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Xie Xuanjun 1954年-),中国旅美学者、自由撰稿人。1978年凭借著文革前连小学都未毕业的学历,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之一。198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哲学、历史、神话、宗教。1987年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政论纪录片《河殇》的撰稿工作,1988年完成第一稿,1989年六四事件后,《河殇》遭到禁播、查封、批判,幷被定为“反革命暴乱的蓝图”——谢选骏也因参与《河殇》的制作过程而受到牵连入狱,以后不能继续举办讲座、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但谢选骏没有选择放弃,相反,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孤军奋战至今——完成《谢选骏全集》三百六十卷。其中的主要著作为《神话与民族精神》、《五色海》、《天子》、《新王国》、《现代南北朝的曙光》、《全球政府论》、《思想主权》、有关基督教的十卷书籍,以及《外星看地球》60卷、《硅基時代》60卷。其中谢选骏自认最有创见的著作是《思想主权》,他把《思想主权》比喻为其著作的塔尖——因为【思想主权】的概念,来自圣经记载的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以上是对于《维基百科》的修正。】】
2020年6月27日星期六
谢选骏:哈里发制度的末日
(一)
2017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伊斯兰国(IS)的首脑哈里发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却开始逃之夭夭。哈里发的末日终于来到:伊斯兰国(IS)的首脑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逃跑并藏匿沙漠民宅中,留下部队指挥官与死忠支持者在摩苏尔(Mosul)孤军奋战。
巴格达迪行踪不定,为了怕被发现,很少使用可能遭到监控的通讯设备,而且经常频繁变更藏身处。根据美国与伊拉克情报单位消息指出,巴格达迪或已弃城逃离,可能藏身于熟悉的沙漠村落中,寄居于支持者家中,而非与战士待在战区。
巴格达迪在摩苏尔大清真寺的讲坛上发表演讲,自居“哈里发”,自称是穆斯林世界的领袖。巴格达迪最后一次现身在2016年11月初、摩苏尔之役刚开始不久时,他当时呼吁追随者“与异教徒奋战,让他们血流成河”,自己却脚底抹油了。
摩苏尔是伊拉克第二大城,自2014年中落入IS掌控。而美军撑腰的随着伊拉克政府军相继收復失土,至1月已完全收復摩苏尔市的东半部,于上月开始跨越底格里斯河,准备收復西半部。情报机构指出,IS在社群媒体上的活动近期大幅减少,哈里发国家在摩苏尔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二)
哈里发(khalīfah),为哈里发国(khilāfa,意为哈里发统治之地)与乌玛的统治者,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最早源自Khalīfa,意为继承者,指“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在穆罕默德死后,其弟子以Khalifat Rasul Allah(安拉使者的继承者)为名号,继续领导伊斯兰教,随后被简化为哈里发。
开始是“四大哈里发或正统哈里发”,是指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后自632年至661年相继执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政教大权的四位继承人(即哈里发),他们分别是阿布·伯克尔、欧麦尔·本·赫塔卜、奥斯曼·本·阿凡和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由于四大哈里发都是通过民主选举或推举而产生的,他们的继位获得了大多数穆斯林的认可,故称这一时期为哈里发国家的“神权共和时期”。
逊尼派穆斯林承认四位哈里发都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故有“正统”之称,而什叶派穆斯林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是合法的哈里发,视阿里之前的三位哈里发为篡位者。
正统哈里发在位期间,新生的阿拉伯伊斯兰政权得到了巩固,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穆斯林称之为“吉哈德”),传播了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四位“正统哈里发”阿里遇刺后,继哈里发之位的其子哈桑·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不久就在叙利亚总督穆阿威叶的威逼利诱下放弃哈里发之位,穆阿威叶继任哈里发,哈里发国家的“神权共和”时期结束,开始了世袭制的倭马亚王朝。
哈里发本为阿拉伯帝国最高的统治者称号,但同时兼有统治所有逊尼派穆斯林的精神领袖的意味。
在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哈里发拥有最高权威,管理着庞大的伊斯兰帝国。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哈里发”的头衔,仅作为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名称,一直保存了下来,傀儡哈里发处于开罗的马木留克王朝的控制之下。
1517年,鄂图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塔瓦基勒三世也被俘。塞利姆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之后哈里发称号便由鄂图曼帝国苏丹世袭,但1517年之后数百年历代苏丹均不常使用该称号,直到19世纪末鄂图曼帝国濒临解体,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才重新强调自己的哈里发身分。1924年,哈里发制度被土耳其总统凯末尔废除。
九十年后的2014年6月29日,“伊斯兰国”领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立为哈里发,称易卜拉欣,但未受大部分穆斯林承认。
其他诸如伊斯兰教苏非派纳格什班迪教团中,与和卓最亲近的学生也被称为哈里发。
(三)
从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开始,因为嫌“哈里发的哈里发”的称呼过于冗长,又使用了一个称呼“信士的长官”(Amir al-Mu'minin)(谢选骏指出:类似罗马的第一公民)。注意这个“长官”也就是下文中的“埃米尔”。
还有一个类似的称号“穆斯林的长官”(Amir al-Muslimin)。这个称号往往相当于“副皇帝”了。
“埃米尔”——部落时代,若干个部落组建联军,其统帅称之为埃米尔。后来阿拉伯人扩张,领军一方的将领就成为埃米尔。而这些将领征服一地之后,往往镇守一方,头衔依然不变。所有后来埃米尔就成为一省总督的头衔。再后来,随着帝国解体,各省总督成为事实上的世袭君主,仍称为“埃米尔”。让人想起了共产党的“首长”……
中国目前将“埃米尔”翻译为“酋长”,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翻译。翻译成“总督”“将军”“大公”或者“(诸侯国)君主”比较合适。历史上,最初的一些埃米尔,其管辖范围以百万平方公里计。后来行政区细化之后,埃米尔也是一省总督,其政府机构完备,绝不是所谓酋长。
顺便说下,由于伊斯兰教理论上不支持世袭制度,因此几乎所有的头衔都是职务性而非爵位性的。各君主也往往是“借用”“传承”了一个职务而已。中国古代翻译为“异密”。
典型的“将军型”埃米尔:“安拉之剑”哈立德;
典型的“总督型”埃米尔:哈查只;
典型的“君主型”埃米尔:帖木儿;
一个埃米尔就说了这么多,科普好累,未完待续。
“维奇尔”——阿拉伯帝国初期,参考波斯国家制度,设立的高级文官职务。大致可翻译成“相”。其最核心的一个为“大维奇尔”,即首相,是文官的领袖。
“舍赫”/“谢赫”——这个才是酋长。也就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这个称呼慢慢演变为一个普通的对有地位的人的尊称。苏菲主义兴起后,很多宗教学者和教团领袖被称为谢赫。我国古代翻译为“筛海”。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男主就是被一名筛海收养的孤儿,因为喜欢玉(liang)雕(ge)事(mei)业(zi),而展开了故事情节。
穆夫蒂——教法说明官。这里牵扯到伊斯兰教法里的概念。简单的理解,这些人是高级立法(实际相当于司法解释)人员。地位高于下文中的卡迪。一个地区往往有一个穆夫蒂,如著名的车臣前领导人卡德罗夫。向上,到诸侯国(现代的国家也就是古代伊斯兰帝国的一个诸侯国大小)的层次,称为“大穆夫蒂”。例如现代的埃及大穆夫蒂,还有前一段世界遇袭身亡的叙利亚大穆夫蒂。
古代大的伊斯兰帝国,在首都有总穆夫蒂,是整个帝国司法人员的领袖。现代已经随着帝国的解体没有了。
卡迪——教法执行官。也就是法官。同样有从中央的大卡迪,到省府卡迪、基层卡迪等层次。同时还有审理权限的区分等等。
注意,理论上,司法系统是垂直管理的。
以上就是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最基本几个职务。掌握了这几个称号的意义,就基本明白了整个(理想中的)国家架构。其他的无非是纵向、横向的细化、补充或者替换。
比如,最高层次的“哈里发”,可以替换为“伊玛目”:“伊玛目”——领拜人。礼拜仪式中在最前面统一示范礼拜动作的领袖人物。在逊尼派看来,伊玛目只是一座清真寺的领导人而已。但在什叶派、哈瓦立及派、易巴德派等看来,“领拜权”是政治宗教权利的体现。伊玛目是其最高领导人。
(四)
哈里发和苏丹有什么区别?
哈里发和苏丹都是穆斯林的首领,在土耳其人那里却重叠了。
苏丹(Sul?ān),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作为称谓是最近才出现的翻译,它也有很多其他的译法,在古文翻译为“素檀”、“速檀”、“速鲁檀”、“锁鲁檀”(见《明史》),民间也又叫“素里檀”“唆里檀”“算端”、“层檀”等等。他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历史上有好几种含义。这词最初是阿拉伯语中的抽象名词“力量”、“治权”、“裁决权”,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对一个特殊统治者的称号,被这种苏丹统治的地方,一般都对外号称拥有独立主权或完全主权。苏丹不会自称是哈里发,也不会表示他是实际上是受到哈里发统治的。被苏丹统治的地方,无论是王朝还是国家都可以被指为“苏丹国”。
苏丹还有女的,女性苏丹称为“苏丹娜”,但是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另外,还有一种特别苏禄苏丹国,这种国家正式的统治者是男苏丹,但是他的妻子却是一个实际上的“监督者”。
苏丹一般不是世袭的,很少被称为国王。
苏丹称谓比较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不一样,也会迎合当地人的习惯。一些比较有名的是:
“马尼苏丹”(Mani Sultan或作Manney Sultan,字面含义为“珍珠之王”或“尊贵君主”),在印度的俗名为“大君”。
“苏丹殿下(英语:Sultanic Highness)”,混合的东西方结合的尊称,只能被苏丹的儿子、女儿和干女儿用来称呼苏丹。
但是土耳其人却把苏丹变成了国王,不仅如此,他们的半瓶子醋还把苏丹变成了哈里发。
(五)
奥斯曼土耳其的君主为什么叫“苏丹”,而不是突厥语的“可汗”?
有人指出:这跟忽必烈、顺治入主中原后把自己的称号由“汗”改为“皇帝”是一样的道理。
无论塞尔柱人还是奥斯曼人,在塞尔柱帝国、罗姆苏丹国、奥斯曼帝国时代,都不认为自己是被称为“突厥”的游牧民族。塞尔柱时代对其民族认同还比较含混,罗姆和奥斯曼时代,他们的自我认同定位自己是特洛伊人的后裔,而“突厥”仍然是“野蛮人”“乡巴佬”的代称。
如果熟悉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奥斯曼人开始热衷突厥学之前,奥斯曼帝国境内被奥斯曼人称为“突厥”的最大民族集团却是跟突厥八杆子都打不到一起的库尔德人。
而苏丹和可汗这两个尊号共用的民族集团,不是奥斯曼人,甚至也不是突厥人,而是蒙兀儿人。虽然蒙兀儿人最终被突厥融合同化,但蒙兀儿人除了语言是突厥语外,无论自我认同还是血统继承都是源自蒙古,而不是突厥。
苏丹,本来是在伊斯兰世界中的非阿拉伯人能享用的最高称号。使用苏丹为君主称呼的国度,其文化认同首先是伊斯兰。譬如塞尔柱、罗姆、奥斯曼、埃及、德里苏丹国、东南亚诸伊斯兰小国等等。
而可汗,则是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君主的称呼,其文化认同就是游牧民族天子(腾格里)信仰。譬如突厥汗国、回纥汗国、喀喇汗王朝、蒙古汗国,都是如此。
苏丹和可汗混用的,是接受了伊斯兰文化,但又舍不得游牧文化认同的蒙兀儿人,譬如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
另外还有一个为突厥语古民族使用的最高头衔,就是Padishah,来源于波斯语的“沙阿”(即万王之王)。使用这类尊号的,文化认同一般是波斯,使用语言也是波斯语。如花剌子模帝国、莫卧儿帝国。
而奥斯曼帝国君主的称呼,不但有苏丹,还有哈里发和Padishah。可见其对伊斯兰世界的重视,以及对波斯文化的认同或者说对波斯领土的觊觎。但就是没有可汗,因为在奥斯曼人眼里,可汗是野蛮的突厥人的君主,而他们已经是文明的奥斯曼人,不再是野蛮的突厥人。
其实奥斯曼土耳其苏丹也可以叫做“可汗”,只不过不是古代突厥语的“可汗”(Ka?an),而是后来语音上波斯化(或者说经过语音演变之后)的、用于头衔而不是指代君王的叫法“汗”(Han,Khan)。
比如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的全名是:Me?emmed b. Murād ?ān mu?affer dā?imā'
现代土耳其语的写法就是:Mehmet bin Murat Han Muzaffer Da'ima
所以说还是有的,只不过“汗”这个称呼后来逐渐普遍化,乃至成为一般男子的尊称,而不再作为一国之君的称号了。
至于民族认同感的问题,其实在伊斯兰世界作为尊称的Efendi(“阿凡提”)这个词的词源是拜占庭希腊语的 ?φ?ντη?(aphentēs),这又是来自于古希腊语的α?θ?ντη?(authentēs),因为双元音中u在koine中变成v,vth音变就变成了ph(f)。尽管这是东正教拜占庭人的尊称,但是奥斯曼人还是借来照用不误的。
(六)
阿拔斯王朝盛世期过后,中央逐步被禁卫军架空,地方上各路诸侯纷纷实质独立。渐渐的,做大的诸侯不再满足于割据一方,开始尝试引兵进京。
第一个成功的是布韦希王朝。可与此前改朝换代不同,这个王朝在攻克巴格达之后,按照前朝惯例,应该果断诛杀前朝皇族,自己黄袍加身。但是布韦希人并没有这么做。
为什么?因为布韦希人来自一个叫塔巴里斯坦的地方。这个地方既有里海沿岸低地这样的鱼米之乡,也有莱德木这样的山区。关键是,他们是什叶派。
一个什叶派军阀,成功攻占帝都,面对一大票逊尼派竞争对手,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依然尊奉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自己则做曹操。不过,他们还有后续计划,就是通过一个婚姻计划,让自己、什叶派伊玛目后裔,还有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按照合乎继承法的方式婚配,以产生可以同时代表各方的继承人。
不过,这个(其实是三个,三兄弟)曹操,并未称苏丹。他们选择太尉(埃米尔的埃米尔)、柱国(道莱)等称号作为自己的官职。
那么苏丹这个称号哪里来的?实际上,苏丹这个称号的推广,主要“归功”于塞尔柱王朝。但最初使用苏丹这个称号的,却是另一个名气较低的伽色尼王朝。
这个伽色尼王朝,本是阿富汗东南的一个普通军阀,头衔是埃米尔。但从第二任君主马哈茂德开始,领土大大扩张,成为地跨数千里的大国。于是马哈茂德就向巴格达的哈里发讨了个新封号:苏丹(权威)。
事实上,给地方上军阀新的封号,是巴格达朝廷常干的事。这个未必有多特殊。类似“奥古斯都”,能够长期使用出于偶然。
那么塞尔柱人为什么要承袭这个称号呢?很简单,当初他们和其他突厥部落打仗,混不下去了,无奈投奔伽色尼王朝,被纳为屏藩。后来塞尔柱人通过蛮族入侵的方式坐大,成功篡位,接纳了伽色尼王朝的遗产,包括苏丹的称号。
与满足做诸侯的伽色尼王朝不同,塞尔柱人同样引兵进京,推倒了布韦希王朝。他们的头衔“苏丹”,就成为实际上的世俗统治者头衔。此时的苏丹,已经从诸侯升格为摄政王,或者征夷大将军。
再后来,塞尔柱帝国分裂。若干政权都自称自己是塞尔柱苏丹正统。所以一时之间,苏丹这个称号散布开来,成为多个政权的君主头衔。
其中一支叫做罗姆苏丹国。这个政权收留了一个突厥部落做屏藩,后来这个突厥部落逆袭,自称苏丹……这个部落就是奥斯曼帝国前身。
换句话说,奥斯曼帝国就是要沿用这个有历史传承的、已经被公认的称号。并且有向曾经挟天子令诸侯的塞尔柱帝国致敬的意思。
至于可汗……对于奥斯曼人来说,那是“蒙古波斯”伊儿汗国的君主称号,同时也是世仇帖木儿名义上主子的称号。他们都是什叶派……
最后还要加一句,奥斯曼帝国倒没有完全排斥“汗”这个称号。只不过是放在一大堆头衔里边,不那么显眼罢了。
(七)
有人不同意上述说法,认为黄种突厥的时代,其称号无疑都是可汗,突厥汗国、回鹘汗国等等。随后,突厥成为中亚的主宰者之一,文化上伊斯兰化,血统逐渐融合为黄白混血人种。但只要仍然属于中亚的突厥伊斯兰王朝,仍然会称汗国,其草原帝国的特性没有得到根除,如喀喇汗国,布哈拉汗国。
真正发生决定性转变,是在突厥进入西亚之后。突厥人建立了许多西亚北非王朝,已经十分接近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与政治核心,而又往往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所蔑视,因此急需一个强有力的称号武装自己的政权表明自己的正统性,苏丹就是这么一个称号。同时,也表明自己是文明人,文化特性已根植于绿教,不再是野蛮人。最典型的如塞尔柱帝国,受到了当时哈里发的认可,受封为“东方与西方之王”,突厥甚至自认为是伊斯兰世界的中流砥柱。颇有满清入主中国的感觉,总不能继续叫自己酋长吧。
早在奥斯曼帝国之前,西亚北非的许多突厥王朝都已经称“苏丹”。奥斯曼帝国恰恰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突厥帝国,只是大部分人对他比较熟悉,而事实上,奥斯曼恰恰是与“可汗”关系最远的那一个。
下面举一些例子:伽色尼王朝(东波斯),君主称苏丹;塞尔柱帝国(小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君主称苏丹;罗姆苏丹国(小亚细亚),君主称苏丹;赞吉王朝(伊拉克和叙利亚),君主称苏丹;马木留克王朝(埃及,叙利亚,汉志),君主称苏丹等等等等。
深究从其“可汗”到“苏丹”的转变原因,我们有必要给中亚和西亚的这群“突厥”一个正确定位。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物,那便是后来横扫欧亚的比突厥凶残得多的蒙古———同时也是在突厥之后继承“可汗”称号的民族。
中国人看来,蒙古和突厥没有区别,不都是骑马放羊。但在西亚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眼中,那就千差万别。突厥人很早进入中亚,血统与白人融合,皈依了伊斯兰教,从样貌与文化上都和曾经的突厥完全不同,也就和蒙古完全不同了。以至于蒙古人进入中亚、西亚以后,如果皈依伊斯兰教,那就必然会和突厥结合,后代改说突厥语,直接变成黄白混血人,我们称其为“突厥化蒙古人”。也就是说,西亚人眼里,突厥人就是长得比较混杂,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就是长得大饼脸,不信伊斯兰教的。虽然,波斯人始终敌视突厥认为其野蛮,阿拉伯人也喜欢抓突厥当奴隶,但好歹是绿教兄弟,比草原上的蒙古还是文明。
这一点非常重要,中亚西亚语境的“突厥”,和当年中国的突厥已经完全不同的民族,作为乌古斯突厥一支的旁系的旁系的奥斯曼人和所谓“西突厥”也很少关系。
奥斯曼人虽是乌古斯突厥一支的塞尔柱人的旁系的罗姆人的旁系,但称苏丹是完全够格的。它带来了继阿拉伯帝国之后的伊斯兰帝国扩张的黄金时期。
而且,小亚细亚突厥的情况和西亚其他地区还不太一样,因为这里曾是希腊罗马的地盘。奥斯曼帝国之前统治小亚细亚的是罗姆苏丹国,罗姆就是罗马的意思,这里的突厥甚至会自认为罗马后裔。
时代进入奥斯曼帝国,首先大臣和宫女有很多都是希腊人。买买提二世攻下君士坦丁堡之后,自称罗马皇帝。他们一般认为“突厥”是贬义称呼,而“奥斯曼人”才是一种尊称。俨然一副文明人的样子,跟千年前的草原可汗已经基本说拜拜。唯一相似的,可能只有语言了。更重要的是,突厥统治的几百年里,本地人一直在被突厥化说突厥语,久而久之构成土耳其主体居民早就不是突厥人本身了,而是突厥化的本地人。
中亚突厥不会自称突厥,而是叫自己乌兹别克,或是“土库曼”一类。反而是欧洲人,直接称奥斯曼人为turk。可见这完全是一种他称,欧洲语境下的“turk”真的比中亚的突厥更加“突厥”?肯定不是,这里的“土耳其人”的含义,恰恰就是“被突厥化了的非突厥”的意思,只是说明他们比一般欧洲人更加突厥而已。
造化弄人,时间步入风起云涌的近代。随着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希腊人的独立,奥斯曼帝国瓦解。因此,彷徨的“奥斯曼人”们开始了痛苦的民族认同过程。完成民族认同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必要条件。土耳其自绝于对自己造成深深伤害的西方,罔顾自己很多人其实是西方人的后裔这么一个事实。为了寻求特异性的民族认同,他们不得不对曾经征服他们、向他们举起屠刀的突厥三拜九叩头。“我们是突厥人的后裔”,他们这么说道。
“伟人”凯末尔于是诞生了。凯末尔对土耳其民族认同起到了最终决定性作用。土耳其人在背叛其真正的祖先——巴尔干小亚细亚土著的同时,再次背叛了奥斯曼帝国。凯末尔主义十分强调突厥的特异性与“悠久历史”,罔顾“中亚、西亚突厥”已经和古突厥完全不同这样一个事实,将突厥的历史追溯到了蒙古高原的古突厥,甚至北匈奴。凯末尔主义的旗帜,是阿尔泰雪山下,一只张开了血盆大口的狼。更加牵强附会的是,对于小亚细亚古代文明,赫梯吕底亚,凯末尔主义认为其是古突厥的分支早早进入小亚细亚建立的。
突厥的民族定位发生了倒退,曾经,他们是金戈铁马驰骋伊斯兰世界的潇洒浪子,是裹着缠头,手持《福乐智慧》的买买提们。而如今,他们是头戴毡帽,沐浴冰雪风霜的草原狼。因为突厥人西迁至中东后,早就已经彻底伊斯兰化,而不是像他们留在中亚的同族那样,保留了更多的突厥色彩。
突厥人在中东兴起,是因为阿拔斯王朝中后期,巴格达哈里发开始利用突厥奴隶充当禁卫军,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但是突厥雇佣兵后来开始反客为主,将哈里发架空,而由自己掌握军政大权。这种宰相兼禁军领袖的突厥军事领袖就被称为苏丹,因为还需要哈里发充当傀儡,作为统治广大穆斯林的工具,所以名义上其地位低于哈里发,而高于埃米尔。奥斯曼土耳其人之前的塞尔柱土耳其人和罗姆苏丹国,也都采用了苏丹的称号,此后更扩散到其它穆斯林国家,成为君主的称号。直到奥斯曼人灭掉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将其作为傀儡的阿拔斯家族的哈里发废黜之后,才将苏丹和哈里发这两个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的身份合二为一。在阿拉伯人等其他族裔的穆斯林数量远多于突厥人的奥斯曼帝国,采用苏丹哈里发这些伊斯兰化的职务称呼,显然远比采用可汗这个来自蒙古草原的突厥化色彩鲜明的称呼更能获得多数国民的认同。这就跟满清入关后开始改称皇帝,而不再自称汗王是同样的道理。
打个比方,哈里发相当于日本的天皇,而苏丹则相当于幕府将军,埃米尔则相当于大名。
(八)
谢选骏指出:1517年,鄂图曼(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塔瓦基勒三世也被俘。塞利姆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之后哈里发称号便由鄂图曼帝国苏丹世袭,但1517年之后数百年历代苏丹均不常使用该称号,直到19世纪末鄂图曼帝国濒临解体,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才重新强调自己的哈里发身分。1924年,哈里发制度被土耳其总统凯末尔废除。1924年,哈里发制度灭亡,九十年后的2014年6月29日,伊斯兰国领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立为哈里发——现在仅仅三年不到,哈里发制度的复辟结束了,哈里发制度的末日板上钉钉了。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谢选骏:中央文革来到美国
《“你好日子不多了!”川普批评者担心遭报复 或走或隐居…》(纽约资讯 2024-11-12)報道: 据NBC News 11月11日报道 川普政府前官员奥利维亚·特罗伊(Olivia Troye)曾在今年8月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谴责川普。最近,她在登机时,一名乘客看...
-
[《我的奋斗》美国出版史:希特勒与美国作家的战争](2019-01-08 | 徐悦东)报道: 2016年1月8日,德国新版《我的奋斗》的发布会。 出版宣扬极右翼思想的图书,是否会助长法西斯思想?是不是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出版就没有问题了?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的美国出版史也许...
-
《驻华记者:在中国我总被问是间谍吗 他们是认真的》(德国之声2023-07-04)报道: 《新苏黎世报》驻华记者讲述了他作为外国记者在中国屡次被初见面的人询问是不是间谍的经历,以及中国新通过的 #反间谍法 对媒体工作可能的影响。 作者写道,当他不断受到中国人怀疑他是间谍的时...
-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 [1] 导读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公正地表现自我;我们尚未形成一致的思想境界,因为这种境界需要直言的批评、真实的创新以及真正的努力,而我们既未曾创造也未曾经历过这一切。 [2] — —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同情弱小民族的“入戏的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