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0年6月28日星期日

谢选骏:社会固化是美国衰落的重要特征



(一)

网文《美國人愈來愈懶 經濟難重振》2017年4月16日说了,美國人越來越追求安穩的生活,這正在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數據顯示,美國人的創業熱情已經大不如前,而且愈來愈追求安穩的生活,這正在對美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柯文在他的新書《滿足的階層:美國夢的自我毀滅》(The Complacent Class: The Self-Defeating Quest for the American Dream)中表示,美國人越來越懶導致了近年來國家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停滯不前。即使所有人都聲稱正在努力工作,美國經濟的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也大大不如1960、70和80年代。

柯文說:「創新是痛苦的,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創新變少的原因。」他在書中表示,正是1960年代和70年代的動盪讓人們在幾十年後渴望安於現狀。他說:「看看現在的人們如何帶孩子吧,有時候他們甚至不想讓孩子出去玩。」而且,雖然美國近年來在科技領域創新成就不小,但大多數創新的墓地都是為了讓人們更好的宅在家裡放鬆休息。柯文說:「科技發展不錯,而且很有趣,亞馬遜可以送貨到家門口。但是我們的問題正是在於,這樣的生活太注重享受,太安逸。所有這些科技創新都在鼓勵人們宅在家裡享受。」柯文認為,我們已經太過注為孩子們創造安逸又閉塞的生活環境。他表示,無論是從種族或階層來看,如今的社會都已經固化。在南部,非裔學生在以白人為主的學校中的比率在1988年達到43.5%的頂峰,但如今僅有23.2%,倒退至1960年代的水平。

有一些人認為生活在所謂「鐵鏽帶」人們屬於「滿足的階層」,但柯文認為美國幾乎所有人都很滿足,他指出美國的交通極為不便,基礎設施尤其差。柯文表示,正是因為美國人普遍安於現狀,所以大規模變革一直沒有發生。他相信,在教育領域也存在這一現象,大多數學生甚至不能達到最基礎的水平。甚至是在科技業蓬勃發展的矽谷,人們的生活也愈來愈閉塞,他們將自己與其他不在同一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人區別對待。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對川普當選總統表示驚愕不已。柯文認為,川普的當選可以被看做一次「大洗牌」的嘗試。他在書中指出,除去通膨影響,美國白人2015年的薪資甚至不如1969年。然而,他仍然認為川普會讓他的選民失望:「川普當選只是這些人的安慰獎,雖然他一直在呼籲變革,但目前來看他什麼也做不了。」

那麼,美國人該如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柯文警告道,從歷史上看,這恐怕需要一次大災難,例如戰爭或者大型自然災害。不過,他還表示,美國人同時也總是具有自我革新的能力。對於未來兩年,柯文預測道:「川普看起來會是個無能總統,他已經卡在國會和最高法院之間。不過,國家已經醒悟,我們需要的是更大的緊迫感,雖然這一過程可能比較緩慢。」

(二)

美国社会阶层是否固化严重?网民对此评论不少。

@裘Benjamin说:

首先,从金额上讲,美国确实各个阶层都变富有了。但是如果除去通货膨胀,实际上整个中产阶级在过去10年中收入是下降的。美国中产阶级收入与1970年代中期相比几乎没有上升。而1976年,美国顶端1%的人的财富仅占全国财富的9%,到2012年时则超过了40%。所以,占领华尔街的99%的诉求,当然是受数据支持的。

那么回到社会流动性问题。

美国社会流动性高不高,这要看和谁比。和发达国家比,美国的社会流动性当然是较低的。请不要用什么“美国过去几十年社会流动水平基本保持一致”来回避这个问题。

社会流动性主要看的是“代际收入弹性”(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也就是父母的经济水平和子女的经济水平有多大的相关性。最高为1,就是彻底固化,没有人能离开父母的经济阶层。最低为0,也就是没有社会阶层固化,子女和父母的经济阶层没有任何相关性。

首先看这张图:

美国的相关性是0.47,英国0.5,法国0.41,日本0.34,加拿大0.29,丹麦0.15。

可见,美国的社会流动性在发达国家中是比较低的。它甚至比不过巴基斯坦(0.45)。而且,美国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最穷的一部分人的流动性大大低于一般人。

比如美国收入最低的20%人的子女之中,有42%会留在这个阶层,而丹麦(25%)、英国(30%)都要优于美国。美国最低20%的人的子女,只有8%会进入最高20%,也低于丹麦(14%)和英国(12%)。所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美国的阶层固化水平确实很严重。号称国家正常发展都会产生如此严重的社会固化,这也是错误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显著低于美国的水平。
有朋友问中国怎么样。中国早年间流动性比较好,1970年代代际收入弹性约在0.315左右。但近年来逐渐下降到了接近美国的水平(0.442,http://www.lepp.zju.edu.cn/upload/2013-05/13053119134762.pdf),趋势很不好。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统计数据并不十分完备,所以最终计算数据与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出入。
有的人对阶层固话持完全轻视态度,总觉得阶层固化是必然的,无所谓。
阶层固化不是说要么有,要么没有。而是一个程度的问题。父母的经济水平与子女的经济水平完全无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如果固化严重,那么下层一定会不满。因为下层看不到希望。
这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当一个人看不到晋升希望的时候,他会选择消极劳动。干好干坏一个样,那为什么要敬业呢?
第二,阶层流动性下降,会导致阶层之间沟通降低,社会各阶层互相不能了解,也不能理解。反映到现实政治上,就是政治对立越来越严重。民主体系本身是一个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如果对立严重,立法、行政效率都会大幅下降(冷哲:中纪委也治不好美国的病,请不要介意标题和小标题,那个不是我起的)。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威胁到民主制度本身的存在,使得整个体制转向专制,这个情况在委内瑞拉可以看得很清楚。查韦斯屡屡破坏民主体制,却一直能当选,这个原因,不难理解——对于民众来说,吃饭总比一个什么虚无缥缈的民主更重要,如果过去的民主当选者帮助不了他们改善经济条件,那么为什么不让查韦斯试试呢?
更可怕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分配极度不合理的时候,居于劣势者会倾向于消灭自己的财富而让有钱人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是个心理实验,叫做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就是有100块钱,两个人来分,一个人决定如何分配,另一个人决定是否接受。如果第二个人不接受,则两个人都拿不到钱。
如果按照经济学原理,或者任何的理性人博弈的原理。只要第一个人分给第二个人的金额不是0元,第二个人都该接受。因为这总比什么都拿不到要好。但实验结果却不是这样。当第二个人得到的金额少于20元时,第二个人常常都会选择两人都不拿钱。所以,以为“所有人都在变富”就觉得大家都会比较满意、没有怨气,或者认为不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都是错误的。当分配严重不均时,穷人很可能会选择破坏整个经济制度,就算这会让所有人都付出代价。所以,分配不均和社会固化,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

Li Carly说:为什么说「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最近正好看到一本书,是一个哈佛教授写的,讲关于美国贫富孩子之间差异的,叫做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里面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分析和观点,有些观点也挺有普适性的,选几个图分享下,图后面加上我自己的评论:

1. 穷人的孩子缺少生活中的榜样,父母很难给出思维或者处事上的好建议,也缺乏足够的教育投入。

可以看到,美国父母学历低(作者认为的“穷人”家庭里)的孩子们,同时也更有可能来自于单亲家庭——单亲+父母学历低,一个后果就是孩子没有一个良好完整的成长环境和思维观念。

学历低/贫穷的家庭,父母花在孩子教育上的时间,精力也比高学历/富人家庭要少。

2. 结果导致了不少穷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3. 由于不注重健康饮食和锻炼,穷孩子的肥胖率也更高

而肥胖率高与身体素质和健康也很有关系。此外,肥胖儿童在学校和社会里还可能不受到欢迎,自信心也可能受到影响。(反过来的正面例子可以看看知乎里的健身成功例子)

4. 即使科技面前人人平等——富人的孩子们用电脑来求职充电进步,穷人的孩子们常常用电脑来打发时间

“Compared to their poorer counterparts, young people from upper-class backgrounds (and their parents) are more likely to use the Internet for jobs, educa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engagement, health and newsgathering, and less for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 Putnam writes. “Affluent Americans use the Internet in ways that are mobility-enhancing, whereas poorer, less educated Americans typically use it in ways that are not.” ——书中说

翻译过来大意是: “相比于穷人家的孩子,富人的孩子们更善于利用互联网来找工作,进行在线学习,社会活动,搜集新闻和管理健康——让他们更上一层楼。而穷人的孩子们更常把它用来娱乐休闲,不思进取……”

这个发现让我挺惊讶的。即使科技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我也没想到不同的孩子对同一种科技的利用会有很大不同。

5. 课外活动的参与

课外活动是一种社交也是一种学习,而在美国大学的录取体系中,课外活动是很重要的。

6. 信任度

如果对社会对他人不信任没有信心,又怎么能够混得开呢?

最后想到一个有国内特色的,但美国其实也差不多的:学区房!其实学区房的概念美国更早就有了。

PS
除了开头提到的书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以外,另外一本Charles Murray的书Coming Apart写的也不错。

其中就提到了super zips(超级社区)的概念,从小出生在富裕地区的孩子,很可能没有接触过普通人或者穷人,也对他们的生活完全不了解 (非褒非贬)。

对此,美国的公共广播系统PBS也写了一个趣味测试,看看你是否生活在”泡泡”里。

Do you live in a bubble? A quiz

有兴趣可以看看。

(四)

首先,美国的阶级固化是很严重的。最简单的数据请看维基百科social mobility词条下的The Great Gatsby Curve:这个图里,一个点越靠右代表这个国家贫富差距越大,一个点越靠上代表这个国家“代际流动性”越差。代际流动性指任何一个阶级的人,他的子女收入离开这个阶级的比例。

很明显,越靠上的点代表了这个国家阶级固化越严重。

美国的情况乍一看还不算太糟糕,中间偏上。但仔细看看,不要说人间天堂的北欧诸国和富裕强大的日本德国,就连式微的法国和不靠谱的西班牙,甚至名声不佳的新加坡都比美国低。整个发达国家圈子里,除了英国和向来脱线的意大利,美国的阶级固化几乎登顶了。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这张图里最刺眼的点毫无疑问是比美国还要高出一大截的中国,这一点没什么好否认的,美国的阶级流动性比我们国家还是强的。

但是从图里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致发展趋势是沿图向左下的,中国作为一个尚挣扎在脱贫路上的大国,这项指标难看还有借口好遮遮羞,美国就不同了。

另外,看到这个趋势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既然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向左下,那么坐拥全球第一强国地位,怀揣全球最高素质的人才和最丰饶的财富,美国在二战之后是不是应该在通往理想国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呢?可惜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排名第一的答案所指出,美国的社会阶级流动性,在过去几十年里变化不大(网上能搜到哈佛的研究报告,关于这一点有更多的数据支持,实际上部分数据还支持流动性上升,比如top1%的富人,199X年-2005年有40%+还留在top1%,而2005年-2012年则只有25%左右保留下来。但个人认为这是09金融危机的作用)。换言之,美国人辛勤建设国家四十余年之后,社会流动性指标仍然毫无起色,继续一只脚留在发展中国家里……这未免太难看了。

排名第一的答案说“占领华尔街”没有数据支持,这是不确切的。美国老百姓为什么要在乎穷国老百姓怎么向上爬?同为发达国家,他们爬得最困难,这就有足够的理由愤怒了。而更糟糕的是,这个困难程度多年未变——须知美国阶级固化的现状,不是“良好望保持”,而是“亟待改善”;过去几十年的没有变化,不是可喜的“没有恶化”,而是可悲的“从未变好”。

下面说个人体验吧。

第一件事,不理解有知友说,在美国小城感觉不到阶级。我曾经在美国一小城交流,那还是理工科大学,还是公校——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看见开宾利的本科生和坐加长林肯的学生家长。我的母校坐落于德国数得着的富庶小城,我从来没在校园里看见过豪车——除非奔驰宝马的老总来访。

而校园外的公共汽车站上就能看见肥成一座山的美国穷人,身上挂着奇奇怪怪的杂物,蹒跚着不知走向哪里去。

这不叫阶级,还有什么叫阶级。

身在欧美大学校园混迹多年,一直觉得,造成美国阶级固化的原因之一,是高昂的大学费用和拼爹的推荐入学制度。比如常青藤联盟的本科部其实就是个阶级圈子。

有藤校的朋友执教,课上被小屁孩顶嘴:我们都是prestigious的家庭的子弟。

也有学生自述曾被Harvard面试,一切顺利,最后问,你爸爸妈妈是Harvard的吗?你家有人是Harvard的吗?都没有?太可惜了小姑娘,如果你家有一个Harvard校友,我们一定会收你。这个小姑娘后来来了我们学校,最后是magna cum laude荣誉毕业。

我的一个老师曾被Harvard录取,但是付不起高额的学费,于是去念了州里的公立大学……

后来我对常青藤联盟的本科生完全免疫了。

德国的大学收500欧学费的时候,我母校的热血青年们就上街裸奔抗议去了,现在我在美国的学校的学费是40000刀。如果一个普通工人的孩子在德国申上了慕尼黑工业大学,他可以放心大胆去念。而在美国他可能第一个要担忧贷款,当然更多情况下他就去念州内公立大学了。

美国贫富差距大,阶级固化严重,所以美国梦不复存在了。照这么说,人人都该去北欧追梦才对,可是事实上我们知道,北欧虽然宁静祥和,效率并不高,日子一天一天没有任何不同,真要去追梦,最后可能都改冬眠了。

什么地方值得去淘金?不能是阶级完全固化的地方,不然你怎么奋斗都出不了头,但也不能是阶级一点也不固化的地方,不然你再出头,儿女也不沾光。贫富差距不能太小,否则你出头不出头没区别……所以,The great Gatsby curve上,上方的国家固然积弊从生,下方的国家也难免死气沉沉,有活力的国家都集中在中间以及中偏下的位置上(这个位置上还有些2B国家这里不讨论了)。用美国阶级固化来说明美国梦式微,没啥说服力的。

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国梦不再,我觉得一方面是时代大机遇过去了,另外一方面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使得美国不再是唯一一个可以淘金的地方,金矿分散了。

阶级固化让老百姓不爽的不是没有梦可追,而是美国人辛苦追梦了那么多年,现在累了,想要和别的发达国家一样,活得简单一点,不要整天发梦了。把山顶拉低一点,大家都好爬一点,不要像以前那样红着眼卯着劲往上冲,爬两步喝口茶多幸福。

会不会改变,我不知道……美国不仅是美国人的美国,它还在不停地吸纳全球人才,包括最有进取心的那部分人。美国老百姓爬腻了的山,仍然有很多人愿意爬。

(五)

desp ulti引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的观点与数据:

一、观点
相对欧洲一些国家,美国的社会阶层固化更严重。

二、数据

如果流动性充分的话,最底层的20%将只有20%人的孩子会继续留在最底层。这方面,丹麦的数据是25%,英国的数据是30%,而在美国是42%。

最底层的20%进入最上层的20%的机率,丹麦是14%,英国12%,美国是8%。

美国知名大学中学生构成比例:9%来自底层50%的人群,74%来自上层25%的人群。而教育在美国影响收入的程度是比较高的。来自低收入家庭但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中有29%大学毕业,来自高收入家庭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中有30%能大学毕业。

看到有些人用那种犬儒的态度说“这很正常”,我觉得很不正常。

社会阶层的固化是否是社会发展导致的?这点请具体论述,不要信口开河。并区分现象客观存在性与现象合理性。

所谓的社会发展是指什么?长期的历史视角吗?像我在某人回答下评论的:从西方社会来看,奴隶制是否比罗马崩溃后的庄园制、城镇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更大?中世纪是否比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层流动性更大?贵族制是否比现代的民主制社会阶层流动性更大?如果从短期来看,比如美国从工业化开始到现在,是有阶层更趋固化的事实,但你如何解释丹麦等国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印度的阶层流动性与发达程度都比美国低,你如何用“社会发展”来解释?

再者,即使有这个客观事实的存在,就一定是“这很正常”的吗?谁要说存在即合理,请自动跳楼,因为你没文化却装作有文化。客观存在这样的事实,并不表明这种事实就正常、合理。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是收入差距的不可改变,这会极大降低社会的效率和激励,对于因合作而繁荣的人类社会这才是不正常的。相关论述我不想重复,很多文献都有,最新、最通俗的可以看斯蒂格利茨的《不平等的代价》。即使是赞同完全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政治家也不会同意社会阶层固化是个正常现象,相反,他们认为是我们的错误政策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而非市场的规律造成的。

“固化很正常,任何国家都一样,任何地方都需要精英阶层,各阶层之间的高速流动才可怕……试想一个普通百姓坐上国王宝座,一个没有尝过权力滋味的人有多可怕……”——这种观点相当要不得。需要精英阶层,并不表示就需要阶层固化来支撑,而阶层流动并不是“高速”到普通百姓瞬间变成国王,这是在用一种极端的、不存在的例子来论证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再者,从普通百姓坐上国王宝座的多了。

如果对这些不公我们都持着“这很正常”的观点,我们就不会去打破、不会去争取。黑人并不认为他们被歧视是正常的,经过长时间的争取,才有了今天的黑人总统。

(六)

和过去比,美国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群,现在更愿意与层次相似的人通婚,这总的来说不利于阶层间流动,但是也要考虑到和过去比女性的受教育水平的进步大大超过男性。像《广告狂人》里面那样,公司合伙人与女秘书结婚的普遍情况,已经一去不返,主要因为已经有大批受更好教育的女性 available。这期的《经济学人》有露骨标题为 “选择性的交配” 的文章 Assortative mating: Sex, brains and inequality,其中一张图说明问题。可以看到60年代以来,至少受过部分大学教育的男性与类似教育背景的女性通婚的比例往往翻了不止一倍:

至于流动性(即与父辈相比在收入阶层间的跳跃),70年代初以来没有太大变化。从71年到82年出生的这些人,收入上来自底层20%的家庭的后代在26岁时进入顶层20%的概率,一直保持在约10%。顶层20%的后代还留在那里的概率,一直为30%左右:可见,“占领华尔街” 那些人要求改变的诉求,并不受数据的支持。他们更像电影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里面的那些曼哈顿极端民粹。因此‘08年金融风暴之后闹了一阵很快就销声匿迹。

(七)

美国的社会阶层固化还是挺严重的。

夫妻两人带孩子移民美国,孩子正是上幼儿园的年龄。夫妻二人就寻找合适的幼儿园,找到一环境很好的私立幼儿园孩子看了不肯走,学费自然很贵,然孩子喜欢那就上吧。

孩子的同学自然都是家境极好的,每个周末啊节假日什么的都会有聚会啊旅行啊什么的反正没事儿就约在一起玩。

一年学费换算成软妹币的话大概20w+还是多少我记不清了。然后夫妻俩就觉得有点吃不消了,就在考虑要不要换成公立的幼儿园。

玩的比较好的一个家长知道了他们的想法之后就来劝说这个孩子妈妈,说是他们家好不容易进入了他们这个圈子里,如果去上公立幼儿园的话出了这个圈子以后再想进来就难了。

后来当然还是换成了公立幼儿园,果然这些家庭后来的聚会什么的再也没有邀请过这个孩子了。

(八)

考察一个国家社会阶层固化,先从高等院校入学来看,众所周知,中国高校学费较低,还有相对公平的唯分是从的招生制度,因而独特的中国特色招生制极大地平衡或隐藏了阶层固化的现实,人情社会,固化是深刻的,参见就业事实,Guanxi makes sense。

再回归正题说美国,高校依赖名流巨贾赞助是社会现实,与美国高度私有化和市场化有关,当然也和自由这个词有关(如美国高法判例多支持自由,欧洲看重平等)。充满竞争的美国社会远没有一些中国人想的那么乌托邦,是,他们的孩子看似独立,其实秉持着长子承父业的上层传统,中上层子弟是带着富贵镣铐跳舞,最终要划入奢华的舞池。

看美国基尼系数变迁,收入差距呈显著的波峰和波谷式震荡,的确,泡沫或新兴经济形态的塑造会从中下层相对地掠夺财富,从而补充收入上层人群。我们没法用价值规律曲线麻痹人们,像是life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毕竟这些年差距是拉大的,中下层是痛苦的。从巨大的收入差距看,假设阶层固化严重,那么反映民意的大选议题会往“社会主义”方向走,参照大选事实,我只能说,是的,差距在拉大,Bernie Sanders备受青年人青睐。我们从不能说阶层固化增强,因为美国经济还足够有活力,可以产生强大动力对冲固化的加深,但参照知友问答,阶层固化的确没有好转,这是个现实,而非命题。

想必有此思考的人是想要通过美国参看中国,在回答的开始我就做了对比,中美差异巨大,但在阶层固化方面是难兄难弟。在不粉碎现有社会模式的状况下,在保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情况下,坚持现有招生框架,不盲目照搬美国,或许是对冲固化的良方,良方绝不完美甚至不优良,但是比起能拖垮民族的过分福利或者经济大危机,要稳妥的多。毕竟,即使是高考下的人大,用得着助学金的学生已经寥寥无几,社会的演进,反而会造成资源的集中,而人为二次分配或干预资源配置又会削弱活力,这是一个永恒悖论,要效率还是公平,我们总妄图兼顾,然而一个大国从未做到,我们会是例外吗?恕我无知,希望某一天的我能说服今天的自己,或找智者来启迪我,谢谢。


(九)

美国七种主要社会阶层的特点

1.上上层(不到1%)。上上层是承有大量遗产,出身显赫的达官贵人。他们捐巨款给慈善事业,举行初次参加社交活动的舞会,拥有一个以上的宅第,送子女就读于最好的学校。这些人是珠宝、古玩、住宅和度假用品的主要市场。他们的采购和穿着常较保守,不喜欢炫耀自己。这一阶层人数很少,当其消费决策向下扩散时,往往作为其他阶层的参考群体,并作为他们模仿的榜样。

2.上下层(2%左右)。上下层的人由于他们在职业和业务方面能力非凡,因而拥有高薪和大量财产。他们常来自中产阶级,对社会活动和公共事业颇为积极,喜欢为自己的子女采购一些与其地位相称的产品,诸如昂贵的住宅、学校、游艇、游泳池和汽车等。他们中有些是暴发户,摆阔挥霍浪费的消费形式是为了给低于他们这个阶层的人留下印象。这一阶层的人的志向在于被接纳人上上层,但事实是,其子女达到的可能性比他们本人更大。

3.中上层(占12%)。这一阶层既无高贵的家庭出身,又无多少财产,他们关心的是“职业前途”,已获得了自由像职业者、独立的企业家以及公司经理等职位。他们注重教育,希望其子女成为自由职业者或是管理技术方面的人员,以免落人比自己低的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善于构思和接触“高级文化”,参加各种社会组织,有高度的公德心。他们是优良住宅、衣服、家具和家用器具的最适宜的市场。同时,他们也追求家庭布置,用来招待朋友和同事。

4.中间层(32%)。中间层是中等收人的白领和蓝领工人,他们居住在“城市中较好的一侧”,并且力图“干一些与身份相符的事”。他们通常购买“赶潮流”的产品。25%的人拥有进口汽车,其中大部分看重时尚,追求“一种良好品牌”,其理想居住条件是“在雏市中较好一侧”。有个好领导的一所好住宅”,还要有“好的学校”。中间层认为有必要为他们的子女在“值得的见识”方面花较多的钱,要求他们的子女接受大学教育。

5.劳动阶层(38%)。劳动阶层包括中等收人的蓝领工人和那些过着“劳动阶层生活方式”的人,而不论他们的收人多高、学校背景及职业怎样。劳动阶层主要依靠亲朋好友在经济上和道义上的援助,依靠他们介绍就业机会,购物听从他们的忠告,困难时期依靠他们的帮助。度假对于劳动阶层来说,指的是“呆在城里”,“外出”指的是到湖边去,或常去不到两小时远的地方。劳动阶层仍然保持着明显的性别分工和陈旧习惯,他们偏好的汽车包括标准型号或较大型号的汽车,对国内外的小型汽车并不问津。

6.下上层(9%)。下上层的工作与财富无缘,虽然他们的生活水平刚好在贫困线之上,却无时不在追求较高的阶层。他们干着那些无技能的劳动,工资低得可怜。下上层往往缺少教育,虽然他们几乎落到贫困线上,但他们千方百计“表现出一副严格自律的形象”,并“努力保持清洁”。

7.下下层7%。下下层与财富不沾边,一看就知道贫穷不堪,常常失业或干“最肮脏的工作”,他们对寻找工作不感兴趣,长期依靠公众或慈善机构救济。他们的住宅、衣着、财物是“脏的”“不协调的”和“破的”。

(十)

在此写一个我看到的侧面

美本录取时对成绩以外的活动文书推荐信等的看重本身就给了官二代富二代优势,对本国学生也一样。如果说成绩可以靠智商与勤奋来实现,那钱和资源带来的活动、文书与推荐信的差异是远比成绩难弥补的差距。

推荐信的署名者是谁很重要。政界商界学界等成功人士的推荐信,分量你懂的。可是谁更容易拿到这样的推荐信呢?

基础教育阶段,美国各个学区里面的公立学校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是本学区纳税人的钱,于是富人区公立学校狂好(毕竟缴税多资金足),穷人区的学校呵呵。一个外教和我说过他以前在某美国穷人区高中教书的情景:有一半学生脚踝上套着有GPS的脚圈,这是定位假释期犯人用的,校长办公室旁边就是警察值班室。

私立学校的学费是只有富裕的家庭可以承担的,跨区上公立学校需要全额学费,所谓穷人当然送小孩去本区公立学校免费上学。还有一小部分穷人区的学生可以通过抽签去上别的学区的magnet school(纯靠运气)(以我在美国一个学区的规定手册里所见,如果学生没有居住在该学区,那他如果在该学区学校学习需要交全额学费。)有的学区公立学校入学政策是居住在该学区的学生优先入学,其次是父母在该区工作的学生。然而很多穷人工作的地方,例如CBD,依然属于烂学区(富人中产都住在郊区)。

有能力拿针对高中生奖学金的也是极少数。住在穷人区就基本只能上穷人区的烂学校。不会说像中国一样一场中考,烂初中的优等生有机会考上好学校。烂学校从学生退学率,到设施,到课程(regular honor AP可理解为美式系统里三个不同的难度level,好学校连AP都开得全得不行,烂学校honor都不一定全),大学升学率,教育质量,学生学业平均水平,是全方位的烂。

大学?美国也只有100多学校对本国学生申请FA也是needblind(此数据来自某大学官网上的宣传)。公立大学确实对本州学生更便宜,可是加州系统和密西西比的州立系统是一个水平吗?而如果一个学生要去别的州上公立大学,他又要面对高昂的学费。(当然,和私立学校动不动五六万刀一年的学费比起来,已经便宜些了)再加上美本的录取制度,高等教育机会其实非常不平等。

在这样的机制下,阶级流动的困难度可想而知。

美国和中国同样“拼爹”,只是“拼”法有所不同。

“拼爹指数”这一戏称指的是“代际收入弹性系数”(IgE),用来表明父母和子女(成年后)收入的相关程度。如果该系数为0,则说明两代人的收入流动性大,个人收入多寡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反之若为1,则说明该国家个人收入水平完全由他们家庭背景所决定。根据2011年的数据,中国的“拼爹指数”高达0.6,在样本国中仅次于秘鲁(0.67)。这说明在中国门第出身的差别不可小觑。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更有可能打开财富之门,而这扇门对于穷人家庭有可能世世代代关闭下去。

美国官方和学界对这一系数的解读是,富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医疗等投入更多,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示范性作用也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工作态度。再加上直接的经济支持,诸多因素造就了某种程度上人人并非生而平等的现实。美国近年大力发展公立教育等一系列政策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此原因。
中国更高的“拼爹指数”除了与美国共同的原因,还有自己的中国特色,如中国大量农业人口一代代的固化:根据中国社科院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数据,中国92.8%的农业生产者就出身于农民家庭,他们当中98.4%是农业户口,89.8%居住在农村。同时户籍制度也限制了代际收入的流动性,不同地区在政策层面就很难实现平等。

“拼爹”国度,贫富分化更严重

该研究还表明,在一个国家里家庭出身对个人收入的影响越大,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就越明显。这种相关性被形象地称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The Great Gatsby Curve)。盖茨比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悲剧小说人物,代表人们在财富与社会地位里的挣扎。

其中“双高”的典型代表是拉美国家,紧随其后就是中国。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最新基尼(Gini)系数为0.47(图中仍采用渥太华大学研究发表的旧数据),连续多年超过国际贫富差距警戒线。而下一代许多孩子又输在了“拼爹”起跑线上,这个怪圈不得不使人警醒。

最后要说明的是“拼爹系数”中固定与隐性资产是未被计入的。IgE研究者称,如果扩大财富的统计口径,则这种相关性会更明显,“拼爹指数”将上升。在中国当前环境下,这个上升幅度有很大想象空间。

美国严重,中国更严重,全球横向对比,比拉美化的南美国家好点。

(十一)

谢选骏指出:

野蛮社会是社会固化的社会,文明初起时刻,打破了社会固化。

但是,当文明社会开始衰落的时候,社会再度走向固化。

社会固化是文明衰落的重要特征。

美国社会的严重固化,显然是美国衰落的重要特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谢选骏:四大自由来源于四大家族

《“罗斯福家族”风云300年,1人连当4届总统,2人跑中国猎杀大熊猫》(2018-11-15 子屠龙)报道: 17世纪初,当英国在北美开拓殖民地的时候,罗斯福家族就漂洋过海来扎根。 这个在新大陆超过300年历史的家族,最终发展成为美国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族,尤其是诞生2位美国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