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9月24日星期五

谢选骏:言既不可传,意更不可会——新的流派不断滋生

网文《为什么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2020-06-13 艺述史)报道:


在我们跟对方讨论事情的时候,有的时候对方会跟我们说“这个东西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还是自己去悟吧”。其实啊,这种现象也算是正常的,因为确实是有一些东西不能靠语言表达,只能靠情感意会。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词。


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庄子·天道》这本书,原话是“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在庄子看来,人们口中表达的意思都是从“道”而来的,而“道”呢又是无迹象可寻的。这跟孔子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有类似的地方。


据说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在大堂上看书。一个叫做轮扁的老木匠在干活,看皇帝看得很认真,胆子也挺大,就问大王在读什么书。齐桓公说:“我读的是圣人们写的书。”轮扁又问:“那这些圣人现还活着吗?齐桓公说:“他们早就死了。”这个轮扁啊,还真是有胆量,竟然直接怼皇帝说,“既然写这些书的人早就死了,那您现在读的就是他们留下的槽粕而已,哪值得你这样下工夫呢?”齐桓公听到这话之后,很生气,跟轮扁说,“你算哪门子的人啊,竟然敢说这种话,你今天要是不给我个合理的说法,死罪处理!”


轮扁这一听大王着急了啊,就赶快解释说,“大王,请您先息怒。草民并没有恶意,也没有诋毁圣人的意思。我只是用我自己的经验来说的。您看我做车轮子,这算是一件很细致的活,砍木头的速度如果慢了,做出来的轮子就不坚固;快了,又不光滑。一定要做到刚刚好,那么这个刚刚好,只有我自己靠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知道。而且这门技术我也不能教给我儿子,我都70岁了,还没有接班人。这样看来的话,古代的圣人们去世了,那么他们脑子里一些独到的思想也势必是跟着他们一起消失了。而如今我们看到的书,只不过是一些简单易懂的槽粕而已。”


这个故事就体现了“言”跟“意”的关系。轮扁认为语言是死的,思想是活的。所以,语言跟思想是两回事,这也导致了很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谢选骏指出:《庄子》说“得鱼忘筌”,却不懂得“言既不可传,意更不可会”——


网文《得鱼忘筌》报道:


得鱼忘筌,汉语成语,拼音是dé yú wàng quán,翻译为forget the means by which the end is attained——筌,通荃,意为捕鱼的竹器;意思是捕到了鱼,忘掉了荃。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原意为得到了想要的对象,手段便不重要了。后被引申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成语解释

荃:通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荃。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成语辨析

[近义词]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反义词]饮水思源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_

示例

故目的既达,得鱼忘筌,其手腕之峭紧敏捷又如此。

◎清·梁启超《外交失败之原因及今后国民之觉悟》。

成语出处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成语典故

古代一渔夫到河边捕鱼,他把竹器筌投进水里,全神贯注观看浮标,终于一条红鲢鱼上筌了。他十分高兴取下鱼把筌抛在一边,快步回家吹嘘自己的功劳。妻子说这是筌的功劳,问他筌到哪里去了,渔夫这才想起忘记带筌回家了。

原义是说筌、蹄、言皆为工具,目标还是鱼、兔、意,只要得到和领会了精神实质,那么这些工具都可以忘掉了。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领会精神实质的人,因而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故此语也有用来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的意思。今义多指成功之后忘了原来帮助其达到成功的有力工具,含贬义。


谢选骏指出:梁启超对庄子的错解误读表明,“谢选骏所说的‘言既不可传,意更不可会’多么深刻”——梁启超这个“七岁就会背诵史记”的神童,竟然把庄子的解释学,意会成了清奴的钻营学。


​网文《得鱼忘筌|是表示忘恩负义还是心照不宣的默契?》(搜狐媒体平台 04-21)报道:


得鱼忘筌déyúwàngquán

筌:捕鱼用的竹器,形态像个小篓子,里面装有倒刺,鱼钻入就很难脱身。

得鱼忘筌:捕到了鱼,忘掉了筌。


比喻:

1.原指领会了深妙的义理,表达它的言语可以忘掉;鱼捕到了,渔具也可以忘掉。意思是言语和渔具虽不可少,但毕竟只是手段,而领会精神实质、实现既定目标更重要。

2.用来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

3.比喻事成之后,就忘了借以成功的手段、条件。


故事

古代一渔夫到河边捕鱼,他把竹器筌投进水里,全神贯注观看浮标,终于一条红鲢鱼上筌了。他十分高兴取下鱼把筌抛在一边,快步回家吹嘘自己的功劳。妻子说这是筌的功劳,问他筌到哪里去了,渔夫这才想起忘记带筌回家了。


典故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这个成语是庄子谈到“义”时,列举了一些古代圣贤的故事,他说:尧要把帝位让给圣贤许由,许由不接受,逃跑了;帝汤筹备把君位让给务光,务光不接收,而且无比赌气。纪他听说了这件事,惧怕商汤找到本人头上,于是带领弟子们躲避到窾(kuǎn)水河边。诸侯们担忧他投水而逝世,纷纭到窾水河边吊慰。三年当前,申徒狄据说这些贤士的业绩,十分敬仰崇敬,竟投河而死。


举了这些事例后,庄子总结道:“筌是用来捉鱼的工具,我们不应该得到鱼之后就忘掉了筌;蹄是用来捉兔子用的,我们不应当得到兔子之后把蹄忘却;言词是为了表白某种意义的,咱们不应该由于已经懂得到这种意思,就把言词忘记。对那些‘忘言之人’,我是决不跟他们念叨的。”


这里说的筌、蹄、言都为工具,目标还是鱼、兔、意,只要得到和领会了精神实质,那么这些工具都可以忘掉了。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故此语也有用来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的意思。成语传到今天,已大多指成功之后忘了原来帮助其达到成功的有力工具,含贬义。


谢选骏指出:庄子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是“本来一个糊涂人”——他拿“得鱼忘筌”来比喻“得意忘言”是驴唇不对马嘴的。对了,比这还糟,因为驴唇与马嘴还是同属物质层面,而言与意却分属不同领域。而言只是意的媒介,所以永远无法表达意或达到意——你可以得鱼忘筌,却无法得意忘言。因为你自以为得意了,其实却是会错了意。


网文《“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这句经文真实意义是什么?》(Handsome轻心)报道:

(温馨提示:经文必须依照有上文下理才可解释,不可断章取义,切勿逞一时之口快,容易误导别人,此乃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这是发言的责任。)


何苦“有我”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乃可信汝意。

~《四十二章经》

佛陀说:

必须谨慎,勿相信我们的意念。

必须谨慎,勿滞留于色蕴。

否则,祸患就会发生。

(注:色,泛指相。会,指滞留。)

(注:人心所感知到的,统称“相”。)

(注:色会,就是指着相pratisthita laksana)

直至成就“阿罗汉Arhat”,才可信任自己的意念。


由于并未舍念清浄,我们的意念并不可信。

因为众生贪欲尚未浄尽,故此心意皆未清净。在带着“有我”的情况下,必须小心谨慎,不可毅然信任自己的意念。

最基本也必须证得“阿罗汉果”,彻底舍念清净,亦即是彻底舍欲,达到“无我”,其意念才是真正清净可信任。

经文必须上文下理了解,这句经文提及阿罗汉,而阿罗汉的特征就是舍无可舍,进入无我。


前呼后应,后面说“无我”,前面必定说“有我”,有我罪即生,所以一定会生祸患~苦。


色rūpa

梵文“色rūpa”泛指有型态的领域,内涵是指较“具体”或“物质”的情况。

《轻心修行话》

一个未能舍念清净的人,亦即未成就“阿罗汉”果位的人,由于必仍潜伏了“个人私欲”,其思想言行并不可完全相信。


更遑论正滞留于色蕴,亦即滞留于感知的人了,于着相的情况下,其思想言行又怎能完全相信?



这段说话出自世尊的所说,亦即《四十二章经》的其中一段,确实语重心长。


降伏自我~离私

部分人都说自己得到“清净传承、正法”,于是数说别人的不是,经常棒喝别人、讽刺别人、侮辱别人,更因对方的词穷而沾沾自喜。

佛法修行,并非逞心欲,怎会因为自己能点出人家的无明而引以为傲,甚至对犹具无明者出言羞辱呢?

北传讥讽南传是小乘自了,不懂般若。

南传讽刺北传纯为自己去处营谋,毫无内证大悲可言。

汉地佛教斥藏传佛教不是佛教,谤密法为淫邪之说。

说到底,大家还不是为了各自的私欲而行事吗?


因此,祖师们的教法只是……


应用随作,应语随答,

开示悟入,普见化身。

~《六祖坛经》

何来有我?


P.S 普见化身,指所有言论皆无去处,犹如佛的化身一样。~《轻心》

(编辑于 2019-10-09)


谢选骏指出:佛陀懂得警告别人的执意,却不能明白自己的故意——在我看来,“慎勿信汝意”貌似正确,其实完全错误……因为,佛陀怎么可能知道“汝意”为何?佛陀既然不可能知道“汝意”为何,又凭着什么去警告别人“汝意不可信”呢?就凭着他的权威进行压制吗?结果呢,佛陀就强行无端“汝意”就是“与色会”了。佛陀为何如此武断呢?从基督教的观点看,就是因为佛陀也是一个罪人,本质上不脱色狼的本性,所以他才会断定——“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换言之,“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这不是别人的“汝意”,而是佛陀自己的本意也。因为,正如谢选骏所说的,“言既不可传,意更不可会”,所以佛陀所说的一切罪孽,都是从他自己的本心散发出来的原罪啊。对了,那不可能来自别人,只能来自佛的本尊。换言之,佛既然不是神,如果佛的本尊没有罪,他又如何知道罪的存在呢?


网文《物质中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夸克的概念和关系》(自然科学)报道:


物质由分子构成。


分子:化学变化中可分解的最小粒子,是一个稳定的结构。


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物理中,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物理中,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外有电子围绕。


电子:又称核外电子,顾名思义,是绕原子核高速运转的粒子,它的排布是分层的(一圈圈的),它的最外层电子个数决定着该原子的化学性质。


离子:如果一个原子它得到电子,那么它叫阴离子(电子数比质子数多);如果一个原子它失去一个电子。那么它叫阳离子(电子数比质子数多)。


质子:原子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子核的质量大部分是由它组成的。


中子:构成原子核的部分。


夸克:现今发现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组成质子和中子。


由小到大排列:(构成关系)


夸克 构成 中子和质子 构成 原子核,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 构成 分子 构成 物质


粒子:包括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全部。


原子:就是一个元素,比如氧气由两个氧原子够成,氢气由两个氢原子够成,二氧化碳由两个氧原子一个碳原子够成。


质子和中子一起构成原子核,通常质子的数量和电子的数量相同,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菏,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菏。


质子和中子质量一样,都等于一个H原子的质量。为1。


通常中子和质子数量相同。中子和质子的质量之和就是原子的质量,电子的质量太小,可以不记。


分子:分子就是由元素组成的,也可以说是由原子组成的,比如二氧化碳,氧气,氢气都是分子。不过有些分子也是由一个原子构成,比如银,金等等。


也就是说,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组成分子。原子由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和电子组成。。。


原子构成了分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如果核外电子丢失或者得到电子,这个原子就变成了离子 在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与核外电子中和后呈中性 因为离子的核外电子带电量不能和原子核带电量中和,所以离子是带电的


量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是指量子力学中研究的各种粒子,包括质子、中子、电子……


粒子也是比较宽泛的概~泛指各种微粒。


离子是带电微粒~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质子的不同会引起元素的不同,中子的数量不同就会产生同位素。


电离有两种,一种是化学上的电离,另一种是物理上的电离。


化学上的电离是指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例如溶于某些溶剂、加热熔化等),电离成可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在电离前可能是不含有离子(例如氯化氢),也可能是尽管有离子,但是里面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例如氯化钠固体)。


物理上的电离是指不带电的粒子在高压电弧或者高能射线等的作用下,变成了带电的粒子的过程。例如地球的大气层中的电离层里的粒子就属于这种情况。电离层中的粒子在宇宙中的高能射线的作用下,电离成了带电的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其周围的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由于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电子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原子是中性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称为价电子。所谓电离,就是原子受到外界的作用如被加速的电子或离子与原子碰撞时使原子中的外层电子特别是价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脱离,原子成为带一个或几个正电荷的离子这就是阳离子。如果在碰撞中原子得到了电子,则就成为阴离子。


物理上的电离是指不带电的粒子在高压电弧或者高能射线等的作用下,变成了带电的粒子的过程。例如地球的大气层中的电离层里的粒子就属于这种情况。电离层中的粒子在宇宙中的高能射线的作用下,电离成了带电的粒子。


电离通常包含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物理过程就是溶解,化学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除了旧键的断裂还要有新键的生成,所以电离不是化学变化。而化学过程指的是在溶剂分子(如水分子)作用下,电解质中原有的一部分化学键断裂。有的电离过程断裂的化学键是离子键,如氯化钠等大多数盐类的电离,氢氧化钠等大多数碱的电离。也有的电离过程断裂的是共价键,如硫酸的电离,氯化氢的电离等等。


电离有完全电离和不完全电离之分。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完全电离的,如硫酸、氯化钠、氢氧化钠等。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呈现不完全电离状态,如氯化汞的电离,硫化氢的电离等。


应当注意,电离与电解是有区别的。电离过程根本不需要通电(会电离的物质,只要溶解在特定溶剂里就会电离),而电解则需要外部通以电流。


物理电离的方式:高温 电场 高能辐射


等离子:


如果温度不断升高,气体中构成分子的原子发生分裂,形成为独立的原子,我们称这种过程为气体中分子的离解。如果再进一步升高温度,原子中的电子就会从原子中剥离出来,成为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这个过程称为原子的电离。


当电离过程频繁发生,使电子和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物质的状态也就起了根本的变化,它的性质也变得与气体完全不同。为区别于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状态,我们称物质的这种状态为物质的第四态,又起名叫等离子态。


等离子态下的物质具有类似于气态的性质,比如良好的流动性和扩散性。但是,由于等离子体的基本组成粒子是离子和电子,因此它也具有许多区别于气态的性质,比如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等离子体的比热容与温度成正比,高温下等离子体的比热容往往是气体的数百倍。


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其原子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但中子数目却不同(例如氕、氘和氚,它们原子核中都有1个质子,但是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个中子、1个中子及2个中子,所以它们互为同位素)。


谢选骏指出:言与意,只是哲学的基本范畴——言是意的表达。因此,没有言就没有意,脱离了言传的意会,只能是猜谜和猜疑;但是谜与疑作为深入一层的言,其之下还有更深的意……如此反复入微——犹如“物质中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夸克的概念和关系”!更何况,言与意还分属不同的领域……比“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还要离奇——仿佛“言可传而意不可会”,但其实,言外有意,意外有言;言既不可传,意更不可会——“意外有言”,所以哲学论争无法稍停,新的流派不断滋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聽説美国人怎样看中国人

  《美国人怎样看中国人》(余创豪 2024年7月25日)报道: 每当我听见外国人称赞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时,心中不禁泛起一阵自豪感。例如法国大战英雄和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二十一世纪将会是中国人的世纪。”还有,英国学者李若瑟(Joseph Needham)指出在十七世纪之前,中国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