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三大原因、三大影响、三大对策》(ATFX)報道:
2008年的金融危机,或者说全球金融危机,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以及随后主要金融机构的倒闭引发了这场危机。
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国家经历了持续多年的衰退。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并从中吸取教训。
2008年金融危机的三大触发因素
1、次级抵押贷款和住房市场投机:
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次级抵押贷款的广泛发行,即向信用不良的借款人发放抵押贷款。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许多金融机构急于发放这些高风险贷款。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最终破裂,导致房价急剧下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增多。
2、放宽金融机构管制: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另一个原因是对金融机构的放松管制。在危机之前,许多金融机构可能从事高风险行为,而不会面临重大后果。这导致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能在没有适当监管的情况下过度冒险的环境。
3、银行和投资者过度冒险:
最后,银行和投资者的过度冒险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许多银行从事高风险操作,例如大量投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本质上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捆绑。当房地产市场崩溃时,这些证券变得一文不值,给银行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
2008年金融危机的三大影响
全球经济衰退
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国家经历了持续多年的衰退。经济衰退是由经济活动下降引起的,企业削减生产和裁员。这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和消费支出的减少。
失业率和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上升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失业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和房子。这对家庭和社区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许多人难以维持生计。
主要金融机构的紧急援助
美国政府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向面临倒闭风险的主要金融机构提供紧急援助。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金融体系崩溃,但它引起了争议,并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弹。
2008年金融危机的三大教训
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关键教训是需要加强金融监管。这场危机表明了监管过于宽松的金融体系的危险,许多国家已经实施了新的监管措施,以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金融体系透明度和问责制的重要性:
2008年金融危机也凸显了金融体系透明度和问责制的重要性。许多金融机构在没有适当披露其活动的情况下从事冒险行为,从而加剧了危机。金融体系必须透明,这样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才能正确评估所涉及的风险。
依赖不考虑罕见事件的金融模型的风险:
2008年的金融危机证明了依赖不考虑罕见事件的金融模型的风险。许多金融机构使用复杂的模型来评估风险,但这些模型没有考虑到房地产市场大范围崩溃的可能性。结果,这些机构对危机准备不足,导致了重大损失。
经济的二大现状
自2008年金融危机中恢复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已经缓慢复苏。许多国家已经实施了新的监管规定,以防止危机再次发生,银行业的状况总体上比危机前要好。
持续的经济挑战和风险:
然而,持续的经济挑战和风险依然存在。例如,新冠肺炎大流行导致全球经济低迷,许多国家正在艰难复苏。人们一直担心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特别是考虑到加密货币等新金融技术的崛起。
结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现代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包括次级抵押贷款、金融机构的放松管制以及银行和投资者的过度冒险。当前,全球经济已基本复苏,但仍有挑战和风险需要应对。通过吸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可以努力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通过模拟帐户更好地了解全球重大经济事件
你想更好地理解经济事件如何影响金融市场吗?今天就开一个模拟账户,不用拿你的血汗钱冒险就能获得实践经验。ATFX在一个稳健的交易平台上提供所有主要的金融产品,以练习不同的策略,同时还可以从ATFX提供的指南或免费培训材料中学习。所以,现在就免费获得您的模拟交易账户吧!
谢选骏指出:人説“2008年金融危机:三大原因、三大影响、三大对策”——我看如此就事論事,當然無法看到“2008年華盛頓國會兩黨一致同意,用國庫資助大銀行,導致美國積重難返、信用破產,這是美國法治走向全面崩潰的信號彈”!
網文《佔領華爾街》報道:
佔領華爾街(英語:Occupy Wall Street,或譯佔據華爾街)是一連串主要發生在紐約市的集會活動[3],由加拿大反消費主義組織廣告剋星發起。行動靈感來自2011年發生的阿拉伯之春,尤其是發生在2011年埃及革命期間的開羅塔利爾廣場周圍的集會與示威運動。行動於2011年9月17日開始,當日近一千名示威者進入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示威,警方更一度圍起華爾街地標華爾街銅牛阻止示威者進入[4]。
活動的目標是要持續佔領紐約市金融中心區的華爾街,以反抗大公司的貪婪不公和社會的不平等,反對大公司影響美國政治,以及金錢和公司對民主[5]、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對法律和政治的負面影響[6]。組織者試圖通過佔領該地以實現「儘可能達到我們的要求」之目的,具體要求在運動中逐漸產生[7][8]。
10月1日,類似的集會運動出現在了華盛頓特區、三藩市、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波特蘭、阿布奎基、坦帕、夏洛特、西雅圖、丹佛和緬因州波特蘭[9][10][11][12]。
後來,該運動已發展成「一起佔領」(Occupy Together),蔓延至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各地,並在10月15日開始全球各大城市串連,亞洲包括鄭州[13]、台北、東京、首爾、香港、吉隆坡都有人加入響應[14]。以及延續至今(2014)的土耳其、烏克蘭和泰國等反對政商合一統治的、佔領政府機構的行動。
發生背景
運動的起源
在2000年代後期環球金融危機爆發後,許多大公司瀕臨破產,導致美國等許多國家經濟萎靡不振和失業率居高不下。一個位於加拿大的組織——廣告剋星媒體基金會(以宣傳反消費主義而聞名,簡稱廣告剋星),提議舉行和平的集會活動以佔領華爾街,以此來反抗目前的美國政治領袖在解決經濟危機中的不夠有作為的表現。
儘管該項活動由《廣告剋星》雜誌提出來的,不過實際活動並無具體領導者[15]。來自匿名者的積極行動份子鼓勵該組織的成員參與這個活動,從而使得該運動得以壯大[4]。隨後,包括紐約市大型集會(NYC General Assembly)和美國憤怒日(U.S. Day of Rage)在內的其他組織也都給予積極響應[6]。
在該活動於9月17日舉行之前,紐約市長米高·布隆伯格發表了一份書面聲明表示「民眾有抗議的權利,如果他們想要抗議,我們將樂於確保他們有舉行活動的地點」[6]。
形式
最早發起這個運動的雜誌廣告剋星說,「在運動成氣候之前,提出具體目標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開始的目標就是佔領本身——佔領意味着直接民主,而直接民主有可能產生特定目標,也可能不。那些主流媒體不停地問什麼是目標,他們錯了。」意思是,抗議青年們意欲透過「佔領」本身形成一場對體制反思的運動,並且在佔領過程中,以直接民主的方式去討論問題、目標與策略。而這個過程就是一種民主實踐。[16]抗議者們表示,沒有人可以代表他們,由每個受害者自己來發言是最合適的,這是為了不重演錯誤:讓少數人主宰一切,多數人被迫沉默。[17]
目標與要求
9月28日,佔領祖科蒂公園的示威者
根據活動的最初組織方廣告剋星的表示,最核心的訴求是要求總統奧巴馬「組建一個總統委員會,以結束金錢對國會議員的影響」[18]。導演麥可·摩爾說雖然這次抗議活動並不像其他國家發生的一樣,不過這個抗議活動代表了美國人的各種要求,其基本普遍訴求就是對於政治腐敗、以及大商業公司和最富有的1%的富人在政策制定上享有的特權的反感[19]。
不過這個活動也被一些人批評,Ginia Bellafante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這個活動缺乏團結,過程像童話劇一樣,各種參與人實際上面臨着如找工作,償還學校貸款等不同的生活難題[20]。
10月1日,向紐約市警察局等目的地行進的人群
一個小的草根政黨Light Par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建議抗議者都應該購買50美分的華爾街的股票,該黨的創建者Da Vid Raphael告訴合眾國際社說:這一舉措將一年至少為美國經濟增長3500億美元。共和黨人說我們不願意花更多的錢,因為這樣會增加個人的債務,那麼錢都在哪裏?在華爾街[21]。
美國女演員Roseanne Barr在今日俄羅斯上表示,她建議個人財富超過1億美元的富人都應該送入「再教育集中營」(Education camps),如果不配合就應該被斬首[22]。
10月1日,前奧巴馬顧問Van Jones宣佈,他和其他進步主義者將發動一個「十月攻勢」(October Offensive)運動,以對抗右翼的茶黨運動[23]。
抗議者的政治觀點與目標
一個男孩站在擺放着各種要求的標語卡片的地面上,9月25日
在活動的官網上,一份有關活動的關鍵聲明中這樣表述:「最基本的事實就是我們99%的人不能再繼續容忍1%人的貪婪與腐敗」。「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我們不需要華爾街,我們不需要政治家」。
抗議者要求消除金錢對政客和國家政策的影響,用公民大會的共識機制來取代政商合一的政府[24][25][26][27]。
事件主要進展
在祖科蒂公園里,一名演說者向人群發表演講,9月17日
10月1日在華爾街抗議的人群
「佔領波士頓」運動的人在波士頓Dewey廣場安置的露營地,10月3日
9月17日,活動開始,大約1000人參加[28]。紐約市警察局的警察根據相關法令,阻止示威者在某些公共場所豎立帳篷。導致許多經過華爾街的人聚集在百老匯大街與教堂街(Church Street),自由大街(Liberty Street)和Cedar街之間的祖科蒂公園裏。
9月19日,華爾街的股票交易市場正常開放。許多大型傳媒公司開始報道活動的新聞[29],這個活動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30]。晚上抗議者的數量大約在150人左右,而白天人數更多[28]。
9月23日,祖科蒂公園,參加活動的人通過金融中心自由廣場一號(One Liberty Plaza)在街上繼續示威[31]。《衛報》[32]和《紐約時報》都報道了這些活動[33]。
9月27日,在協議失敗後,數百名來自聯合航空公司、大陸航空公司的飛機駕駛員,與其他一些飛機駕駛員協會(Airline Pilots Association)的成員一起,在華爾街上舉行集會[34]。他們身着制服,手舉標語行進着高喊「一名駕駛員的價值何在?取決於你們對長遠的看法」[34]。
9月29日,三藩市的示威者嘗試佔領花旗銀行和美國大通銀行,並想進入嘉信理財集團金融機構[35][36]。
10月1日,該示威活動已蔓延至紐約市以外的多個美國主要城市,其中包括三藩市、芝加哥、洛杉磯、西雅圖、波士頓和丹佛等城市,紀錄片導演米高·摩亞及奧斯卡影后蘇珊·莎朗頓亦有到場支持[2][37]。而在紐約,有超過5000人朝布魯克林大橋遊行,其中數百人行進到行人路和車道上,佔領了大橋的一部分,導致交通通行被阻礙兩個小時。警察把人群隔離成兩部分,包圍了一些人,700多人被捕並被多輛巴士運走。剩下的抗議者晚上聚集在祖科蒂公園里[38]。
10月4日,國際金融「大鱷」、量子基金創始人喬治·索羅斯表示,他對於最近從紐約華爾街蔓延到全國的示威抗議活動表示同情和支持。他能理解「『華爾街』抗議民眾心中的憤怒。」[39]目前在波士頓、亞特蘭大、丹佛、芝加哥、洛杉磯、三藩市和匹茲堡金融區,都出現佔領華爾街行動的模仿者。即使在愛達荷州博伊西,一個人口只有20.5萬人的小城市,也定於5日舉行示威活動。同時,活動組織者開始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包括捷克布拉格、德國法蘭克福、加拿大多倫多、澳大利亞墨爾本、日本東京、愛爾蘭科克等城市,組織支持活動,中國鄭州也有市民示威遊行,表達對佔領華爾街的支持[40]。有1000多人簽名表示將於本月22日在倫敦證券交易所舉行抗議示威活動。[41]
10月14日,上千名和平示下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遊行,遊行隊伍從賓夕法尼亞大街自由廣場出發,向國會山下的史密森學會博物館建築群挺進。他們高喊「佔領華爾街、佔領K街」等口號,抗議大企業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和美國政府發動的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要求美國政府將更多資源投到民生方面。示威者在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與保安人員發生大規模衝突,保安人員使用辣椒水噴霧阻止示威者進入,場面一度極為混亂。被噴中面部的示威者當場倒地,不少示威者被辣椒水嗆得淚流滿面,更有人倒地嘔吐,被辣椒水噴霧噴中的示威者紛紛用瓶裝水相互清洗面部[42]。在遭保安人員阻攔後,示威者聚集在博物館門口拒絕離開。大隊警察和消防隊人員趕到,阻攔周圍道路。警犬、騎警等防暴部隊也嚴陣以待。警方以有爆炸物威脅為由封閉了博物館。[43]
10月14日,「佔領華爾街」示威者慶祝可以逗留在祖科蒂公園時,與警察發生激烈衝突,多人被捕。
10月15日,示威者在香港發起「佔領中環 (2011年)」行動。
11月25、 26日,佔領華爾街運動發起了「全球罷買日」(Buy Nothing Day),號召美國與世界各地民眾二十四小時不要購物,反思整個消費體系的弊端。[44]
暴力衝突
美國官方文件證明,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暗中稱「佔領華爾街」運動是「恐怖主義」行動,並用對付「恐怖分子」的方式對付參加者。美國警察、FBI、和國內安全聯盟委員會通力合作,盡全力配合銀行,用逮捕行動,來瓦解美國左翼佔領運動。[45]
祖科蒂公園衝突
2011年11月15日凌晨1點,紐約市當局和祖科蒂公園所有者商業地產公司布魯克費爾德物業一起對佔據祖科蒂公園的示威者現場發佈了「清場信」,信中說「我們希望你們儘快暫時性地離開公園,以便於清掃衛生,恢復原狀。當清掃工作結束後,你們還會被允許重新回到這個公園。但如果你們決定回來,將禁止攜帶帳篷、睡袋以及其他相似的東西。」紐約警方用高音喇叭喊話說如果不離開將被逮捕。然後紐約數百名全副武裝的防暴警察及鏟車對該地進行了強制清場,警方與部分不願離開的示威者爆發衝突,約200人被捕。清理完現場垃圾後抗議者已經返回祖科蒂公園[46][47][48]。
各方反應
紐約警察
9月30日,在紐約遊行的隊伍與附近的警察
在抗議期間,發生的紐約警察逮捕事件如下:
4名抗議者由於蒙面而被捕[49]
1名抗議者由於穿過警察設置的路障並對抗警察而被捕[50]
2名抗議者由於進入美國銀行大樓而被捕[50]
1名抗議者由於擾亂治安被捕[51]
在9月24日,至少80人[52]在強行通過被關閉的大街開始向外圍住宅區遊行時被捕[53][54]。逮捕他們的大多數理由是阻礙交通,個別理由是擾亂和不遵守秩序。
10月1日,抗議者在通過布魯克林大橋遊行時,《紐約時報》報道說有超過700人被捕。警察使用10輛巴士運載抗議者離開大橋[55]。警察並沒有阻止這場非法的遊行,只是禁止示威者走上行車道,紐約警察局的發言人Paul Browne表示:警察是在對抗議者多次警告不要滯留在大橋上而應該站在行人路後,由於人們拒絕服從才被捕的[2]。而沒有走上行車道而在行人路上的示威者並沒有遭到逮捕。
截至10月2日,絕大多數被捕的人已被釋放,只有20人由於擾亂治安而面臨刑事指控[56]。
美國聯邦調查局
根據英國衛報,美國聯邦調查局FBI 把「佔領華爾街」的和平運動,作為潛在的犯罪與恐怖組織行動進行監控和打擊。[57]
媒體
一些媒體和財經部門的評論人士表示儘管這些活動的組織者表示活動大多是非暴力的,仍然能帶給不少紐約人以騷亂的恐懼感。在The New American的採訪中,來自Center for the Defense of Free Enterprise的Ron Arnold宣稱「美國的種族主義者正在計劃舉行許多暴動以顛覆我們的社會制度...我在談論我們國家裏反對資本主義的恐怖分子」[58]。保守的The Blaze新聞網站,批評美國憤怒日(U.S. Day of Rage)參與這些運動,並將之與1969年發生的「憤怒日」(Days of Rage)的暴力活動相提並論[59]。《紐約每日新聞》在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將抗議者描述為「一群被寵壞的小屁孩」(bunch of spoiled brats)[60]。《華爾街日報》在一篇文章寫道「持續一周的抗議活動像是一尊半身雕塑像(意思是失敗的)」[61]。電視節目The O'Reilly Factor對活動評論道「如果大家把每一項左翼的思想進行實踐,那麼大家就都陷入災難里了」[62]。
而對活動持支持態度的自由派媒體也有不少。為ThinkProgress寫作的部落客Zaid Jilani在文章中表示:抗議者反抗華爾街的憤怒情緒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華爾街的行為使得上千萬的人戲劇性地變窮[63]。左翼部落格Crooks and Liars的部落客Susie Madrak寫「我感覺這(活動)可能是對的事情」[64]。不過,自由派的雜誌Mother Jones對集會活動給予了嚴厲抨擊,9月27日發表的文章強烈批評這個運動缺乏向前進步的清晰信息和策略,該觀點是指這些運動在廣大美國人之間很難具體實踐:「到目前,這更像是一場夢想者們的運動,而非中產階層想要的」[65]。
名人
電台節目The Sean Hannity Show的Sean Hannity聲稱「所有抗議者所說的關於福利的言論都直接來自於總統奧巴馬口中」,而Kimberly Guilfoyle則稱抗議者「絕對沒有關注個人生活的目標或動機」[66]。在Gothamist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紐約市長米高·布隆伯格批評活動參與者在表達論點時缺乏具體細節[67]。
導演麥可·摩爾反對華爾街時說「他們(華爾街)在儘量拿走我們的民主,並把這個國家變成盜賊統治的國家」[68][69]。教育家兼作家Cornel West針對一些批評者說抗議者缺乏具體的目標時表態說「把針對華爾街貪婪的焦點概括成一兩種具體訴求是很難的,我們談的是民主的覺醒」[70]。加拿大作家娜歐米·克萊因支持示威者時說「現在不是解散剛誕生的反對金錢權力運動的時候,相反人們應該去加強它、支持它和幫助它使之產生巨大的能量。面臨許多困難,我們承擔不起犬儒主義(cynicism)」[71]。
饒舌嘻哈歌手盧普·菲亞斯科為活動者捐助了帳篷和移動音響器材,他還寫詩以激勵抗議者[72]。喜劇演員Roseanne Barr在活動的第一天對示威者對話時,她把華爾街金融家說成是「使我們經濟下降並導致世界產生各種問題的人」[73]。奧斯卡影后蘇珊·莎朗頓對集會者說道「我來這裏是來接受教育的……我們國家的富人與窮人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距(void)」[74]。其他支持活動的名人還有:Russell Simmons[75]、Anti-Flag[76]、薩爾曼·魯西迪、瑪格麗特·愛特伍、諾姆·喬姆斯基和電台司令[77]。
國際金融「大鱷」、量子基金創始人喬治·索羅斯表示,他對於最近從紐約華爾街蔓延到全國的示威抗議活動表示同情和支持。他能理解「『華爾街』抗議民眾心中的憤怒。」[78]
中國大陸媒體
幾大門戶媒體頭版用紅色字體報道批評美國媒體對「華爾街革命」實行低調處理。美國各大主流媒體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輕描淡寫。文章批評「美國媒體,看不到什麼『新聞自由』,看不到什麼『客觀公正』,真正看到的不過是美國媒體基於資本利益、美國利益所一貫嚴格恪守的『政治正確』而已」。[79]
延伸閱讀
中國不應對華爾街示威遊行幸災樂禍.2011-10-09
美國從政治破產到社會分裂.2011-10-12
一個社會運動的生成.2011-10-25
佔領華爾街的另類領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1-10-26
誰發出佔領華爾街第一聲.2011-12-06
連鵬: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和失去的十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2-01-13
引注
Hundreds of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ers arrested. BBC News. 2 October 2011 [2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700 Arrested After Wall Street Protest on N.Y.'s Brooklyn Bridge. Fox News Channel. October 1, 2011 [2011-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Marcinek, Laura. Protesters Converge on Lower Manhattan, Plan‘Occupation’. Bloomberg.com. September 17, 2011 [September 1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Saba, Michael. Twitter #occupywallstreet movement aims to mimic Iran. CNN tech. September 17, 2011 [September 1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8).
Adbuster.org. Adbuster's OccupyWallStreet page. 2011 [201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8).
'Occupy Wall Street' to Turn Manhattan into 'Tahrir Square'. IBTimes New York. September 17, 2011 [September 18,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5月21日).
A Proposed list of demands. OccupyWallSt (user at Occupywallst.org). 2011-09-27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4).
#OCCUPYWALLSTREET. www.adbusters.org. [September 1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8).
Occupy Wall Street: NYPD Arrests 700 Protesters On Brooklyn Bridge [LATEST UPDATES]. Huffingtonpost.com.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Paul Harris in Boston. Occupy Boston: smart, savvy, and aiming to emulate Wall Street protests | World news | guardian.co.uk. Guardian.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Occupy Maine' protest descends on Monument Square | The Free Press. Usmfreepress.org.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5).
Pilkington, Ed.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 NYPD accused of heavy-handed tactics. Guardian.co.uk. 2011-10-02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占领华尔街”运动正向全球蔓延. BBC中文網. 2011年10月14日 [2011年10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0月17日).
存档副本. [2011-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3).
US protesters rally to occupy Wall Street. September 17, 2011 [September 1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9月23日).
張鐵志:「佔領華爾街」激活美國民主體制. [201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8).
佔領華爾街~紐約採訪日記. [201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0).
Adbuste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dbusters, July 13, 2011; accessed September 30, 2011
Michael Moore Live ? Occupy Wall Street Interview ? MSNBC Lawrence O'Donnel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eptember 28, 2011; accessed October 2nd, 2011
Correcting the Abysmal 'New York Times' Coverage of Occupy Wall Stre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llison Killkenny, The Nation, September 26, 2011; accessed September 29, 2011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September 30, 2011; accessed October 2, 2011
Roseanne: Rich Should Be Beheaded If They Don’t Give Up Wealth. Breitbart.tv.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4).
Van Jones Praises Occupy Wall Street, Says Progressives Launching 'October Offensive' To Rival Tea Party. Huffingtonpost.com.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ANDREW CORNELL. Occupy Wall Street and Consensus Decision Making: Historicizing the Preoccupation With Process (占领华尔街和共识决策:关注历史演化的过程. Is This What Democracy Looks Like?. [2017-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5) (美國英語).
Mr. Graeber describes as "democracy without a government." http://chronicle.com/article/Intellectual-Roots-of-Wall/1294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Heuvel, Katrina vanden. This Week: Right-Wing Hypocrisy Revealed, Again. PLUS: Behind the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s. [2011-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8).
存档副本. [2011-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5).
Zerbisias, Antonia. World News: Protests dwindle in attempt to 'occupy Wall Street'. thestar.com. September 20, 2011 [September 21,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Google Trends: occupy wall street. Google.com. September 17, 2011 [September 21, 2011].
"Occupy Wall Street" Google News agreggation. September 17, 2011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7).
Keith Olbermann Covers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s Media Blackout. YouTube. September 21, 2011 [September 2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6).
Harris, Paul. Guardian. Guardian. [September 2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Bellafante, Ginia. Gunning for Wall Street, With Faulty Aim.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City).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September 23, 2011 [September 2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4).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 Continues. Washington Post. 1 October 2011 [1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Okupacija Wall Streeta: Po New Yorku ?e San Francisco. 24ur.com. [30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2) (斯洛文尼亞語).
Bowe, Rebecca. Six arrested protesting bank foreclosures during Occupy SF. San Francisco Bay Guardian. [30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6).
700 arrested after swarming NY's Brooklyn Bridge, shutting down lane of traffic for hours. Washington Post. 1 October 2011 [1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6).
700 Arrested After Wall Street Protest on N.Y.'s Brooklyn Bridge. Fox News Channel. October 1, 2011 [2011-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量子基金創始人聲援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新聞中心,2011-10-5
郑州市民声援“占领华尔街”示威游行. 財經網. [2014-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9).
華爾街佔領者將舉行最大規模抗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新聞中心,2011-10-5
「佔領華盛頓」遊行示威者與保安發生暴力衝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騰訊新聞中心, 2011-10-9
存档副本. [2013-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4).
#OCCUPYXMAS Kicks Off with Buy Nothing Day, Nov 25/26. [2011-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5).
The documents, in short, show the cops and DHS working for and with banks to target, arrest, and politically disable peaceful American citizens.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12/dec/29/fbi-coordinated-crackdown-occup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REY KILGANNON and COLIN MOYNIHAN. Police Clear Zuccotti Park of Protesters. 紐約時報. 2011-11-15 [2011-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6).
中國新聞網. “占领华尔街”示威者遭纽约警方强制清场. 網易新聞. 2011-11-15 [2011-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8).
"占领华尔街"示威者被允许返回大本营. CCTV-新聞. 2011-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9).
Marcinek, Laura. NYPD Arrest Seven Wall Street Protesters. Bloomberg.com. September 19, 2011 [September 21,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8).
Marcinek, Laura. Wall Street Areas Blocked as Police Arrest Seven in Protest. Businessweek. September 19, 2011 [September 21,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3).
What I am doing right now | United States | By Asdf Asdf(picos). Qik.com. [September 21,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Smith, Candice. Occupy Wall Street Movement Reports 80 Arrested Today in Protests. abc. [September 25,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8).
Police Arrest 80 During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 Fox New.com. [September 25,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8).
Moynihan, Colin. 80 Arrested as Financial District Protest Moves North.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5,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Baker, Al. Police Arrest More Than 400 Protesters on Brooklyn Bridge. The New York Times. 1 October 2011 [1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1).
Hundreds freed after New York Wall Street protest. BBC News. BBC. 2 October 2011 [2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8).
"FBI documents just obtained by the Partnership for Civil Justice Fund (PCJF) … reveal that from its inception, the FBI treated the Occupy movement as a potential criminal and terrorist threat …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12/dec/29/fbi-coordinated-crackdown-occup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f Rage」Wall St. Occupation Sparks Fea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New American, September 13, 2011
Who Is Behind the『US Day of Rage’to『Occupy』Wall Street this September 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Blaze.com, August 19, 2011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ers are behaving like a bunch of spoiled brats. NY Daily.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30).
Media Non-Coverage of Occupy Wall Street Gets Lots of Media Coverage. The Atlantic Wire.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1).
Bill O’Reilly And Sean Hannity Send Film Crews To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s. Mediaite.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Why There Are Protests On Wall Street: Their Actions Impoverished More Than 60 Million Peop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inkProgress, September 18, 2011
Occupy Wall Street: 'This Is Not A One-Day Demonstration, We're Not Leav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rooks and Liars, September 17, 2011
Is #OccupyWallStreet Working?. Mother Jones. 2011-09-27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30).
Bill O'Reilly And Sean Hannity Send Film Crews To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s. Mediaite.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Bloomberg Implies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s Days Are Numbered. Gothamist. [201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8).
Michael Moore helps to "Occupy Wall Street". CBS News. [30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Strachan, Jessica. Michael Moore gives speech at Liberty Plaza for 'Occupy Wall Street'. The Flint Journal. [27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8).
Cornel West on Occupy Wall Street: It's the Makings of a U.S. Autumn Responding to the Arab. Occupy Wall Street was hit by a major troll attack which caused to site to be member only. Spring. Democracy Now. 29 September 2011 [30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Open Letter From Arun Gupta on the Wall Street Occupation: The Revolution Begins at Home. naomiklein.org. September 27, 2011 [September 2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8).
U.S. Day of Rage planned for Saturday—an Arab Spring in America?. September 15, 2011 [September 1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7).
"Occupy Wall Street": Thousands March in NYC Financial District, Set Up Protest Encampme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emocracyNow.org, September 19, 2011
Cox, Jeff. Susan Sarandon lends star power to Wall Street protests.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8 September 2011 [30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Russell Simmons visits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ers with bottles of water, words of encouragement. Nydailynews.com. [2011-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Let's Occupy Wall Street!. anti-flag.com. 2011-09-30 [2011-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9).
Linda Solomon. Michael Moore, Susan Sarandon, Margaret Atwood and Noam Chomsky throw weight behind #OccupyWallSt protest. The Vancouver Observer. [2011-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量子基金創始人聲援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新聞中心, 2011-10-5
美国媒体为何对“占领华尔街”运动失声失焦. 網易新聞中心. 2011-10-24 [2011-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7).
谢选骏指出:人説“占領華爾街”——我看這是一次“美國内在的九一一事件”!換言之,“外來的九一一恐怖襲擊華爾街”只是癬疥之患,“内在的占領華爾街事件”,才是美國崩潰的開端,是美國法治走向末日的信號彈!從此開始,奧巴馬上臺、特朗普反攻,兩黨拉鋸撕扯社會分裂,美國實際上進入了内戰狀態。第四美國,從2008年開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