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0年6月28日星期日

谢选骏:中国人为何愿意在美忍受歧视



中国人为何移民美国?因为需要逃避压迫。

中国人为何愿意在美忍受歧视?因为遭受歧视比遭受压迫还是要好一点。

歧视只是限制人权,压迫却是取消人权。

这是数量的区别和质量的区别之所在。


(一)

网文《纽约千人游行反歧视 移民让美国强大》说,美国总统当选人特朗普的家乡纽约皇后区当地时间2016年11月19日举行反歧视大游行,上千人高举“四海一家”、“不歧视移民”等标语,沿着皇后大桥步行到曼哈顿特朗普大楼前示威。数十名华人表示,美国一直存在种族歧视,但特朗普排斥移民、西语裔、穆斯林、同性恋与妇女的言论,为白人至上者壮胆,频频对少数族裔发动攻击,各族裔应凝聚力量对抗歧视。

游行为市议会多数党领袖布莱默发起,他表示已收到数封恐吓电邮,称他是卖国贼(traitor)、不受人接纳的同性恋者,并要将他扔下皇后大桥。布莱默19日游行时表示,“越来越多有仇视心理的民众找到了发泄口,认为他们可以公开仇视,总统当选人却没有站出来反对这样的行径,这也是我们今日游行的主要原因。”他说,特朗普在皇后区长大,但此地已充满多元、平等、爱,“移民被当作替罪羔羊帮他赢得选举,我们不能对少数族裔、同性恋者及女性受到的歧视视若无睹,特朗普的价值观不是皇后区的价值观。”

在密西根州长大的魏伊玲表示,她从小被同学叫中国佬(Chink),因无法再忍受种族歧视,十多年前搬到纽约市,在此生儿育女。不过特朗普与其任命的极右派白宫幕僚与内阁成员再次让她感到恐惧。她指出,四年级的儿子就读贝赛一所公立小学,一名老师日前竟然对着孩子的面说,移民数量应该受限制,引起家长强烈不满。“我们都知道美国存在种族歧视,但特朗普的言论让白人至上者更敢说出充满歧视的观点,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有色人种都应该站出来对抗。”

数十名华人纷纷表示,热爱多元文化的皇后区,希望借由大游行让特朗普与极右派看到,移民将这个国家变得更好。来自阳边(Sunnyside)的陈俊龙说,“我十多年前来到纽约,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个族裔的民众,移民才是美国强大的原因。”

西语裔市议长马丽桃和犹太裔市主计长斯静格也到场支持。马丽桃表示,她18日在街上被一名穆斯林父亲拦下,问自己和孩子是否将成为政治牺牲品,“他请求我为他们发言,但不仅是我、市长和市议会众多同僚,所有纽约市民都是纽约市的发言人,我们曾在黑暗里生活,但我绝不会沉默,所有人都将为我们的价值观反抗,争取女性、同性恋者、少数族裔奋斗多年的权利”。斯静格表示,少数族裔在美国奋斗好几代争取自由,没有总统可赶走有权生活在美国的移民。

谢选骏指出:川普只是冰山一角,因为他不过是一个代言人和大喇叭传声筒。他本人的国际化程度其实很高,全球人脉很广,甚至通道了俄国。所以,他的“歧视”言论和“区别对待”行为,不过是一种廉价的大众表演,为的是争取资金和选票,这对一个商人和演员来说,几乎是一种本能。

(二)

网文《华裔为何比黑人更不受待见?看看他你就明白》说,《纽约时报》华裔资深编辑迈克尔·罗2016年10月9日带着家人从上东城教堂出来后,因为被认为挡了一名女子的道,便被该女子呵斥“滚回中国去”。迈克尔·罗上前理论,该女子威胁要报警,并再次高喊“滚回该死的中国去”。

事情发生后,迈克尔·罗在《纽约时报》的公开信中说,这并不是他第一次遇到种族侮辱。许多亚裔每天都在竭力应对这种无处不在的异己感。

不久前的美国当地时间10月3日晚,福克斯新闻频道政治评论节目《奥莱利实情》播出了一段丑化亚裔的街头采访,引发美华裔社会公愤。

这两起事件当然不是巧合。同样不是巧合的是,除了美国华裔的愤怒之外,这些事情在美国连一朵小浪花都没有掀起。

想想之前美国黑人遭枪击后的喧闹,我们就应该明白,谁才是美国社会中最不受待见的人。

如果检视一下美国电影,也许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一下华裔的地位问题。

华裔面孔很早以前就出现在美国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傅满洲。当然,这可不是什么好角色。

傅满洲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他在1913年的《傅满洲博士之迷》一书中首次出现,号称世上最邪恶的角色。傅满洲是一个瘦高秃头,倒竖两条长眉,面目阴险。他实际上是黄祸的拟人化形象。

所谓“黄祸论”,是成形于19世纪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理论。该理论宣扬黄种人对于白种人是威胁,白种人应当联合起来对付黄种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祸论”甚嚣尘上,矛头针对中国和日本等国家。

美国在上世纪中期拍了不少关于傅满洲的电影,也由此形成了中国人皆为阴险狡诈的刻板印象。

不要以为,随着时光的流逝,美国人会遗忘这些东西。2013年5月1日,在雪佛兰全新SUV车型Trax的一则视频广告, 引用了1938年的歌曲《东方摇摆》(Oriental Swing),歌曲中出现了“Now,in the land of FuManchu”的广告歌词。“FuManchu”指的正是“傅满洲”。

华人,就是这么不受待见。

李小龙、成龙以及《卧虎藏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眼中的华人形象。但事情很快又到了另一个极端:在西方人看来,是个中国人就应该会功夫。

诚然,李小龙和成龙都很神勇,但是在电影中他们从来没有什么鲜明的人物性格,干脆蜕化成了一种代表功夫的符号。

就连中国女演员到了好莱坞都不得不变身打手。比如《生化危机》中的李冰冰,在电影中的作用也就只剩下打打杀杀。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电影人自然也不会视而不见。于是乎,我们屡屡能看见美国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元素。

那么,这说明美国人终于尊敬华人了?当然不是。华人演员的作用无非是打打酱油,好让一些好莱坞电影人安心数钱罢了。《X战警》中的范冰冰、《独立日2》里的Angelababy,都是再好不过的例子。

在华语影坛威风八面的周润发与李连杰,也只能在美国电影中扮演阴险狡猾的反派角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观众仍然将他们视作“傅满洲”,一种神秘莫测而又危险之极的东方力量。看看发哥在《加勒比海盗》中的造型,是不是和傅满洲有几分神似?

综上所述,华人在美国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正常”。

中国演员进军好莱坞或许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和偏见,而在美国出生或已取得美籍的华人演员虽然具备较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发展同样命途多舛。比如,马修·莫伊在《破产女孩》里饰演的餐馆老板,只不过进一步加深了美国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

当然咯,其他亚裔演员也没好到哪里去。韩裔演员Ken Jeong这张辨识度100%的脸,大家不会陌生。他在美国影视剧中的形象简直不忍直视。

有意思的是,黑人演员的处境要比华裔演员好上太多了。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娜堡传播与新闻学院的媒体、多样性与社会变革倡导组织发布了一份针对好莱坞多样性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美国电影产业仍然是“白种直男俱乐部”。在被纳入统计的全部 414 部影视作品中,只有 22 部(2.9%)达到了“种族平衡” 标准。在少数族裔中,黑人演员的出镜率遥遥领先。

我们只需要稍稍回忆一下,就能想到威尔·史密斯所扮演的在《独立日》中拯救美国的飞行员,在《我是传奇》中拯救地球的孤独行者。至于摩根·弗里曼更是被定义为智者形象,多年来致力于在电影中为其他人物指点迷津。

很明显的,如今早已没有人敢在电影中嘲弄黑人,这是一种“政治正确”。但亚裔演员的处境呢?似乎没有多少人关心。

回过头来看,一个现象更值得我们重视。

近年来,美国黑人屡屡为自己受歧视叫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黑人的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都不佳。但从受教育状况看,亚裔美国人受教育程度一直较高 ,甚至高过白人。其中亚裔接受过4年大学或4年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更是大大高过白人、黑人和西裔。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亚裔美国人曾两度引起传媒的广泛关注他们重视家庭和子女教育、勤奋工作、吃苦耐劳、经济生活大幅度提高,因而被主流社会称之为“模范少数族裔”———为非裔、墨裔和靠政府救济的白人,甚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中产阶级白人树立了榜样。

但这一切,都没有使华裔美国人得到足够的尊重。我们在开头提到的《纽约时报》华裔资深编辑迈克尔·罗,1976年出生于匹兹堡,199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之后曾为美联社撰稿两年,还曾任职于《新闻日报》、《洛杉矶时报》。2003年至今,他在《纽约时报》工作了13年,他带领的记者团队今年入围三项普利策奖。

即使和很多亚裔一样,他“算是人们口中的模范少数族裔了”,但他“依然常常觉得自己像个外人”。

即使拥有相近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学识,华裔美国人仍然被隔绝在社会主流之外,这说明什么呢?在美国人看来,值得高看一眼的有且只有白人的样貌和文化。

路人让迈克尔·罗“滚回中国”,但这显然不可能。无家可归,可能是这些产生身份焦虑的华裔美国人最糟糕的结局。

谢选骏指出:黑人在美国的地位之所以高于亚洲人,就在于黑白早已通过三四百年的混血工程合为一体了。美国“黑人”其实都有白人血统,美国“白人”其实都有黑人亲戚甚至黑人血统。许多美国人表面上已经是白人了,其实他们都有黑人血统混入,你要他们重视亚洲人超过重视黑人,那是他们的身体和感情所一致反对的。

(三)

网文《华人在美遭遇歧视怎么办?》说:人性的善与恶,在很多时候靠道德是无法控制的,靠教化也很难做到“扬善抑恶”。美国可谓当今世界受教育程度最好、最讲法治与公平、最文明的国家,因此,在全球普罗大众看来,美国人口的综合素养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居于世界前卫。但是,川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短短十多天时间内,已经显露出不少“种族歧视”端倪。一些旅居或定居美国的华裔、华人留学生,已经感受到种族歧视的气息迎面而至。

川普成为美国新总统以后,这种歧视的侮辱闹剧明显增多,全美各地爆发了很多亚裔遭到语言羞辱的事件。不少华裔人士近期纷纷表述,自从大选结果出来后,他们都因为族裔肤色而被恶意攻击,“中国佬滚出去”(Get out Chink)、“中国佬你滚回自己的国家”(Go back to your country you Chink)等等歧视语言不绝于耳。那么,华人在美国遭受歧视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如果遭遇歧视,又该怎么面对呢?

华人普遍认为自己或多或少遭遇过歧视?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近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华人在亚裔中受种族歧视的感觉是最强烈的。有16%的华人认为种族歧视对他们是个大问题,56%认为是个小问题,认为种族歧视成问题的比例高达72%,在亚裔各族群中是最高的。

这种调查结果与美籍华人平时的表态是一致的。在网络上关于“华人在美国是否受歧视”的讨论中,大部分华人认为歧视是存在的。一位华人的说法颇具代表性:“在美国常年定居的工作人群普遍觉得有歧视。这种歧视有时候并非出现在一对一的个体人际交往上,而是出现在整个社会的政策和大环境的舆论对‘中国人这个群体’的态度之上的。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中国父母在美国出生的小孩在美国想上ivy系列的学校,比白人难上N个数量级,类似的问题已经在mitbbs、huaren之类的北美华人论坛上抱怨和臭骂无数次了。又比如说,近百万中国人和华人在美国工作发展的‘玻璃天花板’问题,同样是歧视的一种体现。再比如,华人乃至整个亚裔群体在美国的一些行为做的一些事,很容易就被媒体过度并且放大的解读,不也是歧视?尤其是美国的左派的liberal媒体和政客,也不知道是上辈子究竟跟中国结了什么仇,成天拼着命地寻觅屎盆子往中国、中国人、乃至美籍华人身上扣。再补充一个,美国各大敏感机构工作的华人/中国籍工程师、科学家,时不时就以莫须有的间谍罪名被逮捕或者审问……而这些细节问题,成天呆在学校里的留学小孩们甚至在美国有着短期工作经历的人,自然不懂,只会觉得‘美国就是文明,都不像中国人喜欢搞歧视’”。这段描述可能带有情绪,未必客观,但至少说明不少美国华人真切的认为有歧视存在。

华人在美遭遇歧视怎么办?

首先,一旦遇到族裔争议或言语甚至行动攻击,第一时间应保持冷静与沉默,尽快离开现场,不要试图辩论或情绪性回应,如对方仍紧追不舍,不要犹豫立即报警,切记“自保第一”。走在路上或在学校,如遇到有不明人士对着你骂“中国佬滚出去”,首先要保持冷静,尽快离开现场,避免陷入情绪性的直接言语回应,任何回应都没有太大意义,尤其对方如早已存著故意挑衅之心。假使真的发生对方仍追着叫骂,并有动手态势时,马上报警。

其次,在工作生活中,要保持开放、乐观、包容的心态,积极融入美国的社会文化。在中国生活时间比较长的人,刚到美国时由于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工作理念、人情交往都很不一样,如果不及时更新观念,加上和其他族裔沟通较少,也容易被人误解。中国人认为谦虚就是美德,西方国家认为是不自信。如果在白人上司面前还说自己“做得不够好”之类的话,上司会认为你觉得自己都做得不好,那你工作能力不行,于是就提拔或表扬别人,这样你可能就会认为受歧视了。既然来到美国,就要做个知美派,尽快融入主流社会。

此外,华裔人士应该积极争取自身的权益,参与美国社会活动,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虽然华人的平均学历和收入都高于美国平均水平。但是与这些成绩比起来,华人在政治、商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却差了很多。例如华人人口已经超过了美国总人口的1%,但是在美国国会530多位国会议员中,华人议员却甚少。不仅华人的影响力不够,而且美籍华人甚至会被看作外国人。美籍华人教授王灵智说,一个刚下飞机来美国的非洲黑人游客,和一个家族从19世纪就来美国的华人,美国主流民众绝对会认为那个非洲人有可能是美国人,而那个华人是外国人。“如何让美国主流接纳华人,如何破除华人就是外国人的印象,是华人最重要的课题。”

谢选骏指出:上述文章不懂的是,报警也没有用,因为警察不会站在你的一边,上法院也没有用,因为法庭不会站在你的一边——因为种族歧视根深蒂固,而且像雾霾一样无所不在。因为华人和白人的混血程度不够。要提高华人的社会地位、减少歧视,只有通过杂交。君不见,多数“成功华裔”都有“异族另半”。甚至当年台商进入大陆时,也叫嚣“两岸交流,性交为先”。这话就是导演凌峰说出来的。他1988年那时拍摄了轰动两岸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大陆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四)

网文《为何一些海外中国人喜欢说自己没有像其他中国人那样受到种族歧视》说,为何一些海外中国人喜欢说自己没有像其他中国人那样受到种族歧视?是不是没被白人歧视可以增加自己威信?

常常听见一些中国留学生海归的、非海归的、移民的、旅游的、都喜欢挂一句——“真的吗,我怎么就没受到歧视,老外怎么就对我那么友好……”

(谢选骏指出:那是因为你不懂英语。所以有人哀叹说:华人在美国生活,不懂英语也是一种幸福!)

每个人理解的歧视不一样而已,至少分为两类——观念歧视和结构性歧视。大部分人说“没有歧视”实际上确实是实情,只不过主要指的前者。

在观念歧视上,由于整个60年代“语言净化”运动开始,只要是受过基本教育和恪守基本公共道德美国人,一般很难使用“歧视性”语言,并且自觉维护PC,将种族这个标签淡化到最低,这算形成了一类公共准则。故而,只要你生活的群体还比较正常,你本人也是大好青年,基本上除非遇到奇葩,你很难遇到观念上“有种族歧视行为”的人,当然,刻板印象是避免不了。

而对于亚裔的歧视,实际上体现更多在结构上。比如说,亚裔是一个少数族裔群体,在政治话语上是弱势方,但是由于亚裔对于教育的重视,使得亚裔的整体阶级分布是不错的。于是,当保护“少数族裔”的政策,亚裔被划作了“强势群体”,于是被从政治正确保护之内排除;而由于教育流动带来的良好阶级分布,亚裔又似乎不得不承担起“多数族裔”的责任,在平权运动中要给其他少数族裔“让权”,但是事实上亚裔只是集中在中间阶级,并且政治话语权弱势,就被迫承担了作为“少数族裔+文化弱势”本不应该承受的责任,当然终极原因是亚裔没有政治话语权,连华人政客都不偏向自己的族裔。

还有就是,在中产阶级的结构中,由于新自由主义思潮后,进步主义运动带来的“包容”的公共价值观,以至于本身在文化上处于弱势的亚裔,获得了足够的“消极包容”,也能够做一个快快乐乐,享受美式生活,观念自由的中产阶级。但是当你超出你的“结构”的时候,你就很容易碰到“玻璃天花板”,美国的玻璃天花板种族歧视成分甚至高于性别歧视,你在初步进入中高产,或者高产阶级之后,无论是升职问题上或多或少的歧视,还是整体社交圈子对你的不利,以及主流阶级文化对你的排斥,你都能够感觉得到,当然程度不一定相同,比如硅谷科技行业相对要好很多。所以说,海外华人没有受到“种族歧视”这句话是对的,体现在观念歧视上,由于平权运动被消除得差不多了。

而海外华人受到“种族歧视”也是对的,体现在结构歧视上,亚裔在话语权上的弱势,以及高产及以上社会中对于亚裔不自觉地排他性。

谢选骏指出:早在1980年代,我在北京的时候,就听见日本人抱怨他们在中国受到了种族歧视,无法享受和白人一样的特权,哪怕这个白人是从第三世界或东欧或苏联来的“穷鬼”。

读者评论之一说:
很有趣地发现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大多数的主要内容都还是“我在外国没有受到歧视,别人受到歧视是因为别人没有礼貌,不懂得融入外国文化”(念成:我很有礼貌很有素质,很擅长融入西方文化)嘛,作为一个在西方生活的年数已经趋向年龄的一半的人,个人觉得歧视还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很多时候需要对当地的文化和氛围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生活了足够长的时间,经历足够多的事情,才能理解这种歧视。最重要的是,人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都是很善良的,只有当对方和你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的时候才可能暴露出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来西方旅游的游客那是不用说了,旅游景点大家都是外国人,你能见到的当地人也对各种各样的游客司空见惯了,所以没人会歧视你,因为旅游景点什么样的人都有,人家只负责赚钱,谁管你啊,除非实在是妨碍到人家赚钱了(太吵别人投诉)才会稍微管一管,否则就算人家在旁边骂你你也听不懂不是么。

来西方读书的也是一样,现在北美很多学校中国人是论百的,大家也都见惯不惯了,而且校园本来就是一个比较轻松宽容的环境,关系单纯这我都不用多说了吧。

所以个人觉得,游客,在学校读书的留学生,或是做实验室PHD, Post-doc之类没什么竞争性的工作的同学,也许遇到的经历确实都是很好的经历,但是别人对你好不等于别人不歧视你。

真正的歧视体现在社会中竞争比较激烈的场所,当你真正成为一个和别人同一战场的角斗士,当别人真正需要把你当成丛林里的一个竞争者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比如法,医,商,三大精英行业,这才是真正的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地方,也是让我感觉歧视最严重的领域,不但是种族歧视,也包括性别歧视以及其他类别的歧视。

但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因此就郁闷或者自卑,因为别人也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而歧视你,只是处在竞争和危机压力下的人会天生产生结党联盟的需要,而在你死我活的丛林压力下,一般人都会选择和自己相似的人结盟,来攻击和自己不同族类的对象。被歧视和排挤是很正常的事,中国人自己也会互相结盟(参见中国城),也会排挤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只不过身处外国,怎么样也结盟不过当地人就是了。

最后重复:别人对你好不等于不歧视你,也许只是别人没有感觉到必须要和你竞争的压力而已。

读者评论之二:

某些答主只看到表面上政策对少数族裔的保护,稚嫩了。

换个角度讲,正因为平权法案的存在,大量现行的歧视才都变成了隐性歧视(私以为是最坏的一种)。非常不幸,有很多人因为这些实施已久的法案的存在就真以为自己活在一个天堂一样的多文化社会里了。隐性歧视带来的后果很无奈:你被歧视以后还吐槽无能——相信的人少——结果只能在旁人的灌输劝慰下自我安慰告诉自己当时一定是神经过敏了,没被歧视。这就变成阿Q一样的精神胜利法了是不,你们都懂的吧。

事实是,有白人教授直言不讳说过种族平等是最难得到保护的,关于种族歧视的官司最难打,受害者基本没法从法律途径讨到说法,因为在这个所谓平权已久的年代要找到足够显化的能令对方律师无以辩驳的证据,太难。

另一方面,社科学者对种族歧视的实证研究比比皆是,大量观察和数据证明歧视确实存在,而且很严重。就前几日nyt上还出了这篇题为racial bias, even when we have good intentions的文章,读来甚为震惊。是非常可靠的经济学家所写,看得到的朋友有兴趣可以一读:http://www.nytimes.com/2015/01/04/upshot/the-measuring-sticks-of-racial-bias-.html?_r=0&abt=0002&abg=0...

当然关于最近年间闹得很厉害的反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问题,那又是另一回事,不说开去了。但由于亚裔尤其华人所展现的过于温顺的社会形象使得反向歧视这种反得便宜的事基本轮不到华人群体。

总之一句话,那些没被歧视过的人,你们自己心里高兴高兴就好了,别跳出来误导大众说没有歧视这回事;但凡问个有点阅历的侨居华人都不会认同这种简单无的判断。

读者评论之三:

我在美国的时候,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些说自己在美国受到歧视的人,大多是留学生这个群体,属于在国内的社会经历很少或没有的人(从国内的教育系统毕业,直接来到美国接受教育,没有在国内工作过,并且这个群体大多家境不错,属于在国内被过度保护的群体,不知世间险恶),而那些国内的新移民,偷渡客,却很少说自己受到过歧视,我觉得这个和他们在国内有过社会经历有关,他们可能深知国内明的暗的歧视,制度性歧视太多了,所以他们即使在美国受到过歧视,可能内心中也觉得不算什么,这类人跟留学生相比,属于心灵很强大的了。

美国到底有没有种族歧视?我觉得是有的,但是因为法律上严格的禁止,所以即使有,大多人也不会说出来或表现出来,就像我在国内的时候,在大街上碰到新疆人,我会下意识的捂紧钱包,但同样的,我在大学里也有很要好的新疆同学,就是身在本国,也很难会杜绝地域歧视,为什么本国都做不到的事情,你却希望别的国家做到呢?这个标准是不是有点太高了?我个人认为,一个没有制度性歧视的国家(例如:没有户籍的限制,子女可以在任何城市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升学没有地域的分数线的限制等等),那如果感到自己受歧视了,那真就是自己的问题,起码在美国,如果你感到自己受到歧视了,你可以报警,积极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多数华人都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那能怪谁?

最后,遇事自己反思一下,站到对方的立场想想问题(没错,很多国人非常自私,只为自己着想,丝毫不会考虑你的举动是否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想想自己是否哪里做的不够妥当,如果自己的做的完全没有问题,保留证据,报警,维护自己的权益,让歧视你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美国,言语上的种族歧视也是犯罪,你一告一个准,人证,录音都行,老美大多胆小,如果对方没有言语上的歧视,即使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你如果确定对方在种族歧视,那立刻报警,大多数人看到你打报警电话就会跟你道歉了,这事我干过很多次了,绝对有效,老美就怕横的),别指望着别人维护你的权益,闲着没事别老玩DOTA,多看看法律条文,法制国家,法律就是你最有利的武器。

谢选骏指出:美国给人失败的机会,中国不给失败的机会——因为连尝试的可能都被剥夺了!虽然成功的机会同样渺茫。歧视和压迫在世界各地虽是异曲却是同工。中国人为何愿意在美忍受歧视?这是因为歧视归歧视,其实还是比压迫好受一点。歧视不一定就是“不好”的:黑人打劫,白人设卡,法庭裁决也不可能一碗水端平——但要知道,这就是华人对美国做出的伟大奉献。奉献总是好的——“在这样的时刻,特别能够理解耶稣基督的伟大福音,是如何摧毁了万恶的罗马帝国、拯救了罗马的人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美国大学抗议回应了35年前的中囶

《美国大学抗议:从警方突袭哥伦比亚大学到席卷全美的校园运动》(小贝恩德·德布斯曼(Bernd Debusmann Jr)发自纽约,艾玛·瓦尔迪(Emma Vardy)发自洛杉矶 BBC News 2024年4月29日)报道: 抗议活动已蔓延至美国各大学校园。 4月17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