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谢选骏全集

2022年10月5日星期三

谢选骏:国教与宗教



百度百科《国教》报道:


由国家确立高于其它宗教的宗教——


国教(State Religion):全称国家宗教。指的是由国家确立的在本国具有高于其它宗教地位的宗教。国教往往负担着通过宗教宣扬国家思想的任务。国家宗教是实行国教制度的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并为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生活的秩序服务。

在古代和中世纪,许多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都有强制性的官方宗教。在现代仍然有实行国教制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国教的地位一般不能由某个党派予以变更或否定,其教义、教规和礼拜仪式也不得随意更改。宗教在实行国教制的国家与实行政教合一或没有国教的国家均有所不同。

在政教合一国家中,宗教的地位至高无上,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例如今日之梵蒂冈(罗马教廷)和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在没有国教的国家中,往往存在多种宗教,法律规定各种宗教的地位是平等的,宗教信仰自由。例如今日之中国、美国等。而在实行国教制的国家,国家政权具有独立性,不受国教的支配或约束,但是又需要依靠国教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同时,国教不具有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权力,但是又通过满足国家政权的需要来获得优于国内其他宗教的生存、发展条件和特殊的地位。例如今日佛教之在泰国、锡金,圣公会之在英国,天主教之在意大利、西班牙,犹太教之在以色列,等等。

基本概念

国教是国家的政治价值所在。在通常情况下,有国家就有国家宗教。所谓国家宗教,是以特定的政治理念或政治信仰为核心,以特定的政治典礼为表现形式,以全体国民为教团成员,以国家行政组织为宗教组织,以国家道德为宗教道德,以特定的历史文献为经典的文化形态。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过程看,国家宗教非但无害,反而有益而且必要。没有政治信仰,政治伦理和政治秩序将失去终极价值的支持,因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国家宗教是实行国教制度的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并为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生活的秩序服务。

国家信仰

对于追求理性的人类来说,任何存在于世间的事物都应该得到解释,都应该归属于终极存在。没有终极存在,具体事物也就失去了终极合理性或终极意义。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既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无论人们是为国家的存在而引吭高歌,还是对国家的存在深恶痛绝,都不会改变国家的性质,更不会改变国家的存在。从主流看,国家具有积极的政治功能。这一功能在于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化解冲突,维护秩序,为社会整体服务。国家这一功能的削弱和丧失,也就意味着特定国家的沦落甚至覆亡。国家的存在本身就表明社会中存在冲突,要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就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整合。整合方式有二:一是物质关系的整合,一是精神关系的整合。就精神整合而言,它是政治价值的社会认同过程。 

政治信息

政治价值认同是一种思想运动,最终结果是形成政治信念。当一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认为某种社会行为是对的,某种社会行为是错的,表明该社会已然有了特定的政治道德观,而政治道德又依赖于终极政治价值观的支持。政治价值观反映了对特定政治状况和政治结构的认同。人们形成一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通常不是独立思考之后的结果,更多地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社会下层民众来说尤其如此。在一个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不完全相同,但在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方面却大体一致。如同人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眠一样,缺乏特定的政治价值观,一个人就难以容身于特定的政治和社会。政治价值观是一种“思想锁定”,它要求并限制人们依照一定的规则去做,却不要求人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政治价值观是政治信念或政治信仰,而信仰是无条件的认同。

内涵定义

从某种角度看,信仰是一种宗教精神,而不是理性精神。理性面前无“定论”,而信仰的本质属性是“预设定论”。思想的僵化既是社会稳定的功臣,也是社会迟滞不前的罪魁祸首。任何一种政治价值观都是人为设定的,是一种政治选择。当它被社会中大多数成员认同并固化之后,便被视为“理性”。这种“理性”却不容讨论,在理论上是“盲点”,被确定为“纲常”和“基本原则”。这显然是逻辑上的悖论。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前一个历史时代中被奉为“理性”的信念,在后一个历史时代又往往被视为“非理”和愚昧,被拒斥和否定。人类政治精神的演进就是这种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从粗陋走向精致。人类对政治文明的敏锐洞察力就在这一精致过程中钝化了。事实表明,生活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有局限性。这是一种“井蛙效应”。当蛙从原来所处的井中超越出来的时候,它才会蓦然发现,原来的井实际上是它认识世界的牢笼。宗教精神正是思想的牢笼。当我们作出这种认识判断的时候,并不表明我们对国家信仰持消极态度,更无意否定国家信仰的积极功能和意义。我们所要表明的是,国家信仰或政治信念是一柄双刃剑,而政治引导者的责任就在于认识政治信仰的双重功能,将政治引向日益昌明的通衢大道。

政治地位

国家宗教是实行国教制度的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并为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生活的秩序服务。在古代和中世纪,许多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都有强制性的官方宗教。在现代仍然有实行国教制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国教的地位一般不能由某个党派予以变更或否定,其教义、教规和礼拜仪式也不得随意更改。宗教在实行国教制的国家与实行政教合一或没有国教的国家均有所不同。

政府依存

在政教合一国家中,宗教的地位至高无上,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国教可以对国家的政治和政策有很大影响力,有的国家内的人民更强制成为国教之信徒。但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后以至近代,国家多实行政教分离政策,国教不能再支配国家的政策和人民的生活。在宗教自由的思潮和世界人权宣言的推动下,人们大多可根据自己的判决选择宗教。而在实行国教制的国家,国家政权具有独立性,不受国教的支配或约束,但是又需要依靠国教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同时,国教不具有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权力,但是又通过满足国家政权的需要来获得优于国内其他宗教的生存、发展条件和特殊的地位。在没有国教的国家中,往往存在多种宗教,法律规定各种宗教的地位是平等的,宗教信仰自由。

权力运作

国家信仰的形成既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权力运作的政治化过程。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几经变迁,在每一次国家形态的转型期都发生过新旧政治信念的冲突,旧的国家信仰体系和政治信念被淘汰是必然结局。这并不是说政治工具——政府及其权力不发挥作用,而是说随着政府性质的转变,旧的国家信仰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任何政府都在利用一切手段尽可能宣扬自己的政治价值观。毫无疑问,政府是贯彻特定的国家观念的工具。然而政府本身需要权威,一个没有权威的政府形同虚设。

权威的获得通常依赖两种手段:一种手段是运用暴力,强制社会成员遵守既定的社会秩序;另一种手段是使政府本身偶像化、神圣化。实践表明,单独运用其中的一种手段特别是仅仅运用暴力手段并不成功,它往往导致作为政治工具的政府本身的毁灭。在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并用。如此一来,作为传布国家政治信念工具的政府或统治者首先被信念化、神圣化,成了政治信仰体系的中枢。于是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中有关部族领袖的神话和帝王神话是那样斑斓多姿,累累不穷。

典礼仪式

历史传承

政治信念和政治神话是抽象的,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它需要以一定的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变成形象化的可视的语言。只有这样,信仰才能固化在人们心中,并进一步贯彻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中。我们看到,宗教的演进过程就是信仰的不断抽象化过程,也就是对偶象崇拜和礼仪形式逐渐扬弃的过程。

然而在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宗教,无论是国家宗教还是民间宗教,能完全摆脱偶像崇拜或典礼仪式。宗教仪式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宗教信仰的“外化”程度与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成反比。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朝实行的是周祭制度;而在中古时代,无论是封禅还是郊祀,政治祭祀在频率上和规模上都大为逊色。即使在现代政治中,国教典礼仪式依然存在。 

祭奠礼仪

罗伯特·贝拉(Robert Ballah)在《美国的公民宗教》中提出,在美国社会中有一种存在于教会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之中,同时又超然于各个教会之上的为政治服务的宗教,他把这种宗教称之为“公民宗教”。沃纳尔(W. Lloyd Warner)对美国的国殇节神圣典礼作了专门研究,认为“国殇节是对死者的崇拜,但又不仅仅是对死者的崇拜,因为经过或认同于基督教会对上帝的礼拜而象征性地对为国捐躯者的祭奠,这些为国捐躯者的死亡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象征,它组织、引导并不断地呼唤出社区和整个国家的集体理想”。因而,国觞节礼仪是典型的公民宗教仪式。

杰克·顾迪(Jack Goody)对典礼仪式素有研究,他把典礼仪式分为三类:巫术的,宗教的,世俗的。他认为“宗教典礼……是唯一的关涉神秘信仰或上帝,即超自然存在的”。韦斯勒(H. J. Wechsler)补充道:“典礼是一种象征性的陈述形式。”说得更明确些,宗教典礼是宗教信念和宗教精神的外化,是宗教精神的模式化和行为化。其重要意义在于,它使宗教精神得以强化和宣泄,使信仰变成了看得见的行为,并使宗教角色不断得以表达和确认。

政治典礼

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政治礼仪或国教典礼无足轻重,甚至荒唐无稽。从国家宗教研究的立场看,实际情形刚好相反,政治典礼对国教信仰的维护至关紧要,有形的信仰与无形的信仰互为表里,不可或阙。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信仰表达方式,在抛弃旧的信仰表达方式之后,有必要建立新的信仰表达方式。国教典礼仪式的真空或缺失同国家信仰的缺失一样,后果是严重的和灾难性的,它会造成政治价值的流失,并有可能导致特定政治秩序的衰亡。从表面上看,这样的主张与所谓“政教分离”的时代精神相悖,但历史已然表明,“政教分离”的根本要求在于,在一个民间宗教多元化的国度中,政府应该与某一种民间宗教或某一个宗教教派分离,而不是政治与政治信仰分离,也不是政治与为国家信仰服务的典礼仪式分离。这一点对我们认识国家宗教十分重要。

伦理秩序

道德追求

政治信仰的意义是为政治伦理或政治道德确立一个理论支点,为政治道德找到最终的依据。因而从实际上说,国家宗教追求的目标不是终极价值本身,而是植根于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道德观念体系和政治秩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国度中,政治道德千差万别,并且往往相互冲突,但它们有一个根本相同的特点,即与现实的政治秩序紧密结合在一起。国家道德或政治道德是一定政治状况的反映,它表明了一种需要,一种维持秩序的需要。如果说法律反映了这一需要的行为强制,那么,国家道德反映了这一需要的精神专制。法律限制人们的行为,而道德束缚人们的心灵,心灵束缚比法律限制更彻底、更深刻。政治道德反映了政治关系,并为政治关系服务。

教派差异

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政治道德或政治伦理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中国上古时代,它反映为维系部族之间关系的“天命”和维系部族内部等级关系的“礼”。秦汉以后,血缘国家解体,地缘国家形成,政治伦理也就演变成以三纲、六纪、五常为内容的新体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现代人看来这样的说教不仅可恶,而且可笑。然而,董仲舒把三纲说成是上天的意志,朱熹更把这说成是天理。在尊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训条下,现实政治秩序变得神圣不可触犯,违背国家道德就是邪恶,甚至是大逆不道。

这种联系与区别在儒教道德观与佛教、道教道德观的比较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作为中国中世纪的国家宗教,儒教强调的是政治纲常原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有道伐无道”等等,总之一句话,正像韦伯(Max Weber)反复强调的那样,儒教是“入世”的宗教。与儒教大相异趣,道教关注祛病健身和修炼成仙,佛教追求精神不死和涅盘境界。然而在基本的道德诫条方面,儒教与佛、道二教却有很大的相似性,儒教固有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被注入到道教和佛教道德准则中去,不杀生、不淫欲成了道教和佛教对儒教道德的进一步运用。 

国教道德是民间宗教道德向政治领域的延伸。用这一观点透视近代美国社会,可以从中发现许多相似性。哈切森(R. G. Hutcheson)指出,在美国历史上的宗教与公共道德关系上,“一方面人们所关心的是在这个具有多种宗教的社会中如何为所有的人提供充分的良知自由和同等的保护,但另一方面人们又关心如何形成一种民族的文化。所有的人……都一致认为,社会道德的支柱所在是宗教。正是这种关心导致这么多的人坚持要确立某种官方宗教”。他认为,这种官方宗教可能是“一种多信仰的国教”,因为在这里“显然没有一种单独的宗教能获得大多数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正是国教的必要条件”。与中国传统的儒教类似,美国的官方宗教也是隐性的,但却是存在的。它所具有的“公共道德”的基础,正是以基督新教、天主教、犹太教为主干的民间宗教道德体系。

信仰体系

古典形态

中国古代国家宗教作为一种隐性的宗教,它在以往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和研究,乃在于它没有像民间宗教一样的教团组织和教会机构,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在民间宗教之外还存在所谓的“国家宗教”。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原因,对国家宗教概念的运用可能会导致可怕的误解。在历史上民间宗教一元化的国家中,民间宗教通常与国家宗教合而为一,在信仰体系、宗教道德、宗教典礼、宗教组织、宗教领袖、宗教教义诸方面二者是混合的。缘于此故,人们用“国家宗教”来表述这种一体化的宗教。但是,从国家宗教研究的立场看,纯粹的“政教合一”是一种逻辑上的古典形态,它与我们所说的国家宗教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这就犹如起初是一条大河,但在后来的流程中分成两条支流一样,我们既可以说支流之一与未分流前的大河有相同性,又应该注意到支流之一并不完全等同于未分流前的大河。 

政治属性

国家宗教是对具有政治属性、为政治秩序服务的宗教的规定和命名,是一种对属性的逻辑判断。当国家宗教与民间宗教走向二途以后,民间宗教从古典的一体化宗教中蜕变出来,建立起了自己的教团组织机构。但国家宗教的组织机构在哪里?其实,国教组织正是国家的行政组织,国教机构正是国家行政机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国家组织作为国教组织、国家行政机构作为国教机构的真相,恰恰是由中国古代最不具有国教信仰特征的秦王朝赤裸裸地揭示出来的。秦朝丞相李斯声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如果把这话移植到汉代,当然是“以儒为教,以吏为师”。执掌国教布道职能的不是民间僧侣,而是政府的经学博士和士大夫,他们布道的对象正是治下的民众。因而实际上,国家行政组织充当着国教组织,各级官员兼任着国教牧师或政治牧师的角色。

普世价值

如果说在国家宗教与民间宗教一体化时期二者是平分秋色的话,国家宗教与民间宗教分离后,惟有国家宗教组织具有普世性,是全体国民的组织,而无论它的国民分属哪一种民间宗教。在民间宗教组织最初兴起的过程中,它们也试图建立一种普世性的组织,如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但“国不堪贰”,国中之国或权外之权显然不能被官方接受。其结果众所周知,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后来均遭覆灭的厄运。在汉代以后的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民间宗教组织规模很小,政府通常规定某一个州、县大致固定的职业僧侣名额,以度牒作为合法僧侣的身份证件。作为臣民,可以自由选择某一种民间宗教信仰,但通常不被允许与某一民间宗教结成过于紧密的组织联系。也就是说,他们只能是一般化的信徒,而不得随意成为职业僧侣。一旦这一原则受到破坏,便预示着破坏这一原则的民间宗教的灾难来临。“三武一宗法难”的根源之一,正在于民间宗教组织的扩张危害了国教组织的独占性原则。

组织结构

综述

国教组织一旦得到确认,国教作为教团组织所由构成的成员身份也就暴露出来。同民间宗教一样,国家宗教也有自己的教主、教皇、教士和教徒。教主是特定宗教真实或虚拟的创立者。国教的教主未必是国家宗教的真正创立者,但他必定是国教精神的主张者或国教精神依托的对象。实际上,国教的教主自己未必与特定的国家宗教直接有关,甚至他自己可能根本就未料到死后会成为后来国教精神的创立者和神启者、国教经典的制作者、政治道德的立法者。在传统中国,自汉代至清朝,国教的主要教主是孔子。在汉代的政治神话中,孔子生不寻常,端门受命,制作六经,为汉家制度等等。一句话,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国教教主追求一个理想国,这个理想国同民间宗教的追求相比是“入世”的,但对政治现实来说却是“出世”的,它追求的境界乃在虚拟的、从未真正存在的历史幻境当中。由于国家状况和政治历史的不稳定性,国教教主也呈现出动态的场面。当民间宗教之一被人们企图抬上政治舞台的时候,也会产生国教教主的多元化。国教教主的多元化虽可带来国教精神和教义的丰富多彩,但不同国教教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又会削弱教义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给政治增加难以预料的变数。于是,教义的整合变得必要,变得更具宽容性,从而形成新的国教教义或面目虽旧而精神开新的国教教主。

教皇

教皇是宗教组织内的最高统治者,既是最高主祭人,也是教义的裁定者。国教的教皇就是国家的最高元首。帝王作为君主时代国教的教皇,其地位和身份通常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是所谓的“天子”。当代一些学者对帝王最终裁决政治理论问题感到困惑不解,总是试图把政治实践与政治理论这二者的决断权剥离。从理性上说,国家元首未必是理论家,理论应该经过学术争鸣后自然生成。但在政治实践中,政治理论的本质在于它是国教的教义,而对教义具有裁断权和实施权的只有教皇。从这一立场看,国家元首决断政治理论问题(无论是真正的还是形式上的)是一种必然要求。在中国,皇帝裁断教典教义是通例,从《石渠议奏》、《白虎议奏》到所谓“御纂”,史不绝书。与此同时,国教教皇作为政治大祭司,是国家重大典礼仪式的主角。在北京,环绕在皇宫周围的各种各样的神坛——天坛、地坛、日月坛、先农坛等等,都是为皇帝准备的大显身手的场所,其他任何人不得染指。皇帝即位祭祖祭天,是为了表明受命于天,是承天继祖,只有这样皇帝作为大祭司才有政治合理性。在中国,教皇角色的继承从来就不是根据能力,而是根据血统,在通常情况下有血统就有合理性。朝代的更迭使血统发生断裂,为了找到统治合理性,于是人们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帝王诞生神话和受命神话。学界已经普遍注意到帝王神圣这种文化现象,但其实质在于教皇神圣,教皇不但被看作是现实政治和国家的管理者,而且是带领着臣民走向理想国的精神领袖。不惟中国古代如此,已有学者指出,美国总统就是美国“公民宗教”的大祭司。哈切森认为:“总统在历史上一直起着宗教信仰统一的象征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总统创立和维系着公民宗教。除了那些立国的基本文献外,公民宗教在美国历史上形于言表的……几乎全部出自总统的公开言论。”扎多罗日纽克也注意到,“在美国,国民宗教(案:即公民宗教)不与《美国教会年鉴》列出的教义进行竞争,它更高居于这些教义之上,它使所有的信徒甚至非信徒确信,应崇拜最高存在——美国的庇佑者”。“艾森豪威尔一般被认为是最有名望的国民宗教的‘最高祭司’”。

教士

教士是教皇的属吏和传道者,又称为牧师。对于国教教皇来说,臣民通常不具备健全的人格,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牲畜,所以教皇要“牧民”、“畜民”。牧师正是作为教皇的助手出现的。在中世纪王朝,通常设置专职的政治牧师——经学博士,他们以读经、解经、传经为业,教授生徒,为国家培养后备官吏和政治牧师。他们是解经的专家,但并非解经的权威,因为最高的权威是教皇。他们的职业也不固定,随时可能由博士而为公卿大臣,因为公卿大臣身上同样承负着宣传国教道德的使命。在国家宗教中,除了数额有限的经学博士之外,各级官吏是兼职的国教牧师或政治牧师,他们承担着帮助教皇驯化国民的任务。“以吏为师”也好,“为民作主”也好,其义相同。这样一来,在官吏身上具有两种属性和要求:一方面,他们应该成为按国教教义处世的楷模,严格按教义教规办事;另一方面,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能力,以便治国治民。这就是传统上所说的德、才兼备。从一般情形看,德比才具有优先的地位和重要性,无能的庸官可以被容忍,而违背教义的能官决不会被宽宥。在汉代,具有普遍意义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察举的主要内容是孝、廉。汉代号称以孝治天下,孝成了儒教的根本道德。为了博取功名邀誉天下,汉代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孝子。有了杰出的孝行就可能当官,而能力成了次等的要求,这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身教重于言教”,官吏的政治牧师功能于此尽显。唐代科举制度实施以后,似乎找到了一条德才兼备两全其美的道路,但仔细考察科举考试的内容,仍旧以国教道德为核心,以经为范本。在生活中人们普遍注意到一种现象,一个普通的士人一旦戴上乌纱帽之后,人格面孔马上就变,变得官腔官调。福柯说,你以为自己在说话,其实是话在说你。这话用在政治牧师身上更合适。一个合格的政治牧师,至少应该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人,如能身体厉行诚然更善。于此我们不难理解,官场上屡见不鲜的言行不一、阳奉阴违,不过是教士人格与本性人格分裂的结果。

教徒

教徒(教民)是宗教的信众和布道的对象,是国教教义的接受者。如果说民间宗教信徒有信教与不信教自由的话,国教信徒的境遇便不那么自由了。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内的全部臣民都应该是国教的信徒,执行国教教皇的命令,接受教士的训导,向教主顶礼膜拜。在民间宗教与国家宗教一体化的国家中,执行国家首脑的指令就是照精神领袖的旨意办事,国家道德就是宗教道德。在民间宗教多元化且势均力敌的国家中,民间宗教信徒的身份形形色色,比如有佛教徒、道教徒、伊斯兰教徒等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国教信徒,因为从理论上说国教徒身份能够包容民间宗教信徒的身份,二者并不矛盾。从信仰的内容看,民间宗教信仰的对象是生命的主宰,而国教信仰的对象是政治的主宰,二者可以为二,也可以为一,通常并不矛盾。国家宗教强调世俗道德,一个不信奉民间宗教的人,却不得不信奉国教道德。民间宗教的异教徒之间潜在着敌意,而国家宗教的异教徒之间同样潜在着不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一古训是政教一体化情形下的国教心态;自恃肩负传布民主和自由使命,以拯救其他民族于水火而自居,则是国教教徒心态的现代翻版。

各国国教

全世界以宪法或其他法律规定基督教为国教的有英国、挪威、丹麦、芬兰等国家。

规定天主教为国教的有梵蒂冈。

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有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等多数中东阿拉伯国家及亚洲的马来西亚。

规定佛教为国教的有泰国、柬埔寨等国家。

政教合一,强制人民信奉国教(伊斯兰教)的有伊朗。

另外,虽强调宗教自由,但美国与西方许多国家,仍在某些制度设计(如1954年美国国会加入的“one nation, under God”的总统誓词)上,独厚特定宗教,在某程度上也可视为一种隐性的国教表征。“封建中国的‘国教’无疑是儒教”,而所谓儒教“是由统治阶级或执政当局定为国家的全民性信仰的宗教,它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有学者提出“宗法性传统宗教”概念,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大的宗教一直作为正宗信仰而被社会上下普遍接受,并绵延数千年而不绝,这种宗教“就是宗教性传统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过分地依赖于国家政权和各阶层的族权,自身在组织上没有任何独立性,也没有教徒与非教徒的界限”。进而,宗法性传统宗教又被指认为“正统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是中国夏、商、周三代创立、至明清绵延不绝的正统国家宗教。它有一套完整的宗教理论和礼仪体系。”认为“儒教没有在政权组织之外建立自己的组织,政权组织同时也就是儒教的宗教组织”,并把儒教的形成确定在汉武帝时期。明确地说: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

而有些人认为这种说法欠妥。说法是:上述对于中国历史上国教的说法没有历史根据。中国历史上存在明确将某种宗教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为国教的记载。如唐朝和宋朝就将道教确立为国教;元朝将喇嘛教确立为国教。


谢选骏指出:百度百科缺乏常识,因为它说“国教”是“由国家确立高于其它宗教的宗教”——它哪里懂得,“国教”就是“国家教化”,“宗教”就是“宗派教化”;国教与宗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当然,国教与宗教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是,宗教转化为国教之后就不再是宗教了。而百度百科却胡说“由国家确立高于其它宗教的宗教”——这就好像是说,“人类是由畜生进化而来的有别于其它畜生的畜生”。


百度百科《宗教》(Religion 社会特殊意识形态)报道:


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宗教”二字连用在汉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早在宋代,“宗教”一词已经成为固定词组,意指佛教内部不同宗派及其教法。儒教、道教后来也使用这个词汇,同样用来指称其内部不同宗派、教法。但在古汉语语境中,这一词汇仍主要用以区分佛教内部教派。19世纪中后期,时人引用日本译法,将英语中的religion一词译作“宗教”, 泛指人类社会中一切宗教现象,现代意义上的“宗教”一词自此正式进入汉语言体系,成为习语,沿用至今。


宗与教

华严五教章卷一有“分教开宗”之说,即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称宗教。此外,或以宗为无言之教,以教为有言之宗;或以宗为宗门,教为教门。

即谓宗门指教外别传之禅门,以禅乃离言教,采以心传心之方式传宗;教门指依大小乘之经论等言教而立之教宗,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等均属之,相对于禅家而言,称之为教家。又有以宗为法相宗所说之八宗、华严宗所说之十宗;以教指天台所言之四教或八教、华严所判立之五教等;另有以教指三藏十二分教之一切经教,故知宗教一词可说涵盖佛教全体之意。

“宗教”二字的连用,最早出现于一些汉译佛典中,学术界通常认为该词有“以宗为主,以教为辅,以教阐宗”;“有所本而以为教也”;“佛教以佛陀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等含义,并在后期发展中成为儒释道三教传统的代称。而与“宗教”概念相对应的“religion”,也经历了概念的演变史。从词源上讲,欧洲理论界一般认为“religion”一词源于拉丁词“religo”,最初指古罗马人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和对罗马城邦诸神的崇拜。“religion”概念确立于中世纪,指基督教(天主教)的道德德性,这也是现代“religion”概念的直接来源。在近代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时,“religion”的中文翻译有教、神教、神学等,传教士多用“钦崇”指代“religion”。现代的“religion”概念被日本人译为汉文的“宗教”一词。学界大多同意日文“宗教”一词是1869年日德签署条约时,为了翻译 “exercise of religion”一句而创制的。直到1874年,日本学界才广泛接受“宗教”一词,此后不久成为“religion”的标准日译,并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

自西方学术思想东传之后,一般皆以佛教所习用之“宗教”一词作为英、德、法等西语religion之译语。religion系由拉丁语religio而来,其语源有各种异说。或认为由ligare(结)之动词而来,含有神与人结合之意;或由legare(整理)之动词变化而来,表示严肃及仪礼之意。

religio一语,最原始之意义是指对超自然事物之畏怖、不安等感情而言,其后则有成为感情对象的超自然之事物,及成为感情外在表现的仪礼之意,由之更进而指团体性与组织性之信仰、教义、仪礼之体系。亦即人类对具有超人威力之神秘力量或现象赋予意义,视之为绝对理想之主体,并生起畏怖、神圣、信赖、归依、尊崇之念,进而实行祭祀、祈祷、礼拜等之仪礼,将戒律、信条等列为日常生活之规范,以期安心立命及向上发展完美之人格。

宗教之成立,其种类甚多,型态亦有种种不同,有现存者,亦有已衰微乃至不存者。其型态可大别为个人心理之宗教与集团社会之宗教。个人心理之宗教,指个人独自之宗教信念与体验,而不论其是否参与特定之宗教组织,或具有何种特定之信仰型态。若经由个人之虔诚信仰、深切体验,而积极向他人弘传,集合具有相同信仰之人群,即成为宗教团体,产生新兴宗教,主倡者称为此宗之开祖。若致力于对固有宗教之改革运动,则称改革者。

分类

集团社会之宗教,若由宗教发达史分类,可概分为原始宗教、国民宗教、世界宗教等。

(一)原始宗教,又称部族宗教,太古时代之宗教及未开化社会之宗教,如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图腾崇拜、巫觋教等。

(二)国民宗教,又称民族宗教,指行于部族、民族、国家等一定地域内之宗教,如日本之神社神道、印度之印度教、以色列之犹太教等。多与所处地域之社会风俗、习惯、制度等有密切之关系,而未必有宗教开祖或依据之经典,如日本神道,并无特定之教,而系以原始宗教为基础,根据国家组织而发展。

(三)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此类型宗教多随个人之自由意志接受信仰,而顺从组织内之信条、仪礼、戒律等。通常多由特定之开祖所创倡,并以开祖之行迹及教说为中心,形成该教之教理与经典。教团之成立,多站在超越民族、国家等立场而创立,故其教法系以人类全体为中心,具有世界性与普遍性之性格。惟世界性之宗教虽以全体人类为中心,然实际上常以救济个人为基础,故具有探索心灵内面与侧重个人实践修行之特性。

依信仰对象之不同,可将宗教概分为三类:

(一)多神教(polytheism),即崇拜多种神灵,多系自然形成之信仰,存在于原始未开化之时代。随同人智之发达,渐对自然神赋予意义、理想,次第成为高级神,而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在进化之社会中亦并行不悖。或有由一神教发展为多神教者,即对具有种种最高神性格之一神,将其性格分别独立,成为最高神之权化分身,而个别崇拜之。

(二)一神教(monotheism),由崇拜自然之多神教,演进为崇拜具有诸神之德的一神。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典型的一神教信仰。另如印度教中,虽有多神信仰之性格,然于众神之中,独尊一优于其他诸神者为最高神,乃诸神之代表,具有绝对之权威,此称单一神教(hemotheism),如湿婆派以湿婆为最高唯一之神,毗湿奴派以毗湿奴为唯一神。一神教亦可称交替神教(kathenotheism),如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三位神祇,在不同宗派中有不同之地位,以湿婆为例,在湿婆派中为最高神,梵天与毗湿奴居次要而从属于湿婆。

(三)泛神教(pantheism),又称万有神教。上记之多神教、一神教等,以实际信奉而属实践性之宗教,泛神论与之相较,其性质偏重于阐释哲学理论之理论宗教,以为宇宙现象之内部,有支配现象界之原理法则,而将此原理法则神格化,认为此“道理神”遍满于宇宙现象。印度奥义书中之梵(梵Brahman)即属道理神,梵存在于“个人我”(梵a^tman)中,此乃最高理想“梵我一如”之基础。此外,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 Benedict, 1632~1677)之哲学所说之神亦属道理神。

文明国家多经过立法确认信仰之自由,合法之宗教不受压迫、排斥,亦有少数国家以特定之宗教为国教,又国家所认可之宗教团体得称宗教,未得认可者通常称为邪教。

宗教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

(一)宗教之原始功能,在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二)在善恶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于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乃至于发动社会反省、调整舆论风潮等积极之价值。

(三)与“科学”之关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获得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儒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先秦被称为道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华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教是华夏特有的传统宗教,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儒教”一词首先出现于《史记》,其《游侠列传》道:“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到了汉朝末年,儒者蔡邕就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

魏晋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开来。隋唐以后,就成为指称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

孔子以后不久,战国时代早期的思想家墨翟曾称儒教为“道教”,因为儒者们奉行着“道”。汉代末年,一部中国佛教著作《牟子理惑论》中,也称孔子的教为“道”教。直到晋代,皇帝在征召儒者到朝廷服务的诏书中,仍然称儒教为“道”教。古代中国人把儒教又叫做“圣教”。“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爰自近代,圣教渐亏”。

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教。儒教以十三经为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子庙、泰山为祭祀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祭祀仪式。民国初年以来康有为的孔教运动倡导儒教和国家官僚组织分离,按基督教模式允许人人祭天,允许人人祭孔,因为“自共和以来,教化衰息,纪纲扫荡,道挨凌夷,法守集坏,礼俗变易,盖自羲轩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化,一旦而尽,人心风俗之害,五千年未有斯极”。

革命人士主张不再尊儒,而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成立孔教会,呼吁将孔教定为“国教”,并得到大总统袁世凯的支持。儒家与儒教有本质区别,儒教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派,它只是以神道设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未曾中断,儒教思想与儒家学说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也未曾中断。

由于在东汉形成了“儒教国家”,“儒教的国教化”得以完成。“儒教国家”形成的指标应包括四点:1.作为正统思想的儒教体制的形成;2.儒教一尊体制的确立;3.儒教渗透到中央及地方官僚阶层并为他们所接受;4.儒教统治的形成。在这四个指标中,第一个和第四个指标是在章帝时期举行的白虎观会议上确立的;第二和第三个指标,则是在东汉初期就已经确立的。

换言之,东汉时期“儒教国家”的形成可以从章帝时期的白虎观会议上找到答案。“儒教国家”通过重新解释其所依据的经义来适应时代的变化,皇帝由儒教得到其支配正统性,并利用具有儒教教养的文人官僚和与他们同样出身的在地势力来进行统治,这种传统中国固有的国家支配体制,一直延续至佛教、道教隆盛之后。东汉“儒教国家”的支配体制与儒教的关系,是传统中国国家支配的理念基础。

佛教

佛典上总讲:中国有大乘根器,是佛法归处。佛教是中国现有五大宗教中历史比较悠久,影响也比较大的一个宗教。在中国有2000余年的历史。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大约是西汉时期,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佛教适应时代变化,从清净修行、处世无诤的传统形态转变为“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战时佛教形态。佛教在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教是佛教。

从晚清开始,试图改变中国面貌的知识分子就不断地从佛教汲取思想养料。佛教最终成为中国本土最为典型的“宗教”样本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中国宗教、社会的现实状况决定的:首先,佛教是制度化宗教, 具有相对完整的教主、教义、信徒系统、信仰行为及其组成方式。其次,佛教哲学的精深思辨及其包含的丰富的理性内容使之与民间宗教式的非理性“迷信”区别开来。第三,佛教的本土化特征天然地表现出一种反西方的对抗姿态。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总的说来,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与婆罗门教的教义相比,释迦牟尼的说法不立文字,简单易懂,且他一向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女性和奴隶也一视同仁,因此,佛教受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欢迎。另外,由于许多僧院接近城市,一些商人和贵族与佛教多有接触,虽他们不能成为全职的僧人,但他们对佛教也有所扶植,甚至于一些王国的君王也成为了佛教的信徒。

北传佛教,又称北方佛教,它是指由西北印度途经中亚地区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包括由尼泊尔传人西藏、蒙古地区的佛教。由于这类佛教是由印度向北传播,所以被称为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北传佛教多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行梵文及汉藏文经典。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是指从印度传往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的佛教。由于它是从印度往南传播,所以被称为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南传佛教主要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巴利文经典。

藏传佛教,又名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是指我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流行的佛教宗派。

佛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与其他宗教相较,佛教之教义哲学与实践法门所呈现者较符合合理性之要求,而最足以显示出佛教的宗教意义之合理性者为“法”(梵dharma,巴dhamma),包括三大要素:

(一)因(梵hetu,巴同),符合因果或缘起关系之合理性。

(二)德(梵gun!a,巴同),符合正见善恶之伦理性。

(三)教(梵s/a^sana,巴sa^sana),符合信仰上自利利他之宗教性。如此可谓涵盖人类生命知(因)、情(德)、意(教)等三大方面。而就整体言之,佛教乃广义之人间学,以完成人格、觉悟成佛为理想,故欲成为完人者,必须提升其知、情、意三大层面至最高理想;八正道、六波罗蜜等佛教修行项目,即为达成此最高理想之根本途径。

基督教

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在中国,因为历史翻译的原因,通常把新教称为基督教,为了说明“基督教”的确切概念,本词条称“新教”为“基督新教”,而不是惯称的“基督教”。

基督教信仰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以圣经为蓝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稣基督的救恩,充分彰显了上帝对全人类和整个宇宙舍己无私的大爱。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但是,基督教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方面,都堪称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有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深远影响。至今主要发达国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导的国家。尤其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广泛地区,无论是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和艺术,基督教塑造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中国也是20世纪除了南美、非洲、亚洲的韩国等地,基督徒人数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基督教现有下列宗派:

天主教

1.隐修院修会

从隐修休会发展而来,后逐渐发展到有组织的集体隐修,遵守统一的规章制度的基督教教会。主要包括本笃会、苦修会、克吕尼修会、西多会、加尔都西会等。

本笃会:529年,本笃(一译尼狄克)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建造了第一座本笃会修院。主要规定包括“发三愿”和咏唱“大日课”。该会规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

克吕尼修会:本笃会的一个分支,又称“重整本笃会”。该修会要求恢复本笃修道团严格的规矩,培育个人属灵的生活。史称“克吕尼修院改革运动”。

2.托钵修会

亦称“乞食修会”,始于13世纪。规定不置恒产,会士以托钵乞食为生。开始时,仅包括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加尔默罗会、奥斯定会,15世纪后,续有增加。

方济各会:又译法兰西斯派、小兄弟会。该会会规要求会士必须效忠教皇,并提倡过清贫生活,衣麻跣足,托钵行乞。会士间彼此互称“小兄弟”。

多明我会:又译多米尼克派、布道兄弟会。该会以布道为宗旨,着重劝化异教徒和排斥异端,主要在城市的中上阶层传教。

3.耶稣会

该会反对宗教改革运动,仿效军队编成半军事性的组织,纪律森严,机构严密。正式会士需发四愿,并对会士进行长期的灵性训练和知识培养,也鼓励信徒为保卫天主教的利益进入世界。

(东)正教

1.君士坦丁正教会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会之一。4世纪在君士坦丁堡主教区基础上形成。7世纪开始在正教中起领导作用,使正教传入东欧和东南欧各国。后因奥斯曼土耳其的侵入,逐渐失势,仅保留有普世牧首的荣誉首席地位。

2.亚历山大里亚正教会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会之一,因埃及北部名城亚历山大而得名。现牧首尊称“亚历山大里亚和全非牧首”,府邸在亚历山大。

3.安提阿正教会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会之一。因叙利亚古都安提阿而得名。现牧首尊称安提阿和全东方牧首,是由圣主教公会和组成全体大会的平信徒代表秘密选出,府邸在大马士革。

4.耶路撒冷正教会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会之一。因基督教诞生地耶路撒冷圣城而得名。其教会被称为所有教会之母。其职能之一是保护巴勒斯坦圣地。现牧首尊称为“耶路撒冷圣城和全巴勒斯坦牧首”。

5.希腊正教会

亦称“埃拉多斯正教会”。为希腊国教。源于1世纪下半叶保罗的传教活动,4世纪起受君士坦丁堡管辖,19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教会教会承认其自主地位。大主教府邸设在雅典。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道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神道教等。 

6.俄罗斯正教会

俄罗斯最大的正教组织。11世纪成立,原属君士坦丁堡牧首管辖,16世纪宣布自主。自主后的教会进行了改革,统一了礼仪,修订了俄译本《圣经》,后又取消牧首制改为主教公会制。1943年牧首制恢复。现为正教中最大的自主教会。 

(基督)新教

1.路德宗

亦称“信义宗”。因以马丁·路德的宗教学说为依据的各派思想的统称。,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的得救在于信仰上帝,强调《圣经》的权威高于教会的权威,主张建立不受罗马教廷管辖的民族教会,采用民族语言和礼仪的形式。

2.加尔文宗

亦称“归正宗”、“长老宗”。因以加尔文的宗教学说为依据的各派思想的统称。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根据和权威,强调因信称义,宣扬上帝预定,并在教会建立长老制。 

3.安立甘宗

即“圣公会”。16世纪30年代,从罗马教会中独立出来,但在教义、礼仪、组织制度等方面则保留了天主教会的大部分传统。同时也具有新教的基本信仰如坚持《圣经》为教义的最高权威等。

4.公理宗

采用公理制形式。公理会的多数教派采用正统加尔文派的观点,强调信仰自由、个人与上帝的圣约。主张各教堂独立自主,由教徒公众管理;教徒行政上没有各级总机构,只有团契联谊组织。

5.浸礼宗

17世纪初,浸礼宗从英国清教徒独立派中分离出来的一派。反对婴儿受洗,坚持成人施洗;主张全浸符合《圣经》原则,是合法的洗礼方式。

6.卫斯理宗

又称“循道宗”。其主要是以约翰·卫斯理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统称。主要包括:卫理公会、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循道公会、圣道公会等。

7.灵恩派

灵恩派,即圣灵降临派。强调基督是上帝启示的中心,圣灵的位格是建立在与圣父圣子的关系之上,所以圣灵不只是圣灵本身,同时也是圣父的灵和圣子的灵。

8.福音派

亦称“新福音派”。强调耶稣基督福音、个人悔改得救、以圣经为唯一信仰基础的基督教新教教会及其信徒的通称。福音派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基督教派之一。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的古莱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约570~632,阿拉伯文儆)所复兴。

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法蒂玛、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起初,伊斯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也有大约五十个。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这些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诸如英、美、俄、法、德等国家。

道教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道家与道教截然不同。直到东汉末期才有道教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 至南北朝时在佛教的影响下,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援佛入道是道教不断丰富并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佛教产生的时间比道教早得多,在传入中国时佛教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因此,道教产生后在很多方面都借鉴吸收了佛教。从东晋起,道教开始大幅度地融摄佛家之说。佛家的三界、五道、轮回、因果、天堂地狱、劫灾等说,或被原封不动搬进道经,或略加改造而成为道教的东西。道藏中文学性强的作品为数不多,且袭用佛经的痕迹明显。

道教是中国本土教派之一,以“道”为最高信仰。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道教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张陵正一盟威之道的直接渊源就是巴蜀氐羌民族的原始巫教——鬼道。鸦片战争以来,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20世纪中国知识人对道教的歧视,不能完全归结为明清以来士人传统的延续。对道教的批判乃是新文化人在更大范围内展开的社会和文化批判的一部分。关于道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最有名的断语大概要算鲁迅说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在新文化人眼中,道教已成中国社会中“落后”因素的总代表。

道教为多神崇拜,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000余座。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方术,它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道教信仰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仍很普遍,那里信徒众多、宫观林立。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古时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学术界所说的道教,它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之学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三清为教主,其中太上老君是元始天尊徒孙,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内容包括:道家哲学;谶纬、巫祝、阴阳、神仙、卜筮等术数性部门;辟谷、服饵、调息、导引、房中术等医术性部门;民众伦理性部门。道教是以这些为基本内容,仿效佛教归纳而成的宗教。

宗教同宗

从上文,宗教之俗、教、宗之分别。

其实,宗教虽异,却同宗同源,都是信仰“宇宙本源”。

宇宙本源,既是……又是……

宗教对于其信徒来说,绝非是一堆教训和理论这么简单,不应简单的将其理解仅仅存在于人脑中的意识。

优点与缺点

优点

宗教有让宗教信仰者行动的能力,如果一个宗教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无疑能使宗教信仰者做出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它可以使人断恶修善,惩恶扬善。

缺点

与优点相反,如果一个宗教宣扬不利于社会和平稳定发展的思想,那么宗教信仰者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 排他性:任何一个宗教的教徒或多或少都具有排他性,例如佛教徒认为道教最高神祉不过是未出轮回的天道众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冲突不断;以及出现诸多不符合逻辑和夸张的说法,因果也是灵活多变的,也不可能控制人的情感与思维。

生灭过程

第一,宗教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的课题,考古学证实,宗教不是与人类社会历史相伴而生的,其也就必然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社会现象。因此,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不再需要宗教的作用和功能,宗教就会消失。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人类先民的图腾信仰,图腾对于人类先民组成的部落来讲,这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成为遗迹了,只有艺术家和历史学家对图腾感兴趣。

第二,从民族发展角度来看,不是世界所有民族都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也不都是让宗教信仰成为主流社会意识。比如中华文明就被认为是缺乏宗教基因的文明,宗教一直不占主流意识。实际上,在中国的帝王术上,宗教是手段不是目的,孔子就说过“神道设教”,意思是老百姓愿意信就信去,只要把握好限度就行了。

第三,从宗教发展历史来看,宗教总的趋势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方向是全世界政教分离原则,宗教脱离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其逐渐成为一种纯精神的东西;一个方向是世俗化,也就是宗教的某些东西变为习俗,可宗教的特征逐渐减弱。

第四,人的精神需求是变化的,人还是在不断发展的,从古猿到人是一个过程,即使发展到人这个阶段以后不会停止,而人的发展必然包括人的意识和精神的发展,而宗教一旦提出一个信仰目标就不能变了,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不会永远满足发展着的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社会学总结,宗教在人类社会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也是一个阶段性的东西,这是毫无疑义的,而宗教消失的条件就是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随着时代迈进,科学精神及理性智慧的不断深化,宗教也一定会消失。


谢选骏指出:把Religion译作“宗教”,显然出自日本人的偏颇。因为按照中文原义,宗教系指佛教内部的不同宗派教义。在我看来,Religion译作“信仰”比较合适——信仰和科学相对,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世界观。在这种意义上,国家所推行的信仰,就是国教,即“国家教化”;宗派所推行的信仰才是“宗教”,即“宗派教化”。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信仰”,例如《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也是属于这个范围——这就是“公民宗教”的基础。因此我认为,美国的“国教”就是这个“公民宗教”,而基督教不过是美国现行诸多的“宗教”之一,所以才有“宗教平等”、“政教分离”的说法。但是,美国的公民宗教与美国的司法实践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意味着美国国教与美国宗教之间并非平等关系;同样,美国国教与美国政治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


2022年10月4日星期二

谢选骏:法国的风情来自于乱伦的磨练


《一份震惊法国的“乱伦报告” 真相如此恐怖》(2022-10-03 想法)报道:

 

“我讨厌的两个词就是爱和家庭。我不想生孩子,不想有亲密(家庭)关系”。法国女演员马西埃罗(Corinne Masiero)最近在纪录片《乱伦,倾诉和倾听》(Inceste,le dire et l’entendre)中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少女伤痕累累,向看护者吐露心声


2022年夏天,16岁的法国少女步履沉重地走进医院,被发现伤痕累累,原因竟是自残……细心的医护人员察觉到了少女的心事重重,最后少女向医护人员吐露心声,说出了一个人神共愤的悲惨事件。


少女70岁的爷爷,竟然在长时间内性侵自己的三个孙女,最小的女孩才只有7岁。


检察官9月27日宣布,卢瓦尔河省Roanne镇一名70多岁男子因涉嫌强奸和性侵三个孙女被警察拘留。医学检查发现,强奸行为对三名现年7至16岁的受害者其中一人造成了妇科后遗症。


这起乱伦强奸始于2013年,一直持续到2022年。


调查发现事发于祖父母家中,三个孙女是他们的父母托付给祖父母照看的。老人承认“触摸”了她们,但否认强奸。


目前这位70岁的“禽兽”老人的监护权被解除,处于司法监控中。


然而,根据INED和Ipsos(益普索)的两份调查报告,有670万法国人称曾是乱伦的受害者。


法国乱伦及针对儿童性暴力独立调查委员会(Ciivise)近日也表示:


法国每年有16万名未成年人遭受性暴力。其中,22%以上儿童性侵案凶手是亲戚;51%以上来自亲生父母的乱伦行为;30%以上受害儿童亲眼目睹兄弟姐妹惨遭毒手……


一时间,法国社会再次聚焦“乱伦”话题。


小女孩受性暴力影响更大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性暴力的影响。


Ipsos报告指出,在670万名受害者中,78%是女性;法国每年约有13万女孩、3.5万男孩遭性侵,受害者平均年龄为10岁。


INED还注意到,女性的性暴力发生率远远高于男性,而且是在其一生中,“在所有情况下和所有年龄段”有可能发生。同样,小女孩比小男孩更容易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无论其社会背景如何。相反,男性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是更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超过4%的女性说她们在家庭和亲近的圈子里受到过性虐待,男性只有数据为1%;1.5%的女孩曾被强奸或试图被强奸,而男孩的比例为0.3%。


96%的乱伦案件由男性实施


INED的研究还指出,在96%至98%的案件中,乱伦的肇事者主要是男性,“男性亲属(父亲、兄弟、叔叔、祖父、其他男性亲属、继父等)或与家庭关系密切的人几乎代表了所有的性暴力实施者”。


去年10月,Ciivise曾表示,针对父亲性虐待子女的指控经常被置之不理。


Ciivise表示,去年成立之初的7个月中,他们收到了数百份来自绝望母亲的邮件,倾诉自己的孩子被其父亲虐待。


但这些声音并没有被重视,而是被怀疑操纵孩子损害父亲的名誉——尤其是针对正在分居的配偶。“许多妈妈面临两难选择:遵从法律,就只能让孩子与涉嫌乱伦的父亲共度时光;保护自己的孩子,就需要冒着被起诉的风险。”


受害人成年后仍深受困扰


今年9月21日,Ciivise根据一年内收到的16414份证词,发布报告称,童年时期的性暴力受害者在成年后将遭受创伤性后果,包括性欲减退、拒绝生育、吸食毒品、厌食症等。


Ciivise联合主席、法官爱德华·杜兰德(Edouard Durand)说:“这些电子邮件明显流露着痛苦,这是一种极端而持久的痛苦。不是回忆过去的痛苦,而是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痛苦”。


“我的生命在八岁时就结束了”:在童年遭受过性暴力的人在成年后“几乎全部”继续遭受着创伤性后果——夫妻关系、同子女关系、性行为……其中四成女性遭受阴道痉挛导致的性交疼痛,近三分之一的男性患有勃起功能障碍,十分之三的受害者提到性欲或性生活缺失。


报告中一位女性说:“我花费了大量时间恢复正常性生活,大概二十年的时间里我患有阴道痉挛”。许多受害者因此拒绝成为母亲,或者害怕自己的孩子遭受性暴力。


大多数受害人逐渐走向不良行为:饮食失调、吸毒、具有攻击性、自杀……


其中,半数女性患有厌食症、贪食症等饮食障碍症;四成男性有酗酒、吸毒等成瘾问题。一位受害者说:“我用酒精或大麻来麻痹自己,不是为了消遣、快乐,只是为了避免做梦,因为我的梦基本上都是噩梦。”


Ciivise呼吁当局实施一系列“紧急措施”,包括保证和报销受害者心理创伤的专业医护,目前这种治疗很难获得且价格昂贵。


法国重拳出击


政府9月21日宣布了打击针对未成年人性暴力的措施。


Ciivise在同一天发布了上述关于性暴力对儿童的创伤性后果的报告,并宣布向议会提交立法修正案,在父母对子女进行乱伦性暴力被定罪后,取消其作为父母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法庭不会公布具体原因,而是宣布“出于特殊原因”。


应Ciivise的要求,政府还将在2023年初发起“打击针对儿童性暴力全国大型运动”,而上一次类似运动是在2002年。


此外,政府还将建立一个“为揭露儿童性暴力的专业人士提供建议和支持的机构”。在司法层面,政府还希望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加强“对儿童的支持……在父母不称职的情况下,通过受害者支持协会和临时行政人员进行干预”。


谢选骏指出:人们都说法国人很有“风情”,而且说不清楚着这种法国风情来自哪里。现在有点眉目了——法国的风情,可能来自于法国人从小受到的“乱伦磨练”!毕竟,法国总人口6524万,乱伦的受害670万就超过了十分之一!法不责众,而且带坏了社会风气——看来,法国人是遵循了希腊神话的幽灵,盛行事实上的“血婚”了。

谢选骏:大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减半



《今天,中国点起3亿根香烟,生了4.5万个小孩…》(2022-10-02 智谷趋势)报道:

 

一、


结束平均6.69小时的睡眠,中国人的一天就开始了。


大多数人的一天从上午6点后开始,虽然这会让人感到有点睡眠不足,要知道仅仅在3年前,人们普遍还可以多睡两个小时。


“世界工厂”与普遍踏入互联网时代,996、007蔚然成风,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人更爱加班了。


睁开眼坐起身,掉落在枕头上的头发又多了一簇。

过度辛劳加上缺乏锻炼,还有营养不均衡,如今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出现了脱发问题。


成年男性遭受的困扰尤甚,平均每4人中就有1个有脱发问题,且多以20到40岁为主,这比上一代人提前了20年。现在,你应该了解为什么“植发”广告越来越多了吧!


迷迷糊糊走进卫生间,拧开水龙头洗把脸。在之后的24小时里,全中国大大小小的水龙头还会断断续续开开关关,让16725亿升水流出来。这些水差不多可以填满十分之一个洞庭湖,其中百分之六十都被用在了农业上。


除去洗脸,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包括晨起排便。正常人每日制造400到500克粪便。按14亿人口计算,正常情况下,一天会制造56万吨粪便,覆盖面积共计2.8平方千米,可以平铺600个白宫。


地铁是中国城市的动脉。北京因此成为中国醒得最早得城市,4条地铁不到五点就率先发车,敲响了清晨的第一钟。接下来,国内开通地铁的43座城市将在一天内迎来4800万人次的通勤,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总人口。


2020年,全年最大日客流出现在12月31日,当天共有18城地铁客运量创下历史新高。很多人在地铁上度过了自己2020年的最后一天。


除去地铁,唤醒一个国家的还有公路。


马路上见证的不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有更多不易察觉的真相。


比如,每天会有180人因车祸丧生,其中16人死于“未按规定让行”。


比如,评论区各种调侃女司机,但男性违章次数高于女性,一年内男性平均违章7.32次,而女性只有5.17次。


比如,中国道路交通罚款最多的地方是天津、辽宁、上海。


生命的逝去,不仅仅是在马路上,更多的还是在病床上。


每个24小时,有一万名中国人癌症病发,其中6500人迎来心脏的最后一个颤音。也就是说,每分钟就有四到五人因癌症长眠不起,其中男性占比更高。


事实上,癌症并非中国人的第一杀手,近两年中风后来居上。另外,狂犬病制造的死亡让中国稳居世界第二。


二、


八点一过,2.8亿学生陆续走进校园。最近教育部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而对于新疆学生,9点之后才开始上课。


掩映在透明玻璃下的星巴克,是小资新兴的早餐食堂。当然,它也是被商务会面钟爱的场所。一天下来,超过200万杯咖啡、茶饮见证着这个国家最具活力城市的商业融资,自习赶工,亦或闲暇休憩,他们价值6579万人民币。


11点之后,外卖平台将进入爆单时刻,骑手们早已枕戈以待。


各色铃声响起,蓝色与黄色便会一霎那填满城镇的大街小巷,哪怕是十八线的县城。


全国骑手将在这一天内配送0.48亿订单,日均交易规模23.2亿人民币。


每一天,平均会有1万8千5百吨粮食被收获、加工处理,直到送上餐桌。


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都会结束在人体肠胃里,有13万吨加工好的食物的归宿是垃圾桶,平均下来中国人人均每天浪费95克食物,很少人去计算全国一年光浪费的食物就足够3000万到5000万人吃一年。


奶茶成为下午茶的新时尚,每个下午中国人要喝掉2亿人民币的奶茶,相当于2100万杯中杯珍珠奶茶。


一杯奶茶还没喝完,证券交易所已经闭市。一天的平均交易金额6104亿元,成交约450笔。


4点半左右,小学生已经准备放学。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放学并不意味着回家休息、玩帅。学生们的下一站,连同家长们20%的家庭支出(以及刚刚股市亏了赚了的心酸肉疼),往往指向了散落各地的兴趣班、培训班。在补习2-4个小时之后,中小学生才会最终回到家。


这让他们可以完美的错过晚高峰。


在北京的晚高峰时段,司机们相同的路通常会比平时多两个小时。在一辈子累计约12325小时的通勤时间里,其中6260小时是在堵车。不同于普通人印象中的上海、深圳,哈尔滨、重庆、呼和浩特崛起为新的五大“堵城”。


返家的男性,通常不急着上楼,车内一根烟成为他们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如果全国烟民有着一种整齐划一的默契,那这段时间将会有三亿根香烟点燃亮起,以另一种方式照亮了中国的傍晚。


当然,会有2700包烟停留在上一支烟被取走的时候,再也不会少一根,因为2700位烟民见不到第二天升起的太阳。吸烟有害健康。所以,每天有15.6%的烟民在努力戒烟,还有16.1%的打算未来12月内戒烟,而计划在1个月内戒烟的比例只为5.6%。


三、


夜晚总是比白天更容易孕育着狂野的景色,中国也毫不例外。


一天之中,20岁左右的男大学生要进行平均18次性幻想次数,相当于清醒的时候平均一小时一次;而女生仅有5次,是男生的一半。


中国人的夜间消遣越来越依赖手机。


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8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达8.73亿,占网民整体88.3%。暗色中发着白光的屏幕,成了当代人发泄解压的捷径。


深夜也增加了网上购物的欲望。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2亿,占网民整体79.1%。网上购物日交易额达327万人民币,其中实物商品占比24.9%。


有12座的地铁在零点之后收班,它们将继续开到下一天。北京同样是最晚的,节假日的1号线末班车0:34从四惠东发车,1:29到达苹果园,为这座不夜城,也为整个中国画上一个短暂的句号。


中国铁路蜿蜒在偌大的土地上,每一天它会长长12公里,其中6公里是高铁,同时在银行的账户记下又亏损了5个亿。


这一天里,有4万人喜结连理,走向婚姻;这一天里,有1万人婚姻破裂,分道扬镳。


这一天里,中国大大小小的车辆要烧掉2007吨燃油,重达一艘护卫舰。


这一天里,有4.5万新生儿降临世界,也有超过2.7万人离去。


这是中国的一天,也是中国的第二天、第三天……


差不多是未来若干年,中国的每一天。


——————


参考资料:


星巴克2021财年第一财季财报


2020年中国城市地铁客运量报告


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2021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阿里健康《拯救脱发趣味白皮书》、美团点评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此前公布的“中国脱发人群调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中国义务阶段家庭教育成本调查”


《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


DataEye《男女驾驶行为差异洞察报告》


《全国违章查询数据报告》


新华社、央视财经、CEIC


2018国家统计局、2019公安部交通局、2019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卫健委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谢选骏指出:大数据显示中国每天出生4.5万个小孩,那么一年下来是多少呢?似乎是1642.5万。其实,中国国家统计局2022年1月17日公布的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仅仅1062万人。按照这个数字,到本世纪末叶,中国人口将只有82836万,再扣除一些相应的折损,那时的中国人口将是现在十四亿人口的减半了。

2022年10月3日星期一

谢选骏:以色列位于埃及的境内

《科学家发现密封的3300年前的洞穴“及时冻结”》(杰克康纳@JakConnorTT2022年9月27日)报道: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3300年历史的洞穴“及时冻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著名的缰绳。


一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的密封洞穴。


该公告来自以色列古物管理局(IAA),根据该声明,一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3300年前被古埃及人封印的洞穴,该洞穴居住在现在的以色列。在此期间,俗称拉美西斯大帝的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79年至公元前1213年。


在拉美西斯大帝统治期间,埃及处于最强大的时期,其王国从现在的苏丹一直延伸到叙利亚。该洞穴是在使用机械挖掘机在Palmahim海滩国家公园挖掘泥土时发现的,当时挖掘机意外穿透了洞穴的屋顶,将里面的东西暴露给了工人。IAA很快被召集,并成立了一个下降到洞穴的任务。


考古学家团队发现了数十件陶器、碗、圣杯、炊具、储藏罐、灯等。值得注意的是,该团队发现一些陶器不是在周边国家制造的,而是来自其他地方。此外,还发现了青铜箭头,根据它们的发现方式,它们似乎附着在经过数千年分解的箭头上。


IAA的考古学家EliYannai将这一发现描述为“千载难逢的发现”,而且“印第安纳琼斯电影布景”非常罕见,“洞穴地板上布置着未动过的船只”自青铜时代晚期以来的3300年,大约是强大的拉美西斯二世国王的时代。”


自发现洞穴以来,它一直被洗劫一空,IAA表示自发现以来它重新密封并保护了洞穴,但无法阻止抢劫。已经开始调查是谁洗劫了这个古老的洞穴。至于学者,考古学家正准备分析洞穴的内容,并希望发现可能留在容器上的有机残余物,以了解更多关于它们内部的信息,或者任何人类遗骸,以确定它是否是一个墓地。


谢选骏指出:3300年前,那时以色列的始祖亚伯拉罕尚未诞生,而他的祖先还在两河流域一带活动——从上述考古遗迹可以得知,这时候的以色列其实位于埃及的境内,属于埃及文明的势力范围。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破译罗塞塔石碑》(JSTOR日报 AllisonC.Meier 2022年9月26日)报道:


1822年9月27日,这位法国语言学家宣布,他解密了可以解开埃及古老历史的钥匙。


两百年前,法国学者和博学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宣布他已经破译了罗塞塔石碑。他于1822年9月27日在巴黎的Académiedes Inscriptionset Belles-Lettres发表演讲——听众包括他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国博学家托马斯·杨——将从根本上改变对古埃及的研究。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第一次可以理解埃及的象形文字,这引发了对这种失落的语言及其记录的遥远过去的新一轮研究。


当罗塞塔石碑被铭刻时,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物体。相反,它是其众多类型中的一种。其文字赞美法老托勒密五世(公元前196年加冕)的神圣美德通过竖立类似的石碑(石碑,唱。石碑或石碑,是直立的石头,上面刻有纪念性或宣告性文字和图像)传播到埃及。这些特殊的石碑是在反对托勒密王国的动荡时期竖立起来的,尽管托勒密王国的统治者在他们的纪念碑上被描绘成埃及风格的服装,但由希腊人统治,他们将希腊化的信仰和制度强加给他们的臣民。


当时,罗塞塔石碑是一种宣传形式。铭文以三种语言书写——正式的象形文字、通俗文字(“日常”埃及文字)和古希腊文字——宣称它的读者必须欢呼托勒密五世,“这位使自己显露出来的神,他的事迹是美丽的。”


考古学家杰森·厄本努斯(JasonUrbanus)观察到,“三方铭文可以理解为是托勒密政权设计的,以确保古埃及的不同人口能够阅读和理解其颂扬希腊法老的主权和合法性的信息。”


研究人员安德鲁·米德尔顿和迪特里希·克莱姆说,雕刻在花岗闪长岩上的石头很可能“起源于阿斯旺南部的托勒密采石场,在那里会发现像这样的深色岩石,有时会被粉红色的花岗岩脉切割”——石碑未完成的一侧可能不打算让读者看到。石碑后来破裂了,但它足够坚固,大部分信息都完好无损。以三种语言重复国王的名字将使其成为了解托勒密五世时代以及整个古埃及时代的分水岭。


正如历史学家詹妮弗·韦斯特菲尔德所写的那样,希腊统治之后的罗马占领导致象形文字文字的进一步衰落,以至于“最后一个已知的象形文字铭文,来自菲莱伊希斯神庙的涂鸦,是在公元394年制作的。到那时,涂鸦作家,一个名叫Smet的牧师抄写员,是极少数拥有任何象形文字知识的人之一,到5世纪初,这种知识将被有效地灭绝。”


到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在埃及竞选时,象形文字已经无法理解,研究人员不确定它们是像象形图还是音标一样运作。罗塞塔石碑重新发现的确切故事有点模棱两可,但人们普遍认为,1799年7月15日,法国士兵在尼罗河三角洲港口城市罗塞塔(今天的拉希德)附近的一座堡垒上挖掘工作,发现了破碎的石板.由于古希腊语在18世纪后期仍然是一种已知的语言,三语文本激发了人们对解释刻有象形文字的可能性的兴奋。


这块石头只是短暂地在法国人手中。作为战利品,它在拿破仑战败和1801年《亚历山大条约》签署后被转交给英国。历史学家大卫吉尔克斯指出,在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和法国很少关注“他们从奥斯曼帝国领土上偷走的物品的国际规范”(参见:帕台农神庙大理石)。


在波拿巴的远征期间,法国的理论理由是,收集研究材料是更广泛的文明使命的一部分,即通过将土地恢复到法老统治下的古老伟大来复兴埃及,”他解释说。1802年,石碑被移至大英博物馆,此后一直保存在那里。


在商博良完成这项任务之前,人们已经努力阅读象形文字,例如9世纪阿拉伯炼金术士阿布·贝克尔·艾哈迈德·伊本·瓦希亚(Abu Bakr Ahmad Ibn Wahshiyah)所做的工作,他成功地破译了几个符号。然而,罗塞塔石碑的发现以及随后对其复制品及其文本的广泛传播导致了新的努力。(例如,商博良从未亲眼见过这块石头。)英国自然哲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于1814年开始研究,他将椭圆形漩涡中的象形文字与托勒密名字的语音联系起来。商博良随后更深入,不仅分析了罗塞塔石碑,还分析了埃及科普特语等语言与脚本之间的关系,从而创建了一个字母表,通过它最终可以听到象形文字的声音。


几个世纪后,罗塞塔石碑对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对古代世界的研究。在19世纪,它在艺术和设计领域掀起了一股埃及狂潮,就像一个世纪后图坦卡蒙国王陵墓的开放一样。它的名字现在已经成为研究早期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以及流行的语言应用程序的一部分,它是理解任何事物的关键的简写。在大英博物馆,它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礼品店提供主题雪球、单肩包、T恤和手提包。


在考古学家和前文物部长扎希·哈瓦斯(Zahi Hawass)再次呼吁将其返回埃及的情况下,大英博物馆将其作为其象形文字的核心:解锁古埃及展览,该展览将于2022年10月13日开幕。在法国,现在有两座专门为商博良设计的博物馆,一座在他位于维夫的家中,该博物馆在被文化部长命名为法兰西博物馆后于去年6月重新开放。与此同时,卢浮宫镜头前哨将于2022年9月28日在商博良举办展览。


由于对罗塞塔石碑的所有关注,它的意义超出了欧洲学者用来解锁古代文字的对象,但经常被忽视。创造它的那一刻是为了传播统治者的声誉——从字面上看,就像在王国周围竖立的石碑一样——以及使用语言来断言统治者的权力也是其历史的一部分。由于博物馆现在正在考虑其收藏品中许多物品的掠夺来源,因此这块石头也是与18世纪殖民列强的征服密不可分的物品。罗塞塔石碑是通向过去的钥匙,但它也将这些殖民遗产和对未来的清算发扬光大。


谢选骏指出:埃及的影响不仅涉及以色列,而且涉及希腊和整个中东历史;在近代更是深深影响了欧洲殖民主义。甚至连美国首都华盛顿,都有埃及式样的方尖碑——用法老的遗物来纪念美国的开国先贤……真是充满了讽刺意味。因为权力的逻辑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2022年10月2日星期日

谢选骏:《小国时代》15年前预言俄罗斯联邦将分裂为89个政治实体



《北约有言在先 动用核武俄罗斯遭殃》(10/03/2022 法广)报道: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10月2日警告普京,若借助核武将给俄罗斯造成严重后果。


乌军周日完全收复战略要地莱曼(又译利曼),车臣总统卡德罗夫敦请普京动用低当量核武器轰炸乌克兰,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周日警告普京,如借助核武器将给俄罗斯造成严重后果。


北约秘书长此言有两重意思,一,西方没有轻看普京连日来发出的核武威胁;二,俄罗斯将承受动用核武后果也绝非空话。


美国《新闻周刊》周六引述美国军方消息人士,为应对莫斯科核武威胁,美国计划采取的行动包括非核武选项的斩首行动——直捣克里姆林宫除掉普京。俄罗斯驻美大使馆随即抨击报道所说是“妄想”、“疯狂的选项”。


北约秘书长警告普京不要轻举妄动,因为根据一些专家分析,只要俄罗斯准备核打击,美国就会发现,从而“先发制人”。


军事专家目前仍在淡化风险,白宫表示没有看到任何显示攻击计划的活动,西方情报部门则昼夜密切监视一个真正威胁的出现。


如果这一威胁成形,专家们认为莫斯科会使用比战略核武器当量小的战术核武器,可能由短程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Iskander)发射。


日内瓦联合国裁军研究所(Unidir)研究员帕维尔-波德维格(Pavel Podvig)认为,那样的话,俄方发动袭击的准备工作将显而易见。


该研究所2017年公布的报告列出在全俄罗斯共有47座核武器储存库。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间谍卫星以及军情人员对其中发生变化的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波德维格认为,俄罗斯已将其战略核弹或远程核弹头部署在地面、导弹、轰炸机和潜艇上。但其非战略或战术核武器(多达2000颗)并没有安装在导弹上。


在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工作的专家、美国国防和能源部前官员马克-坎西恩也表示:“我相信美国能洞悉俄罗斯核打击准备工作中的一举一动。” 武器使用前必须出库,相关部队必须被提前告知,俄罗斯可能还要警示其战略核部队。还有,“俄罗斯地面部队所做的必要准备也是可见的,比如提供防护性装备以及指导如何在核环境中行动都是可以发现的。”


波德维格说,“核武器需要一定的结构、训练有素的军人和维护。你不可能在一个随机的地方做到这一点。”他认为“隐藏核设施的可能性非常小”。


“从技术上讲,你可能可以从一个储存地点偷运几枚炸弹而不被发现,但这样做风险很高,尤其是会引起西方先发制人的打击。”他警告说:“而且,俄罗斯人将永远无法确定这样做不会被发现。这将是一场赌博。”


另外一些专家认为,从纯粹的军事角度来看,对乌克兰使用战术核武器并不能“改变游戏规则”。法国国防和航空顾问泽维尔-蒂特尔曼(Xavier Tytelman)说,相比 战略核武器,战术核武器射程更短,威力更适中,一枚战术核导弹会摧毁方圆几公里内的一切。但这种力量对军队没有用处,因为“部队是分散的,并不都集中在同一个地方,这将意味着向整个北部和南部战线开火……”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副主任也同意这一分析:“乌克兰战场并不适合以改变军事形势的方式使用这些武器:例如,很少有大规模集中的装甲车。”


网民嚎叫:


套路段子手@EelHi8:

据平可夫频道报道:北约秘书长斯托爾滕貝格今天在欧盟分会上代表北约30个成员国郑重声明,如果俄罗斯在乌克兰使用核武器,北约将彻底摧毁俄所有核武器和相关设施

据平可夫分析,俄的核武库中很大部分核弹头已经失效,维持虚假的核力量,俄还能维持联邦,否则,连目前的国土范围都难以维护。


谢选骏指出:我在2007年发表的《小国时代》就指出俄罗斯联邦将分裂为89个政治实体——按照它现有的行政区划。俄国鬼子喜欢赌博甚至赌命,现在大家就来玩一把真的!看看谁的命大?

谢选骏:台军连长傍大款

 


《林毅夫发近3000字感言,曝当年为何“选择中国”》(2022-10-02 世界新闻网)报道:


70岁的林毅夫上周在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发表一篇“七十感言”文章,文章细数他为何决定在担任金门马山连长时游泳到厦门的心路历程及从幼年成长到来到中国的经历。他对幼时亲长前辈只能来生再谢,并称这43年来仍惦记着乡音与故情。


林毅夫43年前(1979年5月)在金门担任马山连连长时游泳赴厦门投奔中共,被台国防部发布敌前叛逃永久通缉。林毅夫后来获中国栽培获得北大经济学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农业经济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研究,成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并创办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现为院长。


1952年10月林毅夫生于台湾宜兰,他在70岁的生日前夕于上周发表这篇“七十感言:我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民族复兴时代”,全文约2千6百字的文章。他说,他幼时喜欢到处逛庙会,看歌仔戏,读漫画书,大一点时着迷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年少时看似漫无目的的涉猎让他不知不觉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总有志士仁人,不惜毁家纾国,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来挽救国家,这些故事的浸染萌发了他为民族的复兴奉献一己之力的初衷。


1971年他考上台湾大学,参加保钓运动,当年10月联合国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按,台联合国代表团当时先行宣布汉贼不两立而主动退出联合国),台湾人民甚为迷茫,在风雨飘摇之感弥漫台湾社会之际,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他从台湾大学转学陆军官校,希望能够力挽狂澜尽一名青年应有的责任。他说,他在陆军官校学习的四年,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认识到,民族不复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民族命运就不能改变。当年偏安一隅,人口1700万的台湾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虽然在经济上可以红红火火,成为值得骄傲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可是对攸关自己国家的领土和民族尊严的大事却毫无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言,在以政治利益和军事实力为博弈准则的国际格局面前,中华民族的复兴只能有赖于10亿人口的祖国中国的全面发展和强大,而且,中国的发展不仅可以给台湾人民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会让台湾终于可以摆脱百多年来作为低人一等的殖民地或作为棋子任列强摆布的命运。


林毅夫说,1975年他陆军官校毕业,次年考上台湾最难考的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两年硕士学业完成,1978年回到部队,随军移防金门,担任距离中国最近的马山连连长。


林毅夫细数当年他震惊各界的游泳海渡厦门的决定过程:


“那时,每当于晨曦薄雾和落日余晖之时隔着一弯浅浅的海峡眺望对岸宁静幽远有如宋人山水画的南太武美景,我的心潮总是如脚下岸边的潮水般来回激荡,我是应该留在台湾作为一名明星式的精英追求顺风顺水的个人仕途,还是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到未曾踏足,仍处贫穷落后的祖国中国为其发展添砖加瓦?从小对自己的期许,让我选择了后者”。


林毅夫说,一个人成就一件事,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祖国的欣欣向荣给了我们这代人许许多多成就个人梦想的天时,生长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祖国中国则给了我们做出一番事业的地利”。“人和”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台湾时父母兄姐为供我读书节衣缩食,许多老师、长官对我勉励有加,回到祖国中国以后不管是在北大读书,到美国求学,学成后回到祖国工作,也总有许多师长、领导照顾我的生活,为我的工作创造条件,以及一群相知相契直谅多闻的朋友、筚路蓝缕同甘共苦的同事、少年英俊奋发向上的学生相互提携砥砺前行,更有关山万里一路相伴相随无怨无悔的妻子和一对子女”。


林毅夫表示,“回首往事,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到如今我也已经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年。两岸人生一路走来所幸波涛不惊,若有所成要感谢的人很多,有不少有恩于我的幼时亲长前辈已经只能来生再谢,也有些知交仍处两岸相隔未能促膝相谈把酒言欢,这些遗憾只能以43年犹未忘者乡音、故情、少年志的寸心来表白”。


谢选骏指出:这个台军连长,因为美国抛弃了台湾而叛逃大陆自谋出路,果然投桃报李得到留学美国的公派,进而攫取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的官衔,真是做了比“合算的买卖”。如此看来,逃兵林毅夫不是精虫上脑,而是经虫上脑——他的一生,都是一个善于交易的经济动物,难怪可以出任世界银行的勾当。所以我说这就是“台军连长傍大款”——不是鸡而是鸭!投靠党妈。在台湾靠着国民党妈,在大陆靠着共产党妈——活生生一个无耻的废垃。



2022年10月1日星期六

谢选骏:随军牧师沦为魔鬼巫师



《俄罗斯随军大祭司在乌克兰战场遇袭身亡》(2022-10-01 今观天下)报道:


9月25日,俄罗斯军队的随军牧师大祭司叶夫根尼·科兹洛夫采夫在乌克兰战场上遇袭身亡。


大祭司叶夫根尼·科兹洛夫采夫来自库尔干地区达尔马托沃市,出生于1969年。


俄罗斯号称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不过对东正教牧师的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就连这次普京总统发布的部分动员,也需要东正教的大主教们出来助阵,他们宣称如果俄罗斯人在战场上死亡,他们的罪恶就能被清除。估计不少罪犯在听了大主教的这番训导后,会积极寻求入伍。据说在普京发动部分动员令后,不少俄罗斯东正教的神父纷纷表示愿意应征入伍,准备和渴望以军事牧师的身份前往顿巴斯履行牧师职责。


不过,上帝似乎并没有保佑这些神职人员,大祭司叶夫根尼·科兹洛夫采夫终究还是死于战火。


不过他并不是第一位死于乌克兰战争的俄罗斯东正教神职人员。


比如,军事教士奥列格·阿尔捷莫夫大主教,他曾在军事教区担任教士,并于3月在别尔哥罗德州边境村庄茹拉夫列夫卡的炮击中丧生,以及关于牧师阿纳托利·格里戈里耶夫 ,他为鞑靼斯坦营“Alga”的军事人员提供食物,并在一周前不久前的牧灵工作中死亡。


网民嚎叫:

党崇拜 34分钟前

去管理死人的灵魂去了


谢选骏指出:圣经说“不可杀人”,而这些随军牧师却鼓励士兵去杀害基督徒,这就使自己沦为魔鬼巫师了,他们其实类似共产党的军队政委。

谢选骏:美国已经陷入两條路线的斗争、临终病人的死磕

《百日新政 川普將優先實施減稅 還有終止疫情補貼、限制糧食券、驅逐無證…》(記者胡玉立綜合報導 2024-12-01): 共和黨全面執政後,白宮與國會計畫推出新政,在川普上任百日內推動減稅、限制社會福利、削減預算赤字等重大施政。 川普與國會共和黨人贏得大選並全面掌權後,正雄心勃勃...