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巨石文化》报道:
所谓“巨石文化”,是指从石器时代至铜器时代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的以巨大石结构建筑为标志的古代文化类型,这些以宏大的平面布局和奇特的造型而著称于世的巨大石质建筑物。
大石文化
千百年来,这些巨石建筑物一直以其神秘的作用和抽象的建筑魅力感染着人们,被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称为“巨石建筑”、“巨石碑”或“巨石文化”、“大石文化”。
巨石文化类型
从类型上可分为墓石(Dolmen)、独石(Menhir)、列石(Alignment)、石圈(Cromlechs)、石座(Ston Seats)、石台(Ston Terraces)和金字塔形建筑(Pyramidal Structures)等,其种类不但丰富,而且形状、功能、性质等也不尽相同。
分布范围
欧洲
从世界范围上看,欧洲西部是“巨石文化”出现较早并且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GlynDaniel)在其《欧洲西部的巨石建筑者》一书中认为,欧洲西部修建和使用巨石建筑是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的,后来碳十四数据表明这个时代可能早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欧洲早期的巨石遗存主要分布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南部,同时还在这一地区发现有当地最早的筑有堡垒的村庄,它们属于带有城市文化特点的居住遗址。约在公元前2000多年时,巨石文化沿大西洋海岸向北传播到欧洲北部的英伦诸岛和丹麦、比利时、德国北部以及意大利等地区,这一时期的巨石建筑大致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门希尔式”(独石)、“多尔门式”(墓石或石棚)和“克罗姆列克式”(石圆圈)等,其中最为著名的环状列石类建筑可以英格兰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的斯通亨吉(Stoneheng)和杜灵威环石墙(Durrington Walls)为代表,它们是与天象测时和原始宗教崇拜有关的祭祀性巨石建筑。
约在公元前2300多年时,游牧的塞姆族人从西部叙利亚草原地区东迁至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地区,在两河流域留下了西亚地区最早的大石遗迹,如在底格里斯河岸发现的“胜利石柱”和方锥体大石碑,其上刻有人物形象和“阿卡德文字”。
中亚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亚地区出现了以巨大的石圆圈、列石、“鹿石”等为代表的大石建筑,其性质主要是作为墓葬的附属建筑或“用石块砌成象征太阳神的圆圈”,这些遗迹基本上集中分布于从咸海东岸高地到西伯利亚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如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乌苏布草原地区发现大量属于青铜时代的大石建筑,这类遗迹主要是在陵墓和祭坛前竖立的“直立粗长巨石、鹿石”和成排的大石碑,环形的石砌祭坛面积宏大,其直径可达120米,可能“象征着战车轮和太阳”。
东北亚
东北亚的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乃至苏门答腊、爪哇等地以及南亚的印度都发现过不同形式的大石遗迹,其形式主要是石棚(Dolmen)、石圆圈(Cromlechs)等墓葬祭祀类建筑物。
中国
中国的“大石文化”是以大石墓——石棚为主要代表,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南高原山地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从辽宁省的东部到四川西南的安宁河、金沙江流域的高山地区都有这种遗存,其遗迹形式包括有“鹿石”、独石、石棚、大石墓等多种类型。从形式特征上看,中国“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所发现的大石遗迹与中亚、西亚地区的大石文化比较接近,多属墓葬类和宗教祭祀类的建筑物;在生态地理环境方面,大石遗迹分布区也与广义的北方中亚荒漠草原地区相似,多为山地高原区,气候较为干旱寒冷,属于多山、多石的自然环境;从我国大石遗迹的时代特征来看,基本上都属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这一时期的遗存,与西亚及中亚地区大石遗迹的时代大致相当;此外,在经济文化类型方面同北方中亚草原和西亚山地的古代文化也基本一致,其游牧、狩猎经济占有很大比例,属于边地游牧民族活动频繁的地区。根据上述特征,可以作出这样一种推测,在亚洲地区广泛存在的这些形式、功能都比较一致的巨大石质建筑遗迹,应是亚洲各古代民族在文化特征和地理环境特征方面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性质的一种表现,它可能是某种文化交流传播或文化融合现象的标志。
文化特征
相同点
在总体特征上,亚洲地区的大石文化与西方欧洲的巨石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从文化背景上讲,在不同的地区出现相同或相近的大石建筑及其文化,至少有两个相同的因素,其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性,即建造大石遗迹的人们多是处于多石多山的自然环境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对石质材料和建筑技能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并有充足的原料来源。其二,观念意识方面的相似性,即以大石遗迹为标志的古代部族建造这种非生活生产性质的石结构建筑物时,大体上是出于相同或相似的观念,或源于宗教礼祭和神灵崇拜,或源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习俗,为死者建造有茔域标志及地面象征物的建筑等。正是由于这两种最基本的相同因素,大石遗迹在世界不同的地区都有一定的分布,从而形成了在建筑形式上具有抽象美的“巨石文化”,从欧洲到西亚、中亚,再到南亚和东南亚基本构成了一条巨石文化的“传播走廊”。欧、亚两洲巨石文化在时空方面表现出的这种关联性质,其中既可能有民族的直接迁徙、文化的融合和传播,也可能是观念意识形态的间接传播,甚至可能存在各自独立发明、起源的类同性。但无论是直接传播还是间接影响,欧亚大石文化的相似性都反映出其文化所具有的共同客观条件,即相同的物质环境和共同的精神需要,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原始文化中没有出现与欧洲和亚洲其它地区相类似的大石文化遗迹。
传播路线
先前曾有学者认为亚洲地区的大石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从西方传入亚洲的路线有两条:一是经中亚地区进入中国北方和东北亚地区;另一条路线则是经南亚的印度向东南亚及大洋洲等地区传播,中国西南四川等地的大石遗迹应是接受了北方中亚大石文化或南亚印度大石文化的传播影响。
而西藏地区大石遗迹的发现,使我们对整个中国地区乃至亚洲地区大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依据。
微观上讲
从微观上讲,西藏高原的地理位置正处在从中国东北到西南地区的半月形边地文化传播带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北方、东北方和东南方都是历史上以游牧经济为主的高地少数民族文化区,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大都属山石较多的区域,有着相近似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事实上,西藏高原与上述地区古代各部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是由来已久的,并且也不仅限于大石建筑这类遗存,我们从这一地区出现的岩画、细石器、石棺(室)墓葬、磨制石器以及青铜器的动物纹饰等遗存的特征上都可见到其文化面貌上的相关性。数干年来西南——西北——北方草原——东北这一边地文化区基本上一直是狩猎游牧民族文化与农业民族文化的分界线,大石建筑这种游猎经济文化的特殊遗存自然能够较普遍地流行于生态地理条件相似的各古代部族文化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讲,西藏地区正是我国半月形边地游猎文化分布带上连接南北两端的重要中介区域,这一区域内发现的大石遗迹可能表明,四川等西南山地的大石文化与北方草原地区大石遗存之间的某种交往,大约是经由青藏高原地区而发生的。
从宏观上讲
从宏观上讲,西藏高原正处在中亚草原、西亚高地、南亚次大陆交汇的地理位置上。新石器时代以来,这一较大地域内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往也是较为频繁的,如果说南亚地区以大石遗迹等为标志的文化曾受到中亚游牧文化的影响的话,那么西藏地区也就可能成为其中间环节。杜齐先生曾作过这种推测:“在西藏存在着一种从新石器传统发展起来的巨石原始文化。这一文化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一条通过库库诺尔地区的欧亚大平原通道进入西藏中部,或许一直延伸到到后藏。另一条进入克什米尔和斯丕提。”在这里,杜齐显然认为那种“从新石器传统发展起来的巨石原始文化”是一支西藏高原以外的早期文化,而西藏地区的大石遗存是这种外来文化传播的结果,并且从传播的方向上看,它可能是来自中亚或西亚的某个地区,到达西藏高原附近之后,一部分进入青藏高原的腹地,另一部分则由高原西部的克什米尔地区进入了南亚的印度等地。无论哪一条传播路线,实际上都是经由西藏高原作为通道。由此可以认为,在世界的东、西方以及亚洲南、北地区的大石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西藏高原都是主要的通道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讲,西藏高原神秘的大石遗迹正是欧、亚两大洲“大石文化”连接地带上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是高原古代建筑艺术中具有抽象美的“纪念碑”,同时也是世界性的大石文化传播带上的一座“路标”。
谢选骏指出:即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巨石文化残余不多,但由于中国已经包括了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新疆、西藏、内蒙、东北、两广、云南等地区,中国也就有了巨石文化,并且影响了自己的文明进程。
网文《中国有巨石文明的遗迹吗?巨石文明在世界是怎样的?》报道:
中国有算得上巨石文明的遗迹吗?是什么时代由谁建造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巨石文明有什么特点?
一、巨石文明:
巨石文明以一些粗石巨柱或条状块石组成的石结构建筑为标志的一种史前文化,从石器时代至铜器时代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时间多分布在5000到6000多年左右。从类型、形状、功能等可分为墓石石棚(Dolmen)、列石(Alignment)、石圈(Cromlechs)、石座(StonSeats)、金字塔形建筑(PyramidalStructures)、石台(StonTerraces)、独石(Menhir)等。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东地区是巨石文化的起源地,在中东地区除了零散的巨石文化现象分布,如在底格里斯河岸发现的“胜利石柱”和方锥体大石碑外,更是表现出了用巨石作材料进行大规模精美建筑,典型的比如黎巴嫩的巴尔贝克神庙和埃及的大金字塔。而在欧洲西部,最为常见的巨石建筑是石墓、石阵等。
二、巨石文明的传播:
巨石文化起源中东,我个人认为传播的路线分东西两条路线(非洲我也不清楚哎。)分别是中东-中亚-东北亚/东南亚-美洲;中东-地中海-欧洲/大西洋-英国-北欧
1、中东-中亚-东北亚/东南亚-美洲
(1)东部路线以中东为中心,向东北方面传播到中亚和东北亚,然后再传播到美洲。向东南方向传到南亚和东南亚。
在中亚地区,巨石文化主要以巨大的石圈、列石、鹿石等为代表,遗迹基本上集中分布于咸海东岸高地到西伯利亚及蒙古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如在中亚一些国家曾发现了类似纳斯卡线('Nazca Lines')遗迹的巨石阵(纳斯卡线最早发现于南美国家秘鲁)。而在蒙古和我过东北也都发现过以石鹿、石棚为主的遗迹。
叙利亚、约旦以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广袤沙漠中的纳斯卡线。(距今2000年以前)
新疆富蕴县恰尔格尔鹿石(公元前10到前6世纪的青铜时代)
(2)、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乃至苏门答腊、爪哇等地以及南亚的印度都发现过不同形式的大石遗迹,主要是以石棚、石圈等建筑为主,作用多为墓葬祭祀。
2、中东-地中海-欧洲/大西洋-英国-北欧
(3)西部路线主要是从中亚到土耳其经地中海到达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再经伊比利亚半岛到达英国和北欧,主要为海路传播。形式多为石棚、石阵等。如土耳其哥贝克力山丘石阵(Gobekli Tepe),法国布列塔尼半岛上的卡纳克石林(法语:Alignements de Carnac)、英国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stonehenge)等。
卡纳克石林(法语:Alignements de Carnac,距今约为3300年左右)
土耳其哥贝克力山丘石阵(Gobekli Tepe,科学家经碳14鉴定距今至少1万2000年)
英国巨石阵(stonehenge,距今约4300年)
3、美洲及海洋
巨石建筑在美洲大量存在,主要分布在北美以及南美的墨西哥、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等国,在太平洋的一些小岛屿上也有分布。多是史前以及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的遗留物,主要以石像、石阵、金字塔形建筑为主。
墨西哥塔巴斯科石头雕像x16(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400年)
墨西哥大学城以南的玛雅库库尔坎金字塔(约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秘鲁的印加萨克萨伊瓦曼遗址(建于公元1400年左右)
三、中国的巨石文明以及和世界各遗迹对比
中国也是有巨石文明遗迹的!不过大部分都保护不利。(比如安徽凌家滩巨石阵。尤其在中原地区的,偏远地区好的多。)遗迹与中亚、西亚地区的大石文化比较接近,多属墓葬类和宗教祭祀类的建筑物。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东北、新疆、西藏、以及西南偏远地区,类型多为石墓石棚、石人石像、鹿石、列石石阵等。
1、石棚or石墓
(1)石棚:国内一说是宗教祭祀建筑物,一说是石坟墓。在国外,德国人称之为“巨人之墓”、比利时人称之为“恶魔之石”、葡萄牙人把它叫做“摩尔人之家”、法国人称之为“仙人之家”和“商人之桌”、埃及人称之“马斯塔巴”(“mastaba”阿拉伯语,原意是“石凳”)。国外多用英文Dolmen来表达,意为石头架成的史前墓石牌坊,有点类似我国帝王陵墓神道前的一些建筑。
(2)分布:在我国多分布于吉林、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湖南、四川、西藏等地,其中以辽东半岛南部巨石石棚发现为最多。在世界上欧洲、北非、中东、亚洲地区也有广泛分布。
(3)分布年代:各个年代的都有,多集中在公元前4500到3700年之间。
辽宁盖州石棚。
湖南永州石棚(据说距今二万余年)。
2、鹿石
(1)鹿石:一般指表面雕刻有以鹿为主的动物形象和武器工具形象的拟人化石柱,因雕刻的大多数形象是鹿,所以也称之为鹿石。
(2)分布:在我国多分布在新疆地区及内蒙古地区。在国外主要分布于蒙古份分布最密集,与蒙古接壤的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以及图瓦和阿尔泰地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部、俄罗斯东欧部分以及西到德国易北河流域也零星分布极少量。
(3)分布时间:最早可以上溯至3000年以前。
新疆的鹿石。
3、石人or石像
(1)石人:是以石材为主雕刻的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像。
(2)分布:我国多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目前已发现200余尊。在世界范围,石人or石像广泛分布在欧洲、中亚及美洲以及太平洋小岛。
新疆阿尔泰草原石人(新疆发现的200多尊石人,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准噶尔西部山地的博尔塔拉州等10个地州市境内。)
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巨型石像(距今3000多年。)
复活节岛石像
四、总结:
通过以上了解,巨石遗迹的种类丰富,虽然在形状、功能、性质等方面可能应各不相同,但在总体特征上,欧亚地区的巨石文明还是有不少相同点的。比如都处于多山多石头的地方,有充足的原料。比如大部分作用相同,如用于宗教祭祀的图腾,又或者是为死者建造含有纪念意义的象征物等。(2013年8月,考古学家研究显示英国史前巨石阵挖掘发现至少63具人类尸骨,推测最初这里曾是一个墓地,大约100年之后才开始建造巨石阵。)正是由于这两种最基本的相同因素,巨石遗迹在世界不同的地区都有一定的分布,从而形成了在建筑形式上具有抽象美的“巨石文化”。
下面有知友问这个是怎么开凿的,仅以两个为例:
1、复活节岛石像
有科学家论证是用橇棒、绳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撬上,在路上铺上茅草芦苇,再用人拉、棍撬一点一点移动前进的。但也有科学家验证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层凝灰岩甚至是浮石,岩石的比重达到1.7克/立方厘米,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于1.4克/厘米3。复活节岛的大部分雕像高度为3-5米,10-12米的雕像并不多,只有30-40尊,它们的重量至多也不过10多吨,大部分雕像的重量还不到5吨。所以还有美国研究团队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认为石像是“走”到海边的。
2、英国巨石阵
有关报道,1998年夏天,英国考古学家朱利安,经过几年的研究和考察,决定用最古老的建筑方法重新运送和竖立一块长8米,重40吨的复制巨石。运送的具体方法是把滚木放在一段木轨上,并在轨上涂上了油脂。而竖立方法是他们先挖了一个2.4米深的土坑,并将巨石的中心放在土坑边缘的上方,然后采用了一个A字形支架,用将近80人才轻易地树起了第一块巨石,并又用同样的方法立起了第二块巨石。
网文《4300年前的石峁古城》报道:
石峁古城是中国史前城池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分外城、内城、皇城三层,它们沿着山梁层层叠起,比起魔戒中的洛汗王国的城堡还要壮观。墙址用美女人头奠基,墙体用石块垒成,中间还插着无数的玉片,墙体外表面还饰有几何形壁画以及巨眼图案,墙顶立有石人塑像。为了加强防御效果,外城还设有马面、瓮城等复杂设施。堪称史前古城奇迹。(编辑于 2017-12-03)
其他地方不知道,但古蜀文化中却确确实实存在所谓“大石文化”。比较著名的有支机石,五块石,武丁担,石镜等。一般认为是墓前列石,作为墓葬的标志。比如成都在本世纪初发现的商业街船棺,一般认为是蜀地重要人物,在记载上离其不远就有大石遗迹。具体的楼主可以参考相关文献。
谢选骏指出:种种迹象显示,中国还是具有巨石文化的遗迹的,而且中国巨石文化也是全球文明的组成部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