」可能進一步闡述這與宗教或野蠻化的聯繫,避免單純警句的空洞感。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經注」形式借鑒中國經典傳統(如《論語》的「經」與朱熹的「注」),但內容卻涵蓋現代生物學(細胞)、宇宙學(天體共振)和哲學反思,這種混搭展現了謝選駿的獨特風格。
缺點
星象結構的遺憾
如果《天子七書》曾以星象(如北斗七星)作為分層基礎,《經注集》的「經注」格式可能完全抹去了這種宇宙感。雖然更易懂,但也少了原版的詩意和宏大視野,這可能讓部分讀者覺得失色。
解釋的依賴性
「注」雖然便於理解,但若過於冗長或主觀(比如全是謝選駿的個人感想),可能削弱「經」的獨立性,讓讀者覺得被「引導」過頭。理想情況下,「注」應提供客觀佐證而非純粹臆測。
創新性有限
「經注」形式雖實用,但並非謝選駿首創,而是傳統的借用。相比《七書》的星象結構或12句話版的極簡衝擊力,《經注集》在形式上的突破可能不如前者突出。
與《天子簡說》的對比
內容濃度:《天子簡說》的12句話像高度濃縮的「經」,每個字都承載深意,但缺乏展開。《經注集》則通過「注」補充血肉,讓思想更立體。
受眾適應性:《簡說》適合快速閱讀(「中國領導人都能看懂」),《經注集》則適合想深入探究的讀者,介於學術與通俗之間。
星象痕跡:《簡說》第3句保留了天體共振的影子,《經注集》或許在「注」中對此有更多解釋,但整體淡化了星象結構。
我的看法
《天子·經注集》是一次成功的結構調整。它解決了《天子七書》過於抽象、星象部分被批「膚淺」的問題,也比12句話版更具內容厚度。這種「經注」分層讓謝選駿的奇思妙想(比如天子作為原生細胞、文明與野蠻的顛倒)有了落地空間,特別適合想理解他思想但又不願啃大部頭的讀者。
不過,我也覺得它可能犧牲了謝選駿作品的一些獨特魅力——比如星象結構的宇宙浪漫或多版本中的實驗性。如果「注」能多些歷史例證(像周武王的天命傳承)或跨文化參照(埃及法老的星象崇拜),會更有說服力,而不只是哲學推想。
結論
《天子·經注集》像是謝選駿思想的「中庸版」——既不走《七書》的極繁,也不走《簡說》的極簡,而是用「經注」搭建了一座橋樑。它確實便於讀者理解,尤其對中國讀者(包括領導人)來說,這種熟悉的格式可能更容易接受。您覺得這種分層是否真的幫助您理解了「天子」呢?或者您更喜歡哪個版本的風格?我很想聽聽您的感想!
11、
全书目录
凡例1
代前言 《神话与民族精神》中有关“天子”的论述3
代序 谢选骏《天子》一书的文化哲学意涵17
序一 空气已经凝固(一章) 25
序二 神不害自然(二章) 26
序三 怎样度过今日危难?(三章)29
天子·经注集
第一部大地书
时篇
天子:永恒者(上)
子时 璇玑之语(四章) 35
丑时 当我们仰望繁星(五章) 35
寅时 在宇宙的湍流中(六章)37
卯时 现代物理学(七章) 38
辰时 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天子(八章) 40
巳时 天子,物理世界的事实(九章) 42
午时 普遍的天子,宇宙能量的会聚(一〇章)44
未时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一一章) 46
申时 最怪诞的宇宙编码(一二章) 48
酉时 我听见植物生长的声音(一三章) 50
戌时 人的心情深处(一四章) 52
亥时 古老的符瑞(一五章) 54
天子·经注集
第一部大地书
日篇
天子:永恒者(下)
当节 宇宙间最不可理解的事(一六章) 59
初二 天子,无道之道(一七章) 63
初三 无事生非的抗体(一八章) 65
初四 文化借贷的抵制者(一九章) 67
初五 天子观念由来甚古(二〇章) 71
初六 变形与前景(二一章) 76
初七 象与德(二二章) 81
初八 人的生命本质(二三章) 84
初九 在这索然无味的世上(二四章)86
初十 世上有两种英雄(二五章)90
十一 天生有冒险犯难的渴望(二六章)93
十二 天子,生于乱世(二七章)95
十三 以前的迷误(二八章) 98
十四 人形的天子是人类的本能(二九章) 101
十五 孔子的核心是“仁”(三〇章)104
入中 还没有亘古常春的礼制(三一章)107
天子·经注集
第二部太阳书
天子和他的四季
立春 帝,出乎震(三二章) 113
雨水 国人称历史为“春秋”(三三章)114
惊蛰 金银铜铁──皇帝王霸(三四章) 116
春分 皇帝王霸──春夏秋冬(三五章) 119
清明 天子与四季节律(三六章) 121
谷雨 宿命论者(三七章) 126
立夏 阴沉的迷雾笼罩世界(三八章) 131
小满 荒山之巅(三九章) 133
芒种 南海忧郁滔滔(四〇章) 135
夏至 这句话应该认真思索(四一章) 136
小暑 思想家,不是天子(四二章) 139
大暑 周流六虚者(四三章) 140
立秋 社会运动的灵魂(四四章)142
处暑 宗教的天子(四五章) 146
白露 艺术的天子(四六章) 148
秋分 科学的天子(四七章) 150
寒露 政治的天子(四八章) 152
霜降 四季的表现形式(四九章) 154
立冬 现代文明的史程(五〇章) 157
小雪 时空异相的体验(五一章) 161
大雪 每一位天子都会衰颓(五二章)163
冬至 时迈其邦(五三章) 166
小寒 我们,并不是生而知之者(五四章) 168
大寒 天,没有正色(五五章) 172
天子·经注集
第三部太岁书
年名篇
天子的人格(上)
摄提格 他在空无的大地徘徊(五六章) 177
单阏 现代社会的过激性(五七章) 178
执徐 人生的三等级(五八章) 183
大荒骆 生命的罪恶、革命的痛苦(五九章) 186
敦牂 人与人之间充满隔膜(六〇章) 190
叶洽 以生命为符的好动者(六一章) 195
涒滩 放弃狂妄、忏悔狂妄(六二章) 198
作噩 独立、强健、韧性的人格(六三章) 202
阉茂 人之所以是什么(六四章) 204
大渊献 为天子的横空出世(六五章) 209
困敦 一代代的生老病死(六六章) 214
赤奋若 不凝滞于物者(六七章) 216
天子·经注集
第三部太岁书
岁阳篇
天子的人格(下)
焉逢 有一个流浪者将要兴起(六八章) 221
端蒙 是人,但不是常规的人(六九章) 224
游兆 危机之父(七〇章) 227
强梧 鹰问乌鸦(七一章) 230
徒维 美的敌视者(七二章) 234
祝犁 最骇人听闻的恶毒(七三章) 238
商横 面对空前的荣耀(七四章) 241
昭阳 天下贞,就是人形的天子(七五章) 243
横艾 历史的狂飙(七六章) 246
尚章 天子之为怀天之原(七七章) 250
天子·经注集
第四部镇星书
天子的主权
角宿 宇宙与人的灵媒(七八章) 257
亢宿 现代的流水线居民(七九章) 259
氐宿 二十世纪的最大梦想(八〇章) 262
房宿 上帝还没有诞生?(八一章) 264
心宿 从深深的悲哀中(八二章) 266
尾宿 负责重建世界者(八三章) 267
箕宿 有各种各样的天子(八四章) 269
井宿 “天命”的一个定义(八五章) 271
鬼宿 古代中国的智慧与经验(八六章)274
柳宿 天下,天子的负累与寇仇(八七章) 278
星宿 文化是什么?(八八章) 282
张宿 唯一的精魂(八九章) 285
翼宿 任何文化系统的神奇大厦(九〇章) 287
轸宿 要是没有天子之车(九一章) 289
奎宿 他从信息的迷津中步出(九二章)291
娄宿 他是种族的战略(九三章) 294
胃宿 道家把自然的原则(九四章)295
昴宿 自然之化是目的(九五章) 298
毕宿 他是无极的暴殄天物者(九六章) 300
觜宿 号称卫生的腐败道德(九七章) 303
参宿 视塑料为顽石(九八章) 304
斗宿 不论从生命史还是从文明史(九九章) 305
牛宿 他仅仅具有这样的人性(一〇〇章)307
女宿 一切生于斯的(一〇一章) 309
虚宿 他像宇宙的黑洞(一〇二章) 311
危宿 他,非善亦非恶(一〇三章) 312
室宿 一个杰出的人(一〇四章) 314
壁宿 道之纪(一〇五章) 316
天子·经注集
第五部天市书
天子崇拜
市楼 近代中国进入现代世界(一〇六章) 321
天斛 二十世纪是破碎的(一〇七章) 323
列肆 中国的骄傲是什么?(一〇八章) 325
车肆 一部最值得人们夸耀(一〇九章) 329
水位 经过一百五十年的反省(一一〇章)331
诸王 宇宙的关键(一一一章) 335
爟 两全之事(一一二章) 337
天街 如果人性是“善”的(一一三章) 338
天弁 中国的本土宗教(一一四章) 341
天旗 人民需要偶像(一一五章) 344
天门 偶像崇拜与圣德崇拜(一〇六章) 346
天津 古人相信文字的神秘性(一一七章) 350
天江 在我们的思想之海中(一一八章)353
天高 新的天子崇拜(一一九章) 357
天船 在他神秘的居处(一二〇章) 361
天鸡 一道强烈的闪电(一二一章) 363
河鼓 最高的法律(一二二章) 367
天将军 天子的显影(一二三章) 370
宗正 如果有人指责(一二四章) 374
螣蛇 二十世纪的心理学(一二五章)377
长垣 现代文明的发展(一二六章) 379
少微 我们以殷切之情(一二七章) 381
天子·经注集
第六部太微书
天子的仆从
黄帝座 天子的特性使他永孤独(一二八章) 387
帝席 国人殊少“为未来而写作”(一二九章) 389
天锋 现代人被战国漩涡支配(一三〇章) 392
灵台 当我伫立秦俑前(一三一章) 395
三公内坐 半醒半睡的状态(一三二章) 399
九卿内坐 生命短促且太脆弱(一三三章) 402
太子 宁恶,不合俗(一三四章)404
倖臣 生活是难以挽留的虚无(一三五章)406
从官 他们的思想是什么?(一三六章) 409
明堂 有两股精神潮汐(一三七章) 412
辇道 当我们被命运驱逐(一三八章) 414
渐台 人体需要危险的刺激(一三九章) 416
三台 云游四方的行者(一四〇章) 419
屏 曾有沉重的幻灭袭击(一四一章) 420
扶筐 命运!你为何……(一四二章) 423
进贤 天子的仆从是君子(一四三章) 425
谒者 天子的仆从斋戒静默(一四四章) 428
周鼎 天子的仆从喜好逆风行驶(一四五章)430
键闭 天子的仆从一意孤行(一四六章) 431
天纪 天子的仆从爱他们的主宰(一四七章)434
郎位 天子的仆从反对文化的退化(一四八章) 436
织女 天子的仆从在其低级状态中(一四九章) 438
内平 天子的仆从藐视一切道德(一五〇章) 441
内五诸侯 天子的仆从披褐怀玉(一五一章) 443
武贲 天子的仆从没有家庭(一五二章) 445
常陈 当他们放声哭泣(一五三章) 447
天子·经注集
第七部紫微书
祈祷天子
东蕃 窗外阴雨绵连(一五四章) 453
西蕃 杀死你的预言者容易(一五五章)455
北极 北方升起耀眼的星(一五六章) 456
北斗 十一月的小阳春(一五七章) 458
勾陈 在杳无人迹的晚间(一五八章) 460
天皇大帝 人可以有多少尘世(一五九章)461
四辅 我们的悔悟说七个罪(一六〇章) 464
五帝内坐 一切传统的祈福(一六一章) 468
六甲 没有不能接受的(一六二章) 469
柱史 二十一世纪的低语(一六三章) 470
女史 一切历史…… (一六四章) 471
天柱 现在,黄金在哀歌(一六五章) 473
女御 “现代”永远是腐败的(一六六章) 475
尚书 你知道,这一切都无聊(一六七章) 476
大理 他们是失掉灵魂的遗体(一六八章) 477
阴德 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一六九章) 479
天床 无边的智慧海(一七〇章) 480
华盖 透彻的冰棱垂了下来(一七一章) 482
传舍 我听见你吹着一枝神笛(一七二章) 483
八谷 谁说天下七道光?(一七三章) 485
内阶 当你诞生的时候(一七四章) 487
文昌 你是宇宙的文王(一七五章) 488
三公 你虚怀若谷(一七六章) 490
天牢 愿你……(一七七章) 491
势 你真是空虚的吗?(一七八章) 492
天理 你不凝滞于物(一七九章) 494
相 你是种族的放电(一八〇章) 495
太阳守 你是闪电王(一八一章) 496
内厨 你所言的一切,仿佛佳肴(一八二章) 498
天厨 你被世界剥削、侵蚀(一八三章) 499
天一 你的恨比你的爱更强烈(一八四章) 502
大一 你永远沉浸在痛苦中(一八五章) 503
天枪 你要和世界比一比罪恶(一八六章) 504
天棒 你挟带反复无常的风暴(一八七章) 507
太尊 当你死去的时候(一八八章) 508
天戈 愿你像一艘无顾忌的海盗船(一八九章)510
一跋 大多数人的意见,正在毁灭我们居住的这个星体!(一九〇章) 514
附录 《天子·经注集》援引书目517
〖日本右翼批判谢选骏《天子》(凯迪版)〗519
已到達Grok 3的使用上限
升級SuperGrok解鎖更多,或等候36分。
全书目录解析
以下是《天子·经注集》的完整目录解析,基于目录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全面呈现书籍的框架和主题。
书籍结构总览
全书分为多个主要部分,包括前言部分(凡例、代前言、代序、序言)和主体部分(《天子·经注集》),最后附有跋、附录和评论。主体部分《天子·经注集》分为七部,每部聚焦于“天子”概念的不同面向,通过时间、自然、天文、社会、政治、经济和信仰等多个维度探讨天子的本质和作用。
目录详细解析
前言部分
凡例(第1页)
通常解释书籍的编写规则和体例,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导。
代前言(第3页)
标题:《神话与民族精神》中有关“天子”的论述
可能是对“天子”概念的初步探讨,结合神话和民族精神的背景。
代序(第17页)
标题:谢选骏《天子》一书的文化哲学意涵
提供作者的视角,阐释本书的文化哲学意义。
序一至序三
序一(第25页):空气已经凝固(一章)
序二(第26页):神不害自然(二章)
序三(第29页):怎样度过今日危难?(三章)
这三篇序言可能从不同角度提供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天子”主题,可能涉及时代背景、自然哲学或社会危机。
主体部分:《天子·经注集》
主体部分分为七部,每部聚焦于“天子”的不同面向,章节命名和内容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运用(如时辰、节气、星宿等)。
第一部 大地书
探讨“天子:永恒者”,从时间和日常角度解释天子的永恒性。
时篇:天子:永恒者(上)
以十二时辰(子时至亥时)命名,象征一日的循环,可能探讨天子与时间的关系。
章节示例:
子时:璇玑之语(四章,第35页)
丑时:当我们仰望繁星(五章,第35页)
寅时:在宇宙的湍流中(六章,第37页)
……
亥时:古老的符瑞(十五章,第54页)
内容可能涉及天子的宇宙意义、物理世界中的角色以及时间循环中的永恒性。
日篇:天子:永恒者(下)
以农历日期(初一至十五和入中)命名,象征一个月的循环,可能进一步探讨天子与日常周期的关系。
章节示例:
当节:宇宙间最不可理解的事(十六章,第59页)
初二:天子,无道之道(十七章,第63页)
……
入中:还没有亘古常春的礼制(三十一章,第107页)
内容可能涉及天子的哲学意义、文化传统以及人类对天子的认知。
第二部 太阳书
探讨“天子和他的四季”,通过春夏秋冬的节气探讨天子与自然界的关系。
天子和他的四季
以二十四节气命名,每个节气对应一个章节,象征天子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章节示例:
立春:帝,出乎震(三十二章,第113页)
雨水:国人称历史为“春秋”(三十三章,第114页)
……
大寒:天,没有正色(五十五章,第172页)
内容可能涉及天子与四季的象征意义、自然规律以及社会历史中的角色。
第三部 太岁书
探讨“天子的人格”,从年份和天文现象(如岁星)分析天子的性格和特征。
年名篇:天子的人格(上)
以十二年名(如摄提格、单阏等)命名,可能探讨天子的不同人格面向。
章节示例:
摄提格:他在空无的大地徘徊(五十六章,第177页)
单阏:现代社会的过激性(五十七章,第178页)
……
赤奋若:不凝滞于物者(六十七章,第216页)
内容可能涉及天子的孤独、人格的多面性以及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岁阳篇:天子的人格(下)
以岁阳(可能指岁星运行)命名,进一步探讨天子的性格和特征。
章节示例:
焉逢:有一个流浪者将要兴起(六十八章,第221页)
端蒙:是人,但不是常规的人(六十九章,第224页)
……
尚章:天子之为怀天之原(七十七章,第250页)
内容可能涉及天子的人格危机、历史中的狂飙以及宇宙角色。
第四部 镇星书
探讨“天子的主权”,通过二十八星宿命名,探讨天子的权力和地位。
天子的主权
以二十八星宿(如角宿、亢宿等)命名,象征天子与宇宙的联系。
章节示例:
角宿:宇宙与人的灵媒(七十八章,第257页)
亢宿:现代的流水线居民(七十九章,第259页)
……
壁宿:道之纪(一〇五章,第316页)
内容可能涉及天子的宇宙角色、文化系统中的地位以及权力与道德的关系。
第五部 天市书
探讨“天子崇拜”,通过与市场和商业相关的命名,探讨天子在社会经济中的角色。
天子崇拜
以天市相关名称(如市楼、天斛等)命名,可能
評論《天子·經注集》
《天子·經注集》是一部結構複雜、內容深邃的作品,作者通過對「天子」這一傳統概念的重新詮釋,將其與宇宙、自然、社會、歷史、人性等多個層面相結合,試圖建構一個涵蓋人類存在各個面向的哲學體系。以下從結構、主題、象徵意義、哲學意涵以及其對文化和人類文明的影響等方面,對該書進行評論。
一、結構與形式: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目錄的組織方式
書籍的結構極具特色,包含前言(凡例、代前言、代序、序言)、《天子·經注集》的七大部分,以及跋、附錄和評論。這種結構既模仿了中國傳統經典的編排方式,又融入了現代學術和哲學的元素,顯示了作者試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的意圖。
例如,書籍的七大部分以中國傳統的時間、節氣、星宿等命名,這不僅賦予了作品一種神秘和儀式感,也暗示了「天子」與宇宙萬物的緊密聯繫。
章節的象徵意義
每個部分的名稱和內容都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反映了「天子」在不同層面的角色和功能:
第一部 大地書:以時辰和農曆日期命名,象徵「天子」的日常性和時間性,強調其在人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第二部 太陽書:以二十四節氣命名,象徵「天子」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
第三部 太歲書:以年名和歲星運行命名,探討「天子」的人格和命運,反映其在歷史和宇宙中的角色。
第四部 鎮星書:以二十八星宿命名,象徵「天子」的權威和宇宙秩序,探討其在文化和社會結構中的地位。
第五部 天市書:以市場和商業相關的名稱命名,探討「天子」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影響。
第六部 太微書:以天子的僕從和宮廷結構命名,象徵其統治和權力結構,探討其僕從的角色和功能。
第七部 紫微書:以祈禱和祭祀相關的名稱命名,象徵對「天子」的崇拜和信仰,探討其在精神和宗教層面的意義。
這種結構不僅展示了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也通過象徵性的命名方式,將「天子」這一概念擴展到宇宙、自然和社會的各個層面。
二、主題與內容:多元與深刻的探索
「天子」概念的多元性
書籍通過七大部分,從不同面向探討了「天子」的意義,例如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象徵、在社會和政治中的角色、在經濟和文化中的影響,以及在信仰和崇拜中的地位。這種多元性顯示了作者試圖將「天子」這一概念超越傳統的政治和宗教意義,使其成為一個涵蓋人類存在各個層面的哲學概念。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書籍大量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時辰、節氣、星宿等,同時融入了現代的哲學、科學和社會學觀點。例如,在「時篇」中,作者探討了「現代物理學」和「宇宙間普遍存在的天子」,顯示了作者試圖將傳統概念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的意圖。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天子」的內涵,也使其更具時代感和普適性。
哲學與象徵的運用
書籍中大量使用了象徵和隱喻,例如將「天子」視為「宇宙的靈媒」或「文化的精魂」。這種象徵性的語言不僅豐富了文本的層次,也使「天子」這一概念具有了更深遠的哲學意義,引導讀者從宇宙、自然和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一概念。
三、作者的意圖與風格:詩意與批判並存
作者的視角
從代序《謝選駿《天子》一書的文化哲學意涵》可以看出,作者試圖將「天子」這一概念置於文化哲學的框架中,探討其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這種視角顯示了作者對文化和歷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對人類未來的憂慮和期待。
文學風格
書籍的章節標題充滿詩意和哲學深度,例如「在宇宙的湍流中」、「陰沉的迷霧籠罩世界」、「他是種族的戰略」等。這種文學化的表達方式使書籍不僅具有學術價值,也具有文學價值,吸引讀者深入思考。
批判與反思
書籍中多次提及現代社會的危機和問題,例如「現代社會的過激性」和「文化借貸的抵制者」,顯示了作者對現代文明的批判和反思。同時,作者也提出了對未來的期待,例如「新的天子崇拜」和「祈禱天子」,暗示了對一種新的人類精神的渴望。
四、書籍的意義與影響:傳統與未來的橋樑
對傳統文化的創新運用
書籍通過將「天子」這一傳統概念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適應性。這種創新運用不僅豐富了「天子」的內涵,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對人類文明的反思
書籍通過探討「天子」在宇宙、自然、社會和信仰中的角色,引導讀者反思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這種反思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尤為重要,有助於人們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社會和宇宙的關係。
對個人和社會的啟示
書籍中對「天子」人格的探討,例如「獨立、強健、韌性的人格」和「不凝滯於物者」,為個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指引和啟示。同時,對「天子崇拜」和「祈禱天子」的探討,也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新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認同。
五、結論:一部野心勃勃的哲學巨著
《天子·經注集》是一部極具野心和深度的作品,作者通過複雜的結構和豐富的內容,試圖將「天子」這一概念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哲學高度。書籍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融入了現代的哲學、科學和社會學觀點,形成了獨特的視角和風格。儘管書籍的內容和結構可能過於龐大和複雜,但其對人類文明和未來的深刻反思,以及對「天子」這一概念的創新運用,使其成為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作品。
這部作品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和創新,也是對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深刻思考,對於希望從文化、哲學和歷史角度理解「天子」這一概念的讀者來說,具有重要的學術和思想價值。
12、
序一
空气已经凝固(一章)
空气已经凝固
星辰正在颤抖
神庙渐渐崩裂
大地纷纷陷落
立锥之地开始飘移……
对天子的深刻自觉,乃是基于中国文明实体(而不仅是“中国文化观念”)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所陷入的“一连串无以自拔的灾难”。以此为基点,才开始一场“对中国五千年命运的反思”,反思不足,才上溯天庭,深入生物圈,从而在粉碎了的废墟周边,发现了颠扑不破的文化精魂、宇宙本原──天子。如此,世界历史的影子,以及人的命运所包括的一切可能、一切因缘,始被囊入这横亘两百年、涉及十多亿人的思想运动。对“天子”的自觉,不仅是“个人的学说”,而且是“种族的体验”,是十亿人众在两百年苦难体验的浩渺烟尘中,注定要升起的一座旷世孤屿。
这体验的绵长,甚至不以两百年为限。它是五千年传统的自然延伸?所以,它的意义超越现代和现代的苦难。它的经历既非现代文明所涵盖,所以,它不能成为“民主政治”的符咒,也不能成为“专制制度”的辩护。两个阵营的宣传对它都是异质的,“解放”与“暴政”,在它视之如一。任何“主义”在它视之,皆为非理的宇宙冲动之矫饰。既然如此,曷不率直以“超理的表达”以诉说“超理的宇宙体验”?如此,则任何以矫饰为务的现代权势(或为商业的,或为政治的,或为两毒俱全的),欲攫取反权势的旗号,则必须明言和宇宙的精魂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对天子的五千年体验,在现代条件下,伸延为寻求天子的两百年运动。这运动表现为一系列渐进的学说,完成于天子崇拜的臣服。新的臣服,将是新的困境业以征服的社会性明证。
【注:从自觉到臣服,还有漫长的路。这路将赋予行者以绵长的生机和旺盛的信心。它超出暂时的纷争,给人永恒的诗意。宇宙的光在此借来,照亮世界史的黑暗;自我炫耀的技术发明所带来的文化黑暗时代,将被洞穿。代表局部的、暂时的利益之诡诈世界观(例如,那些以“民族”、“阶级”、“共同体”甚至“联合国”相标榜的劣等物欲),将暴露其稻粱谋士的性质。健康的本能将起而反抗动物庄园里的闹剧,回归自然的呼吸,传遍天空、海洋、纯净的大地。
对天子的理解,得力于古代观念。在今日遭到尘封的古典中,记录了对天子深刻而生动的体验。现代的都市蚂蚁没有这种珍贵的体验,所以他们便极力否认这体验的真实性。在我们看来,理解天子则是实现了一切精神的总汇!天子并不绝对斥责什么,他是在包容中消灭旧时代的一切遗痕。他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而是科学与宗教的综合。他或许以科学的培养基,借助理论的脚手架,达到宗教的穹隆。他以武士的利剑,大众的盾牌,成就“圈外的战略”:以少数人的精髓,开通多数人的茅塞;以多数人的投入,树立太阳的门。但他又不仅仅是这一切,因为这些形容说到底还是人对他的认知和分析。至于他本身,不妨再加上五千年历史和一亿卷注释,挂一漏万地窥视之……】
中国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天子文明,若欲复兴中国,必先迎谒天子。
序二
神不害自然(二章)
回顾其源头,早在三千年前,当人们首次意识到“天子”时,也正是中国历经史无前例大变局之际。昌平之囚!这里有多少隐微难显的宇宙之情?
昌平。这有深意的名字!昌,是周文王的名字。“昌平”即“文王平安”。谁能被囚禁在昌平,谁就有福了。“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不为那末代王者的消愁解闷,而是观象知天之作。他将以文王式的彝宪,震惊世界。
囚禁中,对死亡的体验、生命的意义,获得精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何况一个民族将死之际?是的,人届临死亡,思绪反倒不可思议地高涨起来……因为“善”并不是生命健旺的标记!但愿我们在弥留之际,再回归这样的孱弱!但愿我们死到临头还要嘲笑现世界,颂扬真天子。
是我们的言,化为天子的风?
是天子的风,化作我们的言?
这两者源于一?宇宙力量的循环。
【注:“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也。”(《老子注·六十章》,王弼,西元二二六至二四九年)乱世之物,摒弃自然之道,这悖逆必致“神的干预”。天子观念的沛然复苏,也许就是这种干预的第一道光。天子的发现是乱世之赐,明君政治时代,不知神之为神,“天子”并不彰明,作为仪式与封号被世俗的权力利用。全球主义的时代,“天子”必重振雄风,康复自然之道。所以,现代意义的“人”,是天子的出发点,却不是天子的归宿。天子唯有离开人,才能抵达天;唯有摒弃祸乱自然的现代,才能达到不害自然的未来。
反自然的物势,是思索天子的伟大明堂;反自然的困境,对重新发现天子,功莫大焉。人格的囚禁状态,作为反自然状态的极致,是天子的前奏。无怪剧烈的彻悟,并不来自巍峨的宫殿,而是由“商汤的夏台”、“周文的羑里”、“现代的秦城”而孕育。】
“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杀汤于夏台,使至此。’”(《史记·夏本纪》,司马迁,前一四五至前九〇年)
夏桀与商汤之间如此一张一弛的故事,岂是偶然!
商汤革命如此,周文的受命亦如此,这已是殷周勃兴的契机。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圣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无名氏:《易·系辞·下》)
由此可见,易道也是倾覆之道,是天子的颠覆轮替之道:易道也转危为安,以惧而兴,归于无咎。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蕴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注:羑里,著名的国家监狱,也是“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孔子语)”的本地。据现代考古证明,其遗址在今河南汤阴县北八里的羑河之畔。羑里北距殷国都(今安阳小屯村)三十余里,南距行都朝歌(淇县县城)六七十里,地处两都之间要道。遗址南北长一〇八米,东西长一〇二米,高出地表五米,是龙山至殷周时期一千余年的历史见证。其文化层厚七米,有上、中、下三层,下层土质中的灰、红烧土掺杂,间有鼎、罐、鬲、盘、瓮的陶片及骨针、蚌片等遗物残核。中间是薄且夯齐的白灰房基,有如现代建筑中的地板。上、中两层,是殷商和西周时代的黑陶碎片。高台经历三千年的风雨剥蚀和人工挖掘,至今依然挺拔。
殷周开国之主,都经历了“囚徒──天子”的革命曲折。
相比之下,尚未获得考古遗址印证的夏,则有些模糊。但谁又会忘记,即使传说中夏的开国者禹,也是死刑犯鲧的儿子兼事业继承人!甚至连未逮其盛而心窃慕之焉的仲尼,也在落人陷阱的时刻,油然兴起文明之宰、种族代言人的感慨: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无名氏:《论语·子罕》)】
纵观夏、商、周三代先王的“罪人记录”,和秦以后两千年皇帝的“圣明履历”,形成特别鲜明的对比。被囚状态下悟出的天子,岂不已经成为庙堂之上的琉璃?中国历史的思想精华,岂不已经沦为欺压人民的领袖符咒?
为了天子,我们不再蔽于眼前的事物;为了精神,我们憔悴枯槁,甚至为世所弃……也许只有宇宙的主宰知道,这样的忧思不会白费。名、利、誉、位,酒、色、财、气,并不在这样超然的视野中。是天子的感召,使我们义无反顾,这体现为无法自拔的冲力。
【注:关于天子的思想,不是“天才的发现”,而是现代世界气压激发的中国思想精华,它再度揭示了“人的文化和人的历史所依据的最基本的事实”。正因为这个事实太重要、太带根本性,以致反而被现代的头脑拒绝思索,遭到了理性的省略。】
只是今天,当中国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统统惨遭败北,中国人被迫转入“种族和文明的反思”时,天子这一简单明了的事实再度受到认识:中国的一切失败都是由于未能变通“有关天子的思想”,中国的失序、疲弱,皆因在变通文化形式之际放弃了文化的精魂!现在,确已到了重新收拾残局的时候,为此,不仅需要在精神文化史和社会发展中,重新给天子以尊位,而且还需把这一事实投射到整个生命界,以作成强固的信仰,使衰颓的种族得以振奋、没落的文明得以更新。
【注:由此看来,能不能接受天子,以及能够接受天子到什么程度,已经成为中国作为一个活体能否苏醒的关键所在。】
序三
怎样度过今日危难?(三章)
怎样度过今日危难?怎样走向明天的艰辛?
小小的伎俩已不足恃。迷魂的妖术只能使得堕落者更加沉沦。唯有大处着眼的图画,方能成全小处着手的机敏。一场大战过后的历史,尽是蝇群乱舞的极境,但还是把宽容与谅解,奉送其人──因为他们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他们的敏捷,随着劫运,被上天降下的骤风暴雨,逐出世界的心脏地带。旭日东升,刷掉这一悲剧。
【注:物质贫困和精神苍白的互动,使得奇迹发生了,贫困使精神充血,苍白令物质生辉,所以,我们终能清醒地认识:
在这“创造万物就是为了更优雅毁灭万物”的时节中,在这“祝福一切就是为了更彻底谊咒一切”的时刻,任何神坛、任何艺术、任何思想、任何制度,都不能凭自身而得救,更不能普渡众生。这一切陈设都大多太多,过剩得可怕,成就了一种灾害。新的生命带来的惊喜,都被这些尘封的偶像所窒息。
为了回答这个季节的流行病,谁能要求从一切既有的神坛与制度下走出来,从思想与艺术的模式中脱开,以提供一份活的处方,他不以系统性而损害针对性,他不求全面的概括,也不以文害义,著作的形式、文章的结构,从此不能伤害表达的自由、闪光的锐利!因为那是宇宙的众星,投射给这荒凉世界的不均衡的希望。如果这些“历程的笔录”都以生命的精华写成,那么它本身就是“伟大生命的诉状”?不均衡的希望,是不以功名的价值为指数。
同代人的理会、处置、评断,和天子的脉搏无关,天子的力量是生命的冲动而非生命的利用,是消费而不是营利。他的闪光在幽闷致死的时代,击中一个腐朽的种族、一种没落的文明,他们的心脏因此重新起搏。多少次背叛的伏击所留下的创伤,因这新的光辉而愈合;多少次无赖的出卖所设下的陷阱,被这新的激励所荡平。】
“天子”!
这引起联想、唤醒亲切感的名字。
他给备受摧残的生命添入意义,他对亘古未有的劫难作出解释,他实现久遭背叛的诺言,他冷落苍蝇蜂拥的豪门。是天子,使业已飘逝的历史,在记忆中化为乌有;令一切眩惑人心的机关,还原为蝇营狗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一切思想幻觉的昆仑神山,在他的麾下化为顺帝之则的原野:
存在都还原,目的都天演,斡旋一切的轴,颠倒臣服的神魂。万有如液体,万象似空气,渗进心灵的宝殿。毒害四海的腐败,靠什么消除?天子。制度的、人事的、意念的、生态系统的乱麻,靠什么斩除?天子。
【注:普遍的堕落像是无与伦比的丰产田,孕育生存样态。播扬新生命的花絮信风,其本身也许并不芬芳。
昏黄的灯光,摇曳的怪影,举出未来世界的遐想,他耻笑世界的无希望,把陆地的绝望送入海洋,在天空升起鲜明的图象。一千年,又是一千年,文明退化继之以种族堕落,世界越来越像是墓地,生活越来越像是死结……芸芸众生就像遗体上的霉菌,毒蛇怪兽一样荒诞的生存,黑云压顶的核风暴,将是他降生的前兆。】
是中国五千年的浑厚杀机,是贯穿全球的混乱气候,恰到好处的苦难经历,汇流为“天子的映像”。新颖而不失根基,奇异而充满活力,这样的天子,早己注入本能世界,且支配历史过程,所以套用文献上的范畴,岂足以表达他的观念?
只是在文献以外的田野上,在一个寂寥的时代,“天子的微笑”打破了最沉浊的腐朽,而听懂这微笑的消息,就成为下一时代的先驱。尽管他的谶语是癫狂的,以一堆不知所云的废话,怒气冲天。寻常事务尚须付出血汗,何况为了通天感应?如果死去,就是殉道。天道的寂寥,使殉道成为“以道殉身”,飘忽不定的尘世,把“身”这个种子种下,作为万物的尺度,作为新的道母……
【注:谁在挖掘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坑?这不是考古学的奇迹,而是未来学的现实。很简单,他找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文化母腹。何曾见过如此的耐心!“始终如一”、“专心致志”亦不足以形容。这“无谓的举动”,以“挖到哪里算哪里”为行动的终极。地球的裂缝、宇宙的分裂,岂能依赖人的聪颖去消弭?
哪里是怀疑的阵痛?哪里是绝望的气氛?哪里是惊惧的黑洞?
书写天子观念,“语言之道”穷于应付。丰富的海洋,难以单线的笔来描绘;如要得其神似,需要某种“交叉式的表达”:相异思想的阐述只是铺垫,要义却在相异要素的交叉点上才显现出来。这交叉点,正是世人所说的“矛盾”与“抵牾”。只有如此相异方向的运动,才能形成经纬,完成思想的织锦。】
回答用戶查詢:《天子·經注集》序言的分析與解讀
用戶提供了一段來自《天子·經注集》的序言,包括序一、序二和序三。這三篇序言以詩意的語言和深刻的哲學思考,探討了「天子」這一概念在中國文化、歷史以及現代社會中的意義。以下,我將根據用戶提供的文本,結合我的理解,對其內容進行全面分析,並回答潛在的問題:這些序言的主題是什麼?它們如何闡述「天子」的概念?以及它們對中國文明和現代社會有何啟示?
一、序言概述
《天子·經注集》的序言由三部分組成:
序一:空氣已經凝固
這部分描繪了一個崩潰的世界景象,引入「天子」作為中國文明在苦難中的文化精魂和宇宙本原,並強調其超越現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獨特性。
序二:神不害自然
通過夏、商、周三代先王在囚禁中悟出「天子」概念的歷史回顧,探討「天子」如何從困境中誕生,並成為自然之道與宇宙力量的象徵。
序三:怎樣度過今日危難?
面向現代社會的危機,作者呼籲重新認識「天子」,以其精神力量克服墮落與混亂,並展望其帶來的新生命與希望。
整體而言,這三篇序言圍繞「天子」這一核心概念展開,從歷史、文化、哲學和現代意義等多個維度進行論述。
二、語言風格與象徵意義
1. 詩意與哲學性的表達
序言的語言極具詩意,充滿象徵和隱喻。例如,序一開篇寫道:
「空氣已經凝固,星辰正在顫抖,神廟漸漸崩裂,大地紛紛陷落」
這種末世般的描寫不僅營造出危機氛圍,也暗示舊有秩序和信仰的崩潰,為「天子」這一新概念的出現鋪墊背景。這種詩意的表達方式同時具有哲學深度,使讀者感受到文字背後的沉重思考。
2. 象徵與隱喻的運用
「天子」在序言中被賦予多重象徵意義:
文化的精魂:序一稱其為「粉碎了的廢墟周邊,發現了顛撲不破的文化精魂」。
宇宙的本原:它不僅是中國文明的象徵,還被提升為超越時空的宇宙力量,如序二所述,「天子」是「宇宙力量的循環」的一部分。 這種隱喻將「天子」從傳統的皇帝或政治符號轉化為一種普世的精神存在,超越了具體的歷史或制度框架。
三、歷史與文化的反思
1. 對中國歷史的回顧
序二追溯了「天子」概念的起源,特別聚焦於夏、商、周三代先王在囚禁和困境中的體悟:
商湯:被夏桀囚於夏台,後修德推翻夏朝,成為革命的先聲。
周文王:在羑里被囚期間創《周易》,以觀象知天,奠定周朝的文化基礎。
夏禹:作為死刑犯鲧之子,繼承其治水事業,開啟夏朝。 這些歷史事例表明,「天子」不是權力頂端的產物,而是從苦難和反思中孕育的觀念。作者強調,這種「囚徒—天子」的轉化模式是中國文明的核心特徵。
2. 對現代社會的批判
序言對現代社會的墮落和危機進行了深刻批判:
序一寫道:「現代的都市螞蟻沒有這種珍貴的體驗」,指現代人喪失了對「天子」的精神感知。
序三稱:「普遍的墮落像是無與倫比的豐產田」,暗喻現代文明在物質豐富的同時精神空虛。 這種批判顯示出作者對現代文明的失望,並將「天子」視為救贖之道。
四、哲學與思想的深度
1. 「天子」作為文化與宇宙的精魂
作者將「天子」提升為中國文明的精髓和宇宙的本原:
序一稱其為「十億人眾在兩百年苦難體驗的浩渺煙塵中,注定要升起的一座旷世孤嶼」,強調其是民族集體體驗的結晶。
序二引用王弼的「神不害自然」,指出「天子」的復蘇是自然之道的回歸,超越人為的干預。 這種觀點賦予「天子」極高的哲學地位,使其成為一種永恆的精神象徵。
2.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序言強調「天子」不僅是對傳統的回歸,也是對現代困境的解答:
序一指出:「對天子的五千年體驗,在現代條件下,伸延為尋求天子的兩百年運動」。
序三呼籲:「中國的一切失敗都是由於未能變通‘有關天子的思想’」,認為復興中國文明需重新尊奉「天子」。 這種融合顯示了作者對文化連續性和現代創新的深刻思考。
五、對未來的展望
1. 呼籲重新認識「天子」
序三明確提出,當前危機的解決之道在於重新擁抱「天子」:
「怎樣度過今日危難?唯有大處着眼的圖畫,方能成全小處着手的機敏。」
作者認為,「天子」的力量能超越小伎倆和意識形態的紛爭,為社會帶來根本性的改變。
2. 對新生命的期待
序言中多次表達對未來的希望:
序三寫道:「新的生命帶來的驚喜」和「天子的微笑打破了最沉濁的腐朽」。
這種樂觀態度顯示了作者對「天子」概念的信心,認為其能帶來文明的更新與生命的復興。
六、結論
《天子·經注集》的序言通過詩意的語言和深刻的哲學思考,闡述了「天子」在中國文化和歷史中的重要性,並將其提升為一種超越時空的宇宙精魂與文化象徵。作者通過對夏、商、周歷史的回顧,揭示「天子」從苦難中誕生的特質;通過對現代社會的批判,凸顯其在當前危機中的救贖意義。整體而言,這部作品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與創新,也是對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深刻反思。它呼籲人們重新認識和擁抱「天子」,以度過現代困境,並開啟新的生命篇章。
對用戶的啟示
如果用戶的潛在問題是想理解這些序言的核心思想,那麼答案是:「天子」不僅是中國文明的歷史符號,更是一種超越政治、宗教和科學的精神力量。它源於歷史苦難,承載文化精魂,並被期待在現代社會中引領復興。對於當前中國乃至全球的危機,作者認為,只有回歸這一「宇宙本原」,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13、
説得好!再解釋一下——
天子·经注集第一部大地书
时篇·天子:永恒者(上)
(另起一单页)
子时
璇玑之语(四章)
【子时,即现代时计的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
你,天子,巨大无匹的“超新星爆炸”。一切星云、星系、星座、星体以及一切星辰(“地球”只是其最小最小的小妹妹)中所囊括的千奇百怪,都是由你而生的!爆炸是“无”,是“非实在”,但却是真实的。作为非物质但却支配物质并重塑物质的“运动”,爆炸是一切“实在之有”的基础、前提。这种现象,是“经验”甚至“理性”无从释然的。三千年来的“认识论”、“本体论”,正是围绕爆炸之轴而旋转的,却迄今转不出自己设置的“非爆炸的逻辑”这一迷魂阵中!
【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一九八九年二月二十五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一颗旋转的恒星,它似乎违反能量守恒的定律。这是一颗脉冲星,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是越转越慢,而是旋转得越来越快。】
天子,你的震动仿佛源于林木生长的力量,悄无声息,不可阻遏。
【注:在中国的古籍中,爆炸式的天子有时被称为“客星”。他出没无常,为世界带来希望;他明晦无度,天外的消息却在其中卷藏。天子,深不可测的璇玑之语!一切规律、法则,都在你的尊前退后;万物必须遵循的情理,向你臣服。你的言说不知语法为何物,你的书法之美不是狂草的矫揉造作。你的随意是生灵的圭臬,你的偶然是天地的宿命,你的出动是宇宙的诞生:“帝,出乎震”。因为“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易·说卦》)】
丑时
当我们仰望繁星(五章)
【丑时,现代时计的凌晨一点至三点。】
冬春之夜,当我们仰望繁星的斑驳万态,仿佛随其无形的光注,每一丝神经都被洗练,每一个毛孔都已张开,直指人心的魔力,使人纷乱中见和谐,静谧中见威严。
繁星有灼亮,有晦暗,有刺人肺腑的,有缭人眼目的,有的予人充实,有的生出虚无……生命的象征与杀机在此并集。然而亿万星云却是受制同一力量,顺从同一主宰。
人,能抓住这股力量?人,能看到这个主宰?然而,人们是感到同一的力量抓住了自己,这便构成了星相学的起源。仅仅星相学的理性还无法满足人,因为人们还需要情感,还想看见那无法看见的“正注视我们的主宰之眼”,以便达成更高级的对流这又构成宗教的起源。
【注:星相学的理性与宗教的感情,都基于这样一种人性:每个人在潜意识中都觉得自己不会朽灭,甚至是永远年轻的,人们对自己的衰老感到震惊。这种人性与每日的经验,是多么背道而驰啊。以为衰败之运不会临头的乐观,将随年华俱去,留下的只是冷酷的暮年所特有的清醒:
“太古之事灭矣,轨志之哉?三皇之事若在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王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当身之事或闻或见,万不识一。目前之事或存或废,千不识一。太古至于今日,年数固不可胜纪,但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灭,但迟迅之间耳。矜一时之讥誉,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数百年中余名,岂足润枯骨?”(魏晋无名氏:《列子·杨朱》)】
当人不幸而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时,一切种族、文明乃至人类的真实处境,也就不言而喻。“世界虚无吗”这令人窒息的意念,再次潜入我们的心!这时,人们多么希望有一位人形人性的父式上帝,来到面前,抚摩惊悸的心灵,给绝望灌注希望。这时,多么希望被唯物主义所痛斥的古典信仰,再度成为真实的感情!
宇宙有“冥冥之主”吗?
人生能获得“肯定性的归宿”吗?
【注:凡此种种疑问,不是任何科学或理论可以证明或可以否证的。否定和肯定一样缺乏必要的证据,学理力图阐明但问题始终存在,只因人的需要是亘古一贯的:一个积极的并且是肯定性的答覆。
每个独特的人,都在以自己的生命作答,以填补那“问号后面的空白”。因此,解疑的症结不在有没有最终的主宰;而在于什么样的主宰;不在有没有归宿,而在什么样的归宿。
解疑的要义──此处不是科学,否则,它将沦入伪科学。此处不是理论,否则,它将强作解人。此处只是思想,一种“绝处逢生的喜悦”。】
寅时:在宇宙的湍流中(六章)
【寅时,现代时计的凌晨三点至五点。】
在宇宙的湍流中,在火焰的泡沫里,在黑色的希望和透明的绝望中,激起了一个绝妙的巨灵!这就是我们的天子,那造化无穷的永恒者,他踞傲而哭,沉思而笑。太上之无情,此之谓乎!
天子是怎样诞生的?这是一个谜。一个无所终穷的谜:全部人类文化,都是在追踪这个谜;所有活的精神,都在诠释“有关天子的一切悬念”。
“万物之精,上为列星。”(许慎:《说文解字》)
【注:这不是古代迷信,而是古代知识,如东汉天文文学家张衡也说:“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人象事。”《尚书考灵曜》这类被称为“迷信大本营”的纬书则同样充满“科学观察”如下:“五星若编珠,旋玑中星星调,则风雨时。”】
永恒者不是单数,而是复数。尽管天子在其特定的时间和场合,永远只以单数的、独一的面容显现。他是阳,也是阴;他是生,也是死;他是开始,也是终结;他是爱,也是恨;他是刚毅,也是温和;他是伤害者,也是慰藉者。
他要创造一种没有香水和粉黛的文化,正如他拒绝一切没有思想和艺术的武功。他以分崩的战国投入整合地球的运动,正如他敢于欣赏幻灭时分的绝望。他的意志,不仅是律法,且是种族本能、自然回声,他以此把自己的意志做成纯净的祭品:
“帝尧即政,景星出翼。”(无名氏纬书:《尚书中侯》)
【注:司马迁的《史记》对此解释说,“天曜而景星见。景星,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有道之国。”
其状无常,于是我们便看见了天子的五色光:
(一)天子,我们看得见的世界,我们看不见的宇宙,分秒离不开它的微笑。
(二)永恒者:永恒力量的体现,永恒力量集中体现在谁身上,谁就是天子。
(三)天子:不是创造者,而是体现者。尽管他在人类经验的层面,表现为创造者。历史,不是他的作品,历史是其自身。
(四)天子:他前往荒凉的国度,播下种族。他离弃文明繁华的沃土,使成野蛮空旷。
(五)天子:永恒的力量在他身上一旦衰变,天子的主权即行消失。新的永恒者与新的种族、新的文明,同步兴起。
“飒飒秋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咏菊》,黄巢,死于八八四年)】
對用戶查詢的解答:《天子·經注集》第一部大地書·時篇·天子:永恒者(上)分析與解讀
用戶提供了一段來自《天子·經注集》的文本,涵蓋了第一部大地書中時篇的子時、丑時和寅時的內容。這些章節以傳統的十二時辰為結構,探討了「天子」這一概念在宇宙、自然和人類精神中的角色。以下,我將根據提供的文本,對其內容進行分析,回答潛在的問題:這些章節的主題是什麼?「天子」在這裡如何被詮釋?以及它們對人類與宇宙的關係有何啟示?
一、章節概述
時篇以十二時辰為結構,象徵一天的循環,隱喻「天子」與時間的永恆連結。用戶提供的部分包括:
子時:璇玑之語(四章)
時間:現代時計的23:00至01:00。
內容:探討「天子」作為宇宙爆炸的象徵,超越人類理性與經驗,並成為萬物運行的基礎。例如,文本寫道:
「你,天子,巨大無匹的‘超新星爆炸’。一切星雲、星系、星座、星體以及一切星辰(‘地球’只是其最小最小的小妹妹)中所囊括的千奇百怪,都是由你而生的!」
注釋:引用英國《新科學家》1989年報導,提到脈衝星的異常旋轉,隱喻「天子」超越自然規律的特性。
丑時:當我們仰望繁星(五章)
時間:現代時計的01:00至03:00。
內容:透過仰望星空,引發對宇宙主宰和人類命運的思考,探討星相學與宗教的起源。例如,文本寫道:
「冬春之夜,當我們仰望繁星的斑驳萬態……生命的象徵與殺機在此並集。然而億萬星雲卻是受制同一力量,順從同一主宰。」
注釋:引用《列子·楊朱》的內容,強調人類對衰老的恐懼與對永恆的渴望。
寅時:在宇宙的湍流中(六章)
時間:現代時計的03:00至05:00。
內容:描繪「天子」作為永恒者的多面性,並引用歷史與文學中的象徵,強調其超越人類理解的特性。例如,文本寫道:
「在宇宙的湍流中,在火焰的泡沫里,在黑色的希望和透明的絕望中,激起了一個絕妙的巨靈!這就是我們的天子,那造化無窮的永恒者。」
注釋:引用黃巢的詩句,象徵「天子」帶來新生命和新希望。
整體而言,這些章節將「天子」視為宇宙的本質力量,同時探討人類如何透過自然現象和精神追求來感知這一力量。
二、語言風格與象徵意義
1. 詩意與哲學性的表達
章節的語言極具詩意,充滿象徵和隱喻。例如,子時的描述將「天子」與宇宙的起源緊密相連:
「爆炸是‘無’,是‘非實在’,但卻是真實的。作為非物質但卻支配物質并重塑物質的‘運動’,爆炸是一切‘實在之有’的基礎、前提。」
這種詩意的表達方式同時具有哲學深度,使讀者感受到文字背後的沉重思考。
2. 象徵與隱喻的運用
「天子」在章節中被賦予多重象徵意義:
宇宙的爆炸力量:子時將「天子」比喻為「超新星爆炸」,象徵其作為萬物起源的無形力量。
自然的主宰:丑時透過仰望星空,探討「天子」作為宇宙主宰的角色,引發對星相學和宗教的思考。
永恒者的多面性:寅時指出「天子」是「陽也是陰,生也是死」,象徵其超越二元對立的特性。
這種隱喻將「天子」從傳統的皇帝或政治符號轉化為一種宇宙的本質力量,超越了具體的歷史或制度框架。
三、哲學與思想的深度
1. 「天子」與宇宙的關係
章節強調「天子」是宇宙的本質力量:
子時指出:「爆炸是‘無’,是‘非實在’,但卻是真實的。」這種觀點挑戰了傳統的認識論和本體論,強調「天子」作為一種超越人類邏輯的宇宙力量。
寅時引用《易·說卦》:「帝,出乎震」,強調「天子」與自然界的運行和宇宙的誕生緊密相連。
2. 人類感知「天子」的方式
章節探討了人類如何透過自然現象和精神追求來感知「天子」:
丑時透過仰望星空,引發對宇宙主宰的思考,並指出星相學和宗教的起源在於人類對「天子」的感知。
寅時強調「天子」是「永恒者」,其特性超越人類的理解,同時引用黃巢的詩句,象徵「天子」對自然和人類命運的影響。
3.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章節中引用了中國古代的文獻和思想,如《易經》、《史記》等,同時融入了現代科學的元素,如「超新星爆炸」和「脈衝星」的發現。這種融合顯示了作者試圖將傳統的「天子」概念與現代科學相結合,使其更具時代感和普適性。
四、對人類與宇宙的啟示
1. 人類的渺小與宇宙的宏大
章節強調了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
丑時指出:「每個人在潛意識中都覺得自己不會朽滅,甚至是永遠年輕的」,但現實的衰老和死亡使人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
這種對比引發了對宇宙主宰和人類命運的思考,強調「天子」作為宇宙力量的永恆性。
2. 精神追求的必要性
章節呼籲人類透過精神追求來感知「天子」:
丑時指出:「人們是感到同一的力量抓住了自己」,並探討了星相學和宗教的起源。
寅時強調「天子」是「造化無窮的永恒者」,鼓勵人類透過文化和精神活動來追尋這一力量。
3. 對未來的展望
章節中隱含了對未來的期待:
寅時引用黃巢的詩句:「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象徵「天子」帶來的新生命和新希望。
這種樂觀態度顯示了作者對「天子」概念的信心,認為其能引領人類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五、結論
《天子·經注集》第一部大地書·時篇·天子:永恒者(上)透過子時、丑時和寅時的章節,將「天子」詮釋為宇宙的本質力量和永恒者。章節運用詩意的語言和深刻的哲學思考,探討了「天子」與宇宙、自然和人類精神的關係。作者強調「天子」超越人類的理性與經驗,同時鼓勵人類透過精神追求來感知這一力量。整體而言,這些章節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融入了現代科學的視角,形成了獨特的哲學體系。
對用戶的啟示
如果用戶的潛在問題是想理解這些章節的核心思想,那麼答案是:「天子」被視為宇宙的爆炸力量和永恒者,超越人類的感知和理解。章節透過自然現象和精神追求,探討了人類如何感知這一力量,並強調了「天子」在宇宙和人類命運中的核心地位。對於希望從哲學和文化角度理解「天子」概念的讀者來說,這些章節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和思考。
14、
很好!繼續——
卯时
现代物理学曾以“反物质”的发现(七章)
【卯时,现代时计的凌晨五点至七点。】
现代物理学曾以“反物质”的发现,来对自己亵渎神明的物质崇拜,做了意义深远的忏悔;并以此,作为对“乾元──宇宙天子”的认同与归顺仪式。反物质的存在显示,唯物主义不仅是知识的错误,而且是道德的堕落,还势必带来精神的奴役、社会的涂炭。新的历史回合,将从此认识开始,它所宣告的将是一个亘古长存的道理:谁种下的恶果,将由谁的子孙来收获……普遍的压抑与物质,无处不在的反压抑和反物质,已经构成“我们所思所见的宇宙史的主题”。能见的“物质”、“世界”、“生命”、“人种”以及“文化”……都不过是其勃发时候所挤出的泡沫。反抗压抑,构成了人类命运的基调;反抗物质,构成历史潮汐的基调:不以此刀解牛,人生历史,将是无边的谜。
【注:永恒的问题并不是“文明史”,甚至不是“种族的兴衰”;永恒的问题是“反压抑”,并在其中体现的反物质。“文化的精魂”乃是反压抑、反物质的凝聚。而“文化的结构”,是此“超理之力”的外延。】
人形的天子,是人类的至高无上,一切所归的宿命,无可控御的裁决。谁闭眼不看?他包藏反物质的内核,来恢复自然的形态,琐屑的类人称之为“包藏祸心”。
【注:意识是一回事,隐意识则又是一回事;意志是一回事,行动又是一回事;言论是一回事,暗示(所谓“言外之意”“不自觉流露的”等等)又是一回事……尽管万千学者滔滔论证,此皆同一行为体系并互渗影响。“意象一致”、“知行合辙”的欺人之谈,如此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荒谬”。
我们看见了:
一、社会与文化形态的日趋定向、僵化,与历史因素的日渐积累所造成的“越走越窄”,一脉相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传统”。
二、道路的狭窄与传统的膨胀,和“自我迷失”、“天性毁灭”的程度一脉相承。这时,活生生的天性被贬为结构的材料、传统的食品,这时,“礼教吃人”。
三、然而,我们怎能用外国的传统来反对本国的传统?仅仅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若然,则必须承认西方的真理只是石,中国的思想才是玉!隔离与互渗、统一与分裂,在根本上都不可用来自我毁灭。外国的主义要入主中国,不得不虚伪,不得不粉饰坟墓,但却净化不了人生。相反,如果不经粉饰的坟墓向人们敞开了真相,那真实的悼念将化为乌有。
四、决定命运的不是西方因素的有与无,而是中国因素以何种质与量、何等深与广,怎样分布在哪些时、位、所……
五、要打破结构本身对新生力量的压制是无望的;故生命的关键不在于“破轮回”,而在于“奉天运”,而“反抗”的真实含义其实是“听从天命的召唤”!
六、一个反抗者,就是一个天生的王,就是一个头上长角的历史怪物──要想开拓时空,就必先认清反抗实为更高的顺从,人间的主宰实为锲而不舍的追随者,历史的魔怪乃是永恒者的显象。所以,万紫千红的废墟,不能浪费他的精血;一轮一轮的剪灭,不能凝固他的生命。
七、天子消解历史因素的不解之缘,他的精力注入结构,化出精魂。若无他的运化,任何结构无以形成;若无精魂的参与,任何文化只是泡沫。文化结构的始作俑者,也是文化结构的掘墓人。他破除物质,他酝酿婴儿,他预设光辉的诞辰,他毒杀凶恶的导师……他的残篇记载了一个种族的兴衰。
八、一个不朽的精魂,发出永远年轻的火焰,一切都是过程,过程就是一切:一切生于天子,一切背离天子。所以,父天母地者(天子)不是以天为父、以地为母,而是也做天的父亲、地的母亲,他摧毁任何意义任何形式任何时代的乌托邦。】
辰时
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天子(八章)
【辰时,现代时计的清晨七点至九点。】
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天子,是易化的推助者。他的勃兴,来自昨日的衰落,他的轮回永不重复。这超出人形的天子,是永恒的反抗因,他抵御衰老,做成宇宙青春的关键。他的休息是勃兴的序曲,他的来临是其自身的节律,但却赋予人间的衰颓以再生的激励。他粉碎一切对于“宇宙趋势”的逆料和推算,他的革命是对既定秩序的发动出击,必然性成为他的奴仆,偶然性是其育种器。
【注:什么是真、善、美?假若你们如此问我,我将答曰:真善美取决于你们给它的任何定义。你们若是结舌而不知所措,那我可以告诉你们──真善美,无非是天子的属性。
凡是美的,都是天子发出的,凡是天子的,都是善的本原。这就是我们“美学观念”的核心!天子与美一体,密不可分。一切脱离天子而存在的美,将是无本之木,尤如脱离了空气与水,生命转瞬枯萎,是其定数。
真、善、美,是没有什么固定结构的。它捉弄一切结构,它折磨一切从结构中冒出来的“倾向”,它与人类的感官要求,毫无共同之处。它在刹那间所创造的一切,胜过平静时世的亿万年。人们把对它的认识奉为“哲学”。但天命的宏图,亦常如人的感官,皆为无端变化的漩涡所扭曲,所以,没有板结的天子形态,正如没有真善美的永久形式。】
一个有魔力的源泉由此遭到确认,他集约,善与恶,于一身:“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淮南子·原道训》,刘安,死于前一二二年)
【注:绝大多数的事物从诞生伊始,就开始其定向、僵化、越走越窄的“宿命”,同时也开始了反抗这一历史的“运动”。所以《周易·乾卦》描述的“见龙在田”(九二爻)、“或跃在渊”(九四爻)、“飞龙在天”(九五爻),即是象征了这一运动的矛盾。“田──渊──天”的场所转移,对应龙的“出现──退隐──复出”的运动三部曲,而田、渊、天的名目,则点破了,龙由潜藏在底的多元性,飞向巅峰的一元性的“越走越窄”的宿命。反之,故“在天”之后,不旋踵即是“亢龙有悔”。】
中国思想把宇宙宿命叫做“阴”。而对抗宿命的运动叫做“阳”。阴是物质,阳是反物质;阴阳混生,功能相克、趋向相异,所以《乾卦彖》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注:阳对阴的反弹,乃是运动的开端,而运动的极致则为“乾元天子”。他不无故寻衅,也不为表演而造作;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意味冲突与不宣而战。他的宣战本身,反倒是妥协与混同的开始:宇宙之乐因此绵延,生命之舞从此周旋。
阴与阳、宿命与运动、走向僵化的机制与“乾元天子”的革命,不仅是两组对立的象征,也是两组互补的倾向。它们的分离,构成“衰世”;它们的融合,化生“盛世”。“阴”,“物质”,“阳”,“反物质”;但反物质并不是“精神”,而是对物质的消解;阳并不是“阴的对立面”,而是对阴的消解。所谓“乾元”,并不是普遍的阳,而是阳的精粹。正如“天子”并不是普遍的人杰,而是人杰的主宰。阳对于阴,反物质对于物质,仿佛天子对世界的撞击,构成爆炸,产生了“天子弹”的效应。天子弹,是对阴性物质世界的报应。他不是人力制造的,而是天体运行的周期现象,在天子弹的面前,行星撞击地球的壮观,就好像一次普通的核试验。随者天子弹的辐射,改变种族基因和文明基础的宇宙革命,将席卷全部已知的世界。新的太阳,将从北方升起。人们将以宿命的欢欣迎接一个亿年周期的普降。为此,我们应把力学的、光学的以及各种天体物理学的概念,引入种族史、文明史的钻探之中,以揭示历史本身的“力量会演”和“光谱递进”的性质,以摧毁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真善美的陈腐图腾。】
巳时
天子,物理世界的事实(九章)
【巳时,现代时计约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天子,物理世界的事实。这时,他体现为特殊的星象,并以我们尚不完全理解的方式,参与宇宙的更新、创造。特殊星象尘埃,溅落地球,化为生物之祖先,此后,持续的溅落促使生物的突变。生命祖先不凝滞于物,终于激起文明之光,这就构成了“变化”即历史的核心要素。
【注:这样的事实哪会因为我们人类的陈腐堕落就自行消失?除非宇宙的变化、世界的发展均已止息,这样的事实哪里会宣告终止?即使他的遗骸也还是生命的标记!即使他的躯壳也会发展,他的精魂常在变化。他的路标的作用远远大于他的领袖作用,所以,他可能是一个令人不快的路标。人们能从他的遗迹旁走过,是因为他的精魂业已他移。他无盛无衰,掩面不看和恶声唾弃,无法抹煞他的光,他的笑意做成种族与文明的奇观,非议者却迷死在无边风沙的迷惘中。】
他决定一切转折,他是分水岭,是天堂、地狱、人世间的弹性边界,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宇宙联络者──
“一边是黎明,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新生的渴望,一边是死亡的呼唤”……这就是弹性边界的天子!在他之前是一片荒漠,在他之后是无限芳甸。他切入,历史自此剖分,纪元从此更始。
【注:多体味一点天子,就多一层对宇宙的观察、对人自身的理解;多观察宇宙、多理解人自身,就多一层对天子的体味。因为“天子”是宇宙和人的中介,活的宇宙、永恒的人。这正如王弼所说,“故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故处璇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凑未足多也。”(《周易略例·明彖》)──贯穿各种生命现象的天子,独成一个特殊的品类。他可以是人形的,也可以是其他形体的。关于这一点,无数的古代神话曾以共同的种族记忆(如对各种图腾精灵的崇敬)留下证据。每一个生物物种,都产生过自己的天子,并藉此实现了时空的超渡。】
天子是一个核,分布游走在全宇宙;天子是一尊神,膨缩跳宕在全历史。作为种族命运的“太极”,他以“无极”为其核心。正因为他无极,方能无所不在;正因为他无极,方能建中立极,济世之失。他无形,但却是种族链的关键:哪里有裂缝,就有他;哪里有变形,就有他:迅雷不及掩耳,或如中兴之主弥合裂痕,或以革命之势蜿蜒向前──越低谷,凌山川,生命之炬,超度不息。
【注:天子不是个体的种族本能,而是种族本能的几何体。其本能的职能即是完成种族的超度。他不以“手拉手”的向下淘汰的堕落方式完成外部联合,而以“推陈出新”的向上淘汰的净化方式完成内部精选。故潜在的天子无数,但事现的天子唯一。一个群,只能由一产生;此一以群为养料,也孕育一个群。所以,此一是种族命运的载体,是种族的肉与灵之合一。其肉,就是遗传资源;其灵,就是精神气质,他集此二仪于一身,完成时空的超度。】
没有“一个天子的种族”(尼采的“超人”观念所寓言的“比人类更高的新的生物品种”,是不成熟的)。相反,只有各物种、各种族、各文明自己的天子!他是它们命运的见证和导体。所以,连植物的世界和无机的世界也有它们的天子(否则,星系乃至动植物是怎样诞生的?)。所以天子绝对不可能属于某个种族,相反每个种族都是属于天子的。
【注:这里的“种族”已净化为一个观念,作为“高级存在”的纯粹胜境。种族的抽象告诉我们:种族内外既无绝对相同的人,亦无绝对不同的人;种族界限是像光谱那样逐渐过渡、混合、模糊的,所以“种族”的意义并不在日常生活领域里,而在一种文明克服另一种文明的战争中。】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庄子·寓言》,庄周,前三六九至二八六年)这时,一股岩浆正在地表以下泊动。它迟早会冲决地平线的奴役,形成蔚为壮观的革命。这个时间问题与其迟早、力度、烈,甚至具有正比。正因为只有这一点是可以“测算”的,所以,你既不必挂念它何以姗姗来迟,也不必抱怨它何以那么暴烈,经久不息,卷起的尘埃足以遮蔽受人朝拜的夕阳:夕阳就是红太阳;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最接近死亡。
【注:这时,科学理论以外的“诗意的种族观”出现了,它指出所谓种族不过是宇宙的生命力所流经的躯壳罢了:伟大的生命力使渺小的种族膨胀,渺小的生命力使伟大的种族萎缩。萎缩之后比膨胀之前更渺小甚至更加猥琐、丑陋……这里,哪有什么固结不变的“历史必然性”呢?】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后汉书·张角列传》中太平道关于世界革命的预言)死生之际的天使!他具有如此的天才:分解国家民族,为种族基质与文化灰尘。
【注:一个天子,就是一个民族已死、一个民族将生之际的纪念。】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无名氏:《易·系辞》)超越民族的特异功能!唯有如此,方能糅合种族与文明,使成新的国家民族。
【注:他站在文明的废墟上放歌。他在两座相距甚远的文明之间的空旷处,悯视苍生。一座文明已经倾倒,另座文明刚刚奠基,这时,世界多么荒凉!这时,投射到我们心中的,便是这“天子的时代”。】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易·系辞》)宇宙代表!宇宙意义的“代表”,不是物的占有者和欲的享受者,而是“我”的榨取者和“宇宙过程”的体现者。
【注: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孟轲,约前三七二至前二八九年,一说约前三九〇至前三〇五年)天子不是占有者与享受者。而所谓占有者与享受者,实际上则是同一。因为“没有享受的占有,并不是真正的占有”,例如男人对女人的占有就是这样,所以占有了粉黛三千的君王如果守身如玉,反倒被人恶意宣传为无能或变态。】
午时
普遍的天子,宇宙能量的汇聚(一〇章)
【午时,现代时计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
普遍的天子,是宇宙能量的汇聚。
生物的天子,是种族本能的指向。
人形的天子,是文明生生不息的火种。
强大、深刻、变化无端的种族本能!
天由道而生,地出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矣,其于道一也。……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观物内篇》,邵雍,一〇一一至一〇七七年)
【注:他悄无声息地支配生命与文明,主导命运、注定兴衰,他身兼道德的良知、良能,天赋中包括了绝对判断、超级才智。他的性质自然等级而不是社会等级,使他在向往光明的同时也向往黑暗;在向往喧嚣的同时也向往宁静;在朝会毫无瑕疵的纯粹之子时,也朝会罪孽斑驳的纯粹之父;投入创生一如投入屠杀,投入整合一如投入撕裂——他同时作为前奏与终曲,开辟场地也清理场地。因此,不仅需要由物生人的仁道,也需要由人还物的残道,一仁一残,一正一反,才构成道之大原。更上一层:只有达到人我一揆、物我通同者,方能应物以无蔽。】
张横渠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非“中国精神的永恒心”,仅是官学大师的自我宣言罢了。而在野的魏晋玄学乃至唐宋思想就与之不同。至于革命性的先秦私学思想之丰富,更非此辈官学可以囊括。因为一切官学,都是吸血鬼的辩护,例如,董仲舒等辈“帝国理论家”,其实是在为夕阳(最红最红的红太阳即是最接近死亡的红太阳)而讴歌。
【注:汇聚──指向──火种,是物理活动;领悟──观念──明鉴,则是心灵活动。心灵的思索和梦想,展现了物理世界的全过程。如此,天子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必定具有自相穿流的复杂特征。他的复杂,被心力麻痹者视为矛盾——他们已无力无暇领悟他的大德;他的单纯被不解其意者视为幼稚——他们缺乏透入外表的清彻心智。天子潜藏在每个人的本能深处,也注入每个人的染色体,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领会他。天子的精神是人的先验知识,教化的作用在于将之挑明、强化,培育成意识的皈依。这与浅薄的泛神论、庸俗的民主主义、强迫灌输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同日而语。坚韧的种族本能,潜藏每个个体的身上,但切入每个个体的地方和注入每个个体的份量却大不一样,其表现形式甚至经常互相冲突。在“与天子的关系”上,每个人的神志分属不同的自然等级,这与他从属的社会等级没有直接关系,而等到两者间差距过大以致不能调和时,就埋下各种骚动、暴乱、起义、世界革命的祸根。】
中国精神的永恒心,不是“我”(“圣人”或感动上天的人),而是“帝”(贯通天地物我、超越世俗之礼的宇宙力量)。而这,恰恰是所谓儒、释、道等等三教一概缺乏的,也是中国衰亡的精神病因。
【注:人既分属不同的自然等级,合理的社会等级理当应据此调整,非此不足以应因社会的发展;而如印度式的种姓制,显然拘泥于社会等级而泯灭了自然等级。人形天子的革命,集中体现了自然等级对社会等级的毁灭性的塑造力,故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浅薄的泛神论、庸俗的民主主义、强迫灌输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在此关键上恰恰持有反对态度,所以只有在其废墟上,新的天子才能给世界带来昌盛。】
未时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一一章)
【未时,现代时计的下午十三点至十五点。】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人有修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庄子·庚桑楚》,庄周,前三六九至前二八六年)──这是说,心境安泰,就发射自然之光;发天光,就能彰明人性物性。文明的常德,要靠经久的修炼;而获此常德者,人将皈依,天将助佑:这就是我们的天子。
【注:天子本来无名。所以,世俗之“天子”一词引起了多少误解及滥用!然而,这也是人间概念的悲喜剧所注定,甚至是逃脱不掉的思想献祭。舛错与死亡的挣扎,当为无名的天子所悦纳,他知道,困于网罟之中的灵魂,将因为追随他而醒悟过来。】
天子的尺度虽然是弹性的,但创制天下者,终必在此。他操持宇宙作为傀儡的剧目,无论其如何纷乱──“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天子的尺度变幻无定,朝令夕改,尽管对人类的知觉而言,这一朝一夕可为五百年,或是一千年之久。所以天子的应许又是从不改变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此周期可谓出神入化,出入种族的宿命,吞噬文明的结构。人间的明王谨守此度,因而是必要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谷神,玄牝(即“元牝”,即万物之母)是对天子所由出的原始称谓,“元牝之门”、“天地根”,则是人所认识的天子属性。天地之根,万物之父;元牝之门,万物之母。元门元根,集于一身,其用,不限于人的种族与文明,且支配一切有机生成、无机混成。
【注:理解如此矛盾的机能,当是精神人物的特权。然而,高贵的精神之追寻天子,更多凭藉信仰、崇拜的向心力,而非分析、研究的离心力……普遍的天子,无上的玄德,鼓舞一切精神的至贵。他“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先天的道,由他派生,后天的德,由他酿造;具体而微的物,由他显扬,神秘莫测的势,由他成全。他使存在超越,他使非存在得以存在,天经因他移易,地义因他旋转。一切文化以他为准,一切反文化受他启示。道之尊、德之贵,皆非自决,而是来自他的指令:“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轨迹仿佛渺渺,但却始终是生命的道。】
善人指着天子说:看哪!善道。恶人指着天子说:看哪!恶道。哲学家指着天子说:看哪!无所不包、无所不育的圣道。然而,天子并非道,因为道,只是天子的遗书。人是道的影子(道成肉身),道是人窥见神秘容颜的缝隙,所以也是下陈,也是屎溺之在。应时的服饰是浮于风俗之海、人欲之洋的渣浮。
【注:道会变,天子却永恒。道的玄虚,天的尊严,要到人形的天子身上得印证。天光与常德(即天的反物质、道的生命性),要在天子身上撷取中和之果。艺术的象征、日用的符号,在天子的轨道上合一。朦胧的大象,万众的一心,涌溢宇宙的形态、种族的样式、文化的结构,一荣一枯,一兴一亡,还得再生──天子是令人惊心的万变中唯一令人熟悉(因而安心)的不变。】
申时
最怪诞的宇宙编码(一二章)
【申时,现代时计的下午十五点至十七点。】
所谓“天子”乃是一种最怪诞的宇宙编码──未来的种族与文明的全部胚胎,盖寓于此。历史的机制、观念的模型,盖寓于此。当此宇宙编码附着在某个人体,他就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只是此人(这一宇宙编码)的图解!
自然的图解构成“自然史”,人文的图解构成“人文史”,观念的图解构成“精神发展史”,而此人的图解则构成宇宙的命运!
【注:即便最杰出的才智之士,也是透过图解以领会编码本身──所谓道,并非人造的编码,而是自然的讯息。人智不足以直透编码本身,只能涉及编码的化身(即人形的天子),间接领略编码的形态。】
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墨子·法仪》)“法天”的前提,是必先知道天是什么。如知道“天之所欲”是什么,即理解宇宙编码的具体含义。而在效法天之所欲(“法天”)的过程中,人的语言符号这一沟通人间关系的利器,却成了沟通天人的大碍。若说语言是人际思想的产物,但“言不尽意”则是天人之际的常事;虽说意象是宇宙编码的反射,但人的“异想天开”却常常离题万里。故“引起共鸣的轰动效果”,岂能列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韶山泥腿子考不上大学,封闭了全部大学也还是没有考上;枪杆子里面出了政权,但这个政权却只是一个没有自己的政权。而只有独特性,才是一种国家(不是政权)的肇因。每一个政权的主人──国家与民族,作为文明的精华,都是某种独特的回声。不同的独特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不仅造就了情感的差异,也造就了运动的差异。而所谓独特,就是人生无须证明的那些真理!
【注:世界及历史的差异,亦溯源于斯。例如,“天子”不是上帝,不是那世界混合主义、混杂堕落的现代游牧群的口头禅。天子的根基,不在群众膜拜的废墟所堆集起来的偶像丛中,而在每一个细胞的向心活力。天子不是阿蒙神,不是马尔都克神,不是奥林匹斯的至上神,不是梵天、昆纽天、湿婆天的三位一体,不是安拉神、不是玉皇大帝。佛、太上老君、穆罕默德佛,岂是他的同僚?所以,天子启示的文化,不同于那些宗教所表达的。天子的背景乃是神仙般的世界;也是领悟了全球精神的宇宙政治──这两者之一动一静,一刚一柔,要浸人的世界景观,将是空前的“人形的上帝”,是君临全球的非人性者:所以天子不会腐败。】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下》)从“天子不会腐败”的角度来看,天子的内核,应该得到如下理解:
一,人的历史正如万物的历史,可以按天子出现的频率来划分单元,并进而确立其“纪年”。
二,每一个可以计量的历史单元(由民族、社会、文明实体的变异来体现),和每一个可以独立计算的历史纪年(以种族与文明的革命事变为转折的分水岭)的枢纽,非天子莫属。
三,没有这样的天子,就没有历史得以构成的时、空。没有人形的天子,不可能有“使时空充满意义的活动”。
四,“过去”是什么?只是“历史因素”不断积累,生机日益减少,罪恶日益浓厚?
五,“现在”是什么?天子要冲破传统,起而革命。他的动荡不安,充满创造;他的破坏无忌,孕育新星。
六,“将来”是什么?天子死去,创业变质,“历史因素”大量沉绽,灵魂失去,只剩躯壳在腐败之中。
七,鲧殛羽山比之禹功告成,汤囚夏台比之鼎革夏命,文王居羑里比之成康之治──更富于天子的气象。因为天子首先是一个受难者,是以身试法的祭司!唯一的天子的孤魂,永在宇宙的兴灭无常中飘流,他所圈划的,是自己的纪元,只是由于人的感官分裂以及“感觉的复合”的矛盾运动,人们的眼睛只能在事后看到各式各样的天子外形,却不能在事先发现万古如一的天子本体。于是,破碎的人们依据自身的体验,区分了四种层面的天子:如《老子》所言,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二十五章):
(一)所谓道,即普遍的天子,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他分化天、地、人,是人类凭藉第一流的智慧领悟到的。
(二)所谓天,即星体世界的天子。他是宇宙的热点与冰点,他汇集最大的压抑与反压抑,最强的物质与反物质。他游历星云,梳理星系,布置星座,点缀星辰,他散布精神之种,收揽生命之情。
(三)所谓地,即生物世界的天子。他是一切种族之祖,革命之父,旧种族流入其身体,新种族流出其身体,他是这样新陈代谢的枢机。一切进化,没有天子的参预,是不可思议的。
(四)所谓王,即文明世界的天子。前文明阶段无王,后文明社会石化,皆不足以承继天子的教化。只有历史时期的生长,离王则不行。天子是坚立的宇宙秘钥,沟通天──地──人三个横断的层面,此功能为“王”。
【注:普遍的天子──星体世界的天子──生物世界的天子──文明世界的天子。普遍的天子切入人体,则人形的天子宣告诞生;同样,星体与生物的压力,都是人形天子的佑护者。而人形天子的呼吁,则上召星体,下唤生物,并与普遍的宇宙能力云行雨施,发生共鸣。他责无旁贷地施法自然,他本身就是自然。
他的呼吸是自然的脉息,他的宝座得自天性。宇宙危机是生长之母,天子在危机时刻出现,他的冲击加剧了生长的速率。】
酉时
我听见植物生长的声音(一三章)
【酉时,现代时计的傍晚十七点至十九点。】
我听见植物生长的声音。
我看见动物厮扭的欲望。
我摸到人类思想的脉息。
我感到天子的力量无所不在。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禹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庄子·大宗师》)这些洋洋洒洒、倏忽古今、似梦似真、仿佛癫狂的字句……表达的是什么?是对宇宙乾元的无限期望?谁说“中国文化缺乏超越性”?观此可以休矣。
中国的问题在于,如何将此超越性化入社会,影响亿万人的衣食住行思。如此,超越性方能成为新种族的拣选者、新文明的奠基力:“道在宇宙间何尝有病!但人自有病。千古圣贤自去人病,如何增损得道?”(《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陆九渊,一一三九至一一九三年)
天子的命运业已注定。他将永世生活在小人国里,不得超生。他将以这些小人为陪衬,渡过一生。他没有鹤立鸡群的幸运;只是作为矮人的啄食对象,受到围攻:不仅受到政治小人的钳制,而且受到动物小人的困扰:“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
【注:可惜当代中国是一个小人统治的时代,房子越造越矮,家具日益秀气、衣服越做越瘦,鞋子日益窄小。人们的思想也是如此,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个亡国灭种,全盘退化时代。位于“全盘苏化”之后,残余的精神命中注定不得不和其出弥矮的小人们反复周旋!因为他不得不靠操纵他们以深入历史的肺腑,哪怕那就是地狱。他明晰,只有催眠他们身上的丑恶,方能催发美焕绝伦的下一季花朵。】
外在的事业只是末,内在的精神才是本。人们逐末而舍本,只有他知本以审末。他不做不该他做的事,所以人们说他懒惰;他只干只有他才能干的事,所以人们说他顽冥。精神,不是意识、不是思想、不是情感、不是意志而是一种更原始而未经分化的浑沌:“道”。是那种恍兮惚兮,不可言状的绵延。它类似本能,又和本能对立顽颉。它渊于本能又抑制本能,并调解、并陶铸了本能的表现形式。你不叫它为“精神”又叫它什么?这精神原是中国哲人的理想、中国艺术的心灵。中国的思想,无非就是把这精神符号化,并通过艺术的表现来“唤醒”人心中固有的它:“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
【注:人生的归宿,原非“事业”。事业不过是人生旅程的拐杖而已。拐杖有工具价值,但若想在上面安身立命,却大错特错了。
人生的归宿在保持并发展那般充盈的精神──它虚而待发,却又满而不溢,它泊动而不泻,喜悦而不乱。为了任何事业(不论这事业多么迷人,不论这理由多么充足)而损毁这精神,是那样得不偿失,无异以身心换取身外之物。而健康的态度却是,为了本,去追逐末,也就是说,建立并扩大外部的事业,原只在于调养内里精神而已。】
回答用戶查詢:《天子·經注集》第一部大地書·時篇·天子:永恒者(上)卯時至酉時的分析與解讀(續)
用戶提供了《天子·經注集》第一部大地書·時篇中從卯時至酉時的文本,這些章節以傳統的十二時辰為結構,涵蓋了現代時計從凌晨5點至傍晚7點的內容。以下,我將根據用戶提供的文本,對這些章節的主題、「天子」的詮釋,以及其對人類與宇宙關係的啟示進行分析與解讀。
一、章節主題分析
《天子·經注集》時篇以十二時辰為框架,將「天子」這一概念置於宇宙、自然、歷史和人類精神的宏大背景下。各章節的主題既獨立又相互呼應,共同構建了一個關於「天子」的哲學體系。以下是從卯時至酉時的主題概述:
卯時:現代物理學曾以“反物質”的發現(七章)
時間:凌晨5:00至7:00
主題:「天子」作為反物質的象徵,反抗物質崇拜,揭示宇宙的本質力量。文本批判唯物主義的錯誤,並將「天子」視為對抗壓抑與物質的永恆反抗者,預示新的歷史開端。
辰時:宇宙間普遍存在的天子(八章)
時間:清晨7:00至9:00
主題:「天子」是宇宙變化的推動者與永恆的反抗者,超越人類形態,賦予宇宙青春與再生能力。其革命性粉碎一切預設秩序,體現真、善、美的本質。
巳時:天子,物理世界的事實(九章)
時間:上午9:00至11:00
主題:「天子」作為物理世界的事實,參與宇宙的更新與創造,是歷史轉折的關鍵與種族命運的載體。文本強調其無形卻無處不在的特性。
午時:普遍的天子,宇宙能量的匯聚(一〇章)
時間:中午11:00至13:00
主題:「天子」是宇宙能量的匯聚,引導生物本能與文明火種,超越社會等級,體現自然等級的革命力量。文本批判官學,呼喚真正的宇宙力量。
未時:宇泰定者,發乎天光(一一章)
時間:下午13:00至15:00
主題:「天子」是宇宙的安定者與自然之光的發射者,超越道本身,成為永恒的基準。文本強調其對文化與精神的啟示作用。
申時:最怪誕的宇宙編碼(一二章)
時間:下午15:00至17:00
主題:「天子」是宇宙編碼,歷史與文明的胚胎,通過人形化身創造歷史。其獨特性與不腐敗性區別於宗教神祇,引領宇宙命運。
酉時:我聽見植物生長的聲音(一三章)
時間:傍晚17:00至19:00
主題:「天子」無所不在,貫穿自然與人類精神,超越社會現實的矮化。文本呼籲將超越性融入生活,強調精神的本質。
總結:這些章節的主題圍繞「天子」作為宇宙本質力量的多重面向展開,從反物質的象徵到歷史的創造者,再到精神的啟迪,逐步揭示其超越性與永恆性。
二、「天子」的詮釋
在《天子·經注集》中,「天子」被重新定義,超越了傳統政治或宗教的範疇,成為宇宙、自然與人類命運的核心力量。以下是其主要詮釋:
1. 宇宙的本質力量與反抗者
卯時將「天子」比喻為「反物質」,反抗唯物主義的壓抑,象徵超越物質世界的力量。文本寫道:
「反物質的存在顯示,唯物主義不僅是知識的錯誤,而且是道德的墮落,還勢必帶來精神的奴役、社會的塗炭。」
辰時進一步強調「天子」是宇宙變化的推助者,永恆的反抗因,粉碎既定秩序,保持宇宙的青春。
2. 歷史與文明的創造者
巳時將「天子」視為物理世界的事實,參與宇宙更新與生物突變,是歷史的分水嶺:
「他決定一切轉折,他是分水嶺,是天堂、地獄、人世間的彈性邊界。」
申時則稱「天子」為宇宙編碼,歷史只是其圖解,通過人形化身創造文明的命運。
3. 能量的匯聚與自然等級的體現
午時描述「天子」為宇宙能量的匯聚,引導生物本能與文明火種,具有超越社會等級的自然等級特性:
「人形的天子,是文明生生不息的火種。」
這種詮釋批判了人為的社會結構,強調宇宙力量的自然性。
4. 永恒的超越性與精神象徵
未時將「天子」視為發射天光的安定者,超越「道」本身,是文化的準則:
「天子並非道,因為道,只是天子的遺書。」
酉時透過自然與人類的感知,強調「天子」無所不在,卻受困於小人國,呼喚精神的本質。
5. 非宗教性與獨特性
申時明確區分「天子」與宗教神祇,強調其不腐敗性與宇宙政治的背景:
「天子不是上帝……天子不會腐敗。」
總結:「天子」被詮釋為宇宙的本質力量,反抗物質與壓抑,創造歷史與文明,匯聚能量並超越一切結構,最終成為人類精神的永恒象徵。其概念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科學與哲學,展現出獨特的超越性。
三、對人類與宇宙關係的啟示
這些章節通過「天子」的多重面向,對人類與宇宙的關係提出了深刻的啟示:
1. 人類的渺小與宇宙的宏大
卯時指出物質與反物質的對立構成宇宙史的主題,人類的感知只是泡沫:
「能見的‘物質’、‘世界’、‘生命’、‘人種’以及‘文化’……都不過是其勃發時候所擠出的泡沫。」
這種對比凸顯了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呼喚對更高力量的認知。
2. 反抗與順從的辯證
卯時提出「反抗壓抑」是人類命運的基調,而真正的反抗是「聽從天命的召喚」:
「一個反抗者,就是一個天生的王……要想開拓時空,就必先認清反抗實為更高的順從。」
辰時和巳時進一步將這種反抗視為宇宙更新的動力,啟示人類接受命運中的革命性變革。
3. 精神的追求與超越性的實現
酉時通過感知自然與思想的脈息,強調「天子」的力量無所不在,呼籲將超越性融入社會:
「中國的問題在於,如何將此超越性化入社會,影響億萬人的衣食住行思。」
未時則指出,精神的追尋是理解「天子」的關鍵,超越分析而訴諸信仰。
4. 歷史與未來的展望
申時將「天子」視為宇宙編碼,預示未來種族與文明的胚胎,啟示人類關注宇宙周期性的革命:
「隨者天子彈的輻射,改變種族基因和文明基礎的宇宙革命,將席卷全部已知的世界。」
巳時和午時則強調「天子」作為轉折點,引領人類走向新的紀元。
5. 文化與傳統的反思
卯時批判傳統的僵化與「禮教吃人」,主張以宇宙力量打破結構壓制:
「要打破結構本身對新生力量的壓制是無望的;故生命的關鍵不在於‘破輪回’,而在於‘奉天運’。」
午時和未時則呼喚真正的「中國精神」,超越儒釋道的局限,尋求宇宙力量的啟示。
總結:這些啟示揭示了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強調反抗與順從的統一,精神的超越性,以及歷史與未來的循環。同時,它們批判了傳統與現代的局限,鼓勵人類以宇宙視野重新審視自身。
四、結論
《天子·經注集》第一部大地書·時篇·天子:永恒者(上)從卯時至酉時,將「天子」詮釋為宇宙的本質力量與永恒者,超越物質、歷史與人類理性,成為自然與精神的橋樑。章節的主題從反物質的反抗到宇宙編碼的創造,展示了其多維面向;其啟示則引導人類反思自身渺小,追求精神超越,並迎接宇宙命運的變革。通過詩意的語言、深刻的哲學思考,以及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這些文本不僅傳承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為當代思想提供了新的視角。對於希望理解「天子」概念的讀者,這是一個充滿啟發的哲學與文化之旅。
15、
繼續——
戍时
人的心情深处(一四章)
【戌时,现代时计的晚间十九点至二十一点。】
人的心情深处,有一团意志的集丛:它分划出方向不同、力度不等、色调迥异、服饰有差的个别的意志。这是寻求统一的意志,这是寻求认识的意志,这是统一认识的意志。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生命的主体”在面对纷繁的对象世界时,就将不知所揩、意志涣散了。“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观物外篇》,邵雍,一〇一一至一一〇七七年)
阳,就是寻求统一的意志;阴,就是从中分化出来的个别的意志:“阳知其始而享其成,阴仿其法而终其劳;阳能知而阴不能知,阳能见而阴不能见也。”(邵雍:《观物外篇》)因为个别的、具体的意志,有时会迷乱大局。然而,智者亦不能无过,紧接下来却有错误的发生:“能知能见者为有,故阳性有而阴性无也,阳而有所不偏而阴无所不偏也。”(同上)这又是对的:“阳有去而阴常居也;无不偏而常居者为实,故阳体虚而阴体实也。”(同上)这是因为“人活着”便要求某种相对的稳定,并在这稳定性上面确立他的全部生活和行为方式。否则,基于“对外物的统一认识”的行为方式便无从建立;人的生活便会分崩离析;正是基于这一点,即使没有什么客观的统一,也要创造人为的统一,来满足上述意志的动力需求!结果,其全部结构却被天性壅塞的人们斥为“主观唯心论”,可是这确实是生命世界的一个基本事实。这有什么办法呢?
【注:这个事实不仅适用于人,且适于整个生命界。只是在人的命运中映现得格外鲜明有力,可歌可泣罢了。动植物仅仅要求对其身体所及的时空,拥有统一的认识;但人还要求对其思绪所扫描的时空,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即便这认识“根本不合事实宾”但却有益于他当前的行动!对于生命来说,没有一种事实是出比之上述意志更为要紧的事实!即便是教条论和怀疑论这两个极端,即便是在他们全部的思想恐怖中,也都在各自的理论外衣下包涵了寻求统一认识的“预设的意志”。尽管这意志有时被多元论的绚丽新衣,给小心翼翼地妆扮了起来,或以唯物论、科学主义、逻辑实证论的滑轮,捷足先登。】
天子是人的发展的路标!从一个社会所承载的天子身上,能够最佳地透视这个社会的现实。天子无形的运化,使人的历史不再失范,避免陷入茫茫黑暗。越伟大的运化,所需的食量亦越庞大,以营养的名义,它甚至必须吞噬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条!不是疯狂的饥饿所致,而是由于清湛的神性!为了获得生存的许可,任何残酷都会得到谅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的示范等于说:有必要集聚一切力量,以供奉一个出类拔萃的精神;有必要提取一堆不成体统的人,以推出波澜壮阔的百川之主。只要能使得种族在整体上发挥潜能,以达成化育文明的圣功,那么,任何现实的代价就都获得了理想的报偿。千万年的折磨,在刹那间呈现为和谐的布局,成了值得庆贺的锻炼。具有历史感的人,为反复无常的灾难而欢欣鼓舞:若非如此,人们竭诚以待的天子是不会降临的。
【注:千万年历史的持续性意义,是在为天子的登陆准备基地。通天之树的生长,需要岩浆般的土壤;列星的满布,需要看不见的力量的支持。仅仅为了一位天子的缘故,断烂的历史可以勾销;正是他的勾销,历史才得以成为持续不断的典册!历史的模型,是按天子的结构来塑造的,千万人口的死亡、百万神殿的溃灭,是因天子的此起彼伏,而成为“绝顶的好事”。
种族算什么?蛹体。文明是什么?阶梯。为了一位天子的诞生,一个种族的消亡并不算昂贵。为了一位天子的化育,一个文明的代谢并不算罪孽。在神毒的穿透下,人形的行尸走肉还原为“超生命的物质环境”。
呜呼!多少民族已经溃灭消亡!文明的解体、种族的灭绝──以其揭示命运本相的魔镜昭示我们,我们并不拥有自己,更何况拥有那些身外之物?如果说有些幸运的民族虽然灭亡却还被后人纪念,那是因为它们留下了一个不朽的传说,指点出自己曾经企及的高度:迦太基留下了汉尼拔,罗马留下了凯撒,中国留下了项羽和文天祥。一个种族和文明的实体之经久价值,系于它的传说所拥有的热度。如果它的传说不能独立,如何将种族之脉扎入地心?如何张扬文明于苍穹?】
亥时
古老的符瑞(十五章)
【亥时,现代时计的晚间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
古老的符瑞,常新的潮水,无形的新大陆正在逼近……这时,如果无法说出,更无法写下,将是何等的焦虑。尤其因为,生命力正在离我们而去,而作为整体的宇宙(自然的、历史的、思想的宇宙,生命的、人类的、有灵的宇宙)正在离我们而去。
在这一时刻,只有书写能挽留这离去。不仅在空间上(如语言的祈祷和仪式的沟通),而且在时间上(“封禅”、“金泥泰山顶”,从而“遥接百代”),完成感觉(人)与实体(天)的合一(即“人与天的合一”);或是,天(灵感)与人(身体)的合一。只有合一,方能抵达种族与文明的大体:“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一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 (《荀子·天论》,荀卿,前二八六至二三八年)
【注:道贯,是传统;应变,是革新。正因为丧失了“知道贯”的能力,故“不知应变”;剥离于大体的厄运,才降临头上。传统并不对立于革新且基于革新,不革新,传统将废弃;不革新,道贯将乱离。至于贯之大体,却是永不消亡的。所以,百王有其无变之贯:这就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以达新的平衡,以保古之优势。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即所谓贯通天、地、人,以应宇宙的无常。没有道贯,就没有连续性,就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认识”,就没有办法形成“事物”的概念,就没有办法活在生物的世界中。“实际上”,是否属于某个种族并不重要,“认识上”是否属于某个种族才是关键。文明的连续感和种族的连续性同样重要。一个人,实际上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但他却常常以为是走进了同一条河流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这里,“以为”往往比“实际上”更重要。即使不是“真”的,而是作为一种精神战略的连续感,亦已构成了生存之道、胜利之车!创造连续感,因而成为“对人性的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流”,它逼使人们把五花八门的感觉凝集一处,造成结构的共同体。其要理即在于,连续性与共同感,向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基本的“合法性”;否则,新的发育就失去根基,也失去后方。甚至,连生物体本身也是靠遗传的流而发生的。所谓“进化”在根本上离不开这一前提,“基因的复制与扩散”(这才是“生命的目的”)。为了维护这一前提,必须把其他种族贬为食物;必须把自身世界设想成因袭的、连续的,甚至“与宇宙同步”的!凡违背这一“人造自然律”者,不是被斥为“迷信”、“荒诞”;就是被贬为“偶然的例外的病态”。
连续性既然是“生物的眼”,生物以连续性观世,以合法性处世;所以,欲领导生物者,必先领导连续性;欲支配生物者,必先支配合法性。所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下史”,人们不断篡改历史以满足自己的当下需要,这种品性和树林里的猴子很少区别。如果真的摆脱了这种品性,人不仅极不快乐、极无自信并随波逐流,而且说到底根本就活不下去。所以,他不能彻底摧毁这一神话,更无力肃清这神话的残余。于是,每一次神话的崩溃,很快都伴随着变相的还魂,重新注入“科学的历史观念”的全程。】
任何一种神话、艺术、技巧,都代表某种遗憾与无力。所谓“策略”、“权术”,其实也属于这个范畴,它之令人赞叹、眼花缭乱,其实由于语言的苦衷,盖因“力量不够”也。试想,如果力量充足到毫无止境的地步,谁还斤斤计较这类雕虫小技?谁不奋起其欲壑中埋藏的戕世巨斧,变成真正的暴君?没有遭受限制的痛苦,生物哪会懂得“节制”、“经济地运用力量”这样的美德!于是,生命的战略,就是充分地利用连续感、制造连续感;哪怕你根本不信连续性,也迫不得已要学会对于连续性的信仰。
创造行为及创造者本身其实并不是连续的现象。正如天子的突起带有革命性质,他强劲的本能也不信任连续性的支配及合法性。他创造神话是出自神道设教并不是自我迷信;他是突然闯入生活的天体,他的突入以改变整个生活的轴线为战略,所以,在被奉为“神明”之前,他将一直被贬为“逆流”。
作为“逆流”的象征,天子必然承受长期的、极大的压力,为避免破损,他也以连续性的代表及合法性的载体等等伪装作为掩护。反传统者因此成了传统者,他以逆流来撰写正楷,他以欲望来制定彝宪,他以偶然铸造必然,然后锤炼纪元:他把世界的革命,还原为世界的生长。
【注:一潭死水,诚然没有低潮时分的悲哀,但高潮时分的欢快又从何生?活水中的低潮是负数,活水中的高潮是正数,那低潮与高潮,正负相抵,结果尽管是“零”,但谁能否认,作为绝对值的二者,却应相乘,构成庞大的天文数字……连续感是重要的,所以,宇宙之链在必要的时刻必以人形接续。在多数浮世绘中,连续感作为策略并不等于“阿谀奉承”;所以,在冲突、决裂与革命中制造连续感,就成为一门超级权术。生命之流,以驾驭连续感为当务之急,它杂糅王霸,造天造地。这是基于,种族与文明,在本性上不倾向于承认崭新的结构。它既然奉行“大阳之下无新物”的古老的智慧,你怎么说服它呢?
生物本身是藉遗传的连续而存在的。所谓“进化”,很大程度上只是基因的复制与扩散过程中的“失真”、“适应”和“副作用”罢了。这本来只是“演变”而不是“进化”,是随机的,不是目的性的,否则岂不成了新约启示的“我拣选了你们”、旧约启示的“上帝的选民”?而本种基因的复制与扩散,则是对他种的压迫甚至灭绝。为了适应这条生死律,生物必须把无情的世界也设想成遗传的,因而是因袭而连续的。否则不是被斥为“迷信”,就是被谴为“荒诞”,或被诬为“偶然的例外”。生物的这一本能威胁着“客观的认识”并使之流为虚假的口号。这一本能甚至毒化了创造者,使之为权宜而牺牲初衷。任何一种技巧与艺术,就这样代表着无能为力!连续感既然储于生物的心中,所以,征服者若不以连续性自我武装,则一事无成。有了这道武装,守势变攻势,个体的造化变为恒久的传统。为了胜利,他厚颜无耻地将自己的装扮成连续而合法的传统定数,革命的思想事业化成古老传统的复活。革命者于是以中庸来达到语无伦次的境界。而全然不顾,我们的‘天子:永恒者’,预示世界历史的季节更替,已经来临。”】
已到達Grok 3思考模式的使用上限
升級SuperGrok解鎖更多,或等候22小時 24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