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12月16日星期四

谢选骏:有人自己不学无术,却要儿女努力读书


《用爱融冰 爸妈改变来得及》(韩杰 2021-12-12)报道:


华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有时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


纽约心念心理诊所(Mind Connections Inc)曹君鸿(June)博士说,美国华人的问题是,大多数父母和子女「关系淡漠」。这位美国临床心理咨询博士说,随着父母年龄大了,想与子女和解,但不知道如何和解;也有的是子女想与父母和解,请专家帮忙。她说,解决办法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充分沟通。「他们互相了解对方的想法,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加以解决。」她透露,沟通的结果是,「大多数父母愿意接受现实」。


曹君鸿说,她在几年前创立心念心理诊所,主要为华人提供中英文双语心理顾问服务。她说,诊所70-80%的客人是华人,包括新移民、1.5代和二代、留学生等华人群体。她说,第一代的父母与第二代或者1.5代子女之间的矛盾大多数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


新移民大多对子女学业期望比较高,让下一代承受很大压力。


价值观不同 两代产生矛盾


她说,孩子倾向于美国文化,因为他们读书、工作、交友都是美国人,比较喜欢美国文化中所强调对个体的尊重。而父母都是在成年后来美定居,仍然习惯用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孩子。「孩子在家和在外出现断层,感到很矛盾。」


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她说,华人父母多希望孩子能够上常春藤名校,将来成为成功人士,如医师、律师、工程师等。「而孩子的兴趣不在于此,不认可父母制定的目标,也不考虑未来的收入和地位。」孩子的选择往往更注重个人兴趣。


例如,一位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华裔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一名演员,而不是父母希望的律师。表面上看这个孩子事业有成,但他对这个工作没有兴趣,并不开心。这就是父母和子女的价值观不同。


他说,华人父母比较重视努力工作,因此给孩子的周末安排得很满,如要学习中文、钢琴、游泳等,让孩子一刻不得闲;而孩子觉得已经学习了五天,到了周末应该休息,何况很多东西他们并不喜欢。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积极沟通、求同存异,有助于创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重权威 子女感觉不适


许多父亲仍然保持中国传统父亲的形象,很少表达对子女的感情,他们表达关心的方式主要是批评。因此,子女就会认为父亲不爱他们。直到有的父亲已经七、八十岁,子女也已经成年,双方关系仍然疏离,子女只是在感恩节、圣诞节象征性地看望父亲,「父亲给予的创伤能让他们记一辈子。」


曹君鸿说,华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parenting style)容易激化与子女的矛盾。华人父母觉得自己是父母,具有权威,而且多以批评为主。她说,孩子渴望表扬,如果经常批评就会形成隔阂。有的孩子成年后,甚至有了自己的孩子,与父母也不能和好。


在华人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是不平等的。例如,父母对孩子成绩是A习以为常,若不拿A就要挨批。而孩子见到的美国同学的家庭关系则不同,他们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平等的。华人的教育方式与主流社会的教育方式不同,会让子女感觉不适。


她说,如果孩子是一个敏感的孩子,这个批评就会无限放大,对孩子是一种创伤。「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不是真正的爱我。他们爱我是有条件的,就是孩子要达到父母的要求才行。」


新移民应该入境随俗,努力适应美国文化。


牺牲挂嘴边 孩子有负罪感

有的父母老是对孩子说,「当年为了你们,我们放弃了以前国外的事业和地位,在美国白手起家,重新开始…」,但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这种话让孩子充满负罪感。」她说,他们也会认为,这是你的选择,与我没有关系。这话会让父母子女的关系更加紧张。


有的孩子患上忧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让父母不能理解。有的父母说,他们当年受了很多苦,也没有患上忧郁症。而现在孩子的条件这么好,却患上了忧郁症。「孩子要看心理医生,但家长反对,认为没有必要。」她说,父母主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却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等孩子出现了自残、自杀想法和行为的时候,父母才带他们来咨询,这往往是问题已经积累太多太久了。」


宾州执照心理咨询师李延晔(Maggie)发现,华裔孩子与原生家庭的矛盾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华人父母只看成绩,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孩子另一半不能找西语裔和非洲裔;而且,很多华人家庭不接受同性恋者。


大多数新移民来美之后忙于生计,与子女的沟通力不从心。


情感需求 不止吃饱穿暖


她说,一名在纽约读大二的男生出现精神障碍,被送进医院。这个家庭于孩子12岁时从加州搬到宾州。「在加州,他们住在华人区,孩子有许多朋友。」他们搬到宾州的纯白人社区,孩子没有朋友了。


她从家长那里了解到,父亲对养育孩子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养儿防老,所以生了一儿一女。而妈妈不喜欢男孩,喜欢女孩,因此常常带着女儿外出参加聚会,男孩缺乏「情感链接」,产生精神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孩子需要情感链接。」许多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但他们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孩子上大学后由于受到学校发生的事情的刺激,孩子出现一些过激反应,被送到医院的急诊室。她说,实际上孩子上高中前就出现忧郁症,但父母没有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让孩子意识到遇到问题是可以寻求帮助的。「孩子上了大学后,也不知道向谁求助。」


另外一名华裔女生因为谈恋爱与家里闹得不可开交。「妈妈明确表示,不准她在高中交男朋友。」女儿在11年级偷偷交了一个男朋友,父母知道后拒绝接纳这个男生。于是,女儿搬到亲戚家居住。


女孩说自己是美国孩子,有交友的自由。「其他孩子能交朋友,为什么我不能?」于是,17岁的女孩要学习开车方便约会,「妈妈没有办法,找到我咨询,说要了解美国文化。」


她说,其实,这个女孩早就有了忧郁症,曾经想自杀。「女孩说,与男朋友在一起,是她最开心的时候。」她说,家长是开店的,工作太忙,忽略了女儿的精神需求。 「现在,父母接纳这个男孩,女孩也搬回家住了。」


目前,许多男生上网玩游戏,女生在YouTube上追剧,学习受到影响。一些家长采取了许多办法,比如没收电脑、手机,甚至断电断网,但是无法戒掉孩子的网瘾。她接待的客户中,有几个女生都有网瘾,主要是她们与家长无法沟通。于是,这些女孩就在社交媒体交友聊天,「如果家长再不与子女沟通,这些孩子也许会被骗,产生恶果。」


华人新移民与下一代存在的文化差异,造成双方隔阂。


华人婚恋观 大多传统保守


曹君鸿说,华人父母比较难以接受的是子女成为同性恋和变性人。她说,父母不接受,主要是担心朋友、邻居笑话。父母信奉传统的家庭观、婚姻观,多数不会理解孩子的同性恋、不婚主义等想法。


她说,找她的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孩子在青春期出现这种苗头,父母就会找到他们,希望「把孩子扳过来」。另外一种情况是,而当孩子成年后作为同性恋和变性人出柜后,则找到他们,希望他们说服其父母能够「接受他们」。


研究发现,多数的孩子是在青春期知道自己的性别。有的男孩在几岁时就知道「自己是女孩」。她说,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已经在脑子里存在很久了。她说,同性恋者变成异性恋者是很难的。面对这样的现实,父母如果不接受,子女就会与父母越走越远,故父母只能接受。


华人子女离家在外,容易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


生活习惯有别 互相让步


她说,有时父母与子女的矛盾,是父母的生活习惯所致。例如,有的母亲喜欢给孩子碗里夹菜。「父母则认为,给你夹菜就是爱你的表现。」但是,孩子不喜欢,不认可母亲这种行为。由于父母年龄大了,不易改变习惯,因此她就会帮助子女接受这个现实,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对父母做出理解和让步。


还有的矛盾是跟子女的童年经历有关。「在我的心理咨询诊所,这是最常见的来访客户面临的问题。」她说,经常会有成年子女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心结,童年创伤没有修复,他们与父母往往是一种「既爱又恨的关系」。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有亏欠,但父母可能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过伤害。


李延晔说,她在十几年前获得心理咨询师执照后,就在一个专业组织向社区提供咨询服务,主要是向有18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提供咨询服务,「服务对象以白人为主」。2015年,她开始提供网上咨询服务,接触的都是华裔家庭。她表示,外族裔移民家庭也有父母与二代之间的矛盾问题,但和华人移民家庭矛盾的不同。外族裔的问题主要是恋爱困扰和怎样实现梦想,而华人家庭的主要矛盾是孩子面临父母的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表现在学业、交友和同性恋上。


曹君鸿说,正视并接受现实,也不能再以过去观念要求现在孩子,就是承认现代家庭关系已不再是传统家庭的关系模式。矛盾本身不可怕,关键是学习怎样积极的面对和处理。


华人观念保守,大多难以接受子女是同性恋等少数群体。


积极沟通 掌握三不原则

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华人往往重视「和为贵」,强调维护「大局」。具体表现在尽量会克制自己、压抑情绪、忍耐对彼此的不满,以避免矛盾和冲突。她说,这种消极逃避的方式往往带来的只是表面的和谐,一点也没有得到解决深层次的真正问题,会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渐行渐远,甚至充满敌意。


她说,有效沟通的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接受矛盾冲突的正面意义。其实父母和子女冲突的本质大多是源于爱,父母希望孩子未来生活更好;而孩子则是在意父母的感受才会内心纠结。其次,双方要学会管理情绪、平复心情,不会在情急之下口不择言,用话语伤害家人。表达时做到「三不」原则:不用攻击性的语言指责、不要在情绪主宰下交流、不要总想「赢」。


在做出积极的努力去沟通后,问题有可能还是会存在,因为价值观和立场难以在短期内做出大的改变。交流的结果不见得会是皆大欢喜,但这可能是目前能达到的最好结果,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可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在家庭关系中找到改善问题的答案。」


下东城高中英语老师敏说,她有两个孩子,分别是7年级和10年级,现在都在纽约市读最好的初中和高中。「我们家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困难重重。」她认为比较重要的是遇到困难应该寻找解决方案和寻求帮助。


她也带了几个家长群,非常关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及心理健康,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存在很大很大的问题。她认为父母与子女交流最为重要,「若是出了问题,父母首先要与孩子沟通。」


如果不行,可以求助专业人士,孩子需要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她说,她的女儿也曾经出现问题,但是孩子要求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马上给她找了一个。」


她的女儿定期与心理咨询师沟通,「心理咨询师只有严重的问题才对我说,若是一般内容就不对我讲了。」她说,经过咨询,女儿现在情绪比较稳定。


谢选骏指出:有人自己不学无术,却要儿女努力读书,名曰因为考虑孩子前途,其实弥补自己心理窟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與gemini討論死亡與人生

(一)如何理解“死亡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作爲碳基生物的這一處境”? 如何理解「死亡幫助我們認清了自己作為碳基生物的這一處境」? 這句話乍聽之下有些抽象,但其實蘊含著深刻的生命哲學。讓我們來逐層剖析: 1.碳基生物的本質 物質組成:所有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包括人類,都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