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9月24日星期五

谢选骏:油管与茶馆的主人都为了成为红人而竭尽了全力了



《靠YouTube为生的网红“播主”及其制作团队》(克里斯·斯托克沃克2019年3月29日)报道:


来自英国彼得伯勒(Peterborough)的格蕾丝·李(Grace Lee)今年24岁,在油管(Youtube)上拥有一档属于自己的节目,名叫《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主要关注时下流行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每天早上醒来后,她都要花两个小时思考节目内容,想到点子后开始写视频脚本,向节目的29,000名观众展示自己的想法。


随后,她便转到另一个名叫《金融饮食》的节目——一个拥有63万订阅者的金融咨询频道。她的工作是负责研究和编辑了一系列解说生活小窍门的视频。


李解释说:“油管一问世,我就开始使用了,但是直到大二,我才知道原来这些播主都有专业人士在背后帮忙。虽然现在我也是这一团队中的一份子,但在看视频时还是常常忘记这件事。”


播主(Youtuber)聘请专业人士的情况其实很常见。就拿美籍菲律宾裔美妆视频播主斯塔尔(Patrick Starrr)来说吧,这位拥有430万订阅用户的播主背后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包括经纪人、公关经理、商业经理、运营总监和视频剪辑师。上个月,在伦敦举行的油管视频大会上,他将整个团队带到了台前,向大家展示节目汇集了多少人的心血。


他问观众:“你们没有想到我有一支这么庞大的队伍吧?朋友们,请他们超贵的。”


从“展示自我”变成“电视节目”


从2005年到2012年,油管的理念一直都是“展示自我”,但如今,要是没有团队的支持,想要成为网红播主越来越难,而这与网红的盈利模式有关。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数字人文学科的助教毕晓普(Sophie Bishop)解释说:“训练算法和提供充足的内容是关键。善于创造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内容,并不代表擅长时间管理和拉赞助,作为播主,你要确保有足够支撑整月收入的品牌合作。”


所以,像李和埃尔马科夫(Konstantin Ermakov)这样的人成为了庞大支柱团队中的“无价之宝”。今年26岁的埃尔马科夫来自伦敦,是一名专业的摄像师和视频编辑,服务对象主要是油管播主,其中包括“希德门”(Sidemen)。“希德门”由KSI欧拉屯吉(Olajide "KSI" Olatunji)和戴维斯(Brian "True Geordie" Davis)共同创建,前者主要上传音乐和生活方式的视频,后者负责上传足球视频和运营同名播客。


为了被算法推荐,油管上的明星们需要源源不断地上传视频。这为埃尔马科夫这样的人创造了一个有利可图的机会——埃尔马科夫最早是为伦敦的艺术家们拍摄音乐视频,在为油管网红们拍摄和剪辑视频之前,他一直做着正常工作。但油管上的业务很快就成了他的主业。他解释道:“我现在注意力基本都放在油管上,几乎每天都在与视频播主合作。”


在他看来,他们这些自由职业者是油管“军备竞赛”的受益者。每分钟有400多个小时的视频被上传到油管上,想要“突出重围”、“声名大噪”越来越难。


油管播主还要与算法竞赛。如果把油管比作飞机,那么算法就是它的黑匣子,它会向19亿登陆用户推荐视频。虽然几乎人没什么知道其中的奥秘,但人们普遍认为算法倾向于推荐高质量的视频和经常上传视频的播主——这些内容吸引用户在油管逗留更长的时间。但油管并没有回应算法的推荐原理。


从本质上讲,成功的油管播主既要制作高质量的迷你系列影片(几乎每天播出,内容引人入胜),还要兼顾经营初创企业的压力。所以,想要脱颖而出,你必须既要有能力,还要能获得力所能及的各种帮助。


埃尔马科夫和欧拉屯吉以及另一位油管播主伦道夫(Randolph)在拍摄音乐视频——埃尔马科夫说:“我们的想法是生产大量视频,让竞争对手无法跟上。拍摄自己很容易,只要把相机架在三脚架上就行,但他们可能需要更频繁地更新视频了。”


在专业化与油管的无政府主义、自成一格的审美间有一条微妙的界线。埃尔马科夫说:“如果你太老练,观众会觉得他们只是在看电视节目。”


声名远扬


大多数油管播主并不羞于承认自己接受别人帮助。事实上,这些幕后人员有时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独立的名人。音乐人多迪(Dodie)的粉丝同样关注她的经纪人爱德华兹(Josh Edwards)的动态。


爱德华兹之所以会出现在视频中,部分原因是他的人格魅力,还因为他做事踏实,跟随多迪参加了许多活动,为她的音乐生涯提供建议。美妆和时尚播主伯尔(Tanya Burr)的私人助理也经常出现在她的视频中,而英国最受欢迎的油管用户之一佐拉(Zoe "Zoella" Sugg)经常向她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征求视频创意。


创作者知道自己要对观众负责,使用幕后团队是一个慎重的决定。营造“真实性”是油管用户线上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实性至关重要——所以像佐拉这样的油管网红会让员工在视频里出镜——毕晓普说:“他们之所以选择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用再假装是自己制作的内容,因为现在已经没人会觉得佐拉是凭一己之力制作视频。”


然而,任务外包不仅仅局限于粉丝量大的用户。虽然最红的用户的最佳剪辑师每年能挣到六位数,但零工经济为潜在的油管播主提供了一种更实惠的解决方案。


一种新兴的副业


今年27岁德佳宁(Nevena Deljanin)还在贝尔格莱德读研究生。虽然还是一名学生,但她每个月通过剪辑视频能获得800美元到1000美元不等的收入,是塞尔维亚平均月收入的两倍。


招聘网站“五美元服务区”(Fiverr)上像她这样宣传自己的剪辑能力的人还有6000多名。她一开始只剪辑自己的视频,后来她意识到可以为其他人提供这样的服务。在过去的一年里,她已经通过“五美元服务区”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了150次剪辑服务。


“这基本上算是我的全职工作了,”她解释道。“工作时间通常是早上9点到下午5点。能在家工作感觉很棒,因为我可以根据需要安排时间,而且有充足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她还不用担心失业。为了获得算法的推荐,播主必须定期发布高质量的内容,面对这种压力,越来越多的播主选择将视频编辑业务外包给第三方。这也正成为一种新常态。


毕晓普说:“这份工作需要你掌控一切,不仅仅是创作内容,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比如拉赞助、营销等等。”


油管虽然自诩为“好莱坞的对手”,但似乎也走上了旧媒体的老路。


谢选骏指出:YOUTUBE被华人称为“油管”,而现在这根油管和传统的“茶馆”越来越接近了——一个说书卖艺的地方。


网文《茶馆(老舍创作的话剧)》报道: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内容简介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第三幕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创作背景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同年8月,作者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届人大和宪法通过,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之后作者老舍又创作了《秦氏三兄弟》,这个剧本写的是历代的宪法改革,以秦家为背景。老舍将这部作品与北京人艺的曹禺、焦菊隐、夏淳等艺术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说明了《茶馆》是怎么写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人物介绍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腐朽。

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新生民族资本家。他年轻时血气方刚,态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于同有权有势的庞太监作斗争。他有一个自认为很远大的理想,就是“实业救国”。他天真地认为,可以用经济竞争的手段,把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就能战胜洋人,救国救民。但他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实业”却被国民党政府没收了,心如死灰的他,到老年却悟出了这样一个荒唐的“道理”:“有钱呀,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在这一人物身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既有斗争性又有软弱性,既有干事业的狂热一面,又有在挫折面前软弱灰心一面的特点。

剧目演出

1956年3月29日,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首次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首演半个多世纪以来,《茶馆》已成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也是中国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

1980年《茶馆》应邀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访问演出,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之后该话剧多次赴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演出。

2019年2月23日至3月5日,为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北京人艺再次在首都剧场上演话剧《茶馆》。

2019年7月9日晚,由中国导演孟京辉执导的话剧《茶馆》在法国第73届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演出,以全新方式再次演绎老舍的经典剧作。

作品鉴赏·主题思想·总述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一新式一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

分幕

第一幕描写清朝末年戊戌政变失败后的时代,在表面看似生意兴隆的裕泰茶馆里,却笼罩着一种凄惨、冷酷的气氛。破产农民康六被迫将十五岁的女儿卖给宫里的太监庞总管;正直、爱国的常四爷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进监狱;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唇枪舌剑。从第一幕中,暗示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宫廷生活的腐败与荒淫,流氓地痞横行霸道,农民生活痛苦不堪,正直的爱国者惨遭镇压等。

第二幕描写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混战时代。裕泰茶馆已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大批难民进城讨饭,巡警、兵痞、特务都来敲诈王掌柜;清朝的老式特务宋恩子、吴祥子依然稳操旧业。这一幕既揭露了军阀混乱时期的黑暗现实,也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尖锐而有力的批判。

第三幕描写抗战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人民的痛苦更加深重了。在北京尚存的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难以维持生意了;有名的厨师在监狱里蒸窝头;国民党的沈处长霸占裕泰茶馆作为监视三教九流的情报场所;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官员们的相互勾结,加剧了人民的痛苦与灾难。

《茶馆》的结尾描写了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三位老人经历了三个黑暗的年代,已看透了旧中国社会现实的腐败,在凄凉、绝望中,撒纸钱“祭奠自己”,同时也是在给旧时代送葬。王利发最后自缢,以死向黑暗的社会发出了抗议。第三幕在揭露黑暗现实的同时,又从侧面描写了人民的觉醒与反抗,描写了学生运动的高涨和教员的罢课,而且还通过康大力参加革命以及康顺子、王大拴等投奔西山游击区,暗示了光明的前景。

艺术特色·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

《茶馆》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它由几乎没有联系的几个小故事组成。幕与幕之间在情节上的联系,表面上看是不太紧密的,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三幕之间的联系是作者描写的一种深层的政治意识。如“莫谈国事”的字条一幕比一幕多。这富有象征意义的纸条,揭示出在这三个军阀政府的专制下,人民受苦受压,是不能说话的,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临近解放的国民党政府残酷的事实真相。

浮雕式人像展览

作者老舍塑造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方式。着重刻画时代的、阶级的、职业的和气质的特点以及地方色彩,作出各种社会典型的艺术概括,通过浮雕般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面貌。如秦二爷是民族资本家,他出场时少年得志,对实业救国充满信心,但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年幼无知。秦二爷轰赶饥民的恶劣态度,暴露了他和贫民格格不入的本性。经过几十年风雨,他只剩下对现实和自我痛苦而盲目的诅咒。秦二爷的悲剧是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性格和命运的缩影。

独特的喜剧样式

《茶馆》中有不少悲剧性的场面,但是全剧的基调却是喜剧的,而且即使是悲惨的情节和细节也往往以幽默的笔法表现出来。老舍在《茶馆》中塑造了许多小人物。王利发与秦仲义在社会风浪中的命运升沉都有相同之处,他俩都没有逃脱破产的下场。剧中也出现了一些权势人物,如庞太监、马五爷及沈处长,但从处理这些人物的漫画式、剪影式的手法来看,他们也还是作为小人物来描写的。这些小人物都是老舍笔下幽默的对象,正是这些小人物形象才提供了这种寓悲于喜,啼笑皆非的题材。

诱人的语言魅力

《茶馆》的语言特色最主要的就是真实、形象。如相面人唐铁嘴来到“茶馆”对王掌柜说:“我不抽大烟了。”王掌柜听了很高兴,即回答“那好”。他接着说:“我改抽白面儿,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福气还小吗?”即使不知他底细单凭这句话就知道他是一个无耻之徒了。从这富有幽默感、个性化的语言里,可以深深地体察到帝国主义不仅用枪炮打中国,而且还从体质健康上进行毒害的可耻行径。

侧面透露的手法

作者通过纵、横两个侧面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横的侧面:作者选取了裕泰茶馆这个象征被摧残得衰败不堪的旧中国为观察窗口,通过对出入茶馆的各种人物的描写,来反映时代变迁。纵的侧面:通过贯穿全剧的人物生活变迁,来反映社会演变。

作品影响

这篇话剧自发表以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话剧演出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公演,反映强烈。

1963年5月,《茶馆》复排上演。

1979年2月,在老舍先生八十诞辰之际,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排上演《茶馆》。

1980年9月至11月,《茶馆》应邀赴德国、法国、瑞士三国进行访问演出。全程50天,访问15个城市,共演出25场。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1983年,《茶馆》赴日本东京、大阪、京都、广岛演出。

1986年,《茶馆》赴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演出。

1992年7月16日,在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之际,《老一版《茶馆》在首都剧场演出第374场,成为告别演出。

1999年10月12日,北京人艺由林兆华导演的并以全新演员阵容重排的《茶馆》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公演。

2002年6月,《茶馆》作为庆祝北京人艺建院五十周年献礼剧目再度公演。

2004年5月27日,《茶馆》迎来第500场演出。

2004年7月,《茶馆》赴中国台湾演出。

2005年6月28日,为纪念《茶馆》导演焦菊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人艺举行《茶馆》建组会,重排焦菊隐版《茶馆》。

2005年10月,再次重排的《茶馆》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演出后赴美国巡演。

2007年1月,《茶馆》香港、澳门巡演。

2007年9月30日,《茶馆》作为国内话剧市场上最为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成为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开张上演的首个剧目。

2008年8月,《茶馆》作为“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中的北京人艺经典演出剧目,在首都剧场上演。

2019年6月,李六乙执导《茶馆》在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改编电影

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影片《茶馆》,该片由谢添执导,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等主演,并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

改编电视剧

2010年7月16日,中国电视剧作制作中心出品了何群执导的39集电视剧《茶馆》,该剧由陈宝国,谢钢等主演。

编入教材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作品评价

现代文学家曹禺:《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现代作家王蒙:我认为《茶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点就是不煽情,语言平实、口语化,却最能表达深刻的感情,能让人落泪。

现代剧作家陈白尘:全剧的文字并不多,就写了五十年,七十多个人物,精练的程度惊人。

现代戏剧理论家张庚:《茶馆》是一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现代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茶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出现的第一流作品中最前列的几个之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恨。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庆昌:《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艺术,更达到了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美妙境界。其一,是性格化。如同《龙须沟》一样,《茶馆》中的对话,都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使人物之间的性格区别非常鲜明。其二,是能将人物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在简洁中包含着较大的容量。其三,是幽默。《茶馆》的幽默感,是同对旧社会和对反动人物的讽刺联系在一起的。

安徽新华学院文传学院院长谢昭新:老舍戏剧人多事杂,注重以人带事的写法,借助剧中人物的活动,将丰富的时代生活场景进行横断面式地穿插,制造矛盾与矛盾之间的接触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以点带面、多线纷呈的蛛网式结构模式。这种结构的最大优势是突破舞台限制,拓宽表现领域,与老舍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颇为相似。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师等职;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此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长篇小说。1930年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并写出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和短篇小说《月牙儿》等。抗战期间,曾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46年赴美讲学,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等。新中国成立后应召回国,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3部话剧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谢选骏指出:现在的油管就是过去的茶馆——“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但愿油管的主人不要像茶馆的主人那样不堪凌辱、投湖自尽。因为他们和老舍一样,都是为了成为红人而竭尽了全力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聽説美国人怎样看中国人

  《美国人怎样看中国人》(余创豪 2024年7月25日)报道: 每当我听见外国人称赞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时,心中不禁泛起一阵自豪感。例如法国大战英雄和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二十一世纪将会是中国人的世纪。”还有,英国学者李若瑟(Joseph Needham)指出在十七世纪之前,中国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