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广东省辖地级市)》报道:
惠州,广东省地级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背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境内东江蜿蜒100多公里,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总面积11347平方公里,下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设有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惠州市常住人口为6042852人。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简称鹅城。惠州是中国近代抗争史的前沿阵地,曾建立华南抗日战争的主力部队—东江纵队。东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广东汉剧、渔歌、山歌、舞龙、舞狮、舞春牛、瑶族的舞火狗等各种文化活动盛行 。
惠州还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惠州是广东三大族群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融合得最为成功的地方,也是客家人从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客家人是惠州人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客家文化是惠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许多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就是惠州。从唐到清末1000多年间,共有43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临履惠州,留下了许多让世人为之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2020年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221.79亿元。
历史沿革
今惠州市境列入全国行政区划始于秦代。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置傅罗县、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改称博罗县,三国时吴国行政区划制度与汉相同,其县内区划情况未见记载。
331年(晋咸和六年),博罗县析置海丰县,336年(晋咸康二年)又析置欣乐、安怀两县,483年(南朝齐永明元年)析置罗阳县。503年(南朝梁天监二年),析南海、东官两郡地置梁化郡,辖欣乐、博罗、河源、龙川、雷乡等5县。507年(梁天监六年),怀安县并入欣乐县、罗阳县并入博罗县,梁化郡辖县依旧。588年(南朝陈祯明二年),欣乐县改名归善县。梁化郡辖归善、博罗、龙川、河源、雷乡(龙川县析置)等5县。
589年(隋开皇九年),废梁化郡置循州,州治归善,辖归善、博罗、河源(省龙川入)、新丰、兴宁(省雷乡入)、海丰等6县。设循州总管府,初治龙川,590年(开皇十年)迁至归善。598年(开皇十八年),新丰改名休吉,循州辖归善、博罗、河源、兴宁、海丰、休吉(新丰改)等6县。607年(隋大业三年)废循州,改置龙川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省休吉入)、兴宁等5县。
唐代,于622年(唐武德五年),龙川郡复名循州,辖循、潮(州)2州,先后隶广州(总管府、大都督府)。循州领归善、博罗、海丰、安陆(海丰析置)、河源、石城(河源析置)、兴宁等7县。627年(唐贞观元年),龙川县并入归善县,罗阳县并入博罗县,齐昌县并入兴宁县,石城县并入河源县。循州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兴宁等5县。690年(唐周天授元年)废循州,置雷乡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雷乡(析兴宁县置)等5县。742年(唐天宝元年),改雷乡郡为海丰郡,郡治归善县,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雷乡、兴宁等6县。758年(唐乾元元年)废海丰郡复循州,辖归善、罗阳(博罗县改)、海丰、河源、雷乡、齐昌(兴宁县省入)等6县。
917年(南汉乾亨元年),罗阳县复名博罗县。循州析置祯州,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等4县。
宋代政区划分基本沿袭唐制。971年(北宋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后,仍称祯州,辖4县不变。1020年(宋天禧四年),祯州改名惠州。1120年(宋宣和二年)赐惠州为博罗郡,1133年(宋绍兴三年)博罗郡复称惠州,仍辖4县。
元代实行行省辖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改惠州为惠州路,仍辖4县。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循州路降为州,并入惠州路。惠州路因此加辖龙川、兴宁、长乐3县,共辖7县。其中,1295年(元元贞元年)长乐县改隶惠州路,1324年(元泰定元年)复隶循州。
明初政区因袭元制。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惠州路为惠州府,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等4县。1369(洪武二年),撤销循州,其所辖龙川、兴宁、长乐3县并入惠州府。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析龙川、河源地置和平县,1569年(明隆庆三年)析归善、长乐地置永安县,析河源、翁源、英德3县地置长宁县,均属惠州府,惠州府辖10县。1633年(明崇祯六年),析河源、和平、长宁、翁源等4县地置连平州。惠州府辖归善、博罗、长宁、永安、海丰、龙川、长乐、兴宁、河源、和平等10县和连平州(领河源、和平两县)。
清代基本沿明制。1646年(清顺治三年)底清军入主惠州后,惠州府所辖州县未变。1731年(清雍正九年),析海丰县坊廓、石帆、吉康3都置陆丰县,惠州府辖连平州和11县。1733年(雍正十一年)长乐、兴宁两县改属嘉应直隶州后,惠州府辖1州9县。
民国初年实行省、县二级制。1912年(民国元年)改归善县为惠阳县(1914年1月由内政部通令更定)。1914年(民国3年)1月,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后,惠阳县、博罗县隶属广东省设潮循道(原惠潮嘉道),龙门县隶属粤海道。
1920年(民国9年)12月,仍恢复省、县二级制。1921年1月,在惠州设立东区,属临时性政区,辖惠阳、博罗等县。1925年7月全国地方行政区划分为省、行政区、县、市4级。广东省分设6个行政区,东江行政区辖惠阳、博罗等25县。1926年11月,废除行政区。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由省直辖县、市。不久,广东全省划为东、西、南、北、中5个行政区。同年3月复设东区,辖博罗、惠阳等县。后惟屡设屡废,并无定制。
1936年(民国25年)9月,广东省设置第四行政督察区,公署驻惠阳县,辖惠阳、博罗、海丰、陆丰、河源、紫金、新丰、龙门等8县。1940年3月,公署移驻河源,加辖东莞、增城、宝安,共11县。1947年,广东省政区再作调整,行政督察区分省政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专署行政督察区为省政府派出机关,不是一级地方政区。专署行政督察区第五区辖惠阳、博罗、海丰、陆丰、河源、紫金、龙门等7县。1949年(民国38年)2月,广东省政区又作调整,惠阳、博罗、东莞、宝安、中山等5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龙门县则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地理环境位置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属珠江三角洲东北、东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北纬22°24′―23°57′、东经113°51′―115°28′之间。市境东西相距152千米,南北相距128千米。东接汕尾市,南临南海,并与深圳市相连,西南接东莞市,西交广州市,北与韶关市、西北与河源市为邻。与周围六市政区界线846.49千米。市政府驻惠城区江北。
全市土地面积1134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519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81.4千米,是广东省海洋大市之一。半岛与海湾相间,良港较多。岛屿罗列,有大小岛屿162个。
惠州市地质
惠州市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地层岩性多样,以花岗岩等岩浆岩为主,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发育。断裂构造的展布,以东北向为主,主要有罗浮山断裂带、紫金—博罗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岩性多样形成种类多样的土壤。变质岩类主要分布于莲花山大断裂带、紫金—博罗断裂带北部、罗浮山山麓部分,发育的土壤一般土层在1米以上,质地较细,黏粒含量较高,磷、钾养分较丰富。红色砂页岩主要分布在博罗、惠东等地,由不同粒径的砾石、砂、黏粒组成,土层一般浅薄。河流冲积物遍布各地,土层深厚,质地较均匀,黏粒含量和土壤养分较高,适应性广。海滨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沿海的惠东、惠阳等地,土壤土层深,养分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但含盐量高,有的还可能受酸、碱危害。
地形地貌
惠州市北依九连山,南临南海,为粤东平行岭谷的西南段,地貌类型复杂。地势北、东部高,中、西部低,中部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相间,在丘陵、台地周围以及江河两岸有冲积阶地。其中,中低山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7.7%,丘陵占26%,台地占35%,平原阶地占31.3%。
北部和东部有天堂山、罗浮山、白云嶂和莲花山集结形成的中低山、丘陵,多为东北—西南走向、平行排列的中低山。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余座。惠东的莲花山海拔1336米,为全市第一高峰。
中部和西部主要为东江、西枝江及支流侵蚀、堆积形成的平原、台地或谷地,主要有惠州平原、杨村平原和西枝江谷地。
南部连南海,海岸线曲折多湾,全长281.4千米,属山地海岸类型,岬角、海湾相间排列,形成复杂的侵蚀—堆积基岩港湾海岸。在大亚湾黄鱼涌一带尚有红树林分布。海底地形特点是湾底呈槽形,底平、水深。
在龙门平陵、龙江、永汉及博罗公庄一带见喀斯特岩溶地貌。
气候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惠州市。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2200毫米,年平均气温22度,7、8月份惠州降雨较多,9、10月份天气晴朗。
水文
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及其支流西枝江横贯境内,境内水库容量超过16亿立方米,是供给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的主要水源。
自然资源
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耕地、林地、草地、水面、滩涂样样齐全,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水力资源也相当丰富。境内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4条,总长约1500公里。
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西枝江横贯其中。浅层地下水量33亿立方米,水质总体良好。是供给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的重要水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60.32万千瓦,有很大开发潜力。海域中有浅海面积560.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养殖面积137.33平方公里。海区内有鱼类400,贝类200多种,甲类100多种,刺皮类60多种,藻类30多种,具有较大的经济和捕捞价值。适宜建设海港码头的海岸线长28.4公里,可建泊位12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76个。惠州港为华南地区的天然优良深水港。
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多种,主要有无烟煤、铁矿石、锡矿、钨矿、钾长石、高岭土、铅十锌、萤虫石、石灰石等。铌钽、石灰石、水晶、汞等矿产储量居广东省前列。
惠州市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底惠州市森林覆盖率60.4%。
人口
2019年末惠州市常住人口488.00万人,人口密度430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13.58‰,死亡率3.49‰,自然增长率10.09‰。户籍人口389.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15万人,乡村人口161.59万人。
截至2010年11月1日,居住于市境内的民分属于54个民族(56个民族中,保安族和珞巴族暂无),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7.59%;少数民族人口占2.41%,主要有壮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
客家民俗
惠州客家文化,既有其来源地梅州、赣南、闽西客家的传统,又善于吸取广府、闽南文化的精华,形成独特的风采。如惠州山歌虽然源于梅州,但受当地土著歌谣的影响,曲调没有梅州山歌那么圆润柔和,却显得高亢豪放。东江美食也独具一格,与梅州美食有所不同。
惠州还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
客家歇后语,善用比拟、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把客家方言形象化了,既丰富又生动,令人忍俊不禁。
惠州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歌词基本上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情真意切,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客家地方剧――汉剧
广东汉剧与粤剧、潮剧并列为广东三大剧种。汉剧别称外江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南国牡丹”的美称。惠阳汉剧团是在1963年以龙川的东江汉剧团为基础,吸纳了来自汕头、韶关和梅州等地的汉剧汉乐人才组成的文化团体,曾经成功地演出了《秦香莲》、《海瑞罢官》等汉剧。1984年该团撤销。但许多艺人仍满怀对客家传统地方剧的执着追求,自愿组建了惠州市汉剧乐研究会,力争让这朵客家艺术奇葩重放异彩。
方言
惠州市境内主要通行汉语方言,也有少数人讲瑶语或畲语。龙门县北部的蓝田瑶族乡有讲瑶语的,但已逐渐汉化;惠东和博罗有少数人讲畲语。
境内通行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客家话、福佬话(闽语)和白话(粤语)。各方言的分布大致与周边的方言环境相一致。客家话是惠州市第一大汉语方言,这与市境固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和长期与其北边的客家地区梅州、韶关、河源等地密切往来有关。东边的汕尾市主要讲闽语,故市境的东部地区有讲闽语的。西边的广州市、东莞市主要讲粤语,故西部地区有讲粤语的。另外,博罗、龙门还有一部分人讲“本地话”。
客家话是惠州市第一大汉语方言,分布在惠州下辖各县(市、区)的大部分地方,包括惠城区和惠阳区的所有乡、镇,龙门县和惠东县的大部分乡、镇、场以及博罗县的大部分乡、镇。市境讲闽语的居民主要集中在惠东县和惠阳区。讲粤语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龙门、博罗两县以及惠东、惠阳的个别村、镇。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惠州市境内的汉语方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新词的引进和一些旧词的退出。同时,客家话、福佬话和白话词语也在交流中相互吸纳应用。这样就使得几个方言的一般词汇都有一定的变动。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较多外来人(特别是外省人)的进入,惠州市境内使用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惠城区内,变化相当大,在公共场合,方言的使用率已大大低于普通话的使用率。各县城内方言的使用率也有降低趋势。
风景名胜
惠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颇多,主要景观有惠州西湖西山顶上的泗洲塔、平湖北畔的元妙观,城区桥西东城基3号的文笔塔、桥西上米街北门渡口所的古城墙,罗浮山中的冲虚古观、酥醪观,惠东平海镇的平海古城、多祝镇皇思扬村等。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被贬谪到惠州留下多处遗迹,其待妾王朝云病逝就葬在西湖边的孤山。
景观景点
惠州市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景点多达900多处,属景点高密度分布区,并具有资源多样性的特点,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城市型湖泊西湖、农村型湖泊泰荣度假村;自然景观占惠州市旅游资源的75%,在惠州旅游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惠州市市区,由西湖景区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13平方公里,集观光览胜、休闲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自然景观
惠州市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有13座(最高的莲花山海拔1336米),有旅游特色奇山16座:罗浮山、南昆山、象头山、九龙峰、莲花山、白马山、五马归槽、白云嶂、红花嶂、蟹眼顶、坪天嶂、乌禽嶂、斧头石、仙人寨、桂峰山和三角山,其中开发和建成旅游风景区有罗浮山风景区、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惠东九龙峰。
在市境内,有大大小小湖泊、水库130多个,其中主要有西湖、白盆珠水库、天堂山水库、显冈水库、花树下水库、角洞水库、红花湖等。
谢选骏指出:惠州不像共产党统治区的千篇一律,特多中式小楼,启人思古幽情。那里的人还有一些特定的服饰,而且他她们的仪态也和其他地区的汉人有所不同。这是我在1981年看到的。十几年以后,我去台湾旅行,才惊觉台湾南部的乡镇的建筑很像惠州!而且两地的乡民也有类似的神情——都说台湾是福建闽南的天下,怎么也和广东惠州很像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