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1年9月16日星期四

谢选骏:维基百科的胡乱编辑


《史无前例 维基百科对数名中国大陆编辑下达禁令》(VOA 2021-09-14)报道:


由网民自行管理及编辑撰写词条的中文维基百科近日史无前例地下达禁令,撤销7名中国大陆用户的登录权和其他12名用户的管理和编辑权。


根据香港英文媒体《香港自由新闻(Hong Kong Free Press)》星期二(9月14日)独家报道,维基百科基金会之所以作出这一决定,是因为这些中国大陆用户利用职权威胁要向香港警方国安处举报维基百科的香港编辑或管理员。


《香港自由新闻》今年7月曾经报道说,自2019年香港爆发反修例抗议示威运动以来,香港和大陆的维基百科编辑对事态认定和描述方面出现政治分歧。报道说,在中国大陆维基编辑的QQ群里,有人发话说,“将香港用户组都(向国安处)举报了吧。”一位资深的香港维基编辑用户向《香港自由新闻》表示,QQ群组对话内容属实,此事还促使维基百科管理高层召开紧急会议,并提供避免遭到人肉搜索的指引。


港版国安法去年在香港实施后,维基百科曾经发表声明称,不会将非公开的用户资讯与政府分享,除非有明确的法治要求或是有立即的生命危险。


另据《香港自由新闻》报道,中国维基编辑与香港维基编辑还曾为什么是可靠消息来源发生争论。中国大陆编辑中有人希望将北京官媒,例如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当作可靠消息来源,而将已被迫关闭的“苹果日报”和“立场新闻”视为不可信消息来源。香港编辑则对这些认知持反对态度。相关争论在涉及香港发生的警民冲突等事件时就因为定性和描述上的分歧就更趋严重。


据报道,自2019年起,6名新当选的新中文维基管理员中,只有两名为香港人,其中一人曾表态支持中国政府,另一位则未作政治表态。


维基百科管理员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他们可以对问题提出建议,可以关闭问题讨论,可以决定是否删除相关文章,可以将违规的用户禁言,更可以将有争议的文章置于保护状态,防止编辑互攻或恶意损毁。


维基百科会在用户中举行管理员选举,而管理员一旦当选不仅可以掌控用户的更多资讯,而且拥有更高级别的编辑权限。过去就有报道说,中方管理员竞争者曾经在维基体制外违规为自己拉票。


维基百科基金会副总裁麦吉∙丹尼斯(Maggie Dennis)星期二在网上发表的一项声明中表示,维基百科基金会对中国大陆一个“并不认识的用户群”进行了调查,并发现有“渗透维基系统,包括获取个人可识别信息以及对选举机制施加影响力”等问题。


丹尼斯所说的是中国大陆一个拥有将近300人的维基用户群。维基百科基金会承认香港的维基用户群,但是并不承认中国大陆的维基用户群。


中国政府2019年开始屏蔽了维基百科,但是某些用户仍然很活跃。


丹尼斯说,有些维基用户因为这些渗透而遭受了“身体伤害”,但是并没有透露细节。“由于这一点得到证实,我们没有选择,只能作出断然和适当的回应。”


不过丹尼斯强调,基金会并不认为任何用户的个资遭到泄漏。


丹尼斯承认,对中国大陆7名用户实施不得登录维基百科的永久禁令,同时取消其他12名用户的管理员特权是相当“极端”和“前所未有”的行动。


谢选骏指出:很久以来我就一直奇怪,“维基百科”的资料为何充满了低级错误?从不核实就可以随便发表不实信息?现在他们的窝里斗揭示出了冰山一角,他们就是这样胡乱编辑的。


《对维基百科的破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报道:


维基百科的破坏的实例——

在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破坏是指一些具有恶意的破坏性行为,例如恶作剧,添加与事实不符或是具有侮辱性内容等等。由于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维基百科上经常出现相关破坏行为。


大多数人为破坏经常是一时的冲动的而写下的无聊内容。频繁的破坏目标包括热门的条目或有争议的话题和时事。知名人物可能会被虚报为已死亡。


常见破坏——


最常见和明显的破坏类型包括插入虚假的资讯、广告言语、高度党派意见、自我观点的文句、删除不利于自身的语句或者是其他类型的垃圾邮件等,面对这些破坏行为时大多情况下维基百科社群能够借由编辑修改的方式删除错误资讯,甚至能够完全消除特定页面的破坏纪录。然而一些较为少见的破坏行动则可能更难以被察觉到,包括强硬修改成为自己喜爱的格式内容、对条目的标题或者是分类页面中的解释进行破坏的页面语义,甚至是直接修改条目文章的底层代码等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LTA:114.27”的破坏,其破坏方式若不即时处理,久了甚至看不出来被破坏过。


然而由于破坏的次数与可行性,使得维基百科长期以来和其他百科全书相比一直面对这个独特的挑战。而这也使得维基百科被批评浏览者始终无法肯定自己当前的文章是否有受到破坏,在一定机会上文章可能在先前就被插入虚假的资讯,又或者实际重要的内容反而遭到删除等等的破坏。前《大英百科全书》主编罗勃特·麦克亨利(Robert McHenry)便提到了维基百科面临破坏威胁的困境:


“到访维基百科的条目以认识某事物、确定某些事实的用户,就像前往公共厕所一般。他可能一眼就看出来该地方污秽不堪,这样便会让他知道要小心翼翼的作出判断;又或者他看到这地方还算是干净,反而可能让他产生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不知道在这之前有谁使用过。”——罗勃特·麦克亨利(Robert McHenry)


明显的破坏通常很容易从维基百科的文章中移除,根据实验维基百科在检测且修复破坏的平均时间大约是几分钟。然而在美国政治人物约翰·席根塔勒在其个人经历部分参入了虚假的资料,却一直到这项破坏编辑过后4个月才被发现,并且随即被新闻各个媒体大幅报导。在这次事件之中约翰·席根塔勒、发现此事的《今日美国》编辑部主任和自由论坛(Freedom Forum)暨范德堡大学创始人则询问威尔士是否有任何方式能够知道是谁编辑这些错误资讯,威尔士在第一时间则回答说并没有办法。虽然最终能成功追查到肇事者并要求出面道歉,这一事件也导致维基百科其网站上政策的修订,特别是针对那些在世人物的的传记文章要求更加严格的验证标准。


破坏与预防和处理


维基百科采取了各种措施以预防和修复破坏。这些措施包括:


历史功能:维基百科中的条目设有历史记录,保留了条目之前的所有版本,以便恢复文章到破坏发生之前的最后一个版本。这种恢复功能被称为“回退”破坏。大多数破坏都能被迅速回退。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发现破坏行为:

机器人:在很多情况下,破坏行为可以被机器人自动检测出来并进行处理。破坏者会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被警告。

最新更改巡查:维基百科有一个特殊的页面,列出了所有最近更改。有些编者会监视这一页面,以便从速修复破坏。


监视列表:已注册用户可以通过“监视列表”功能关注页面的建立和修改,也可以用于监视对页面的破坏行为。

偶然发现:读者如果恰好遇到破坏,也可以直接处理破坏。2008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这种“偶然发现”的稀少表明了其他破坏清理方法的功效。


页面保护:部分页面会被锁定,只允许确认用户进行编辑,在部分情况下会只允许管理员进行编辑。“半保护”条目只允许被称为“自动确认用户”的用户进行编辑。在中文维基百科,“自动确认用户”需要注册至少7天并做出至少50笔编辑,如果是透过tor编辑的用户,则需要注册至少90天并做出至少100笔编辑。在英文维基百科,“自动确认用户”需要注册至少4天并做出至少10笔编辑,英文维基百科还有一个“进阶确认用户”的权限等级,“进阶确认用户”需要注册至少30天并做出至少500笔编辑。“全保护”条目只允许管理员进行编辑。保护通常在一个或多个编者在特别的页面提出请求之后由管理员按照维基百科的保护方针来进行。

封禁用户:有些情况下,持续进行破坏的用户会被封禁一段时间甚至永久封禁以阻止其进行编辑。封禁破坏者不是出于惩罚,而是出于防止其进一步破坏。

在被封禁之前,编辑者通常会被收到警告。维基百科使用四个层次的警告,这些警告分别是:

第一层次的警告:假设编者出于善意,以一种比较轻和的语气来警告用户;

第二层次的警告:不再假设编者出于善意,属于事实上的警告;

第三层次的警告:假设编者出于恶意,并警告用户如果继续破坏会招致封禁;

第四层次的警告:是最后的警告,表示继续破坏会被立刻封禁;

在此之后,其他用户也可能会发出其他警告。实际上只有管理员能够进行封禁。

2005年,有人在英文维基百科中建立约翰·席根塔勒的条目,并称其与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及其弟罗伯特·肯尼迪之死有关。约翰·席根塔勒批评维基百科未能发现和更正错误而且允许匿名用户进行编辑。之后英文维基百科为了防止破坏,开始要求只有已注册用户才能建立新条目(中文维基百科至今依然没有此限制)。


英文维基百科在一些条目尤其是在世人物条目中要求编辑内容被审核并被确认不属于破坏之后才能通过(待审保护)。在一些情况下还要求检查是否提供了精确的来源。


相关破坏


席根塔勒传记事件:2005年5月一位匿名用户在英文维基百科发布了一篇涉及美国著名记者约翰·席根塔勒的恶搞条目,条目错误地指出席根塔勒有暗杀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嫌疑。这起恶作剧直到2005年9月才被发现并改正过来,之后席根塔勒在《今日美国》撰写了他的经历。这起事件引发对维基百科及其他缺乏传统纸媒和出版资料法律责任的用户生成内容网站可靠性的质疑。

于2006年,《滚石》杂志一篇关于美国女演员荷尔·芭莉的报导错误引用维基百科上的恶作剧破坏内容。

2006至2007年,一名来自波兰罗兹的用户不断在波兰语维基百科的政治人物和天主教有关的条目上加上了阴茎和肛门的图片。

高尔夫球手福兹·佐勒尔曾经控告一家迈阿密公司在维基百科上增加关于他的负面内容。

斯诺登在英语维基百科中的描述曾被修改为卖国贼,IP地址显示修改者来自美国参议院。


谢选骏指出:上述文字显示“维基百科”这个“自由的百科全书”把所有的责任都归于“对维基百科的破坏”。其实这是推卸责任。例如,维基百科上有关我的“谢选骏”词条,就充满了不实之词,我试图修改,但都被挡驾了。有时好不容易改过了,却又被他们改了回来。种种迹象显示,这个“自由的百科全书”,其实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只有在他们需要卸责的时候,才说这是“自由的”,甚至是“对维基百科的破坏”的结果。


《维基百科台湾词条背后的编辑权之争》(2019年10月7日 BBC)报道:


台湾到底是“国家”还是“中国的一个省”?香港示威者是“抗议者”还是“暴徒”?维基百科(Wikipedia)本是向所有人开放编辑和分享知识的网络社区,现在正经历每天被改来改去的编辑之争。


而在幕后维护维基百科运转的“维基人”个人信息被泄露,并遭死亡威胁。维基百科被指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大外宣”的新舆论场。


如果让搜索引擎谷歌和人工智能助理软件Siri定义台湾,他们的英文版本显示,是东亚的一个国家。中文版本会告诉你,它是位于亚洲东部的岛屿。但今年9月,他们的回答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


许多搜索引擎、数字助理和电话软件都把维基百科视作核查事实的工具。大约5年前,有相当大数量的新闻教授反对学生记者将维基百科视作核查消息源的工具。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维基百科成为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


但BBC Click节目记者卡尔·米勒(Carl Miller)报道说,维基百科却突然发生了变化。


台湾这一词条的定义,一天之内被改了又改,争夺词条的主导权变成了场拔河。 “今年非常疯狂,”维基百科台湾的董事会成员林洁仪(音译: Jamine Lin)叹息道: “许多关于台湾的维基百科词条被攻击。”


编辑战


任何人都可以在维基百科上编写或编辑条目。在地球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维基人”,撰写条目和维护站务。它免费向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编辑词条,这是数字时代的最大成就。但是在林洁仪和同事们眼中,维基百科正被攻击。


有关台湾的编辑战只是冰山一角。缘起定义问题,“香港抗议”的页面一天内发生了65次修改变化。他们是抗议者还是暴徒?


北京想要讲好中国故事 但外宣功夫不如俄罗斯


中国官媒香港示威报道被指涉偏颇,遭英国监管机构调查

谷歌推特脸书封号暴露中共官媒“讲好中国故事”的不菲代价。


尖阁列岛的英文条目称它们是“东亚岛屿”,但今年年初,简体中文页面已被改为“中国的固有领土”。


1989年的天安门广场抗议活动用简体中文进行了更改,将其描述为“平息反革命暴动六四事件”。在英语页面,达赖喇嘛是藏族难民。简体中文则描述他是中国流亡者。


愤怒的意见分歧一直在维基百科上发生着。但对林洁仪来说,情况则不同。她继续说:“这是由(中国)政府控制的” ,“那太可怕了。”


“社会主义价值观”


BBC Click节目的调查发现,22篇政治敏感的文章被有意向性地修改近1600次。BBC无法验证是谁进行了这些编辑,编辑的原因或它们是否反映了更广泛的民意。但有迹象显示它们不是随机的机器行为。


中国境内的官员和学者都已开始呼吁政府和人民系统纠正他们认为整个维基百科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反华偏见。维基百科上有一篇名为《中国对外传播在维基百科平台中的机遇与挑战》的文章,并于今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


其中,学者甘莅豪和翁彬婷认为:“由于外国媒体的影响,维基百科条目对中国政府有很多偏见”。


他们认为:“中国对外传播亟待鼓励网民参与维基百科平台的编辑活动,积极培养维基平台意见领袖,在遵守国际话语规则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


观念转变


另一篇文章则是由中共控制的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的丁洁撰写。这篇文章辩称:“维基百科关于中国的主要政治言论的内容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维护。”文章也敦促“在词条中反映我们的声音和观点,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国道路和中国思想对其他国家和历史影响”的重要性。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徐洛文(Lokman Tsui)告诉BBC Click节目:“讲中国故事"这个概念在过去两年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他们认为,“海外很多对中国的看法确实有误解。”


徐洛文认为,中国的网络控制已经开始越界向外界延伸。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自成立之初,维基百科就一直面临被破坏的问题。你可以看到所有的修改痕迹,破环行为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制止,页面可以被锁。该网站被机器人和编辑共同守护。


从一开始人们就尝试操纵维基百科。而其他人则尽力阻止他们。


但维基百科台湾董事会成员林洁仪描述的许多活动并非完全是故意破坏。例如台湾主权之争,则是要在维基百科上把一项有争议的主张置于其它声音之上。还有一些,例如在简体中文中因政治需要对语言进行修剪也很微妙。


香港抗议活动应该被视为“反对”中国吗?应该称这群人是“汉族后代台湾人”还是“汉族的分支——台湾当地人”?


在语言领域里,发生着许多激烈的战斗。


对于香港示威的话题也被来来回回改很多遍。


协调战略?


攻击通常不是针对维基百科的内容,而是针对维基百科人。


林洁仪说:“有人告知我们,因他们持不同意见,他们的个人信息被曝光。”


也有针对台湾“维基百科人”的死亡威胁。在向公众开放的关于维基百科的加密软件Telegram频道上,有一则消息说,“警察将享受你母亲的法医报告”。拥有更大权限的维基百科上的管理者职位选举,也同样明显地划分地缘政治区别。


将网络活动归于国家行为不太可能。这些编辑行为与中国政府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和已证实的联系。


此前社交媒体“脸书”和“推特”关闭了一些散播“假新闻”的帐号,并称中国政府在背后主导。


与几乎所有其他在线平台相比,维基百科是一个诱人甚至显而易见的目标。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数字文化高级讲师希瑟·福特(Heather Ford)说:“我一点不惊讶。”他的研究重点是维基百科的政治编辑。“我很惊讶竟花了这么长时间……毕竟这是查询全世界事实与知识的首要来源。”


当然,每个国家都在乎其声誉。


维基百科词条上的细小修改也会改变读者的观念。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于泽(Shirley Ze Yu)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做任何其他处于这种地位的国家要做的工作。今天,中国确实欠世界一个自己的故事,一个从中国角度讲的中国故事。我认为这不仅是中国的特权,而且是一种责任。”


台湾本身就陷入与中国的信息战中,有着自己的地缘政治观点,而且在编辑这些误解的人眼中,许多误解可能是真实的。


那么,这是讲中国故事还是网络宣传?


至少在维基百科上,答案取决于你对互联网用途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种观点认为,它是有开放知识和源代码,并由志愿者主导的社区哲学。


但是现在它可能会面临另一种力量:那些在地缘政治中努力界定真相的各国在线力量,现在已增长并扩展到了像维基百科这样的地方。而像维基百科这样的地方已经变得太大太重要,以至于他们无法忽视。


BBC已联系中国大使馆发表评论,但未收到回复。


谢选骏指出:不论维基百科背后的黑手是谁,都显见维基百科不是专家控制的,而是黑手操纵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中央文革来到美国

  《“你好日子不多了!”川普批评者担心遭报复 或走或隐居…》(纽约资讯 2024-11-12)報道: 据NBC News 11月11日报道 川普政府前官员奥利维亚·特罗伊(Olivia Troye)曾在今年8月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谴责川普。最近,她在登机时,一名乘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