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3月27日星期三

谢选骏:《文化哲学丛书》序言

文献:相对静止的、逻辑的。

文化:生成中的、非逻辑的。


书,是载体--超越了时空与自我。一本好的书,具有采纳中外、贯通古今的风度,它能诱使人的精神日新不已,是步出一已封闭的讯息库,是通往无垠世界的中继站--读书,从此成了开发智慧海的通用方法。

在古代西亚的圣典中,上帝对虔诚的信徒挪亚说:“你和你的全家都要进入方舟。因为再过七天,我要在地上降雨四十昼夜,把我所造的各种活物,都从地上除灭……”。

洪水,带给人类多重的挑战;方舟,是人类超越洪水的载体。人生旅途上的书籍,尤如洪水中的方舟,--它与世浮沉、与时推移,但却矢志不渝地指认着自己文化超渡的使命。

在经验的世界中,令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正是凭藉了书舟的超渡力。

一本书,堪称一座小小的方舟,一个助人跋涉于艰难时世的精神飞行器;它又沟连多人的心思,作成群体的纽带。

一套丛书,就是一连串精神方舟的系列;它透视现心灵的漩涡,脱开紧闭的茅塞,是个无形的共济场。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认为,读书者对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深思”的目的,在本文的意蕴;“慎取”则在于求索主体的需要。二者无一可以偏废。弗兰西斯·培根则更在《新工具》中,以近代化的思索点破了二者(人与书)间的复杂关系,对人类智慧构成的“洞窟作用”。即,当人们失慎于书时,它就难免对人构成可能的危害。史称梁元帝“读书亡国”,是为殷鉴,是为迷于书海之无穷而忘却书舟之超越的殷鉴。

书的功用,不在于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模式,而在展示了幅幅动态的流图。一本书的论证方式可以因时间的流易而变得陌生,其结论也可以渐渐化为陈腐,但它所呈现的精神活性及其流线,却同样可以是常新的:活力比结晶更长久。

动态化的书籍观,以强健的时代获得了明晰的方向感,它无意“退藏于密”、膜拜坚硬不变的真理,而是前来与读者们同解生机盎然的文化之谜。

就我们的丛书而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际上朝向同一的方位。这,就是通过精神领域的运动、转形与升化,去实现一个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

“面向”的主体并非他人的文化结晶,而是我们自已的社会需要。这需要召唤已被大一统体制抑制了的民族活力,催促坚韧的中国民族再度跃进到世界文化的前沿地带。

一百五十年以来,那些担荷着苦难与再生命运的“中国的脊梁们”,正是努力这么做的。通过对现代知识和民族精神的双向性认同,通过把握开放与自强间的最佳交叉点--我中国民族,正在日益逼近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抚今追昔,在古代中国的灵性洞天中,就曾以易形无穷而永葆其神的鲲鹏,去象征中国的心,去象征中国精神那勤于探索、不知疲倦的主体活力: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飞,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地也。

正是这本体的活力,才使我们在面对浩瀚无已的新潮文化时,不知惶惑、不知退缩。中国的心,在远东舞台曾经“水激三千里”,取得过“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煌煌成就。

可惜,一统沉寂的专制窒息了百年激荡,反又奇迹般地促使鲲鹏之力趋于复活。火中的鲲鹏,更有力量——它把那巨大无匹脉息,投射到我们的丛书中--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985年4月12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白宫里的黑社會還是一個想要翻盤的受气包

《特朗普向世界强硬宣告:美国不会接受任何人说不》(纽约时报 2025-01-21)報道: 在就职演说中,特朗普总统使用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语气。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 特朗普总统用这九个字的誓言描述他计划如何让自己的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有所不同。如今,经历了始于政治流亡、终于不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