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储局降息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渺茫了…》(安邦智库每日金融 2024-06-03)报道:
5月22日,美国联储局公布了4月30日至5月1日召开的货币政策会议的会议纪要。当时的会议决定维持利率不变,但市场人士仍然关心会议纪要所透露的对未来政策走向的判断和预期。与联储局主席鲍威尔在会议结束后谈话的相对温和态度有所不同,此次会议纪要所透露的讯息,在市场看来要更为“鹰派”,意味着联储局对降息的看法,和市场预期有着更为显著的差异。
和当时的会议决定所透露的讯息一致,会议纪要透露,多位与会决策者都提到,如果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成为现实并使进一步收紧政策变得适当,他们愿意採取行动。与会决策者表示,未来的政策路径将取决于即将公布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风险平衡状况。不过,据媒体报道,此次会议纪要的一些细节,令市场感到担心。一方面,“多数与会者”质疑政策的限制性是否足以将通胀率降至目标水平。
这一内容实际上意味着在高通胀下,联储局不仅不会降息,甚至有一定的可能性继续加息。这一点出乎市场的意料。另一方面,联储局官员们认同,最近令人失望的第一季度通胀数据,以及经济势头强劲的迹象表明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获得降息的信心。这和近期一些联储局官员讲话所透露的情况类似,实际上意味着降息的时间会进一步延后。
在会议纪要公布之前,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表示,必须对通胀数据进行更长时间的观察,要保持耐心。波士顿联储主席柯林斯也称,保持耐心很重要,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调整利率所需的进展。目前,一些媒体评论认为,这是为此次会议纪要所披露的鹰派讯息提前“打预防针”,而不至于“吓坏”市场。会议纪要发布之后,市场的确有所反应,美股持续上涨之后出现回落,而此前大幅上涨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一方面意味着美元强势将维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预示着全球市场需求随之下降。
在此之前,其实资本市场对于联储局扼制通胀信心十足。在联储局暴力加息的背景之下,去年美国通胀的快速回落,使得市场对于联储局今年启动降息充满期待。儘管去年末,联储局预期今年将降息三次,但当时市场一度预期联储局将降息6次(每次25个基点)。今年以来,市场的预期随着通胀维持在高位而不断下调。一方面,联储局开始降息的时间节点,从3月份一路延后至9月份,而降息的频次,也降至1-2次。联储局5月份纪要发布后,市场对联储局的降息预期再次降温。9月降息的概率为59%,低于上一交易日的65.7%。全年降息幅度大约38个基点,前一日收盘时为41个基点。高盛甚至更为悲观地预计,联储局今年可能不会降息。而之所以包括联储局在内,对降息的预期一拖再拖,变成了“海市蜃楼”,其实还是在于美国通胀走势表现出来的出乎意料的顽强。
今年以来,如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所警告的,美国通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粘性。美国经济在高利率之下正在表现出放缓的迹象。数据显示,美国2024年一季度实际GDP按月折年率为1.6%,较上个季度的3.4%的按月增幅明显放缓,且低于市场预期的2.5%左右。虽然一季度GDP的按年增速达到3.0%,与去年三、四季度变化不大,但按月增幅的放缓可能更意味着经济在高利率之下表现出减速的态势。与此同时,美国第一季度的CPI按年增速3.48%,预期增加3.4%,前值增加3.15%,有所抬头。在这种“滞胀”威胁之下,联储局5月份虽然继续坚持维持高利率不变,但从会议纪要透露的讯息来看,联储局官员对于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的效果越来越“缺乏信心”。这不仅表明未来美国通胀的“顽疾”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克制,更令人担心的是联储局的紧缩政策变得没有效果。
虽然联储局会议之后公布的4月份通胀数据有所回落,核心CPI按年增长3.6%,低于前值的3.8%,但仍远高于联储局2%的通胀目标。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种回落更多还是供给端的一些长期因素改变所带来的“随机漫步”,并非联储局货币政策的功劳。这种情况下,联储局货币政策调整与否,可能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远大于对通胀和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这恐怕是目前美国高度金融化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而联储局决策对经济的影响也变得“不可预测”了。联储局失去对美国经济的掌控和预见能力,可以说是目前美国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所面临的挑战。
联储局坚持维持政策不变,与其说其更具预见性,倒不如说其难以作出决策。那么,从引导预期到落后于事实,联储局何时降息的难解之谜,也变得更加没有答案。目前来看,这种不确定性正在对全球带来影响,特别是亚洲地区作为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经济和资本市场随着美元汇率的波动而不断震盪,饱受联储局不确定货币政策的冲击。
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此前曾提到,联储局降息的不确定性正在成为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主要政策风险。在其他国家通胀回落、经济低迷而不得不开始降息的情况下,联储局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实际上会继续推高美元,也会使得各国受联储局政策影响变得更大。
最终分析结论:联储局货币政策会议纪要透露出联储局对通胀和降息更为谨慎的态度。这不仅意味着美国通胀的粘性超乎想象,也意味着联储局货币政策变得“缺乏信心”。这些变化使得联储局降息的可能性更为渺茫。而这种不确定性正随着全球经济重新放缓,以及央行货币政策差异的扩大而对全球经济更具威胁。
网民嚎叫:
5mslj 发表评论于 2024-06-04 09:37:49
alextelltale 发表评论于 2024-06-03 17:16:00
只要一降息资金就流出美国,只有报假消息,才能维持利率。所有经济增长数据隔月都会下修,通胀数据则会上修。
——————
美国降息,你们说美国输出通胀,美国升息,你们说美国割全世界韭菜。你这货能不能想清楚了再发言?
只影向谁去 发表评论于 2024-06-04 06:21:59
美国最大的问题在于联邦政府无节制的发债。最近每100天联邦政府的债务就增加1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一百天每个美国人就增加3千多美元量化宽松。这么大的注水量,池子里的水越来越多,而中间实际的商品量并没有增加,那么增加的就只能是价格,也就是通货膨胀了。现在美联储以高利率抑制消费来控制价格,治标不治本。一旦稍微降息,通胀将会比上一波更加汹涌。但不降息,那么美国政府连国债利息的要还不起了。基本上就是降息是死,不降息也得死。
只看不回贴1208 发表评论于 2024-06-04 05:42:00
199 美金的鞋,给中国抄了,卖60美金。能不加税吗?不然美国公司倒闭,工人失业,钱去中国,造导弹打你。
谢选骏指出:安邦智库,鼠目寸光,还不如网民说的清楚——“美国最大的问题在于联邦政府无节制的发债。最近每100天联邦政府的债务就增加1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一百天每个美国人就增加3千多美元量化宽松。这么大的注水量,池子里的水越来越多,而中间实际的商品量并没有增加,那么增加的就只能是价格,也就是通货膨胀了。现在美联储以高利率抑制消费来控制价格,治标不治本。一旦稍微降息,通胀将会比上一波更加汹涌。但不降息,那么美国政府连国债利息的要还不起了。基本上就是降息是死,不降息也得死。”——而这一切灾难的源头,都是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的债务经济。
《罗斯福“新政”中的金融政策》(2007-01-20 CEN论坛)报道: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空前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国民收入普遍锐减,从1929-1932年,总共有5761家银行因亏本而破产,使其存户的35.53亿美元存款化为灰烬;同期,商号因亏本而破产的达109.371家,其负债总额近30亿美元;私营公司纯利润从80亿美元降为34亿美元。此外,由于股票市场的崩溃,到1933年7月,美国股民损失了约740亿美元。
罗斯福“新政”简介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新中产阶级精英在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发动的一场重大改革,其目的是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重新确定以中产阶级社会为核心的美国现代化道路。
罗斯福“新政”主要由两个“百日维新”构成。第一个“百日”是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主要目的在于复兴,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维持银行信用、实现美元贬值、维持农产品价格、规定协定价格以减少企业间的竞争 等。第二个“百日”始于1935年5月,主要目的是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以扩大就业来提高社会购买力、改革税制、使受益者范围广泛 。
罗斯福“新政”是从整顿金融入手的。许多挽救金融业的立法都发布于1933年3月9日到6月16日之间,即第一个“新政时期”。本文着重考察罗斯福“新政”中的金融政策。
“新政”中的金融政策
对银行业的整顿 《紧急银行法》(1933年)批准了总统3月6日关于关闭银行的行政命令,而且授予了总统以更大的权力来处理信贷和货币问题;授权财政部长把所有的黄金和黄金证券转入国库,用纸币与之兑换;授权通货管理审计长任命监督官员负责审查,重开或清算被关闭的银行 ;授权联邦储备银行发行联邦储备券以抵付政府债券、商业债券及银行的兑换;授权银行发行符合复兴金融公司认购条件的免税的优先股票;允许联邦储备银行在一年内以高于现行贴现率1%的条件,在确有财产作抵押的情况下贷款。3月10日,总统命令禁止金币、金条和黄金证券的出口,除非有财政部长签发的许可证。为防止投机,银行被禁止进行外汇交易 。
为了恢复公众对银行信任,罗斯福于3月12日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告诉公众,从3月13日起,经过政府审查合格的银行将陆续重新开业 。他呼吁人们不要去挤兑现金,尽管银行能够满足一切兑现金的需求 。
根据《紧急银行法》的规定,2500万美元的联邦储备券立即进入了流通,到12月份,进入流通的联邦储备券超过2亿美元;复兴金融公司购买了13亿美元的银行股票 。联邦储备银行也贷给非储备银行和托拉斯,帮他们恢复信用。银行重新开业当天,发行了一种国库券,一天之内就被超额认购。银行重新开业后,存款超过了取款,恐慌被制止了,银行恢复了信用 。
效果 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已有10余亿美元回流到银行,储蓄超过提款;储藏者也陆续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行。金融资本的统治基本稳定了 。1933--1940年,破产的非储备系统银行平均每年为45个,而联邦储备系统的银行仅有3个 ;这两项数字在1933年时则分别为2725个和1275个 。
放弃金本位 1933年3月商品批发价格指数仅及1926年水平的59.6%,农产品价格指数只有1926年的40.6% 。这使得定约在以前较高价格水平上的公私债务的负荷异常沉重。为了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减轻公司债务负担,罗斯福决意要放弃或暂时终止美国当时实行的金本位制,实行通货膨胀 。
4月20日和28日,罗斯福连续发布行政命令,把禁止黄金出口的规定范围扩大到了一切黄金国际交易中,并规定,除联邦储备银行外,任何团体和个人均不得握有黄金和黄金证券,对收藏者有特殊价值的金币及用于艺术品中的100美元以下的黄金证券除外。6月5日,国会通过了一项两院联合决议,宣布废除公司债务中的“黄金支付条款”,规定政府和私人债务中的黄金可用“法定货币”偿还,债主必须接受。这样,美国正式取消了金本位制 。
效果 放弃金本位促使了商品价格的提高 ;消除了银行挤兑的因素,从而帮助了银行结构的恢复,它割断了国外经济因素的纠缠和制肘,使美国在提高国内商品价格时能自由行动,不必为维持国际汇率而降低国内的物价水平;它也使美国在提高国内商品价格的时候,必不担心黄金的外流。事实上,联邦储备系统的黄金储备在3月8日至4月5日期间,从27亿美元增至33亿美元,准备金比率则从45.6%上升到59.7% 。由于黄金储备在国库中,资金无法抽逃,财力未被分散,为日后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投资和赤字财政的实行准备了一个雄厚的资金基础 。
美元贬值 罗斯福找到一个内战时期般的允许政府以可变价格购买黄金的未被废除的法令,从而使自己获得了购买黄金的权力。同时,他还运用《复兴金融公司法》,在该公司之下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公司,让其担负购买黄金的任务,购来的黄金则被用来作为国库向该公司贷款的担保 。
10月22日,罗斯福宣布政府购买黄金的计划。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而美元的价值则不断下降。从购买黄金运动一开始,黄金价格便从9月份的每盎司20.67美元上涨到10月25日的31.36美元,到12月,又上涨到每盎司35美元。1934年,罗斯福宣布美元贬值为原值的59.06%,与黄金比价为每盎司黄金35美元 。
效果 从政府购买黄金开始,到美元重新定值的三个月(1933.10-1934.1)中,美元贬值40.94%,同期国内商品批发价格指数上涨22% 。
美元的贬值使对外贸易获利,使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而国库则由于保有黄金,从美元的贬值中获利28亿美元。这笔款项除主要部分20亿美元被用作稳定国际汇兑中美元比价的稳定基金外,6.45亿美元被用来付清国民银行的债券,1.39亿美元用作联邦储备银行向工业贷款的基金 。除了经济上利益外,购买黄金和美元贬值还是联邦政府一步一步获得了实际拥有黄金的权力,宣布公私合同中黄金支付条款无效的权力以及固定黄金价格的权力,从而使联邦政府逐步从私人大银行家手中夺得了对国家货币政策的主导权。加上后来制定的银行法和证券法,可以说,联邦政府控制了国家的货币政策 。
对证券业的管制措施:1933年《证券法》 1933年5月27日国会通过了《证券法》。该法规定,公开发行新证券必须先填写证券交易委员会发放的登记表 。登记表中的一切信息从填写之日起便向公众公布,同时要给所有的证券购买者一份包括登记表摘要内容在内的说明书;为使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公众在该证券上市前有时间来验证登记表中的各项信息,在登记后20天方准许该证券上市;如果上市的公司为已建立的公司,登记表中须提供的信息包括:该公司业务的性质和范围、公司的结构、发行证券所筹资本的具体使用目标,最近三年来公司营业和盈利状况及资产负债表,公司职员的直接和间接工资收入,有关股票买卖特权的各种安排,证券包销合同的性质,等等。如果上市公司为新创建的公司,那么则需要提供公司发起人的详细情况(包括其收入)以及其他有关公司创办程序上的详细情况。一旦调查显示登记表中的信息不实或不充分,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发布终止令撤销登记或使证券延期上市。如果违反终止令,证券交易委员会则可要求法庭发布禁令,或向司法部门正式起诉。故意违反该法律要被判处5千美元以下罚款或5年以下监禁,或两刑并处 。
1935年《证券交易法》 该法考虑要达到的目标有三个:一是“使有关上市公司的事务等信息能让投资者很方便地得到”;二是“防止国家信贷资金大量的转移到证券交易中”;三是“消除证券市场中的操纵和其他弊端” 。
为了达到第一个目标,《证券交易法》把《证券法》对新上市股票须发布公司的财务、经营等状况的要求扩大到所有在国家和公司自己的交易场所进行交易的股票;为了达到第二个目标,《证券交易法》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规定购买证券的保证金要求 的比例数额。为了实现第三个目标,《证券交易法》罗列了大量的操纵市场和不公平交易行为,并且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稽查和管制 。
为了防止内幕知情人利用公司信息,法律规定所有公司主管、官员及拥有该公司登记上市的普通股票10%以上的人员,必须填写他们的股票交易及交易所获利润的月报表。此外,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卖空行为以及场外交易市场拥有管制权,并且对某种股票的登记拥有暂时中止或撤销的权力;对参与场外交易的经纪人和中间商拥有废除其等级资格的权力;如果某交易所拒绝执行法律的规定,它将拥有将其制定的交易规则在该交易所强制执行的权力 。
复兴金融公司的新职能 《紧急银行法》授权复兴金融公司购买银行优先股票,但银行家们却因担心政府的投资政策中所包含的控制银行的威胁而不愿合作。联邦政府推出存款保险计划后情况得到了改变,由于加入这个计划的银行由于客户存款能获保险而自然会在公众心目中恢复信用,但要加入该计划则必须先取得具备偿债能力的证明书,而要取得证明书则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这样,银行家对复兴金融公司购买其优先股的抵抗被击溃。到1935年,复兴金融公司已拥有全国近半数银行的10多亿美元的优先股。这些新资本的注入确实的防止了银行的破产,并使银行的存款保险成为可能,从而拯救了美国的金融体系。
复兴金融公司的资金,除了法定的资本、即联邦预算的拨款外,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周转基金和通过财政部向公众发售的证券,以及自身经营中所赚得的钱。因此它在财政上基本上是独立的,由此复兴融公司能够在新政期间把贷款范围扩大到了几乎所有经济领域。
改革银行制度:1933年《银行法》 该法又称“格拉斯--斯蒂高尔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使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离 ;2、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个人储蓄存款提供保险;3、对银行向投机业的贷款作出了限制;4、扩大了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5、建立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由每个储备银行出一人组成。
1935年《银行法》 该法又称为“埃克尔斯法”,主要内容包括:1、解散原有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由新的联邦储备系统总裁委员会取代;总裁委员会由总统商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的7名成员组成,任期14年,任满后不适合再任;财政部长和通货管理审计长不再作为总裁委员会的当然成员;2、每个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为该行首长,由该行董事会任命,但须经总裁委员会批准;3、建立总裁委员会7名成员和12家联邦储备银行中的5名行长组成的新的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中留给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5个席位,除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当然成员外,其余4席由其他11家储备银行行长轮流占有,任期1年;4、总裁委员会有权规定任何地区的法定提存准备金比率,其幅度对于乡村银行为7-14%,城市银行为10-20%,城市储备银行为13-26%;5、授权总裁委员会管理联邦储备系统成员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6、每一个储备银行所制定的贴现率均需经总裁委员会批准,并由该储备银行每二周公布一次;7、允许国民银行提供为期10年的不动产贷款,其款额不得超过该不动产估值的60%;8、任何地区的储备银行均可向储备系统成员银行提供为期4个月的纸币贷款,其利息至少应高于规定贴现率的0.5%;9、拥有100万美元以上存款的非储备系统成员银行在1942年7月以前必须成为储备系统成员银行,否则将丧失其享有的联邦储蓄保险。
效果 《银行法》加强了联邦政府对银行和金融业的控制,使得政府能够比较容易的为其开支计划筹集资金。因此,这项法律实际上为罗斯福政府日后的赤字开支政策的执行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对货币政策的评价
第二个“百日”新政结束后,失业人数比1933年初减少了400万,至少提供了600万个工作岗位。1935年,农民的全部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上升到近70亿美元。1936年工商界倒闭厂家数目只有四年前的三分之一。联邦储备委员会所发表的工业生产调整指数,1932年是58,1936年上升到121。各保险公司资产总值增加了30亿美元。银行早已渡过难关。国民收入和公司利润增加了一半以上,道琼斯股票指数上升了80% 。
“新政”货币政策的不足:首先,“新政”没有证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完全克服大萧条。它在1939年结束,但迟至1941年,失业人数仍有600万,而且直到战争期间的1943年,失业大军才最后消失。其次,“新政”的货币政策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新型经济危机即“滞胀”危机的种子。
谢选骏指出:上文属于马列主义的“资本主义分析”,没有说到“罗斯福新政导致债务经济”,只有最后一句有点参考价值——“新政”的货币政策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新型经济危机即“滞胀”危机的种子。
《鲍盛刚:罗斯福新政为美国衰退埋下种子》(2011-08-17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报道:
决定大国兴衰有许多因素,其中制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上往往打败一个大国的不是敌人,而是大国自己的制度。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目的是拯救资本主义,那么罗斯福新政拯救美国了吗?不错,从短期来看,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大萧条,同时罗斯福新政使冷酷的资本主义趋于公平和人性化。但是从长期来看,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拯救美国,而是使美国陷入消费大国的陷阱,走向非理性经济繁荣,最后导致目前的债务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基础是凯恩斯经济理论,扩大消费以拉动经济增长和继续繁荣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凯恩斯有句名言,“长期来看,我们都将完蛋”,所以面对危机我们应该解决短期和眼前的问题,以便我们能够长期生存下去,而为了解决短期和眼前的问题,其主要方法就是扩大消费以刺激经济的复苏。从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美国和西方国家相继遵循凯恩斯理论,扩大消费以拉动经济的继续增长,提高社会福利以缩小贫富差距。从短期来看,它们都度过了经济危机,活了下来,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们都由此陷入了消费大国的陷阱或者凯恩斯陷阱,经济发展趋于衰退并且面临巨大的债务危机。因为凯恩斯理论只是一种急救方法,而无法根本改变危机发生的原因,其观点是以未来换取现在的利益,眼前我们是活了下来,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依然会完蛋,显然以未来换取现在的利益,只能使问题在未来更加严重,不可救药。对此正如经济学家哈耶克批判的那样,凯恩斯以未来换取现在的利益观点是对经济学家主要责任的背叛,是对我们文明的威胁。
那为什么罗斯福新政没有能够从长期拯救美国,相反目前的美国危机可以追溯到罗斯福新政?扩大消费为何不能推动经济增长,反而是陷入消费大国的陷阱,趋于经济的衰退?首先,过度消费导致债务的上升,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其二,过度消费导致创新能力的下降,因为有了消费,人们就不急于去创新了,消费显然比创新容易。其三,过度消费导致社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导致政府福利开支的据增。其四,过度消费导致政府对市场干预力度的加大,进而扭曲了市场自身的恢复功能。其五,过度消费导致社会伦理道德的丧失,人们尽情享乐,忘记了节俭的美德,不再以债务而担忧。其六,过度消费导致国内产业的转移,因为扩大消费最终并不能彻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相反导致生产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为了生存和更高的利润,企业只能选择大逃离,而企业和资本的大逃离和大转移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国内产业空洞化,失业率居高不下,中产阶级生活每况愈下。另一方面,美国和西方资本和产业的转移直接推动了全球经济中心由西向东的变化以及新兴经济体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最后,在产业转移和外包的情况下,继续遵循凯恩斯理论,以扩大消费拉动生产和经济增长,事实上拉动的是其它国家的就业率和经济增长,以及进口和贸易赤字的攀升,如2008年以来,美国一直持续进口大于出口,因此为外国制造了更多的盈利机会和就业岗位,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印度在21世纪初期所出现的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都是以美国消费和从这些国家的进口商品增长为基础的,反过来美国的消费的扩大只能是其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无国界化趋势,凯恩斯理论显然已经不能完全解释相关的经济现象。
影响大国兴衰有许多因素,军事上的成败,经济上的创新和科技进步,贸易线路和市场的开辟,劳动的分工和新能源的发现等等,但是在这些因素之外,制度应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制度决定一个国家的精神,积极还是消极,负责任还是敷衍了事,勤奋还是偷懒,由此决定的人类经济行为和态度无疑将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是效率最高的经济制度,它是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首先,市场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累积,在市场经济建立和推行后的一个世纪里,它导致产生的财富远远超过之前人类创造财富的总和,人类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有效供应不足,而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其次,市场经济开创了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开放社会,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老板,但是老板也可能一不小心沦为劳动者,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总统,但是也可能沦为平民。然而遗憾的是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有两大致命的弱点,一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二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正是市场经济自身的这两大弱点限制了市场经济自身的充分发展,导致政府的干预和所谓的拯救计划,但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拯救并没有完全避免经济发展和增长中出现的问题,相反有限制的市场经济偏离了市场经济的逻辑和运行轨迹,它消磨和扼杀了市场经济制度所激发的人类经济行为的那种激情和创造性,试设想一下,如果人类失去了投资,劳动和创新的激情,而是沉迷于消费,享乐和分配,经济还能快速发展和增长吗?1922年时任美国总统胡佛讲到,“三个世纪以来个人主义是美国文明的基本动力,它在所有这些年代里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提供了动力。”而从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美国制度一直未真正摆脱危机带来的阴影,美国社会逐步失去了以往拥有的冒险,节俭,勤奋和雄心,美国由此也一步一步从强盛走向衰退。
谢选骏指出:毋庸置疑,罗斯福新政导致目前的债务经济,但问题是,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债务经济模式》(经济学术语)报道: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不断增加负债能力居然已经变成美国对世界的一种义务——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经济方式,而美国只要印美元(发行债务)就可以购买世界。
这个“债务经济模式”的提出者是格林斯潘。
其形成背景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简介
所谓债务经济模式,是格林斯潘提出的概念,即“美国增加债务能力是全球化的一种职能,因为负债能力的显著提高与成本的降低以及国际金融载体范围的扩大休戚相关。”概括来讲就是,一个国家不再需要一般性实业企业,除食品,尖端产品外,其它商品都从国际市场购买,并借此向世界输出本国货币;其他国家为了国际贸易结算顺利进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该国货币储备;为了该种货币储备保值增值,这些国家又不得不去购买该国债券或其他所谓安全的该国货币资产。如此循环往复,该国欠下的债务就永远不必归还。从理论上说,这是“只需付息、不必还本”的债务。另外,只要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该货币债务也将随之不断增大,这将创造出该国的经济增长。值得一提的一点是,该国货币必须是国际结算货币,外国政府永远需要该国货币储备。
经济实质
美国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经道出了美国债务经济模式的实质:“美国增加债务能力是全球化的一种职能,因为负债能力的显著提高与成本的降低以及国际金融载体范围的扩大休戚相关。”这样的债务经济模式当然对美国有着巨大的好处:不用从事生产又可以获得远高于他国的经济效率。对美国而言,花钱买外国人的商品,这是一笔货币的第一次使用;发行国债或企业债券又把这笔钱收回来变成政府或公司的债务收入,再花出去。这等于一笔钱被使用了两次。但对贸易对手国而言,赚回的美元又借给美国,对自己除了一点点利息收入以外,别无它用。
由此可见,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之下,不断增加负债能力变成了美国对世界的一种义务,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经济方式。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都需要通过付出资源和劳动去赚美元,美国只需要印制美元就可以购买世界所有物品,而美国发行国家债务和企业债务收回美元,最后美国以贸易赤字为名要求出口国提高汇率,美元大肆贬值,从而使国发行国家债务和企业债务贬值,达到债务的数不变,而实质却发生了变化,当时的100美元,现在只能买50美元的东西。这就是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的强盗实质。
形成背景
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说起。“越战”所导致的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此前,美国的“双赤字”使得欧洲国家不再信任美元,而大规模地用美元换回黄金,这迫使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中35美元与1盎司黄金的自由兑换的约定。由此,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美元危机。这场危机曾让世界苦不堪言。
1973年该体系解体后,美元并没有丧失国际货币霸主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基于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在于美国成功地游说石油输出国组织把美元作为了国际石油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美元与石油绑在了一起。这意味着,任何国家想要进口石油,就必须拥有美元,而你要获取美元,就必须出口商品到美国。
失去黄金限制的美元可以任意印刷,而与石油挂钩的美元又可长久地保证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这就使得美国进入印钱购物的时代成为可能,美国人从此不必再干活,只需要夜以继日地印刷美元发到百姓手中,然后去全世界购买生活用品。世界各国为了获得美元,不得不大量出口商品给美国,即便明知道美元就是印刷出来的废纸,你也没办法,因为没有美元你没法购买石油啊。
既然只需要印刷美元就可以过上好日子,继续过富裕生活,那么美国人还需要干活吗?当然不需要,美国人再也不用生产产品。所以,从1973年之后的几十年间,美国几乎把绝大多数的产品生产都赶出了国境,只保留了几个事关美国霸权地位的产业在本土生产:汽车、航空航天业、军事工业、金融服务业、娱乐业等。今天的美国,物质产品的产值只占美国GDP的10%~20%之间。
美国人不用干活了,可以通过美元霸权奴役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为他们干活,印刷美元发给民众去买就行了。美国是怎么把钱发到民众手中的呢?美国政府当然不能直接挨家挨户去发钱啊,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太鄙视其他国家的智商了。直接发钱,显然会引起别国质疑,从而会引发对美元的质疑,有可能引发美元危机。
那该怎么办呢?美国是靠高工资的服务业把钱发到民众手中的。什么叫服务业呢?那就是今天我帮你开一下车门,你给我高额小费;明天你帮我搬家,我给你按分钟计费……总之,凡是用到人工的地方,就一定付给变态的高报酬。当然,服务的种类是五花八门的,我举的是日常生活中比较“低端”的例子,还有各种服务啊,比如家教、通下水道、心理咨询、私人律师、股票经纪和其他金融服务等,无论高端低端,共同的特点是不生产物质产品,还有高工资拿。钱首先发到为政府提供服务的人手中,这包括政府的公务员和庞大的为政府提供劳务的人和企业。然后,美国民众之间互相服务,再互相发高工资。
我们来看看这种经济模式的形成过程和运行过程。美国这种经济模式的形成有一个前提条件和三个诱发因素。前提条件就是美元与黄金脱钩而与石油挂钩,美元成为纯粹的国家信用货币,同时美元世界货币霸主地位不倒,任何国家都必须储存美元外汇(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买到石油等物资)。下面说说这三个诱发因素。
第一,美国的工会制度。各位知道美国工会的外号是什么吗?吸血鬼,工会吸血鬼。美国工会就像吸血鬼一样附在每一个企业、机构和政府身上,你只要雇人,就要面对强大的工会。他们将为工人的工资福利血战到底,工人的待遇只许升,不许降。这一点导致两个后果,一方面美国企业在绝大部分工业品的生产上都将处于劣势,高成本下它们一定竞争不过外国同类企业,这些产业将不断地倒闭和迁到国外,到最后美国经济空壳化;既然生产产品在美国不行,美国政府开始引导绝大多数人从事“服务业”,而每一个从事服务业的美国人都拿着高得不得了的工资和报酬。一句话,工会制度保障了美国人的高收入,使得美元可以高效率地发到美国人手中。在美国只要是个人,随便找一个工作,年薪也有3万美元左右,折算成人民币就是20万元左右,相当于中国第一层次的高收入群体。
第二,发达的信贷消费。如果靠自己的职业(主要是服务业)获得的高收入仍然不足以满足美国人的消费需求的话,美国还有发达的信贷消费弥补。你没钱,那政府和银行为你想办法,借给你。美国自从19世纪50年代缝纫机行业开始大规模推行分期付款,从此信贷消费扩散到所有行业,所有东西都可以按揭。时至今日,每一个美国人都有好多张信用卡,鸡毛蒜皮的商品也要“贷款”买(刷信用卡)。
第三,喜欢玩赤字财政的美国政府。美国政府的作用就是为美国人的印钱购物融资,除了印钱“发给”百姓之外,美国政府还负责借钱,在全球发放美国国债,比如中国就买了近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这些钱,都回到了美国,借给了美国百姓花。
由于美国工会的强大力量,所以,钱源源不断地大规模地从政府流向私人部门。这样,政府印刷的货币就高效率地发到了居民手中。所以,美国债务经济模式的整个流程就是,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重点是支付给政府雇佣人员的报酬),把钱发到了民众手中,同时通过信贷加以补充,使得美国人手中有花不完的钱,他们拿着这些钱疯狂购买中国商品,过着富足的生活。
谢选骏指出:上文是共产党中囶人写的,属于一面之词。所以它就没有看到,这个债务经济模式是无以为继的,总有崩溃的一天。不行看看,南北极的斌山都被过热的全球经济给融化了,何况是债务经济的模式呢?
于是有人主张,美国最终必须赖债不还,还有人主张发动战争把世界各国新个底朝天……但是这些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所以我看,在现行制度之下,想要根治债务问题是无解的。换言之,债务问题将是普世价值(普适价值)、大众民主制度的死穴——花钱收买选票,就是自掘坟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