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4年3月4日星期一

谢选骏:中囶希望俄罗斯成为自己的附庸

 


《深度调研俄罗斯21个城市:西方不可能"肢解"俄罗斯》(观察者网 2024-02-22)报道:


西方上万次制裁与2022年9月以来俄乌战事的被动,俄罗斯能否扛得住?俄罗斯的发展近况到底如何?中国未来该如何做好对俄工作,使中俄合作更有助于民族复兴大业?


笔者自2022年9月起赴俄罗斯深度调研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符拉迪沃斯托克、车臣、克里米亚、勘察加等东、南、西、北、中21个代表性城市,历时58天,与200多位俄相关人士交流座谈,还曾当面提问普京总统、拉夫罗夫外长,此后分别在2023年4月、6月、9月先后4次赴俄罗斯各地交流与调研,深刻感受西方制裁与俄乌冲突下俄罗斯沉重国家发展压力,也挖掘到可转化为中国崛起新动能的诸多俄罗斯潜力。


客观地评估,俄罗斯外交、资源、人才领域仍是全球领先,但在常规军备、智能科技、经济、基建领域已落后于中国。综合多城市状况看,普京政权和俄罗斯经济被西方制裁压垮的概率很低。未来,中国需要重新发现俄罗斯,并尽可能地积极参与和引导俄罗斯的重塑进程。


重新评估俄罗斯的国家发展近况


笔者深度调研俄罗斯21个城市,既有像莫斯科、圣彼得堡这样的经典城市,有像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卡姆查茨基、摩尔曼斯克这样的边陲小城,有顿河畔罗斯托夫、伏尔加格勒、克拉斯诺达尔这样的老牌工业重镇,有像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这样的中部新城,还包括像克里米亚、车臣等受争议地区,涵盖东西南北中各地,场景与经历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基于这些城市的观感,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俄罗斯总体评价大体如下:


第一,俄罗斯政治、社会的稳定性超乎想象,拥有194个少数民族的俄罗斯国家认同、集体凝聚力与对普京总统的总体支持度仍是牢固的。


尽管2022年9月初以来,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出现撤退,西方媒体将其视为“大溃败”,甚至有谣言说,俄罗斯发生政变。在2022年9月23日颁布部分征兵令后,还有不少俄罗斯人集体逃兵役的传言。然而,亲历俄罗斯21个城市的超市与商场,看到的现实情况是,城市秩序稳定,没有超市货品紧缺,没有市民抢购商品,也没有出现银行挤兑。


人们与往常一样生活,喝酒、唱歌、跳舞,没有出现明显的日常冲击。2022年俄罗斯失业率低于5%。尽管笔者看到多个城市有排队买面包的现象,但整体上社会运行仍是正常的。


肯定有极少部分人逃兵役,有人焦虑,有人担心,但所有被交谈的俄罗斯人都相信俄罗斯必胜,都支持联邦政府和普京总统。在雅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勘察加这些偏远的区域,普通人都为“身为俄罗斯人”而感到自豪,即使车臣,俄罗斯的认同感也远超想象。


俄乌冲突这场“二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包括苏联)最大规模的对外军事冲突”,也被称为“冷战结束以来可能超过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的国际冲击力最大的事件”发生了两年,却基本不影响绝大多数城市民众的生活。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俄罗斯政治社会稳定性。


第二、俄罗斯经济基础没有发生崩溃。只要把改革、调整与刺激落实到位,“脱西方化”俄罗斯经济再度崛起并不是梦想。


俄罗斯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粮食等)潜力仍是世界最充足的国家之一。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在俄罗斯都能找到。“与西方脱钩”的俄罗斯经济在未来继续存活,是没有问题的。


美西方制裁孤立不了俄罗斯,俄罗斯经济抗压能力强,在这次“制裁—反制裁”斗争中,俄罗斯通过资源优势,牢牢把握这次货币战争的主动权,推动了全球经济与货币体系的变革。卢布成为2022年全球最坚挺的货币之一。根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估计,战争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是-10%到-5%。这些结论高估了战争冲击。事实上,2023年俄罗斯经济增长逾3.5%。如果从卢布升值、俄罗斯财政增加以及将乌克兰东部四州并入俄罗斯的情况看,俄罗斯实际经济生产总值可能更大。


但不得不说GDP只是经济数字,不能代表经济质量。以调研经验看,俄罗斯基础设施是相当落后的,市场要素并没有被完全释放,经济活力并没有激发,5G时代的数字化发展尚未开始,网红经济与直播带货模式还处于萌芽阶段。笔者与多位当地官员交谈,地方政府追求联邦预算转移支付的热情,远远高于通过当地经济增长而提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有学者评价,俄罗斯的城市建设、高铁、高速公路、机场设施、网络速度要比中国落后10-15年。以笔者亲历来客观比较,在部分基建领域,俄罗斯可能落后中国20年甚至更长时间。比如,多数城市一出城就没有手机信号,多数城市间没有高速公路,仅有的几条高铁,时速最高仅约200公里。


第三、俄罗斯普通人的高素质、民族自豪感、文化素养与社会和谐度,仍属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所谓“西方肢解俄罗斯”幻想不可能成真。


在所有俄罗斯城市,人行横道前,无论有无红绿灯,开车者均会礼让行人。俄罗斯城市的基础设施虽陈旧,但维护细致,即便很老旧的酒店,房间内仍是干净整洁。


所有城市哪怕像雅库茨克、彼得罗巴甫洛夫—卡姆查茨基这类人口仅20-30万的小城,都有若干个高档次的剧院、高质量的博物馆、画廊,艺术气息浓郁。俄罗斯人的收入不高,但很享受休假、上剧院、参观博物馆等精神生活。俄罗斯各大表演、艺术、绘画大学比中国更多、更优质。这是目前还偏好于追求物质积累的多数中国人所不如的。


俄罗斯成年人的大学生比率高达58%,高于美国的40%,更远远高于中国的10%左右。笔者曾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等5所知名大学讲学,开设“一带一路”系列课程,上课互动、课间交流,感觉俄罗斯年轻人的基础素质、知识面、思考能力,总体上略高于笔者所接触的中国"985大学"本科生。


俄罗斯是获诺贝尔奖最多的六个国家之一,尤其是物理奖,1991年以来有6位俄罗斯物理学家获诺贝尔奖。“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自1936年首次颁发至今共授予60人,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共9人获奖。近年来,俄罗斯在5G、智能科技领域创新速度较慢,但其基础科学尤其是物理、数学领域的实力不容小觑。


俄罗斯人的生活高品位与人才高素养,支撑了俄罗斯人的自信,甚至是自负、高傲。俄罗斯中小学极度重视“民族自豪感”教育,其民族历史的叙事大体如下:从15世纪以来,俄罗斯民族先后打败了蒙古帝国,吞并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扩张,近代又打败拿破仑和希特勒,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超级大国,与美国并肩。苏联解体仅是插曲,普京总统正带领俄罗斯重新崛起为新的超级大国。


俄罗斯的社会安全政策,对内宽松,对外警惕。在俄罗斯国内乘机,安检相当松垮。在不少机场,水、饮料甚至小刀具都能带上飞机。笔者有两次参加普京总统出席的论坛,与会者的安检并不严,只过安全门,不搜身,不严查携。


然而,俄罗斯对外国人的态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俄罗斯地方政府看来,“安全”似乎比“发展”更重要。俄罗斯城市的经济开放程度非常有限。外国投资非常少,且外国投资对俄罗斯营商环境的抱怨相当多。尽管2022年11月初,普京总统宣布对所有友好国家公民采取商务、旅游免签政策,但外国人在俄罗斯的长期商务签证仍是较难的事情。俄罗斯对中国公民采取劳工、商务签的时间限制措施,一般每隔1-3年须出境重新申请签证。每到一个城市,入住当地酒店时,会被要求落地签证。


综合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的实际调研经历,结合俄乌冲突以来俄军表现与公开资料,可以套用民间话语来简要评估:环顾世界看,俄罗斯是外交、能源与人才的一等强国,常规军备、智能科技领域的二等国家,经济、基建领域的三流国家。


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俄罗斯仍是当下世界最重要的行为者之一,但如果俄罗斯不坚忍灵活,智慧处理与西方的冲突,而是不断陷入西方制造的冲突陷阱中,那么,俄罗斯的全球重要性与发展持续力都会下降。相反,若能妥善处理对外冲突,善于配置全球资源,协调好国家与市场、能源与经济、东方与西方的结构矛盾,俄罗斯重新崛起是高概率的事件。


乌克兰危机“印巴化”,但俄罗斯不会输


在俄期间,笔者曾与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格拉济耶夫、著名哲学家杜金等多位知名学者深谈俄乌冲突,充分感受到俄罗斯被北约与美国所逼、最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战斗决心。


不少俄罗斯学者均认为,普京一直在拒绝采取对乌特别军事行动,尽管俄罗斯可以轻松拿回乌东地区。这次特别军事行动早就应该筹备,且应该筹备更好一些。有专家还认为,俄乌冲突是1812年反抗拿破仑东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反抗希特勒入侵以来的第四次卫国战争。


一些学者认为,莫斯科长期以来都过于软弱,对西方抱有幻想,认为西方是守规矩、有信用的,以至俄罗斯不断被西方所骗,没有更早地阻止乌克兰亲西方的过程,导致让西方在离莫斯科近在咫尺的邻国“打造出一支军事—政治长矛,直接瞄准俄罗斯的心脏”。在他们看来,应该5-8年前就进行这场军事行动,这样西方就不会在乌克兰完成那么大规模的反俄宣传与军事动员。


从这些角度上看,与其说是俄乌冲突是所谓普京战略判断的偏差,不如说是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战略意志与战斗特性所至。


在笔者看来,俄乌冲突正在持久战化,很可能出现“印巴化”的趋势,目前俄所占领的顿巴斯地区会像21世纪的新“克什米尔”争议区长期存在下去,不排除俄乌冲突将持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可能性。


2022年10月底,普京首次主动提出与西方对话的方案。但笔者认为,从短期看,即便有对话,也不可能实现俄乌局势的彻底解决。


原因有三:一是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相互信任非常低。在俄罗斯精英看来,过去30多年,已被西方骗过无数次了。从苏联被骗解体,到叶利钦时代被骗、复制美国经验的休克疗法失败,再到普京初期被骗不断容忍北约东扩,普京指责西方权力游戏的血腥与肮脏,是有道理的。


二是俄罗斯与西方的权力结构性矛盾,也导致斗争会长期化。美国不会允许一个强大俄罗斯的存在,对其北大西洋体系构成威胁。采取离岸平衡策略,长期通过北约、欧洲、乌克兰来压制俄罗斯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甚至进一步肢解俄罗斯,是美国对俄罗斯的固定战略,即使特朗普2024年卷土再来,或换上一个比特朗普更亲俄的总统,恐怕也不可能在短期改变这种结构。


三是俄罗斯不可能委曲求全地臣服于西方。俄罗斯一直自恃很高,全球国土面积第一、资源禀赋第一的天然大国地位,令其国内“斯拉夫派”全面碾压“西方派”,走与世界所有大国不同的道路的“斯拉夫派”主张,更胜过遵循西方国家范例才能富裕自由的“西方派”主张。


另外,当前西方持续军援支撑着乌克兰2022年9月初以来的多次有限反攻战局,也决定了美俄对话不能完全解决俄乌冲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还幻想着全面收回故土,甚至克里米亚。这种背景下,即便有对话,作用仍是有限的,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在俄乌冲突上,最终仍是拳头、实力说了算。


从目前看,至少有四点确凿的证据支撑“俄罗斯在可预见将来不会败北、乌克兰拿回东部四州和克里米亚可能性不大”的总体判断:


第一,西方支援乌克兰的实际到账物资与资金,远不足以撑起乌克兰的反攻与最终胜利。以2022年为例,西方对乌安全援助实际到账军物实物和预算金额约200亿美元,且对进攻型武器的支援设立限制条件,这远远不够乌克兰反攻与最终夺回东部四州、克里米亚及经济重建保守估计的6000亿美元和相关硬件条件。2022年11月初,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重夺众议院,美国对乌援助急剧减少。2023、2024年的军援数额会逐渐减少。


第二,美西方对俄制裁冲击不足以影响到俄罗斯经济正常运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22年5月初公开刊文说,制裁只是让俄罗斯“受了皮外伤”。8月底又刊发《为什么俄罗斯经济持续打破预期》一文得出三个结论“俄能采取有效防止经济崩溃的政策”、“俄经济本身对西方依赖相对较少,孤立状态加剧不会制造太大痛苦”、“制裁对俄油气生产与销售的影响有限”。


第三,美欧内部裂痕扩大,拉美左转,全球对美施压加剧,对俄战略压力减缓,且俄罗斯的全球运筹能力不容小觑。匈牙利、塞尔维亚、荷兰等多国坚持不制裁或取消对俄制裁。法国、德国国内社会示弱之声提升,能源“去俄罗斯化”的可能性不大,在未来,很可能在能源问题上对俄服软。在国际上,拉美多国接连左翼政府上台,反美主义提升,卢拉刚当选巴西总统即劝乌克兰接受谈判。2022年11月初,俄又宣布对友好国家实行商务、旅游入境免签政策。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际社会的政治趋势对俄罗斯有利。


第四,俄罗斯在乌东地区的军事行动受到当地多数人的支持。俄军并没有陷入乌东四州人民“游击战”陷阱中。乌东四州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均占乌克兰国土和人口总量的约1/6,但四州经济总量占全国40%,GDP总量约700亿美元。目前,俄罗斯在顿巴斯的实际控制区,本来就是操俄罗斯语的俄罗斯族占多数,长期受基辅政权的压制,分离之心早已有之。即便乌克兰当前已夺回少部分领土,也不可能全部拿回乌东四州。毕竟,俄罗斯军事行动有当地民意基础,又得经济利益,有助于俄罗斯“持久战”。


从笔者在克里米亚三天的调研经历看,俄罗斯会像2014年以来联邦财政全力投资“回归”的克里米亚建设那样,推动联邦政府投资,帮助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这四个州的战后重建,以收拢人心。


一些国人对俄罗斯未来的担忧,一方面是出于对俄罗斯军力超高期待落空的心理正常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俄罗斯若败,下一个西方将对付中国”的唇亡齿寒感。但把心理预期调整至如果俄罗斯一开始就没有想吞并乌克兰,一开始就没有想“速胜”的角度,那么,有理由相信,这场俄乌冲突打到现在,总体上看俄罗斯面临的局势并不算糟糕。俄民众对普京的信任与支持率从军事行动前的65%到2022年10月初的81%,也充分证明俄罗斯实际情况。2024年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连任基本没有悬念。


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对俄罗斯的策略面临失败。事实上,冲突以来,美国“以乌制俄”、“以俄压欧”的策略已见成效。从能源、军工收益及大西洋联盟巩固的角度看,美国短期内肯定是俄乌冲突的最大赢家。


但长期看,美国未必赢。全世界人都看在眼里,美国与北约打的是代理人战争,消耗的是乌克兰人的生命,想达到削弱俄罗斯人的目的,捍卫的却是美国与北约霸权。


虽然表面上看西方媒体不断拔高与塑造美国与北约的正义形象,但世界各国已政治觉醒,从占全球国家数量80%以上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都没有参与对俄制裁的角度看,美国表现出来的伪善、凶狠已经让西方所谓道德高地完全崩溃。从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再到乌克兰,多少血腥与灾难都是在西方所谓正义之名下产生。


最大输家的是乌克兰。乌克兰人民最苦,应给予更多人道主义帮助。目前看,最终很可能的结果是,俄罗斯与北约、欧盟、美国达成一定程度的谈判妥协,牺牲乌克兰的利益。所谓“两头大象打架,草地最糟殃”,乌克兰在大国之间的战略能力不足感将不断显现。


制裁对俄罗斯的冲击还没完全显现


从笔者入海关开始,便能看出西方制裁对俄罗斯的一些冲击。海关大厅办理手续的人群中,欧美乘客几乎没遇到,俄罗斯赴欧洲的所有航班均被取消。


入住酒店,全球通用的万事达卡、visa卡都无法使用,中国银联卡也很难刷过,美元现金被拒收。被制裁下的俄罗斯,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会觉得吃住行都有些不便,汇率风险的概率上升,2022年以来卢布汇率涨跌幅度高达100%以上。笔者所有拜访过的华商,一落座基本都会讨论汇率风险及应对之道。


不过,日常生活中的水电暖与汽油的价格都没有太多浮动,面包、土豆价格也能保持低位,对平均收入约3000元到5000元人民币的俄普通百姓来说,过日子完全没有问题。笔者调研多个大型购物商场,大概有20%欧美品牌已撤走,如耐克、阿迪达斯。一些食物品牌则改名,如麦当劳改成"只有美味"。


寻找替代方案是俄罗斯人应对制裁的集体选择。自2014年以来,为应对西方全面经济制裁,俄一直努力构建有抵御能力的、自给自足的经济金融与产业体系,也就是“俄罗斯堡垒”体系。据笔者了解,俄食品奶酪行业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俄罗斯还构建了本国支付系统Mir(意为“和平”、“世界”)以及本土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以减少对现有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货币支付与金融体系的依赖。在俄罗斯,平时打车用的一款名为Yandex Go的软件,其支付、定位、传输系统都已本土化。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制裁的作用已被"俄罗斯堡垒"化解。


2022年以来的制裁主要是对准俄罗斯中产或更富有的人,意在分化俄精英层的凝聚力,使普京总统变得孤立。比如,中高收入阶层不能去欧美旅游的制裁。赴欧美的留学生被遣返、中断学业的现象普遍发生。原来有志于赴西方留学的俄罗斯年轻人今年以来已失去了申请的资格。对此,俄罗斯中高收入阶层用选择国内游或去其他对俄开放的国家,如土耳其、阿联酋或中亚国家等作为替代。


根据俄罗斯总统原经济顾问、现欧亚一体化委员会对外经济部长谢尔盖·格拉济耶夫与笔者的私下分析,西方制裁第一年,投资和金融部门对外部“冲击”最为敏感,主要体现在直接“冻结”资产、金融禁运和间接影响商业实体对投资的负面期望上。应对制裁的同时,俄罗斯不得不提高关键利率和信贷条件、收紧监管、卢布汇率自由浮动以及莫斯科交易所私有化,俄罗斯经济稳定受到冲击。


但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制裁导致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60%贸易依靠能源出口的俄罗斯财政收入反而是不降反升的,大体估算,应该是月均额外增加30-50亿美元。腰包变鼓的俄罗斯政府一方面用这笔钱增加军费,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地方发展的投资。笔者所调研的许多边陲地区都因此得到了额外的联邦转移支付。比如,在堪察加州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就计划明年财政投资开设多家酒店、度假公园、滑雪场甚至建造通往某火山的电梯。在摩尔曼斯克,通往边陲小镇捷里别尔卡的一百公里国道也在加速建设中。在莫斯科,许多道路、环线也都在施工维修,一派城市大建设的场景。


总体来看,俄罗斯人对制裁的适应过程,基本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冲击期,刚开始卢布暴跌时,俄罗斯人一有钱就换食品;二是适应期,面临社会骚动与部分群体的反对,政府紧急应对并采取平抚措施;三是稳定期,社会开始井然有序,俄已逐渐在寻找产品替代中稳定下来,中国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可能会进入的是恢复期,即俄罗斯希望通过加强与东方的合作实现长远发展。


尽管俄罗斯社会仍暗流涌动,各种情绪交织,但目前俄罗斯失业率、通胀率、卢布汇率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已恢复正常。俄罗斯人普遍对普京应对制裁的评价较高,认为“很多人原本不看好俄罗斯政府应对制裁的表现,但现在交出一份80分的答卷”。


不过,有观点认为,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制裁有延迟效应,2022、2023年俄罗斯肯定能挺过去,但2024、2025年可能会有明显的后果。俄罗斯的体量比伊朗大得多,不可能会被制裁所打垮,但可能在汽车与电器零部件进口、高科技进口、经济发展增速、俄罗斯与西方的交往上受到一些影响,进而使俄罗斯在未来成为一个“大号的伊朗”。


对此,俄罗斯正在出现自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思想革命,从对军事行动初期轻敌的反思,到对西方价值的认识,从对自身国力的评估到对国际博弈的深思等等,都正在进行激烈的大讨论。相信这场思想大讨论之后,俄罗斯对世界、世界对俄罗斯都会有新的认识。


看待俄罗斯,中国人长期被近代以来的历史记忆以及苏联时代的革命情怀所影响,形成了一“左”一“右”两类截然不同的对俄态度,要么认为俄罗斯实力仍很强、主张亲密无间,要么认为俄罗斯已衰落,主张疏远与提防。事实上,新时代的中国应以平视眼光看待俄罗斯的实力现状,自信地知晓中国综合国力已超越俄罗斯的客观现实,谦逊地挖掘俄罗斯仍有值得学习借鉴吸收的巨大优势,务实地推动与俄罗斯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路。


谢选骏指出:黄俄声称,“西方制裁与俄乌冲突下俄罗斯沉重国家发展压力……可转化为中国崛起新动能的诸多俄罗斯潜力”——这表明,中囶希望俄罗斯成为自己的附庸。但是俄国人会俯首帖耳地臣服吗?就像俄国人曾经臣服于蒙古人那样。


《美国大使:“我们不想活在一个中国人占主导的世界”》(德国之声 2024-02-26)报道: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接受CBS新闻节目采访时表示,过去十年中国的变化已经令外企在中国做生意变得令人担忧且充满危险。他判断美中关系是美国目前在世界上最重要、最具竞争性和最危险的关系。他还表示,美国人不想生活在一个中国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


伯恩斯说:“这是美国目前在世界上最重要、最具竞争性和最危险的关系,我认为在未来十年左右还会持续如此。”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节目“60分钟”(60 Minutes Overtime)近期曾前往北京采访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伯恩斯在采访中表示,拥有庞大消费群体的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对美国企业充满吸引力,但是现如今在中国做生意已经变得令人担忧且充满危险——中国通过盗窃知识产权和扩大反间谍法恐吓商界,以至于一些美国公司为在华业务按下了暂停键。


伯恩斯在采访中表示:“40年来,流出中国的资金首次超过来自美、日、欧、韩投资者的投资。”他分析说,中国政府对外传递的信息存在矛盾。一方面,中国政府表示愿意继续商业开放,希望外资企业留在中国,但是另一方面又通过了内容非常笼统的反间谍法修正案,此间又突袭检查了数家美国在华企业。他表示,美国商界担心,在世界其它地区完全合法且可接受的做法现在在中国可能会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


伯恩斯说,过去10年,中共权力不断集中,对人民的镇压加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推翻了许多制造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市场改革措施,这些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他说:“但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由于经济疲软和政府严厉的政策,中国去年损失了价值超过1200亿美元的长期外国投资,这让美国公司在中国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不过他也强调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旧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所以“一些美国公司离开了(中国市场),但大多数都留下来了”,“也许他们不会离开,但他们不会投资,他们不会进行重大投资,直到他们能够准确地看出(中国)政府的走向”。


“美中关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最具竞争性和最危险的关系”


伯恩斯说,他对未来持谨慎态度,因为中美之间根本性的竞争和不信任正在动摇商界的信心,并将两国关系推至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


伯恩斯说:“这是美国目前在世界上最重要、最具竞争性和最危险的关系,我认为在未来十年左右还会持续如此。”


采访伯恩斯的女记者斯塔尔(Lesley Stahl)回应说:“不过你说过,‘离婚不是一个选项’。”


伯恩斯回答说:“是的。我们两国必须共同生活。我认为,这是美中关系中最大的紧张局势。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同时,中国也是我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这关系到美国75万个就业岗位。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最大市场。我们所有出口农产品的五分之一都运往中国。去年这一数字为409亿美元。”


他补充说:“有些人说:‘好吧,我们与中国的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结束经济关系。’那么,这样做的后果将是75万个美国家庭将无法解决晚餐问题。因此,这使得我的工作中的平衡变得异常困难。”


女记者斯塔尔说:“你正如同走钢丝。”


伯恩斯回应说:“我们在这里有相互竞争的利益,平衡这些利益是美中关系的现实。我们要竞争。我们必须负责任地竞争并维护两国间的和平。但我们也必须参与其中。”


在谈到去年“间谍气球”事件过后宛若过山车般的美中关系时,伯恩斯说:“我认为中国最终希望超越美国,成为主导全球的国家。我们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不想生活在一个中国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


伯恩斯补充说,将现如今和上世纪的冷战相比,区别就在于:“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核武器。但苏联的经济非常疲弱,根本无法与我们竞争。可是中国的经济非常强劲。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对手,一个比20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苏联还要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


记者问伯恩斯,如果现在也是一场冷战,那么他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场冷战。伯恩斯回答说:“这是一场思想的竞争,一场思想的斗争。我们的理念是美国关于民主社会和人类自由的伟大理念,而中国则认为共产主义国家比民主国家更强大。我们不相信这一点。因此,这里存在着一场关于谁的思想应该引领世界的争论。我们相信,答案是美国的思想。”


网民嚎叫:


弟兄 发表评论于 2024-02-27 04:11:22

专制独裁奴役主导的世界,对既得利益集团是天堂,对普通人是猪圈和地狱

Sunset_beach 发表评论于 2024-02-26 21:13:12

希望中国早日拥抱民主与科学,放弃一党专政,实现言论自由民主政治。

嘉嘉乐 发表评论于 2024-02-26 21:11:55

在哪个世界里面你都得苟且


谢选骏指出:我看不仅俄国人不愿成为中囶的附庸,连德国人都看不下去——虽然它们的意识形态不同,但内心之中却共享着“黄祸情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星星之火 不可燎原

《珠海体育中心袭击案后:被阻挠的记者和社交媒体上的热议》(2024年11月13日 BBC驻华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報道: BBC驻中国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在珠海体育中心的事发现场报导时遭遇阻挠。他用以下文字描述了自己当时的经历,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