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12月16日星期四

谢选骏:种族与文明的二分法



《移民下一代 与父母渐行渐远?》(韩杰 2021-12-12)报道:

许多亚裔孩子遵从父母的安排,学业有成。

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敏常年研究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和跨文化冲突问题。她说,在华人移民家庭,儒家的「孝顺、好学、刻苦、自律」通常被作为教育子女的规范和行为准则。然而,这类准则运行起来并非易事,往往造成冲突。这是因为在华人移民家庭中,父母为外来移民,而子女则在美国本土出长大,两代人的同化倾向和速度不同。「结果是,华人移民家庭中的代际冲突,既有常见的代际冲突特征,更有移民家庭特有的跨文化冲突的因素。」


许多受访者表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都是「一地鸡毛,困难重重」。纽约一家医院技师Anne有三个孩子,分别为27岁、22岁和15岁。她说,她感到她对孩子教育特别失败,觉得孩子们现在都长成了「四不像」。她现在的感觉是,孩子养大了,也丢掉了。


经常沟通交流,有助于塑造亲密的两代人关系。


放羊吃草 越来越难沟通

28年前,Anne大学毕业后从中国来美留学,感觉美国文化很先进。「我那时想做一个羊妈,把孩子交给学校和教师教育。」于是,她就对孩子采取放羊吃草的态度。她现在觉得自己与孩子们「越来越难沟通」。


她说,从学业上,三个孩子都很优秀,都考上纽约市好高中。「我只是在老大身上下点功夫,下面两个没有操心。」后来,上面两个孩子都读了好大学。「申请大学都是孩子自己搞定,没让我操心。」


但是,孩子们的穿衣打扮让她「气死了」。女儿穿的衣服经常露脐、露肩及露大腿,还要把头发染成蓝色或紫色。而大儿子要打耳洞,戴耳环、染蓝色头发。「我与他们为这事多次发生争吵,尤其在孩子的青春期。」她说,好在孩子没有太过分,让她还能忍受。


去年3月,纽约爆发疫情,读高中的小儿子在家里上课一年多,患上「忧郁症」。她认为,儿子的忧郁症主要原因不是体内病变,而是环境问题。她说,如果小儿子去学校上学,有了朋友,经常去户外运动,忧郁症就会好了,但是,小儿子却说是「脑子里发生化学变化(chemical change)」,闹着要看心理医生。


后来,她就带着小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并遵医嘱吃药。小儿子服用后觉得见效,要求增加药物剂量。但她认为,吃西药将来无法回头,建议小儿子去做针灸、吃中药,「结果遭到三个孩子的攻击」。她说,小儿子现在是15岁,她还能掌控,「要他喝中药不得不喝」。但是,两个大孩子不再吃中药了。


孩子们对同性恋等(LGBT)态度很开放,甚至与他们交朋友。女儿的一个密友是男同性恋。孩子们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是自然特性和个人选择,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若是与他们讨论同性恋,孩子们经常威胁我。」


她说,她要求孩子们将来找对象最好找亚裔,只要不是日本人、韩国人,其他国家的都行。「我不希望孩子与外族裔结婚。」而孩子们对母亲的这个要求非常反感。「孩子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妈妈不喜欢日本人、韩国人。」


目前,老大已经毕业,找了一个半工,女儿大学毕业后就找到工作,老三正在上高中。「他们三个一伙,对付我们夫妻俩。」她怪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注意对孩子进行世界观教育。「我总认为,孩子能够考上好小学、好中学,就没有问题了。」


她说,做留学生的时候学业比较重,就业以后忙于工作,很少过中国节日。「年复一年,对它们的意义都忘了。」现在,孩子对这些节日没有印象;现在,她很后悔没有从小带着孩子们过中国传统节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有空了,孩子们已经长大,想教也来不及了。」


ABC即使从小就学中文,仍然习惯用英语沟通交流。


拒绝父母插手 ABC追求独立

纽约华人Dennis有一儿一女,都在纽约出生长大,分别为20岁和18岁。他说,ABC(美国出生的华人)是比较独特的一个群体。「从文化上来讲,他们位于华人与老外中间。」他说,他的孩子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职业志向。「孩子比较独立,不让父母过问。」


他说,儿子将来要做律师,女儿要当医师。儿子去了南卡的杜克大学,而女儿申请到洛杉矶加大。「加州大学有九个校区,女儿申请了其中的八个。」他说,如果纽约的孩子在读纽约市立大学(CUNY)和州立大学(SUNY),学费不要钱,女儿去加州读书,每年要花费七、八万元。儿女也很少与他们联系。「但是,一到交学费的时候,他们就来电话了。」


孩子在成长阶段,大都有叛逆期。他说,他的女儿与妈妈经常发生矛盾,而儿子要好一些。他说,他们夫妻不强迫孩子做什么。「如果孩子不愿意做,就不做。」他举例说,孩子一开始学的乐器是钢琴,但是后来喜欢小提琴,「就同意他改学小提琴」。


他说,他们没有强迫孩子学习什么专业。如果强迫孩子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仅学不好,将来还要和父母对着干,没有必要。「这样的例子已经发生很多了。」孩子读完大学,参加工作,都是自己的事情。「我们给不了他们想要的生活,他们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


孩子选择专业的基础是自己感兴趣。「他自己选择的,必须学好。」他说,这与中国传统的思维不同。在中国,学生选择专业考虑的是好找工作、挣钱多,但是美国的孩子选择是根据兴趣。有的孩子也可能选择考古、历史等就业比较难的专业。


华人离乡背井,传统思维和教育理念难以改变,但下一代的想法却大不一样。


思维西化 忽视中国传统


Dennis说,ABC与移民父母的关系,与中港台出生的孩子相比要差些。中国有个说法,「我养你小,你养我老」。像移民这一代会孝顺父母,但到了ABC这一代,就没有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经常带着孩子回到中国的家乡看看。但是,孩子大了以后,「一到暑假,都有自己的安排。」因此,孩子读了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去中国。「他们觉得自己是美国人,对中国没有感情。」实际上,孩子已经西化了。


他说,这些ABC不会主动关心父母。一旦他们结婚生子,他们会养育他们的下一代,不会要父母给他们照看。他也承认,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ABC与父母关系也不错。「而半路来美的华人孩子,有孝顺这个概念,与ABC不同。」


他对孩子将来的另一半没有要求,「就是有想法,也不会对他们明说」。他估计,孩子未来的一半很可能是华人,也许是亚裔。他孩子的朋友中华人比较多。他说,在纽约市和长岛好的高中里,华人孩子很多,而且现在越来越多。


美国孩子成长过程比较自由,常让华人孩子羡慕。


潜移默化 坚持沟通见效


纽约华人薛女士有一儿一女,都在纽约市上高中。她很早就听人说,这些ABC的孩子很难和父母亲近,主要是他们与父母的观点常常发生矛盾。「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经常找孩子谈心。」她说,目前她和两个孩子的「关系很好」。


她说,她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就给孩子制定了一个睡眠仪式。在孩子睡到床上后,她要去与孩子讲两句对话。第一句是「good night」,孩子就回答:「good night。」第二句「I love you」,孩子就回答:「me too。」「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十几年。」


她还主动和孩子聊天,谈谈学校的事情。「一开始,孩子不愿意谈,我就想办法启发他们。」例如,她反复追问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们讲了什么话,班级里有没有同学感染新冠病毒。「孩子如果不愿意讲,我就耐心地坐在他们旁边,没话找话,因此他们也会讲一些事情。」


另外,孩子父亲每个周末要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开始,我先生讲的都是中国历史故事。」例如,她的先生讲过的故事有曹冲称象、矛与盾等。现在,他就讲美国时事。例如,芝加哥发生枪击案,先生也讲给孩子听,与孩子讨论问题在哪,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应对。


现在两个孩子的身高都已经超过了妈妈,她也把两个孩子当成大人对待。她说,许多华人家长喜欢强迫孩子选择好找工作的专业,但是孩子并不喜欢,最后与父母反目成仇。「我早就对他们讲,他们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尊重他们的选择。」


谢选骏指出:这些人不懂“种族与文明的二分法”,一味纠缠在文明里,结果反而丧失了种族。也就是说,文明本来是为了保护种族而发明的,所以为了保种,需要改变文明——这也就是“第三期中国文明论”的要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與gemini討論死亡與人生

(一)如何理解“死亡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作爲碳基生物的這一處境”? 如何理解「死亡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作為碳基生物的這一處境」? 這句話乍聽之下有些抽象,但其實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學。讓我們來逐層剖析: 1.碳基生物的本質 物質組成:所有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包括人類,都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